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古城觀後感
A. 浚縣古城牆作文
我的家鄉在鄭州,鄭州有很多舉世聞名的景點。比如:少林寺、二七塔……但這次,我要講的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商代遺址,我家旁邊的商代城牆。
城牆位於管城回族區城南路路北到城北路,城牆是商代時期用來抵禦戰火的。經過3600多年的風雨洗禮,它還是那麼雄偉。現在,城牆已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了,而且,市政府也派人去加固城牆,並開發埋在下面的文物。
B. 家鄉作文 浚縣
地理位置:浚縣位於河南北部,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會鄭州165公里,衛河蜿蜒縱貫全境,淇河沿西部邊界南流,處於安陽、濮陽、新鄉、鶴壁等市輻射帶的中心位置。交通條件: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鶴濮高速公路橫貫縣北,境內公路四通八達。
旅遊資源介紹: 浚縣是與鄭州市一起,於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批準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縣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它與城區聯為一體,交通便利,吃住方便。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如今已經成為一處假日旅遊,觀光覽勝的好去處。先後接待了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荷蘭、日本、韓國及港澳台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人,年客流量達200餘萬人次。2002年通過國際ISO9001和ISO14001質量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3年7月被國家旅遊局公布為AAAA級旅遊景區。
大伾山風景區包括大伾山、浮丘山這兩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麗青石山峰。雖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當年大禹治水登臨此山,被載入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篇中,歷代稱為「禹貢名山」。現有大石佛等國保級文物1處10項,省保級文物8處,歷代摩崖題刻460餘處,漢唐古柏400餘株。
景區內現有佛道建築9處,亭台樓閣、寺廟宮觀遍布兩山。北魏的天寧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樓而聞名遐邇。大石佛高22.29米,已1600餘年, 全國最早, 北方最大,是河南旅遊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藝術、歷史政治等早已引起專家學者的驚嘆。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寶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藝術的精典之作。道教的聖地碧霞宮始建於明代,規模宏大,構造精美,萬仙客用懸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記載的神仙人物3千餘位成為集中國官方與民間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藝術殿堂。一處處保存完好的名勝古跡和一幅幅歷史畫卷,再現了宗教文化在中原傳播、發展的歷程。特別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廟會, 長達月余,朝拜者蜂湧而至,人如潮湧,高潮日達20萬人,為宗教文化和經濟信息的傳播推波助.浚縣古城牆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今僅存西門北沿衛河一段,南北長700米,高12米,寬7米。城牆上有垛,有兩小門,一日"觀瀾門",一日"允淑門"(也叫水驛門)。此城牆高峻堅固,構造精細,宏偉壯觀,而且"襟山帶河",地理形勢非凡。 大佛樓是天寧寺東西軸線上的最後一座建築,因樓內依崖雕鑿跏趺式彌勒大像一軀,兩腳地面以下丈余,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樓」之說,為浚縣一大奇觀。大石佛高22.29米,依崖開鑿於十六國後趙時期,距今1600餘年,是「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造像。據明代《浚縣志》記載,後趙皇帝石勒「以佛圖澄之言饞崖石為佛像,高尋丈,以鎮黃河」。大石佛又俗稱「鎮河將軍」。
天寧寺院內原存後周《准敕不停廢記》碑和金大定1180年鑄造之鐵鐸等貴重物品。中院正中為藏經閣,閣上原藏南藏經6053卷,1949年遷平原省,現存新鄉市博物館。閣下有「千手千眼佛」一尊,高4.3米,造型生動。後院即大佛樓院。北側院前為羅漢殿,東側有鍾樓,內懸明景泰四年(1453年)鑄鐵鍾,鍾高1.8米,口徑1.2米,重達5000餘斤,鍾身鑄銘文。中為大雄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殿內原塑三世佛坐像,故稱「三尊佛殿」。佛高3米,像後繪佛背光。殿內兩側牆壁上畫有24值使。殿後為水陸閣,天寧寺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為我縣價值極高的古建築群之一。高4.3米,造型生動。後院即大佛樓院。北側院前為羅漢殿,東側有鍾樓,中軍亭,是隋末瓦崗軍的遺跡,據《新唐書》記載,當年瓦崗軍首領翟讓被李密殺害後,徐懋公被砍傷臂膀,後來他自率一軍駐守黎陽,在大伾山操練兵馬,建此亭用以瞭望敵情。李密降唐後,又心存反復,被李淵父子射殺於熊耳山邢公岩下。徐懋公不計私怨,請求把李密屍身運回黎陽安葬。朝廷准許,李密即被葬於山西南五里的地方。1969年衛河清淤時,羅庄村西發現了一塊《李密墓誌銘》,為魏徵撰文,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雲溪橋始建於明正德三年(1508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坍塌,船渡11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浚縣知縣魏廉川重修。
