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櫻桃的滋味影評

櫻桃的滋味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2-18 15:45:25

電影《櫻桃》觀後感

母愛是世界上最普通又最偉大的情感,它會使平凡變得崇高。
南方的大山裡有一個村子,村裡有一個先天智障的年輕女人,名叫櫻桃。櫻桃是美好的,她有一顆金子一樣純真的心靈,還有一副清水芙蓉般的相貌,就像她的名字一樣。 櫻桃已經嫁人了。丈夫名叫葛望,是個小兒麻痹症患者,走路一跛一跛的,人也長得瘦小單薄。由於智力上的原因,櫻桃除了會放放豬喂喂雞,別的什麼都不會做,全家就靠葛望一個人維持生活,因此日子過得相當清苦。 艱苦的生活並不能泯滅櫻桃作為女人的天性。
她喜歡孩子,喜歡得無以復加。一看到孩子就想抱抱摸摸,不管那是誰家的孩子。可是孩子們都很怕她,怕她這個"傻子",一見到她,立刻跑得遠遠的。為此不知鬧出了多少笑話。 出於女人的天性,櫻桃特別想自己生一個孩子,因此特別熱衷於跟丈夫做房事,每次房事後,還要到鏡子前邊照一照,看看是否懷孕了。櫻桃家裡有一張年畫,畫上是一個胖娃娃笑呵呵地舉著一條大鯉魚。後來有一天,葛望發現家裡的年畫被撕了一個洞,那個胖小子不見了。原來,櫻桃把它貼在了自己的肚子上,見人就撩起衣服說,表明她有了孩子了。
葛望為此十分惱火,又想起櫻桃以前的種種"罪行",竟把櫻桃趕出了家門。 就在這天夜裡,櫻桃撿到了一個被人遺棄的女嬰……
有了孩子的櫻桃,立刻煥發出母親的天性,就像一個生過孩子的熟練母親,嘀嘀咕咕地跟孩子說話,給孩子把尿,還給孩子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紅紅。
葛望本來就想要個孩子,櫻桃生不了撿了一個也不錯,因為是個女嬰,葛望就很不情願。而且,自從有了紅紅,櫻桃就不願意和他做房事了,每天無論在家還是外出,無論吃飯還是睡覺都抱著孩子不離身。葛旺覺得只有把紅紅抱走才能回到以前的生活,便想方設法要把她送出去,櫻桃死活不肯。後來有一天,葛望終於趁櫻桃熟睡的時候悄悄地把紅紅抱走,送給了一對開著一輛紅色小汽車的城裡夫婦。
櫻桃醒過來,發現紅紅不在身邊,馬上就朝村外跑,恰好看見了紅色小汽車,不顧一切向車追去。車越開越遠,櫻桃還是窮追不舍,一直追到了城裡。在漫無邊際的城市裡,她一輛一輛地敲打著停在路旁的紅色小汽車……
費盡周折,紅紅最終回到了櫻桃的身邊。
紅紅漸漸長成了一個機靈可愛小女孩。她就像那群小豬一樣離不開櫻桃。在紅紅的記憶里,這是她一生中最幸福也最快樂的一段時光……
紅紅上學了。她知道自己的媽媽是個傻子。她也常常因此受到同學的欺辱。她為此感到羞愧和痛苦,也為此討厭甚至怨恨櫻桃,還經常斥罵她。有一天,紅紅為了不讓櫻桃到學校來,鎖上了家門。
不料這一天下起了雨。櫻桃為了給紅紅送傘,從窗口跳出來,跑到了學校。後來因為一個男同學嘲笑櫻桃,紅紅便和那個同學打了起來,櫻桃見紅紅挨打,馬上過來幫忙……
當晚,被打的同學家長來到葛家要陪醫葯費,陪不出就亂砸東西,葛望一氣之下拿起棍子就打櫻桃,葛紅哭了沖過去抱住爸爸的腿喊道:"爸!別打啦!是我不好!要打就打我吧!"那些人實在看不下去就悄悄走了。這時,葛望一把抱住櫻桃痛哭起來:"對不起,是我沒出息,家裡太窮!沒錢!讓你們受苦了!小紅啊,你長大一定爭氣啊!" 葛紅對櫻桃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有時還幫母親洗頭,彷彿又回到從前他們那樣趕著小豬,哼著山歌的幸福時光……
這一天,紅紅病了。
紅紅生日那天,為了給紅紅摘她愛吃得野櫻桃,櫻桃失蹤了,不知是死是活。
"……從小到大,娘為我吃了那麼多苦。她是那麼疼我,怕我餓,怕我冷。在我很小的時候,她每天晚上都要拍著我睡覺。人們都說娘是傻子,也許她真的很傻。可是,作為母親,作為媽媽,她卻有著一顆比天還大的愛心!我真後悔當初沒有好好待她……"這是紅紅的心聲。
紅紅長大了,考上了醫科大學,她一直相信媽媽還活在世上,所以一直在尋找她……

《櫻桃》是一部歌頌偉大母愛的電影,而張加貝塑造的這個美麗女人、一個母親卻是個「傻子」,所以她的愛完全出自人類的本能,也註定了整部電影的悲劇色彩。
《櫻桃》的劇本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張加貝為了追求真實感,採用原生態的拍攝手法,不刻意設計鏡頭的表現力,而讓攝影機等同於目擊者的眼睛,注重從某一個獨特的視角去表現事態的發展,給觀眾留下充分的想像空間。長鏡頭是這部電影的表達優勢,紀錄風格造成強烈的身臨其境之感,以一種生活流的方式將母愛主題緩緩傾瀉出來。
在這個思想指導下,除了主演櫻桃的苗圃是專業演員,其他大部分是從當地挑選的"原生態"演員,還使用了不難懂的方言。飾演女兒紅紅者,按嬰幼時期、5歲、12歲和上大學後這幾個不同的年齡段,一共挑選出四位女孩來扮演。她們或天真活潑、或清純秀美、或朝氣蓬勃,體現了角色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特徵,且這幾個女孩在長相上都有相似之處,使得角色的年齡過渡相當自然。
在拍攝過程中,張加貝遇到了很多困難。
首先是氣候多變,條件惡劣。當時是七八月,雲南正值雨季,加上地處高原氣候多變,給外景拍攝帶來諸多不便。常常做好了拍攝雨天鏡頭的一切准備,卻突然晴空萬里;而打算拍陽光燦爛的老天又給你來一陣急雨,搞得措手不及。針對這種情況,張加貝每天准備晴雨兩套方案,用機動的拍攝變不利為有利,但這樣無疑大大增加了工作強度。強烈的紫外線和復雜的天氣也考驗著大家的體能,製片部門備好常用葯,熬好姜湯,給以有效的保障。巨大的溫差也給外景拍攝造成困難,幾天前梯田還是鬱郁蔥蔥的,待到實拍時有的田地卻已開始了收割。面對種種挑戰,張加貝靈活機動沉著應對,在日本資深攝影師丸池納的全力配合下,保證了影片拍攝的質量和進度。

