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甘地影評

甘地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2-20 00:19:33

① 辛德勒的名單影評

雖然是復制的 但我也把這篇影評從頭看到尾 很精彩!

《辛德勒的名單》一片將作為電影史上永恆的光輝而存在,它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作品。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名字也將與這部影片聯系在一起而永遠流傳下去。
1993年,美國著名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帶領《辛德勒的名單》一片攝制組初抵波蘭,就在他們跨進二戰期間克拉科夫中營准備安營紮寨之時,突然收到全美猶太人協會從紐約發來的一封急電:"請勿驚擾亡魂,讓他們安息吧。"斯皮爾伯格讀完這聊聊數語的電文,一言不發。他當即下令攝制組全體人員撤離克拉科夫集中營,轉移到幾十公里以外,搭置布景拍攝。與此同時,他獨自一人離開了攝制組,乘飛機直接飛往紐約。斯皮爾伯格不派代表,不藉助電話、電報、電傳等迅速方便的現代化通訊工具而橫跨大西洋,親赴紐約向"猶協"致歉,他的謙遜和誠意令"猶協"全體成員無不動容。難怪後來國際影評界交口贊譽《辛德勒的名單》是"一位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的導演拍攝的一部洋溢人道主義氣息的電影"。
《辛德勒的名單》讓世界感到震驚--這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於1994年3月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美國總統柯林頓看過此片後印象很深,以至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們去看看這部影片。"
《辛德勒的名單》具有如此巨大影響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藝術魅力,應該說,是與斯皮爾伯格身上流著猶太人的血液,以及童年時代親身體驗過猶太人遭受歧視的痛苦;以及他源於烏克蘭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員在波蘭納粹集中營中被謀害;以及他的內心深處對辛德勒--這位猶太人的大恩人懷有虔敬感恩的心態等一系列無法逃避的事實分不開的。
早在1982年,斯皮爾伯格收到他的製片人寄給他由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科內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的名單》,從不細讀小說的斯皮爾伯格一反常態,不僅仔細閱讀完這部小說,還當即拍板買下其改編、製片權。他意識到這是他渴望已久的題材,但他自知時機尚不成熟。直至10年以後,即進入1993年的春天,影界一些要人勸他放棄這部非商業性影片的拍攝計劃,他所在電影公司的一個頭面人物甚至提出:"與其拍此片,不如把錢捐給大屠殺博物館。"這句話激怒了斯皮爾伯格,更促成了他下走決心不惜付出任何代價都要堅持拍成這部影片。電影公司最後作了讓步,不得不讓這位向來以游戲心態拍攝驚險片、恐怖片和科幻片而著稱於世的"孩童"導演去實現他的夢想。為了這部影片,斯皮爾伯格首次放棄了慣用的電影特技,拒絕援請好萊塢影星主演,僅請一位奧斯威辛集中營中的倖存者做副導演和被辛德勒拯救出的猶太人做影片顧問。就這祥,他僅耗資2300萬美元就拍出了這部長達3小時15分鍾的影片。這部影片的拍攝對斯皮爾伯格來說是一次新的體驗,壓抑的情感閘門一下打開,他說:"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像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間,我一慣用來逃避現實的攝像機直面現實,在拍攝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熱淚。"
