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罪惡之路電影影評

罪惡之路電影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2-16 09:29:01

① 《辛德勒的名單》影評。800字

對這部磅礴偉大的電影,實在不敢妄加評論。可是,又覺得對於這樣一直想看卻一直不敢看的電影,如果不寫點什麼,也實在難以告慰自己粗鄙又真摯的感情。

哎,好生糾結。一如辛德勒先生的每一次抉擇。又很慶幸自己是在這個時候才看的這部電影,小一些時,微薄的耐性一定無法讓我對著黑白片花上3個多小時,一定會干出中途睡著、吃零食等挫事來分散注意力吧?

一直以來對猶太民族都有著難以言說的好感。他們的聰明勤奮以及在世界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為世人矚目,甚至連他們的面容我都喜歡,尤其是女生,多半有著挺直的鼻樑,以及深邃的大眼睛,眼裡總是閃爍溫柔而智慧的光芒。

這樣的一個民族,卻一直經歷著磨難。一直到現在,以色列不曾得到過真正的和平,戰火蔓延,二戰期間,更是經歷了令人發指的瘋狂屠殺,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政權,將這個充滿智慧、善於創造財富的民族列為劣等民族,趕盡殺絕成為最通用的政策。一個個集中營林立,槍聲不斷,每一聲槍響,都是一個無辜的猶太人的倒下,有強壯的男人,有清秀的女人,也有稚嫩的孩童。

即使對這段歷史有不算太詳實的記憶,看《辛德勒的名單》時,還是一陣陣的揪心。力求還原於真實的一幀幀影像,讓我只覺影片持續時間過長,實際上對於那漫長屈辱的屠殺史而言,
三個多小時不過是滄海一粟的渺小吧?

即便如此,還是深深折服。辛德勒先生的拯救行為,猶太人的頑強、樂觀、聰明等美好秉性,納粹軍官的殘忍,歷歷在目,猶如乘坐時光機,回到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最喜歡斯皮爾伯格的地方正在於他並不刻意強調主人公的高大全的絕對美好,而是本著紀錄片的真實,因此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真實的人,辛德勒先生的投機心理,做為一名商人的奸詐,最開始的對於猶太人的麻木,在影片開始便能輕易知曉,但這些並不影響他的偉大。不像國內許多人物傳記電影總喜歡在謳歌贊美的同時,把偉人的瑕疵一並抹去,不百分百完美誓不罷休,殊不知一個總是考一百分的好學生必定是一個無趣的學生,一個從來不曾萌生過任何小邪惡念頭的人也必定是一個乏味的人。

猶太女人的智慧與果敢實在讓我深深震撼。在納粹軍官要進行體檢,只留下健康的猶太人以作為工人時,那些瘦弱蒼白的女人紛紛刺破自己的手指,硬是擠出鮮紅的血液,姑且充當胭脂,而後抹在每個人的臉上,以便讓每一位女人看起來臉色紅潤一些,製造身體健康的假象。對生的渴望那般強烈,實在讓我唏噓不已。活著的人,為什麼要鄙薄自己的生命?不過又覺得自己甚愛說教,看了這樣的鏡頭,就要上升到生命誠可貴的高度,也實在多餘。在那樣艱難的情勢下,選擇生還是死都不容易,而在最壞的年代裡,每一位猶太人卻爆發出無限的勇氣以及能摧毀一切的團結,即使在有限的躲藏空間里,因為空間的逼仄,而拒絕更多的人的自私與決絕,看起來還是帶著一絲絲的果敢。

突然發覺自己幾乎就要把猶太群體當做本片主角了,事實上,每一位猶太人的鮮活、真實,才讓這部有意表現辛德勒先生的電影這般深入人心。我熱愛那個民族的抗爭、重建的勇氣、以及能屈能伸的柔韌。這部電影里看不到《南京!南京!》中以劉燁為代表的愛國硬漢角色,猶太人的群體堅韌卻一覽無余。順便多言一句,在看完該片後,便覺得南京一片的拍攝手法有多麼拙劣,妄圖從不同角度表現南京大屠殺,卻讓人對那段歷史更加模糊。我總覺得,真正尊重歷史的電影,不需要過多的鋪墊以及渲染,近乎於紀錄片的忠實,會讓電影更加好看。或許我始終熱愛敘事文甚於抒情文吧?

在影片的結尾,當收到倖存的猶太人送給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來文: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一個世界,辛德勒先生應該是情緒坍塌,一直以來以為自己已經做的很好的正義勝利感也敗給了無力和沮喪,他指著自己的車,表示那能和歌德軍官換10個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針,表示那能換2個人,甚至更多。他淚流滿面,抱怨自己的不夠努力,沒能賺更多的錢,以至於他能拯救的猶太人才區區1100多人。那一幕,著實讓我動容。在傾家盪產並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終於徹底展示他偉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對於所有無辜的人類都有著宏大的愛。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偉大的人從來不以自己的功績而自傲,卻還在檢討自己的不足引為罪孽。事實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歲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他的愛與付出,讓蒙受重創的猶太民族有了復興的基礎,看到片尾的文字描述,辛德勒猶太人已經有將近6000人時,深感安慰。其時是1994年,暌違15年過去,已經遠遠不是這個數字了吧?九泉之下,倘若有知,辛德勒先生一定會綻放舒心微笑吧?

在他簡單的墓碑上,擺滿了每一位扮演者及原型按照猶太儀式放下的石頭,最後一位緬懷者放上了玫瑰花。在罪惡橫行霸道妄圖一手遮天時,正是辛德勒先生的人性綻放的光芒,讓我們在漆黑里苦等也不至於徹底絕望。

寫到這里,已經是五味雜陳。一張張猶太人的倉皇表情、辛德勒先生的優雅剛毅走馬燈般晃過。辛德勒先生,我也想在你的墓碑上放上一塊石頭。

② 影評怎麼寫要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寫影評,應該把握好這樣幾點: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內很多。容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

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

開始練習寫作影評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要朴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朴實的語言,才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才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2)罪惡之路電影影評擴展閱讀:

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鑒定和評價蘊含在銀幕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意義、鏡頭語言等方面,達到拍攝影片的目的,解釋影片中所表達的主題,既能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幫助導演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又能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從而間接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

③ 求2000字書評或影評一篇,要沒在網路上發表過的。

謹以此文向偉大的《教父》三部曲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
很少有電影可以深刻的影響到一個常用詞彙,如果真的存在這種現象,那就可以很好的說明這部電影影響之廣、之深,很顯然,《教父》三部曲就是這種電影,作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黑幫電影(沒有之一),《教父》系列給黑幫片重新標注了定義,它成就了科波拉,成就了帕西諾,也成就了黑幫電影的巔峰。
世上為文歌頌《教父》的文章何其之多,它的歷史地位和影響也讓大部分人對其敬而遠之,但是作為一個死忠,我想我應該為它寫點什麼,不為任何功利。《教父》的原著小說是當年美國的重磅暢銷書,作者馬里奧普佐因此一炮成名,當年科波拉也算一文藝小青年,專注非主流小片創作,死磕著沒去拍商業片,但是市場經濟和電影公司的壓力迫使他最終接下了《教父》的拍攝任務,沒想當的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教父》最終成就了科波拉,成為其揚名立萬之作,或許這就是一種冥冥之中的註定,有時候不是導演選擇電影,而是電影選擇導演,就像奧遜威爾遜和《公民凱恩》一樣,科波拉的電影氣質反過來也成就了《教父》,電影和人的緣分一直說不清道不明,導演的氣質就是電影靈魂的一部分,而電影本身也創作者靈魂的體現,或許《教父》和科波拉的碰撞是一種萬幸吧.