片中扮演女主角「櫻桃」的是內地實力派演員苗圃。在整部影片中,苗圃一直以瘋癲邋遢的形象示人。這種非正常狀態的演繹對演員來說是顛覆性的挑戰,更有許多非常態的狀況需要面對。而本片中,需全裸出鏡就是一項。喜歡該影片的人也喜歡……
為了確保影片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張加貝大部分不選專業演員,對白也都採用方言,但由此也帶來了諸多困難。首先,讓非專業演員適應攝影機和燈光的照射就頗費周折,排戲的時候還能應對,一旦實拍,他們立刻顯出難以掩飾的緊張。拍攝小學校里的孩子時,要保證這幫小演員順利讀完課文而不看鏡頭,費盡了心思……張加貝耐心地引導他們體會各自的角色,盡量按照生活常態來演他們自己。經過一番努力,這些本色演員的表演漸入佳境,幾個主要角色的表現分外搶眼,出演12歲紅紅的小演員龍麗一雙憂郁的眼睛和豐富的表情流露出表演的天賦,情到濃時還流下了眼淚,連女主演苗圃都贊不絕口。
就這樣,一部表現母愛的電影問世了,可張加貝說,他還想拍部表現父愛的電影……
櫻桃是個口不能言,而且智障的農村姑娘,她嫁給了村裡腿有殘疾的葛望。兩個人十分恩愛,但櫻桃最大的願望,是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孩子。想得厲害了,她就在自己的肚子上畫了個娃娃。苗圃用略微呆滯的眼神和總是合不擾的嘴巴,演活了這個山區的智障婦女。
苗圃飾演的櫻桃撿到了一個女嬰,她決定收養他。而有重男輕女思想的葛望卻把孩子送走了。這讓櫻桃傷心欲絕,她甚至跑到城裡去找這個叫紅紅的女嬰。情急之中,櫻桃竟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抱起來就跑。不知道觀眾朋友們認沒認出來,扮演櫻桃的這位演員,究竟是誰呢?其實她就是青年實力派演員苗圃。《櫻桃》可以算是她從影以來,最具挑戰性的一個角色了。
丈夫被妻子的行為感動了,把孩子要了回來。這對母女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日子,紅紅長大後,卻覺得瘋娘讓她在同學面前丟了面子。即使這樣,櫻桃仍一如既往地投入了一種近乎本能而持久的母愛。不幸的櫻桃,剛得到女兒的理解,卻在一起變故中,被河水捲走了。櫻桃雖然再也沒有走上岸來,但她身上那出乎天性的偉大母愛,卻永遠留在了那片美麗的山水間。

❷ 櫻桃的觀後感

電影《櫻桃》觀後感 昨天中午午休睡不著,便起來找了部電影看。《櫻桃》是一部反映農村母愛的影片,這位農村母親是個比較嚴重的智障人,除了笑,不能與人進行別的交流。女主人櫻桃公無聲的世界裡,充滿了女人天性的母愛,所以整個片子看下來非常非常的感人…… 這個小山村每到夏季的時候,就漫山遍地的是又紅又大的櫻桃,為此女主人公取名為櫻桃。櫻桃從小失去父母雙親,是被男主人公葛望的母親撫養成人的。葛望因小兒麻痹一條腿瘸了,長大後,又因家庭貧窮,無力娶妻,就娶了櫻桃。櫻桃除了傻,不能言語,家務什麼都不會干,所以生活的壓力全部壓在了葛望一個人身上。櫻桃唯一的願望就是作母親,因為母心切,甚至把牆上胖娃娃的頭貼在自己的肚子上,上街掀開衣服向別人展示自己有孩子了。就因這件事,葛望認為櫻桃把他2塊錢買來的畫給剪壞了,櫻桃遭一頓毒打。晚上不敢回家,露宿村頭的時候,聽到了襁褓里嬰兒的啼哭,櫻桃把孩子抱回來了家,並起名為紅紅…… 母愛真的是女人的天性,哪怕是一個傻傻的連自己都照顧不了的女人,看到自己的孩子,或許也會去精心地照顧的。櫻桃晝夜抱著紅紅,疼的愛不釋手。葛望因聽說一家只有一個孩子的指標後,就偷偷地找好人家,把紅紅給賣了…… 櫻桃醒來發現孩子不在身邊了,瘋了一樣的翻山越嶺地去找,最後在村長的勸說下,無奈紅紅又被抱了回來,從此沒有離開過櫻桃。 紅紅和媽媽無憂無慮地度過了童年,每年的夏天,櫻桃都會去給紅紅摘很多很多的櫻桃,日子過的雖然清苦,但卻幸福。直到上學,她的煩惱才出現。只因媽媽是個傻子,常遭同學的取笑。後來這種矛盾演化的越來越尖銳,引發了紅紅對媽媽的討厭,甚至是憎恨。櫻桃幾乎每天上課都去看紅紅,一次下雨,當所有孩子都沒人來送傘時,只有櫻桃站在雨中,手裡拿著一把傘,給紅紅的……那天因別的同學罵紅紅,櫻桃拿起傘打了別的孩子,晚上因此時紅紅爸爸打了紅紅媽媽。但從此,紅紅和媽媽的感情又緩和了很多,似乎又回到了童年那個無憂無慮的時光…… 在紅紅生病的日子裡,紅紅理解了那份母愛的厚重,和母親的關系更加親密了,但就在出院的那天,爸爸接她回到家,仍沒看到媽媽的影子。紅紅爸爸找了幾次,也沒找到,時間一晃就是幾天過去了。後來村長說有人發現了櫻桃的屍體,在村那邊的山谷里…… 櫻桃是為迎接紅紅出院回家,去摘櫻桃時失蹤的,直到影片的最後也沒找到。紅紅為了實現爸爸媽媽的夙願,勤奮刻苦學習,最終考上了醫科大學。但當她懂得這份厚重的母愛時,母親櫻桃卻早已消失在世間…… 整個影片中給我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每當紅紅厭惡地對媽媽說:「你以後不要去我學校,傻子,瘋子……」她爸爸就會狠狠地批評她說:「不許這么說,沒有你媽媽,就沒有你的今天!」是啊,「沒有你媽媽,就沒有你的今天!」 影片中的櫻桃是個傻女人,確實很傻,但作為母親,她能理解作為一個母親應該做的是什麼:她知道在紅紅寫作業趴那裡睡下的時候,去使勁渾身力氣抱起和自己身高差不多的紅紅放到床上,然後翻著紅紅的作業,盡管一個字都不認識;她還會在紅紅對她說了很多不滿的話之後,依然給紅紅往碗里夾菜;她知道在紅紅重新從心裡上接受了她之後,和紅紅緊緊地擁抱……她能讀懂別人眼裡對她的討厭,隨之她會流露出恐懼的表情;能讀懂別人對她的贊賞,她會還之以微笑,那種發自內心的最純真的微笑…… 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一個女人最本質的流露出來的東西,善待我們的母親,善待我們的親人……

