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鋼琴家觀後感600字

鋼琴家觀後感600字

發布時間: 2021-02-17 07:28:18

Ⅰ 求鋼琴師觀後感

電影塑造了一個倖存者的形象,作為鋼琴家的瓦列在自己家鄉的土地上顛回沛流離居無定所,從最初答的生活窘迫到被拘禁做工,再到流離逃亡,無論身處何地,即使衣衫襤褸,被飢餓病痛折磨的無法忍受,他的行為卑賤,靈魂卻是純潔的,一開始接觸這部類似於紀錄片的我,並不能理解為什麼影片名被定為鋼琴師,藝術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生活,在絕境中讓我們更加堅韌,不拋棄不放棄的堅持心中的信念。戰爭中倖存下來的人成千上萬,每個人的遭遇各不相同,瓦列作為鋼琴家,有著別人沒有的柔韌,他所追求的物質享受比他人少,他所需要的僅僅是生存和溫飽,因此他活下來的可能性比他人大。在那樣的年代存活下來的可能性已經很小,更別提追求藝術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Ⅱ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字

太厲害了。

Ⅲ 誰有<鋼琴家>觀後感

網路一下有的

Ⅳ 《鋼琴家》觀後感 -o-

[《鋼琴家》觀後感 -o-]

說說我對人物的直觀感受吧……全片長大概兩個半小時

在前兩個小時的時候,我的看法一直沒有改變,《鋼琴家》觀後感 -o-。

男主角這個大叔受呢……(額……哪兒學的…?OTL)在影片中幾乎整個大前部分都幾乎沒有怎麼表現他彈鋼琴的水平怎麼樣,讓我懷疑這到底是不是鋼琴家的故事……然後,他也就是應付性地在彈鋼琴,為了養家糊口,但是彈得很隨意游刃有餘,至少能看出來他很熟練。對於彈鋼琴,在那個年代背景下,作為一個鋼琴師是非常的空中樓閣的……(我前半部分看的時候一直是這個感覺),他自命清高,不諳世事,羸弱而且膽小,感覺就是一個在現實中排不上用場的傢伙。有人起義,他不參加,他雖然內心善良,但是卻一直寄人籬下,需要別人照顧……(只能說,他非常好運,遇到了一系列願意幫助他、賞識他的好人、能夠無私地幫助他,為他冒風險……在現在是很難想像人們會為了一個鋼琴師(還不是大師)付出這么多……),全片五分之四的時間,他都一直是處於落魄之中——生存條件越來越惡化,但是他雖然文弱但是堅強,一直沒有放棄生的希望以及對鋼琴的執著。

在那個年代,不向現實妥協的人是很少見的,其道路也必然是坎坷的,他選擇了不去做敵人的奴僕。於是一日不如一日,失去了親人,他也沒有倒下,仍然選擇活了下去,內心堅強這是前面唯一感動我的一點,觀後感《《鋼琴家》觀後感 -o-》。但也就是說,其實前面我一直對他是持否定態度的……他手無縛雞之力,不會反抗,缺少自立能力,竟不知道發芽的馬鈴薯有毒……自己也越來越不成樣子,蓬頭垢面、腿也瘸了……但是,這些也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對他來說,唯一的尊嚴,就是繼續活下去……為了活下去,他什麼都會吃,他什麼都會喝,因為他熱愛著鋼琴,他還想彈鋼琴,這是他活下去的動力。只要活下去了,就還會有轉機,一切就會有轉變……所以,終於,他的頑強和高超的鋼琴技術以及誠實,感動了德國軍官。在那一刻,看到了一個真正的鋼琴師,盡管他蓬頭垢面,腿部殘疾,但是當他坐在鋼琴前,開始彈奏了,琴鍵聲響起……陽光照射進來,遮蓋了他身上所有的缺點,他顯得那樣神聖而高大……此時…沒有一個人會懷疑他不是一個鋼琴家。

