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原影評
❶ 牛鬼蛇神的媒體評論
《南方周末》:《牛鬼蛇神》是一部充滿形式感的長篇小說,小說主旨是人神鬼,集中描述了他一生中所有有關神、神跡、神奇的經驗。
《深圳特區報》:上世紀90年代,當小說的價值越來越邊緣化,作為先鋒小說的代表人物馬原悲愴地宣告了封筆,轉而去當教師、去拍電影,然而在選擇「漫長的告別」20年後重新推出長篇新作,這確有點「震撼」。
《中國青年報》:馬原在《百窘》中評價安德烈·紀德的中篇小說《窄門》時說:這是一部你讀完後欽佩不已的小說,卻不知道為何如此欽佩。我反復地閱讀《牛鬼蛇神》,覺得一切都正常。但讀完之後,只剩下欽佩不已。
《南國早報》:馬原最新長篇小說《牛鬼蛇神》面世,這個消息鼓動起許多人的文學熱情……許多人把自己的周末時光,交給了馬原筆下的文字和思想。
《信息時報》:在封筆20年後,先鋒派作家馬原重返文壇……盡管小說尚未與讀者見面,但已引起文學界的普遍關注。
《北京日報》:20年後,馬原重又出山寫小說,無疑會引起文學界的普遍關注。
《新京報》:馬原備受關注的新長篇《牛鬼蛇神》終於面世了。時隔20多年,馬原再次以作家的身份回歸。
《新民晚報》:馬原說,小說家的故事裡總會或多或少泄露一點個人的小秘密,《牛鬼蛇神》的主旨是人神鬼三者,其中關乎神的部分最大,他於是將他一生中所有有關神、神跡、神奇的經驗集中到這一部小說當中。
❷ 馬原期中作業人物傳記讀後感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許多的感觸或體會,這就要加以挑選。作為初學者,就要內挑選自個感觸最深又覺得有容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剖析疑問的視點,注意聯絡自個的實踐情況,從很多的條理中挑選最恰當的感觸點,作為全文談論的中間。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教師還會需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影片,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相同的,只需在榜首有些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念,打開論說就能夠了。
當然要寫好讀後感,要害還要讀透資料,抓准感點。如何讀透資料?通常說,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捉住人物最傑出的某種質量,最有價值的言語舉動或事情所包括的深化含義;如果是談論文,就要把握中間觀念;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體會其深化的涵義。當然,讀一篇文章,感能夠是多方面的,要在剖析、考慮的根底上,挑選最值得宣布,感觸最深,見地新穎獨特,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觸來寫,一篇讀後感只能包容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麼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捉住一點,不及其餘,並環繞一個感點,聯絡實踐,談深談透。
❸ 電影《摩登時代》(卓別林)的影評(內容要傾向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坐等,謝謝!
卓別林熱火朝天演《摩登時代》的時候,正是三十年代資本主義走向壟斷的時代,機械專大工業高速發展屬,資本向少數壟斷財團手裡集中。隨著這場工業和社會變革洪流到來的是大量淪為機器工業文明附庸的無產階級,在技術革命的旋渦中迷惑,然後成為這個機器社會生產線上的螺絲釘,微不足道,隨時可以被無情拋棄。《摩登時代》被譽為一部經典的喜劇片,影片中的幽默與滑稽給我們帶來了歡樂,但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那個時代的諷刺和控訴。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是一個不變的規律。《摩登時代》正是為我們揭示了那樣一個時代的勞動者與當時社會形態的關系。
❹ 《城南舊事》馬原主義理論影評
我所經歷過的許多大事,都淡忘了。而這些童年的瑣事,無論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卻永久、永久地刻印在我的心頭。
——題記
那漫長的駝鈴聲在童年的小路上飄盪,一次又一次喚醒我沉睡的記憶如蝶翼般輕顫。英子甜美又短暫的童年在回憶中愈顯出一種憂傷的幸福。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城南舊事》這本書,那名字很有種老奶奶說故事的感覺。那是千僖年的春天。關維興給書上畫上了很美的水粉插圖,英子的童年就栩栩如生地在眼前展開。
一年後,作者林海音逝世。那一年我十歲。每一次重讀她的故事,都像是童年再一次在心頭回放,流淌著淡淡的哀傷和不舍。
比起畫面,文字有時更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每個人看到的畫面都各不相同,文字便給我們心裡留下了一角供自由想像。
曾羨慕那些在古老的小城裡長大的孩子。純凈無邪的童年,有北方高大的針葉樹和土灰色的牆,還有蛋黃一樣的冬陽懶懶地掛在樹梢。孩子的臉凍得發紅,在簡陋的操場上奔跑叫喊,教學樓的牆上掛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格言,用漂亮的小楷書寫。像電影的畫面,鏡頭就慢慢拉向遠方的路,騎自行車的人,鋪了瓦片的平房,熱氣騰騰的蒸籠和包子……一種恬淡又市井的感覺便油然而生。那是英子的童年。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都在她純凈的心靈里過濾成動人的謎。
她有許多迷惑不解的事情,它們都將在時間里被一一消融。經過的卻是童年裡永遠無法重拾的記憶。
北京的氣息是特殊的。一種說不清的歷史沉澱給人一種歸屬感和安穩感。那是一個殘酷的時代,從一個小女孩天真澄澈的眼眸里望出去卻依舊不失甜美溫情。那是典型的老電影——濃郁又樸素的色彩,狹窄的街道,吆喝的人群和放學的孩子嬉鬧。我們在不斷的告別與相遇中成長,身後是再也回不來的童年時光。
爸爸的花兒落了,英子也被迫長大了。誰又敢說自己不是這樣地長大的呢?
