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影評
⑴ 關於《霸王別姬》《海上鋼琴師》的蒙太奇手法和長鏡頭的影評類文字
《霸王別姬》 在《霸王別姬》里,陳凱歌依然體現出第五代對「空間語言和映像語言的強烈意識」,刻意「用空間因素強化造型情節」,達到「映像構成中再現性和表現性手法的結合」(倪震《起跳的高度》)。總的說《霸王別姬》在空間環境的描述是偏重於再現的;但是,濃重的主觀色調常常鋪滿了畫框的上下左右,把再現性的空間構成上升到風格化的層次,成為包涵著巨大理性和感性容量的「意象」。在《孩子王》、《邊走邊唱》里,陳凱歌多用抽象化的色塊組合、冷峻對峙的構圖完成視覺造型,但在本片里陳氏無疑在藝術表現的分寸感方面進了一大步,整體氣氛的營造取代了單個造型的突兀,當然,顧長衛的攝影指導亦功不可沒。影片中以濃墨重彩潑灑情感,冷暖兩極色調的交叉混用,將本來就五色斑斕的京劇造型(臉譜、服裝、動作)推到形式美的頂端,觀眾又何從抗拒這近似終極體驗般的頹廢美感呢? 作為導演,陳凱歌在影像風味的控制和處理上,很成功地實現了「兩手」策略。一是在重頭戲里憑借「斯坦尼康」對人物的奔走行動作長距離的前後跟拍,其美學功能包括:既完整地展現出極具真實感的空間布景,又可以讓觀眾感受到當事人的某種臨場體驗(強化表演效果);使一場戲的的著重點高度集中,氣韻激盪,凝而不散;加強影片的節奏感,而節奏的張弛變化可以引導、調節觀眾的注意力,避免冗長枯燥,樹立鮮明的電影語法風格等。而且,不同的長鏡頭跟拍段落,效果也不盡相同:像影片一開始,前跟「霸王」與「虞姬」緩步走進體育場,長長的過道,相對固定的拍攝距離,使這樣的一個運動鏡頭 產生了「動中取靜」的沉重抑鬱感,一下子將人帶進真幻難辨的頹舊氛圍里恍若隔世一般。另一場小豆子被母親砍斷手指,疼痛難忍,在戲園子奔跑大叫,其餘角色在不同景深位置也相應地急速移動,劇烈狂暴的畫面處理再配以撕心裂肺的尖叫,可謂先聲奪人——學戲之艱難嚴苛,從導演安排的這個「下馬威」便足見一斑了。 由於影片中人物經常處於歇斯底里式的情緒狀態,攝影師實在太有理由大用特用誇張的、變形的短焦距鏡頭了,但顧長衛「我求我道」,不趕時髦,不效皮相,另覓蹊徑,從用色入手來烘托畫面情緒,可謂自成一家。比如花滿樓「相親」一場,鋪天蓋地的大紅色調,幾乎能把銀幕點燃;而程蝶衣和袁四爺扮裝調戲的場面則用清冷陰郁的調子,加上淡淡的放煙效果——醉後漫舞,雌雄難分,真假莫測,一派迷離情色。影片里多處可見表現主義的大反差布光,以及模擬舞台效果的分光、追光,反映出顧長衛深厚的影像掌控能力和豐富的影像創造經驗。尤為難得的是,他還是一位既能把握導演意圖又心思細膩敏銳的優秀攝影師。原來,陳凱歌一貫的執導作風通常使演員的表演偏向抽象理性一端,故人物的情感表達往往流於粗線條,而顧長衛恰好能予以彌補和潤色,在本片多處利用光色的細部微調,襯託人物的微妙心理變化,給觀者幾多回味之處。 為了給顧長衛的精彩攝影錦上添花,在剪接手法上,陳凱歌常常有意反常規而行,作動接靜或靜接動式的跳躍式組接,對比強烈,不乏令人色變的沖擊震撼;鏡語的又准又狠,再加上音響突如其來的闖入,凌厲逼人,大有不可一世的氣概。 與之相匹配的還有張國榮精緻細膩、出神入化的表演,他特別能夠把握程蝶衣在飽受苦難極度迷戀的性格之下,既有出奇的平靜和委婉,又蓄積著難以遏制的心理能量,爆發之後又不得不苦苦地哀求,讓觀眾感覺到程蝶衣彷彿在自我傷害、自我施虐,大有不勝忍之意,正所謂蓄之既久,發之愈烈;發之愈烈,傷之愈深。影片里還設計了大量的鏡像呈現,鑒照和提示程蝶衣受盡壓抑的多重人格,所以程蝶衣每次的爆發性動作,都被賦予充分的心理動機以引發觀眾的認同。張國榮借鑒京劇程式動作的寫意風格,充分發揮眼神的傳情之效,一顰一笑,眉目含情,表現程蝶衣的言談舉止,如行雲流水,揚巧避拙,以少為多,簡約之中,已神形合一。一切混合在一起,就這么化生出《霸王別姬》凄美迷狂的影像風格 《海上鋼琴師》 <海上鋼琴師>)之一.這部義大利90年代的電影,無論是在片長還是獲得獎項都是創舉.三個小時的展示和多個獎項的獲得,證明了歐洲電影的非凡能力. 影片從輕柔舒緩的主題音樂開始,倒敘的方式,從義大利人不得不面對的那段歷史開始.二戰的結束,電影這一學派竟然突起於在經濟,軍事和政治上面臨全面崩潰的法西斯國家中. 當多多與母親走過廢墟的街道,斷壁殘牆上依然還有著破爛的電影海報.當每次小鎮上的天堂電影院放映電影時,都是坐無虛席.只有古板的教父因為不看所謂的"色情片"而命令老放映員艾佛特剪去影片中的吻戲,所以隨之而來的還有人們看到剪輯後的影片的憤怒.電影所帶給小鎮的不只是快樂,人們在精神上需要得到撫慰與滿足. 片中的蒙太奇技術運用得十分到位,當中年多多躺在床上開始回憶,海風輕輕吹入屋內,屋內風鈴叮當做響,鏡頭轉換,閃回到童年多多身穿白色教服,在教堂里睡覺,手裡拿著祭祀用的搖鈴.當艾佛特手輕撫在多多臉上,再展開時,童年多多已經變成了少年多多. 影片同時還具有許多象徵意義.老放映員艾佛特就像是老電影的發展歷程;小鎮的海邊銹跡斑斑的鐵錨,像是展示小鎮生活的枯燥;當古板的神父趕到車站送外出闖世界的多多,又像是一個時代已經結束;正如坐在電影院二樓的一位戴眼鏡的觀眾,喜歡往樓下吐痰,而最終被人用垃圾擊中.其中還有新舊天堂電影院中的聖女塑像. 伴隨影片的還有多多的愛情故事.年少時的迷茫,在電影院中與妓女作愛,當遇到他命中所愛的女孩,他可以天天晚上去姑娘家門口,等待那扇窗開,連新年也不例外.可是由於姑娘父親--一個銀行家的極力阻撓.美好初戀的破滅,出去闖盪的多多由懵懂少年變成了一名知名的導演. 影片中有許多精彩鏡頭,對不同時代同一時石獅子頭的特寫.當門鈴響起,正在織毛衣的母親起身去開門"我知道一定是多多回來了"鏡頭切換,多多與母親相擁,毛線從樓上繞到了院子.還有一位在電影院中逝去的觀眾,當再去拍到那排座位時,上面有一支花,代表著那位觀眾還在全神貫注地欣賞電影.還有一位總在電影中主角之前准確無誤地說出台詞,連"FINE"(結束)都不放過.這些鏡頭或讓人捧腹大笑,或讓人深思感動.而這些更多的是一種真情的流露,真實與藝術的高度結合. s在故事的最後,曾經無比輝煌的天堂電影院被迫轟然倒下,愛湊熱鬧的年輕人在嬉戲,奔跑,成年人更多的是凝視沉沒.到底是天堂被人們拋棄,還是人們拋棄了天堂.美好的東西沒有被保留,或許有更美好的東西會被創造.結尾以艾佛特送給多多的禮物--老電影中的吻戲剪輯展示為結束,這不僅僅是艾佛特對多多的愛,還有那些讓人們重溫的老電影讓*雷諾阿的<底層>,維斯康蒂<大地在波動>,約翰*福特<關山飛渡>.這些戲中之戲,影中之影,構成了"天堂"之夢的獨特夢境.讓人沉思,懷想,感慨.
