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終結觀後感
① 阿凡達的影評
最近剛恢復單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地在下班後買到了昨晚北京雙井UME22:25場次僅剩的一張票。結束時片名「AVATAR」放出那一瞬間全場響起了不小的掌聲,這是記憶中只有被組織看主旋律電影時才會出現的場面。這一刻,我不再擔心阿凡達在天朝會水土不服了,因為這片子和大船一樣,在特效之外也擁有足夠打動非影迷觀眾的東西。
「簡單的美好,清澈的純真,炙熱的夢想」,借用一下陸川的觀感,這位國內優秀導演認為阿凡達是足夠讓中國電影人汗顏的真正「誠意之作」。瑰麗奇偉的潘多拉景色、天人合一的藍精靈文化,在3D的立體感渲染下美得簡直難以言表;而像主角和納美人一樣自由迅捷地在大自然中奔跑、攀躍、騎馬馳騁、乘龍翱翔,更是讓過勞蝸居亞健康的現代都市人感到血脈賁張,體會到原始感情的暢快釋放。
如果說《泰坦尼克號》是銘刻一段生死愛情,《阿凡達》則點燃了人們心中潛藏的野性,口碑效應甚至可能不會亞於天崩地裂的《2012》。
以上只是一般影迷恐怕都會有的感想,只是不吐不快,在此浪費篇幅了。下面說說影片中幾個本人深感嘆服的地方。
1)舍棄無聊的次要情節——頭10幾分鍾直到主角連接阿凡達,我雖然看過劇透但一直在心裡喊太快了,前面鋪墊這么少,下次老爸老媽看的時候能看懂嗎?更沒想到主角第一次連上就直接跑出門外在草地上狂奔。
換個一般導演估計要花5分鍾以上講主角如何受傷致殘、一次次在夢中驚醒雲雲,並用10分鍾時間講解潘多拉的狀況和阿凡達計劃,而本片只通過主角在半路上飽受白眼的幾分鍾,就刻畫出了一個殘疾人渴望自由馳騁的心態,更是不到兩分鍾就把觀眾的視線帶到了潘多拉星球。後面主角的心路變化、主角和女科學家與管理層的斗爭,這些必不可少但不討觀眾喜歡的情節,都被壓縮到了最低限度,把寶貴的時間留給了納美人和最後的大戰。
(PS:順便踩一下邁克爾貝,從珍珠港到變形金剛總是用人物對話、瑣碎情節來拖時間,看變2里山姆和父母在大學里那段時就一直罵:靠,你們這些小地球人還有完沒完,大家要看的是金剛大戰)
2)舍棄當作料的廉價笑點——兩個半小時下來,整部片子居然沒有一個全場爆笑的笑點,只有主角和藍精靈MM初次調情、女科學家重傷仍不忘摘聖樹樣本時響起過一些零星笑聲。回想看過的好萊塢大片,除了整體灰暗的《黑客帝國》和一些哥特式電影之外幾乎都未能免俗,能放棄這種惡趣味確實不簡單。
3)舍棄過多的煽情——與大船不同,一度被視為本片賣點之一的「愛情」在阿凡達中分量並不如想像的重,男女主角的親密鏡頭並不多(畢竟是藍精靈不是人),定情時的對話也沒多少句,更沒有中間來一段歌聲渲染氣氛。主角升級為龍騎士後華麗回歸、盡展王八之氣的宣戰演講,也沒有太多「自由、權利」之類的老詞,總體還比較讓人舒服。
4)舍棄不夠大眾的懸念和「新意」——裝13是人之天性,無論國內國外、專家精英還是普通影迷都喜歡端碗吃肉放筷子罵娘,很high地看完很八婆地挑毛病。從上映前到現在,一直有很多人在說阿凡達劇情老套,無新意,無懸念,某種程度上說確實如此(其實本片有點類似史瑞克式的「王子變青蛙」,還不算老套到掉渣),但那麼多小說翻拍、歷史題材的經典電影,恐怕也沒多少新意和懸念可言。其實就連《第九區》都被一些人指責劇情沒新意了,眾口難調啊。
其實中規中距的劇情正是老卡有意為之,一個拍過異形、終結者,科幻科學素養極高的導演,隨便找個非主流SF小說的創意還不夠驚爆普通觀眾?阿凡達的整體風格是明亮、暢快的,使用太多懸念恐怕會破壞這種氣氛,而多處伏筆盡管大都能猜到卻也基本合理。至於情節新意,科幻片如果不能吸引普通觀眾,符合普通人的審美和心理,就沒辦法賣座——老老實實講好一個經典的故事模板,總比閉門「創新」出無極、赤壁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劇情好些吧。
5)舍棄河蟹結局——如果不是這點也被劇透,我恐怕很難猜到大戰結果居然會是人類徹底失敗並暫時退出潘多拉采礦,而不是達成和平協議後人類另找一塊無主土地。很多好萊塢大片都是宣揚「博愛」搞皆大歡喜的河蟹結局,尤其不會讓代表現代西方世界的一方吃大虧,到今天已經讓人倒胃口。
其實從人類歷史上看,弱勢落後民族的退讓、妥協從來不會有結果,只會讓強勢一方不斷得寸進尺,輕則逐步蠶食,重則撕毀協議大開殺戒。阿凡達的結局,至少還不是那麼直白地兜售廉價普世價值觀,指出只有徹底消滅、趕走惡勢力才是弱者獲得安寧的唯一途徑。(可惜很多西方人總是將此錯誤地套在TG與XZ的關繫上,可嘆)
總而言之,了解大眾的心理需求,能盡量符合不同文化、不同年齡和階層觀眾的口味,但又不媚俗、能在看似平庸的主線劇情之外有所創新,這恐怕就是卡梅隆作為商業大片之王比邁克爾貝、羅蘭艾默里奇等人高明之處,甚至連斯皮爾伯格、彼得傑克遜這樣同等級的巨擘在此方面也有所不及。
② 《死亡詩社》觀後感
[《死亡詩社》觀後感]教育的根本在於學會自我思考--《死亡詩社》觀後感前幾天於閑暇之餘,翻開今年第十四期《讀者》中的《觸動人心的3分鍾》這篇文章,文章的開頭部分提到了三則廣告,《死亡詩社》觀後感。瀏覽了文章中的第一部分"夢騎士"的內容之後,我不禁微微一笑:一個學生在幾個月前看了這個短片之後感觸很深,曾經寫過它的觀後感,我也因此而拜讀過,只是至今我才知道這是大部分台灣人在今天過年時觀看的一個片長3分鍾的廣告!這篇文章還提到去年和前年的同系列的廣告主題分別是"母親的勇氣"和"馬校長的合唱團",作為先是讀了四年學校教育,繼而又讀了三年教育基本理論,而今又熱愛教育教學實踐的我來說,對"馬校長的合唱團"更感興趣。多年的學習經歷讓我並未止步於對"馬校長的合唱團"的了解,我同時對文中所提到的《心靈捕手》和《死亡詩社》這兩部教育題材的電影發生了興趣,前者是在演繹一位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和他陳年故交--一位心理學教授如何幫助整天打架滋事,不敢直面真實自我,但是卻極有數學天賦的問題少年--威爾走上正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後者則是演繹威爾頓預備學校新來的文學教師基丁帶領著一群17歲左右的充滿活力、夢想、激情的男學生如何勇敢地追問人生的。這兩部電影都長達兩個小時之久,但只是觀賞了幾分鍾,我就被《死亡詩社》吸引了,在二十幾分鍾的時候則深深地喜歡上了它,看完以後則完全被它擊中了,反復看了幾遍,還找到了電影中的經典台詞。究其原因,是這部電影給我思想上的啟發很大,對於我這個注重內在精神享受的人來說,被它俘虜也在情理之中。其中有兩點感受是最為深刻的,第一,教育的根本在於學會自我思考,這關乎教育的目的性;第二、惟有在夢想中,人們才是真正自由的,這關乎現實的殘酷性。這篇文章先論第一個感受。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我相信每個從事教育的人都想去尋求它的答案,也許是因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直接決定著教育者所應該採取的教育手段,畢竟是"目的決定手段"。