❸ Persian文明是什麼

波斯文化Persian culture
波斯文化
古波斯語用楔形文字,有36個字母,從左至右書寫。現內在古幣、圖章、石容碑及崖刻上仍有留存;最詳細的是伊朗西部比斯通山上的崖刻。這一崖刻共420行18900個字,記述了大流士國王內征外討、開疆擴土、當政治國的情況

❹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這部好在哪裡,為什麼會獲戛納電影獎

阿巴斯說:我更喜歡讓觀眾在影院里睡著的電影,我覺得這樣的電影體貼得讓你能好好打個盹,當你離開影院的時候也並無困擾。也曾有電影讓我在影院里睡著了,但就是同一部片子又讓我徹夜難眠,思考它直到天亮,甚至想上幾個星期。這是我喜歡的電影。

真是個誠實的人,他確實拍了不少讓人昏昏欲睡的影片,不管是金棕櫚《櫻桃的滋味》還是之前村莊三部曲里的某一部,而同樣,這些電影也讓一群人深省,甚至我也懷念著《橄欖樹下的情人》結尾牛逼得一塌糊塗、真心叫絕的長鏡頭。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所講述的故事實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甚至我想到一個絕妙而合適的題目來概括這樣一部電影,就是小學生寫作文時常見的題目:一件小事。

一個鄉村小男孩放學後發現錯拿了同桌的作業本,為了不讓同學受罰,他翻山越嶺到鄰村去尋找小夥伴的家,試圖歸還作業本。

小男孩的尋找過程應了四個字叫「好事多磨」,其實不還作業本未必真會讓那可憐的同學退學,但他不這么想。孩子的心靈是如此美好,話說回來沒有老師那番話他倒也未必會這么做。

我很想說這就是種執著,但對於一個小學生這個詞來得有點重。

後來一個老木匠主動陪伴小男孩去尋找同學的家,老頭路走得慢也還好,煩惱的是小男孩。他喋喋不休地講著這家的門是我做的,那家的窗是我雕的,這就是折磨起觀眾了。

影片在後面給了來歷不明,嘮嘮叨叨的老頭一筆,他步履緩慢地脫鞋上樓關窗然後去做工。可以想像可憐的老頭孤身一人,生活中缺少著傾訴交談的對象,影片類似的細節還有喊背痛的同學,溫情在影象底下深藏,緩緩流動,不易察覺,說來只是平凡點滴。
投我

影評中怎樣評論電影音效

堅挺了近十分鍾後,陳凱歌的才華終於在即將高潮之際一泄如注……

《百花深處》這個標題很容易讓人想到陳升的那首《北京一夜》:「地安門外……百花深處……面容安詳的老人,等著那出征的歸人」。「時光」還是兩個作品共同的主題。所不同的是,陳凱歌的《百花深處》一如既往地超越了個人情感,以俯視的角度審視現代化與傳統殊死沖突這個國際化的命題。

陳凱歌一向是我尊重的導演。當同為「第五代」標志型人物的張藝謀完成了從反叛、漠視到招安的奮斗歷程;當一批新銳導演迷戀於個人體驗而無力自拔,年過半百的陳凱歌卻沒有放棄社會責任感,以反思和批判的目光打量著這個似乎變幻無常的年代。

影片講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搬家公司的小頭目耿樂剛剛為一個顧客搬完家,馮先生找到耿樂說自己也要搬家,於是帶著耿樂一夥人找百花胡同,但當費勁周折找到百花胡同時,那裡已成為一片廢墟,只有一棵老槐樹孤零零地留在那裡。耿樂他們大呼上當,掉頭離去,這時接到公司電話,電話說,這幾天有一個瘋子到處找人給他搬家,告訴耿樂別上他的當,上了當別忘了要錢。

為了要錢,耿樂他們又折回來給馮先生搬家。於是馮先生就給他們講:這是大立櫃、這是魚缸、那是花瓶兒,於是耿樂他們就搬沒有實物的家,當搬一個前清的瓷瓶時,由於有人要吸煙借火,搬運工一鬆手瓷瓶摔碎了,馮先生哭了。

搬好了東西,車往前開,馮先生告訴耿樂胡同前面有個溝,結果車真的陷進去了。在陷車的地方,挖出了一個銅鈴鐺,馮先生撿起銅鈴鐺高興地跑向落日,耿樂他們驀然回首,落日余輝中一個水墨四合院出現了。

現代化對傳統的征服帶來了怎樣的後果?《百花深處》描畫了這樣一個場景:當傳統文化這個物質家園被摧毀之後,人類的精神家園也將無枝可棲。「馮先生」以變瘋這種極端的方式,象徵性地昭示了這一嚴重的後果。而那幾個搬家工人像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在災難面前表現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

