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太陽照常升起專業影評

太陽照常升起專業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2-14 13:22:29

A. 我為什麼吐血推薦太陽照常升起(太陽照常升起)影評

我為什麼吐血推薦<太陽照常升起>
當然不是因為我是姜絲。
寫這樣的文章,是很累的。對於把寫字作為消遣的我來說,本來看電影也是一種消遣:看過了,開心了,娛樂了,也就圓滿了。還要來寫這樣辛苦的文字,著實不是我的初衷。可是,我實在忍無可忍了。
我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起,「不懂」竟然也成為一件光榮而時髦的事,竟至於還可以囂張地到處推銷和誇耀?! 如果是小范圍地,或者和自己親近的人抱怨一下,那麼即便說粗口出來,也屬於個人行為,在這樣民主的社會里,當然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可是竟然有那麼一些「文化人」,尤其是那麼一些掌握了媒體話語權的人——當然,他們大概習慣性地以為自己也就是掌握了真理——居然在那裡大張旗鼓地炫耀、吹噓、鼓噪自己的「看不懂」,並進而因為自己沒看懂,就推論電影「無聊,枯燥,弱智,低能,故弄玄虛,忽悠觀眾」,這真的令我莫名其妙了。
而當深圳某報的主編級人物,竟然也加入這樣的隊伍,在自己報紙的首要位置撰文,稱「觀眾的基本反應,說得土一點的是『不知所雲』;說得客氣一點的是『故弄玄虛』,說得與電影內容更貼近一點的是『裝瘋賣傻』」,並且揚言「可以套用貢布里希的另一句話:實際上,沒有偉大的導演,只有偉大的觀眾」時,我簡直是要出離憤怒了。
我不知道,這位常常自己執筆寫些專欄文章的所謂文化人,他采訪的都是些怎樣的觀眾?大概有多少人?從多少樣本里提取出了這樣的評價?而這種以部分觀眾的評價作為影片評價的基本依據的做派,彷彿要搞一場群眾運動似的,倒真的令人感覺到一絲遙遠的寒冷出來。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藝術本來是陽春白雪。它本來不是那種低下身子就可以撿起來的東西,恰恰相反,它是需要仰視,並且伸出手去用力夠才能夠得到的。
在任何一個社會里,藝術都不是能夠被「全體人民」自發地欣賞和理解的。悲哀的是,媒體本來應該是張揚、傳播文化藝術,提升社會整體審美素質的一面旗幟——如果不能成為旗幟,至少,它不應該淪為垃圾。
你可以不懂,但你至少應該謙卑;如果不能謙卑,你至少還該知道,不懂的時候,就要閉嘴。可是,當我們的一些媒體,居然「拿不懂當時髦」,甚至發出「《太陽照常升起》完全無法和《哈里波特與鳳凰社》以及《獅口驚魂》等『大片』相提並論」這樣的奇怪聲音,我真的不知,我們的記者,究竟是一些具備怎樣文化素質的人? ——別告訴我,他們是80後、90後。別用「無厘頭」文化的那一套來說事兒。當一幫人插科打諢地開一些低級玩笑時,他們往往喜歡冠之以「無厘頭」的名義。可我想他們一定不知道,無厘頭作為一種文化層面的概念出現,原本是以反叛為其核心內涵的。無厘頭並不意味著拿無聊當有趣、拿無知當榮譽——除非你一定要那麼做。