後來讀到林海音的散文,大多都流露出對老北平濃郁的思念。思念北平土話,思念乾燥的冬天,思念胡同里的吆喝聲……那是個尖銳的時代,學生出紅差,為了生計而成為小偷的人,賣子鬻女的窮人……然而英子卻說,人太多了,好人壞人,我分不清——就像分不清海跟天。
故事裡感人的又豈止是鄉愁,更是那對消逝的時光里人和事濃濃的思念。
秀貞和妞兒在大雨中消失之後,在人力車上爸爸說,過去的日子就過去了。
一切都恍惚得像一個夢,無處追尋卻又引人牽掛。古說「哀而不傷」,用在這種情緒上尤為恰當。如秀貞對英子說的,緣分,你明白嗎,緣分。
有人說,秀貞帶著妞兒逃走的夜晚,被火車軋死。然而我是許多年後才知道這個說法的——我一直以為,秀貞和妞兒會遠行他方。當她想起妞兒的父親,也許早已不在人世的北大學生,總會浮現出羞怯又嚮往的笑容……
提到童年,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覺和畫面浮現。而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已遠遠失去了鄉間的小溪和熱鬧的新年,那溫情歡快的童年往往寄託於一個符號,符號在歲月和時代的河裡已消隱不見。美好的時光支離破碎,直至只剩下回憶把它們的缺憾一一填補。
我是個沒有故鄉的人。便總把記憶里最嚮往認可的那一部分,認作故鄉。那是童年最溫柔甜美的一個夢,夢里米白色的小花被夏風一陣陣卷落,小凳子上的凹陷紋路我都還清楚。我坐在那裡讀絕句律詩,聲音忽高忽低地就走了神,看外婆依舊纖細柔軟的手撥弄她心愛的花花草草。——童年無聲地滑過,氤氳著雨後微濕的夢。玻璃窗上水霧迷濛。牆角剝落露出雪白的石灰,一塊一塊。江南是柔曼多情的風和剪不斷的絲雨如煙,如一幅輕緲的水墨畫,就這樣不經意地泅進我不眠的夢中。
就當我喚你為故鄉,在此後迷失的喧囂年華里它在生命中細碎地輕響。
夜裡烏蓬船的影子在光潔如鏡的水面上穿梭,船櫓忽地就搖碎了水中皎潔的明月,碎成一片銀光。我趴在船頭看,往往看著看著就睡著了。醒來已是晨光熹微的早上,外婆在床前梳頭。那滿頭的銀發流淌如一條奔騰的瀑布,想來她的青春年少也曾閃爍明亮。
而如今這若有若無的惆悵,被時光凝成一陣淡淡的氣息,如影隨行般提醒我是個沒有歸屬感的人。不解鄉愁,沒有烈酒般的思念,沒有字字珠璣聲聲血淚的痴情,卻戒不掉那煙雨迷濛的畫面,每一次回想時,都在夢里靜靜地回放,黑白而無聲。似一個前世的咒語,悄悄地將思念彌漫,纏繞了又纏繞。
記憶如一幅清秀空靈的山水畫,卻被一抹明艷而活潑的色彩沖開了一層若即若離的水氣。如小鹿撞進心裡,我突然想起那一道道熟悉的舊牆,班駁在池塘上的樹影婆裟。我在那裡等待月亮出來,尋找過路旁的含羞草;我傾聽過大地通過樹發出的每一絲呼吸。這些舊時友撞開我遲鈍的思緒,那時的心情便像英子悵惘地望著離去的人們,我們註定無法將時光扭轉再重來……
待到白發蒼蒼塵滿面鬢如霜,回憶起那永遠無法忘懷的時光,又會有怎樣的感傷和幸福。如今想起那過去的歲月和時光,感傷時,便恨不能將一刻鍾掰成兩刻過,讓我把這人世間幸福酸甜都深深銘記。——然而時光畢竟是無垠的呵,我們只是其中一員。
❺ 國外學者評論馬克思或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及著作有哪些
你開錯地方了。。不過我建議你可以去讀一下曼德爾寫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簡論》。很薄的一本書。一周之內絕對能讀完。
❻ 大學馬原老師讓用哲學觀點分析建黨偉業,寫一篇影評.....
