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我要成名影評

我要成名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2-16 16:05:04

A. 《阿凡達》最精彩的影評

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時候,是最醜陋的!

B. 怒火救援 簡介要清楚,短;影評,不用很長,要深刻,可以參考的

「不可為惡所勝,而要以善勝惡。」
——《羅馬書》12章21節
在1987年錯過這部電影的拍攝後(不知道製片人哪根筋出問題了,怎麼會認為剛拍完「壯志凌雲」 的托尼•斯科特名氣太小),托尼顯然對此耿耿於懷,2004年拉著丹佐爾•華盛頓翻拍了這部在當年的法國、義大利合拍電影。

在「第一滴血」風靡的八十年代,類似的復仇電影層出不窮,「怒火救援」算是跟風之作,並不成功。過了17年,大家又賦予了此類復仇電影新的內涵,即救贖,就像94年的「這個殺手不太冷」。不過「怒火救援」著重描寫了克雷斯這個復雜的人物,包括他血腥的過去和他沉浸在酒精中的掙扎。小女孩皮塔成為他的第二次機會,重新做一個正常人的機會。

耶和華的寶座在天上,他的慧眼查看世人

克雷斯是特種部隊的退役的軍人,受命保護一個富翁的女兒皮塔。在那個叫做墨西哥的城市,平均每60分鍾就發生一起綁架案,其中70%的受害者都無法倖存。這是個聽起來有些聳人聽聞的數字,但是事實上在那裡,你根本不需要成名或者很有錢就會被綁架。鏡頭從影片一開始就不停地晃動,模糊不定,彷彿一個惡夢,卻永遠無法醒來。

克雷斯的回憶和逃避充斥著電影的前半段,驚醒的黑夜,故作冷漠的外表,讓人感到一種不安與掙扎。他逃避著那些漂浮著著血腥、惡臭的日子,用酒精來麻痹自己,用聖經來安撫自己不安的靈魂。《聖經》詩篇第十一章說:耶和華在他的聖殿里,耶和華的寶座在天上,他的慧眼查看世人。於是,克雷斯恐懼著,像一頭困在鐵籠里找不到出路的野獸,舔舐著傷口,等待著被救贖。他不明白自己以前做得是否正確,能否能被原諒。

皮塔是那個地獄里的天使,悄悄落在他的肩頭。他們說,如果你是一個天使,就可以無端地,為整個人間流淚。「黑暗中的舞者」裡面的塞爾瑪是天使,最終卻無法拯救自己;「薩瑪利亞城的女孩」中,那兩個女孩都是天使,不畏懼世俗的骯臟與丑惡,即使淪落到最陰暗的溝壑也能散發出聖潔的光芒;「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瑪蒂爾達是天使,那盆象徵希望的植物就像是她頭頂的光環,照亮一個殺手冷酷的心。而皮塔也是這樣的天使,但凡天使都有著一眼看穿誰需要救贖的本能。她們永遠知道天堂的大門開在哪個方向,永遠知道你的心隱藏在哪個幽暗的角落。然後,挖出你的傷痛,輕輕撫平。

克雷斯是皮塔的熊熊,是她最珍愛的熊熊。缺乏關愛的孩子,總會在布偶的身上找到慰藉,那個不會說話不會動的玩具不會拋棄他們,不會嘲笑他們,永遠會安靜的陪伴在他們身邊。克雷斯是個堅強如鐵的男人,卻有著孩子般柔軟的心靈。這跟他後來的殺戮不會有任何矛盾,那次殺戮是困獸死亡之前的嘶吼,不為自己,而是為了他的天使。死亡是上帝的藝術,上帝也有憤怒的時候,也曾毀滅世界,更不要說渺小的人類。

讓我永不忘記

電影中最溫暖的瞬間,定格於皮塔隨手摘下路邊的一朵小花送給克雷斯。那一刻,她的愛吹到他的心裡,我都能聽到花開的聲音。她送給他的護身符就像是上帝的杖,指引著迷途的羔羊找到回家的路。

「怒火救援」的有些東西與「這個殺手不太冷」很像。一樣的,都是在無情的城市尋找希望。一樣的,有一個天使與一個迷途的男人。一樣的,註定分離的結局。但是,我更偏愛克雷斯。「這個殺手不太冷」像一個童話,「怒火救援」更像是一曲人生的悲歌;「這個殺手不太冷」注重刻畫的是兩人之間的感情,而「怒火救援」注重刻畫了人們的迷茫與不安。

當然,克雷斯也同樣幫助了皮塔如何堅強與贏得成功。從頭至尾,都有一種奇怪的傷感包裹著克雷斯,就像受傷的動物還要用最後一口氣保護它的孩子一樣。他就像個失去一切的孩子,拚命的要抓住僅有的一絲光亮。他用憤怒偽裝自己,不受傷害;用殺戳保護皮塔,不受傷害。

當得知皮塔被撕票的時候。一個念頭閃過我的大腦,「當你被救贖,說明你墜入了另一個地獄。」因為你見過天堂的光亮,地獄的黑暗將把你推入更深的深淵。泰戈爾寫過:「假如我今生無緣與你相遇,就讓我永遠覺得難以相逢——讓我永不忘記,讓我在夢時醒時都經受這種悲痛的打擊。」有些東西,如果不能擁有,人們寧願一輩子都沒有見過。所以,誰都可以想像,當時克雷斯的絕望。他想毀滅世界。