與絕妙的創意相比,影片的攝影平庸或是平實。在汽車駛進廢墟時,攝影機從一間殘壁的窗戶內,窗框為前景拍攝了這一畫面。這個鏡頭不過3秒鍾,但我的感覺是,它太像主觀鏡頭,有些影響觀眾沉浸劇情。這一點,阿巴斯在《櫻桃的滋味》里的處理就巧妙得多。

影片的音效頗為出彩。虛擬的搬家聲響既有趣味性,又切合了瘋子的主觀視角。當不存在的「前清花瓶」被失手摔碎時,荒誕感的鼓點變成了憂傷的長音,與向前緩移的鏡頭相配合,直到馮先生哀傷的臉部特寫出現,將影片的基調由荒誕轉為沉重。當馮先生搖著鈴鐺跑向「新家」的時候,一個動畫的四合院出現了,伴隨著的是風鈴聲、叫賣聲和傳統器樂的交相輝映,這些音效把觀眾帶回了「過去的好時光」,有力的烘託了影片的主題,並將影片推向了高潮。

而就在此刻,導演——這部故事的上帝顯現出了力不從心。

應當說,在動畫出現前,故事的講述是出色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盡管搬家公司的電話我認為不太合常理——讓他們從瘋子手裡拿工錢,但這是故事的第一個情節點,沒有這個情節點,故事就無法往荒誕的方向發展,對於一個十分鍾的影片,凱歌盡力了。第二個情節點就自然多了,發現失落的鈴鐺盡管巧合,但並不算突兀,這個情節點成功地將故事引向高潮。

總體來說,層層遞進的懸念還是能吸引人看下去。陳凱歌的名字之所以能跟國際電影大師們一起排在這張DVD的封皮上,不是沒理由的。但後來的一分鍾證明,真正要和大師們並肩,卻是一個無比艱難的任務。

博爾赫斯最青睞短篇小說,因為它是個完美的圓形。但實際上卻很難完成。長篇需要作者超強的穩定性和持久力,短篇要求作者具備高度收放自如的駕馭能力,兩者都是對創作人極高的挑戰。

顯然,對於這樣一個短篇,陳凱歌很清楚,他必須在十分鍾里就要給觀眾一次完整而完美的體驗。為了製造一個足夠刺激的高潮,在隱身奮戰了近十分鍾後,這個「上帝」迫不及待地出馬,用百花——雪花這淺白的意境動畫了一個馮先生腦海中的四合院,以彌補觀眾的想像力,人為的強迫這個故事以及每個觀眾到達高潮。不幸的是,這種最後階段的沖刺卻暴露了導演駕馭這次體驗的生疏和膽怯。將腦海中的四合院寫實無疑是畫蛇添足,用現代化的電腦動畫來表現更是匪夷所思。用搬家工人的視角來想像這一變遷則透露出明顯的說教意味,這大大沖淡了本來十分沉重的主題。由此一來,一部藝術電影瞬間就變成了一個平庸的公益廣告。於是,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一次大師的完美創作,而是一個年輕人初識人事的慌亂。

與許多美好的人生體驗一樣,藝術創作從來不是單向的,而是作者與受眾兩者共同完成的。對藝術家而言,對受眾是否具備足夠的尊重嚴重影響到作品的質量。世界級的大師對受眾的智力都給予了相當的尊敬,而中國的藝術家特別是電影創作者往往欠缺這一美德。

在上世紀80年代後,不斷有中國電影獲國際獎。也許最悲觀的人都會覺得,中國電影的最高水準離國際級大師僅隔一張窗戶紙。但那個四合院卻告訴大家,那張古老而陳舊的窗戶紙是多麼的堅韌,堅韌到令人有些喪氣和絕望……

❻ 什麼是電影的敘事風格

電影的敘事風格是抄指作襲品內容的組織、安排、構造等方面,如片語結構、句型結構、段落結構。

相關介紹:

電影敘事結構是一種以敘事為主的藝術,其敘事方法雖千奇百怪、變化多端,但其結構模式可歸納為幾種類型。

亞里士多德最早指出文學的敘事結構即情節安排,他認為悲劇情節應有頭有尾(完整)並有長度(時間延續過程)。

(6)櫻桃的滋味影評擴展閱讀

傳統敘事作品中情節結構佔主體地位,最典型的是戲劇沖突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結構主義建立了「中心化結構」,而結構主義堅決反對中心化,認為中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種功能,一種使無數符號替換物的活動成為可能的無定點」,他們從「作品」走向「本文」。

結構並非直觀可見的對象,一般觀眾難以分析,這正是對電影作敘事結構模式分析的意義所在。通過結構模式分析,便於把握電影敘事構成的一般規律和創新途徑,使創作者和觀賞者在結構本文和解讀本文時有章可循、提綱挈領。

❼ 求時間很長且有名的電影!

《賓虛》、《聖袍千秋》、《阿拉伯的勞倫斯》、《十誡》、《最偉大的故事》、《你往何處去》、《美國往事》,等等,等等。

❽ 盧米埃爾與愛迪生;愛森斯坦、希區柯克、波蘭斯基、小津安二郎、黑澤明、塔可夫斯基、米哈爾科夫、阿巴斯

盧米埃爾(1864.10.5—1948.6.6)

法國電影發明家,導演。1864年10月5日生於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於邦多勒。年,他與其兄獲電影放映機的發明專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巴黎大咖啡館的印度廳第一次在公眾場合放映了自己拍攝的影片《工廠大門》、《火車到站》等,這一天被認為是電影的誕生日。從1896年起,他培訓了大批放映員在世界各地巡迴放映,使電影迅速流傳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電影的經典之作,他的影片運用了特寫(《嬰兒午餐》)和景深鏡頭(《火車到站》);他還拍攝了最早的喜劇片(《水澆園丁》)。

愛森斯坦(1898.1.22—1948.2.11)