基本上可以用上馬哲的所有觀點:
1、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如當時的中國接受專馬克思主義屬思想。
2、規律的客觀性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李大釗等同志的努力。
3、認識的發展觀。中共的創建過程
4、真理的客觀性與條件性。同上。
5、聯系的所有觀占。同上
6、發展的所有觀點。同上
7、矛盾的所有觀點。同上。
8、歷史唯物主義的所有觀點。同上。
❼ 急求《宇宙與人》觀後感 兩篇 字數1500字
《宇宙與人》觀後感 在馬哲課上觀看了《宇宙與人》科教片,我看到了宇宙之浩渺,從地球系、太陽系、、 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在裡面孕育著太多的未知,而人類也不斷為之而探索著。對於有 生命的星球,到目前為止,研究發現只有地球是擁有生命的,在如此浩渺之宇宙中,人類 是孤單的。從整個生命的起源過程來看,也是歷經了幾十億年的歷程,從恐龍時代,到現 在的人類統治時代,世界開始出現文明,人類懂得了思考,這一切註定人類是出現的最偉 大的生物。這似乎已經出乎了物質所能接受的范疇,或者說物質不再是單純的物質,物質 的含義更加豐富了起來。 人類是偉大的,我們應該承認這一點,但是我們必須謹慎的使用人類的智慧,人類創 造了文明,但是人類也是可以毀滅文明的,姑且不說人類文明是否會為更高的文明所代替。 人類將探索文明的進程延伸到了外太空,但是帶去的還有大量的太空垃圾。人類面對宇宙 的贈與,或許少了些許的感恩之心,反而是無止盡的竭去。物種的加速消失、生態鏈不斷 遭到破壞、鋼筋混凝土的文明背後,地球承載了太多的傷害。 雖然人類擁有智慧,擁有思維,但這也無法改變人類不過是龐大生物鏈中的一個環節 這一事實。茫茫宇宙中,人類是渺小的,濫用宇宙賦予人類的智慧去破壞生態,最終將遭 到我們所在的宇宙無情的報復! 我們可以認識規律,但也必須尊重規律。這樣人類文明才會最終得以延續。
《宇宙與人》觀後感 宇宙與人》 10 金融一班 楊瑩 102024132 雖然我明白宇宙之大令人難以遐想,人類一生也只是宇宙須臾,渺小 如塵粒,人類從有意識研究人類的生存以來就一直試圖觸摸宇宙,想了解 宇宙奧秘, 但因為科技和人類的思想限制, 人類對宇宙的認知也是貧瘠的, 時至今日才有所突破, 但當我真正從影片中看到宇宙的浩淼, 行星的密集, 恆星的巨大能量,時間、空間的廣大時,我卻仍然感慨萬千,感嘆生命的 微不足道,如蘇軾所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影片中說,宇宙,星光燦爛,其中深藏著物質運動的偉大力量,它最 不可思議的是,一個純粹的物質世界,卻能創造出智能,自從人類發現了 這種叫做基因的結構之後,就可以相信,哪怕是塵埃,只要經過特別精緻 的編排,就能締造出像生命這樣高級物質形態,並且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 和空間,它就能演化出智能 學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知道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物質統一 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而這段話用現代的科技化知識向我們詮釋了 世界是物質的,生物起源於物質,物質是人類起源的基石,讓我明白「世 界是物質的」 ,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影片《宇宙與人》中對有關宇宙誕生、生命起源、外星世界、恐龍滅 絕等一系列充滿神秘色彩的問題,進行了全面、形象、科學的解答。我從 中仔細、清晰、完整地看到了創造人類的物質系統和它的運作。 其中我深刻地體會到宇宙是一個生命體,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世界的 本源是物質。 150 億年前, 在 一個溫度高得不可思議的能量奇點突然爆裂, 造就了這個充斥著大大小小星際物質的浩瀚宇宙,並且,到現在為止,在 這 150 億年間,這個爆炸仍然在進行得,也就是說宇宙的形成是核聚變的結 果,而這一情況是一直隨宇宙的存在發展而存在的,因為宇宙的運動是不 會停止的,一旦它停止運動了,它必將被自身的引力所滅亡。而這也體現 了運動是絕對的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宇宙萬物是由原子構成的,原 子在數目上的不同就造就了不同的宇宙萬物。而原子又由一些更小的微粒 因受到微妙的力平衡而構成,微粒再由更小的微粒構成,究竟有沒有最小 的不可分的微粒以構成這個宇宙,至今科學尚未發現,但沒有不可認識的 事物, 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 終有一天, 科學將會揭示整個宇宙的奧秘。 然而由我們所認識的宇宙的形成來看,也不難可以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 那就是:世界的物質性。至此,我由衷的相信馬克思的那句話"世界上沒有 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 人類的誕生則是在宇宙運動了 N 年之後,宇宙的運動造就了人類能夠 存在的條件,然後再經過慢慢地一代一代的生命體的生存與滅亡,例如恐 龍時代,人類就慢慢地誕生了。