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搖滾校園觀後感

搖滾校園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2-17 02:13:28

Ⅰ 搖滾校園的英文觀後感

School of Rock is a hilarious combination of several standard-formula plot elements that wouldn't have added up to much were it not for the uniquely quirky performance of Jack Black, the endearing children in his "rock" class, the direction of Richard Linklater, and the well-written script by Mike White. That such tired plot lines as a teacher inspiring his students through an "experimental" teaching style (learning his own valuable lessons along the way, of course) and a band preparing for an inevitable Battle of the Bands finale actually come across as refreshing and fun is a testament to the quality of the film's execution. The children are genuine and likable and Jack Blackhas a natural rapport with them -- who ever thought that Black would prove such an inspirational and understanding mentor? Yes, the story is preposterous, but the message of bringing out the best in kids through positive reinforcement -- and the "power of rock" -- is real and heartfelt. Black's comedic antics are hilarious -- at once reined in by Linklater and let free by the essential spotlight that the film offers him. The School of Rock is Black's first moment to shine and truly take center stage in a fiMike Whiteis great at relating the joys and importance of rock music and at avoiding stereotypes beyond most characters' first introctions (though the Liza Minnelli-loving effeminate student [Brian Falto] and the evil-girlfriend [Sarah Silverman] are noticably one-dimentional in comparison the the others). In particular,Joan Cusack's role as the strict and uptight principal is refreshing, in that it does not resort to the cliché evil disciplinarian gig throughout. Her character is humanized and, almost miraculously, is saved from being forced into an increlous romantic plot line with the lead. Also noteworthy is the fact that the children -- who, in addition to acting ability, were cast based on their musical talents and skills -- are actually playing their respective instruments throughout the film. The School of Rock is an enjoyable movie that should have mass appeal, even beyond the hardcoreJack Blackfans or rock aficionados.

電影《搖滾校園》觀後感

搖滾校園》的一點點感悟

1.教育
美國的教育一向是以自由開發為基本特徵,它們要求的是個性的發展,於是任何一部校園題材的影片中都有一個變態式的傳統教育學校,一個勇於改革的老師和一群才華橫溢但被學校和家庭壓制的學生.從早期的修女也瘋狂2中的唱詩班,到死亡詩社中的詩作小組以及這部搖滾學園追求的都對自身的解放。然而,搖滾學園與其它不同的是這群孩子真的只是孩子,他們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只是聽從老師家長的訓教,不像以往那些影片中的孩子那樣叛逆有個性,大多數都很安靜,不愛說話。例如Lawrence盡管鋼琴彈的很好卻認為自己不夠COOL;Tomika覺得自己太胖所以非常自卑,險些失去了唱歌的機會而去做Equipment Job;Zack盡管是樂隊的第一吉他手在展示自己的歌時仍然表現得很不自信。Dewey老師因此就有了機會來現實他長期未能實現的夢想。盡管這些孩子是被利用的,但最後他們終於也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得到家長的認可。或者說,恐怕最後的喝彩並不是給Dewey 的,而是給孩子們的。而那些並不擅長音樂的孩子卻也從中發揮自己的特長,比如負責服裝設計的Billy,電腦燈光的Gordon,以及非常喜歡扮演重要角色的班長Summer (Dewey給她安排了樂隊經理的位置)。在最後的家長會上,Dewey也忍不住表達出自己的心聲他為這些孩子的才華個性感到驕傲,當然,這些都是在他正確的引導下才得以展現。不難看出來的另外一點就是一個人必須學會自薦,不能總坐在那裡等待別人來發現自己的閃光之處。在影片中,有幾個明顯的例子傳達了此觀點:Dewey對Tomika說的:「I can't let you be a singer if you can't sing 如果你不能唱出來我就不能讓你充當唱歌的角色。」從未打過鼓的Freddy主動要求當鼓手;Billy提出不要做保安而要做服裝設計,以及Summer總是非常自負,無處不展現自己的重要性。從這點看來,東方的自謙信條是絕對行不通的。這一切都顯示美國教育的特點。而這些方法在東方是行不通的,中國的孩子無時不刻地在被扼殺創造力與個性,也許中國的教育體制比任何一部美國中變態式的傳統學校都要變態。中國的孩子都被引上相同的發展道路。