蘇聯電影導演,電影藝術理論家、教育家。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功勛藝術家,藝術學博士、教授。生於里加,卒於莫斯科。1922年,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了第一篇綱領性的美學宣言《雜耍蒙太奇》,引起了長期的爭論,並對整個電影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愛森斯坦在1924年轉入電影界,導演的第一部影片《罷工》被《真理報》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無產階級的影片」。1925年導演的《戰艦波將金號》在1958年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上被評為電影問世以來12部最佳影片之首。1932年他去墨西哥拍攝了縱貫墨西哥2000年歷史的史詩片《墨西哥萬歲》,在1979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金質獎。1938他拍攝的《亞歷山大·聶夫斯基》其中冰湖大戰一場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伊凡雷帝》是他導演的最後一部影片,它成為世界電影的高峰之一,並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愛森斯坦的電影理論,在影片的總體結構、蒙太奇、聲畫框架、單鏡頭畫面的結構、色彩以及電影史等領域,都進行了多方面的開創性的研究。此外,他關於藝術激情的本質、藝術方法、接受心理學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論遺產中占據特殊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國的電影界對他的藝術理論都給以相當的重視。

希區柯克(1899.8.13—1980.4.29)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出生於英國倫敦東區一個普通的、以販賣蔬菜為生的家庭。1925年開始獨立執導電影,導演了英德聯合製作的影片《快樂之園(The Pleasure Garden)》,這也標志著他的導演生涯的開始。1939年應邀去好萊塢,次年拍攝了《蝴蝶夢》,獲該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從此定居美國直到逝世。希區柯克導演了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電影,成為世界電影史上一位著名的導演,為了表彰他對電影藝術作出的突出貢獻,1979年,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他終身成就獎。198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封他為爵士。希區柯克是一位對人類精神世界高度關懷的藝術家,他一生導演監制了59部電影,300多部電視系列劇,絕大多數以人的緊張、焦慮、窺探、恐懼等為敘事主題,設置懸念,故事情節驚險曲折,引人入勝,令人拍案叫絕。希區柯克專擅拍攝驚悚懸疑片,素有「緊張大師」之稱,不但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片傳世,對電影工業也有深刻的影響。

波蘭斯基(1933.8.18—)

羅曼·波蘭斯基出生於一個僑居巴黎的波蘭籍猶太人家庭里。出生後不久全家就遇到反猶排猶浪潮迫害。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自編自導自演了一些電影短片,其中《兩個男人與更衣室》獲得了5項國際大獎,1967 年羅曼莎朗·塔特在英國倫敦舉行了婚禮。這一年羅曼成功地推出《失嬰記》,成為了恐怖片中的經典之作,獲得第26屆金球獎、第41屆奧斯卡獎最佳編劇提名,1969 年他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已懷孕8個月的莎朗·塔特被殺害。1974 年,羅曼推出了《唐人街》,影片成為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黑色電影的代表作品之一,獲得第28屆英國學院、第32屆金球獎最佳導演,以及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1979 年,羅曼編導愛情片《苔絲》,獲得法國愷撒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第38屆金球獎第53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1994 年執導驚悚片《不道德的審判》,成為他最為黑暗壓抑的一部電影。2002年,羅曼推出力作《鋼琴家》。贏得了好萊塢及全球評論界、觀眾的認可,獲得第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法國愷撒獎、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美國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導演,以及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獎。他是具有高超駕馭影片能力的藝術家,作品中大多體現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他對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獨,恐怖、懸念片是他拿手好戲,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罪惡大師」。

小津安二郎(1903.12.15~1963.12.12)

日本電影導演。1903年12月15日生於東京,1963年12月12日卒於同地。1923年進入松竹公司當攝影助理,1926年升為副導演,1927年成為導演,第一部執導的影片是《懺悔的白刃》。1932年,成名作《有生以來初次看到的》完成,被《電影旬報》評為當年十大最佳影片之首。此後兩年,他執導的《一念之差》和《浮草》又連續 獲當年十佳之首。1939年,他的電影劇本《恬淡的生活》經 審查不準拍攝,直至1952年才搬上銀幕。1941年,他的《戶田家的兄弟》再獲十佳之首。戰後,他導演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如《貧民街紳士》、《晚春》、《麥秋》、《東京紀行》、《早春》、《東京暮色》等,1958年獲文部大臣獎和紫綬獎章。1960年,他抱病拍攝的《秋光好》獲日本藝術獎和亞洲國際電影節導演獎。他最後兩部影片《小早川家的秋天》和《秋刀魚的味道》也是很有影響的優秀影片。1963年,他被選為日本藝術院院士,逝世後追贈政府四等勛章,日本電影記者協會追贈文化獎,日本廣播協會追贈特別獎。

黑澤明(1910.3.23—1998.9.6)

日本知名導演。1910年3月23日出生於東京一個武士階級家庭,在八名兄弟姊妹間排行老么。1936年看到電影公司徵求助理導演的廣告,因緣際會下開啟了在電影界發展的大門。黑澤明三十三歲拍攝生平第一部電影《姿三四郎》,而真正打開國外知名度的作品則是1950年的《羅生門》,此片榮獲1951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再勇奪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黑澤明的作品對於許多日本和美國的後輩導演多所啟發,由於他的作品力求完美而且場面浩大,因此有「天皇」的尊稱;他曾撰文指出:「如果把電影從我的身上抽離,剩下只有零。」他的電影主題一向強調武士道精神、人道主義者的理想,以及自我犧牲的重要,細節的考究和橫向運鏡則是他的獨創風格。他的代表作品為《羅生門》、《七武士》、《夢》。他是日本電影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導演,也是日本近代電影史的重要人物。

塔可夫斯基(1932-1986)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譽為「自愛森斯坦後最重要的蘇聯導演」,終其一生只拍攝了兩部短片,七部長片,部部堪稱經典。一九三二年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一九六一年畢業。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塔可夫斯基成為了當代電影的傑出代表。他自稱拍電影就是在「雕刻時光」,希望能將電影真正提升到文學藝術的高度。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夏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於巴黎,享年五十四歲。

米哈爾科夫(1945.10.21—)