⑵ 紀錄片梅蘭芳的影評
大眾影評網《梅蘭芳》影評:導演經驗與歷史經驗
ps:內容有點長,希望 對你有用,若要借鑒最好註明出自 大眾影評網
四合院和紙枷鎖 我小時候住的胡同,有梅蘭芳一棟洋樓,是有露台的二層小樓。 因了陳凱歌的這部電影,各種梅家的資料浮出水面,我才知道這 棟樓是梅蘭芳在民國時用來存古董的,而我小時候樓里已住了人。 洋樓做了中式的修正,在一片瓦房中竟然和諧。梅蘭芳是講 究的人,此樓花了心思。六年前,胡同改建成樓區,洋樓被推倒, 作為回遷戶的梅家,在樓房的包圍圈中,得到了一座新蓋的四合院。 樓區擠滿低檔汽車,四合院門前有一片空地,所以梅家門口總有 扭秧歌的老太太。 四合院是傳統,還是洋樓是傳統?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看 罷《梅蘭芳》,恍然明白了,四合院是傳統。傳統是個樣式,傳統 不需要生活的痕跡。好萊塢受批判,因為好萊塢電影是個樣式, 美國人不愛生活。 為了《梅蘭芳》,重看了《孩子王》。《孩》中教師第一次上課, 讓一學生自由發言,學生的反應是「你要整我么?」這不是 一句話,這是一個時代的險惡。憑此細節,陳凱歌便是一流的導演。 敘事藝術不是直言的,我們只表現人物關系。以人物關系的 變異,來折射社會。所以敘事藝術是反光鏡的藝術。 《孩子王》的敘事,有著極佳的分寸感,當學生說完「你要整我么?」,陳凱歌沒有順著這句話去發展故事,而是拍了別的事。 但這句話像一道創痕,留在觀眾心裡,一直在疼。很像是圍棋里 的「試應手」,閑置一招,不走了,等全局改觀後,這閑置的一招 就成了點睛之筆。 最重要之處不去濃脂艷抹地描畫,反而要閑置著,國畫里的「留 白」也如此。金聖嘆是以美術理論來批《水滸》的,明確地說中 國的畫法就是中國的文法。在東方的藝術里,圍棋、小說、繪畫 的原則是一致的,《孩》頗得此三昧,難怪李翰祥說《孩》是一部 「有道」的電影。因為其故事看似鬆散而內含玄機,是站在東方的 敘事傳統上。 《霸王別姬》有一場床戲,那是段小樓和妻子在受批鬥的心 理壓力下,爆發出了強烈的性慾。因為害怕,而情慾高漲 個變異的人物關系,折射著社會。他倆的床戲沒有在青春時出現, 陳凱歌非要等到這對男女老了,再拍他倆的床戲,真是高明。 可惜在上床前,菊仙多嘴,說自己害怕。其實,他倆做愛了, 就是他倆害怕了。拍害怕,就不要說害怕了。敘事是旁敲側擊、 意在千里的。多了兩句嘴,耽誤了好戲,普通地解釋, 就是表演課上的「無言少言」練習,限制語言交流,以培養學生 對行為的興趣。 因為表演是視覺化的,行為的魅力大於語言。在審美上解釋, 則涉及敘事法。朱天文是侯孝賢的編劇,她只用小女生的話語談 論藝術。她口中好的敘事為:「什麼都在裡面了!」 在裡面,就像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少男少女 的精氣神是完整的,所以有著令人一見鍾情的感染力;而年齡大了, 精氣神散了,理性分析能力增強,雖可令人欽佩,畢竟不是魅力。 所以好的敘事,要像唐詩一樣懵懂,宋詩不如唐詩,便是把事講 得太分明了。 我們現在的編劇觀念,過分講求事件演進的邏輯,傷害了事 件的血肉,結果很多片子前面情節的鋪陳,好像只是為了解釋後 面的結果,這便乏味了。 菊仙不必在床戲時說出一番她害怕的話,來跟觀眾打招呼, 以預示後面她將被整死的災難。設想一下,一個女人做愛了,接 著她被整死了這個直率的效果更有力。敘事不是為了直說人 物內心的,敘事是折射人物內心的,此處不需要她的內心。 一部電影里,內心表露得太多,往往達不到深刻的效果,因 為內心活動用語言表現出來,總是浮淺的。如果非要用語言,這 語言也要和內心想法有差異,這樣才能保證內心是寶貴的,這個 人物才是值得我們迷思的。羅蘭,身上 的最後一塊布拿掉後,就不性感了 《霸》中的瑕疵在《梅》的中年段落泛濫起來,人人都在掏心 掏肺地說話。《霸》中誤戲的「害怕」一詞,延續到了《梅》中, 梅蘭芳多次表示「我怕」,作為梅蘭芳紅顏知己的孟小冬則勸他「別 怕」說明他倆沒有愛情,真實的孟小冬把梅蘭芳罵成一個誘 拐少女的老泡,反而說明他倆有愛情。 陳凱歌的內心是美好的,這種美好是一代革命電影塑造的, 導演總是逃脫不了自己的童年。他筆下的梅孟之戀,很像是《革 命家庭》、《永不消逝的電波》中地下黨的愛情,為了一個純潔的 理想而在一起,男女之間的活動主要是相互鼓勵。而梅蘭芳首先 是一個尤物。 即便是當代的男旦,也有尤物之感,與他們接觸,現實就破 碎了。他們的生活用語保留了很多的戲詞,管請坐叫「落座」,女 旦們反而在口語中避免戲詞,盡量跟時髦女大學生持平。男旦普 遍有清爽之氣,不單是女人的媚態,這點可以從扮演青年梅蘭芳 的余少群身上看出來。我分析,這是民國期文人對男旦追捧的根本原因,不是求同 性戀,而是求「清」。在古代詩詞、繪畫中,「清」都是高品,為 文人夢寐以求。這個結論,是我在查閱鴉片文獻時恍然明白的, 抽鴉片並不是常人想像的如海洛因、搖頭丸一樣的強刺激效果, 抽鴉片講究有一根老槍,要借眾生之力。 槍是在煙館里被千百人抽出來的,槍管內的煙油沉澱到一定 火候,就會產生一種類似名茶而強於名茶的口感鴉片還是 求的一個「清」字。 這種老槍一歇火就變味,只能留在煙館,不能獨享,是真正 的民主,所以大富之家抽鴉片也是去煙館的。鴉片、男旦、詩詞、 繪畫在民國文人眼裡是一樣的,只看是好哪一樁了。 陳凱歌《風月》中的大少爺是個煙鬼,但他躺在家裡床上就 抽了,說明他還是個土財主家的孩子,並不會抽鴉片,結果把自 己抽得心理變態、相貌如鬼據此分析,陳凱歌是懂鴉片的, 所以他也懂男旦。 真的懂,《霸王別姬》中程蝶衣智囊的袁四爺不是簡單的同性戀,他是有審美的,對程蝶衣有一份敬畏之心,他在求「清」。做 梅蘭芳智囊的邱如白,則是個沒文化、不懂戲的人,這是陳凱歌 有意的設計:邱走七八步給母親夾菜,用手接著菜湯;邱第一次 見梅蘭芳扮女人,就咽了唾沫。 這類粗俗不堪的舉動,貫穿全劇,他對梅蘭芳沒有敬畏之心, 也沒有情慾,只有佔有欲,所以他會對梅蘭芳指手畫腳,干擾梅 的生活。 邱如白這個人物,顯然不是來自梅蘭芳的真實生活,沒人對 梅這么放肆。如果不是來自梅蘭芳的生活,那麼可能來自陳凱歌 的生活,我一下理解了,邱這個人物不是民國文人, 而是個八十年代的藝術院校考前班的老師,陳凱歌可能有過這樣 的老師,我學藝時趕上了八十年代的尾聲,有過。 八十年代藝術班的多數老師,被耽誤了青春或中年,他們有 藝術知識而無藝術素養,教著藝術卻不懂藝術。他們給報考藝術 院校的青年做輔導,看重的是成功率,如果教過的人考上了,便 會將這個人當作自己的私貨,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影響他,以代替 自己的壯志未酬。 偏偏他們又不太懂藝術,於是變得蠻橫。跟自己的啟蒙老師 鬧掰了我這代人身上是幾率很高的事,問了八零九零的人, 幾率也高。