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警告影評
❶ 需要一篇關於宮崎駿《風之谷》的影評
曾經一度,我看那麼多的電影但是從來不看動畫。那時的固有觀念認為動畫的世界終歸膚淺和虛幻。離我所喜歡的電影,是有相當的距離的。
後來有朋友介紹我看宮崎駿的動畫,只說值得,沒說原因。於是大概在2年前一個甚是無聊的下午,我在找不到其它電影好打發時間的情況下看了《幽靈公主》。坦白的說,當時看完的感覺是,故事不錯,也看出了宮老想要闡釋的道理。但是感覺有比較明顯的造作的痕跡,也就是說,說教味太重。所以,當時的感受是:可以理解,但並不喜歡。
在另外一個寂寥的下午,我看了另外一部宮老最富盛名的作品——《千與千尋》。這的確是我看過的最有深度的動畫,而且可以這么說吧,它所闡釋的,遠超一部動畫本身。「人性」這個詞,在那個虛構的世界裡被演繹得那樣真實而動人。
再後來,又看了《天空之城》。這已經是宮老比較早期的作品了。正是這部作品,讓我真正喜歡上了宮老的作品——不是因為那悠揚婉轉的旋律,不是因為浪漫感人的故事,甚至不是因為那些隱藏在故事背後的種種思考和哲理。我喜歡它最大的原因,只因為它的結局——一個除了無奈幾乎什麼也不剩下的結局。喜歡它,也只是因為它契合了我的思想——我們對別人的言行無奈,我們對自己的生活無奈,我們對這個世界無奈。
昨晚,看了《風之谷》——宮老的成名作。可以說,這部略顯生澀的作品,卻更多的感動了我。
主人公娜烏西卡幾乎是個完美的人——美麗,善良,勇敢,堅強,寬容,而以上的種種,又體現出她的智慧,她的偉大。
其實如果看過宮老的其他作品的人再看這部,不會感到任何的新意,因為它一如既往的探討了人類和自然如何共存的命題。在這個大命題下,透視了人間的種種——有的人懷揣美好的願望,希望拯救人類,帶來的,是更多的傷害甚至是加速的滅亡;有的人,搖著偉大的旗幟,聲稱自己是偉大的領袖,其實不過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又一個野心家,企圖統治世界;有的人,本性善良,在被欺凌之後被仇恨蒙蔽了雙眼,為了復仇不計後果,不擇手段;有的人,為了追尋問題的根源,為了尋覓終極的答解,一聲奔波,不知前路如何;有人的,熱愛世上的一切,去包容,去接納,卻也未知結局會怎樣。還有無數的更多更多的人,他們什麼也不是,他們就是這樣本能的活在世界上,被別人所左右,別他人所驅使,在這個動盪的世界裡,隨波逐流。
這個世界被人們污染的黑暗不堪,當人們發現他們一手帶來的黑暗開始報復的時候,他們無視。當黑暗不斷蔓延,開始危及人類的生存,人們開始害怕,開始憤怒,開始反報復。他們看不到黑暗背後的美好,他們不了解自己的無知與荒謬。他們狂妄的呼喊著要讓世界消除黑暗,卻不明白自始至終黑暗就是他們本身。
那以上表現的種種,分明就是生動的世間百態。讓人憤怒,讓人感動,讓人唏噓,讓人嘆息,最後更多的,還是無奈。
誠然,影片的最後,宮老還是給了我們希望的,畢竟如果世上的人們都和娜烏西卡一樣的話,我們會覺得我們或許還有救。但這樣近乎完美的人物現實中幾乎就不會存在,又如何奢望會有更多?
於是我忽然明白了為什麼這部在一些地方略顯粗糙和生硬的成名作卻更多的給了我感動。因為我恰好幾乎是從宮老的晚期作品倒推著看的。越到後期,他的手法也就更圓潤純熟,雜糅的東西和思想無疑就更多而很多必然隱含。而這部早期的《風之谷》,卻是大師沉積多年的爆發之作,它包含了宮老多年來的思考和觀念。於是它幾乎無情的抨擊了所有人,在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後面卻幾乎沒有給我們留下希望——而這,恰恰是我喜歡的。
宮崎駿曾經說過他希望看到東京被海洋淹沒。我想他的意思是如果我們的行為再也帶不來光明的希望,那麼他寧願全世界都毀滅。於是我想我們就更能理解他所有作品裡的思考和哲理。其實它們是一脈相承的。誇張點說的話,你甚至會覺得那是一次又一次似曾相識的重復。正是這些重復的感動,讓我們永遠不會膩煩,永遠會保持一絲清醒和理智,讓我們能夠相信他留給我們的那一線生機。
❷ 山楂樹之戀影評2000字
《等愛變成習慣》
從不回憶與你一起的往事,從不念起你的現在,只是記得,你在心裡。 《山楂樹之戀》,被稱為史上最干凈的愛情。是先在網上看到這樣的評論,好奇心作祟,究竟是怎樣純潔的愛情呢? 我是很少看這樣的言情小說或是電視劇的,但是看過的一些,總是要被其中的主人公種種的災難與不幸所感染,並且會在心裡設定自己期望的結果,然後就期待結局就是自己安排的這樣。如果不是這樣,或者是有誰因為變故離開,就會覺得很遺憾,本來我們就是在故事中尋找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童話去滿足我們不曾得到的內心,可是這些個結局,讓我們原本的期待落空,讓我們又不得不真切的去面對現實。起起落落中,似乎也就習慣了這樣的希望-失望,抑或希望-希望的局面。 看《山楂樹之戀》,不管是在哪一章,哪一節,心底並未出現那樣的希望,是讓人沒有期待的看下去。沒有在心底里安排最後靜秋要和老三怎樣,沖破什麼樣的困難在一起了。而只是順其自然的跟著作者的感覺走。至於到結尾,老三在痛苦中離去,也未曾覺得傷心,也沒有流淚。似乎冥冥中覺得該是這樣的。純潔的愛情要求的是適時的死亡。 真正讓我感動的並不是靜秋和老三的之間的感情,而是老三的付出,那種心甘情願,不需要任何回報的付出。相反,靜秋每次的胡思亂想,對老三的種種猜測讓我覺得很厭煩。若不是她多次的猶豫,若不是她把假設當作真正發生的,那也許結局又是另一種天地。可是,卻不可能跳出那個年代的條條框框的,終究是受到限制的,怨不得誰。 我們都盼望過這樣的感情。希望有一個人這樣的人在身邊。其實並沒有什麼山盟海誓。老三說:只要你活著,我也還活著。若是你死了,那我就真正的死了。怎樣的感情,把一個人的生命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續,是的,還有一個人替他活著,讓他一直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最後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並且走進了許多人的內心深處。 