為了方便工作,斯皮爾伯格把家人接到了波蘭,可每天14小時緊張的拍攝工作之後,親人也無法把他從白天的思緒中解脫出來。在影片拍攝過程中,斯皮爾伯格不止一次因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迫使拍攝中途停止。當他用手勢指揮群眾演員--健康的到右邊,有病的到左邊時,他感到自己就像納粹黨徒;當他指揮剃光婦女的頭發、剝光她們的衣褲,把她們像牲口一樣趕來趕去時,他的心都要碎了。他說:"這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經歷。"幾個星期里,他不和劇組里的德籍演員握手,不向那些身著納粹軍服的扮演演員打招呼,他以為自己就生活在當年的納粹集中營里,4個月後,影片在波蘭封鏡,身心疲憊的斯皮爾伯格臉上才終於露出一點笑容。……拍完此片,斯皮爾伯格謝絕了片酬並決定將個人贏利全部捐給美國大屠殺博物館。
《辛德勒的名單》雖是以黑白攝影為主調,仍是彩色大製作的規模,全片有126個角色,動用3萬名臨時演員演出。在波蘭除有30個外景場地,還搭制了140個布景配合。前幕後動用了百餘名猶太人參加工作,讓他們重溫一次納粹恐怖血腥的惡夢。影片情節波濤洶涌,氣勢悲壯,一幅幅畫面--以黑白攝影為主調的紀錄片的結實性手法,表現德國納粹瘋狂滅絕猶太人的恐怖,其慘狀催人淚下。……
《辛德勒的名單》成為全球最矚目的影片,其思想的嚴肅性和非凡的藝術表現氣質都達到了幾乎令人難以超越的深度。描寫猶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遭受集體屠殺的影片過去也拍過不少,但是以德國人良知覺醒並且不惜冒生命危險反叛納粹,營救猶太人的真實故事片,這還是第一部。影片中,辛德勒開始時並不是位英雄,為什麼最後他成了一名英雄,影片並未作出解答--所表現的只是他的行為。斯皮爾伯格動用了一個小小的具有象徵含義的效果陪襯:
在清洗克拉科夫猶太人居住區時,辛德勒在揮舞棍棒、瘋狂掃射的沖鋒隊和被驅趕的猶太人之間看見了一個穿行於暴行和屠殺而幾乎未受到傷害的穿紅衣服的小女孩。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極大的震動。斯皮爾伯格將女孩處理成全片轉變的關鍵人物,在黑白攝影的畫面中,只有這小女孩用紅色。在辛德勒眼裡,小女孩是黑白色調的整個屠殺場面的亮點--後來女孩子又一次出現--她躺在一輛運屍車上正被送往焚屍爐。
這一畫面成為經典之筆它的攝影的深層內涵和藝術價值遠遠超過一般意義上的電影作品。從影片開頭到納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攝影,目的在於加強真實感,也象徵了猶太人的黑暗時代。後來納粹投降,當猶太人走出集中營時,銀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現燦爛的彩色,使觀眾有從黑暗中走到陽光下的感受,可以體驗到劇中人解除死亡威脅的開朗心情。
影片的攝影指導扎努西·卡曼斯基掌握了黑白攝影的畫面質感,在沉重中有厚重的味道,特別是在拍攝波蘭的貧民區時,矮牆、磚塊、潮濕氣息,還原了時代的真實氛圍……。
同時由愛爾蘭影星利亞姆·尼森飾演的辛德勒,由曾主演《甘地》而獲奧斯卡金獎的本·金斯利飾演猶太人斯特恩所組成的強大的演員陣容,也是使這部影片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一部好的電影,很難以達到像《辛德勒的名單》這樣簡直令人無法挑剔的完美。應該這樣說,它的存在是電影的一種永恆。奧斯卡金像獎,只是作為它的一個褪色的陪襯。
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單》
本片獲得奧斯卡7項大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剪輯、最佳音樂。本片也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反省歷史浩劫的人道主義之作,這也是他從影以來首度獲得影評界肯定的作品。

