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誌影評
Ⅰ 求《辛亥革命》電影的影評外加觀後感,1200字,最好是獨一份,我是交作業用,被老師輕易查出來就完了!!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今年的十月五號,我在南京。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故都,見證了半部民國史、見證了中華民族在近代諸多遭遇的地方。多少前無古人的功績與回腸盪氣,都沒能阻止中華民國像之前在南京建都的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一樣,短命薄福,風雨飄搖戰亂頻仍,數十個春秋便散入歷史的煙塵中。
今天的南京是長三角最重要的門戶城市之一,第二共和國經濟核心滬寧杭工業區中舉足輕重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坐擁兩千五百年歷史的南京城,作為長三角地帶的核心城市,引領著整個中國漂浮在前所未有的大繁榮中。
十月五號的晚上,去往大行宮家樂福的途中,路過總統府。置景燈光照亮了整個建築,十一長假,即便是在已經不再開放的晚間,門外仍舊聚集著大批遊客,萬千循聲而來的觀眾,抬頭仰視著被燈光照得剔透的門樓,帶著各自不同的人生經歷,遙遙地與那段穿越了腥風血雨的舊時光對峙。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此處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年那場浩盪的國民革命將他推上了歷史舞台的最前沿。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四萬萬中國人第一次嘗試,不再以草民與奴才的身份在這片土地上謀取生路,他們有了一個嶄新的名字,國民。如果事件按照預想的方式發展,這將是一個民主自由而充滿活力的共和國,衰落的中華文明將以嶄新的姿態再次復甦。可是沒有人曾預料到,就在三十七年後,1949年4月23日,一隊亢奮的農民軍士兵沖上了這座古典的西方門廊式建築,青天白日旗被扯下來,取而代之的,是標榜著共產主義理想的紅旗。
就算是今天,所有的是非都可以用全新的標准來評價,我們也很難質疑一個可以在短時間內徵召動員起1萬余名船工、300餘萬臨時民工參戰的反對派武裝是否真的獲得了民眾的支持。如果1945年國共兩黨沒有撕破和平的麵皮而共同參與一場全民的大選,只怕結局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觀。
1911年的辛亥革命其實從數十年前就已經蓄起了第一顆火種。1840年,面對珠江口外大英帝國氣勢洶洶的四十八艘遠征艦船,和蒙古人一樣擅長騎兵作戰的滿清統治者驚異地發現,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西方列強再也不是幾個世紀前在成吉思汗的鐵騎下瑟瑟發抖的卑微文明了,裝備了大口徑火炮的鐵甲艦沖向搖搖欲墜的古中國,東方文明徹底喪失了獨自發育演化成為現代文明的機會。此後的數十年,滿清統治下的中國屢戰屢敗,數千年獨樹一幟的黃河文明,成為提前走進工業時代的航海民族身後一支微不足道的苦行者。
元狩二年,兩千一百年前的那個春天,在皋蘭山麓河西的戰場上,十九歲的少年霍去病鐵騎絕塵帶領一萬漢家男兒揚鞭沙場,北進兩千餘里,硬挫匈奴盧侯王、折蘭王,殺出了一代戰神的赫赫威名,也殺出了中華男兒的血性與光榮。可是兩千年後,同樣是這個不乏勇武之士的民族,開足馬力撞向吉野號的致遠艦,靖遠炮台上堅守至死的關振威,都再也無法拯救華夏於頹滅,老大帝國垂垂老矣,西風東漸,朝不慮夕。
漢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宋、明兩朝之後兩次淪入異族之手,但並未引起過如此強烈的滅亡恐慌。華夏文明作為引領東方數千年的卓越文明,以其精深的文化內涵征服了馬背上的蠻族。蒙元和滿清雖以強力入主中原,最終卻卑微地化入了中華文明的浩盪洪流中。然而這樣用軟實力鑄劍為犁的融合方式變得再不可能,清末的中國,成為了崛起的現代化國家腳邊一隻生了銹的破痰盂,成為了即將被世界主流所拋棄所征服的落後文明。
1894年中日黃海海戰北洋水師的窘境,敲醒了最後一批沉睡的中國人。北洋水師建立之初,艦隊在火力和整體噸位上遠超當時的日本海軍,而開戰之時,艦只卻年久失修訓練不足,看似強大的大清北洋水師不經意間便朽為了一攤爛泥。沒有能夠讓社會重新煥發生命力的體制,裝備再先進的器物,也不過是一具身著錦衣的腐屍。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擺在中國面前的出路似乎只剩下了一條。改革既然沒有了出路,那麼就只有革命圖存。清廷在最後的十年裡施行的一系列新政沒有贏得人們的信心,廢除科舉,訓練新軍,改革六部,任命內閣,如此大刀闊斧的改制,大清帝國在通往憲政的道路上已然沒有了倒退的機會。可是誰還會對一個日薄西山人心喪盡的朝廷交付信任呢,1911年5月,清廷任命了第一屆內閣,其中皇族居多。「皇族內閣」的出現摧垮了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最後一點耐心,人們不再把希望寄託於清廷所主導的憲政改革。1911年10月10日,沖向楚望台軍械庫的起義新軍將這場蓄勢待發的革命徹底點燃。
然而這場革命所建立起的新政府,僅僅在十幾年之後,就成為了所要被打倒的對象,統一了全國政權的國民政府面對一支衣衫襤褸的農民軍,僅僅堅持了十四年(合作抗戰期間除外),便帶著數十萬潰軍和臨時抓來的壯丁撤到了隔海相望的台灣。
每每念及那段歷史,我總是對這個國家多舛的命途感到由衷的難過。歷史在前進的過程中,給了這個古老民族多少化腐朽為神奇的機緣,最後卻免不了尷尬收場。
正如馬英九所言,今天的台灣,「延續了中華文化的命脈,創造了台灣經濟與政治的奇跡,實現了先賢追求議會自治的理想」。而紅色的大陸,雖然仍舊掙扎在威權體制的泥淖里,仍舊舉步維艱地前進在向人類共同價值靠攏的進程中,卻擁有了民智漸開的十億國民,有了諸多願意對未來有所擔當的年輕人,我們不應該對未來的一切太過悲觀。
只是共和國還只是個半成品,難免有時寢食難安。對於「肉食者謀之」的國事,我自知多說無益。然而祖先的訓誡猶在耳畔,讓人如何去輕置這國家的興亡。
標題上陸游的詩,並不十分切合我的態度,只是突然覺得,很多一直期盼的東西,還仍舊遙不可及,思之至深,姑且借用而已。事實上,面對這個已經接近工業化中期的國家,我沒有辦法設想這片土地上再興兵燹。哪怕對現行的體制有再多不滿,我還是希望能尋找到一種溫和的漸進的方式推進變革。沒有人願意給預備立憲的清廷時間,革命之後數十年軍閥混戰。沒有人願意給內憂外患的國民政府時間,建立起的新中國除了工業化成就,也處處遭人弊病。
革命是民族自救與社會謀求進步的最後手段,同時也意味著將要付出高昂的社會成本與物質代價,意味著生產力將可能受到接近毀滅性的破壞,意味著國家可能面臨分裂與動盪。我對沒有職業操守唯主管部門是從的某些國家媒體鄙夷之至,也沒有辦法說服自己去理解互聯網上無事生非的煽動造謠者。多少正在傳播的信息沒有出處,多少信誓旦旦的資料只是來自於對抗時期政客互誹的杜撰。獨立,負責,進步,相對於一整套從西方國家搬遷過來的政治體制,我更希望看到新時代的國民精神在中國蔚然成林。
一個正直的人,絕不會為了打倒什麼而污衊誹謗。今天,那麼多人熱衷於為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平反,卻不覺中為中共戴了那麼許多莫須有的帽子。如果不能消除敵意與偏見,如果不能對歷史抱有一顆寬容的心,中國的歷史就永遠只能在「城頭變換霸王旗」的嬉鬧劇中兜兜轉轉。
我只是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普通人,面對歷史我常常不知道何去何從。民國一百年,留下自由繁榮的台灣,成為華人世界的標桿。我希望,等到共和國一百年的時候,我們能夠在努力之後,為後來人留下一個不那麼讓他們厭倦的中國。
從今天起,我想以公民的身份謀求改變,如果最終失敗了,就請世人參加一個理想主義者的葬禮。我始終相信著,每個民族為追求進步而戰斗的歷史,都將榮耀人類文明。
自己去整理下就可以為你所用。觀後感也在裡面。
Ⅱ 求幾篇影評
尋槍是陸川執導的電影。是一部懸疑題材的電影。而我對他的電影手法比較感興趣。
比如說一種超現實的方式。像馬山在詢問朋友的時候,在兩個人之間出現的紅桌,又比如馬山丟槍之後想像保險櫃里的槍的鏡頭。還有就是李小萌軟軟的叫喊聲,和最後馬山死後爬起來的大笑。這些手法都是非常的超現實,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陸川要用這種手法呢?
