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離奇劇院影評

離奇劇院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2-17 08:58:02

1. 世界公認電影史中十大經典影片是哪是個

自電影誕生之日起,世界各國的組織舉行過多次十大經典影片的評選,每次的回結果都不答近相同。

但下述十大經典影片是舉世公認的。

1 《戰艦波將金號》

前蘇聯出品 1925 導演:愛森斯坦

2 《公民凱恩》

美國出品 1941 導演:奧遜•威爾斯

3 《聖女貞德的受難》

法國出品 1928 導演:卡爾•德萊葉

4 《偷自行車的人》

義大利出品 1949 導演: 維托里奧·德·西卡

5 《黨同伐異》

美國出品 1916 導演:格里菲斯

6 《冒險》

義大利出品 1960 導演:安東尼莫尼

7 《游戲的規則》

法國出品 1939 導演:雷諾阿

8 《淘金記》

美國出品 1925 導演:卓別林

9 《貪婪》

美國出品 1923 導演:馮•斯特勞京

10 《大幻滅》

法國出品 1937 導演:雷諾阿

2. 誰能介紹點好萊屋大片 經典點的 新片老片無所謂 最好帶下載地址~ 麻煩

去www.sky.com那裡有排名 有在線觀看 下載
都是專DVD版的屬``

3. 你們都嚇評論,誰的字數多我給誰

新聞網頁貼吧知道音樂圖片視頻地圖網路文庫
進入詞條搜索詞條幫助

首頁
分類
自然
文化
地理
歷史
生活
社會
藝術
人物
經濟
科技
體育
特色網路
歷史上的今天
數字博物館
城市網路
特色詞條
法院網路
史記·2014
用戶
蝌蚪團
燃夢計劃
網路任務
網路商城
權威合作
合作模式
合作流程
聯系方式
手機網路
客戶端
網頁版
個人中心

收藏
915
146
長篇小說編輯[cháng piān xiǎo shuō]
長篇小說,小說的一種樣式。是篇幅長,容量大,情節復雜,人物眾多,結構宏偉的一類小說。適於表現廣闊的社會生活和人物的成長歷程,並能反映某一時代的重大事件和歷史面貌。一般在十萬字以上,在篇章結構上,一般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分成許多章節;篇幅特別長的,還可以分為若干卷或部、集等。如《戰爭與和平》、《紅樓夢》、《人間喜劇》等等。
中文名
長篇小說
類 型
小說的一種樣式
特 點
篇幅長、容量大、情節復雜
代表作
《戰爭與和平》、《紅樓夢》
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節、環境
主要手段
塑造人物形象
目錄
1基本介紹
2歷史演義
3類型
▪ 英雄傳奇
▪ 神魔小說
▪ 世情小說
▪ 才子佳人
▪ 俠義公案
▪ 諷刺小說
▪ 才學小說
▪ 狹邪小說
▪ 譴責小說
4外國長篇
5中國長篇

1基本介紹編輯

小說的一種。篇幅較長,內容豐富,情節復雜,人物眾多,能夠在比較廣闊的范圍內多方面的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面貌。因此優秀的長篇小說常常被稱為「時代的網路全書。」長篇小說的特點:1.廣泛的確反映社會生活。2.多方面的描寫人物性格。3.有復雜的情節和結構。2012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1] ,將長篇小說稱為「胸中的大氣象,藝術的大營造。」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作出來的,他不同於真人真事,「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紹,可以是具體的描寫,可以寫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既可以人物的行動對話,也可以適當插入作者的議論;既可以正面起筆,也可以側面烘托。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簡單地說,小說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虛構性」,是小說的本質。「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小說竭力要挖掘的藝術內容,其感覺經驗越是新鮮、細微、獨特、准確、深刻,就越是小說化。「虛構性」與「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上述要素中最能體現小說性質的東西。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干,追求;縣令,美好的名聲。)「瑣屑之言」「淺識小道」,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桓譚在其所著《新論》中,對小說如是說:「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小說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書,而不是為政化民的「大道」。)班固認為小說是「街談巷語、道聽塗(同「途」)說者之所造」,雖然認為小說仍然是小知、小道,但從另一角度觸及小說講求虛構,植根於生活的特點。清末民初,維新派梁啟超等大力倡導「小說界革命」,小說理論面目一新。小說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為「國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學之最上乘」,再不是無足輕重的「街談巷語」「瑣屑之言」。

2歷史演義編輯
宋元時的說話人講歷史故事大多是得心應手的。羅貫中在講史的基礎上廣泛採集民間傳說和有關三國時期的傳聞逸事,「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寫出了中國長篇章回體小說的開山之作《三國志通俗演義》。這種歷史演義小說採用「七分實,三分虛」的寫法,將歷史故事與作者的主觀理想結合起來,為後代歷史演義小說的創作提供了借鑒。
《三國志通俗演義》小說一出,各種歷史演義小說隨之興盛。余邵魚的《列國志傳》和馮夢龍的《新列國志》都是效仿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此外,根據《迷樓記》、《海山記》、《開河記》等小說寫成的《隋煬帝艷史》和《隋史遺文》也頗有代表性。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以後的創作中,《隋唐演義》穿插秦瓊、尉遲恭等草莽英雄的故事,《說唐演義全傳》寫瓦崗寨好漢的風雲聚散,實際已經成為歷史演義與英雄傳奇相結合的小說了。而以此揭露閹黨亂政的《翥杌閑評》和反映遼東戰事的《遼海丹忠錄》已經由歷史演義小說轉化為當代時事小說,成為歷史小說的一個分支。更有《夏書》、《商書》、《列國》、《兩漢》、《唐書》、《殘唐》、《南北宋》諸書,虛構故事已所剩無幾,實已成為歷史故事的記錄。

3類型編輯
英雄傳奇
與《三國志演義》齊名的英雄傳奇《水滸傳》,也是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民間流傳後,被一位才華卓越的優秀作家對其進行整理改編和潤色之後成書。《水滸傳》保留了《三國志演義》的「七實三虛」的寫作手法,表現了反抗暴政的英雄們的狹肝義膽和替天行道,小說已經染上了濃厚的反傳統、反封建的傳奇性,為豪俠張本,為英雄立傳,所以我們稱之為英雄傳奇。
《水滸傳》以其豐富的內容、生動的故事情節和獨到的藝術魅力在當時很快贏得了各階層的喜愛,因此也出現了續書熱。其中,陳沈的《水滸後傳》和俞萬春的《盪寇志》最有代表性。後者還多了一些為統治階級趣味服務的傾向,以至編造了一些將領來剿滅造反,以此實現對梁山好漢的克勝。
除續書外,還有一些參差不一的英雄傳奇小說。如寫狄家將的《萬花樓》,人盡皆知的《楊家將》、《說呼全傳》等,折射出人們的愛忠恨奸。這些作品,其實已經由英雄傳奇轉變成為愛國民族英雄立傳之作。
《水滸傳》的另一影響是亂世英雄發跡變泰之作的出現。如寫朱元璋開國的《英烈傳》,雖然不如《水滸傳》的藝術高超,但也刻畫了如徐達、常遇春等血肉飽滿的傳奇英雄形象。
神魔小說
作為記述奇趣異聞故事的神魔小說,一經出現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這與中國古代小說自萌發以來就與鬼怪靈異有不解之緣有關。在作為中國小說三大源頭之一的神話故事、後代鬼怪妖魔的民間傳說以及魏晉時期的志怪小說的影響下,明清時期的神魔小說大都內容情節曲折離奇,神仙鬥智、鬼怪顯靈、因果報應等故事都是荒誕不經又懸念疊生,引人入勝。這類小說的代表作是《西遊記》。這部小說與先前的《三國》、《水滸》一樣,也是在故事流傳與戲劇搬演的過程中逐漸豐富發展最後成書的。它的有些內容雖然取自《大唐西域記》和《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這些書中,但其故事的核心任務已經不是唐三藏法師了,而是他的會法術、道行高深的徒弟們了。這部小說把人間、天上、地下三界放到同一背景下,展現了一個光怪陸離、神奇靈異的幻想世界,例如《聊齋》。《西遊記》一出,妖魔鬼怪的故事也出現了色彩斑斕的局面,社會上形成了一股神魔小說熱。
首先是《西遊記》的續書,如《續西遊》、《後西遊記》、《續西遊記》等,與《西遊記》的故事如出一轍。其次是為得道成仙的仙人們做傳,如寫八仙得道故事的《東游記》,寫華光大王的《南遊記》,寫真武玄天上帝成道降妖的《北游記》等。此外還有一些寫為民除害、降妖服魔的小說如《三遂平妖傳》、《綠野仙蹤》、《濟公全傳》等。除這些作品之外,還有寫降妖除怪、建功立業的《封神演義》。這些小說數量雖不少,也有屬於自己的內容,但都是效仿《西遊記》的作品,還是屬於神魔小說這一大類之中。
世情小說
中國封建社會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相對於西歐,可以說發展十分緩慢。經過宋元時期市民經濟的蓬勃發展,到了明清時代,衍生出了新的經濟因素,商業經濟明顯繁榮起來,新興市民階層中涌動著一種不安和求上進的勃勃生機。他們逐漸與傳統的道德觀念相背離,追求及時行樂,這促進了明清時期一些新思想和新觀念的產生。這樣,以新興市民階層為審美對象,迎來了世情小說的蓬勃興起。
明代世情小說的最大代表就是被稱為「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這是在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完成的且最具爭議的長篇白話小說。它由《水滸傳》中「武松殺嫂」一節演化而來,主要寫富商西門慶的暴發暴亡和以金、瓶為主的妻妾間的爭寵妒恨。全書所描繪的世俗人情,都是立足於現實社會的一些日常瑣事。小說還通過一系列故事,從西門一家寫到了天下國家,上到朝廷,下至奴婢,無不真相畢露。社會政治的黑暗、經濟的腐敗、人心的險惡、道德的淪喪,令人洞若觀火。《金瓶梅》寫世情,真正達到了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所說:「著此一家,即罵盡諸色」。
《金瓶梅》描寫現實社會,取材家庭生活,日常瑣事,將視角轉向了平凡人物和平凡故事,給整個古代白話小說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轉變,有著鮮明的世俗情味和時代特徵。對後來的影響除了如《續金瓶梅》、《隔簾花影》、《新金瓶梅》等多部續書外,還為其他文學樣式提供了素材,為以後無論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壓倒性優勢的世情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代初年的《醒世姻緣傳》是繼《金瓶梅》之後的又一部長篇世情小說。這部小說營造了一個荒唐的兩世姻緣的故事,描繪了真實而鮮活的世態人情,是清代世情小說的代表。
但清代最傑出的世情小說的代表還是比《醒世姻緣傳》晚出半個世紀的《紅樓夢》。在明清白話小說中,這部作品最為人稱道。小說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滲透著個人的血淚感情。從形形色色的人物關系中,顯示出富貴之家的荒謬、虛弱及其離析、敗落的趨勢,表現出不可迴避的人生苦澀和世態的炎涼冷暖。這部小說把中國小說從俗文學提到了雅文學的品位,成為中國小說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
《紅樓夢》問世之後,影響極其深遠。在當時就有「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之說。《續紅樓夢》、《紅樓圓夢》、《紅樓復夢》、《補紅樓夢》等續書,使《紅樓夢》成為古今小說續書之冠。
才子佳人
清初各類小說中,數量最多的要數才子佳人小說了。這些小說將晚明世情小說的紛繁世界轉向文人淑女一角,由文人們的風流韻事變為擇偶的庄語。這一類小說內容大體一致,即講才子佳人求偶擇婚的故事:才子必定文才非凡,相貌俊朗,佳人則貌美如花,頗有文才,於是,家長乃至朝廷都要試才選婿,於是出現權豪構陷,小人離間,於是才子佳人不得不為避難而易名遷徙,使得故事變的曲折生動,而最後總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富貴風雅,一派大團圓結局。
才子佳人的代表作為《平山冷燕》、《玉嬌梨》、《春柳鶯》等,這些小說言男女之情而不悖乎禮,人物缺乏有血有肉的個性,因此使得其後的同類小說漸漸走向套路,成為千篇一律之作而失去生命力。
俠義公案
清王朝步入後期,封建勢力逐漸衰落,於是統治階級大力宣傳封建綱常名教,加強文化專制,政治上又腐敗黑暗,生靈塗炭,人們渴望懲暴護民、伸張正義的清官和替天行道、扶危濟困的俠士,而此時,都市文化的繁榮,使小說更接近於民眾,於是在文學上便產生了俠義公案小說。
俠義公案小說最鮮明的特點是清官統治俠客,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心願,又適應鼓吹聖明的需要,這類小說雖然繼承《水滸傳》之勇,但精神已蛻變為取悅於封建法權和封建的倫理,一反以武犯禁的俠客特質,將俠客的行為納入封建法權的運行機制當中,代表作為《三俠五義》和《兒女英雄傳》。其中,後者成為後世京味小說的濫觴,「兒女英雄」的模式就此成立,又為俠義與言情小說的合流推波助瀾。
還有其他一些俠義公案類小說,如《彭公案》、《施公案》、《綠牡丹》、《小五義》等,這些作品到後來演化為真正的武俠小說而與公案小說相脫離。公案小說也因為沒有了俠客的助陣而演化為偵探小說。
諷刺小說
魯迅先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寓譏談於稗史者,晉唐已有,而明為盛……,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以讀書人為核心,以知識分子的功利觀念和言行舉止為內容,寫了幾代儒林士人在科舉制度下的命運。他們為追求功名富貴,把生命白白耗費在毫無用處的無病呻吟之作上,造成精神的空虛和道德的墮落,喪失了獨立的人格,文章通過精確的描述,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將深刻雋永的譏刺,含蘊犀利的針砭,入木三分的調侃融為一爐,把中國的諷刺文學推向了高峰。
才學小說
所謂才學小說就是指作品中有大量作者本身所精通的才華學問,諸如作詩作詞,論學說藝,數典談經等,作家博學多才,對各方面的學問都有研究。這類小說的代表作當數清代李汝珍的《鏡花緣》。由於作者精通音律,

