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贖觀後感
高一平均15,你沒上過初中,上高中根本跟不上,這是實情,除非你付出更多 兄弟給你個建議,現在讀書的失業也多,有句話叫大學畢業就失業,你不如去學個技術。廚師,汽修,美容美發都可以,
㈡ 肖申克的救贖 觀後感
十年·肖申克的救贖
這些天按時上下班,衣冠楚楚,與時俱進,過得頗麻木。於是夜裡心情便有些低落,尋了肖申克的救贖來看。
距離 Frank Darabont 們締造這部偉大的作品已經有十年了。我知道美好的東西想必大家都能感同身受,但是很抱歉,我的聒噪仍將一如既往。
今夜在我眼裡,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與信念、自由和友誼有關。
[1]、信念
Red 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重重擠壓之下的牢獄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確有資格這么說。因為從進來的那一天起,獄長就說過,「把靈魂交給上帝,把身體交給我。」除了他能弄來的香煙和印著裸女的撲克牌,任何其他異動在這個黑暗的高牆之內似乎都無法生長。
然而 Andy 告訴他,「記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於是 Andy 能夠用二十年挖開 Red 認為六百年都無法鑿穿的隧洞。當他終於爬出五百碼惡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潑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時候,我們彷彿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奪目霹靂。亮光之下,我們懦弱的靈魂紛紛在 Andy 張開的雙臂下現形,並且顫抖。
庸常生活里的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按部就班,習慣了先說「那不可能」,習慣了沒有奇跡,習慣了,習慣了。可是正如《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coo』s Nest)中說的那樣,「不試試,怎麼知道呢?」
試著留住一些信念,在它們喪失殆盡之前。它們也許無法最終實現,也許無法讓我們更有意義的活著——甚至對於我自己而言,它們只會愈加帶給我來更多的虛無感。然而我知道我有多需要這樣的虛偽與自欺,因為你可以說我在做夢,但我不會是僅有的一個。
——我們已經看到監獄長打開藏有 Andy 鑿石錘的《聖經》時,翻至那頁正是《出埃及記》。這個章節詳細描述了猶太教徒逃離埃及的過程。
[2]、自由
我到今天也始終不明白,這兩個義大利女人在唱什麼。事實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東西不說更好。我想,那是非筆墨可形容的美境。然而卻令你如此心傷。
那聲音飛揚,高遠入雲,超過任何在禁錮中的囚犯們所夢,彷彿一隻美麗的小鳥,飛入這灰色的鳥籠,讓那些圍牆消失,令鐵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
當 Andy 不顧一切在監獄的喇叭里放《Le Nozze di Figaro》時,鏡頭緩緩劃過正在廣場上放風的犯人們和獄警們。他們叫人感動地靜立當地,拋卻所有憤懣,狠毒和怨怒,沐浴著我從未覺得如此自由的陽光。莫扎特的樂聲鋪灑在這些人們身上,來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將他們都濯洗得純凈無比。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我這才明白 Andy 的用意。修屋頂的時候,他為大家爭取來啤酒,事實上是為大家爭取到那種像在修繕自家的屋頂一般自在的感覺,所以他不喝酒,微笑卻帶著巨大的幸福;放費加羅的婚禮,也是要喚醒他們已快喪失的自由感。
然而強者終究是少數。自由面前,更多的人們紛紛選擇禁錮。在監獄圖書館呆了五十年的 Brooks,為了不被假釋,竟然想通過傷害獄友來達到留在監獄的目的。很奇怪嗎?自由、平等、博愛,本來應該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理想。可是 Brooks 們卻早已經被監獄的規則之下規則了自己,他們需要規則,需要秩序,如果沒有它們,甚至無法生存。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假 Red 之口,Darabont 直指卑微。
