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燭之武退秦師觀後感

燭之武退秦師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2-19 21:10:28

Ⅰ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300字議論文

我不是很有政治頭腦、外交才能,倒佩服兩位古人——晏子與燭之武。
晏子出使,楚國大王嘲笑他身材矮小,只開了一個小洞讓他進城。晏子不慍不怒,簡單一句:「進狗國才鑽狗洞,你們的國家是狗國嗎?」就輕而易舉地的挽回顏面,迫使楚國大開城門隆重迎接他。
攜著國家尊嚴,晏子不卑不亢。
宴席上,楚王為了羞辱晏子,指著身材魁梧的大臣說:「你看寡人國家的大臣各個品貌端莊,怎麼你的國君派你來了,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抿了一口酒,「大王說笑了,齊國人才濟濟。只是我國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有才之人出訪強國,無才之人出訪弱國,恕我無能只能到這兒來了。」楚王語塞,揮揮手宣內侍押犯人上殿。「這個偷盜犯是齊國人,晏大夫你如何解釋?」 「聽說南方的柑橘又香又甜,移植北方卻苦澀難咽。齊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到楚國卻以偷盜為生。您說這是為什麼呢?」楚王立即啞口無言。
外交,靠的不僅是能言善辯。單說是口才,未免太過膚淺。最重要的還是一顆愛國心、榮辱心!
燭之武在這一點上,與晏子算得不謀而和。
可惜他沒有晏子那麼幸運,燭之武這匹千里馬直到晚年才被伯樂舉薦,可謂大器晚成。
或許,燭之武應該慶幸秦晉圍鄭給了他機遇。倘若沒有晉文公的欲加之罪,使得鄭文公走投無路。燭之武就註定被埋沒!
如此,我就不得不譴責鄭文公臨時抱佛腳。一國之君,行事不知三思而行。為求保全竟對一介臣下卑躬屈膝,實在有失君王風范!若要反駁:鄭文公是知恥而後勇。那我倒要問一句,假設當初鄭文公以禮相待晉文公,又怎會落下話柄招得大禍將至去求燭之武?
如果無言以對,那我就繼續「個抒己見」。
佚之狐雖是伯樂,卻算不得有德之臣。鄭文公終日高高在上,不能明察秋毫,身為臣子的佚之狐就應該唯才是舉,何必等到國難當頭才對已經步入歲暮之年的燭之武委以重任?其次,危急時刻讓國君去求臣下,不懂為君避辱,是為不智!
相較之下,晉文公便顯得很有遠見,沒有因為戰敗而不仁、不智、不武。
再言秦穆公背棄盟友,看似不義。但站在國家利益上,他並沒有做錯。的確,國與國之間既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肩負一國百姓的安危,秦穆公不但沒有做錯,反而有功。至少,晉文公是因為秦穆公而撤兵,免掉了一場硝煙。
所以,燭之武是居功至偉的。他顧及大局,勸退秦師。沒有記舊怨,頗有大將之風。
遺憾的是,鄭文公這樣治理國家,流失的人才又豈止燭之武一人?以至後來被秦國統一天下,成了理所當然。

Ⅱ 燭之武退秦師讀後感200字

古人常說;「禍從口出」,其實「福也從口出」,舌頭的力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看你內怎麼去利用。容為國為民,搖唇鼓舌就強於百萬之師;造謠誣陷,搬弄是非就會眾口鑠金毀謗銷骨。

口乃心之門戶,要想練就好的舌頭,助你人生收獲成功,就要「修心」。推根究底,舌頭的力量,不在你有伶牙俐齒,有銅齒鋼牙也不行;舌頭的力量,不在你肚子里有多少華麗辭藻,有詩詞歌賦也不夠;舌頭的力量,不在於你有悅耳的嗓音,鶯歌燕語也無濟於事。舌頭的力量源泉,在於你的德行,你的勇氣,你的智慧。

燭之武如果不是心系國家的利益,怎麼會在危機的關頭,隻身入虎穴呢?如果不是勇氣過人,怎麼會在秦國霸主面前不卑不亢呢?如果不是智慧過人,又怎麼會抵上兵車千乘、鄭師十萬呢?