C. 給我《功夫之王》影評/觀後感 謝謝了

兩大功夫明星終於聚首,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幸事。但是撮合二人不是國人,又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成龍和李連傑在米國的功夫片,我看過一些,但是都很難找到看華語功夫片的感覺。功夫電影到了西人手裡總是缺失了一些韻味。民族文化畢竟是民族的,即使到了號稱民族大熔爐的米國,也難以保持原汁原味。所以,如果《功夫之王》在國人看來只能落得簡單化,表面化和形象化,只能滿足感官刺激,不能引起心靈共鳴,我是一點也不會奇怪的。

並不是所有華語功夫片都有深刻內涵的,但是能夠長久流傳,成為經典的功夫片一定不會滿足於表面的精彩。《精武英雄》所以被人推崇,不僅僅是因為打的漂亮,電影中蘊含的家國情懷不可忽視。一時之間我想不到成龍的哪一部電影能夠和《精武英雄》媲美,但是成龍的大多數電影中都包含著成龍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和感受,而我從他的電影中體會到的,也往往都是代表著美好的,正義的東西。

此外,還有故事題材的問題。有多少米國人能夠看懂《西遊記》,這個問題就像有多少中國人能夠看懂《紅樓夢》一樣難以回答。或者也不能說米國人看不明白猴子的故事,但是這只猴子在國人的心中是有著特殊地位的,特殊到毛主席都會說「金猴奮起千鈞棒」,特殊到其一度成為北京奧運吉祥物的候選之一。史蒂芬周的《大話西遊》曾經被波濤一樣的口水淹沒,就是因為他的猴子和傳統印象中的猴子有太多的差異,差異到在那個時代無法融合。史蒂芬還是一個中國人,一個可能從小聽著猴子的故事長大的人。如果換到米國呢?

米國人是不會管這些的,因為這是一部米國出產的電影,只不過借用了中國出產的人物,還有中國出產的演員。他們最注重的打的好不好看,熱不熱鬧,這我們從海報上就可以看的出來。能不能賺到銀子是根本,能不能帶出續集是關鍵。所以他們能把八仙過海,東游記,白發魔女糅合進來,湊一盤功夫神話大拼盤出來。即使國人再不認頭,至少米國人也會得意洋洋的說:你們應該感謝我們的,我們把兩大天才撮合到了一起,這是你們十幾年都沒能完成的事情。

深深的無奈,對於這一點,我確實無話可說。也只能期待成龍,李連傑和倪星之間的PK精彩一些了。故事是否耐看,圓滿只能放在其次了。

附:《功夫之王》人物
無論搭檔有多英明神武,到了最後解決問題的永遠應該是米國人。所以在《特別紳士聯盟》中,那麼多異族奇人素手無策的時候,是湯姆.索耶的一槍拯救了世界。這就是米國人的「情懷」。所以,《功夫之王》中,我們熟悉的孫猴兒角色也會由一個米國人扮演。可喜的是,這個米國少年長得確實像猴子,不是小像,而是大像。此外,一根筋的米國人似乎沒有分清《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和《七龍珠》中的孫悟空是不同的。所以《功夫之王》中的「孫悟空」一身行頭頗似日本漫畫中的那位。或許,在明年的電影版《七龍珠》中,賽亞人悟空會從耳朵里拽出一根棒子也未可知。

在電影的開始,和天兵交戰的孫悟空是由李連傑扮演的。但是在我個人看來,李連傑扮演猴子不如成龍來演合適。因為孫猴子的棒子似乎是談不上什麼招事的,這正契合成龍的武打風格。或許,米國人也感覺到了這一點,所以,後來,李連傑將以默僧的形象出現。《看電影》雜志認為這是一個集唐僧之俊和悟空之傑的完美英雄,並更傾向於唐僧這個角色。這一點我很難接受。我印象中的唐僧,說的最多的就是「徒兒,為師餓了」,或者「ONLY YOU……」默僧都不像。他更像歷史意義上的玄奘法師,意志堅定,默默前行。

同理,在西遊記中也找不到魯炎(成龍)和金燕子(劉亦菲)的影子。成龍扮演的角色身上的印記比較復雜。從形象上看帶著八仙的影子,可以參考他的倒騎毛驢,或者他手中的葫蘆。張果老是騎驢的,鐵拐李是拿葫蘆的。但是這二位應該不會打醉拳,滿身塵土的在地上摸爬滾打,太跌神仙的份了。行文至此,我忽然想到了醉八仙,由此又想到了《武狀元蘇乞兒》。我覺得,魯炎這個角色和傳授蘇乞兒醉拳的那位老丐十分相似,都是喜愛傳道授業解惑之人。別忘了,N年之後,這位老丐還曾經傳授如來神掌給了一個混混。

我雖然沒有看過《大醉俠》,但是我也知道金燕子;我雖然沒有通讀《白發魔女傳》,但我也知道練霓裳。所以,當這兩個人物出現在《功夫之王》中時,我不禁啞然失笑。米國人的致敬真是致敬到家了。或許他們不認為白骨或者蜘蛛成精有多麼的吸引人,或許他們認為拉來兩個成名人物會更加吸引功夫迷們的注意,於是這兩人就出現了。劉亦菲還獻出了自己的銀幕初吻,就給了那隻猴子,全然忘記了神鵰大俠的苦苦等待。如果神鵰俠前來報復該又如何?孫悟空不是對手的。可以參考正宗的《西遊記》,如來都要稱神鵰一聲娘舅。

