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那邊觀後感1500字
《後天》觀後感------毀滅也許就在後天
有沒有感覺到我們的生活環境有何變化?猶記得去年是11月5日下了第一場雪,而今年,直至現在已經12月了,依然不見雪的蹤影。越來越溫暖了,不是嗎?其實作為一個北方人來說,我更喜歡這樣的暖冬。可是暫時的舒適背後是否隱藏著危機呢?對於這種明顯的變化,不知人們是否有所思考。
最近看了一部很好的電影,片名叫《後天》。它是美國今年暑期的一部大製作科幻片。該片講的就是氣候變暖的始因---溫室效應,帶給人類的巨大災難。該片的切入點是:一位古氣候學家發現並預測了溫室效應引起的持續全球變暖將使北極積雪迅速融化,而地球為了自我調節直至回歸平衡,會進入冰河期,人類將在最後一個冰河期生存。可是他只猜對了結果卻估錯了時間。因為這場災難不是在若干年後,而是現在。
就在後天預測成真。柚子般大小的冰雹襲擊了東京,一位極普通的日本上班族前一秒還在和妻子談話,後一秒已被冰雹砸倒在地;地處熱帶的南亞次大陸竟然被大暴風雪所覆蓋;冰川融化後的巨浪把整個洛杉磯撕裂殆盡。最令人震撼的是紐約市「速凍」前後的畫面:沖天巨浪狂涌進紐約市,自由女神被淹沒了,萬物瞬息沉沒在汪洋之中,一艘萬噸巨輪竟然被沖進了樓宇之間,而轉瞬間,氣溫驟降,浩瀚汪洋之中的紐約又變成了一個冰封世界,茫茫冰原上只剩下了自由女神的頭像,象徵著人類文明的紐約城大半永入冰雪之中。
看過影片,那可怕的場面真使我有一種十分強烈的感同身受的懼怕。原來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全球變暖帶來的危害將是比起其他任何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恐怖事件或突然到來的天災人禍更能迫使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聯合起來,拯救地球的大問題。
現在真的不得不關注和憂慮這個大問題了。一項嚇人的統計令人震驚:2003年,歐洲有將近2萬人死於氣溫過高。不難想像氣溫的增高將給我們帶來什麽!陸地將被淹沒,生物將要死絕,我們那些美麗的自然景觀將要消失殆盡,地球上將大肆肆虐著各種各樣的疾病------真到那一天,我們將何去何從?
影片中主人公們在避難時,一個黑人男孩說:「嘿!那邊有一些稅收條例和法律條文,讓我們燒了取暖吧!」在美國,法律是神聖的,而在那種關頭,它算什麽?它的利用價值只是在於承載它的那些紙,那可以使火燃燒的材料。想想美國總統布希的環境政策吧,他拒絕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因為會影響發展經濟,去絲毫沒顧及到將帶給環境的惡果。真到災難降臨的那個時候,那起到維護社會基本秩序的法律條文和稅收條例還能保護經濟的發展嗎?別提經濟了,他為人們提供的只是維持生命的那一點點火焰!`影片中更為諷刺的是因為北部寒冷,大量美國公民往南部城市撤離,而南部城市大量的美國人來到墨西哥尋求避難,面對緊閉的邊境大門,美國人甚至丟下車,背著行李淌過邊境河,非法入境。也許像我們第三世界的人民看到這一幕會覺得異常解氣。美國,想當年,想要進入你的門檻是多麽得難,一張美國綠卡曾經是多少人畢生的夢想,然而現在,曾經無上光耀的美國公民卻成了美國難民。我明白了為什麽有那麽多的美國人組織遊行反對布希的環境政策,因為他們也明白,發展經濟並不是第一位,而破壞環境就是在毀滅自己。在看到「美國難民」們逃命的同時,我不禁想起了那時的中國,雖然影片中沒有提到,但是想必不會比美國幸運吧!真的很恐怖,因為全球變暖是全球性的災難。當整個星球都被洪水埋葬,人們真不知將要逃向哪裡。我曾經在看過《彗星撞地球》後,做過一個夢。我夢見有一個大火球從天空中緩緩降落,我心中知道那是什麽,我想逃,但是無路可逃,到了哪裡都一樣,整個星球都要毀滅的。所以我只能看著它離我越來越近,我能感覺到生命在漸漸消逝------在天地一片白的那一刻,我猛然驚醒。我想生命的最無助感就來自大自然最嚴厲的懲罰吧!
多一座工廠,多一輛車,多一台空調,毀滅就會早來到一天!
或者,也許我們趕不上那天,但是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下下一代,他們要怎樣咒罵我們在這個瘋狂年代給他們製造的災難?
從今天開始我們要珍惜環境,盡可能的讓我們唯一賴以生存的地球減輕一些負擔吧!保護環境真的不是一句空話,難道我們真的想要「後天」的來臨嗎?