我願意在這里多一點耐心,再講一講《哈里波特與鳳凰社》這部其實適合十歲以下孩子觀看的電影。不能否認《哈》系列在最初的時候的確有令人驚艷的效果,它對於荒漠一般的少兒影片領域可以說有開天闢地的啟示作用。然而,當它一部又一部沒話可說卻又非要說點什麼地推出續集來的時候,它的意義已經淪落為商業大海中一滴不起眼的水珠了——而我們的影院里卻依然孜孜不倦地聚集著那麼一群人,時刻等待著為它叫好——即便當他們看完《鳳凰社》之後從黑暗中走出來,發現這片子其實用了兩個小時卻基本上什麼也沒說時,他們依然為那些千篇一律的特技效果嘖嘖贊嘆… 拜託,當記者們拿「大片」來說事兒的時候,請他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所謂的「大片」,先搞清楚,商業電影和文藝片的本質區別。
我不知道這些揚言「看不懂」並且以之為榮的人,他們有沒有看過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或者阿方索的《雲中漫步》,會不會也在之後叫囂「看不懂」並進而攻擊它的創作者「為了顯示自己的偉大,而戲耍觀眾」。——我甚至要有些惡毒地想,他們敢於如此攻擊,難道僅僅因為,姜文是中國人,《太陽》是中國出品? 是我們社會的藝術土壤實在太貧瘠、無法讓人們比較出什麼是空洞、什麼是豐富?還是我們的生活太平淡,必須要使用一些刺激性的視覺沖擊來喚醒昏昏欲睡的大腦?或者,是我們日常所受的壓抑太嚴重,以至於我們無法觸及甚至驚恐般地不肯靠近自己的內心世界——即便是以藝術的名義?
一位不知名的作者這樣寫到: 「散場的時候,聽到後面有個人在說,『早知道是姜文的這部片子,就不來了,都不知道演了些什麼』。說話的是個中年男人。
我有些驚訝。
人們當然是憑著個人經驗在看電影。電影中的一些生活經驗、情感經驗、視覺經驗可能是我們從來都沒有過的,這不要緊。人是一個類,人類總是希望通過藝術來交換經驗,來尋求理解和溝通的可能性。因此,看電影的過程,也是心靈被喚醒、新的經驗不斷生成的過程。也就是說,看電影是個體經驗在努力尋找和集體經驗的對接。在觀看和窺視別人的生活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印證人類所共有的某種普遍性。越是好的藝術作品,這種普遍經驗就越深廣。這些普遍經驗包括:生和死、愛和恨、等待和絕望;當然還有希望,太陽照常升起的希望……
我相信作為一個中年人,一定經歷過力不從心的無奈,經歷過不可言喻的煩惱,經歷過痛徹心肺的憂傷;只是,我們的內心經驗和通常所能接觸的藝術是相互分離的,我們很少叩問自己的心靈;不習慣於通過優秀的文藝作品印證自己的內心;也不善於讓內心被抑制的情緒通過欣賞文藝作品獲得宣洩和升華。
許多內心經驗麻木了,有些則沉睡在心底的某個角落,如今,當每個人內心中的那些深層經驗有可能被喚醒的時候,如果我們先入為主,習慣性地拒絕,那就只會坐在那裡傻笑。 我注意到,在笑聲不斷的片場,有一個坐在旁邊的年輕的女孩一直在哭。」
我其實是有些悲哀。雖然這悲哀來的有點莫名其妙。 按照那位某報主編的說法,「觀眾說不懂,潛台詞就是不喜歡,就是一種拋棄。真正的藝術可以有它的超前性,但前提是後來它被人們接受了,而不是忘記了。」我願意引用另外一些說法,來回應這種幼稚的「觀眾決定說」:
「自從《霸王別姬》和《活著》以後,第五代導演的全部作品對這個時代而言,都是可有可無的。可是,這十多年來,中國人的文化記憶里,怎麼可能沒有《陽光燦爛的日子》,怎麼可能沒有《鬼子來了》?」
「一個導演恰如其分的野心,就是無論票房高與低,我的作品都會成為時代的一部分,成為這一代人的憂傷與盼望的一部分…可惜的是,中國的導演們正在普遍性地喪失這一維度的野心。因此僅以1994年以後的時代而言,姜文和賈樟柯,這兩個不能被『第幾代導演』歸類的人,無疑是當代文化場景中最重要的兩位導演。」
「對整整一代人來說,一旦拿掉《變形金剛》,世界會立刻顯得不完整。但是拿掉《英雄》和《十面埋伏》呢,這個世界只會顯得更清晰。」
「當姜文復出,重新指揮攝像頭時,中國電影已來到這樣一個蒼白不堪的大片時代。才華猶如柴火,激情猶如涮羊肉,如何能抵抗因著政策管制和資本助燃,而只能在一個狹長地帶畸形發展的電影業…當我們一路看過《英雄》、《無極》、《夜宴》和《滿城盡帶黃金甲》之後,我們能否相信導演姜文的沖動,至少不僅僅是為了趕上這一支大軍。就算不因為才氣,他的脾氣也應該保證他帶給久違觀眾的,是些不一樣的東西。」
至少,當我們知道姜文為了讓更多的人走進影院去看他這部「文藝片」,而將票價定在30元的「低位」時,我想,如果你有時間,你不妨進一回電影院。
看一看在我們民族的電影世界裡真正努力著的人們的作品。看一看不需要販賣「中國符號」而講述中國故事的電影。看一看,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哪怕你只是以看故事的心態去看,我向你保證,你也一定不會失望:你至少可以看到四個完整的故事,講得清楚實在,沒有任何看不懂的地方。
何況,此外,你還可以看到無比絢爛、通透到閃著光亮的空氣,聽到如氧氣一般充沛豐盈的進行曲,何況,還有那麼多俯拾即是的隱喻、耐人尋味的細節,以及搞不明白的謎團。即便你什麼也不喜歡,你至少還可以看到富足而飽滿的畫面——至少,比張某某的漂亮多了:張的漂亮是死氣沉沉的,而《太陽》,是活生生的。 我本來是想說說電影本身的,比如,說說我所聽到的關於劇情的四個版本,或者說說為什麼這電影里的地方總是繁花似錦,而情感卻一片狼籍。可是我發現自己實在是累了……我已經很久不爭論什麼了,如果別人喜歡怎樣理解,就讓他怎樣理解好了,凡事不過如此…如果不是它已經出現在我面前,我可沒想到(也不會承認),自己會為了一部電影而寫了這么長的文字… 我想起姜文母親對姜文說的一句話:「懂倒是沒有什麼不能懂的,就是不知道你想說什麼」。老太太這話,倒真是有一些意趣——其實這電影,有什麼不能懂的呢,你要是想懂,你就懂了——按照你自己懂的方式。至於姜文想說什麼,那對我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想看到什麼,想聽到什麼。上帝說,你是什麼,你就將看到什麼。
最後,用一句我最喜歡的評論來結束吧:「這電影象酒,離現實遠一點,離心靈更近一點。」
如果你是一個滴酒不沾的人,如果你是一個全副武裝確保自己的心靈從不出位甚至連一點恍惚都不能有的人——或者你乾脆不想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裡,那你就別看了,你或者看看五顏六色的報紙,人生就足夠豐富了。