長於棋弈,還精於醫術,所以此書以奇想見長,以博聞多識取勝,充滿了學究氣。這雖然偏離了小說的創作規律,排擠了作品的文學魅力,但思想敏捷,筆調幽默,使它成為一部別開生面,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的作品。
狹邪小說
所謂狹邪小說就是指圍繞19世紀中國社會的畸形病態和光怪陸離,展現青樓風月、京華塵污、洋場喧鬧乃至官幕兩途、紳商兩界的眾生相。這些小說的作者大多是萍蹤浪跡的幕僚文人,他們出入名卿之宅,浪跡歌台之地,才華可上可下,品位可雅可俗,因而成為當時市井文化的重要載體。而這一時期,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與近代都市的畸形繁榮相混合,決定了這一時期小說的基本風貌。
明清時期狹邪小說的代表是陳森的《品花寶鑒》,魏秀的《花月痕》和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這些小說展現了潦倒名利場,桀驁不馴的知識分子的奮爭失敗的心路歷程,刻畫了十里洋場的世相,即無才子,也無佳人,有的只是渾渾噩噩的芸芸眾生和物慾橫流的畸形繁榮都市。他們以病態社會的丑惡現象為主體,表現了士大夫的頹廢生活與末世追歡的變態心理。對我們今天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所以自成一類。
譴責小說
清代末年,伴隨著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和革命運動的興起與蓬勃發展,適應求變求新的時代洪流,「小說界革命」勃然興起。出現了被魯迅先生稱為「譴責小說」的四大名著《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游記》、《孽海花》。這些小說的突出特點是與政治聯系密切,無論政治小說、科學小說、歷史小說、社會小說,無不與救亡圖存、改良群治息息相關。這些小說刷新了中國小說的格局,揭開了小說史上新的一頁。成為一種新類型的小說。[2]