看完影片,走出房間,我慶幸的是:外面還有陽光,而我們的世界還沒被淹沒。
※※不知樓主喜不喜歡※※
B. 天那邊觀後感
《天那邊》觀後感
剛看完一部電影《天那邊》,不知道是處景生情呢,還是有著相同的處境和感受?說不清楚,看的過程中我的眼睛濕潤了好幾次。
片尾說謹以此片獻給——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和大學生志願者們
許曉萌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她和他的大學戀人江可可一起報名,志願去了山村支教。許曉萌第一次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自己的父母。沒有人知道她為什麼會這樣選擇,但是她真的走了,去了一個她從未去過的地方,去那裡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們到了大山深處的村子。開始了支教的生活。
一切都是那麼新奇,一切都讓人感到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的確,這里遠離了城市喧鬧,遠離了塵世的紛亂,有的是湛藍的天空,有的是泥土的芬芳,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世外桃源。
然而,這一切似乎都是那麼短暫,只是一瞬間,便從許曉萌的指尖滑落。她遇到了一個人,一個改變了許曉萌人生軌跡的人,他就是羅老師。
支教的生活是艱苦的,沒有好的住宿條件,沒有電視,電話沒有信號,沒有任何娛樂,只有背朝大山,腳底泥土,沒有可口的飯菜,吃頓肉都是那麼的艱難,從小家庭條件優越的江可可為了愛情義無反顧的跟著她直奔向大山,可是這樣的生活一天能忍,兩天能忍,三天能忍,最後可可還是選擇了離開,我沒有一點看不慣,沒有一點覺得他們的愛情經受不住考驗的感覺,其實我還真能體會和理解可可的心情和處境,他選擇離開並沒有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有選擇幸福的權利。
可可走後,她哭了……。病倒住進了醫院。安慰許曉萌的人,正是羅老師。也許到了這個時候,許曉萌才真的長大了,她也覺得自己成熟了許多。可可的離去,讓她感到孤獨,但是孩子們的存在很快填充了這種孤獨。
許曉萌漸漸開始了新的生活,一個完全獨立的生活。她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融進了大山,融進了大山裡孩子們的世界。
3個月的支教生活結束了,許曉萌終究不是大山裡的人,她還是要離開。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曉萌,她哭了……
在天的那邊,許曉萌開始了新的生活……
回到城市曉夢繼續她的教育工作,可是得知了山村的羅老師為了修建學校上山背黃土遇到泥石流不幸遇難了的消息後,小萌離開城市優越的生活,義無反顧選擇了支援山區的教育工作……
其實我還滿感動的,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不是每個人都那麼的偉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樣,我還是滿佩服的,一個大學生放棄很多來到這個偏遠的山區支教,故事的最後是照了張全家福,一張沒有羅老師,只有一把鮮花的合影,看的我黯然淚下……
雖然和影片相比我的生活相對優越許多,可是……
知足應該長樂,但是,我始終內心孤獨,始終還是融入不到這里,我的心不在這,可能有一天我還是會跟可可一樣選擇離開……
我不知道,說不清楚,反正看完這部電影挺難受的。
不知道要表達些什麼了……
《天那邊》觀後感 2008-08-05作者: 生花蛋子 聯系作者 最近吧,幾乎天天一部電影。昨天妹妹推薦看《天那邊》,講一個和我一樣年齡階段的女老師到偏遠山村支教。妹妹開始說是諷刺的,這樣的評論才諷刺,因為明明是感人為主。要說諷刺,也就那個信誓旦旦陪同而去的江同志滿口愛情最後忍受不了偏遠的落後與寂寞中途折回這個情景是諷刺的——諷刺都市愛情的脆弱、幼稚,經不起事實的考驗,在困難前不堪一擊。
我很喜歡小許,那麼執著那麼率真那麼堅毅那麼獨力。我也曾經想過如果有支教的機會我會義無反顧,到那些缺乏先進教學理念和現代化教育方式的落後地區貢獻自己的青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可是我知道,如果真有這樣的機會我會瞻前顧後考慮很多,哪怕只去三個月。所以,像許小萌那樣因為校長破羅的不幸去世而回到水咕嚕小學奉獻自己一生的事情,對我這樣的人而言更是天方夜談了。其實,類似的故事在生活中是有的。記得頭年在布政參加一個展現農村中小學教師風採的演講,我在網上一搜,搜到了好多類似的事例——到山區支教的老師因為感動於山區人民的質朴善良,感受到落後地區對教育的渴求,而心甘情願在支教地駐足,奉獻一生。
想來,好感動。感動於那種無私,感動於這些教師還能在這個浮躁浮華的社會保留人性的高尚和純正!
聽朋友說,鄞州區今年開展支教活動。去支教的輪到我們這年齡段的。好多26、27的至今還是單身,到那邊以後至少一年,耽誤了青春。一時怨聲載道。而且,他們那邊有範例——一對夫妻因為支教後感情疏淡而離婚了。唉,支教本是好事,但真正要實施真的會受到現實太多的阻撓。可以理解,有點悲哀。
想去天那邊,想像小許那樣,想帶上一個好的小江,帶上一個不會中途折回的小江。想和那裡的孩子生活,想帶給水咕嚕快樂。想在那山青青水盈盈的地方,在那遠離城鎮煩躁的地方,找到心靈的棲息地,找到特別勇敢的自己!