「用舌」,即是「用心」。各位同學,讓我們在人生的根本上下功夫吧

Ⅲ 讀《燭之武退秦師》寫一份觀後感,怎麼謝

第一次教讀《燭之武退秦師》,我就被文章波瀾起伏的情節深深地吸引住了。
文章剛一開頭,作者就用寥寥數筆交代了鄭國的危急形勢:秦、晉圍鄭,大兵壓境,鄭國危如壘卵。弱肉強食之勢,戰、守皆非良策。拯救鄭國,唯一的途徑就是外交。可是,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退蓄意來犯之師,談何容易!此文章的「一波」也。
文章第二段寫鄭伯決定通過外交途徑來解決危機,佚之狐向鄭伯舉薦了燭之武。佚之狐慧眼識英雄,但鄭伯畢竟不是佚之狐,沒能過早的發現燭之武這匹千里馬。所以,才會有燭之武「臣之壯也,猶不如人」,這壯士不遇,英雄末路,虛擲人生的無可奈何的悲哀和感傷。「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向鄭伯發泄了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他會去說秦嗎?這在鄭伯那裡可是一個大大的問號。面對燭之武的牢騷,鄭伯先用「是寡人之過也」自責,此時的鄭伯並沒有止於自責,而是欲揚先抑,指明假如鄭國滅亡,對你燭之武也也沒有什麼好處。他的一番誠意和透徹的分析,終於感動了燭之武。燭之武決定去面見秦伯。至此,文章的第一折以鄭伯的勝利而告終。
第二折發生在燭之武與秦伯的談判桌上。燭之武「夜縋而出」與秦伯坐在談判桌前,怎樣才能消除秦伯的戒心呢?燭之武欲擒故縱,「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置身於鄭國之外,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燭之武引起了秦伯的好感。抓住有利時機,燭之武進一步指出,秦,鄭相隔遙遠,晉、鄭近鄰,因此亡鄭只是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會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秦國當然不會幫助晉國成就霸業而使自己的國力相對削弱。接著,燭之武以利引誘秦伯,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這些好處存在的前提,就是放棄攻擊鄭國。在一番拉攏引誘之後,燭之武察言觀色,不失時機的挑撥離間了秦晉兩國的關系。燭之武指出,晉國曾經對秦國過河拆橋,背信棄義,從歷史說到現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滅鄭之後必然要進犯秦國。經過燭之武的一番發揮,秦國意識到了自己的危險,不僅與鄭國訂立了盟約,還反過來幫助鄭國。至此,燭之武不辱使命,文章好象已宣告結束。但,聰明的作者並沒有就此罷手,接著交代了晉國的形勢變化。
現在秦國成了鄭國的盟軍,風雲突變,晉國大夫子犯卻不識時務的請求出兵擊秦,被晉侯理智的阻止了。「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晉文公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撤離了鄭國,至此文章第三折好戲徐徐落下帷幕。整篇文章,波瀾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大概的意思是這樣,但還是希望你能自己寫這樣才會提高寫作能力,文章總不能靠抄的.寫作方法:1精讀原文 ,直到有所感悟. 2打草稿,寫出你的感覺和想法.3再看原文,適當引用4整理文稿 .希望你不會再害怕寫作!

Ⅳ 讀《燭之武退秦師》讀後感,600字

我們剛開學就學了一篇古文,這篇古文出自於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這篇古文叫做《燭之武退秦師》,主要講述了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退秦軍。他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說辭,便說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並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最後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伯樂佚之狐

佚之狐是一個伯樂,發現燭之武這只千里馬,從而拯救了鄭國覆亡的命運。佚之狐有一雙慧眼,善於發現燭之武這樣的人才,還能知人善於推薦。佚之狐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人。