4外國長篇編輯
十二國記(小野不由美)
銀河英雄傳說(田中芳樹)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馬克吐溫)
湯姆索亞歷險記(馬克吐溫)
密西西比河上(馬克吐溫)
傻子出國記(馬克吐溫)
海外浪遊記(馬克吐溫)
傻瓜威爾遜(馬克吐溫)
王子與貧兒(馬克吐溫)
吸血鬼(布萊恩.拉姆利)
裸體卧像(達恩.弗蘭克)
幽默公寓(妮可·德·畢隆)
沉默的榮譽(丹尼爾·斯蒂爾)
人格裂變的姑娘(變態心理小說)
超級女人(赫拉·琳德)
情愛筆記(巴爾加斯·略薩)
雄山威力(斯蒂夫·特納)
白玉(珍妮特·馬丁)
一個世紀兒的懺悔(繆塞)
皮埃爾和卡蜜兒(繆塞)
源氏物語(紫式部)
黑市(馬里奧·普佐)
兩兄弟(莫泊桑)
死戀(莫泊桑)
真正的人(鮑·尼·波列沃依)
貓與鼠(君特·格拉斯)
苦兒流浪記(埃克多·馬洛)
心靈雞湯(傑克·坎菲爾)
心靈雞湯--愛與勇氣的故事
敦煌(井上靖)
最後的莫希幹人(詹·費·庫柏)
發條橙(安東尼·伯吉斯)
白晝之月(游川和彥)
阿馬羅神父的罪惡(克羅茲)
北回歸線(亨利·米勒)
南回歸線(亨利·米勒)
SONY的故事(盛田昭夫)
狗年月(君特·格拉斯)
盛滿祈願的花籃(貝卡·裴斯萊)
一隻狗的生活意見(得·梅爾)
冰壁(井上靖)
了不起的蓋茨比(菲茨傑拉德)
娜娜(左拉)
十日談(卜伽丘著)
童年(高爾基)
在人間(高爾基)
羅亭(屠格涅夫)
春潮(屠格涅夫)
貴族之家(屠格涅夫)
父與子(屠格涅夫)
拉封丹寓言(拉封丹)
智慧書(葛拉西安)
卓婭和舒拉的故事
熱愛生命(傑克.倫敦)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茨威格)
卡拉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陀思妥耶夫斯基)
法國中尉的女人(福爾斯)
一女侍(喬奇·摩亞)
侯爵夫人(喬治·桑)
海蒂(斯比麗)
魔沼(喬治·桑)
相約星期二(米奇·阿爾博拇)
莫普拉(喬治·桑)
伊利亞特(荷馬)
長假(北川悅吏子)
柏林1888(海渡英佑)
寬恕?!(西蒙·威森塔爾)
天作之合(凱特·威廉)
帕呂德(紀德)
田園交響曲(紀德)
忒修斯(紀德)
新型食品(里柯克)
病理學新論(里柯克)
指出他的毛病來(里柯克)
瓊斯先生的悲慘命運(里柯克)
怎樣成為百萬富翁(里柯克)
我的金融生涯(里柯克)
五十六號(里柯克)
自行車修理工(布魯斯·史特寧)
肩的悲劇(有馬賴義)
黎明的眼睛(端木蕻良)
笑面人(雨果)
斯巴達克思(喬萬尼奧里)
湯姆叔叔的小屋(比徹·斯托夫人)
母親(高爾基)
蒙梭羅夫人(大仲馬)
牛虻(艾捷爾.麗蓮.伏尼契)
匹克威克外傳(查爾斯·狄更斯)
飄(瑪格麗特·米切爾)
魯濱孫漂流記(笛福)
大衛·科波菲爾(狄更斯)
茶花女(小仲馬)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尼·奧斯特洛夫斯基)
在峽谷里(契訶夫)
熱朗公爵夫人(巴爾扎克)
了不起的蓋茨比(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傑拉德)
斯巴達克斯(喬萬尼奧里)
斯佳麗(里普利)
荊棘鳥(考琳·麥卡洛)
失去的萊松島(米切爾)
動物庄園(喬治·奧威爾)
簡.愛(夏洛特·勃良特)
驚婚記(瓦爾特·司各特)
崩潰(羅伯特·利伯爾曼)
小偷日記(讓·熱內)
鼠疫(加繆)
局外人(加繆)
紅與黑(司湯達)
嘉爾曼(梅里美)
名利場(薩克雷)
小婦人(奧爾科特)
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
包法利夫人(福樓拜)
愛瑪(奧斯汀)
根(亞歷克斯·哈里)
約翰·克里斯朵夫(羅曼·羅蘭)
好兵帥克(雅·哈謝克)
遠大前程(狄更斯)
霧都孤兒(狄更斯)
董貝父子(狄更斯)
雙城記(狄更斯)
屠場(喬納森·凱勒曼)
我是貓(夏目漱石)
三四郎(夏目漱石)
塔拉斯·布爾巴(果戈理)
失去的世界(柯南道爾)
諸世紀(諾查丹瑪斯)
麥田裡的守望者(塞林格)
唐吉訶德(塞萬提斯)
毀滅(法捷耶夫)
在路上(傑克·凱魯亞克)
悲慘世界(雨果)
百年孤獨(加西亞)
尤利西斯(喬伊斯)
洛麗塔(納博科夫)
1984(喬治奧威爾)
老人與海(海明威)
世界之都(海明威)
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海明威)
乞力馬扎羅的雪(海明威)
幼年(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列夫·托爾斯泰)
安娜·卡列寧娜(托爾斯泰)
復活(托爾斯泰)
法尼娜·法尼尼(司湯達)
懺悔錄(奧古斯丁)
夢的解析(弗洛伊德)
重見光明(羅伯特.海恩)
患難與忠誠(查爾斯·里德)
癌症樓(索爾仁尼琴)
曼儂(普雷沃)
傷逝(伊夫·馬拜)
愛情故事(埃里奇·西格爾)
修道院紀事(若澤·薩拉馬戈德)
奧利弗的故事(埃里奇·西格爾)
灶神之妻(譚恩美)
德伯家的苔絲(托馬斯·哈代)
郵差總敲兩次門(詹姆斯·凱恩)
小人物,大英雄(萊昂納·弗萊徹)
智者諧話(J.K.哲羅姆)
大海獠牙(水上勉)
奇特的一生(格拉寧)
追憶似水年華(普魯斯特)
致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謬誤(F.A.哈耶克)
蜘蛛女之吻(曼紐爾·普格)
月光玫瑰(露意絲·費·戴兒)
誘惑(喬治·馬克司坦)
血漿黑手(海因茨·G·孔薩利克)
香水(聚斯金德)
我 與 拿 破 侖(安娜瑪莉·沙林格)
我要養活這家人——我失業後謀生的歷程(唐·J·史奈德)
我愛第三者(Muriel Jensen)
未了情緣(康妮·雷那侯德)
威尼斯之死(托馬斯·曼)
偷心案中案(多娜·柯莉絲)
庭長夫人(克拉林)
天使之愛(龍居由佳里)
天上人間(康絲坦斯·歐班揚)
鵜鶘案卷(約翰·格里森姆)
思潔的命運(Kay Hooper)
首相的正義(克里斯提昂·賈克)
少將滋乾的母親(谷崎潤一郎)
山中情緣(瓦內莎·葛蘭)
人生的枷鎖(威廉·薩默賽特·毛姆)
綺夢王國(Judith Mc Naught)
納粹(谷崎潤一郎)
暮色情濃(琳達·霍華)
夢寐以囚(珍妮弗·布萊克)
梅菲斯特陞官記(克勞斯·曼著)
馬丁·伊甸(傑克·倫敦)
戀火狂心(維琴尼亞·荷莉)
空中火葬(理查德·馬丁·斯特恩)
絕對權力(戴維·鮑爾達奇)
交易場(邁克爾·里德帕思)
佳鄰止步(Jessica Steel)
婚不由己(Annette Broadrlck)
惶然錄(費爾南多·佩索阿)
畫船新娘(蘇珊妮·戴維斯)
湖畔琴韻(珍妮特·戴莉)
紅花(渡邊淳一)
紅(渡邊淳一)
黑客(杜安·弗蘭克里特)
黑箭(羅·路·斯蒂文森)
根(亞歷克斯·哈里)
富貴旅情(SANDRY MARTON)
福 地(萊蒙特)
致命的治療(羅賓·科克)
怎麼辦?(車爾尼雪夫斯基)
意外遺產(佩尼·文森絲)
意亂情迷(芭芭拉·卡特)
一千英畝(簡·斯邁利)
旋律的配合(奧·赫胥黎)
喧嘩與騷動(威廉·福克納)
兄弟(中西禮)
新愛洛伊絲(讓—雅克·盧梭)
賭宮(PAUL ERDMAN)
第 四 級 病 毒(約瑟夫·麥克科密克 蘇珊·費希爾一霍克)
出租新郎(Sandra Canfield)
小酒店(左拉)
物質生活(瑪格麗特·杜拉)
文靜的美國人(格·格林)
王妃與情人(斯特凡·馬爾尚)
天路歷程(約翰·班揚)
天才(德萊塞)
太陽照常升起(海明威)
斯通家史札記(卡羅爾·希爾茲)
什麼是我的(安·貝蒂)
十字軍騎士(顯克微支)
赤道悲鳥(伊夫·馬拜)
痴情佳人(瑞依·摩根)
晨星之子(伊文·S·康奈爾)
不在案的記錄(莫妮卡·克勞莉)
不是我 而是風(弗莉達·勞倫斯)
冰霜美人計(Carole Mortimer)
崩潰(羅伯特·利伯爾曼)
被審判的女醫生(亨利·丹克爾)
白銀資本(貢德·弗蘭克)
白烏鴉的故事(繆塞)
巴濟里奧表兄(埃薩·德·克羅茲)
愛的教育(亞米契斯)
鑰匙(谷崎潤一郎)
月光·回憶(派翠西亞·賴斯)
姻緣兩線牽(莉·麥克)
陷阱(約翰·格里森姆)
無期徒刑(馬庫斯·克拉克)
日瓦戈醫生(帕斯捷爾納克)
情慾之網(亨利·米勒)
陌路新娘(RebeccaWinters)
秘密花園(弗朗西絲·伯內特)
秘密的承諾(Julie Garwood)
卡特王子(嘉德利雅)
白色狂情(佚名)
惡俗(保羅·福塞爾)
紅歌星(巴特里克·格蘭維爾)
霍亂時期的愛情(加西亞·馬爾克斯)
婚約外一章(雷貝嘉·海根·李)
嫉妒(勞倫斯)
今生只為與你相遇(茱德·狄弗洛)
劇院風情(毛姆)
聖地(歐文·華萊士)
親密無間(桑德拉·菲爾德)
帕梅拉(塞繆森·理查森)
濃情朱古力(勞拉·依斯奎爾)
紐約老大(馬里奧)
謀殺教長(葉夫根尼·科爾舒諾夫)
羅馬故事(莫拉維亞)
盧布林的魔術師&;冤家,一個愛情故事(辛格)
禮拜五(米·圖尼埃)
襤褸時代(E. L.多克特羅)
苦難的歷程(阿·托爾斯泰)
可以吃的女人(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拒絕作證(馬里奧·普佐)
靜靜的頓河(肖洛霍夫)
進退維谷(佩尼·文森絲)
絞刑架下的報告(伏契克)
毀 滅(法捷耶夫)
華盛頓廣場一笑(雷蒙·費德曼)
黑色鬱金香上的鮮血(瓦季姆·卡西斯 列昂尼德·科洛索夫)
寒水嶺匪幫(曼努埃爾·派諾)
哈扎爾辭典(帕維奇)
國情咨文(戴維·卡拉漢)
刀鋒(毛姆)
大英博物館在倒塌(戴維·洛奇)
白 痴(陀思妥耶夫斯基)
把這個男人送給你(克勞迪亞·凱勒)
奧德賽(荷馬)
曖昧(凱倫·羅巴德斯)
愛之翼(丹尼爾·斯蒂爾)
愛是空心菜(海倫·費爾丁)
「庫班戈」行動的破產(馬克西姆·克尼亞濟科夫)
保姆日記(艾瑪·麥羅琳 尼可·柯羅絲)
朋友(郭暻澤)
水晶心(凱薩琳.杜維爾)
舞台幻情(Laura London)
俠骨柔情(茱莉·嘉伍德)
信任我(珍·安·克蘭茲)
銀色天使(喬安娜·林賽)
幽谷戀(Shirley Faye)
正義女神(艾娜)
人樹(帕·懷特)
榮耀的天使(喬安娜·林賽)
善意的謊言(勒內·羅澤爾)
獅子的獎賞(維琴尼亞·琳)

4. 如何評價美劇《摩登家庭》

《摩登家庭》(ModernFamily),又一部長壽又常青的美劇,落幕了。

十一季,共250集。每一季豆瓣評分都是9分以上。

不過從每一季豆瓣評價人數來看,雖然年代更近、傳播更發達,但它在中國的國民度應該還沒超過《老友記》。

前十季要不22集要不24集,只有最終季僅18集。

前五季驚人地在艾美獎喜劇類最佳劇集大獎完成了五連冠(2010、2011、2012、2013、2014年)!

2015、2016、2017年仍有提名最佳劇集。

2018年、2019年則連續未被提名最佳,連演員獎也沒提名。

2010-2014年該劇也連續提名了金球獎的音樂喜劇類最佳劇集(只有2012年獲救),不過後來也沒了。表演類只有Cameron、Gloria提名過男配、女配。

盛極而衰的必然規律?美劇競爭愈發激烈?主創後繼乏力?觀眾審美疲勞?

不管是哪樣,《摩登家庭》在本土逐漸失去主流熱捧已很明顯,是該適時體面告別了。

《摩登家庭》是家庭喜劇,幾乎每一集都會遭遇雞飛狗跳,但都能用愛發電解決矛盾沖突,用雞湯來結尾。

當孩子們還小的時候,《摩登家庭》更好看一些,但美劇的製作方式就是角色跟著演員一起長大。

5. 音樂劇《貓》《歌劇魅影》的影評

音樂劇《貓》在海外20年的狂潮不衰,除了作品本身的精純以外,更多的還應該歸功於《貓》劇所倡導的一種現代的生活方式與理念,和這種理念可以在生活中對應的人群。貓的伶俐、貓的乖張、貓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此新奇的吸引著人們,從貓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一個全新的自我定位,這是個奇特的發現過程,沒有人願意用自己的生活與一隻貓咪的生活做比,但是從音樂劇《貓》中,從那些千奇百怪的小生靈身上,從他們夢幻般的生活中,我們卻可以從生活以外的角度,審視自我和自我的生活。就象下面的一段文字描述的那樣:
在桀驁的獨來獨往中高貴著,在傲慢的靈性間我行我素的美麗著;
智慧、敏銳而帶著些許凌厲的心扉可以在永無止境的奔忙中悠然自若;
放縱、忘我、酣暢淋漓的感受世界,享受著、付出著,肆無忌憚的生存;
一群貓,造物的稟賦,讓她們成為貓。

《貓》故事梗概:

第一幕子夜的舞會使貓瘋狂

在一個特殊的夜晚,每年一次的傑里科族的貓的家族慶賀會上,每個貓依次向來訪的人類解釋他們是誰,並且指出貓有三個名字:家庭里日常使用的名字、較高雅文氣的名字和秘密的名字。
年輕天真的白貓維克多利亞跳起了獨舞"請到傑里科舞會來"作為開場,他們正在等待他們的領袖--英明的老杜特羅內米,今晚由他挑選一隻傑里科貓,這只貓將被派到九重天上"獲得"新的生命。每一隻貓都用歌曲和舞蹈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夠被選中成為獲得重生的傑里科貓。
珍尼安尼朵茨是一隻老剛比貓,她整天不是睡覺就是閑逛;"蘭塔塔格",是一隻愛搞惡作劇、對異性魅力十足的貓;被遺棄的"富有魅力的格里澤貝拉"是一隻傑里科貓,她已離群多年,到外面的世界去闖盪,這次她發誓要回到家族裡;強壯的"布斯托夫·瓊"是只25磅重的貓,他把時間都花在吃上;突然一陣雷鳴般的碰撞聲,警笛聲大作,邪惡的貓麥克維第大搖大擺地來了;"蒙哥傑瑞和蘭普利第澤"是一個愛開開玩笑、愛搞作劇的搗蛋鬼小組,老是給他們家惹麻煩;
當仁慈而英明的領袖"老杜特羅內米"到場時,整個家族一片歡騰。它們准備了一些節目:群貓表演了一出名叫"波里科狗進行曲下的佩克族與波里科族的可怕的戰斗"的戲。貓們穿著敵對派的狗的衣服向對方狂吠。表演被邪惡的麥克維第打斷,貓們四散奔逃!老杜特羅內米平息了騷動,"傑里科舞會"如期開始,全體貓們跳舞歡慶。

