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投民狀影評

投民狀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2-16 03:27:43

㈠ 十二公民電影影評視聽語言分析

當12名陪審團成員剛剛走進會場的時候,估計除了帶有特殊使命的號陪審員(就是何冰飾演的角色),其餘各位都並沒有將這場討論當回事。他們或主動或被迫來到這里,只希望迅速達成一致,趕緊散夥各回各家。
正如人際心理學所講:我們永遠無法直接觀察另一個人的內部狀態,也永遠不知道真實的對方是什麼,我們對他人的理解,反應了我們對自己內部體驗的理解。有限的證詞和背景資料,無法還原真實的弒父嫌疑人的全部,所以,其激發出的陪審員們對富二代的分析,多多少少承載了他們自己的人生經驗。
或許正因為如此,當討論持續深入,參與者越來越多捲入個人經驗的時候,對案情的討論,彷彿成為對各自陪審員人生經驗的討論,因此出現更多的推己及人,甚至情緒沖突。
比如,當11:1的局勢僵持不下,第一個站出來對何冰表示支持的急診科醫生。他不贊同無罪的觀點,但是卻贊同何冰的態度,因為,面對工作當中遇到腦死亡的病人,生命雖然已經不可逆,但要同意家屬放棄治療的建議,仍然覺得非常艱難,所以覺得應該尊重生命。
比如,第一個改變投票傾向的空巢老人,他改變想法是因為對案例有更深刻的理解了么?並不是,而是早年自己和父母被打成右派天天遭批鬥搞得不想活下去的經歷被喚醒,想起曾經站出來鼓勵他的人,由此推及:如果富二代真的沒罪,只要有人站出來說一句話,他就有可能活。
比如,那個長著黑社會的臉說話很少卻很沖的陪審員,一度情緒激動,因為他曾經因為冤判在監獄中度過一年半的時光。一個人被判了八年,到一年六個月的時候和你說你是被冤枉的,一年半什麼概念?進去容易,出來就難了,誰管你冤不冤,你畢竟是蹲過大牢的人,有嘴都說不清楚。所以他堅信,萬分之一的可能性對於當事人就是一萬的影響。
比如,當陪審團陷入對證人證詞的質疑,也有人跳出來表達對老頭的理解。老頭並不是想要說謊,只是為了得到重視,因為它第一次被人拜訪,第一次上電視,他知道有人在拍他,他說話緊張,這個瘸腿老頭,之前從來沒人注意,沒人關心。所以當面對鏡頭的時候,他不能不說話,他得說,他得站起來,並且得讓自己相信自己說的話。
如果說這幾個陪審員的自我暴露或多或少和案情本身還有點關系,你會發現那個大學保安和小賣部老闆的交鋒,彷彿和剩下的人完全沒有關系,處理的都是從外面帶進的「個人恩怨」。作為小賣部的老闆,不僅需要無條件支持學校的各種有道理沒道理的要求,還要在學校內部和保安鬥智斗勇,一切為了生計,憋屈了一輩子。他說:動不動就讓我配合,誰配合過我呀?我說的話你們聽得見嗎,全都聽不見!

而從始至終,以毒舌和難搞的形象貫穿始終的3號陪審員(韓童生),與其說他是在表達對富二代的控訴,不如說是在表達對自己的父子關系的哀嘆,「我不管他爹是一什麼樣的人,他是遺棄了自己的孩子,不遇到天大的難處誰會捨得把自己的親兒子給扔了?你們有人問過這當爹的一句嗎?就算一個人曾經犯過罪,就不能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嗎?我兒子十六歲那年和我吵過一架,我動手了,打那時候起,六年沒回來,一個電話沒有」,所以,起早貪黑的辛苦不知道是為了啥。
最後,他們達成了一致,而投票的場景,已經泣不成聲,走出模擬法庭,我們看到了他們和自己的和解,比如,父親和孩子相擁,保安為小賣部老闆扶起倒地的車子……
可以說,審判的游戲已經結束,但當陪審團們從房間里走出來的時候,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已經不一樣,因為曾經內心的傷痛得以釋放,而曾經的創傷,也因為經歷了審判過程中的抽絲剝繭,完成了壓抑情緒的釋放和對過去的替代性彌補,從而,他們自己的生命會得到升華。
或許,這並不是一場補考,而是一場生命的饋贈……

㈡ 投名狀觀後感

小時候最討厭寫觀後感,尤其在難得組織看電影之前老師就布置了這樣的任務,總覺得整場電影都看得有點膽戰心驚。結果人到中年,卻也想寫個什麼觀後感,呀呀呀,先得安慰自己說,這是個影評,是評論家啊。

俗話說三個女人一台戲,而今三個男人也是一台戲,而且更轟轟烈烈、催人淚下;誰說這三個男人哪一個不是真正的男人呢?龐青雲的堅毅、隱忍,目標堅定,大義面前百折不饒,卻也有最柔軟的地方、最割捨不下的東西,卻也不是冰冷的機器或者是導演的大旗;趙二虎的豪爽、正直、率性,勇於承擔責任,重情重義,在洶洶亂世里,雖然顯得有些魯莽、沖動,卻也真誠、可愛,值得信賴;秦舞陽的純真、簡單,對世界和未來充滿著信任和嚮往,理想完美,雖然碰得頭破血流,卻也求仁得仁。