千里馬燭之武

燭之武是一隻千里馬,被伯樂佚之狐發現並推薦給鄭伯。通過「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這句話從側面凸顯出燭之武是一個有才的人。再有「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這句自謙的話,更能說明他是一個機智聰明的人。但從中還是有一些責怪鄭伯當初沒有發現這只千里馬的意思。又通過鄭伯說完那句話之,燭之武說「許之」可以體現出他是一個很愛國的人。之後為拯救危難的國家,一個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動,直入敵營,見到秦伯以後,他胸有成竹,隻字不提鄭國的利益,只是陳說鄭、晉對秦的利害得失。表面上看來是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實際是在挑撥秦晉之間的關系,瓦解秦晉聯盟,解除鄭國的危亡。燭之武是一個愛國正君子、有膽識、機智聰明、有謀略、能言善辯的人。

成熟政治家晉伯

鄭伯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當「秦國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時「子犯請擊之」,晉伯卻十分冷靜,一口拒絕,並從歷史和現實兩個方面說明了「不可」的理由。在過去,秦國幫助過我們,現在我們並不想去侵佔與削弱秦國。其實,晉伯心裡十分清楚形勢突變不僅圍鄭已無勝利的希望,而且還可能與秦國發生軍事沖突,他的幾句話都是以「仁義道德」來否定子犯。晉伯他是一個遇事沉著冷靜、明智、成熟的政治家、明辨是非的人。

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晉伯、佚之狐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晉伯、佚之狐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
【請採納 謝謝】

Ⅳ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200至300字

第一、突出燭之武在危急關頭的敢擔當。
2、突出燭之武不負使命,有能力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
3、不能隨便發動戰爭

Ⅵ 燭之武退秦師讀後感

《燭之武退秦師》的讀後感

人的身上最有力量的是什麼呢?不是拳頭,也不是牙齒。我說是舌頭,舌頭的力量大無邊,燭之武的故事就可以充分地證明這一點。

《論語》中說:「出使四方,不辱使命。」我國古代有很多外交使節以三寸不爛之舌完成了自己肩負的使命,他們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

春秋後期齊國的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歸趙;戰國時期唐且代表安陵弱國,不畏強暴,不辱使命;三國時期蜀國的鄧芝從容鎮定,與吳聯盟;漢代的張騫不畏艱險,開拓了絲綢之路;漢代的蘇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堅貞不屈,名垂青史。歷數這些歷史上出色的外交官,他們無一不是善於辭令的。

有人說,弱國無外交,就讓我們看看春秋末期的鄭國的燭之武是怎樣顛覆這個觀點的。秦、晉圍鄭,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守城守不住,殺出去無疑是自殺式進攻,此時此刻,拯救鄭國,惟有外交。

在這個緊急的關頭,燭之武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恩怨,隻身入虎穴。見到秦伯之後,不卑不亢,只給對方講道理。各位同學,如果燭之武動之以情,哀求秦伯,請求成為秦的附屬國,可以嗎?不可以,雖然也可以保全國家,但失去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燭之武這是採用的方法先表示謙卑,說鄭國要滅亡,我們鄭國已經知道了。這樣會滿足秦伯的驕傲自滿的心理。緊接著燭之武對秦伯曉之以理,用事實說話,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

燭之武的游說之詞包括三個方面,一你秦國消滅了我們對你們秦國沒有任何好處。二你不消滅我們對你們秦國有很多的好處。三你和晉國聯盟,晉國說話不算數,忘恩負義,吃虧的還是你們秦國。這番說辭處處站在秦國的立場上,最後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成功瓦解了他們的聯盟。於是連老練的政治家秦穆公也順理成章的心悅誠服,一改初衷。