有恩於你、水平低、對你的生活有著強烈的干預 欲,算上陳凱歌一代人,看來是長達三十年的社會 現象,但在我們的電影里還沒有表現過,陳凱歌作出了突破。 紙枷鎖是《梅》片一開始便確立的寓意,紙做的枷鎖,可就 是無法掙脫,這是內心的束縛。寓意深刻,可以泛指一切事,但 在片中究竟指什麼? 京劇?怕不是,因為全片沒有表現梅蘭芳對京劇的痴迷。職 業身份?怕不是,因為職業帶來的最大麻煩是日本人要聽他唱戲,他蓄須明志了,突破了。 邱如白?從視聽語言的角度上分析,陳凱歌是這個意思,全 片以紙枷鎖開始,以邱如白的形象結束,劇終時看到梅蘭芳還沒 有擺脫邱如白,我心中生起了寒意。 這種人,外國電影《鋼琴師》里有,那是一個父親,他熱愛 鋼琴但不懂鋼琴,把兒子送入了音樂名校,卻要求兒子按自己的 指導來練琴,結果把兒子逼瘋了。邱如白便是這樣,全片看不到 他對梅蘭芳藝術的鑒賞,只看到他濃重的功利心,他在美國大劇 院里的表現就像在澳門賭場一樣,梅蘭芳演出成功後,他狂喊亂叫, 像個贏了錢的賭徒。 我想,陳凱歌塑造的邱如白不單是在諷刺我們的老師,而是 在泛指我們的父輩,一切凌駕於我們之上的人。或者陳凱歌的生 活里屢屢遭遇這種人,陳凱歌只是出於本能的厭惡,才把電影拍 成了這樣。 紙枷鎖只能是邱如白。不能說這種人沒有愛和付出,但這種 愛和付出是毀滅性的,因為他們是外行。 美育和黑幫 《無極》中雪國人被滅的戲,酷似《小兵張嘎》里日本鬼子進 村的戲,導演都逃脫不了少年時受到的影響。對於陳凱歌塑造的 梅蘭芳,我很理解,因為我也本能地是這個路數。 我所受的美育,是要為天下受苦的人代言,在我的青春,對 街頭乞丐的興趣,遠遠大於漂亮女生。我們崇拜梵高,對高更不 以為然,因為梵高苦到割了自己的耳朵,高更雖然窮困之極,但 他畢竟在塔希提島上玩土著女人,享受了點生活。
⑶ 這件事與我無關一則寓言故事的觀後感
這個故事真的很沉悶,沒有跌宕起伏一切都像是我們生活中隨時會碰見的一段假期。當我看完之後,完全不懂片子到底想講一個什麼故事,就是一部長達兩個小時的流水賬嗎?只是在說一個中年危機的婦女忽然傾慕了一個小年輕嗎?然後被小年輕直白的拒絕了並不委婉的約炮?其實故事的暗涌遠比表面的故事精彩得多。
安娜中年危機,與丈夫因為長期無子自己又已經陷入圍絕經期而感到絕望和慌張。她像是與朋友一家一起度假,實際上是關於逃避自己正在老的現實的一場逃亡。年輕時候的anna很可能也風光過,美麗過。在大嬸風華正茂的年紀,也許擺平Oakely這樣的男孩子也只是回眸一笑的功夫。就像是亦舒筆下的《阿修羅》帶有著年輕固有的殺傷力。然而歲月並不會永遠眷顧一張容顏,安娜早已是個圍絕經期的女人,而歐克利卻是粉雕玉砌的絕美少年。安娜想要討好歐克利,除了因為他身體里散發的青春魅力外,更因為她迫不及待的想要證明自己並沒有年老色衰。於是在這樣一個夏天,她丟掉了矜持和年輕人丟泥巴,抽煙,裸泳,穿鮮艷的裙子,買蕾絲薄杯內衣。如果安娜只有二十幾歲,也許這一切會顯得從容不迫游刃有餘。但放在五十歲的安娜身上,只換到歐克利玩伴泳池中那一句「她真是故作風情不是嗎」。聽到這句話的一瞬間,我感到脊背都涼了。
雖然我並沒有五十歲,雖然大多數混的也就十幾歲到二十幾歲,但是你們有沒有試過想要努力討好一個人的經歷?也許是上中學的時候幫他寫完一本筆記,幫他翻到老師提問的部分。也許是上大學時為了討男女朋友開心而刻意為不好笑的笑話發笑。但最後卻落得一句「你笑點怎麼這么低」。那是因為強求總顯得笨拙。那個拚命想要融入的小團體其實你深深地明白並不屬於你你也不屬於他們。但是你又是那麼想表現得合群一些,因為你在意。這就是最讓人惶恐的東西,最在意的東西在觸手可及卻咫尺天涯的另一個世界裡,你看得見卻永遠夠不著,並且因為笨拙的言行讓對方生厭。這多像當初少不經事的我們啊。但最可悲的是,安娜不是少不經事,她只是太無助了。
因此我們看見年逾半百的安娜和男孩子們裸泳,卻沒呆幾分鍾就冷得不行回到房間又在鏡子前反復打量自己的落體。
因此我們看見皮膚曬得發黑的安娜還是穿上了與她格格不入的紅裙子戴著誇張的耳環與姐妹們逛街心不在焉只想和歐克利待在一起。
因此我們看見身材早已走形的安娜偷偷內衣店挑選性感內衣想要用身體征服歐克利。
因此我們看見就連吃個早餐也不住回頭期待歐克利的出現。
因此我們看見安娜心裡深深的彷徨和無助。
再回頭說說歐克利。雖然這是一部文藝片,但他依然算是個大反派。和讓抖森紅起來的洛基一樣,歐克利也是個有DAD ISUE的孩子。表面上成熟陽光自信是個孩子王,其實骨子裡自卑幼稚是個缺愛的叛逆青年。我們看見歐克利領導者一群孩子每天好似沒心沒肺的跑來跑,但實際上他有意無意都在對安娜下著迷葯。
他會在玩泥巴的時候用手撫摸安娜的臉,然後自發的與安娜結盟攻擊小夥伴。會在吃早餐的時候故意坐在她身邊隨意聊幾句。會在廣場上試探性的問幾個敏感問題以勾起安娜的遐想。他對她笑,有意無意的肌膚接觸,雖未言明確的確讓人感到在他眼中她並不是普通的存在。當然她也感覺到了,終於安娜在歐克利的暗示下鼓足勇氣問他要不要一起住,但就在那一瞬間,歐克利已經得到了他真正想要的東西,於是安娜再也沒有利用價值了,順理成章地丟棄。歐克利想要什麼呢?我想是「認同」。
父親的認同,別人的認同。歐克利活在從別人的眼中找自己的怪圈中。他太在意別人怎樣看他,他太需要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有價值。所以他要做孩子王,要不斷引誘各式各樣的「安娜」,用他們的認同來尋找自身的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說,歐克利其實也是個悲劇。但幸好安娜最終找回了自己,宣洩了情感,但不幸的事我們自己仍然沒有救贖。我們一會是歐克利引誘別人認同自己,說到底就是自卑。一會是安娜,想方設法的討好對方讓自己融入,說到底也是內心的卑微。於是這100分鍾的電影就變成了短小精悍得不能再縮寫的關於我們自己內心的真實寫照。就好像抖森的《蔚藍深海》一樣,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波濤洶涌。看似與我無關其實讓我惶恐。
⑷ 大家好 能否說一下影視劇評論的方法 專業點的 2000字 比如10分鍾年華老去中那部陳凱歌的深藏的百花
《深藏的百花》,陳凱歌作品,十分鍾,是十五位導演各自以「時光」為主題而拍攝的十分鍾短片的合集《十分鍾年華老去》當中的一部。所有的這一組作品的其他的那十四位作者們,都是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只有陳凱歌是跑到樓頂上去看風景,而且高處不勝寒。