人類的誕生又一步步地在客觀規律的條件 下將地球改造成按人類的意志發展,並在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主觀 能動性採取措施避免恐龍時代的悲劇。 萬物的存在意義都不在自身中,而是一種過渡。大自然就整體就是一 個有機的組織,各部分相互協調並承擔著統一於某種普遍的功能。宇宙進 程絕對不是無組織、無目的、無理性的。在貌似無稽與偶然的大自然的事 件之後,存在著一種必然。不僅是生物,而且宇宙,存在本身是有生命的。 宇宙的存在、發展進程,也是一個自我組織、自我協調的進程。如果這個 世界只存在物質,而沒有一個更高級的形式去意識到這個物質世界,那麼 這個世界的存在將毫無意義。宇宙選擇了生命、然後又選擇了人。人類把 自然的改造為適合人類的,人類的智慧就這樣不斷地被開發。地球也慢慢 的按照人類的意志被改造的越來越生機勃勃。 但是我們對宇宙、對世界的研究與認知要建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馬 克思主義是時代的產物,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 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通過概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 揭示了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它在自然科學領域和人文 科學領域都有著重要作用。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所以我們堅持按照世界 本來面目認識世界,堅決排斥附加和主觀臆測。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一科 學的世界觀,也是唯一科學的方法論。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哲 學告訴我們要參加實踐,在實踐中改變客觀世界並同時改變我們的主觀世 界。我們只有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世界是可以被認知的,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 在認知中我們會遇到很多難題,而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會 經常遇到問題也就是哲學問題,正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此時就顯示出強有 力的作用。只有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辨正唯 物主義的學的指導下才能夠正確的認識世界,在正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 指導下,加上我們孜孜不倦的努力,世界才會被我們充分的認識。 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世界每天都在改變,辯證法是我 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辨證思維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歸納與演繹、分析與 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的統一等方法。辨證思維方法是人們認識 世界的中介, 是人們正確進行理性思維的方法。 世界是客體, 人類是主體。 人類的實踐活動就是長期與自然斗爭的活動。在長期的改造自然的過程中, 我們逐漸形成了這些對自然的正確的意識並且掌握了正確認識自然的方法。 站在前人的肩上,我們只有正確的運用這些認識論和方法論最終才能夠認 識這個世界。 當我們辯證的去看待人類對地球地改造時, 會發現, 人類在改造地球、 向自然索取的同時,也在破壞著地球環境,並且促使著這個自然向著不利 於人類發展的環境轉化。就像影片中說的「宇宙已經把物質智能交給了我 們, 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則卻要靠我們自己來建設, 否則, 文明的級別越高, 毀滅的概率也就越大」 。 我們改造自然適應我們,自然卻在不經意間也威脅著我們的生存,我 們在這種辯證思維的方法下研究著宇宙、世界與自然。 宇宙孕育了人類,人類進步了,又去研究宇宙,或許這就是哲學!