B. 《太陽照常升起》影評

今天是寧波第一天放映姜文的《太陽照樣升起》,下班後迫不及待去影院看了。看過之後,有一肚子的話想表達出來;看到第四個段落,周韻挺著大肚子去營房看一堆亡夫的衣物時,我竟然淚流滿面。這是一部可以從多個維度來解讀的電影,從敘事結構上它借鑒了昆丁·塔倫蒂洛的成名作《低俗小說》,從表達形式上又借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運用了大量的隱喻和象徵。

姜文說,這部影片的故事可以放在任何時代背景來演繹。不錯,這是一部關於兩個愛情湮沒的故事,放置在民國、當代;南美、西班牙、韓國,都可以。但放置在1958年到1976年的背景下,卻又宛若寓言。

先說愛情。

周韻還是一個年輕女學生的時候,就被「最可愛的人」誘惑/愛上了。當她大腹便便到大漠的營房去看孩子的父親,只剩下一堆衣服。她帶著痛苦乘坐空盪盪的火車離開傷心的大漠,遺腹子房祖名出生在火車上。

姜文是一個回國建設祖國的南洋歸僑,他的女朋友孔鐿珊騎著駱駝千里跋涉,就為了他信中的10幾個字:你來,我們結婚,我在路的盡頭等你。在茫茫大漠中,她真的看到了路的「盡頭」,姜文站在「盡頭」的後面。在蒼天、大漠、他和她中,他說:你的肚子像天鵝絨一樣。在沙漠的狂歡夜,他娶了她。

這是1958年的故事,兩個女人在大漠的旅途偶遇,一個為著幸福的愛情,一個為著傷心的愛情。

1976年,愛情都湮沒了。

周韻帶著遺腹子到愛人的故鄉,雲南的一個山村裡。1976年,因為一個夢,和一雙綉著魚的花布鞋,她「瘋」了。她看見了重復著亡夫曾經的話語(「我知道,我知道」)的鸚鵡,她追逐這只鸚鵡。她兒子房祖名有著算術的天賦,卻被瘋媽給逼得不上學,不出門,不出工,隨時都堤防著媽媽會做出瘋狂的事。

周韻最後對兒子說:我現在好了,你去接下放的人吧。房祖名接了下放的姜文和孔鐿珊,半路上就得知自己的瘋媽失蹤了,只看到沿江漂過的衣物,還有那雙花布鞋。下放到山村的姜文成天帶著山裡的淘氣孩子上山打獵,以獵物來掙工分。偶然的一次,他發現了周韻搭的隱蔽的石頭房子。他趁夜去探訪,看到女人的衣物。而這個夜晚,當他回到家時,卻發現自己的老婆孔鐿珊和小隊長房祖名通姦,她對房祖名說:你唐叔說我的肚子像天鵝絨。

他將獵槍對著房祖名。對死亡毫無畏懼的房祖名問姜文:天鵝絨是什麼?姜文說:我會幫你找塊天鵝絨,但你看到天鵝絨的時候,也就是你死的時候。離開山村的姜文沒有帶回天鵝絨,因為他的朋友崔件健開導了他,不是房祖名的錯,是他自己「占著茅坑不拉屎」,只顧帶一幫毛孩子打獵,把老婆擱家裡撂荒的錯。但房祖名帶回了天鵝絨,他對已經側身而過的姜文說:她的肚子一點也不像天鵝絨。

「砰——」

兩個愛情故事都湮沒了。

再說寓言。

周韻在1958年生下遺腹子,在1976年,她瘋了。她兒子一直都搞不清楚媽媽是真的瘋了還是偶而迷亂。1976年,記得那個年代曾經有一期美國的時代周刊的封面文章:Are China Mad? 從習慣於把祖國比做母親的年代過來的姜文,顯然想隱約地表達,1976年,母親瘋了。(1958見,大躍進;1976年,文革結束)

癲狂狀態中的瘋媽周韻,她上樹去抓羊,跟貓說話,給樹刨坑,用石頭壘房子,在屋頂上用她的海邊家鄉方言反復地背誦古詩。瘋媽不讓兒子上學,不讓兒子出門,不讓兒子出工,經常打兒子的耳光;然後把家裡的東西都摔碎了。影片開頭,她就把兒子的算盤摔碎了;有一次,她兒子陪著她把家裡的碗碟器皿統統都摔碎了。房祖名偶然發現瘋媽搭建的石頭房子,裡面把曾經破碎的東西都拼合好。但房祖名抑制不住的噴嚏把一切表面拼好的物什又都統統震碎了。1958年到1976年,Mad的中國興起了轟轟烈烈的「破四舊」活動,連任何外族入侵都不曾毀壞過的曲阜孔林都給搗毀了;掀起的文攻武衛,將傳統中國文化的親情人倫徹底撕毀。現在重新又拼湊的文物和文化,恐怕幾個噴嚏也能震得粉碎。

再說魔幻現實的隱喻。

那隻說著「我知道,我知道」的鸚鵡和剪去人頭的合影照。周韻以為把合影上亡夫的頭像剪去就可以忘記不堪的傷心事,但在內心底又無法擺脫。鸚鵡是她的幻覺,也暗示著她心底里無法抹去的期盼。

