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觀後感結構
㈠ 一本書的讀後感怎麼寫
《童年》讀後感
《童年》是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為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而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地走了過來。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喪父,隨著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著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哭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著家裡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為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泄。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著。
而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挨打、受欺辱。悲慘的一幕又一幕,讓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們生活俄國沙皇時期又會怎麼樣?會認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嗎?
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㈡ 讀後感的結構是什麼
第一步:述讀——引
在通常情況下,讀後感的第一部分一般會是圍繞感點,引述材料。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謂「引」就是指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簡述原文相關內容。寫這部分內容就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在述讀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簡,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籍、文章的具體內容.
第二步:感點——議
緊承「述讀」所引述的材料,針對材料進行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也就是中心論點。感點的提出,要有與之相關的所讀材料。如果沒有述讀的這部分材料,感點就是無源之水,流而不遠;感點也只能是空發議論,泛泛而談。所以,不管述讀在感點之前,還是在感點之後,首先要有述讀的存在,其後才能有感點的成立。很多學生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讀完文章後,沒有述讀,只抓住感點進行說理論證。這樣的文章,並不能夠算是完整意義上的「讀後感」。
第三步:發感——聯
「發感」就是對「感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這一部分是讀後感的主體部分,是對感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感點的正確性,或正面論、反面證證明感點的合理性。需要強調的是,所擺的事實、所講的道理都要圍繞感點來展開,而不能游離於感點之外。否則,就會不知所雲,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發感還要聯系實際,深入論證。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有時候還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聯系實際,要有針對性,必須緊扣感點,而不能泛泛而談,不能脫離感點隨意聯想,不著邊際。
第四步:結感——結
結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但不管這樣結尾,都要與前面的幾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不能是橫空出世;也要結得自然,順理成章收束全篇。
㈢ 多本書籍讀後感整體結構如何把握
可以直接去寫你的感悟
㈣ 怎麼寫一本書的讀後感
老人與海
讀後感:《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48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海明威為什麼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
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最後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一副空骨架,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那追捕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曾經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過、奮斗過,難道他不是一個勝利者嗎?老漁夫就是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盡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裡,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