而這也向我們證明了——盡管是在這樣一個時代……鋼琴家也是有他存在的價值和需要的……他前面生存的努力沒有白費,是有意義的。
此處,應該是全片的最高潮部分。在120分處,他終於飽受期待地成為了一個鋼琴家,全篇的主旨表現了出來——終於使前面長時間醞釀的感情得到了宣洩爆發和升華,也終於使我改變了對他的看法,開始認可了他以及他的努力。

最後,要我總結成一句話的話……鋼琴家,只有當他坐在鋼琴前並且彈奏的時候……他才是鋼琴家。
〔《鋼琴家》觀後感 -o-〕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Ⅳ 讀音樂巨人貝多芬有感600字數

今天我們上了《音樂巨人貝多芬》這一課,語文老師先放了一段音樂,這便是貝多芬的代表作《命運交響曲》,我們閉上眼睛,認真地去感受這首名揚世界的曲子.我立即被那雄渾激昂的音樂給震撼了.
我心裡的一切雜念被排除的一干二凈.心,一下子靜了下來,起伏迭宕的音樂讓我的腦海隨之而洶涌澎湃,讓一切念想在這雄健的音樂中得到凈化乃至升華.那隻敲擊鍵盤的手似乎在叩擊著我的心靈,那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好象是在用音樂為情節告訴你一個英雄與命運抗爭的故事:低沉時彷彿是遭受厄運的人們的痛苦哀嘆和內心的矛盾斗爭,不禁讓人沉吟萬千;高昂時彷彿是他明白了應該自強,於是奮起反抗,與命運搏擊,讓我們的心也為之振奮.
聽著音樂,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作者,一個飽受苦難而不屈服命運的音樂巨人——貝多芬.
他年輕時雙耳失聰,對於一個從事音樂的人來說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是喪失了聽覺,可貝多芬沒有永遠沉浸在悲傷中,他默默接受了現實,把全身心投入到了音樂創作中,是他心中那執著的理想——熱愛音樂,支持著他,激勵著他.
有句俗話:事情是這樣,就不會那樣.具有堅強意志的人面對苦難時總是讓自己適應並戰勝它.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也許你自己尚未發現的一股驚人的潛力,當你陷於困境中,只要你有理想,發揮你的潛力,就一定能通向光明的.這時,你也許會不禁感嘆到:原來有缺憾的日子同樣能過得精彩.所以我們不必再為痛苦磨難憂傷、憤恨、無奈,而是要坦然、勇敢地面對它.彌爾頓、貝多芬、帕格尼尼被稱為世界文藝史上的三大怪傑,他們一個是瞎子,一個是聾子,一個是啞巴.他們不都是胸懷理想,戰勝厄運,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嗎?上帝是公平的,給了你美貌,
厄運如同死亡的泥潭,在此間,你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深深地沉陷下去,要麼奮力抗爭,爬出死亡之地.而此時,人們若是任痛苦和絕望如同野草一樣瘋長,就會愈加消沉,那麼還不如笑對現實,不再自暴自棄,努力抗爭吧!在你接受了苦難的同時也保存了希望,那麼,就為這一線希望奮斗吧!

Ⅵ 我的夢想是成為一位鋼琴家600字

我像往常一樣練抄琴。看著一襲個個音符,我總會想到自己和這些「豆芽菜」從陌生到熟悉,從不認識到成為朋友的經歷。不知不覺的地,我進入「假如我是鋼琴家」 的遐想……
假如我是鋼琴家,我會開幾場音樂會,把門票費都捐給貧困地區的人們;
假如我是鋼琴家,我也要每天都認真地練琴,讓自己的琴藝一天比一天進步,一天比一天精湛;
假如我是鋼琴家,我還要一直學習彈琴的技巧,要使它做到最好的。我要以「樂聖」貝多芬為榜樣,彈奏出雄偉的《命運》交響曲;我還要以「歐州音樂之父」巴赫為目標,真正感受他的《小步舞曲》,《風笛舞曲》,我還想向鋼琴神童莫扎特看齊,傾聽《唐璜》、《費加羅的婚禮》等不朽的歌劇;
假如我是鋼琴家,我會到各個學校、琴行講課,讓更多的人能真正知道音樂的魅力和鋼琴的雄偉。我還要讓人發自內心地喜歡鋼琴,因為有的人是被硬逼著學鋼琴的;
假如我是鋼琴家,我還會鼓勵別的學鋼琴的人發憤圖強,並給他們講述鋼琴家的故事。
突然,媽媽喊了我一聲,我一下子從夢幻回到了現實。雖然我現在還不能成為鋼琴家,但只要我肯努力,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總有一天這個願望會實現的。