還有就是陸川的對白非常的幽默,加上貴州的方言說出來就更具喜劇色彩。為什麼要在一部懸疑片當中加入這種喜劇元素呢?難道是創作的無意識嗎?還是一種諷刺?因為雖然幽默但是他們從來都沒有笑過。就像是一種誇張。在警槍丟失,人人自危的時候,說笑就是一種誇張。那為什麼要這樣誇張呢?
所以我想這是在表現人。超現實的手法是來表現馬山的精神狀態,他非常的神經質。當時的馬山已經擔心的滿腦的幻象。他甚至已經不相信自己,比如他會問他的老婆他是不是有段時間沒在床上。為什麼他精神會如此的緊張?是因為他是一個負責任的警察嗎?不完全是,因為他在尋槍的過程中早就被煩亂的關系把目的都給丟了。他不知到是為自己還是為了身上的責任。他只是為了槍,只有找到槍,他才會開懷大笑。而導演的對白就像一個一個冷笑話。但是這些幽默在忙忙碌碌,不苟言笑的馬山看來都是一絲一絲的線索。從此可以知道馬山內心的負擔非常的重,幾乎是壓得透不過氣來。
陸川就一直在表現一個人,一個普通警察的心裡狀態,和身上的負擔。這種負擔是他自己,是警官的責任和社會的壓力的混合體。而這種壓力往往讓人迷失,而迷失似乎又是每個人不可避免的一個過程。這就是作為社會的一員的人在社會的影響下的行為無意識。也就是說社會吞噬了個體。而個體在尋回自我的時候的一種心理的掙扎。所以我覺得陸川是為了表現一個身負社會責任的個人迷失的,和尋回自我的故事。
優美絕倫的戰爭巨片,奧斯卡史上令人矚目的奇跡
經典史詩式的巨著,歷史宮廷片的巔峰之作
極具時代張力,蘊涵著無可比擬的神聖與深沉的神秘力量
奧斯卡歷史上一個突破性的記錄
20世紀50年代,好萊塢整整盛行了10年的古裝史詩巨片,大製作、大規模、大場面,製片商們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商業意圖一覽無余。1959年的電影《賓虛》稱得上是這股巨片熱潮中的巔峰之作,它同時也宣告了這個巨片時代的結束。
從無聲片時代起,《賓虛——基督的故事》這部小說就曾先後數次被搬上銀幕。而由米高梅公司出資拍攝、由威廉·惠勒執導的這部《賓虛》,場面壯麗,氣勢雄偉,其出色的對白、多彩的異國情調和赫斯頓的粗線條的出演相得益彰,被看成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在第32屆奧斯卡頒獎禮上,影片共獲得11項大獎,首創奧斯卡獎歷史上的最高紀錄。
由於獲獎,《賓虛》的身價猛增,世界其他許多國家紛紛要求放映。美國製片人協會等組織也貼出了「影片之好,前所未有」的廣告海報,幾百家在「倒閉危機」中苟延殘喘的影院因此有了生機。
《賓虛》空前的放映收入不僅成為米高梅影片公司的驕傲,也使陷入財政困境的公司起死回生,同時它的成功也促使米高梅公司調整了他們的經營理念,他們想方設法在更廣泛的領域中擴大成果。例如在宣傳中,他們還大力抬高在《賓虛》中大顯神通的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查爾頓·赫斯頓和最佳男配角獎獲得者休·格里菲斯的身價。
上一世紀四五十年代,正是電視這一大眾消費品日益崛起的時期,由於電視的沖擊,好萊塢電影曾幾度顯得不甚景氣。1959年美國各公司拍攝的影片只有160部,後來,正是由於《賓虛》的出現才再一次喚起了成千上萬觀眾的注意力,使電影界重新活躍起來。
「生命不是別的,它只是一種存在,一種靜態,一種似有似無的具像。而拿生命來載乘什麼,詮釋什麼,這才賦予了生命新的意義。」看過金琛執導的電影《菊花茶》之後,一縷淡淡的生命之香始終還在心中留有餘味,但這餘味絕不是生命中浮華於世的淺薄,也不是人與人之間經歷過爾虞我詐後的滄桑,更不是隨遇而安一切隨緣後的碌碌平庸,它是在經過無數艱難險阻後始終存在於人間的一種真情,一種對生命的珍視和熱愛。
影片《菊花茶》是導演金琛繼獲國內外七項大獎的處女作《網路時代的愛情》後的又一力作,盡管兩片的風格之迥異對一個不足30歲的導演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但金琛還是又一次戰勝了自己,同時也俘獲了觀眾的心。
《菊花茶》敘述的是一名曾經歷感情挫折而冰封自己的鐵路工人馬建新與一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青年女教師李衛華從相識到相知,從相知到相戀繼而結為夫妻的真實感人的故事。影片在西部冬季的嚴寒和人心的溫暖相交融的背景下再次探討了生與死、愛與性的深層含義,在更深層次上詮釋了生命的可貴。
影片主人公---27歲的李衛華是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女青年,但她清純、美麗,她與常人一樣對生活充滿渴望。她一次次從死亡線上被人救起,而她對生命的渴望,一次次讓觀眾心痛和惋惜,這也正是影片中扣人心弦的命運主線。馬建新,一個憨憨傻傻,卻有著男性特有的溫柔和執著的鐵路工人,在一次次與女主角心靈的撞擊和他無私的奉獻中讓人體味到人間的溫暖,更升華了觀眾對一個小人物的敬佩之情。如果說李衛華是影片的一個核心人物的話,那麼馬建新則是讓整部影片出彩的人物,他的言談舉止,他的所作做為都帶有一定的幽默成分,為一部本來是探討生死重大課題的影片增添了一種新的情趣,活躍了影片的氣氛。
影片在結構和節奏的安排上獨具匠心。片頭,用男女主人公新婚之夜卻老老實實、客客氣氣地各自就寢的情節形成懸念,採用了倒敘和插敘的手法。女主人公李衛華愛好「節氣」,影片以天文學來解釋各農歷節氣並配以水墨動畫來將故事分段,突出環境和人物命運的各個進行時態中的狀態,與人物的命運和發展緊緊相連,更通過「節氣」這一古老的文化將全片的藝術氣息提升。同時影片的音樂和冷暖相融的攝像風格也更體現了影片的獨到和新意。分別代表著男女主人公的鋼琴和弦樂以及青藏高原上的嚴寒與人物內心尋求溫暖的對比給了觀眾極其強烈的聽覺和視覺沖擊,但這種對比並不顯得唐突。
《菊花茶》一如其名,清新雋永。請您靜待於影院「品茶」時刻的到來