第二幕"夏天為何遲到,時光怎樣流逝"

"劇院貓格斯"是一位老演員,曾經與他那個時代的最偉大的演員共事過,他正受著痛風之苦。"鐵路貓斯金伯·申克斯"是所有貓的友善大叔。邪惡的麥克維第綁架了老杜特羅內米,麥克維第裝成老杜特羅內米,有兩只貓認出他來:一隻是蒂米特(嚇壞了的小貓),一隻是最性感的大個子貓鮑巴露瑞娜(無憂無慮的女孩)。麥克維第的惡行使他得到了一個渾名--"犯罪的拿破崙";麥克維第被揭穿後與曼庫斯特拉普及其他的雄貓打了起來,他把電線弄短路使得所有的燈都熄滅了,傑里科貓陷入黑暗之中。蘭塔塔格叫來"米斯特腓力先生",要他施魔法找回領袖。米斯特腓力成功了,燈又亮了。老杜特羅內米決定哪一隻傑里科貓將獲得重生的時刻到了。此時,格里澤貝拉以"回憶"一曲唱起過去的事情。家族接受了她的回歸。她被選為"去九重天"而獲新生的貓!傑里科晚會要結束了,老杜特羅內米告訴"裝扮成貓"的人類旁觀者。就其獨特品性和差異而言,"貓很像你們"。

所有的故事都還在繼續,這里有你,有我,都沒有改變,無論是夜晚或者白晝的來臨,讓我們成為一隻貓……

一段傳奇

《劇院魅影》,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881年的巴黎的故事。一個卡西莫多似的苦命人游盪在巴黎歌劇院迷宮般的地下室中。年少的不幸讓人們同情他的身世,但醜陋的面容更使人們對他恐懼與排斥,不知道他來了歌劇院多少年,但他安於成為人們心中的魔鬼,成為歌劇院的幽靈。
這幕歌劇,便是講述這個劇院魅影的傳奇故事。

一出悲喜劇

在這場歌劇中,有人只出現短短的一瞬,便消逝了。有的人卻經歷物是人非的變遷,依然健在。有的人咆哮命運的不公、向社會報復,有的人享受貴族的榮耀與幸福,安享生活。沉陷於愛情的泥沼,或者為愛瘋狂。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巴黎歌劇院的劇場內。這是一幕愛恨交織的悲喜劇。結局出人意料,卻也是皆大歡喜。

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什麼是愛?誰能說得清道得白呢?兩情相悅的幸福,背後總有自我犧牲的悲壯。包容是愛,寵溺是愛,暗戀是愛、依戀是愛、虐戀也是愛……我們每個人都深深的陷入愛的漩渦。期待著、享受著、回味著、追憶著愛。
劇院魅影,一個出生於貴族家庭的「象人」,面具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以後穿的第一件衣裳。僅僅是因為他的容貌。他被光鮮的世界排斥了,沒有尊寵、沒有關愛。漂泊四方,在任何地方都成為別人獵奇的目標,甚至成為馬戲團鐵籠中的小丑。……

喜愛「魅影」這個角色,因為他雖然容貌醜陋,但這掩蓋不住他那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遮蔽不了他出眾的才華,也無法抑止他對愛的追求。他愛克里斯汀,一個巴黎歌劇院里看上去默默無聞的舞者。「魅影」為她創作優美的音樂、華麗的歌劇、教導她歌唱、訓練她的舞姿。幫助她成為一個令整個巴黎傾倒的女神。

「魅影」以為克里斯汀就是他的,或者說是因為他向她傾注了所有的熱情。她代表了他所有的理性(對音樂的熱愛)與非理性(對愛的痴狂)的追求。當克里斯汀與拉烏爾在巴黎歌劇院的樓頂海誓山盟的時候,魅影的心碎了。再次感到無依無靠、被拋棄。凄厲的呼喊響徹巴黎的夜空,卻仍然無法改變命運的安排。
他並不想復仇,或者說,他也知道自己無力改變現實世界中的一切,所以他才會使用偷梁換柱的手法,殺死皮昂吉,把自己扮演成唐璜,成為他為克里斯汀創作的歌劇中的角色,在厚厚的披風下掩飾自己的面容,在警察遍布的巴黎歌劇院中,在舞台上與他心中的愛人上演這幕絕唱。希望在他自己創造的世界中,成為愛的主宰。
也許,他知道,在現實上演的悲喜劇中,他必須死。他帶走了克里斯汀,然而,他真的是為了佔有她、霸佔她嗎?未必。因為當克里斯汀不在乎他的容貌,給他深情的一吻時,他顫抖了。我甚至能感覺到那副「怪獸」似的臉上在流淚。這是一種幸福的感覺,一種常人難以體味的幸福。他並不殘忍,也不缺同情心,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重,所愛的人對他的尊重。

他可以放棄克里斯汀,讓她與拉烏爾遠走高飛。但希望看到克里斯汀的坦誠,看到拉烏爾的執著。當拉烏爾寧肯被弔死,也不願放棄克里斯汀的時候,魅影明白了,這個看似柔弱的男人,擁有更大的勇氣。對愛的追求,能給人和脆弱的人帶來巨大的勇氣。愛的力量能促使我們忘記一切恐懼、去爭取。
也許我們可以說,魅影的殘忍來自於他童年的不幸經歷、來自於他自卑的人格。但我們又怎能評價一個人人格的優劣呢?每個人都是在一次次的傷害中成長。受到別人傷害的時候,往往也會傷害別人。
但我覺得,拉烏爾對克里斯汀的愛,更多的是一種對年少夥伴的夢幻般想像。或者說,歌劇在對他們兩人愛情的刻畫上多少顯得有些單薄。讓人感到只是一個灰姑娘遇見王子的夢幻。甚至讓人以為,克里斯汀因為拉烏爾貴族的身份和財富才跟他在一起的。
而拉烏爾和克里斯汀後來怎樣呢?無從得知。歌劇開始的拍賣會上,為什麼只有拉烏爾一個人呢?克里斯汀呢?30年的時間已是滄海變桑田,但這個傾城的美麗女孩,是否已長眠地下了呢?更不知道她是否還記得那個擁有醜陋卻極富才華的 魅影 。

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華麗的服飾、精緻的布景、變幻莫測的舞台,再加上專業的演員。使得這幕百老匯的歌劇顯得如此美麗。從演出開始,巴黎歌劇院的拍賣會上展示第663件拍品的時候,就感覺自己彷彿來到了1911年的巴黎。昏暗的拍賣會現場、垂垂老矣的拉烏爾,落滿灰塵的海報,有些機械失靈的鐃鈸,傾覆的吊燈,讓人情不自禁的投入其中。
倏的一下時空倒轉,30年前的巴黎歌劇院一片金壁輝煌。《漢尼拔》的排演,有些耍大牌的皮昂吉腆著肚子在演唱。燈光照得他將軍的盔甲閃閃發亮。只有驚嘆的份。……
當場景轉移到歌劇院的地下湖時,乾冰營造出夢幻般的效果。小舟在湖面穿行。魅影此時彷彿變成駕駛貢多拉的船工,引領著克里斯汀來到他的宮殿。

當拉烏爾與克里斯汀為了避開魅影,來到歌劇院樓頂的時候,背景牆上顯現的是19世紀巴黎的迷人夜景。街巷裡閃爍的燭光與滿天繁星呼應。彷彿在星河中徘徊。
克里斯汀來到她父親的墓前傾訴心聲與困擾。魅影出現在十字架旁。深情的演唱,矛盾的心理,灰暗的服飾、蒼白的面具,加上幽暗的十字架。讓人也為他感到無限悲哀。
而當歌劇的最後,一個女孩來到曲折的地下室,發現魅影那件披風下的面具,拿起端詳、定格的時候,忽然間感到時光流轉。這感覺不亞於電影中的蒙太奇鏡頭。看到這個場面,我是第一次徹底折服於劇場演出的魅力。令人無法言表的感動,那是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第一次進上海大劇院看演出,深深的折服於歌劇的魅力。只能說,《劇院魅影》帶給我的感覺,就是一段傳奇,一出悲喜劇,一個關於愛的故事,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資料:

《劇院魅影》是安德魯·勞伊德·韋伯最為成功的音樂劇, 1986年倫敦的首演由麥克爾·克勞福德和莎拉·布萊特曼擔任男女主角,至今全球已有16個製作版本。

《劇院魅影》的國際巡演劇團即將首次來到中國,並且會把令這出音樂劇蜚聲國際的舞台特技效果一同帶給上海觀眾,帶領觀眾感受巴黎歌劇院在劇中里里外外發生的一切。

《劇院魅影》劇情簡介

1911年,巴黎歌劇院即將被拍賣,拍賣會上各類拍賣人、購買人和出價人集聚一堂。70歲的拉烏爾坐在輪椅上,買了一張海報和八音盒。拍賣者展示出一個巨型的水晶玻璃吊燈,說明了此燈與歌劇院魅影有關,一道閃光過後,觀眾被帶回了從前那個巴黎歌劇院的鼎盛時期。

第一幕

歌劇院已經退休的經理拉菲爾先生正向新來的經理弗爾民先生和安德烈介紹舞台的情況。這時女主角卡洛塔正在演唱,背景幕布突然落下,差一點就砸死卡洛塔。人們開始議論:「是劇院魅影乾的」。

芭蕾舞女導師吉瑞夫人的女兒麥格·吉瑞建議,讓她的朋友克里斯汀代替卡洛塔演唱。克里斯汀在歌劇中的表演很成功,一位名叫拉烏爾的貴族和劇院贊助人認出了克里斯汀就是他小時候的朋友。在演出結束後,拉烏爾來到後台請克里斯汀一同進餐,但克里斯汀告訴他不行,因為她的老師「音樂天使」對她有嚴格的要求。