在書中,作者把山楂樹描寫成很美的一種樹,似乎那種光芒是可以蓋過任何一種絢爛的花朵的。而事實上,山楂樹只是山間很普通的一種樹,朴實無華,很難讓人注意到。似乎在解釋著,其實這樣的愛很普通,別人的生活里同樣存在。只是我們彼此的依戀,橫在中間的災難,兩人的惺惺相惜讓花兒盛開的更艷麗了。而我們只有在經歷一番風雨之後,才會發現之前的風平浪靜是那樣的可貴。 我在網上看到靜秋回答讀者的問題。有人問到,她是怎樣度過那些個日夜的,在老三離去後。她回答的大意就是她和老三在一起的時間是很少的,就沒養成那種習慣,所以他走和他沒走是一個並沒有多大區別。 我們的愛情,到了最後,怕是都會成為我們的習慣,在我們分開的很久以後才會明白,不是陌生,不是距離,而是我們彼此都成了習慣。所以怎樣度過失戀的痛苦,那就是把它當成習慣,久而久之,也就淡然了。我們對於自己的習慣總是抱著淡定的態度,我們很少會去主動改變。而愛情亦是如此。戀愛的時候,我們抱著習慣不放,我們傷心的分開了。分手之後,我們抱著習慣不放,我們把一切都看開了。老三的離開也是一件好事,不用經受婚姻的墳墓,至少留在靜秋心理的印象永遠是完美的。他的離去讓一切成了一部哀傷的童話。愛情,若能適時地打住,那便是最美麗的。我看過一句話:當他在最愛你的時候讓你走,那便是真地愛你。以前不明白,現在我懂了。愛,如此簡單。只是我們讓一切變得復雜而已。 不管別人怎樣爭論好與壞,是正常還是變態,但是,在靜秋心裡,是她生命中最美的恩賜了。曾經有一個男子,這樣深切的愛著他,一直到永遠。天上人間。
❸ 驚情四百年的影評
山無陵,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2008-07-14 18:09:46 來自: 趙小漁 (但使龍城飛將在,一枝紅杏出墻來)
Dracula / 驚情四百年的評論 5
我對那些看到標題就條件反射感到一陣惡心的同學說抱歉。其實單看這幾句詞原本是多麼美好啊。可偏偏瓊瑤奶奶硬將它塞給了連扒個白飯也要感慨「鋤禾日當午」的紫薇格格和爾康少爺。好端端幾句妙語生生淪為「你是瘋而我是傻」般史上最遭人厭的台詞之一。
可是在《驚情四百年》面前,不管多少個「鋤禾」日多少個「當午」也只有羞慚的份,甚至連憤一小下的資格也沒有。你們痴情、忠貞?最多不過瞎個眼,斷個臂,等待也不過一二十年之類。又有哪個敢背棄神權信仰,說出「大日如來,孔老二,去你大爺!老子要從此變個吸血蝙蝠精!」這樣的大逆之言?
誠然,東方的神只貌似遠沒有西邊的上帝那麼心胸開闊,他們像人類一樣好記仇並熱愛以暴制暴。可以想見哪怕是一般的質疑說不好也讓你在大山下壓個百八十年,這還是輕的。沒有幽默感的東方神仙又怎麼可能給你機會妖魔化然後給這個和諧的世界添亂呢?
遠在東歐荒涼山區的德古拉伯爵,卻敢劍指上帝,飲神之鮮血,以世間難容之大惡來為摯愛復仇。或許我們該感嘆上帝是個寬容的神,非但沒有當場一個雷將他劈死,反而容忍他擁有超凡的法力。可不難發現,伴隨他的除了以鮮血維生的詛咒和罪惡,更有漫長無盡的黑暗凄涼。還有什麼比忍受沒有終結的孤寂更折磨人的靈魂?從這一點看,上帝還更他X的陰狠。
好在導演慈悲,他給我們導了一出只有在電影世界中才有的完美浪漫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
當我們的女主角華麗麗登場,誰都看得出她純潔、美麗、優雅,她是光明中的光明。這不是我說的,這是片中那個智慧到癲狂又不乏冷漠的范海辛大叔說的。所以在整部片子中倫敦城難得一見的晴朗好天氣就只出現在米娜姑娘最初登場的幾個鏡頭。但與其說她的出現註定是為了救贖,不如說她註定逃不脫上帝的陰謀。上帝說,讓兩個隔世的戀人直接再續前緣那太乏味了,所以必須得有一個木訥但英俊身家平凡但純情的未婚夫,以及一群上流社會的紳士淑女來攪局。
人們因無知而恐懼,也因無知而殘忍。當整個倫敦雞飛狗跳,人人將他當怪物慾誅之而後快;遠離故土,跨越時間瀚海追尋的戀人也投向他人懷抱,屏幕前的人兒,我們這些看戲的人兒,誰還會將這位悲情的伯爵看成一個吸血惡魔,特別是他手握著戀人的信箋失聲痛哭的時候?所謂咫尺天涯,哪怕是吸血鬼強悍的心臟也無法承受這種悲哀,其實他們的靈魂才更加敏感純粹吧。若說人們痛恨他濫殺無辜,不如怪世人總逃不過愛欲的困惑。那位純潔無瑕的小處女露西小姐在三個男人之間舉棋不定時,她怕是也分不清愛和慾望哪個更吸引她吧。那麼憑什麼說是吸血鬼害了她呢?分明是她面對愛欲的誘惑迷失了自己,主動奉上了靈魂吧。米娜作為她的好朋友也曾告訴她「婚姻並不僅僅是肉體的歡愉」,可惜年輕的露西小姐不懂,所以她得不到救贖,只能在沒有上帝恩典的黑暗之地游盪。這且算作是對沉溺慾海的人們的一個小警告吧。
相比較而言,米娜的忠貞是毋庸置疑的。但忠貞的前題是那必須是她認定的愛人。在知道真相前,明明被前世的羈絆牽引重拾愛意卻仍舊不背棄未婚夫,哪怕是為了道義。而找回記憶之後,不管昔日戀人變成了什麼妖怪魔鬼哪怕殺人嗜血也義無反顧。千萬里也追尋著你,哪怕追到地獄去。要知道當大家衣冠楚楚地並肩站在一起,是看不出誰會堅貞不渝,誰又不是個玩意兒的。只有經歷時空的考驗,苦難的歷練,或面對完全錯亂的匪夷所思事件時,人的選擇才能作準,而非一時激動。伯爵的一時激動無法支持他渡過漫長凄涼的時光,米娜的一時激動,也不足以給她與整個人類為敵的勇氣。我相信那一刻沒有人會質疑她的選擇,誰說她選擇了邪惡?我說她選擇了真愛而已。
無法一起升天堂,那就一起沉淪。總之我絕不離開你,隔多少時光多遙遠的距離也不會忘記你。
這才是真正的天生一對兒,才是生下來就為了彼此相愛並順便為上帝提供娛樂的一對兒。
我知道導演想在最後一刻借米娜的口告訴我們「世界終將得到救贖,當真愛如此堅持不懈」,畢竟涉及了宗教的片子恐怕也需要一個和諧的導向。可偏偏最後的結局卻讓我感覺,這對苦命的人兒經歷的種種,不過是上帝的一個殘酷玩笑。
殘酷至極。
❹ 求 電影《機器人9號》 影評
動畫開始,科學家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們的世界已經毀滅,但是生命還需要延續。可惜,9醒來的時候已經沒有人類的。那什麼生命的延續?