主角已經如此神武,反派自然也不能從簡。在成龍和李連傑的面前,即使救世主尼奧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但是看到站在雙J面前的是守護天使塞拉夫,貓頭就放心了。從風格上講,倪星和雙J是不同的,成龍是諧,李連傑是飄,倪星就是狠。不同風格之間的打鬥看起來才有意思。如果三方一上來都是太極起首式,那就只有內行才能看明白了。《看電影》雜志把倪星扮演的玉疆戰神定義為天界管司法的二郎神,猴子的死對頭。不過鑒於他在電影中是頂級BOSS,倪星的打鬥相信在兇狠之餘肯定還會蘊含一種帝王之氣。

D. 對成名的看法

大多數人都嚮往成名,可人們往往對成名有微詞,如「追名逐利」等,聯系實際談談對成名的思考。

【例文1】 147分的交大生 高三(2)任懿

倘若寒窗苦讀數十年,通過高考搏命一擊會是大眾所認知的最合理、公平的大學入場券,那147分是否是一個太低的門檻、太高的優惠?又是什麼填補了這數百分的差距,讓名校敞開了它「傲慢」的大門?不知是名校真的惜才,還是成名對這位天才檯球運動員提供了便利。總之,作為交通大學錄取國際斯諾克滿分147分持有者——丁俊暉一事,總是與「成名」、「得利」是脫不了關系。

且不談丁俊暉的錄取一事,單從他的成名現象就顯示著成名的多種方式,也潛藏了成名帶來的利與弊。「成名」一詞很難確定詞性,途徑是紛繁多樣的,但是從類型上大概我會分成兩種:主動成名和被動成名。丁俊暉顯然屬於後者,他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是因為他是中國檯球界的一匹黑馬,且這批黑馬來勢洶洶,從03年出道,短短的六年之內,名聲便響譽了國際,而他也理所應當地成為了中國檯球第一人。丁俊暉的成名絕非偶然,但他初出體壇絕對不會料想到今日的輝煌。他追求的是進步與礪煉,還有天生對撞球的喜愛所帶給他的快感,非名利。當他在檯球領域一步步邁進的同時,名聲也作為一個附帶品,為他所有。

名聲作為成功的附帶,且種種的效應也依附著名聲而來。在丁俊暉於多個國際性錦標賽中獲得了佳績之後,「丁俊暉」成了不談論體育時也會出現的名字。因為他自學成才,他被當作了檯球天才的代表;因為他學業中止而今又獲諸多榮譽,他成為另闢蹊徑也能達到成功的典範。「丁俊暉」於是成了一種概念,一種意象,如所有的公眾人物一樣,成為語言標簽。2007年1月在大師賽中的一桿滿分147,一擊即中了上海交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08年,丁俊暉正式入學交大。一所所有學子都夢寐的名校將它的大門向一個初中肄業在家的人打開,因為其在檯球領域的卓越的成就,因為他叫「丁俊暉」。之後,是紛至沓來的輿論、質疑與攻擊。丁俊暉在褪去檯球天才的光輝後,被認作一個文化低下、完全不具備入學接受高等教育的形象。成名帶給了丁俊暉名牌高校的入學機會,也同時將其陷身於刻薄尖銳的公眾評論中。這是成名所帶來的雙面效應,當然還有更多,但僅僅這兩者的矛盾足以說明成名利弊的雙刃性。

丁俊暉本不是一個想成名的人,但是在檯球方面他是上帝的寵兒,他也通過努力,在自己的領域嶄露頭角,他成了名。也許有名的人未必想出名。正如丁俊暉無法料想147分的滿分也能換取跨領域「競技」的入場券。「丁俊暉」的名帶給他入學交大的「利」,卻無奈也要背負大眾的輿論壓力。公眾有著極大的寬容,他們可以原諒一切,除了天才。當他們覺得一個人擁有太多的榮譽、名利,好運總是光顧他而在自己身邊來回徘徊時,嫉妒心的作祟會蒙蔽了他們的眼光。又或者公眾將他神化,寄予太多希望,而忘了他也只是一個食五穀的凡人。

對於成名後的世界,丁俊暉始終無法像操縱桌上的綵球那般自適與淡定。誠然,也沒有人能法力無邊至此。能否成名、成名好壞與否都是無法預料及掌控。唯我,願靜坐以觀滄海,追逐不能控制的一切本是一場鬧劇,承受眾人的評論也終是成名的無奈。

147分的交大生,只因他是成名後的丁俊暉。

木青:作者由一個事件入手,深入剖析了成名的利與弊,有理有節,體現作者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但在文章的最後,作者得出的結論竟是「無奈」二字,明顯破壞了整篇文章的主旨。

【例文2】 何謂成名 高三(4)周俊超

隨著當今社會的迅猛發展、信息流通越發快捷,人們成名也成了一件易事,任何小人物小事件爭相被報道。這些人似乎成了名,可細看一下卻並無任何值得贊頌之處。那麼,何謂成名?

成名是一種社會認同,是社會對個人事業或是對個人道德品行的稱頌。其本質是一種尊敬。古來任何聲名遠播的聖賢不都是如此嗎?孔子創建儒家學說,提出了中華傳統的核心價值觀,其成就何其大也,名聲為世人所知曉理所應當。但能使孔子聲名漂洋過海的不僅僅只是他的思想,還在於他的高尚的品行和操守。關於孔子的道德品行可從他的學生顏回身上得到印證,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該其樂」不正是受了孔子的道德教化所影響嗎?更不用說孔子本身所宣揚的「富與貴」與「仁」的取捨了?

