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影評
這裡面都不錯,可以試試···
男人和女人必看的十大電影
女人十大必看電影:
1、《亂世佳人》2、《鋼琴課》3、《蒂凡尼的早餐》4、《簡愛》5、《上班女
郎》6、《母女情深》7、《紫色》8、《末路狂花》9、《漂亮女人》10、《女
人那話兒》
男人必看十大電影:
1、《阿甘正傳》課程:執著 2、《東方不敗》課程:才華 3、《美國往事》
課程:人生 4、《羅馬假日》課程:愛情 5、《勇敢的心》課程:勇氣 6、《
辛德勒的名單》課程:責任 7、《肖申克的救贖》課程:信念 8、《e.t》課程
:童心 9、《現代啟示錄》課程:痛苦 10、《第七封印》課程:哲思
1、《亂世佳人》
文學名著改編,得到很多女性讀者的喜愛。而影片則同該書一樣出色,曾榮獲
第1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
本、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剪接等七項大獎,這些獎項得任何一個都足以引起人
們觀看得慾望。克拉克?蓋博和費雯?麗在片中演對手戲,就算你不在乎這些
導演技巧,藝術指導什麼的,光是這兩個大明星的表演和耳熟能祥的經典配
樂就能夠使這近4個小時的影片變的不那麼冗長。片中突出的郝思嘉的堅強永
遠留在觀眾的心中
2、《鋼琴課》
獲第46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第六十六屆奧斯卡最佳最佳女主角、女配角
,最佳劇本獎。影片導演簡.坎皮恩(Campion Jane)也是女性,用女性思維
和感受去拍一部女性題材影片,應該更符合女性觀眾口味。影片給人印象最深
刻的就是主演霍利.亨特(Hunter Holly)飾演的啞女,只靠動作和表情就能
獲得奧斯卡女主角獎。最後艾達在船上把鋼琴推入海中,她也由於繩子纏繞被
拉入海中,在深藍的海水中下沉,下沉……把她的沉寂帶入海底,也把痛苦的
記憶沉入海中,給人以很強的震撼。
3、《蒂凡尼的早餐》
最初知道這部片子還是源於片中廣為流傳,經久不衰的插曲《moon river》(<<
月亮河>>)這首歌前不久還入選為「二十世紀最經典歌曲」。奧黛麗.赫本塑造
的霍莉性格飽滿可信,魯莽,稚氣而又脆弱,開創了60年代電影中女性解放角色
的先河。男人沒有不喜歡奧黛麗.赫本的,而該片的攝影師是弗蘭茨?普蘭納——
這是奧黛麗最喜歡的攝影師,他把奧黛麗拍得十分漂亮。奧黛麗.赫本在片中邊
彈邊唱《moon river》的形象被評為是她最令人心動的形象。作為女性觀眾,是
不是更應該看看,以便使自己更動人呢?而把本片作為必看的影片還並不只因為
此,雖然該片不是一部女性題材影片,但片中突出的主題--反對「虛榮」和「
金錢至上」使其絕對應該被列入女人必看的影片之中,從1961年至今以及日後相
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該片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4、《簡愛》
她說:「你以為,我因為窮,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
想錯了——我的靈魂和你一樣,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樣,……我們站在上帝腳
跟前,是平等的——因為我們是平等的!」我們聽到這個聲音,並且看到時光
流逝當中它在如此眾多的心靈中泛起的回響的波紋。雖然這是一部很老的片子
了,但經典名著並不會因歲月流逝而變的黯淡,當初該片影響了一大批知識女
性,如今,它還是擁有大量喜歡簡愛的觀眾(其中大部分是女性)。不美的人
也可以有很美的愛情,如果她象簡?愛一樣,愛情會使她變美。
5、《上班女郎》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美國又一個女性就業熱潮的出現,好萊塢表現職業女性遭
遇和經歷的影片也進入了多產期,由邁克?尼科爾斯導演的《打工女郎》就誕生
在這一時期,該片以喜劇的方式為職業女性製造了一個美妙的夢幻。這是典型的
上班題材影片,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成為上班一族,而該片正是一部反映職業女
性工作生活的影片。有才華的人是不會被埋沒的,藉以此片激勵眾多有才華的白
領麗人,通過努力,必將獲得成功。
6、《母女情深》
孀居的中年婦女奧羅拉?格林威溺愛女兒艾瑪,但又有些主觀、專橫,對女兒的事
干涉過多。女兒渴望過獨立生活,與英語教師湯姆斯?霍頓結婚後,搬到另一個
城市居住。後來,奧羅拉與住在隔壁的退休宇航員加勒特?布列德洛弗產生了感
情,身心變得年輕起來,可以和女兒象姐妹一樣互相溝通,但不久女兒被癌症奪
去了生命。本片獲第56屆(1983年)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女主演,最佳男配角
獎,並被認為是80年代最感人肺腑的影片之一,看時自備手絹……
7、《紫色》
《紫色》根據艾麗絲.沃克獲得1983年普利策文學獎的同名傳記小說改編。
當時斯皮爾伯格一口氣買下了《紫色》、《太陽帝國》、《舒特拉名單》三部
小說的十年改編權,並且逐一拍攝完成。遭遇兩次挫折以後,後來終於憑借《舒
特拉名單》登堂入室。我揣測那時在票房上如日中天的斯皮爾伯格,大概苦惱於
不被藝術圈甚至偽藝術的奧斯卡評委們認可,正打算向藝術電影的廟堂進軍。今
天看來他成功了,可回頭看他不畏挫折的三番冒險,卻由衷的佩服他的勇氣。
於是他拍攝了《紫色》,本片獲得了1985年奧斯卡11項提名,最終卻一項
獎也沒有得到,這對斯皮爾伯格實在是重大打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本片的票