2.工作
但是深入一想,美國的這種教育方法真的就好嗎?前面看到Dewey在一個個木板式的孩子面前搖頭晃腦地進行他的Rocking,有誰不會覺得有趣,可是最後這一群認真的孩子到站在舞台上整個都變了形,除了吃驚之外,難道不會覺得有些遺憾嗎?他們還是往日里那些安靜思文的孩子嗎?本人並不贊同家長和學校用模具把學生都塑成一個樣子,但是如果該學校里的學生都按Dewey教育的那種方式去發展,他們真的會有美好的前途嗎?
現實中像Dewey這樣熱愛搖滾的人常常不能得志,分為兩類:像Ned那樣去找一份教師的正經工作,找一個女朋友過著正經的日子,盡管懷念但也不得不放棄,或像Dewey一樣整日無所事事,做著搖滾的夢想,屢次嘗試組建樂隊屢次失敗,大多數人畢竟不能靠搖滾來吃飯,成名的人只佔少數,而那些不能出名的就出不了唱片開不了演唱會,從而無法解決生計問題。肚子都填不飽,又怎麼有空去搖滾呢?Dewey開始是賴著Ned生活的,後來無奈Ned的女朋友太挑剔又苛薄只得冒名去作代課老師,在學校每天都混著日子過:給學生放假自己坐著發呆,不試圖去與學生交流。試想,如果這群學生沒有音樂天份或者他沒有發現他們的天份,也許這段代課時間就會這樣像流水一樣過去,學生真的是被WASTED。
那麼現在不說如果,就像電影那樣發展,Dewey發現了學生們的天賦,為現實自己抱負的同時讓他們展示了自己的個性,但這只是一次假期不是嗎?Dewey作為一個好老師所做到的僅僅是給了這群學生一個發現自己展示自己的機會和經歷,而不是將他們引向搖滾的道路,想想以後他們中還有誰會走這條道路?他們能每個人都去做歌手唱搖滾嗎?Dewey對於自己這方面的失敗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彌補方法:開一所自己的搖滾學校。但是這並不是每個孩子可以選擇的。在高興地玩了一番之後,表現了自己一番之後,他們會回到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去,學應該學的,做應該做的。大多數人將來的情景將是工薪階層,做一份人人都能做的工作,只是在中途休息的時候會想起自己曾經加入過搖滾樂隊,或是拿起樂器輕彈幾下。盡管對於有些人聽起來很悲哀,但是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那不是一種悲哀而是正常的人生。

3.搖滾究竟是什麼
任何人都可以從他的瘋狂痴迷的狀態中看出Dewey真的熱愛搖滾,同時他也把搖滾的真諦傳達給大家:Stick to the Man.發泄心中的不滿與憤恨,抒發自己的希望與渴求。

*********************************
對於搖滾,你還有多少熱情,多少期待。一直熱愛著搖滾,過去現在未來。今天看了一部老電影,是JACK BLACK的《搖滾學校》。在影片中,一個對搖滾無比熱愛的吉他手意外成為一群孩子的代課老師。就此開始了搖滾的振興。劇情無非於此,開始我還以為是一部誇張的喜劇片。看到後來,也讓我振奮了一下。一直相信搖滾是最能打動人的音樂。一群活在規矩管制之下的孩子們,已經對生活麻木,似乎在他們的生活中只有拿到幾個A,如何取得好成績。但每個人內心都是叛逆的,沒有人天生願意服從管制。每個人都渴望搖滾。直到杜威"費恩以一個教師的身份出現在他們面前。對搖滾近乎狂熱的熱情打動了孩子們,也打動了所有的觀眾。想跟著他們一起吶喊,唱出對世界的不滿。為什麼我們要聽從別人擺布,為什麼我們要放棄我們所熱愛的東西,為什麼我們要做不想做的事情,少管我,少管我,少管我! 誰知道搖滾精神是什麼?追女孩?醉酒?不,是對抗。如果想搖滾,就必須有打破規矩的勇氣。還記得搖滾學校里那個小吉他手寫的歌「我們的成績是全校最好,但我們對世界卻一無所知。牢記你的謊言並不困難,我感覺彷彿被催眠。如果你想做老師的寵物,勸你最好打消這念頭,搖滾才是真理!搖滾才有意義。」搖滾就是這樣迷人,一直這樣迷人。因此,才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為了搖滾,獻出自己的青春。也許有一天,我們累了,會慢慢冷下來,但搖滾精神是不會熄滅的。讓我們記住,「搖滾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為了出風頭。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事業,我們是有使命的。一場出色的表演,可以改變世界。」改變世界,也許胖杜威賦予搖滾的使命有些艱巨。但只要相信搖滾的人,都要相信,搖滾精神。不是擺姿勢,不是糟踐自己。而是抗爭,告訴世界,你活著。告訴世界,我搖滾,所以我存在。

*****************************************

當看到傑克布萊克飾演的杜威`費恩以一種難以理解的痴迷狀態沉醉於搖滾樂時,恐怕每一位觀眾都會忍俊不盡,尤其在影片開頭他自我陶醉的誇張表演方式,絕對令人發笑。沒錯,這是一部喜劇,但同時它也是一部搖滾電影,只不過以並不太正統的方式表現著一種搖滾精神和對它的那份執著熱情。

同影片中的杜威費恩一樣,演員傑克布萊克在真實生活中也是一位狂熱的搖滾樂迷,他也有著自己的搖滾樂隊,他去年(好像是)還拍過搖滾電影《頑強的D》。正是因為這種源自真實生活中對搖滾的那份熱愛,傑克布萊克才能夠恰如其分的演繹出杜威的那份熱情和痴迷。

為數不多的成功搖滾樂隊,是建立在大量地下樂隊奮斗的基礎上面的,而正是那些狂熱的樂迷們組成了那些眾多的地下樂隊,他們渴望成功、追逐夢想。影片中的杜威費恩便是其中一名,但事實上他並不成功,或許他並不具備足夠的才華而且他離自己的夢想遙遠甚至有可能越來越遠,但是搖滾在他心中的地位卻是不可磨滅。當他的室友最終選擇務實而遠離搖滾樂時,他似乎仍然象個孤獨的鬥士,獨自追趕夢想。你可以笑他執迷不悟,但這就是真正把搖滾當作生命的人的精神。

