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河影評
剛在豆瓣電影上找的:
婁燁是中國的第六代學院派導演,他的影片追求生存還原,自覺擯棄民族和個人神話,掙脫歷史文化的挾裹,將人從重重符號中釋放出來,裸露生命的真實狀態。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滿足,自我封閉,展示的社會生活面過於狹窄且脫離普通人的現實生活。我選的電影是他的《蘇州河》,該片2000年獲得第二十九屆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大獎(金虎獎)、第十五屆法國巴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獎。
選擇這部電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這部電影反映的內容,很觸動,我看了好幾遍,但每次都內心的感情都很復雜。二是想分析一下這部電影的手法、技巧,特別是由婁燁所代表的一批獨立電影製作人的學院派電影手法。
這部電影在國外獲了很多大獎,在國內所受的關注卻極小。但是這部電影和《鬼子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等一樣,都是很不錯的大陸藝術片,這也是我選這部很冷門但是藝術性很強的電影的原因。
[故事梗概]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上海的普通攝像師,以為別人攝影為生,開頭是他眼裡的蘇州河是穿過上海的一條骯臟的河,在河的兩岸發生著普通人不同的生活。
一天,一個酒吧的老闆找到他,要他拍在店裡游泳的美人魚的形象。攝影師逐漸與扮演美人魚的女孩熟識,從她嘴裡得知馬達和牡丹的故事。
馬達是一個以送貨的黑道郵遞員。一次,主戶讓他送一個小女孩牡丹(周迅飾),這樣幾次後,馬達與牡丹熟識,並產生了愛情。但不久馬達被捲入了綁架的陰謀,綁架者企圖要挾牡丹的父親,以綁架牡丹來換取錢財。而綁架者是馬達的黑道朋友,他們讓馬達在送牡丹的路上趁機綁架牡丹,馬達不願意這樣做,又迫於朋友壓力,只得答應。拿到錢後,牡丹知道自己被騙,絕望之下跳入蘇州河,最後一句話是,她將化為一條美人魚,從此不見蹤影。馬達因參與綁架也被投入監獄。
當他出來時,很多年過去了。但他依然思念著牡丹,他借送貨的時間,四處打聽牡丹的消息。一次在酒吧喝酒,發現女服務員(即前面提到的扮演美人魚的女孩)長的很像牡丹,就想辦法與他接近。攝影師知道此事,感到馬達在搶自己的女朋友,於是找來打手將馬達痛打一頓。馬達逐漸明白扮演美人魚的女孩不是他要找的牡丹。請求攝影師利用他與警察的關系幫助他找到牡丹,攝影師答應了他。不久,攝影師接到一瓶寄來的帶有野牛草的沃特伽酒,從信上得知馬達在他的幫助下終於在一個便利店裡找到了牡丹。
攝影師本以為事情就此結束,沒想到接到公安局的傳喚,要求辨認在車禍中死去的人,馬達來到事故現場,原來馬達和牡丹喝了過多的沃特伽酒,在帶著牡丹經過蘇州河上的橋時,摩托車墜入河中,兩人溺水而死。扮美人魚的女孩也來到現場,終於相信了馬達所說的和牡丹的事情是真的。最後她也離開了攝影師,看攝影師會不會像馬達一樣去找她。
[故事結構]
《蘇州河》的故事從結構上其實夾雜著兩段愛情--馬達和牡丹的愛情、敘述者即攝影師「我」與美美的愛情,這兩個故事由敘述者的敘述加以銜接。
第一個愛情:送貨員馬達出於犯罪的目的接近了牡丹,但隨之而來的愛情令他手足無措,愛還是不愛,他也想不清楚。在牡丹跳河的那一剎那,也許他明白了什麼是愛情--至少是牡丹對他的愛情。馬達在出獄後苦苦尋找牡丹,在尋找過程中馬達遇上與長得酷似牡丹的美美,以及美美的男友敘述者。一番波折之後,馬達終於找到了人間蒸發多年的牡丹,兩人重又飲酒,最後意外地死去。這是本片的主線。
第二個愛情:相對來說簡單得多,主要通過敘述者的自白來完成。美美是世紀愛心酒吧的「美人魚」--一類在酒吧的透明水櫃中表演的女優。敘述者「我」認識美美之後不久,兩人即開始同居。不過敘述者可能一開始並不認為這是「愛情」,從他那反應神速的一句「我們是現在分手,還是做愛之後再分手?」就可以看得出來,新同居時代,同居而已,誰會去想「愛情」這兩個字?馬達、牡丹死後,美美也離開了。這是影片的輔線。
[電影人物分析]
1、美美
也許美美這樣的女子,是都市裡常常可以看到的吧,不相信愛情的女子。也許是曾經有過愛的傷痕,才會獨自一人在大都市裡謀生,生活的艱辛,使得她不得不做著有些低微的工作,她不相信天長地久的愛情,因為那些只是愛情故事裡才有的。最後她離開了攝影師,或者是為了想驗證他們之間的愛情,或者只是不想繼續這段所謂的愛情,想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
2、馬達
馬達不是那種很善解人意,很溫柔體貼型的男子。他應該是在牡丹跳了蘇州河之後,才發現自己徹底地愛上了那個小姑娘。當然他尋找牡丹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想求得牡丹的原諒,如果牡丹死了,他的心結永遠解不開。因此不管牡丹是否真的死了,他的餘生都會一直地找下去。
3、牡丹
牡丹是一個沒有得到過什麼親情溫暖的女孩子,媽媽的早逝,爸爸的荒唐,她早就習以為常,直到遇見馬達,她才感到了真正的快樂。當馬達欺騙了她,背叛了她的愛情之後,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她活下去的理由,於是她才可以帶著那樣從容的表情跳下蘇州河。即使後來他們重逢,他們也沒有因為喝酒駕車而雙雙死去,他們還可以回到以前那樣嗎?答案是肯定的,一切都回不去了,而蘇州河成了他們生命的終站,是開始也是結束。
牡丹和美美完全是兩種人,卻因為有著同樣一張臉孔而結緣,家庭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兩人的迥異,卻在愛情這一問題上有著一致性,都是想獲得一份永恆的愛情,卻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傷害,都逃不過愛情的追逐。馬達是一開始有目的的接近牡丹,但是在所愛之人的死亡面前,他卸下了假面具,原來他對愛情也是十分執著的,他始終相信牡丹不會死,尋找成為了他活著的唯一理由。
4、攝影師「我」
敘事者"我」應該不曾真正愛過,就算對美美也是,即使曾經有過愛情,也只有短暫的一刻,我們不斷看到美美出門的情景,然後他等待著她歸來。他無法完成馬達所做的種種,因為他不是馬達,他是個現實的愛情者,他知道他與美美的愛情是不會有結果的,所以他最終決定放棄。
影片中的攝影師在結尾處推翻了自己在影片開始時所說過的話,美美問他:如果我走了,你會找我找到死嗎?他語氣不確定的回答:會的。但在結尾處美美終於走了的時候,攝影師對自己說:我將等待下一次的愛情降臨。
這樣的四個人物形象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現實社會中的各型各態的人,四種人的四種個性與對愛情的不同態度是整個影片的客觀反映。反映現實中不安和浮躁,崇尚真誠和純真。
[電影分析]
許多影評盛譽,《蘇州河》中的搖晃鏡頭、第一人稱敘事的拍攝手法、兩段式劇情發展,還有角色形象的塑造,都十足有《重慶森林》中以愛情故事反映時代風貌的味道,也因此婁燁有了「中國王家衛」的美譽。而另有影評指出,《蘇州河》中兩個面容相仿的少女,愛情與生命因機遇而交會,更宛如奇士勞斯基《薇若妮卡德雙重生命》的變奏版。下面就從多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部電影。
一、 結構
整部影片絕大部分是以「我」——一個攝影師的眼睛所看到的日常生活片斷構成的。所以「我」的樣子至始至終沒有出現在影片中。《蘇州河》是一部很典型的作者電影。這讓我聯想到了安東尼奧尼的《雲上的日子》,同樣是夾雜著導演的敘述,有時候,攝影機在記錄別人的故事,有時候,我們會成為故事的一部分。電影在導演的攝像鏡頭之下。影片的敘述者總是不緊不慢地敘述, 「我的攝影機不撒謊」敘述者在電影開始便說明了.這樣的結構讓人感覺很乾凈、利落。
二、鏡頭
整部電影的色調是灰色的,膠片給人一種粗糙的顆粒感,鏡頭一直在晃動中展開,旁白敘述更多的代替了演員的語言交流,不知道是不是屬於《阿司匹林》那種的旁白電影。我猜整部片子是用8毫米或16毫米的機器拍的,所以,畫面的素質似乎不能太較真,有時,鏡頭的運動和節奏也有一點奇怪,但即使如此,畫面的震撼力,還是足夠。整部電影的畫面風格有一點像岩井俊二,但比岩井俊二更粗暴。片頭一開始那條長鏡頭無論如何也不能放過——那不是透過鏡頭看一條河,那是透過一條河,看一座城市,和發生在一座城市中的生死愛恨。
