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光影影評
Ⅰ 有哪些關於影評的書
最近的一本不是很厚的影評書籍是崔子恩的《光影記憶》。崔子恩不但是作家、導演,同時還是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所副研究員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碩士。
《香港電影的秘密》
作者:大衛•波德威爾(美)
出版:海南出版社
簡評:一個美國人了解李小龍、成龍沒啥稀奇,但對張徹、劉家良了如指掌令人刮目相看。他畢竟是一個學者,雖然剖析香港電影從藝術商業片入手,但思維不存在太多東西方的隔閡,反倒是學術文章寫得十分透徹而好讀。
《非常罪 非常美》
作者:毛尖
出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簡評:讀毛尖的文章是從她的隨筆開始,從寫她母親剝毛豆,再寫到小津,有味道。她的影評也是把感性的東西化進去,但絕不誇張。比如她會把溝口健二的紅色傷疤、伯格曼的紅裙子、阿巴斯的紅色上衣、科波拉的紅玫瑰等等放在一起寫,吸引人的。
《雕刻時光》
作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俄)
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
簡評:是台灣「電影眼」系列的引進版。看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本人的著作絕非是解讀他的電影,而是走近一個人的靈魂、他的哲學與藝術思想,對詩意的世界張開你的翅膀。
《基耶斯洛夫斯基談基耶斯洛夫斯基》
編者:丹努西婭•斯托克(波蘭)
出版:文匯出版社
簡評:坦承自己不懂音樂,給出不喜歡美國的理由。這位大師一般被認為早期電影有「道德焦慮「,後期電影遠離政治,還是聽他自己來說自己及自己的電影吧。
《電影+2002》
編者:衛西諦等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簡評:剛拿到此書的時候,很多電影還一時看不到。但後來一部部都沒少出過DVD,的確是2002年最值得關注的幾十部世界各國電影。不是淘碟指南的淘碟指南,而且不過時。
《新小說•新電影》
作者:克洛德•托馬塞(法)
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簡評:是相對深奧的一本,一半文學,一半電影。光就賣得快便說明中國讀者對這部分藝術史的關注,杜拉斯的《印度之歌》、格里耶的《歐洲快車》究竟怎麼樣?不急,花個兩小時就能讀完的小冊子。
《世界電影鑒賞辭典》(四編)
主編:鄭雪來
出版:福建教育出版社
簡評:這套辭典的前三部在國內有過不小的影響力。四編中有些電影的選擇可能不是很嚴格,但早期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是其精華之一。還有,其中的評介雖然很不華麗,但言之有物,准確到位,是值得提倡的治學風氣。
《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
編者:鄭樹森
出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簡評:收入了兩岸三地及海外10多位學者的電影論文,其中包括戴錦華、畢可偉等人。是年內最有學術質量的華人電影書籍,盡管對華語電影的批評有些欠妥,但畢竟從文化的高度分析是一條有意義的影評之路。
《法國電影手冊十年百部佳片》
編者:雙城、列狐
出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簡評:大多數電影你能看到,一部分電影一時還看不到。不一定每部都是經典,是淘片與了解當代世界電影的一個角度。
《電影館系列》(已出8本)
作者:布努艾爾、伯格曼等
出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簡評:今年最具規模與最令人激動的引進類叢書,只需列舉幾本就說明一切了:安東尼奧尼的《一個導演的故事》、《伯格曼論電影》、《法斯賓德的世界》、布努艾爾《我的最後一口氣》、《光影大師——與當代傑出攝影師對話》等等。
http://www.bcm-art.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id=32&page=1
愛比死更冷酷-電影大師與大師電影
一本以世界電影藝術大師及其代表作品為背景的影評類書籍。書中收錄了雷納-華納-法斯賓德、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英格瑪-伯格曼、費穆等一些歐洲及亞洲的大師作品及作者由此引發的對電影與人性、情感、哲學等問題的思索與獨到見解。文字優美且耐人尋味,並附有大量精美圖片。上帝在創造人類的同時,賦予了人類愛的權利,卻沒有告訴我們該如何去愛。於是背叛、猜疑、嫉妒、傷害接踵而來,在我們的心靈里蒙上了一層陰影,愛,到底是什麼?
http://www.joyo.com/shop/shop_book_detail.asp?prodid=bkbk602210&goodsid=bkbk602210&uid=&id=885877
Ⅱ 給給電影<夜色>的影評
一部名叫color of night的影片。主角是Bruce willies和Jane March。Bruce 扮演的心理醫生名叫Bill Copra,因為一個病人在治療時自殺--當著Bill的面從診室破窗而出,Bill在悲痛中看見的只是她綠色衣裙下慢慢滲出的鮮紅的血液。這殘酷的紅色慢慢變灰,他色盲了。
為了減輕因為治療失敗帶來的心理創傷和外界壓力,Bill決定離開New York,到Los Angels朋友哪兒去住一段時間,朋友是他的大學好友叫做Bob,現在是一名成功的心理醫生。老朋友的第一次會面就在Bob的診室里。正好是Bob的星期一小組(Monday group)的聚會時間,(註:這是集體咨詢的一種方式,病人每周參加一次集體聚會,交流煩惱,相互支持)於是在Bob的極力邀請下,Bill也參加了他們的座談。這個小組有五個病人,唯一的女性Sandra是一個性幻想者,兼有偷竊癖;Clark是一名患有強迫症的律師;Kaisy,一名同性戀藝術家;Bark,一個難以從妻女被殺的悲痛中擺脫的五十多歲的男性;Richy,一個帶著黑邊眼睛,有點口吃的孤僻少年。集體治療過後,Bob 告訴Bill,他覺得自己的生命受到來自這個小組中某個人的威脅,請Bill幫助他分析究竟是五個人中的哪一個在威脅他。
就在當天晚上,Bob被一個黑衣人無情的刺殺。Martins警探請Bill繼續Bob的工作,以便查找元兇。為了朋友,Bill答應了。接下來的時間里,Bill遇上許多怪事和凶兆,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也讓觀眾感到為他提心吊膽。Bill沒有被嚇倒,他決心深入調查。
在此時,他遇上一個叫做Rose的美麗而神秘的女郎(Jane March),很快就墜入慾望的天堂。這並沒有影響他繼續Bob 的工作。這時,另一個人物出現了,Richy 的哥哥Dell向Bill要求停止Richey的咨詢和治療,並說自己完全可以照顧弟弟。Bill勉強答應幫助他,但是他看到Richey 的資料表明他是由於有暴力傾向而被強制治療的,所以還要進一步調查資料,說服假釋官。他去詢問Richy 的前任心理醫生,但Nilomare醫生的妻子告訴他,醫生已經去世了。當Bill提起Richey,這位夫人突然歇斯底里的把他趕了出來。接著,他准備去Bark家,就在路上。一輛紅色的跑車與他開始了驚險的追逐,目的要制他於死地。擺脫了追蹤,在雷雨的晚上,他終於來到Bark家。Bark終於傾訴的埋在心底的痛苦。Bill也發現他原來是一個警察。迷茫之中,Bill還發現原來治療小組的成員與他一樣,都在不久前遇上了自己理想的愛人。包括Sandra ,Bark,Kaisy,Clark在內,大家談到自己的年輕的女友時,都顯得情意綿綿。
一個早晨,Bill 聽到病人Kaisy打來的電話留言,說是他找到了Bob 之死的線索。Bill回電說30分鍾後到。當Bill到達前,一根皮帶套上Kaisy 的頸。Bill趕到時,他只看見一堆燒焦的畫,從中搶出一張未燒完的女頭像後(有點像Rose).無意中觸動一根鐵鏈,只現血腥的東東飄了過來,Kaisy 被倒吊著!流了一地「綠色」的液體...... 第二天,Rose又來了,纏綿過後。Bill告訴她自己的病人Kaisy 被害了。他觀察Rose的反映,發現她神色聚變,就說自己要去沖個涼,暗中看見她沖向Bob的書架,取了一樣東西,Rose發現Bill在監視自己,非常慌張地逃跑了。Bill追出去,卻沒有追上。一切似乎全無頭緒,又是一次周一的集體治療。習慣觀察細節的Clark注意到診室的書架上多出一本書,原來是Sandra 拿走後又放回來的。Bill在翻看這本書時發現書中夾著一張相片,相片上的人正是他遇見的神秘女郎。Bob 在後面還寫了一段話:極度美麗而危險,潛伏著狂暴與兇殺......大家發現原來自己所鍾情的都是相片上的這個人,這個自稱Bonny或是Rose的女子。Martins警長對這樣的事大加嘲笑,說是它簡直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紀錄了。
Bill不顧一切地破門而入,逼問Nilomare夫人關於Richey的事。夫人十分痛苦地告訴Bill,真正的Richey在四年前就已經死了,原因是由於忍受不了自己丈夫的虐待和折磨而用皮帶上吊自殺的(可惡的大夫!)。除了哥哥Dell,Richy還有一個姐姐叫作Rose......