最後代表著美國中產階級的家長們跟著rock fans一起大叫school of rock的時候,我振奮了一下,感動了,我看著舞台上風光無限才華橫溢的孩子們,有種很強烈的想要流淚的沖動。搖滾就是具有如此魔幻般的蠱惑力,讓我們為此瘋狂為此著迷。我不會成為像杜威費恩這樣終其一生追求搖滾的人,但搖滾在心中卻同樣有不可磨滅的印記。

搖滾從來就不只是一種音樂,它是一種精神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世界觀,它覆蓋的可能很多很多,並不僅局限於音樂的形式。影片中的杜威教會了孩子們對老大 ---「the man」說NO,學會自己思考、自己選擇、堅持自己的喜好、展現自己的才華,這才是搖滾樂帶給保守模式束縛下的孩子的真正改變,這也是傑克布萊克作為一名真正搖滾樂迷用表演賦予了這樣一部喜劇電影不一般的東西。

我喜歡的是60、70、80年代的搖滾,正是杜威所喜歡的如「the door」、「Pink Floyd」、「Led Zeppelin」、「Black Sabbath」、「Kiss」、「AC\DC」…… 在影片里你能隨處聽到Kiss、AC\DC的音樂。當看到傑克布萊克這個迷人的小胖子拼盡全力唱著AC\DC的《It』s a long way to the top》時,被撼動得無以復加,It』s a long way to the top if you wanna rock 』n』 roll。雖然我只是停留在那個年代的搖滾世界,但那個遠離的世界帶給我的影響卻是彌衡久遠的。這個充滿激情的電影能讓靈魂中的某些東西復甦,我很是感謝同是樂迷的電影人們。

所以,能在看電影的同時聽搖滾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

顛覆傳統的勵志電影,不同於以往的兒童電影,更與老牌的麻辣教師有別,主人公的精神穿插在現實與夢想之間,做自己的主人,對抗周圍的「老大」的勢力,我們要活的自主,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完成只屬於我們自己的理想。
杜威·芬,一個失落的對音樂對搖滾執著的人,但是由於被隊友拋棄,失業在家無法再參加舞台表演,所以一直失業在家。舍友曾經同樣是一名搖滾發燒友,但是受了自己女友所謂現實的「教導」後,認為參加搖滾樂隊是不會有什麼成就的,放棄了,成為一名現實主義者,想成為一名教師,致使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著名小學來聘請自己的時候,被正失業在家的杜威冒充自己去應聘上一名教師。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杜威發現孩子們在上音樂課,很多孩子對表演和演奏和有天賦,所以就和自己的搖滾聯系起來,讓他們組成一個搖滾樂隊,去參加一個本應該是大人們參加的搖滾比賽,給他們制定出了一個學習表,使他們幾個星期一直沉浸在搖滾的海洋里,在一次家長會的時候,被舍友女友舉報揭露,此時正值最後的表演比賽的前一天。孩子們想這個假冒的老師並不是一個可惡之人,也正是這個老師告訴他們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天賦,最後他們還是集體去和杜威參加了表演,這個班的家長都到校長室討個說法,卻發現孩子都已經不見了,所以家長們和校長來到了表演的地方當家長們看見台上自己孩子的表演,都驚訝不已,沒有想到他們眼皮下的小東西竟然可以變得如此之令人驚訝,結果可想而知,雖然杜威不能當老師了,但是搖滾校園樂隊正式成立了,他有了自己的樂隊,一起創作,並且成立了一個類似於興趣特長班的地方,而裡面的老師正是杜威和他的孩子們。
本片的一個亮點就是女配角,我非常喜歡的就是劇中女校長和樂隊的小經紀人。他們的本色表演,給這部電影帶來了一些掌聲。
我想說的是這部電影帶給我較大的震動,因為這部電影給我帶來了更多是我們對教育的思考,這幾天在看一個我弟(10歲)暑假的作業,一篇小說《窗邊的小豆豆》,我從我的角度看到的是現代教育的一些觀察點。我看這個電影,懷著一種「不可能」的思想和看法來看,因為在現階段的小學或者說是現階段的學校來說,都不可能存在搖滾,不可能出現在課堂上,孩子們每天只能面對的是很功利的東西,好好學習,贏得小紅花,小星星,小旗子,我們誰又敢說我們曾經沒有為使光榮榜中自己那一欄的光榮標志更加多一點呢,只怕是希望越多越好,多多益善,但是在杜威的課上我們看到的是我們兒時不曾想過的一片大好的景象,可以「不務正業 」,可以瞎胡鬧,可以爆粗口,讓我們玩轉音樂,enjoy搖滾,深深體會搖滾的精神—勇於正視惡勢力,強實力,不要使自己被迫完成自己不喜歡的任務,要敢於對他們說出自己的心中的感受,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感受,知道我們的思想,我們願意干什麼,厭惡干什麼。只有真正的自信了,才能通過搖滾爆破出自己的感情。也正是看了這部影片,才讓我有機會思考這個問題,考慮到我們的未來,如何變得更加自信,現在社會上的很多不和諧景象是這種應試化的教育所造成的,我想那麼孩子們的父母就應該發揮更加重要的角色,鼓勵自己的孩子多多看看自己身後所處社會的一些元素,即便是老師教的能讓他們完成學業,但是孩子們真正喜歡的是什麼,不可而知,難道非要等到一個懵懂的畢業生在社會上處處碰壁的時候才思考嘗試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嗎?
最後想呼籲:Let』s rock! We will rock you!