Brooks 得到了身體的自由,靈魂卻已經被無可挽回地體制化。他終於沒有能夠擺脫對自由無法適應的困境,懸梁自盡。而睿智如 Red,在出獄之後也悲哀地發現,自己竟然連撒尿都要向經理報告,否則一滴尿都擠不出來。他也考慮如何違規以便回到監獄,甚至考慮與 Brooks 一樣離開。
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eath。步履匆匆的人們也許應該偶爾駐足,跳出來看看自己的模樣。我們終會知道,習慣於服從規則的人們將付出巨大代價來習慣本來屬於每一個個體的自由。
[3]、友誼
此片無關愛情,除了背叛。有的只是監獄中的男人間的友誼。Red 和 Andy 的那種友誼置放在高牆之下,似乎比我們紛繁俗世中的友情來得更加純粹和干凈。他們都是內斂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喜歡這種感情。所以在他們終於相會在太平洋小島的陽光沙灘之上的時候,忍不住一人笑了。
如果我在肖申克,我會是誰?如果你在肖申克,你又會是誰?肖申克的救贖,十年散記。
㈢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800字,,
自由。不僅僅是身體的自由,還包括精神上的自由。安迪為獄友們爭取來了冰鎮啤酒,自己卻不喝,只是躺在屋頂上沉思微笑。有人認為這段是安迪在自我實現,自我滿足,說得好像安迪在精神自慰,我認為這段表達的是安迪渴望精神的自由,雖然他是犯人,他有許多行動上的限制,但是他拒絕心靈上的被監禁,他尋求一切可以釋放自己心靈的機會。當安迪不顧一切在監獄的喇叭里放《Le Nozze di Figaro》時,鏡頭緩緩劃過正在廣場上放風的犯人們和獄警們。他們叫人感動地靜立當地,拋卻所有憤懣,狠毒和怨怒,沐浴著我從未覺得如此自由的陽光。莫扎特的樂聲鋪灑在這些人們身上,來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將他們都濯洗得純凈無比。那聲音飛揚,高遠入雲,超過任何在禁錮中的囚犯們所夢,彷彿一隻美麗的小鳥,飛入這灰色的鳥籠,讓那些圍牆消失,令鐵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尤其是瑞德看安迪的信和最後的敘述,那最後的排比,實在是太棒了,那麼自然平實,卻又那樣的鼓舞人心,突然,我感到擁有自由是多麼美好而幸福的事,我甚至不需要其他,只要給我一個背包,一張單程車票,一個人踏上那未知的前途。我們是如此幸福,因為我們能自己行走,自己抉擇,自由的呼吸,自由的歌唱,自由的自由著。這樣的我們是不應該煩惱的,因為擁有人生最寶貴的東西,自由,路就在腳下,無論平坦還是崎嶇,只要我們願意,都可以向生活的目標前進。
最後,就是友誼。影片中沒有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有的就是監獄中男人的友誼。安迪和瑞德的那種友誼置放在高牆之下,似乎比我們紛繁俗世中的友情來得更加純粹和干凈。他們都是內斂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想這也預示著這部電影並不比其他的好萊塢電影以悲劇結束,而是以安迪和瑞德兩個人在外面世界的重遇而結束。
影片的結尾:湛藍的天空下是蔚藍的廣闊的大海,沙灘邊是一條小船,兩個老朋友終於在陽光明媚的海濱相逢,彼此都很愉悅地相互微笑著„„
當我們在絕望的谷底,上帝在哪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每個人都在忙,有的忙著生,有的忙著死。忙著追名逐利的你,忙著柴米油鹽的你,停下來想一秒:你的大腦,是不是已經被體制化了?一個人活在世上到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周圍的環境而活還是為了自己而活。
㈣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800字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人教班周祥
學號:08429144
國慶假期,利用晚間的時間,認認真真把《肖申克的救贖》看了一遍。這部拍攝在十幾年前的美國電影給我的感受遠遠的超過了我的預期,在影片在外,我感受的更豐富,也更能明白許多非直觀性的電影內容。尤其重要的是,慢慢的,我也開始學著去懂得「希望與生活」這一在日常生活中很難融洽在一起的這組關系。