雲溪橋為五孔橋,式樣美觀,堅固耐久。長60米,高10米,寬12米。中孔高大,便於舟通行,券額上雕一"虎頭",兩側飾以花卉圖案。橋兩端墩基四角各置卧姿態水獸,形象兇猛逼真,藝術價呂祖祠建築群之部分,院內有"三豐嘯台"為明初太極拳創始人之一張三豐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瓏,完整無損,坊橫額一面書"到此心清",一面書"引人入勝"。呂祖祠,院內有"三豐嘯台"為明初太極拳創始人之一張三豐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瓏,完整無損,坊橫額一面書"到此心清",一面書"引人入勝"
東門面對陡壁懸崖,摩崖題記遍布其間,諸如"舊地重遊"、"瞻彼淇澳"、"千仞崗"等等,內容豐富,字體蒼勁雋秀。崖下有一長方形水池,入夏積水於此,明麗如鏡。據雲:"池中沿崖下有一水泉,雖小且水流時斷時續,後乾涸而泉絕"。院內古柏參天,詩詞歌賦之碑碣林立,顏、柳、歐、趙各具風格。北牆壁嵌有劉德新書之"似瀛洲"硅刻。院內存有王守仁(號陽明)的"大伾山賦","大伾山詩"和王陽明畫像碑等石刻。故後人稱之"陽明書院"。值較高,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治閣始建年代失考,明萬曆三十年(1615年)移鍾於閣上,又稱鍾鼓樓。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改名"文治閣",取"以文為治"意。
文治閣通高約20米,上下分樓、台兩部分。四面券洞,相對通行。平台上建築,高10米,分兩層,為重檐四角攢尖頂。挑角花脊,琉璃瓦剪邊,頂鑲寶瓶。平台上有水泥欄桿,憑欄四望,市鎮景象,指顧盡畢。文治閣高峻壯麗,莊重典雅,為浚縣古老文明的標志,是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又稱"孔廟"、"文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於縣衙東。明、清各有擴建,規模逐漸宏大完整。文廟座北向南,院落宏敞,布局緊湊。門前牆上嵌有"以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以示尊孔。頭門之內有唐槐一棵,干粗4米余,中空,生機盎然,鬱郁蔥蔥,內生一徑尺榆樹,俗稱"槐抱榆"。院正中為"大成殿",殿中供奉孔子、四配、十二賢諸牌位,東西廊房內供奉孔子72弟子牌位太極宮是大伾山的標志,為八角攢尖建築,樓高33米,三層,八面,每面寬2.5米,八面牆上按方位飾以八卦符號。故又稱"八卦樓"。宮門為卷形,門額上刻"眾妙之門"。樓內有梯可供攀登,底層塑呂洞賓像,中層為文昌帝君,上層為三清列真。
萬仙閣為硬山灰板瓦建築。閣分二層,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牆壁及梁、檁、椽、柱上嵌掛大小塑像萬余,疏疏密密,錯落有致。這些塑像,高的1米有餘,小的只有幾寸,但個個形神兼備,呼之欲出。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玉皇大帝、東王公、西王母、南極仙翁率領著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二十八星宿以及萬仙陣群仙爭斗。原始天尊渡五方天帝,八仙過海赴瑤池盛宴,囚文王、進妲己、訪姜尚、三仙島借寶,姜太公封神等傳說中的神仙故事,也在萬仙閣里展現的淋漓盡致。玉皇大帝執圭端坐,身穿蟒龍袍,腰系紫玉帶,頭戴峨冠冕旒,神態安祥,二目炯炯,一派君臨天下,主宰萬物的王者之氣。他的身後,彩雲繚繞,玉宇仙闕,笙蕭悠揚,白鶴齊舞,十方天帝,八洞仙人或品茶下棋,或談經論道,或爭強鬥法,天上人間,其樂融融。千佛寺建於勝唐。因寺內有千佛洞而得名。窟之洞有佛像千餘,故稱"千佛洞"。內供三世佛,仰覆蓮花須彌座,洞壁有唐代唐高宗、武後年間的題詞,洞口有書法家程淓題"佛國"二字。洞前有卷棚頂拜殿為清代所建。
千佛寺前院,有一孤山有石峰,高約4米,面積150平方米,南北兩端鑿石階數級。供遊人攀登。峰西南下建有一石坊,橫額書"即武當"三字。石峰巔有舊廟一間,內訖真武。
千佛寺石窟歷史悠久,為我國石窟藝術瑰寶。196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郭沫若同志親筆指示,要保護好千佛寺石窟,2001年與大石佛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伾山風景區薈萃了佛、儒、道三教文化,隨著歷史的變遷,大伾山風景區目前完好無缺的保存460餘摩崖石刻。年代最早的是唐代。大伾山東麓偉觀亭處無代劉題"大伾偉觀"四字,字徑95厘米。為石刻題字之最。"鷺濤虎岫"和"仙崿"為明代著名法家王鐸題,筆法遒勁,風格獨特,書法藝術價值極高。它和"大伾山唐代銘文"、"大伾山後周准敕不停廢記碑"、"大伾山宋代唐顯候告碑"、"大伾山明代王陽明詩刻"被國務院公布為國保。
這些石刻除露著珍貴的歷史文化內涵外,充分體現了中華書法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展示了浚縣歷史文化的燦爛。是先人留下的一筆寶貴的財富。浚縣古廟會歷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會興起並逐漸發展。浮丘山正月大會,會期半月有餘,高峰日趕會人數達二十餘萬,現為「鶴壁市中原文化節」主要會址. 2007年,浚縣正月古廟會被評為「河南省十大民俗經典」
名優特產:浚縣民間藝術源遠流長,工藝品久負盛名,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玩距今有1200餘年的歷史,以種類繁多、造型奇特、風格各異著稱,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均有收藏。主要土特產有小河白菜、新鎮韭菜、善堂花生大棗、王莊茄子、義興蔣燒雞、吳記花生米、王橋豆腐等起源於隋末的「泥咕咕」是浚縣特產,泥咕咕是浚縣民間對泥塑小玩具的俗稱,因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聲音,所以形象地稱之為「咕咕」。二○○六年五月二十日,泥咕咕列入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文化背景: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書·禹貢》載:禹疏河,「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大伾山始著於世。始皇三十三年始皇東巡經黎地,於今白寺山祭祀西嶽,立無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後改今名。建武元年劉秀鎮壓河北王郎農民起義軍後,返軍經黎陽,在大伾山築青壇祭告天地。後人曾一度稱大伾山為青壇山。今大伾山仍留有青壇路。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還軍攻白馬(今滑縣東北)。四月,曹操遣關羽迎戰,斬袁將顏良於白馬坡(今善堂鄉朱村南),袁軍大敗,遂解白馬之圍。建安八年(203年)曹丕從征自鄴城至黎陽,寫《黎陽作》詩四首,