縱觀古今中外,各種哲學學派,各種教育學說,各種政治主張,不斷演進,層出不窮。自從"教育"一詞被創造出來伊始,對它的目的究竟是什麼,這些流派、學說、主張也是爭論不休。只可惜,至今也沒有探討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當然我們並不追求對事物的唯一的確定性的理解,況且"教育"又是眾多事物當中最為復雜的一個。關於這方面論述的書可以稱得上是"汗牛充棟",我沒有這個手筆去論證它。人是萬物的主宰,我假定"人是目的"這個主張是站得住腳的,而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也認為"認識你自己"是世界上最為困難的事情,那麼教育的目的就應該是教人去認識自我,特別是學會自我思考。基丁老師的教育教學手段是為這一目的服務的。在電影中,由於查理的莽撞行為(在校報上刊登信息要學校招收女生,這所學校是一所男校)而暴露了死亡詩社的一些信息,他也因此挨了諾蘭老師的一頓毒打,但他的強硬態度才使整個詩社暫時倖免於難。當諾蘭找到基丁談話時,強調了"傳統"和"紀律"這兩種所謂的"美德"(也是這所學校賴以生存的四大支柱中的兩根中流砥柱)對於學生獲得"榮譽"和"卓越"(另外兩根中流砥柱)的重要性,基丁老師直接闡明了自己的教育目的觀:教育的根本在於學會自我思考。當文學課老師基丁第一次登台亮相時,他沒有一本正經地站在神聖的講壇上,而是吹著口哨從教室中堂而皇之地走過,把學生召喚到教室外張貼著這所學校已經畢業的學生的畫像前,發表一番熱情洋溢的演說,讓學生們走近那些先驅們,敞開心靈,屏息凝神,豎耳傾聽來自他們內心野性的呼喚(當然這些聲音是從基丁的喉嚨里發出來的):Carpe diem,seize the day,boys,make your life extraordinary.當學生們聽到這里時,原本暗淡無光的眼睛立刻炯炯有神,原本死氣沉沉的臉上馬上神采飛揚,從他們的眼睛中、臉上我看到了他們內心極具戲劇性的變化,因為他們的自我被封存得太久,他們的夢想被深深埋沒於殘酷的現實之中,他們的心燈未曾被人點燃過,來上文學課時,男孩們每個人的內心包括整間教室都是毫無生機的,如今被一位名叫基丁的老師給慢慢點亮了。我非常佩服這位老師,他為了培養學生自我思考的能力煞費苦心。在詩歌欣賞時,為了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思想去評判一首詩歌的優劣,他戲劇性地"煽動"每個學生把《英語詩歌五百年》的序言(那是一位權威的博士、教授所作)全部給撕掉,學生集體撕書的混亂不堪的場面至今還令人忍俊不禁、哈哈大笑,稀里嘩啦的聲音至今還在我的耳畔回響。學生在粉碎紙張這種物質的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快感,進而是對一種精神上的超越、解放,那就是對傳統、權威的粉碎。來自家庭的期望、學校的紀律在精神上無休無止地束縛這群青春年少的孩子,他們為了能夠在未來從事醫生、律師、銀行家等等為世人所矚目的,可以為家庭和學校帶來榮耀的職業,如尼爾要成為醫生,諾克森要成為律師,查理要成為銀行家,而屈從於世俗的壓迫,接受學校正統的教育,永遠生存在別人的陰影之下,讓自己貌似優秀、卓越。用別人的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實質上是掩蓋了自己的本性,如尼爾酷愛演戲,諾克森要追求愛情,托德要活出自己,他們目前沒有發泄的途徑,基丁老師這一反傳統的做法滿足了他們的需要,真可謂是大快人心啊!基丁不但使學生明白獨立思考的重要性,還要學生在行為上能夠做到,要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要盲從。在學校的院子里,他讓三個年輕人排成一隊走,本來三個人剛開始走的時候是各自有自己的步伐和節奏的,可是由於受到外界的影響而改變了,最後變得三個人在行為上一致,失去個性。每個人開始都有自己的步伐,自己的節奏,都認為"我本來可以走得不同",而順從(我覺得應該是盲從)的結果則表明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的困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會理性地自我思考是多麼的重要!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學過的六年級語文下冊第21課《我最好的老師》中的懷特森先生,他在講授"貓蝟獸"這一課時所做出的出人意料的舉動與基丁老師的撕書、站在講桌上等做法的初衷有異曲同工之妙,即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不要讓自己的腦子睡大覺,不唯書,不唯上,觀後感《《死亡詩社》觀後感》。眾多"懷特森"對學生的影響不只是局限於知識的授受,技能的掌握,而是對學生的未來影響更為巨大的思維方式、思想方法的變革,而是對學生求知慾望的激發、身心潛能的開發,所以我始終堅信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注重對人的生命的內在尊重,而不是把受教育人的當作是裝滿知識的"容器"。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在美國的五六十年代(195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美蘇國際爭霸剛剛開始,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伴侶"1號成功,這使美國的朝野震驚。他們把這一切歸結於教育,認為美國教育落後於前蘇聯是美國沒有人造衛星的原因,因此在普通教育方面特別重視對數學、自然科學和現代外語的教學,同時提倡天才教育,對有高度天才的學生進行特殊教育,以便為發展科學技術和開展國際斗爭培養更多的尖端人才。在這種背景之下,當時的美國教育必然壓抑人的可以隨意張揚的某種個性,提倡尊重傳統、遵守紀律的"科學主義教育",把與之和諧並存的"人文主義教育"摒棄不顧,因為只有"精英教育"模式下的"科學主義教育"才能批量生產知識"精英",為當時的美國帶來榮譽和卓越,而"傳統、紀律、榮譽、卓越"不就是威爾頓預備學校的四大支柱嗎?在這種形勢下,基丁老師強調"詩歌、美麗、浪漫、愛情才是生活的意義"這一論調是與世俗格格不入的,是無法存活於世的,除了那群學生,所有的家長和當時學校里的教育者沒有一個人認同他的教育理念,他只是那群孩子們孤零零的"精神領袖"和"心靈伴侶",受到的永遠只是嘲笑、警告、打壓,乃至最後被炒魷魚。所幸我們生活在21世紀,對"科學"和"人文"的強調並行不悖,幾乎上所有的老師從頭腦上已經認識到了教育應該是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對學生生命、人格的尊重與喚醒,對心靈、人性的關注與關懷已經成為一些老師開展教育教學實踐的理念。