夜幕降臨,Bill來到Dell陰森森的小機器廠。找到脊背鮮血淋漓正在哭泣的Richey,揭去他的眼鏡,取下他的假發......原來Rose! Rose告訴Bill,在Richey 下葬後,Dell就強迫她穿Richy的衣服,迫使她變成Richey 。 Rose的雙手被鐵釘穿過,固定在扶手上。Bill為她撬下鐵釘,准備帶她走。這時,Dell出現了!手持釘槍。發射!一顆釘子穿透了Bill的臂膀。這時,本應該成為英雄的Martins探長出現了,只可惜不太聰明,就在他與Bill說笑時,Dell用釘槍將他釘在牆上...... 同樣的皮帶套住了Bill,死亡臨近!在Bill奄奄一息時,Rose用釘槍射中Dell,Dell似乎不相信這一切。在他向Rose撲去時,又一顆鐵釘射向他的額頭!變態惡魔終於滅亡。可是彷彿「Richey」又回來了,只見Rose瘋狂地爬上工廠的煙囪,她要毀滅自己!千鈞一發之際,掙脫捆綁的Bill使她找回了自己,她不是Richey,不是Bonny,是Rose! 當倆人相擁時,煙囪上的燈光是那麼紅,Bill終於又一次見到紅色,找回了自己......
這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作品,愛情與美女,暴力與性,兇殺與飈車,再糅合流行的心理元素.可惜Bruce不太象一名Psychoanalysist,Bonny也不太象有心理疾病的人格分裂者.不過其他幾名患者的表演還是可圈可點的,尤其是Sandra,Clark與粗口探長都令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影片中採用了一些恐怖片常用的技巧,如當Bob去開燈時,鏡頭從第三者的視角拍,使人覺得危機四伏;光與影的效果結合不同的背景音樂,不時使你毛骨悚然;可惜建築物的選擇帶有明顯雕琢過的痕跡。最遺憾的是Bruce的眼神中缺乏一種通曉心靈者的深邃,雖然他不吝嗇拋灑的淚水...並不能使我忘記他只適合於扮演傳統「老美英雄」的角色。Jane March在影片中表演了三個角色, Richey,Bonny和Rose.很不容易。但是三個角色的表演之間沒有內在的一致性,這種對精神分裂症的誇張或無法正確把握,讓我感覺她扮演的是三個人而不是同一個人。
最後,還想提醒大家的是電影中的心理症狀是誇張的,另外,這部電影中的部分內容不宜青少年觀看.
Ⅲ 1500字電影影評
《飛屋環游記》影評:最華麗的冒險是與你相守
正片開始前放映的動畫短片Partly Cloudy已經讓我流淚了一次。當被摧殘得羽毛都不剩幾根的大鳥最終還是回到孤獨乖僻的烏雲身邊時,我不禁鼻子一酸。而幾秒種後,全副武裝的大鳥還是被烏雲變出的電鰻再次摧殘,看到這里的我又大笑起來。這么一笑倒好,先前勉強忍住的眼淚全涌了出來,於是我眼角濕盡,嘴角卻不住上揚。果然,邊哭邊笑是我看Pixar動畫的保留表情。摸遍包里的角角落落也沒找到可以擦眼淚的東西,幸好我穿了件長袖,於是就用袖口代替紙巾抹了把眼角。而之後放映的Up卻讓我意識到沒在包里備塊手帕什麼的擦眼淚實在是大失策,當我最後走出電影院時,右手袖口已全然濕透。
Pixar的動畫長片絕大多數都是G級,按照美國的電影分級制,這個級別的電影適於任何年齡段觀看。於是Pixar總想著要照顧盡可能多的觀眾,所以講故事常常是一淺一深兩個層面並行。淺的那層一目瞭然,是講給未涉世的孩子們聽的。而深的那層往往是無奈、心酸和感動的交雜,那是講給已經多多少少明白什麼是愛情什麼是死亡的大人們聽的。在Up中,老爺爺Carl和小男孩Russell與邪惡探險家斗爭之而勇救神奇大鳥是Pixar講給孩子們聽的傳奇,而Carl和妻子Ellie平凡瑣碎卻又令人動容的愛情則是Pixar饋贈給大人們的童話。
這個成人童話在電影的前十分鍾就似行板如歌般地鋪展開來。老爺爺Carl與老奶奶Ellie小時候都是愛做探險夢的孩子,在一棟廢棄的老屋裡偶然相識。當時還只有那麼一丁兒點大的奶奶跟同樣只有那麼一丁兒點大爺爺分享自己夢寐以求的探險目的地——那本她手工精心製作的"My Adventure Book"上貼著一張瀑布的圖片。這個名叫「paradise fall"的瀑布傳說在南美,正如其名,有著似乎只有天堂才能堪比的美。於是「去南美找天堂瀑」在兩個娃心中彷彿成了今後人生的頭等大事。說的容易,可南美到底是啥地方呢?「南美,大概就和美國差不多,只不過在南面吧。」 果然是小孩子呢。
可忽兒間人就長大了,當年的兩個小毛孩後來相愛結婚,搬進了最初偶遇時的那棟屋子。探險當然還是放不下的夢,於是她成了主題公園里南美景區的向導,而他則在離她不遠的地方賣著氣球。南美那個如仙境般的瀑布依然是魂牽夢縈的所在,於是兩人開始有的沒的往「天堂瀑基金」里存錢,期待著攢夠旅費的那一天。可生活偏偏充滿意外,今天汽車得換新輪胎,明天手臂受傷需要醫治,「天堂瀑基金」總是在存滿前被挪作他用。生活也有不隨人願的時候,如此想要孩子的兩人卻無法體會作他人父母的幸福。好在還有彼此,好在還能每日一起看浮雲變幻夕陽斜下,還能並排坐在緊挨著的沙發上,只是執手,哪怕不語。年華就這樣嘩嘩地在領帶花紋、雲朵形狀和晚霞成色的日日更迭中流走,等回過神來的時候,兩人都已經滿頭白發。他突然意識到,一輩子都快過完了,還沒能和她去南美。於是下了決心,買了機票,准備在例行看夕陽的時候給她個驚喜,而此時的她卻再也爬不上那個他們一同賞了幾十年日落的山丘了。我上面羅羅嗦嗦的一大段,在電影里不過短短幾分鍾。這幾分鍾里沒有一句台詞,有的只是一個個再平凡不過的生活場景依次以柔和的暖色調呈現。有些地方的處理很含蓄,只是輕輕一點,沒有說破,以至於最後畫面上出現葬禮上老爺爺哀傷的身影時,坐在我旁邊一個約摸還未上學的小女孩疑惑地問媽媽:「What happened?」 也是,這幾分鍾里包含的那麼多細小又深沉的甜蜜與哀傷,小孩子如何明白得了。而看得懂的人,哪怕只是略懂如我,此時早已淚流滿面。
而之後那些在南美叢林亂石間的歷險奇遇反倒不是我真正關心的了。盡管Russell胖嘟嘟的亞洲小孩臉讓人很想捏一把,盡管神奇大鳥Kevin花里胡哨的外表很喜感,盡管那隻一看就不像反派的金毛獵犬Dug也很討人喜歡,卻也無法掩蓋這部分故事劇本的相對單薄。幸好Pixar在動畫技術上做得很有誠意,我也倒看得津津有味。我迫切想知道的是Carl和Ellie的愛情童話最後會怎樣收尾,Carl能否按照約定把房子安在瀑布邊?做到了又怎樣?他會釋然嗎?還是長久的心願一了,反倒像失去信仰一樣沒了方向?