關於原著小說
《教父》的原著小說本身就非常有看頭,文風硬派,可讀性非常強,小說細部紋理既不繁雜也不簡單,一切都是為更好的塑造人物服務,而馬里奧對於人物內心爆發的控制也非常精準,不濫情,不反復,在合理之中爆發,在合理之中沉默,原著小說里對黑手黨的描寫非常之多,以至於人們回去懷疑作者是不是和黑手黨有瓜葛,但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小說內容的可讀性很強,普佐說起故事來滔滔不絕,你不會覺得嘮叨、厭倦,而是在環環相扣之中完全沉浸在故事之中。小說之中考利昂父子四人的性格都非常的鮮明,絲毫不吞吐,而電影也成功的塑造出了這父子四人的形象,相比其電影來,小說在敘事方面似乎更為的細致明確,而電影里的故事脈絡的處理相比其小說里來會更亂很多,如果不讀原著,在一些地方或許會摸不著頭腦。原著小說里也絲毫不乏強烈的男性主義,女人在故事裡完全是邊緣的存在,而電影在著墨時非常注意提醒考利昂們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妻子兒女,而在小說之中,對於這點的著墨沒有電影重,小說之中對於謀殺、死亡的描寫非常的露骨,一些殺人的細節寫的非常詳細,以至於讀完有一種犯罪的快感,或者男性身體里就是有那麼一股強烈的破壞欲吧。
很多人把小說《教父》尊為男性的聖經,說白了就是一種男權主義的體現,男性體內的破壞欲、操控欲在書里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不論是深埋心底的陰謀、性慾扭曲的發泄、變態血腥的殺戮,對於男人們來說,都是潛意識里所憧憬的,手握乾坤、操縱勢力、殺戮、鏟除異己、復仇、性慾,男性體內的惡之花在此嬌艷的綻放。考利昂老頭子,一個打不倒的黑幫帝王,一個內心深不可測的男人,一被無數男人尊為神的男人,他總能用他獨特的邏輯和道理來使得一切看上不不合理、不被社會法律接受的東西變得合理化,而且讓讀者產生認同感,西西里的惡劣生存狀況使得男人們變得暴力,為了生計殺戮、爭奪,考利昂老頭子把這種生存狀態帶到了美國,在這座鋼筋混凝土的森林裡,脆弱的人之能成為狼群的口中之食,而考利昂,說是為家庭奮斗,還不如說是男性主義的完全爆發,變成狼,變成男人。
教父的哲學在文字的表現下變的合理或者是可以接受,美國資本社會下的復雜使得這個鋼筋混凝土森林失去了絕對的善和絕對的惡,從根本上來說,這可以歸結為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均,而這種不均之下就不可能有絕對的公平,沒有絕對的公平就使得這個社會體現存在漏洞,而考利昂們,就是看到機遇主宰漏洞的人,教父的哲學在這種不公平之下變得合理,更可怕的是,很多人高度認同了這種哲學。這種存在變得合理而且有必要,有這種需求,就存在了提供服務的人。有個理念說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而對於黑手黨家族來說,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給一些人提供了公共服務,他們的運營也愈發的往企業靠攏,所以可以說考利昂家族就是一種小型的政府雛形,存在即是合理,這種存在就是因為有需要服務的需求,所以他們存在,而這種存在合理不合理是很難下定義的,你站在什麼立場,它就是什麼。考利昂們的合理是建立在非法活動上,而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是誰的法律?提供公共服務的人制定的秩序就是法律,而教父的哲學在這個社會漏洞之中就是法律,也沒有合法和非法之分了,一切都歸結為利益之爭和人趨利性,這兩點是我們社會存在的根基,也是《教父》體制之中的支撐點。我們社會本來就是建立在殺戮和罪惡之上,殺戮的人多了,我們稱之為國家,而殺戮少的,卻被定義成了「犯罪分子」,占利益大頭的人為了維護秩序,定義死了利益小頭者,那些漏洞里的小頭利益者被冠上了「非法」,正所謂,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
《教父》的表達雖然沒有在以上的論述之中體現過深,但是卻實實在在的印證了上面的東西,只是《教父》在絕大層面上是停留在社會層面,而沒有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教父》三部曲已經覆蓋性很強的展現出了當時的社會民情,馬里奧普佐並沒有提升整部小說的高度,也沒有很精準的體現什麼「現實主義」,但是卻在另外一些方面達到了高峰,畢竟人家最初的定位就是為暢銷。
女性在小說之中是邊緣存在,女性只是性工具、男性的附屬品,在這部雄性占絕對主導的小說里,四處可以嗅到男性的荷爾蒙氣息,裡面的女性角色大體上停留在不問世事的家庭主婦層面上,麥克考利昂可以眼睛都不眨就殺了自己的小舅子,絲毫不考慮妹妹的心情,而麥克妻子的設置也比較有意思,當麥克考利昂繼承家裡的事業以後,其身上的考利昂家族男性特徵開始顯現,妻子是可以欺騙的,女人只是自己偉大家族事業的邊緣之物,蒙蔽了心的麥克走上了他父親的路,而跳出小說之外的幾部續集,麥克卻逐漸開始回歸,說實話第三部的確拍的有點失去前作的韻味。「永遠不要讓對方知道你在想什麼」這話聽起來很厚黑,但這種厚黑也是男性智慧的一部分吧,低語境文化之下,能有這種高語境的覺悟,實屬不易,所以它能給美國社會驚訝。《教父》之中的組織經營管理和權謀斗爭算是管理學中的經典教材,它比課本更生動、逼真、寫實的體現了一種管理學思維,只是濃墨重彩的覆蓋上了文學的外衣,對於人際的處理、組織的經營、如何做出決策,《教父》之中的管理思維還是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的,覺得滑稽者可以當看客,覺得深刻者自然會當教材用。
小說里著墨的第一代教父的發跡史在電影第二部中才出現,老教父的發跡史較為的傳奇,而在對教父發跡史的描寫之中,關於家庭對於老考利昂的影響有很多著墨,老考利昂當初所作所為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妻兒,老教父在言語之中經常提及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家庭兒女,家庭才是第一位之類的話,但是在實際之中,考利昂家族發跡以後支撐其的並不是家庭,而是男人膨脹的野心,小說之中老教父臨死前說了句:生活如此的美好。這可以為維克多考利昂的人生哲學標上一個注點,而之後麥克的發跡史幾乎是翻版了老頭子,在電影的最後,麥克的心最後還是歸附到家庭之愛,雖然孤寂而死,但是死之前想到的還是自己的妻子、女兒,義大利男人們最後的鄉愁還是家庭,這和老教父死時的敘述有異曲同工之妙,相比維克多考利昂死在天倫之樂時,麥剋死的時候相對凄慘,因為麥克做的比他老爹更絕,麥克是生長在美國的,他並沒有老爺子的西西里男人情懷,或者說是沒有西西里人的鄉愁,雖然麥克最後還是死在西西里。麥克對待家庭並沒有他老爹精明,但是這也決定了麥克的事業會比老教父做的更好,三部曲最後還是畫龍點睛,應了第一部的東西,關於家庭的歸屬放在這部完全男性主導的電影之中,並不顯得突兀,反而使得電影更具韻味,馬里奧普佐非常懂得把玩男性的智慧和情懷。
邪惡和正義本來就沒有一條很明顯的界限,如今社會冠之以的界限是根據法律和道德來評判的,而這些都是統治上層所主導的,如果按法律評判,《教父》之中沒有一個好人,整個就是一群犯罪分子的內斗,犯罪分子的區別就是有些犯罪分子很壞,有些沒那麼壞,那為什麼那麼多人開始崇尚「教父精神」呢,是現實社會的不公讓人們開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地下復仇者?還是純粹被教父中霸氣外露的男性主義所吸引?這是個問題,這種反面英雄崇拜至少可以說明了一種隱微的訴求,不論是什麼,它實實在在的存在著,並且深刻的影響到了電影、文學。
關於電影

科波拉在接手《教父》之前還是個名不經傳的小導演,之前拍攝的電影都沒有很好的反響,人們開始記住科波拉地確是源於《教父》,科波拉自身的編劇功力很強,他為《巴頓將軍》寫的劇本,贏得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所以和馬里奧普佐聯手改編《教父》,自然是算強強聯手,三部曲中,科波拉和馬里奧普佐一直聯合編劇,所以《教父》的劇本一直維持在一種比較穩定的風格上,三部曲中,第三部的劇本相對較弱,由於拍攝中間有幾十年的跨度,所以這種小失水準還是可以理解的,三部曲的第一部是最為宏大的,為教父系列奠定了穩固的基礎,第一部制定了規則,塑造了人物性格,這種規則、氣質、性格在三部之中是貫穿的,第一部之中所出現的人物應該是三部之中最多的,故事情節也最為的復雜,第一部可以分為兩個段落,其實就是兩代教父的交割之分,由馬龍白蘭度主導的前半部分和由阿爾帕西諾主導的後半部分。對照原著小說和電影,筆者發現電影對於脈絡的處理並沒有小說清晰,有一些地方處理的很混亂,早期科波拉的鏡頭語言還是略有瑕疵的,但是到了電影的後半部分,整體的感覺就好起來了,最後大復仇的劇情爆發在小說之中並沒有很強烈,而在電影之中,這段暢快淋漓的高潮成為了永恆的經典,而且結尾段落的處理餘味無窮,深化了教父的藝術內核,而在小說之中,這點也是不存在的,《教父》第一部電影的表現力和深意超過了原著小說,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在前半部分脈絡的處理上較為粗糙。
第二部開始於古巴戰亂,主要敘述第一第二代教父的成長史,勾勒出麥克考利昂的內心蛻變過程,應該是三部曲之中故事最簡單,脈絡最清晰的一部,第二部是雙線敘事,時空並不在一條線上,小說之中第一代教父的發跡史被安插在了第二部電影之中,穿插並敘,其實第二部電影的肌體主體應該是第二代教父的成長史,這兩段交插是是父子倆在不同時期、同一個年齡的對照,這樣安插、對比加強了電影的深意,這樣的安排不得不說是非常精闢的,雖然劇情簡單,但是卻一點都不單薄。第二部沒有第一部恢弘,時長也是三部之中最短的,但是卻是三部之中最為餘味無窮的一部,其寓味絲毫不遜於第一部,第二部末尾段落的留白也算的上是神來之筆,震撼無比。影史上同一系列電影兩部連續占據奧斯卡最佳電影寶座的也只有《教父》了。兩代教父的對比並敘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的凸顯,麥克並沒有繼承老教父的處事哲學,也沒有很好的處理好家庭與事業的關系,從根本上來說,這主要是基於兩代教父的成長經歷差異,創業容易守業難,麥克承擔的壓力是甚於其父的,老教父的威嚴來至於他的「講道理」、以心換心的處事哲學,而第二代教父的威嚴是建立於冷酷的手腕上的,這差異的來源還是要歸於不同的經歷,老教父發跡於上世紀初期美國移民潮時期,社會復雜、制度不健全、經濟混亂蕭條,可以說是身處亂世,老教父獨特的處事哲學使其能在亂世之中大有作為,他的處事哲學贏得了很多人的尊重,西西里的鄉土家庭思想也使得老教父非常重視家庭關系,所以第一代教父能得心應手的經營家族事業。而麥克考利昂和其父親的成長經歷差別甚大,麥克是完全生長在美國,自幼受美式哲學的影響,希望當一個安分守法的模範公民,他的家庭思想觀念也是美式的,與他父親相處的亂世美國不同,麥克所處的時代已經是太平盛世了,美國的發展蒸蒸日上,法律完善,政府壯大,這些擠壓了家族事業的發展空間,麥克面臨巨大的家族轉型危機,而第二部之中對峙公堂也是為了使自己的家族事業合法化,麥克面臨的困難和壓力遠遠大於老教父,他的成長經歷和思維模式已經基本上擺脫了老式黑手黨的思維模式,在夾縫中求生並不容易。而電影對此的勾畫也在側面宏偉的臨摹出了那個時期美國的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發展史,以一個家族的轉型展現出整個社會的宏大轉型,這種轉型過程極其尖銳犀利的描繪出了美式民主、美式制度的宏觀大框架,這也是教父系列電影最為偉大的地方之一!特殊個人的奮斗史呈現出的是整個社會、國家的巨幅浮世繪。第二部電影勝在此。
《教父》系列的第三部相對來說較為失水準的,長達16年的時間跨度使得第三部教父沒有很好的繼承前兩部的輝煌,科波拉拍攝第三部也是動機不純,80年代是科波拉事業失意的十年,為了重振旗鼓,還清欠款,科波拉著手拍攝第三部教父,教父這個牌子太響亮了,不僅有深遠的文化影響,也包含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不論第三部的拍攝是不是自砸招牌的行為,都無法影響《教父》系列在影史中的地位,雖然第三部遜色於前兩部,但是也算給教父劃上了一個句號。基於前兩部的優秀,第三部再努力也沒有達到70年代科波拉創作黃金期的水準,第三部圍繞一個融資陰謀展開,老年的教父已經沒有了往日的犀利,更多沉溺於家庭里短和自我利益的維護,第三部在一些方面丟失了前兩部的精神氣質,滿臉皺紋的阿爾帕西諾並沒有滿臉皺紋的馬龍白蘭度充滿威嚴,陰冷威嚴的教父轉變成了一個畏首畏尾的資本家,誠然,這種轉型是極其明智的,但是基於前兩部的整體氣質,這種轉變不禁會讓人失落,電影末尾教父最後的權謀施展的威嚴在阿爾帕西諾抱著死去女兒撕心裂肺的抽泣之中煙消雲散,教父老了。想想第一部中馬龍白蘭度看著死去大兒子威嚴、收斂的悲慟,第二部中馬克謀殺二哥時的沉默、陰冷。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不可戰勝的Godfather,而是一個老年喪女老男人的無助。這也預示著教父時代的終結。

第三部裡麵塑造的教父仍舊是成功的,雖然沒有前兩部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對於教父這個人物的歸屬,第三部還是處理的非常好的,劇情方面雖然沒有太大的新意,但卻也有所指,老麥克的經歷告訴我們,在美國不論黑道白道,生存規則是一樣的,表面上合法的資本競爭並不比黑道運作更干凈,本質上都是骯臟的利益斗爭,西裝革履之下,仍舊是弱肉強食的那一套,晚年的麥克沉浸在救贖之中,坐擁資本帝國,老麥克內心卻被罪惡壓垮了,數十年的血雨腥風,這位黑手黨領袖雙手沾滿鮮血,有親人的也有敵人的,懺悔和救贖基本上成了這部的主題,誰知道這個看上去不可戰勝的靈魂有多麼的脆弱,他的救贖之路也是他自我摧毀的道路,最終一代叱詫風雲的梟雄在孤寂和懺悔之中死去。他沒有死在為自己家族開疆擴土的戰場上,而是像一盞孤寂的枯燈,在風中燃盡。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90年代的科波拉已經過了創作的巔峰,他也和教父一樣老了,20年前鋒芒畢露的科波拉在80年代一連串的失敗之中丟失了往日的鋒芒。但不論如何,第三部作為教父的收山之作,可圈可點的給教父史詩畫上了一個終點。