乍看影片,以我不成熟的想法,我認為這只是一場悲劇,一次冤案,一次花費了一生的代價,用去了未來無數可能的機會的莫須有的「救贖」。當看到那個知曉真相的年輕罪犯出現,看到他道出案情的實際,聯想到瑞德說的整個監獄除了他之外都是無罪的類似於玩笑話的時候,我想這實在是一場開的有點太大的玩笑,也是我認為到目前為止我所看到的代價最大的一次「救贖」——用時間,用著可能創造無數未知的未來的時間去救贖,去贖罪。無論是從影片本身,還是以我個人的閱歷,用盡自由與未來為代價,我想,我是承擔不起的。
而安迪做到了,用二十年。從一個高高在上的銀行家,到一個完全沒有自由的囚犯,開始我猜想或許是瑞德說的體制問題,他被誣陷為殺妻,被判處無期。一個前途無限的身份,轉眼到了暗無天日的境地,起初我的想法與瑞德的也是不謀而合的——他一定會是最難承受監獄第一晚的那一個人。不僅僅是因為他看上去體質弱些,更主要的是因為身份的變化太大。然而,瑞德輸了,我也輸了,輸的很徹底。他不僅不是最初的那個,而且似乎他反而成為了最有精神的那一個,也是最有希望的那一個。起初,我是很難知曉他的希望,他的精神來自何方的,直到影片逐漸進行,直到結局慢慢到來。
十年,二十年,以我現在的年齡也僅僅是經歷過如此而已,而其中,我自認為我遭受的有很多。可是影片只給了一個紅章,一個瑞德申請假釋駁回的紅章。不知道來自何方的勇氣,不知道從哪裡到來的希望:刻棋子,教「學生」,辦圖書館,幫忙洗黑錢,甚至是用二十年的時間堅持挖出了一條瑞德認為需要六百年時間才可能完成的短短的隧道。「壓力」,「時間」,這是安迪認為堅持挖的最關鍵的東西,他也確實如此過。這在影片臨近結尾時通過瑞德點出的生存根本,這影響著同一間房內瑞德與布克斯不同歸宿的關鍵,這被安迪說成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的哲理成為了表面的點睛處。
在這部時長達二個小時的影片中,出現的人物當然不止幾個,而是特別豐富的。而最後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不過主要是安迪,瑞德,與布克斯而已。就遭遇,目標,理想來講,他們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卻也都給了我很深的感悟與觸動。
很多的時候,我是不怎麼愛看電影的,因為我覺得電影讓人不像人了。幾十年的光陰,在電影里,只是兩個多小時而已,每一個十年只是換來了一個紅章。我其實是害怕這種生活的。而也正是這兩個小時,這些略微的苦難讓我都不怎麼願意堅持下去,何況安迪他們面對的是真實的二十年。沒有自由,掩蓋著希望,前方彷彿沒有多少的盼頭,我很難想像這種比貧窮,挫折更深沉的東西。
典獄長對安迪說,讀《聖經》能獲得救贖,信上帝能獲得庇護。然而罪人還是罪人,不是罪人也成了罪人。安迪其實也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若一定要說他多麼偉大,一定要辯稱上帝多麼萬能,倒不如去實實在在感謝一個人,感謝一個真實的上帝——瑞德。如若不是這個運輸車一般的商人,不是他帶來的那把小錘子,或許故事是需要改寫的。正如結尾處安迪迎著閃電用石頭砸出那個洞,錘子也正是在安迪的心裡砸出了這么一個洞,一個關於希望的洞罷了。
看完全集,我才開始懂得二十年並不一定是安迪需要在監獄里呆著的時間。以他向州議會申請圖書館資金的毅力,若是他用來辯解自己,或者說用來說明自己的無罪,他一定也能成功。但是沒有,他沒有這么做。一切的一切,在影片的最後才慢慢的開始明了:他是為了對妻子贖罪,一次他認為需要的,一場用盡他的青春與未來的對愛的救贖。
在影片中,真正扮演典獄長的不是那個洗黑錢的典獄長,也不是海利。而是在安迪自己的心中,在巴克斯頓的那顆橡樹下面。僅在開篇的時候驚鴻一現的安迪的妻子,其實才是安迪失去自由的真正法官,才是安迪救贖的對象,也才是二十年青春與未來挽救的真正之所在。他救的是一份遲來的愛,贖的是一世難以再來的情。二十年後,當安迪認為他會結束這種一定空間救贖的時候,他還是要囑托他的朋友——瑞德,去當年他與妻子歡樂的故地看看。也或許,瑞德在那裡才獲得的自由才是本應該屬於安迪自己要獲得的自由。
全集看完,不免有著一些遺憾。盡管安迪一直在救贖,但是最後關頭他畢竟還是逃避了。他自己沒有勇氣守著橡樹,沒有勇氣在當年的家呆著,帶著因為二十年的逝去而留下的白發,他也只是選擇了去到那個沒有「回憶」的太平洋海邊。或許有人會說他還是囑託了瑞德去了啊,但是畢竟不是他本人啊。瑞德其實在影片中更多的是扮演了安迪的心,安迪的靈魂。最終的救贖也是通過他,通過最後瑞德與安迪的見面才完成的。但是現實呢?現實生活中能真正做到靈魂與肉體分離,做到在心靈深處可以有人代替自己的又能夠有幾個人呢?