房特佳,本土近億美元,加上海外票房則超過一億了,給斯皮爾伯格的"票房神話
"又扣上了一頂嶄新的帽子。拋開讀解上的文化差異和評委們的傲慢偏見,我看過
本片以後直觀的感受就是:斯皮爾伯格要實現的想法忒多。這就未免刻意,雕
琢的痕跡太重。該煽情的地方,一定讓人心潮澎湃,幾乎分秒不差。但是總
體結構的把握有欠平穩,林林總總的諸般事件紛至沓來,主線就經常被模糊起
來。一言以蔽之,藝術上不夠圓融成熟。
反過來講,《紫色》恐怕也是斯皮爾伯格迄今為止最用心血的一部作品,許多
描摹風景的畫幅,泛濫著耀眼的紫色,無論構圖、光影、色彩,充滿精緻而奪
目的懷舊氣息。現在電腦里的DVD播放軟體都有抓幀功能,從這部影片里可
以抓取許多畫面,簽上名就可以當聖誕卡"伊妹兒"出去,呵呵。還有那些美妙
的運動,特別是大量的橫移,演員和攝影機的進退配合得嚴絲合縫。我都能想
象得出來,在拍攝現場,斯皮爾伯格是怎樣進行場面調度的。最出色的地方就
是剪輯,幾乎所有非特技的剪輯技巧都被囊括其中,我認為那一年的奧斯卡至
少應該把剪輯獎頒給本片。
影片對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南方黑人的生活進行了長卷式的書寫,我不知道真實
的歷史以及小說的原貌是什麼樣子。影片公映後,有人攻擊斯皮爾伯格把黑人的
生活描寫得過於舒適,這一點我也奇怪,影片里的黑人都擁有自己的田莊,有的
還開上了漂亮的小汽車。影片進行到一個半小時後,才突然爆發白人與黑人的
沖突。西莉的兒媳索菲亞拒絕當白人市長太太的保姆,一拳打倒侮辱了她的市
長。隨之而來的厄運就是被毆打後眼睛和腿腳落下的殘疾,還有八年的牢獄。
好在影片的主旨不是探討種族問題,主要圍繞黑人族群內部的恩怨糾葛,這是
歷史給與創作者的寬容。
女主人公西莉被從父親到情敵的所有人嘲笑長得奇醜無比,她的扮演者烏比.
戈德堡也算是醜女中的"極品"了。可是說老實話,我從頭至尾就沒看到一個丹
澤爾.華盛頓式的帥哥或者哈莉.貝瑞式的美女(撫養妹妹娜蒂的傳教士妻子
勉強算一個,呵呵)。據說原著小說的作者艾莉斯.沃克還親臨拍攝現場,傳
授南方黑人所特有的鄉土口音。影片一開始就交待小西莉被父親強*,生下一
男一女兩個孩子。這種真實還原的尚未開化的野蠻,令我惡心不已,看著這幫
醜陋的生番,許久都進入不了劇情。
直到影片臨近末尾,才通過西莉的妹妹娜蒂的信中道出,那個強*她的男人並非
親生父親。我不知道艾麗絲.沃克的態度,至少斯皮爾伯格終究不敢挑戰傳統
的倫理道德禁忌。有一本書中提及前幾年瑞典的一對親生父女公開他們的戀情
,為此大家在報紙上還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因為畢竟現代的避孕措施已經可以
杜絕部分人類繁衍,從而不會給種群的優化招致惡果。這畢竟是倫理學的新課
題,可是從欣賞習慣上,普通觀眾包括我在內,可不想被這一類事兒添堵。只有
羅曼.波蘭斯基那種**,才會把影片《唐人街》里最大的懸念放在那個親生父
女亂倫後生下的女孩兒身上。
同樣是違背人倫的感情,比較而言,西莉和舒格的同性之愛反而能夠博得我的
同情。和那些打著同性戀招牌的電影不同,西莉和舒格的感情是建立在真實的
人性基礎上的。歌手舒格是西莉的丈夫埃伯特的情婦,有一天大搖大擺地來到
他們家住下。被埃伯特打罵慣了的西莉對此已經麻木不仁。然而開朗的舒格鼓
勵著自卑的西莉,成為唯一一個真正關心愛護她的人。在妹妹娜蒂杳無音信的情
況下,舒格已經在西莉的內心深處成為妹妹的影子。而舒格也創作了一首sister
,在演出中動情地獻給西莉。夜深人靜,他們慢慢靠近,互相親吻撫摸,身處
男權社會下的掙扎讓他們痛苦的心靈彼此貼近。
西莉和娜蒂的姐妹之情是貫穿全片的情感線索。在烏比.戈德堡出場前,少年
西莉和娜蒂的戲分就足足有半小時以上,姐妹倆最喜愛的就是拍手游戲。娜蒂
被姐夫埃伯特欲圖非禮不逞後趕出家門,從此三十年都得不到消息,因為娜蒂
的所有來信都被艾伯特藏了起來,有一次舒格無意中在信箱里發現了娜蒂的來
信。她和西莉一通翻箱倒櫃,終於在一個小鐵盒子里發現了厚厚的一摞來信,
西莉如飢似渴的讀了起來。對埃伯特卑鄙行為的痛恨最終促使了西莉的出走。
直到影片結尾姐妹重逢,妹妹帶著西莉長大了的兒女歸來,母親的感情也被姐
妹的手足情壓沒了,她們又玩起了兒時的拍手游戲。
8、《末路狂花》
美國1991年夏季10大賣座片之一,這部影片被認為是一部典型的女權主義電影,
成功地描寫了女主角作為普通婦女,在男性的壓迫下,被迫走向極端……女權主
義者和准備成為女權主義者的女性觀眾必看!先看這部影片蘇珊.薩蘭登(Susa
n Sarandon)的表演,再看她在《漫步死亡線》中飾演的修女,怎麼也看不出是
一個人。
9、《漂亮女人》
朱麗婭.羅伯茨的成名作,90年美國最賣座的影片之一。她成功地飾演了這位熱
情,聰明,漂亮,誠實富有個性的妓女形象而更多受到美國影評界贊揚。甚至
認為這是繼赫本《羅馬假日》的表演以來最令人鼓舞的演出,這無疑奠定了她
明星的地位,同時也為該片大增光彩。反映愛情浪漫史的電影為數眾多,其中
就必然形成了一定套路。我們所熟知的有:古老的白馬王子與灰姑娘的愛情傳
奇。《風月俏佳人》就是一部這種類型的成功之作,也許很多男人會嫌它「俗
」,不過女人說了:「俗,但是我喜歡!」麻雀變鳳凰是無數女人的夢想,不
管什麼時候這種影片都會受到歡迎,這就是市場。
10、《女人那話兒》
黃真真執導,該片以紀錄片形式拍攝,更找來「性女」鍾愛寶、導演許鞍華、過
氣艷星、名模及港姐各不同范疇女性講述對性愛、愛情觀等。完完全全的女性
題材電影,如果說這個片子都不被列入「女人必看」,難道該片算是「男人必
看」?不過男人也需要看看,以加深對女人思想的了解。
男人十大必看電影:
1、《阿甘正傳》課程:執著
每次想起阿甘在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奔跑,心裡都會止不住的傷感,還有振奮。
你相信一個智障兒的成功嗎?你相信這世上得到最多的人正是那些不計得失的
人嗎?