當拉烏爾離開克里斯汀的房間,魅影出現了,引誘克里斯汀進入歌劇院的底部,在那裡魅影將繼續為克里斯汀上課。

魅影帶領克里斯汀到他地下的居所,在那裡克里斯汀看見了一幅她穿著結婚禮服的恐怖畫像。她驚極暈倒了,幾小時後,克里斯汀被魅影彈奏的管風琴音樂叫醒。她輕輕走到魅影後面,將魅影的面具撕了下來。魅影非常氣憤,將克里斯汀送回了地面。

歌劇《穆托二世》如計劃進行,由卡洛塔擔任女主角,克里斯汀擔任女配角。正如魅影許諾的,悲劇降臨了,劇院的打雜人員約瑟夫·伯奎特被殺了,而卡洛塔的嗓子失聲了。

魅影對克里斯汀的背叛感到氣憤無比,在另一晚演出結束時,魅影讓巨大的水晶玻璃吊燈落下,砸在了舞台上。

第二幕

第二幕的一開場是巴黎歌劇院的階梯上舉行的一個大型假面舞會。已經有6個月沒有聽到魅影的消息了。克里斯汀和拉烏爾已經訂婚,但消息還沒有公開。克里斯汀把訂婚戒指已經掛在她的項鏈上了。

突然,魅影出現了,這一次他打扮成紅色死神,並交給劇院經理一部歌劇的樂譜,名為《唐璜的勝利》。

一開始,經理拒絕演出這個離奇而且怪異的歌劇。後來在拉烏爾的建議下,他們決定給魅影設一個圈套,假裝計劃演出《唐璜的勝利》,讓克里斯汀做誘餌,然後設計抓住魅影。

&hbsp; &nsbp;終於,歌劇《唐璜的勝利》首演了。侍衛和警察將歌劇院重重包圍,想要捉住魅影。當歌劇接近尾聲,魅影替換了男主角皮安吉登台,與克里斯汀對唱,然後再次挾持克里斯汀進入歌劇院下那如同迷宮一般的地下世界。在最後的時刻,魅影要求克里斯汀永遠和他在一起,否則他就要殺死拉烏爾。克里斯汀作出此重要決定,同時為全劇畫上了句號.

《劇院魅影》在上海大劇院演了一百場,媒體為此作了慶賀性的報導。作為引進項目的經營,它是成功的,但對中國演藝界來說,實在是個很大的刺激。這些年來,我們好像至今沒有一個劇目連演50場以上。據說這個在亞洲巡演的《魅影》班底還不是一流的。

前不久,在杭州看了由越劇王子趙志剛主演的《趙氏孤兒》,就故事的感人和表演的精彩,一點不亞於《劇院魅影》。這個中國孤兒的故事,兩千多年來,就一直在民間流傳,並被不斷演繹和翻新。迄今為止,已有各種版本,除了京劇,近年來,「人藝」林兆華搞過一個,「國話」田沁鑫也有一個,較有影響的是豫劇《趙氏孤兒》,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上引起轟動,得了金獎。但是很遺憾,至今沒有一個劇種能像《劇院魅影》那樣進行商業性地運作,成為中國戲劇經久不衰的保留節目,更不用說走出國門,去海外連演上百場。可見,優秀的傳統文化要發揚光大,走向世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單靠創作人員和表演藝術家的熱情和才華是不夠的,就像韓國舉國打造、包裝本土影視作品一樣,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的文化政策、劇院的體制改革、社會的資本投入、經營者的商業模式、觀眾的持續培養等方面共同來完成。

這次上海越劇院的《趙氏孤兒》劇組,在體制上作了一些探索,它由趙志剛任製作人,自己籌資融資,在全國范圍內吸納編、導、演,以及音樂、舞美人才,如請來了國家話劇院的一級導演王曉鷹,編劇是福建的青年才俊余青峰,甚至把已到海外定居的越劇明星何英小姐也請了回來。他們組成一個新團隊,大膽地對傳統越劇進行創新,使男女合演的越劇一改過去以才子佳人為主的題材,直面人性,探尋哲理,有一種凝重感。在舞台設計和音樂上也注重現代效果,融民族、西洋、具象、抽象和影視原素為一體,使氣氛的渲染比以往所有的越劇都更加激越飽滿,連服裝設計也突破了常用的輕柔綢緞面料,體現出厚重的質感,與故事的內涵和舞台的感覺相呼應,讓人對越劇產生了一種新的注意力。

然而,即便如此,越劇《趙氏孤兒》的投入和推廣還只能算是個小製作,與《劇院魅影》仍有很大距離。這次它在上海大劇院只演三場,多少也受制於對這個新劇目的推廣力度和對越劇潛在觀眾的預計。戲曲研究所的統計數據告訴我們,中國近四百種的地方戲曲,除越劇這兩年觀眾略有上升,大多數都處於低谷狀態,有的幾乎已「失聲」,這確實讓人感到焦慮。我時常想,為什麼大多數人對聽不懂的西方歌劇、音樂劇會趨之若鶩,對有自己文化傳統和在民間流行的東西反而疏遠呢?百老匯的成功一定有它的道理,直到今天,他們在內容生產和商業模式上還在不斷創新,這值得我們好好琢磨。否則,我們永遠只能做人家的推銷員。

《趙氏孤兒》的故事因其戲劇要素的經典性,一直被國際舞台看好,西方曾以《中國孤兒》的劇名作過排演。我想,如果有一天,在這個傳統的文本中融入現代理念,精心策劃,傾力打造,讓它像《劇院魅影》一樣走向世界,連演成百上千場,那才是真正值得慶賀的事。

6. 求一些夠恐怖的恐怖片,過年看

你可以去就網路恐怖片吧專找屬
http://tieba..com/f?kw=%BF%D6%B2%C0%C6%AC

7. 2011年的春節聯歡晚會的觀後感

今年的春節晚會應該說安排緊湊,節目中規中矩,雖沒有什麼重大的突破,但也沒有什麼明顯的缺點和漏洞。不過總給人一種表演倉促,頓頓卡卡的感覺。也許是因為排練時間太短,或者是臨時改動編排所致吧。
1.小品歷年來都是春晚的重頭戲,在陳佩斯與朱時茂缺席的情況下,趙本山的小品自然而然地成為全國人們的期待了。
小品《火炬手》:以競爭奧運火炬手為題,可以說是緊扣2008的主題,而白雲、黑土系列為廣大觀眾所熟悉,人們可以很快進入劇情。不過我自己認為,此系列到處為此,應是最佳收官時機。
通觀整個小品,趙本山宋丹丹無論是搶答環節還是感言環節,都給人留下不少笑料,「你不欺負我,我就沒法活了」和蔡明的「為什麼呢?」都有望成為新的年度語錄。而「欺負」與「被欺負」正是貫穿小品,引人發笑的主料。整個小品還是笑料不斷,無論是「服務肢體語言表達」,「火炬手的腿簡稱火腿」,綠茶的英語被老趙翻譯成「綠tea」,床再加一個木是雙人床,搶答時老趙站起來卻對答案一無所知時的尷尬和茫然,還是宋丹丹那段「媽媽說誰敢和我爭 火炬手名額,就把誰帶走」,都被演繹得淋漓盡致,都讓人捧腹不已。
雖然小品不負眾望,至始至終都能讓你發笑,不過總感覺笑料包袱抖的不夠,有些差強人意。或者說劇情倉促而生澀。趙本山在說到台詞「咱老兩口誰跑這個火炬手不都一樣」時「噎」了一下,之後在「發表感言」時不斷地拍手叫好,讓人感覺有些臨場發揮,牽強附會。最後那段給南方受災的父老鄉親拜年的台詞「壓軸」,沒有與小品劇情很好地銜接起來。本想煽情,卻即不幽默,更不生動感人。有人說老趙對阿丹的那深深一吻,最數意外,被稱為趙本山在今年央視春晚的「殺手鐧」,我不能苟同。我認為是小品的喜劇效果遠沒有達到本山的先前的預期的那樣,所以突發靈感,臨場發揮的一吻,想要使小品的喜劇效果在現場再次燃起高潮,屬於救場所為!
2.與時俱進,真情感人的要屬賑災朗誦《溫暖2008》了。央視的主持人李瑞英、王小丫、康輝等悉數登場,而張國立、徐靜蕾(博客楷模)、姜文、陳道明、濮存昕、王剛、黃曉明等眾明星也傾情演出,語句感人。詩寫的好,朗誦的也好!能感染,尤其那些好容易回家的或還沒能回家的觀眾。
3.失明少年楊光的配音表演,模仿三位名人的聲音,惟妙惟肖,頗有創意,歌也唱得振奮人心,好聽。應該說這個節目又是一個人殘志不殘的典型代表。相信大家會忘記大多數春晚的節目,但不會忘記少年楊光,這個多才多藝,婉轉感人的節目。
4.手影戲《逗趣》,從報春喜鵲到高聲開唱的歌手,再到活潑可愛的小狗,在到很多人物在唱歌的情景,從聲音到形象都模仿得惟妙惟肖,讓人印象深刻。
5.雜技《激情爬桿》,小演員們身手矯健,完全是真功夫,可與往年的雜技《力量》相媲美。表現出色,讓人嘆為觀止,過目難忘。
6.春節不能缺少大牌明星,因為明星效果比新星的效果好,保險。遺憾的是今年港澳台的大牌來得太少,外國知名明星也沒來助陣。不過還是有幾個大牌明星助陣,歌曲《天女散花》,布景美、服裝美,算得上是視覺盛宴,盡管章子怡站在舞台中央一動不動,但已經足夠驚艷。但她的唱功還需考究,有假唱的嫌疑。我發現其口型所唱的與旋律中所播的歌詞並不合拍,最明顯的一次是音樂播到「吉祥」時,她卻張大嘴預備唱「花」,有假唱的痕跡,讓人生疑。
不管怎麼說,2008年零點的時鍾,在春晚的伴隨下,又敲響了。我真心的感謝春晚的總編,總導以及演員們,是你們讓全國人們難忘今宵,你們辛苦了!讓我們茶話之餘,對春晚評頭論足後,期待著下一屆春晚的道來吧!