《宇宙與人》觀後感 哲學家康德說: 「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是時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們就愈是給人的心靈灌注了時時翻新, 有加無已的贊嘆和敬畏 ——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 」 可見,人與宇宙一直都是帶給我們無盡哲學思想的兩個領域 上節課上,我觀看了《宇宙與人》這部科學,哲學和人文氣息都極其濃郁的影片。在屏幕 中, 上百億年的物質系統是怎樣形成的細節被連接起來一幕幕清楚地出現在我們眼前, 並且 始終追究著人類的存在和這些物質運動之間千絲萬縷的頭緒。 當我看到宇宙的浩淼,行星的密集、恆星的巨大能量,時間、空間的廣大時,不禁感觸於 我們生命的微不足道,正如蘇軾所說,哀吾生之須臾(yú),羨長江之無窮。 哲學家帕斯卡爾說:「人 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用不著整個宇宙 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二而人的全部的尊嚴,就在於 思想。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所以我認為,人在宇宙面前時渺小的,但同樣是幸運的,幸運在於人是宇宙之中唯一具備 思想的東西,是上帝製造萬物時的最得意之作。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 宇宙讓我們生活在她的懷抱中, 而我們是否能與之和諧共存?永遠 享受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科學技術可以創造,並改造人類文明,但是它可以隨時毀滅人類,人類的貪婪會破壞自 然規律,最終破壞自己的生存環境。所以我們的道德水平必須要達到使人類和平、合法、合 理、 安全的利用一切科學技術和資源。 如今人類最棘手的問題莫過於科學界的道德水準的制 定了,科學界的道德水準應該是,符合現代道德、倫理以及法律,並要保證和平、合理、合 法、安全的利用一切科學技術,並要保持科學家的作風,提高道德水準,遵循自然的規律, 使人和宇宙和諧發展。 人在依存與宇宙的同時也存在矛盾,矛盾是促進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們在 認識世界, 改造世界的過程中, 必須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運用馬克思主義正確方法論去 去 認識矛盾、解決矛盾。 對此我們有許多鮮活的例子:達爾文通過對古生物化石的比較研究和不同地域的生物形 態,生活習性和環境的關系的研究,寫作了《進化論》 ,向人類詳細的展示了人類如何從猿 進化過來的過程以及今天的生物都是適應環境才生存下來的普遍規律。 我崇尚宇宙的偉大,我更崇尚生命的堅強!我們成長在宇宙這個絢麗多彩的世界,我們 有能力,有義務來保衛我們的文明,提高我們的道德水準,來保護我們的家園。
《宇宙與人》觀後感想(2000 字)《宇宙與人》 紀錄片主要介紹了以太陽系為代表的宇宙是怎樣運作形成的, 它包含 太陽這樣的恆星是怎樣釋放出其能量的過程, 揭示了太陽內部能量的核反應過程。 並詳 細介紹了核反應是通過太陽內部的氫核等巨變, 從而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將太陽內 部大量能量從中釋放到太陽表面, 其能量相當於幾百顆氫彈爆炸所釋放出的熱量, 從而 使太陽表面溫度達到了 6000℃。而太陽作為恆星,它的能量又以電磁波形式源源不斷 地向它的周圍的行星傳播。 太陽每天都在消耗其能量並且質量不斷的減少, 但是在過去 的五十億年中,太陽小號的自身能量還不到其總質量的百分之五,也就是說,太陽的質 量相當的大。 當太陽的質量由於能量損耗而耗盡時, 不知道我們人類還會存在浩瀚的宇 宙中嗎?太陽表面也是不太穩定的, 它是時時刻刻都在發生活動的, 其中最重要的活動 是黑子和耀斑。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的某一些地方溫度比較低一些,其它地方溫度高。 我們看起來,他比其他地方要暗些。耀斑卻是恰恰相反,由於太陽表面某些地方太陽能 源的劇烈釋放,使得太陽表面發生劇烈活動,產生日環等現象發出耀眼的光芒。這兩種 活動的周期差不多為 11 年。在太陽活動頻繁的時期,太陽的電磁波劇烈釋放,並形成 太陽風,太陽風如同巨大的瀑布向太陽周圍快速釋放,並沖擊地球大氣層與磁場,干擾 地球自身的電磁波, 它與大氣層摩擦便形成美麗的極光。 太陽與地球及八大行星的關系 十分密切,八大行星繞日公轉形成了一年,並自身轉動就形成了自傳,形成晝夜交替現 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由近及遠,而地球與太陽的距 離適中,不會受電磁波轉大的影響,並且地球自身千百年來由於植物的生長光合作用, 使地球的大氣層成分不斷發生改變。 最終形成適合生物生存的含有氧氣的大氣層, 更重 要的是地球內部的水分通過地震、火山等活動將水帶到地球表面,並形成降雨。長期形 成了地球上江河湖波。 就個人而言, 我主要談談宇宙與人類自身兩個方面。 茫茫宇宙已經形成了幾十億年, 這當中發生了多少變化,我們都無從得知。雖然,關於宇宙起源有幾種學說:如最著名 的宇宙大爆炸,黑洞敘說等待等。但宇宙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我們無從考證,它不像我 們居住的地球,通過碳原子的測定就可以確定年代,大文學家蘇東波說過「寄蜉蝣於大 地,渺滄海之一粟」 。我們每個人多是渺小的,我們人類年齡最長的也不過一百多歲, 與整個宇宙年齡相比太短暫了。宇宙對於人類來說,還是比較神秘的,宇宙的中心在哪 呢?太空中有沒有外星人的存在,我們都還是無法回答。從目前人類科技水平來說,人 類最遠可以觀測到距離地球二百億光年的距離, 而這二百億光年之外的外太空又是什麼 樣子?在我們觀察到的范圍內, 像太陽這樣的恆星還有二百多個, 那麼行星又有多少個 呢?