然後正是這個最純真的男人,卻殺死了自己的嫂子和大哥。真正令人扼腕的,恰是秦午陽最後那一聲,刺龐者,秦午陽也!那麼執著的要殺死自己的大哥,卻是真的要殺死他嗎?明明知道打不過龐,卻在苦苦支撐;在龐倒下的時候,看到他背後的槍眼,明明知道是別人殺了龐青雲,卻要讓天下知道,是他,是秦午陽殺了龐青雲,為了什麼?只為了義,為了一種信念;只是信念、理想、未來破滅後的無奈。可憐了徐靜蕾的性命,可憐了秦午陽的掙扎,他難道真的簡單到以為大哥是為了嫂子而要殺二哥的嗎?難道真的簡單到以為殺了嫂子就可以救二哥、就可以挽回三兄弟的情義嗎?不是,絕對不是!在大義和小情之間,可憐了人性的掙扎。

龐青雲何嘗不在掙扎?為了能夠讓百姓真正過上好日子,他姑息了狄大人從笑臉轉來的咆哮,姑息了與魁字營的新仇舊恨;為了這個江蘇巡撫的職位,這個能夠讓百姓真正過上好日子的職位,已經犧牲了那麼多人的性命,再加上一個趙二虎?可惜龐青雲在紫禁城裡為民請命的那一聲直述心意的吶喊,卻辜負了趙二虎的犧牲,可惜了四千蘇州降足的性命。正是某公(何魁的後台,忘記叫什麼公了)最後所說,龐青雲不會坐官啊!功高震主啊,獨下金陵,力挽狂讕,匡扶社稷啊。已經是飛鳥盡、良弓藏的危機時刻,朝廷不得不賞,卻又聽見「籠絡人心」的聲音,恐怕就在那大殿之上,老佛爺也已是心驚膽戰。准!怎麼敢不準?背靠大樹好乘涼,龐青雲唯一的大樹是陳公,只是陳公經過這么多年,已經是垂暮之年,領著龐青雲進宮的時,多少個顫抖的畫面,告訴了我們他的力不從心,老陳公又何嘗不想借著龐青雲來個獨步「青雲」啊。只可惜導演告訴了我們,他真的是老了,所以,才有妥協和退讓,所以才有三位「老」公公最後的歡聚。這個老字上面的引號是告訴我們其他兩位遠比陳公年輕氣盛啊。恐怕,陳公如果再年輕個五歲,或者多喝點「黃金搭檔」之類的,死的也許就是某公。當然,無論如何,龐也未必不死;是悲劇,更是無奈;我們總是充滿善良地隨著阿Q想,多活一天,或者可以多救一個窮人吧。

趙二虎可以不死嗎?從兄弟之情來說,誰讓他死真對不起這個重情義的生死兄弟;從大義之上來說,從要保住犧牲那麼多人得來的紅頂子來說,趙二虎,你不下地獄,誰下地獄?趙二虎是你的兄弟,捨不得犧牲,難道就捨得五年來死去的小五子、小七子還有其他小子、老子們嗎?趙二虎,煽動嘩變、私分軍餉、違抗軍令,哪條不是死罪?他龐青雲上有天危不測:朝廷上沒有任何根基,只有個陳公不僅老,還一直好象沒啥大權,狄公還惦記著裁汰山字營,而某公抱病在家,恐怕早就恨的咬牙切齒;巡撫的位置給是給了,想拿下,卻也容易的很;下呢,魁字營等隊伍虎視眈眈,不服氣啊,多少人就等著你的把柄,把你打下馬,把你踩在腳下;哪一步沒做好,哪一條彈劾,一切都沒有了。而趙二虎,似乎,還是得死。龐青雲和秦午陽,貌似,也跑不了吧。率性、正直、坦盪、義氣的趙二虎,我們要向你學習,這是男人真正寶貴的個人品德,如果還有勇敢,那麼就勇於面對我們必須的犧牲吧。

投名狀打動了我,所以才有這么多廢話羅嗦。打動我的地方在於真實,不僅是對人性的刻畫,也是對當時歷史背景的描繪。好真實的啊,很多地方,都有和書里似曾相識的地方。亂世出英雄。那個時代,有太多的黑暗,然而在黑暗中,卻總一絲光明在維系著人們的希望,那麼耀眼,那麼溫暖。拋開這三個男人身上或多或少的黑暗影子,理解那個時代人性中的復雜與無奈,他們各不相同的品德,卻恰似這黑暗中的光明,給予我們感悟。在亂世里,堅持著自己,絕不沉倫;在亂世里,追逐著理想和心中的完美,從未放棄。勝者為王。他們或者都不是英雄,除了龐青雲外也沒什麼大志向大抱負,但他們都是男人,出亂世而不染的男人。