曳的燈光,跳動的音符,欲說還休的情緒,構成了花樣年華的畫面
<花樣年華>帶給王家衛諸多榮譽,揚威當年戛納電影節,開啟了一個王氏作品新的高潮
仍是與杜可風張叔平的合作,經過前幾部的磨合更駕輕就熟,儼然一個整體
曾有人批評王的作品由於沒有劇本限制,因此過多的發揮使劇情略顯零碎
<花樣年華>避免了這個缺陷,出場人物不多,主要人物就是周慕雲和蘇麗珍
張曼玉演繹的蘇麗珍帶有別樣風情,總是一襲華美的旗袍,合著音樂節拍不緊不慢的走著
說句題外話,同樣這種形象,<長恨歌>的鄭秀文看了讓人很寒,做好每一行都不是容易的
看似漫不經心,蘇麗珍卻把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條,其中有一個細節
那時的辦公室小姐不多,能進這一行的必定跟現在的"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不相上下
工作和家庭兩不誤,領導器重,家裡也沒什麼耽擱,只是丈夫同樣忙於工作
一個人的時候,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雲吞面,熱氣繚繞,驅散心頭的寂寞
行走中,遇到了周慕雲,梁朝偉不顯老,現在還跟幾年前一個樣子,只是多了成熟的滄桑
60年代的香港,帶了幾分舊上海灘的迷醉,摻雜了各種色彩,灰暗是主色調
背景音樂也是帶有這種特色的藍調旋律,幾分柔和幾分渲染,休止符給人遐想空間
配合人物出場時響起的華爾茲樂聲,不僅視覺上是享受,也聆聽了一場音樂盛宴
讓我狠狠想你,讓我笑你無情,連一場慾望都捨不得迴避
梁朝偉很適合這種形象,油光鋥亮的頭發,筆挺的西裝,還一定要有領帶
眼神有點玩世不恭,卻能洞穿一切,男人就該這樣才好
一次次告誡自己,不能像他們那樣,把持住的慾望澆碎心中的夢幻
他問,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跟我走嗎
她答,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帶我走嗎
可惜,他們卻聽不到彼此的回答,這場花樣年華里,有刺激,有美麗
有不能忘卻的回憶,故事籠罩在曖昧的氛圍中,卻沒有任何出軌的鏡頭
最後,在那個陌生的國度,周慕雲訴說著他的心事,卻沒人與之和
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了,沒有任何傷害,成人對待感情的態度總有保留
只要有一丁點年少時的輕狂,結局也許就會改變,一起浪跡天涯
無奈周遭環境,要在相同的交際圈躲避閑言碎語,隔離就在這時產生
離開2046的房間,回歸生活軌跡,沿著命定的路走下去,只是沒有了勇氣
走過這么場花樣年華,有回味,有淺淺的傷感,彷彿空氣中迷漫著曖昧
想著傾盡一切去彌補,卻牢不出命運的牢,只能困在原地,撫摩甜蜜刻下的傷口
回答者:Danny_SP - 經理 四級 7-2 01:37
Ⅲ 無問西東影評,無問西東為何被禁播五年
近日,由章子怡、黃曉明、王力宏、張震、陳楚生主演的《無問西東》召開了定檔發布會,其實這部電影早在5年前就拍好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沒有定檔,直到近日才宣布定檔。近日,由章子怡、黃曉明、王力宏、張震、陳楚生主演的《無問西東》召開了定檔發布會。
我認為《無問西東》七年前開始籌備,五年前拍攝完成,到現在才有機會與觀眾見面,也是不幸中萬幸了!
Ⅳ 急...我要找幾篇千字影評
雖然就5分 但我也努力了~!
《太行山上》觀後感
電影《太行山上》是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的電影。這個觀後感是我在世界之窗瀏覽器論壇天南海北區回答別人的帖子,起因是許多人不看的理由是我們國內現在的戰爭片拍的不好,不真實等等...你看人家《兄弟連》、《野戰排》...這是國產片總體的事實,但是《太行山上》並非如此,觀後感發在這里,是希望更多人去看片子。
事實上如果不是恰巧在電視裡面看到這個片子的介紹,我99%不會去影院看的
但是這部片子確實比以往拍的那些好,也真實
想來導演也在反思,大家可以想想,如果連我們都知道反思,都知道要借鑒好萊塢,集真實和娛樂於一體,票房和文化雙收,難道導演們就不知道么
片子幾個情節,寫的不好,當拋磚引玉吧
情節一:朱德一行數騎跋山涉水去找閻錫山,揭開八路軍抗日序幕,巍巍太行山下幾騎奔馬赳赳而赴國難,畫面很震撼,絕非靠馬蹄聲渲染氣氛的許多片子可比 - 而且,朱德在策馬之中曾經稍停頓了一下,往旁邊看了一眼,然後再次縱馬賓士,那一頓,居然讓我感覺到了一絲帶有機智的英雄氣息 - 這是很多主流電影很難給出的 - 我們眼裡的開國元勛們,睿智大家都知道,但是英雄氣概都被僵化了、概念化了,這一次居然這么自然的透出來
情節二:雙方拼刺刀,日本人在退刺刀裡面的子彈(真實情況) - 這里即沒有貶低日本人,而雖然這么拍了,也沒有歌頌他們的武士道 - 自然主義的真實體現,不評價,只敘述,對錯由觀眾自己去評說吧 - 而這里拍出來的,則是殘酷的拼刺之前的一瞬,中國軍人對於他們退子彈,表現的絕對不是佩服或者是震驚,而是敵對,是接踵而至的你死我活的格鬥。
關於退子彈,在我個人看來,面對即將到來的,職業軍人也同樣懼怕的死亡和失敗,退子彈只能算是武士道的笑話 - 既然那麼講究公平,乾脆飛機大炮都別用了,全軍拼刺刀吧。
情節三:朱懷冰部與八路軍沖突被俘,釋放他的時候,他看到一個他原來很瞧不起的農民游擊隊員(當然現在已經是八路軍),他說,你不是崔...崔..., 那人認真回答:崔二蛋 - 影劇院里的觀眾都笑了,朱懷冰代表了一批國民黨人,他們自持受過高等教育,更咬文嚼字假清高,也不屑於那些農民游擊隊,不屑於游擊戰,而農民游擊隊的對待戰爭的那份自然和從容,也是這批人無法體會得到的 - 於是就會有這樣的場面出現...