不合時宜地晃動,焦距得拉進和推遠,畫面的清晰和模糊,很真實的表現出這個故事。 依舊搖晃的畫面,中長的鏡頭,機位跟近,特寫,他的鏡頭感覺與賈章柯導演的長鏡頭剛好有個對比。驚恐的男人的臉龐有著懺悔的表情,帶著微笑的女人的面容有著不辨虛實嘲諷的目光。水花四濺,一切安靜了,成為過去。在主觀鏡頭的攝影機前,盡情傳達的特寫與剪影,成功烘托出兩個女孩死生的交替,像極了日本怪誕攝影師荒木經惟作品中的女人。特別是拍周迅的臉時,忽遠忽近,神情的變化和攝影角度的變化都為影片帶來了色彩,讓人不禁贊嘆攝影技術的作用有如此之大。此外影片的節奏很快,跳躍性強,對白簡短而精煉,不拖泥帶水。粗糙畫面,晃動不安分,如人好奇探究的眼睛。探究著別人的同時也探究著自我。是窺視的姿勢,因為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在影片用攝影機記錄下在河面上諸多的景象,將鏡頭對准城市的低層,又是用非常紀實的拍法,這個段落給人以不少的期盼,然而在此段落最後,鏡頭落幅在水面的倒影上,這暴露了導演的意圖:蔞葉並無意在這座城市裡尋找一段歷史,一種真實,他所關心的,只是破敗的城市景觀下一個鏡像般的愛情故事。
最後,說說兩個自己感到特別震撼的鏡頭,一是牡丹從蘇州河的橋上脫手仰面直落入江中,一是馬達掀開帷幕的一角看著美美梳妝打扮足有幾分鍾,兩個鏡頭都是一氣呵成拍攝的,婁燁的才華明白無誤地寫在了這兩個出手不凡的畫面上。
三、語言
1、對白
影片的一開始就打動了觀眾的心。一男一女的對話,女子的聲音有些喑啞,男子的聲音有些漫不經心。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會像馬達一樣找我嗎?」會啊。
「會一直找嗎?」會啊。
「會一直找到死嗎?」會。
「你撒謊……」
這是《蘇州河》最開始的鏡頭。也是影片的主線。
然後是導演開始一段意味深長的陳述:「在這條河流上我們可以看到友誼,看到父親和孩子,看到孤獨,看到一個嬰兒的降生,看到……看到順水漂流的愛情,看到美人魚…… 看在河的盡頭河流流進大海。」然後依然是旁白,把你帶入這部哀傷的電影之中。
2、語句
(1)、「我知道一切不會永遠, 我想我只有回到陽台上去, 我知道我的愛情故事會繼續下去, 寧願一個人閉上眼睛, 等待下一次的愛情!」。
也許影片的最後一句話才是精髓所在吧。這應該是現代人的選擇吧。我不喜歡他的選擇。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像馬達尋找牡丹一樣,走遍城市大街小巷各個角落,問遍所有能問到的人,來尋找自己迷失的愛情。雖然馬達只是個混混,信誓旦旦的說要走出去干一番事業,最後只做了運輸工人中的一個,雖然牡丹也只是個普通的扎兩只馬尾,穿紅白色運動服的普通女生,雖然他們沒有很多的故事,但是馬達可以用以後幾年的時間來尋找她,尋找離開的愛情,就已經足夠了。能有多少人能耗費精力會尋找自己的愛情,現代人的愛情觀是和馬達的愛情相違背的,卻與敘事者有著相似,這是不是種對愛情的一種迷失呢。曾經,我們期盼一個人的出現,哪怕這是不可能的事,也會內心熱烈的等待。我們什麼時候能像馬達一樣,當她離開時去不顧一切的找尋,整個城市的搜索。
(2)、「蘇州河,一條『沉澱了這個城市的繁華、往事、傳說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盡管婁燁在創作該片的時候看起來是十分自信的,不過那種通過攝像機進行的敘述方式和自以為是的旁白總讓人想起過去的蘇童的小說。不過,總體來說,在國產影片當中,《蘇州河》屬於比較成熟的那種,故事講得不沉悶,旁白和對白也很適合喜歡王家衛的朋友們的口味,所謂一不小心成了「經典台詞」。
(3)、「如果我走了,你會像馬達一樣去找我嗎?」
聽到這句話,突然覺得女人是愚蠢的,當她們相信愛情的時候。 就像美美一樣。 當她不相信馬達的愛情故事的時候,她享受著這個故事。當她知道了這一切都是真的,她就崩潰了。 美美渴望牡丹那樣的愛情。 於是美美離開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美美的離開,是她尋找真正愛情的努力。 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美美的離開,只是逃避罷了。 而她留下的字條,只是她和自己開的一個玩笑。美美是女人。 愚蠢的,脆弱的,神經質的女人。她的選擇似乎讓我看到自己和身邊很多人似有似無的影子,選擇離開,選擇出走,無非是離開暫時的一個自己,結果我們還是我們,回頭來想,不知道我們戀上的是那個人,還是愛上了愛情。
[電影主題]-----關於愛情
蘇州河是婁燁展現才華的力作,不論是鏡頭還是涵義,都是上乘之作。它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愛情的真實性和持久性,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愛情。這些問題是很難解決的,特別是放在現在來看,更具有特殊的意義。蘇州河這部電影帶給我們一個不同的視覺沖擊。
美美離開了我,留下一張紙條,「如果愛我,來找我」。顯然,她震驚於馬達和美美的愛情,並希望在自己和男友身上能夠延續同樣的浪漫。但是,作為敘事人的「我」正如片頭中所表現的那樣,猶豫不決。一方面,他想念美美,希望自己可以和她再續前緣;另一面不想去找她。因為他覺得,一切都不會永遠,美美的離開未嘗不是解脫,他寧願一個人閉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愛情。這個結尾顯示了導演的才華,留給我們一個想像的空間,愛情究竟應該如何對待。這個結局構思的很巧妙,相當具有獨特性,和影片的開頭相呼應。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真正的愛情是必須認真面對的。然而什麼是愛情,我們很難說得清楚。可以感覺,但無法說明。婁燁注意到這個問題,提了這個問題,雖然沒有完全回答,但是給出了一個建議:FIND ME IF YOU LOVE ME(如果你愛我,你會來找我)。
也許愛情這個問題比不上生存、死亡、救贖形而上、深刻、嚴肅,可這並不能否定它
是一種思考,最多是境界不同而已。誰能迴避思考愛情這個永恆的主題?恐怕自有人類以來沒有一個人有資格聲稱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即使有,也是個自大狂,或者可以說,他的精神已不正常了。不過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一些人對作為文學、藝術創作主題之一的愛情抱有空前的輕蔑態度,不知道這種輕蔑是出於本能的自負,還是出於有意識的敵對。
曾經,我們在一個街頭巷尾就可以如此期盼一個人的出現,哪怕這是極不可能的事,也會內心熱烈的等待。習慣在眾人中尋找那個人的影子,而往往會一眼就看到對方,然暗暗喜悅。愛一個人,哪怕不說話,也可以一味去愛,或者只說一句,那麼便是銘心刻骨的。但是,我們什麼時候能像馬達一樣,當她離開時去不顧一切的找尋,整個城市整個城市的搜索,還是像最後一樣,閉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愛情。
影片沒有告訴我們愛情是什麼,它只能告訴我們愛情有什麼,以及我們向愛情發問。你是願意繼續你的愛情故事,還是等待下一次的愛情。每個人都能在內心裡得出自己的答案。或許根本不許要答案。我想關於純粹的愛與期待,旁若無人的找尋,或許只是懷念而無計可施。蘇州河見證這一切。
這是我最近一年來看到的最好的一部國產影片。在我眼裡,它完全可以與西方電影相媲美。走在冬日的陽光下,它的音樂,它的搖搖晃晃的鏡頭,它的漫不經心而又 憂傷的對白,那條很臟很美極溫暖也極親切的蘇州河一直在我心中盪著,與我糾纏著,我知道,我必要把它記在我的筆下,當然,此刻,這記載的過程也是一種快樂。
《蘇州河》這部電影的名字也許並不重要,也許河流,只是一種隱喻。或者是某個人的某些日常生活的片斷,或者是我們生存的某些空間,在那裡,我們相愛,痴迷,纏綿,激越;在那裡,我們背叛,悔恨,痛苦,絕望,;在那裡,我們變老,然後死去……
Ⅱ 江河故人觀後感
感嘆人生——《江河故人》觀後感
每人們無法選擇自己出生的年代和家庭,只能在成長老去的過程中不斷地與它撕扯磨擦。有的人選擇順從,搭上了便利的高鐵;有的人卻跟不上過快的變化,被粗暴的氣流拽動,踉蹌、跌倒。一快一慢之間,人跟人就這樣失散了,再也聚不起來。你以為他們之間相隔的不過是汾陽與邯鄲的距離,再遠也不過是中國與澳大利亞的距離。事實卻是,他們相隔的是1999年與2014年、2014年與2025年的距離……
這樣的命運悲劇,在梁子身上尤為深刻。在煤礦干著管理安全帽頂燈這種「低端活」的他,與「高端人士」張晉生同時喜歡上了沈濤。這場看似平等的爭奪中,處處體現著時代的烙印。張晉生有著「德國技術」的騷紅桑塔納,能給沈濤買來她中意的CD,會在洋氣的迪廳里與沈濤共舞。而梁子面對著這些新生的事物,無能為力。在世紀之交的1999年,人們的生活面臨著無法阻擋的劇變和分裂。手機、私家車和互聯網帶著一些人上了對岸,而另一些人被無情地甩在了河流的這頭。當沈濤心中的的天秤逐漸偏向張晉生時,絕望憤怒的梁子只能揮拳以對。
這次揮拳或許是他最後一次的反抗。1999年,梁子還能有骨氣說出「我討吃誰家也不會討吃到你張晉生頭上」的硬氣話。然而這樣的骨氣也經不起在礦井下被打磨15年,最終化成了在借錢治病時的欲語還休,化成了面對沈濤遞來的幾沓人民幣時,有氣無力的言謝。他沒有客套推辭,只是囁嚅著問了一句:方便嗎?
