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證3影評
Ⅰ 需要對影片The Hours <時時刻刻>的影評和對三位主演的評價.
時時刻刻 The Hours (2002)
一
《The Hours》(《時時刻刻》)是一部深具靈魂光芒並含有弦樂般耐人尋味韻律的電影。
這部影片之所以令人注目,是因為它有著一個異同尋常的文本——一部精彩絕倫的小說。影片較忠實於原著。我深信導演斯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是在深刻領悟原著背後所蘊藏的豐富涵義、並在拍攝時力圖加以充分表現、才使影片具備了光輝出眾的品質。
影片是根據美國新銳作家邁克爾•坎寧安發表於1998年同名小說改編。小說《The Hours》(無論電影還是小說,《The Hours》譯名很不統一。小說:台灣希代書版集團2000年6月第一版,譯名為《時時刻刻》,譯者蔡憫生;大陸譯林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譯名《麗影萍蹤》,譯者劉新民。電影:譯名有《歲月如歌》、《歲月輓歌》、《此時此刻》、《時時刻刻》等。本文為論述方便,均稱《時時刻刻》。)出版後立刻獲得了當年「筆會/福克納小說獎」(The PEN/Faulkner Award),翌年又獲得「普立策小說獎」(The Pulitzer Prize)。
那麼,這是一部怎樣的小說,為何會受到如此的青睞?
二
小說表面上講述了20世紀不同時代三位女性一天的精神生活。
1923年倫敦郊區。弗吉尼亞•吳爾芙在她的鄉村宅邸構思那部與維多利亞時代趣味相去甚遠的小說《達洛衛夫人》。清晨,她醒來後沒有立即起床,神情恍惚迷離,一直纏繞她的頭痛病微微有些好轉。窗外有鳥叫聲。她感到乏力,神思恍惚,又迷迷糊糊小睡了一會兒。在夢中她發現自己身處一座花園。花,將花作為小說開頭很不錯。她醒來後想道。她起身走進盥洗室,面對盥洗室內鏡子中映顯而出那張灰黯的臉不免有些喪氣。它與心中意象正形成鮮明對比。
1949年美國洛杉磯。布朗夫人在家中閱讀吳爾芙小說《達洛衛夫人》。她有一個忠實的丈夫,一個敏感可愛的兒子,似乎一切都無可挑剔。但她仍感到百般無聊,深為受困於平庸家庭生活而痛苦。這一天是她丈夫生日,但她無心為晚上生日慶祝准備蛋糕,想一人躲進旅館里像吳爾芙那樣躺在床上閱讀《達洛衛夫人》,然後自殺。她將兒子寄託給鄰居,告別的那一刻,敏感孩子似乎預感到什麼,不安地叮囑母親一定要來接他,並跟在母親汽車後面追趕……
20世紀末的紐約。一位名叫克拉麗莎女編輯正要出門買花。因她名字與吳爾芙小說《達洛衛夫人》中主人公克拉麗莎•達洛衛相同,朋友們都戲稱她為「達洛衛夫人」。她幼時戀人、詩人理查德剛獲獎,她得為他獲獎籌備晚宴。當她出門那一刻,注意到晶瑩剔透陽光正在游泳池的藍綠色水面上搖曳盪漾,不禁心有所感。時值六月早晨。
身患愛茲病的理查德沒能度過這一天。他厭倦了生活,那天下午他從家中窗口飄然而下,迎接午後燦爛陽光。小說結尾,在紐約的克拉麗莎面對業已取消晚宴而留存下來的佳餚萌生了一種極度的孤寂感。深夜,已屆耄耋之年、當年被兒子憂郁雙眼刺痛的布朗夫人造訪。原來自殺的理查德正是布朗夫人兒子。
小說以迷濛而清澈語調、印象式碎片、瞬間的意識流動、深度意象和蒙太奇手法,描寫了三位不同時代女性心靈世界。作者以精湛技巧、精緻而繁復的結構,深入她們萬花筒般意識中,再現她們心靈鏡像,宛如月光照徹下小溪,隱約顯現她們內心水下生物、鵝卵石和蔓生的水草;並以類似超現實手法將吳爾芙傳記片段與美國中期和晚期兩位女性精神生活交織在一起,復調式地安排在同一文本中。
最重要的是作者在小說《時時刻刻》的文本中還暗中指涉著《達洛衛夫人》的文本。這一手法極具創造性。因為這種指涉並非文本的明確援引,也非一般意義上續作,或對以往書籍與相同材料的改寫和創作(如圖尼埃《禮拜五——太平洋上的靈簿獄》對笛福《魯濱孫漂流記》的反思;讓•阿奴伊《安提戈涅》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對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重新考察);而是運用象徵手法將兩種文本晦澀地鑲嵌在一起,猶如兩面相互映照鏡子在暗中增殖。坎寧安的《時時刻刻》是在延續了《達洛衛夫人》基礎上的一種對吳爾芙生命意義重新思索的再現,是對吳爾芙內在精神所作的一次富有詩意的冥想。
三
弗吉尼亞•吳爾芙全部小說,幾乎都是她自我精神探索的一種「傳記」,從她早期習作全是對傳記練習上就可以看出這一點。這也許跟她父親對她影響有關。(弗吉尼亞•吳爾芙的父親萊斯利•斯蒂芬(1832-1904)是學者、編輯和哲學家,曾任倫敦圖書館館長,主編《英國名人傳記辭典》,撰寫《十八世紀英國思想史》等著作。)她的作品總是在探索自我生命處在某一階段中意識發展的趨勢和可能達到的深度。
「《到燈塔去》構成了弗吉尼亞•斯蒂芬童年生活的最後景象;在第二階段,《出航》給一位年輕女性的知識探索打上了印記;那麼第三階段高潮就是《海浪》,進入成熟期小說家將描繪出意味雋永的生命經典性輪廓。」(引自《弗吉尼亞•伍爾芙——一個作家的生命歷程》(英)林德爾•戈登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P162。)而無疑,《達洛衛夫人》更是一部具有這種傳記性質的小說。
1922年,她那帶有實驗性質、打破了傳統敘述邏輯和充滿印象拼貼的小說《雅各的房間》出版,這部小說也是對她哥哥精神成長的一份記錄。該年在西方現代文學史上是一個意義非凡的年代,與她同年出生也同年死亡的喬伊斯出版了劃時代著作《尤利西斯》、T•S艾略特發表了《荒原》。那一年她年屆四十,精神處於相對穩定期。
但隨後,恐懼衰老暗影像蛇一樣嚙噬著她那脆弱神經;同時在心靈上她也沒有完全擺脫精神疾病對她的影響,她幾乎可以察覺到內心深處那股瘋狂念頭又緩慢襲來。她只有靠寫作《達洛衛夫人》來抵抗心中陰影,卻也將這種掙扎的印記留在了小說中。她曾在《奧蘭多》中說:「一個作家的靈魂的每一個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體驗,他精神的每一種品質,都赫然大寫在他的著作中」。(轉引自《弗吉尼亞•伍爾芙——存在的瞬間》伍厚愷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P1)
《達洛衛夫人》是她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現代主義長篇小說。它猶如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以一天生活來刻畫人物心理時間上的一生。漫長生活經歷湧入人物意識河流中,不時在內心激起沉思、回憶、追索、感想、體悟生命的浪花,匯集著人物心理五彩繽紛的印象圖案。吳爾芙完全摒棄了傳統小說寫作手法,開篇起就直接進入人物心靈世界。小說由兩條並行不悖線索組成,來映顯兩個截然不同人物的內心。
克拉麗莎•達洛衛是一位中年婦女,她丈夫是國會議員。六月早晨,她出門買花,要為有首相參加的晚宴做准備(這一情景與《時時刻刻》中紐約女編輯出門買花相同)。那天陽光明媚,清風微拂。大本鍾不時發出深沉悅耳之音。她思緒飄動,想到三十多年前同樣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她和彼得正在戀愛。但她最終沒有嫁給喜歡冒險的彼得而是嫁給了穩重的達洛衛先生。彼得將要從印度回來,她想,要是當初嫁給了彼得,她的一生會怎樣?倫敦街頭上的聲色光影不時觸動她的聯想。