教育的根本在於學會自我思考,思考自己的生存狀況,思考自身的處境,以便做出自己的應對。基丁的學生們確實做到了"你們用不著表演,完全為你自己",做到了"我要做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奴隸",做到了"不是別人雇來的奴僕",不用再為父母兄弟所左右(三綱五常),不用再為老師長輩所影響(我想這絕不可能說他們是欺師滅祖)。這也讓我聯想到了一個曾經教過的學生。那是一位很有個性的學生,任何時候都是一副"寵辱不驚"的樣子,看問題的視角和對事物的感受力與眾不同,思想具有片面的深刻性(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最高級別的褒揚)。我已經不記得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深刻起來的,許是自我教育的結果,許是老師影響的結果(不知道我是否包含在內),從為人處事和寫文章當中可以看出這一點。如果對他的行為加以限制,就有可能導致與你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如果對他的思想加以約束,就有可能導致作文大失水準,自由發揮的題目則另當別論。這統統算不了什麼,發生的一件讓我大跌眼鏡,哦,不,是令我甩眼鏡的一件事,更讓我對他刮目相看,這自我思考力和自我行動力實在是太強大了!五六月份,小升初的緊張氣氛氤氳在廣州的空氣中,讓我不禁感嘆:是誰讓廣州的學生這么累的?民校聯考報名已經過了,他竟然不知道,是故意為之,還是真的不知道,我當時就不得而知,現在看來多數屬於前者。在母親的堅持下,他就在倉促之下報考了幾所中學,並且信誓旦旦要不讓媽媽和老師失望,我也信以為真。大家都在備戰小考,他也在准備,但表現卻與眾同學截然不同:一如既往地與老師討論一些與考試關系不大的內容(關系大的也討論),依然故我地上網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我行我素地發表在其他同學看來與緊張學習根本無關的文章(當然上述行為都是在完成學校教育之外所做的事情,也無可厚非),好像根本沒有把升中考試當成一回事。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了,有幾個同學語文沒有考好,當然包括他在內。我不是很開心,盡管整個班的語文成績在年級是名列前茅的,於是冒著被個別同學誤會的危險(而實際上是被深深誤會了,甚至被一個學生的家長當面罵得狗血噴頭,是有生以來,也是從教八年以來遭受的奇恥大辱!這個影響這一輩子都無法消除,盡管我已經寬容大度地處理了此事。),在課堂上安慰他、幾個沒有考好和准備考民校的同學考好第二天的民校考試,一張試卷代表不了自己真實的語文水平,我以為會使他能夠鼓起勇氣去參加考試。考後幾次試探結果,都避而不談,最後我所知道的結果是棄考,理由到現在我也不知道,沒有任何的解釋。作為一向包容他諸多個性化思想與行為的甚至因此而對自己造成很大傷害的老師,我在知道這個結果時差點腦溢血!(不好意思,這里有些個人化的情緒在裡面,好像又是題外話,但是又不得不提)這種棄考行為是在公然對抗當前的教育體制嗎?是不想受到教育制度的束縛嗎?是不想為家長、老師而活嗎?是要做自己的思想的主人嗎?是還是沒有勇氣去考呢?現在學生已經畢業,我也無權知道事實的真相,但我相信是前者,因為他非常信奉泰戈爾的那句"使卵石臻於完美的,並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名言。再回到電影中,培養出了一批思想自由,行為受自己頭腦控制的學生,即使基丁老師被趕出學校,他也是帶著眼淚和笑容走出教室的。"基丁們"的目標達到了嗎?懷特森的學生的自我思考使學生增長了見識,逐漸地接近真理;尼爾的自我思考使"死亡詩社"的死灰復燃,使他敢於冒充父親給諾蘭寫信同意他去飾演《仲夏夜之夢》中的男主角,使他最後以飲彈自盡的方式來表示對父親所代表的傳統的反抗(他是那麼喜歡偉大詩人梭羅的那首詩,他也以自己的行為踐行了這首詩的精神實質: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查理的自我思考使他在挨打的情況下也沒有說出詩社的秘密,使他在其他同學在基丁的號召下尋找屬於自己的步伐和步調時站立不動,即行使不走的權利,使他寧可被開除也不把尼爾之死的罪責推卸到基丁身上;諾克森的自我思考使他贏得了克麗絲的愛情;托德的自我思考使他在講台上發出野性的呼喚,使他有勇氣說出趕基丁下台的簽名是被逼無奈,使他最後敢於帶領有自我思考能力的同學們集體站在課桌上公開反抗諾蘭老師,對著基丁發出那句無比動情的"captain,my captain!"的呼喚!這個鏡頭讓我不禁為之動容:這是教育的神奇效果,基丁的教育解放了孩子們,使他們發出了心靈深處的聲音,是自由之聲,是天籟之音,難怪泰戈爾會在《飛鳥集》中曾經寫道:"這是瀑布歌唱道:\'我得到自由時便有了歌聲了。\'""弓在箭要射出之前,低聲對箭說道:\'你的自由就是我的自由\'。""oh,captain,my captain!"這是美國詩人惠特曼寫給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總統林肯的,這是其中的幾句:啊,船長!我的船長!可怕的航程已完成;這船歷盡風險,企求的目標已達成。港口在望,鍾聲響,人們在歡欣。千萬雙眼睛注視著船--平穩,勇敢,堅定。熟悉美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林肯上任後不久,南部奴隸主挑起了南北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林肯肩上的擔子之沉重,是以往絕大多數美國總統無法比擬的。但是,他憑借著自己的非凡毅力和決心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即使在遭到詆毀時,也從未動搖他的方向:恢復聯邦、廢除奴隸制。他把自由帶給了美國當時受苦受難的諸多奴隸,而悲劇卻發生在這位偉大的船長身上:1865年4月14日晚10時15分,林肯在華盛頓福特劇院遇刺,兇手是一位同情奴隸制的精神病患者。但是痛心啊!痛心!痛心!瞧,一滴滴鮮紅的血!甲板上躺著我的船長,他倒下去,冰冷,永別。自由思想已經在美國人當中根深蒂固,已經在基丁的學生的頭腦中生根發芽,我終於有些明白為什麼基丁一開始就讓他的學生們稱他為"captain,my captain!"的真正原因了,難道他一早就知道他這個引領著學生乘坐"自由與思想之船"不斷迎風破浪,不斷叩問人生的船長的最後結局就是像林肯一樣倒在世俗的利劍之下?這需要多麼巨大的精神力量啊!教育的根本在於學會自我思考,但需要千千萬萬個像基丁這樣的"captain"。如果通過教育可以培養出更多有思想、有個性的學生,我想一些教育者至少我也想做一個"captain",當然這需要勇氣。"captain,my captain!"