C. 浚縣古城作文300字
位於河南省鶴壁浚縣城東的大伾山因大禹登臨而被盛贊「禹貢名山」,這里有個古老內的廟會,容每年正月舉辦,2016年迎來丙申猴年,不一樣的時代,卻有著亘古不變的滄桑歷史,2016浚縣古城正月廟會時間已然敲定,你還不知道2016浚縣正月廟會幾號開始?廟會具體地點在哪裡?以及浚縣古城正月廟會上會有哪些好玩的、新鮮的活動項目呢?那麼就由小編來說說今年咱們浚縣古城正月廟會上那些有趣的事兒。
D. 我的家鄉浚縣名人作文
地理位置:浚縣位於河南北部,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會鄭州165公里,衛河蜿蜒縱貫全境,淇河沿西部邊界南流,處於安陽、濮陽、新鄉、鶴壁等市輻射帶的中心位置。交通條件: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鶴濮高速公路橫貫縣北,境內公路四通八達。
旅遊資源介紹: 浚縣是與鄭州市一起,於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批準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縣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它與城區聯為一體,交通便利,吃住方便。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如今已經成為一處假日旅遊,觀光覽勝的好去處。先後接待了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荷蘭、日本、韓國及港澳台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人,年客流量達200餘萬人次。2002年通過國際ISO9001和ISO14001質量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3年7月被國家旅遊局公布為AAAA級旅遊景區。
大伾山風景區包括大伾山、浮丘山這兩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麗青石山峰。雖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當年大禹治水登臨此山,被載入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篇中,歷代稱為「禹貢名山」。現有大石佛等國保級文物1處10項,省保級文物8處,歷代摩崖題刻460餘處,漢唐古柏400餘株。
景區內現有佛道建築9處,亭台樓閣、寺廟宮觀遍布兩山。北魏的天寧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樓而聞名遐邇。大石佛高22.29米,已1600餘年, 全國最早, 北方最大,是河南旅遊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藝術、歷史政治等早已引起專家學者的驚嘆。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寶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藝術的精典之作。道教的聖地碧霞宮始建於明代,規模宏大,構造精美,萬仙客用懸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記載的神仙人物3千餘位成為集中國官方與民間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藝術殿堂。一處處保存完好的名勝古跡和一幅幅歷史畫卷,再現了宗教文化在中原傳播、發展的歷程。特別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廟會, 長達月余,朝拜者蜂湧而至,人如潮湧,高潮日達20萬人,為宗教文化和經濟信息的傳播推波助.浚縣古城牆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今僅存西門北沿衛河一段,南北長700米,高12米,寬7米。城牆上有垛,有兩小門,一日"觀瀾門",一日"允淑門"(也叫水驛門)。此城牆高峻堅固,構造精細,宏偉壯觀,而且"襟山帶河",地理形勢非凡。 大佛樓是天寧寺東西軸線上的最後一座建築,因樓內依崖雕鑿跏趺式彌勒大像一軀,兩腳地面以下丈余,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樓」之說,為浚縣一大奇觀。大石佛高22.29米,依崖開鑿於十六國後趙時期,距今1600餘年,是「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造像。據明代《浚縣志》記載,後趙皇帝石勒「以佛圖澄之言饞崖石為佛像,高尋丈,以鎮黃河」。大石佛又俗稱「鎮河將軍」。
天寧寺院內原存後周《准敕不停廢記》碑和金大定1180年鑄造之鐵鐸等貴重物品。中院正中為藏經閣,閣上原藏南藏經6053卷,1949年遷平原省,現存新鄉市博物館。閣下有「千手千眼佛」一尊,高4.3米,造型生動。後院即大佛樓院。北側院前為羅漢殿,東側有鍾樓,內懸明景泰四年(1453年)鑄鐵鍾,鍾高1.8米,口徑1.2米,重達5000餘斤,鍾身鑄銘文。中為大雄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殿內原塑三世佛坐像,故稱「三尊佛殿」。佛高3米,像後繪佛背光。殿內兩側牆壁上畫有24值使。殿後為水陸閣,天寧寺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為我縣價值極高的古建築群之一。高4.3米,造型生動。後院即大佛樓院。北側院前為羅漢殿,東側有鍾樓,中軍亭,是隋末瓦崗軍的遺跡,據《新唐書》記載,當年瓦崗軍首領翟讓被李密殺害後,徐懋公被砍傷臂膀,後來他自率一軍駐守黎陽,在大伾山操練兵馬,建此亭用以瞭望敵情。李密降唐後,又心存反復,被李淵父子射殺於熊耳山邢公岩下。徐懋公不計私怨,請求把李密屍身運回黎陽安葬。朝廷准許,李密即被葬於山西南五里的地方。1969年衛河清淤時,羅庄村西發現了一塊《李密墓誌銘》,為魏徵撰文,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雲溪橋始建於明正德三年(1508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坍塌,船渡11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浚縣知縣魏廉川重修。