② 《秘密·吸引力法則》短片觀後感

秘密·吸引力法則》短片觀後感

前幾天看了部電影《吸引力法則》,這是一部充滿正能量的影片。看完影片意猶未盡,在網上又找到了影片原著《吸引力秘密法則》這本書。這是一本開發心靈潛能和宇宙奧秘之書,它告訴我們:你就是自己宇宙的主宰者。

吸引力法則,簡單地來說,就是好的思想和心態決定吸引更多好的事情到你身邊,而負面的思想和心態吸引更多負面的東西.人的思想有一個頻率,就象收音機,怎樣的頻率吸引怎樣的東西。

影片中多次提到:feelgood,感覺良好。你要改變現狀,就要先改變你的想法。吸引力定律永遠會順從你的思想。片中有一句很經典的話「我們所有的現狀都是過去思考的結果。要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一切不順心的事情,你善待自己,充滿快樂,就會影響你周邊的人或事,憧憬那些美好的,設定下目標,付諸於行動,沒有不可能! 請想像,每個人都能完全發揮其身心潛能的世界,我們可以去任何地方,達到任何目的,看到你自己已擁有的你渴望的東西。《秘密吸引力法則》觀後感

人的思想具有吸引力作用,你想好的事情就能吸引更多的好事在你的身邊,你越是想著不好的事情就會吸引更多的不好的事情發生在你身邊。所以我們要學會管理我們的思想,我們要正面訴求我們的希望,要把「不」字去掉,每次都正面的表達,自己的訴求,要說「我要……」,我們要時刻保持樂觀,美好的情緒,讓更多歡樂、美好的事情在我們身上發生!當我們堅信,在我們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幫助我們,我們一定可以實現。

期盼是一股強大的吸引力。去期盼你想要的事物,別期盼不想要的。如果專注在負面的事物上,是無法幫助這個世界的。當專注在這世界的負面事件時,你不會只增加它們的效應,也會把更多的負面事物帶進自己的生命里。《秘密吸引力法則》觀後感

《吸引力秘密法則》是改變千萬人命運的潛能培訓首選讀本,孔丘、柏拉圖、牛頓、甘地、貝多芬、巴赫、林肯、伽利略、愛默生、愛迪生、愛因斯坦……千百年來,那些掌握這個「秘密」的人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這個秘密是一把打開人類所有問題的萬能鑰匙,涉及了成功學、財富學、心理學、哲學、宗教以及人體健康等領域的知識,有史以來它首次向全人類公開了主宰人生強有力的成功和幸福法則,清晰明了地解析了怎樣運用這個法則,創造美滿幸福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人生幸福與成功的秘密,這個秘密將給你想要的成功、快樂、健康和愛!