阿甘不懂得他不能總跟著一個女人幫她打架,也不懂得一個成年人不該總把
媽媽的話掛在嘴邊。阿甘什麼都不知道,他只知道憑著直覺在路上不停地
跑,並且最終跑到了終點。另外,《阿甘正傳》還會教給你一個男人必須
具備的一種素質——困境中的幽默感。
2、《東方不敗》課程:才華
男人不應該不看武俠片,如果你只能看一部武俠電影,你會選擇什麼?我
想應該是《東方不敗》。「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劍客的
身姿隨著劍在空氣中的遊走而起舞,翩若驚鴻,宛若游龍。金庸的《笑傲
江湖》講的是對自由的追求,徐克、程小東、張叔平、李連傑等一干天才
用電影再現了金庸筆下這個瑰麗無比的武俠世界。滄海一聲笑的曲子傳唱
至今,成為我們一個幻想的憑籍,一個逃避現實的出口。
3、《美國往事》課程:人生
《美國往事》包含了一個男人在這個世界上所能遇到的一切。友情、愛情
、幻想、責任、沖突。它更像是一場讓人不願醒來的夢,當面條躺在床上
,在溫暖的燈光和迷離的電話鈴聲中回到那些逝去了的歲月,這場夢便開
始了,直到最後,面條終於露出笑容,我們才回到自己的人生,去繼續那
些不盡的故事。什麼幫派,什麼仇殺,原來都不重要,印象中只有一個毛
躁的少年,偷看一個美麗女孩兒跳舞;只有一個負罪的兄弟,每天早早地
上床睡覺;只有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面對背叛了的友誼,語調平和,不
動聲色。《美國往事》帶著你作了一個3小時45分鍾的夢。人生如夢,這也
許是惟一的感受。
4、《羅馬假日》課程:愛情
也許《羅馬假日》有點瞎浪漫的嫌疑,但奧黛麗?赫本的出現使它真的成了
一部童話。她就像是游歷人間的天使,美麗得不染纖塵。記者吻過濕淋淋
的公主,然後看著她慢慢地走向自己的官邸。那一刻,你是否會在心裡默
默地說「別走」?
在羅馬的宮殿里,兩個人站得那樣近,也離得那樣遠。喬只能說:「你的
朋友絕不會讓你失望。」而公主也只能這樣回答:「羅馬,當然是羅馬。
」在人的一生里,即便只有這樣一刻心靈的相通,也會少卻多少遺憾!
5、《勇敢的心》課程:勇氣
也許英雄並不是無所不能的神明,但英雄一定是無所畏懼的勇士。在你站在
霓虹閃爍的街頭,當你面對卑鄙委瑣的笑臉,你又想起了那個讓你汗顏的華
萊士,這時你收起臉上慣帶的笑容,默默地向梅爾?吉布森致敬,從來沒有
這么莊重。因為他讓我們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英雄。「freedom!」華萊
士臨死前的一聲吶喊,把你的血也點燃了。
6、《辛德勒的名單》課程:責任
所謂責任,就是未必做得成卻必須去做的事。對於辛德勒來說,救助落難的
猶太人是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責任。而把那段歷史搬上銀幕,則是斯皮爾
伯格作為一個猶太藝術家的責任。《辛德勒的名單》包含著對受難者的祭
奠,對拯救者的敬意,和對光明一定到來的信念。在影片放映後的一片贊
譽聲中,斯皮爾伯格平靜地把影片的全部收益捐給了美國的納粹大屠殺紀
念館。
7、《肖申克的救贖》課程:信念
「有一種鳥兒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
。」
一個人能夠在15年痛苦的牢獄生活里,不放棄對自由的嚮往,這是一種怎
樣的精神力量?所以他成功了,成功奪回了自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
這樣一句話:體制化是這樣一種東西,一開始你排斥它,後來你習慣它,
直到最後你離不開它。想想看,我們的身體已經有多大一部分被體制化了?
8、《e.t》課程:童心
如果看《e.t》(外星人)時你流淚了,你不要害怕也不要慚愧,不管你
有多大的年紀。實際上,能夠和孩子們一起為e.t的遭遇而悲喜,是一件
多麼讓人慶幸的事,這代表著我們還有一點童心未曾泯滅,代表著我們有
一些夢想還藏在心底。當長著一雙孩子的眼睛的e.t用超能力讓孩子們的
自行車飛上夜空,穿過那輪明月的時候,你是否感到了震憾?是否對自己
一些已經習慣了的東西產生了懷疑?