在電影的第三章節里,導演沒有再交代梁子的結局,不出意外的話,他應該是倒在了癌症面前。這或許從側面說明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像梁子這樣被時代甩下的人,在2014年的生存已是掙扎,到了2025年就更不會有他們的位置。
事實上,當梁子與礦工同事們合影的一幕,打出「2014年」的字樣時,我就感受到了一種微妙的違和感。他們背後那棟破舊的樓房,合影使用的老式照相機,梁子那身邋遢土鱉的穿著,都讓人覺得明顯不屬於我們正在生活的這個年代。
而這種微妙的違和感不時出現在電影中。張晉生的騷紅桑塔納與周遭土氣的縣城,寒磣窘迫的梁子小兩口與疾馳而過的和諧號動車,張到樂洋氣的國際學校制服與老舊緩慢的綠皮火車,沈濤父親的靈堂與不遠處開發中的樓盤……這都是人與時代步調不一而磨擦出的剎車痕。有磨擦必有痛苦,但導演沒有過分渲染,只是平靜地將這些痕跡示人,讓我們自行品味背後的悲歡離合。
而一輩子沒離開汾陽的沈濤,一直在努力保持著與時代的亦步亦趨。在1999年和2014年這兩個時間節點,她做出了兩次關鍵的抉擇——與張晉生結婚和放張到樂出國,這樣的抉擇放逐了重要的人,也將她駐留在了原地。那首數次響起的《珍重》,是她一生命運的絕妙註解。「牽手握手分手揮手講再見,縱在兩地一生也等你。」分合之間,故人四散,近三十年間能陪著她駐守的,唯有那條老狗罷了。
唉,人們無法選擇自己出生的時代,如何處理與它的關系,就看各人造化了。
Ⅲ 《獨行俠殲虎屠龍》的情節是什麼
故事講述哥伯誤被當成盜賊,遭人用刑,便把他綁於繩上,欲置他於死地。幸好,哥伯大難不死,更決定要找出他們來進行大報復……伊斯特伍德除了1995年拍攝的影片《星落家園》(The Stars Fell on Henrietta)在票房與影評方面都差強人意外,後來創作的許多作品大多都取得了相當的成功。1997年,他製作並執導了影片《午夜善惡園》(Midnight in the Garden of Good and Evil),該片根據約翰-貝倫特(JohnBerendt)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講述的是發生在美國南部城市的一起兇殺案。隨後,他又連續自導自演並製作了三部影片:1997年的《絕對權力》(Absolute Power)、1999年的《真實罪行》(True Crime)以及2000年的《太空牛仔》(Space Cowboys)。然而隨著他的另一部影片《血腥傑作》(Blood Work)的問世,許多影迷不禁對這位從影多年的演員兼導演是否有能力再次拍出優秀的電影開始表示出懷疑。盡管他的這部神秘的驚悚片受到了一些人的歡迎,但大部分影評家和觀眾都抱怨這部電影的情節平淡無奇,沒有多少創新之處。果不其然,這部凄的影片票房收入黯淡。如果有人因《血腥傑作》的慘敗而對伊斯特伍德的能力有所懷疑的話2003年底他根據暢銷小說《神秘河》(Mystic River)改編的影片問世時,又將為之瞠目。《神秘河》被眾多影評人士及觀眾認為是伊斯特伍德迄今為止最優秀的一部作品。該片得到了西恩-潘(Sean Penn)、蒂姆-羅賓斯(Tim Robbins)、以及凱文-貝肯(Kevin Bacon)等眾多影星的加盟。影片對暴力與復仇的本質進行了思索,格調灰暗。導演伊斯特伍德自信的眼光、劇本對丹尼斯-萊漢(Dennis Lehane)的原著忠實,加上三位影星極富感染力的表演使得影片令觀眾如痴如醉……
Ⅳ 求有關羅伯特·德尼羅的影評
羅伯特·德尼羅是我最喜歡外國演員,當然《肖申克的救贖》中的蒂姆羅賓斯和《神秘河》與《刺殺尼克松》中的西恩潘!找你找一下!
羅伯特·德尼羅
生日:1943年8月17日
綽號:Bobby Milk(牛奶鮑比,據說是因為生性害羞再加上膚色蒼白)
宗教信仰:羅馬天主教徒
出生地:美國紐約
國籍:美國
教育: Stella Adler Conservatory、American Workshop
父親:Robert De Niro,因癌症於1993年5月3日去世(71歲)
母親:Virginia Admiral,於2000年7月27日去世
其它:他只有1/4的義大利血統,另有1/4 的愛爾蘭血統, 1/4 的德國血統, 1/8 的荷蘭血統以及
1/8的法蘭西-不列顛血統,不久前被查出患有前列腺癌。
「你在跟我說話嗎?你在跟我說話?」看過《出租汽車司機》的朋友都對其中那個一心想出人頭地的計程車司機——特拉維斯.畢科對著鏡子說話的鏡頭記憶猶新。《出租汽車司機》的確精彩,大明星德尼羅把特拉維斯.畢科演得入木三分。為此,德尼羅付出了超乎尋常的努力,同時也反映出他對藝術一貫的認真和執著。
羅伯特.德尼羅出生在一個藝術家庭。他的母親是一位畫家,父親是一位畫家、雕塑家兼詩人。德尼羅的童年生活相當自由,但也比較孤獨,他更多地沉迷於書本。只到10歲那年有了第一次舞台演出的經驗後,他才開始變得不那麼靦腆。青少年時期,他的許多時間是跟一群哥們兒在街巷裡度過的。16歲那年,他由於參加了查克霍夫的《熊》一劇的巡迴演出而獲得了他的第一份收入,並從此開始了長達15年的巡迴演出生涯,其間,他曾與演技表演學派的代表人物斯戴拉.阿德勒和李.斯特拉斯伯格一同切磋表演技藝。
德尼羅首次走上銀幕是1963年參與拍攝布萊恩.德帕爾馬執導的影片《婚禮聚會》。他在好萊烏嶄露頭角是在1973年,他憑著在影片《鼓聲輕擂》中對垂死的棒球手布魯斯.迫爾森的精彩演繹而奪得當年紐約影評人獎的最佳男主角獎。1974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II》使德尼羅一舉成為超級巨星,由於對青年維托.科里昂的成功塑造,德尼羅不僅為自己贏得了「馬龍.白蘭度接班人」的美譽,而且還榮獲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之後,他又在《憤怒的公牛》一片中再度展示其超凡演技,他飾演的老拳擊手雅凱.拉莫塔為他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殊榮。
德尼羅1976年與迪安.阿伯特成婚,生有一子,數年後兩人分道揚鑣。1997年,德尼羅與其多年女友,前空中小姐格蕾斯.海陶爾舉行了秘密婚禮。
從90年代中期起,德尼羅開始嘗試著拓寬自己的戲路。但開始的時候,他在影片《我們不是天使》和《福蘭肯斯坦》當中的演出卻招致一些影評人的批評,後來推出的《愛好者》一片也引發了無數的倒彩。近幾年,他的幾部新片頗受好評,使人們得以重睹德尼羅的風采:1995年推出的《熱力》和《賭場風雲》中德尼羅對反派角色復雜而又細致的刻畫簡直爐火純青;而1996年推出的《沉睡者》和《馬文的房間》則顯示出他在塑造善良、平實人物時所具備的天賦;1997年的《傑克.布朗》和《搖尾狗》則展示出更加全面的表演才能。雖然1998年的名著大片《遠大前程》似乎沒瞄準目標,而恐怖片《羅寧》好像也是言過其實,但不管怎麼說,1999年,德尼羅還是有好戲唱的,哈洛德.拉密斯的喜劇《分析》對於德尼洛來說,肯定又是一個好的開端。
羅伯特是當今美國影壇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演員之一,被公認為美國演員中演技派的代表人物。
Ⅳ 急需!!!美國電影《迫在眉睫》觀後感!!!!!!!!
約翰·Q是一個好父親還是一個綁匪?!
整個故事的結構很緊湊,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而精彩的構思。從美國眾多關於急症室的高收視劇集來看,美國的觀眾都對關於急症室的內容是很受樂的;綁匪和警察的對持又是主流電影的模式之一。將聚集病人的急症室和綁匪聯系在一起再添加一點催淚的父愛進去,一部打動人心的精彩電影就此誕生。
電影里的民眾及被約翰·Q綁架的醫務人員和病人,毫無疑問地都站在了約翰的一邊,在他們眼裡,約翰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父親,因此他們必須幫助這個可憐的傢伙。和民眾對立的是警察和政府,在他們看來約翰首先是一個綁匪,然後再是一個父親。當然這是由於他們站在不同的地位來看此事的。所以這部片子在上映後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聲音。
「贊揚影片的人大多因為它對當今的醫療及保險制度提出了針鋒相對的質疑和譴責,濃縮了許多普通人真實生活中曾經遇到過的問題,反映了社會的時弊。有些觀眾甚至指責影片鼓勵人們運用暴力方式對待生活中的麻煩,因此對影片加以批駁。」
只是,人們之所以會採用暴力方式對待生活中的麻煩,深究其原因只能凸現社會的不公平和弊端。在追究犯人的罪過的同時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員更加要反思一下現行制度的各種漏洞,讓人民能更好地生活在這個本應美好的世界上。
我相信,約翰是一個好父親,然後才是一個好綁匪!
Ⅵ 我打算寫一部關於懸疑電影的影評,希望專業人士指導一下!!!