在虛構的故事裡,揣摩著導演的心思,現在的感動,也有自己給自己的一半吧。

㈢ 經典大片的影評

1976年的那部《中途島》中,由於技術條件限制,不得不從美國電影《東京上空30秒》、《虎!虎!虎!》、日本電影《太平洋の嵐》、二戰新聞影像、甚至英國電影《不列顛空戰》中借用了大量的海空大戰影像鏡頭,這些鏡頭清晰度和色調五花八門,甚至武器型號也和中途島之戰不符合。至於老版電影自己拍攝的場面,很多是在美國「列剋星敦」號和「奧里斯卡尼」號航母上完成的,令眼尖的軍迷感到出戲。然而,時代變了,《決戰中途島》藉助電腦特技技術,肆無忌憚地製作出以假亂真的場景,特別是戰機戰艦的近景。什麼航母滿舵轉向,大機群在密集的防空炮火中穿梭,SBD式俯沖轟炸機的機尾機槍手與零式戰斗機激戰,華麗的海空大戰似乎就在眼前。
這部電影的定位是動作片,不是軍迷追捧的戰爭片,從動作片角度來看,這部電影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段精彩的戰斗,從這個意義上是合格的。典影放出的預告片劇照中有一個美國飛行員和一個黑頭發的女性角色隔著鐵圍欄痛苦對視的鏡頭。但是《決戰中途島》沒有重現老版電影中美軍飛行員和美籍日本女人談戀愛的虛構情節。這個情節主要是在反對越戰的民眾情緒范圍中,討好酷愛「反戰」和「人文精神」的觀眾。大部分導演在拍攝這種類似於歷史紀錄片的電影時都會對歷史進行一定的加工,我國的導演拍戰爭片就喜歡把反派拍的傻一些。但是看了《決戰中途島》後,發現反派也確實是有智商的,導演在重點拍攝美國太平洋艦隊勝利時,也沒有忘記對日本做出決策的合理性做出解釋,這一點確實不錯。
影片宏大敘事手法確實做的不錯,蜻蜓點水般提一提前後幾十年的歷史,交代前因後果;重點講述珍珠港事件、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戰役;從飛行員視角,指揮部視角,士兵家人視角多角度敘事,敘事豐滿而立體;最後輔之以日本國,中國的一些鏡頭,拓展了影片的空間縱深感。全片看起來宏大而不散亂,有點有面,十分不錯。

㈣ 求一篇《投名狀》的影評……求大哥大姐幫幫忙

改編自晚晴十大奇案的「刺馬案」。馬新貽為奪弟妻殺曹二虎,張文祥又刺殺馬新貽為弟報仇。多少年來,馬新貽被當作背信棄義的典型被天下人共唾之,實際上這不過是書人戲子的演繹,巷民村夫的談資。真正的馬新貽是個抱負遠大的知識分子,進士出身,鎮壓天平天國功勛彪炳,之後平步青雲,官至兩江總督,成了清朝的封疆大吏。當然,馬新貽的崛起和他的出身不無關系,當時湘軍勢力如日中天,清廷也是看中他無依無傍的中立身份,捧出他牽制湘系軍閥。刺馬之所以成了懸案,最後不了了之,和湘軍在中間不明不白的有很大關系,絕不是兄弟反目那麼簡單。陳可辛沒有把故事局限「刺馬」的品位上,龐青雲背後的那把槍把電影的主題瞬間拔高,即使他撇開左膀右臂,逃過應受的懲罰,他仍然會走向毀滅,那是他命運的死胡同,眾叛親離只是加重了他的悲劇色彩。這把槍很突然,但是不突兀,電影為了簡化故事背後線索的繁復,只是把龐青雲和朝廷對立起來,不談派系之爭,雖然不太合理,至少簡單明了,也算是一個亮點。中國人心裡都有一個俠客夢,亂世梟雄,跨馬橫刀,嘯聚山林。中國人心裡都有一份兄弟情,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生死同當。兩個夢幾乎成了一種公眾的道德評判標准。一邊是手足情深、一邊是仕途大路,龐青雲彷彿從一開始站在一個悖論的岔口,陷入道德的困境,所以這部電影看起來是三個人的悲劇,實際上只是龐青雲一個人的悲劇,雖然趙二虎、姜午陽死了,但「道德」沒死,他們的血性故事還會被後人傳頌膜拜,而龐青雲在生命和道德上被雙雙判了死刑。龐青雲的內心世界,趙二虎不會懂,他是個莽夫,只認識裙帶關系,看重小眾的福祉。姜午陽也許會懂一點,他很聰明,是三角同盟的紐帶,他替龐青雲干「臟」活,為趙二虎求情,甚至是殺了暗戀的嫂子,都是為了維護這個三角關系,他沒有野心,但是最忠誠,在傳統道德的評判下會得滿分,龐青雲的內心他可能會懂一點,他刺殺龐青雲時還有些猶豫,但他是做了「投名狀」的奴隸。「投名狀」是什麼?它是個空虛的東西,是理想主義者的烏托邦,它會從這個污穢的世界出淤泥而不染?看看它的命運吧,在《美國往事》里我們看見了背叛,在《水滸傳》里我們看見了背叛,它為什麼會一再被戲弄?因為它低估了人性的自私。龐青雲不是個壞人,但他是個自私的人,他有鴻鵠之志沒錯,但是他選錯了對手,在一個即將背叛者的眼裡,忠誠是最容易被出賣的廉價品。《投名狀》給我們展示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趙二虎說「天大地大,沒有兄弟的情大。」可這個「兄弟情」到底是什麼?他能大過三個人的殊異?能大過龐青雲的抱負?能大過「天」?但很多人已經認同了這個空洞的口號,這個虛幻的概念,還有大把的人前仆後繼生死共之。人的生命不是平行的,利益的取向各有差異,「投名狀」只是一種不合理的契約關系,在一個很低的利益共同點上,把不同人的命運拴在一起,這對龐青雲是不公平的。龐青雲說他不相信投名狀,但是他相信趙二虎和姜午陽,可見龐青雲是個利益至上的「理性人」,而「投名狀」對他是一把雙刃劍,他的選擇雖然不合情,但合理,符合正常狀態下人性的自私。陳可辛沒有試圖在電影里講清這個道理,實際上也根本講不清,所以他給了李連傑很多機會在龐青雲這個角色上發揮。徐靜蕾這個角色實際上也是站在對龐青雲的同情立場上的,她是「揚州瘦馬」,崇尚安逸虛華的生活,趙二虎一廂情願打斷她的人生,還以為救他脫離苦海。她不愛趙二虎、而愛龐青雲,但她只能是「投名狀」的犧牲品,為了三人的平衡把自己的真情壓抑心底,甚至搭上性命。和張、陳、馮的古裝大片相比,《投名狀》走的是另外一種風格,如果前者是建立在表現主義基礎上的浪漫主義,那後者就是建立在寫實主義基礎上的浪漫主義。表現主義和寫實主義,說不上誰好誰壞,但是我們的古裝片太需要一場現實主義的洗禮了。陳可辛、程小東、奚仲文、黃岳泰……這個囊括香港電影界精英的豪華班底打造的大作,我個人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古裝大片的巔峰。