《教父》系列成就了一群演員,或者說是他們成就了《教父》,馬龍白蘭度飾演的教父重新詮釋了什麼叫做黑幫領袖,幾十年過去了,一提起教父,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腦海中會出現馬龍白蘭度的偉岸身影,他對教父的獨特詮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觀眾的心,他讓教父這個角色不朽於電影史冊,他所飾演的教父成為電影界一個不老的神話!不可顛覆的神話!阿爾帕西諾雖然只有一米七的身高,但他卻可以被稱為電影演員之中的拿破崙,他賦予教父的精氣神讓他成為好萊塢的無冕之王,而他之後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更是證明了他的實力。沉默、冷血之中的運籌帷幄、永遠不讓別人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的幽暗內心使得第二代教父也充滿了非凡的魅力,而第三部最後阿爾帕西諾無聲的慟哭更是成為影史中經典的一幕。《教父》三部曲的輝煌和這些偉大演員的表演是密不可分的。
《教父》三部曲都有很濃重的基督色彩,第一部教堂受洗之時的經典暗殺串聯,第二部弗雷德向聖母祈福之時的謀殺,第三部則整部和梵蒂岡教堂掛鉤,教父三部曲里宗教的氛圍是很濃的,基督的普世教義於黑手黨放在一起的時候居然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教父本身的含義在為嬰兒洗禮的時候保證其宗教教義的人,而在《教父》之中,這種保證受教育的對象變成了整個地下社會,黑色的勢力包裹著整個社會,這種「教父」與宗教教父的反差變得很有寓意,讓人浮想聯翩,每一次宗教儀式後就有一次謀殺,這種反差產生了非常有沖擊力的藝術效果,而老麥克最後的懺悔和救贖也非常的符合基督教的宗旨,《教父》並不反宗教,相反,《教父》三部曲都深深的烙上了西方基督教義的精神。犯罪分子也是有上帝的。這也算教父的一個獨有氣質,另外《教父》三部曲都有很濃重的西西里風,片子里存在一股鄉愁,或許這指西西里人的文化認同感吧。這些氣質都影響到了電影的配樂和布景,教父的配樂較為的古典,有很濃郁的義大利西西里風格,尼諾·羅塔的神來之筆讓《教父》在聽覺上也魅力無窮,那一曲經典的speak softly love也成了《教父》靈魂的一部分。

不知道有多少人把《教父》深藏進了自己的內心,不知道有多人因為《教父》而愛上電影,而《教父》或許真會成為一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史詩,那一個個經典鮮活的人物將永遠活躍你我心間,在那個在陰暗處把玩貓的教父、在落地窗前一語不發的教父、在劇院前慟哭無聲的教父.....

當這一代的電影工作者逐漸退出電影舞台,回望他們留下的一路輝煌,筆者內心不禁情緒激盪,我們必須飽含深情的感謝他們,感謝他們給我們留下的每一個永恆瞬間,感謝他們給電影史鑄造的神話。時過境遷,經典的東西永遠不會被塵封,面對偉大的傳世之作,我們需要思考,也需要緬懷。謹以此文向偉大的《教父》三部曲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

④ 《辛德勒的名單》的影評

對這部磅礴偉大的電影,實在不敢妄加評論。可是,又覺得對於這樣一直想看卻一直不敢看的電影,如果不寫點什麼,也實在難以告慰自己粗鄙又真摯的感情。

哎,好生糾結。一如辛德勒先生的每一次抉擇。又很慶幸自己是在這個時候才看的這部電影,小一些時,微薄的耐性一定無法讓我對著黑白片花上3個多小時,一定會干出中途睡著、吃零食等挫事來分散注意力吧?

一直以來對猶太民族都有著難以言說的好感。他們的聰明勤奮以及在世界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為世人矚目,甚至連他們的面容我都喜歡,尤其是女生,多半有著挺直的鼻樑,以及深邃的大眼睛,眼裡總是閃爍溫柔而智慧的光芒。

這樣的一個民族,卻一直經歷著磨難。一直到現在,以色列不曾得到過真正的和平,戰火蔓延,二戰期間,更是經歷了令人發指的瘋狂屠殺,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政權,將這個充滿智慧、善於創造財富的民族列為劣等民族,趕盡殺絕成為最通用的政策。一個個集中營林立,槍聲不斷,每一聲槍響,都是一個無辜的猶太人的倒下,有強壯的男人,有清秀的女人,也有稚嫩的孩童。

即使對這段歷史有不算太詳實的記憶,看《辛德勒的名單》時,還是一陣陣的揪心。力求還原於真實的一幀幀影像,讓我只覺影片持續時間過長,實際上對於那漫長屈辱的屠殺史而言,
三個多小時不過是滄海一粟的渺小吧?

即便如此,還是深深折服。辛德勒先生的拯救行為,猶太人的頑強、樂觀、聰明等美好秉性,納粹軍官的殘忍,歷歷在目,猶如乘坐時光機,回到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最喜歡斯皮爾伯格的地方正在於他並不刻意強調主人公的高大全的絕對美好,而是本著紀錄片的真實,因此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真實的人,辛德勒先生的投機心理,做為一名商人的奸詐,最開始的對於猶太人的麻木,在影片開始便能輕易知曉,但這些並不影響他的偉大。不像國內許多人物傳記電影總喜歡在謳歌贊美的同時,把偉人的瑕疵一並抹去,不百分百完美誓不罷休,殊不知一個總是考一百分的好學生必定是一個無趣的學生,一個從來不曾萌生過任何小邪惡念頭的人也必定是一個乏味的人。

猶太女人的智慧與果敢實在讓我深深震撼。在納粹軍官要進行體檢,只留下健康的猶太人以作為工人時,那些瘦弱蒼白的女人紛紛刺破自己的手指,硬是擠出鮮紅的血液,姑且充當胭脂,而後抹在每個人的臉上,以便讓每一位女人看起來臉色紅潤一些,製造身體健康的假象。對生的渴望那般強烈,實在讓我唏噓不已。活著的人,為什麼要鄙薄自己的生命?不過又覺得自己甚愛說教,看了這樣的鏡頭,就要上升到生命誠可貴的高度,也實在多餘。在那樣艱難的情勢下,選擇生還是死都不容易,而在最壞的年代裡,每一位猶太人卻爆發出無限的勇氣以及能摧毀一切的團結,即使在有限的躲藏空間里,因為空間的逼仄,而拒絕更多的人的自私與決絕,看起來還是帶著一絲絲的果敢。

突然發覺自己幾乎就要把猶太群體當做本片主角了,事實上,每一位猶太人的鮮活、真實,才讓這部有意表現辛德勒先生的電影這般深入人心。我熱愛那個民族的抗爭、重建的勇氣、以及能屈能伸的柔韌。這部電影里看不到《南京!南京!》中以劉燁為代表的愛國硬漢角色,猶太人的群體堅韌卻一覽無余。順便多言一句,在看完該片後,便覺得南京一片的拍攝手法有多麼拙劣,妄圖從不同角度表現南京大屠殺,卻讓人對那段歷史更加模糊。我總覺得,真正尊重歷史的電影,不需要過多的鋪墊以及渲染,近乎於紀錄片的忠實,會讓電影更加好看。或許我始終熱愛敘事文甚於抒情文吧?

在影片的結尾,當收到倖存的猶太人送給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來文: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一個世界,辛德勒先生應該是情緒坍塌,一直以來以為自己已經做的很好的正義勝利感也敗給了無力和沮喪,他指著自己的車,表示那能和歌德軍官換10個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針,表示那能換2個人,甚至更多。他淚流滿面,抱怨自己的不夠努力,沒能賺更多的錢,以至於他能拯救的猶太人才區區1100多人。那一幕,著實讓我動容。在傾家盪產並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終於徹底展示他偉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對於所有無辜的人類都有著宏大的愛。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偉大的人從來不以自己的功績而自傲,卻還在檢討自己的不足引為罪孽。事實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歲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他的愛與付出,讓蒙受重創的猶太民族有了復興的基礎,看到片尾的文字描述,辛德勒猶太人已經有將近6000人時,深感安慰。其時是1994年,暌違15年過去,已經遠遠不是這個數字了吧?九泉之下,倘若有知,辛德勒先生一定會綻放舒心微笑吧?

在他簡單的墓碑上,擺滿了每一位扮演者及原型按照猶太儀式放下的石頭,最後一位緬懷者放上了玫瑰花。在罪惡橫行霸道妄圖一手遮天時,正是辛德勒先生的人性綻放的光芒,讓我們在漆黑里苦等也不至於徹底絕望。

寫到這里,已經是五味雜陳。一張張猶太人的倉皇表情、辛德勒先生的優雅剛毅走馬燈般晃過。辛德勒先生,我也想在你的墓碑上放上一塊石頭

⑤ 浮沉觀後感, 下午之前就要,麻煩把觀後感精闢點,我要跟人匯報,幫幫忙,要幾句話有重點

《浮沉》一劇改編自網路文學紅人崔曼莉的系列同名原著。
本劇圍繞著一個曾有過輝煌歷史的國企晶通改制,展開了一系列的故事。糅合進了外企小白領的生存拼搏、外企中層和高層的一切以「利潤第一」的決絕和冷漠,以及國企在改制過程中常出現的貪腐現象、忽悠大批職工下崗、政府官員以公謀私干涉改制、初戀變小三的糾結、官場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種種、幹部子女拼爹、上海小市民家庭的丈母娘嘴臉等等等等,都描畫地細致入微、真實可信;故事情節緊湊跌宕、絲絲入扣,不得不令人急切盼著看完最後的那一集,好趕緊知道人物最後的結局。

劇中的男一號王貴林,是國企晶通廠的廠長,當過兵,為人穩重寬厚有凝聚力,更有著對全廠職工的深厚感情,被認為是仍具有「理想主義」情懷的少有的好領導。他堅守著日益蕭條的國企廠,等著可以讓廠子起死回生的改制機會,等著讓廠里2000多號以廠為家的職工,最後都能有個好結局。在晶通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大義滅親,向省紀委舉報了企圖攜款潛逃的余志德,奪回了晶通改制的主動權,最終使得晶通成功改制,平穩過渡,僅僅三年,晶通易主,王貴林也全身而退,完成了他當初對晶通、對所有員工的承諾。他的形象更讓我想起80年代以前的那些無私無畏的幹部形象來。