我看了點宗教對靈魂的解釋,大概就說,我們活著就是肉身+靈魂,也就是生命的存在。當我們看到動畫的最後,也就知道1-9號都是博士的靈魂。
我們稍微注意點就會發現,1-9有著怎樣的意義。
1,易妥協,活著最重要,保守派。
2,探索者。
3、4,求知的雙胞胎。
5,懦弱、膽小。
6,精神家、思想家。
7,激進主義者。
8,強權主義,武力解決問題。
9,希望。
這個是鄙人的看法,可能總結得不怎麼好,當然這9個靈魂的主人始終是個人類,每個人都會有以上這些表現吧。
假如你基本認可這些,那麼我在這多YY下。這1-9代表著人類在那段時期的過程。
還記得最後博士回憶說的,剛開始發明那個「紅眼」是想造福人類的,可惜被戰爭狂熱分子所看中,用於戰爭,最後導致全人類的滅絕。
ok,我們再看看1-9的意義,想想看是不是他們出現的順序跟人類當時的想法有些相識?
1,博士的發明被惡意發現並打算用於戰爭。他選擇了妥協。
2,剛開始這些機器被探索性的用於戰爭,然後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3、4,戰爭上的成就,人類對知識的好奇,使人類盲目的發展有缺陷的科技,應該說發展到了頂峰,完全讓機器代替人類來完成任務。
5,機器脫離了人類的控制,人類恐懼了,懦弱的本性讓人們躲避、逃離。
6,人類的思考。機器與人類有什麼區別?機器沒有靈魂,沒有人性。上帝給予了生命於人類,人類自己終結了。人類是不是應該讓生命繼續?
7、8,另一部分人站起來給與反抗,想奪回人類的領地活著說是生存權。
9,希望。影片說靈魂,我到認為是人性,這個是1-8沒有的,那就是hope
9出現的時候也就是代表,完整的靈魂。或者說是人性的全部。
還有點,剛看的時候就在想,既然是機器,那動力在那?相信大家看應該也能想到了。靈魂。
博士給與了1/9的靈魂與1-9,而「紅眼」的啟動也是靠2的那部分靈魂的。
那剛開始的那部分的那個「機器狗」呢?放心影片沒有漏洞。因為後面1對9說了,我們等他們自己停下來,也就是說出了「紅眼」其他的都是有限的動力的,或許「紅眼」得到了那幾個靈魂就能永生了吧。
其實我看到後半的時候我就想,之前博士不是說機器致命的缺陷是沒有人性嘛,那假如1-9都被吸收了是不是「紅眼」就會有人性了?
可是影片沒有給出答案,只是知道吸收的靈魂變成了機器的動力罷了。
寫到最後,我還是說說我對這部影片主題的理解吧,不是拯救生命,而是保存那上帝賜予我們的靈魂,或者說是人性吧!
❺ 跪求 讓子彈飛的 超強影評。
1、馬拉火車
有人從歷史的方面來解讀這個東西,不是不可以,但姜文從來不是一個這么矯情的人。
他的每一個看似不合理的場景,都有一個理所當然的解讀,而這個解讀,往往並不需要你去翻歷史書才能明白。
馬拉火車的隱喻,就是在暗諷我們當今的制度。雖然坐上了西洋人的經濟火車,走在市場經濟的鐵軌上,可是實際上跟以前的馬車並沒有本質區別,依然是靠一群無腦的勞動力在前面拉著,暗諷現在雖然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可是經濟結構卻和真正的西洋火車有著天壤之別。
一旦子彈打穿了馬和車之間的鏈接,一旦失去了在前面勤勤懇懇拉車的廉價勞動力,過不了多久火車,就將摔得灰飛煙滅。這是姜文的第一個隱喻,也正是點中了時下最熱門的話題和最主要的問題所在。
2、關於黃四郎
很多人說姜文把他比喻成韓三平,雲雲。不是不可以,不過未必每個人都知道韓三平是誰。實際上,姜文的這部電影也不是僅僅拍給文藝圈的那幾個人看的,其實從一段黃四郎和張麻子的對話,就很明顯可以看出來了。
張麻子:「你覺得對我來說是你重要還是錢重要」就是這一段,張麻子把黃四郎和錢擱在了一起對比,這個答案就很明顯了!什麼能跟錢擱在一起呢?那就是權。所以黃四郎在電影里象徵的就是權力,是通過權力得到利益的既得利益者!這個隱喻,無非也就是那些與權力直接掛鉤的壟斷集團和一些以權謀私的guan當然乾脆可以說白了就是咱們guojia的權力機構,然後姜文說的話也就不難索解了:「你和錢對我都不重要,沒有你對我很重要」,就是權和錢對我都不重要,沒有絕對的權力這點對我很重要。
3、明白了黃四郎在影片中的定位,其他的一系列問題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來說說一開始黃四郎給姜文的那頂帽子。那頂帽子是什麼意思?就是邀請你來一個桌子喝酒的意思。這點後來葛優也給姜文解釋了,隱喻的就是咱們現在的 guanchang現象,比如一個地方官走馬上任之後就會有一個當地的權力集團邀請你來喝酒,然後共同刮分百姓,這就是那頂帽子。後來黃四郎對姜文說: 「如果我一開始不是找人給你送去那頂帽子,而是自己親自去接你,後果會有什麼不同嗎?」「我家裡還有一頂好帽子,回頭我給你」意思就是:如果我一開始不是以一個高高在上的大哥姿態來邀請你入伙,分給你一點錢,而是以一個合夥人的姿態來邀請你入伙,把我這個位子讓給你,你會跟我們同流合污么?這是諷刺 guanchang里的那些人物眼裡只有「帽子」!