小說還有另一條線索:賽普蒂默斯•沃倫•史密斯,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退伍老兵,因受炸彈驚嚇而患精神疾病。當達洛衛夫人在花店內聽到街上傳來一聲汽車火花器發出巨響聲時,他在街上游盪也聽到了。最終,他為擺脫時時襲來的內心驚恐跳樓自殺。
夜晚,達洛衛夫人在晚宴上聽到賓客中有人說起賽普蒂默斯自殺消息,內心震動。他們是兩個階層的人,彼此互不認識,但在內心深處卻對時代有著相同的感受。小說真實反映了第一次大戰後現代西方人焦慮、困惑和恐懼心理。
四
在此我們可以看出《時時刻刻》中自殺的詩人理查德對應著《達洛衛夫人》中的賽普蒂默斯。他們同樣懷著內在不安生存著:一個在戰爭中留下了精神疾病,一個患上了愛滋病;都是時代烙印的反映,象徵著不同時代卻同樣在人們心中所造成的疾患。
然而,即便是賽普蒂默斯這樣一個略顯突兀的人物(相對於吳爾芙的生活世界來說),也是吳爾芙拿來印襯達洛衛夫人精神側面的。吳爾芙曾在一封信中說,她必須通過賽普蒂默斯的性格來完成達洛衛夫人的性格,她所「部分意識到的生命枯竭感正是要通過那個瘋子的病態作戲擬性表現」。(引自《弗吉尼亞•伍爾芙——一個作家的生命歷程》P273)
如同吳爾芙想通過達洛衛夫人和賽普蒂默斯這兩個人物來探詢自己內心深淵一樣,在《時時刻刻》中,作者坎寧安真正意圖也是要通過書中人物綜合再現吳爾芙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布朗夫人和女編輯克拉麗莎這兩位女性;他想看看假如吳爾芙生活在50年代和世紀末的美國會怎樣。
無疑,布朗夫人和女編輯克拉麗莎都有著吳爾芙的影子,她們都是射向吳爾芙精神生活的一個朦朧投影。
20世紀50年代美國正處在經濟復甦期,布朗夫人就像達洛衛夫人一樣生活富足,但卻精神萎靡,內心總有一種像是被懸浮在空中的惶恐不安的感覺,生命的無意義意識時時湧上心頭。這種感覺正是吳爾芙心中常常難以擺脫的感受。而紐約的女編輯在街上耀眼的陽光中似乎感到總有一絲不祥的陰影在籠罩著她,直至最後她受到死亡沖擊,這一切也都是吳爾芙生命歷程中的主題。
在《時時刻刻》中,作者還賦予布朗夫人朦朧同性戀傾向,而到20世紀末的女編輯身上,作者索性將她塑造成同性戀者,這是在暗示憂郁孤寂的吳爾芙如果處在20世紀末期,她原有的迴避社會的心理傾向很可能發展成同性戀性心理傾向。
另外,布朗夫人的名字也不是沒有來歷(其實在《時時刻刻》中所有人物都可在《達洛衛夫人》中找到對應)。吳爾芙在一篇《貝內特和布朗夫人》文章中虛構了一位坐在火車上的老婦人形象,她稱布朗夫人為「永恆的」和「人性的」,「是從英國文學開往另一時代」的「幽靈」。(見《論小說與小說家》吳爾芙著,上海譯文出版社P308)
所有這一切都在表明,坎寧安是在將吳爾芙作為一個精神個案進行研究,它像一面放大鏡,放大了吳爾芙的生存意識,將她精神歷程放在整個20世紀中的一個更為寬泛和更長遠的背景上來進行考察。而他將這部小說命名為《THE HOURS》更是泄露了這一點。因為吳爾芙在撰寫《達洛衛夫人》的初稿中就是將小說題名為「THE HOURS」。
五
《時時刻刻》是一部知識分子式的小說。作者是以小說的形式對吳爾芙精神世界作一次遐想式的探詢和論證,以及對她性格的可能性延伸進行了藝術上的重塑;而同時他又通過20世紀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不同時代女性的精神風貌,來反映西方整個20世紀的精神特徵。這一雙重目的,構成了這部小說不同凡響的品格。
這是一部對吳爾芙遙遙致以敬意的小說,是對《達洛衛夫人》文本所作的一次歌唱性禮贊。它棄絕了現實的喧囂,直接沉入人性深處,揭示了現代社會中人們內心的緊張與焦慮,以及對存在產生的倦怠感和疏離感。它關注精神內的騷動,努力挖掘人物背後的「美麗的洞穴」(吳爾夫芙語),以一束智性之光照亮她們豐滿的意識,刻畫她們心靈的影像,質疑生命的本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三位女性都是精神領域內的自我放逐者,她們游離於時代,同時又以自己方式固執地抗拒現實。她們在《時時刻刻》中交叉出現,猶如一次相互輪回、一次在特殊時空內的重逢,原先她們獨自的精神幽吟在這部小說中匯成了女聲合唱曲。正是這種獨特的精神吟唱組成了這部小說心靈聖歌般品質,一部靈魂的奇書。
富有意味的是在《時時刻刻》序曲中,作者在故事開始前先出人意料地描寫了吳爾芙的自殺——1941年戰爭爆發後某一天她投河自盡。「她被流水迅速沖走。就像是在飛翔,一個虛幻的身影,雙臂向外張開,頭發飄揚……天空的陰影在水面上搖曳不定。」(見台灣希代版《時時刻刻》P34)這一情景正好與小說第一章描寫紐約的克拉麗莎出門買花時面對水面上搖曳的陽光偶有所感遙相呼應。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暗連,是對將要出場人物命運的一個暗示、一次排演、一種影調和一番預言。它奠定了這部小說輓歌式的基調。當你讀完小說掩卷沉思時,哀婉會有如煙霞般從心中緩慢升起,漸漸占據你整個心靈空間。
六
作者邁克爾•坎寧安(Michael Cunningham)曾被《洛杉磯時報》譽為「我們時代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生於1952年的俄亥俄州,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現居紐約。1990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說《末世之家》(A Home at the End of World)使他一舉成名,在該書出版前一年,他將其中一章取出命名《白天使》(White Angel)先在「紐約客雜志」上發表,後被評為1989年度美國最佳短篇小說。1995年他又出版第二部長篇小說《血與肉》(Flesh & Blood)。而1998年出版的《時時刻刻》(The Hours)是他的第三部小說。從他小說出版時間上可看出,他對自己每一部作品都精雕細作。
在小說《時時刻刻》中,他以令人吃驚的方式引導讀者穿越小說人物粼粼波光般的意識深處再進入吳爾芙的精神世界,這一奇妙的手法具有無與倫比的獨創性。他創作實踐證明了吳爾芙在《現代小說》中所闡述觀點:「人生是一圈光芒四射的暈輪,是自始至終環繞我們意識的半透明的封套」。(引自《論小說與小說家》p8)可惜原作中富有詩性的、極為微妙的語言特色沒有在譯林版中得到較好的體現。
小說在2002年被拍成電影。三位女性分別由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尼科爾•基德曼(Nicole Kidman)和朱麗安•摩爾(Julianne Moore)扮演。
值得稱道的是、有著上乘表演的尼科爾•基德曼,她在這部影片中扮演了吳爾芙,她出場時那種低垂的冷冷的目光、寫作時在筆筒中找筆的手不由自主的痙攣、緊張的肢體語言等,將吳爾芙的敏感、神經質、脆弱和孤傲的心靈表現得惟妙惟肖。電影同小說一樣,不關注外部世界,而是將影像聚焦在人物的內心中,從而構成了一部電影版的20世紀女性精神史。
更多:
豆瓣成員的影評 (49條)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5666/
Ⅱ 求一篇影評!!!!!!!!!!!!!