這有兩篇觀後感,看看那篇合適你。
C.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剛看完一部電影《天那邊》,不知道是處景生情呢,還是有著相同的處境和感受?說不清楚,看的過程中我的眼睛濕潤了好幾次。
片尾說謹以此片獻給——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和大學生志願者們
許曉萌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她和他的大學戀人江可可一起報名,志願去了山村支教。許曉萌第一次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自己的父母。沒有人知道她為什麼會這樣選擇,但是她真的走了,去了一個她從未去過的地方,去那裡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們到了大山深處的村子。開始了支教的生活。
一切都是那麼新奇,一切都讓人感到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的確,這里遠離了城市喧鬧,遠離了塵世的紛亂,有的是湛藍的天空,有的是泥土的芬芳,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世外桃源。
然而,這一切似乎都是那麼短暫,只是一瞬間,便從許曉萌的指尖滑落。她遇到了一個人,一個改變了許曉萌人生軌跡的人,他就是羅老師。
支教的生活是艱苦的,沒有好的住宿條件,沒有電視,電話沒有信號,沒有任何娛樂,只有背朝大山,腳底泥土,沒有可口的飯菜,吃頓肉都是那麼的艱難,從小家庭條件優越的江可可為了愛情義無反顧的跟著她直奔向大山,可是這樣的生活一天能忍,兩天能忍,三天能忍,最後可可還是選擇了離開,我沒有一點看不慣,沒有一點覺得他們的愛情經受不住考驗的感覺,其實我還真能體會和理解可可的心情和處境,他選擇離開並沒有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有選擇幸福的權利。
可可走後,她哭了……。病倒住進了醫院。安慰許曉萌的人,正是羅老師。也許到了這個時候,許曉萌才真的長大了,她也覺得自己成熟了許多。可可的離去,讓她感到孤獨,但是孩子們的存在很快填充了這種孤獨。
許曉萌漸漸開始了新的生活,一個完全獨立的生活。她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融進了大山,融進了大山裡孩子們的世界。
3個月的支教生活結束了,許曉萌終究不是大山裡的人,她還是要離開。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曉萌,她哭了……
在天的那邊,許曉萌開始了新的生活……
回到城市曉夢繼續她的教育工作,可是得知了山村的羅老師為了修建學校上山背黃土遇到泥石流不幸遇難了的消息後,小萌離開城市優越的生活,義無反顧選擇了支援山區的教育工作……
其實我還滿感動的,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不是每個人都那麼的偉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樣,我還是滿佩服的,一個大學生放棄很多來到這個偏遠的山區支教,故事的最後是照了張全家福,一張沒有羅老師,只有一把鮮花的合影,看的我黯然淚下……
雖然和影片相比我的生活相對優越許多,可是……
知足應該長樂,但是,我始終內心孤獨,始終還是融入不到這里,我的心不在這,可能有一天我還是會跟可可一樣選擇離開……
我不知道,說不清楚,反正看完這部電影挺難受的。
不知道要表達些什麼了……
有人開始說是諷刺的,這樣的評論才諷刺,因為明明是感人為主。要說諷刺,也就那個信誓旦旦陪同而去的江同志滿口愛情最後忍受不了偏遠的落後與寂寞中途折回這個情景是諷刺的——諷刺都市愛情的脆弱、幼稚,經不起事實的考驗,在困難前不堪一擊。
我很喜歡小許,那麼執著那麼率真那麼堅毅那麼獨力。我也曾經想過如果有支教的機會我會義無反顧,到那些缺乏先進教學理念和現代化教育方式的落後地區貢獻自己的青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可是我知道,如果真有這樣的機會我會瞻前顧後考慮很多,哪怕只去三個月。所以,像許小萌那樣因為校長破羅的不幸去世而回到水咕嚕小學奉獻自己一生的事情,對我這樣的人而言更是天方夜談了。其實,類似的故事在生活中是有的。記得頭年在布政參加一個展現農村中小學教師風採的演講,我在網上一搜,搜到了好多類似的事例——到山區支教的老師因為感動於山區人民的質朴善良,感受到落後地區對教育的渴求,而心甘情願在支教地駐足,奉獻一生。
唉,支教本是好事,但真正要實施真的會受到現實太多的阻撓。可以理解,有點悲哀。
想去天那邊,想像小許那樣,想帶上一個好的小江,帶上一個不會中途折回的小江。想和那裡的孩子生活,想帶給水咕嚕快樂。想在那山青青水盈盈的地方,在那遠離城鎮煩躁的地方,找到心靈的棲息地,找到特別勇敢的自己
D. 天那邊的觀後感
看了這部電影的名字《天那邊》,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個故事,是一個「山那邊」的故事,講的是一個隱落在群山中的村子,一個在村子裡成長的孩子,從小站在家門口,望著那一山又是一山的綿延群山,問他的父親:「父親,山那邊是什麼?」他的父親蹲在門檻上,抽一口草煙,面前的大山在他眼裡變得混沌,嘶啞的回答他的孩子:「山那邊是另一個世界。」孩子沉默,他仍然每天站在門前望著大山。後來孩子喜歡上了文學,文學帶他了解了山那邊的世界,他開始創作,作品帶著他,最終去了山那邊的那個世界……