百花深處——一個讓我產生無限遐想的地名。有點像是大家都見過的那種玩具,一個木質的小人,可以從中間打開,裡面還是個同樣的小人,號碼比外面的這個小一號,再打開,同樣的更小一號的……以此類推,大概有七個或者八個。後來我才知道它的大名叫作俄羅斯套娃,如果一字擺開,有一定的造型。這種東西大家都見過,沒有什麼懸念。我家裡就有,擺在櫃子里。沒有質疑,因此也沒有謎底,有的只是形式,《深藏的百花》很有些這種意思,選擇了類似的形式,在極其有限的篇幅里小設機關引你進來,不過它的核心不在於要揭曉謎底,它的核心是「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這個系列的最高級是馬三立的「撓撓」。《深藏的百花》是介於俄羅斯套娃和「撓撓」中間的東西。
陳凱歌把拍攝地與背景選在了北京。場景的元素是兩個極端,前一個是隨處可見的,是現實,包括,新修的塔樓住宅小區,平安大道,搬家公司的大貨車,交通台的廣播路況信息;後一個是虛幻的,是夢境,一片特別好的廢墟,不知道他在哪裡找到的,最後落在一棵大槐樹下,在片中叫作「百花深處」,大槐樹的周圍不再是廢墟而是一片開闊的空地。在這樣的空地上的一棵大槐樹也許並不符合風水意義上的理想景觀模式,但這棵槐樹無疑是庇佑的象徵,是烏托邦背景的理想棲居地,是作者為瘋子馮先生精心挑選的夢中家園,而選擇這樣一個話題在潛意識的層面上本身也無法逃開對於無處不在的風水意識的依賴。從原始人類開始,對於居住地的選擇就有著極其苛刻的要求,理想的風水原型也是從原始人們在實踐中的尋求始成氣候的,馮先生作為一個瘋子,一定比正常人更接近原始人類,而且作為一個瘋子,他還盡可以排除交通條件和鄰里關系這樣的功利因素,肆意地選擇這棵大槐樹作桃花源,雖然沒有依山傍水,也亦沒有溪谷曲徑和阡陌縱橫,但這棵大槐樹作為一個理想景觀的符號,已經在風水探源的軌跡上有了諸多啟示,馮先生好小資啊,但與其說這是馮先生的浪漫情懷,不如說是玩家陳凱歌的雕蟲小技。
陳凱歌·作者
《深藏的百花》中最好的,我認為是有趣。
就我對陳凱歌導演的有限認識而言,我想他骨子裡是一個玩心很大的人,這一點從《孩子王》中的「從前有座山……」的著名片斷中已經可以窺見一斑。不過陳凱歌似乎一直將內心的慾望隱藏著,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需要卧薪嘗膽、忍辱負重。
能夠寓教於樂,固然好,但若不可兼得,陳凱歌們為成大業寧願把樂趣放棄掉,板起面孔正襟危坐是常有的,倒也是可以理解的。把樂趣留到退休以後再去成全,很多的野心家都對自己的人生有著這樣的規劃,希望退休以後,可以找一片空地,去盡情地種花種草。陳凱歌此時得以拍攝了《深藏的百花》,而提前享受到老幹部退休後去種花種草的逸趣,謂可喜可賀。
也許陳凱歌隱藏的很好,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他似乎不像是一個玩心如此之大的人。《深藏的百花》便是陳凱歌在工作之餘對於未來退休生活的演習,是在自家的陽台上有限的空間里種出來的小花小草,生趣盎然。
不過與有趣相比,陳凱歌更偏愛那些深刻的人性主題。(陳導演自己說的,原話我記不清了,但就這意思)《深藏的百花》對陳凱歌來說畢竟只是陽台上的小花小草,陳凱歌們大概認為還是不可過渡沉迷於此,以免玩物喪志,養養精神,他還是要去拍《無極》的。
看到陳凱歌導演泰然自若地在媒體上說:《無極》是一部超級娛樂大片……我還是想說一句老生常談:玩物也可養志!
如果說,透過《深藏的百花》最後一個鏡頭,瘋子馮先生搖著鈴鐺高興的歡呼著「搬新家嘍……」朝著夕陽中的大槐樹奔跑去,他的背影被黑屏的畫面和幽遠的音樂吞噬……就能讓人領悟或遐想到什麼,繼而沉浸於什麼情緒當中,那完全是扯淡。有趣是《深藏的百花》中唯一閃光的東西。如果你當《深藏的百花》是寓言或童話,那你就是從蒙古來的,讓人家當羊肉給涮了。《深藏的百花》就是一個玩具。
馮先生·符號
馮先生不是人物,是符號。馮先生談不上性格,有的是無厘頭,他的出場和存在都只是個段落,暫時的。突然地出現,沒有為什麼,自稱是老北京,在現實的北京城中,哪兒都不認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不過馮先生倒絕不是想起一出是一出,而是典型的一輩子只守一件事情的執著理想主義。張藝謀在上個世紀的影片中常有這樣的人物。
就這樣一部作品來談論故事、情節、角色和場景、時間、空間等元素,似乎滑稽得很。不過倒是貼近這部作品本身的風格。
有趣的東西總是零零散散的,因此你絕不能較真,你不能問馮先生是從哪兒冒出來的,馮先生住哪兒?馮先生怎麼會突然出現在那個住宅小區?馮先生付給搬家公司的錢是哪兒來的?如果你問出這樣的問題,不解風情地打聽馮先生前史和後傳,就不知你和馮先生到底哪一個是瘋子。不過如果一定要較這個真為馮先生的來歷探源的話,也不是完全沒有思路,此課題可以追溯到《霸王別姬》中的程蝶依,不過那是另外一篇文章的事情,在此暫且點到為止。
馮先生是一個瘋子。聽聞很多作者都有願望要做關於瘋子的作品,寫書的想寫瘋子,拍片子的想拍瘋子,演戲的想演瘋子。大部分說過之後沒有了下文,陳凱歌做了,並且超越了裝瘋和偽瘋,與此同時,拍《深藏的百花》的時候的陳凱歌,也已經經歷過了由憤青向憤青的反義詞的成長。
在我沒有見過瘋子之前,我曾經在暗地裡懷疑過,世間是否真有瘋子,還是瘋子只是人們的杜撰?就像鬼,大家都在講,有的人說根本沒有這種東西,有些人卻說他真的見過……我常見別人裝鬼,但我分得清那是裝的,真鬼我沒見過,卻常聽人說,心中充滿著質疑,質疑就是質疑,質疑是非常中立的態度,既不傾向於肯定也不傾向於否定。對於瘋子的態度和對於鬼的類似,區別在於,突然有一天,我自己親眼見到了瘋子,發現真瘋和裝瘋到底是不一樣。
我上初中的時候,班上有一個女生,特別內向,從不主動跟人說話,上學放學全都一個人走。過了一個假期回來,這個女生變掉了,早自習的時候,她會突然站起來沖出教室,就不見了,讓老師覺得很害怕,對著全班人說,你們出去幾個人看看她吧,別讓她出事,遂一時間教室里幾乎空當,所有的人都出去尋她,當這些人都陸陸續續回來的時候,她早已坐在教室里,若無其事,還問,你們從哪兒來?物理考試的時候,她也是突然站了起來,說:我知道我錯了,我知道我對不起老師,對不起同學,我所有過的罪行天理難容……她目空一切地滔滔不絕地說著,幾十雙眼睛仰視著她,老師都傻了……下課了,她召集了一幫女生在走廊上,苦口婆心的勸導:你們一定要讀書,要多讀些愛情小說,讀過你們就會明白,其實不像你們所想的那個樣子……我不知道時候是否有人認真琢磨過她說的話。大概過了半年,老師們認為她在漸漸地恢復,很小心地找她談話,表示關心,老師在找過她談話之後,緊接著來找我談話,談話內容讓我震驚,說她表示有要跟我成為好朋友的願望,希望我能夠長期地幫助她,在她有什麼問題的時候,能夠在我這里得到解答……震驚之後,當時我認為一定不能辜負了她。
這件事情之後,我開始認為這就是傳說中的瘋子,的確跟我以前所見過的那些號稱自己是神經病和瘋子的人有本質的區別,那些只不過是裝瘋而已。一個標志性的事實是,裝瘋的人常對此主動地有所表達:我這人怪,我這人可跟別人不一樣,我是神經病,我有時候挺像個瘋子的……真正的瘋子從來不這樣說。
馮先生是一個真瘋子,跟我之前在其它的影視作品中見過的神經兮兮的裝瘋偽瘋的角色到底不一樣。