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每一本書,都有它自己的「靈魂」,當你閱讀一本書時,自己也就在不知不覺當中,陷入了那個書中所構想的世界。
㈤ 書籍的結構有哪些
一本書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外表形式,叫做裝幀;二是內文,包括文字和圖片。
一、 書的裝幀包括封面、扉頁、書脊、版權頁。
拓展資料:
書籍 ,是指裝訂成冊的圖書和文字,在狹義上的理解是帶有文字和圖像的紙張的集合。廣義的書則是一切傳播信息的媒體。不過有些人認為圖書一詞是"河圖"與"洛書"的簡稱。
㈥ 讀後感的結構
第一步:述讀——引
在通常情況下,讀後感的第一部分一般會是圍繞感點,引述材料。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謂「引」就是指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簡述原文相關內容。寫這部分內容就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在述讀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簡,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籍、文章的具體內容.
第二步:感點——議
緊承「述讀」所引述的材料,針對材料進行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也就是中心論點。感點的提出,要有與之相關的所讀材料。如果沒有述讀的這部分材料,感點就是無源之水,流而不遠;感點也只能是空發議論,泛泛而談。所以,不管述讀在感點之前,還是在感點之後,首先要有述讀的存在,其後才能有感點的成立。很多學生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讀完文章後,沒有述讀,只抓住感點進行說理論證。這樣的文章,並不能夠算是完整意義上的「讀後感」。
第三步:發感——聯
「發感」就是對「感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這一部分是讀後感的主體部分,是對感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感點的正確性,或正面論、反面證證明感點的合理性。需要強調的是,所擺的事實、所講的道理都要圍繞感點來展開,而不能游離於感點之外。否則,就會不知所雲,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發感還要聯系實際,深入論證。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有時候還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聯系實際,要有針對性,必須緊扣感點,而不能泛泛而談,不能脫離感點隨意聯想,不著邊際。
第四步:結感——結
結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但不管這樣結尾,都要與前面的幾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不能是橫空出世;也要結得自然,順理成章收束全篇。
【讀後感】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xxx讀後感》,也可以用《讀xxx有感》。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親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㈦ 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讀後感,結構思路要怎樣才好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十月革命前後(1915年至20世紀30年代初)這一段歷史時期為背景,描繪了當時的社會變革、階級斗爭和各階層人物的心態。這部小說真實生動地反映了這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
小說敘述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一生,塑造了一個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布爾什維克形象。小說引起巨大反響,主人公保爾也成為蘇聯及中國青年學習的榜樣,激勵人們自強不息。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閃爍著崇高的理想光芒、洋溢著熾熱的革命激情的長篇小說。作品是以作者生活史為原型寫成的,但又並非作者本人的自傳,而是經過藝術加工提煉、典型化的文學珍品。小說通過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在革命斗爭中成長的歷程,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從十月革命、國內戰斗到恢復國民經濟各個時期的蘇聯社會特點和時代氣氛,熱情歌頌了為祖國而戰的蘇聯年輕一代,展示了他們的成長歷程和精神風貌。
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內戰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嚴峻生活。他的生命中充滿了嚴峻的考驗,他通過了。在命運無數次的壓迫中,他沒有低頭,而是頑強地拼搏,活出了生命的真正價值。1927年,保爾完全癱瘓,繼而雙目失明。 這對一個人來講,是多麼大的打擊啊!一生坎坷,還要經歷病情的折磨,雖然保爾想放棄過,但是他還是站起來了,用另一種武器與命運抗爭。那就是寫作。他把自己的故事寫了下來,激勵著那些同他一樣的人們。我們怎能不說保爾的一生富有多少的傳奇色彩。