情節四:賀邴勛(梁家輝飾),郝夢齡兩個各代表共產黨和國民黨的軍人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氣節 - 他們同時登場,各占重要篇幅,表現出來的則都是中國人,沒有國、共之別
... ...
如果說片子有什麼遺憾,那我覺得是特技差一些,以及個別小的細節,總體還是很不錯的
最後說一個插曲,是在另外的地方看到的討論,就是為什麼共產黨的賀邴勛團長撤退了(生),而國民黨的郝夢齡師長沒有選擇撤退,而是戰死了... 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的是為什麼明末的將領選擇的都是死國,如史可法、文天祥,難道他們不知道留得青山在么?文章分析,因為他們處在那樣一個大背景下 - 政府無能,沒有更多的人抵抗,大勢已去,這些有抵抗精神的人,骨子裡面還帶著失望和絕望,就是撤退了,也沒有重來的機會了,所以索性戰死。共產黨將領的退是因為他們還有希望,知道還可以卷土重來,國民黨將領的死戰,則是因為他們已經失望了,現實中已經沒有希望了...不知道是否導演用這個來說明什麼,也許是我狹隘了。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 ——電視劇《小兵張嘎》觀後感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六十周年,今天是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紀念日,今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之日。
這一個暑假裡,我有時間都在觀看抗戰的影片,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電視劇《小兵張嘎》。我不懂得電視劇的拍攝技巧,使我深深感動的是小兵嘎子與他那些小夥伴和八路軍戰士的英雄形象,在我胸中激盪的是民族的浩然正氣。
「一九三七年啦,鬼子就進了中原。先打下蘆溝橋,再闖進山海關。火車道就通到了濟南……」,沉痛的歌聲,把我們帶進了60多年前那段血與火的歷史;隨著鏡頭的展開,那場可歌可泣的抗日戰爭,又真實的再現在我們面前。
《小兵張嘎》的故事,就發生在保定東南50公里處的白洋淀。
被稱為「華北明珠」的白洋淀,水光天色,四季競秀。春光降臨的時候,蘆芽競出,滿淀碧翠;每到盛夏,又「蒲綠荷紅」,「岸柳如煙」;若逢金秋,蘆花飛絮,稻穀飄香;隆冬季節,堅冰似玉,坦盪無垠。淀內溝壕縱橫相連,蘆盪、荷塘、漁村星羅棋布。疊疊荷塘、浩浩蘆盪,美麗的白洋淀啊,千百年來,都是老百姓休養生息的樂園。
是誰破壞了安寧的生活?是東洋的豺狼闖進了我們的家園!
日本鬼子的鐵蹄踐踏了華夏大地,把我們美好的家園變成了血淋淋的屠宰場,燒殺擄掠,我們的母親在哭泣,在流血……
大地在顫抖,天空在燃燒。原本是頑皮天真,直率可愛的嘎子,因為國恨家仇,成為了抗日的戰士,八路軍的小兵。
是誰剝奪了孩子們的童年和歡樂?是日本鬼子的東洋刀,架到了他們稚嫩的頸項!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一曲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響徹廣袤的中華大地,英勇的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拿起刀槍,與侵略者展開了一場艱苦頑強的戰爭。
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戰爭。半殖民地的封建祖國,是這樣的貧窮落後,由於歷代統治者的荒淫、無能、腐敗、軟弱,泱泱大國成了世界列強們瓜分的魚肉,人民在水深火熱的痛苦中掙扎。一邊是武裝到牙齒,耀武揚威,妄圖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東洋強盜,一邊是不抵抗主義,拱手把國土相讓的政府。與侵略者精良武器對抗的是愛國軍人和革命武裝手裡落後的裝備與人民手裡的長矛大刀。
這又是一場正義的戰爭。面對著殘暴的蹂躪,我們進行的是保衛家園,捍衛國土,不做亡國奴的戰爭。「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樹林里/到處都安排同志們和兄弟/在高高的山岡上/有我們無數的好兄弟/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我們生長在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無論誰要搶佔去/我們就和他拼到底」這首膾炙人口的《游擊隊之歌》,正是這場正義戰爭的真實情況的寫照。
在《小兵張嘎》的電視劇里,我們看到了日本鬼子的兇殘,在他們的槍口下,我們無辜的百姓屍橫遍地;在他們的清剿下,我們無數的鄉村被燒毀,無數的母親、姐妹被姦淫。
在電視劇里,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英勇頑強,無數象嘎子奶奶一樣的革命群眾,為了保護八路軍,倒在了鬼子的屠刀和槍口之下,無數象劉燕一樣的八路軍戰士,在鬼子的嚴刑逼供下,堅強不屈,不惜犧牲自己和孩子的寶貴生命,也不肯說出八路軍的機密。
最讓我們揚眉吐氣的是,嘎子他們與鬼子、漢奸之間的一次次斗爭和戰斗。他們勇敢機智,在鬼子佔領的地區,與敵人周旋,破壞敵人的清剿,保護老百姓,打擊和消滅敵人。讓日本鬼子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浩瀚的白洋淀終於成了侵略者的葬身之地。
據史料記載,正是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與英勇作戰,最終導致了日本法西斯的最後滅亡,逼迫他們向全世界宣布了無條件的投降。
六十年的槍炮聲已經消失,美麗的白洋淀也似乎沒有了戰場的痕跡。可是,嘎子與八路軍英勇戰斗的身影,還活躍在我們的眼前,日本鬼子的殘暴還銘刻在每一個愛國者的心底,永遠永遠也不會忘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離我們遠去,戰爭的威脅與地球上局部戰爭的陰影,始終籠罩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頭頂。
動刀槍的戰斗沒有劃上休止符,經濟資源的爭奪更趨於白熱。中國,將如何?我們,每一個愛國的中國人又應該如何呢?
歷史將永遠銘記1945年的8月15日,有我們的勝利,也有在這之前的我們不能忘記的恥辱!
Ⅳ 《中國的土地》 賞析
這首詩寫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中國人民正從文化大革命的噩夢中醒來,掙脫了各種有形和無形的枷鎖,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劉湛秋(1935——)當代詩人。中學時代就在《進步青年》雜志上發表過詩作。他曾當過工人、編輯、翻譯。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在報刊發表過詩、散文、評論、小說及報告文學等。現為《詩刊》社副編審。
三、反復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體味詩歌的音樂美。
四、尋英咀華,品味詩中的意境美
(1)詩人通過哪些具體的形象表現「中國的土地」是「神奇」的?
(明確:詩人通過杜鵑花、三峽、神女峰、凍土層、椰子林、海浪等意象,從山川的壯麗、沃土的廣闊、文化的悠久、物產的富饒等方面來表現。)
(2)詩歌的第二節,怎樣寫出了中國人民的「美麗」?