Ⅲ 根據 搖滾校園 電影 結合唯物辯證 300字觀後感

《搖滾校園觀後感》
《搖滾校園》是一部集勵志、音樂、搞笑等於一身的值得人們思考的校園電影,主演@@是一位酒吧樂隊的吉他手,但樂隊其他隊員和他在音樂創作方面有很大的分歧,矛盾不可調和隨即開除了他,由於生活拮據付不起房租,面臨著被轟出房子的窘境,他假扮好友成了一名小學老師---史老師,在他亂七八糟的授課過程中,他懷揣著自己的音樂夢想帶著班裡的孩子組成了一支樂隊,後來參加了音樂比賽,並取得了十分不錯的成績。
這部電影的主演在被樂隊開出到去學校任教,再到後來帶著孩子們贏得贊譽,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夢想,不論自己的音樂夢想還是音樂理念是否被別人接受,他自始自終沒有改變,他沒有因為對面是群孩子而放棄追尋自己音樂的腳步,最後他的音樂通過了另類的形式展現給了別人!假如當初@@放棄了自己的音樂理念而去迎合樂隊,也許他最後還是一名寄人籬下的沒落樂手!
對於這群孩子,他們在被動接受著父母們的安排,對於他們的父母來說,他們向所有的家長一樣,他們只希望孩子們好好學習,不會給他們太多空餘時間去做一些他們認為沒用的事情,甚至是其它方面的知識,但每個人的愛好不一樣,每個人在某些方面的天賦也不一樣,像電影里有些孩子對音樂有著不同常人的敏感,有的孩子對現場設計有著非凡的才能,在史老師的帶領下,他們可以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發揮他們最大的想像力,在後來的比賽中孩子們的出色發揮也令家長們吃驚不已,贊嘆不已!
我們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著像電影里一樣的情景,對於夢想的堅持還是放棄,對於孩子們來說,讓他們「壓力山大」地學習,而沒有給與適當的時間空間去發揮他們的潛力,這些都值得我們冷靜的思考!
謝謝,筆者陋見~~~~

Ⅳ 用唯物辯證法來寫觀後感《搖滾校園》

那就是看事物的兩面性咯。

兩面性突出在 老師是個不學無術的混混,但是他讓 那個呆萌的中回國學生敞答開了心扉,讓黑人胖姑娘不再自卑。也因此學生發覺自己被騙後才會依然替他說話說他不是個壞人。(這個足夠你寫一百個字了)

然後學生、學校這邊,學生每天好好學習,卻忽略了對學習之外的任何事情的關心,成為了父母和老師的寵物、傀儡。單純的學習好,卻忽略了眼界、見識,真的就好么?(這個足夠你洋洋灑灑寫幾十個字了)

然後,校長大人自己的壓力,校長本人都不是個壓抑的人,但是面對壓力,不得不把自己偽裝成嚴肅、認真、不苟言笑的人,結果是打算給一個小盆友擁抱都能嚇哭小盆友……這種矛盾背後的利弊對比。

學生家長從學生失蹤的著急、對學校問責,到後來見到學生優秀表現之後的興奮。這也能表現出家長心裡的矛盾,有矛盾 就能體現出兩面性,找到了兩面性,你去運用辯證法就容易了嘛……