男,生於1945年10月21日,俄羅斯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被譽為是俄國的史蒂芬史匹柏,1945年生於莫斯科藝術世家,父親賽吉米亥科夫是詩人兼作家,蘇聯國歌即出自其手筆,母親亦是詩人,哥哥同時也是俄羅斯名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善於經營影像,用出色的畫面來敘事傳情,作品中充滿著濃厚的俄羅斯人道主義關懷。《失聲琴》(Unfinished Piece for Mechanical Piano)令他揚名國際,馬斯楚安尼主演的《黑眼珠》更是許多影迷們對米哈爾科夫影像魅力注意的開始,91年《蒙古精神》(Urga)榮獲威尼斯金獅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1995年的《烈日灼身》更一並將他推上事業最高峰,該片與張藝謀的《活著》一同拿到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更在1996年奧斯卡拿到最佳外語片大獎,並於同年獲邀擔任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米哈爾科夫目前擔任俄羅斯電影家協會主席,是當今影壇享有盛譽的電影大師。

阿巴斯(1940.6.22—)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出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畢業於德黑蘭藝術學院。在過去和現在的世紀里,最為國際贊美和敬佩的亞洲文化代表就是世界級的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一位多產而具有批判精神的電影導演、藝術家、攝影家和詩人,他的作品視覺上樸素,但是概念豐富多元。曾榮獲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等眾多國際榮譽的阿巴斯堪稱當今世界影壇少有的大師,他善於從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類最深的情感。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是一位大器晚成者,1969年,隨著伊朗新浪潮電影的興起,阿巴斯開始涉足電影界,1997年,阿巴斯一部關於死亡哲理的影片《櫻桃的滋味》獲得第50屆法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至今,阿巴斯共執導32部影片,其中一半以上為不足60分鍾的短片和紀錄片,他創造的影像世界脫離了大眾電影的范疇,而是一種需要閱讀的「作者電影」。阿巴斯也被稱做70年代以來伊朗電影的掌門人,是可以同印度的薩蒂亞吉特·雷伊和日本的黑澤明相媲美的東方作者導演。

(沒找到「愛迪生」這個導演。是托馬斯·愛迪生嗎?)

❾ 阿巴斯的電影回顧

1995年8月3日至13日,最早將阿巴斯的電影推上國際影壇的洛迦諾電影節舉辦阿巴斯電影回顧展,首次放映了他從影以來的全部作品。電影節組委會在當年7-8月號的法國《電影手冊》雜志上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回顧展廣告,其中用了這樣一句話評價阿巴斯的電影:這位天才的伊朗導演創造的影像標志著當代電影每年都在登上一個新的台階。同時,該期《電影手冊》(總共114頁)還以48頁的篇幅全面介紹了阿巴斯和他的所有影片。
廣告或許難免會有誇大或不實之詞,但那時阿巴斯的名聲確實如日中天。雖然90年代剛剛過半,阿巴斯就已被認為是90年代世界影壇出現的最重要的電影導演。(1)這個大膽看法源於歐洲,但很快就擴展到了整個西方,塔倫蒂諾、庫斯圖里卡、吉迪古安、克拉比什、克萊爾·西蒙、戈達爾等歐美著名導演都對阿巴斯傾注了極大熱情,尤其是向來喜歡發表駭人聽聞的言論的不協導演戈達爾,據說在戛納電影節看了阿巴斯的影片後公然宣稱?quot;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基亞羅斯塔米!
(2)在當時的西方影壇,這位東方導演的名聲甚至超過了同樣受到西方推崇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件事跟戈達爾有關。1994年,戈達爾給紐約影評人協會寫了一封書面謝詞,婉言拒絕該協會頒給自己的電影獎,同時譴靚了美國人將基耶洛夫斯基的成就置於基亞羅斯塔米之上的做法,為這位伊朗導演在美國遭到的冷遇鳴不平。
(3)戈達爾的此舉在美國影評界引起強烈反響。不久,由阿巴斯編劇、擔任過他的副導演的賈法爾·潘納西執導的《白氣球》(榮獲1995年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在美國的藝術影院上映後,不但贏得廣泛好評,而且創造了伊朗電影在美國的票房紀錄,阿巴斯的名字也開始真正為美國觀眾所認識。
除上面提到的馬克馬爾巴夫和帕哈西之外,當代伊朗的著名導演還有瑪索德·賈法利·約扎尼,基亞努什·阿亞里,普朗·德拉克山德赫,拉克斯坦·巴尼一伊特邁德,納賽·塔吉瓦伊,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自學成才的阿巴斯在提攜年輕電影導演方面不遺餘力,甘為年輕電影人做嫁衣,為他們策劃影片、當剪輯、寫劇本,以致有人說阿巴斯在當代伊朗電影界扮演教父角色。