㈤ 電影<投降>的影評或簡介

《投降》美國科幻動作片,片名Caved In。 天啊,這所謂的大片。看起來很是不咋地。小成本製作加上老套劇情,看起來很不好。為了恐慌而恐慌,為了尖叫而尖叫,不好看

㈥ 南京南京的影評

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我想這種感覺跟現在猶太人回望二戰集中營毒氣室的感覺還不一樣,除了悲憤,更多的是屈辱,畢竟這是一國之都,沒有經過像樣的抵抗就輕言放棄,任自己的子民變成魔鬼刀俎下的魚肉,對於一個政府來說,是不可原諒的。
《南京!南京!》從一開篇就真實地讓我體會到了那個裸露在狼群的末日危城裡彌漫著的恐懼和絕望,被炮彈蹂躪的千年古城牆,棄守的軍隊踩踏著同胞的屍體潰敗,這種恐懼和絕望自始至終地攫取著我,從放棄抵抗到尋求庇護到任人宰割,我看到的是一個不設防的城市面對豺狼的正面全裸。那轟然倒地的中山像與後來日軍佔領南京儀式上的祭祀舞蹈形成鋒利的對比,失去了民主民生民權信仰恩澤的南京,在她裸露的軀體上只有一群野獸在蛇行,這個場面帶給人強烈的視聽震撼,前面劇情中有幾次日軍練習跳舞的情節,到這里才知道那並非閑筆,所有的摧毀都是預謀和准備好的,而且,可能一直到今天,他們一直在准備。
(如果拋開政治因素和民族情緒,跳舞這場戲真的很精彩,觀賞性極高,那兩個日本鼓手太牛NB了!)
《南京!南京!》很大膽的一點是,陸川沒有按慣例用一條貫穿的個人命運情節線來組織全片,而且用的是一個參戰的日本兵角川的視角來審視和判斷所發生的一切。我徒勞地等待著男女主角命運的交集,但劉燁扮演的演員表上的男一號,中國軍官陸劍雄在影片三分之一處就死了,而這時高圓圓和范偉所扮演人物的故事還沒有真正展開,所以這部影片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男女主角,這里的主角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座淪陷的城市。這樣做的結果是影片的紀實色彩大大增強,但卻部分剝奪了觀眾的觀影快感,因為這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情節高潮,節奏缺乏變化,兩個小時郁結在觀眾心中的壓抑和絕望沒有得到有效的釋放,以至於到後來因感官疲憊而產生了一絲麻木,從而削弱了影片本應具有的感染力。不過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據說現在的故事格局是經過幾番修改最後形成的,如果能接受這種敘事模式,雖然看下來有點累,但也很過癮。
而影片中有幾處人為設置的敗筆不得不說,一個是在中國被俘軍隊在接受屠殺時爆發出的口號,這一點我在任何史料中都沒看到過有這樣的記載,這應該是導演借人物之口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情緒了,但在這里讓人一下子就跳出影片的情境了,讓我覺得很別扭。還有就是影片的結尾,出現了劇中出現人物的生卒年,我們都知道這些劇中人是虛構的,就算是有原型也不是原名了,而這樣的羅列太莫名其妙了,也許只為了最後出現的那行字:「小豆子,一直到現在還活著。」這個小豆子是最後被角川釋放的兩名倖存者之一,也許導演是想借這樣的設計來表現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這樣的設計實在是太刻意了,即使要傳達這樣的意義也應該用更電影化的手法來表現,很多人都還記得《辛德勒的名單》中的那一縷燭光和那個小女孩在黑白影像中的那一抹紅色吧?
其實這樣沉重敘事力求真實還原歷史的電影很忌諱的一點就是導演替觀眾去思考,很直白地把導演意圖強加在觀眾身上,還有一點就是人為地拔高人物。范偉扮演的唐先生是這部影片中塑造最豐滿的一個角色,千方百計小心翼翼委曲求全,只為保護家人性命,甚至不惜與魔鬼交易,但我實在是看不出他有什麼理由和動機最後主動放棄生存的機會,至少影片中沒有給出充分的理由,也正由於此,他與妻子生離死別的一場戲盡管范偉和秦嵐的表演都很落力,但依舊感染不了我。還有就是角川這個軸心人物,我可以理解導演在這個人物身上賦予一些人性的光輝,其實這個人物前面的舉動都符合邏輯,包括他與日本慰安婦百合子的交往,對高圓圓扮演的姜淑雲的敬仰和成全,甚至到他放走了兩名戰俘,都可以視為是給為了救這兩人而死的姜淑雲一個交代,但讓他以自殺來為自己親歷的這場屠殺謝罪有點過了,據我所知這樣的事情並非沒有,但電影本身並沒有給我充分的說服力,我覺得這都是創作者在揠苗助長地拔高人物。