以上這些點,都可以讓你用唯物辯證法來詳細描寫呢。總的說來,300個字應該不夠用才對的。

Ⅳ 搖滾校園觀後感

[搖滾校園觀後感]《搖滾校園》講述了一位熱愛搖滾音樂的杜威芬被樂隊開除,於是就冒充他的朋友去一所小學教書,搖滾校園觀後感。當他發現孩子們有音樂天賦時,就組織了一個搖滾樂隊去參加比賽。而且,他還以巧妙的方法奪得了校長的信任。盡管家長對他不滿,但在比賽上,搖滾校園雖然沒有獲獎,還是受到了家長和觀眾得一致好評。看完這部電影,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杜威芬對搖滾音樂的執著和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知道了只要你不會半途而廢,對你自己喜歡的事情放棄,成功之門永遠歡迎你的到來。就像杜威芬一樣,他雖然招到了朋友的阻止以及被自己親手創建的樂隊開除,但是他用自己的觀察能力發現了孩子們的天賦可以給他帶來改變時,他又非常積極地去培養孩子們,希望他們能獲得冠軍,觀後感《搖滾校園觀後感》。盡管沒有獲得冠軍,但是他受到了朋友和家長的認同,這一切,就讓他開始了他的成功之路!同學們,就讓我們像杜威芬一樣,永遠不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放棄吧!---------------感覺很好呢,也體會到了搖滾的精髓,就是——搖and滾。搖吉他、身子,滾在地上,呵呵。看完本片也會有一種感覺,就是自己也想組織一個樂隊,不錯吧!有種想要融入的感覺。我自己也學吉他,所以覺得好想馬上就拿起吉他。葉鋒也有這種感覺,不錯。電影主要講了,一個熱愛搖滾的胖子被樂隊開除。而自己失業後,冒充室友去小學教課,帶著孩子們無所事事。而後覺得孩子們都非常有音樂天賦,便組織樂隊准備比賽。而這樣也受到孩子們喜愛。但這樣引起了家長的不滿,最後孩子們在家長找校長理論時逃了出去,找到老師去比賽。雖然沒有獲獎,但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人氣暴漲。故事以校園為主,也是讓我們體會到了做小學生的不容易。結局非常精彩和溫馨,故事生動、有趣。很有看頭。同時讓我們感受到了搖滾的魅力,真是贊!同時也告訴我們,家長們不要過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和優點,只要開發出他們卓爾不群的個人魅力,孩子們就會帶給你一想不到的驚喜。而我也非常喜歡這部電影,o(∩_∩)o...真的不錯呢!看完以後就一起來搖滾吧!!!!!

Ⅵ 搖滾學校 英文觀後感100詞

搖滾學校 英文觀後感100詞左右,見附件。

如果看不到附件,請用電腦訪問。


Ⅶ 搖滾校園的觀後感怎麼寫

搖滾樂手杜威因為暫時沒有合適的合作樂隊,冒名頂替好友去一所私立小學教書賺點生活費。本來只想在學校混幾個星期,拿錢就走人的杜威,在學校意外發現了一幫音樂孩童,藉以繼續實現他的搖滾之路。 這是一部讓人從頭笑到尾的電影,一個搖滾樂手,註定不會按社會常理出牌,到了這所貴族小學後,一切都變得離經叛道了。我喜歡杜威的專業,他是一名非常非常專業的搖滾樂手,優秀的主唱、吉他手和編曲。在電影里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即興表演和將一首原創直白的歌曲編曲為一首動感的搖滾樂。「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這部電影讓我們了解到:搖滾樂不僅能改變世界,還有它自己的知識體系。看著杜威給孩子們講解滿滿一黑板的搖滾樂結構圖,你能感覺到任何東西在西方國家都能成為知識體系。 我一直都認為搖滾樂最能震撼人心,雖然也喜歡R&B、Jazz、Hip-pop,但是都不如搖滾樂那樣震撼的純粹。其他音樂只有很好的歌手才能將音樂詮釋的深入到聽眾的內心,而搖滾樂,現場聽一個不那麼出名的樂隊,你都會被那種氣氛感染,更別說頂級的樂隊了,能讓人瘋狂,要不怎麼全球唱片累計銷量冠軍是搖滾樂隊呢。不用華麗的聲音,重金屬的每一個音符都能直接刺入聽眾的心臟,加上主唱歇斯底里的狂吼,觀眾不瘋才怪。近兩年的電影《鋼鐵俠》、《變形金剛》等大片更是將搖滾樂與電影完美結合,沒有搖滾樂的襯托,這些電影就不稱其為大片了。 杜威的臉上總是呈現出這種高亢興奮的狀態,尤其是他看到學生表演古典樂器時,臉上象看到了一堆黃金般,夾帶著貪婪表情的欣喜若狂。他要把這些小朋友變成他樂隊的新成員。 吉他手扎克(左一),古典吉他彈得棒極了。杜威讓他忘了古典吉他,開始他的電吉他旅程。這位小吉他手自己創作的一首歌,被杜威改編後參加了搖滾大賽。鼓手(左二)是這個班最帥的男生,自然要拿出來做樂隊成員,不然有點浪費演員了。貝司手穿著校服是個其貌不揚的小姑娘,其實穿上皮褲,很有型。 鍵盤手,彈的一手好鋼琴,杜威第一次看到他彈琴時,兩眼只放「綠光」。 和聲之一:擁有黑人獨特的干凈高亢的嗓音,絕對不輸於專業歌手。 杜威給每一個學生都安排了任務,除了樂隊成員,還有和聲組、經紀人、服裝、燈光、煙霧、電腦圖像、甚至保安組。合理的分工讓這些學生各司其職,人以盡用,並且因為成了樂隊的一分子,不會去向校長打小報告。不會沒關系,杜威教給他們如何做燈光、煙霧,當然最重要的是樂隊的培養。 貴族學校當然有位嚴格、不苟言笑的校長。保安組的學生負責教室的隔音處理和用監視器監視樓道的動向。校長來了,馬上警報,藏設備,教正課。校長走了,警報解除,繼續排練。 服裝組的學生製作的演出服,當時就把杜威(也包括我)雷到了,小朋友第一次製作演出服難免有失手的時候。這種六、七十年代的演出服自然不能用在現在的搖滾大賽里的,最後決定跟樂隊名稱匹配,樂隊穿校服表演,包括主唱杜威,穿加大碼的校服。 搖滾大賽上,具有校園特色的搖滾音樂讓人耳目一新,怔住了所有觀眾。圓了杜威的搖滾之路,也為樂隊帶來了不斷的演出機會,小經濟人跟對方談條件時還挺有范兒的。 以前的搖滾樂總給人以頹廢的感覺,看這部影片讓人們對搖滾樂有個新的認識,它不是頹廢的代名詞,它其實就是一種音樂