(1) 戈德弗雷·切西爾《提出問題的電影--論阿巴斯·基耶羅斯塔米的電影》,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6年第7-8期,中文(林茜譯)載《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本文作者是美國影評人,主要為《紐約時報》和《觀眾》雜志撰寫影評。
(2) 勞拉·穆爾維《基耶羅斯塔米的不確定原理》,英國《畫面與音響》雜志1998年第6期,中文(梅峰譯)《世界電影》1999年第3期。我在寫作本文時受到切西爾和穆爾維兩文很大啟發,下文引用他們的話均來自這兩篇文章,恕不一一註明,僅在引文前後予以標明。另外,兩文均已譯成漢語,我在引用時參照原文略作了些許文字調整,將人名片名等與本文進行了統一。
(3) 參見戈達爾致紐約影評人協會主席阿爾蒙·懷特的一封信,刊登在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5年3-4月號。另外,根據切西爾的觀點,戈達爾更喜歡基亞羅斯塔米朴實的人道主義而不是基耶洛夫斯基的詭詐的神秘主義。
(4) 斯戴伐尼·谷代《櫻桃的滋味與桑葚的味道--評<櫻桃的滋味>》,法國《電影前台》雜志1998年4月號,總第471期,中文見本期《當代電影》。
(5) 伊朗青少年教育發展協會(一般簡?quot;卡努恩,西文拼音為Kanun),是在伊朗王後的倡議下於60年代創辦的教育機構,不久即獲得政府的財政資助。該機構沒有繪畫、陶藝等許多部門,成立於1969年的電影部很快成為後起之秀。1970年,阿巴斯的第一部影片在伊朗兒童電影節獲獎,卡努恩從此成為伊朗著名的電影製作機構。1979年伊斯蘭發生革命後。伊朗第一部送往國外參加電影節的影片就是該機構出品的,當代伊朗許多電影導演的影片都是在這里拍攝的。
(6) 阿巴斯《阿巴斯自述》,法國《電影手冊》1995年第7-8期,總第493期,中文(單萬里譯)見本期《當代電影》,本節中的引語除特別註明的以外,均引自此文。
(7) 阿巴斯《電影沒有護照--阿巴斯談<隨風而去>》,梯也里·於斯和塞爾日·杜比亞納采記,法國《電影手冊》1999年12月號,中文(單萬里譯)見本期《當代電影》。
(8) 參見《基耶羅斯塔米特寫--阿巴斯訪談錄》,菲利普·羅帕特采訪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6年第7-8期,中文載《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林茜譯)1997年第1期。
(9) 指電影畫面的聲帶信號,放映電影時一般是不投射到銀幕上的。
(10) 李一鳴《感受威尼斯》,載《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
(11) 參見《何以填補感情的空洞--評<脫衣舞場>》(《當代電影》1998年第6期)。在《脫衣舞場》中,伊格揚認為人類的感情如同一個空洞,又像是一個難以填滿的黑洞,用以物代物的方法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在他的下一部影片《美麗的翌日》91996中,他所竭力描寫的也是這樣一個巨大的黑洞,影片據以改編的小說題銘中引用的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更森的話也許更能說明他拍攝此片的意圖:由於菲薄的天賦和語言的束縛,人類的心靈學會了虛無,虛無是一種力量,它能使世界煥然一新。
(12) 歐瑪爾·海亞姆(1048-1122)曾出任宮廷太醫和主管天文方面的職務,也寫過一些四行詩(類似中國的絕句),但生前不以詩人而聞名,直到19世紀其詩作被翻譯成英文才得以大量傳播(中國在1928年出版了郭沫若從英文轉譯的海亞姆詩集,題名《魯拜集》)。
(13) 同(4)。
(14) 阿巴斯《立方體的六個面--阿巴斯談<橄欖樹下>》,米歇爾·西蒙和斯特法內·谷代采訪法國《正片》雜志1995年2月號,總第408期。中文見本期《當代電影》。
(15) 阿巴斯在自己電影創作中對海亞姆的參照始於《生命在繼續》,他也從當代伊朗詩人的作品中獲得創作靈感,如《哪裡是我朋友家》參照了詩人蘇赫拉比·塞佩赫里的作品,《隨風而去》的片名本身就取自女詩人福路·法羅克赫扎德的同名詩歌。
(16) 同(13),契瑪羅薩(1749-1801),為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17) 法拉比電影基金會(The Farabi Cinema Foundation)是一個非官方的電影機構,成立於1983年,旨在促進伊朗電影文化的發展。
(18) 本節中有關伊朗新電影的情況可參見:勞拉·穆爾維《基耶羅斯塔米的不確定原理》的伊朗之春一節;法國《正片》雜志1991年10月(總第368期)上發表的一組總題目為阿巴斯與伊朗新電影的文章;法國拉魯斯《電影辭典》(1995年版)中的伊朗電影條目;伊朗電影資料館編《伊朗電影:1979--1984》。
(19) 參見戈德弗雷·切西爾《伊朗電影現狀》,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3年3-4期。