Ⅶ 電影【鋼琴家】觀後感

好看 很感動

Ⅷ 誰有電影鋼琴家的觀後感啊

又一次得說「終於」了——終於看完了《鋼琴家》。
最近看了兩部關於鋼琴演奏者的電影,《海上鋼琴師》和《鋼琴家》,如果說《海上鋼琴師》更多的表現了1900對於音樂的近似膜拜的追求,那麼《鋼琴家》則是赤裸裸的以人性的名義踐踏了藝術。所謂「踐踏」並非是說電影本身對藝術採取了蔑視的態度,而是說當藝術和人性沖突時,作為人,作為需要生存下去的個體,我們不得不拋棄藝術。
電影的開場,以黑白鏡頭真實的再現了二戰前夕華沙紛繁的民眾生活,而後隨著背景音樂,我們終於看到了Wlady的手翩翩飛舞於琴鍵上,以一種愛撫戀人的輕柔撫摩著琴鍵。那雙手,看起來年輕而光潔,雖然說實話,那真的不是雙很漂亮的手。然後鏡頭移向Wlady的臉——年輕瘦削,細長的眼睛裡流露著藝術家的純潔,薄薄的嘴角無聲的訴說著藝術的柔弱和易碎。音樂如流水般細細淌過,溫柔得讓人想永遠的沉睡於其中,正當我們淫浸於這樣輕靈的鋼琴的音符跳動里時,忽而第一次炮聲撲面而來,如定音鼓般沉悶壓抑,Wlady沒有驚恐,繼續輕撫著他的愛人,眼神一如既往的充滿柔情。而後又一次,劇烈且強硬,當我們以為Wlady會繼續不為所動時,沉迷於鋼琴演奏中的Wlady被震動了,緊接著玻璃破碎的聲音驟然響起,而鋼琴聲卻繼續纏綿,可是再一次的,當玻璃被炮火震碎,鋼琴聲也在一片雜亂中戛然而止。我們幾乎可以看到Wlady的身體不由自主的在著這樣的破壞聲中顫抖了一下。
電影在開場時似乎就預言了這樣一個結局——當人類面臨藝術與生命的選擇時,我們不得不放棄浪漫而選擇實際——沒有生命,從此便再不會有藝術。藝術在戰火面前顯得羸弱而無助得如同寒風里最後一朵戰栗著開放的玫瑰,雖然美麗依舊,但這份奄奄一息的羸弱美麗又能堅持多久呢?記得曾經聽到過一個比喻,戰爭與藝術,就像槍炮與玫瑰——即使在槍林彈雨中,玫瑰也能夠瑟縮著盛開,可是盛開了,又能在炮火的夾縫中苟延殘喘多久呢?
而在戰爭的炮火里,仍然不能扼止我們追尋愛情的本性——鋼琴家以輕佻和嘲諷的表情輕笑著說,也許某天我們可以一起演奏肖邦,他在大提琴家面前展示了他的無畏。可是到影片結束時,我不禁想問,他真的無畏么?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畢竟他最終沒有選擇玉碎,而是選擇了瓦全。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可是當我們的脖子已經被戰爭緊緊的勒住的時候,我們甚至連建業水都無法喝到的時候,我們還能選擇什麼?或者說,我們其實已經沒得選擇了。
To be or not to be?是生存,還是死亡?這一點都不是個問題。
唯一讓我們欣慰的是,當人性殘忍的踐踏藝術時,我們的藝術家並沒有踐踏自己仍舊高尚的靈魂——他依然心中有愛的存在,相信愛的存在,依然熱愛著他的鋼琴,他的藝術以及他的生命。影片中,有一個鏡頭經常出現——猶太鋼琴家的手指常常神經性的痙攣著——彷彿鋼琴的琴鍵就永遠的凝固在他的手指下一樣,此時往往會有悠揚輕遠的鋼琴聲作為背景音,緩緩的揚起,又緩緩的飄落。
對於很多人稱贊這部影片里描述的二戰中德國軍官和猶太鋼琴家的友誼,以及德國軍官對音樂和對藝術的崇敬心,我個人認為這是個絕對的誤導,影片的主旨顯然並非立足於此。對於這一點,影片只是輕描淡寫的一帶而過,戰爭的定局已然呈現,而此時再多的屠戮也是枉然——德國人未必能理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卻必定能夠理解生命的珍貴。
整個影片對人性的震懾以及對那些不幸生活在戰爭中的生命的哀悼,如同Wlady最鍾愛的肖邦一樣,哀怨、悲傷,卻永遠不會失去生命的活性,音樂如水般潺潺著,生命和藝術也如水般涓涓不止,即使有戰爭,即使有磨難,我們依然會堅強的活下去——活下去,就是我們最大的勝利。
逝者已去,讓我們好好的珍惜自己,好好的、勇敢的活下去,為了我們心中那依稀閃爍的光明。