這些都是我看過且收藏下來的懸疑電影,希望多對樓主有所幫助
一、宗教類:有宗教含義,採用宗教形式
1 七宗罪 1995 宗教式犯罪 布拉德皮特主演 導演:大衛芬奇 特別推薦
2 第九道門 1999 宗教懸疑
3 人骨拼圖 1999 犯罪 有一點宗教內涵
4 異教徒 2005 宗教懸疑 尼古拉斯凱奇主演 特別推薦
5萬能鑰匙 2005 宗教懸疑 靈魂交換,比較精彩
6 寂靜嶺 2006 驚悚 源於游戲,有宗教內涵,有點血腥恐怖
7 失真的畫 2007 藝術式犯罪 一點宗教內涵
二、心理類:隨劇情不斷猜想,最後才知道答案
1 心理游戲 1997 心理懸疑 導演:大衛芬奇 情節很精彩,懸疑電影的經典,特別推薦
2 記憶碎片 2000 懸疑 短期失憶症,值得看很多遍,特別推薦
3 穆赫蘭道 2001 懸疑 一個噩夢,尋找記憶 導演:大衛林奇
4 狙擊電話亭 2003 心理 誠實面對真實的自己,有點心理的震撼
5 蝴蝶效應1 2004 心理懸疑 四種結局,比較精彩
蝴蝶效應2 2006 穿越時空改變歷史的連鎖反應
蝴蝶效應3 2009生活的各種可能
6 盜夢空間 2010 是大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指導,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奧斯卡影後瑪麗昂·歌迪亞主演。陣容相當強大
三、人群類:一群人在一起的心理斗爭
1 致命ID 2003 犯罪 人格分裂,一群人相繼死去,很精彩,特別推薦
2 八面埋伏 2005 心理 一群人相繼死去,情節緊湊
3 九人禁閉室 2005 心理 一群人,爭做最後的贏家
4 哭泣殺狼 2005 心理懸疑 類似我們玩的殺人游戲
5 玩命記憶 2006 懸疑 一群人全部失去記憶
6 恐怖游輪 2009 無止境的循環,劇情很給力,女主角演的很好
四、犯罪類:刑偵破案,找出兇手,探究犯罪心理
1 沉默的羔羊 1991 犯罪心理 奧斯卡電影,包括姐妹篇紅龍和漢尼拔,特別推薦
2 非常嫌疑犯 1995 犯罪心理
3 一級恐懼 1996 犯罪
4 王牌對王牌 1998 懸疑 真實案件改編,談判專家為自己脫罪,精彩,特別推薦
5 八毫米1999 偵查 尼古拉斯凱奇主演,八毫米影帶引起,有懸疑色彩
6 暗流 2000 法國電影且是由法國著名演員飾演讓·雷諾
7 神秘河2003 懸疑 三個朋友的故事
8 局內人 2006 犯罪 完美的銀行搶劫,情節很精彩
9 十二宮 2007 犯罪 真實犯罪改編 導演:大衛芬奇
10 龍紋身的女孩 2008 經小說改編的,小說讓歐洲人上癮的完美小說,三年內全歐狂銷800萬本!全球已售出34國版權。榮獲2006年北歐犯罪小說協會最佳犯罪小說「玻璃鑰匙」獎
五、人格分裂類:人格分裂引起的犯罪及懸疑事件
1精神病患者 1960 驚悚 導演:希區柯克
2搏擊俱樂部 1999 布拉德皮特主演 人格分裂 導演:大衛芬奇 經典懸疑片
3機械師 2004 類似搏擊俱樂部 人格分裂
4捉迷藏 2005 懸疑驚悚 人格分裂
5緊閉島 2010 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 看到最後的結局很驚人
六、其它:靈異,意外的結局
1 第六感 1999 鬼眼 結局意外
2小島驚魂 2001 驚悚 妮可基德曼主演 結局意外
3靈異拼圖 懸疑 尋找兒子,發現一個陰謀,過程還比較精彩
Ⅶ 誰來幫忙寫篇《肖申克的救贖》的觀後感,要突出堅持才會成功或發現機遇這兩個主題,600字左右
《阿甘正傳》與《肖申克的救贖》
1994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肖申克的救贖》是《阿甘正傳》最大的競爭對手,如果說《阿甘》是一個夢 (這是一個黑色幽默的夢, 不要當真),那麼《救贖》就是一種生活。生活比夢簡單,但生活遠比夢境殘酷。而這兩部片子也的確是有很多可比之處,他們也有緣湊在了一個奧斯卡年度。
DVD封套(16張)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當一片羽毛緩緩飄盪的時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優美的圓舞曲,因為不管拿到的是什麼,巧克力永遠都是可口的。《阿甘正傳》展現給我們的也永遠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那一面,也會讓我們時刻為生活的美好的而滿足。 忙著去活或是忙著去死?(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肖申克的救贖》把生命變成了一種殘酷的選擇。肖申克的救贖是我們簡單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東西。相信自己,不放棄希望,不放棄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屬於自己的輝煌,這就是肖申克的救贖。 雖然最後找到了通向天堂的那條路,但是這條追尋的過程中卻是充滿坎坷。 他們都是極為優秀的影片,至少他們都是那種讓你看完以後就絕對不會忘記的影片,而且每次看完都會有不同於前一次的感覺和感受。在兩部同樣經典的影片面前,奧斯卡的評委們選擇了《阿甘》,也就讓它的影響力和觀眾接受程度遠遠的超過了他的競爭對手。但是埋在土裡的金子終究是要發光的,這些年來,《肖申克的救贖》卻開始了奮起直追,受關注的程度並不比《阿甘》少,而且很多人開始為他鳴不平。而我則能夠充分理解為什麼奧斯卡會選擇《阿甘正傳》? 第一:同湯姆·漢克斯比起來,蒂姆·羅賓斯(Tim Robbins)當時還是個小字輩。憑借著《費城故事》,漢克斯已經問鼎過奧斯卡,而且他也是好萊塢好男人的典型代表,沒有緋聞,家庭和睦,樂善好施。不管他被那年的奧斯卡提名,他都會是最最熱門的候選人。而後者卻初出茅廬,影響不大,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他現在已經極少演戲了,基本上都是當導演。而該片也是導演弗蘭克·達拉伯恩特(Frank Darabont)的處女作,奧斯卡很少把大獎頒發給一個第一次執導筒的導演。弗蘭克·達拉伯恩特後來也與湯姆漢克斯一起合作拍攝了《GreenMiles》。 第二:奧斯卡比較偏向於弱智人士(扮演殘疾人是演技的大考驗),對現實主義題材往往重視不夠。《飛越瘋人院》、《雨人》等等都是此類型影片,也都獲得大獎,美國人也常說,只要是跟傻子有關,就容易獲得奧斯卡。而好萊塢對現實主義的題材往往重視不夠,特別是那些揭露美國社會黑暗面的影片幾乎是絕少得獎,而《阿甘》則是把美國當代很多的重要事件都貫穿起來,並以一種很幽默的語氣調侃了一把,由此可見,《阿甘》獲勝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一個奧斯卡小金人雖然很重要,但是奧斯卡歷來的傳統是比較重視商業影片,忽視文藝片,重視大牌演員和導演,忽視新人,所以他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在很多人看來,落敗的《肖申克的救贖》遠比《阿甘正傳》要來的深刻也更有回味的餘地,當然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兩部電影有許多的相似之處。 神似的男主角:我常常認為湯姆漢克斯與蒂姆羅賓斯在很多地方都非常相像,都屬於那種沉默深沉型的男人,一幅生就正派的臉,是那種讓女人覺得非常可靠有安全感的男人,讓男人覺得是那種正直而又值得信賴的朋友,所以很容易博得觀眾的好感與信任。最為重要的是他們都有出色的演技,都是那種只要在屏幕上出現,就一身是戲的演員。 探討人生的主旋律:這兩部影片都是在探討人生、人性以及社會。只不過一個充滿了陽光和希望,而另一個則是陰暗和壓抑,恰恰是這種鮮明的對比,讓我們把這兩部影片放在一起比較有了更多的意義。 不知道有沒有人把這兩部影片放在一起看過,我相信一個下午足夠了,一個人靜靜的看,我先看的《阿甘正傳》,後看的《肖申克的救贖》,我當時的感覺就是從天上掉到了地上。兩個男人不同的命運讓我們對生活和未來有了一種重新的認識,看《阿甘正傳》就好像在草地上曬太陽,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但仁者見智, 智者見仁。 導演的思想, 總不能辯駁,陽光讓我們體會到了活著的樂趣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在這溫暖的陽光下,我們絕少能夠想到太陽落山後的黑暗與寒冷。 而《肖申克的救贖》就讓我們體會到了這一切,監獄中生活絕對沒有樂趣可言,更加談不上什麼希望。這時俺想到了新東方的校訓在絕望中尋找希望,這恰恰就是最難的,很少有人能夠在明知道沒有希望的狀態下還在尋找希望,我們常常能從年長的人口中聽到人啊!最好不要和命運抗爭,什麼是命運?那種努力是對生命的抗爭?誰都又說不清楚。當安迪戰勝命運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說這種勝利也許恰恰就是命運的一部分。 日落後的太陽——淺析《肖申克的救贖》閃現的悖論魅力 《肖申克的救贖》給我最大的刺激莫過於刺激,從感官表層塌陷入心靈的冥界,萬千無數的閃爍著、滾動著的強震撼。一時間,很難理清一張精確的刺激解剖圖,權 且粗淺的就其中最耀眼的「悖論」作一次試驗性探析。所謂「悖論」是英美新批評家用來解讀詩歌所運用的一種技法,其實質含義是在文字中表現出一種矛盾形式, 矛盾的兩個方面同時出現,而在一個真理上統一起來。這里,我也嘗試性「租用」其構建《肖申克的救贖》的賞析。
「來這里的,都是無罪的」——主題性悖論
影片開始使用交叉剪輯的畫面傳遞出:汽車中的醉酒的男人、法庭審問、男女合歡、醉酒男子裝子彈、審問、做愛高潮和提槍下車等幾幀影信息。通過可能性的整合,觀者便有了一團疑雲,隨後律師的雄辯輕松的幫助觀者找到了「事實」:那個銀行家,因老婆與人私通,便在酒後幹掉了他倆(一對偷情者)而重要的是這一切 是觀者方面的虛擬的,也可說成是導演幫助觀者作了一次思維熱身運動,但影片並未將此「事實」的過程回證式的復演。在接下來的「監獄風雲」中不時挑逗起觀者 對「事實」的疑慮。當阿瑞問安迪為什麼會入獄時,他說:「我是無罪的。」一方面誘導觀者懷疑甚至重建假設,一方面繼續主題性悖論的凸現。阿瑞聽了後應到: 「來這里的都是無罪的。」於是乎,主題性悖論在不經意間被揭示出來,此時觀者並未注意。影片的高明便是倒置了因果關系,將結論首先提了出來,而後慢慢交待 前提,使觀者隨著影片向縱深發展不斷體驗到光亮,這股光亮最終清晰的回照出主題的偉大預言性,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悖論,但極大地拓展了影片的鑒賞空間。 不過,觀者此刻的重建假設便擱淺在了「不是安迪,誰是兇手」的問題上。我自然而然便聯想到了《夜半歌聲》中的一段鏡頭:男主人公宋丹平在房間內閱讀信件有 人敲門,開門,門又關了起來,失火了,這一過程一共出現了三次,而前兩次也激起了觀者無法得知實情的惱怒,同樣,隨著影片的發展,便消弭在了嗟嘆聲中。導 演在這里還算比較「留情」並未如《尼羅河上的慘案》那般,使觀者懷疑到自己頭上,也沒有如《小李飛刀》、《月光寶盒》那樣使人昏厥,而是在一步步扎實完善 了主題性悖論塑造的同時幫助觀者達悟了。湯米的出現帶來了安迪清白的「公諸於世」,從而有了「無罪的人有罪」這一悖論;影片開始也描繪了獄警長極富有沖擊 快感的結束了剛入獄的小胖的獄中生活,此時,湯米也因對神的誠實而倒在典獄長踏滅的煙頭旁,自然形成了「有罪的人無罪」這又一悖論,同時這一點更通過本該 絕對高義的司獄者卻干著無恥的勾當,以及已經手持著文憑走向美與善的未來道路的湯米的死來強化。