(明確:先寫外貌之美、次寫性格之美,再寫思想之美,這里運用了比喻、擬人、誇張的修辭手法充分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美。)
五、尋找美詞、美句,體味詩歌的人格美
(1)如何理解「黃金般的相思」的含義?
(明確:「黃金」,色彩鮮艷,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變。用「黃金」修飾「相思情」,形象地表現了華夏子孫對祖國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2)如何理解「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的含義?
(明確:這里詩人將人文景觀融合到自然景觀中,「躍動的歡樂」、「復興的契機」不僅飽含了詩人對未來的期待,更是對充滿希望的未來的熱烈歡呼。一個偉大的轉型期的到來,「中國的土地」因此會更加神奇,更加美麗,更加充滿生機。)
Ⅵ 高分求《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影評啊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得與失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很容易就抓住觀眾的心,靠「開心辭典」似的樣式去揭露印度的生活,確實新穎不少。當然,答題只是外套,所有的題目其實就是根據故事情節來編造,就像先射擊後畫靶心一樣,套用電影里的一句話:一切都是命中註定。只不過主宰者不是主持人,而是導演。
我聽聞印度貧富差距明顯、宗教矛盾沖突,也對其臟、亂、差略有了解,只是電影里毫無掩飾的展示出來時還是頗為震驚。我不知道其中描述是否是印度生活的真實情況,導演作為外國人,究竟是對印度文化不了解還是因為沒有顧慮而缺少限制,最終呈現的人生百態,使我們看到生活在底層的人們,遭受地位的下賤、生活的困窘和生命的威脅,人生的拼搏方向也就有了不同,最終導致命運殊途。這樣的題材其實已經不新鮮,但電影又有多少新鮮的題材可以挖掘?換一種方式、換一個背景描述,依然具有巨大的震撼力。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電影里所呈現的一些惡劣現象即使是在中國也並不鮮見:警察審判隨意毆打、流氓橫行無忌、歧視打工仔和窮人……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資格去鄙視一個超級大國的內部矛盾,只是我們或許是並不嚴重,或許是控製得好,僅此而已。從這部電影里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的重重矛盾,對我們自己也是有啟發意義的吧!
電影的一大亮點是演員找得准,特別是三個主角,從小時到成年各是三個人扮演,卻給人感覺不出有何脫節。三個人長得很像,同時演技也能出色發揮,能夠讓人沉浸在劇中不致突然間的不適應,過度自然可見導演功力深厚。
"Slums millionaire" the gains and losses
"Slums millionaire" it's easy to seize the audience's heart, and relying on "Happy Dictionary"-like style to expose Indian life, and indeed many novel. Of course, the answer is only jackets, in fact all of the topics is on the basis to fabricate the story, just draw the bull's-eye after the first shooting, like, to borrow a word in the movie: Everything is predestined. Is not only to dominate the host, but the director.
I heard that obvious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 India, religious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but also their dirty, chaotic, know a little bad, but the movie is no cover up or when the display is quite shocking. I do not know whether the description of one of India are the real conditions of life, and the director as a foreigner, what is the Indian culture does not understand or because there is no worry about the lack of restrictions, finally showed life attitudes so that we can see at the bottom of people's livelihood, subjected to the low status of life and the lives of the threat of embarrassment, the fight of life and will have a different direction, which eventually led to the fate of no passers-by. In fact, this kind of subject matter is not fresh, but how many movies can be excavated fresh material? For a way for a background description, still has enormous power.
However, we have to admit, the movie presents some of the poor even if the situation is not uncommon in China: the police beating trial at random, lawless hooligans,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age earners and the poor ... ... so we have no reason to go are not eligible for contempt internal conflicts of a superpower, but perhaps we are not serious, may be controlled well, and nothing more. From this movie we can see a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y contradictions of our own sense is it has inspired!
One highlight of the movie are the actors find a prospective, especially the three protagonists, from hours to alt indivials of all three are playing, but not what people feel out of touch. Three indivials looked like, at the same time acting can exert excellent, can not be immersed in the drama of not meet all of a sudden, over-the director of natural ability can be seen deep.
但這部電影結尾處理落入俗套,結尾被輕易猜出。整部電影缺乏對哥哥舍利姆性格的細致描述,以致他多次轉折稍顯突兀,特別是最後放走卡提來更是缺乏說服力。可以說,舍利姆死在一堆鈔票的浴缸里就是為了整部電影的「和諧」而做出的犧牲。另外,傑瑪和卡提來的愛情也沒有過多闡述,僅僅兩個人小時候在一起過一段時間,也沒見當中醞釀了多麼深厚的感情,成年後相見就情不自禁抱在一起,一句「我愛你」就可以私定終身,直接沖淡了圓滿結尾的感染力。這部電影可以再深刻的,但很可惜,導演為求得團圓而放棄了努力。
既然是一個圓滿的結尾,好好享受也未嘗不可,可電影結束後的一段歌舞,徹底把我從劇情中拉了出來。看著「傑瑪」和「卡提拉」隨著音樂狂放跳舞,讓我明白這一切不過是一場戲,他們不過是演員而已,所有的表達未必是真,所有的感情未必發自內心。可以說,最後畫蛇添足來了這么一段舞絕對是電影最大的敗筆,被寶萊塢固有模式完全糟蹋。
我突然想起反映中國一段歷史的《黃石的孩子》,導演同樣是外國人。平心而論,這部電影製作精巧,水準很高,可惜太過冗長最後讓人看得失去了耐心。然而,電影結束後,現實中當年那些孩子的倖存者講述電影主人公的真實形象,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甚至又能夠將觀眾拉回劇情之中。現實與虛構的平衡,真的需要好好把握才能夠令人認同。
But at the end of this movie fall into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t the end was easy to guess. Seselj brother整部電影lack of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al the character, which he repeatedly turning slightly awkward, especially in the final release to more Mikati are unpersuasive. It can be said that Seselj al die at a pile of money for the bathtub is整部電影"harmonious" and make sacrifices. In addition, Gemma and Katy's love did not elaborate too much, just two young people together over time, but also not seen among the brewing for how deep the feelings of each other on an alt can not help but hold together, saying, "I love you "can be set for life private, direct to dilute the influence of a complete end. The film can be profound, but it is a pity that the director was seeking to abandon efforts to reunite.
Now that is a satisfactory end, enjoy it is not a bad idea can be a period after the end of movie songs and dances, from the story completely put me out of China and Latin America. Watching "Gemma" and "卡提拉" With the wild dance music, so I see all this is a drama, but they are just actors, all the expression is not necessarily true, not all of the feelings of his heart.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final has come such a superfluous dance movies are the absolute biggest failure was inherent in Bollywood completely ruined.
I suddenly think of Chinese history to reflect the "Yellowstone of the child", the director is a foreigner same. In all fairness, the film proction of compact, high quality, but too long and the last people to see lost patience. However, after the movie, when in reality the child survivors of those movies about the true image of the heroine, but has played a good role, and even then will the audience be able to back into the story. The balance of reality and fiction, really need to make good use of it can only agree.