8. 求電影《穆赫蘭道》的影評及解析,要詳細,要犀利,特別是對於人物身份的解析

看完《穆赫蘭道》,倒吸一口涼氣!並不是因為自己沒有做過類似的噩夢,而是沒有想到有人能把夢魘如此真實地展現在大銀幕上,經歷他人的噩夢也許比自己經歷噩夢更加可怕。我驚嘆於大衛林奇能構思出這樣一個噩夢來,如果他不是對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深有研究,那麼他的智商至少在160以上,又或者這根本就是大衛林奇自己的噩夢?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當我嘗試著用弗洛伊德的釋夢方法去分析這個看似荒誕的噩夢時,我發現能從這個噩夢中解出一些相當合理的因素來,一些離奇的夢境其實都是可解的!所以我幾乎懷疑這個噩夢的虛構性! 下面,我斗膽嘗試用弗氏的釋夢方式去解析「穆赫蘭道」這個噩夢。 首先,我先簡單的介紹一下幾個於此有關的心理學概念及弗洛伊的有關夢的理論: 1. 弗氏認為:夢是願望的滿足。夢的解析公式是:夢=被壓抑的慾望+偽裝起來的滿足。也就是說,一定的夢境總是用以表達做夢者一定的願望的,不過這個願望的滿足可能是經過偽飾的,不是那麼一目瞭然。 2. 仿同作用: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因某原因把自己代入另一個人的心理現象。這在「穆赫蘭道」這個夢中出現多次。 下面,我先打亂影片的敘事順序,來交代一下這個夢的背景,也就是這部影片中的現實部分。(我所描述的現實也許會與你所理解的相差甚遠,不過請你耐心的聽我說完,很多細節我會在後面逐步解釋。)
現實
Diane在其姨父和曾是演員的姨母的撫養下在加拿大的安大略長大,大概是在其姨母的影響下,她一直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演員,並在好萊塢出人頭地。她在一次jitterbug舞蹈比賽中奪魁,嶄露頭角,並從此進入演藝圈。她的姨父姨母去世後,她隻身來到好萊塢,像很多其他來好萊塢尋夢的女孩子一樣,她租了一間簡陋的房子,參加試鏡,等待著有朝一日被哪位導演選中,一舉成名。 不久,一部叫《Silvia North Story》的電影征選女主角,Diane去參加了試鏡,她落選了,但是一位叫Camilla的女子憑借她在試鏡時近乎完美的表演征服了評委,得到了那個角色,並一舉成名。Diane和Camilla相識並成了好朋友。Diane在Camilla的幫助下在Camilla的一些影片中出演小角色。在這段時間里,Camilla已成為電影公司的寵兒,而Diane與 Camilla成了同性戀夥伴。Camilla為了掩人耳目,常常戴著金色假發來Diane家與Diane幽會。雖然Camilla似乎對她們的關系不以為意,但是Diane卻將Camilla視為自己的愛人。後來有一部大製作電影征選女主角。在片場,導演Adam與Camilla一見鍾情,Camilla順理成章的成為女主角,也成了Adam的女友。Diane也還是在片中扮演一個小角色。但是深愛著Camilla的Diane無法接受Camilla與Adam的親密關系。因看見Camilla與Adam在片場打情罵俏,Diane在家裡與Camilla大吵了一架。 失魂落魄的Diane在家裡邊哭邊自慰。電話鈴響了,是Camilla打來的。Camilla派車接Diane到穆赫蘭道。車突然在穆赫蘭道上停了,Diane有點兒害怕,他問司機:「你在干嗎?我們不該在這停呀?」司機回頭說:「給你一個驚喜。」Camilla出現在車旁,她帶Diane穿過一條山路來到一座豪宅。原來這是Adam的家,正在開party,很多電影公司和劇組的人都在。Diane與Adam的母親Coco寒暄了幾句後,進入party。在party上,Diane繼續忍受著Camilla與Adam的打情罵俏。這時,一個女演員走過來與Camilla說了幾句悄悄話,並當著Diane的面接吻。Diane感到絕望,她想,自己連Camilla的同性戀女友的地位也許也已經被人取代了。直到Adam說道「我和Camilla就要(結婚)了」的時候,Diane終於無法忍受了。 由忌生恨,Diane走上了絕路。她在一家咖啡廳請了一個殺手,讓他殺掉Camilla。殺手給她一把藍色的鑰匙,讓她到時候從咖啡廳後面的一個乞丐處拿能證明Camilla已死的東西。Diane來到乞丐處,乞丐扔給她一個藍色的盒子,似乎能用那把藍色的鑰匙打開,里邊是Camilla的殘骸?!Diane開始崩潰了,她彷彿看到自己的姨父姨母從盒子邊上跑出來(幻覺)。她嚇得跑回到家裡,氣喘吁吁的上床,作了一個噩夢(這個噩夢就是影片前34所詳盡描述的噩夢)。醒來後,Diane凝視著茶幾上那把藍色鑰匙。想起自己的所作所為,她徹底崩潰了,她又看見姨父姨母凶神惡煞般的追趕自己。她逃到床邊,掏出手槍,飲彈自盡。 以上便是故事的現實部分,也是造夢者Diane做這個夢的背景。而這個夢是相當復雜的,很多夢中人物的名字、身份以及所經歷的事與現實是不同的,甚至是重疊和互換的。因此我在解釋這個夢之前,先把夢中和現實中人物關聯及主要背景交代一下。你也可以在看完我對夢境的解釋後,回過頭來看一看這張人物關聯表。
人物關聯表——
人物: Diane 現實中:如前所述的本片女主角 夢境中:Betty(Diane的化身,是理想中的完美的Diane,但有時又是Camilla的化身) Camilla 現實中:如前所述的Camilla 夢境中:Rita Diane的姨父母 現實中:Diane的姨父母(已去世) 夢境中:Betty在飛機上遇到的陌生人。而夢中Betty的姨母(留給她房子的那個人)是Diane理想化的姨母。 Adam 現實中:導演 夢境中:導演 Coco 現實中:Adam的母親 夢境中:Betty的房東 Adam的老婆和她的情夫 現實中:Adam的老婆和她的情夫 夢境中:Adam的老婆和她的情夫(他們的形象應該是虛構的。) Party上與Camilla接吻的金發女子 現實中:可能是劇組中的女演員之一 夢境中:夢中的名字叫Camilla!是那個電影公司強迫Adam選的女演員 吐咖啡的男子 現實中:在party上露過一面,可能是劇組成員之一 夢境中:電影公司幕後勢力成員,曾威脅Adam選他們推薦的那個Camilla為女主角 白鬍子老頭 現實中:寂靜劇場的表演者之一 夢境中:Adam落難時所住旅館的老闆 牛仔 現實中:曾在party上出現,可能是個演員(還有其他身份?) 夢境中:電影公司幕後勢力的boss,曾威脅Adam,微笑著把Diane喚醒 咖啡廳女侍者(她在現實和夢境中僅僅是名字不同,但身份相同。) 現實中:名字:Betty(這是夢中Diane名字的來源) 夢境中:名字:Diane(夢里侍者的名字成了Rita追查自己身份的線索) 「路人甲」 現實中:Diane在咖啡廳與殺手交易時與他有過一面之緣 夢境中:他因夢見那個乞丐而在咖啡廳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乞丐 現實中:代替殺手將藍色盒子交給Diane的人 夢境中:牆後的魔鬼(將"路人甲"嚇死)

9. 急求《八部半》(又叫八又二分之一)影評

文/幽窗冷雨

看費里尼的電影,就像做了一場荒誕卻又真切非常的夢,潛藏在心底的孤獨、憂傷、焦慮、邪惡、快樂以及懷念和嚮往通通一涌而出,馬戲團式的布景、嘉年華會式的熱鬧嘈雜,與空盪的廣場、孤獨的靈魂相映成趣,在尼諾·羅塔輕快的音樂聲中,演繹著一幕幕笑里含悲的黑色幽默喜劇。現代社會里令人窒息的貧困、揮之不去的精神危機、不得安寧的思緒在費里尼的影像中,被凈化為一份漠然與坦盪。他拒絕批判,執著地用一種自傳式的情懷,呈現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描述著我們所不敢面對或者不願面對的現實生活,因此他讓真實變得荒誕,又讓荒誕變得真實,最終超脫表面的是非而直抵內心的本質。也正是這樣,戲劇化的情節對於費里尼來說不再重要,一種類似於日常生活狀態的結構應運而生,沒有固定流向的情節和沒有因果關系的人物活動,隨著角色的心理變化,在混亂多變的主觀思緒引導之下,迎來最終的結局。
費里尼的每一部電影,都能給人帶來意外和驚喜,他如此執著,又如此純真,如魔術師般千變萬化,以至於讓人無法確切的定義所謂的費里尼影像風格。在費里尼看來,電影就是生活,就是一種被視覺化的記憶,所以在他的影片中,沒有自以為是的炫耀和賣弄,沒有導演的刻意經營,一切顯得純粹自然。攝影機恍然不復存在,電影里的一切頓時與觀眾沒有了距離,不管是公元前的羅馬,或者法西斯時期的義大利,抑或是淳樸美麗的里米尼,看起來都如同在我們身邊,漫畫化的影像中,一種苦澀憂愁的情緒彌漫心境,然後是默默的沉思。比利·懷特說:「他(費里尼)是一個一流的小丑,有偉大、獨特的想法。」是的,只有小丑,才能在苦悶壓抑的世界裡載歌載舞、恣肆張狂,卻還能得到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者的掌聲。而取悅別人,滿是歡笑的臉上,那兩行晶瑩的淚珠,分明記載著小丑的細膩和不為人之的悲愴。從這點看來,有誰能比小丑活得如此多彩?