〔《死亡詩社》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③ 死亡詩社觀後感
我們的獨立精神
——《死亡詩社》觀後感
我總覺得,銀幕上所體現的相對於我們的現實生活是獨立的。從物質的角度來講,電影其實只是一束光:大幕拉起——燈光熄滅——除了你的靈魂,就只剩下了那束光……在其中,你能發現什麼,你便會擁有什麼。
在路上,幾近成名,任逍遙,可頭發亂了。哎呀呀哺乳的年代已經過去,我們長大成人,過著狗臉的歲月,懷念那些雲上的日子。電影依然是我的夢,在這聲色犬馬的年代,我渴望著獨立的行走,獨立的飛翔。「神六」的成功,實現了一代中國人的夢,可我自己的夢還在繼續,還在掙扎。
最近校園里的事頗讓我震撼,我眼睜睜地看著一朵花從天空飄落,滿是血色的浪漫,心裡空盪盪,空盪盪的。
——題記
「死亡,是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在《死亡詩社》中,羅賓·威廉姆斯把這句梭羅的詩宣講給他新一屆的學生。
名字容易讓人誤解,其實這不是一部充滿死亡氣息的電影。在這里,沒有普拉斯那樣的女人故事,也沒有陰冷刺骨的文字。相反,這應該歸類於校園青春劇。在這個嚴謹的威爾頓教會學校(男校)有著這樣的四個口號,傳統,榮譽,紀律,優秀。校園里,有這樣一群俊美如阿波羅的男孩。他們的眼中閃著好奇的光芒,對愛和異性的憧憬,掙扎著奮起的力量,嚮往一次不計代價的獨立的飛翔。
這是七個男孩的故事,他們是:托德,尼爾,查理,諾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托德是個不敢表達自己的男生,他的哥哥非常優秀,所以他總是顯得有那麼些自慚形穢。尼爾是一群人中的首領,為人直爽性格熱情。查理是一個肆無忌憚的人,沒有他不敢說的話也沒有他不敢做的事。諾克斯愛上了一個女孩,在三番兩次的膽怯中終於鼓起勇氣捧著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學校。基丁的出現,似乎改變了他們的未來,但他們眼中閃耀的光芒,又表明了他們內心的期盼。
第一堂課,基丁叫大家撕去了教科書上對詩歌評判與賞析規定那一頁,並努力告訴他們青春的激情和詩句的甜蜜,讓大家都叫他「船長」,大家都笑了。早慧的尼爾乾脆的撕去那一頁,懦弱的托德怯怯的撕去那一頁,認真的卡梅隆工整的撕去那一頁。學生不同的表現並沒有讓基丁感到奇怪
第二堂課,基丁站在講台桌讓大家上講台來換一個眼光看這個世界,讓他們朗誦自己的詩歌,讓他們用詩句唱出心底的感受。尼爾很驕傲的展示自己的傑作,卡梅隆寫得規規矩規矩,膽小的托德在基丁的逼迫下也喊出了他心中的惠特曼,博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
第三堂課,基丁耐心的告戒大家,理想是不能對抗現實的,他們必須在現實的天空下放飛自己的理想,他鼓勵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和理想,又著實為他們的現實擔憂。尼爾愛好戲劇,可他父親並不希望兒子和戲劇沾上邊,基丁不止一次的鼓勵尼爾把自己的想法說給父親聽,尼爾辦不到。尼爾瞞著父親參加了學校戲劇團的演出,父親意外出現,冰冷的拽走了尼爾,還嚴肅的說要把尼爾轉送軍校。尼爾一聲大叫,然後獨自說:「我演得真好。」
最後一堂課,一個戲劇愛好者,一個詩人,一個學生,一個活生生的靈魂死了。無奈的尼爾最終拿起了父親書桌里的手槍,指向了自己……托德的難以置信,在白雪皚皚的雪地中,托德不斷奔跑卻又不斷摔倒,還有他那撕心裂肺的哀嚎,他無法理解這一切,他無法原諒這一切。當七個男孩中唯一一個依然嚴謹依然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卡梅倫報告了學校關於基汀老師鼓勵他們組織死亡詩社之後,基汀只能選擇離開。忍無可忍的查理在揍了卡梅隆一拳後也被學校開除。可在他身後一個接一個的靈魂站了起來。即使是校長也不能把這些孩子從課桌上拉下來,他們獨立、驕傲、自信。他們反復吟唱著惠特曼的詩句:「啊,船長,我的船長。」面對這個世界,他們做了第一次發自內心的選擇,一個願意承擔後果的選擇。基丁最後的笑容是對他們最好的鼓勵了,他們已經長大,已經獨立了,他們已經學會怎樣在這個世界和自己的夢想一起生存了。
影片依然有美國電影的一貫風格——艷麗的色彩,逗人的橋段,戲劇的沖突,煽情的故事。然而,導演並沒有因此而讓影片止步於此。
浪漫的詩人走向了死亡,無法接受現實,只有把自己捏碎。
勇敢的鬥士離開了,他會用他的一生去戰斗去向現實挑戰。
理性的哲人留下了,他從生命和死亡的對話中透徹地理解了人生的智慧,他會獨立地承擔自身的命運。
無畏的船長被放逐了,他註定是一個流浪的游吟詩人,也註定是他船員們一輩子的老船長。
影片名為《死亡詩社》,也許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義。只有讓不屬於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靈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屬於心靈的那部分生命。開始真實的生,清醒的生,有意義的生!
電影在一群站在課桌上的孩子深情的注視下劃了句號。可生活還在繼續,看電影的人還在繼續。我是否有一天也能那樣獨立的站著?
電影是門遺憾的藝術,她界於創作與未完成之間。她象一盞燈,照亮你心靈的一條小路,啟發你,引導你,讓你獨立的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完成,去實現。看電影也是一件很獨立的事,在那流光幻影之中,你快樂,你悲傷,你憤怒,你感悟。在電影里,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都是獨立的。
我們的獨立精神應該植根於生命的野性,夢想和勇氣,生命是對於這個世界的狂野的愛。或許生命有時會是痛苦的,但不要忘了靈魂深處面向生的勇氣和對生的渴望。
讓我們以這樣的詩句自勉:
我步入叢林 I went to the woods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我希望活的深刻 I wanted to live deep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④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Dead Poets Society is a cinematic masterpiece. I view it as a tribute to teaching as a profession. Teaching not only the subject but also the person, and having a lifelong impact on students' lives is what the movie tells us about.
In the film, Mr. Keating's unorthodox approach meets with obstacles from his ultra traditional fellow teachers, from Neil's father and the other parents who are conservative and over status conscious. It shows us the conflict between traditional ecation system represented by the academics and modern ec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English teachers.
It's an intelligent film. Engaging plot, memorable characters, meaningful theme, wonderfully done scenes and atmosphere...Dead Poets Society has it all.