十分鍾·篇幅
時間是影像篇幅最常見的度量衡,如果有人不選擇時間來度量影像的篇幅,也有其它種類的度量衡可供選擇,如鏡頭、場面等。
如果為一部影片做一個場數與時長的坐標圖,便可以從圖中的曲線清晰地看出影片的節奏。
幾種度量衡之間有著一定的換算關系。相關的參考標準是,90分鍾的片長,換算成場,大概是90到120場戲之間,如果你的九十分鍾的電影,只有60場戲,那你這電影節奏肯定太慢。
十分鍾的篇幅,是一個標準的藝術院校相關專業招生考試時要求的篇幅,片長十分鍾,劇本的篇幅大概是三千字,十多場戲。
十分鍾做不成什麼事情,但十分鍾的篇幅,足可以表達任何你想表達的思想、講清楚你想說的任何一件事情,並且還能適當地抒發情懷,再復雜的邏輯,用十分鍾的時間,也盡可以說得清楚。就「年華」這個詞來講,十分鍾能夠發生的變化極其有限,要看年華老去,需越過漫長的十分鍾的n次冪方,超現實和修辭的說法有轉瞬即逝、光陰似箭、一如不見如隔三秋、十分鍾年華老去、time goes fly……同樣是就「年華」這個詞來講,要講述年華的老去,表達對於年華老去的悲傷的、悵然的、恍惚的、絕望的情懷,十分鍾的時間足矣——只要你別啰嗦、不重復,十分鍾便是無所不能的。
⑸ 小英雄雨來電影觀後感600字怎麼寫
雨來,一個平平常常的名字。但是,當我看完他的故事後,「雨來」這個名字卻刻在我的腦海,他的英雄事跡令我感慨萬分,我由衷的贊嘆他那勇於面對危險,沉著冷靜的心態,更贊嘆他那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看完到現在,裡面的種種情節我依然是記憶猶新。
影片是一部十分搞笑的抗日題材電影。主要講了河北白洋淀地區的少年英雄雨來利用熟悉的水鄉環境,與當時的日本侵略者之間展開智謀斗爭並最終戰勝鬼子的故事。
雨來水性很好,經常到河中游泳。還是班裡的「機靈鬼」、「孩子王」經常帶著班裡的學生 和老師作對。但是有一天,鬼子來了,把老師抓住了,所以臨時放了暑假。雨來和同學們都十分想念老師,決定把老師救出來。就與日本鬼子展開了斗爭,用上了「土坑」、「糞坑」、「樹叉彈弓」、「蹺蹺板飛人」等千奇百怪的招,讓鬼子措手不及,十分狼狽。雖然救老師雨來屢受挫折,但他並沒有放棄。最後救出了老師。
觀看完了這部影片,引發了我的深思。雨來只是一個和我年齡相仿的孩子,為什麼他能勇敢面對困難,接受挫折呢?我又仔細的回想了一下影片里的雨來,發現他雖然頑皮淘氣,但正直勇敢而且還十分聰明,記得一次雨來和鬼子戰斗的場面,日本鬼子拿著大刀沖向他,但雨來不怕,拿著小刀也沖了上去。原來,小雨來早就在大橋的中間設了一個空洞,小鬼子一踩,就掉下去啦!也許就是這些力量,使他勇敢接受挫折,並且成功的戰勝了困難。而我面對一些小挫折,就被擊垮,相比雨來實在是相差太遠了。所以我決定今後要像雨來一樣,勇敢面對困難,化挫折為動力,戰勝困難。
看完《小英雄雨來》,才感到雨來這孩子,是個不平凡的人,有著不屈不撓、寧死不屈、大智大勇的可貴精神,又具有強烈的愛國心,就像他老師說的:「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雖然戰爭已離我們久遠,但是愛國之心永存。我和我的夥伴們會踏著他們愛國的足跡一直走下去。祖國有了戰爭時期的雨來,有了和平時期的我們,會戰勝一切困難,變得更強
⑹ 哆啦A夢:伴我同行的觀後感
首先,說下相關,哆啦A夢近20年的腦殘粉。在我心中所有的漫畫里,哆啦A夢一檔,其它漫畫一檔。
為什麼這么說呢,其實長大之後很多人會覺得奇怪(雖然他們很少表現在臉上),為什麼你會喜歡哆啦A夢這種幼稚的、給小孩子看的漫畫。但我想,每一個至今都還在喜歡哆啦A夢可能都會贊同這樣的回答:我喜歡哆啦A夢,就是因為這部漫畫是這樣的幼稚、這樣的適合小孩子看。
因為這部漫畫通篇所講的,其實都是我們年幼的時候,所接觸到的這個世界最美好的東西,友情,親情,關心,夢想,還有愛。這些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得越來越虛無,越來越不能當飯吃,越來越在現實當中淡去,但你真的很難講,如果真的沒有這些東西,我們是不是還會這樣留戀這個世界。
不管在什麼時候,當你進入哆啦A夢的世界,進入學校後山下的那個小鎮的生活的時候,你都會覺得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很多如此干凈的東西的,一如我們小時候那樣純粹。
哆啦A夢新番的主題曲「夢をかなえてドラえもん」里有一句歌詞,「小時候的夢想,長大想必就會忘記吧」 至少於我而言,哆啦A夢總會讓我想起幼年時所有美好的東西,說的再雞湯再矯情一點,它總是會提醒我,不管我在哪裡讀過書,在哪裡工作過,我見過哪些人和事,我都要知道自己和那個還不認識字的時候聽姐姐讀哆啦A夢漫畫的男孩是同一個人。世界會變得世故,但它沒說過你內心深處也要變得和它一樣世故。
其次,說說野比大雄這個人。
其實野比大雄真的是個廢柴,思考和運動這兩樣天賦點顯然都加在睡午覺上了。好吧,你差就算了,大雄還是個非常懶惰和不思進取的人,小心眼、會報復。好吧其實就是個熊孩子。青春期的時候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不喜歡這個角色。
我不太想討論大雄BT的射擊天賦,或者爐火純青的翻花繩技巧。這些不過是漫畫設定的點綴,其實是沒什麼價值的。不能改變大雄是個廢柴的事實。
但是對於大雄為什麼會成為這樣一個人,我覺得還是有幾點值得說明。
第一,在漫畫的設定里,大雄應該是一個生活中非常非常平庸的孩子的集中縮影。和其他很多藝術作品一樣,在哆啦A夢這部漫畫里,出現的角色都是有非常鮮明的臉譜化特徵的。胖虎就是小學班裡強壯的孩子王,小夫是班裡最有錢的富二代,靜香就是小時候你會暗戀的同桌女孩,而出木杉英才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哆啦A夢的每一個普通的小學生讀者,想必在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足,在這里或者那裡比不上其他人。而哆啦A夢這部漫畫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要教會孩子們不斷上進。所以大雄這個主人公需要讓所有的小讀者都能找到共鳴,於是一個集大眾缺點於一身的大雄形象就出現了。這個形象之所以廢到極點,很大的原因就是他需要讓大家都能找到共鳴,同時能獲得「我至少比大雄強吧,那大雄能做到我為什麼不能」的想法。所以大雄這個角色本身就是脫離現實的藝術極端創作。拿一個藝術創作的人物到現實社會當中來討論本來就是很無聊的,你在現實生活中可曾見過和大雄一樣一無是處的人?同理,你可曾真的在社會中見過出木杉英才這種「就沒有我不精通的,就沒有我不知道的」天才?