一、孤苦伶仃的底下層

早期的費里尼電影受新現實主義的影像是明顯的,這位曾參與羅西里尼新現實主義開篇之作《羅馬,不設防城市》編劇的導演,在執導之初,仍然被歸入新現實主義陣營,從與拉圖阿達共同導演的第一部片《雜技之光》開始,一直到1957年的《卡比利亞之夜》,孤苦伶仃的社會底下層一直是費里尼電影中的主角,從流浪藝人到小騙子,再到妓女,他們的悲苦生活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畸形情感,讓人憐憫不已。在表現手法上,多以外景為主,貼近生活,沒有舞台化的燈光和攝影陳規,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具備相當的紀實性,這讓這一時期的費里尼電影成為其電影年譜當中,最為接近群眾,最為感人的一部分。不過從一開始費里尼就不滿足於新現實主義所設定的囹圄,因此他表現底下層人們的悲慘遭遇之時,也不像新現實主義般停留於表象和直觀再現,而是通過人物在生活中的掙扎和絕望,透射出其備受壓抑的內心情感。《雜技之光》無疑具備了費里尼影像的主要特徵,馬戲團式的耍雜表演和笑中帶淚的情節從此成了費里尼影像的主要部分,影片的人物都渴望飛黃騰達,就如同那在舞台上扮演鵝的一人般賣力地表現,不過一切似乎從未改變。當最後火車上那位劇團團長如影片開頭般,又死性不改地勾引起同車的女人之時,一切便成了一個周而復始的圓。
費里尼對其影像中的人物一直都充滿著同情和憐憫,或許這位曾經流落羅馬,飽受沒有工作的飢寒交迫和一個人的孤獨苦悶的導演深切體會到底下層人們的不易和悲哀,影片中的人物也無一例外的帶著一種前途未卜的迷茫,他們不滿現狀,渴求改變,然而事實上他們又對突如其來的改變充滿恐慌,這一點在他的孤獨三部曲《道路》、《騙子》和《卡比利亞之夜》中描述得最為精彩。《道路》無疑是一個關於孤獨的故事,女主人公傑爾索米娜因為家庭的貧困,而被賣與流浪藝人藏巴諾,隨他學藝和演出。在奔走的路上,兩顆心卻在漸漸拉近。傑爾索米娜的純真讓現實顯得更為殘酷,藏巴諾的粗暴和不解風情,讓這段本該美好的愛情成為泡影,而實際上他們都是可憐的人,一個弱智的少女和一個只識得用胸膛撐開鐵鏈的男人,或者他們的邂逅就早已註定是個悲劇。藏巴諾曾經讓人覺得很可惡,他粗暴貪婪、勾引女人、偷竊甚至殺人,但是當傑爾索米娜死去,當愛情不再,孤獨彌漫內心的時候,一切不再重要,那個蹣跚的醉漢,跪在海灘上放聲大哭的鏡頭,誰能抵擋那一份徹骨的孤寂?
底下層的悲哀,或許就在於陷落泥潭卻不知如何自救,《騙子》中的奧古斯多在某種角度看來是個無可救葯的人,而實際上他卻如此可悲,一次次地重復著那些可憐的騙局,當身邊的同伴一個個離去,然後又換了一批,他依舊不變,他終於想改變生活了,但並非立刻洗心革面,而是想先大撈一筆,最終被同伴毆打致死,這個騙子的人生也變得無比諷刺,他和那些被騙的人一樣值得可憐。《卡比利亞之夜》無疑便是描述那一群被騙人們中的一員。女主角卡比利亞是個卑微的妓女,她的單純和天真甚至可以和《道路》中的傑爾索米娜相媲美,夜晚來臨,她在羅馬街頭翩翩起舞,她的歡樂和自嘲式的言語,讓人印象深刻。在她眼中,妓女的行當也並無醜陋,她渴求改變,也只是想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愛情,在一次催眠當中,她流露出來的純真和對未來的嚮往,顯得自尊而自豪,不過這一個夢想卻成了別人有機可乘的噱頭,卡比利亞的悲哀在於,她擁有著一份不屬於她的理想和追求,就如同她開頭被心愛的男人推落河裡一般,或者如同中間被某明星帶回豪宅,卻在卧室隔壁空度一夜一樣,她的夢想與現實格格不入。她的警覺性不可謂不高,然而堅信浪漫愛情的幻想終究毀了她,讓騙子奧斯卡有機可乘。
在孤獨三部曲當中,虛無的信仰和最終絕望一直是費里尼表現的內容之一,底下層人們對於幸福的追求,看起來都註定無果,就如同《道路》中傑爾索米娜的天使註定死去。《道路》和《卡比利亞之夜》中都有一個極為熱鬧的游神場面,我們的女主角也都如那一群同樣貧困的人一般,虔誠地為著自己的美好生活祈禱,但神力始終沒有顯現,困頓卻在進一步加劇,《卡比利亞之夜》中的描述更為明顯,在聖母神跡前的祈禱看來毫無作用,瘸子依舊是瘸子,悲傷者依舊悲傷,愛情仍然沒有到來。《騙子》對這一點有更為荒誕的描述,當假扮神父四處詐騙的奧古斯多接受著人們虔誠的祈禱之時,一切變得荒唐可笑,那些對著騙子祈禱幸福的人,竟是親手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二、從里米尼到羅馬的日子

里米尼,費里尼的故鄉,這里孕育了費里尼的青春和創作靈感,青少年時期的快樂和煩惱,富國電影院里的所見所聞,獨具特色的玩具戲偶以及多姿多彩的漫畫,幾乎影響了費里尼一生,也成了他不斷懷念和再現的內容之一。里米尼因為費里尼而別具意義,它在費里尼不斷抽象和懷念的過程中,最終變成意蘊悠遠的寄託和鄉愁。
《浪盪兒》里,費里尼第一次用細膩的筆觸,描述了記憶中的過去,里米尼的氣氛看起來如此封閉,卻又如此包容,人們在此過得慵懶而愜意,以至於很多人在不自覺里揮霍掉了自己的青春。影片中的那幾個浪盪兒似乎都安於現狀,除了莫拉爾多恍恍忽忽地感覺到了內心的空虛和孤獨,其他四人似乎都樂於接受家庭的供養。福斯托有能力生孩子,卻無能力當父親,他仍然不斷地勾引女人,製造麻煩。阿爾貝托似乎更滿足於現狀,樂於接受妹妹為家庭所做的犧牲,當妹妹為了追求幸福而離家時,他顯然憤怒了,因為這意味著他必須擔負起養家的重擔。里卡多夢想成為歌唱家,但卻從沒為此盡過一絲努力。萊奧波爾多雖然希望成為作家,卻時時為樓上的女孩心神不寧。里米尼的封閉寬容讓他們得到滋養,在了無新趣又惡俗不堪的生活里,走向周而復始的迷失。這部費里尼早期的成名之作,帶著極為明顯的新現實主義色彩,這種格調正好道出了費里尼離開里米尼的因由,當莫拉爾多搭著晨早的火車離開時,里米尼的人們仍在熟睡,而莫拉爾多,也就是費里尼,卻已然清醒。
如果說《浪盪兒》承載著里米尼的現實,那《阿瑪柯德》承載的便是費里尼記憶里的故鄉。有人說《阿瑪柯德》所描述的是費里尼對故鄉的眷戀和愛意,在我看來,費里尼更多的是在表達對於自己過去的不舍和懷戀,當經歷滄桑,在回首往事之時,過去的一切顯得優美而曼妙,所有的苦澀都化做甜蜜和坦然,所有的人都如此可愛真切,他們的淳樸,他們的缺點,看來都是一份值得寶貴的財產。如果一定要說鄉愁,那定是存在於費里尼的心裡,一個寄託著自己的過去和浪漫的故鄉。事實上,從各方面看來,費里尼都不喜歡現實中的里米尼,《阿瑪柯德》中的里米尼無疑是被抽象和提純的世界,一個現實里不存在的天地。當飛絮舞風,柔波拍岸之時,里米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人們歡天喜地,小鎮廣場上焚燒象徵寒冷與飢餓女巫的儀式,洋溢著一份古老的青春躁動,記憶里的故鄉,不僅有曼妙的四季,友好的人們,還有法西斯主義,謊言以及豐乳肥臀。費里尼描述的是一份單純與自然,一切都猶如過眼雲煙,一切都值得懷念,他對於所謂道德敗壞和正統教育有著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壓抑底下是不羈的青春。那個叫格拉迪斯卡的美麗女人,給人們多少幻想和失落,當人們因自卑和揣測而不敢接近她時,她卻只能孤獨地遠嫁他鄉,而里米尼卻依舊在曼妙的手風琴中,演繹著不朽的傳說和希望。葬禮過後,是歡樂的婚禮,於是春天又來了,一切周而復始……
羅馬對於費里尼來說也是值得懷戀的地方,這里的記憶甚至更為真切,更為美麗。這位導演從踏進羅馬的那一刻開始,就愛上了這片古老神聖的土地。羅馬無疑也承載著費里尼故鄉里的一部分記憶,於是《羅馬》中便有了青少年的反叛,法西斯主義的瘋狂,有了嘈雜的電影院,有了不盡的性幻想,有了包容一切的寬容與母性。那個象徵著青年時期費里尼的年輕人來到羅馬,經歷著這里的變遷,從普通家庭到戰爭,再到妓院……費里尼把遠古的羅馬,法西斯時期的羅馬和今日的羅馬,縱橫交錯地呈現於我們眼前,帶著對這個地方深深的敬仰和愛意,於是便有了地鐵隧道里遭遇遠古遺跡的場面,有了車禍,有了城堡,有了嬉皮士,有了示威者等等,這一切既接近又久遠,美的、丑的、喜歡的、不喜歡的,這就是羅馬。歡聲笑語的劇院裡面,台下與台上同樣精彩。費里尼說:「《羅馬》這片子里我想講的是:現在的羅馬和遠古時代的羅馬骨子裡是一樣的,兩者十分接近。」當片尾的摩托車群穿過羅馬街頭,游盪在雕塑、城跡之前時,與其說是在表現今古羅馬的不協調,不如說在表現古老羅馬的活力和向前發展的動勢。