9、《現代啟示錄》課程:痛苦
戰爭是一種秩序的破壞,世界上最可悲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戰爭,最痛苦的戰
爭電影莫過於《現代啟示錄》。《現代啟示錄》講的是人性的倒退,秩序的
破壞。但文明的進程卻沒有人能夠阻擋。
10、《第七封印》課程:哲思
瑞典大師伯格曼代表作,在這部1957年完成的黑白影片中,伯格曼明確地提
出了「上帝是否存在」的疑問。我不敢說我看懂了《第七封印》,但如果要
我在臨死之前看一部電影,我一定選擇《第七封印》。
❷ 談談你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都對你產生了什麼影響
1918年7月14日,瑞典烏普薩拉(Uppsala),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這就是日後閃耀於世界影壇,用攝影機窺探人類靈魂,編導出無數部大師傑作,幾乎把世界各大主要電影節的大獎都拿了個遍的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
在超過60年的職業生涯中,伯格曼導演過62部電影,且大多都是自己編劇。這些作品以精簡、沉鬱的風格,探討生命與死亡、靈魂與肉體、存在與虛無等重要命題,將電影納入哲學的范疇,為世界電影乃至人類文明貢獻了燦爛的篇章。
他一生共有3部作品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全世界只有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大師維多里奧·德·西卡與費德里克·費里尼能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上與他比肩,這二位分別有4部作品獲獎)。而在其他世界一流的電影節中,他更是獲獎無數:法國戛納電影節獲獎7次,德國柏林電影節獲獎2次,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獲獎4次,法國凱撒獎獲獎1次,法國電影評論協會獎獲獎1次,歐洲電影獎獲獎1次,日本電影旬報獎獲獎3次,美國導演工會獎獲獎1次,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獲獎7次,紐約影評人協會獎獲獎4次……
他的電影里滿是童年的影子
有人說,1999年電影界大知識分子羅伯特.布列松的逝世,凍結了全世界電影愛好者的心。那麼2007年則更是令人扼腕嘆息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7月30日,兩位世界一流的電影巨星義大利大師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與瑞典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於同一天逝世。
伯格曼逝於法羅島,葬於法羅島。他被譽為電影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
義大利國寶級導演費德里克·費里尼說:「把我跟伯格曼比,是在恭維我。」
而伍迪·艾倫對伯格曼的贊美則更是高到無以復加:「他可能是自電影被發明以來,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創作者。看了他的電影之後,我只覺得沮喪——他已經把電影拍到那種高度了,後來的電影還有什麼拍頭?」
❸ 誰對誰的不忠影評
電影一
不忠
(2000)(Trolösa)
導 演:莉芙·厄爾曼
編 劇:英格瑪·伯格曼
主 演:利納·回恩德答雷 厄蘭·約瑟夫森 Krister Henriksson Thomas Hanzon Michelle Gylemo
上 映:2000年5月13日
地 區:瑞典 義大利 德國 芬蘭 挪威
語 言:法語 瑞典語 類 型:愛情片 劇情片
本片是女星麗芙鄔曼首次執導之作品,瑞典名導演英格瑪柏格曼親自編劇的封筆作品。片中男主角名為柏格曼,巧合之處,耐人尋味。麗芙鄔曼為國際著名女演員,亦是柏格曼的前妻,兩人迄今仍為朋友及工作夥伴,令人稱羨。影片中人物
❹ 大家覺得伯格曼最好的作品是哪一部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納電影節特別獎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納版電影節評委會大權獎
《女人的期待》 1958年戛納電影節特別國際獎、最佳獎、女演員集體演技獎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魔術師》 1959年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之泉》 1960年戛納電影節國際影評家聯盟特別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電影節天主教電影獎、紐約影評家協會最佳影片最佳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哭泣與耳語》 1972年紐約影評家協會最佳影片最佳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面面相覷》 1977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芬妮與亞歷山大》 198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❺ 急求七宗罪影評
昨天深夜看完了《七宗罪》。
這是一部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片子,看到片名,就想起與之相似的《第七封印》。如果說伯格曼在《第七封印》中對信仰的根源和上帝的存在進行了追問和探討,那麼《七宗罪》展示的就是如果丟掉信仰,世界將會怎樣。
影片中的紐約,灰暗、潮濕、骯臟、混亂,接連不斷的命案,簡直就是人間地獄。
開頭是老少兩代警官追查殺人兇手,感覺好像一部偵探片。被殺者的慘象和陰森的作案現場在影片開頭就讓人心理緊張。在案子進行到第三個時,他們突然領悟到兇手是以殺戮的方式進行傳道,在以上帝之名懲罰被天主教認為遭永劫的七種大罪:暴食、貪婪、懶惰、憤怒、驕傲、淫慾、嫉妒。片子的宗教意義也就從這里開始顯現,並在劇情行進中愈加強調,特別是將近影片最後,兇手極力控訴的一段話,他說自己是被上帝選中的,來懲罰那些有罪的人。
影片似乎只是在向世人展示:人性墮落,有罪之人會遭懲罰。這樣片子就有種道德勸誡的警世意味,讓人看後可能反省自身是否有罪。然而,什麼原因讓這些人產生罪惡,讓兇手不可忍受而以上帝之名以殺戮的方式來進行懲戒,影片好像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解釋。是因為信仰的缺失嗎?在西方,啟蒙運動發現了理性,自此,理性被逐漸推上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的自我意識不斷膨脹,充分肯定了人類的理智,開始蔑視上帝。到了近代,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理性摧毀了宗教信仰精神,認為科學技術萬能的人類覺得理性可以實現一切。不錯,以科學為代表的理性的確推動了西方社會的飛速進步,促其完成了現代化的過程。可是,理性也越來越成為人們束縛自身的枷鎖。依照齊美爾的看法,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依賴諸如效率、計算、守時這些「理性化」的東西,這樣的理性化其實就是一種「物化」,金錢和商業價值成為衡量一切價值的唯一尺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於金錢的厲害變得日益冷漠。影片中,對現代城市的冷漠現實不斷被展示。比如威廉提到遇到強奸犯的女士不要喊救命要喊救火才會有人關注;受到房東欺騙的大衛和tracy住著一棟不斷受地鐵震顫的房子;房東把被折磨成活鬼的房客當做最好的房客,因為他會定期收到放在郵箱的房租.