而《天那邊》,兩個慣於豐衣足食還有足夠物質精神生活的都市小年輕,一個為了理想,一個為了愛情,從現代化的都市走向了落後的山村,開始了理想與愛情的考驗,一次理想與現實的較量,一次愛情與信念的賭注。
這部電影毫無疑問在反映一個當代大學生的支教現象以及中國許許多多落後農村裡的落後教育,有對有志青年敢於獻身的贊揚,也讓人看到中國教育現存的嚴肅問題。這是一部小成本電影,劇情不算新穎,甚至有點俗套。但這么一部沒有什麼突出特點的電影也平平凡凡地讓人並不厭倦的看完了。許曉萌身上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和對自己的理想與決定堅持到底的沖勁和決心,但同時也有著現代都市年輕人易沖動的個性和看事情做事情缺乏深思熟慮的思維方式以及那股隱隱的大小姐慣性脾氣;江可可身上典型的現代都市化青年形象,信誓旦旦,信念不定,對事物以新鮮感度之,在缺乏物質化的世界裡,他無法生存,即便是堪比生命還價更高的愛情,也擋不住他投身物慾都市的腳步;破羅身上的農村人的淳樸、敦厚同時也帶著點小小的私心,這樣的純民即便是在農村,恐怕也不是那麼多了。
看這部片子時,我想起了另一部關於支教的影片《美麗的大腳》:一位都市女教師、一位北大荒農村教師和一群貧困孩子之間的支教故事,至今倪萍那句「千里迢迢」還在我腦中留有很深的印象。還有一部記不得名字的電影,一個本是被拐賣到山區里的年輕城市姑娘,在逃脫人販子的路上逃到了一個落後的小山村,並在小山村裡當起了老師,後來又離開村子的故事。這雖然不是像《天那邊》和《美麗的大腳》一樣的支教,但也給了我不少感觸。這些在當時都給了我不小的觸動和感動。現在想來,在那些貧困的山區,能留住幾位支教的老師,這確是個令人心酸的嚴肅問題。我們在雜志上、報紙上、電影上、電視上看到過的那些頌歌,在生活中的現實實例又有多少?!
我們在歌頌這些支教事跡的同時,毫無疑問也在向世人展示那些偏遠山區的貧困處境,那些資源缺乏的孩子的困境,這在那些孩子的眼裡看來,不知又是何種滋味,從某種層面上來講,這並不利於他們的成長,只能讓他們增加自卑感。處於生活優勢的人,總是想靠著給予那些生活劣勢的人各種幫助來展示他們的無私,歌頌他們的奉獻,卻不曾考慮那些他們給予的對象,只覺得授予已經是偉大,卻不知那是另一種傷害。
王家衛早說過,天那邊是還是天,但是那同一片天空下的土地,卻是不同的世界,貧富差異、階級等級、圈子層次……這些都能在我們的努力下融合,真正成為同一片天嗎?
E. 天那邊 觀後感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對大學畢業生情侶去山區支教的故事。
故事開頭,兩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許曉萌和江可可在去往水咕嚕鄉的火車上,在和別人的電話中透露著兩個人對愛情的美好憧憬和對山區支教的盲目樂觀。第一次離開城市,她和他顯得那麼的開心。一切都是那麼的新奇,那麼的自由,這里有湛藍的天空,泥土的芬芳,淳樸的村民,一切的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世外桃源。
支教的日子開始了,許曉萌和江可可唄安排到教室後面聽代課老師「破鑼」講課。羅老師講課用的方言,讀起詞語和課文總是令人忍俊不禁。一天是好奇,兩天可以堅持,但是三天就不行了,家境富裕的江可可已經有點忍受不住這里生活,沒有電視,沒有ktv,沒有酒吧,甚至沒有肉吃......許曉萌一心想著給孩子們上課,想要證明自己的價值而冷落了江可可。終於,江可可受不了了,在一個下雨天,不顧女友的挽留毅然返回了都市。看到這里,眼角有點濕潤,為他倆之間的愛情的終結。其實,也不怨江可可,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或許,就想事後的許曉萌說的,他們之間本來就有距離。
江可可走了,許曉萌也病倒了,在天橋上羅老師和許曉萌說了很多,羅老師的過去也漸漸清楚。初中畢業的他想當兵,然後當個將軍,可是徵兵沒證上,他就去了水咕嚕小學當起了老師,後來慢慢喜歡是了當老師,喜歡他的18個小屁股。
許曉萌留了下來,她要堅持夠3個月。
許曉萌漸漸開始了新的生活,一個完全獨立的生活。她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融進了大山,融進了大山裡孩子們的世界。
三個月的支教生活結束了,許曉萌終究不是大山裡的人,她還是要離開。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小萌,她哭了……
回到城市的小萌繼續從事教育工作。有天,村長帶著村裡的野果子來看小萌,許小萌把洗出的照片給村長帶回去給羅老師,這時許曉萌才從村長口中得知羅老師為修小學上山唄泥石流捲走了......眼淚不經意間滑落,羅老師的點點滴滴浮現在眼前,有歡樂,有爭吵,有無奈。全心全意為孩子的「破鑼」為孩子買本子,做飯,還有修繕學。多麼善良淳樸的人啊,照的那張像卻成了遺像。