一個道德品行高的人最易成就真正的名聲。想那些中國古代的隱士,即使隱於山林,也為世人所皆知,就在於他們有著非同一般人的思想與品質。那南陽卧龍先生諸葛孔明,無須任何自我宣傳,便被三國時的大英雄劉備所看中,三次訪廬,懇請出山。為何?為的就是諸葛亮的智慧和他矢志不渝的忠心。時至今日,他還被我們所尊敬和崇拜。

然而,隨著當今傳媒渠道的廣泛應用,各種「小有名望」的人紛紛站起。人們漸漸偏離了原先成名的內涵,社會認同也偏離了對德高進行稱頌的主幹。當今,人們對成名逐漸理解為了追名逐利並以各種手段標榜自己,甚至還有人為了成名而與世道背道而馳。那驚動全社會的「范跑跑」事件以及他事後的一番言論,使范美忠成了「名」,卻是「惡名」,雖然他成名的目的達到了,但招來的是全社會的唾罵。[z1] 那各類選秀節目,讓一個個還為真正在藝術上修煉成熟的年輕人成了名。但這些名聲是短暫的,隨著一批批新人如潮水般湧出,原先的一批逐漸淹沒在了茫茫人海,被人們所淡忘。他們並沒有真正被人們所記住,原因就在於他們並沒有創造出能經久不衰沉澱出精華的作品,也就無法贏得人們的尊敬。回想過去的偉大藝術家們,像莫扎特、貝多芬、巴赫等,都將自己的生命譜寫進了作品中,使這些作品具有了生命的回響,令人震撼。而現今的大多數人在成名後便已鬆懈,沒能在藝術道路上繼續探索,創造出歷久彌新的藝術作品來。

但值得慶幸的是,社會依然認同那些有崇高道德品質的人。那些感動中國人物,那些抗震救災的英雄,任何其他的名聲都無法掩蓋住他們所散發的人性光輝。人們都致以尊敬的目光。[z2]

成名應是一種尊敬。

木青:作者提出「成名」的實質是「尊敬」,這個立意比較新穎。緊接著,作者以古今對比的方式論證這一觀點。但在語言表述上,好像「認同」有了,但「尊敬」不夠。整篇文章能體現作者一定得思想性,這點在高考中是很推崇的。結尾處有些倉促,破壞了文章的整體感。

【例文3】 成名不是成才 高三(4)沈思遠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成才的天賦,這不可否認。但是這里必須糾正的是,成才與成名沒有必然的聯系。所以,我們需要認清這一點:成名,不是成才。

成名,並不意味著你就是個才子,是個值得尊敬的人,只不過就是你或許會被更多的人所得知,所了解。並不標志著你便是他人的榜樣。所以說,對於成名者,我們應該懷以平淡,或者說是一種 「鹹淡兩由之」[z3] 的情懷去對待他,正視他。他們的出名,或是機遇,或是靠自己的本事,但對他們過於瘋狂的追求,是不可取的。

進入了21世紀,娛樂活動層出不窮。縱觀演藝界,新人輩出。但他們也只是「成名」,距離「成才」或許他們還有許多的路要走。你看,上海出了幾個「像模像樣」的好男兒,湖南那裡又多了幾個「超級女聲」和「快樂男生」,一時間,議論紛紛。究竟他們的「誕生」對青少年,對整個社會到底有多少積極的作用呢?當我一看到一大群的粉絲為自己的偶像嘶聲吶喊或是遺憾哭泣時,我的心裡很不是滋味。既然稱他們為偶像,在他們身上到底有多少東西是值得你挖掘並學習的呢?他們的外表?還是他們的百變型秀?

他們,成名了。只是一夜之間的一炮走紅。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的確需要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平視。他們的成才,不是每一個都值得我們吸取並效仿的。然而,以「才」成名者,才是真正有內容有實質的,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將贊賞的目光投到他們的身上,讓他們真正成為閃光燈下的明星。

成才者,必然秉持一方。文才也好,演藝才能也好,偏才也好,甚至是怪才也好,他們絕不同於那些「有名無實」的成名者。他們憑借自己的才氣,深厚的功底與服人的表現,奪取了人們的眼球,堂堂正正地走上紅地毯。前不久,「百家講壇」里就走出了這樣一位以「才」成名者,他,就是易中天。沒有什麼新聞炒作,也沒有什麼小道幕後,只是憑借一出《品三國》的好戲,讓人們不得不從心裡欽佩起他,近而立他為偶像,有名有實。我們喜歡上他,是因為他的才,而不是他的人或者外表。他的才,是我們將敬贊並學習的。這樣的成才者,何不敬之呢?

成名,而非成才。當我們將所有的目光聚焦在「成小名」者身上時,終有一天,成才者會各告訴我們,恃才不恃名者,乃真正的成名者,乃真正的偶像與榜樣。

木青:作者一針見血的指出「成名不等於成才」的觀點。整篇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作者的議論語言有理有節。但在全文的詳略安排上來看,似乎有些欠缺。

【例文4】 成名之後 高三(2)時靚

中國人素來有一句俗話:「人怕出名豬怕壯。」中國傳統美德就應謙虛內斂,樹大招風會惹來禍患。千年的傳統總是有些道理的,但我覺得成名並不意味著失敗,追名逐利也可視為上進的表現。成名並不困難,而成名之後我們應當去做什麼?是去享受榮華富貴,還是戒驕戒躁?我們關注成名卻忽略了若真要維持成名則更應關注成名之後。