Carl獨自拖著漸行漸沉的屋子一步一步最終到達瀑布邊的那一刻被處理得異常平淡,絲毫不見Disney慣用的個人英雄主義式渲染。他的臉上見不到夢想實現的欣喜,除了疲憊外似乎還有些悵然若失。他走進這座飛過了半個地球終於安然落地的房子,迎接他的是一屋狼藉。老人扶起夫妻倆曾經並排而坐的沙發,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窗外就是夢寐以求的瀑布美景。一切就這么結束了?可為何目的地已到,而心結卻好像仍未解開?Carl找出Ellie小時候珍愛的那本"My Adventure Book",過了一輩子的時間,這本探險日誌終於來到了它本該來的地方,可日誌的主人卻已不在。 老人的手撫過日誌的一頁頁,最終停在寫著「Things I am going to do」的那頁。那是兒時Ellie的稚嫩筆跡,那時帥氣如假小子的她曾揚言要將餘下的日誌全用來記錄在南美的探險奇遇。 Carl撫過那行字的手似乎透著愧疚,也許就是因為與自己在生活的瑣碎中蹉跎一生,才使得這本日誌的後半永遠無法被填滿吧。而之後Carl所翻見的,卻出乎他也出乎了我的意料。原來這本日誌的後半並非空白,而是被Ellie貼上了一頁頁的照片。當這些電影最開頭出現過的生活片段以一個個凝固的瞬間重現時,我再次像傻瓜一樣流淚到不能自己。而這次,我並非唏噓兩人天人永隔,而是被Ellie那份深沉的愛所打動。在最後的照片上,已經成為老奶奶的Ellie坐在窗邊,屋外的暖陽在她的側臉上投下柔和的光影。我在想,愛上一個人究竟有怎樣強大的力量,能讓曾經那個留著爆炸頭,大大咧咧,一刻不安生的假小子成為現在這個容顏安詳平和,滿臉洋溢著幸福和滿足的老人。其實她早就悟出來了吧:如果說去旅行去冒險是為了遇見不曾見過的美妙景色,經歷不曾想過的充實人生, 那麼與你的相遇相守就是我能想到的最華麗的冒險。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她才能在日誌的最後一頁留下那句 「Thanks for the adventures.」
很多人把Up的關鍵詞定為「夢想」, 而在我看來這個故事的關鍵詞應該是「牽絆」。 在我看的眾多日劇日影里,這個詞常被用來形容一種類似緣分又類似感情糾葛的人間關系,總之就是因為某個事物或機緣,使兩個人不再只是在時間和空間里各自作random walk的兩個點,而是走上了聯系在一起的人生軌跡。在Carl看來,維系著他和Ellie之間牽絆的是一起去南美的約定以及那座他們一同生活過的屋子。所以他才那麼不顧一切地要守護這座屋子和那個約定,彷彿要是屋子毀了或到達瀑布的約定沒能實現,他和Ellie之間的牽絆也就斷了。 而Ellie卻比Carl早一步明白,原來當感情足夠強烈它本身成了兩人牽絆最有力的維系,至於屋子或去南美的約定反到變得可有可無。所以她才能將探險的夢想釋然放下,成為那個坐在自家窗邊有著幸福側顏的老人。好在在Ellie的留言和照片的點撥下,Carl也明白了他和Ellie之間的牽絆遠比他想像中的要永恆,所以他才能毅然決然地清空這座他曾經視作珍寶的屋子,所以他才能在最終屋子漸漸飄遠直到消失在雲層中時,只是淡淡地說一句「It's just a house." 屋子沒有了又怎樣,約定沒有達成又怎樣,有了那些共同生活的美好記憶,其實兩人一直都在一起。而Pixar到底還是愛童話的,最後的最後,屋子悠悠盪盪地還是飄落在了瀑布旁,就如兩人當年的約定一樣。只是此時,這已經不重要了。
看Up的我二十齣頭,和兒時的Ellie一樣,有著一顆夢想到處遊走的心。我曾很多次背起包離開家,去到很遠的地方。我也爬上過很高的山,穿越過無際的森林,看見過令人屏息的懸崖峽谷。我曾跟朋友說,無法想像能有什麼可以讓我放棄到處流浪的自由。而現在我想,自己之所以會這么認為,也許是因為還沒有遇見真正美好的感情。如果有一天,有一個與我有著深刻牽絆的人出現在我的生活里,也許我也會像後來的Ellie一樣,心甘情願地慢慢飄落下來,在那個人身邊落地生根,與那個人一起長成兩棵並肩的樹。然後哪兒也不去了,就這么看著雲朵和星辰在兩人頭頂的那小片天空日日變幻。就像Carl和Ellie那樣,正因為是與你一起,那再小再瑣碎的生活,都是華麗的冒險。
Ⅳ 天行者影評
(轉載)
以「古惑仔重出江湖」定義的《天行者》並無多大新意和吸引力,無非是以此為噱頭激發年青人身上躁動的熱血,讓他們走進影院多收點票房而已。於我而言,以迫切的心情看這部香港商業電影,只緣狄龍,那個邵氏黃金時代英氣十足的大俠,那個揭開香港黑幫電影輝煌序幕的大哥。
兩個小時過後,我發現自己完全錯了。歲月在龍哥的額頭刻下了一道道紋溝,彰顯著自然規律的不可抗拒。影片中的他依然是位壓諸角的大哥,然早已不是豪情滿懷、灑血江湖的大哥。從出場的廚師燒菜到撕碎支票後的茫然,最後也沒有像《暗花》中的老人一樣控制全局,在平靜、低調、無可奈何中完成了綠葉的角色,只是讓我看到了一個久違的身影,勾起段段熟悉又親切的光影記憶。
龍哥沒有滿足我想像中的期待,但在接受采訪回答為什麼參與《天行者》拍攝時,龍哥的一番話說的有力而在理:「我們都有責任來推動香港電影,親自參與希望能夠讓香港電影再度輝煌。」此前的《寶貝計劃》中,谷峰和許冠文以實際行動擔起了這份責任。這一次,盡管《天行者》遠非完美無缺,卻讓我再一次看到了香港電影的希望。
《天行者》並不是報道中單純的黑幫「古惑仔」類型,而是典型的警匪片,三股力量相互周旋。一方以葉秋為首企圖從業正行的昔日江湖人物,一方是以鬼仔為首的試圖全面上位的幫會新生勢力,一方是宋警官帶頭的反黑組。葉秋雖然經營正業,但他與鬼仔之間的斗爭仍然屬於黑幫糾葛的范圍。警察的角色不只是《黑社會》中的「幕後操縱者」,而是與其他兩方緊密交織在一起。三方之間的你來我往,支撐起一個頗為飽滿的故事。
天下英雄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摧。變幻的江湖令人流連忘返,殘酷的江湖又讓人萌生退意。《卧虎藏龍》中,年輕的玉嬌龍帶著無限的遐想走進江湖,威名遠揚的大俠李慕白攜著倦意決意隱退江湖。《天行者》也是有關「出入」江湖的故事,只是將背景從古代拉到現代。年富力強的鬼仔一刀就可以致對頭於死地,彷彿古龍筆下的手起刀落身首異處的武林高手,「事業處在上升階級」(借《瘋狂的石頭》中的道哥「名言」,呵呵),一心一意謀劃著成就霸業。葉秋曾經與鬼仔一樣,夢想過主宰江湖,沉浮世事讓他已然頓悟,只求做一個有益於社會和公眾的好人。小學書本早就宣教「浪子回頭金不換」,現實的江湖不容古惑仔重新做人。古有劉正風曲洋金盆難洗手,唯有寄情一曲「笑傲江湖」。今天的葉秋面臨著類似的處境,自走出監獄大門就被警方認定是蟄伏八年試圖東山再起的焦點人物。鬼仔對決葉秋,往往是刀光劍影血肉橫飛。或許,我們會習慣性地設想葉秋最後會實施一個驚天大陰謀。然而,《天行者》並沒有這樣處理,而是通過葉秋最後的「死」完成對鬼仔的拯救,也實現了葉秋的自我救贖。