雲溪橋為五孔橋,式樣美觀,堅固耐久。長60米,高10米,寬12米。中孔高大,便於舟通行,券額上雕一"虎頭",兩側飾以花卉圖案。橋兩端墩基四角各置卧姿態水獸,形象兇猛逼真,藝術價呂祖祠建築群之部分,院內有"三豐嘯台"為明初太極拳創始人之一張三豐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瓏,完整無損,坊橫額一面書"到此心清",一面書"引人入勝"。呂祖祠,院內有"三豐嘯台"為明初太極拳創始人之一張三豐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瓏,完整無損,坊橫額一面書"到此心清",一面書"引人入勝"
東門面對陡壁懸崖,摩崖題記遍布其間,諸如"舊地重遊"、"瞻彼淇澳"、"千仞崗"等等,內容豐富,字體蒼勁雋秀。崖下有一長方形水池,入夏積水於此,明麗如鏡。據雲:"池中沿崖下有一水泉,雖小且水流時斷時續,後乾涸而泉絕"。院內古柏參天,詩詞歌賦之碑碣林立,顏、柳、歐、趙各具風格。北牆壁嵌有劉德新書之"似瀛洲"硅刻。院內存有王守仁(號陽明)的"大伾山賦","大伾山詩"和王陽明畫像碑等石刻。故後人稱之"陽明書院"。值較高,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治閣始建年代失考,明萬曆三十年(1615年)移鍾於閣上,又稱鍾鼓樓。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改名"文治閣",取"以文為治"意。
文治閣通高約20米,上下分樓、台兩部分。四面券洞,相對通行。平台上建築,高10米,分兩層,為重檐四角攢尖頂。挑角花脊,琉璃瓦剪邊,頂鑲寶瓶。平台上有水泥欄桿,憑欄四望,市鎮景象,指顧盡畢。文治閣高峻壯麗,莊重典雅,為浚縣古老文明的標志,是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又稱"孔廟"、"文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於縣衙東。明、清各有擴建,規模逐漸宏大完整。文廟座北向南,院落宏敞,布局緊湊。門前牆上嵌有"以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以示尊孔。頭門之內有唐槐一棵,干粗4米余,中空,生機盎然,鬱郁蔥蔥,內生一徑尺榆樹,俗稱"槐抱榆"。院正中為"大成殿",殿中供奉孔子、四配、十二賢諸牌位,東西廊房內供奉孔子72弟子牌位太極宮是大伾山的標志,為八角攢尖建築,樓高33米,三層,八面,每面寬2.5米,八面牆上按方位飾以八卦符號。故又稱"八卦樓"。宮門為卷形,門額上刻"眾妙之門"。樓內有梯可供攀登,底層塑呂洞賓像,中層為文昌帝君,上層為三清列真。
萬仙閣為硬山灰板瓦建築。閣分二層,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牆壁及梁、檁、椽、柱上嵌掛大小塑像萬余,疏疏密密,錯落有致。這些塑像,高的1米有餘,小的只有幾寸,但個個形神兼備,呼之欲出。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玉皇大帝、東王公、西王母、南極仙翁率領著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二十八星宿以及萬仙陣群仙爭斗。原始天尊渡五方天帝,八仙過海赴瑤池盛宴,囚文王、進妲己、訪姜尚、三仙島借寶,姜太公封神等傳說中的神仙故事,也在萬仙閣里展現的淋漓盡致。玉皇大帝執圭端坐,身穿蟒龍袍,腰系紫玉帶,頭戴峨冠冕旒,神態安祥,二目炯炯,一派君臨天下,主宰萬物的王者之氣。他的身後,彩雲繚繞,玉宇仙闕,笙蕭悠揚,白鶴齊舞,十方天帝,八洞仙人或品茶下棋,或談經論道,或爭強鬥法,天上人間,其樂融融。千佛寺建於勝唐。因寺內有千佛洞而得名。窟之洞有佛像千餘,故稱"千佛洞"。內供三世佛,仰覆蓮花須彌座,洞壁有唐代唐高宗、武後年間的題詞,洞口有書法家程淓題"佛國"二字。洞前有卷棚頂拜殿為清代所建。
千佛寺前院,有一孤山有石峰,高約4米,面積150平方米,南北兩端鑿石階數級。供遊人攀登。峰西南下建有一石坊,橫額書"即武當"三字。石峰巔有舊廟一間,內訖真武。
千佛寺石窟歷史悠久,為我國石窟藝術瑰寶。196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郭沫若同志親筆指示,要保護好千佛寺石窟,2001年與大石佛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伾山風景區薈萃了佛、儒、道三教文化,隨著歷史的變遷,大伾山風景區目前完好無缺的保存460餘摩崖石刻。年代最早的是唐代。大伾山東麓偉觀亭處無代劉題"大伾偉觀"四字,字徑95厘米。為石刻題字之最。"鷺濤虎岫"和"仙崿"為明代著名法家王鐸題,筆法遒勁,風格獨特,書法藝術價值極高。它和"大伾山唐代銘文"、"大伾山後周准敕不停廢記碑"、"大伾山宋代唐顯候告碑"、"大伾山明代王陽明詩刻"被國務院公布為國保。
這些石刻除露著珍貴的歷史文化內涵外,充分體現了中華書法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展示了浚縣歷史文化的燦爛。是先人留下的一筆寶貴的財富。浚縣古廟會歷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會興起並逐漸發展。浮丘山正月大會,會期半月有餘,高峰日趕會人數達二十餘萬,現為「鶴壁市中原文化節」主要會址. 2007年,浚縣正月古廟會被評為「河南省十大民俗經典」
名優特產:浚縣民間藝術源遠流長,工藝品久負盛名,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玩距今有1200餘年的歷史,以種類繁多、造型奇特、風格各異著稱,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均有收藏。主要土特產有小河白菜、新鎮韭菜、善堂花生大棗、王莊茄子、義興蔣燒雞、吳記花生米、王橋豆腐等起源於隋末的「泥咕咕」是浚縣特產,泥咕咕是浚縣民間對泥塑小玩具的俗稱,因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聲音,所以形象地稱之為「咕咕」。二○○六年五月二十日,泥咕咕列入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文化背景: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書·禹貢》載:禹疏河,「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大伾山始著於世。始皇三十三年始皇東巡經黎地,於今白寺山祭祀西嶽,立無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後改今名。建武元年劉秀鎮壓河北王郎農民起義軍後,返軍經黎陽,在大伾山築青壇祭告天地。後人曾一度稱大伾山為青壇山。今大伾山仍留有青壇路。