這些行星中有沒有像地球一樣可以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會不會存在生物?人類能 不能完成遷徙呢?而在太空探索過程中, 人類又要克服那些障礙?等等眾多問題。 其實, 我們在晴朗的夜晚看到的星星就有一些恆星,我們肉眼都能看到這眾多是不請的星星。 那麼用天文望眼鏡我們又可以看到更多更亮的星星嗎?中國古代的「牛郎、織女」相會 的傳說家喻戶曉,可這兩顆恆星之間相距幾百萬里之遙,二者想要相遇那是難上加難! 因為這些恆星離我們很遠。所以,白天時,太陽光芒太強我們看不到,只有在晴朗的夜 晚,我們才能看到它們。科學及把這些恆星用線連接起來就形成星座,阿如大熊座,小 熊座,天琴座,人馬座等等,那麼是物發展都有自己的歷程,宇宙會消消亡,會在什麼 時候消亡, 怎樣消亡?黑洞又是怎麼形成的?它位為宇宙中的什麼地方?真的有時空隧 道嗎?宇宙中有太多太多的疑問需要我們去尋找答案, 他是神秘的! 我們怎樣才能更好 的了解它呢?這些問題也不斷發展的科技認識宇宙的動力。 相對於宏觀的宇宙,人類就是微觀個體了,就相當於我們與細胞一樣。人類的各個 細胞形成了我們的組織,各個組織有形成了我們的器官,從而形成了完整的人。那麼, 人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形成的受精卵, 受精卵不斷形成分裂, 成形到形成一個完整的小 生命的過程,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這些如何工作,如何協調,如何在各個組織之 中完成分裂, 成熟到衰老的過程, 細胞內部又是如何讓變化的?人體的細胞與其他動物、 生物的細胞區別是沒有細胞壁, 那麼人體細胞是如何保護自己不受細菌病毒侵害的?人 類是怎樣形成的?大多數人認為是由人類進化而來的, 猿又是怎樣形成的?猿的細胞與 現代的細胞有什麼差別?進化過程又是怎樣的?人類在地球上生活幾百萬年的歷史了, 但人類對自己到底了解多少?額外年來自身對自己組織又有了這么多了解, 為什麼還是 存在醫學上的難題呢?人類會進化成什麼樣子?會滅亡?我們也無從知曉。人類研究自 己也不過一兩百歷史。 我們還有多少不知道的秘密?人類大腦為什麼會產生意識?意識 的過程又是怎樣的?從最初著名的血液循環說開始,人類對自己不斷的認識、了解,從 各個氣管到細胞,從心臟的工作原理到各個組織的作用,我們不斷的成長、進步。人類 的醫學難題產生有其原因嗎? 「人吃雜糧醫百病」 這句話是其唯一原因?等等人類全身 真存在穴位嗎?這些問題有待發現。人從出生到死亡,細胞不斷分裂增值,時任不斷的 成長,在這過程中,攝取各種成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而當人體的各個器官成熟之後, 功能開始穩定,之後邊開始衰老,細胞將慢慢被吞噬,功能慢慢的喪失,知道死亡。而 一個正常人的心臟為什麼能夠不停的跳動,直到死亡?所以我們也需要更好地了解自 己,讓人類不斷地克服遇到的自身難題,從而更好地解決醫學難題,為人類造福。 《宇宙與人》這部記錄片,讓我們看到許多宇宙中我們人類未知的東西,了解許多 人來生活的地球不曾遇到的奇觀, 我們了解了宇宙中各類星球的發展過程, 同時也對宇 宙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有來更深的了解, 特別是太陽系, 太陽與我們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 沒有了太陽,整個地球將會沒有生命,沒有風雨雷電,也沒有森林湖泊,更沒有熱烈自 己。所以,我們要抱著求知的心來探索宇宙,要不斷發現,更要發現我們的人類自身探 索微觀世界,讓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要不斷學習文化、科技,用科技來揭開宇宙和人 類自身的神秘面紗。
宇宙與人觀後感小小閱讀~~ 2010-04-14 16:21:46 閱讀 1377 評論 6 《轉》① 看了《宇宙與人》這部電影.電影中詳細的介紹了人類的起源:人類是從宇宙中的核子結合產生核聚變,形 成了基因,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我們人類就是由基因組成的。 既然是宇宙給了我們生命,是小小核子給了我們生命。我們應該感謝它們,應該讓它們繼續去創造比 我們更偉大的生命。也許保護宇宙是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是,保護地球是我們應該做的,是我們能 夠做的,更是我們必須做的。 科學家已經證實:白色垃圾是不能被大自然所分解的。所謂白色垃圾就是泡沫,塑料製品等。而這些 白色垃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能夠經常看到的,比如:在某個巷子里,幾個人推著車子買盒飯,那些飯 盒就是白色垃圾。再比如:在商場里買東西,或在菜市場買菜他們總會給你一個塑料袋,塑料袋也是白色 垃圾。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在生活中既然有很多白色垃圾的存在,那麼,為什麼我們不採取保 護措施呢?作為一個泱泱大國,我們的環保為什麼還遠沒有一些比我們小得多的國家做的好呢?真讓我搞 不懂。在芬蘭,商場買東西不會給你塑料袋,為了環保。在義大利,鋁和塑料的再造可以節省能源 90%; 鋼和紙的再加工可節省能源 50%;玻璃的再生產可節省能源 30%;回收利用 1 噸鋼可節省水約 25 噸,可 減少空氣污染物 90 公斤;可減少水污染物 45 公斤。