編劇問題已成世界影壇的難點,很多的電影看到開頭就猜出結局。當鬼仔舉槍對著葉秋時,當博士的手下描准鬼仔時,當宋警官拒穿防彈衣時,我以為編導會讓主角們齊步走向黃泉。葉秋難逃江湖宿命,鬼仔年少輕狂咎由自取,警察義氣用事因公殉職,這些都是香港電影中最常規的路數,比如《黑白森林》、《黑白道》、《殺破狼》,等等。導演並沒有選擇這種絕望的結局,相反讓他們以不同的方式以各種理由繼續活下去,帶來一份難得的新鮮感。
《天行者》的新鮮感符合劇情發展的邏輯,沒有傷害影片本身的故事,這點與之前的同類型影片《卧虎》不同。《卧虎》中一千個卧底較之以往的「卧底片」具備一定的新鮮感。卧底雖多,作為電影講故事的虛構設計,也是無可厚非。在劇情的發展中對於江湖人物之間關系及其處境、情感交待都比較清晰,產生足夠的戲劇張力。不幸的是,王光利和王晶在揭開「真相」時,打破了此前構築的情感和關系,使得整個故事完全倒塌、崩潰。譬如,曾志偉與郭羨妮從偶遇到相識相知,尤其是發簡訊的橋段營造出濃濃的甜蜜情意。此刻曾志偉被余文樂殺死本是一種江湖的悲情。當我剛剛被這份悲情感染時,郭羨妮一句「對不起,我也是卧底」又讓我如夢初醒:我的媽呀,原來他們之間沒有任何的真情,不過是警察的一個陰謀。心中那份感動也就消失了。《天行者》的故事前後呼應,情節圍繞主題設計,意外之中又迅速峰迴路轉歸到正題。例如,鬼仔激怒宋警官,亂槍響後,後者說著「你這樣的混混我見多了」而離開。亂槍不過是一種合法合理的情緒發泄罷。
《天行者》選擇與智慧
因為有《神經俠侶》,所以對阮世生導演充滿信心,而他果然沒有讓我失望,看到的是地道的港產電影,縱有內地演員參與也沒有水土不服。
阮世生是喜歡借電影說道理的,好在他說的道理聽起來很受用,並不讓人覺得是強加給你的。《神經俠侶》說的是面對困境的奮起,這次他選擇了命運選擇的命題。「天行者」這個名字聽起來很玄,應該是順天而行善有善報的意思。電影的主角葉秋(鄭伊健)在監獄里看了8年書,對人生有了透徹的領悟決定重新做個好人,而且不是一般的好人,是用財富造福社會的慈善家。他運用自己的智慧很快達到了財富積累的目標,彷彿一切都在掌握,似乎只要順著善良的意願就可以操控命運,使得電影看起來象是一部福音書。但到了末段,導演又推翻了這種張揚地行善的做法,因為葉秋畢竟是古惑仔出身,這樣高調地改過自新讓黑白兩邊的人都看不慣,身為警察的方中信甚至對他說:你一日是黑,一生都是黑。於是黑社會的宿命論似乎也是電影的一個重大主題,雖然最後葉秋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這個宿命,但高調卻是不能繼續的了。我相信「自我對命運的正確選擇」是導演的主旨,而掌握了知識和運用智慧謀劃人生則是實現正確選擇的途徑,而葉秋對整個事態發展的精心安排和出人意料的危機脫身,也讓我有思考的快感,這是一部有智慧的電影,導演在裡面穿插了許多的想法,能收到多少卻要視乎觀眾自己,唯一遺憾是思想有點多有點亂,不及《神經俠侶》的單純。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影片誕生在《死亡筆記》風靡香港的時期,而他們的共通點有兩個關鍵詞:「命運」和「智慧」,都是關於命運的操控和智力鬥法,也許是異曲同工吧。
選鄭伊健做男主角不知道出於什麼考慮,至少我覺得他並未能為影片加分,他永遠是那副鎮定瀟灑的派頭,沒有驚慌的表情,沒有感情的流露。跟以前看的《無限復活》或者《暗戰2》是一樣的形象,我們可以看到他跑啊跳啊趕啊,但我們不必為他擔心,因為他自己都不慌。也許是因為8年牢獄的看書自省,把一切都看淡了?不過高智慧的角色倒是跟《暗戰2》的魔術師很象,也是用智慧操控著整個游戲。附會地看,鄭伊健以《古惑仔》里的陳浩南聞名,此次又讓他來演改過自新的黑社會,似乎又別有一番寓意。
其他配角大都選得很好,尤其是葉秋的幾個兄弟,各有鮮明特色,僅從他們得知葉已經出獄返港的反應,就可見各人不同的性格。張智霖接到電話時還是繼續談生意,可見生意比感情重要,黎耀祥一接到消息就馬上辭職,可謂兩肋插刀,而此後的種種細節也更加佐證人物的性格。而幾兄弟間的親密感情,刻畫得也有杜琪峰式的感覺,如猜拳決定去哪裡玩,跟《放逐》里的合夥訂桌椅,能給我相似的感覺。馮德倫演的反派古惑仔則一味鬥狠,性格刻畫不夠豐富。
阮世生編的對白一向夠俚俗,因而又為活在廣州幸福了一次,雖然是主題頗為沉重的電影,但對白都很市井幽默,甚至把巴士阿叔的名言也順手拿來搞笑一番。縱有大悲,亦可竊喜,黑暗過後總有陽光,這也是和《神經俠侶》一脈相承的。大悲大喜後從幻夢寓言回到現世思考,好電影當如是。
Ⅳ 800字影評
《2012》就是那種從形式到內容都力求達到類型片極致的的雄心壯志之作,是專為寬銀幕和至少720P畫質要求的下載資源預備的饕餮盛宴,從類型片的角度看,他甚至也將和魔幻片領域的《指環王》,科幻片領域的《星球大戰》一樣將單獨成為災難片領域不可逾越的標桿之作。可惜的是,國內不少影評人基於對大片審美疲勞產生的刻板影響,不例外的也立刻給予該片不少草率的批評和譏諷,為標榜影評人自己的品位而對一部大片所表現出的能力和真誠盡可能選擇性失明,這樣的狀況頻頻出現而又不可掙脫,中國所謂影評人在為電影的特效震驚之餘,又流露出小市民在逛完迪斯尼樂園後那種酸溜溜的特有的傲慢。 此類評論,若指責《2012》的故事單薄、敘事混亂,或許用在《後天》上面尚可,但《2012》顯然沒在此讓人不能接受,艾默里奇吸取了前作的教訓,明白自己可及和不可及之處,在毀滅地球的視覺特效中不遺餘力,對敘述故事卻保持這中規中矩的謹慎,雖無新意,但確沒有邏輯不清的硬傷。而影評人不惜吹毛求疵,指責該片的思維深度和哲學意義更是無稽之談,艾默里奇不是庫布里克,好萊塢大片作為工業化的電影產品,尋求的『大多數前去影院的觀眾』,而不是那些對精神體驗有著特殊要求的人,換句話說,你不能因為在家樂福買不到卡拉馬喬的油畫,而責怪家樂福沒有深度,你也不能因為在星巴克聽不到鋼琴家彈奏的《月光》而痛罵其缺乏內涵。而我目前看到大多數影評,在影片上映過程中即為其宣判全家福災難影片。無異於上述兩種行為。 在就電影本身談論之前,對另一些周邊問題提出我自己的看法,留給還沒看過此片但以被誤導的影迷今後自己判斷,影片上映之初關於導演因受汶川地震場景感動而加入中國元素的輿論,應該是某位三流記者或院線推手一廂情願的炒作,這位軟文編寫者一定有著一種微妙的大國情節,而且看了很多屆的《感動中國》,導致自己虛構了《感動美國》的美夢。我個人認為製片方或許考慮到了中國市場,但更多完全是出於主題和劇情的需要,對此我在後面會著重論述。與此相反,還有一些憤青因為在事關中國的場景中出現了『西\藏喇\嘛』而指責導演別有用心,指責導演在相關台詞涉嫌『辱\華』,這種用屁股的位置思考問題的人也實在多餘了些。