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還軍攻白馬(今滑縣東北)。四月,曹操遣關羽迎戰,斬袁將顏良於白馬坡(今善堂鄉朱村南),袁軍大敗,遂解白馬之圍。建安八年(203年)曹丕從征自鄴城至黎陽,寫《黎陽作》詩四首,?太元十三年(388年)翟遼殺太守滕恬之據黎陽稱王,僭號「大魏天王」。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於江都殺楊廣後,擁兵十餘萬至東郡,留輜重於滑台,引兵北攻黎陽。徐世盇(懋功)據黎陽,避其鋒,棄黎陽城以固守倉城。 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後周世宗柴榮令天下廢除佛寺,寺僧還俗。相州節度掌書記馬去非與大伾山寺僧眾具表請求保留大伾山寺。柴榮下詔敕準保留。次年,鐫石記其事。今存《准敕不停廢記》碑,為國家級文物,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陽明於大伾山講學。所作《游大伾山賦》和《登大伾山詩》鐫刻於大伾山巔。王講學處後人稱「陽明書院」(又名東山書院)。…浚縣也有過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衛國黎(今浚縣)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生於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年),卒年不詳,終於齊。?李崇(454—525),字繼長,小名繼伯,北魏頓丘(今浚縣)人。文成皇後第二兄李誕之子。14歲拜主文中散,襲爵陳留公。後為高祖、世宗、肅宗三朝元老,歷治8州,5拜都督將軍,政績顯赫,戰功卓著,堪稱一代名臣。王梵志,一名梵天,隋唐時衛州黎陽縣(今浚縣)人,著名白話詩人。謝偃,衛縣人,本姓直勒氏。嘗奉詔撰《述聖賦》,又獻《惟皇誡德賦》以申諷。時李百葯工五言詩,偃善作賦,時人稱為李詩、謝賦。出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詩四首。盧楠,字次,又字子木,今浚縣城關鎮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生年不詳,卒於隆慶三年。著有《蠛蠓集》五卷。王越(1423—1498年),字世昌,今浚縣鉅橋鄉崗坡村人,明朝兵部尚書,文武雙全,死時皇帝贈太傅,謚號襄敏。
E. 浚縣城裡逛一圈作文
地理位置:浚縣位於河南北部,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會鄭州165公里,衛河蜿蜒縱貫全境,淇河沿西部邊界南流,處於安陽、濮陽、新鄉、鶴壁等市輻射帶的中心位置.交通條件: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鶴濮高速公路橫貫縣北,境內公路四通八達.
旅遊資源介紹: 浚縣是與鄭州市一起,於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批準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縣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它與城區聯為一體,交通便利,吃住方便.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如今已經成為一處假日旅遊,觀光覽勝的好去處.先後接待了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荷蘭、日本、韓國及港澳台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人,年客流量達200餘萬人次.2002年通過國際ISO9001和ISO14001質量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3年7月被國家旅遊局公布為AAAA級旅遊景區.
大伾山風景區包括大伾山、浮丘山這兩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麗青石山峰.雖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當年大禹治水登臨此山,被載入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篇中,歷代稱為「禹貢名山」.現有大石佛等國保級文物1處10項,省保級文物8處,歷代摩崖題刻460餘處,漢唐古柏400餘株.
景區內現有佛道建築9處,亭台樓閣、寺廟宮觀遍布兩山.北魏的天寧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樓而聞名遐邇.大石佛高22.29米,已1600餘年, 全國最早, 北方最大,是河南旅遊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藝術、歷史政治等早已引起專家學者的驚嘆.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寶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藝術的精典之作.道教的聖地碧霞宮始建於明代,規模宏大,構造精美,萬仙客用懸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記載的神仙人物3千餘位成為集中國官方與民間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藝術殿堂.一處處保存完好的名勝古跡和一幅幅歷史畫卷,再現了宗教文化在中原傳播、發展的歷程.特別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廟會, 長達月余,朝拜者蜂湧而至,人如潮湧,高潮日達20萬人,為宗教文化和經濟信息的傳播推波助.浚縣古城牆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今僅存西門北沿衛河一段,南北長700米,高12米,寬7米.城牆上有垛,有兩小門,一日"觀瀾門",一日"允淑門"(也叫水驛門).此城牆高峻堅固,構造精細,宏偉壯觀,而且"襟山帶河",地理形勢非凡. 大佛樓是天寧寺東西軸線上的最後一座建築,因樓內依崖雕鑿跏趺式彌勒大像一軀,兩腳地面以下丈余,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樓」之說,為浚縣一大奇觀.大石佛高22.29米,依崖開鑿於十六國後趙時期,距今1600餘年,是「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造像.據明代《浚縣志》記載,後趙皇帝石勒「以佛圖澄之言饞崖石為佛像,高尋丈,以鎮黃河」.大石佛又俗稱「鎮河將軍」.