Ⅶ 王家衛的電影風格、特點(影評)
1、色彩
王家衛曾經說過:我拍電影就是想把我孩子時的喜悅、傷心、失落帶給觀眾。找尋回憶、品味時間,在他眼裡,時間與空間不會成為他與過去對話的屏障,他在電影里遨遊並享受屬於他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浪漫,舒緩音樂的動情,他善於用色彩表達他的思緒,鮮明且熱烈。在中國電影界,其美學思想的靈活運用可謂是獨一無二。
2、色調
色調是一切記憶的前奏,在這個視覺文化時代。王家衛電影的畫面做的精緻而曖昧,王家衛電影給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句台詞,而是某個畫面的顏色格調。在王家衛的電影里頭,灰、白、黑、紅永遠是主調,曖昧、低迷、頹敗、失落、灰暗,像是一部老電影,訴說著傳奇的故事。
3、音樂
王家衛說:「對他來講電影總是光影與聲音,音樂則是聲音的一部分,音樂也是營造氣氛的需要,同時也可以讓人想起某個年代。」王家衛電影中的音樂常常帶有很強的敘事性,每次出場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本1972年發表的小說,一部2000年上映的電影,交錯成一個1960年的故事。
4、獨白
王家衛的電影慣用獨白敘事,這是他的一大特色。這種單向流動的情感,力在表現人們的孤獨感、失落感、人之間的疏離,人與人之間缺乏與障礙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本質的追求,是一種實現自我的慾望的表現手法。王氏電影中,人們往往只沉醉於自己的世界中,他們拒絕與人交流,保持沉默,選擇用獨白表達內心的情感。
5、故事敘述的結構
傳統電影一般都是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個故事的情節設計都經歷開始、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反觀王家衛的電影,卻並非如此。
他並不是要講述一個多麼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於呈現一種可能被人刻意忽視的氛圍——反映人性真實性的狀態。王家衛的影片大量地採用「碎片」式的敘事策略。
Ⅷ 為了這片土地電影觀後感一千字
《為了這片土地》之觀後感
在校領導和黨組織的精心安排下,10號下午我們在老校區禮堂「飽餐」了一頓豐盛的精神盛宴--觀看電影《為了這片土地》。影片情節十分觸動人心,王桂蘭書記朴實的情感,尤其是對群眾發自內心的那種感情和責任,讓我為之感動,也讓我獲益匪淺。
《為了這片土地》是一部主旋律電影,講述了王桂蘭三十多年如一日紮根農村,以改變家鄉貧窮落後面貌為己任,帶領一個欠款37萬元的「負債村」走上了「富裕村」之路的故事。到2011年,該村村集體純收入達50多萬元,被評為錦州市「百強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多元。王桂蘭同志作為村支部書記幾十年如一日十分難得,她心中有黨,信念堅定,牢記宗旨,心繫群眾,敢於擔當,嚴於律己,無私奉獻,為黨的事業做實事,是目前開展「三嚴三實」活動的優秀典範,是我們廣大黨員應該向她學習的寶貴之處。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王桂蘭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全心全意為群眾謀福祉。影片以一個女人、一個母親的人生與情感作為視角,把農村基層女幹部的故事放在時代大背景下展示,展現了一個普通基層共產黨員的精神境界和奉獻品格。她的所作所為,一舉一動,都是我們年輕黨員學習的榜樣,前進的動力,指引的動力!
在主人公王桂蘭的身上我不僅看到了承載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質朴情感,而且看到類似於自己的母親和奶奶的影子。她的事跡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兒,雖然都是瑣碎的生活小事兒,但往往小事兒更難做到,這就是桂蘭最能打動人的地方,這就是我們作為共產黨員最應該做的地方,卻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全心全意的為群眾謀福祉。我要以此為榜樣,發揮黨員模範作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周圍散發更多的正能量!
Ⅸ 與二戰有關的電影的影評。
悲劇的誕生
——觀《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那裡有湛藍的天空,白色的雲,那院子有大樹環繞,後來還有了搖曳的鞦韆架。那裡是盛夏的鄉村,是理想中的樂園,但又的確是凶宅。那裡,有無數的生命在小心翼翼地活著,卑躬屈膝,只為苟延殘喘,更有無數的生命不明不白地死去。你看到那漫天的濃煙么?那不是炊煙裊裊,是六月雪,那是死者的骨灰在天空聚集,又遲遲不肯落下。曾幾何時,在《辛德勒名單》不也有這樣的濃煙么,只是在這里,我們還聞道了那股嗆人的臭味。
活著,又如何?
《辛德勒名單》中,你有沒有聽到兒童那歡快的叫聲「GOODBYE JEWS!」在《鋼琴師》,你有沒有看到,只要是猶太人,活著,就無處可逃。本片中,編劇似乎給出了答案:「猶太之流詬吾族,誘吾族之敵」「笑吾族文學音律」「凡其所到之處,災害不斷」「吾國必因其而亡,不遠矣。」這大概就是希特勒滅猶的緣由吧?我想起了我年少時看《北洋水師》,那裡也有日本天皇的擔憂,作為島國的擔憂。難道這就是侵略的緣由?
我無法想像,德意志,那個哲學大師輩出,崇尚理性的國家,竟會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甚至還施行過種族滅絕的政策。是德國人思考得太深,以致走火入魔了?還是擔憂太多,以致無法自拔?大概都不是。那些兒童顯然是未經思考,受了大人們的教唆的。兒童又真的那麼無辜嗎?不是。兒童本身固有的輕浮與好事,大概也是一個原因。我一直在想,倘若是你,你會不會也在其中,興奮地高叫:「GOODBYE JEWS!」呢?等到你已經經歷了滄桑,然後,你說:「那是我年少輕狂!」是不是已經太晚了。
不僅在德國。文革其間,誣蔑師長的,毀滅文物的,為了各式派別而爭斗的,不是大有人在么?年少又輕狂,無知又沖動,大不了是受了某某某人的蠱惑,托詞不外乎如此。那麼,行動背後的真正動機又是什麼?要麼基於從眾心理,你這樣,我也這樣;要麼,是自我的彰顯。這樣的心理,一直存在,而且會永遠存在下去。
但這不是真相。
真相在於為什麼會有人盲從。
真相在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政策。
真相在於人類創造了「我」與「我們」,而「我」與「你」便將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我們隸屬與這樣集體,我是安全的,而你,也許就是敵人,或者,就是那個不幸人中的一員。真相在於人類有了國家這一組織。庫切在《凶年紀事》中這樣說:「我們生而就有歸屬。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是臣民。」「法律保護安分守己的公民。」所以,對於國家的意志,從來就不是普通人所能夠更改的,那麼,做個良民就意味著屈服與順從。
這不是真相。真相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國家意志。倘若國家意志是每個公民的意志,也許,就沒有悲劇的誕生了。但經濟學家已經給出了證明:這個美好願望是無法實現的。所謂國家意志只能是有大多數人的意識提煉出來的少數人的意志。少數人的意志就是這個國家的所有人的意志。所以,你說猶太人不好,那麼,人人都得說,猶太人不好,否則,便是以個人的力量來對抗整個國家。