視覺經典 《肖申克的救贖》
沖破海華絲的迷牆 , 是十年前歐美國際電影的許多專業人士 ,對於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觀看之後的一句話通俗解釋 。 當時或者現在 ,凡是看過這部著名影片《肖申克的救贖》,細心的觀眾就一定不會忘記 ,電影當中那一張醒目靚眼的電影明星海報 , 畫面中心女主人公是一代國際影後海華絲 。 正是這一張巨大的海華絲電影招貼畫 ,擋住了鐵監深處大牆上的黑窟隆 ,那是影片男主人公安迪出逃牢獄的唯一洞口 。 也是無辜囚者面向希望和光明的通道 。由於監牢特出地域 ,逃跑的洞口只能用一張美女招貼僥幸遮擋 。 這樣一來 ,艷麗的海華絲的女性藝術形象便在整部電影當中 ,擁有了她自巳更加耀眼的新解釋。單憑此一看點,我們應當承認,這部影片《肖申克的救贖》儼然不同於《基督山伯爵》的那一式黑牢越獄 。《肖申克的救贖》顯得更具有人情味道 。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中招貼上的海華絲全名為麗塔 海華絲 。 查看了一下有關的資料 , 才知道影片《肖申克的救贖》當中 ,被那個無期徒刑黑人犯者埃利斯看了無數遍 ,銀幕台詞如數家珍似的海華絲主演的電影及其海報叫做《吉爾塔》 。 而這一張《吉爾塔》電影海報 ,則是四十年代好萊塢百萬身價女星的象徵 , 她屬於太多次數刊登全球各種娛樂角落的廣告招貼 。 海華絲是一個從不願意被稱為面價如花朵的女星 ,如果人們非拿植物相比相形 ,海華絲更加甘願自擬森林女人 。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成功公映於1995年 ,所以又名《刺激九五》是因為本片當年大紅一陣 ,而且確實造成了不小的轟動效應 。這可能也是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又叫做「刺激九五」的一個源由 ? 不大明白為什麼港版的譯名那麼直白 , 叫做「月黑高飛」 。 殺人嫌疑犯安迪的入獄時間為1947年初 。這也是這部電影故事內容的正式開端 。 在那一年的奧斯卡的激烈角斗當中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拿到了包括最佳影片 ,最佳男主角 ,最佳攝影等七項大獎提名 ,但是影片《肖申克的救贖》終於沒能戰勝掉同年同檔期的《阿甘正傳》《低俗小說》《燃情歲月》等等 ,大片陣浪重重壓頂 。最後在檯面上 ,《肖申克的救贖》終局鎩羽全軍歸敗 。徹底輸給了好萊塢的主旋影片人物阿甘 。 不過這部影片《肖申克的救贖》在全地球上最負盛名的電影網站 IMDB 裡面 ,仍然擁有過份觀者 ,其賞擊頻率頗高 ,名次居頂滿排不下 ,僅僅落在世界影壇的黑色影片《教父》的名下 。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 的故事生動好看 ,抓緊人心 ,在這部 142分鍾時長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贖》 劇照
的全程當中 ,講述了一個銀行副總裁安迪蒙冤入獄的故事 ,安迪因為涉嫌犯案殺妻被判兩次無期徒刑 ,終身監禁緬因州的一座牢獄大牆之內 。 無罪蒙冤 ,一心想逃 ,自證清白 , 這便是電影的主脈線絡 。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是根據史蒂芬 金的同名小說改編 ,由弗蘭克 達拉伯恩特導演 ,華納影業公司拍制 。影片中的第一主角為蒂姆 羅賓斯主演 。 第二主角由黑人影帝摩根 弗里曼聯手搭擋 。 因為影片沒有女一號 , 所以盡由這兩位影壇帝級人物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贖》出手玩耍 。 由其是蒂姆 羅賓斯的表演 ,永遠都是那麼的不動聲色 ,不溫不火 ,雅質非常 。蒂姆 羅賓斯新近在《神秘河》中的飾角也是 ,一如他的影帝風范 ,有的地方眉目的傳達 ,竟然神同自巳的這一部《肖申克的救贖》 。觀眾嚼得有滋有味 。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當中 ,兩位一白一黑大牌男星會二合一 , 全局有過多次席地而坐的暢談對手的文戲 。人物現場表演過隱而且吃重 。 兩個明星每次對手相逢 , 都是素麵朝天 ,傾談人生 ,惦記生逃 。 肖申克的大牆裡面 ,他們總是念念不忘外面的世界 ,他們渴望遠走飛高 。他們願意像雁子一樣活得自由一些 ,他們老是企圖成為監獄之外人的理想 。他們的手段不盡相同 ,黑人刑犯埃利斯反復申請個人出獄假擇 ,但是身在大牢四十年 ,緬因卅當局都不給他這個機會 。安迪不同黑人獄友埃利斯 ,觀眾彷彿僅僅見到安迪申請過一次 ,一次重新驗證自己罪案的口頭表達 ,殘遭處罰之後安迪便不再企圖證明無罪 。只是加速了個人的地遁計劃 ? 對於安迪逃遁構想 ,埃利斯覺得那是幻想 ? 影片對於安迪的自我想往 ,並非沒有任何暗示 。 這是我後來再看本片 ,才得到的重要收獲 。 有一個場景是 ,安迪從大獄圖書館里翻到了一張《費加羅婚禮》的唱片 ,安迪一時沖動 ,把自己反鎖在肖申克大牢的播音室里 ,用擴音喇叭巨聲廣播著《費加羅婚禮》中的那曲著名的詠嘆調《夜色溫柔》 。哇哇聲尖的洋腔女高音仿沸穿剌了肖申克的上空 。 安迪濫放廣播的代價是禁閉兩個星期 。獄友問安迪這么干值嗎 ? 安迪指指腦袋回答 :有音樂就有自由 …… 其實初看影片《肖申克的救贖》 ,我還真的以為犯人們想要逃跑出這座牢固的肖申克 ,那恐怕只能是一個美好的理想化的空談 ? 對於肖申克本座監獄的牢不可破 , 影片早在開頭時份 , 就以接續不斷的幾個技巧高超的正打反打 ,又是高的俯角 ,又是低的仰角 ,早拿移動電影鏡頭 ,給調度明白了 。 看上去確實 ,肖申克這里算得上守備森嚴了 。 不過肖申克牢獄再嚴 ,也沒能擋住犯人們偷運私貨 。比如安迪買的那一張巨幅海華絲海報 ,以及挖地洞的小斧頭 ,等等有價水貨 。 一開始看片子 ,我並沒有料到安迪會秘密逃循 。而且再說了 , 至少我自己初看電影的時候 ,還從來沒有想到過海華絲身後 ,居然有一個逃生的秘密洞口 。 我當時只是以為 ,鐵牢裡面掛的那一張招貼海華絲 ,只是一面漂亮尤物的臉 , 作為犯人安迪只是藉此消消愁而巳的吧 。卻堅決不會想到海華絲身後 ,居然覆蓋有一個瞞天過海的洞口 。用埃利斯沉重的畫外音旁白講 ,那洞口下面 ,是一道暗無天日 ,臭氣熏天的五百碼的下水溝 ,這有五個足球場的距離 ,只要一出去 ,便是自由了 。 說影片《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懸疑電影也並不過份 。 其實從影片一開始 ,導演就在暗地裡 ,時時處處為他的人物布陣擺局起來 。 說實話 ,第一遍看電影時 , 我自巳應當是看不出什麼眉目的 。 尤其在那海華絲廣告招貼後面 , 那一個深藏不語的洞 , 我更沒看出來 。 其實這也正是影片《肖申克的救贖》的一處絕好伏筆 。 那畫後的洞一直深埋不露 ,而且直至片尾 ,觀眾才隨著影片中那個惡霸典獄長的揭破洞口 ,才如夢初醒 ,才恍然大悟 ,這才真正欽服了整部影片圓通而且詭秘的設計 。 後來我們還能夠看到 ,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當中的安迪對於自由的嚮往 ,是從始至終的 。 他絲毫不動搖的 ,用了一把刻石的小板斧 , 每天挖牆不止 ,足足挖了二十年 ,挖到了終能自救的那一天收局 ,挖到了海華絲掀開身子 ,顯出洞口時刻 , 一下子叫電影上下的一切人全看僵了 。 按照黑人獄友埃利斯的說法 ,用那樣一柄小斧子掏洞逃命 ,怕是起碼要花上六百年的功夫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的電影蒙太奇銜接講究 , 電影內容想法深到 。 電影畫面經常多用特寫與中近景 。 由於故事結構縝秘 , 所以電影極少運用空鏡頭梳理過渡 。它通過在陰暗與壓抑的深牢當中 ,探討了無希望境地中的人的信念和自覺 。鏡頭華彩凈潔 ,攝影的正反打獨特 ,為電影主題服務的專配音響與背景配置 ,舒服體貼 ,深入心間 。 視聽起來相當流暢動人 ? 不是嗎 ? 但這里須要說明的是 ,在肖申克監獄裡面 ,並沒有什麼童話可言 。 這一句話 ,是那個在肖申克牢獄里長住四十年的黑人埃利斯講的 。 不管在黑人或者白人的獄者中 ,大牆外面高飛的鳥兒才是童話的主角 , 鳥兒們的每一片羽翼上面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 。 大牆里頭 , 只有海華絲的言形 ,才是自由與童話的象徵 。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當中的肖申克大牢里 ,經常放映四十年代的黑白經典電影 。光是那一部塔麗 海華絲主演的名片《吉爾塔》 ,埃利斯就津津有味看了三四遍 。 又據有關正版史書介紹 ,好萊塢影片《吉爾塔》不光只是肖申克監獄里的人偏愛 ,而且這一部《吉爾塔》也是當時美利堅所有電影觀眾的最愛 。就連當年杜魯門下令轟炸廣島的原子彈 ,居然也是用吉爾塔的名字命名的 。 這么看來 ,那一張關於海華絲的黑白招貼畫 , 就不僅僅只是一張純粹的海華絲照片了 。根據影片情節 ,實在的講 ,這張麗塔 海華絲的電影海報 ,貼在肖申克鐵窗大牢安迪的後牆上 ,就應當算是一扇有意思的迷牆了 。她們同在一牢 ,海華絲始終笑靨而對 ,安迪始終冷顏以報 。 他們相互做伴 ,耳鬢廝磨 ,一年復一年 ,一日復一日 ,無罪的安迪最後終於 ,冷冷的沖破了海華絲身後的那座三四米厚的高大迷牆 。 安迪給了自己一個 ,屬於自己的全新天地的自由 。 那一夜 ,安迪他是順著地溝下水沖出了自身 ,迎著暴風雨放生去了 。 那一夜 ,安迪赤裸著雙臂伸向天空的那一刻 , 突然驚雷從夜空劈過 。 那一夜閃電 ,正如典獄長諾頓在他辦公室牆上高懸的神靈書法 : 上帝的審判比預料來得更快 。 諾頓遭到了應有懲罰 。 安迪的肉體和靈瑰一起 , 終於在肖申克救贖了 , 救贖並不是從天自降的 ,而是安迪一毫米 , 一毫米地挖 ,足足花費了二十年時間 , 沖破了海華絲身後的那堵高大迷牆 。 沖破了海華絲的迷牆 , 肖申克的救贖 。 安迪正在碧誨藍天上 ……
《肖申克的救贖》——希望、自由、友誼