因此我覺得由於上述缺陷,《南京!南京!》很難被稱為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但說它是一部優秀的具有較強藝術性的商業電影,則一點不為過,尤其是在技術層面上,陸川已經在盡可能的程度上做到最好了。
首先在置景服裝道具上,基本上無懈可擊。我看到了事先被反復炒作的劇組在天津和長春復原的南京城,殘垣斷壁,遍地瓦礫,極具質感,昔日繁華的六朝古都已經成為真正的人間地獄。陸川曾反復強調這是一部戰爭電影,但這部電影中真正的戰爭場面也就那麼十幾分鍾,但就是這十幾分鍾的巷戰也已經全面超越中國以前戰爭電影的拍攝水準了,凌厲的剪輯、逼真的聲效、一絲不苟的場面調度、靈活走位的斯坦尼康,將人物的反應、動機、戰術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最終呈現效果異常的慘烈。
為了追求忠實記錄的真實效果,片中大量運用長鏡頭,其中最典型的一場應該是唐先生被處決一場,從點煙、交談、槍殺、補槍一氣呵成,到最後兩名日本人在前景說話,後景一直是半吊著的已經死亡的唐先生,絕佳的構圖,而且我們知道後景中一直低垂著的是范偉而不是替身,因為鏡頭沒有換過。後面姜淑雲之死也是同樣效果。在那個命賤如螻蟻的時期,影片中所有的死亡表現得都很乾脆,沒有任何的拖泥帶水,一條生命被剝奪,就是這么輕易,輕易得讓人心驚。
群眾演員的表現是考量一部大場面電影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即使是《投名狀》、《赤壁》這樣的超級製作,群眾演員穿幫的場面也比比皆是,有的還很嚴重(尤其是《投名狀》)。在《南京!南京!》中,人海場面有多處,我只發現了一個群眾演員笑場的穿幫鏡頭。小股日軍誤入小教堂一場戲,是將觀眾徹底拉入影片設置的絕望深淵的開始。數千中國人面對幾個驚慌失措的日本軍人舉起雙手,其實這幾千人一擁而上這幾個日本兵都能給活活踩死,但他們沒有,他們選擇屈服,這是一個喪失的反抗意識等待宰割的城市,這里的群眾演員表現出來的木然很到位,配合影片情境,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心裡的恐懼和茫然(典型的庫里肖夫實驗效應),可以說陸川對大場面的掌控能力還是很令人贊嘆的。

應該說看這樣的電影人人都應該是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備的,但看過之後依舊會有難以釋懷的壓抑。我覺得這部電影可貴的地方不是在於一味譴責侵略者的殘暴和獸性,它在試圖在更深的層次上探討我們為什麼會遭受這樣的一場劫難。
影片真正讓我動容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拉貝離開南京時面對難民們的下跪,盡管影片已經弱化了拉貝在這場屠殺中對中國人的救世主色彩,但他使得20萬人倖免於難畢竟是事實,對於一個已經完全喪失自保能力,僅靠求生本能苟延著尋找救命稻草的群體來說,值得反思的東西更多。所以最後日本人的祭祀之舞才會給我那麼大的沖擊力,那種陽剛、那種秩序、那種虔誠,都是當時的中國人所不具備的。這里就說到另一個讓我感動的場面,這名為了換取過冬物資帶頭去充當慰安婦、並最後被日本人蹂躪至死的妓女,至少她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保護自己的城市和人民。
也許會有人看完《南京!南京!》後會譴責這電影如何美化了日本人,但現在單純地用民族主義情緒去解讀那一場屠殺應該是遠遠不夠的,屠城的事不止日本人干過,真正的國恥不僅僅是別人強加於自己身上的傷害,還有這個民族無法保護自己、面對屠刀只能喪失血性地正面全裸的羸弱。