Ⅷ 搖滾校園觀後感500字

《搖滾校園》的一點點感悟

1.教育
美國的教育一向是以自由開發為基本特徵,它們要求的是個性的發展,於是任何一部校園題材的影片中都有一個變態式的傳統教育學校,一個勇於改革的老師和一群才華橫溢但被學校和家庭壓制的學生.從早期的修女也瘋狂2中的唱詩班,到死亡詩社中的詩作小組以及這部搖滾學園追求的都對自身的解放。然而,搖滾學園與其它不同的是這群孩子真的只是孩子,他們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只是聽從老師家長的訓教,不像以往那些影片中的孩子那樣叛逆有個性,大多數都很安靜,不愛說話。例如Lawrence盡管鋼琴彈的很好卻認為自己不夠COOL;Tomika覺得自己太胖所以非常自卑,險些失去了唱歌的機會而去做Equipment Job;Zack盡管是樂隊的第一吉他手在展示自己的歌時仍然表現得很不自信。Dewey老師因此就有了機會來現實他長期未能實現的夢想。盡管這些孩子是被利用的,但最後他們終於也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得到家長的認可。或者說,恐怕最後的喝彩並不是給Dewey 的,而是給孩子們的。而那些並不擅長音樂的孩子卻也從中發揮自己的特長,比如負責服裝設計的Billy,電腦燈光的Gordon,以及非常喜歡扮演重要角色的班長Summer (Dewey給她安排了樂隊經理的位置)。在最後的家長會上,Dewey也忍不住表達出自己的心聲他為這些孩子的才華個性感到驕傲,當然,這些都是在他正確的引導下才得以展現。不難看出來的另外一點就是一個人必須學會自薦,不能總坐在那裡等待別人來發現自己的閃光之處。在影片中,有幾個明顯的例子傳達了此觀點:Dewey對Tomika說的:「I can't let you be a singer if you can't sing 如果你不能唱出來我就不能讓你充當唱歌的角色。」從未打過鼓的Freddy主動要求當鼓手;Billy提出不要做保安而要做服裝設計,以及Summer總是非常自負,無處不展現自己的重要性。從這點看來,東方的自謙信條是絕對行不通的。這一切都顯示美國教育的特點。而這些方法在東方是行不通的,中國的孩子無時不刻地在被扼殺創造力與個性,也許中國的教育體制比任何一部美國中變態式的傳統學校都要變態。中國的孩子都被引上相同的發展道路。

2.工作
但是深入一想,美國的這種教育方法真的就好嗎?前面看到Dewey在一個個木板式的孩子面前搖頭晃腦地進行他的Rocking,有誰不會覺得有趣,可是最後這一群認真的孩子到站在舞台上整個都變了形,除了吃驚之外,難道不會覺得有些遺憾嗎?他們還是往日里那些安靜思文的孩子嗎?本人並不贊同家長和學校用模具把學生都塑成一個樣子,但是如果該學校里的學生都按Dewey教育的那種方式去發展,他們真的會有美好的前途嗎?
現實中像Dewey這樣熱愛搖滾的人常常不能得志,分為兩類:像Ned那樣去找一份教師的正經工作,找一個女朋友過著正經的日子,盡管懷念但也不得不放棄,或像Dewey一樣整日無所事事,做著搖滾的夢想,屢次嘗試組建樂隊屢次失敗,大多數人畢竟不能靠搖滾來吃飯,成名的人只佔少數,而那些不能出名的就出不了唱片開不了演唱會,從而無法解決生計問題。肚子都填不飽,又怎麼有空去搖滾呢?Dewey開始是賴著Ned生活的,後來無奈Ned的女朋友太挑剔又苛薄只得冒名去作代課老師,在學校每天都混著日子過:給學生放假自己坐著發呆,不試圖去與學生交流。試想,如果這群學生沒有音樂天份或者他沒有發現他們的天份,也許這段代課時間就會這樣像流水一樣過去,學生真的是被WASTED。
那麼現在不說如果,就像電影那樣發展,Dewey發現了學生們的天賦,為現實自己抱負的同時讓他們展示了自己的個性,但這只是一次假期不是嗎?Dewey作為一個好老師所做到的僅僅是給了這群學生一個發現自己展示自己的機會和經歷,而不是將他們引向搖滾的道路,想想以後他們中還有誰會走這條道路?他們能每個人都去做歌手唱搖滾嗎?Dewey對於自己這方面的失敗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彌補方法:開一所自己的搖滾學校。但是這並不是每個孩子可以選擇的。在高興地玩了一番之後,表現了自己一番之後,他們會回到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去,學應該學的,做應該做的。大多數人將來的情景將是工薪階層,做一份人人都能做的工作,只是在中途休息的時候會想起自己曾經加入過搖滾樂隊,或是拿起樂器輕彈幾下。盡管對於有些人聽起來很悲哀,但是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那不是一種悲哀而是正常的人生。