我們應在成名之後擁有「視成名為廢物」的心態。這種心態才會讓你維持「成名」的周期,找到更大的精神追求。法蘭弟在獲得94枚獎牌和科學發明專利後,從不攜帶這些東西到任何場合,當人問起這件事時他也是憨然一笑說道:「這些榮耀只會阻礙我工作上的追求。」這句話可在任何成名的人身上適用。若只呆在榮耀的光環下,人是會被這些光環照耀得逐漸黯淡,找不出成名後的真正出口。成名的人都擁有「視名利為廢物」的心態,這種心態讓他們擁有了一種坐擁世界的非凡魅力。反觀現今社會上的「芙蓉姐姐」,穿梭在媒體的聚光燈下,不斷暗示自己是個名人,充滿了浮躁和淺薄,這樣的成名讓人反感,更不會長久。只關注追求名利,而不顧在名利之後我們當下真正需要的東西;這樣的成名也是孤注一擲。成名後我們需要「視名利為廢物」,找到真正的追求,才會在名與利中收獲更多的東西。

在成名之後,導致名人逐漸暗淡的原因有時並不是名人本身,而是周圍浮躁的環境。就像體育明星成名後周圍媒體相繼報道,反而給運動員造成一種潛在的壓力,使他們在下一次的比賽中得不到正常的發揮。霍金的殘疾和成就都引起了眾多人的關注,而霍金維持成名的智慧則是他選擇了一個脫離浮躁,給予人充分尊重的劍橋。在這所學園里,游戲在湖畔河旁,霍金靜靜享受這安靜美麗的氛圍,更能引發思維智慧的迸發,創造出再一次震驚人類的奇跡。許多智者都在這種遠離浮躁的氛圍之後獲得更大的成就。希臘著名演說家戴摩西尼就為了提高演說能力而剃了個陰陽頭,呆在家裡不出門後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大演說家。雨果為了獲得更完美創作將衣物所在櫃子里,把鑰匙丟在小湖裡後才創作出《巴黎聖母院》。只有脫離了浮躁的環境才會獲得更大成就。

每個人都可以成名,而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關注成名之後,我們應該在閃耀的燈光下找到什麼?

木青:作者跳離常規的思考「成名」是什麼,或為什麼「成名」,而是考慮「成名」之後的內容,有新意。但層次上可以再梳理一下。

E. 羅拉快跑影評

整個電影其實就發生在這生死攸關的20分鍾內,這20分鍾內發生了什麼事情,羅拉是否能找到父親,父親是否會幫她,她又是否能及時趕到曼尼處?如果電影僅僅給觀眾這樣一些懸念,並最終一一給出答案,也不失為一部情節緊張的懸疑片,但導演用意顯然不在於此。影片高妙之處在於,導演打破了傳統敘事結構、敘事角度以及時空限制,對同一事件講述了三種不同的故事情節,這種講述故事的做法顯然是大膽的,導演以觀眾的視角去導演整個電影,同一個故事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結局。
電影多處用了動畫、蒙太奇、大量的快速切換鏡頭,貫穿始終的喧鬧的搖滾樂,羅拉的紅頭發以及奔跑晃動的畫面營造出的緊張急促的氣氛足以讓人窒息。
然而導演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
仔細比較三種情況,就會發現羅拉遇到的這些偶發事件以及羅拉的選擇產生了混合連鎖效應,最終影響了結局。
非常關鍵的一個事件是遇上梅耶先生。梅耶的車是去銀行接羅拉父親的,在前兩種情況下,梅耶因撞車耽誤了行程,沒准時趕到銀行。也正是由於這個時間差,羅拉才得以見到父親。而在第三種情況下,梅耶沒有撞車結果接走羅拉父親,導致羅拉最終從賭場贏得10萬的概率事件,但同時也間接導致了梅耶車與那部車更嚴重的車禍,殃及父親。
遇見急救車也是一個關鍵事件,第一種情況,羅拉沒有想搭急救車,急救車在遇到玻璃時也停了車。而第二種情況下,由於羅拉的干擾,急救車就撞上了玻璃,並直接導致司機為趕時間超速行駛撞上了曼尼。
其實,在羅拉籌錢的20分鍾事件中,只有父親一個人是和羅拉直接相關,會產生直接關系的人。梅耶、單車男子、乞丐、急救車司機都本應是局外人,但卻與羅拉產生了聯系。這些看似非常偶然的事件,其實都有產生的原因,而原因導致結果,結果又導致原因,這樣的因果循環便導致了事件產生的必然性。所謂必然在偶然中產生,偶然又都存在於必然中的道理就在於此。
想起了幾年前看到的一則電視新聞:鄭州航院的一名大四學生騎車經過路邊一個建築工地時,突然被一個電線桿砸中頭部,當即生亡。這件事情讓我開始認識到生命的脆弱。當電線桿倒下時,正好有人經過,又正好砸中頭部,又正好砸中這個人而不是那個人,何況又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這是多小的概率事件啊。如果把那個人被砸中之前經歷的事件一一回放,一定會知道究竟是哪些偶發事件導致了這個必然。也許是遇到一個老同學說話的時間直接增加了幾率,也許是為了早點回學校,抄近路正好趕上那個時間。也許,也許還有太多的也許,然而人已逝去,終無奈何。
電影中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羅拉兩次都碰見了乞丐,卻都匆匆而過。而在第三種情況下,羅拉居然憑92.7個馬克贏了10萬馬克,而曼尼竟也追到了乞丐要回來了錢袋。於是羅拉拚命弄到的10萬馬克突然失去了意義,羅拉像個獃子一樣,不知所措。似乎是導演故意跟觀眾開了一個玩笑,卻發現其實人生本無常,命運本多舜,有人忽然一夜成名,有人忽然一夜暴富;有人第一次買彩票就會中頭獎,有人第一次坐飛機就遇上飛機失事。有時候你越想得到越得不到,忽然有天就得來全不費功夫,有時候你越怕什麼就越來什麼,你不怕了卻也不來了。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種瓜得豆,種豆得瓜,人生就是這樣的循環錯亂,讓世間凡人或狂喜或狂悲,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又有誰能達到?導演毫不留情的以此來隱諭人面對人生和命運時的渺小無能,讓人愈加悵然無助。
想起了《七宗罪》(饕餮、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被天主教認為是遭永劫的七種大罪)最後的一個場景,布拉德皮特扮演的警察最終還是因暴怒(殺手因為嫉妒殺了警察妻子)殺了殺手,這就中了殺手(自稱是代神懲罰人類)的安排,因為殺手自己犯了嫉妒之罪,要借警察之手殺了他自己,那麼警察也因暴怒受到懲罰,殺手替撒旦完成懲罰人類七宗罪的任務終於完成!看到這點,讓人不寒而慄,影片有濃重的宗教昭示意味,人終究要為自己犯下的罪行受到懲罰。人終究逃不過自己的命運。《七宗罪》的一個隱諭是講人的宿命,而《疾走羅拉》也是在講人面對命運的無能和渺小。
然而電影畢竟是電影,可以選擇不同的結局;人生終究還是人生,永遠都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我也忽然能夠理解為何那麼多人把自己的精神獻給一種宗教保管,當人真正開始思考自己的時候,思考生命與世界,與宇宙的關系時突然發現有很多問題無法回答,無法解釋,於是產生了恐懼感,而所謂恐懼感就是一種不確定感的深層心理反應。其實人充其量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浮沉,在面對未知的力量時,會變得渺小不堪。於是很多人開始相信命運,相信未知的力量,相信把精神交給神來保管就會在恐懼感中得以永久的安歇。不知道是不是人被上帝造出來時就對萬物對宇宙有一種天然的恐懼,又找不到自己的庇護人,於是人類就自欺欺人地虛擬出一個萬能的神,接著製造出宗教,告訴自己有神與我們同在,那種恐懼感就會消失了。可悲的人類啊!
短短一個小時十幾分鍾的電影《疾走羅拉》像一部無情揭示人類宿命的詔書,讓人無限深思,心存敬畏!