羊和樹。周韻從樹上抓下了一隻羊,在樹下刨了一個大坑。她說,那樹因為下面的石頭的緣故,所以斜了。房祖名有一次聽說瘋媽背著石頭到河邊,追過去,一路上到處都是羊。羊似乎是周韻壓抑的情感的指代,而那棵樹是她生活的象徵。

石頭和石頭房子。周韻從樹下刨的大坑裡挖出了很多石頭;她背走這些石頭;後來房祖名就發現了那座石頭房子。石頭象徵著堅硬,似乎是她在情感上一直執著的影射;石頭房子幾乎就應該是她的內心了,雖然破碎了,但依然還保留著完好的影像。

鞋和衣物。她因為鞋而迷亂,癲狂;她最後失蹤後只剩下一身順河漂流的衣物。她最初去大漠的營房時,看到的也是亡夫的一疊衣物。姜文趁夜到石頭房子里,也見到了她的衣服。鞋和衣物都表示著她感情的投射,那雙導致她癲狂的鞋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或者一開始就化成了幻覺中的那隻鸚鵡。姜文走進她的內心,看到她的感情,才恍然自己的感情原來很脆弱,隨即發現了老婆和房祖名的偷情。

再說性壓抑。

在第二段落里,充斥著大量的性隱喻。黃秋生一開始唱歌時廚房裡五個應和著的姑娘,她們輪流接了一個匿名的性騷擾電話,接著黃秋生在這種充滿性暗示的騷擾電話干擾下把手指切傷,拿起電話對騷擾的人說了句:丟你老母。接下來的他到醫務室,在掛滿白布的房間里迷失,並性亢進的護士陳沖挑逗。然後是在露天電影場的流氓事件,5個女人的屁股分別被摸了。黃秋生莫名其妙就被誤當成流氓之一,在他摔斷腿養傷的夜晚,接連2個傾慕他的女人來表白。先是性亢進的護士陳沖,一聞到他的氣味就會興奮得不能自持,甚至暈倒,她傾慕他,想做他的女人。緊接著是一個醜女人,她是騷擾電話的始作俑者,她打騷擾電話的目的就是想聽聽黃秋生聲音,而她為那句親口對她說的「丟你老母」而感到幸福。

黃秋生是性壓抑的角色,與之對應的是性放縱的角色姜文。姜文與護士陳沖一直都在偷情,他的喇叭吹響,陳沖就會到他的房間。姜文跟他老婆拍拖時,就用性幻想虛構了和孔鐿珊的性愛過程。但當黃秋生在事情平息之後,在姜文房間里,和陳沖三個人小聚後,他上吊自殺了。他懸掛著的自殺身軀下面,7個女人:5個廚房姑娘,1個傾慕他的騷擾女,性亢進的護士陳沖。整個過程中,

其實,每個人都是性壓抑的,包括姜文,他只能靠寫出來的性幻想來滿足自己。他甚至幻想孔鐿珊的肚子像天鵝絨。性亢進的護士陳沖也壓抑著,她在與姜文的偷歡中從來沒有真正地滿足過,所以她對黃秋生才充滿幻想。有意思的是,姜文因「占著茅坑不拉屎」而被房祖名與老婆偷了歡。

1958年到1976年,確實是性壓抑的年代。這從姜文的另一部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早已經作了鋪墊。

再說死亡。

周韻的亡夫,死在西北大漠的邊陲,應該是執行公務殉職的。這從最後一段周韻挺著大肚子到營房去聽俄羅斯人說明和面對有三個彈孔的衣服時可以判斷。但在房祖名拿著頭像被剪去一個的合影照片時,山村裡的人卻把周韻的亡夫錯認成了另一個人。其實,房祖名的爸爸就是烈士,但村裡人卻說他爺爺才是烈士。