任何人拍這部電影也會更希望用這個小喇嘛而不是IT精英的形象站立在雪山之上,至少畫面會更加優美一些,比如小說《天鵝絨》中的線索是豬肉,而姜文在《太陽照常升起中》把豬肉換成了魚鞋,於是我們看到某個場景一雙魚鞋浮在水面徐徐向前,而不是一塊豬肉咕咚沉到了水底。如果您確實有好萊塢需向中國市場諂媚的需求,那麼導演是不是需要在中國演員臉上寫上「漢族」兩個字,才能滿足您這種較為怪異的民族自尊心呢? 電影特技特效之前無古人不容贅述,影片中四個場景,四條線索構成的故事也並沒有一個顯得可有可無,以下: 1、 場景為洛城,作家柯蒂斯為拯救家庭街頭和空中的逃亡進程順序推動故事的進行、柯蒂斯家庭內部的沖突、柯蒂斯家庭與俄羅斯富商家庭之間的沖突作為次要矛盾突出戲劇張力。 2、 場景為美國白宮內部,首席顧問科學家艾德里安和總統班底成員的推動的亞特蘭蒂斯計劃為副線。 3、 場景為公海上的民用航船、艾德里安的老父親和其樂手搭檔作為一條不太重要的線索卻引發了全片最感人的淚點。 4、 場景為西藏、小喇嘛和其家人的逃亡准備。不動聲色的寧靜心態中緩和整個影片的緊張氣氛。 首先,作家柯蒂斯是有著明確目的的逃亡者,有主流的家庭觀念支撐其行為動機,有研究亞特蘭蒂斯的專業背景身份使他的覺醒更具有說服力,整個逃亡的過程仍舊是操縱交通工具在災難中迫在眉睫的賽跑,沒有也不太必要跳出《龍卷風》《後天》這種類型片的套路,汽車在洛城崩塌中的飛奔雖有著太多偶然性和違反物理常識的運氣,但導演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向人們解釋合不合理,而是夠不夠酷。待到乘坐飛機在上空時,鏡頭跟隨飛機的尾翼展現出天氣的變換,然後用主觀鏡頭的空中俯拍出整個洛城的毀滅實況。這個災難場景之所以很難復制,是因為導演選擇了地殼移動消失殆盡的災難給予整個世界,從地震、地裂、火山爆炸到海嘯幾乎把能拍的災難都匯聚到了一部電影中,比《後天》更優美的是,影片有對於黃石公園的毀滅過程,有通過電視紀錄片風格再造巴西上帝山倒塌,有麥加清真寺和倫敦街頭的群眾恐慌,這種大量自然、現實奇觀實景拍攝與電腦特效相結合的部分比單純的城市樓盤倒塌更為暴力的視覺美感。 白宮內部的線索,視點主要集中在科學家艾德里安身上,這個片段是摻雜著陰謀論和政治博弈的劇情風格。劇本採用『瑪雅預言』『亞特蘭蒂斯』『諾亞』歷史宗教中這些稍顯陳詞濫調的符號,導演沒有打算深入就此末世論的真實性探討下去,而只是需要營造末世的氛圍。對照2012這個並不遙遠的年代,以及亞特蘭蒂斯計劃展開的時間,在看看黑人多數的內閣班底,這個電影應該是一部現在進行時的電影。導演將艾德里安和黑人總統作為這個片段中的正義力量,將白人副總統作為內閣內唯一的准反派,還不留情的揶揄了一把那位「他是個演員,他是在念台詞,不要相信他」的加州州長。導演個人的政治傾向似乎一覽無余,而最後讓黑人總統放棄逃亡,選擇與國民共赴死亡。其煽情段落確實天真的令人難以信服。 這條線索充滿了著選擇,如果說黑人總統的慷慨赴死代表了美國價值觀中的政治正確,內閣班底通過篩選人員才能搭乘亞特蘭蒂斯逃亡的計劃代表了精英主義,副總統及其支持者最後選擇金融寡頭、獨裁者、商業大鱷方能購買求生門票的選擇代表了資本至上的原則、那麼這最後一條才是最可信的,影片在此的邏輯是由世界G8峰會確定少數人逃生的計劃,因耗費巨大,所以由資本家購買十億元一張的船票成為現金流、交由中國製造。考慮到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工廠,人力成本廉價,且開展這樣大的工程或許在程序上不必遭受太多國會和議會方面的阻撓,又擁有著青藏高原的世界之巔。所以我在前面說,中國元素的加入完全是劇情的需要,是很合理的。如此這一條亞特蘭蒂斯方舟的產業鏈就形成了完美的一環。假如末世論和亞特蘭蒂斯方舟的陰謀論是真的,我斗膽站在高層的角度考慮也想不出比這更可能的解決辦法。 但導演給我們高層另一種可能的解釋,這就是白宮首席科學家黑人艾德里安的解釋,既然多數人必然不能存活,誰該聽天由命,誰該搭上這條生命之船呢,艾德里安的選擇既是不選擇。在他和另一位女科學家的對話中,他拿出一本由前面提到的作家柯蒂斯寫的『只賣出不過區區五百本的小說』,此書由艾德里安正在窗上的父親贈送,而他正在不停的閱讀,到此整個故事中至少有三條線索匯聚在了一起,父親買了作家柯蒂斯的小說,把他送給兒子,兒子帶著書活了下來,並將繼續傳播,只要這樣「美國文化就不會滅絕」,艾德里安活下來既是為了繼續傳播現代文明,在這種抓鬮式的生存心態中,艾德里安擺脫對生命的選擇,上升到更為可貴的文化選擇上。 之所以說導演擁有著雄心壯志,除了上述兩條剪輯飛快、動感十足線索之外,還體現在當影片的視點集中在公海上的民運航船時,內景拍攝上在心理節奏上選擇了相對平靜的固定機位和正/反打鏡頭來細細刻畫人物,配合著《1900》般優雅的光影效果和爵士音樂背景,完全COPY《泰坦尼克號》的輪船傾覆鏡頭和「你已經有二十五年沒喝過酒」『我不能離開哈里,離開我哈里根本常不準音調』等樂隊的兩個耄耋老人通過幾句簡短的台詞表現出的跨越時間的滄桑感,分別給家人打得告別電話,已經他們在死亡來臨之時的相互呼叫姓名,包含著濃濃的人間溫情和催人淚下的力量。和公海的場景一樣,盡管洛城和白宮已是兵荒馬亂、奔逃呼救,在西藏的場景里,片段風格也凸顯出一種文藝片的寧靜氣質,老喇嘛和小喇嘛在得知災難來臨時的品茗對飲,奶奶就算知道末日將來也要先做好飯再說的那種固執,無一不是原始的宗族社會對於現代的經濟社會的一種再教育。 作為一部好萊塢災難大片,這部片子堪稱卓越,但長達二個多小時還是能找出一些尿點(PS:意指在不影響情節和觀看愉悅性前提下以小跑去廁所的那個點)對於觀眾來說,影院票價如果太法西斯,也最好忍到720P的資源出來再下。最後,如果有人對我說這部片子「不過是一部好萊塢電影,毫無深度……特效還行,欠缺那種發人深醒的美感……」之類的話,我對此唯一的忠告是「小資是病,得治!」在國內影評的話語系統中,對好萊塢大片一直是不公平的,我只看到這個產業怪獸在不斷進步,而且沒有止境,誠然藝術評論是沒有國界的,但文化心態卻有,如果法國人憑借電影藝術起源地和新浪潮的餘波可以盡情嘲笑好萊塢,那麼中國影人一直憑的是什麼?是站在帝王的高度俯瞰草芥一般芸芸眾生的《英雄》?還是《建國大業》?洗洗睡吧。
Ⅵ 紀錄片《高三》影評
曾經年少:《高三》
同樣是這樣的季節,一年前,我跟風去看了《高考1977》,現在情節已經基本遺忘,只記得那裡面有一個女生考上了北大。我還記得,那時我在日記里寫道:能通過某種方式、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命運,是一件多麼幸福和可貴的事情。
同樣是這樣的季節,四年前,離高考還有20多天的時候,窗外的法國梧桐的葉子已經綠得很鮮艷,天氣已經非常燥熱,沒有空調的教室里,時常聽到扇扇子的聲音,還有班主任的教導聲,還有課間同桌的歡聲笑語……