根據你的要求和想法,修改了一篇讀後感給你,希望對你有幫助。
⑤ 野性的非洲觀後感作文800字
今天,我看了一部記錄片,是《野性的終結》。大概內容是:姚明首次踏上非洲大陸,看到了動物們被獵殺的悲慘場景,大象,瞪羚,非洲水牛,犀牛等等許多的野生動物被獵殺。獵人把這些動物的寶貴肢體取走,屍體扔在原地。曾經重九噸,約兩層樓高的象王,也被他們殘忍地殺害了……
我在想,為什麼我們的同類那麼血腥,那麼殘忍呢?地球是大家的,如果非洲或全世界的動物都被人類獵殺了,那人類也活不了多久,因為生態失去了平衡。一個曾經在太陽系最美的藍色星球,如今只有幾只動物和幾十億的人類,這樣的環境能美嗎?曾經可愛的渡渡鳥,就因為人類的獵殺,而完全滅絕了。而且,一個足球場,就可以裝下全世界所有的白犀牛。我估計了一下,全球已經約有一百二十五總種野生動物滅絕。假如一隻大象媽媽死了,那麼小象也活不了多久,真是「斷子絕孫」啊。
請那些無知的人們別再殺害動物了,就像姚明說的:「如果人們再殺害動物,那麼以後,地球上就不會有美麗!」
查看更多關於"《野性的終結》觀後感"的作文
⑥ 求《邊城》觀後感。500~600字。急~~~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雜訊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裡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凄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著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⑦ 求以下作品中任意一部的影評或書評一篇。1500字以上,拜託了。
《特洛伊》 木馬計、阿喀琉斯之踵等等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在《特洛伊》上演,美女和英雄,愛情和戰爭,以及那個崇尚武力的冷兵器時代,浩浩盪盪的戰爭氣勢撲面而來。有人為正義而戰,有人為和平而戰,有人為一己之怨而戰,有人為愛情而戰,有人為權利而戰,有人為私慾而戰,特洛伊充斥著戰爭的喧囂,特洛伊彌漫著戰爭的蒼茫。
沒有人知道該如何形容美女海倫的美,任何的語言在這個美女面前都要自慚形穢,任何的贊美在這個美女面前都要低下高昂的頭,可是這位美女為特洛伊帶來的卻是長達十年之久的戰爭。導演沃爾夫崗·彼德森卻沒有讓這位美煥絕倫的女人成為主角,而是讓幾位男人成為真正吸引眼球的尤物。
奧蘭多·布魯姆飾演帕里斯,這位精靈族的神箭手搖身一變成為特洛伊王子。他誘拐了美麗動人卻已為人婦的海倫,帥氣的王子不得不為愛情以及自己的一時沖動付出慘痛的代價。奧蘭多把這位多情王子的形象展現的很到位,憑他現在如日中天的號召力,一定能讓看《特洛伊》的女影迷們為之瘋狂。
《特洛伊》中已經有了奧蘭多,如果再添上一位布拉特·彼特,那麼真的要讓人血脈賁張。阿喀琉斯,希臘神話中的神之子。預言家卡爾卡斯曾經預言,沒有阿喀琉斯,希臘聯軍就攻不下特洛伊。桀驁不馴的阿喀琉斯是為了自己的名譽而戰。他揮舞著手中的利刃勇往直前,一個轉身,一個穿刺,一個旋跳,讓舉劍對著他的特洛伊士兵膽戰心驚,無人能與這位戰神媲美。布拉特·彼特的冷俊正好符合了阿喀琉斯的氣質,把這位神話人物俊氣的美感詮釋的恰如其分。當他戴上烏黑發亮的頭盔時,勇猛而剛強的野性風采呼之欲出。據說布拉特·彼特為演好這位英雄還專門去健身過。
看《特洛伊》,不能忽略另一位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這個人物由去年的「綠巨人」艾瑞克·巴納飾演。當特洛伊城被希臘聯軍包圍的時候,他毅然代替年邁的父王指揮軍隊,擔起了保衛家園的重任。即便妻子請求他留在家裡不要參加戰斗,也被他委婉地拒絕了。一個已經習慣了在最前線作戰的英雄,當他安排好唯一掛念的妻兒的退路以後,毅然決然地接受了阿喀琉斯的決斗。這是一場悲壯的戰斗,這是兩個名副其實的英雄之間的決斗,赫克托耳雖然在這場決斗中死去,可是他英氣的面龐永遠留在了特洛伊民眾的心裡。艾瑞克·巴納這位集英氣與柔情為一體的硬漢把赫克托耳表現的很出色。
這場戰爭持續了十年之久,可是電影無法從根本上展現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缺乏對時間跨度的完善表現,這是這部電影的硬傷。但是這個硬傷不能掩蓋《特洛伊》製作的出色。其中恰到好處的音樂處理烘託了戰爭的宏大和悲愴,尤其是當高高的木馬在黑夜中露出暗藏的玄機,殘酷的屠城開始的時候,影片中加上了一種猶如從地獄傳來的聲音,她彷彿在哭泣,她彷彿在控訴,無論是對特洛伊人民而言,還是對希臘聯軍而言,這場戰爭死傷無數,這么慘痛的經歷是人們精神所不能承受的。
一場以愛情的名義掀起的戰爭,卻是多少人在哀嘆紅顏禍水;一場英雄迭出的戰爭,卻留下多少悲壯的遺憾;一場人神交戰的戰爭,譜寫出久久不衰的史詩。特洛伊,這個並不復雜的名字,在那個復雜的年代,帶給所有人復雜的情緒。感謝《特洛伊》,在這個初夏的時刻為我們奉上了一場精美的視覺饕餮大餐。-----------------------------------------------------------------------------------------------------------《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亞作為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藝術大師,被馬克思稱之為「最偉大的戲劇天才」。莎翁的作品幾乎是個悲劇的世界,《羅密歐與朱麗葉》千年傳唱流了千年的淚水;《哈姆雷特》一個快樂王子的憂郁又何嘗不震憾了一大批人……但他的喜劇也同樣值得一讀再讀。
莎翁的名劇《威尼斯商人》探求的是金錢這一古老而又永不過時的話題。金錢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么?有什東西比金錢更珍貴?富有動人的親情故事,對愛與付出的謳歌、機智的對話、峰迴路轉的劇情,誇張爆笑的情節,充滿了傳奇及浪漫的色彩。交織著友情、愛情、親情的世界,引領我們認識什麼才是人生中重要的價值……詼諧的語言蘊含了深刻的內涵!
劇中主要人物有安東尼奧、夏洛克、巴薩尼奧、鮑西亞、傑西卡和羅蘭佐。他們生活在商業味濃重的威尼斯,安東尼奧熱心幫助巴薩尼奧去見美貌的富家嗣女鮑西亞而向放高利貸的夏洛克借了三千塊錢,並依夏洛克的立下了違約割胸口一磅肉的契約。安東尼奧的全部資本都在「海上」,他的商船因故未能及時返回,於是夏洛克一紙狀書把他告上法庭。法庭協調未果,因為不懷好意的夏洛克不要巴薩尼奧三倍甚至十倍於借款的還款,只要那一磅肉。法庭審判中,鮑西亞女扮男裝出場作為律師用自己的博學使夏洛克打消割肉的念頭的同時拿不回借款的一個子兒。更要命的是,他的所有財產都依法傳給「私奔」的女兒傑西卡和女婿羅蘭佐。
不說夏洛克貪婪得到頭來一無所有,且看鮑西亞父親為寶貝女兒擇親定製的金、銀、鉛三個匣子,匣子裡面分別是死人的骷髏、傻瓜的畫像和鮑西亞畫像。
金匣外面刻著:「誰選擇了我,將要得到眾人所希求的東西。」裡面的紙卷是:「發閃光的不全是黃金,古人的說話沒有騙人;多少世人出賣了一生,不過看到了我的外形,蛆蟲占據著鍍金的墳。你要是又大膽又聰明,手腳壯健,見識卻老成,就不會得到這樣迴音:再見,勸你冷卻這片心。」
銀匣外面刻著:「誰選擇了我,將要得到他應得的東西。」,裡面的紙卷是:這銀子在火里燒過七遍;那永遠不會錯誤的判斷,也必須經過七次的試煉。有的人終身向幻影追逐,只好在幻影里尋求滿足。我知道世上盡有些呆鳥,空有著一個鍍銀的外表;隨你娶一個怎樣的妻房,擺脫不了這傻瓜的皮囊;去吧,先生,莫再耽擱時光!」
鉛匣外面刻著:「誰選擇了我,必須把他所有的一切作為犧牲。」,裡面的紙卷是:「你選擇不憑著外表,果然給你直中鵠心!勝利既已入你懷抱,你莫再往別處追尋。這結果倘使你滿意,就請接受你的幸運,趕快回轉你的身體,給你的愛深深一吻。」
看到這里我們不得不對鮑西亞父親的睿智喝彩。其實,匣子反映的不僅是世人對金錢的看法,更是對一切事務的看法,金銀銅只不過是個比喻罷了,里頭的紙卷本身就是很好的詮釋。
現實生活中,我們看事物、評價人物不要只憑外表。金玉其外的橘子還不是敗絮其中么?一些富家子弟也只會穿金戴銀卻是不學無術的。所謂真人不露相啊,真正人才不必包裝入時,也不一定誇誇其談。「發閃光的不全是黃金」,這話沒錯,我同樣想到有關金子的一名話:「只要是金子終究是會發光的」。這就要我們擦亮雙眼,分清是內在金還是外在金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事不要虛浮。一步一個腳印,實打實的才能成事,大躍進、浮誇風吃的就是這個苦頭,高產決不是吹出來的。教學工作也是一樣,投機取巧,做小動作,看起來風風火火的教學活動未必就是件好事。
《威尼斯商人》告訴我如何看世界,如何做事情,求真務實是我們堅持的原則。 -----------------------------------------------------------------------------------------------------《指環王》 一個神奇的種族
一隻驍勇的隊伍
一枚具有魔力的戒指
當黑暗試圖吞沒光明時
誰來拯救人類的命運?