3.搖滾究竟是什麼
任何人都可以從他的瘋狂痴迷的狀態中看出Dewey真的熱愛搖滾,同時他也把搖滾的真諦傳達給大家:Stick to the Man.發泄心中的不滿與憤恨,抒發自己的希望與渴求。

*********************************
對於搖滾,你還有多少熱情,多少期待。一直熱愛著搖滾,過去現在未來。今天看了一部老電影,是JACK BLACK的《搖滾學校》。在影片中,一個對搖滾無比熱愛的吉他手意外成為一群孩子的代課老師。就此開始了搖滾的振興。劇情無非於此,開始我還以為是一部誇張的喜劇片。看到後來,也讓我振奮了一下。一直相信搖滾是最能打動人的音樂。一群活在規矩管制之下的孩子們,已經對生活麻木,似乎在他們的生活中只有拿到幾個A,如何取得好成績。但每個人內心都是叛逆的,沒有人天生願意服從管制。每個人都渴望搖滾。直到杜威"費恩以一個教師的身份出現在他們面前。對搖滾近乎狂熱的熱情打動了孩子們,也打動了所有的觀眾。想跟著他們一起吶喊,唱出對世界的不滿。為什麼我們要聽從別人擺布,為什麼我們要放棄我們所熱愛的東西,為什麼我們要做不想做的事情,少管我,少管我,少管我! 誰知道搖滾精神是什麼?追女孩?醉酒?不,是對抗。如果想搖滾,就必須有打破規矩的勇氣。還記得搖滾學校里那個小吉他手寫的歌「我們的成績是全校最好,但我們對世界卻一無所知。牢記你的謊言並不困難,我感覺彷彿被催眠。如果你想做老師的寵物,勸你最好打消這念頭,搖滾才是真理!搖滾才有意義。」搖滾就是這樣迷人,一直這樣迷人。因此,才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為了搖滾,獻出自己的青春。也許有一天,我們累了,會慢慢冷下來,但搖滾精神是不會熄滅的。讓我們記住,「搖滾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為了出風頭。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事業,我們是有使命的。一場出色的表演,可以改變世界。」改變世界,也許胖杜威賦予搖滾的使命有些艱巨。但只要相信搖滾的人,都要相信,搖滾精神。不是擺姿勢,不是糟踐自己。而是抗爭,告訴世界,你活著。告訴世界,我搖滾,所以我存在。

*****************************************

當看到傑克布萊克飾演的杜威`費恩以一種難以理解的痴迷狀態沉醉於搖滾樂時,恐怕每一位觀眾都會忍俊不盡,尤其在影片開頭他自我陶醉的誇張表演方式,絕對令人發笑。沒錯,這是一部喜劇,但同時它也是一部搖滾電影,只不過以並不太正統的方式表現著一種搖滾精神和對它的那份執著熱情。

同影片中的杜威費恩一樣,演員傑克布萊克在真實生活中也是一位狂熱的搖滾樂迷,他也有著自己的搖滾樂隊,他去年(好像是)還拍過搖滾電影《頑強的D》。正是因為這種源自真實生活中對搖滾的那份熱愛,傑克布萊克才能夠恰如其分的演繹出杜威的那份熱情和痴迷。

為數不多的成功搖滾樂隊,是建立在大量地下樂隊奮斗的基礎上面的,而正是那些狂熱的樂迷們組成了那些眾多的地下樂隊,他們渴望成功、追逐夢想。影片中的杜威費恩便是其中一名,但事實上他並不成功,或許他並不具備足夠的才華而且他離自己的夢想遙遠甚至有可能越來越遠,但是搖滾在他心中的地位卻是不可磨滅。當他的室友最終選擇務實而遠離搖滾樂時,他似乎仍然象個孤獨的鬥士,獨自追趕夢想。你可以笑他執迷不悟,但這就是真正把搖滾當作生命的人的精神。

最後代表著美國中產階級的家長們跟著rock fans一起大叫school of rock的時候,我振奮了一下,感動了,我看著舞台上風光無限才華橫溢的孩子們,有種很強烈的想要流淚的沖動。搖滾就是具有如此魔幻般的蠱惑力,讓我們為此瘋狂為此著迷。我不會成為像杜威費恩這樣終其一生追求搖滾的人,但搖滾在心中卻同樣有不可磨滅的印記。

搖滾從來就不只是一種音樂,它是一種精神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世界觀,它覆蓋的可能很多很多,並不僅局限於音樂的形式。影片中的杜威教會了孩子們對老大 ---「the man」說NO,學會自己思考、自己選擇、堅持自己的喜好、展現自己的才華,這才是搖滾樂帶給保守模式束縛下的孩子的真正改變,這也是傑克布萊克作為一名真正搖滾樂迷用表演賦予了這樣一部喜劇電影不一般的東西。