偏偏是在面臨畢業的時候,心懷著很多壓抑和感傷,我遇到了這部紀錄片,和那裡面的老師、家長和同學們,遇到了自己的回憶,遇到了當年的自己。
影片里講述的是,福建西部一個山區小縣城中學文科班的高三故事,短短的一個半小時,涵蓋了太多的內容:父母的殷殷期盼,老師的諄諄教誨,青春的希望與叛逆,清醒與懵懂,挫折與勇氣、理想與追求……還有高三一年可能經歷的很多事情:黨會、班會、家長會、早讀、早操、晚自習、體檢、照畢業照、早戀、泡網吧……
片中的班主任老師,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人,他除了具備眾多高三班主任必備的責任心之外,還真實地了解每一個同學的想法,與每一個同學真誠地交流,他不僅僅是一個鞭策者,而更是一個引導者和陪伴者。送走了一批有一批的學生,他年復一年地駐守在這個崗位上。
片中的學生們,有積極上進非常努力的,也有頑皮、偏執與迷茫的。他們生活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但是有一點大抵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在這一年都經歷了真正的成長。那個成績好的女孩子,在距離高考還有100多天的時候,把北大校歌《燕園情》抄寫在日記本上,這個細節讓我非常感動,心中有夢想和執念,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那個父親早逝的男孩,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喝得爛醉,在距離高考還有14天的時候離校出走,最後在與自我斗爭的過程中重新回到學校,奔赴考場,追求理想,這也讓我非常感動,經歷過挫折又能爬起來的人生,是值得敬佩的。
對於本片,又可能會有另一種思考,譬如,關於中國教育的發展趨向的冷靜思考,那麼多的年輕人,為了走出大山,肩負著讓人難以想像的壓力,班主任老師每一年都重復著幾乎同樣的勞動,對這樣的教育制度以及它帶來的種種辛酸和壓抑,他早已適應,早已麻木。
但是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未必全部是這種比較沉重的思考,甚至可以說,更多的是關於自己成長的回憶和思考。
中學的那幾年,可能是我成長最快的幾年。毫不誇張地講,高三那年給我帶來的幸福感,是一輩子都難以超越和忘懷的。
那個時候,生活非常純粹,一個明確和清晰的目標引領著我每一天的生活,我把從北大帶回來的未名湖圖案的掛歷放在一抬頭就可以看到的地方,每次看到它平靜的水面,我的心就會安靜下來。
那個時候,每天晚上爸爸10點准時來我房間熄燈,所以我每天抓緊時間快速地把作業做好,以至於數學作業的證明題我確定我會做的時候就直接在上面寫上「即得證」三個字了事,然後迅速地完成當天計劃的復習任務,省下的時間我就用來讀書剪報,每天10點的時候都會戀戀不舍地合上喜歡的閑書,我睡覺以後媽媽會幫我做課外閱讀的讀書筆記,為的是給我積累好的寫作素材。
那個時候,我每天6點02分起床,這是爸媽精心給我計算的時間,每天我會在優美的英語散文朗誦中醒來,然後吃完早飯精神飽滿地去學校,晨讀的時候我不會浪費一分鍾的時間,上課的時候我會在老師講笑話的時候我會忽略之,自己復習做過的習題。
那個時候,我不上網,沒有qq,沒有博客,沒有豆瓣,但是每天都有最知心的朋友與我交流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感受,我也會經常寫日記,每次班主任讓交周記我都會交特別長的一篇,挖掘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成長的感悟,班主任老師會在我的周記之後給我很多的鼓勵。
高三那年的春天,陽光經常是溫暖的,南方的雨也不那麼多,幾次模擬考的天氣都非常好,澄澈的陽光灑在考卷上,我考試用的圓珠筆顫抖的光影,像是有一個生命在試卷上跳舞。那是我目前為止見過的家鄉的最後一次春天,讓自己對家鄉春天的記憶定格在那一年,也沒有什麼需要嘆息和遺憾的了。
高三那年就是那樣過來了,像是一支班得瑞式的輕音樂,最後是漸漸回歸到安靜,偶爾還伴有聽得見的鳥語和聽不見的花香。高考結束之後,我讀了一遍又一遍《顧城的詩》。拿到北大通知書的那一刻,我比自己想像得要平靜得多,過了一整個夏天,我來到現在置身的這個園子,開始如同我現在的生活,如今,這樣的生活,已經走到盡頭了。時光真瘋狂。
我對自己的現狀基本還算滿意,但是,我沒有像高三時那樣的純粹、那樣的激情了,我經常會莫名地犯困,經常會一天上了幾節課、寫了幾篇劣質的論文還覺得乏力得很委屈,偶爾寫的小文章,很多大抵也都是對生活的抱怨,我估計現在遇到的一些煩心事,或許是高三那時候的我完全可以忍受的。我本以為我會在清晨經常去靜園讀書,但是這四年來我似乎幾乎沒有讀過英語。我高中的時候,老師講笑話我就不聽,專看書復習,現在,在國際貿易的課堂上,老師講笑話我才會想認真聽,講正事兒我反而想逃避。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變化可能是永恆和必然的,但是這樣的一種變化的方式,可能是一種悲哀。
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突然想起一句我在考完高考當天晚上看到的一句話,「高考是中國學生的成人禮」,記得當時我冷笑了一下,然後覺得很凄涼。現在的我還是覺得這句話給人一種很殘酷的感覺。但是我不得不承認,高三那年,賜予我們的成長,是不可替代的。
Ⅶ 求《重慶森林》影評
一方面,時間的必然性令人敬畏(膜拜倒計時的「有效期」);另一方面,時間的偶然性總是毫無理由地隨機伏擊世人:「56小時後我愛上了這個女人」,「7小時後她愛上了另一個人」。都市星系的芸芸眾生,難免有軌道相交、撞出火花的時候。《重慶森林》就是兩幅午夜孤獨者的星雲圖,時間坐標是午夜,空間坐標是英文題目「重慶特快」——尖沙咀的重慶大廈和中環蘭桂坊的快餐店「午夜特快」。
生日來臨之際,也是愛情失效之時。兩顆孤星相遇在午夜,天明之後各奔東西。「重慶大廈」這一節,筆調冷峻。相形之下,「午夜特快」的故事簡直是一出輕喜劇。California Dreamin'的歌聲震耳欲聾,王靖雯在加州的夢里舞蹈。她象《阿飛正傳》的人物一樣憧憬著流浪,但態度是嬉皮式的無所謂:「去也行,不去也行。」她和梁朝偉(警察663)的約會結果是南轅北轍:梁如約去了蘭桂坊的California酒吧,她在香港的凄風苦雨中不禁想像「另一個加州是否陽光明媚」,終於跟隨夢的翅膀飛去了大洋彼岸的加利福尼亞。梁得到王的承諾--空頭支票似的「登機證」,時間是一年之後,目的地不清楚。