❿ 求好的電影影評 高分贈送

《畢業生》本片儼然已成為60年代後期的電影代表作。即使今天來看,本片題材仍然相當辛辣及有趣!本片為達斯汀霍夫曼第一部擔任男主角的電影,一鳴驚人!全片的歌曲則是由當紅團體 "Simon and Garfunkel" 所譜寫及演唱,和電影情節相輔相成。Buck Henry(客串了飯店櫃台人員)和 Calder Willingham 改編自 Charles Webb 的小說。導演則因在當年新銳的拍攝手法而獲得了一座奧斯卡獎。當時尚未成名的奧斯卡影帝李察德萊佛斯擔綱了一個小角色,就是問房東要不要報警的那個房客。
《低俗小說》影片的環形結構可謂精巧,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這種結構的改變乍一看上去總是脫俗的吸引著大家的眼球,《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和《記憶碎片》(Memento)等影片的成功都是來自都敘事結構的把玩。對於敘事電影來說,好的故事和好的講故事的方法一樣重要。今年來《木蘭花》、《通天塔》、《撞車》等影片無不是在敘事手法與影片結構上大做文章,而結構本身也是上述影片最重要的突出屬性。當然,花巧的結構只有緊緊圍繞著為影片內容服務這一個中心才不至於成為空洞的花架,而不幸的是為了花巧而花巧的影片也不在少數。而對於《低俗小說》這部影片來說,其無序的結構相較之其情節來說,更像是一種必要——也就是說影片這樣的情節安排如果換作其他,比如順序結構去講述,一定會讓影片本身顯得臃腫不堪而失去戲劇效果。當然,這樣的結構本身也只是一個容器,造就本片經典地位的主角卻還是對話台詞、黑色幽默類型元素及普通類型片角色所發生的奇特事件的故事安排。
台詞是成就本片的第一功臣。片中的人物對話及個人獨白占據了大量的時間,這些台詞在塑造了一個個鮮活人物的同時也是影片的劇情發展的主要助推力。片中即使是看似最漫不經心的對白也有其特定的含義,它們或是為後來情節作了鋪墊,或是有著某種隱喻。
當拳擊手沒有如約輸掉比賽,而是痛快將對手斃命於拳壇後回到家中,女友正在焦急的等待,看到拳擊手回來,女友說「我看到鏡子中的自己,我好想要有一個大大的圓肚子。」拳擊手依偎過去,「你會有的。」「如果我有圓肚子」女友接著說,「我就會穿一個小兩號的T恤來顯示我的肚子。」一段情節後,女友接著評論「很不幸,我們認為好看的並不是同一個東西。」……
上面這一段對話就體現了本片台詞設置之精巧,如果按照一般類型片的套路,拳擊手回到家後應該告訴女友自己都幹了什麼,怎麼乾的,把這些觀眾們都已經知道的情節再復述一遍,然後討論下一步的計劃。而塔倫蒂諾則在這里安排這樣一段對話,巧妙的點出了兩人的關系,直接描寫了拳擊手女友並進一步刻畫了拳擊手的內心世界。如此的對白設置,即不落俗套又貫串了影片始終所秉承的類型角色+非類型事件的整體風格。在片中所有出場的角色都是犯罪電影中所常見的,包括黑幫人物,強悍的拳擊手等等,但是他們所經歷的事件卻又不同於一般類型片的設置。各種黑色幽默的橋段和本片精巧的台詞一道讓《低俗小說》成為了一部從不講笑話卻又讓觀眾時常哈哈大笑的影片。
比如,在片中老大女友磕葯過多,文森特在毒販家中將針頭扎進她心臟注射腎上腺素那一幕。這本來是影片中比較令人反胃的鏡頭設置,而在弗吉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中表明,觀眾大多數都是笑著觀看這一段的。這當然是塔倫蒂諾的精心安排所致。在這段之前,文森特預見了毒販的老婆——一個渾身穿刺的女人,並與她就穿刺有過對話。而在之後扎針時,鏡頭也並沒有直接的描寫針入胸口的過程,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觀眾的緊張感,並且隨後老大女友觸電般跳起也足夠滑稽,聯想到之前的毒販老婆的穿刺,我們會覺得她也只不過是在胸口穿刺了一個針頭。
這樣的獨特的黑色幽默在片中也俯拾皆是,如拳擊手用上武士刀、黑幫老大被搖滾店主玩弄、文森特走火轟暴小斯等等。而這些看上去血腥的場景被巧妙的包裝之後都變得更容易為人們接受甚至都頗具喜劇效果。
影片從一開始似乎就故意要成為人們巷議的話題,從神秘的手提箱到朱爾斯每每對聖經的引用,似乎都有著深刻的含義卻又秘而不宣。在影片上映後至少一年內,它也確實成為了大眾對於電影討論的中心。在拿下嘎納金棕櫚後,影片證明了它自身的經典,也將塔倫蒂諾寫進了一代大師的名單。
奧斯卡最佳影片《與狼共舞》影評
90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與狼共舞》DanceswiththeWolves
1990年,好萊塢影圈中名氣不大的凱文?科斯特納以執著的信念,費一年半時間,自製自導自演了一部名叫《與狼共舞》的西部片。此片格調清新、情節嚴肅,筆法理性。同時還揭示了美國政府軍豪奪印第安人領土、圍殺印第安人的不光彩的歷史。影片上映後,立即受到評論界的推崇和觀眾的青睞,被譽為是"一部不落俗套的史詩般的西部片"。
1991年1月,《與狼共舞》壓倒了呼聲很高的《教父第三集》和《四海好夥伴》,入選素有奧斯卡獎"晴雨表"之稱的好萊塢金球獎最佳影片。2月份,在第41屆柏林電影節上,集制、導、演於一身的科斯特納榮膺最佳個人成就獎。同月,該片榮獲第63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等12項提名。在過去5年裡,獲過12項奧斯卡獎提名的其他影片只有1981年的《赤色分子》。最後揭曉,《與狼共舞》贏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7頂大獎。
《與狼共舞》是自奧斯卡獎頒獎以來第一部獲獎的西部片。該片導演凱文.斯科特納曾主演過《鐵面無私》和《軍官與間諜》等影片,但建樹平平。《與狼共舞》是他的第一部導演作品。沒有序幕,也沒有對人物和情節的辯解,以直接了當的方式,凱文.科斯特納開始了他出色而激動人心的《與狼共舞》。
現代印第安人的生活習俗與其他美國人已經沒有多少差別,《與狼共舞》則使觀眾有機會飽覽裹獸皮插翎毛的西部印第安人的原始生活習俗。印第安人的部族決策會議、歡慶勝利的篝火舞會、狩獵放牧的遷徙生活、生食牛肝的原始習性以及夫妻恩愛不避外人等鏡頭,對觀眾的求知慾無疑有著很大的刺激作用。甚至連印第安人的名字,也是一種很獨持的文化現象。蘇克斯部族人沒有姓,他們的名字是根據自然界的動物或人的某個動作而隨意取的,如族長叫"十頭熊",首領叫"踢鳥",那個白人女子叫"握拳而立",鄧巴則被呼為"與狼共舞",緣由是印第安人看見鄧巴與一頭同他親近的野狼滾在一起。此外,該片的三分之一對白使用印第安語言(配以英文字幕),但觀眾並不感到厭煩,反而覺得新鮮有趣。所有這些,說明導演既注意尊重和宣揚印第安人的傳統文化,又竭盡可能滿足觀眾的好奇心理。
《與狼共舞[1]》本來片長4小時,後應發行公司的要求剪成3小時。出乎意料的是,許多觀眾反映說3小時還不過癮,他們還想知道主人公的結局。現在的結尾是,由於政府軍要來趕殺已經叛逆的鄧巴和他所在的蘇克斯部族,鄧巴只好與妻子一起遠走他鄉。最後一行字幕說明,18年後,蘇克斯部族被迫與政府軍簽約割讓他們祖祖輩輩所棲居的全部疆域。發行此片的奧利安(Orion)影片公司宣布,他們在發行錄象帶時將恢復到4小時的長度。
這個影片有很多都在反應「人性」的東西,從鄧巴與印地安人的接觸來看,從一個不值得信任,反感,到讓大家都很捨不得就是一個人性的寫照嗎?然而,看看白人這邊似乎缺少了這份信任,他們更多的猜疑,陷害;從鄧巴與狼在一起的那短時間,和最後狼在遠處看著鄧巴送往另一個基地,到白人沒有人性的開槍射擊他,不管白人怎麼射擊它都不跑,看著鄧巴這也反映了那些所謂的高級動物,正在做一些低劣的行徑讓人唾棄!《與狼共舞》完全是現當今社會的一個縮影。
我們可以站在一個角度窺視這個社會:我們一直在說創造一個和諧社會,但我們真正做了些什麼?那些不和諧的因素太多太多,人如果只是一為的唱高調,那麼他永遠都不會有和諧環境。勝者為王,人定勝天,都是什麼狗屁理論,那是原始社會!看看現在的社會缺失了信任,理解,交流,公平,等等等等!我們能找回那些人類應該有的,最基本的人性化東西!I like the film very much!!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