4、然後再來說說跟他們一起去進攻黃家的那幾只鵝。
「大哥沒一個人跟來就那群鵝跟著來了」這些個鵝比喻的就是現實中那些盲目喜歡姜文,甚至無腦追隨的粉絲們,而實際上這些人是社會最底層的人,是被其他人魚肉的人,他們根本不知道姜文到底要說什麼,但是就會一直跟著來。可事實是,他們根本沒有一點用處。姜文用了一個隱喻,諷刺了那些無腦的追星族一把,也是告訴我們大家:想要顛覆權力天平顛覆鵝城,靠一群鵝是沒有一點用的。
5、關於鵝城。
鵝城,也就是人民任人魚肉的城市。這個暗指啥大家當然都明白,然後要說的是姜文全片中最精彩的一點隱喻,就是他對權利的理解:從人們三番幾次不敢撿銀子半夜偷偷撿,不敢撿槍半夜偷偷撿,到最後人民發現黃四郎死了群起而攻之,姜文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是權力?權力就是恐懼,權力就是施加給人民的畏懼。而對於人民來說,他們畏懼的也根本不是黃四郎本人,而是他們腦海中的那個黃四郎,回到現實意思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害怕似有若無的最高權力,我們都有一種恐懼,而實際上我們知道那到底是什麼?其實我們恐懼的,僅僅就是我們自己的恐懼,而一旦人們看到自己腦海中營造的那個「黃四郎」被打倒,人民一旦真正拿起槍沖向黃四郎家,也就是最高權力那裡去拿回自己的東西,黃四郎家那個千瘡百孔的鐵門是根本沒有任何辦法阻擋人民的力量的。
還有後來的那個黃四郎手下看到人民反了,馬上轉頭跟著反的意思,是告訴我們:假如我們真的要推翻現在的權力,那麼那些在維護當前權力的人,比如什麼城管呀、警察呀、保安呀之類的,會馬上跟我們站到一起。因為他們也是人民,這點跟開頭的馬拉火車有個呼應,就是說權利這個火車跑的再快,實際上都是馬拉的。一旦沒有了馬,權力只能歇菜。
6、說說千瘡百孔的鐵門
姜文讓他的小弟打個嘆號那段戲,的確是姜文有點自戀的意思,就跟很多人解讀的一樣,他在諷刺其他的導演,他把自己比喻成槍,把自己的電影比喻成子彈,不論是子彈打斷了馬韁,還是子彈射穿了黃四郎家的鐵門,包括電影名字——讓子彈飛,都是一個意思,就是他要把這個一直束縛著人民恐懼著人民的鎖鏈鐵門打穿掉,讓人民奔向自由,得到自己的財產。然後那個嘆號的意思就很明顯了,他諷刺一些個小導演也想打穿鐵門,可是太直接了,想打個嘆號結果就沒打好,而他老人家打的是個問號,然後子彈就能從那個問號裡面穿出去了!這個問號呼應的,是一開始片頭的讓子彈飛後面的一會,這點別的網友分析的很到位了:姜文很清楚他的電影里想說的,這些話影響到了權利核心的既得利益者,就是黃四郎為啥一直要除掉張麻子,因為「霸氣外露」!所以是不可能通過審批的,可是他又想掙錢又不想跪下,而他同時又很清楚審電影的那群既得利益者的智商,所以他打的是個問號:讓子彈飛一會兒!現在電影已經上映了,那些人後悔也晚了,恰如正在在演摺子戲的郭志堅之流!
7、既然說到審批,就可以再說說一開始小六子自己剖腹那段戲。
姜文把小六子這個兄弟設計成他自己的兒子,對一個導演來說什麼是兒子?電影唄!他用小六子祭奠的,是他自己的「鬼子來了」!因為影響了權利的核心既得利益者,出師未捷身先死,而賜死的理由,就是一碗莫須有的涼粉。後來他在墓前對小六子說的話,都可以理解為他《鬼子來了》被砍之後的反省,他認為太沖動是不行的,直接打嘆號也是會死人的,要神不知鬼不覺的打穿鐵門,要讓子彈飛一會兒,馬才能掙脫鎖鏈!這也就不難理解,他為啥在鴻門宴上讓一群兄弟撤了,實際上也是隱喻。我估計他可能也是為了拍這部戲跟領導喝過酒啥的,鴻門宴應該就是在映射他自己,然後他說:「讓你們撤了才能保證我的安全」,意思就是他跟領導面前不能把這些表現出來,才能拍成這部戲,而小六子也就是《鬼子來了》的死,也是給他的教訓,他才會明白怎麼跟領導打交道...
8、最後的一幕
他的幾個兄弟跟他一起推翻了權力,然後覺得跟他在一起壓力太大,就去上海了。也是坐著馬拉的火車去的。這個寓意也很明顯了,意思就是姜文這次比以往拍的深了一層,不僅僅是想怎麼推翻權力,而且想到了推翻權力之後,會是怎麼樣的結果?就是又會有一個權力出現,而這個權力很可能還是以前自己的戰友。
如果說他想表達什麼,可能是表達人都不能抗拒權力金錢的誘惑吧,這些足夠把麻匪再次變成黃四郎。
說了這么多,其實還有很多細節,都是有內在含義的。比如,周韻用兩支槍一支指著自己一支指著他,後來姜文跟她說:「這個樣子的你是最好看的」,那是周韻想要加入他們,也就是加入追求自由追求公平的隊伍,要加入這一行列,首先要有拿槍的勇氣,還要有拿槍指著自己的勇氣。後來,周韻穿上了制服,跟著老三去追求權力了,姜文說還是那個時候的你最好看,也是表達了一下他的價值取向。
還有留音機里莫扎特的那個曲子,應該也有所指!懂音樂的朋友可以考證一下,姜文拍這個片子拍了三年,我估計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這上面了。
總的來說我覺得姜文這個電影拍的很好,的確不愧於中國目前為止最好的電影一說。
他這部電影不僅給鵝城的人民發了槍,同時也用這部電影打爛了黃四郎家的門,換句話說:他不僅拍給百姓看,也同時是給郭志堅主子們的一個警告:就是別以為你們的權力是牢不可破的,人民一旦覺醒,你們根本不堪一擊。
❻ 歌劇魅影影評
《那份莫名的真愛 》
看完安德魯·韋伯同名歌劇改編的《歌劇魅影》,恐怕很多人都會犯疑:克里斯汀到底愛誰。盡管艾米· 羅森的表演起初就讓人感到這位美麗的女主角不僅單純,而且幼稚,呆滯,毫無思考和防備能力,此外,她總終選擇並與之高飛的年輕子爵,又缺乏大腦和吸引力,我們還是在這充滿激情又早知結局的影片中獲得了音樂和視覺震撼,一同參與了這個驚心動魄的三角戀。
(歌劇院的輝煌時代,其中minnie driver的浮誇表演堪稱一絕,其右是首席男高音,其左是幽靈鄙視的不懂藝術只懂錢的老闆們。)