Ⅸ 鋼琴家影評

給你找了2篇:
1.鋼琴家:最好的與最壞的年代
當我看到這部電影的名字和故事背景,我開始遐想,這應該是一個執著的鋼琴家用音樂抵禦恐懼、抵禦侵略,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堅持自己音樂理想的故事,而作為對一個藝術家的展示,瀟灑的彈奏和悠揚的琴聲應該是貫穿始終。但是這一切的遐想都隨著戰火的到來的消失,隨即跟隨著導演的構思和斯皮爾曼的經歷,我們再次回到了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所不同的是我們看到了又一處曾被我們無數次提起,卻又不曾真正了解的歷史,我開始明白到這部電影所展示絕不僅僅只是一個人的故事,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故事。不過這樣一個故事,作為局外人的我說要感同身受,肯定是假的,拋開這些背景因素,我更想說的是人物本身。

影片採用了人物電影的慣用手法,用人物個人的命運和感受來展示時代的變遷,「猶太人」——這個提及二戰就不得不提的名字再次成為了這部電影的主題,我也再次震驚於生長在那個時代的人,他們心理上到底承受著什麼。當一粒小小的方糖也要分成很多塊來吃;當看著族人、家人一個個被殘酷的殺害;當每天躲在暗無天日的房間里,害怕被世界所遺忘,但唯獨遺忘才能生存;當一顆番薯甚至一粒米也成為生命延續的動力……這樣的生活,不說親身經歷,在現今的人有多少可以想像呢?

影片更多採取了一種平鋪直敘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斯皮爾曼從始至終並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甚至沒有在痛失親人之後的怒吼或者在解脫後的吶喊,這種心理狀態前期應該說是一種隱忍,而後期逐漸走向麻木吧!實際上這樣內化的表現方式才是對導演和男主角最大的考驗,事實上他們成功了,雙雙問鼎奧斯卡正是這種處理方式的直接結果。

影片結束之後,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一部名叫《鋼琴家》的影片充斥著硝煙和死亡,是什麼讓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鋼琴家每天都生存在恐懼與驚愕中,我們總是抱怨我們所處的時代,沒有了曾經的大鍋飯或者鐵飯碗、面對著前所未有的競爭、每天都在為生計而忙碌奔波、作為獨生子女的壓力與不幸……有時候連我自己都不明白為何抱怨總喜歡光臨我們,包括我的以及我周圍朋友的。我害怕《鋼琴家》這類電影,他總是把一些曾經發生過的真實鮮活的事件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生存在今天是多麼的幸運,自己的抱怨是多麼的蒼白和膚淺,我們這一代人總是缺乏一種韌性,總是在困難和打擊面前直來直去,事實上上天對我們是何等眷顧,他們沒有用戰火來考驗我們的神經,沒有用死亡來洗滌我們的靈魂。當陽光再次灑在綠油油的草坪上,當斯皮爾曼在結尾處再次彈奏的時候,我的淚水止不住的往下滴,每天能夠沐浴燦爛的陽光,能夠盡情展現自己的能力,這並不是每個時代、每個人能輕易做到的啊!
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生活在了最好的時代!
2.戰火中的無聲演奏者
音樂是他一生的熱情,求生是他生命的傑作,——[鋼琴家]