天寧寺院內原存後周《准敕不停廢記》碑和金大定1180年鑄造之鐵鐸等貴重物品.中院正中為藏經閣,閣上原藏南藏經6053卷,1949年遷平原省,現存新鄉市博物館.閣下有「千手千眼佛」一尊,高4.3米,造型生動.後院即大佛樓院.北側院前為羅漢殿,東側有鍾樓,內懸明景泰四年(1453年)鑄鐵鍾,鍾高1.8米,口徑1.2米,重達5000餘斤,鍾身鑄銘文.中為大雄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殿內原塑三世佛坐像,故稱「三尊佛殿」.佛高3米,像後繪佛背光.殿內兩側牆壁上畫有24值使.殿後為水陸閣,天寧寺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為我縣價值極高的古建築群之一.高4.3米,造型生動.後院即大佛樓院.北側院前為羅漢殿,東側有鍾樓,中軍亭,是隋末瓦崗軍的遺跡,據《新唐書》記載,當年瓦崗軍首領翟讓被李密殺害後,徐懋公被砍傷臂膀,後來他自率一軍駐守黎陽,在大伾山操練兵馬,建此亭用以瞭望敵情.李密降唐後,又心存反復,被李淵父子射殺於熊耳山邢公岩下.徐懋公不計私怨,請求把李密屍身運回黎陽安葬.朝廷准許,李密即被葬於山西南五里的地方.1969年衛河清淤時,羅庄村西發現了一塊《李密墓誌銘》,為魏徵撰文,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雲溪橋始建於明正德三年(1508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坍塌,船渡11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浚縣知縣魏廉川重修.
雲溪橋為五孔橋,式樣美觀,堅固耐久.長60米,高10米,寬12米.中孔高大,便於舟通行,券額上雕一"虎頭",兩側飾以花卉圖案.橋兩端墩基四角各置卧姿態水獸,形象兇猛逼真,藝術價呂祖祠建築群之部分,院內有"三豐嘯台"為明初太極拳創始人之一張三豐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瓏,完整無損,坊橫額一面書"到此心清",一面書"引人入勝".呂祖祠,院內有"三豐嘯台"為明初太極拳創始人之一張三豐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瓏,完整無損,坊橫額一面書"到此心清",一面書"引人入勝"
東門面對陡壁懸崖,摩崖題記遍布其間,諸如"舊地重遊"、"瞻彼淇澳"、"千仞崗"等等,內容豐富,字體蒼勁雋秀.崖下有一長方形水池,入夏積水於此,明麗如鏡.據雲:"池中沿崖下有一水泉,雖小且水流時斷時續,後乾涸而泉絕".院內古柏參天,詩詞歌賦之碑碣林立,顏、柳、歐、趙各具風格.北牆壁嵌有劉德新書之"似瀛洲"硅刻.院內存有王守仁(號陽明)的"大伾山賦","大伾山詩"和王陽明畫像碑等石刻.故後人稱之"陽明書院".值較高,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治閣始建年代失考,明萬曆三十年(1615年)移鍾於閣上,又稱鍾鼓樓.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改名"文治閣",取"以文為治"意.
文治閣通高約20米,上下分樓、台兩部分.四面券洞,相對通行.平台上建築,高10米,分兩層,為重檐四角攢尖頂.挑角花脊,琉璃瓦剪邊,頂鑲寶瓶.平台上有水泥欄桿,憑欄四望,市鎮景象,指顧盡畢.文治閣高峻壯麗,莊重典雅,為浚縣古老文明的標志,是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又稱"孔廟"、"文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於縣衙東.明、清各有擴建,規模逐漸宏大完整.文廟座北向南,院落宏敞,布局緊湊.門前牆上嵌有"以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以示尊孔.頭門之內有唐槐一棵,干粗4米余,中空,生機盎然,鬱郁蔥蔥,內生一徑尺榆樹,俗稱"槐抱榆".院正中為"大成殿",殿中供奉孔子、四配、十二賢諸牌位,東西廊房內供奉孔子72弟子牌位太極宮是大伾山的標志,為八角攢尖建築,樓高33米,三層,八面,每面寬2.5米,八面牆上按方位飾以八卦符號.故又稱"八卦樓".宮門為卷形,門額上刻"眾妙之門".樓內有梯可供攀登,底層塑呂洞賓像,中層為文昌帝君,上層為三清列真.
萬仙閣為硬山灰板瓦建築.閣分二層,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牆壁及梁、檁、椽、柱上嵌掛大小塑像萬余,疏疏密密,錯落有致.這些塑像,高的1米有餘,小的只有幾寸,但個個形神兼備,呼之欲出.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玉皇大帝、東王公、西王母、南極仙翁率領著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二十八星宿以及萬仙陣群仙爭斗.原始天尊渡五方天帝,八仙過海赴瑤池盛宴,囚文王、進妲己、訪姜尚、三仙島借寶,姜太公封神等傳說中的神仙故事,也在萬仙閣里展現的淋漓盡致.玉皇大帝執圭端坐,身穿蟒龍袍,腰系紫玉帶,頭戴峨冠冕旒,神態安祥,二目炯炯,一派君臨天下,主宰萬物的王者之氣.他的身後,彩雲繚繞,玉宇仙闕,笙蕭悠揚,白鶴齊舞,十方天帝,八洞仙人或品茶下棋,或談經論道,或爭強鬥法,天上人間,其樂融融.千佛寺建於勝唐.因寺內有千佛洞而得名.窟之洞有佛像千餘,故稱"千佛洞".內供三世佛,仰覆蓮花須彌座,洞壁有唐代唐高宗、武後年間的題詞,洞口有書法家程淓題"佛國"二字.洞前有卷棚頂拜殿為清代所建.
千佛寺前院,有一孤山有石峰,高約4米,面積150平方米,南北兩端鑿石階數級.供遊人攀登.峰西南下建有一石坊,橫額書"即武當"三字.石峰巔有舊廟一間,內訖真武.