(帶幽靈和克里斯汀進入歌劇院的善良女士,全劇最懂幽靈的女人。) 雖然克里斯汀常常緊張地呢喃自己逃不出「他」的手心,她有多麼害怕「他」,可這個丑面的幽靈依舊是她的「音樂天使」,他致命的吸引力依舊像磁石一樣對她一呼即應……克里斯汀是個幼年即被帶到歌劇院長大的孤女——請注意,她這身世和幽靈很相似,因而他們的生活視野也相同,甚至將他們帶入此地的是同一位善良女士。她對雙親的回憶,僅停留在父親臨終所言:走後將帶給她一個「音樂天使」。而這個天使,正如她虔誠相信的,真的降臨了,像父親一般陪伴她成長。她美麗,孤獨,又脆弱,唯一能與她心靈交映的,就是這個可以在她頭腦里一直歌唱的看不見的「天使」。那聲音充滿男性魅力和野性誘惑,教會了她歌唱,滿足了她戀父情結的釋放,也控制了她的思維。而她對「天使」的幻想如此美好,神秘,信任,毫無防備,近乎愛戀。當幽靈第一次現身,她獃獃著跟隨他,幾乎是被他的音樂催眠到那個夜之音樂的王國去的——幽靈也只是普通人類,沒有魔法,因此那種催眠必須有少女本人的參與才可能完成。這陌生男人溫柔的觸摸讓她像貓一般順從和迷醉……當她醒來看到那個正在寫作音樂的男人,她本能地——只有跟他在一起,她不用考慮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溫柔地撫摸他的臉,直到她的好奇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那遮蓋丑臉的面具……一切幻想破滅了,她的眼裡充滿恐懼,憐憫,淚水,和情感,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梅什金公爵看見那個被侮辱的納斯塔西婭的面容,而這僅僅是一段註定之悲劇的開始。此時她已意識到,這個醜陋男人的聲音能直達她的靈魂,讓甜美悠揚的音樂使她靈魂飛翔,白日里,睡夢中,無時無刻伴隨著她……
(幽靈與克里斯汀的首次約會,合唱著名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打開了魔盒的潘多拉,被幽靈的真貌嚇成這樣……) 在這段關系的另一面,我們想想這個生來連母親都懼怕、厭惡他的醜陋孩子,他受盡凌辱,奮起反抗殺死惡人,藏身到歌劇院地下室,在孤獨、痛苦、絕望、仇恨中獨自成長,直到他聽到一個同樣孤寂的小女孩的聲音,他的音樂天才被激發了,他找到了代替自己的形體,找到了能讓他的音樂飛揚的歌聲,在黑暗中悄悄盼望著的美終於有了依託,她也是他的「音樂天使」,是他在世上所擁有的唯一美好的東西。克里斯汀與別人戀愛後,背叛感,失落感和對人間的積怨令他發狂。仇恨本就能使人爆發出巨大的毀滅力量,更何況一個生命力超強的天才。除了耳聽歌劇他沒受過別的教育,也沒在任何瑣事中拋撒過天才,對這個幾乎是自然物的人而言,道德和社會的約束毫無效力,而童年的慘痛和絕妙的悟性造就了他諳熟人性的聰慧和冷酷,絕望和強力又造就了他的佔有欲。音樂曾是他表達原始力量的唯一途徑,他對美和生活強烈的渴望,從他所作的莫扎特式的喜歌劇和震撼人心的《唐璜》可窺見一斑。一旦人性的面具被打破,他與生俱來的狂野生命力轉化成給他人及整個歌劇院帶來災難的瘋狂力量。他的歌聲激越高亢,略帶沙啞,完全是靈魂色彩的直接投射。越絕望的人越是瘋狂,黑暗的地獄里唯一光明的離去是他無法忍受的,而他更無法忍受的是現實的諷刺:他教給了她飛揚的歌聲,這一勝利卻征服了另一個男人的心,換句話說,是他自己造就了他們的愛。 (幽靈的地下宮殿和工作台,注意旁邊被蒙上的鏡子,鏡子是可怕的。)
(初次約會的迷醉,靠音樂、聲音調情無敵) (「唐璜」大人怎能忍受這種形體代表他創作的夢幻,要他減肥的警告不只是警告。) 這個所謂第三者是什麼樣的人?英俊,富有,有地位,有人緣,天真無知(因為他的生活不需要費心機),幾乎擁有為世俗世界所艷羨、幽靈卻沒有的一切。這位子爵的歌聲從頭到尾都四平八穩,倒是頗能安撫一顆充滿恐懼又被不合理激情所擾亂的單純少女心。對克里斯汀而言,他就是白天,是夏日的陽光(演員的柔亮金發很符合角色性格),如他所承諾的,是避難所。而這個天下無數女人都會選擇的理想丈夫,也同許多好丈夫一樣,其實並不懂得也不真的關心愛人內心深處的慾望,靈性,原始生命。缺乏想像力的他,起初居然對她不停害怕的幽靈——也是音樂天使毫不相信,以為只是小姑娘的幻想,更以他騎士精神的盲目自大幻想能保護愛人——在知道那危險到底是什麼之前。雖沒有幽靈那般強烈,他同樣願意並欣然要求克里斯汀同他思維一致,這在他首次邀請她約會時就已暴露,無怪乎幽靈說他是「傲慢小子」,「無知蠢貨」。
(為救回心愛的人,勇敢到這個地步,還是很值得稱贊的。) 而這首次約會自然會被幽靈破壞成前文已描繪過的自己的首次約會,克里斯汀對青年的約會請求不知拒絕還是接受,居然要請示她父親般的天使,相反,這脆弱的靈魂對天使的任何一次邀請都毫無招架之力。這個三角戀的內在沖突與激烈也正在於此。她無論戀愛還是訂婚,都有背叛感——無愛,何來背叛?她感到迷惘時,只能獨自走向父親的墓前尋求不可能存在的安慰,她口裡唱著要怎樣忘記過去,其實是不知如何忘記天使,面對新生活。她恐懼的人,正是她認為可以趕走這種恐懼的保護人,真夠矛盾的,父親的遺言使她相信這天使的存在應是她的至福,父親與天使合為了一體,也使她對自己匪夷所思的愛感到一絲心安。然而愛情就是愛情,是抑制不了的力量——「我的頭腦在拒絕你,靈魂卻順從你」。劇中也幾次出現,他倆對視時,那種激情即將爆發的戰栗——就像《呼嘯山莊》里凱瑟琳與希斯克里夫的對視。