「二戰時,波蘭斯基被無情地捲入了時代的風暴,最終,他獨自一人逃離波蘭的集中營,幼小的身軀里鍥著無法磨滅的陰影頑強地活了下來。這個兩世為人、現今七十多歲的老人,在垂暮之際,回首往昔,開始直面自己童年的巨大傷痛。為了記憶中碎片似閃爍的烙印,為了六十多年前那場人類的劫難,波蘭斯基推出了一部私人小說性質的集中營電影——【鋼琴家】。」
影片剛開始,鋼琴家正在波蘭電台彈鋼琴,他完全沉浸於優美的音樂之中。突然間,一聲巨響破壞了他的演奏,電台遭到了德軍的轟炸,他的指尖還在鋼琴鍵上停留,他不願意終止那首未完的曲子,可炮火也在繼續,這一刻炸毀的是牆壁,下一刻可能就是他自己。在電台同事的崔促下, 他不得不停止錄音,逃離了電台。
現實總是那樣殘酷,無情的炮火不會憐惜再美妙的音樂,而是繼續猖獗。而德軍迫害一切猶太人,無論他是乞丐,還是鋼琴家。
看過這部電影我們就會發現,它的影像風格與波蘭斯基一貫的黑色陰暗有所不同,反映戰爭殘酷的電影,卻用了較為明亮的色調。可正是這種明亮,反襯出戰爭所帶來的那些殘無人道德罪惡,使它們暴露於陽光之下,無可掩飾,真可謂是一場「白天的惡夢」。
「影片的鏡頭清醒而體貼入微,它輕輕撫廖鋼琴師憂郁的面龐,緊張關注著滿街的屍首,冷靜旁觀生命在瞬間破碎。在這些鏡頭下纏繞著許多令人難忘的場景,流轉著一幕幕真實的存在主義生死劇。」德國人讓猶太人都要在袖子上戴一個六角星標志以易辨別,斯皮爾曼認為這是一種屈辱,他說:「我不戴。」很多人都這么說,可是他們最後只能妥協。再比如剛被趕到集中營的猶太人在德國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歡樂的樂曲,兩眼含淚的跳著歡快的舞步。還有那個因殘疾而無法向德國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連人帶輪椅從樓上扔下捽死在路上。新年的夜晚,猶太苦力們挨了一頓皮鞭,理由是那幫德國兵在慶祝新年。而類似的場景在這部影片中比比皆是,戰爭中被壓迫的人民,只能無奈的忍受痛苦,以求得一絲生的希望。
對於一直在逃亡的鋼琴師來說,音樂一定就是他求生的精神支柱。而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那個用於藏身的屋子裡,有一架鋼琴,但鋼琴師卻不能出聲,於是他將手指懸在琴鍵上盡情演奏,完全沉於一個存在於內心的純粹而美好的音樂世界。也正是鋼琴師彈奏的音樂,觸動了他遇到的那位德國軍官,那位軍官的良知與善心也促使他幫助了鋼琴師,使鋼琴師得以在一片廢墟中存活了下來。
影片臨近結尾處,還有一幕令人難忘。德國人已經被打敗,這時終於敢走上街的鋼琴師卻又因穿著德國人的大衣而遭到誤會,別人問他:「你怎麼會穿著那鬼東西?」回答是:「因為冷。」這是最真實的回答。而真實的總是不會那麼圓滿,救過斯皮爾曼的那位德國軍官最終死在了戰俘營。
影片的最後,在那場戰後的音樂會上,鋼琴家彈奏了一隻完整的曲子,這一次將沒有人會打斷他。而觀眾們也在能這支曲子中,慢慢體會這部電影所贈與我們的一種真實的回望,和深入靈魂的震撼。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