女一號喬莉,是一個外企小白領,雖然沒有什麼銷售經驗,卻是個有理想有抱負有善良心的大學生,希望在大上海的外企里,能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掙「干凈的錢」,闖出一片天地。但是,一系列的職場的明爭暗鬥,她好幾次都被作為棋子受盡擺布,還險些丟掉飯碗,感情也遭遇數度波折。從最初和談了5年的上海同學男朋友談婚論嫁,遭遇男朋友母親一番上海小市民的挑剔奚落後,憤而分手;又和起初對她從同情到有好感的上司陸帆走近,直到最後發現王貴林才是「自己的病」,那個願意冒任何風險、與之共同奮斗、有著共同價值觀可以平等相處的人。
雖然他倆一個是40多歲的離了婚還有個兒子已經沒了實權的國企的「柴男」「大叔',一個是20多歲耿直敢闖有頭腦能吃苦的小白領女銷售,看似無論如何他們之間都很難有故事發生,可最終他們卻走到了一起,我覺得很感動。因為那不是一般的金錢和美女的關系,也不是權勢男和小三的關系,我看到的,是在這個世界上已經再很難看到的兩個人的責任感、價值觀的相近和,以及個性互補、情感默契的高度吻合。那段兩人打開冰箱把腦袋伸進去「降溫」的鏡頭,總是在俺眼前晃悠,情不自禁笑出聲來。

劇中曾風光無限、看似風度翩翩學識淵博又有後台的於志德,起初還是很能給人以好感的。他曾是大學老師,曾有國企私企的實際工作經驗和理論基礎,又有張副市長的女婿的名頭,被調來參與晶通的改制以後,大權在握,不但成為張副市長父女撈取政治資本的棋子,也為了自己的初戀情人段芹和自己將來移民加拿大,而暗箱操作,向改制合作談判的兩家外企索要巨額款項,以及挪用晶通改制的7億巨額啟動資金,來為自己鋪設捲款外逃的罪惡之路。終於,在最後的一步,被情人揭了老底,奉上了錄音證據,在潛逃之前,被王貴林舉報、被紀委雙規,終於在監獄里過上了能「睡個安穩覺」的日子了。當然,那曾經的頤指氣使的岳父父女,為了自保,逼迫他趕緊在離婚協議上簽字「切割」,估計在最後也會被調查,因為以他和王貴林的師兄弟情誼,以及他尚未泯滅的良知,促使他為了晶通的未來,幫王貴林最後掃清前進道路上的一塊大石頭。
從余志德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太多的當今落馬高官的影子,幾乎無一不是和貪腐、小三掛上鉤的。而當今紀委也不見得比情婦反腐更有效,這也是嚴酷的現實。

而劇中的外企高管何乘風、陸帆以及日本人總監土井,讓我看到了國內大部分外企職員的各種人物個性,他們雖然有著相似的高學歷、留洋經歷和職場拼殺的魄力和經驗,都有著為了利潤不擇手段的過往,都是外企的高級打工仔,但是,畢竟還是有著不同人格魅力不同個性的。也許站在他們的角度,他們沒有任何錯,但是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他們也都是有一定人格缺陷的人。這也是在職場成功的某些人人,但在某種程度來講,也都有冷酷無情的另一面的證明。正如陸帆對喬莉的那番肺腑之言「我也有善良的一面,但是在職場上,我首先得掩藏起我真實的一面,必須用拚命掙錢,最後來實現我的善良。」我曾在改革之初在最先和外企合作的酒店工作過,見識過為了掙錢而拚命工作的香港總經理和香港總監;我也有個曾在上海灘的外企拼搏、已經達到中國員工中最高薪水級別的高級白領朋友,耳聞過一些外企工作的情況,對此還是有一點體會的。

劇中的日本人土井從對中國員工的鄙視、不擇手段的打擊對手、玩弄女性感情,到最後落得個孤家寡人,失去了所有積蓄、丟掉了工作、所有女人也都離他而去,只好跳樓身亡的下場,這實在是害人又害己的典型。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國也不應盲目崇拜外企,聽信於外人擺布。「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的時代應該過去了。

劇中的土井前女友、Sc公司的高級女銷售車雅尼,以及賽思公司的高級女銷售琳達,則是外企中典型的精明強乾的腹黑女,一個外表文雅高貴,一個犀利直接,但都是外企金牌銷售的代表形象,也是很多上海白領的「成功」職場女性形象。她們所經歷的酸甜苦辣,也反映了如今外企甚至國企女性職場生存的一些問題和陰暗面。

從車雅尼父母的身上,我看到了典型的上海小市民家庭的心態,尤其是那個媽媽,虛榮、攀比、勢利、刻薄、自我、精明、算計等品性,真是刻畫得惟妙惟肖。
事實上,上海女性外嫁日本的比例,的確也是全國最高的。很多上海人,也都是去日本打工後,掙得了人生第一桶金的。南京人對日本人的痛恨,在上海人的眼裡幾乎是不可思議的。這裡面,要看到物質的魅力之大,在當今這個拜金的世界裡,還是大大超過很多其他東西的分量的。我不想引起網友的誤解說我偏頗,但我一個親戚就是上海人,他們中有人去過日本發了財,也有人外嫁日本。所以,俺對上海女性,有著比較深刻的認識。

劇中晶通的總工程師,就是個典型的見利忘義、無德無才、阿諛奉承、道德敗壞的典型形象,相信很多人都能在自己的單位找到這類人渣的影子,令人不解的是,這類人往往都還混得不錯,這不知是這個社會病了?還是道德標准改了?劇中王貴林改制後請他辦理退休手續回家,俺覺得已經是對他非常客氣的了。

整個電視劇非常「抓人」,然而劇中也有一些地方,俺覺得有點疑惑,在這里818,與網友探討一下下。

一、劇中也許是礙於政治因素,或者是目前混亂的改制現狀,只對國企改製做了大致的模糊的描述,至於改制到底怎麼改?改成什麼樣?還是沒有交代的很清楚。看了最後兩集,俺也只能大概知道作者的意思:理想的晶通改制,無非就是晶通仍然作為國企,保留了絕大部分員工的工作機會,另外吸收了賽思、SC兩家外企入股,相互牽制,「從此國企站在了和外企同樣的平台上」,不但晶通存活了下來,還帶動了整個江州市的電子產業鏈的發展,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外企的進入,三年後還上了市。王貴林從董事長的位置上退了下來,由其他人接了班。他只是個晶通改制的過渡而已。很難保證在他走後,新上任的的晶通董事長還能像他一樣,把國企和員工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

這里我想問的是: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憲法明確規定,應該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以多種經營為輔的這么一個體制,可現實中的國企改制,基本上都是變國有為私企,工人們即便能留下來,基本上也很快買斷的買斷、內退的內退、下崗的下崗,企業把他們拋給了社會,美其名曰「再次創業」,實際上已經沒了任何保障,自生自滅。中國的國企比例到底是多少?我在網上竟然查不到,但從網友那兒讀過的文章中得知,大部分中小國企早已改制變為私有了,只有123家大型國企,而且這些國企已經被少數位高權重的人所把持,很難說還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企」了。即便如此,還有人在叫囂著:「深化」改革,打破「國企壟斷」,不知還要如何深化?是否把剩下的國企統統改成私企交給外資呢?

早在80年代末,我就看到南京很多曾經輝煌過的國企、軍工廠,紛紛變得慘淡經營、關門倒閉;也耳聞過很多價值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廠子,竟然被人只花幾十萬就拿下成了個人財產的消息;甚至聽一個同學說,她老家的一個中學同學,竟然不知怎麼私人擁有一個鎳礦,一夜之間腰纏萬貫成了大老闆了,那可是國家明令國有資源的啊?

真不敢想像,倘若所有關鍵領域,比如衛星、通信、鐵路、礦產、軍工、科研、自來水......統統變成私有企業,被私人所壟斷以後,那國家將會怎樣?一旦遇到戰爭又會怎樣?估計這絕不是一個小小的編劇和作者所能回答得了的問題了。

二、劇中一開始,喬莉的男友陳川邀她去父母家見面,結果,沒有工作只顧玩游戲的男友扔下喬莉一個人,忍受著陳母的百般奚落和挖苦,最後喬莉憤而離開,竟然還被男友陳追了出來,要她去和母親道歉。自此,兩人徹底決裂分手。那個陳川,說實在的,凡是個良家女孩,都不會看上他的。

俺要說的是另外一件事。俺就覺得奇怪了,這男友陳川的父母和車雅尼的是同一對兒父母啊,怎麼就不是同一個姓呢?如果是同父異母抑或是同母異父的姐弟,這都不應該啊?況且自從這兩人分手後,他就再也沒在車雅尼父母家出現過,就此人間蒸發了,就連車雅尼過年回家、父親住院急救都沒見著陳的影子,估計是編劇忘了這碼事了,忘了這家還有個兒子呢。他的任務只是為了讓觀眾對以後喬莉的男友還有個對比而已,任務完成了,也就沒必要再出現了吧。但起碼一部劇也要自圓其說啊?

三、劇中陸帆曾經是土井的SC公司的下屬,和車雅尼同在高級銷售的位置,當陸帆和土井發生沖突時,車雅尼就在現場,可後來車雅尼被土井拋棄,決定給賽思提供情報,和陸帆在咖啡廳碰頭時,陸帆和車雅尼看起來似乎是陌生人第一次見面,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一頭霧水啊。大概編劇或者導演又忘了這層關系吧?

四、國企改制應該是個很大的工程,不會是如劇中所說的,只要買了外企一兩個管理軟體就可以辦成的。即便外企入股,很多關鍵技術,也不是說給就給的。比如中國現在已經很多合資汽車製造業,如長安福特馬自達,是中方美方和日方三方合作的,可是相互之間扯皮,運作起來往往矛盾糾紛不斷,日企連最基本的工程師都是從日方派來的,根本不願被技術傳授給中方,這樣一來,所謂的合資入股,只能四永遠被外人牽制,永遠不可能自主造出核心產品來,所以,至今中國的汽車銷量高居世界第一,可沒幾個發動機是自己的,正如計算機,中國也是生產大國和銷售大國,可惜核心技術也都不是自己的。目前,中國淪為世界的加工廠、打工仔,也是源於沒有高端精深技術,沒了自力更生這條最基本的原則,光靠花銀子買,也是買不到尖端武器和技術的。

不管怎麼說,《浮沉》還是迄今為止,涉及國企改制這個敏感話題、深入職場內情比較深入比較貼切的一部電視劇。

引用《浮沉》簡介中的一段話,可以大概概括這部劇的主題吧:「這部紅透網路的職場情感小說對職場的描寫,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創造了「職場小說」的新高度。在崔曼莉的筆下,充滿意味的職場人生和暗藏玄機的商場博弈,通過利用與被利用、計謀與陰謀、智慧與勇敢、設計與淪陷的各種關系被一一呈現,「職場生存法」被其詮釋得淋漓盡致。原著小說因此被譽為「最激勵人心的職場生存小說」,更成為「千萬銷售和經理人競相研習的商戰聖經」。 」

⑥ 急求一篇電影《守望者 罪惡迷途》的觀後感,800字左右。必採納!!!