關於這個電影 去這里看看有好多影評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62116/
我就不往這里粘貼了,希回望能幫答的上你
Ⅲ 法國電影巜邊緣》影評
關於影片《明日邊緣》結局的合理性推想
近日,筆者觀看了數字版的《明日邊緣》,整部影片場面宏大、情節緊湊、觀影感覺極佳,可謂今年科幻佳片。當然,除了電影動作元素及特效場景之外,片中時間理論十分精彩,尤其結局更是耐人尋味。筆者本文主要對影片結局試做合理性推想,希望與各位觀眾一起分析探討,具體如下:
一、結局之謎
1、影片大部分時間主要講述阿湯哥重復經歷同一天,從而趨利避害逐步成長並戰勝外星擬態怪獸BOSS「歐米伽」的故事。邏輯上每次主角死後,時間始終重復他初入部隊睜開眼睛那一時刻,之後再經歷同樣故事主線,陷入生死輪回。情節類似於游戲存檔通關,通常這部分內容大家都能看懂,切邏輯科學合理,鑒於其他影評都有闡述原理,本文就不再累述。
2、影片結局邏輯性突變,「歐米伽」被主角潛入水底通過爆炸物殺死後,主角因感染怪獸血液而再次復活,但「復活點」發生改變,變為主角前往將軍處報到途中的直升飛機上,而後新聞報道BOSS「歐米伽」發生不明能量波動導致怪獸軍團滅亡。這一事件發生的「時間點」在影片前面主角生死輪回的「復活點」之前,這樣就出現了一個謎團——BOSS「歐米伽」在主角復活後(主角尚無任何作為)是如何發生爆炸的呢?這是不是影片邏輯上的一個漏洞?是否是為了好萊塢是的完美結局而硬生生植入進去的呢?下面本文將對這一結局的合理性展開推想。
二、框架理論
首先,任何科幻或者奇幻的作品都存在一個原則,即「框架內合理」。譬如一本武俠小說,作者通過故事敘述逐步告訴讀者他所建立的世界一個武林高手是可以飛檐走壁、徒手開石的,那麼如果結局這個武林高手被仇敵用AK47一槍爆頭而不是死於「葵花寶典」等蓋世神功下,那麼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這個結局超出了作者之前所構建的「框架」,或者說是世界觀。
那麼,《明日邊緣》這部影片「前半部分」所告訴觀眾的「框架」是什麼呢?筆者通過影片事實總結為以下幾點:
事實1、主角可以復活。主角輪回死亡後回到他初入部隊睜開眼睛那一刻。
事實2、主角復活後記憶有所保留,而其他人沒有記憶,因為其他人在主角復活後且在影響他們之前沒有因素促使他們發生行為改變;
事實3、主角可以通過自身行為影響他人行為。例如,主角可以救人,或主角可以通過一定程度的努力改變他人的決定;
事實4、其他人的行為或決定有一定的「慣性」。這條比較重要,意思是主角的行為在有限的時間內必須要達到一個「度」才可以改變其他人的行為或決定,例如:主角一開始告訴J小隊戰友次日發動的總攻是怪獸的陷阱而大家都會死去的時候,沒有人相信他,而後主角與女主角一同動員J小隊突襲盧浮宮下的BOSS「歐米伽」時,J小隊支持他們;
事實5、當主角的行為或決定達到一個「度」時,事情的結局無論之前再做何種選擇都無法阻止的會發生,即進入「死局」。這條十分重要,這一定往往被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忽略,請大家牢記。而這個道理影片是如何告訴我們的呢?記得影片其中有這樣一幕:主角和女主沖出沙灘前往「假幻境」中的BOSS「歐米伽」隱藏地水壩的過程中,他們進入了一個有直升機的小屋,在這里主角遺憾的告訴女主,無論之前輪回過多少次,在這里女主都無可避免的死去,最終主角放棄了這條線,而是獨自前往水壩發現了BOSS「歐米伽」並不在那裡的事實。這一小插曲並不僅僅是表達男女主角的感情戲,而是告訴觀眾「死局」的這樣一個道理;
通過以上影片告訴我們的事實,我們可以總結出這部影片的「合理性框架」,對於這個框架,筆者用一條時間線進行描述:
1、主角意識(即觀眾視角)所經歷時間線有且只有一條,我們首先用一條水平的實線(直線)表示;
2、在這條時間實線上,主角在任何一點上的行為和決定的改變都會導致時間線軌跡的改變,形成樹枝狀態。改變後的時間線軌跡為實線,改變前的時間線軌跡我們用虛線表示(註:筆者認為虛線的時間線也是存在的,只是事態發張的另一種可能,但主角意識不並再經歷);
3、主角的行為和決定改變的越多,時間線軌跡與原來軌跡偏離的越遠,事實情況與原先變化的就越大;
4、當主角的行為和決定改變到一個「度」時,會對一個事件造成決定性的影響,即形成「死局」,(這一推想筆者考慮了很久,因為乍一看有種宿命論的感覺,但是實際上缺不是,正如下圍棋一樣,如白子所佔目數已經超過一半時,無論黑子之後如何行動,都改變不了「輸」這個結局,而只能改變輸多少目而已。)
以上即是筆者總結《明日邊緣》的合理性框架的推論,下面利用上述推論,對影片結局作分析。
三、結局分析
1、影片最後,主角身染獸血而發生復活,且復活發生在直升飛機上,筆者認為這一復活點的選擇與之前不同,原因其實無所謂,可以解釋成最終一戰傳送能量巨大等等。
如果較真的話,即使主角依舊復活在初入營地睜開眼睛那一刻,然後發現BOSS「歐米伽」死亡的新聞,這樣情節安排也是可以的,但影片效果可能就沒有前者那麼好而已(因為在醒在營地的話,見到女主就太快了,而且與片頭新聞也不能發生呼應),筆者認為這一處純屬導演為影片的完整性而設計,無傷大雅。
2、結局關鍵在於BOSS「歐米伽」是如何死的?