老威廉的態度其實就是現代城市人的代表,他對這個世界很是厭惡,在目睹一場街邊的搶劫案後鑽進計程車,司機問他去哪裡,他說:「far far away…I don't know this place any more……。」他選擇的態度是逃避。他這種心理在一次和大衛的酒吧談話中被大衛揭穿,大衛還表示自己不會如此,知道這個世界的罪惡,但仍然堅持下去與它斗爭。威廉沒有反對,他的想法的確如此,他意識到自己也應該積極面對這個世界,不能再逃避,所以他回家後砸掉了那個讓他更感孤獨的鬧表。並且最後警官問他退休後將要去哪裡時,他說:「around,I』ll be around。」可是,大衛的堅持不是盲目樂觀,是因為他有動力有信念,那就是對妻子的愛。片子中,可以看到大衛結束和威廉的內心對話回到家後,抱著妻子說:I love you,very much…但是威廉的堅持就有些不得已,而且僅僅是種個人行為。
這是部絕望的片子,它向人們展示了世界的罪惡和冷漠,但是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避免這種境況的惡化。是保持人性的善和對上帝的皈依嗎?可是片子塑造的擁有美好人性的tracy最後也被兇手殘忍殺害。片中展示的是世界最為陰暗的一面,對於美好光明溫暖的一面完全遮蔽,大衛與tracy的愛情尚且算作這個黑暗底色的一束光線,最後也由於tracy的被殺而消逝。人的出路在哪裡?影片最後老警官威廉援引了海明威的一句話: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and worth fighting for。I agree with the second part。這個結尾太沒有說服力,這個世界不是個好世界,如何值得人們去奮斗?
此外,在這個片子中還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波茲曼在《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中反復論述的觀點,新媒介的出現對人們認知世界方式的改變。老少警官威廉和大衛,代表了受不同媒介影響的兩代人。老威廉是在印刷媒介的環境里成長的,他應該出生在20,30年代,那個時代電視還沒有普及。而大衛顯然是看電視長大的一代。所以他們處理案件時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式。印刷品是有字元構成的,閱讀時需要大腦不斷的解碼、記憶、呼應、總結、抽象,是一個典型的邏輯思維過程,老威廉正是秉承印刷媒介造就的邏輯的、縝密的、深刻的思維方式,善於發現細節,並以此為線索進行邏輯推理,遇到問題甚至會翻閱古典著作,表現了沉著謹慎的偵案風格。電視是光影和聲音組合物,看電視不需要動腦子,人們不費任何力氣就能理解電視上的通俗語言和畫面,從小就看慣圖像偏向視覺體驗的大衛的表現是狂噪、沖動、易怒、油腔滑調、滿嘴臟話,偵案時也是對著幾副現場圖片翻來覆去沒完沒了的看個不停。老威廉給他的幾本但丁的書,被他詛咒並扔進抽屜里。
另外,老威廉去圖書館查資料時,遭遇一撥無所事事的同事。他們整年呆在圖書館,只知道喝酒、打牌,威廉責問他們為什麼不學習知識時,他們自嘲自己有文化,隨即打開唱機,播出的曲子是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在靜謐平和的旋律中,老威廉在思考,他們繼續打牌取樂。先賢的知識高雅的音樂被人們漠視,在這樣的情節中,這個曲子就像文明退化的哀樂。
還有,就是morgan freeman這個老黑人演技實在太棒了,尤其最後回答警官提問退休後將去哪裡,他說「「around,I』ll be around」時的表情和聲音。第一次看見他是在《肖申克的救贖》,當時就覺得他演的那個黑人犯人真特別好。聽說他還演過《冒牌天神》,以後一定找機會看。再有就是pitt啦,狠帥,雖然扮演的年輕警官沖動魯莽。
❻ 英格瑪·伯格曼的代表作是什麼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納電影節特別獎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納電回影節評委會大獎
《女人答的期待》 1958年戛納電影節特別國際獎、最佳導演獎、女演員集體演技獎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魔術師》 1959年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處女之泉》 1960年戛納電影節國際影評家聯盟特別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電影節天主教電影獎、紐約影評家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哭泣與耳語》 1972年紐約影評家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面面相覷》 1977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芬妮與亞歷山大》 198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❼ 呼喊與細語的相關影評
《呼喊與細語》被認為是伯格曼最偉大的電影(其他一些人則認為是《第七封印》、《假面》或《芳妮與亞歷山大》),這部電影史上最令人深省的作品之一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性深處的痛苦、自私和無奈。《呼喊與細語》拍攝於1971年,此時的伯格曼已否定了上帝的存在,由對上帝的質疑轉向了對人的本質的質疑。伯格曼發揮了一貫的將電影人物推向極端的風格,諸如影片中出現的女子自殘舉動以及歇斯底里的呼喊,通過這種極端將情節推向高潮。作品藉助背景音樂的魅力調動情感,為人物的復雜關系和心靈獨白的闡釋做了注腳。片中,瑪麗雅與卡琳貌似和解的一幕,伯格曼在這里巧妙地避開了她們的「細語」(這段場景並沒有用對白表現),而是代之以黑暗中幽然響起、如泣如訴的巴赫大提琴組曲「薩拉班德」。