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於這樣的意志為什麼會成為整個國家的意志,即便它那麼荒唐可笑(中國的大地不也曾上演過?罷黜馬寅初,消滅麻雀)。倘若,有多種聲音,倘若,你可以表示你的不滿,倘若,你是對的,國家又真的夠虛心接受,那麼,悲劇也就不會發生。關鍵在於個人的意志成為國家意識,而對於這種意志唯有俯首貼面,老老實實去執行。這便是極權主義。極權主義的罪惡在於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為他人的意志,皇權時代,軍閥時代,斯大林時代,莫不如此。希特勒就是一個獨裁者。極權主義的時代,你要麼躲避,要麼執行,要麼就是犧牲品。
但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於這樣的意志為什麼會誕生?真相在於,是誰選擇了這樣的獨裁者。意志可以歸結為個人的醜陋,但選擇,卻是民眾的結果,受蠱惑只是一時,但圖新鮮,為自己謀利不是大眾選擇的一個因素嗎?所謂人生,不過是在各種限制條件下,給自己選擇一個最優解——基於精神或物質。人生來就有慾望,有些人終生鬱郁而不得志,有些人實現了願望,卻坑害了他人。就是這樣。
你可以不選擇嗎?當一個國家沒有了領導者,你會心安理得,穩如泰山嗎?你需要一個領導者,我也需要。我們都被奴役化了。幾百年前,一位法國作家這樣寫道: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那些曾經是臣民的平民突然會徹底忘掉他們早先渴望獨立的要求,以至於要喚起他們並重新獲得這種信念已經不可能了;事實上,他們無需敦促就在盡心盡力地做了,做得相當自在,乃至有人會說,從表面上看,他們沒有失去自由,只是坐穩了奴隸。實情也許是,一開始,這種服役是不得已的,因為受到了外力的強迫;但後來那些無怨無悔盡心效勞的人,卻是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在從事他們的前輩被強迫做的事。」
悲劇的誕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參與了。
《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是一個壞人,辛德勒但並不像電影中所刻畫的那樣是一個近乎神聖的救世主形象。透過一本書《辛德勒名單》解讀辛德勒這個人,還原了英雄也是人這個常識,辛德勒早就是納粹黨成員;辛德勒竟然是間諜,辛德勒本質就是資本家,辛德勒或許是瘋子,諸如此類種種頭銜。 富賈之子的辛德勒沉湎酒色,在戰前作為間諜出入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從事偵察活動,他大發戰爭財,是當地有名的納粹信徒。他也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哪怕20歲時的那場婚姻也是出於對方的豐厚聘禮,並以此來挽救瀕臨破產的家族企業。「二戰」後,他又拋棄了發妻。從流亡地阿根廷返回法蘭克福的辛德勒,處境卻極為悲慘。身無分文,蝸居在法蘭克福火車總站附近的一個單間居室,且頻繁酗酒,最終因煙酒過度而死。這就是一個真實的辛德勒。 英國作家威爾遜說:「辛德勒是個騙子,一個酒鬼,一個登徒子,可是,如果他不是這樣的人的話,他也就沒辦法從納粹集中營里拯救出上千個猶太勞工了。」,辛德勒只有是騙子、酒鬼和登徒子,才有本事拯救猶太人,但僅僅是騙子酒鬼和登徒子卻也救不了人。作者基尼利曾經解讀:「我對這個故事中的道德力量深信不疑……墮落之人跟他們身上向善的力量之間的斗爭總是讓人著迷。(辛德勒的時代)正是歷史上曾不止出現過一次的特殊時代:在那些時代,聖人已經完全無能為力,對你已經沒有任何好處,唯有那些講求實際的無賴漢才能擔當起拯救靈魂的重任。」
基尼利要寫出人類精神的偉大力量,同時又竭盡全力要為辛德勒「去魅」,驅散籠罩在這個偉大的拯救者、上帝的替身、猶太民族的「大義人」身上的光環和「迷思」,還他這個「如此含混復雜又如此崇高偉大的人物」的「真身」。所以他決定以小說的形式去展現這個人物,但同時又「力避一切向壁虛構」,所有的事件,哪怕最瑣碎的細節全部都有歷史文件以及當事人的回憶作為支撐,而且就算是當事人的回憶,作家也還要進行排比擇選,只選用經過判斷後認定為最符合歷史事實的記述。事實證明,基尼利的這種創作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真實的力量勝過一切虛構,真實的面容也比一切設計都更精妙復雜,《辛德勒名單》不但將那段久已湮沒不聞的偉大的拯救故事,如目見耳聞般生動清晰地展現在當代讀者面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將奧斯卡·辛德勒這個真實人物無比復雜甚至矛盾的各個側面,如刀砍斧斫般深入細致地突顯在你我的心中。
至今沒人能夠否定辛德勒從納粹魔掌中拯救上千名猶太人的事實。他善與惡之間倫理取向的驟然轉變,讓學者無法自圓其說,或許永遠是個不解之謎。可我們又何必勞師動眾地去揭開這個謎底呢?甚至那份辛德勒名單的真假亦無需考證、辨偽,只要他在險境中確確實實拯救過一千餘條生命,此舉足矣。並且,這是他在當初境遇下唯一力所能及的行動。
我以為,只有國人才會對「高、大、全」式的人物鍾情萬分,才會為一個完美無瑕的英雄而錙銖必較甚或無原則地打造、粉飾、塗金。從國外對《辛德勒名單》以及辛德勒本人的爭議中,不難看出,「高、大、全」其實是一種普適的心理需求,造神運動並無時空的界限。這種普適性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道德訴求,更是人類對自身道德瑕疵和意志缺陷的心理過度補償。
一個一生清白的人或許對身邊的世態炎涼從來漠不關心,而一個墮落放縱之徒或許曾經對身陷絕境者攙扶過一把。英雄沒有必要是完美無缺的,我們更沒必要以神的標准來奢望他人。人類道德的恆古原則,一是無需極致,二是必須踐行。"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在基尼利的筆下,真實的辛德勒的本來面目纖毫畢現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就是這樣一個壞人,經過了種種磨難,做了一件好事,拯救了一千三百多個猶太人的生命。「救人一命,如普度眾生」……我想,也正因此,歷史才不至於僅僅成為一部征服和壓榨史,不論在多麼黑暗的時刻,不論邪惡的力量何等強大,也都有人性的光輝在閃爍,也總有人類的靈魂在成長。
電影開始,普通一猶太家庭圍立桌旁聖詠進行傳統的祈禱儀式,搖曳閃動的燭光隨著合聲的減弱漸漸被黑色吞沒。影片由彩色切換為黑白兩色的畫面。貫穿影片始終的凄慘哀惋的小提琴獨奏和幾近無伴奏的混聲合唱給出的強弱和諧依然不失聖詠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紅色亮點短暫的跳動給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為記的永約。影片結尾處伸開的地平線上,聖詠的基調展開世俗的旋律擁過來黑壓壓的一群人,畫面果斷地轉為彩色的鮮艷,橫掃一切的光明,「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雲彩中」
黑暗的昨夜已經過去,讓我們擁抱來之不易的幸福。
Schindler's List
舊聞新讀:東方早報2009年4月16日「辛德勒名單」副本澳大利亞被發現,新南威爾士圖書館工作人員在整理作家托馬斯·肯尼利的6盒舊手稿時,在一堆研究紀要和德國剪報中發現了這份「辛德勒名單」的副本。
《拯救大兵瑞恩》——生命的價值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令人心驚的程度。當子彈射入腦顱,鮮血尚未濺到地上;當利刃插進胸腔,心臟仍在舒張抽搐,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些痕跡,也只如流水滑過指縫後,手上殘留的水漬般輕易蒸發。史蒂芬用二十五分鍾時間,強迫我接受這個震撼——
身處戰爭中的人,就如我們指尖下的蟲蟻。
為什麼?為什麼造物創造了人類,卻又讓我們如斯羸弱,不堪一擊?而究竟生的價值又在哪裡?