一年之後,王靖雯倦鳥飛還。用她的話來說,「加州,也沒什麼特別。」其時,梁朝偉已進駐「午夜特快」。那是他們偶然相遇的地點,他卻在這里等到了必然的結局。1994年的香港已不同於1990年的香港,「過期日」是更近了,但人們也逐漸學會適應,學會照顧自己,就象失戀的梁朝偉,和毛巾肥皂談話也不失為消解孤獨的方法。與其一味詛咒現代社會的物化,不如在物化的社會里發掘人性。
《重慶森林》是嬉皮式的隨意而機智的幽默小品,在各方面與巴洛克式繁復的悲劇巨制《東邪西毒》形成了對比。一言以蔽之,王家衛與杜可風的風格是典型的「萬花筒、MTV、後現代」。
第一次看這部片子是在一年前學校禮堂的大屏幕投影上。那天晚上,人越看越少,我是堅持到最後的幾個人之一。就象生命中註定要遇到的一個人;我遇到的是這部電影,和王家衛的這片森林。
不止一個人看到片名問我,重慶有森林嗎?也不止一個人看過幾眼後就問我,這片子到底想講什麼故事?兩個問題我都回答不出。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清楚答案。事實是我沒看到與重慶有關的森林;看到的兩男三女也沒能發生什麼可稱為故事的事件。但對我來說,有些東西是閉著眼睛也能感受到的:一個人的孤獨;兩個人加在一起的孤獨;被拒絕卻無法遺忘;最後是無望的堅持。
每次在聊天室里試圖收購王家衛的全套影碟時,都有人問我,他的電影看起來很累,為什麼喜歡他?我說不出。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搖擺的鏡頭,也不習慣多過對白的獨白。但至少,他不在電影里胡亂講道理;所以累的應該是他:說感情要比講道理累得多。或許喜歡的就是他這種不講什麼道理的愛情。於是也就相信兩人不經意的對視,不小心的相撞,就可能是愛上一個人的理由;而一瓶鳳梨罐頭或者一份廚師沙拉都會成為一次刻骨銘心的記憶。
誰能理解這一切呢?當人們和你在片名的晦澀和梁朝偉出場太慢上糾纏不休時,他們無法理解的不止是這部電影。
他們不會明白為什麼失戀的金城武會期望一份不過期的記憶;為什麼毒品販子林青霞會用雨衣和太陽鏡一起抵抗未來的不可知;為什麼空姐周嘉玲會用一張取消的登機證來拒絕一份感情;為什麼警察梁朝偉會擁有一間感情豐富到會流淚的房子;為什麼痞兮兮的王菲會用搖滾代替思考;用夢游來承載所有的情感。
這是一種方式,當一個人只能面對自己時,維護感情的唯一方式。
Ⅷ 急求:《十面埋伏》影評,從影片畫面色彩上評論!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觀眾的日益挑剔,無論是在現實主義風格的影片中,還是在形式主義、表現主義風格的影片中,色彩變成了無可取代的電影藝術語言,既傳遞情感,又表現思想,既烘托氣氛,又體現風格。色彩成就了中外電影人的夢想,提升了觀眾的審美層次。色彩是影象時代和歷史進程中的催化劑,有了它,電影世界及世界的電影才有了看不盡的主題。
著名攝影師斯托拉羅曾經說過:「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我們使用色彩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運用光與影象徵生與死的沖突一樣。」張藝謀也曾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認為在電影的視覺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喚起人的情感波動的因素。……我自已認為。從生理上說,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馬上喚起人的情緒波動。」的確,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視覺語言。色彩作為電影藝術造型的一個重要的視覺元素,除了能還原景物的原有色彩,同時。還能傳遞感情,表達情緒:色彩不但可以表現思想主題,刻畫人物形象,體現時空轉換、創造情緒意境,烘托影片氣氛,更是構成影片風格的有力藝術手段。當然,由於人們對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映,這也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
比如:紅色——
紅色是太陽和火焰的色調,象徵著溫暖、熱量,是愛情、熱情、沖動、激烈等的感情象徵。紅色給人的視覺感受是熱烈而活躍,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覺。 紅色是最強有力的色彩,在電影中偏愛紅色。把紅色的表現推向極致的當數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
黃色——
黃色給人以明朗和歡樂的感覺,常常被用來象徵幸福和溫馨。黃色因明度高,容易從背景中顯現出來。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觀者視線的力量和條件。
藍色——
藍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種冷的感覺,所以象徵著寒冷。蘭色還包含著抑鬱和憂傷的成分。歌德在《色彩理論》中曾經談到,藍色是一種能量。它處於負軸,最純粹的藍色是一種奪人的虛無,是蠱惑與寧靜這對矛盾的綜合體。
純粹青透的湛藍有一種震人心魄的美麗,延續了一種回歸質朴與本真的風格,以水面無波、平鋪直敘的方式,反映
綠色——
綠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紅色的對比色,有一種平靜、穩定、希望的感覺,是一種最適宜人眼睛的色彩。綠色象徵著和平,代表著春天。在武俠大片《十面埋伏》中,天與地、人與物,整個畫面凝合成一片壯觀的綠色海洋。那片綠看得讓人心動,讓人神往。
黑色與白色——
黑色與白色是無彩色,和其它有彩色一樣,也起到表達感情的作用。黑色往往使人聯想到死亡、憂愁,易產生失望、黑暗、陰險、罪惡的感覺:白色使人聯想到光明、清晰、神聖,易產生純潔、淡雅、穩定的感覺。但因黑色和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和最高的色彩,所以黑色的情緒又具有低沉、凝重、庄嚴等感覺,白色具有虛無、冷淡、和平等感覺。但由於個人或國家或民族不同的文化傳統、生活習慣和觀念,也會形成差異的情感作用。例如白色在西方是純潔愛情的象徵,婚紗是白色的:而在我國則常常以白色為孝服,西方參加葬禮穿的是黑色服裝。在我國傳統戲劇中,紅色是忠良的標志,黑色表示正值威嚴,白色則表示是奸詐刁滑,傳統戲劇臉譜都按此規律描繪。
希望會對你寫論文有幫助。
Ⅸ 寫一篇最好的時光的影評
自己選吧
1.