這是一部帶給無數人震撼的電影,它改編自一部讓魔幻文學界嘆為觀止的巨著——英國的托爾金原著,《THE LORD OF THE RINGS》(又譯《指環王》或《魔戒》)
曾經有人這樣評價《魔戒》的小說和電影——「看《魔戒》小說時最感動於博大深邃的意境,看《魔戒》電影時最驚訝於美所能達到的極致。」這的確不假。可以說,小說和電影各有千秋。而電影的成功,更是讓一貫挑剔的《魔戒》小說的FANS心悅誠服。3億美元的投資,近萬人參與製作,巧奪天工的道具,歷時3年的拍攝歷程,《魔戒三部曲》是當之無愧的好萊塢巨作。
《魔戒》的大手筆註定了它畫面的精良。導演彼得認真的態度讓這部電影屢屢創下紀錄——剪切率150:1,演員們有時一個鏡頭要返工30餘次,戲服一萬多件,所有器具,兵器為了追求古老和與眾不同的感覺,均以最原始的方式,由各種匠人手工製成,單是霍比特人獨特的大腳掌,要給演員穿上就要一個小時……幕後如此精細的工作,前台的演員也是十分敬業。飾演精靈王子萊格拉斯的演員奧蘭多·布魯姆,在拍攝過程中多次骨折,脊椎受過傷的他卻依然忍著病痛,扮演讓無數少女為之傾倒的優雅王子。殊不知他看似輕盈的每一次跳躍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忍住撕扯般的疼痛繼續保持微笑;扮演霍比特人的四位演員,為讓假腳固定在自己的腳上,每天要站一個多小時;阿拉貢的扮演者維高,為進入角色,隨身攜帶者道具劍,戲服破了也是自己補;阿爾文的扮演者為演出而減肥,山姆的扮演者為達到角色形象而增肥……這些演員的敬業,值得我們在電影之外,再投上一票。
除去電影製作的精良與演員的敬業,故事本身才是最大的賣點。《魔戒》構建在一個包含了多個種族的世界——中土上的故事。第二紀時,邪惡的黑暗君主索隆製造了至尊魔戒並企圖控制整個中土世界。人類與精靈等種族聯合起來,共同對抗黑暗的勢力。人類的君主埃西鐸砍下了索隆的手指。然而不幸的是,埃西鐸被魔戒誘惑,並沒有將它丟進末日火山摧毀。千年之間,魔戒多次易主,落入住在地下的怪物咕嚕姆的手中後,被探險的霍比特人畢爾博搶到手中。在畢爾博將魔戒作為禮物贈與侄子佛羅多之後,一系列風波席捲而來……
魔戒,具有蠱惑人心力量的魔物,必須投入末日火山銷毀。勇敢的佛羅多擔負起了這艱巨的任務。同行的還有他的族人,山姆,梅里,皮平;杜內丹人,埃西鐸的直系後代,剛多王位繼承人——阿拉貢;黑森林精靈族王子,瑟蘭迪爾之子——萊格拉斯;來自孤山的矮人族貴族,吉穆利;剛多攝政王的長子,博羅米爾;灰袍巫師——甘道夫。九位不同種族的使者,為避免人類乃至整個中土世界的毀滅而組成魔戒遠征隊,向復活後的索隆所在地——莫都進發……
《魔戒》並不只是單純的魔幻作品,其中人物表現出來的一些品德值得我們欣賞。
友情
這一點的最佳體現,首先在於佛羅多和山姆。山姆是佛羅多的廚子,跟隨佛羅多完成這艱巨的任務。在第二部中,佛羅多一行人受到邪惡巫師薩盧曼手下的強獸人攻擊,佛羅多認為自己會位同伴帶來死亡,毅然決定自己踏上征途。他劃著小船到大河中時,被山姆發現了。山姆不顧自己不會游泳,執意沖入水中,要伴佛羅多左右。在古魯姆的帶領下,發現了古魯姆的不忠的山姆反被陷害,被佛羅多遺棄。然而,他並沒有拋棄他的佛羅多。危急時刻,他再一次挺身而出,從毒蜘蛛口中救出佛羅多。
最為讓人動容的是,兩人在末日火山烈焰的炙烤下,均已無力前行。山姆掙扎著背起佛羅多,說「既然我無法為你背負著重擔,就讓我來背你吧!」在佛羅多將咕嚕姆和魔戒一同推下末日火山口後,自己也命懸一線,幾乎跌下去。關鍵時刻,是一直陪伴他的山姆伸出了援手。在佛羅多支持不住時,也是他堅定地說「別放棄!」
山姆和佛羅多,最開始時只是主僕關系。後來他們經歷一系列的事件,這種普通的關系升級為了友情,甚至更深的羈絆。可以說,如果沒有山姆這位忠誠而奮不顧身的人,佛羅多絕不可能走到最後。山姆只是一個廚子,其精神的光輝卻要勝過主角佛羅多。
另一對就是精靈萊格拉斯和矮人吉穆利。小說前端交待,由於黑森林的國王瑟蘭迪爾曾關押過矮人,致使千年來矮人和精靈的關系一直勢同水火。萊格拉斯和吉穆利最開始在未加入魔戒遠征隊時就有過爭執。那個時候,他們誰也沒想到,對方將是自己以後生死與共的好友,
日常的相處與幾次浴血的奮戰,精靈與矮人之間的隔閡逐漸化解,他們在戰場上的配合日趨完美。在地下岩洞時,矮人跳過斷層是不小心滑了一下,眼看就要跌入地獄。萊格拉斯眼疾手快,抓住吉姆利的鬍子救了他一名。吉姆利有些好面子,聖盔谷一戰中,因為無法遠距離跳躍而懇求阿拉貢把它丟進敵群中,末了還特地囑咐阿拉貢一句「千萬別告訴精靈小子。」兩人在戰場時比賽殺敵的場景亦十分有趣。
最終決戰開始時,面對索隆的萬人大軍,吉姆利對身旁的萊格拉斯說「我從沒想到要和一個精靈一起戰死。」萊格拉斯笑著回答「那麼和一個朋友一起戰死呢?」吉姆利爽快地點點頭「我願意。」
萊格拉斯和吉姆利是化解時代恩仇的一對,那麼下面這一對接不同於上面的人們了。梅利和皮平,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其友情並沒有什麼激烈的過程。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平淡而溫馨的一幕——梅里遞給即將和他分別的好友一包煙草,輕聲說「這是最後一包,我知道你的早就抽完了。你抽得太凶了。」這種體貼的溫柔,是真正的朋友之間才會有的。
二.愛情
貫穿全篇的,是阿拉貢和精靈公主阿爾文的愛情。尤其是阿爾文,她甘願為阿拉貢舍棄遠渡佳離地的機會,舍棄精靈永生不死的命運,將代表自己力量的「暮星」戴在阿拉貢的頸項上,以保佑他在遠征路上一路平安。
三.領導者
小說中的主角是佛羅多,電影也是這樣的。然而我卻覺得阿拉貢更像主角一些。且不說他後來身為人皇所具有的天然的魄力。單是在遠征隊中,阿拉貢就表現出了領導的風范。在經歷了甘道夫與炎魔同歸於盡,佛羅多和山姆單獨離開,梅利和皮平被半獸人擄走,這樣四分五裂的局面後,阿拉貢仍能平靜的帶領萊格拉斯和吉姆利,並做出正確的決斷。無論是聖盔谷戰役,白城之戰,還是最終決戰。各國國王的光輝的勝利都是靠阿拉貢廣博的人脈,英勇的抗爭,睿智的決斷,堅定的信念而得到的。在聖盔谷戰役中,他本可以置身事外,卻選擇了與洛漢國的人民共患難;在白城之戰中,他冒著生命危險,帶來了亡靈軍團;最終決戰,他一劍砍下了索隆使者的頭顱。來聽聽我們的王者在最終決戰時激昂的話語吧:剛多和洛漢的好男兒,我的好兄弟我在你們的眼中,看見我心中也感受到的恐懼
有一天人類將失去勇氣
我們會眾叛親離,一敗塗地
但不是在今天!