第二,關於哆啦A夢的教育方式。其實漫畫中已經交代得很清楚了,哆啦A夢本身就是個有很多缺點的減價貨殘次品。它在機器人學校的表現簡直就是大雄的翻版,還被老鼠咬掉了耳朵。所以哆啦A夢對大雄的教育有問題這點根本就不值得討論,肯定是有問題的。但是各位試想,如果哆啦A夢不是一個丟三落四的、膽小的傢伙,而是一個高大全的家庭教師形象,我們真的還會這樣喜歡哆啦A夢么?哆啦A夢帶給我們的,就是一個我們——尤其是獨生子女這一代——從小就缺少但又夢想的東西,一個絕對信任我們、了解我們的夥伴。他會陪我們去做我們小時候所有想過但又從來沒有實現過的幻想——自己動手建立一個王國、和同學一起努力製作一部電影、去非洲和海底做最偉大的冒險。哆啦A夢從不說教,它帶給我們的更多的是陪伴。記得有一集,哆啦A夢回到未來有事情做(也可能是和大雄吵架鬧翻了,太久了不記得了),臨時由多啦美來照顧大雄。多啦美這個非殘次品顯然比它不靠譜的哥哥厲害多了,各種循循善誘,各種讓大雄自己努力,把大雄照顧、教育得非常好。但最後的最後大雄還是十分想念哆啦A夢。因為一起努力的夥伴才是我們在七八歲的年紀真正想要的啊。
第三,關於大雄自己。雖然得票最多的那個答案覺得善良並不值得在討論大雄未來的時候一提,但我還是很想提提這個。不出意外,大雄會長大,進入一所普通的學校讀書,走進社會,成為一個普通之又普通的上班族,然後融進千千萬萬不會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任何光輝痕跡的普通人里。你有質疑為什麼大雄不更加努力、拼盡全力去獲得更好的生活的權力,但你沒有嘲笑他的權力。根據漫畫的設定,成年的大雄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人,工作一般,混的一般,柴米油鹽,兒子不聽話——嗯,除了他逆襲娶了一個白富美這點之外。但是不好意思,我的父母,我父母的父母,還有我生活里那麼多那麼多我熟悉的人,他們都是這樣的普通人。你可以質疑他們不夠努力,但每當我想到這個社會的最大多數群體是由這樣的普通人構成的時候——抱歉我又在矯情了——我都會覺得溫暖窩心。我已經不太記得我媽小時候都語重心長地跟我說過什麼了,但有一句話我一直都記憶猶新。我媽說,「你可以很平凡,你可以不優秀,這些我對你都沒什麼要求。但有一點我希望你一輩子都能記住,要做個好人。」而大雄就是一個好人。雖然他廢柴,他被所有人欺負,他被所有人看不起,他在一個小學的班裡其實真的就是受盡孩子們所有惡意的那個同學,他被打,他窩囊,他考零分,他掉水坑,他被狗咬,但他的三觀一點都不扭曲,他真的一直都在積極健康的活著。——而說真的,相信我,在現在這個社會里這點真的太不易了。反正我要是倒霉到跟大雄一樣喝涼水都塞牙,我是做不到大雄那樣積極樂觀的。好吧雖然他都有點接近沒心沒肺了。而大雄也真的不是那樣一無是處,大雄很多時候都會反思——而且並不像得票最多的答案里那樣,他是在闖禍之後才反思。可能是那位答主看哆啦並不是特別多的原因,因為哆啦A夢短篇里有一個主要的結尾套路就是大雄自己玩得得意忘形之後,突然因為某件事情想通了,而進行了自我反省。這樣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因為這真的真的是主要的套路之一。而且就算真的如那位答主所說,大雄都是闖禍之後才反省的,那麼「小孩子的任性——調皮搗蛋——闖禍——反省和成長」這個套路我也覺得一點問題都沒有。誰不是在犯錯當中成長起來的?反正我是覺得我將來要是生了個跟芭比娃娃一樣乖的孩子,那是能把我自己給嚇死的。而且,在很多集里你真的能看到大雄閃光的一面,第六卷最後一集,哆啦A夢要離開回未來了(這也是原定最早版本的結局,也是唯一曾經存在過的官方結局,此外所有結局全是網路段子。後來因為讀者反響而繼續畫了),為了不讓哆啦A夢擔心,大雄一個人非常努力非常努力地做了很多事情,甚至包括擊敗胖虎,對於一個八九歲的小孩子來說,在一點都不想哆啦A夢離開的時候,這得是多大的勇氣和多理解人的胸襟。
第四,其實這部漫畫在最根本的問題上從來都沒有過偏差。胖虎是個非常愛欺負人的孩子,但他其實非常看重友情,有一集大雄用如意電話亭說要搬到美國去,胖虎是哭得最傷心的那個。而在大長篇里,胖虎也是最勇敢無畏的那個孩子,絕對地為朋友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再比如大雄的老師,他平常質疑大雄,看不起大雄,但是漫畫里很多時候你都會發現,其實老師還是看到了大雄很多閃光點的,他是真的在關心大雄,是在怒其不爭——這點和我們現實中很多老師真的差別太大了,不特指,請勿對號入座。我知道我們應該堅持價值多元,但如果說這個世界真的還有一部作品可以說是價值觀絕對正確的話,我會選哆啦A夢。
說真的,我真的不在意大雄未來會怎麼樣,因為當我們把這樣一個創作出來的人物抽離到現實當中之後,這個討論本身就是很蒼白無趣的。
我只是想說,在大雄的結婚前夜那一集里,成年後的靜香在結婚前夜曾懷疑過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而當時,靜香的爸爸是這樣回答他的:
「大雄這個年輕人,他會祈禱別人的幸福,會因為別人的快樂而開心,也會為了別人的不幸而難過,而這是為人最重要的品質。」
我一直都覺得,這是我聽過的對於一個人最高的評價。
摘自知乎:作者:秦宇下
⑺ 關於電影《小英雄雨來》的觀後感(200字以上)
今天,我在網上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作《小英雄雨來》。看完後,我深深地被主人公雨來的勇敢精神打動了。
故事講述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河北白洋淀地區的少年英雄雨來利用熟悉的水鄉環境,與當時的日本侵略者之間展開智謀斗爭並最終戰勝鬼子的故事。