在21世紀的現代社會,已經不再有這樣的人生了。可我們不得不說保爾的故事仍然可以激勵我們。在我們的人生遇到打擊時,就該像保爾一樣。保爾遇到的是打的困難,而我們的困難遠不及他的。既然那麼大的困難保爾已經戰勝了,更何況我們這些小困難呢?世界上沒有永遠克服不了的困難,只要有敢於競爭的精神,再大的困難終會在我們面前低頭的。在不斷地戰勝困難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活出了一個頑強的人生。
從另一角度看,保爾的經歷還告訴了我們什麼才是人生的意義。人生,不是虛度光陰。既然世界給了我們生命就該好好利用生命中的時間。莎士比亞說:「人生苦短,若虛度光陰,則短暫的人生就太長了。」在這既長又短的人生里,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平平淡淡的就這樣過期嗎?盡管不可能像保爾一樣為革命付出,那麼我們還不能身邊的人付出嗎?人生如白駒過隙,一晃即逝。看來很長的人生其實會很快就過去。所以活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活出一個有價值的人生吧,至少不會辜負這個生命的存在。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含有太多的道理。只有慢慢去體味,才能找出它給我們帶來的意義。我真誠的感謝它,教會了我人生的意義。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人們常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認為,《鋼鐵是怎樣煉成》就是我進步的階梯。因為,是《鋼鐵是怎樣煉成》讓我體會了人間百態;是《鋼鐵是怎樣煉成》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是《鋼鐵是怎樣煉成》讓我學會了至理名言,讓我廣交好友。所以,《鋼鐵是怎樣煉成》——我最喜愛的一本書。
這本書給我帶來極大的震撼。每當遇到困難而退縮,每當受挫折而落淚時,就會想起保爾那高大的身影。現在這么多年過去了我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感觸更深。讀時的心情是隨著保爾•柯察金的成長、命運而起伏。細細品味著這本書,品味著保爾的精神。
越發覺得我們應從保爾精神中汲取營養,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記得書中有段名言膾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應該為碌碌無為而悔恨…… 而今,再一次揣摩保爾的內心世界,更有一種刻骨銘心的感觸。
小說中有一個場面,令我終生難忘。保爾為革命成功付出了健康的代價,當朋友們紛紛有了令人羨慕的出路以後,他卻陷於窮困潦倒,一度想自殺。但是最終他戰勝了自己的軟弱。就在這樣的斗爭中,出現了至今仍廣泛傳頌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可以說,我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保爾在我心目中,不但是對於事業的忠誠的象徵,而且是一種苛刻地自我凈化的精神原動力。最近網上盛行這樣的傳言:當我們讀小學時,讀大學不要錢;當我們讀大學時,讀小學不要錢;我們還不能工作時,工作是分配的;我們可以工作時,戰國時代般的才能勉強謀份餓不死人的工作;我們不能掙錢時,房子是分配的,我們能掙錢時,卻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了……表達的都是一些對於現實的無奈與不滿,這也許是出生在和平年代人的通病,考慮更多的是自身利益,而忽視了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更多的是自怨自艾與懷才不遇,而忽略了自己處於這樣的現實環境中如何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才能來奉獻社會。可以說,我們缺的不是才華,而是對事業執著的追求;缺的不是激情,而是奮斗的目標;缺的不是創新意識,而是扎扎實實的行動力。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讓我明白了,毅力也是成功之本,是一種堅韌,是一種積累。毅力,它的表現往往是一個人在挫折中所展示的一股力量,有了毅力,人們就不會向挫折和困難低頭,就會更堅強地去面對,去戰勝困難。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能自卑,而要有信心,因為挫折是培養毅力的前提。巴爾扎克曾經說過:「挫折是塊磨刀石。」再鋒利的刀一直不用,也會變鈍。「挫折」,就是最好的磨刀石。人的一生很精彩,有酸甜苦辣,有悲歡離合,也有苦盡甘來的滋味、別後重逢的喜悅。
㈧ 讀後感的結構
讀後感的結構如下:
一、題目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一定要為讀後感起一個好題目。最普遍的做法,是就書、電影的中心讀後感的主標題。例如,讀《海倫.凱勒》有感,可選《不向命運低頭》《百折不撓的海倫》等;讀《愛的教育》有感,可選《讓愛走進我們的心靈》、《愛就在身邊》、《寬容也是愛》等;讀沈石溪、西頓動物小說,可選《與動物同行》、《它們也需要尊重》等;讀《岳飛傳》,可選《精忠報國,流芳百世》等。
二、第一自然段——引子
引子部分主要寫你讀這本書的背景、機緣等。可排比抒情、簡略敘事。下面列舉兩例。①「暑假期間,老師推薦我們讀《愛的教育》。捧起厚厚的書,一開始覺得有點枯燥。讀著讀著,我就走進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感人世界,裡面的小人物像磁場吸引著我如飢似渴地讀下去。」這是簡潔敘事型。②「有一本書,讀了讓人盪氣回腸;有一本書,讀了令人慷慨激昂;有一本書,讀了愛國之情油然而生。這本書,就是我百讀不厭的《岳飛傳》。」這是排比句抒情開頭,很吊讀者胃口。