Ⅶ 高一作文巜燭之武退秦師》最贊誰.讀後感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
高一 | 800字 | 其他
我們剛開學就學了一篇古文,這篇古文出自於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這篇古文叫做《燭之武退秦師》,主要講述了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退秦軍。他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說辭,便說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並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最後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伯樂佚之狐
佚之狐是一個伯樂,發現燭之武這只千里馬,從而拯救了鄭國覆亡的命運。佚之狐有一雙慧眼,善於發現燭之武這樣的人才,還能知人善於推薦。佚之狐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人。
千里馬燭之武
燭之武是一隻千里馬,被伯樂佚之狐發現並推薦給鄭伯。通過「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這句話從側面凸顯出燭之武是一個有才的人。再有「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這句自謙的話,更能說明他是一個機智聰明的人。但從中還是有一些責怪鄭伯當初沒有發現這只千里馬的意思。又通過鄭伯說完那句話之,燭之武說「許之」可以體現出他是一個很愛國的人。之後為拯救危難的國家,一個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動,直入敵營,見到秦伯以後,他胸有成竹,隻字不提鄭國的利益,只是陳說鄭、晉對秦的利害得失。表面上看來是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實際是在挑撥秦晉之間的關系,瓦解秦晉聯盟,解除鄭國的危亡。燭之武是一個愛國正君子、有膽識、機智聰明、有謀略、能言善辯的人。
成熟政治家晉伯
鄭伯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當「秦國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時「子犯請擊之」,晉伯卻十分冷靜,一口拒絕,並從歷史和現實兩個方面說明了「不可」的理由。在過去,秦國幫助過我們,現在我們並不想去侵佔與削弱秦國。其實,晉伯心裡十分清楚形勢突變不僅圍鄭已無勝利的希望,而且還可能與秦國發生軍事沖突,他的幾句話都是以「仁義道德」來否定子犯。晉伯他是一個遇事沉著冷靜、明智、成熟的政治家、明辨是非的人。
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晉伯、佚之狐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晉伯、佚之狐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
豐台實驗高一:劉京鳳
來源:作文網

Ⅷ 燭之武退秦師的感受200字

1、看完這篇文後,我第一個想到的不是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也不是想到了那個時代諸侯爭霸的殘酷;我想到了一句話叫:莫欺少年窮! 在晉文公落難時,在鄭國並沒有得到相應的禮待。但在晉國強大了以後,晉文公去報復鄭國(雖然並不止這一個原因)。我有理由相信鄭伯,他當時一定後悔的想拿腦袋撞牆,僅僅是這一個禮待問題,就發展成了戰爭。 所以我們應當禮待身邊的人,沒有什麼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平時我們要禮待他人,不像鄭伯最後還得求著燭之武去勸退秦師,我們要禮待身邊的每一個人。2、古人常說;「禍從口出\」,其實「福也從口出\」,舌頭的力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看你怎麼去利用。為國為民,搖唇鼓舌就強於百萬之師;造謠誣陷,搬弄是非就會眾口鑠金毀謗銷骨。口乃心之門戶,要想練就好的舌頭,助你人生收獲成功,就要「修心\」。推根究底,舌頭的力量,不在你有伶牙俐齒,有銅齒鋼牙也不行;舌頭的力量,不在你肚子里有多少華麗辭藻,有詩詞歌賦也不夠;舌頭的力量,不在於你有悅耳的嗓音,鶯歌燕語也無濟於事。舌頭的力量源泉,在於你的德行,你的勇氣,你的智慧。燭之武如果不是心系國家的利益,怎麼會在危機的關頭,隻身入虎穴呢?如果不是勇氣過人,怎麼會在秦國霸主面前不卑不亢呢?如果不是智慧過人,又怎麼會抵上兵車千乘、鄭師十萬呢?「用舌\」,即是「用心\」。各位同學,讓我們在人生的根本上下功夫吧

Ⅸ 讀《燭之武退秦師》寫一份觀後感,怎麼謝

孟子曾經說: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生在世,窮其一生,所為的為非不是利益二字。
而對一個國家而言,利益紛爭中的成功與否,更是決定著這個國家的興衰。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呂祖謙在《東萊博議》中這樣寫到。而這句話更是對秦晉聯盟分合的最好解釋。
晉國圍鄭,是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對楚國有二心。這一切和秦毫無關系。秦國出兵,難道只是出於友好想要單純地幫幫晉國?若不是如此,那麼它的目的就只有一個------獲利。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燭之武一針見血地指出,秦與晉結盟,出兵伐鄭,對秦毫無益處後,秦伯爽快地放棄晉國,轉而與鄭國結盟。燭之武退秦師,與其
說,是燭之武憑借其智慧和高超的語言技巧說服秦伯,倒不如說是燭之武向秦伯展現了那個時局之下秦國的利害關系,使秦自動退軍,與鄭國結盟。