F. 《霸王別姬》的經典影評

霸王是假霸王,虞姬是真虞姬。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純則無友。達到極限的地方,人總是很少。程蝶衣對戲劇痴迷的程度無人理解,他將戲融入了骨子裡。「我這輩子就是想當虞姬。」他的一生都在戲里,霸王卻是個假霸王!夢中醒來,那是虞姬最後一次為霸王斟酒,最後一次為霸王舞劍,而後拔劍自刎。
「要想人前顯貴,必得人後受罪。」成名光鮮背總是汗水,血淚。這是師父告誡徒兒門的話。最令人觸目驚心的就是老師父對他們的訓練了,打得皮開肉綻,汗水眼淚如流水一般。記得後面程蝶衣對新一代解說京劇,糟反駁時他說讓你們流幾盆汗水就知道了。讓人領略到了什麼叫作「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這才是國粹之京劇啊!!!然而當時的社會已不是小豆子時候的社會,到了國民黨時期,一片混亂,已沒人接受舊社會的東西,新生青年開始涌動,京劇前途陷入末路。
一個生命有一個人的命運。小豆子被母親送去戲劇院就決定了他以後的命運,盡管最初的他多麼恐懼,多麼害怕,但這就是命。有一個情節,小豆子看見被人遺棄的孤兒,想要抱回,師父說「一個生命有一個人的命運,還是把他放回去。」
中國民國時期三個階段的變化,天下混亂。抗日時期到抗日結束,然後國內政亂,中國百姓的命運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生存,不得不出賣人性,而在其中只有程蝶衣堅守初心 ,直到最後看清人性的漠落。里邊的妓女菊仙也是一個明事理精明的女人,懂得順應時代變化,對程大段的愛情也是至真的。關於中國這段混亂時期百姓命運的變化讓我想到余華的《兄弟》這本書,也是催人淚下。
(看完太過觸動,知識層面淺薄,如有不對請噴,欣然接受。)