整部片子看完,讓人唏噓不已,感觸良多。羅老師的堅守和默默付出,許小萌的堅持和理想,18個小屁股的天真可愛......感動之餘卻又些許的悲哀,農村的學校是如此的破舊,孩子們要去上學卻沒有老師願意留下來教他們。我們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想著去大城市拿高工資,去享受生活,可是那些山區的孩子們也要有好老師來教他們的,這時候往往就是當地的初中生或者高中生放棄外出機會來教這些孩子。我很佩服許曉萌,那麼率真那麼堅持,在條件艱苦的山區在男朋友獨自離去的情況下去依然堅持完成3個月的支教任務,並且在羅老師去世後又回到小村子當老師。有時候想想,如果有這樣支教的機會我會不顧父母的反對,不怕農村的艱苦條件幹上三個月嗎?我可能不會,實話實說。現實中這樣的故事有很多,徐本禹,胡忠、謝曉軍夫婦的故事不止一次的使我感動落淚。
水咕嚕鄉,水咕嚕小學,那片天,那些人,那些故事,我的心靈得以凈化,靈魂得以升華
F. 《天那邊》觀後感
[《天那邊》觀後感]
黨課的最後一節課安排我們看電影《天那邊》了,剛開始只是聽說是個有關支教的電影,沒想到看了還蠻有趣的,《天那邊》觀後感。
剛開始還在琢磨著這對小情侶怎麼會一起去支教呢?原來那個男的只是為了證明他對那個女大學生的感情是堅貞不渝的而陪她一起去的。或許認為,這樣很甜蜜吧,這樣兩個人彼此可以陪伴,就不會孤單了吧。
剛開始貌似是這樣的,就這樣,他們如願以償的來到了天那邊的村莊,原本以為,三個月很短暫,愛情可以讓他們克服一切困難。可事實呢?男生終究還是走了,那個長滿野草的車站,沒有人,滂沱大雨,她哭了,所謂的愛呢?就這樣放棄了呢?他離開了,回到了天的那邊,也許他根本不適合這里,這個沒有寬頻,沒有電視,沒有信號,好久才吃頓肉的村莊。他的生活本是幸福的,充裕的。他的離開沒有回責怪,他有權利選擇這一切,觀後感《《天那邊》觀後感》。
男孩兒走了,女生也許就這樣成熟了,她懂得了更多。沒有他的陪伴照樣可以很充實的生活,從此她將所有的經歷投入到支教教育中來。漸漸地,她開始適應了這里的生活,也和這里的孩子打成一片,她也開始融進了這片土地。可是,所有的一切都來得太快,三個月就這樣過去了,她要回去了,那天的送別,孩子們哭了,很傷心地,她也哭了,滿是不舍。
回到城裡,生活平淡的過著,她還是繼續著她的教育事業,村長和她見面了,才知道羅老師死了,為了改建學校遇到泥石流了,她愣住了,一下子,她開始擔心天那邊的孩子們,沒有了羅老師,他們的學習怎麼辦呢?於是,她還是選擇了重返那片山,電影的最後一幕,是一張全家福,可是羅老師不在,代替他的是一束束菊花,那是孩子們對他的愛,對他的不舍,他們永遠也忘不了那個有著故事,卻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的朴實的農人。
作為大學生,或許很少有人會選擇去一些偏遠地區支教,甚至有人難以想像去了那種與世隔絕的地方改怎麼生存下去。可是,我們總要選擇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方式,也許,在那個地方,我們可以,過的很好,我們可以成長很多。
〔《天那邊》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G.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要500多字
《天那邊》電影觀後感
看了好幾遍這部電影了~
剛開始看這部電影,只是把它當做喜劇片,特別是村長帶著女主角剛剛進村時候的那一段,面對攝像機的近距離問候特寫,一種無厘頭的感覺,邊看邊笑,一笑而過。看到中間的時候,則是在覺得好笑之餘,更多的是看到了山區之貧瘠,教育之落後,最後落的一感嘆,中國內陸部分山區的教育的卻是需要改善啊。看到最後的時候,,則是,落的深情款款的淚,為了故事的本身的真實,為了山區教育的落後,為了破羅老師的慘死,甚至最終,因為電影中許老師的勇於投身於山區教育的精神所感動,而毅然決定去某個偏遠地區支教。
「天那邊」用一個非常常見的題材,反應出了很多實事的反思,年輕的愛情,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高尚的情操與品德,城鄉的失調與差距„„這些社會問題的暴露,原來也會那麼的真實與震撼!
影片講述的兩大學畢業的城市青年男女,為響應國家鄉村教育志願來到一個叫水咕嚕鄉咕嚕村水咕嚕小學的地方做為期三個月的志願教育服務。當然,其中,不妨實說的是,男女主角最初之所以選擇來支教並不是因為有什麼宏偉崇高的目標,對女主角許曉盟來說,這僅僅只是一個能掙脫父母對自己嚴厲約束的一個借口,而對男主角江可可來說,這更是一場為贏得愛情而參與的游戲。最初,他們也曾被鄉村優美自然的風景所感動,而當這一切都失去了新鮮味道的時候,鄉村的條件,艱苦的生活,沒有希望的田野,於初出城門的他們來說,這一切是多麼糟糕透頂。於是,江可可選擇逃離,選擇了放下為了愛情而掙扎在簡陋鄉間的游戲,回到了天邊的宏城。而許曉萌則是毅然選擇繼續留下來實現那為期三個月的支教諾言。
許曉萌是值得我們敬佩的,因為她的愛心,責任感,與那份為孩子們無悔的付出„„她休克在與江可可分別得那場雨中時,我知道,那一次的跌倒,承載著深愛的遺憾,緬含了無盡的傷心!落淚的不僅是那蒼茫的天空,還有許曉萌暢快的宣洩;破碎的不知是閃電劃破的天幕,還有那一份行將彼岸愛情的終結!走了,留下了,許曉萌終究不是江可可,我們從兩人的性格中讀出了許多的差別,也許江可可並沒有錯,因為他反應了這個時代多數大學生的特點;亦或許許曉萌太偉大了,因為她代表著更為珍貴的覺悟和博大的理想。歸根到底,兩人的矛盾,只是兩種價值觀的體現,只是不同選擇的使然!我們希望能出現千千萬萬個許曉萌,
可我們卻總把期望寄託在了別人的身上;
天那邊的風景,
我們不乏欣賞的藝
術,卻少了適應的勇氣!覺醒的一代人,是否錯在大學生?也許不盡然
...