按照本文合理性框架的推論3「主角的行為和決定改變的越多,時間線軌跡與原來軌跡偏離的越遠,事實情況與原先變化的就越大」,主角在直升飛機上復活後,緊接著就看到怪獸能量爆炸的新聞,他的行為和決定實際上並沒有改變太多,那麼為什麼事實情況發生了巨大改變呢?
筆者認為,這是因為之前的時間線上主角的行為已經達到了一個「度」,導致BOSS死亡這一事件形成了「死局」,無論主角被復活回之前的任何一點,都改變不了這個事件的發生,也就是推論4的結論。
那麼在結局的這個時間點上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這條時間線上BOSS是如何死的呢?
筆者認為,在這個結局的時間線上,怪獸的死亡並不是主角的行為造成的,而BOSS致死的原因多種,例如,怪獸內部能量不穩定發生爆炸,或者存在和主角一樣被獸血感染的英雄做了和主角類似的事情等等,總之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主角通過自身的努力成功進入了另一條時間線簇,在這些時間線中,BOSS的結局只能是死亡,而在其他的時間線簇中,外星怪獸可能已經征服了人類,只不過主角意識(即觀眾角度)不會經歷它們罷了。
結語:《明日邊緣》是一部很好的電影,推薦大家看一看。以上淺見,請多笑納。
Ⅳ 誰有法國電影藍白紅三部曲的影評,分別的,急求啊
紅
對愛的肯定和盼望
一 愛與救贖
聖經上說:愛我們的鄰人。
基斯洛夫斯基在影片中延續的他一貫的對神的崇敬之情,整部影片就以「愛」為核心展開。
影片中老法官提出一個問題:存在真正的愛嗎?當瓦倫蒂娜說幫助購物可以讓那位孤獨的母親好受些,老法官嘲弄似地指出瓦倫蒂娜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擺脫內疚感,是為了讓自己好受些。實際上是對愛的一種否定——人們的所謂愛的行為從根本上是為了自己。
影片中出現新老兩代法官顯然不是偶然的,他實際上扮演著審判者的角色——用竊聽電話的方法對鄰居們為人所不知的罪惡行徑進行審判,他只是無力改變什麼。篤信這一觀點的老法官生活在空虛灰暗之中,但註定有紅色出現在他的生活中:瓦倫蒂娜的到來使他對這一觀點產生質疑,「你走後我告訴自己真惡心」,他停止了監聽並去報了案。隨著與瓦倫蒂娜的進一步交流,他終於看到了光明。實際上瓦倫蒂娜是在道義上對老法官進行審判,而與老法官經歷相似的年輕法官奧古斯特又成為對老法官進行法律審判的第三個審判者。然而僅僅是審判遠遠不夠。記得最後定格鏡頭中的那一片紅色是什麼嗎?是救生員的紅色救生服,它含蓄地指出紅色的根本目的——「救贖」。紅色的博愛!紅色的救贖!人不是生來自私的,老法官說愛別人是為了讓自己好受,正因如此我們在愛別人,愛別人就是愛自己,救別人的同時也拯救了我們自己。影片中不時出現的桔黃色的車燈似乎象徵著人們的愛心,對世界產生懷疑時,燈的電池耗盡熄滅了,而重新燃起希望的老法官對瓦倫蒂娜說:「電池我已經裝好了。」
生活是艱難的,再陽光的地方也會有陰暗的角落,但我們不能因為陰暗就去否定生活,因為得不到愛就去否定愛。也許你的鄰居或偶然與你擦肩而過人就是你尋找的愛人,但——咫尺天涯。影片開頭那段電話線路的推軌鏡頭,音軌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對話,默認了電話作為科技發展的產物,的確給人帶來的方便,然而電話兩端的人不也是咫尺天涯嗎?人們無法在電話上進行心與情感的交流,反而平生了許多誤解與猜疑:瓦倫蒂娜每一次和男友打電話都會被對方懷疑質問。高科技成了人們疏離的載體,正是這種現代世界的生存狀態使人們之間更加難以溝通,各自遭遇著愛的冷淡、荒蕪、失落和絕望,於是產生了罪——源於愛的罪,這種罪可能無法被審判,但可以被愛救贖,只要我們更加坦誠、更加有包容力,只要我們心中有愛,有希望。正如導演所說:人類遵守種種戒律,並非怕上帝懲罰,而更重要的事出於人性的需求,人總要設法超越自己,這是一切道德教化的最後目的,不是為了討好神,或是討好人。
二 宿命與輪回
貫穿影片始終的由女高音和管弦組成的空靈音樂告訴我們,世界是玄妙的,必然與偶然,宿命與抉擇在影片中反復出現。故事是由那樣多的偶然連接而成:掉下的書正好翻到了考試題目,廣播壞了於是撞到了法官的狗,因為買煙而錯過了女友的電話……反復出現的賭博機似乎預示著這一切只是巧合。然而瓦倫蒂娜卻說:我知道為什麼會贏。於是我們不得不停下來思考——這些真的只是巧合?很顯然,影片實際上被打上了深重的宿命論的烙印。瓦倫蒂娜對男友說,要不是她中場休息時跑出來,他們就沒法認識。的確如此,生活中很多情況下,正是那些小的不能再小的細節改變了你的一生。可是反過來想一想,如果那些都是巧合嗎?如果是命中註定呢?書帶註定會斷,廣播註定會出毛病,希旦註定會在那時跑出來,老法官和奧古斯特的命運註定相同……這種奇妙的宿命在海難獲救時達到了頂峰:紅色背景上瓦倫蒂娜驚魂初定的面孔,恰巧和她那幅「生命一息」的廣告招貼完全吻合,彷彿冥冥早有預示。
「輪回」是影片除了宿命以外另一個超現實的意象,奧古斯特斯就是老法官三十年後的一個輪回:輪回的金發女友、輪回的落地的書、輪回的背叛,甚至輪回的生物——生了小狗的希旦,似乎接下來的就是輪回的空虛無奈——奧古斯特也會像老法官一樣孤獨一生。
老法官說:「我可以選擇聽或者不聽,你也可以選擇說或者不說,但結果都是一樣。」我們彷彿被一種神的力量所籠罩,在宿命之中的人顯得那樣脆弱無力:愛脆弱得不堪一擊,幸福總是緊連著痛苦,聚散無常,擁有和缺失都無從掌握,就像本來預測的晴朗天氣會忽然狂風大作。在命運的操縱下,三個生活在同一時空的個體彼此獨立而交叉,衍生出不同的生命事件,但他們的命運卻彼此糾結和影響:心靈相通的瓦倫蒂娜和老法官生在不同的時代,重復老法官命運的奧古斯特和瓦倫蒂那是鄰居卻互不相識。太多好事、壞事每天在發生,而你或許就在他們旁邊,多數的事你無能為力,因為你畢竟不是上帝。於是老法官就什麼都不在乎了,他監聽光鮮衣著下的陰暗的醜行,目睹著人性的丑惡虛偽,嘲笑一切所謂的善良和美好。他改變不了什麼,他什麼也沒有得到。
老法官告訴我們,生活沒有完滿,上帝也會犯錯誤,導致他和瓦倫蒂娜錯過了三十年,他對生活徹底失望。於是瓦倫蒂娜告訴他,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錯的,人性本非惡,只是難免軟弱,有些事你可以選擇不要放棄。他們兩個人的心靈互相交匯影響,讓觀眾停留在對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之中。暴風雨中總會有人死亡、失蹤,但也總會有人獲救。片尾瓦倫蒂娜和奧古斯特並排走出,偶然相依,一成不變的重復就此被改變,是否意味著他們修正了上帝犯下的錯誤,終於能在一起了呢?總之,影片在展示了宿命的絕望後雖然沒有給出答案,但給我們留下了希望。就連老法官沉寂的心也在期待那一束希望的陽光,僅僅一分鍾的光明,卻如此美麗,是否「愛」也是可以輪回的呢?