美國好萊塢電影的魅力是我們有目共睹的。許多經典鏡頭讓我們今天再回想時,都仍然回味無窮。它讓我們人類實現了許多無窮無盡的幻想,難怪人們把那裡稱作 「夢工廠」,但我認為其實更深層的原因是要更多地向世界宣揚美國人民的文化精神內涵。我這里為避免冗長的贅述,不想把話題說得太大,只是就一部影片來談談 這方面的心得體會。針對前面朋友們的話題,我就拿《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來舉例吧。有的朋友覺得這部影片情節一般,立意也沒有什麼新奇之處,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至少能讓我們看到三點:希望、自由、友誼。 如果想了解一個國家的社會狀況、人文思想和生活環境等等,最好的一條途徑就是看看監獄的犯人生活,因為那是最快和最真實的。而《肖申克的救贖》就是這樣一部監獄影片。銀行家安迪被冤枉進了監獄,受盡獄警和犯人的折磨,可是矢志不渝,樂觀人生,充滿希望地面對一切,最終運用智慧逃出生天,並使惡人伏法。影片的最後是主人公逍逍遙遙的與監獄中的老朋友在「芝華塔尼奧」的海灘分享美麗的人生。我要說安迪入獄之後的監獄生活是影片主題反映的重中之重。從情節的不斷深入,我們知道這個嚮往自由的人本身蘊涵著的豐富的情感和優秀的品格,以及極高的智慧。不是光想挖通越獄通道的簡簡單單的事。如果那樣他不需要用二十年的時間,有機會早就跑了,而是為了誓言和心中的一種美好期望。因為他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使所有獄中的犯人都能夠獲得知識和新生。讓他們知道監獄的犯人也是一個完整的人,也應該獲得教育的權利和學習知識。不應該因為曾經墮落就永遠沒有了重生的希望。 影片中有一句台詞"Institutionalized"(體制化了的)。是的,通過正途獲得人生的犯人出獄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又會重新遇到挑戰。但因為時間的流逝和服刑的經歷往往使人丟掉了希望,丟掉了本該具有的那份勇氣。片中的「老布」和「阿瑞」都是韶華已逝的人,過錯和失足,當然更有冤獄使他們沒能象正常人那樣享受美麗的人生。以致於不知 道如何適應變化,監獄的「體制化」生活給他們的內心留下了無法擺脫的陰影,所以善良的老布只有通過自殺來解脫。所以我們看到影片中安迪為什麼要擴辦圖書館,讓獄友們讀書?又為什麼冒著會被關禁閉的懲罰還要放《費加羅的婚禮》讓大家聽?原因只有一個:無論我們曾經怎樣的沉淪和不羈,怎樣的失去生活,但千萬不要放棄理想,放棄那份希望。只有充滿希望,人生從而變得有意義,從而豐富多彩。 在影片中最壞的人應該是那個給人印象極深的典獄長。這是一個極其貪婪、無恥和陰狠的人。他利用銀行家為自己洗黑錢,報花帳和偷逃稅。在銀行家獲悉自己被冤枉的真相後又突然變卦,兇狠地殘殺了那個想獲得知悉真情的年輕人。我想這才是直接導致安迪真正動了逃跑的念頭。其實在入獄那天開始,只是一個偶然的動作讓主人公看到了獲得自由的機會。當所有美好的希望和合理斗爭都被無情地鎮壓時,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那麼只有自由是最後的希望。我們從影片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個人多麼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心情和無畏的勇氣!最讓人難忘的鏡頭,是主人公爬出監獄下水道和排泄管後,脫去衣衫,伸出雙臂去擁抱風雨的鏡頭。那時刻,我窒息了!我哭泣了!一個人為了生存,為了希望,為了自由竟然有如此偉大的力量、堅韌的性格和不屈的鬥志! 影片中我們看到監獄中一樣可以建立美好的友誼。只是一句獄中的普通對話,竟成了永遠的誓言。兩個人的友誼不僅是明星的大幅劇照,更是表示心意的可貴的書 籍、石頭。就是這些簡單的東西,讓我們領略到在非凡艱苦的監獄生活中,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和互相鼓勵的友情。雖然這看上去不算什麼,但因為環境的特殊,就更讓人體會到它的彌足珍貴。影片結尾處,當兩個朋友重相聚首,兩人暢快的笑容真是讓人無比羨慕。因為那笑容充滿了天地之間,充滿人們內心的無限希冀。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勵志型影片。我個人把它作為保留影片的原因就是因為它的深遠主題。它給人一種無形的力量,它讓我知道人的一生中所應 該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從而珍惜你現在還擁有它的機會。因為我們人類始終是這樣:只有失去了,才真正意識到它的價值,才又拚命地去爭取奪回來,然後又不去 珍惜。希望、自由、友誼是我們最基本、最起碼的感覺和需要,如果自己不珍惜,那麼難道還祈求別人去珍惜和維系嗎?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本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影片的結局有一種《基督山伯爵》式的復仇宣洩。
以上內容是網路里的,可以根據你的需要從中選取。
Ⅷ 布萊恩·海爾格蘭德的獲獎情況
2004
金球獎(Golden Globe) 最佳編劇(提名) 神秘河 (2003)
金衛星獎 Best Screenplay, Adapted 神秘河 (2003)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神秘河 (2003)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劇本(提名) 神秘河 (2003)
美國編劇工會(WGA Award (Screen))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神秘河 (2003)
廣播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編劇(提名) 神秘河 (2003)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神秘河 (2003)
在線影評人協會獎 Best Screenplay, Adapted(提名) 神秘河 (2003)
USC Scripter Award USC Scripter Award 神秘河 (2003)
PEN Center USA West Literary Awards Screenplay 神秘河 (2003)
London Critics Circle Film Awards Screenwriter of the Year(提名) 神秘河 (2003)
American Screenwriters Association, USA Discover Screenwriting Award(提名) 神秘河 (2003)
2003
Washington DC Area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Best Screenplay, Adapted 神秘河 (2003)
Southeaster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Best Screenplay, Adapted 神秘河 (2003)
1999
Cognac Festival Film Policier Audience Award 危險人物 (1999)
1998
金酸梅獎 最差編劇 郵差 (1997)
金球獎(Golden Globe) 最佳編劇(提名) 洛城機密 (1997)
金衛星獎 Best Motion Picture Screenplay - Adaption 洛城機密 (1997)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洛城機密 (1997)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劇本 洛城機密 (1997)
美國編劇工會(WGA Award (Screen)) Best Screenplay Based on Material Previously Proced or Published 洛城機密 (1997)
廣播影評人協會獎 Best Screenplay, Adapted 洛城機密 (1997)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改編劇本 洛城機密 (1997)
在線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劇本 洛城機密 (1997)
佛羅里達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劇本 洛城機密 (1997)
USC Scripter Award USC Scripter Award 洛城機密 (1997)
Southeaster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Best Adapted Screenplay 洛城機密 (1997)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USA 最佳劇本 洛城機密 (1997)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最佳劇本 吹牛顧客 (1998)
London Critics Circle Film Awards Screenwriter of the Year 洛城機密 (1997)
Las Vegas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s 最佳劇本 洛城機密 (1997)
Chlotrudis Awards 最佳劇本 洛城機密 (1997)
1997
Society of Texas Film Critics Awards Best Screenplay, Adapted 洛城機密 (1997)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最佳劇本 洛城機密 (1997)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最佳劇本 洛城機密 (1997)
Boston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最佳劇本 洛城機密 (1997)
Ⅸ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一部監獄電影叫什麼名字的呀
你說的是不是〈逃出瓦龍堡〉?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簡介