看《最好的時光》,除了侯孝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部電影的名字。05年11月,我在一家很小的音像店門口看見它的海報和海報上的五個紅色字跡,就一直忘不了它。
一直以來,侯孝賢對長鏡頭的運用別具分格,自成一派。這次為《最好的時光》掌鏡的,仍是他的老搭檔李屏賓。除此之外,編劇朱天文也是他一貫的「侯式班底」之一。正是這些合作多年的老搭檔,深諳彼此的特性,才使得《最好的時光》成為新的侯式經典。這一次,侯孝賢用一個三段式講述了三個不同時代的故事,並分別用「戀愛夢」、「自由夢」、「青春夢」為這三個故事命名。據說,這三段故事在生活中都有原型可依:第一段故事中有侯孝賢和他身邊朋友的影子,第二段則取自某位政壇人物祖父的軼事,第三段就是台灣著名藝人譚艾珍女兒歐陽靖的真實故事。
A.戀愛夢
一九六六年的高雄。悶熱。遍地柔情。愛,一觸即發。
落榜青年阿震,終日無所事事,唯一的「工作」便是光顧路邊的撞球廳。而每次,他都會「准時」愛上撞球廳里的女招待。然後,他有聲有息的離開,再然後,是他一封簡訊讓他每次愛上的女招待會心的笑著離他而去。春子異或秀美,無一例外。四十年前的台灣,單純的年代,為了愛,無論是真的還是假的,無論是海枯石爛的,還是過煙雲眼的,只要一個理由,就會有一顆執著的心開始上路尋找。休假的阿震,從部隊返回,卻再也沒有見到秀美,於是他開始上路,開始走遍整個台灣。從高雄到嘉義,從嘉義到台南,只為了找到與他只有一面之緣的秀美。當他們再次相遇,沒有接吻,沒有上床,他只是抽著她遞來的煙,喝著她端上的茶,看她沖自己傻笑。這對阿震和秀美來說足夠了。二人漫步在小雨中,充滿柔情的鏡頭停留在他們緊牽的雙手上,悅耳迷人的《rain and tears》瞬時響起,這一切彷彿都在說明,最好的時光莫過於此。
B.自由夢
一九一一。風雨飄搖。帝國最後的哀鳴。大時代背景下的愛戀。
一個有家有室的讀書人,卻把一個歌姬引為知己。他與歌姬飛鴻傳情,字里行間卻對伊人只語不提,只自顧自談及梁先生之詩如何如何。歌姬對讀書郎日思夜盼,每次他都是匆匆地來,又匆忙離開。山河破碎,家園瘡痍,清政府永遠不可能把台灣從日本人的手裡拿回去。讀書郎張嘴閉嘴都是國家大事,都是關於自由的夢。而對於歌姬,即使與她相悅相知,卻終不可能把她娶回家去作妾,送他一個光明的未來。因為他多次在報紙上撰文,在共眾面爭取女性自由,反對納妾。妓館里本來要「當家」的小妹有了身孕,他卻仗義提供一百兩銀子助她贖身嫁人。而小妹一旦出閣,歌姬贖身又將遙遙無期。
本是一段普通人的愛戀,卻硬是殘酷在夾雜在沒落的山河之中,不由得徒生幾許悵惘。讀書郎和歌姬的心中,都懷著一個期待的自由的夢。一個大些,為國;一個小些,為己。為國為己,最終誰都沒有實現。如同這段愛戀,也註定了沒有結果。片中援引梁啟超哀嘆馬關條約的詩,「明知此是傷心地,亦到維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樓下晚濤哀」其實就是國運家運的共同寫照。
對於二人來說,那最好的時光,是過去的而不是未來的。那些時光,屬於妓館昏黃的燈光,屬於歌姬餘音饒梁的南管。而正是一曲南管,把原本陌生的二人糾結在一起,開始了一個一開始就註定只能是悔恨的故事。
C.青春夢
二零零五年。工業文明下血液噴張的激盪。沒有掩飾的愛恨。
你可以愛我,我可以愛你。一生一世,它留在六十年代高雄的撞球廳。白頭偕老,那是這個時代最低級的形容詞。速度戰勝一切。慾望,讓所有故事變得簡單。只要「想」,就可以「要」。再快一點,再深一點,再久一點,再多一點……不用那麼多語言,你什麼都不必說,速食的食物,速食的愛情。可以同時,愛男人,也愛女人。沒什麼大不了。二十一世紀,真正的愛情在電影里。想寫情書嗎?不用寫字了,短訊、電郵讓速度的魅力體現到極至。
攝影機在這樣的時代里,關閉了。不忍還是另有所思,侯孝賢讓我們自己去思考。
什麼是最好的時光?最好的時光一定是最短暫的時光,因為短暫才彌足珍貴;最好的時光一定是最平淡的時光,因為真實的幸福都來源於點滴的積攢;最好的時光註定是要被辜負的時光,因為所有的美好都是留不住的。最好的時光究竟是哪段時光,沒人能夠輕易答出。在一次次期盼中,眼前的幸福從自己的指尖中悄然溜走,而濃情與幻想寄託的,卻是另一段不可知的未來。當一切散去,歡喜或者憂傷,當回憶的人變得不再年輕,那些殘酷得像詩一樣的時光,只能在心底最隱秘的地方再次浮現。電影有這樣的魔力,它讓人歡笑也讓人哭泣。更重要地是,它把破碎的回憶一次次復原,再次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只是,最好的時光,已經過去。
2.
這部片子並非一口氣看完的,周末的時候看完第一段戀愛夢之後我就把碟退了出來,去尋找"輕松"去了.
這種緩慢滯悶的情節讓原本就被感冒困擾的我變的愈加煩躁起來.
昨天晚上重新把它翻出來的時候倒發現正適宜,它的"安靜"之美在夜晚反倒肆意的張揚開來.而仿若從隔壁傳來的背景音樂可以讓我沉溺其中卻有完全不會吵到其他沉睡的人.
飄洋過海來看你(1966 年戀愛夢)
很簡單的故事,它的開始只是基於一種並沒有輪廓的情感.而這段周折的尋找,也許帶著一些,不妨去找她一下的念頭.
試想一下,在你身邊某個朋友或長輩的回憶中也許同樣隱藏著這樣一個故事.說出來你會驚嘆原來他們曾有過這樣浪漫的遇見.甚至當事人也會感慨:"是啊,我差點都忘記了原來當時我們是這樣開始的."
在我看來,"浪漫"這個詞語絕對是旁者的形容,並且是帶著眼鏡所放大的情形.在那樣的當下,被不知名魔力所俘獲的你,恐怕只能笑著,望著-----而時間在那刻也在身邊凝結,因為你以無暇顧及.
伊人盼歸(1911 年,自由夢)
第一次沒有繼續看下去的很大原因是在這段"自由夢"上.它特別在做成了默片的形式,看它需要合適的心境.
這樣的沉默彷彿在和啞巴說話,有時你會著急的想去搖他一搖看看到底倒的出些什麼.而有時在你失神的當口,他反到成了最窩心的陪伴.
這是3段中我最中意的一段,我怎樣都沒有料到一直被我戲稱為"香腸嘴"的舒琪會有如此溫婉內斂的表演.她的情感細膩溫柔,憂傷卻不歇斯底里,小妹出嫁前的那段叮囑又帶著端莊的"大家風范".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幽怨之情距離我們的當下已經太遙遠了,而獨立的腳步走了一代又一代,女子的脾性卻並未大變.生命最最期盼的無疑仍舊是意中人許的那句"廝守終身".
而所有的自由也皆在這份"愛"中重生.
我非常喜愛這段戲中若有似無的音樂和光影定格的景物.那些影影綽綽帶來耐人體味的美感.
焦躁的歲月(2005 年,青春夢)
我很喜歡光影時暗是明中所顯現的舒淇的臉,情感彷彿是在不經意間透出,瞬間卻又重新淹沒在黑暗中.
作者並沒有完整直接的講這個故事,我們在細節的慢慢拼湊中得知.張震所扮演的角色是在照片沖印店工作,喜歡拍很多照片.舒淇是個歌手,脖子裡面的身份牌上刻著她的癲癇病症,需送治的醫院.而這個世界亦隨著她右眼漸漸的失去視力也變的灰暗起來.
這2人雖然分別都有戀人,其中一個還是同性的.卻又無法抑制的糾纏在一起,在沉默的情慾中釋放著他們的某些感懷.
那是個焦躁不安的歲月,我們眼前的世界始終無法清晰起來,現狀亦在腦中被放大.既依賴又渴望擺脫,彷彿旋轉個不停的天空,除了隨著它無限的墜落,我們別無選擇.
這是所有青春烙印,雖然生活大相徑庭,但是內心卻從沒未平靜過,青春的脾性也始終如此,它莽莽撞撞到來激起一池漣漪,卻又一溜煙的跑走,你連出個氣都找不到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