天的那邊,沒有醉酒探戈,沒有戈壁沙漠,沒有爛漫風情,有的只是,山間,
那淡淡的質朴,那淡淡的真誠。天的那邊,於一些人來說,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選
擇,
然而,
有的人選擇了永遠的留在屬於自己的那片天,
有人選擇了天那邊為了
某個信念而付出一生,
誰又能說誰是誰非呢?不是每一次的熱情都能用一生來承
諾,不是每一時沖動就真能把一生做賭注,可是,她做到了,在天那邊,她尋到
了,她用她那獨特細膩的情感和敏銳的目光尋到了自己,尋到了真正的自己。
天的那邊,只是選擇,只是選擇罷了!或許,天的那邊,僅僅只是屬於某一
個人,抑或,某一些人。
H. 《天那邊》觀後感2000字的文章
看了《天那邊》這部電影,我感受到了鄉村支教的不易與艱辛,看到了師范學校大學生畢業後,去邊遠鄉村當支教的諸多麻煩與問題,被村民們不信任的感覺,被農村教師欺騙,惡劣的環境使故事中的男主角「江可可」近乎崩潰,在大城市中享受著優越的環境,不適應艱苦的條件,而離開,《天那邊》觀後感作文600字。
女主角則不同,雖然江可可的離開給予了她沉重的打擊,但孩子們的熱情讓她很快地將孤獨感填滿,父母的疼愛、家庭的呵護,讓這個女孩差一點在困難面前倒下。可最終她沒有,她用她頑強的意志力與堅定的信念堅持了3個月,而後回到大城市中,一日,村長來城裡看望她,當許曉萌問及羅老師的情況時,村長嘆了一聲:「羅老師因為修教室,到山上背黃泥,遇到泥石流而去世了這部電影主要為敘事的手法,在羅老師操著一口湖南方言教英語、江可可滿村偷雞解饞等都是該片令人捧腹的片段,而趣中帶著對生活的感悟與理解,也更真切地反應出中國邊疆地區農村生活的現實情景,襯托出了邊疆農村地區學校的落後與知識的偏倚。以江可可的角度出發,可以反應出許多中國大學生生活自立能力的不足與吃苦耐勞精神的缺陷。
環境描寫上突出了邊遠農村建設的失敗,破舊的土房,不堪入目的傢具。以同學們不洗手就吃飯,家長更是教導孩子們錯誤的理念,足以表現出邊遠地區人民文化水平的落後與淺顯。
這部電影是一部教育類的影視作品,不僅是學生該看,國家建設者更應該關注這個作品。全篇都有可思考的問題與題材,個人認為是一部非常好的教育系列影視作品。
I. 驚天動地 觀後感1500字
也許因為拍攝場景過於單一,也許因為時間有些久遠,也許因為已悲痛過,再次看到地震後的畫面時,心中遠沒有當初看到直播時的那份糾結、緊張與沉痛!直播畫面上大面積倒塌房屋的廢墟、開裂變形隨時可能傾倒的危樓,災民呼天搶地痛徹心扉的哀嚎,奄奄一息血跡斑斑的傷者,一臉凝重強忍悲痛緊張營救的解放軍,孩子們驚恐不安的神情與無助害怕的哭泣…所有這些都讓我震撼。那段時間,心不停的抽動,淚不住的流,心中默默的為他們祈禱。我以為通過《驚天動地》重溫那段逝去的悲痛,我仍會異常激動,萬分震撼,但事實上我沒有,有的只是一連串感動的淚水和一系列未解的疑問!用兩胳膊間支撐起的狹縫來保護學生的老師,堅決投入緊張營救工作不顧個人安危的解放軍同志,為了安撫群眾壓抑恐懼與悲痛表現異常鎮靜的女縣委書記,哀嚎哭泣請求解放軍拯救壓在廢墟下孩子的母親,情緒激動不顧眾人勸阻欲盲目掀開石板營救孩子的父親,臨死還掛念著女兒的母親,這些情景都讓我感動的淚流肆意橫流。我想這就是愛的純潔與偉大吧!然而感動的背後卻有一系列的疑問!女縣委書記的表現讓人佩服亦讓人尊敬。身為一縣之長,大災難來臨時,她必須要用百倍的勇氣來抑制恐懼保持鎮靜,安撫百姓,以最快的速度帶領百姓應對挑戰,這一點她做到了,而且做的相當出色:震後從為離開指揮現場,從未流露半點灰心放棄的神情與話語,雖心繫家人但為了大家從未顧及過問家人安危存亡,身體力行帶領大家實施自救互救工作…而我的疑問也正在於此,映川的縣委書記當時真這么做了嗎,真的做的那麼徹底嗎,我甚至懷疑現在還有像電影中任鑰那種官嗎!令一個疑問是李幼斌扮演的那個總指揮的角色。我一向很喜歡李幼斌扮演的角色,因為大部分都透著一股剛毅與沉穩氣息,可這在部電影中,我卻怎麼也喜歡不起來,總感覺扮演的有點假:整個過程中過於平靜,沒有絲毫感情波瀾。我承認作為總指揮需要異常沉穩,這樣才有威信,才有公信度,才能更好的帶領大家投入抗戰,可太平靜了似乎就太沒人情味了,太不能帶動大家抗戰情緒了吧!篇中那位軍嫂的表現也令我詫異,為了從廢墟中脫一名生死為名的工人,拒絕離開即將爆破的化工廠著火現場。她可曾想過,即使她從廢墟中拖出那名生死為知的工人,她是否有力氣拖著他安全徹離,即使她有力氣,她又能否拖著他在無車可乘可護的情形下,迅速徹離呢,答案肯定是不能,那她又何必做那種無畏的犧牲的!再者小學教師紅玉的表現也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即將泄洪,形勢萬分危急,她還不肯放棄營救那位老太太,要知道當時參與營救工作的不僅是她一個人,還有一大批武警官兵,因為她一個人而影響大家生還是得不償失的,況且他們的生還可能營救更多的災民,為今後的災區重建貢獻更大的力量!看完這部電影,我對中國最可愛的人~解放軍,再次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危難面前總是你們沖在最前面,給人民最大的心靈慰藉與心理依靠,你們的錚錚鐵骨與熱血豪情是我們最堅固的鋼鐵長城