應該說,《守望者:罪惡迷途》講了一個好故事,雖是驚悚片的外包裝,但慢條斯理,有條不紊的敘事節奏,倒如同一個和藹的老者,在回憶自述一段坎坷的經歷。三段式的倒敘結構,似剝洋蔥,層層褪去,方見廬山。這種手法,摒棄了以往讓觀眾按圖索驥的順序思維,取而代之的是另闢蹊徑的由結果到原因再到結果的逆向行舟。
當然,手法歸根結蒂只是手法,影片質量何如還得看到底有多少真材實料。從故事的安排上來看,《守望者:罪惡迷途》屬於厚積薄發型。漸臻佳境的劇情,以及各種演技派的一一登場,相當符合影片拍攝者既定的整體思路。就個人的觀影感而言,我幾乎是其被恰如其分的力道,一點一點地綳緊心弦,最終在魏子發指眥裂的面部表情、去留肝膽的豪邁壯舉之下,徹底觸動的。做人難,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理;做男人更難,這是在看罷此片之後體悟到的。
「女人都是水性楊花的,女人都是忘恩負義的!」顯然,這段主觀唯心論的總結,是對女性莫大的誤解甚至是侮辱。所以,當影片中 「周棟」的扮演者陳思成吐出這番話時,觀眾對他的印象頃刻間鮮明深刻起來。這是怎樣被仇恨包裹和有著怎樣坎坷的經歷才會如此解讀女人的人?女人對他帶來的傷恨何以深刻到如此難以磨滅?
由任達華掌舵的「陳志輝」,這一最核心的人物,這個被女人傷到遍體鱗傷甚至被送進監獄20年的可憐人,他才最有資格來對水性楊花和忘恩負義的女人做最徹底的聲討。所以,當被陳思成扮演的角色有意無意誤導之後,「陳志輝」走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這種瘋狂的報復,才是他灰飛煙滅的最終注腳。然而,「周棟」與「陳志輝」的瘋狂相比,他的可憐之處乃擅於偽裝,由此也可以看出,愛情帶來的可憐人皆有之,只不過每個人對自己可憐之處的釋放不一樣罷了,陳思成在影片中就釋放著一個驕傲性感的姿態。老戲骨任達華倒不覺得是亮點,反之,幾個配角雖戲份參差不齊,卻各有驚艷之處。陳思成拿捏市井小人物,既有粗獷不羈,俗不可耐的風范,又彰顯出純朴穩重,心懷寬大的品格。一個平庸的好男人,在弱肉強食的慘烈生存狀態下,只能靠偽裝來展現自我的光鮮,內心那份矛盾與無奈誰又能明了。他與張靜初的對手戲,探戈舞算不上出彩,但以此呈現出的現代人的思維方式與真實生活的縮影,足以入木三分。
說說性感吧。性感和感性,就像「玉婆」曾兩獲奧斯卡影後的角色一個是妓女一個是貴婦一樣,陳思成充滿挑戰性的角色演繹,讓他表演更具看點。 既然沒能有赤裸上身的性感示人,總有性感的角色來打動人,這次陳思成對話觀眾的就是影片中的這個「周棟」。應該怎樣評價這個關鍵性的配角呢?他出場時總會輕輕揚起性感的小鬍子,浮起淺淺的壞笑,其實他本性並不壞,只是不夠圓滑不夠世故而已。更重要的是,他對女人的一番見解,令人徹骨的性感爆發才是這個人物的最大亮點。如片中被封為經典的一段他和張靜初跳舞的戲,眼神的互動、肢體的摩擦、慾望的對話、扭捏的姿態都掩飾不住兩者「性感」的對答。與其說張靜初風情萬種是如此性感誘惑,倒不如說沒有陳思成性感火苗的點燃,就絕對燃燒不起張靜初的那團隱匿已久的火焰。正是陳思成渾然天成的表演,幾乎是沒有表演的方式,與觀眾的互動,情感的交織,展現一個內心復雜有邪意卻無惡意的性感小男人形象,亦有那麼一點點小怨婦的味道……
回歸到影片中來,陳思成的勾引行動和言語,是造成陳志輝迷途不能知返的一大導向。當陳思成與任達華在房內開始一番對話,陳思成的語帶雙關和眼神的窺私游盪,碰撞任達華的木訥與迷惘,年輕偶像演員遭遇老戲骨,迸發出的表演的花火,堪稱影片另一經典片段。劇情推演到人性的善惡之本時,原本的漫不經心就為以後的追悔莫及埋下伏筆。
人心本善,無奈身處的世界紛紛擾擾太多。人生如同一張白紙,經歷越多,在白紙上塗塗畫畫的就越多,是濃墨重彩還是輕描淡寫因人而異。以「周棟」為例來說,性感或許是最風騷的那一抹紅色,而感性,則是最沉鬱的那一亮藍色。當影片進一步推動至述明原來張靜初之所以與陳思成共舞一曲,是因為太思念亡夫,又因陳思成長相酷似亡夫所致時,影片開始揭示的道理逐漸明晰,張靜初的風騷有了注腳,自然陳思成的內心有如波浪般翻湧。他悠然地說自己也有過錯,感性起來同樣令人心疼。最終感性帶來的是陳思成對「陳志輝」理性的救贖,只不過一切已成定局,已無法挽回......
不得不說,當卸下性感偽裝的陳思成,換上感性輕裝的他,帶來的震撼不小於輕浮的性感。感性下內心的獨白和思想的幡然醒悟,是對人性最真實的洗白最純凈的提煉。看陳思成的表演,覺得他極富層次的性格轉折激發的是人對善惡最本質的認知。這種人物形象的鮮明,首先反應在觀眾身上,大家也通過這樣一個角色,來反省自我,與靈魂深處的自己對話。
人的一生非常短暫,年齡越大伴隨的困惑越多,然而迷惘越多時,人性一定不可搖擺。性感是需要的,感性同樣必需。《守望者:罪惡迷途》為我們講述以「陳志輝」為主的反面教材,人之初,性本善,這不是關鍵,關鍵點其實閃爍在陳思成的角色身上。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莫雷特,每一個人的解讀不一樣,當你看過影片,看過陳思成的表演,也會得到不一樣的見解。
碎裂的夢想與無止境慾望的摩擦,將時下紅男綠女的思潮刻畫得巨細無遺。「陳志輝」正是此類表層思想價值觀之下的犧牲品。好端端的一個陌生歸人,離奇地被拽入生活的漩渦之中,命運之輪隨即徐徐轉動,直至毀滅。激情、平淡、諷刺、無奈,不管你接不接受,這就是生活。
很多時候,生活都在逗你玩,頻繁地出現選擇的十字路口,稍有不慎,走錯一步,滿盤皆輸,且必定讓你輸得心服口服。「陳志輝」就是這樣一個不斷在選擇,卻又一次次誤入歧途的悲情人物。而他本身,卻也擁有著純真與善良。不帶沖動,也不盲目,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深思熟慮,捫心自問的結果。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生活的一點一滴來充當指路明燈的。這罪惡的深淵,死亡的結局,似乎已預先編寫,不給他留下任何迴旋餘地。
男人的奮斗勵志片,女人的思想教育片,我想,這就是《守望者:罪惡迷途》褪盡繁華後的本真。
的,感性同樣必需。《守望者:罪惡迷途》為我們講述以「陳志輝」為主的反面教材,人之初,性本善,這不是關鍵,關鍵點其實閃爍在陳思成的角色身上。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莫

⑦ 求影評~~~!

鄧小平紀錄片觀後感
鄧小平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是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卓越領導人。他思想解放、實事求是,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他熱愛人民,聯系群眾,總是把群眾擁護不擁護、群眾贊揚不贊揚、群眾高興不高興、群眾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作出判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看完影片,我再一次深深地被小平同志的偉大人格和魅力所感動著。我思索著:為什麼小平同志每每能在危急時刻挽救黨、挽救國家呢?為什麼小平同志總能在國家生死存亡的時刻作出正確的抉擇呢?我想,這除了小平同志是一位真正的馬列主義者、能堅持用實事求是的辨證觀點看待問題之外,與他心裡時時刻刻裝著人民、千方百計為人民的利益著想是分不開的。

回首那段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發生的歷史,十年的動亂,十年的文化浩劫,十年的發展建設停滯,各種錯誤思想的充斥和四人幫的橫行霸道,終於在1976年被畫上了句號。這段慘痛的歷史雖然已經結束,但各種問題卻接踵而至。幾位國家領導人的相距去世,無疑給問題的解決雪上加霜。在這關系中國未來前途和命運的千鈞一發時刻,小平站出來了!

他首先從人民的思想認識著手,端正他們的錯誤認識,糾正文革以來他們在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問題上所犯的錯誤提出了要客觀正確的認識毛澤東思想,結合實際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和繼承毛澤東思想,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接著恢復高考,重視教育,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大力恢復發展生產;大膽嘗試,在沿海地區劃分經濟特區,以沿海地區經濟的首先發展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進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祖國和平統一問題上創造性提出「一國兩制」方針,和平解決香港澳門回歸問題。他以他的深謀遠慮,縝密智慧,大膽創新,使中國擺脫了歷史的陰影,以嶄新的姿態走向了世界,贏得了全世界的矚目。

小平同志對當時中國的貧窮落實是十分焦心的,他恨不得讓全國人民都能立即過上幸福富裕的生活,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時,他要沖破重重阻力使「大包干」在全國范圍內得以推行,終於使廣大農民逐步擺脫了貧困。這就是世紀偉人,這位中國人民的兒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設計師,不平凡一生的縮影。他用他的行動和思想鑄就了一段輝煌的中國發展史。無論是困難時期的沉著冷靜,深思熟慮,還是走訪歐美各國時的沉穩干練,智壓群雄,無論是面對記者媒體時的睿智謹慎,顧全大局,還是面對蘇聯解體及由此而來的各方的懷疑責難,在中國改何去何從問題上的有力回擊和回答,都展現了一位政治家,一位改革設計師,一位偉人的風采。他在中國的發展道路上樹立了一面鮮明旗幟,他用畢生的心血為中國開辟了一條光明大道。

我深切感受到沐浴在黨無處不在的溫暖和光明之中的我們是多麼的幸福,作為大一的學生,我深知要努力學習的必要和責任,我們的祖國走到今天不容易,我們能在這么好的條件下接受教育,應該學會珍惜

學校近日組織同學們看《青雲之路》這輯紀錄片,看了這輯紀錄片後,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紀錄片——《青雲之路》分為兩輯,在第一輯里,記者專門采訪了李偉強先生,其中李偉強先生說的一句話,令我深受感動——「滴水之恩,永不敢忘!」大家想一想,江穀人民給李偉強先生的,只是滴水般的恩情,但李偉強先生卻永生也不敢忘記。這正體現了李偉強先生是一個知恩圖報,有恩必報的人呀!
在第二輯里,記者們采訪了青雲老校友——陳大展先生。他為了懷念在江谷佛仔堂生活的時期,專門出了一本漫畫冊,也是青雲的校史。可見陳大展先生對過去的青雲的懷念之情,也是血濃於水,深不可沒的呀!記者在采訪陳大展先生的時候,陳大展先生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也是令我深受感動的——「只要我還能拿著筆,我一定會繼續畫下去!」啊!多感人的一句話呀!這足以表達出陳大展先生對青雲的熱愛之情。陳大展先生還告訴我們,在佛仔堂生活、學習的條件是多麼的艱苦呀!你瞧,那黑板是掛在樹上的,桌子是一塊小木板,上課時,學生也只不過是坐在樹頭罷了,連課余的時間都要到地里去耕種一些瓜呀,菜呀,稻穀呀等等,來供應生活……但在這艱苦的條件下,學童的意志並沒有動搖,一心只想著為祖國而學習,用學來的知識回報周之貞先生。
我覺得我跟那些青雲學童比起來,要差勁多了,起碼他們有那堅強的意志,在艱苦的學習、生活環境里,仍然沒有動搖。他們之所以能有這堅定不移的意志,靠的是什麼?他們靠的正是一種頑強不屈,自立自強的青雲精神。唉!但我在這優越的學習環境中,卻身在福中不知福,上課仍然有開小差的現象。不過,從現在開始,我決定改掉這個壞習慣,以後絕不開小差,要專心聽老師講課。做一個擁有著頑強不屈,自立自強的青雲精神的青雲人。還是那一句老話——「我要用優異的學習成績回報李偉強先生。」