㈦ 《投名狀》觀後感

投名狀」,語出《水滸》。兄弟結義,一命見證,誅一人,取首級,立誓言,共富貴。
很久沒有看到華語古裝片拍出這么史詩般的場面和氣質了,陳導不錯,劉德華、李連傑、徐靜蕾、金城武演繹的也都很到位,所以影片很耐看。但我不想隊影片本身評論過多,只想說說這4位主人公的命運和他們各自的價值觀。
龐青雲,一個權欲熏心的人,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多情的人,一個讓人恨不起來的悲劇人物。他出身軍營官場,自打從死人堆里爬出來便決心與「魁」字營一絕高下,為死去的整營兄弟報仇,為自己雪恥,所以,他的不擇手段在他的字典里沒有錯。他唯一的錯誤就是他不該遇到蓮生,不該視投名狀如無物,那樣的話,他還是會尋找到成功的機會,但錯誤就在於他了解官場,但不了解江湖,只知軍令如山,不懂義薄雲天。他雖然死了,但他視快樂的,他成功的復仇了,他追逐到了真愛,他死的明明白白。
趙二虎,一個草莽英雄,一個視兄弟如手足的人,一個把憐憫轉變成愛情的人,一個單純而快樂的山匪。年輕時自以為是的「救」了蓮生,對孤兒姜午陽如親生兄弟,對後來結拜的大哥龐青雲深信不疑。「當匪,我們要當最大的!」
趙二虎為了兄弟不挨餓可以去劫軍糧,也可以為大哥那種賭博式的戰爭去做炮灰,但攻克蘇州之後他曾經疑惑過,但在大哥的一跪之下他又繼續攻下了南京。他單純的沒有痛苦,至死不知被大哥所出賣,也不知妻子的不忠,可以說趙二虎是他們中最最幸福的一個。
姜午陽,悲劇中悲劇人物,他聰明而堅毅,為報養育之恩跟隨二哥做匪,為報擋箭之情隨大哥賣命,又為救二哥性命手刃二嫂,再為替二哥報仇殺死大哥,最終為投名狀而自殺。「外人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
「兄弟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可以說姜午陽是為誓言而活,為投名狀而活,他的聰明讓他知道了很多,所以他痛苦;他按照自己的邏輯想拯救兄弟間的情誼,但一次次的都失敗了,最終他只能不知所以的為投名狀而死去,悲!
蓮生,一個揚州瘦馬出身的多情女子,卻被二虎「救」出做了匪妻,她不愛這個目不識丁的男人,卻愛上了文人書卷般的浪漫的龐青雲。為了真愛而大膽追求幸福,最終卻死在了三弟的手上,這個看似悲劇的結果中,她也是幸福的,畢竟她找到了自己的真愛和激情,她的錯誤就是在多次的逃跑中不夠堅定,哪怕只要堅定那麼一次也就夠了,也就沒有了被三弟所手刃時的留戀,畢竟她還沒有掛上心儀的紅色的紗簾。
「納投名狀,結兄弟誼,死生相托,吉兇相救,福禍相依,患難相依……」

㈧ <<任逍遙>>影評

《任逍遙》中的公共空間 在《站台》上放下了沉重鄉愁的賈樟柯終於可以《任逍遙》了。在他的這部新作里,賈樟柯開始他的調侃。《任逍遙》里有不少有意思的和他以及他的電影有關的小細節。例如那個在影片一開始唱歌的瘋子就是賈樟柯本人,而片中時不常出現的小武哥則是賈樟柯另一部電影《小武》的主人公。在這部片子中小武似乎仍然在干他的「手藝活兒」,因為影片開始沒多久他就被便衣給抓了,而後來他被放出來之後,斌斌問他不是進號子了嗎,他回答說那還不是跟」在家」一樣。另外還有小武哥跟斌斌買碟那段兒,他問斌斌,有《站台》沒有?沒有。有《小武》沒有?沒有……