在日本,每天都有白色垃圾處理車,收集各大商場, 零售店的泡沫塑料等白色垃圾在車內處理,他們把橘子汁燒到 200 度,把白色垃圾弄成象鐵一樣的東西, 再經過特殊的處理,變成了纖維,又把纖維經過紡織,織成一件衣服,拿到市場上去賣,這樣廢品再利用 了,並且沒有給大自然帶來一點污染。這些方法,不是都很好嗎?這些方法,極大的保護了環境,甚至, 有的還可以贏利。 而中國呢?目前國內城市垃圾處理主要採用填埋法,約占 70%-80%;堆肥法,約占 10%-20%;焚燒法 極少,僅占 1%。由於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開展較晚,全國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嚴重不足,只有少 數城市藉助國際援助建成一些達到無害化處理標準的現代化垃圾處理設施。國內自行設計的衛生填埋場, 大多因資金不足,設計、施工標准不高,加之無害化處理技術不完善,設施簡陋,缺少控制污染和監測手 段,距無害化處理標准有一定距離。特別是垃圾填埋場防滲措施不力,填埋氣體和滲瀝液引排不暢,難以 保證長期安全性,成為遠期的污染源。 中國是一個大國,中國環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世界的環境。我希望在新世紀里,人們的觀念能改一 改。不要只顧眼前的發展,忘了長遠的目標。不要讓加拿大工廠排出的廢氣,飄到印度,造成印度下酸雨 之類的事情在中國發生! ②對於宇宙太空,我一直都沒有清晰的概念,只是表面的認為地球以外的天空就是宇宙太空,直到今天看 了《宇宙與人》這部電影後,才對宇宙有些基本的認識。對於宇宙的形成,這個問題迄今仍有多種說法, 其中宇宙大爆炸模型有較多的觀測來支持,又被稱為「標准宇宙模型」。時間在流逝,人類在進步,人們對 宇宙太空的認識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了宇宙的不凡。對於我來說,由於興趣問題,一直都沒 有多注意這方面的知識。直到今天,通過電影真正見識到了宇宙和人類進程的偉大,感覺上有點不可思異, 不得不對自然界的神奇產生嘆佩之氣,也對科學家們佩服不已。他們用盡畢生所學揭開了宇宙的神秘面紗。 人們對宇宙的探索,開始於望遠鏡的發明。400 多年前,荷蘭人發明瞭望遠鏡,使人們的生活日新月 異。透過各種探索,人們發現,太陽其實是一個火球,體積相當於 11 個地球。太陽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地燃燒,發出光和熱,照亮了地球,也照亮了生命之源。太陽在燃燒中衰減,在不可知的未來,太陽可能 有燃盡的一天,到時宇宙將是一個黑暗的世界,這也意味著地球的毀滅。陽光是萬物之本,失去陽光,便 失去了生命。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動植物的生長,人類的進化,都離不開陽光。最早的植物是生活在海洋中藻類,它們吸收陽光,釋放 二氧化碳。幾億年下來,植物製造的氧氣則是使世界錦上添花。由於各種分子運動,4 億前在天空中形成 了臭氧層,也在這個時候,生命從海洋向陸地延伸。當氧氣達到一定的飽和程度,動物也在進化,發生突 變,所以世界上的動物種類也越來越多,也就有了人類的出現。人類的出現,才是世界真正存在的關鍵。 人類是由猿分離出來的,最多不會超過 1000 萬年。和其他動物相比,人類的各種機能最復雜,最神奇。 人類延續了地球的生命,也延續了偉大的世界。有幸成為社會的一員,我感到很榮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 人類的偉大和不平凡。 這次的電影,讓我重新認識了宇宙,也重新認識了人類世界。宇宙太空的浩曠神秘,讓我感覺到人類 的渺小;人類的生命歷程,讓我感到生命的可貴。在以後的日子裡,我會多點學習各方面的知識來充實自 己的人生,讓自己過得更充實自在。 ③ 在上次的馬哲課上,我們觀看了一部非常有教育意義的科普片—— 《宇宙與人》 。 本片描寫了作為母親--宇宙給予我們的太多了,供給我們生存,發展的所有資 源;水、空氣、土地、森林、礦產和臭氧層,母親已把她所有的一切都賜給了我 們。可是我們--宇宙的兒女,卻把母親所給予的財富--那些不可再生的資源和可 再生資源都逐漸地揮霍和糟蹋貽盡,使母親傷痕累累,也使我們陷入危機。我們 不能繼續下去了,我們已長大成熟了,應當善待和奉養我們的母親,這就是本片 告訴我們的。 只有一個宇宙。物質的宇宙能夠演化出生命,目前我們唯一所知道的就是我 們自己的太陽系,但准確地說,生命很吝嗇地只選擇了它的第 3 顆行星——地 球,生命在這顆星球上誕生並且改造這顆星球長達近 40 億年。從生態看,地球 的美麗是獨一無二的,然而今天的地球因為有了人類,就不僅是生態星球,同時 還是一顆文明星球。就是說,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必須善待地球,善待生命。 一個曾在法國「鯨魚學校」上學的 13 歲的學生,有一次他這樣寫道:「鯨魚是 如此安詳,並讓我接近它。它們的身體徐徐擺動。我靠近了一頭在母鯨上邊回遊 的小鯨魚。它藍色的已經距我僅 20 公分,不安地望著我,不知我將怎麼對待它。 這太誘人!我忍不住去撫摸它,它身上有很多小裂口,我看到我的手指在它光滑 的皮上留下長長的痕跡。這是多麼美妙啊。」 我相信這位小男孩長大以後是絕不會去傷害它們的,因為他已經感悟到了一 種生命有多麼可愛。我相信這種教育方式將會給一個幼小的心靈帶來
❽ 馬原《岡底斯誘惑》觀後感 急急 急!