——————————————————————————————————————————
藍
一個人所以會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關系,是因為有什麼東西在聯系著,當這種聯系不繼續存在的時候,就很難再說這個人仍然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關系,出門買食物,交房租水電費,甚至繼續工作都只不過是一種程式,這個人不過是完成這一切程序的機器,到了某一個時刻開始運作,到了某一個時刻停止。
在這樣的過程中,思維和行為都是根據習慣,因為身邊的一切不能再對這個人產生影響,所有的一切都是沒有關系的,有或者沒有,這里或者那裡,對象、內容或者時間。
再反反復復地看《藍》,每一個細節,一遍一遍地去琢磨,把自己當作她去經過,去感受,去思考,最後知道,誰都只是自己,無論有什麼樣的借口,無論有怎樣的依戀,到最後還只是自己。不管這個結論是否正確,其實也並沒有正確與否的標准,要的只是某一個人願意接受的答案。也就是自己給自己一個答案。
我一直以為任何人只要心甘情願或者無所謂,很多事情就好辦了,責任,如果要說責任,我們最底線的責任就是不要因為自己的行為——有意識的作為——傷害到旁人,而並無必要因為旁人對你的行為的看法或者他一定要去做何感受而負罪。
最簡單的描述就是這個人是不存在的,小販不用以為自己在賣給「他」食物,而是在做自己的生意,只是有這樣一次交易存在,以此類推。當一個人以為自己跟別的人或事沒有關系的時候,誰如果把所謂的關心或者勸解強加,那不是善意,那是殘忍的傷害,通過不負責任的手段堆砌自己虛偽的高尚。
自由,是這部電影努力表達的主題,對於什麼是自由,導演通過很多種列舉的例子,去給出一種,僅僅是一種他自己理解自由的方式,讓每一個看這部電影的人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個偉大的導演,因為他用自己內心真正的自由去傳達理解自由的真理。
當朱里在醫院醒來的時候,微弱呼吸中浮動的那一片羽毛,傳達的是生命的自由,生命原本不過如同一片羽毛那樣脆弱,開始或者結束都是輕易的一件事;
當朱里埋在被子里看葬禮播出,顫抖的唇角、滑落下來的那一滴淚水,傳達的是悲傷的自由,如何的努力都掩蓋不了逃避不過,輕易且恣意地侵蝕一個人的靈魂;
當朱里放棄自殺吐出嘴裡的葯片,注視她的護士,傳達的是對自由的尊重,一個神智清醒的人有權利為自己做出選擇,因為沒有人清楚究竟什麼是最需要的;
......
當朱里得到妓女關於職業選擇的回答,導演對於自由的理解和尊重上升到又一個新的高度,人之為人是因為她生而為人,而並非因為她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當朱里將丈夫的房子和姓氏給那個遺腹子的時候,這樣的自由到達了頂點,她要自己拯救自己;
當朱里聽到丈夫的情人真誠地講出那一句「對不起」的時候,她終於找到自己的自由;
——————————————————————————————————————————
白
在多米尼克的愛情觀念中,性方面是否得到滿足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在法庭上違心的說出「我不愛他了」,就是因為她不能接受和卡洛沒有性生活。隨後,卡洛給她打電話時,她竟然讓他聽她和另一個男人做愛的聲音,並且她叫得非常大聲。然後,在卡洛的葬禮上,她痛哭失聲。在發現卡洛在性方面重振雄風後,她發自內心的歡喜,在和他做愛時叫的聲音比在那次電話里的還大。第二天早上睡醒時,她臉上掛著像小孩子一樣的滿意的笑容。在監獄的窗口她看到了卡洛,她沒有如一般人所料那樣或憤怒或懺悔或痛哭,而是滿懷期待的對卡洛比劃著手勢,表示迫切的想和他再干一次。所有這些都說明,她確實是深愛著卡洛的,同時她對愛的要求也是苛刻的。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她對愛的要求並不那麼苛刻,相反還很簡單呢。她和卡洛是在一個美發大賽上相識的,當時卡洛獲了大獎。據卡洛回憶說,那時她凝視著他。在法國的卡洛全無自信,笨手笨腳,多米尼克很狠的拋棄了他。在華沙的賓館里,半躺在床上的卡洛表現得像將軍一樣有威勢有男子氣,這讓多米尼克忍不住屈服於他,在他的身下、在他下身的猛烈沖擊下徹底被他征服。我們能看出,她的要求很簡單,就是找一個強有力的男子,可以讓她有依靠,可以讓她依賴,她愛的就是這樣的男人。
理解了多米尼克,我們再回頭看卡洛的經歷,就會明白為什麼影片的絕大部分篇幅都用在表現卡洛忽高忽低、令人悲喜交加的起起伏伏上,因為多米尼克是影片內涵所在,卡洛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多米尼克的要求。於是乎,卡洛潦倒,那就得不到她;興起,他才有可能得到她。他到底能不能滿足多米尼克的要求,由於這個懸念,影片牽動了觀眾的揪著的心。比如說,片中卡洛在法國說這帶有濃重波蘭口音的發育,舉止摳摳索索,笨拙可笑;他藏在行李箱里回國,表現出他的命運就像行李一樣身不由己、被人控制、受盡侮辱。梳子本來是他的美發工具,但在地鐵里他卻用它當樂器來吹奏;唉,理發這一行業什麼好處都沒有給他帶來,讓他淪為乞丐。這樣的他,怎能滿足她的要求?他發財後,舉手投足間派頭十足,像國王一樣左顧右盼;他買下了一座大廈中的房產,躊躇滿志的說:「華沙在我們腳下。」在賓館里的他,說著口音純正的法語。這時的卡洛,才是她想要的人。影片結束時他得到了她的愛情,但他卻淚流滿面。我覺得,這時他們兩個人想的一定不一樣,多米尼克是在想將來的性的快樂,而卡洛是在想以往的艱苦歷程。
片中有一個情節很有意思:卡洛在地鐵看到了一個酷似多米尼克的雕像,他忍不住偷了它,並把它帶回了波蘭。雕像後來摔壞了,卡洛細心的把它又修補好了,只是上面還是有裂痕。卡洛常常看著這雕像,有一次還情不自禁的閉上眼睛吻了它的嘴唇。這暗示著卡洛的愛情觀,他認為愛情即使有了裂痕也還是可以走下去的,他不會因為這裂痕而減少對多米尼克的愛。多米尼克在卡洛心中的形象在法國被摧毀了,卡洛要在波蘭重塑。領會了這個情節之後,我覺得在愛情方面,卡洛真的很堅強,我非常欣賞他這一點。同時,片中卡洛和多米尼克在一起的時候不多,雕像成為非常重要的聯系他們兩個人的工具。