(迷惘的少女要向亡父求助,問題是,你去拜祭亡父,幹嘛捧這么艷一束紅玫瑰?) 劇中多次出現三人鼎立之局,最有表現力的,當然是最後兩場高潮,讓觀眾過足戲癮的同時,觸摸到他們的內心。首先是克里斯汀在舞台上等待「唐璜」出場,憑多年的共處,她應該從他唱的第一個音符就聽出,來者是她的音樂天使,所以之後在大庭廣眾下投入的歌唱和表演,就很難說不是內心在正當理由下肆無忌憚的展現。天使的歌聲調動起她靈魂深處的性感和渴望,完成了他對她的歌唱藝術最後的點撥,她的聲音和動作也前所未有地充滿野性,他的觸摸也依然使她忘乎所以地迷醉,那一刻,他們真的「跨越了無歸路的起點」,她完全忘記了未婚夫的存在,而他正在側台默默注視著一切,眼裡閃著淚光……克里斯汀是清醒的,否則不會突然撕去他的面具,嚇壞了已陶醉得寂靜無聲的人群,自己卻無比憐愛地看著他。 (她本是他們誘捕幽靈的圈套中的誘餌,可這誘餌很快就要被某人的聲音拐走。) (「唐璜」一出場,就變成這個效果了……) 是的,她已經不怕那張臉了,她不安的,是他殺人不眨眼的心,扭曲的靈魂,她理解並深深同情的靈魂——她從不曾試著去了解未婚夫的靈魂——這個自卑又驕傲的靈魂,在最後那場大戲里,其實已贏得了這場愛情戰爭,他要姑娘在她愛人的生命和愛自己之間做出選擇,青年絕望地說,如果你說愛他,我會心碎——若不知事實,又怎會心碎?流淚的姑娘在此刻依然喚他「音樂天使」,並吻了這個她的真心其實渴望已久的人,兩次,而且帶著半點微笑,這大概又是正當理由下的真心袒露。而她的吻,喚醒了幽靈內心深處的善、愛情的理智面,他笑著流淚,做出最痛苦的抉擇:放棄強迫克里斯汀跟自己待在永無天日的地窖與音樂度日的狂想——過去,或許他還能做個秘密情人,傾聽並幫助愛人歌唱他的音樂,而今,他已成眾矢之的,更無安身之處,而且無論怎樣,和他在一起,她永遠只屬於這個小小的音樂王國,失去自由,他無法給她任何意義的幸福,除了「真正的美」。最終,克里斯汀一邊回眸,一邊走向他所成全的幸福,而他,失去了能令他的音樂飛揚的唯一的聲音,只能在更深更寂靜的地下了此殘生。 (最後的回眸,從此永別。) 再來看克里斯汀的選擇。明知接受天使,自己並不會受傷害,那她怕的到底是什麼呢?如她所言,是永無休止地聽到他的音樂在心中唱響。音樂是所有原始藝術中最有表現力,最能激發內心激情、靈魂渴望的藝術。幽靈對她而言,是夜晚,是非理性的力量,已超越了一般意義的肉或靈的吸引,是席捲一切的酒神狂熱。選擇他,就是選擇淹沒在他強大的性格中,並永遠沉浸於藝術和激情這條「無歸路」。那是一種充滿毀滅感的愛。不是所有女人都像杜拉斯的人物那樣視毀滅為愛情的必修,她有權利選擇一段安全、世俗、正常的愛情,像絕大部分女人一樣。 (幸福的一對,和諧的一對。) 若幽靈擁有常人一樣的臉和經歷,是否就一定能幸福?也許他除了「夜之歌」,還能寫「日之歌」,也許不再如此純粹地愛一個人……看看人間的天才,貝多芬的命運又如何?是否無人能匹配天使? (假面舞會:同是面具,有人靠它生存,有人用來開party;同是音樂,有人寄託了所有夢幻和情感,有人享用了人家的心血卻當人家是鬼。) 子爵和夫人又是否過上了幸福生活?毫無疑問,她一定放棄了歌劇生涯,可每當她唱起歌來,難道不會想起那段舊日戀情?那父親般的音樂天使?影片給了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劇院已破敗,青年已成老叟,他得到幽靈的小猴音樂盒,並將其供奉在亡妻墓前,心願已了般輕嘆一口氣,這是他的心願,還是她的遺言?有一點可以肯定,她從未忘記過她的天使,當丈夫看到墓邊居然停放著一朵綁著黑絲帶的紅玫瑰——那是幽靈愛情的信物,只是多套了枚幽靈曾打算送她的結婚鑽戒,丈夫並不感到特別吃驚,觀眾看到了他的成熟和對愛妻真正的理解。時光已老,玫瑰依然紅。
《你可以不知道這部劇,但你不能不知道這首歌》
有些歌是可以聽一輩子的,即使關於它的所有影像記憶都已模糊甚至褪去,但這些旋律總會讓我們不斷地經歷那些似曾相識的感動……
1、Overture-Hannibal
這是經典音樂劇《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序曲,是音樂劇大家安德魯·洛伊德·韋伯的代表作。從1986年10月9日在倫敦的女王劇院首映開始,《歌劇魅影》在全球取得了超過32億美元的令人生畏的票房,該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十九世紀在法國巴黎歌劇院里的愛情故事。
一個毀容的音樂天才,歌劇院幽靈在巴黎歌劇院的地下墓穴里神出鬼沒,還經常出來鬧一鬧鬼。當他愛上了可愛的年輕女演員Christine之後,歌劇院幽靈決定不遺餘力的把Christine打造成為一位耀眼的明星。 但是一位年輕的子爵Raoul在看過Christine的表演之後也一見傾心,Christine對Raoul也很有好感,兩個人相愛了,更偷偷的訂了婚。而後來知道真相的歌劇院幽靈怒不可遏,他強烈的控制欲,對Christine強烈的愛讓他認為自己受了欺騙。於是在這一對戀人和一個歌劇院幽靈之間,復雜的關系和強烈的感情徹底的改變了他們三個的命運……
從1911年起,這個故事有無數的銀幕版本,僅中國就以《夜半歌聲》的名字被三次搬上銀幕,包括張國榮那一版。最近的一次是2004年,美國導演Joel Schumacher攜手安德魯·勞伊德·韋伯翻拍的《歌劇魅影》,這首名為Hannibal的序曲再次奏響。
這首序曲是這部音樂劇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旋律激昂優美,氣勢恢宏,讓人百聽不厭。最早的音樂劇中的女聲演唱者是韋伯的前妻,著名的通俗美聲跨界歌手Sarah Brightman 。下面再來領略一下莎拉姐的天籟之音,注意和她配唱的是好萊塢拉丁酷哥Antonio Banderas 。
好萊塢的演員中有幾個有百老匯底子的,Antonio Banderas就是一個(他還出演過麥當娜版本的《貝隆夫人》),其他的還有Kevin Spacey、John Travolta等等,以後我們應該都會慢慢說到。
在首歌在西方的影響極大,多年來被音樂人以各種方式致敬著,這裡面我最喜歡的還有一版是Nightwish的現場演出版本,這支來自芬蘭的美聲金屬樂隊以他們華麗、詭異、暗黑、瘋狂至歇斯底里的哥特風格將這一傳世名曲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也難怪當主唱Tarja的聲音伴著旋律一響起,下面有的觀眾便痛苦失聲了。