⑧ 求肖申克的救贖影評

是這樣的,好電影引人思考。不是告訴你什麼,而是讓你想到了什麼。這是《肖恩克的救贖》給我的啟示。這一部當年與奧斯卡擦肩而過的電影,十年之後將我觸動,幸好是這樣,如果是在十年之前,十歲的自己能看懂這樣的電影嗎?沒有壯觀的場面,沒有精彩的武打,沒有美麗的風景,甚至沒有女主角,甚至女配角。我會認為這是一部最單調、最乏味的電影。因為整場電影從頭到尾基本上都只是在一個監獄,也就是題目里的「肖恩克」,電影里所說的「沙堡」監獄。而現在,卻正是因為這些,成為我心目中最棒的電影。在刻畫人性的深度方面,《肖恩克的救贖》絕對是一個頂峰。同年的《阿甘正傳》則成為了描寫社會問題的經典。據說,當年的評委們在結果出來之前均言:這兩部電影不論是哪一部獲獎,對另一部都是不公平的。最後的結果:《肖》在所有七項提名中一無所獲,而《阿》卻成為了最佳影片。

我一直在想,電影里的監獄是否就是我們生活的社會。那是一座人間煉獄,不僅有殘暴的獄吏,犯人之間的欺壓凌辱,更壞的是精神上的煎熬,讓人不知不覺之中喪失希望,變成只會條件反射的行屍走肉。你可以在我們的身邊發現大批這樣的人,或許並不是因為自由的喪失,但是希望的喪失是普遍的。可能正是因為這樣,這個發生在監獄里的故事才會引起正常人的共鳴。形式不同,實質全無差別。自由和希望,我們可能正擁有,卻根本不知道它們的意義,不知道如何體現他們在我們人生中的價值,我們也許會對它們的離去無動於衷。

電影沒開場,聽到的是一支歌曲,歌者的聲音很低,低到不仔細聽就會忽略掉,帶著不濃不淡的憂傷,彷彿是在回憶一件讓自己後悔的事情。略帶灰色的基調,聽著就是生活的滋味。
…………
主人公安迪由於被律師指證謀殺妻子及其情人,被法官判兩個無期徒刑。而之前他是一個大銀行的副經理,前途一片大好。那個時候他三十歲。然後接下來,是一大堆的人被押進了沙堡監獄,那裡有更多的人在歡呼他們的到來。瑞德和布魯克斯也在那些人中間。湯米還沒有來,他比安迪晚了十幾年。瑞德是因為謀殺而入獄的。他在汽車剎車上做了手腳。不僅謀殺了自己的妻子,而且無意害死了搭車的鄰居和小孩,他被判三次無期徒刑。安迪來的時候,瑞德已經在沙堡呆了二十年。而布魯克斯的時間更長,他都已經七八十歲了。除了他們,還有老奸巨猾、自私腐敗的監獄長、兇殘暴戾的衛隊長。安迪的生活從此在自由和希望之間徘徊,自由越少的時候,心裡的希望越強烈。這是安迪不同於其他人的地方,按照瑞德的話講,不論安迪穿什麼衣服,都給人一個感覺:他的脖子上有個領帶。可能因為從一開始,他被判刑就是錯誤的。安迪根本就沒有把自己當成過犯人,他的世界裡萌發的是強烈的希望,不是消沉。安迪明白自己錯不至此,他來沙堡只是贖錯,他有自己的標准。後來,安迪告訴湯米在沙堡監獄沒有人是有罪的,大家都笑了,安迪的心裡是什麼滋味呢?
可是監獄怎麼能是個按自己標准行事的地方?「監獄裡面沒有童話故事」,安迪一來就遭到同性戀者的騷擾,並在其後的幾年裡在與他們的抗爭中受盡侮辱,瑞德的畫外音說到這是安迪最艱苦的幾年。我們無法揣測安迪的內心世界,他要瑞德幫他弄到一把鶴嘴鋤,沉浸在自己愛好中,雕刻石頭,這真是一項最能消耗時間的愛好。這里有一個很巧妙的伏筆,誰都會懷疑到安迪要鶴嘴鋤是為了逃獄,但當我們看到這把鶴嘴鋤的時候,瑞德替我們說,要用這樣的鋤子挖一條地道出來,要六百年!然而,安迪正是用這把小鋤子,憑著自己在地質方面的知識,用了二十年的晚上,為自己打通了一條通往自由的地道!直到電影末尾,我們還不知道入睡前還在的安迪怎麼會在清晨消失,與他最好的瑞德也不知道。瑞德只是說「有些鳥是關不住的,他們的羽翼太光輝了。」這是後話。

比起好萊塢傳統英雄影片的男主角,安迪實在是弱不禁風。瑞德甚至在安迪入獄的第一個晚上與人打賭,安迪會第一個哭出來。當然書生氣十足的安迪令瑞德輸掉了好幾包香煙,從此更是令瑞德對其另眼相看。毫無疑問,安迪是一個英雄,一個精神上的拯救者。他有自己的原則和計劃,不能從表面看出絲毫端倪。

安迪開始憑借自己豐富的稅務知識幫衛隊長逃避重稅,為獄友贏得免費享用的啤酒和一段自由的時光(雖然是短暫的一個早晨):看著獄友在陽光下喝著自己為他們贏得的啤酒,安迪獨自坐在角落裡臉上浮現出一種奇異的微笑:那是一種勝利的、贏得尊嚴的、自豪和驕傲的神情。這是安迪與監獄控制者之間的第一次較量。
此後,安迪逐漸成為監獄里的理財專家,引起監獄長的注意。從容應對監獄長的試探後,安迪開始幫他洗黑錢,並掌握了監獄長所有的犯罪證據。接近監獄長,還使得安迪可以了解監獄的許多高層的事情,比如說,監獄將要更新的廢水管道計劃,監獄的結構圖紙,在與監獄長相互利用的較量中安迪為自己的逃獄准備了充分的條件。
此外,安迪還堅持每周給州政府寫信,要求州政府撥錢修繕監獄里的圖書館,六年後,政府撥了200美金敷衍了事,安迪笑著決定,以後每周寫兩封信。有人說安迪這么堅持修繕圖書館是因為通過圖書館他可以查看到有關逃獄的書籍,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安迪期望通過這件事引開監獄長們的注意力,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安迪會逃獄。否則,以監獄長與安迪之間的這種相互利用的關系,尤其是安迪經手監獄長所有的黑錢,他必定會遭到特別嚴格的審查。另外,從安迪堅持每周寫信,我們也能看出安迪的為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是他逃獄成功的合理注釋。
日子在無聊與重復和平淡中過著,布魯克斯獲得假釋,但是受不了正常的生活,終於上吊自殺。瑞德的假釋請求又被駁回。安迪白天幫監獄長做帳洗錢,晚上其實是在挖他的自由之路。在外人看來,他已經完全適應監獄的生活了,並正在成為另一個布魯克斯,或者瑞德。直到湯米的到來,平靜又打破了。安迪終於有了可以證明自己清白的證人,他急切地沖到監獄長的辦公室,祈望他能幫助自己翻案,狡詐的監獄長不但將安迪獨囚兩個月,而且協同衛隊長設計射死湯米。在見不到光的暗室里,安迪被折磨得不像人樣,他嘶啞著告訴監獄長堅決不再幫他洗錢,監獄長威脅安迪要讓他生不如死,久不見光的安迪把頭埋在陰暗的角落裡,他的眼睛必定含著生存的曙光和復仇的火焰。
安迪已經完成所有的准備,在大牆下面,安迪神思恍惚間同瑞德講述自己心中最美好的記憶與夢想。
安迪:「我已經付出了代價,現在我想要的,只是在太平洋一個小島上一個旅館一葉扁舟安享晚年,我想我的要求並不過分。」
瑞德:「你不應該有此妄想,這完全是痴人說夢----我是說太平洋遠在天邊,而你被關在這兒----這是現實。」
安迪:「對,太平洋遠在天邊而我卻被關在這兒,但人生只有二種選擇----要麼忙著生存、要麼趕著去死,你總得做點什麼。」
....
安迪:「在這個世界上,總有高牆關不住的東西,在人的內心----那就是希望。」
關於希望,瑞德曾經告誡過安迪「希望,是一件危險的東西。希望會讓人發瘋。」安迪沒有說什麼。這次,他也沒能說服瑞德,他只能通過行動證明給瑞德看,「希望不是壞東西,瑞德,它也許是最好的東西,好東西從不會死的」。
安迪向朋友要了一根6英尺的繩子。瑞德很擔心,怕他走布魯克斯的老路。安迪奔向自由的那一夜,是瑞德「有生以來最漫長的一夜」,瑞德還是不能悟透安迪話語里的深意,直到第二天安迪猶如人間蒸發般地消失,瑞德才深信安迪是來拯救肖恩克的救世主。
很快,監獄長的壞事被揭發,衛隊長被捕,監獄長拔槍自戕。死之前,他從自己的保險箱里拿出安迪替他做的賬本――已被換作了一本《聖經》,裡面有鶴嘴鋤的深痕,還有安迪的留言:「監獄長,你說得對,得救之道,就在其中。」這句話是監獄長初次試探安迪時說的話,當時他們各自引用聖經里的語段,兩人都能熟練說出對方引文的出處。臨別,監獄長拿著安迪的《聖經》,帶著訓誡的意思,告訴安迪「得救之道,就在其中」。
監獄長的保險箱暗藏在他妻子的一幅綉字後面,安迪第一次進他辦公室的時候,他告訴安迪這是他妻子在教堂里綉的。上面的內容是:「主的審判迅速將臨」。警車呼嘯而來,監獄長看了一眼即將被打開的門,扣動了扳機,子彈從下顎穿過了整個頭顱,順便打碎了一塊玻璃。
那個時候安迪從監獄長的黑錢里,領走了37萬美金。乘著敞篷車趕向被墨西哥人稱為「沒有回憶的」太平洋邊一個叫芝華塔尼歐的小鎮。

瑞德在坐了四十牢之後終獲假釋。他拿到了 安迪放在橡樹下的信還有現金。這是安迪與他妻子經常約會的地方,也是這部電影最浪漫的地方。布魯克斯在旅館的橫樑上上吊自殺前,在橫樑上寫了「布魯克斯曾到這里(brooks was here)」,瑞德在旁邊寫了「瑞德也是(so was red)」,然後,他趕去了那個叫芝華塔尼歐的小鎮。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安迪和他的船在沙灘上,旁邊就是太平洋,瑞德迎著陽光和海風,走入他的天堂。自由和希望的感覺是如此的美妙,蔚藍、深邃的大海,沒有回憶的地方……