憑借一張布滿了皺紋的臉和在觀眾心目中的偶像地位,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名字只要出現在銀幕上,准能引起人們的轟動,這樣的影星並不多見。更不為人所知的是,伊斯特伍德同時還是一位製片人兼導演,在這些領域創下了令人驚羨不已的成功記錄。直到他因拍攝《不可饒恕》(Unforgiven)榮膺奧斯卡最佳導演後,才為人們所知曉。
伊斯特伍德1930年5月31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曾做過伐木工、加油站工人和其它工作。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他來到了好萊塢尋求發展。來到好萊塢後,伊斯特伍德先是在環球電影公司拍攝的幾部影片中跑龍套--在影片《狼蛛》(Tarantula)的片尾,他駕駛飛機用凝固汽油燒死了那隻巨大的蜘蛛。隨後他憑借在電視劇《皮鞭》(Rawhide)中的表演而開始小有名氣。然而真正成就了他的事業,使其從小有名氣一躍而蜚聲國際影壇的是賽爾喬-萊昂內(Sergio Leone)執導的三部義大利西部片:1964年的《為了幾塊錢》(A Fistful of Dollars)、1965年的《為了更多的幾塊錢》(For a Few Dollars More),和1966年的《善、惡、丑》(The Good,the Bad and the Ugly)。
回到美國後,伊斯特伍德成立了自己的製片公司-馬爾帕索(Malpaso)製片公司,1967年他製作的西部復仇題材影片《高高吊起》(Hang 'Em High)非常賣座。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這段時間里,他塑造了一連串的角色拓寬相對狹窄的戲路,其中最出名的當屬1971年他拍攝的《警探哈里》(Dirty Harry)。伊斯特伍德還執導了多部很受歡迎的影片,其中包括1971年出品的《迷霧追魂》(Play Misty for Me),該片是《致命的誘惑》(Fatal Attraction)的前奏;1973年的《荒野浪子》 (High Plains Drifter)以及1976年的《西部執法者》(The Outlaw Josie Wales)。盡管伊斯特伍德以硬漢的形象而著稱,但在諸如浪漫喜劇片《硬漢比利》(Bronco Billy,1980年出品)等他自導自演的影片中無處不折射出他內心的柔情。
作為影片製作人,伊斯特伍德從他的前輩唐·西格爾(Don Siegel)和賽爾喬·萊昂內(Sergio Leone)兩位導演身上汲取了許多精華。他們很清楚何時該為一幕簡單的布景增添一些視覺效果。他們的理念完全合乎伊斯特伍德的演出風格,他將這些理念融入自己的拍片技巧中並取得了驚人的成功,終於他在1993年因《不可饒恕》(Unforgiven)一片的出色表現而榮獲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同年,伊斯特伍德推出了另外一部精彩影片《火線阻擊》(In the Line of Fire)。1995年,伊斯特伍德將當時最暢銷的小說《廊橋遺夢》(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改編成電影劇本並搬上銀幕,他本人也在片中擔任角色,與梅瑞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合作演繹了一場精彩的對手戲。他不僅自導自演了該片,同時還是影片的製作人。
伊斯特伍德除了1995年拍攝的影片《星落家園》(The Stars Fell on Henrietta)在票房與影評方面都差強人意外,後來創作的許多作品大多都取得了相當的成功。1997年,他製作並執導了影片《午夜善惡園》(Midnight in the Garden of Good and Evil),該片根據約翰-貝倫特(John Berendt)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講述的是發生在美國南部城市的一起兇殺案。隨後,他又連續自導自演並製作了三部影片:1997年的《絕對權力》(Absolute Power)、1999年的《真實罪行》(True Crime)以及2000年的《太空牛仔》(Space Cowboys)。然而隨著他的另一部影片《血腥傑作》(Blood Work)的問世,許多影迷不禁對這位從影多年的演員兼導演是否有能力再次拍出優秀的電影開始表示出懷疑。盡管他的這部神秘的驚悚片受到了一些人的歡迎,但大部分影評家和觀眾都抱怨這部電影的情節平淡無奇,沒有多少創新之處。果不其然,這部凄的影片票房收入黯淡。
如果有人因《血腥傑作》的慘敗而對伊斯特伍德的能力有所懷疑的話,2003年底他根據暢銷小說《神秘河》(Mystic River)改編的影片問世時,又將為之瞠目。《神秘河》被眾多影評人士及觀眾認為是伊斯特伍德迄今為止最優秀的一部作品。該片得到了西恩-潘(Sean Penn)、蒂姆-羅賓斯(Tim Robbins)、以及凱文-貝肯(Kevin Bacon)等眾多影星的加盟。影片對暴力與復仇的本質進行了思索,格調灰暗。導演伊斯特伍德自信的眼光、劇本對丹尼斯-萊漢(Dennis Lehane)的原著忠實,加上三位影星極富感染力的表演使得影片令觀眾如痴如醉。
伊斯特伍德導演作品
《神秘之河》(2003)
《太空牛仔》(2000)
《午夜善惡園》(1997)
《廊橋遺夢》(1995)
《不可饒恕》(1992)
Ⅹ 求電影《蘇州河》的專業影評
[選片背景介紹]
婁燁是中國的第六代學院派導演,他的影片追求生存還原,自覺擯棄民族和個人神話,掙脫歷史文化的挾裹,將人從重重符號中釋放出來,裸露生命的真實狀態。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滿足,自我封閉,展示的社會生活面過於狹窄且脫離普通人的現實生活。我選的電影是他的《蘇州河》,該片2000年獲得第二十九屆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大獎(金虎獎)、第十五屆法國巴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獎。
選擇這部電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這部電影反映的內容,很觸動,我看了好幾遍,但每次都內心的感情都很復雜。二是想分析一下這部電影的手法、技巧,特別是由婁燁所代表的一批獨立電影製作人的學院派電影手法。
這部電影在國外獲了很多大獎,在國內所受的關注卻極小。但是這部電影和《鬼子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等一樣,都是很不錯的大陸藝術片,這也是我選這部很冷門但是藝術性很強的電影的原因。
[故事梗概]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上海的普通攝像師,以為別人攝影為生,開頭是他眼裡的蘇州河是穿過上海的一條骯臟的河,在河的兩岸發生著普通人不同的生活。
一天,一個酒吧的老闆找到他,要他拍在店裡游泳的美人魚的形象。攝影師逐漸與扮演美人魚的女孩熟識,從她嘴裡得知馬達和牡丹的故事。
馬達是一個以送貨的黑道郵遞員。一次,主戶讓他送一個小女孩牡丹(周迅飾),這樣幾次後,馬達與牡丹熟識,並產生了愛情。但不久馬達被捲入了綁架的陰謀,綁架者企圖要挾牡丹的父親,以綁架牡丹來換取錢財。而綁架者是馬達的黑道朋友,他們讓馬達在送牡丹的路上趁機綁架牡丹,馬達不願意這樣做,又迫於朋友壓力,只得答應。拿到錢後,牡丹知道自己被騙,絕望之下跳入蘇州河,最後一句話是,她將化為一條美人魚,從此不見蹤影。馬達因參與綁架也被投入監獄。
當他出來時,很多年過去了。但他依然思念著牡丹,他借送貨的時間,四處打聽牡丹的消息。一次在酒吧喝酒,發現女服務員(即前面提到的扮演美人魚的女孩)長的很像牡丹,就想辦法與他接近。攝影師知道此事,感到馬達在搶自己的女朋友,於是找來打手將馬達痛打一頓。馬達逐漸明白扮演美人魚的女孩不是他要找的牡丹。請求攝影師利用他與警察的關系幫助他找到牡丹,攝影師答應了他。不久,攝影師接到一瓶寄來的帶有野牛草的沃特伽酒,從信上得知馬達在他的幫助下終於在一個便利店裡找到了牡丹。
攝影師本以為事情就此結束,沒想到接到公安局的傳喚,要求辨認在車禍中死去的人,馬達來到事故現場,原來馬達和牡丹喝了過多的沃特伽酒,在帶著牡丹經過蘇州河上的橋時,摩托車墜入河中,兩人溺水而死。扮美人魚的女孩也來到現場,終於相信了馬達所說的和牡丹的事情是真的。最後她也離開了攝影師,看攝影師會不會像馬達一樣去找她。
[故事結構]
《蘇州河》的故事從結構上其實夾雜著兩段愛情--馬達和牡丹的愛情、敘述者即攝影師「我」與美美的愛情,這兩個故事由敘述者的敘述加以銜接。
第一個愛情:送貨員馬達出於犯罪的目的接近了牡丹,但隨之而來的愛情令他手足無措,愛還是不愛,他也想不清楚。在牡丹跳河的那一剎那,也許他明白了什麼是愛情--至少是牡丹對他的愛情。馬達在出獄後苦苦尋找牡丹,在尋找過程中馬達遇上與長得酷似牡丹的美美,以及美美的男友敘述者。一番波折之後,馬達終於找到了人間蒸發多年的牡丹,兩人重又飲酒,最後意外地死去。這是本片的主線。
第二個愛情:相對來說簡單得多,主要通過敘述者的自白來完成。美美是世紀愛心酒吧的「美人魚」--一類在酒吧的透明水櫃中表演的女優。敘述者「我」認識美美之後不久,兩人即開始同居。不過敘述者可能一開始並不認為這是「愛情」,從他那反應神速的一句「我們是現在分手,還是做愛之後再分手?」就可以看得出來,新同居時代,同居而已,誰會去想「愛情」這兩個字?馬達、牡丹死後,美美也離開了。這是影片的輔線。
[電影人物分析]
1、美美
也許美美這樣的女子,是都市裡常常可以看到的吧,不相信愛情的女子。也許是曾經有過愛的傷痕,才會獨自一人在大都市裡謀生,生活的艱辛,使得她不得不做著有些低微的工作,她不相信天長地久的愛情,因為那些只是愛情故事裡才有的。最後她離開了攝影師,或者是為了想驗證他們之間的愛情,或者只是不想繼續這段所謂的愛情,想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
2、馬達
馬達不是那種很善解人意,很溫柔體貼型的男子。他應該是在牡丹跳了蘇州河之後,才發現自己徹底地愛上了那個小姑娘。當然他尋找牡丹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想求得牡丹的原諒,如果牡丹死了,他的心結永遠解不開。因此不管牡丹是否真的死了,他的餘生都會一直地找下去。
3、牡丹
牡丹是一個沒有得到過什麼親情溫暖的女孩子,媽媽的早逝,爸爸的荒唐,她早就習以為常,直到遇見馬達,她才感到了真正的快樂。當馬達欺騙了她,背叛了她的愛情之後,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她活下去的理由,於是她才可以帶著那樣從容的表情跳下蘇州河。即使後來他們重逢,他們也沒有因為喝酒駕車而雙雙死去,他們還可以回到以前那樣嗎?答案是肯定的,一切都回不去了,而蘇州河成了他們生命的終站,是開始也是結束。