有一天邪將勝正,人類的世界也完全毀滅
但不是在今天
今天我們要誓死奮戰
為了你們在世界上所珍惜的一切
一定要奮戰到底!
而這樣一位英勇的王者,勢必將帶領他的臣民走向勝利。
四.犧牲精神
加入遠征隊的九個人都知道,此行很可能是有去無回。事實很快證明了這一點。在地下洞窟時,甘道夫為了保護眾人與炎魔拚死廝殺,最終墜崖。掉下去之前他只說了一句話「你們快走吧」。不久後,悲劇發生在博羅米爾身上。這位人類的代表,武藝高強的將軍為保護霍比特人身中數箭而亡。其他的人,雖最後無恙,但當初他們決意拯救這個世界時,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犧牲。放棄了高貴的身份,離開了溫暖的家庭,出生入死。
五.人物塑造
電影的人物塑造之成功自然不用我多言。主要是想談一談我喜歡的人物。阿拉貢的王者之風,萊格拉斯的輕盈優雅,這兩大帥哥在電影中占盡風頭。然而我最為敬佩的人,乃是洛漢國的公主伊奧溫。
這位女性不僅是風華絕代的公主,而且是一名出色的女戰士。在國家有難之時,毅然穿上戎裝,奔赴戰場。其出色的劍術不輸給男人。在戒靈即將殺死國王時,她無所畏懼,面對戒靈的嘲諷「沒有男人可以殺了我」(no man can kill me),她瀟灑的摘下頭盔「我不是男人」,一劍結果了戒靈。平日的生活,並沒有讓她變得嬌氣,安排民眾,照料國王,是人民的模範,也是一位偉大的巾幗英雄。
終曲
自始至終,《魔戒》帶給我的不止只有視覺上的震撼,還有心靈的悸動。這些人的友誼,他們的勇氣,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美德,成為貫穿人心的雄壯交響。隨著第三紀的結束,精靈等其他種族逐漸淡出歷史的舞台,人類時代到來了。遠征隊的故事已成為傳奇,永遠在中土,在我們心中激盪。
⑧ 野性美洲海岸的英文觀後感
今天,我看了來一部記錄片,源是《野性的終結》。大概內容是:姚明首次踏上非洲大陸,看到了動物們被獵殺的悲慘場景,大象,瞪羚,非洲水牛,犀牛等等許多的野生動物被獵殺。獵人把這些動物的寶貴肢體取走,屍體扔在原地。
⑨ 死亡詩社觀後感50字
我們的獨立精神
——《死亡詩社》觀後感
我總覺得,銀幕上所體現的相對於我們的現實生活是獨立的。從物質的角度來講,電影其實只是一束光:大幕拉起——燈光熄滅——除了你的靈魂,就只剩下了那束光……在其中,你能發現什麼,你便會擁有什麼。
在路上,幾近成名,任逍遙,可頭發亂了。哎呀呀哺乳的年代已經過去,我們長大成人,過著狗臉的歲月,懷念那些雲上的日子。電影依然是我的夢,在這聲色犬馬的年代,我渴望著獨立的行走,獨立的飛翔。「神六」的成功,實現了一代中國人的夢,可我自己的夢還在繼續,還在掙扎。
最近校園里的事頗讓我震撼,我眼睜睜地看著一朵花從天空飄落,滿是血色的浪漫,心裡空盪盪,空盪盪的。
——題記
「死亡,是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在《死亡詩社》中,羅賓·威廉姆斯把這句梭羅的詩宣講給他新一屆的學生。
名字容易讓人誤解,其實這不是一部充滿死亡氣息的電影。在這里,沒有普拉斯那樣的女人故事,也沒有陰冷刺骨的文字。相反,這應該歸類於校園青春劇。在這個嚴謹的威爾頓教會學校(男校)有著這樣的四個口號,傳統,榮譽,紀律,優秀。校園里,有這樣一群俊美如阿波羅的男孩。他們的眼中閃著好奇的光芒,對愛和異性的憧憬,掙扎著奮起的力量,嚮往一次不計代價的獨立的飛翔。
這是七個男孩的故事,他們是:托德,尼爾,查理,諾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托德是個不敢表達自己的男生,他的哥哥非常優秀,所以他總是顯得有那麼些自慚形穢。尼爾是一群人中的首領,為人直爽性格熱情。查理是一個肆無忌憚的人,沒有他不敢說的話也沒有他不敢做的事。諾克斯愛上了一個女孩,在三番兩次的膽怯中終於鼓起勇氣捧著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學校。基丁的出現,似乎改變了他們的未來,但他們眼中閃耀的光芒,又表明了他們內心的期盼。
第一堂課,基丁叫大家撕去了教科書上對詩歌評判與賞析規定那一頁,並努力告訴他們青春的激情和詩句的甜蜜,讓大家都叫他「船長」,大家都笑了。早慧的尼爾乾脆的撕去那一頁,懦弱的托德怯怯的撕去那一頁,認真的卡梅隆工整的撕去那一頁。學生不同的表現並沒有讓基丁感到奇怪
第二堂課,基丁站在講台桌讓大家上講台來換一個眼光看這個世界,讓他們朗誦自己的詩歌,讓他們用詩句唱出心底的感受。尼爾很驕傲的展示自己的傑作,卡梅隆寫得規規矩規矩,膽小的托德在基丁的逼迫下也喊出了他心中的惠特曼,博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
第三堂課,基丁耐心的告戒大家,理想是不能對抗現實的,他們必須在現實的天空下放飛自己的理想,他鼓勵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和理想,又著實為他們的現實擔憂。尼爾愛好戲劇,可他父親並不希望兒子和戲劇沾上邊,基丁不止一次的鼓勵尼爾把自己的想法說給父親聽,尼爾辦不到。尼爾瞞著父親參加了學校戲劇團的演出,父親意外出現,冰冷的拽走了尼爾,還嚴肅的說要把尼爾轉送軍校。尼爾一聲大叫,然後獨自說:「我演得真好。」
最後一堂課,一個戲劇愛好者,一個詩人,一個學生,一個活生生的靈魂死了。無奈的尼爾最終拿起了父親書桌里的手槍,指向了自己……托德的難以置信,在白雪皚皚的雪地中,托德不斷奔跑卻又不斷摔倒,還有他那撕心裂肺的哀嚎,他無法理解這一切,他無法原諒這一切。當七個男孩中唯一一個依然嚴謹依然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卡梅倫報告了學校關於基汀老師鼓勵他們組織死亡詩社之後,基汀只能選擇離開。忍無可忍的查理在揍了卡梅隆一拳後也被學校開除。可在他身後一個接一個的靈魂站了起來。即使是校長也不能把這些孩子從課桌上拉下來,他們獨立、驕傲、自信。他們反復吟唱著惠特曼的詩句:「啊,船長,我的船長。」面對這個世界,他們做了第一次發自內心的選擇,一個願意承擔後果的選擇。基丁最後的笑容是對他們最好的鼓勵了,他們已經長大,已經獨立了,他們已經學會怎樣在這個世界和自己的夢想一起生存了。
影片依然有美國電影的一貫風格——艷麗的色彩,逗人的橋段,戲劇的沖突,煽情的故事。然而,導演並沒有因此而讓影片止步於此。
浪漫的詩人走向了死亡,無法接受現實,只有把自己捏碎。
勇敢的鬥士離開了,他會用他的一生去戰斗去向現實挑戰。
理性的哲人留下了,他從生命和死亡的對話中透徹地理解了人生的智慧,他會獨立地承擔自身的命運。
無畏的船長被放逐了,他註定是一個流浪的游吟詩人,也註定是他船員們一輩子的老船長。
影片名為《死亡詩社》,也許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義。只有讓不屬於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靈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屬於心靈的那部分生命。開始真實的生,清醒的生,有意義的生!