三、背叛之殤

費里尼在1960年拍攝的《生活的甜蜜》是個極為重要的轉折點,這部片一反之前表現貧困與底下層人們悲慘生活的模式,轉而開始表現上層社會的精神危機,促使他做如此改變的原因,或許在於戰後義大利經濟奇跡的背後,隱藏著極為危險的精神荒蕪。在擺脫貧困之後,人們發現他們的生活並不「甜蜜」,精神貧困與空虛時時困擾著人們的內心,傳統與道德的淪喪,踏入現代社會的陣痛,讓這些剛剛走出物質貧乏的新貴族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錯亂和矛盾。費里尼用一個極為生動的開頭,展現了人們所面對的這種困境,一架直升飛機吊著基督的塑像在羅馬上空盤旋,這里費里尼的用意很明顯,上層社會的荒淫無度就發生在基督的眼皮底下,縱情取樂、沉溺享受成了社會的主流態度和追求,靈魂與信仰在此毫無作用,理性早已破滅。而另一架緊隨其後,跟著兩個不停拍攝,向陽台上的比基尼美女眉目傳情記者的直升飛機,無疑暗喻著一個嘈雜迷亂的大眾傳媒時代的來臨。在本能的縱欲和生存當中,混亂和絕望的情緒彌漫其間。《生活的甜蜜》是新羅馬墮落的寫照,在主人公馬爾切洛這位混跡上流社會記者的眼睛之下,一個又一個麻木的人輪番出場,偷情、背叛、聚會、脫衣舞……各種各樣荒誕的事情接二連三,而又如此真實接近。影片後面人們從海里撈出的四不像海怪,正是這種荒誕社會的真實寫照,猶如《阿瑪柯德》中在冬天裡異常開屏的孔雀一般,在這種社會底下,一切都見怪不怪。片中有一個知識分子史泰納,一開始以令人羨慕的形象出現,是馬爾切洛的榜樣和夢想,然而他最終卻親手殺死兒女,並且自殺。在表現體面的生活背後,竟是無可忍受的乏味和空虛,他的死去,也註定馬爾切洛出路的斷絕。影片最後,一群狂歡之後的人們來到海邊,馬爾切洛邂逅了那個清純的鄉下女孩,在呼呼的海風中他們無法溝通,他們終究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最後馬爾切洛的離開,標志著與過去劃清界限,因為那女孩就是費里尼所說的:「馬爾切洛的鄉愁和不再的浪漫。」
《八又二分之一》無疑是《生活的甜蜜》的繼續,也是一部費里尼坦誠某段時期所面臨困境的影片。片名並無太多意義,只是說明了費里尼在拍攝這部片之前,已經拍過七部電影,以及略等於半部影片的兩個短片。這部片帶有一定的自傳性,但又並非完全是導演本身。表現手法上,由於費里尼開始受到榮格心理學理論的影響,影片由一般的故事結構徹底轉向非情節結構,意識流手法的引入,讓這部片具備了前所未有的主觀隨意性,情節發展隨著心情的變化而找到極為適當的轉折點,現實、夢境、回憶以及潛意識交替出現,卻有條不紊,因為這種狀態似乎更接近於日常生活的心態。男主人公圭多是個電影導演,他所面臨的困境有兩個,一個是創作力的枯竭,另一個是與三個女人之間的感情糾葛。影片的開頭同樣寓意深刻,在擁擠的交通之下,圭多煩悶非常,他掙脫汽車,飛向天空,而另一個鏡頭,他卻如風箏一般被綁著繩子,並且拉回了地面。這裡面影射的正是一種理智與情感,自由與壓抑之間的矛盾狀態,圭多被拉回地面,正如同片中那部無法完成的逃離地球的科幻片一樣,最終以無果結束,現實依舊。圭多與三個女人之間的糾葛頗有意思,與妻子之間的感情危機已經瞭然,與情婦之間又似乎只有惡俗不堪的性愛。當心目中的天使出現時,也發現只是俗人一個,圭多的理想幻滅,精神一片混亂。影片最後以一個由雜技團魔術師指揮的「輪舞」場面結束,圭多所有認識的人,過去的、現在的、死去的、幻想的通通出現,這裡面的荒謬不言自明,人生與無止無休的耍雜一樣,只是毫無意義的輪回。
關於精神危機的探討,《朱麗葉與精靈》仍在繼續,這部有著女版《八又二分之一》之稱的電影,把視角轉到女性身上,朱麗葉的感情危機,反映的正是社會精神危機里的另外一個側面,當丈夫背叛時,朱麗葉面臨前所未有的痛苦的恐慌,幻象、童年、惡夢時時困擾著她,為了擺脫困境,她甚至參加了朋友的性派對,但這一切毫無作用,對於一個軟弱傳統的女性來說,這裡面的痛苦難以言表。在現代社會裡面,信仰的破滅,悲觀的情緒中,人們所能做的,只是麻木的接受以及放任自流。

四、癲狂之夢

《八又二分之一》之後,事實上費里尼的自傳也告一段落,他說道:「莫拉爾多是《浪盪兒》里尋找生命意義的男孩,正是我當時的寫照。然後差不多就在我明白這種意義永遠不會找到的時候,莫拉爾多就演變成《八又二分之一》裡面的圭多了。我內心裡的莫拉爾多是在這個時候消失不見的,或者至少是對自己的無知感到不好意思而藏起來了。」之後,除了《羅馬》和《阿瑪柯德》隱約可見費里尼的影子,不過也成了一種回首和情懷了。癲狂的夢境此刻占據了費里尼影像的主要部分,它們如同一個個瑰麗的奇觀,展現著人們內心裡的歡樂與恐懼,超現實主義的布景,引導著觀眾穿越時空,領略古今,做著一個個現實里不可能存在的夢。
《薩蒂利孔》是尼祿時代貴族佩特羅尼烏斯所寫,該書一直到17世紀才被發現,本身早已殘缺不全,而這正是想像力豐富分費里尼所感興趣的內容,他所呈現的影像,是一個離奇怪誕又引人入勝的世界,迷信、詩歌、殺戮、漂游……這一切猶如斑駁的壁畫般帶著古典的華麗和文化氣息。影片中人物的張狂卻恍若今朝,費里尼所經營的那份頹靡氣息,與現實社會何其相似,因此借古諷金的意味也是十分明顯的。這一點在《卡薩瓦諾》中表現得更為清晰,費里尼自承這是一部18世紀版的《生活的甜蜜》,卡薩瓦諾無疑就是古代版的馬爾切洛,他空有一身才華,實際上用得著的只是他的性能力,而別人甚至他自己也只在乎這一點而已,這讓他變得麻木空虛,形同木偶,就如同那隻他常常帶在身邊的機械鳥一樣,影片的最後,讓他戀上一個木偶娃娃,說明的正是他本身的空洞,只有木偶才能與之匹配。這部片當然不是一般的人物傳記,實際上它只不過是經濟奇跡背後無限空虛的義大利現實生活的移植罷了。這種表現手段在1980年的《女人城》和1983年的《揚帆》中也有所表現。
費里尼的最後一部作品《月亮之聲》無疑是一部令人著迷的傑作,主角伊渥是個剛出精神病院的瘋子,所以他眼中的世界當然不再是真實,而是帶著扭曲與詩意,這個世界不同於現實世界,也有異於真正的瘋子世界,所以我更願意把這部片看作是一個類似於《女人城》般的夢。一個被扭曲的世界,看來正好反映現實世界的原貌,空虛與瘋狂並存,惡俗與虛榮齊飛,伊渥的瘋狂看起來更像是正常,他充滿詩意的幻覺之中,帶著一份令人嚮往的溫馨和柔情,這正是日漸冷漠的現實社會里正在消失和被遺棄的東西,然而伊渥是悲哀的,他的詩情,來自於他的瘋狂,費里尼說道:「當伊渥在片中發現不止一個女人可以穿瑪麗莎的鞋的時候——事實上是很多女人都可以穿——我覺得非常悲哀。不管他是任何歲數,都代表他已經老了。」於是夢已破滅,浪漫不再,幻想之中,月亮被俘獲到了人間,發出淺淺的悲鳴,這就是現實,一切因為瘋狂而顛倒,一切因為信仰的遺失而變得一片空虛……

總的看來,費里尼的作品是多樣的,他是一個注重內心感受的人,也不憚於袒露心扉,他的作品一次次地暴露出人性的缺點和恐慌,引人深思。他的每一部電影,都意蘊悠遠,讓人久久回味,人物的前途,社會的狀態,生存的意義等等,或許這一切源自於他本身就是一個真誠的人,於是他的夢,便成了人們所共有的夢。

轉自 豆瓣

10. 求莫扎特的《魔笛》的評論

魔笛是歌劇,不分樂章,而是場。

二幕或四幕歌唱劇,席坎內德編劇,莫扎特譜曲,1791年9月30日在維也納郊外的狄亞·維登劇院首次公演;此劇首演時,並沒有獲得特別的熱烈歡迎。可是每次再演,人望就增高,一星期後莫扎特在寫給妻子康絲丹彩的信中曾表示:「我剛從歌劇院回來,今晚照樣爆滿。像詠嘆調「知道愛情的男人」以及第一幕的銀鈴的場面,跟往日一樣安可了……。」

由此可見,當時聽眾的喜愛跟今天沒有什麼差別。隨後此劇的上演次數是:1791年10月就有24次的記錄,次年11月3日演出第 100場,1795年10月22日是第200場。這些記錄是由席坎內德所發表的。

後來,此劇又開始了國際性的演出;在柏林的首演是在1794年;在巴黎初次演出是1801年8月20日;在英國首演是1811年;在美國公園劇院初次演出是1833年4月17日,在大都會劇院演出是1900年。

此劇是莫扎特創作的最後一部歌劇,直到他臨終前不久才告完成。在即將結束這部歌劇的創作時,有人委託他代作一首《安魂曲》,莫扎特認為此人是上帝的使者,是來召他回去的,他用全部精力,通宵達旦地創作這首在他看來似乎是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後終因體力不支而倒了下來。《魔笛》既具有正歌劇的庄嚴,又具有喜歌劇的明快,其音樂將神秘、聖潔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歡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十分動聽。而且莫扎特本人十分鍾愛《魔笛》這部歌劇,他親自指揮了第一場、第二場的演出,臨死前幾小時,他還渴望聽到《魔笛》的音樂,他請人把鍾放在床頭,以便計算時間,在想像著正在進行的《魔笛》演出。

關於《魔笛》的音樂有多麼迷人的事,我們只要想一想貝多芬是怎樣欣賞這部童話歌劇,理當可以獲得了解。樂聖貝多芬除了為大提琴寫作5首奏鳴曲外,還寫作3首變奏曲,其中2曲的主題都取自《魔笛》的曲調,第1曲是根據第二幕第20曲巴巴基諾所唱的:「如果有個愛人該多好」作成的12段變奏,第二曲是根據第一幕第7曲帕米娜和巴巴基諾的二重唱:「知道愛情的男人」寫成的7段變奏曲。

把音樂和對白串連成單純的歌唱劇,本來是以德國北方為中心的,但不知不覺間也傳到維也納,而且逐漸發展成童話歌劇般的樣式,成為多彩多姿的獨特樣式。而《魔笛》可以說是歌唱劇最後集大成之作。從音樂方面看,莫扎特在此劇中取用了歌劇的各種要素,而且做出統一的表現,創造出真正的綜合性古典歌劇。

劇情簡介:

埃及王子塔米諾被巨蛇追趕而為夜女王的宮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兒帕米娜的肖像給王子看,王子一見傾心,心中燃起了愛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訴王子,她女兒被壞人薩拉斯特羅搶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並允諾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將女兒嫁給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贈給王子一支能解脫困境的魔笛,隨後王子就起程了。事實上,薩拉斯特羅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國」的領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無邊的太陽寶鏡交給了他,又把女兒帕米娜交給他來教導,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滿,企圖摧毀光明神殿,奪回女兒。王子塔米諾經受了種種考驗,識破了夜女王的陰謀,終於和帕米娜結為夫妻。

莫扎特的歌劇《魔笛》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他借用該歌劇影射當時奧地利封建政權愚弄人民並鎮壓「共濟會」的行徑。反映了以黑暗(夜女王)為象徵的封建勢力最終必定要滅亡,而以光明為象徵的啟蒙思想最終必定會勝利。莫扎特塑造了「黑暗王國」的領袖夜女王(影射當時的奧地利皇後)和「光明之國」的領袖薩拉斯特羅這兩個對立面,通過他們之間的矛盾沖突來揭示本劇的主題思.想。他指出,真理是不可戰勝的,勝利終將屬於最勇敢的人,美德和智慧將永放光芒!他把這些寫進了最後一段的合唱中。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