《任逍遙》的背景地從汾陽移到了大同,一個更大些更躁動些的城市。大同這個城市還曾經出現在賈樟柯的一部紀錄片《公共空間》中。賈樟柯說,之所以選擇這座城市,是「因為大同對我來說是一個傳說中的城市。每一個山西人都說那兒特別亂,是一個恐怖的地方,我就想去那看看。而且當時真的有一個傳說,對我特別有誘惑。就是傳言大同要搬走,因為那裡的煤礦已經採光了,礦工都下崗,然後正好是開發大西部,說要把所有礦工都遷到新疆去開採石油。傳說那裡的每個人都在及時行樂,普通的餐館都要提前30分鍾定好。」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或者說實際上也是很具代表性的中國城市中,賈樟柯所關注的仍然是處於社會邊緣的人群。片中的主人公小濟和斌斌是「混社會的」 而女主角巧巧則是個野模。他們都是那種過了今天不知道明天該干什麽的人。小濟說「活那末長幹嘛呀,30歲就夠了」。斌斌對於按摩女「混口飯吃吧「的回答則是「吃口飯混吧」。 「任逍遙」 在這個片子里有兩個出處,小濟的任逍遙出自是莊子,喬三告訴巧巧,巧巧又告訴小濟,「任逍遙就是想幹嘛幹嘛」。而斌斌的任逍遙則出自任賢奇,他和女朋友在卡拉OK里約會,一起唱「讓我悲也好,讓我悔也好,恨蒼天你都不明,讓我苦也好, 讓我累也好,隨風飄飄天地任逍遙」。賈樟柯在一次訪談中說:「在這樣一個飛速前進的壓力之下,人們有一種莫名的躁動、莫名的興奮,一種非理性的生活態度,得過且過,享受生命的歡愉,過度地尋找快樂,沒有節制地生活。在這種生活態度背後,有一個非常悲情的原因:很多人看不到明天,有種『臨終前狂歡』的氣息在裡面。整個電影在拍的時候也是一直在尋找這種氣息。」 賈樟柯的鏡頭語言很好地詮釋了這種躁動與興奮,人們對於自由的渴望,追尋,以及一定程度上曲解。

但是總的來看,電影的在情節設置上有些磕磕絆絆。當賈樟柯把他的焦點放在表現城市中」空間感」的主題上,情節似乎成了他對一系列表現山西大同這個衰敗的工業場景所散發的獨特的 「公共空間」理解的附屬品。」公共空間」的含義很多,可以指具體的人群集合的地方,也可以是抽象的屬於大家共享的概念。電影作為文化的載體,在其中出現的「空間」都不是單純的物理意義上的,而是帶著某種社會文化附加值。這些空間不僅僅是電影中人物活動的背景,也是構成電影所要表達的特定歷史文化環境及其變遷的一個重要元素。因此當賈樟柯在他追求「真實記錄」的電影原則的同時,如何重新表達構成 「真實記錄」的一個重要元素――「空間」變成了他的核心。正如賈樟柯所說: 「過去的空間和現在的空間往往是疊加的……空間疊加之後我看到的是一個縱深復雜的社會現實。這里我們將電影中大量的建築和城市表達的「空間」概念理解成「場所」可能更容易把握。其中「空間」和「場所」在概念上不同之處在於後者更強調了人群在空間里自我體驗的因素。場所可以看作是一種主觀的對空間的理解和感受。

片中的最有特色的就是那種疊加的空間。這些空間的功能隨著時代的變化已經發生轉移,成為一種非常態的公共空間。那個幾乎廢棄的汽車站候車廳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公共空間》里也選用的這個地方。這個場景在《任逍遙》里用了兩次:一次是在一開始斌斌和小濟出場,還有就是斌斌和他的女友分手。這個空間應該算是片子裡面最大的室內公共空間了,汽車站前廳已經成了檯球室,而候車大廳則廢棄在那裡,可能曾經改成過舞廳。從它的狀態中最容易看出這個城市的興衰變化。緩慢的全景鏡頭充分的表現了候車廳的物理性狀態和它的歷史痕跡,最細節的一點是斌斌和女友最後一次見面時,兩個人坐在大廳一角的類似咖啡座似的一個地方,那種曾經很流行的火車座如今殘破不堪,昏暗的光線下,已經破了的椅背翻著邊兒。片中一個極富個性的室外空間是位於巧巧家住的居民區和公路之間的乾涸的河床。從河床上穿過是從居民區到公路上的公共汽車站的一條近路,很多人這樣抄近路就在河床上走出一條路,並且還在靠近汽車站的位置搭了一座簡易的小橋。河床上零零散散的扔了不少垃圾。城市之外的大同有眾多的工廠,礦區,運媒的過道,這些對表現荒寂和貧瘠的工業形象再好不過。雖然這些空間本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公共空間,但一場沒有觀眾看的促銷演出,使得這些消極的環境被塑造成一種特殊的公共空間,暗示了工廠礦區這些特殊人群所擁有的公共空間的形象以及它的衰敗。這些空間往往是無人管理的,就像是那些社會上無人關注的邊緣群體。這和片中另一些概念化的空間,象什麼「紡織廠的,」「七中的」等等形成了對比。而這些非常態的公共空間是不具名的,或者已經喪失了它所具名字的含義而又缺乏新的含義,成為一種模糊不清的曖昧空間。這也能折射出在其中活動的人們的心態,就像斌斌的媽媽,20年的工齡4萬元買斷,而接下來又能做什莫呢?這種心態在《小武》中也曾描述過,拆遷的人們抱怨著,「舊的拆了,新的又在哪兒呢?」