是哪裡讓我們感動,是哪裡沖擊著我們的心靈,是布魯克斯拿著安迪吃到的肥胖的蟲子,我們以為他要吃下的時候,他給了懷里的那隻叫傑克的烏鴉?(他告訴安迪,他要養它到能飛為止。)是安迪冒死向看衛隊長進言,為獄友們贏得三瓶啤酒?是安迪不顧一切進入監獄長辦公室為大家播放《費加羅的婚禮》?是安迪歷經20年的牢獄之災、20年水滴石穿般地不懈挖掘,終於在一個雷雨交加之夜從500碼長的污糞管道中爬出,在大雨中對天長嘯?是瑞德在被關押40年後在假釋審查官面前那番看似無謂,卻令人動容的話?(我沒有一天不後悔,但並不是受懲罰才後悔。我回首前塵往事,那個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跟他溝通,我試圖講道理,讓他明了,但我辦不到,那個少年早不見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軀。我得接受事實,改過自新?狗屁不通的詞,你不要浪費我的時間,能不能假釋,TMD我不在乎。)是的,全是,是全部的內容。是自由和希望。是失去自由的人擁有自由的片刻,是擁有希望的人希望實現的瞬間。是因為我們內心中被觸動的一處人性。

我不認為電影里有絲毫煽情的成分,淡淡的卻如此深刻。這就像一個美麗的夢,中途歷盡艱辛,事實上卻從來沒有喪失過最重要的希望,那一絲希望讓我們時時感受到自由的氣息,哪怕是在沒有自由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希望終是給人美好的東西,幸福和溫暖,永遠的自由。
也可以說這是好萊塢產的一個童話,可是只有童話才能清楚地道清人性中閃光的本質的精神。
希望,就算我們生活在一個像監獄甚至甚之的社會,我們都會追求到自由還有與之相伴的幸福和溫暖。

⑨ 怎樣寫影評

http://www.usstren.com/blog/user1/31/archives/2005/5039.shtml

怎樣寫影評》——周黎明看電影
《看電影》雜志2004第十期中刊登了周黎明的《怎樣寫影評》,特貼上來,比較長,您可以挑選你喜歡看的段落讀,希望可以供大家參考,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寫寫影評。有打錯字的地方請原諒,沒有太多的時間校對。。。。。。。。。

曾經有讀者問我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容易回答,也很難回答。說容易,愛怎麼寫就怎麼寫,我從來不認為寫影評有什麼N字方針:說難,寫影評跟看電影一樣,是一件非常個人化的事情,很多東西只可意會。本文要說的,與其說是「怎麼寫影評」,不如說「我是怎麼寫影評的」。

寫影評,歸根結底就是把看完電影後的感受用文字記錄下來。只要你看片時沒有睡著,你對所看影片都會有所感覺:即便是睡著,那也是一種反應,也許能證明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悶。影評沒有長度的限制(媒體會有),長的洋洋萬言,短的可以兩三句。有個英文電影論壇舉辦一句話影評比賽,結果有些獲勝者居然將評論濃縮成一個字。我最近編寫《西片碟中碟》這本歐美電影指南時深有感觸,寫短評絕對不比完整的評論輕松。

在成千上萬茶餘飯後發表觀後感的觀眾中,坐下來把想法變成文章的是少數,而媒體能採用的更少些。如果幾家有影響的媒體不約而同休用同一種文體,給人的感覺就是影評就該這么寫。比如在美國,主流媒體的電影評論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譯成中文)。大約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劇情,剩餘的屬於評價,但評價的方式沒有固定程式。我最初寫影評時受到這方面的影響,落筆自然留下這種痕跡,我覺得無所謂好壞,只是一種風格而已。

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文藝評論傳統長期受壓制的緣故,我們對一些概念界定沒有西方那麼明晰,可是我們又非常喜歡條條框框。就說「影評」,什麼叫「影評」?狹義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 review」。這類文章是寫給看電影的人看的,不是給拍電影或研究電影的人看的,一般發表在主流媒體或影迷刊物。羅傑。艾伯特是惟一得過普利策獎的影評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淺顯,直白到像是拉家常。他很高產,每周可以有五篇評論,但都比較短,翻譯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他的大眾路線使得他成為讀者最多的影評家,全美國有兩百多家報紙授權轉載,而且他每周還有一個電視欄目,每期半小時。跟他相反的如《紐約時報》的艾維斯。米切爾,喜歡賣弄辭藻,非把讀者搞得雲里霧里不罷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駭客帝國國2》評論。寶琳。凱爾可能是最有影響的美國影評家,她反電影評論提高到藝術的高度,從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評論是美國文化的一面旗幟。她的文筆有點像子君,有一種女性的優美,但觀點非常尖銳,有時很刻薄。

我們的影評范疇似乎要更廣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隨筆、藉助電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應屬於essay;有一些是理論研究,屬於論文性質,英文應該是film criticism或Film theory。習慣於其中某一類的讀者,往往會對其他類型看不慣——看慣隨筆的會嫌其他的沒有個性;看慣論文的自然會覺得沒有大量專業術語和腳注就等於沒有深度。在我所寫的長篇評論中,《人工智慧》和《公民凱恩》都超過一萬字,但前者其實很感性,而後者本來就是一篇論文,只不過我竭力迴避論文的風格。假設我把該用的術語全用上,並附上每句話的出處,估計某些學院派會心悅誠服,而該文則會喪失99%的讀者。這是我的局限,媒體多半認為是長處,而大學和研究院則視為「你還嫩點,需要改進」之處。

以前老一輩的評論很像我們中小學里上語文課,先來一段時代背影 ,接著是故事大綱,中心思想,最後是具體分析等等。作為一種寫法,這未嘗不可,但它不是金科玉律。我盡量迴避這種作繭自縛的寫法,害怕用一種形式把自己框死。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後,我會想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也許是故事(如鋼琴家),也許是講故事的方式(如穆赫蘭道),也許是表演(如煞女),也許是攝影或置影(如吸血驚情四百年),也許根本沒有故事,表演等,只是純感受(如雷吉奧的生活三部曲)。一部影片可以談論的東西很多,但應該談論的是那感動自己的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但不會成為好影評。

影評人要不要文藝理論知識?以此為生者有理論基礎當然是好事,但是,在懂一點點理論和不懂理論之間,我寧願選擇不懂。當剛涉足文藝理論(以及相光的美學和哲學)時,很容易產生豁然開朗的大徹大悟,以為什麼事情全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學的只是很多理論流派中的一種。每一種理論都有獨到之處,但推到極致都會變得荒廖。

對我來說,怎麼寫不重要,有本事寫成詩歌也無妨。重要的是寫的內容是否言之有物。說到這個「物」,裡面有太多奧秘。由於我們生長在一個「統一思想,統一口徑」的大環境中,很多讀者不由自主地尋找跟自己相同的觀點。一旦意見相左,便會做出激烈反響。顧小白很少寫review型的影評,但一旦出手一定很精彩,他對《雙雄》的評論也是如此。有網友不同意他的觀點,這也很正常,但這位網友顯然感情受到傷害,因為顧小白說了他偶像的壞話。真是不必,你有不同意見盡可以發表,在網路時代,已經沒有人能壟斷話語權;但只要沒有「高度統一」的政策,這個世界上就會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見,對一部電影的評論更是如此。如果一個人不能適應言論自由的環境,那他最好躲開這個環境或者自己創造一個言論統一的小環境。

《手機》引發的爭議表明,有這種心態的影迷在我國為數不少,首先是崔永元。作為一名該片的評論者,他犯下了兩個大忌:一是你必須看過影片後才有資格評論,否則你的觀點是空中樓閣;二是你可以用任何強烈的語言駁斥該片,如果覺得有誹謗之嫌,可以訴諸法律保護,但他暗示電影局應該禁映(原話是:我甚至不理解電影局為什麼能讓他通過還在全國放映)則是一種對電影業極為有害的思維。更可悲的是,在新浪網的調查中,高達40%的人同意他的觀點(也許只是同意他言論中的某一部分。)

讓我們來推理一下:如果崔永元是電影局審片官員,他必定會槍斃該片。如果這40%的網友中有人有權槍斃該片,那麼該片就不會問世。這么多人這么樂意剝奪公眾看某部影片的權力,同時又很多人叫嚷著沒好片看。你說這中間有沒有因果關系?能怪誰呢?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調查結果時,真是非常痛心:中國觀眾,我們只配沒電影看,因為我們動不動就要把自己不喜歡的作品給禁了。可以想像,如果這40%的人可以一票否決的話,中國將從此沒有一部電影可以上映,也不會再有一部小說、一張報紙、一篇文章可以問世。要知道,世界上是沒有哪部電影是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認同和贊許的,如一個政客得到60%的民意認可,就算很受歡迎的了。如果一個人可以剝奪所有人的選擇權力,那麼任何形式的創造都可以休矣。

當然崔永元只是暗示了一下,而且他也不是審片官員,而且他也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所以我們的反應可能過火了。不過這種國民心態對於拍電影或寫影評都是一大障礙。十多年前的所謂影評,被淪為圈內說好話的宣傳;現在有些人為了駭世驚俗,故意跟大家唱反調,其實心態是一樣的,都是一種迎合。真正的影評,最重要的是要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感覺沒有對錯,感受一定有反對者,但感受有講道理和講歪理之分,有常態和奇特之分。寶琳。凱爾的觀點80%我都無法認同,她對於斯特里普脖子以下不會演戲的說法,相信大多數電影業人士都不會苟同,但她自有她的邏輯。我不必同意她的結論,但我欣賞她獨特的視角。

一個影評人的真本事不在於人雲亦雲,而在於發現別人疏忽的佳作,當《雌雄大盜》無人問津時,凱爾為它搖旗吶喊,說《指環王III》是優秀作品,沒有人會因此把你看成天才。(我沒有鼓勵大家故意唱反調)我覺得一個好的影評人,應該勇於推薦遺珠。介紹《指環王》是工作,但當你發現一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導演帶領一班不會到處引起少女尖叫的演員拍出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那種快感是無與倫比的,而向大家介紹這樣的作品,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

電影基礎知識
二、電影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三、影評寫作的角度
四、影評寫作要求

一、電影基礎知識

一、電影:由活動照相術結合幻燈放映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現代藝術。發明於19世紀末。1895年12月28日法國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首次對觀眾放映,故將這一天定為世界電影誕生日。

二、電影的本性:

1.作為大眾文藝樣式的藝術觀賞性;

2.作為實現利潤、擴大再生產手段的商品性;

3.作為意識形態載體的工具性。

三、對電影事業的要求:1.體現個性力量的藝術創造性 2.適應時代與社會需要的思想性;3.實現經濟價值的功利性。

四、電影的兩大風格類型:

1.紀實風格:源於路易·盧米埃爾兄弟放映的《工廠大門》《嬰兒喝湯》《水澆園丁》等影片對生活的紀實。強調真實客觀地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