米克拉伊這個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襯託了卡洛的形象。他很有錢,而且有深愛他的妻兒,可謂相當成功;但他卻想自殺,自己又沒有足夠的勇氣下手,於是請卡洛代他動手。卡洛沖他開了槍,一聲震耳欲聾的槍響後,米克拉伊心旌搖馳,軟倒在卡洛懷里。然而這一槍是空包彈,米克拉伊沒有死。在從鬼門關走過一遭後,他再也不想死了。他獲得了新生。這暗示著回到波蘭後的卡洛也獲得了新生。
在法國,卡洛受盡侮辱,多米尼克處處掌握著主動權;回到波蘭後,卡洛佔了上風,多米尼克處處受制,不但無法把握卡洛,甚至連自己的命運都無法掌握,並且入了獄。看到這一幕幕我無比郁悶:難道在愛情中,總是要一方控制另一方嗎?愛情是否真的只是控制和反抗控制的游戲?我不敢再想下去,我也不敢再寫下去。
只有在兩個場景里,卡洛和多米尼克在愛情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一個是在他們的婚禮上,畫面籠罩著不易覺察的白色,多米尼克身著白色婚紗走出教堂,回過頭來和卡洛深深接吻,然後畫面被一片純白色充斥,再沒有其他。還有一個是他們在酒店做愛時,多米尼克接近高潮,叫聲越來越響,在她最高潮的一剎那,她的呻吟變成了呼喊,此時畫面同樣被一片純白色充斥了。
Ⅳ 怎樣從法律角度寫影評影評例如《大話王》《義海雄風》《糖衣陷阱》《全民公敵》《馬背上的法庭》等
《大話王》你可以從律師的職業操守角度來選材,其他的沒看過。
Ⅵ 急求一篇關於法律的電影影評。
這是大學時上選修課 《法律與影視》時看的電影 相當不錯 希望可以幫到你
:-)
以下時兩篇影評 各有所長 可以綜合起來用
《費城故事》影評
好萊塢一向是娛樂電影的廣闊天地,嚴肅題材影片因為缺少商業效益而不被看好,各大影片公司都不願花錢投拍。然而,94年,這一情況卻突然有所回轉,一批對歷史反省,對社會關注的嚴肅題材影片出現,其中以《費城》最受矚目,反響巨大。
《費城故事》講述了一個艾滋病患者用法律維護自己權利利益的故事,它被稱為「好萊塢面對艾滋病」的影片。它標志著好萊塢不再逃避社會現實,而正式向泛濫美國的艾滋病宣戰了。影片號召人們關心幫助艾滋病人,同時贊揚了艾滋病人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
影片主人公的扮演者湯姆•漢克斯在電影中表現出色,逼真形象,令人感動。為了演好艾滋病患者的瘦弱體形,他用節食的辦法將體重減輕了30磅,並親自與同性戀者、艾滋病人接觸,直接體驗生活;為了演出艾滋病人獨特的絕望心態,他每天都進行造型訓練,但回家後又得恢復自我,忍受著內心的煎熬。更可貴的是,他所演出的不僅是一個病人,更是一個堅強的奮斗著的愛著他的家人朋友、他的事業和整個社會的偉大角色。正因如此,湯姆•漢克斯獲得了第66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和第4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銀熊獎。
好萊塢一向是娛樂電影的廣闊天地,嚴肅題材影片因為缺少商業效益而不被看好,各大影片公司都不願花錢投拍。然而,94年,這一情況卻突然有所回轉,一批對歷史反省,對社會關注的嚴肅題材影片出現,其中以《費城》最受矚目,反響巨大。
時代在向前發展,我們對於道德的理解也在不斷更新,有很多觀念的接受,我們首先是從看熱鬧開始的,我們以為那些事情與我們無關,但當它們對傳統觀念進行挑戰的時候,我們才發現我們正是迎接他們挑戰的人。
《費城》向我們講述的並非一個簡單的愛滋病人爭取權益的故事,它直面同性戀,哪怕是在美國這樣的社會中,同性戀依然是一個受到正統道德鄙夷的行為,影片中安德魯是因為同性戀而染上愛滋病的,因此他被上司視為道德敗壞,並被拋棄,於是他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訴諸法律,影片由此而展開。
片中的故事及其結局並不復雜,但他卻向世人提出了一個道德問題,對於愛滋病人應該象其它病患者一樣給予愛護和幫助,這在哪裡都是被認可的,但對與同性戀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在影片中,安德魯和他的「戀人」並沒有受到他家人的不平對待,但是社會的偏見依然存在,哪怕他最終勝得了這場官司,但並不等於他獲得了社會的承認。影片正是在這樣一種沉痛而又無奈的氣氛中結束。它敢於大膽的向社會提出這一問題本身,就標志著這個社會正在前進。
影片主人公的扮演者湯姆•漢克斯在電影中表現出色,逼真形象,令人感動。為了演好艾滋病患者的瘦弱體形,他用節食的辦法將體重減輕了30磅,並親自與同性戀者、艾滋病人接觸,直接體驗生活;為了演出艾滋病人獨特的絕望心態,他每天都進行造型訓練,但回家後又得恢復自我,忍受著內心的煎熬。更可貴的是,他所演出的不僅是一個病人,更是一個堅強的奮斗著的愛著他的家人朋友、他的事業和整個社會的偉大角色。正因如此,湯姆•漢克斯獲得了第66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和第4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銀熊獎。
大概是因為湯姆•漢克斯演的主角安德魯,並且演的是一個逐漸走向死亡的人,因此觀眾很容易對他產生同情。漢克斯的這個角色是他的連續兩次獲得奧斯卡影帝中第一次。看的出,它為此付出了不小的工夫,有很多細致感人的表演。影片中「安德魯」是一個頭腦精明,口齒伶俐的人物,與下一年中的「阿甘」形象對比鮮明,表演風格也與《阿甘正傳》截然不同,正是「安德魯」和「阿甘」兩個人物的塑造,使漢克斯的「演技派」 形象深入人心。因此看看這部他第一次獲得奧斯卡影帝的影片還是值得的。
[影評] 《費城故事》-這也是愛!!!