或
或許在那之前,我們也曾疑惑,經歷迷惘,也曾不止一次問訊自己,一個人究竟能為另外一個人付出到怎樣的地步?友人如何?親人如何?愛人又如何?
而無論我們得到了怎樣的答案。我想,我們任何一個人心中都理所當然的有著一個凜然而不可褻瀆的神聖所在,那裡聚集著我們生命的意義,生活的意志,以及力量的源泉。當這一珍貴的東西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都會毫不猶豫的奮力向前哪怕是要失去一切。包括生命。
但是,如果把這一守護的對象換成是陌生人呢?當一個未曾蒙面的人受到危難的時候,我們會做出一些什麼樣的反應與行為?是否也能夠奮不顧身,是否也能不計回報,是否能大義勇為,是否還能大意凌然?
作為出生在90年代中初期的這一代人,我們常常諷刺自己沒有信仰,不懂得關愛。也時常感嘆在市場經濟的巨大壓力下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在金錢的誘惑力之下,人們已然丟棄了大多過去的時代所遺留下來的詬病,與美德。只為了更好的融入日前的社會大環境里去。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為了成為時代的弄潮兒,我們吃苦努力,同時也不擇手段的對付競爭對手以及所有有可能阻礙到我們的人包括我們自己。於是一次又一次的欺騙與隱瞞他人,以及被他人所欺騙。每一次的謊言與攀爬,都另自己變得一分的不信任他人,也都另自己更懂得如何為自己的行為尋找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而確實,在我們身處城市裡那些隨處可見的乞兒遊子之中,又有幾個是真心尋求幫助的受難之人呢?正因如此,我們,至少是我,在很多時候都不得不去猜測比之街頭上的乞丐我們誰更需要幫助一點……於是,便開始覺得世上已然真情難尋,真心消亡,真意不再。
直到地震之後。
我們看到了,我們是不平凡的一代,我們是勇於向上的一代,我們胸懷大志,我們賦予同情心,面對大災大難,80和90後的年輕人向世界證明了我們的力量,我們並不是嬌生慣養的,我們不是自私吝嗇的,我們是獨立的一代,是充滿愛心的一代,我們是21世紀的脊樑,是祖國的力量,有什麼情能不為我們而感動,有什麼愛能不為我們而感化,我們肩負重任,是時代的驕子,為了祖國。我們會奮不顧身,會勇往直前。
…………
……
我曾經看過這樣的一個小故事,故事中,「一位資深的行乞者對一位新加入的同伴說道『不用擔心,這個社會的人們對於那些只要吃飯不要錢的乞丐還是十分寬容的』,」其出處自己已經記不大清楚,但這個內容卻總是令我記憶猶新。
是的,從這里可以看出來,無論外國人怎樣看待我們這樣一群「沒有信仰的人」,但是我們心中的善意從未泯滅,我們一直有著那樣一個未曾被資本主義侵蝕的潔凈之處。盡管在大環境的壓力面前它已經逐漸黯淡,卻從未放棄過去爭取每一次能夠綻放光芒的機會。只要任何一簇星火,便能展開燎原之勢迅猛而起,令世人震驚,令同胞振奮……這,正如同自1982年9月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同志所提出的那一新概念一般。何所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至少有那麼一點兒的根源就在這里。
我們不畏艱難,不辭辛苦,不懼危險,只因為我們有著截然不同的信仰與信念。我們知道有國,且無比熱愛;我們知道有同胞有親友,且無比忠誠;我們也知道應該怎樣去把握展現信念的機會,不讓自己後悔。於是我們能夠創造奇跡,我們也能夠不止一次的震撼世界,更可以堂堂正正的站立在人世間而不後悔。
這便是骨氣。
盡管去年的這場災難之中,有著很多非議,也有無數反思,但在這樣僅僅只是電影的觀後感之中,我們所去看到的,應該是每一個對地震關心的人們所付出的真情,每一份投入到這一次地震救援活動中的赤子之心……。以及其中最為值得我們敬佩去熱愛的的人民子弟兵們。
無論在何時,也無論在何地我們曾經怎樣的談論過他們。但是至少在新中國歷史的剪影之中,沒有哪一次的救援活動中沒有他們,也沒有哪一次的行動中有那麼一個人付出比他們付出得更多,更沒有在哪一次的行動之中,有著比他們更單純更努力和更可愛的人。