千佛寺石窟歷史悠久,為我國石窟藝術瑰寶.196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郭沫若同志親筆指示,要保護好千佛寺石窟,2001年與大石佛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伾山風景區薈萃了佛、儒、道三教文化,隨著歷史的變遷,大伾山風景區目前完好無缺的保存460餘摩崖石刻.年代最早的是唐代.大伾山東麓偉觀亭處無代劉題"大伾偉觀"四字,字徑95厘米.為石刻題字之最."鷺濤虎岫"和"仙崿"為明代著名法家王鐸題,筆法遒勁,風格獨特,書法藝術價值極高.它和"大伾山唐代銘文"、"大伾山後周准敕不停廢記碑"、"大伾山宋代唐顯候告碑"、"大伾山明代王陽明詩刻"被國務院公布為國保.
這些石刻除露著珍貴的歷史文化內涵外,充分體現了中華書法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展示了浚縣歷史文化的燦爛.是先人留下的一筆寶貴的財富.浚縣古廟會歷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會興起並逐漸發展.浮丘山正月大會,會期半月有餘,高峰日趕會人數達二十餘萬,現為「鶴壁市中原文化節」主要會址. 2007年,浚縣正月古廟會被評為「河南省十大民俗經典」
名優特產:浚縣民間藝術源遠流長,工藝品久負盛名,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玩距今有1200餘年的歷史,以種類繁多、造型奇特、風格各異著稱,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均有收藏.主要土特產有小河白菜、新鎮韭菜、善堂花生大棗、王莊茄子、義興蔣燒雞、吳記花生米、王橋豆腐等起源於隋末的「泥咕咕」是浚縣特產,泥咕咕是浚縣民間對泥塑小玩具的俗稱,因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聲音,所以形象地稱之為「咕咕」.二○○六年五月二十日,泥咕咕列入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文化背景: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書·禹貢》載:禹疏河,「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大伾山始著於世.始皇三十三年始皇東巡經黎地,於今白寺山祭祀西嶽,立無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後改今名.建武元年劉秀鎮壓河北王郎農民起義軍後,返軍經黎陽,在大伾山築青壇祭告天地.後人曾一度稱大伾山為青壇山.今大伾山仍留有青壇路.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還軍攻白馬(今滑縣東北).四月,曹操遣關羽迎戰,斬袁將顏良於白馬坡(今善堂鄉朱村南),袁軍大敗,遂解白馬之圍.建安八年(203年)曹丕從征自鄴城至黎陽,寫《黎陽作》詩四首,?太元十三年(388年)翟遼殺太守滕恬之據黎陽稱王,僭號「大魏天王」.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於江都殺楊廣後,擁兵十餘萬至東郡,留輜重於滑台,引兵北攻黎陽.徐世盇(懋功)據黎陽,避其鋒,棄黎陽城以固守倉城. 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後周世宗柴榮令天下廢除佛寺,寺僧還俗.相州節度掌書記馬去非與大伾山寺僧眾具表請求保留大伾山寺.柴榮下詔敕準保留.次年,鐫石記其事.今存《准敕不停廢記》碑,為國家級文物,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陽明於大伾山講學.所作《游大伾山賦》和《登大伾山詩》鐫刻於大伾山巔.王講學處後人稱「陽明書院」(又名東山書院).…浚縣也有過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衛國黎(今浚縣)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生於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年),卒年不詳,終於齊.?李崇(454—525),字繼長,小名繼伯,北魏頓丘(今浚縣)人.文成皇後第二兄李誕之子.14歲拜主文中散,襲爵陳留公.後為高祖、世宗、肅宗三朝元老,歷治8州,5拜都督將軍,政績顯赫,戰功卓著,堪稱一代名臣.王梵志,一名梵天,隋唐時衛州黎陽縣(今浚縣)人,著名白話詩人.謝偃,衛縣人,本姓直勒氏.嘗奉詔撰《述聖賦》,又獻《惟皇誡德賦》以申諷.時李百葯工五言詩,偃善作賦,時人稱為李詩、謝賦.出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詩四首.盧楠,字次,又字子木,今浚縣城關鎮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生年不詳,卒於隆慶三年.著有《蠛蠓集》五卷.王越(1423—1498年),字世昌,今浚縣鉅橋鄉崗坡村人,明朝兵部尚書,文武雙全,死時皇帝贈太傅,謚號襄敏.餐飲住宿條件:現有黎陽賓館、糧友賓館、金麒麟賓館等數十家賓館提供餐飲住宿
F. 2016年有關浚縣古城趕廟會的作文500字
位於河南省鶴壁浚縣城東的大伾山因大禹登臨而被盛贊「禹貢名山」,這里有個古老的廟會,每年正月舉辦,2016年迎來丙申猴年,不一樣的時代,卻有著亘古不變的滄桑歷史,2016浚縣古城正月廟會時間已然敲定,你還不知道2016浚縣正月廟會幾號開始?廟會具體地點在哪裡?以及浚縣古城正月廟會上會有哪些好玩的、新鮮的活動項目呢?那麼就由小編來說說今年咱們浚縣古城正月廟會上那些有趣的事兒。
鶴壁浚縣古城正月廟會由來簡介:
鶴壁民俗文化節已經成功舉辦過七屆,現在從單一的朝拜進香演變成文化傳承、物資交流、藝術交流的文化藝術節會。浚縣正月古廟會每年都會吸引晉、冀、魯、豫、皖等上百個市縣等周邊遊客慕名而來,正月逛廟會、賞民俗已經成為廟會的主題,也是城市人嚮往的永恆聖地。
浚縣正月古廟會已經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每年從正月初一到二月二舉辦,為期一個月的時間,擁有起會早、規模大、會期長的特色,被譽為華北第一古廟會。提到廟會起源歷史:中國的廟會一般都是由廟而興,十六國後趙時期大伾山上開鑿了大石佛,人們自發地結社集會,朝山拜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最初的廟會。唐宋時期,民間求神拜佛活動更是年盛一年,浚縣山上又建起了天齊廟、興國寺等寺廟群,對廟會的發展更是推波助瀾,直到明朝嘉靖二十一年,浚縣縣令在浮丘山建起了規模宏大的碧霞宮,使浚縣正月古廟會形成了高潮。明清以來,浚縣正月古廟會得到更大規模的發展。
2016鶴壁浚縣古城正月廟會時間:2月8日-3月10日(正月初一至二月二)
2016鶴壁浚縣古城正月廟會地點:河南省鶴壁浚縣古城內(系列活動主要在大伾山、浮丘山登地)
浚縣古城正月廟會活動看點:
浚縣古城正月那些有趣的事兒最不容錯過,看!廟會好戲連台,「壓軸」地方傳統文化活動,特色的民俗文化項目,參與性極強的游樂項目,哪一樣不是現在人們過年想去玩的?在今年正月初一開始,一直到二月二的浚縣古城廟會上,我們可以為民間文藝表演、擂春鼓奪鼓王大賽而大開眼界,我們可以見識下民間社火雄獅打頭、三層人疊起的高蹺、花船、腰鼓、盤鼓、長龍、大頭舞......寒冬臘月,我們可以逛廟會的時候可以吃上一碗香氣撲鼻的餄餎面,要上一份細嫩的豆腐皮、香脆的花生米,入口留香的梨膏糖等這些民間小吃,也許其它地方很少能吃到,所以趕廟會一定要吃一回!