《費城故事》-這也是愛!!! 作者:見光死
片名:《費城故事》
導演:喬那森.德明
主要演員:丹澤爾.華盛頓
湯姆.漢克斯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
《斷背山》已經好象現在來說已經成為了經典了,金球獎的8項提名,直指奧斯卡的氣勢,現在美國媒體的預測《斷背山》在奧斯卡上的最佳導演或最佳影片至少取其一,或者直接就全面開花。
這是一部討論同性戀或者至少說去討論同性戀情節的影片,不過李安將這個話題討論的那麼婉約,讓我們在觀影過程中如果沒有傑克和恩斯特的痛苦掙扎甚至我就把他當成美國西部一部清新的愛情片去看了,男人之間的感情也能做到這樣,不知道為什麼?我看這部影片的時候就腦子里就會浮現我們中國的梁山英雄和《費城故事》這兩個不著邊際的畫面,後來想明白了,原來我在看《水滸傳》時候曾經為梁山兄弟之間的那種感情所打動,但同時也產生了不理解,他們之間的感情超越了男人之間的感情的交流了嗎?想起《費城故事》應該比以上的理所當然一點,這部拍攝於1993年的影片,是真實描述了同性戀在美國這樣一個社會的大鏡子看到了人性的關愛,包容,勇敢,譴責,冷漠,謊言!
影片的開頭一段很快很亂的鏡頭讓我記憶深刻,一組凌亂,快速,甚至可以理解成導演故意自由的鏡頭很快的編織了一個美國夢,美國人自己的夢,但隨著故事的發展,夢也碎了,一如既往的碎了!
還是拿律師說故事(美國影片好象樂於此道,也許他覺得律師能代表美國倡導的自由和和平吧,我現在看自由女神都有點律師相),兩位主角都是兩位律師,安迪和喬,分別有湯姆.漢克斯和丹澤爾.華盛頓扮演,安迪事業正處於高峰,老闆對他也是很信任,但是他自己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一個愛滋患者,他也是個同性戀,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在他覺得自己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公司找個理由炒了他的魷魚,也許這樣的男人感情是細膩也可以說是敏感的吧,或許就是那樣,他認為自己是因為是同性戀和愛滋患者公司才炒了他,覺得這是公司對自己蓄謀已久的一個陰謀,自己律師的身份讓他堅信自己能贏得這場官司,命運讓他認識了喬,並且成了他的律師。
但過程是痛苦的,他必須將他的秘密在眾目睽睽之下暴露出來,AIDS和同性戀在當時是很敏感的話題(這是我不理解的,美國一直號稱人權和自由的國度竟然也會這樣),他如果想打贏這場官司必須讓陪審團相信公司解僱他是因為對他的歧視,公司卻不承認,這是一場讓人倍受折磨的官司,況且!此時的安迪身體狀況是每況愈下了!
喬在與他接觸的過程中逐漸了解了他,他們之間也是越來越默契,此時安迪的同性戀男友給了莫大的精神鼓勵,也讓喬看見了這也是一份值得去贊賞和包容的感情!
官司勝了,安迪倒下了,雖然家人和朋友無數次的招喚和永遠的愛還是沒有留住他,影片的最後,安迪的童年時光的剪輯,讓這個世界回到了孩童時代,世界有時候是多麼美好啊!
同性戀=死亡?
也許這兩個詞不應該放在一起,更不應該加上等於號,但是我是針對這部影片來說的,哥哥和歌手高風的離去當時媒體和我身邊的人的話語,他們的口水有時候淹沒了真相,讓我真的認識到這兩個詞在有些帶有偏見的人的眼裡他們真的是覺得等同的,他們懷疑,我不懷疑,因為我不知道真相,他們的懷疑在他們來說就是真相,可是真相被這些人扭曲了,我們不說話了,但安迪他說了,他做到了,他證明了事實的真相,但是代價太大了,大的讓我們懷疑真相的價值。
理解和關愛!
安迪是個同性戀,喬是個「正常人」,安迪要尊嚴去打這場官司,喬是出於不情願去幫助他,對他來說,他的本能還是討厭安迪或者他們這樣的群體的,可是在接觸的過程中,他發現他們之間是那麼近,除了性取向,由為他爭取法律的公正,到自己的職業操守,到接受到包容到愛的理解,他做到了,他去參加他們的同性戀PARTY,他們一起狂歡,他們靠的那麼近,不是他的性取向發生了轉變,是他的愛更寬容了,當他注視安迪和他的同性戀戀人翩翩起舞的時候,我看見了他目光中的愛和祝福!
湯姆.漢克斯和丹澤爾.華盛頓
現在來說是兩大影帝,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當時我記得華盛頓還沒有獲得影帝稱號,而
湯姆.漢克斯也因為這部影片獲得了影帝稱號,兩位的表演我想我還是沒有資格去評頭論腳,兩位是黑白配,湯姆.漢克斯的「病態」很適合這個角色,丹澤爾.華盛頓一如即往的那麼正義,在這部影片中的表演使有恍若馬丁路德金在世的感覺。
世界上還有很多戰火,硝煙,礦難,還有很多人痴心的追求,還有很多流言蜚語,我們該怎麼辦呢?我也沒有答案,其實影片也沒有給出答案,也許就是讓我們知道有些人我們是不能去放棄的,有些事我們是要試著靠近他去接受他,有些愛無論你怎麼付出你都不會覺得都是值得的!
Ⅶ 急!求電影《國家公敵》影評,最好有3000到5000字
一部經典好電影,應該是5-6年前看過,往後又看過幾遍.初次看時就被老美的高科技唬住了,其情節緊張尤其配樂非常不錯,總之它引人入勝,現在的電影正在住進喪失這樣的特性.各種因素如情節,攝影,配樂,場景配色,各個節點間關聯性等等,這樣的經典級電影在逐漸減少,更有能讓大家爭議的關於個人和政府間權力關系這個爭議性主體,總之.
一部讓人欣賞的電影
迪恩家被裝了監視器,他的手機,手錶,皮鞋,甚至衣服,都被換成或裝上了跟蹤、竊聽裝置,但他毫不知情.如果不是一個前國安局特工的出現,他永遠也不會知道,為什麼他跟舊情人約會的照片會立刻就送到他妻子手中.他身上的一切時刻都在出賣他.