同樣,在這樣重大的災情面前,無論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在什麼地方有著怎樣的不足。但是比之過去如何?我們的祖國正在進行著史無前例的偉大進步,在這樣的進步之中難免會有著微末細節里的瑣碎與不足。但是不足是用來通過努力和行為去彌補與完善的,而不是掛在嘴上說的。我們理當去堅信,沒有人能比我們的祖國我們的黨做得更好,而我們還會做得更好,進步得更快,創造出更多奇跡來!我們也理當記得那些慘痛的教訓和回憶,大聲的回應自己心中的聲音,我們將更加努力的去創造新的生活,我們將更加用心的致力於新中國的建設中去。為了那些曾經經歷苦難的人們,也為了那些今後將因為我們而避免遇難的同胞戰友們……。
團結就是力量,當全人類都已然對這樣的話語耳熟能詳的時候,我們就是用這樣一個最為簡單的道理震撼了全世界。再一次另人們了解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與巨大潛力。.
而在今後,我們還會創造出更多的震撼與奇跡來,會創造出更輝煌的未來來,只要我們心中還有祖國,有黨。我們便有著能擊倒一切困難的力量與信念。
J. 《天那邊》的觀後感
《天那邊》觀後感 剛看完一部電影《天那邊》,不知道是處景生情呢,還是有著相同的處境和感受?說不清楚,看的過程中我的眼睛濕潤了好幾次。片尾說謹以此片獻給——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和大學生志願者們許曉萌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她和他的大學戀人江可可一起報名,志願去了山村支教。許曉萌第一次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自己的父母。沒有人知道她為什麼會這樣選擇,但是她真的走了,去了一個她從未去過的地方,去那裡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們到了大山深處的村子。開始了支教的生活。一切都是那麼新奇,一切都讓人感到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的確,這里遠離了城市喧鬧,遠離了塵世的紛亂,有的是湛藍的天空,有的是泥土的芬芳,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世外桃源。然而,這一切似乎都是那麼短暫,只是一瞬間,便從許曉萌的指尖滑落。她遇到了一個人,一個改變了許曉萌人生軌跡的人,他就是羅老師。支教的生活是艱苦的,沒有好的住宿條件,沒有電視,電話沒有信號,沒有任何娛樂,只有背朝大山,腳底泥土,沒有可口的飯菜,吃頓肉都是那麼的艱難,從小家庭條件優越的江可可為了愛情義無反顧的跟著她直奔向大山,可是這樣的生活一天能忍,兩天能忍,三天能忍,最後可可還是選擇了離開,我沒有一點看不慣,沒有一點覺得他們的愛情經受不住考驗的感覺,其實我還真能體會和理解可可的心情和處境,他選擇離開並沒有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有選擇幸福的權利。可可走後,她哭了……。病倒住進了醫院。安慰許曉萌的人,正是羅老師。也許到了這個時候,許曉萌才真的長大了,她也覺得自己成熟了許多。可可的離去,讓她感到孤獨,但是孩子們的存在很快填充了這種孤獨。許曉萌漸漸開始了新的生活,一個完全獨立的生活。她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融進了大山,融進了大山裡孩子們的世界。3個月的支教生活結束了,許曉萌終究不是大山裡的人,她還是要離開。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曉萌,她哭了……在天的那邊,許曉萌開始了新的生活……回到城市曉夢繼續她的教育工作,可是得知了山村的羅老師為了修建學校上山背黃土遇到泥石流不幸遇難了的消息後,小萌離開城市優越的生活,義無反顧選擇了支援山區的教育工作……其實我還滿感動的,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不是每個人都那麼的偉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樣,我還是滿佩服的,一個大學生放棄很多來到這個偏遠的山區支教,故事的最後是照了張全家福,一張沒有羅老師,只有一把鮮花的合影,看的我黯然淚下……雖然和影片相比我的生活相對優越許多,可是……知足應該長樂,但是,我始終內心孤獨,始終還是融入不到這里,我的心不在這,可能有一天我還是會跟可可一樣選擇離開……我不知道,說不清楚,反正看完這部電影挺難受的。不知道要表達些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