雨來本來是一個十分頑皮的孩子,他一直和老師搗亂,直到老師被鬼子抓了起來,他認識了自己的錯誤,為了救出被困的老師,雨來便帶著小夥伴一起利用「土坑」「糞坑」「樹叉彈弓」等鬼子從未見過的怪招跟鬼子之間展開了斗爭,最後終於救出了老師。
我覺得在我們現在的學習生活中,也要學習小英雄雨來知錯能改,和敵人勇敢斗爭的精神,做一個優秀的少先隊員。
《小英雄雨來》電影觀後感
星期1我們看了電影《小英雄雨來》。
《小英雄雨來》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雨來的游泳技術很好,但是他經常遲到或逃課去捉魚,因為這事,老師經常訓他,可是調皮的雨來竟然把癩蛤蟆放到了老師家的鍋里。有一天,日本軍官到學校把老師給抓走了,雨來帶領著幾個小夥伴去救老師,他們在菜里放了瀉葯,害的日本軍官都光搶著上廁所,試過好幾個辦法後,還是沒能把老師救出來,夥伴們勸雨來等李叔叔來了再去救老師,可雨來卻生氣地說:「這是我們的老師。」最後雨來和鐵頭把木頭放到河裡,然後他們倆躲在木頭下面游到日本軍官的船的旁邊吧船弄翻了,經過在水裡的努力拚搏,終於把老師救了出來。
看完《小英雄雨來》我覺得雨來是個勇敢、無私、聰明、機智。的孩子。
我喜歡雨來,因為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帶領大家救出了自己的老師。
歌德說過:「斗爭是掌握本領的學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橋梁。」挫折,是每個人一生必定碰到的。它雖然會讓人痛苦、難過,卻能讓人學會成長與解決問題,在一次次挫折中長大!上個星期五,我們小學便開展了一次「挫折教育活動」,還播放了勵志電影《小英雄雨來》,讓大家都受益良多。
電影主要講了: 雨來是一個頑皮又機智勇敢的孩子,也是一個很有「威望」的孩子王,有一天突然來了一隊日本鬼子把老師抓了起來,孩子們全被臨時放了假,這時的雨來很擔心,便回學校去看看老師到底怎麼樣了。這時,雨來看到了老師被幾個鬼子「看住」了,而且他還看到了鬼子打老師。於是,雨來決定救出老師。後來,為了救出被困的老師,雨來便帶著小夥伴一起利用「土坑」「糞坑」「樹叉彈弓」「蹺蹺板飛人」等鬼子從未見過的怪招跟鬼子之間展開了讓鬼子啼笑皆非的斗爭,最後終於救出了老師。
在我剛看電影開頭時,總覺得雨來非常調皮,就喜歡惡作劇,可是到了後來卻讓我對他刮目相看,被他非常人一般的膽魄與機智所打動了。他雖年紀輕輕,只有十二、三歲,但在待人處事時卻往往比大人的能力還強。在雨來被鬼子惡打的時候。扁鼻子軍官把他臉上的肉揪起一塊,咬著牙擰,雨來的臉立時變得青一塊,紫一塊。鼻子被打出血,順著腮邊流下來,然而雨來只是用手背一搓,倔強地抽動一下嘴角,仍舊咬著牙,嚴守秘密。這場面實在讓人心悸!難以想像,假如換做是我,我能承受這樣的折磨嗎?我也許早就投降了。雨來僅僅是一個孩子,出生在那樣不和平的時代,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然而他卻能面對最強暴的敵人,勇敢地說不,我不禁對他深深的佩服。
比起雨來,我們現在的生活多麼幸福!有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有老師長輩耐心的教導。我們生活在一個愛的港灣里,不用害怕有什麼風雨來襲擊。然而我們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挑食,總是埋怨東西不好吃;我們挑穿,總是埋怨衣服不好看;我們還貪玩,總是埋怨玩的時間太少……我們無休止地向父母要這要那,卻何時想過要為家庭,要為社會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小事呢?同雨來相比,我們顯得多麼渺小?多麼無能?正因為如此,我們現在已經不會面對挫折,遇到一點小困難,我們便會去找父母幫助,而從來沒想過自己解決,假如有一天父母不在身邊,那我們自己就會變得不堪一擊,連一點風雨也經不起了!
正所謂「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挫折就像那良葯與忠言一樣,雖不好聽不好吃,卻能實際的幫助我們,讓我們不斷磨礪自己,直至有一天可以像蒼天大樹一樣經得起風霜雨雪,那時候,我們便是人上人了!
小英雄雨來》觀後感
前幾個星期,我觀看了電影《小英雄雨來》,雨來那勇敢、機智的樣子,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
雨來的老師被日本鬼子抓住了,所以學校臨時放了假,雨來、鐵頭等許多的小朋友十分想念老師,決定把她救出來。於是,他們制定了一個營救計劃:首先,由雨來去探查情況,到合適的時機把鬼子引出來,在這段時間里,鐵頭帶領小胖和其他小夥伴設好陷阱,隨機應變,耍耍鬼子。他們按照計劃行事,把那三個日本鬼子耍的團團轉,使他們次次都無法得逞。最後,女老師成功逃脫了日本人的魔掌。
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雨來和幾位小朋友巧妙地應付敵人的襲擊,又反過來耍他們的時候。那三個日本鬼子出去抓雨來和另外幾個小朋友,不過,小朋友們用智慧設下了一個個陷阱。首先,他們用藤條套住了一個鬼子;然後,他們又用蹺蹺板蹺飛了另一個鬼子;最後,他們在橋上挖了一個大洞,使那個頭領被卡在了橋上。看到這里,我們狂笑不止,笑那鬼子無能。
不過,我跟雨來比起來,感到十分慚愧。雨來的無私是我所沒有的。那一次,我和其他幾個小朋友搞惡作劇,摁響了一家的門鈴,悅耳的門鈴聲回響在樓道里,我聽見了門內的腳步聲,立馬甩下他們,快速地跑了出來。可是,最後的幾個小朋友挨了那家主人的批評,我卻沒有勇氣站出來承認這件事是我提出的。現在回想起來,再跟雨來一比,我覺得無地自容。
看完《小英雄雨來》,我依然回味無窮,我要學習小英雄雨來那勇敢、寧死不屈的精神,更要學習他小小年紀就可以幫助別人的作風,他就是我的榜樣。雨來,我向你致敬!!