當我經歷了那血肉橫飛、支離破碎的二十五後,我以為我明白了。我們活著,就是為了堅持正義;我們活著,就是為了鏟除奸惡。當成千上萬的美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沖上那名叫諾曼底的法國海灘與德國人作戰時。我腦中想到的是中國古賢們所謂之「殺生成仁,捨生取義」的崇高思想,是近代革命者「拋頭顱,撒熱血」英勇就義的偉大精神。他們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流血犧牲,為的是全人類的安寧與和平。依然活著的戰士和倒在海水與沙灘上的屍體一樣值得我們尊敬。
然而,我錯了。當我看到那位在兩天中被戰爭接連奪去三個兒子的老母親瑟瑟發抖地倚靠著門邊時;當我看到原本掛在戰士脖頸上,代表著他們生命的金屬牌灑落滿地時,我意識到:我錯了!任何一個人都沒那麼偉大,任何一個人都恐懼死亡。生命的脆弱不僅僅體現於它能那麼輕易的被打碎,更在於我們對於這種脆弱的強烈恐懼。為什麼要派遣一組戰士去尋找那一個名叫瑞恩的大兵?因為他是那位老邁母親僅存的一子。答案簡單但卻真實。生命的維系,需要以生命的價值來換取。或許生命的價值就在於此:我們恐懼死亡,但我們更恐懼自己所關懷、熱愛的人被奪去生命!
可是,我又錯了。錯在以偏概全,錯在有失偏頗。直到影片後半程才終於出現的大兵瑞恩,在上級命令他離開戰場的前提下,堅持留下完成任務,與戰友們在一起;帶領著自己的小隊歷經了生死考驗的米勒上尉,在即將完成使命時,卻決定戰斗,用自己受傷的軀體與一支手槍,阻擊敵人的坦克。還有其他那些前赴後繼、英勇戰斗的戰士們。他們大義凜然,勇不畏死。是什麼支持著他們的神經與肉體?是什麼使他們即使為之拋卻生命,也無怨無悔?其實,他們都是普通人,有著普通人的情感與思想。而在「那一刻」來臨時,他們又都成為了英雄,成為了同輩中最傑出者。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由於境遇的不同「那一刻」也都不竟相同。或許會是一場殘酷的戰爭,或許只是一個落水的兒童……但我們每個人的生之價值,決不會體現在那日日重復普通又普通的三餐一宿之中。它只會在我們一生中所僅有的幾次,甚至是唯一的一次「那一刻」中閃現,而平時我們只是普通人。
當我最終看完這部影片時,留於腦中記憶最深刻的,再不是開場的那二十五分鍾。而是已經受傷的米勒上尉依靠在殘垣斷壁上,無力但卻堅定的舉起手槍向德軍坦克射擊的鏡頭。
還記得他戰前的職業嗎?而「那一刻」他已成為英雄!
《美麗人生》——幸福的存在
就算在最艱難最黑暗的日子裡,就算了無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愛著並用生命與智慧保護著他的妻子與兒子。他的勇氣與智慧,即使在戰爭的硝煙彌漫中,即使在集中營的暗無天日中,即使在最後槍聲響起死亡來臨的那一刻,依然閃現著耀眼奪目的光芒。
他用盡全力,在集中營的悲慘世界裡,為兒子,營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訴兒子,所有的殘酷只不過是一場游戲,游戲的獎勵是一輛嶄新的坦克。於是,他的兒子便有了足夠的勇氣,熬過那段水火的歲月,最後,當他坐上盟軍的坦克時,他的幸福無可言語,而那種幸福,正是他的父親用生命為他交換的。他不放棄任何機會為他風雨中的家庭製造哪怕是點滴的歡欣,在路過集中營的廣播室時,他冒著危險在廣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訴她,他和兒子都還活著。他趁著做侍者的機會,為妻子播放了《船歌》,這首曾經響在他們定情之夜的歌曲,飄過沉沉迷霧的阻擋,在黑夜裡,給他的妻子帶去安慰,也讓他們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氣,共同經歷灰暗的時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晚,他將兒子安頓在一個鐵箱子里,然後,去尋找他的妻子。當他被捕之後,路過那個鐵箱子時,他知道他的兒子正注視著他,於是,他裝出一副滑稽的模樣,惹得兒子笑出聲,他仍然堅持著,堅持著使兒子相信這一切都只是一個游戲,千萬不要害怕,永遠要微笑而樂觀地去面對。然後,槍聲響起,他去了,而他的兒子與妻子終於獲得解放,當他們在陽光下摟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的兒子說道,我們贏了!確實,在這一場浩劫當中,他們贏了,因為,他們有一個英雄的丈夫與父親,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麗人生》是一部相當浪漫的電影,猶太青年基度到一個義大利小鎮上准備以開書店為生,在那裡,他遇見了美麗的姑娘多拉,然後,是一系列充滿了智慧、滑稽、陰錯陽差、浪漫的輕松片段,終於,基度與多拉終成眷屬,鏡頭一轉,他們從房間里追著他們的兒子來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羨慕,基度用自行車載著美麗的妻子,車框里坐著機靈的兒子,他們飛馳而過,而街道上,卻已經出現了納粹的鐵絲網。
沒有什麼比快樂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當基度的幸福生活剛剛開始之時,他的猶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營,而他的妻子,本來並不用去集中營,卻毅然的隨他們跳上了火車。最真摯的愛情,有時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語,連執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縱身一躍,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當中,演多拉的演員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種很克制的平靜,當她在集中營里聽到孩子將要被殺掉的消息時,她的臉上沒有任何錶情,只是站在樓梯上,由著後面的人群在她身上沖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遠。後來,她被派去挑揀死難者的衣服,那種小心翼翼,不敢也不願發現兒子衣服的感覺很到位。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一個人最深沉的愛,其實,是很平靜的,能夠撕心裂肺哭出來的,往往也是釋然的開始。
最後,基度的兒子和多拉在陽光下抱在一起,他大聲喊叫著,我們贏了。那時候,他還不知道他的父親已經死去。電影響起旁白,以基度兒子的語氣,聽聲音,他也已經步入老年,那麼,這部電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憶。在他的回憶里,他的父親,依舊是那樣鮮活,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活著。槍炮、炸葯、毒氣、死亡、飢餓,這些東西看似強大,最後的勝利者,卻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兒子眨眼的那一剎那,意思是,無論怎樣,只要我們不害怕,堅強、快樂、盼望,人生終究美麗,於是,我們總會贏。
額額額,這是四篇、加上樓上的1篇剛好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