G. 榴槤飄飄 影評

剛在朋友的推薦下看了這部2001年金馬獎影片<榴槤飄飄>,本應是睡覺的時間,卻一口氣看完而且越看越精神.
關於榴槤,影片中出現了三次。第一次,它被人用來當棒槌打傷了接送秦燕的小混混,當時後巷的洗碗妹阿芬看見了兇手卻不肯承認也不敢報警,小燕讓阿芬的媽媽去報警,但是雙方一個是妓女,一個是黑戶都不敢報案。第二次,阿芬的爸爸花100元買來了一整個榴槤送給女兒當做生日禮物,想讓她嘗嘗傳說中的水果之王,一家人圍著刺蝟似的「果王」不知從何下手,到最後總算是打開了卻沒人喜歡吃。第三次,阿芬從南方把榴槤寄給了已經回到東北的小燕家裡,在新年同學聚會時小燕把這個北方沒有的水果拿給同學吃,初次接觸這種帶有臭味的東西,同學們都難以享受它的美味,最後小燕把它放到家裡的冰箱里留給父母,父母也一動沒動,最後只有小燕一個人品嘗和體味著它給人的香甜與略臭的氣味。
在那個年代,內地人想在香港那個繁華都市生存就象榴槤很難被北方人難以接受一樣,似營養豐富,外表卻被硬刺包裹,首先體會到並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那堅硬的外殼和略臭的氣味。
關於小燕,一個現實的女孩兒,在她看來,家鄉是個不能賺到大錢的地方,她渴望出人頭地,過上富裕的生活,所以去深圳那個經濟特區闖盪,認為只有那裡可以淘金。她拿著三個月的香港通行證去那裡做起了妓女,對她來說性只是一個生存工具,她輾轉在各個旅館之間,不停的接單,一次又一次的用自己的雙手沖洗陌生男人的身體還要說笑著,在香港她是沒有靈魂沒有家鄉的,直到在港的最後一天她也沒有去過香港海洋公園,記憶里的香港只是一條條小巷,甚至連當地的榴槤都沒有吃過一次。
東北人都是愛面子,好臉兒的,至今如此。小燕回到家鄉後,父母為這個在南方賺了大錢的女兒擺酒席,宴請親朋。(我忽然想起了上大學時賺的第一個月工資回到學校後也都請同學好朋友吃飯花掉了,花的一毛沒剩。)她的同學羨慕她,她的表妹渴望追隨她,希望她能帶著他們去南方闖盪,但她每次的回答都是「完了再說吧」「我還沒想好呢」。她在家裡洗碗的時候會看著自己的雙手想起過去,覺得手臟,跟她的媽媽要膠皮手套想將雙手隔離開。故事中的小燕還是離了婚,目送朋友踏上南下的火車,得知表妹也去了深圳闖盪,得到金錢的她回來後又很快失去了家人朋友這些更重要的東西。面對一片片雪花,她找到真正的自己,回到了那個屬於自己的位置——戲曲舞台上。
導演將這部影片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出來,並且許多演員都是非專業演員,而女主角秦海璐也是因為拍這部電影回到了8年未回的故鄉,劇中的那些同學也是她以前的同學扮演的,這部影片是她的成名作。看這種電影多少會感覺有點沉重的,但是畢竟這是7年前的電影了,現在的東北也比劇中拍攝的好了很多,前不久有同學去香港旅遊,銀子花了一大把回來後說元氣大傷,去了趟迪斯尼回來說和大連發現王國那些玩的東西都差不多,話說我們東北這噶瘩現在也不錯地尼

H. 《一球成名》英文影評

北京的四月很冷,昨晚風大雨涼,蜷縮在被窩里看《GOAL》(一球成名),我喜歡這名字。

墨西哥貧苦家庭的小男孩,年少隨家偷渡到美國,足球是他的最愛。年輕的Santiago和父親、弟弟一起做著富人的清潔工、中餐館服務生,以此謀生。因為貧窮,媽媽離家,只有年邁的奶奶疼他。足球是他的唯一快樂和夢想。上天給每個孩子以不同的天賦,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他做好了准備。但父親堅決反對,以半部汽車的價錢飛一趟倫敦,追求一個並不確定的職業足球夢,在他看來很荒唐。

在奶奶的資助下,Santiago與父親不辭而別飛向倫敦,一個擁有四隻頂級球隊的城市,帶著紐爾斯卡隊簽約球員的夢想.身無分文、試訓受挫、患上哮喘、預備隊被解僱、父親辭世……巨大的挫敗和傷痛沒有把他擊垮,只有一個念頭:相信自己,並且不讓關愛自己的人失望。當他創造點球為球隊帶來勝利、當他漂亮突破妙傳隊友得分、當他的任意球劃過美妙的弧線飛進球門,一球成名,致命快感!

那一瞬間,父親彷彿在向全世界宣布:那是我兒子;心愛的女孩兒拋著飛吻;歡呼的球迷瘋狂的吶喊,Santiago!

和所有的礪志電影一樣,這是一個「小雞變鳳凰」的故事,主人公歷經艱辛磨難,取得成功,以親情、友情、愛情感人,激勵人自信、勤奮、勇敢。但同類電影所不具備的是,今年是世界盃年,電影以足球為主題,高超的球技、真實的球場、比賽的實況,又有世界級的球星助陣。呵呵,至少我是非常喜歡。

看球,還是應該去球場!那氣氛,真帶勁!上次去現場看球該是兩年前的事了,中國國奧隊的比賽,踢的那叫一個業余。但我們還是在吶喊,不為別的,因為你在那裡,你是球迷,你是足球比賽的一分子。一種參與的感覺、評論的沖動、甚至發泄的慾望。真羨慕歐洲人啊,每周末在自己的城市就能看高水平的聯賽。

IHAVEADREAM……去義大利,看米蘭;去英格蘭,看阿森那;去西班牙,看巴薩。也就過過嘴癮?呵呵,NOTHINGISIMPOSSIBLE哦

OLE、OLE、OLE!