三、第二自然段——介紹文章的主要內容。主要內容為主標題、中心思想服務,語言簡潔明了。
四、第三自然段——這本書讓你懂得道理,或印象深刻的地方,或最大的收獲。一般用簡短的話點出中心,也就是基本觀點。
五、第三自然段——結合書中內容或事件證明為什麼?
六、第四自然段——結合生活實際、自身實際,寫這本書對自己的影響。特別是影響你怎樣成長的。
七、第五自然段——發出號召,都來讀,怎樣做。
㈨ 怎樣寫一篇好的讀書心得(讀後感)文章結構是怎樣的
一、 讀書心得的內容,一般可分為客觀描述與主觀批評。客觀描述的重點在於所描述的書及其作者,如該書的主題、大綱、范圍以及依據該書對作者寫作技巧所下的評語。主觀批評的重點則在於寫讀書心得者本身,即他對該書的反應與評價;對其主題的看法與認識。
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 一本書的讀書心得,有許多可以發揮的地方,撰寫時宜懂得藏拙,寫知的部份,跳過不知的部份。
四、 一本書的內容可能有五萬字,一篇讀書心得可能只有一千多字,當然無法面面兼顧,宜做重點發揮。
五、 真正的寫作,與考試寫作有所不同,真正的寫作通常是不限時地可以慢慢經營,不斷構思、尋找資料、點滴累積。
六、 用紙或筆記本隨時記下靈感與想法,逐次整理於電腦,用電腦寫作。
參● 主要寫作方法
一、 化整為零:將一篇大文章拆成多個段落,變成在寫多篇小文章。
例:高級中等學校圖書館運用全球資訊網的實務報告與心得感思
與書為友,天長地久。
二、 同類排比:不同書籍文章中的相關資料之排比運用。
三、 化大為小:寫讀書心得不一定要對整本書的內容面面兼顧,可以選擇熟悉的議題加以發揮。
《苦澀的成長》。朱炎著。爾雅。民國七十三年19版。這本書包括十篇文章,可稱為給青年的十封信,十個主題,每個都有對象:愛、青春、火鳳凰、挫折、孤獨、怨尤、蠱惑、孝道、生活的藝術、人類的母親,寫讀書心得的時候,可以先簡略地進行整體概述,然後切入特定主題加以發揮,最後再拉回整體面加以結論。
肆● 讀書心得寫作的類型
讀書報告的類型:(高中生的讀書報告一般以1、2兩型為主)
一、感發型: 此為常見的讀後感。以個人的直覺,表明對該書的印象與感受。或隨興抒發,或借題發揮。不必面面俱到,但應觀察深刻,文字靈活。
二、論述型: 貫穿全書,提綱挈領,析論該書之內容旨趣,以及結構技巧,並評鑒其價值、地位影響。
三、擷摘型: 摘引書中若干具有代表性之片段,夾敘夾議,藉以表彰該書之精神特質。
四、比較型: 將該書與同類著作作一比較,衡量其得失優劣。
五、源流型: 評介該書所涉級學科之淵源流變,然後具體剖析該書在該學術范圍之創獲貢獻。
以上諸類型,可隨需要交互使用,不必拘泥。
伍● 讀書心得寫作的重點內容
一、 引言:關於書籍本書、作者、或書中議題加以概述。
二、 縱向之歷史性回顧:對此問題的前人研究的回顧與其存在的優劣點。
三、 橫向之生活經驗:可以與書籍內容相啟發的。
四、 個人感思:談談你的個人心得,闡述你的主畏,對前人的褒貶等。
五、 結論:分析前人與你的研究後,提出幾個問題,以及未來值得研究的方向。
陸● 寫作程序
一、 選定項目
二、 研擬初步大綱
三、 搜集資料
四、 整理資料
五、 擬定詳細大綱
六、 撰寫讀書心得
柒● 其他注意事項
一、 讀書心得報告的寫法與傳統作文的寫法,在筆調上的不同,筆鋒不一定要帶感情。
二、 讀書心得報告的重要內容:在文章中顯示撰寫者的知識、邏輯與分析,個人感思需能使讀者信服。
三、 以平實的方式敘述,少用「!」與「?」。
四、 寫讀書心得不一定是要寫「書評」式的讀書心得
捌● 跨校網路讀書會讀書心得寫作比賽參賽文章內容格式規則
一、 相關書訊:關於所閱讀書籍的一些相關訊息,至少二百字。
二、 內容摘錄:請摘錄書中有意義之文字,一百字以上,三百字以內,務需註明摘錄文字出處之頁碼。
三、 我的觀點:此部份即為分享文章的主要內容,需至少一千字。
四、 討論議題:請針對書籍內容至少提出一個相關的討論議題
玖● 結論
架構井然有序,層次條理清晰。行文簡潔明了,造句暢達易讀。批評態度客觀,立論要講證據。懇切發掘疑問,培養洞視創見。
簡單概括一下為:引、議、聯、結,詳細知道請看下文。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寫讀後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重視「讀」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確選擇感受點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㈩ 讀後感結構
讀後感結構如下:
一、題目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一定要為讀後感起一個好題目。最普遍的做法,是就書、電影的中心讀後感的主標題。例如,讀《海倫.凱勒》有感,可選《不向命運低頭》《百折不撓的海倫》等;讀《愛的教育》有感,可選《讓愛走進我們的心靈》、《愛就在身邊》、《寬容也是愛》等;讀沈石溪、西頓動物小說,可選《與動物同行》、《它們也需要尊重》等;讀《岳飛傳》,可選《精忠報國,流芳百世》等。
二、第一自然段——引子
引子部分主要寫你讀這本書的背景、機緣等。可排比抒情、簡略敘事。下面列舉兩例。①「暑假期間,老師推薦我們讀《愛的教育》。捧起厚厚的書,一開始覺得有點枯燥。讀著讀著,我就走進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感人世界,裡面的小人物像磁場吸引著我如飢似渴地讀下去。」這是簡潔敘事型。②「有一本書,讀了讓人盪氣回腸;有一本書,讀了令人慷慨激昂;有一本書,讀了愛國之情油然而生。這本書,就是我百讀不厭的《岳飛傳》。」這是排比句抒情開頭,很吊讀者胃口。
三、第二自然段——介紹文章的主要內容。主要內容為主標題、中心思想服務,語言簡潔明了。
四、第三自然段——這本書讓你懂得道理,或印象深刻的地方,或最大的收獲。一般用簡短的話點出中心,也就是基本觀點。
五、第三自然段——結合書中內容或事件證明為什麼?
六、第四自然段——結合生活實際、自身實際,寫這本書對自己的影響。特別是影響你怎樣成長的。
七、第五自然段——發出號召,都來讀,怎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