牡丹和美美完全是兩種人,卻因為有著同樣一張臉孔而結緣,家庭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兩人的迥異,卻在愛情這一問題上有著一致性,都是想獲得一份永恆的愛情,卻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傷害,都逃不過愛情的追逐。馬達是一開始有目的的接近牡丹,但是在所愛之人的死亡面前,他卸下了假面具,原來他對愛情也是十分執著的,他始終相信牡丹不會死,尋找成為了他活著的唯一理由。
4、攝影師「我」
敘事者"我」應該不曾真正愛過,就算對美美也是,即使曾經有過愛情,也只有短暫的一刻,我們不斷看到美美出門的情景,然後他等待著她歸來。他無法完成馬達所做的種種,因為他不是馬達,他是個現實的愛情者,他知道他與美美的愛情是不會有結果的,所以他最終決定放棄。
影片中的攝影師在結尾處推翻了自己在影片開始時所說過的話,美美問他:如果我走了,你會找我找到死嗎?他語氣不確定的回答:會的。但在結尾處美美終於走了的時候,攝影師對自己說:我將等待下一次的愛情降臨。
這樣的四個人物形象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現實社會中的各型各態的人,四種人的四種個性與對愛情的不同態度是整個影片的客觀反映。反映現實中不安和浮躁,崇尚真誠和純真。
[電影分析]
許多影評盛譽,《蘇州河》中的搖晃鏡頭、第一人稱敘事的拍攝手法、兩段式劇情發展,還有角色形象的塑造,都十足有《重慶森林》中以愛情故事反映時代風貌的味道,也因此婁燁有了「中國王家衛」的美譽。而另有影評指出,《蘇州河》中兩個面容相仿的少女,愛情與生命因機遇而交會,更宛如奇士勞斯基《薇若妮卡德雙重生命》的變奏版。下面就從多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部電影。
一、 結構
整部影片絕大部分是以「我」——一個攝影師的眼睛所看到的日常生活片斷構成的。所以「我」的樣子至始至終沒有出現在影片中。《蘇州河》是一部很典型的作者電影。這讓我聯想到了安東尼奧尼的《雲上的日子》,同樣是夾雜著導演的敘述,有時候,攝影機在記錄別人的故事,有時候,我們會成為故事的一部分。電影在導演的攝像鏡頭之下。影片的敘述者總是不緊不慢地敘述, 「我的攝影機不撒謊」敘述者在電影開始便說明了.這樣的結構讓人感覺很乾凈、利落。
二、鏡頭
整部電影的色調是灰色的,膠片給人一種粗糙的顆粒感,鏡頭一直在晃動中展開,旁白敘述更多的代替了演員的語言交流,不知道是不是屬於《阿司匹林》那種的旁白電影。我猜整部片子是用8毫米或16毫米的機器拍的,所以,畫面的素質似乎不能太較真,有時,鏡頭的運動和節奏也有一點奇怪,但即使如此,畫面的震撼力,還是足夠。整部電影的畫面風格有一點像岩井俊二,但比岩井俊二更粗暴。片頭一開始那條長鏡頭無論如何也不能放過——那不是透過鏡頭看一條河,那是透過一條河,看一座城市,和發生在一座城市中的生死愛恨。
不合時宜地晃動,焦距得拉進和推遠,畫面的清晰和模糊,很真實的表現出這個故事。 依舊搖晃的畫面,中長的鏡頭,機位跟近,特寫,他的鏡頭感覺與賈章柯導演的長鏡頭剛好有個對比。驚恐的男人的臉龐有著懺悔的表情,帶著微笑的女人的面容有著不辨虛實嘲諷的目光。水花四濺,一切安靜了,成為過去。在主觀鏡頭的攝影機前,盡情傳達的特寫與剪影,成功烘托出兩個女孩死生的交替,像極了日本怪誕攝影師荒木經惟作品中的女人。特別是拍周迅的臉時,忽遠忽近,神情的變化和攝影角度的變化都為影片帶來了色彩,讓人不禁贊嘆攝影技術的作用有如此之大。此外影片的節奏很快,跳躍性強,對白簡短而精煉,不拖泥帶水。粗糙畫面,晃動不安分,如人好奇探究的眼睛。探究著別人的同時也探究著自我。是窺視的姿勢,因為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在影片用攝影機記錄下在河面上諸多的景象,將鏡頭對准城市的低層,又是用非常紀實的拍法,這個段落給人以不少的期盼,然而在此段落最後,鏡頭落幅在水面的倒影上,這暴露了導演的意圖:蔞葉並無意在這座城市裡尋找一段歷史,一種真實,他所關心的,只是破敗的城市景觀下一個鏡像般的愛情故事。
最後,說說兩個自己感到特別震撼的鏡頭,一是牡丹從蘇州河的橋上脫手仰面直落入江中,一是馬達掀開帷幕的一角看著美美梳妝打扮足有幾分鍾,兩個鏡頭都是一氣呵成拍攝的,婁燁的才華明白無誤地寫在了這兩個出手不凡的畫面上。
三、語言
1、對白
影片的一開始就打動了觀眾的心。一男一女的對話,女子的聲音有些喑啞,男子的聲音有些漫不經心。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會像馬達一樣找我嗎?」會啊。
「會一直找嗎?」會啊。
「會一直找到死嗎?」會。
「你撒謊……」
這是《蘇州河》最開始的鏡頭。也是影片的主線。
然後是導演開始一段意味深長的陳述:「在這條河流上我們可以看到友誼,看到父親和孩子,看到孤獨,看到一個嬰兒的降生,看到……看到順水漂流的愛情,看到美人魚…… 看在河的盡頭河流流進大海。」然後依然是旁白,把你帶入這部哀傷的電影之中。
2、語句
(1)、「我知道一切不會永遠, 我想我只有回到陽台上去, 我知道我的愛情故事會繼續下去, 寧願一個人閉上眼睛, 等待下一次的愛情!」。
也許影片的最後一句話才是精髓所在吧。這應該是現代人的選擇吧。我不喜歡他的選擇。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像馬達尋找牡丹一樣,走遍城市大街小巷各個角落,問遍所有能問到的人,來尋找自己迷失的愛情。雖然馬達只是個混混,信誓旦旦的說要走出去干一番事業,最後只做了運輸工人中的一個,雖然牡丹也只是個普通的扎兩只馬尾,穿紅白色運動服的普通女生,雖然他們沒有很多的故事,但是馬達可以用以後幾年的時間來尋找她,尋找離開的愛情,就已經足夠了。能有多少人能耗費精力會尋找自己的愛情,現代人的愛情觀是和馬達的愛情相違背的,卻與敘事者有著相似,這是不是種對愛情的一種迷失呢。曾經,我們期盼一個人的出現,哪怕這是不可能的事,也會內心熱烈的等待。我們什麼時候能像馬達一樣,當她離開時去不顧一切的找尋,整個城市的搜索。
(2)、「蘇州河,一條『沉澱了這個城市的繁華、往事、傳說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盡管婁燁在創作該片的時候看起來是十分自信的,不過那種通過攝像機進行的敘述方式和自以為是的旁白總讓人想起過去的蘇童的小說。不過,總體來說,在國產影片當中,《蘇州河》屬於比較成熟的那種,故事講得不沉悶,旁白和對白也很適合喜歡王家衛的朋友們的口味,所謂一不小心成了「經典台詞」。
(3)、「如果我走了,你會像馬達一樣去找我嗎?」
聽到這句話,突然覺得女人是愚蠢的,當她們相信愛情的時候。 就像美美一樣。 當她不相信馬達的愛情故事的時候,她享受著這個故事。當她知道了這一切都是真的,她就崩潰了。 美美渴望牡丹那樣的愛情。 於是美美離開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美美的離開,是她尋找真正愛情的努力。 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美美的離開,只是逃避罷了。 而她留下的字條,只是她和自己開的一個玩笑。美美是女人。 愚蠢的,脆弱的,神經質的女人。她的選擇似乎讓我看到自己和身邊很多人似有似無的影子,選擇離開,選擇出走,無非是離開暫時的一個自己,結果我們還是我們,回頭來想,不知道我們戀上的是那個人,還是愛上了愛情。
[電影主題]-----關於愛情
蘇州河是婁燁展現才華的力作,不論是鏡頭還是涵義,都是上乘之作。它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愛情的真實性和持久性,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愛情。這些問題是很難解決的,特別是放在現在來看,更具有特殊的意義。蘇州河這部電影帶給我們一個不同的視覺沖擊。
美美離開了我,留下一張紙條,「如果愛我,來找我」。顯然,她震驚於馬達和美美的愛情,並希望在自己和男友身上能夠延續同樣的浪漫。但是,作為敘事人的「我」正如片頭中所表現的那樣,猶豫不決。一方面,他想念美美,希望自己可以和她再續前緣;另一面不想去找她。因為他覺得,一切都不會永遠,美美的離開未嘗不是解脫,他寧願一個人閉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愛情。這個結尾顯示了導演的才華,留給我們一個想像的空間,愛情究竟應該如何對待。這個結局構思的很巧妙,相當具有獨特性,和影片的開頭相呼應。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真正的愛情是必須認真面對的。然而什麼是愛情,我們很難說得清楚。可以感覺,但無法說明。婁燁注意到這個問題,提了這個問題,雖然沒有完全回答,但是給出了一個建議:FIND ME IF YOU LOVE ME(如果你愛我,你會來找我)。
也許愛情這個問題比不上生存、死亡、救贖形而上、深刻、嚴肅,可這並不能否定它
是一種思考,最多是境界不同而已。誰能迴避思考愛情這個永恆的主題?恐怕自有人類以來沒有一個人有資格聲稱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即使有,也是個自大狂,或者可以說,他的精神已不正常了。不過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一些人對作為文學、藝術創作主題之一的愛情抱有空前的輕蔑態度,不知道這種輕蔑是出於本能的自負,還是出於有意識的敵對。
曾經,我們在一個街頭巷尾就可以如此期盼一個人的出現,哪怕這是極不可能的事,也會內心熱烈的等待。習慣在眾人中尋找那個人的影子,而往往會一眼就看到對方,然暗暗喜悅。愛一個人,哪怕不說話,也可以一味去愛,或者只說一句,那麼便是銘心刻骨的。但是,我們什麼時候能像馬達一樣,當她離開時去不顧一切的找尋,整個城市整個城市的搜索,還是像最後一樣,閉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愛情。
影片沒有告訴我們愛情是什麼,它只能告訴我們愛情有什麼,以及我們向愛情發問。你是願意繼續你的愛情故事,還是等待下一次的愛情。每個人都能在內心裡得出自己的答案。或許根本不許要答案。我想關於純粹的愛與期待,旁若無人的找尋,或許只是懷念而無計可施。蘇州河見證這一切。
這是我最近一年來看到的最好的一部國產影片。在我眼裡,它完全可以與西方電影相媲美。走在冬日的陽光下,它的音樂,它的搖搖晃晃的鏡頭,它的漫不經心而又 憂傷的對白,那條很臟很美極溫暖也極親切的蘇州河一直在我心中盪著,與我糾纏著,我知道,我必要把它記在我的筆下,當然,此刻,這記載的過程也是一種快樂。
《蘇州河》這部電影的名字也許並不重要,也許河流,只是一種隱喻。或者是某個人的某些日常生活的片斷,或者是我們生存的某些空間,在那裡,我們相愛,痴迷,纏綿,激越;在那裡,我們背叛,悔恨,痛苦,絕望,;在那裡,我們變老,然後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