《岡底斯誘惑》的觀後感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馬原第一個把小說的敘事因素置於比情節因素更重要的地位,他廣泛地採用「元敘事」的手法,有意識地追求一種亦真亦幻的敘事效果,形成著名的「馬原的敘事圈套」.事實上,這使他不僅致力於瓦解經典現實主義的「似真幻覺」,更創造了一種對現實的新的理解。
《岡底斯的誘惑》第一個值得重視的特點是「元敘事」手法的運用。在小說的第4節中,第一級的敘事者「我」直接跳出來,向讀者聲明這里的故事不是愛情故事;在第十五節,他又站出來與讀者直接討論小說的「結構」、「線索」與「遺留問題」,如頓月為什麼莫名其妙地斷線,為什麼不給他未婚妻尼姆寫信?這個敘述者以討巧的態度粗暴地告訴讀者,頓月「入伍不久就因公犧牲了」等等。
他顯然不迴避這樣設置結局出於小說技術上的考慮。這種自覺地暴露小說的虛構性的技法當然會產生一種間離效果,明確地告訴讀者,虛構就是虛構,不能把小說當作現實。馬原通過元敘事的手法不但反諷了傳統現實主義小說的情節連貫性以及基於此基礎上整體性與真實性,他還從根本上質疑經驗的整體性、連續性與確實性,正是這一點,才動搖了小說的「似真幻覺」.這在小說的結構上也表現出來。這部小說是幾個故事的拼合與組裝,但與一般的看法不同,馬原似乎並非出於純技術的考慮。在組織、敘述全部故事的第一級敘述者之下,還有幾個「二級敘述者」,一個是老作家,他以第一人稱講述了自己的一次神秘經歷,又以第二人稱「你」講述了獵人窮布打獵時的神秘經驗;另一個是第三人稱敘述者,講述了陸高、姚亮等人去看「天葬」的故事,並轉述了聽來的頓珠、頓月的神秘故事。
這些故事中,都牽涉到未知的神秘因素:在老作家的故事中,他在一次神秘的遠游中看到一個「巨大的羊頭」,這個羊頭是神秘的宗教偶像,還是史前生物的化石,抑或是老作家的妄想症產生的幻覺?在窮布的故事裡,他似乎碰到了「喜馬拉雅山雪人」,但敘述者馬上告訴我們,關於這種雪人的存在並沒有科學的證據,那麼窮布碰到的究竟是什麼?在頓珠、頓月的故事中,不識字的頓珠在失蹤一個月(他自己只覺得出去了一天)後突然能唱全部的史詩《格薩爾王傳》,對這件事有遺傳的、神話的、唯物的種種解釋,但沒有一種解釋能說服其他解釋的持有者……等等。這些有頭無尾,抽去了因果關系的神秘的故事片斷,拼合起來就構成小說的大體。
在所有這些故事中都牽涉到一些神秘的、未知的因素,但作者從來不準備告訴讀者這些神秘因素到底是什麼?甚至更要緊的,他們是否真的存在?抑或只是人的幻覺與臆想?都是沒有結果的。盡管這些故事的敘述方法,都是以很精確的、現實主義式的、甚至是「客觀的」態度講述出來的。
❾ 誰有馬原對奧康納的評論
「今天講一個短命的短篇天才,美國的奧康納。
奧康納是二十世紀的一個作家,很短命。世界文壇有不少以短篇為主而且也短
命的作家,比如史蒂芬·克萊恩和芥川龍之介。他們都屬於以短篇為主,但是特別
短命的作家。我不知道他們短命是因為他們選擇了短篇這種形式,還是因為他們短
命,所以他們選擇了短篇。我也不知道,或者我願意這么去想,如果不是因為短
命,他們也許在他們中年以後,會創作出傑出的長篇。還有我們國家的柔石,都屬
於這種情況,都是有一些非常著名的短章。
奧康納是個女性。活了大概不到四十歲,三十幾歲的樣子。據說她有兩個長
篇,但是沒有中文譯本。我這種不能進行原文閱讀的人,就沒辦法去找來她的原著
去讀。
細讀精典第一講奧康納的短篇我把她定義為「邪惡的奧康納」,這個也不是我的
發明。奧康納的小說有一股邪氣,一股邪惡之氣。這是文學史家們經常說到的。奧
康納確實是有一股邪氣。二十世紀美國文壇可真是人才輩出。能夠影響到我這個遠
在地球另一面的寫小說的人的美國作家,差不多佔了所有影響過我的作家中的一
半。如果說有十個作家影響過我,那麼起碼有五個是美國作家。
應該說奧康納在文學史上的成就非常高。她很像是美國的梅里美。梅里美也是
以短章著稱的大作家,也有一個小長篇。他為人稱道的作品像《伊爾的維納斯》,像
《卡門》、《高隆巴》,很多經典。那麼像奧康納這個作家最有名的小說也是兩個短
章:《好人難尋》和《善良的鄉下人》。單從題目上可能還看不出奧康納有多邪惡。但
是我們在讀過她的小說之後,可能就覺出來了。
奧康納進入中國是八十年代初。應該這么說,奧康納是一個對好的故事天生敏
感的作家。奧康納要是不做小說家,真是天理都不容。就是她發現的故事,讓我們
這些做小說的人都嘆為觀止,我們特別佩服她。
字數限制,在附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