2、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出自音樂劇《貝隆夫人》(Evita),同樣是韋伯的作品。劇中主角艾薇塔是阿根廷國母,但飽受爭議,有人罵她是白骨精、野心家,把大量國家財物占為己有。她出身卑微,當過小明星,踩著男人往上爬,直至結識胡安·貝隆,最終成為第一夫人。
麥當娜恐怕到死都要感謝《貝隆夫人》的導演Alan Parker,正是這部電影讓人們認識到麥姐不是僅僅作為一個性感符號存在的,而且她也終於堂而皇之地有了麥當娜版本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
雖然麥當娜的這個版本是最有名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當我覺得她把這首歌給唱俗了,過於柔情主義的處理磨滅了艾薇塔身上的柔韌氣質,我們來看看音樂劇中艾薇塔的扮演者,來自倫敦西區的國寶級演員Elaine Paige是如何演繹這首歌曲的。在這段視頻裡面,Elaine Paige已經52歲了,完美的唱功和歲月的積淀讓她更加迷人了。
作為一首經典歌曲,我們經常會在不同的場合聽到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特別是在世界盃期間,這首歌經常會用在這些年悲情氣質日益嚴重的阿根廷足球隊身上。此外,很多歌手也喜歡在自己的演唱會上演唱這首歌,這里我想推薦的是來自我心中的音樂聖地愛爾蘭的另類搖滾女歌手Sinead O'Connor的版本。
Sinead O'Connor一直是我很尊重的一位創作型歌手,她長得極美,但卻不願意過多地關注她的美貌,於是她留起了光頭,遺憾的是這名歌手已經宣布引退,而關於她的逸事實在是很多。她唱歌經常走音,在這段視頻的結尾處也變調了,但這都掩蓋不了她的光芒,她是用心去演繹歌曲的,一點瑕疵反而會讓這個聖女更真實一些。
3、Memory
這應該是最著名的音樂劇選曲了,出自同樣的韋伯製作的《貓》,是根據T·S·艾略特(T. S. Eliot)的詩集 《老負鼠講講世上的貓》譜曲的音樂歌舞劇。自從在1981年倫敦首場演出之後,《貓》已成為世界上票房最高的舞台劇,也是在美國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街連續公演最長的舞台劇。
這部音樂劇中最著名的唱段就是那首全世界人耳熟能詳的Memory。這首歌就聽 Elaine Paige的就行了,沒有人能唱過她。
這是一部極富沖擊力的音樂劇,優美的旋律,華麗的群舞,奢華的布景和化妝,極富感染力。前不久還有一個百老匯劇團到北京來演出《貓》,側面了解了一下,都是二線甚至替補演員擔綱的,到中國來演出的國外音樂劇都是如此,誰讓中國的文化市場消費能力不足呢?
下面再來聽一個激情澎湃的Memory,演唱者是澳大利亞流行小天後Tina Arena 和法國歌手Patrick Fiori。Tina Arena因演唱悉尼奧運會主題歌而成名,而Patrick Fiori曾出演過我最喜歡的音樂劇《巴黎聖母院》里的菲比斯。他們合唱的Memory做了比較大的改動,帶給人全新的感受,我覺得在眾多版本中是最值得一聽的。
《歌劇不再,魅影永存》
第一次接觸《歌劇魅影》這個故事,是在初中小城圖書館的「外國文學」書架上,那個年代的書都用牛皮紙包住書皮,封面上只有用鋼筆手寫的書名和作者名,讓人很容易錯過一本好書。在那個讀書不求甚解的年紀,歌劇魅影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充滿異國風情的驚險故事而已,甚至作者的名字我都已經記不得了,尚能記得的只有故事裡奇幻的鏡之屋而已。後來才知道,《歌劇魅影》是一本由法國作家卡斯頓·勒胡所撰著的愛情驚悚小說,法文版原著在1910年時出版,1911年時首度被翻譯成英文版。故事中以19世紀時法國巴黎的加尼葉歌劇院(Opera Garnier)作為舞台,描述一個年輕的女歌劇演員、一個年輕貴族與一個躲藏在歌劇院地底的怪人(魅影)之間的愛恨情仇。
第二次聽說《歌劇魅影》是在十多年以後。那時剛剛感受完韋博音樂劇《貓》的震撼,捎帶也只離破碎地聽了幾段音樂劇版《歌劇魅影》的唱段,至今仍記得莎拉·布萊曼《歌劇魅影》那著了魔般的眼神,也還記得安東尼奧·班得拉斯飾演的那帥得男女通殺的魅影,但《歌劇魅影》的完整故事我仍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第三次感受《歌劇魅影》是美國導演喬爾·舒馬赫執導的電影版。改編音樂劇,特別是改編百老匯演了十幾年的經典劇目,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音樂劇那種演員在舞台上的爆發力,舞美高度聚焦的表現力和演員表演的連貫性和看電影完全不同。看過戲劇的朋友都知道,在戲里,我們很容易被念白感動,而在電影里,往往是一個人或物的特寫,或是一個長鏡頭,會讓我們淚流滿面。就像歌劇魅影片尾那朵伴著戒指的紅玫瑰一樣。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力和表現方式也各有不同,電影版《歌劇魅影》無疑很好地用好了電影特有的表現方式,讓電影既嚴格地尊重了原作,又具有了自己獨有的表現力,這也是導演舒馬赫聰明和高明的地方。
一位中央美院的朋友曾經說過,設計師不是藝術家,藝術帶有情緒,而且越強烈越好,往往越是和生活決絕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往往越具備打動人心的力量。所以一隻耳朵的梵高感動了無數人,而晚年忙於政務的歌德就沒什麼像樣的作品。魅影無疑可算是一位藝術家,而且貫穿多個領域,資質非常高。他同整個世界的不妥協讓這個角色有一種金庸小說里黃老邪般的魅力,也讓他對女主角克里斯汀的熾熱愛情顯得越發動人。