在這個過程中,看似秦改變了陣營,從晉國營中變為與鄭同盟,而實際上,從一開始秦就是為了獲取利益而來,它的目的始終沒有改變。
無論秦晉兩國有多麼深厚的結交,一旦觸及國家利益,交情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這也就不難理解呂祖謙所說的「他日利有大於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了。秦與鄭的結盟,也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

正如丘吉爾的名言「我們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對於生活中類似於秦穆公的一部分人而言,友誼,親情,甚至良知,都遠遠不如利益重要。而就在這條追逐利益的道路上,他們也失去了人性中最美的部分。他們或許是成功的,但他們一定是可悲的。

Ⅹ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怎麼寫

《燭之武退秦師》的讀後感

人的身上最有力量的是什麼呢?不是拳頭,也不是牙齒。我說是舌頭,舌頭的力量大無邊,燭之武的故事就可以充分地證明這一點。

《論語》中說:「出使四方,不辱使命。」我國古代有很多外交使節以三寸不爛之舌完成了自己肩負的使命,他們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

春秋後期齊國的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歸趙;戰國時期唐且代表安陵弱國,不畏強暴,不辱使命;三國時期蜀國的鄧芝從容鎮定,與吳聯盟;漢代的張騫不畏艱險,開拓了絲綢之路;漢代的蘇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堅貞不屈,名垂青史。歷數這些歷史上出色的外交官,他們無一不是善於辭令的。

有人說,弱國無外交,就讓我們看看春秋末期的鄭國的燭之武是怎樣顛覆這個觀點的。秦、晉圍鄭,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守城守不住,殺出去無疑是自殺式進攻,此時此刻,拯救鄭國,惟有外交。

在這個緊急的關頭,燭之武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恩怨,隻身入虎穴。見到秦伯之後,不卑不亢,只給對方講道理。各位同學,如果燭之武動之以情,哀求秦伯,請求成為秦的附屬國,可以嗎?不可以,雖然也可以保全國家,但失去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燭之武這是採用的方法先表示謙卑,說鄭國要滅亡,我們鄭國已經知道了。這樣會滿足秦伯的驕傲自滿的心理。緊接著燭之武對秦伯曉之以理,用事實說話,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

燭之武的游說之詞包括三個方面,一你秦國消滅了我們對你們秦國沒有任何好處。二你不消滅我們對你們秦國有很多的好處。三你和晉國聯盟,晉國說話不算數,忘恩負義,吃虧的還是你們秦國。這番說辭處處站在秦國的立場上,最後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成功瓦解了他們的聯盟。於是連老練的政治家秦穆公也順理成章的心悅誠服,一改初衷。

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作戰的最高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至此我們看到了春秋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話,領略了燭之武的說服藝術。

古人常說;「禍從口出」,其實「福也從口出」,舌頭的力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看你怎麼去利用。為國為民,搖唇鼓舌就強於百萬之師;造謠誣陷,搬弄是非就會眾口鑠金毀謗銷骨。
口乃心之門戶,要想練就好的舌頭,助你人生收獲成功,就要「修心」。推根究底,舌頭的力量,不在你有伶牙俐齒,有銅齒鋼牙也不行;舌頭的力量,不在你肚子里有多少華麗辭藻,有詩詞歌賦也不夠;舌頭的力量,不在於你有悅耳的嗓音,鶯歌燕語也無濟於事。舌頭的力量源泉,在於你的德行,你的勇氣,你的智慧。

燭之武如果不是心系國家的利益,怎麼會在危機的關頭,隻身入虎穴呢?如果不是勇氣過人,怎麼會在秦國霸主面前不卑不亢呢?如果不是智慧過人,又怎麼會抵上兵車千乘、鄭師十萬呢?
「用舌」,即是「用心」。各位同學,讓我們在人生的根本上下功夫吧!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