我喜歡的是60、70、80年代的搖滾,正是杜威所喜歡的如「the door」、「Pink Floyd」、「Led Zeppelin」、「Black Sabbath」、「Kiss」、「AC\DC」…… 在影片里你能隨處聽到Kiss、AC\DC的音樂。當看到傑克布萊克這個迷人的小胖子拼盡全力唱著AC\DC的《It』s a long way to the top》時,被撼動得無以復加,It』s a long way to the top if you wanna rock 』n』 roll。雖然我只是停留在那個年代的搖滾世界,但那個遠離的世界帶給我的影響卻是彌衡久遠的。這個充滿激情的電影能讓靈魂中的某些東西復甦,我很是感謝同是樂迷的電影人們。

所以,能在看電影的同時聽搖滾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

顛覆傳統的勵志電影,不同於以往的兒童電影,更與老牌的麻辣教師有別,主人公的精神穿插在現實與夢想之間,做自己的主人,對抗周圍的「老大」的勢力,我們要活的自主,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完成只屬於我們自己的理想。
杜威·芬,一個失落的對音樂對搖滾執著的人,但是由於被隊友拋棄,失業在家無法再參加舞台表演,所以一直失業在家。舍友曾經同樣是一名搖滾發燒友,但是受了自己女友所謂現實的「教導」後,認為參加搖滾樂隊是不會有什麼成就的,放棄了,成為一名現實主義者,想成為一名教師,致使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著名小學來聘請自己的時候,被正失業在家的杜威冒充自己去應聘上一名教師。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杜威發現孩子們在上音樂課,很多孩子對表演和演奏和有天賦,所以就和自己的搖滾聯系起來,讓他們組成一個搖滾樂隊,去參加一個本應該是大人們參加的搖滾比賽,給他們制定出了一個學習表,使他們幾個星期一直沉浸在搖滾的海洋里,在一次家長會的時候,被舍友女友舉報揭露,此時正值最後的表演比賽的前一天。孩子們想這個假冒的老師並不是一個可惡之人,也正是這個老師告訴他們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天賦,最後他們還是集體去和杜威參加了表演,這個班的家長都到校長室討個說法,卻發現孩子都已經不見了,所以家長們和校長來到了表演的地方當家長們看見台上自己孩子的表演,都驚訝不已,沒有想到他們眼皮下的小東西竟然可以變得如此之令人驚訝,結果可想而知,雖然杜威不能當老師了,但是搖滾校園樂隊正式成立了,他有了自己的樂隊,一起創作,並且成立了一個類似於興趣特長班的地方,而裡面的老師正是杜威和他的孩子們。
本片的一個亮點就是女配角,我非常喜歡的就是劇中女校長和樂隊的小經紀人。他們的本色表演,給這部電影帶來了一些掌聲。
我想說的是這部電影帶給我較大的震動,因為這部電影給我帶來了更多是我們對教育的思考,這幾天在看一個我弟(10歲)暑假的作業,一篇小說《窗邊的小豆豆》,我從我的角度看到的是現代教育的一些觀察點。我看這個電影,懷著一種「不可能」的思想和看法來看,因為在現階段的小學或者說是現階段的學校來說,都不可能存在搖滾,不可能出現在課堂上,孩子們每天只能面對的是很功利的東西,好好學習,贏得小紅花,小星星,小旗子,我們誰又敢說我們曾經沒有為使光榮榜中自己那一欄的光榮標志更加多一點呢,只怕是希望越多越好,多多益善,但是在杜威的課上我們看到的是我們兒時不曾想過的一片大好的景象,可以「不務正業 」,可以瞎胡鬧,可以爆粗口,讓我們玩轉音樂,enjoy搖滾,深深體會搖滾的精神—勇於正視惡勢力,強實力,不要使自己被迫完成自己不喜歡的任務,要敢於對他們說出自己的心中的感受,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感受,知道我們的思想,我們願意干什麼,厭惡干什麼。只有真正的自信了,才能通過搖滾爆破出自己的感情。也正是看了這部影片,才讓我有機會思考這個問題,考慮到我們的未來,如何變得更加自信,現在社會上的很多不和諧景象是這種應試化的教育所造成的,我想那麼孩子們的父母就應該發揮更加重要的角色,鼓勵自己的孩子多多看看自己身後所處社會的一些元素,即便是老師教的能讓他們完成學業,但是孩子們真正喜歡的是什麼,不可而知,難道非要等到一個懵懂的畢業生在社會上處處碰壁的時候才思考嘗試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嗎?
最後想呼籲:Let』s rock! We will rock you!

***********************************

Ⅸ 求搖滾校園英語觀後感四級英語

School of Rock is a 2003 comedy film starring Jack Black. The film was written specifically for Black by Mike White and directed by Richard Linklater, who himself met about 300-500 out of the estimated 10,000 kids who auditioned. School of Rock features musical talent comparable to a child prodigy, from actors as young as 10, to as old as 14, who play guitar, drums, and keyboard remarkably well, in addition to having real vocalists.

The film was very well-received by critics, gaining a 91% rating at Rotten Tomatoes. It was number 98 on Bravo's "100 Funniest Movies".要辦找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