亂世出英雄,這似乎成了一個不變的道理,尤其是遇到國與國之間這樣大的沖突時,涉及到國家的尊嚴,個人的尊嚴,一切的矛盾沖突便一下子全部浮現出來。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佔領了我國絕大部分領土,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愛國之心的激勵,成就了很多英雄,而雨來便是其中一員,在電影《小英雄雨來》中有很多細節給了我很多感觸,雖然知識一家之言,但我想也至少表達了我的一種想法吧
在電影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人,一是雨來,而另一個便是老師。雨來從小便是非常的叛逆,但亦是非常的精靈。但有時候一我的目光看卻顯得非常頑皮:逃課、戲弄老師。從另一個眼光來看,亦是雨來的內心充滿一種英雄氣概,知識還過於小,所以有些事情才顯得那般的不成熟。而在這一點上,老師的教導卻是循循善誘。她原諒雨來的頑皮,而當日軍侵入雨來所屬的小山村時,雨來心中的英雄主義才真正的爆發出來,在應對日本人的問題是,又顯得非常的機智。在電影中有一個細節,即老師問每個學生自己最喜歡的顏色是什麼,雨來的回答是藍色,他說藍色是天的顏色,是海的顏色。而老師在此時便對雨來的英雄主義的不完整提出了一個引導,她說:「英雄需要智慧,理性,而藍色代表一種安詳,潔凈,希望和未來."劇中的重點是雨來與日本人的鬥智斗勇,日本人在此時顯得非常的無助,而雨來在此時卻顯得非常的機靈。
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英雄品質,雨來是出於一種愛國之心而成為英雄。只是每個人都在不斷成長,不斷的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從雨來身上我們可以學到許多優秀的品質,雨來的勇敢,機智都是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人要學習的。
一個時代,誕生一代傑出的英雄人物,在處在如今的和平社會,我們亦需要汲取精華,學會不斷的開拓創新,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不斷的超越。
⑻ 郟捷的社會評論
郟捷從小就是個孩子王,左鄰右舍比她小的弟弟妹妹們都被她照看過,振臂一呼,高高低低,從者一排;也是個動畫迷,一部《大鬧天宮》纏著媽媽帶其去電影院看了三遍。
她一直認為,當興趣愛好和所從事的職業吻合、當夢想豁亮地照進現實便是人生之大幸事了,於是每天就這樣懷著感恩的心幸福並快樂著。
她希望一直做小朋友喜歡的「小鹿姐姐」,用動畫片中的神奇來裝點他們的夢境,讓想像生出翅膀遨遊天際;希望童年成為孩子們最美好的記憶,記憶中有你有我朋友一般地熟悉。 從小,我就是個動畫迷。一部《大鬧天宮》纏著媽媽看了三遍,每次都想鑽到大白布拉成的銀幕的背後,去看看這孫猴子是怎樣上天入地、大戰眾神的,好神奇啊,看得眼都捨不得眨。
二十年後,終於有機會見到了《大鬧天宮》的作者萬籟鳴老先生,縈懷多年的一份牽掛才安然放下。也許就是這兒時的機緣吧,1994年,全國唯一一個專門播放國產動畫片的欄目《動畫城》開播了,我成為了這個欄目的主持人,從此,「動畫迷」小鹿姐姐走進了動畫的世界,走進千家萬戶孩子的心中。
成為一名動畫欄目的主持人後,我就像鑽進了一個的大大的寶盒中,裡面精彩紛呈,奧秘無窮。知道了動畫片分為影院動畫片和電視動畫片,種類有剪紙片、折紙片、木偶片、泥偶片、水墨動畫片、電腦三維動畫片等等,還有用蔬菜、水果、沙子、自行車零件等各種材質製作的動畫片,可以說,無論是什麼東西,在動畫大師們的手中都能幻化出神奇的生命力來!其中,像《小蝌蚪找媽媽》、《山水情》這樣的水墨動畫片可是我們國家獨創的動畫片形式哦。知道了一部動畫片從開始創作到和大家見面,需要一到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一筆一筆地畫可比演員來演要復雜得多了,在屏幕上我們看到的短短幾分鍾的畫面,設計稿、原畫、動畫、背景圖…摞在一起有好幾尺高呢!一門給無數人帶來歡笑、快樂、無窮想像的藝術,在它的背後,專業的製作者所付出的辛勞是那麼多!但也正因為付出了如此多的辛勤汗水,這些水墨動畫歷久彌新,成為我國國產動畫片中的瑰寶。
十年中,我忙活得樂此不疲,熒屏前,把最新製作完成的國產動畫片送到小觀眾的眼前,熒屏後,捧者小觀眾的來信,帶著一個個如我當年那般的十萬個為什麼的問題去解惑答疑這個過程,是帶著小朋友探密的過程,更是我這個「動畫迷」學習成長的過程。在這期間,最讓我高興的是,我親眼見證了中國動畫的飛速發展。最初,我們的節目每周播出一次,每次三十分鍾,後來,是天天播出;開始,一年的新片只有幾部,扳指一數就到頭了,新片是一部接著一部,樣式、題材各不相同;當時,跟小朋友聊天時,他們一說喜歡的動畫片,就是什麼《變形金剛》、《七龍珠》、《大力水手》現如今,你走到哪裡,一不留神就會聽到「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要問他名字叫什麼哪吒,哪吒,小哪吒!」的歌聲飛來。孫悟空、哪吒、大頭兒子、小虎、可可、可心一個個國產動畫人物成了孩子們的偶像、好朋友。
2003年12月28日,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開播,從此中國的小觀眾有了屬於自己的電視頻道,一個廣闊的綠色空間。伴隨少兒頻道的開播,又有一個以專門播放中國形象、中國故事、中國製造的國產動畫欄目《中國動畫》出現在小觀眾面前,我和跳跳龍便是每天都會和大家見面的《中國動畫》的主持人!從此以後,我們的卡通歡樂島成了小朋友們夢想的神奇樂園。小鹿姐姐和跳跳龍成了他們最知心的朋友。我們的卡通歡樂島已經有了1000多名幸運的小島民,「歡樂信箱「里每天都塞滿了全國各地小朋友寄來的信,裡面還有漂亮的圖畫和親手製作的精美卡片;「歡樂電話」響個不停,天南地北的小朋友都會把他們身邊好玩、有趣的故事講給我們聽;「歡樂圖畫動一動」更是吸引了好多的小畫家拿起畫筆講故事!
說到這啊,想起一個被小朋友問的最多的問題:「小鹿姐姐,你怎麼那麼愛笑呀?你每天怎麼那麼開心呢?」這下你明白了吧,是因為有你們送我的「歡樂大禮包」啊!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與動畫結緣就彷彿踏上了一個神奇的旅程,一頭是夢想,一頭是快樂,帶著夢想啟程,永遠快樂相伴!
⑼ 陳凱歌的電影孩子王是講什麼的
十年動亂時期,群山環抱的小山丘有一所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學校,師資奇缺。一天,隊長把一個在這里插隊7年的知青叫去,派他去學校做"孩子王",當教師。知青們得知消息後,為夥伴有了出息而高興,熱熱鬧鬧地為他送行,從此,"孩子王"成了他的雅號。學校分配孩子王教初三,令他吃驚不小。只有小學程度的校長鼓勵他挑起這個擔子。孩子王苦惱的事真不少。學校的政治學習材料堆得像小山,可學生手裡卻沒有一本書,只好學大批判材料。批判文章學了一篇又一篇,但孩子們連小學課本上的生字都不認得,孩子王感慨萬端,只得從認字記事教起。放假了,孩子王回隊上看望大家,大家玩得很開心,他卻提不起精神。臨走時,一心想去學校教音樂的來娣特意把他送了很遠。幾個月過去了,孩子王和學生們相處很熟。家境貧寒的王福很想得到孩子王手中的字典。在一次布置作文時,他以字典做賭注,今天就能寫出記敘明天勞動的作文。傍晚,他和父親進山砍竹子,前半夜就把作文寫好了。孩子王告訴他"要寫一件事,永遠在事後"的道理。王福明白輸了,字典得不到了,他決心把字典全部抄下來。知青們順路到學校看孩子王,起著哄一定要讓孩子王給他們上課。孩子王一本正經地講著"從前有座山"的故事。這故事從教室傳到另一個教室的學生們耳里,朗痛聲循環往復,不絕於耳。晚上,王福依然就著孩子王的油燈抄字典,他已抄滿了一大摞黃麻紙。來娣不理解,問孩子王以他獨特的教學方法激起了學生們學習的興趣,但是卻違反了教學內容。他終於被退回隊里。臨走,他把唯一的一本字典留給王福,並在上面寫道:王福,今後什麼也不要抄了,字典不要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