I. 急求!!張藝謀《英雄》影評

除去音樂,除去畫面,可說的依然很多。即便了看5遍,但是從影片中所能感悟到的,依然不少。這里只想談談片中試圖說明的「道理」,這樣的道理,隨後的大片很難匹及。

首先,我們需要回到「刺秦」這個背景界定。天下紛爭,民不聊生,沒有一個國家不是在為戰爭或者即將發生的戰爭進行動員、准備,所有一切的努力,無外乎要保全一國。戰爭和動亂的年代,固然可以誕生卓越的思想家、軍事家和政客,但是對於所有人而言,人生如萍真正不知該往何處去。這樣的時代,需要有人來終結,需要有人來實現統一,即便不是秦始皇,其他任何一國的國君,身處其位所想的無不是此。其中或許有野心,或許有貪婪,但是民眾同樣會受益,這也可以視為「看不見的手」的作用。這樣是個時代,簡單的同盟是不牢固的,因為這個博弈不是無限循環的,今日結盟之國或許明日就成為他人手中之物,因此沒有人願意維系長久的同盟;所求的解決之道,無一例外,只有戰爭。於是群雄混戰,當秦國的鐵騎和弓弩征服一地又一國時,戰爭會帶來傷痛,會帶來破壞,但是這一切與隨後的和平相比,都是暫時的;只是有些人無法釋懷,有些人無法忘卻自己離別親人的痛楚,於是秦王成為眾矢之的。每日劍客練劍、磨劍,所求即為刺秦;秦王身邊至少三千鐵甲護衛,所求不僅僅為保存一個秦王,而是為了天下。

其次,我們需要分析「刺秦」能帶來什麼,這有助於我們分析這樣做的意義。刺秦必有其緣故:第一種是國仇家恨,這也是大多數人的目的所在;第二種是替人刺秦,他國君主僱傭刺客所求刺秦,為的是自己能夠取而代之,成就霸業;第三種是為了證明自己,身為一名劍客,倘若一擊成功,必將名聲大噪,成為眾人敬仰的「大人物」。這三者,從古至今未曾改變。刺秦成功,便是報仇,便是踐諾,便是成名;不過請注意,此三者所消滅的只是秦王本人,卻無力改變一項制度——封建制。刺客所能做的,最多是延緩這一過程,直到新的天下一統之君出現;封建制所帶來的制度變遷,是無法改變的。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刺秦」的悲哀:對於秦王而言,他的死換來的是在其位之人易主,其本人無法完成一統天下的夙願;對於刺客而言,除了能在史書上留下一筆之外,便是一掊黃土。因此從歷史發展來看,刺秦是不會有任何實質收益的。

然後,我們需要分析的是「天下」的含義。天下,已經不只是一國、一國之民,而是整個中華。對於一國而言,被滅國無疑是痛楚的,所隨帶消亡的有文字、貨幣、歷法等等,這一切隨著城破將不復存在;但是這一切換來的,是戰爭的終結,是和平,是民族的融合、文字的規范、度量衡的統一。當天下一家時,貿易得到促進,秩序得到穩固,至少對於民眾而言,不用為了躲避戰火而顛沛流離。天下所帶來的,是一個讓人無法拒絕的全新秩序。

最後,還需要去理解那「不刺」的意義。那一劍,最終的放棄,是大義。真正的大義,超越了國家的仇恨,超越了普通的諾言,超越了揚名所帶來的聲望。正如那劍法的最高境界,便是不殺。最高明的劍客,當然已經無需劍和劍法,因為他已經真正明白生與死、國與家的意義。

J. 我想要凱蒂的影片影評

這種認同是非常無奈的,對於任何一個曾學過電影的人來說,這種無奈的選擇的都是極其可怕的,按照常規來說,這是墮落的表現,這是一輩子將註定與大師稱號無緣的表現,但影片中卻列舉了若干導演的名號,在他們未成名前,他們都在幹些什麼,都在拍些什麼?
影片其實是很套路的,陰差陽錯的,兩名學生接下了色情電影的拍攝計劃,於是便開始著手了,但很有意思的是,影片需要一名知名色情演員凱蒂的參與。這是一個大問題,尤其對於兩個根本沒有任何社會關系的人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時,峰迴路轉,凱蒂看到了劇本後毅然決定參與這部由學生來導演的影片。
凱蒂的參與是整部影片的前提,一來是將影片的故事順延下去,但另一方面卻是表現了劇作者的一種尊重,當我們一貫的以為色情演員胸大無腦的時候,凱蒂扮演了一個絕對的伯樂形象,而這種正視在傳統的英國可謂是極有突破性的。
而另一個能夠將影片完全講述下去的前提在於兩個主演的身份,學生,這很重要的,一方面可以表現出影片固有的勵志感覺,而另一方面,在學生的行為中,許多情景是極為有趣的,也利於製造影片的笑料。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為了節省資金,必須在學生家裡拍攝這部色情電影。很顯然,這是沒有辦法的權宜之計,而家庭觀在這套房子里便體現了出來。雖然所有的笑料都好似熟料一般,都比較常見,但合情合理,便更令人耐看了。
父母這對角色的安排更是影片極其重要的一筆,在許多勵志的喜劇影片中,父母角色往往是空缺的,即便出現也都是擺出一副教育人的面孔,或者給主人公造成一種心理上的壓力。但此片中的父母基本處於一種不知情的地位,更多的是表現出主人公如何規避父母而製作自己的色情電影,這樣的處理非常符合片中人物的年齡設置,父母無形中是一個參照體系,從側面表現出兩個學生的未成年性,包括凱蒂也說過這個問題。而另一方面,主人公們對父母的規避是現實中未成年人的翻版。於是,一群未成年人拍攝一部成人作品,這本身便構成了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
比起《光豬六壯士》來說,此片顯然不值一提,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更象是一部專門拍給那些學習電影的人來看的影片,雖然不是提倡所有懷有電影夢想的人都從色情片開始,但卻告訴我們光說永遠比不上直接去做,認真地去做某件事才是每一個懷有夢想的人應該選擇的道路,於是,勵志的成份在擦邊的色情包裝下得以實現。
最後,順便說一句,片中金雞獎的稱謂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很有意思的,這里沒有暗示的成份,但聯想比暗示更令筆者興奮!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