黃秋生自殺,是在壓抑的年代因性壓抑不能自持而自殺。房祖名是被姜文打死的,因為他強調了姜文老婆的肚子不像天鵝絨。(我突然想到,姜文在影片里應該是個性無能吧,他跟陳沖偷歡,卻不能使陳沖滿足;他在結婚前用性幻想來繪聲繪色地描述與孔鐿珊的性愛,並在結婚前說了:你的肚子像天鵝絨。下放到山村後,他卻「占著茅坑不拉屎」,使自己老婆忍不住與房祖名通姦。最後,房祖名說他老婆的肚子其實不像天鵝絨,像是扯破他性無能的遮羞布而使他不能自持,所以槍殺了房祖名。)

周韻失蹤了,但更像是肉體死亡了,但內心世界和執著的感情一直都在。所以,後來姜文趁夜在石頭房子里見到了她的衣服。

最後說太陽。

其實整部影片的故事跟太陽都沒有關系。所以,太陽不過是最後,也是最大的隱喻。相比於用性壓抑來暗示壓抑的年代,太陽在最後的點睛。太陽不過是烏托邦的革命理想,或者這片禁錮了他7年不能拍片的紅色帝國。通篇都像在敘述一個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故事,但最後終於把這個故事放置在「太陽」下面。這是姜文最大的野心,他仍然沒有放棄表達他最渴望的主題。司空圖曾說,不著一字,盡將風流。他能把整部電影沒有一處筆墨來批判敏感的內容,但最後一個迴旋,整篇故事都是在表達他的批判。

想起廣東的《南方窗》雜志扉頁曾經引用一句話: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是的,壓抑的年代過去了,太陽照樣生起,太陽照姜文的模樣升起。但曾經的太陽卻一去不復返地湮沒了,曾經的純真愛情,曾經的理想與激情,曾經萌動的青春歲月,都伴隨著新的冉冉升起的太陽而徹底湮沒了。

這就是姜文,在一句批判的話都沒有的情況下(所以影片能夠一刀不剪地公映),他始終還是表達了他的意象。

C. 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到底表達了什麼

不可多說,留白無盡

姜文在2004年10月的某天早晨得到靈感。據說,他醒來的時候盯著透過窗簾縫隙射進來的陽光,豁然開朗,一下子看見了電影的結尾,從而完成了整個故事的構思。
2005年春節之後,他把這個故事頗用心地口述下來,做了個錄音,找了一些朋友聽,戲稱為「聽電影」。

姜文口述的才能極好,一個跨度極大的故事給他講得欲死欲仙,聽者能看見香格里拉般的世界,能看見每個荒誕和瘋狂的人物的表情,能聞到男女纏在一起時身上的味道,甚至還能聽見未來將屬於這個電影的音樂。

結局驚心動魄。極燦爛和極黑暗都在一起,有神話的極致,要是起個名字也只能和太陽相關。

「太陽照常升起」,六個字稱得上這個故事本身無窮盡的詠嘆調,也像是上帝對這個故事的回答。《聖經》里也有這話。

幾個聽者曾試圖把它歸類,結果不能。

後來有「中國大片」上映,借著姜文的電影就說過這個話題,其中一人說:「姜文能讓天空大地都帶著人味,還能把小東西放得無限大,能力驚人。

比如,他會讓一雙鞋連著兩個天地,讓一桿槍,甚至一塊布打碎時間,因果之間好像另有世界。」

2006年底,姜文把電影拍完。當初的幾個聽者看了樣片,全都感慨萬千。

有觀者稱這是個「留白廣大」的史詩,有讀不完的白。

出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74e61010008kf.html

D. 如何評價電影《太陽照常升起》

《太陽照常升起》這部電影是姜文自己頗為得意的電影,這部電影里的描述是4個部分,這4個部分,相互串聯,但是頗為燒腦。用姜文自己的話說,自己拍的這部電影並不是我想讓別人看得懂,這只是表達自己內心的一種想法,一種渴望,就像最後的那一個光亮,既照亮了周韻的兒子,也照亮了自己。瘋、戀、槍、夢這4部分採用夢幻主義的表現方式,可能導致觀眾理解出現困難。