問題是,看完電影的人都會問,克里斯汀到底愛誰啊?導演肯定也想過這個問題,所以他在片子里留下了幾處線索。
伯爵對克里斯汀的愛情很容易解讀,那就是正常的,或者說甚至有些單調的愛情,從片子里他隱忍克制的唱腔就可以感覺得到。魅影的愛就像他在假面舞會時穿的那身紅衣一樣,熾熱得像一團火。這種偏執狂般的愛充滿了佔有欲和控制欲,而且絕對容不得半點雜質(不過這就是愛情的特質么......)就像偶老婆說的,很少有女人能抵擋這種愛,但也很少有人能一輩子承受這樣的愛。克里斯汀的愛就要復雜一些,對魅影的愛,以崇拜仰慕開始,卻以憐憫和慈悲結束。要理解她對男爵的愛很簡單,但要理解她對魅影的愛很難,導演意識到了這個軟肋,所以在片中已經有了暗示。克里斯汀第一次聽到魅影聲音的密室,是在一幅聖母像前,旁邊的窗子圖案亦有宗教的意味。而片尾魅影在克里斯汀父親墓里用聲音蠱惑她時,她看到的畫面——或者說導演讓觀眾看到的畫面,是墓里的十字架圖案。導演讓克里斯汀對魅影的感情先以盲目崇拜開始,最後以基督教徒殉教的意味結束,這樣自然也讓演技不是很理想的女主角的表演動機有了那麼一些深度。
其實如果再挖深些,克里斯汀(Christine)的詞根來自希臘,是「基督徒」的意思。不知道是韋伯有意為之還是卡斯頓·勒胡的靈光一現,這個名字也給了電影版的導演舒馬赫一個讓電影更加嚴謹的啟示。
片尾的玫瑰讓人唏噓,哪怕是恆久遠的鑽石,在時間的長河裡一樣會消磨不見,更何況脆弱的花朵?花朵會隨風而逝,劇院也遲早成為瓦礫,但真摯的情感永遠會鮮活地存在於人們的心中,不會變。
還是用我喜歡的威爾斯小說《時間機器》的最後來結尾吧:「……對我來說,未來仍然是黑越越的,蒼茫的,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只有偶然的幾處被他那難忘故事所照亮。我聊以自慰的是,我這里有兩朵奇異的白花——現已枯萎發黃,干癟變脆——它們可以證明,即便在心智和體力消逝的時候,感激之情和相互的溫存仍然活在人類的心中。」
❼ 地球停轉之日影評
地球停轉之日內容介紹
一個從銀河系某個星球出發的飛碟向地球無限靠近,最後選擇在美國紐約著陸。面對這樣一個看似不友好的天外來客,美國警方給出了強烈的回應和攻擊。其實來自外星球的智慧生命克拉圖踏上地球並非有入侵的妄念,而是帶著警示來告知人類--如果再有「挑釁」之舉,踐踏和平,地球將慘遭滅亡。隨他一同到地球「造訪 」的還有一個具有超級強悍的機器人戈特,他具有的超級能量能將人類輕易「放倒」。
著陸後,這兩個天外來客被警方帶到了一個地方進行盤問,警方不友好的行為使得克拉圖最終自己從這里逃走。通過與人類的交流和溝通,克拉圖開始學習關於地球和人類的諸多知識,也讓他對這個人類棲居之地有了了解。一個偶然的機會,克拉圖遇到了海倫·班森和她的兒子波比,並在這母子倆的帶領下開始了他的紐約之旅。克拉圖最終在在林肯紀念堂前駐足,因為他看到了林肯在很久以前發表的文字,而他知道這將是拯救地球的希望。
當母子倆開始對克拉圖產生懷疑時,克拉圖直言不諱地告訴了自己和戈特此行的目的。原來戈特是銀河系超級機器人執法小組的成員,他們以捍衛宇宙和平為己任。他們認為人類對宇宙的和平危機越來越深重,因此有必要對地球進行摧毀。
地球停轉之日影評
新版《地球停轉》的最大問題是,它沒有給觀眾一種滿足感。其實它的製作並不壞(IMAX的問題我不太清楚,因為我看的不是IMAX),各方面都很認真,演員們也都賣力,Keanu和導演理解中的外星人就是那樣子僵硬的,我們也不能說不是,畢竟誰也沒見過外星人,披著人皮的外星人也許碰到過,可是沒認出來。
這片的問題在於作為電影藝術,它沒有給觀眾一種綜合的滿足感。畫面沒有什麼毛病,可也沒有震撼到觀眾的眼睛,沒有耳目一新的鏡頭,一個都沒有;特效有很好的點子,但是沒有展開做足,也沒有做細,加幾個特寫會很不一樣,可是沒有;故事方面,基本上是剛鋪完線索,還沒張到高潮,就結束了;更談不上人物的性格塑造了。
所以這部電影讓人很無語,不滿足。究其原因,除了編導的才力之外,「重拍片」這個枷鎖沒有拋開是很致命的一條。重拍片有珠玉在前,可以借用故事和理念,但這個「借用」要用到什麼程度,很考人的膽量。重拍片也是一部新的完整的電影,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框架和特徵,如果只是把原版拿來重演一片,加上現代的服裝道具布景特效,而不敢在舊的東西上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創新,這樣的重拍沒有什麼可看的。而且,如果不敢加理念,那麼在服裝道具布景特效方面所加的也有限。藝術創作的勇氣體現在各個層面。新版《地球停轉》的根本問題是勇氣和膽量不足。
❽ 影評網友說它不止是相愛相殺的狗血片,怎樣才能看懂《消失的愛人》
《消失的愛人》這部電影是一部懸疑電影,但其中包含了眾多的元素,涉及了婚姻、感情、媒體、輿論、公眾等多個方面的電影,有多的問題需要我們一一來理解。作為影片的女主角艾米,她從小是一個在家庭重壓之下,飽受摧殘的孩子,即使她從小就十分的優秀,似乎每天都有人對她誇贊,她就是這樣成長為一個哈佛女神,但她卻不認為那個別人眼中優秀的自己是本身的自己,她漸漸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她的天性一直在被壓抑。這讓她變成了一個被外界環境所綁架的人。跟尼克結婚以後,她覺得尼克被她喜歡的種種優點都變成了缺點,艾米也表現出自己極強的控制欲,在尼克亂搞女大學生的時候,艾米就徹底爆發了。她的計劃就開始了。她的高智商犯罪,讓她躲過了聯邦調查局的追查,在大眾面前也是永遠的好人形象,尼克的形象一波三折,雖然你可貪玩,但也不是絕對的壞人,只是一個普通人。這里也是影片對於公眾輿論影響案件的諷刺。女主的行為也是她控制欲得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