也許這並不可怕,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可以扔掉的.讓我們設想一下這種可能:昨天晚上,當你熟睡的時候,有人在你身體里植入一個微生物級別的跟蹤竊聽裝置,就像在你身體里寄養了一隻小蟲子.你知道,人體內的微生物是很多的,所以多一兩個也不會有什麼不妥.它一直跟隨著你,你去到哪它就去到哪.與此同時,你頭上幾百千米的空中,有一根衛星天線正精確地對准你,把你的一舉一動都轉變成信號.
我呢,我在一間密室中,坐在一電腦前,看著你在街上用猥瑣的眼光偷看美女/帥哥,看你拎著公文包或手袋穿過大街小巷,看你被上司罵,看你罵下級,看你哭,看你笑,看你騙老婆/老公,看你哄情人,看你做愛,精確地繪出你一天的行程.總之,看你的一切.你的生活不是你的,你的生活是我的,是我的連續劇.當然你毫不知情.如果你不做什麼壞事,這電視的劇情就我一人知道,但你要做了,劇情就曝光了.不過你還是不會知道為什麼會曝光.裝在你身上的東西會成為你不可缺少的一個器官,就像生來就有,它會作為你身體的一部分,化為灰.
有另外一個人,他會在電腦前拍桌子罵娘:媽的,你整天坐在電腦前看電視劇,惡不惡心?你就不能來點刺激的嗎?他指的是我.也許有一天,他跟我在街上擦肩而過,嘴角會露出一絲微笑,心裡說:嘿,老兄,我知道你昨晚幹了什麼.
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也許會成為未來的一種生活形態.每個人的生活都被記錄在一個巨大的資料庫中,一旦需要,就可調出.你對此毫不知情,一如既往地生活,有時做些特別的小癖好,以為無人知曉,卻不知道有人在看得津津有味.
這部電影挺不錯的,情節張弛有度.配樂特別好,配上蒼茫的城市遠景,就像一個未來社會的預兆.
Ⅷ 法證先鋒3觀後感
[法證先鋒3觀後感]昨天除了寫完了一篇《績效精神》讀後感之外,時間都浪費在玩無聊游戲和看《法證先鋒3》上了,法證先鋒3觀後感。總之,是無聊加上無聊,非常無聊。也許,我是又到了要調整精神狀態的時期了吧。我覺得,那篇《績效精神》讀後感寫得很爛,還是老問題,我沒什麼感覺,我該怎麼寫?讀後感,要有感而發,可我偏偏就缺了這份感想。實在是覺得沒什麼想法。但是,我泡在尚官那裡,蹭電視劇《法證先鋒3》看,倒是有一點小感想。昨天我看了兩個案件,一個是荒島發現屍骨的那個案件,另一個是風少爺家的命案。我覺得,挺讓我高興的是,第二個案件,我很早就猜出來兇手是管家了,結果還被我猜中了,嘻嘻~~~第一個我沒有看完整版,是斷斷續續地看完的,情節也沒太搞清楚。不過,無論是看偵探小說,還是這種破案的電視劇,精彩的部分除了破案的這個過程,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自己跟著情節的互動,猜謎的這個過程也是很精彩的。有些時候,看完了結局,還會引起人對整個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產生悲劇的原因進行思考,有時甚至會感慨不已、唏噓不已。我想起以前在一個偵探小說中看到過的一句話,原話我記不得了,大概意思是說:你以為你看到了兇手行凶的過程或找到了兇手行凶留下的證據作為把柄,然後你就以為有了要挾兇手,要兇手給你什麼什麼好處的資本了,就去要挾兇手。兇手可以殺了那個死者,你跑去要挾兇手,你覺得兇手就不可以殺你嗎?那個風少爺家的命案中,那個新太太被管家殺死了,結果這個事情被姑爺知道了時候,這個姑爺就以此要挾管家,想從管家那裡弄到一大筆錢。果然是人為財死啊!管家又把姑爺給殺了。唉~~~~~殺一個是殺,罪已經不可免了,再多殺幾個已經和殺一個沒有什麼區別了。罪犯只要跨出了那犯罪的第一步,這一步是最難跨出來的,但只要這第一步跨出來了,之後的接二連三都會變得很容易。第一步其實還是一道巨大的心理上的檻,不跨過去,就都還是好人,但跨過去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好像有點羅嗦,而且還搞不清楚在羅嗦什麼了。就這樣吧。形散神更散。現屍骨的那個案件,我完整看的只有那一個結局,真叫人感慨:這兩公婆真是可怕!還有,那個兇手真是可悲啊!先是為了他老婆,把自己的弟弟殺了,這個事情過了十年,屍體被發現了,終於暴露了,之後為了掩蓋這個真相,又把自己的朋友殺了,他老婆把那個被殺掉的人的妻子也殺了,觀後感《法證先鋒3觀後感》。之後,警察來抓人了,這個兇手卻想替他老婆頂罪。反正最後讓人很無語。他老婆真的很冷血,真是冷酷到底了。他想替他老婆頂罪,而他老婆卻是故意算計了他,讓他來替她背罪,壓根就不管他的死活。真是恐怖啊!這個案子,怎麼說呢?我想到的,有點偏。是不是很MAN就一定是要什麼事情都得替你搞定擺平?就像要求別人得像一棵參天大樹那樣狂風暴雨電閃雷鳴都得替你擋下來,你只管在樹蔭底下舒舒服服的享受呢?不知道,我覺得,好像不該是這樣。那兩個兇手,那個男的真的好可悲,那個女的真的好冷血。我覺得,你遇到問題了,你老公替你出面擺平了,那你老公遇到問題了,他需要你來幫他出面解決,那你出去拋個頭露個面又怎麼了?很丟人嗎?這就證明你老公很軟弱無能嗎?我不知道這到底是一種什麼邏輯。夫妻之間不就是應該互相幫助互相扶持嗎?也許,我這個說法太幼稚了。那個最開始的時候發現的那個死者,也就是兇手的弟弟,其實可以說,這個案子最開始應該是過失殺人而並不是謀殺。但是,他們三個人(死者的哥哥、死者哥哥的妻子、第二個死者)都選擇了埋屍,逃避罪責。接下來十年之後又殺了兩個人。我覺得,有些感慨,我想不出應該怎麼來寫。就像一個人說了一句謊言,往往要說出更多的謊言來掩蓋第一個謊言。這個案件中,第二個死者和第三個死者都是因為兇手要掩蓋第一個死者的死亡真相而殺死的。為了掩蓋第一個真相,兇手可以為此殺更多的人。要是當時兇手的老婆當時不去故意挑逗他弟弟,然後離間他們兄弟,讓他們兄弟兩打起來。要是他們當時看到他弟弟倒下去爬不起來,多去扶那麼一把,就可以發現異常了,然後再搶救一下,很可能第一個案件就不會發生了。覺得挺難受的,就寫到這里吧。沒有感覺的讀後感,只會是不成功的讀後感。而看了之後又感覺,寫出來的觀後感,那裡面就會包含有自己的感想,這才是觀後感。我覺得,要是那個《績效精神》我看得出點感想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