除此而外,其他一些大眾活動空間也表現出一定的個性,有醫院,銀行,戲院,迪廳這種大一些的,還有飯館,發廊,居委會,修車鋪,卡拉ok包廂,牙醫門診部,派出所辦公室等小型的。室外場景描寫當然少不了對城市中正在消失的老房子的街道,躁動著的人流川息不停的大街,居民樓室外乏味骯臟的環境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大同這個古跡眾多的古城而言,賈樟柯對那些地方文化遺產沒有表現絲毫的興趣。除了極少的借用民居表達城市面貌改變的場景外。任何古建築遺物(最有名的比如上,下華嚴寺,善化寺,近郊的雲崗,遠郊的懸空寺,應縣木塔)從未閃入到鏡頭里。這是我比較欣賞賈的作品的一個方面。因為他沒有媚俗的玩弄地方文化符號。這個特點也同樣體現在前兩個片子里。對山西人而言,那些佔全中國75%以上的地上文物---古建築完全不是他們現在的生活。長鏡頭是這些空間最基本的表現方式。比如卡拉ok包廂里的數個場景。鏡頭的位置除了一兩次轉到電視畫面上外基本上是固定的。有時,賈在鏡頭處理的風格也試圖有些改變,比如在飯館那段小濟和巧巧的對話。鏡頭在兩人之間強烈切換。最後瞬間消失在整個飯館的全景里。不過我不大喜歡這段,尤其是借用《低俗小說》的故事來暗示最後搶劫的劇情。這段本身還是蠻有戲劇性,但我覺得看上去有點象整個電影雜音,與整體風格不是很協調,大概賈樟柯捨不得忍痛割愛。

還有一種不被人注意的空間形式就是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對空間的表現有兩種,一種是本身的空間形式,另一個是作為聯系公共空間的方式(從一處到另一處)。對於前者,影片里有三個不同的場景。一個是小麵包車,一個是公共汽車。還有就是演出活動的大蓬車。值得注意的是巧巧感情變化的轉折點都是發生在這些移動的交通工具的空間里。她第一次和小濟的正面接觸就是在小麵包車里。她和喬三的正面沖突就是在演出活動的大蓬車,她和小濟感情第一次融合的時刻就是在公共汽車里。而她的感情變化也成了整個劇情里戲劇性變化的轉折點。這些在交通工具里不穩定的空間形象正是暗示了影片里人物之間感情的不穩定。對於交通工具的後一個作用,小濟的摩托車是最重要的一個元素,雖然它本身沒有具體的空間特徵,但是它成了劇情人物塑造的基線。摩托車在片首就是成為把斌斌帶入到城市街道的工具。然後是帶著小濟從城裡到廠區見到巧巧。然後是出現在運媒的國道上小濟找到巧巧,但他放棄了摩托車和巧巧坐上公共汽車。接著它成了小濟把巧巧從在廠區的喬三手裡搶過來的工具,把巧巧帶到了似乎屬於他們倆的世界--賓館里。表現摩托車最精採的一段應該是小濟試圖爬上河床的那段。這段長鏡頭表現影片里人物生存狀態的象徵含義不必多說。但就車本身就帶給了這些人物與普通人不同的路(行人可以走那座橋)也是別有一番滋味。摩托車最後把角色帶到了儲蓄所去搶劫,一個他們心理上能承受的最邊緣的地方。而斌斌失敗後,小濟獨自一個人騎著摩托跑了。這一段在國道上的戲應該說還比較精彩。最後小濟再一次放棄了它,坐上了長途汽車。

在《任逍遙》這部片子里,更多看到的是賈樟柯對電影本身問題的理性探討。個人強烈的鄉情不再是創作的原始動力。因此不再看到象《站台》里那種他追求最純粹的「真實性」 的信念和他個人感情慾欲待發卻又強烈壓抑之間的沖突。盡管這種沖突對創作本身有益。但這些激情已經完成賈樟柯尋找自己電影位置的使命。正像他自己的獨白一樣「我自己從28歲拍電影到現在32歲,這些年過後我自己惟一的收獲就是越來越理性,而我原來是一個極度不理性的人」。如果說《任逍遙》在情節上唐突的一面,正是賈樟柯對他以前的作品裡沉迷於濃濃的鄉情的反省走向理性思考的寫照,盡管這樣的思考不夠完美。但追求真實依舊是他創作的核心,正像眾多他的同齡導演一樣,在精神上承擔了以前的中國導演沒有過的「說真話」的義務,他們在紀錄片中尋求到的關於「真實」的靈感維持他們的創作激情。《公共空間》的拍攝給了賈樟柯《任逍遙》的靈感:「當我覺得我自己的生活越來越被改變,求知慾越來越淡薄,生活的資源越來越狹小,紀錄片的拍攝讓我的生命經驗又重新活躍起來,就像血管堵了很長時間,現在這些血液又開始流動。因為我又能夠設身處地為自己的角色去尋找依據,我又回到了生活的場景里,並從那裡接到了地氣。」另外,應該說《任逍遙》里dv的運用也正好是賈樟柯邁出這一步的一個契機。Dv的經濟性使長時間不停機的連續拍攝成為可能,這給了賈樟柯拍攝到更「真實」的鏡頭的機會,任逍遙的機會。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