《呼喊與細語》來自瑞典音樂批評家內夫·弗里契(Yngve Flycht)對莫扎特第21首鋼琴協奏曲的評論,伯格曼說這篇評論「聽來彷彿耳語和呼喊」。《呼喊與細語》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被困在一張復雜的情感之網里,「呼喊」同諸如痛苦、憤怒、無力、孤獨、內疚與窒息的情感狀態相關,而與之相對照的「細語」則與溫柔、寬容、愛與憐憫的情感聯系在一起。
三個伯格曼的御用女演員表演都精彩非凡,攝影極為優美,顏色運用異常考究。《呼喊與細語》所刻畫的四個女人中的每一個人物及其個性都經過了獨特的勾勒,四個女人中的每一個都有夢幻性質的主觀閃回,以便讓觀眾進一步了解人物的情感與動機。影片的每一段落均以一個女人面無表情的臉部特寫開始,主人公臉部的特寫鏡頭以其獨特方式冷峻地傳達出人與人之間肉體與靈魂的隔膜。 伯格曼曾說:「我的所有電影都可以以黑白兩色加以考慮,唯獨《呼喊與細語》是例外。在劇本中,我曾說我一直認為紅色是心靈的顏色。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將靈魂想像成一條神秘的巨龍,像輕煙一樣的青色,像一隻巨大的帶翅膀的怪獸在天空中翱翔,一半像鳥,一半像魚。但是巨龍的內部,一切都是紅色的。」
從伯格曼的黑白片時代以來,他就嚴格地控制著色彩,而在此片中,他更是將色彩的運用發揮到了極至——影片中的紅色倒處都是:地毯、窗簾、床罩、天花板、杯中酒,從而使影片沫浴在一片血紅的陰影里。紅色對伯格曼來說具有確定的隱喻內涵,並貫穿全部影片來支持其敘事。在這部電影里,色彩與影像似乎要比對話重要得多。紅色幾乎主宰了這幢大宅里發生的每一個場景,正如伯格曼自己所說,它再現了靈魂的內部世界,而且很有可能也被用來作為子宮的內部世界的寓言。
雖然主題嚴酷,由於與傑出的攝影師斯萬尼克維斯特的合作,伯格曼的電影捕捉到了戲劇性的、吸引眼球的美的影像。《呼喊與細語》是一部視覺上令人震驚的影片,深切地關注著主人公的情感與生理的痛苦。它還是一部受到高度贊美與敬仰的影片,是伯格曼多面手的電影生涯中最偉大的電影作品之一。 《呼喊與細語》在放映的時候就有人大叫:「英格瑪·伯格曼是怎麼用這些演員表達出如此強烈的感情的?」這部嚴酷但令人難忘的影片的主要演之一即是挪威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六七十年代藝術電影女神的象徵麗芙·厄爾曼(Liv Ullmann)。
麗芙·厄爾曼在東京出生,童年分別在日本、加拿大及紐約度過,回到挪威在完成高中學業後加入一地方性劇團,數年後在挪威電影及舞台上有傑出表現。自1966年的《假面》開始,她跟英格瑪·伯格曼展開長期合作,並成為戀人。她的電影聲譽在70年代達到頂峰,曾以《大移民》及《面對面》兩度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又赴好萊塢主演《失去的地平線》、《女人四十一枝花》等片。1980年,她獲得第37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1993年編導的影片《Sofie》曾在蒙特利爾電影節獲獎。2000年執導的《不貞》獲戛納電影的最佳影片獎(金棕櫚)提名,其劇本就出自伯格曼之手。
❽ 瑞典知名導演伯格曼的代表作有哪些
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1918年7月14日生於瑞典布薩拉,父親是瑞典國教Protestant 的高僧。他的家鄉布薩拉是瑞典聞名的歐洲小城,有古老的大學和教會,風景優美,有中世紀遺物和裝飾, 尤其是被稱為農民的壁畫特別多,這構成他以後《第七封印》的題材。另外海盜時代也為他《處女之泉》提 供了背景。但他的宗教家庭對他影響最大,宗教生活的刻板偽善,使他對僧侶、律師、醫師等職業產生懷疑 。 1940年,他進入電影界,1944年他寫的劇本「Hets」(Frenzy苦惱),由瑞典著名導演塞伯維拍成片子 ,他兼任副導演,該片是戰後瑞典復興的前鋒,值得紀念。 1945年,伯格曼正式升為導演,執導《危機》。在又拍了一段時間的低成本後,《愛欲之港》開始了他 的個性與作風。《不良少女莫尼卡》一片使他名揚全球,對法國新浪潮導演有很大影響。 以後伯格曼同時在戲劇和電影兩方面發展,他在劇院的地位日趨穩固,他也團結了一大批演員,這為他 以後拍攝低成本的室內劇提供了方便。他在電影方面的聲望也隨著他作品的增多而與日俱增。 他的作品獲得國際電影節的有: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納電影節特別獎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女人的期待》 1958年戛納電影節特別國際獎、最佳導演獎、女演員集體演技獎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魔術師》 1959年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處女之泉》 1960年戛納電影節國際影評家聯盟特別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電影節天主教電影獎、紐約影評家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獎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哭泣與耳語》 1972年紐約影評家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面面相覷》 1977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芬妮與亞歷山大》 198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在舞台劇方面,在60年代中後期,伯格曼成為瑞典劇壇的超級大人物。