2.戲劇風格:源於美國用電影對舞台演出的紀錄,注重場面繁華、情節曲折、明星效應,形成好萊塢式電影風格,對故事片創作產生重大影響,成為電影市場中主要的影片樣式。(***98年3月9日對《泰坦尼克號》和美國電影的看法)。

五、電影主要表現手段:

蒙太奇:將片斷鏡頭加以組合,並與聲音配合,創造出特殊電影時空的結構方式。

英國梅里愛的發現與探索。美國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中成功的運用。蘇聯電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將蒙太奇上升為理論。「庫里肖夫實驗」,一個毫無表情的臉與喝湯、棺村、小孩的畫面連接,產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強調剪輯的作用。有多種表現手法,如鏡頭~、音響~、對比~、平行~、聲畫分立、聲畫對位等。蒙太奇極大地增強了電影的表現力。

長鏡頭:指對一個運動志面較長時間的連續不間斷地表現,保持運動著畫面的整體性。這是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反對蒙太奇造成的虛假而提出的一種電影閏美學理論。強調電影的照相本體屬性,強調生活的真實性。

二、電影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一、電影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1、從產生以來逐漸成為最普及、最重要的藝術樣式(電視只是傳輸方式的改進,其以聲畫為手段的表現特,質與電影一致),列寧說:「對於我們來說,在一切藝術樣式中,最重要的就是電影。」電影對人的行為、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美國現在人均每年看6次電影。

2、對人類文化信息傳輸方式的巨大變革,使人類進入影視文化(信息文化)的發展階段。西方學者認為人類文化經歷了三個階段:以語音為載體的口頭語言文化,以文字為載體的書面語文文化,以音像為載體的影視文化。

二、電影評論的作用:

1、影評是一種科學的活動,是電影藝術與觀眾的橋梁,是實現電影三重價值(藝術的、社會的、經濟的)的重要手段。國外影評主要作用於票房價值,中國影評側重於社會性,形成中國特有的、最廣泛的群眾影評浪潮,形成中國文藝評論獨特景觀。

2、影評本身是一門藝術,有利於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思辯能力、寫作能力。從寫作學的要求看,影評寫作需要信息處理能力,也是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能力的綜合運用。許多人從影評起家,走上專業文化工作道路。上海市為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在97年高考語文中有一道小作文題,要求學生寫影評,題目是《推薦一部影視劇》,15分,這一舉措使學校掀起起電影熱,97年的《文匯電影時報》和98年2月11日《新民晚報》對此作了報道。國外文科大學一般都有電影課程。今年,東南大學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要求大學生觀看百部優秀影視片。最近,北師大為大學生設立電影院,結合放映的影片請專家給學生講評。

三、影評寫作的角度 一、思想評論: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見《銀海珠光》)。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挨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系歷史事實,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二、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贊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

1.藝術樣式評論。如《不庄不諧 笑從何來》結合喜劇樣式對影片《甲方乙方》展開評論;《屏幕涌動紀實潮》從紀錄片美學特色分析紀了優秀錄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紅河谷:動人心魄的視覺交響樂》就該片所具有的交響詩式的結構樣式進行評論。

2.藝術風格評論。如《充滿詩情的戰場寫意》通過影片《大轉折》中幾個主要戰斗場面的不同詩意內涵的分析,對該片以潑墨的方式抒發的濃郁的詩情,給人以震顫心弦的視聽感受。對於引起較大爭議的《紅色戀人》,《詩電影的意象美》從電影風格和創新的角度給予肯定。

3.審美特性評論。《對親情與人倫的呼喚》從當代悲劇審美特性入手,指出當代悲劇重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復雜性,喚起人們對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棗親情與人倫的珍視。評《小鬼當家》的文章《「小鬼」為什麼逗人喜愛》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分析。

四、電影特性的評論。

這類評論寫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色彩、音樂、攝影、特技、表演、導演等方面的評論。試舉例如下:

1. 電影語言評論。《<紅高梁>――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和成功之路》。

2. 電影結構評論。《復合交融 巧織經緯棗<平津戰役>的結構藝術》。

3. 電影修辭評論。電影修辭包括多種手法,如對比、誇張、象徵、擬人等,如《<開天闢地>中的象徵手法賞析》。

4. 電影節奏評論。《滿懷深情的韻律美棗談電影<周恩來>的節奏藝術》

5. 電影懸念評論。《懸念迭設扣人心弦棗談美國片<碟中碟>的懸念技巧》

6、電影音響評論。《摹聲會音皆有情棗<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音響》

7. 電影色彩評論。《張藝謀為何偏愛紅色》《在「形式」中強化「意味」》。

8. 電影細節評論。《耐人尋味的「納銀密賬」》、《一串閃光的項鏈》。

9. 電影表演評論。《眼之魅》

10.電影音樂評論。

以上評論角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滲透、交*、兼容的。評論的視角可以是復合的,如評論人物,除了上述的評一個人,評一類人,或對立人物的對照分析,也可以就幾部影片或某一類影片中同類人物進行綜合分析,或對某種創作傾向進行評論。如《憂患意識與英雄主義》對美國影片普遍性的主題的分析;「新時期軍人銀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員為什麼不能長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為什麼走紅」等論題是綜合某類影片創作傾向選的。

電影評論的文體樣式可以多種多樣,一般以論文體為主,也可以用書信體、對活體、問答體、隨感錄。近年也有散文體,散文體多以抒發情感為主,輕靈活潑、文筆優美,但一般缺少嚴密的論證,較少邏輯力量,理論色彩較單薄,在影評百花園中應當允許各種文體樣式存在。

四、影評寫作要求

一、緊扣「電影」與「評論」。

所評論的內容必須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從說明書和報刊故事中尋找。

要抓住電影藝術的特質,評論的對象有畫面感、運動感。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也能獲得對影片的大致了解,認同你的觀點。

要展開評論,明確中心,嚴密地進行說理與論證,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觀點而無論證。

二、總體把握,細部突破。

首先對一部影片有正確的總體評價,在此基礎選擇一個較小的視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鑒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雲亦雲。

另一方面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樹林。力求寫出鞭辟入裡的專論,不要寫泛論、散論。目前各類報刊包括專業電影報刊為了搶時效,搞「炒作」,發表的大多是新聞記者根據編導散發的資料摘編的綜合評介,陷入「故事情節+主題思想+藝術特色+演員介紹+拍攝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側重於社會意義的評論要注意兼顧影片的藝術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銀幕形象進行說明與論證。有一學生寫《火燒圓明園》的影評,只是對這一歷史事件抒發感慨,全文與影片毫無關系,嚴格講這樣的文章不是影評。

側重於藝術價值的評論要把握藝術表現中體現的思想內涵。

要講究評論文章自身的藝術性。
四、注重思辯、講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力求新穎、深刻,寧可是「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不要趨同,說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確觀點」。構思立意如同兵家謀略,「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耳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奇制勝。

注意評論語言的生動活潑、形象鮮明,注意句式長短得當、音韻和諧,既要有理論色彩,又要明白曉暢,讓理論文章給人語言美感與動情力量。

《黃河絕戀》主要情節與場景

1.海空大戰。先聲奪人,以快節奏的戰斗場面調動觀眾情緒。
迫降遇險。繼續以驚險場面吸引觀眾,小孩救人;懸崖墜機;小孩被炸。

7.黑子家中。三炮唱歌,見花花捉蠍治傷;歐文見花花紅肚兜,引出閃回鏡頭:日寇毒氣殺人,哥哥出窗被槍殺。

8.山寨受困。過河被民團俘;獄中歐文「光榮的投降」與黑子「只要有一口氣絕不停止抵抗」的爭論;三炮對寨主談「外人、親人、仇人」的關系。三炮看黑子,「趙家害得我喪了男兒身」;閃回:械鬥。

9.刑場脫險。刑場行刑在即,安潔救人,鬼子槍殺安潔――寨主夢醒(內心斗爭);安潔出窗奔刑場,拉手榴彈威脅父親,救人。

10.古廟棲身。花花放蠍子咬日本軍官;古廟,東方文化神秘氣氛,營造相愛氛圍;歐文學漢語「我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我是ANGIEL的最好最好的朋友」,「YES」。群山夕照,古烽火台上「你們……都有許多愛」,初步理解,相愛的開始。

11.屈辱回憶。黑子夜訪寨主,曉以大義(講述安潔的不幸,促使寨主轉變);蘆葦叢中,安潔痛苦回憶;波爾明白「一個弱女子寧可放棄生命,不能放棄人的尊嚴」。

16.祭奠忠魂。一張張照片――小孩、花花、父親、黑子、安潔的照片放入激流中,「讓生命還歸黃河」,信天游的葉哨響起,閃回:匕首、手榴彈、黃河留影……

評論角度

一、評主題:1、抗日斗爭,揭露日寇罪行,歌頌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懷、崇高人性;2、生命價值與民族命運;3、對和平和期呼喚與社會的發展的期望;4、在人類之愛基礎上不同文化觀念的撞擊與交融。

二、人物評論:1、單一人物;2、某類人物;3、對比性人物;4、從人物關系評析,如中外、父女、民族與宗族等關系入手。

三、場景細節:幾次爭論;手榴彈的出現;小刀的運用;幾個人物對死的選擇;照片的作用。

四、懸念設置:人物命運為主線,將人物經常處於生死關頭,環環緊扣。

五、矛盾沖突:1、進步與反動、民族解放與法西斯專制;2、東西方觀念;3、宗族。

六、敘事線索:三種時態,現在時著眼於戰爭與和平的對比,調節情緒、深化主題,給作者一個自由的敘述時空;過去時表現矛盾沖突與情節發展的主線;過去完成時重點在揭露日寇罪惡。

七、情節與節奏:戰斗高潮與抒情段落的設置;緊張與舒緩情緒的起伏;鏡頭節奏快與慢的轉換。

八、中外影片比較:與《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憶形式講述拯救生命與回歸家園,但《黃河絕戀》避開為什麼救人的爭論,避免說教,容納更多內涵;多種矛盾沖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鮮明個性;戰爭與愛情兩條線索推進,更富有抒情色彩。

九、與《紅河谷》比較:文明沖突的合理性;敘事特色強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對比中展現性格的發展,注意人物性格的豐富性。

有很多人認為看電影就看電影唄,評什麼?論什麼?但事實上,在你寫影評的同時,也是讓自己回溯在這一個半小時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爛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員,他們又是用什麼眼光來看?沒人願意製造一部人人唾棄的大爛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爛片是否有可取之處,是否製片.導演.演員們用著不同的想法來拍攝?

這些,當你開始用心寫影評時,你的思路會愈來愈清明,想的范圍愈來愈廣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體會,也能將你的體會帶給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評中,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文筆進步了,看電影時能看到更多的細微末節,能感動到心靈的深處,那麼,你成功了

當然,沒人是一蹴可磯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學創作者外),當我自己回顧一開始寫的文章,也覺得自己的文筆生澀,眼光不夠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發現自己很自然的就長篇大論了起來,當然,現在依然不夠好

最好的一句話是----

「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

不是一定要中規中矩的寫影評,正面.反面.側面的見解都是很獨到
化簡為繁,化繁為簡,字字都是精采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