廟會上,還能看到好多有趣的小玩意兒,如民間工藝品泥人、風車、剪紙作品、字畫及工藝品等,以及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節目。
大伾山、浮丘山等旅遊景點也來送驚喜,推出各種有意思、年味兒十足的文化活動。農歷正月初九、正月十六,浚縣及附近縣區的民間文藝團將到大伾、浮丘兩山打起鼓、敲起鑼,展開各式各樣的民間社火表演以及扭秧歌、踩高蹺、劃旱船、抬閣、舞龍燈、舞獅子、舞龍、吹嗩吶等民間文化項目,讓中國四大古廟會之一的「浚縣正月古廟會」活動推向高潮。
鶴壁市浚縣正月古廟會是中國四大古廟會之一,2004年4月,浚縣正月古廟會被財政部、文化部公布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目之一,2006年10月被公布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10月被評為「河南民俗經典」,2014年11月,國務院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古運河、古城牆、大伾山、浮丘山就如同歷史長卷彰顯浚縣永久的歷史文化魅力。
G. 浚縣古城一日游(作文)400字
遙古城遊玩。
那裡人山人海,川流不息。我們品嘗了平遙的特產,牛肉和草香內肉卷。平遙容牛肉又香又好吃,但草香肉卷更加好吃。草香肉卷的外面是豆腐皮,裡面是牛肉,咬在嘴裡又香又脆。
我們還參觀了天主教的教堂,裡面很大,看起來很壯觀的樣子。
接著我們又去參觀了平遙的樂器。平遙有一種很奇特的樂器,上面有許多小孔,還有一個大孔,看起來樣子怪怪的,但演奏起來聲音特別好聽,還真不能小瞧了這個小怪物。遺憾的是我沒能弄清楚它的名字,下次去了一定會再去瞧瞧並記住它的名字。
到了中午,我們就去吃飯了,我們點了一個平遙的特色菜,蘸醬栲栳栳,我很奇怪他是一個什麼奇特的食物。等端上桌,我才知道是莜麵做成的圓筒,蘸著做好的調料吃,味道好極了。我不但記住了這個奇怪的名字,也記住了它美美的味道。
美好的旅途很快就結束了,回家的路上我想:「平遙真好,有機會我還回來玩!」
H. 游黎陽古城作文400字
「一生來痴絕處,無夢到徽州源。」這是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一首詩中的兩句。表達的是自己沒有去成徽州的遺憾與魂牽夢繞。徽州不僅以其雲山霧海、怪石嶙峋、清秀明麗的黃山、齊雲山、新安江、太平湖等吸引著每年數百萬海內外遊客,更以其美麗迷人、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觀,傾倒了無數旅遊者,使其流連忘返。
現在的徽州地區,主要是以黃山市為代表的安徽東南地區。去徽州的話,乘車到黃山火車站,黃山高鐵站或者黃山汽車客運站,在黃山客運站有去往各個景區的車子。
然而,古徽州的典型代表就是黃山市區的屯溪老街和黎陽水街(今年被開發成「黎陽in巷」)。
先從黎陽水街說起,駐足於這里的碼頭,有新安江、橫江、率水河三江匯流即景。
三江匯流
在黎陽水街(黎陽in巷),那造型別致的徽派古民居、鱗次櫛比的古牌坊群,似乎在向人們無聲地訴說著古老徽州文化輝煌的昨天。
I. 浚縣古城今天開放嗎
浚縣古城今天是開放的。好多百姓經常常去的地方。那裡人很多。
J. 美麗的浚縣作文(重點寫雲溪橋和古城牆)
我的家鄉在鶴壁,這里有正月古廟會很好看的大伾山,還有節日里更熱鬧的廣版場權,更有歷史悠久的淇河……而我最喜歡雲夢山了。 雲夢山位於鶴壁市淇縣縣城西南15公里的太行山腳下。聽媽媽說,戰國時期著名的鬼穀子曾經在這里講學,教授兵法,培養了許多軍事家,所以雲夢山被譽為「第一古軍校」。
我們可以坐車上山,也可以自己爬山,享受攀登的喜悅!上山後你可以欣賞到水簾洞、孫臏洞、大草原……這許多名勝古跡。 我愛雲夢山,我更愛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