一般認為,他的作品具有以下特徵: 1. 繼承自西斯特 雷斯堤爾萊以來北歐電影的神秘主義,如作品《第七封印》、《野草莓》、《處女泉》等等。2. 對神與人之間的交流的懷疑,如《杯中黑影》《冬之光》《沉默》等所謂'神之沉默'三部曲等。3.從 以上兩點造成對人的不信任,特別是對女人。這包括他所有作品,尤其是《魔術師》、《魔鬼之眠》以及後 期作品。所以有人評論他與瑞典代表劇作家斯特林堡之間的相似。 在電影史上,有一個詞用來表達人們對那些以電影為生命並為之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們的尊敬,這個詞叫' 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毫無疑問就是這樣一位導演和編劇。 拍攝於1982年的《芬尼和亞歷山大》是伯格曼在從影40年後告別影壇的收山之作。它獲得了當年奧斯卡 的最佳外語片獎。該片講述一個孤獨少年尋找愛和溫暖的故事。影片通過少年的視角審視四周的生存環境, 人們通常用'伯格曼的代表作'這個詞來形容這部影片。 有幸保存下來的伯格曼拍攝這部電影時的工作鏡頭,向人們展示了60歲時的伯格曼。許多人都認為《芬 尼和亞歷山大》中那個孤獨的小亞歷山大,就是伯格曼自己的童年時代,那種童年時代的孤獨記憶始終纏繞 著他不曾離去。 伯格曼在後來的回憶中,一再流露他童年時對父母之愛的渴求和得不到這種愛的怨恨。 在70年代接受瑞典電視台采訪時,伯格曼說:'一種巨大的怨恨建立在我和父親之間。有一天,他打了我 '。這種難解的心理情結一直貫穿著伯格曼的電影生涯。 瑞典皇家大劇院,這個讓少年伯格曼迷戀的地方,終於在後來走進了伯格曼的鏡頭里。他早年的一部作 品《夏日游歷》就是以瑞典皇家大劇院為背景的。該片講述一個熱愛芭蕾的年輕人愛上了劇院芭蕾女演員的 故事,在這部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青年伯格曼的成長之路。 接下來,年輕的伯格曼執導了他早期作品的代表作《冬日之光》。這時他已經和男演員約瑟夫森開始了 長達幾十年的合作關系。這一直是伯格曼的一個特點,他總是和相熟的演員、攝影師共同工作。約瑟夫森後 來回憶說,那時的伯格曼是一個孤僻的人,人們都不怎麼和他說話',但是人們都能意識到他是一個不平凡的 人。 伯格曼早年的影片《私人生活》,像伯格曼早年的所有作品一樣,只有簡單的幾個人物。人物痛苦而敏 感,他們苦苦追求著生活的意義,這讓伯格曼的電影被評論界稱為'哲理影片'。把哲學的命題作為影片的主 題,這一直是伯格曼影片的標簽。 一場表現女主角痛苦的精神狀態的戲,一直讓在片中扮演冷麵婦人的女演員麗芙.厄爾曼記憶猶新。麗芙 說:'那時的我大約只有二十五、六歲。我雖然對很多事都不太懂,但是憑直覺,我知道那個女主角就是伯格 曼自己。' 伯格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60年代他成為瑞典皇家大戲院的院長,後來因為要專心創作而辭去此 職務。他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叫得很響。《夏夜的微笑》是伯格曼拍攝的為數不多的古裝影片之一。這之後 ,他因《野草莓》而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大師地位開始被確立。 但是在伯格曼的所有作品中,最令人振奮的無疑是《第七封印》了。影片通過男主角參加的十字軍東征 的游歷過程,大膽地提出了幾個咄咄逼人的主題。首先,伯格曼肯定生存的痛苦、個人的孤立無援,接下來 他大聲質問生與死的問題,大聲質問人與上帝的問題,質疑一種生存狀態,卻找不到可以歸去的精神家園, 這一直是伯格曼的痛苦所在,也是伯格曼影片的特質之一。 伯格曼影片的製作人說:'伯格曼懷疑上帝的存在,他喪失了信念,他是一個探索者,終其一生他都是一 個探索者'。70年代的伯格曼仍然延續他帶著強烈個人色彩的影片風格進行創作。這一時期他的作品有《呼喊 與細語》、《面對面》、《傀儡生命》等等。伯格曼一生共四次獲得奧斯卡獎。在他後期的作品中,'人生而 孤獨'的主題在得以堅持的同時,也開始融入一些溫情美好的東西,人們看到一個激烈的伯格曼在慢饅變得平 和。 1976年,伯格曼的創作被打斷,關於伯格曼漏稅的新聞鋪天蓋地佔據了瑞典各種報紙的重要版面。伯格 曼因此離開了瑞典。這是伯格曼生命中頗為尷尬的一段,一個具有國際聲譽的電影人卻失去了自己的祖國。 5年之後,伯格曼終於回到祖國來完成他的告別之作,這就是《芬尼和亞歷山大》。一個熟知伯格曼的朋 友說:'你會發現其實伯格曼的影片中根本沒有兒童,那些兒童就是他自己。' 《紐約時報》對這部影片大加贊揚。評論認為'伯格曼想把他過去所拍影片的所有主題都融匯在這部影片 里,影片就像是一個深知生活痛苦艱辛的人來講的一個細節豐富的故事,可是這個人卻發現生活即使痛苦也 沒有足夠的理由去拒絕生活的樂趣。'正是這樣溫暖陽光的一面感動了全世界的觀眾。《芬尼和亞歷山大》也 因此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三項獎,並創下外語片得獎的最高紀錄。 1992年,更加溫暖美好的影片《情天未老》出現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這是伯格曼晚年編劇的唯一兩部 作品之一,另一部是由他兒子丹尼爾.伯格曼執導的《星期天的孩子們》。《情天未老》講述的是一對年輕人 的婚姻故事。在這兩部作品中,伯格曼把他心中的父母親再次作為描述的主角,但是這一次他把他的父母描 述成具有豐富人性的、性格堅強的人。我們看到老年的伯格曼終於與父母和解了,而這正是他終其一生所努 力的目標之一。 ★★★[中盛影業]近期推出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的作品如下: 《惡魔之眼》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早期代表作品 《夏日游歷》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 博格曼早期作品 戈達爾的評語:個人認為《夏日游歷》是伯格曼最美的電影,我喜歡它。 