在觀看影評的時候我才發現,最後安迪與瑞德的相會是製片人加上去的,而不是小說原著中就有的。而恰恰是這加上去的神來之筆,為這部影片加上了太多的光環與永恆的魅力。
人的一輩子,遭遇「海利」,遭遇「典獄長」肯定是會有的。但是這種來自自己的心底,來自靈魂,來自愛的救贖又會有多少呢?從這個角度能講,其實安迪是幸福的。或許這也是為什麼一部美國電影能引起這么多非美國這個國家,這個種族的人群的共鳴的原因之一吧。畢竟,有了情,人都是相通的......
也可能,每個人的一生,只是像安迪所喜歡的石頭一樣:每一顆都不盡相同,每一顆又都有著自己獨有的魅力,都是它自己。安迪救贖的不僅是二十年,而其實應該是一種心靈,一種靈魂,一種很難言明卻又實實在在的永恆。壓力與時間,給安迪的不僅不是枷鎖,很大程度上,它們其實正是給了他一種不朽與輝煌。
原本,我是認為生命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沒有什麼會成為誰的唯一與永恆。但是我錯了,我錯了太離譜,也錯的太天真。太多的事情,哪怕是用盡我們的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做好期間的一件。就像每一份感情......
電影的最後,當兩個在囹圄之中呆了幾十年的人擁抱到了一起,當他們還需要去思考「自由」的時候,這個時間點不知道我們是該為他們慶幸還是悲哀......
不管這電影還有什麼偉大之處,也不管多少的影評家會如何從所謂的專家的角度如何去品評,我只想說,在這個時刻,我是願意奉上一束玫瑰的,給安迪,給安迪的妻子,給有愛,能愛與被愛著的一切生命。用對待上帝的虔誠為他們由衷的喝彩。
有愛,有一切!
有愛,人人都是上帝!
㈤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200字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場關於籠中鳥如何飛往自由的夢,用我一位網友專的話來說,看了屬它,甚至會讓人覺得重生。
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是,安迪爬出五百碼長的污水管當晚那場明亮的雷雨,它像《勇敢的心》里華萊士最後那聲著名的「FREEDOM——」一樣振聾發聵。是的,自由。之前的那些最精彩的橋段,比如安迪臉上掛著奇異的微笑請大家喝酒,比如安迪一手建起全州最好的監獄圖書館,比如安迪不計後果地讓高亢的女聲穿透雲遮霧掩的層層封鎖響徹雲端,都是對自由的由衷禮贊,即使身陷囹圄,但「只要這里 (心裡)有音樂,就有自由」——這也是《歡樂頌》盛名不敗的理由,我們都知道,在德文中,「歡樂」和「自由」的發音很接近。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ie.」我們汲汲於生,或汲汲於死。但不論何時何地,只要夢想的啟明星在天空閃爍,希望的晨曦就照耀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