電影在一群站在課桌上的孩子深情的注視下劃了句號。可生活還在繼續,看電影的人還在繼續。我是否有一天也能那樣獨立的站著?
電影是門遺憾的藝術,她界於創作與未完成之間。她象一盞燈,照亮你心靈的一條小路,啟發你,引導你,讓你獨立的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完成,去實現。看電影也是一件很獨立的事,在那流光幻影之中,你快樂,你悲傷,你憤怒,你感悟。在電影里,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都是獨立的。
我們的獨立精神應該植根於生命的野性,夢想和勇氣,生命是對於這個世界的狂野的愛。或許生命有時會是痛苦的,但不要忘了靈魂深處面向生的勇氣和對生的渴望。
讓我們以這樣的詩句自勉:
我步入叢林 I went to the woods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我希望活的深刻 I wanted to live deep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滿意 請 採納為最佳-----
【詩酒天涯-團隊】
⑩ 人,激情的活著--《死亡詩社》觀後感
[人,激情的活著--《死亡詩社》觀後感]《死亡詩社》讓我內心情感洶涌,讓我不知所措,人,激情的活著--《死亡詩社》觀後感。我在這里無法全面的剖析它,只想借其中的激情這一重要旋律進行一定的發揮。人類是應當要有一點激情的。因為有了激情,人生才不一般;因為存在激情,人類的生存比動物的生存更豐富;因為有了激情,人才之為人。人類不應當只忙於工作以及日常的瑣事,不應當僅為地位和財產耗盡精力,人不是一架在社會這個大工廠里運行的機器,一架機器的生存比動物的生存還低廉,因為動物還懂得享受陽光、草地和空氣,人要實現的是詩意的棲居,人是應當要有一點狂醉的酒神精神的。梭羅說:"大多數人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懷著一份激情去生活,你才無愧於僅有的一個人生。事實上,人生本是一堆沒有價值的廢柴,需要激情之火的點燃。許多的人壽終正寢,回望自己的人生之柴,發現它完好地腐爛了;而有些人的人生之柴,盡管只剩下灰燼,他卻能驕傲地說:"我曾經熱烈地燃燒過。"人生只有一次。人生是可貴的,這首先表現在人本身是高貴的。人是高貴的。荷爾德林詩曰:"我真想證明,就連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純潔。"人類為什麼這般崇高,因為人類能感受萬物,能體會美;萬物美麗地存在著,但它們自身不知其美麗,而人知道,人能夠欣賞一切。美讓人產生激情,產生活著的幸福感。人類的靈魂被烏雲中的雷霆振奮地掃盪過,被飛流直下的瀑布湍急地沖刷過,被灼熱的驕陽熱烈地炙烤過;在海洋里,波濤曾撞擊過我們的肉體,在火山裡,熱浪曾洗滌過我們的筋骨,在高空中,狂風曾戰栗過我們的魂魄,觀後感《人,激情的活著--《死亡詩社》觀後感》。人因此而變得豐盈。這般的心怎能沒一點激情呢?擁有詩意的無窮可能性的人生怎能不幸福地毫無遺憾地過一場呢?我們怎會不憧憬像惠特曼一樣大吼:"站在世界的屋脊上,我喊出我野性的狂叫!"梭羅說:"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我們應該激情地活著。但現實是現實的,我們不可能一生永遠跌宕沉浮,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有機會成為時代的弄潮兒的。現實的冷酷時常將我們的理想摧毀的支離破碎。霜凍太冷,火焰也會熄滅。不過,激情地活著不等於傳奇地活著。完全的浪漫主義的人生實現不了,我們也大可以盡自己的能力把能做的做好。《約翰克利斯朵夫》里有一句話:"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今天有意義,就是在有機會激情時去激情,抓緊每一刻去做最好的自己。身處青春期的我們,更應該把握現在,盡情地去釋放青春的激情,度一個沒有遺憾的高中。而不是全部的生活僅淪為做題、功課、考試。不要把一切的激情都留到大學去釋放,大學自有另一份激情等著去釋放;就算這么做了,這些過期的激情到時候還能完好無損地釋放么?這就像刻舟求劍,盡管做了標記,但那柄屬於高中的情感的劍已再難找回。而且,很多人到了那時也是不會釋放激情的,因為大學還要忙於考研、找工作等種種瑣事。對於忙人來說,永遠都忙;說釋放激情處處沒空,用周國平的話說是"時時都有空"。的確,高考是我們學生必須要面對的,但同樣我們也得知道,青春不只是高考。不要在我們白發蒼蒼,處於人生彌留之際,細數自己的一生,回望那個最桀驁不馴的年齡時,卻只發現一片空白,或者滿紙的習題,末了是北大或清華。哦,不,絕不能如此,到了那個時候,北大清華早已成了無足輕重的事,美麗的回憶和激情的歲月才是一生的財富,只有這些才會使你有活了一生的實在感。否則才是"老大徒傷悲"!人生太短了,因而顯得珍貴,我們應抓緊現在,只爭朝夕,及時行樂,莫待無花空折枝!在死亡的彼岸遙望,我能大聲地驕傲地說:"我的一生碩果累累!"美國詩人丁尼生在吟唱:"及時采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變得風中枯萎。"中國詩人李白也在高喊:"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最後,真的推薦大家看這部電影。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曾說:"你們讀一百本雜志,不如讀拜倫的一行詩。"我要說:你們看一百部偶像劇,不如看《死亡詩社》一句台詞。〔人,激情的活著--《死亡詩社》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