我不是一個專業的影評人,我也不是一個有很高藝術修養的人,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觀眾,僅僅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已。當然,我也佩服姜文的才情,我也知道他的能力就非常強。並不是我看不懂我就覺得不好,只是我覺得人為抬高了沒有什麼意義。

E. 《太陽照常升起》究竟想表達什麼

黃秋生(聽歌)為什麼要來自自殺?」「剛生了孩子的周韻怎麼可以在鐵道上奔跑?」昨天在滬舉行的《太陽照常升起》新聞發布會成了一場導演姜文的劇情答疑會,面對影片內容觀眾可能看不懂的質疑,姜文稱:「看不懂是因為想得太多了,我十歲的女兒和老母親都能看懂,我相信中國觀眾的心裡特別明白」。

對於影片邏輯性的質疑,姜文稱電影不必拘泥於形式,「電影是夢想,就是要擺脫社會的和物質的約束,完成人們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比如孩子出生在開滿鮮花的鐵軌上,我其實也能拍得血淋淋的,但那樣就不美了。」對於劇情弱的評價,姜文則稱這是他自己三部電影作品中故事性最強的一部,「《陽光燦爛的日子》剛拍出來時大家也都說沒故事,現在卻成經典一樣追著捧著看」。

F. 關於久石讓的 《太陽照常升起》寓意,哪位高人能給一個好的解釋

日不落復帝國貌似是指英國。。。
以下度制娘
日不落帝國一詞最早是用來形容16世紀時的西班牙帝國的,它來源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的一段論述:「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在19世紀這一詞則被普遍作為大英帝國的別稱,特別是在維多利亞時代,那時候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把大英帝國用粉紅色標出,生動地表現出英國在全球范圍內的霸權。

然後對於這個曲子的意義,請參見太陽照常升起詞條
http://ke..com/view/327025.htm

太陽照常升起是另一部同名作品的主題曲,也是姜文自編、自導、自演的,在子彈里還在用,原因不明,難道是因為節約開支。。。

對於久石讓先生的信仰,這個不知道,不過宮崎駿先生是堅定的共產主義,這個看紅豬可以知道,應該不會有lz 的疑問啦

G. 有沒有和《西風烈》或是《太陽照常升起》這類有深度的電影,推薦幾部,最好配上解說,謝謝大家

首先復要說,《西風烈》達不到制《太陽照常升起》這樣的高度。《太陽照常升起》雖然票房失利,但其內涵很深,其中的暗語和潛在的人物關系等太多太復雜了,就看你能想多少了。所以這片子的解說在這根本無法列舉,有興趣的話去網路知道和貼吧里看吧,各種各樣的猜想解釋都有,夠你糾結的。這也是其票房不高的主要原因吧,畢竟更多人愛看「爆米花電影」,或按姜文本人說的「方便麵電影」,但該片的藝術高度在行內是有極高評價的。顯然《西風烈》不可能這樣。

另外推薦的電影:
首先還是兩部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肯定符合你的要求。
其它有《活著》《集結號》《霸王別姬》《教父》《肖申克的救贖》《美國往事》等等,都是有深度的劇情片。

H. 電影《太陽照常升起》中的第二個故事表達了什麼含義

我覺得我們看電影主要是看一個感覺,而不是一個道理。有時候看完一部電影,感覺有些情節,畫面,對白什麼的搞不懂,就特別想搞懂。這是一件好事,說明你是真的看進去了,可是在這種情況下最怕的就是過度解讀,非要把毫不相乾的事聯系起來,誤導自己。這就好像你看一幅畫,評價一幅畫就是看你看到這幅畫的第一感覺是好還是差,你是用最直觀的感受來評價這幅畫。如果你說這幅畫中有一個不通尋常的小白點是因為畫家想要表達一種不願同流合污的創造理念是不是有點太牽強了?電影也是一樣,不要揪著摸個鏡頭或者對白不放,非要說這個鏡頭或對白有什麼深刻含義而忽略了整部電影給人帶來的感受。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