《危機》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早期代表作品 《危機》中幾乎孕育著伯格曼後來所有傑作的特質 《魔術師》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博格曼鼎盛時期代表作品 獲得: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英國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所有這些女人》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博格曼鼎盛時期代表作品 《狂亂》 本片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操刀劇本 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❾ 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風格。
歐洲導演就愛玩一些隱喻、象徵,很多抽象性的思想都用一些畫面象徵符隱喻。要真正了解領悟伯格曼的《第七封印》就要認真看完他其他的電影比如處女泉啊野草莓啊,了解和熟悉他慣用的一些象徵手法和象徵符號,對他處理承載一些抽象思維的思考角度和拍攝手法有一定了解才能基本對他的影片思路懂一些。
❿ 誰知道《野草莓》這部電影的影評
《野草莓》是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的經典劇作。這是一部被稱為心理電影的現代主義作品。影片中大量運用了意識流的手法,以主人公伊薩克教授的三個夢,以及他重返老房子時對青年時代的回憶,敘述了他的一生。劇作把伊薩克一生的經歷濃縮在一天里,展示了他精神世界的變化,最後終於實現了由冷漠到溫情的精神回歸。
影片用虛實變化的場景相互穿插。虛景包括兩種:一種是夢境;一種是遐想回憶。這兩種都是意識流動所構造出來的圖景。在夢中,伊薩克是一個處於未知狀態只能被夢境所左右的非自由體。夢讓他感到疑惑、震驚。回憶中,伊薩克是一個自由狀態的人,他彷彿是置身於事外的客觀者,看著自己過去發生的一切,既不能進入事情當中進行干預,也不能完全超越其間,不被情感波動。
伯格曼這部電影中除了採用意識流手法外,還化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使影片給人一種奇譎迷離之感。影片開頭是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伊薩克教授在街頭迷了路,街上空無一人,到處是殘損的景象。掛鍾沒有了指針,鍾下兩個眼鏡的圖案,有一個被砸碎了,街道的路口,冷色的牆磚,迷宮似的岔路。伊薩克轉身,一個僵硬的屍體,面目全非,站在路旁,伊薩克走近一碰他的身軀,傾然倒下,頭顱裂開。黑色的馬車運著一口棺材經過,馬車撞壞了路燈,車輪脫落,散架。一隻輪子的馬車繼續前行,棺材掉了下來,伊薩克走近一看,裡面的死人正是他自己。死人突然睜眼醒來,緊緊地拖住他的手。
這個讓人匪夷而又可怖的夢,卻包含了許多奇妙之處。死人是自己,而且緊緊拖住自己的手。一死一活相會,死的拉住活的,其中暗示了伊薩克的存活是行屍走肉式的。心裡死亡的陰霾正追趕著生命的殘余,勾攝著生命的靈魂。釀就死亡陰影的正是自己對待家人朋友的冷酷與自私、漠視的態度。這讓生命的活力消失殆盡,一潭死水。伯格曼將心理對立的兩部份分化成對象之外的一生一死的兩個人。以死對生的逼切,讓活人觸動、驚醒、掙扎,直到轉變為最後的懺悔。
夢里有一個壞了的鍾,而在伊薩克看望母親時,也出現了一個壞了的鍾,一虛一實。鍾的不正常缺損,正是象徵著人生(時間)的缺漏,不完整。沒有指針,鍾軸仍然可以轉,但是已經沒有了方向和目的。鍾是讓人捉摸不透的鍾;是與時間(生命)隔離的鍾;是一個沒有任何存在意義的鍾。夢里的鍾,突然在現實中出現,讓伊薩克感到震驚。這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是對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來說,這並非是一種不可解釋的現象。鍾對於伊薩克而言,是一種潛意識的存在物。童年的玩具鍾表,在成長過程中有一定時間的接觸,但年久遺忘了。另外,作為一個長期從事與時間度要求嚴格的醫學實驗者,總有一個時間的概念,鍾的印象是隱性存在的。但是由於冷酷無情、自私又過於自我的情結,形成的壓力——生活感到疲累,生命沒有活力——折斷了那一個生命時鍾的指針。伯格曼故意使破損的鍾的形象,出現在夢中和現實中,恰到好處地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運用到片中的細微之處,巧妙的一筆,讓電影增色不少。
劇中,伊薩克接受博士學位之銜。禮堂中,授獎時庄嚴肅穆的氣氛和伊薩克內心與之甚遠的意識,與其說這是一次對成績肯定的榮譽頒獎,不如說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審判。伊薩克把一生的精力投入了醫學事業,過於專注,造成了自己怪僻、冷漠、自私、自我的變態心理,而且影響了自己的兒子,也染上了這種心理痼疾。愈是對他工作成績的肯定,則愈是從另一個方面肯定了他這種變態心理的形成。伊薩克在拿獎時,並沒有絲毫的激動驕傲之情,而是想到了很遠很遠以外的——自己的精神家園,內心終於有了回歸之意。這就是獎勵形式下的「審判」,他,懺悔了。庄嚴肅穆的儀式,一面是嘉獎,一面是心靈審判,這種雙重的,既矛盾又合理的獎與罰,讓影片更具思想張力,更加意味深遠。
最後,伊薩克學會了請求原諒,和阿格達老太太之間,兒子、兒媳之間。緩和了家庭氣氛,他回到了年輕時候,那種輕松愉快而又溫馨的夢里。
在那老房子旁,有一片茂澤的林叢和草地,那裡植衍著許多野草莓,其中含藏了童年的意趣,初戀的情愫,還有融融的家人的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