③ 所羅門·凱恩的精彩影評

究竟還有多少人在為了和平而戰
這番《所羅門·凱恩》出來,也被宣傳成說是新的詞傳奇。不過,硬靠是完全靠不住,但還算自成一格的,仔細回想一下,這個片子看過也不算白看,風姿綽約,倒也好看。影片的背景風光也頗為精到,絕非粗製濫造之作,人物及場面都沒有大的敗筆。不過,縱然如此,但讓人看過之後,卻還是記不住,這不能不說完全的成功了。一流與二流之見的區別大抵如此吧,即使你什麼都有了,卻還是達不到應有的高度,這真是情何以堪 。
別的,就不去說它了,我只說下情節上的設置吧。片子取材於作為勇士的所羅門·凱恩,立誓要風刀隱退,卻在隱退的途中,遇到了一個對他有救助的家族,而後他們一起遇到了強盜,家族的老爺被殺,漂亮的女兒被擄走。為了這個家族,所羅門·凱恩不得再次拔出刀來,殺向了邪惡的強盜及其背後的大敵。
這可以算得上是為了和平而戰的一個範本。這樣的故事太多了,為了和平而不得不戰,或者說在隱退之前的最後一戰,這樣的電影故事已經被再三地演繹,看得多了,就覺得這真是一個大的笑話,為了和平,戰爭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挑起。似乎,為了和平,戰爭壓根就不應該被發動,而一旦發動,戰火的燃燒,就不再是任何人能夠輕易地控制了。戰爭與和平,一直是一個很糾結的問題,該如何息戰,以暴制暴似乎就成了一種被再三使用的手段。以暴制暴,是一種最簡單也最容易被人使用的手段,但還有其他的手段可以被使用,譬如甘地,譬如曼德拉,他們都可謂聖人,以止戰之法來息戰,將戰事消隱於無形之間,當然可以說印度與南非的民主制度並不是完美無瑕的,但這並不能證明甘地與曼德拉就是失敗的,恰恰相反,如果當時的印度與南非發生戰端,那麼今日的印度與南非又當如何,肯定不如現在這樣好。不發生戰爭,不代表直接導向民主,但沒有戰爭,則可以為民主的建設創造和平的環境,當然,這些並非《所羅門·凱恩》所要探討的問題,這個片子還是在演繹個人英雄主義,在講述超級英雄的故事。英雄主義的情節實際上是精英主義的一種表現,精英主義的影響,結合威權主義,則更多地導向集權,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民主制度下也有精英主義,但像小布希在位的時候,我們都不把這位經常顯得有些猥瑣的總統當成精英,但他卻在總統的位置上一待就是十年,而且並沒有將美國搞得一團糟,這就是民主制度的魅力。而集權制度則相反,如果它的領袖不是精英,那麼在他的治下,國家必然是一團亂麻,具體的實例去看看朝鮮就知道了。個人英雄主義與民主法治的探討,最好的例子則是《黑暗騎士》,這部不朽的作品,本來也是在講述超級英雄的故事,但它卻將如何治理一個城市的現實問題呈現在了鏡頭之下,帶給人很深的思考。
《所羅門·凱恩》,為美而去,載魂而歸
不難發現,在我們國家的電影獨具一格的限制級管理體制下熱衷於觀影的大眾們大多數時候是不能如願看到自己想看的電影,在所謂違反制度的罪名下要麼直接的抹殺干凈要麼刪減的體無完膚,在這般強大的電影管理體制下我們這些本就傷痕累累的影迷們的觀影心靈還在繼續著一次次毫無商量可言的接受 「凌遲」。不過,這已然是司空見慣,用不上過多的言辭去訴說,因為過多的訴說也只是徒勞 。
在電影《所羅門·凱恩》上映之時,估計作為中國主流影迷大眾們沒能第一時間看到。究其原因,可能有三方面,一方面,由於強大體制下的管理人員把關的非常到位,影片《所羅門·凱恩》是傳承個人英雄主義的主旋律片,覺得過於誇張,於是不引進,防止搶走我們自己拍的英雄片市場;第二方面,可能由於引進的影片大多數是受到各種大「蝦」系列的影響,引進各種大「蝦」系列片可以更好的滿足電影商業化市場的運轉,在國產滿足不了需求之時,這樣的系列片給了更多的保障,由於《所羅門·凱恩》現階段不是符合這般的系列片,所以不便引進;第三方面,也是最主要的一面,大多數時候,像《所羅門·凱恩》,《范海辛》,《海扁王》等等這類極好凸顯其主旋律的影片是過不了我們這種強悍的限制級管理體制下的關卡的。更多的是這種以奇幻視覺,趣味暴力凸顯的主線路片不符合我們的觀影視覺,這些其實幾乎都是那些強行替代我們發言的獨裁者的言論,所以影片即使被大眾認可也毫不留情的遭到抹殺。當然,這也只是個人看法,宣洩的也只是單一的個人情懷。並不想反對某某某,只是想說說某某某們建立的這種體制。
峰迴路轉,影片《所羅門·凱恩》在其打出的奇幻動作大片的類型看來,多少在影片上映前會惹來不遜的關注度,當然這也只是指在歐洲。看完影片之後,不難定論,這也是西方商業片。但不得不說的,這是一部較為成功的西方商業片。由於前面有題文字道出自己對管理體制的看法,所以,每逢西方大手筆製作的商業片都有種拿來和我們自己所謂的大手筆商業片做作比較。不得不說的是主要還是受到限制級管理體制下的影響,讓影片的製作方沒感伸縮自如的發揮。然而,在藉助小說的強大鋪墊下,影片《所羅門·凱恩》就讓影片製作方更好的得到了發揮,這就有了鮮明的對比,鋪張演義的構思顯然比苛刻限制的發揮要強,這也直接導致同一題材的影片最後的差距也拉開很大。
影片《所羅門·凱恩》,由於電影本身的製作往往直接關系影片最後的效果,也就不難發現,在大多數時候,影片會在藉助小說的幫助下添油加醋的創新。這樣的行徑最好的效果就是要帶給觀影大眾耳目一新,否則,就會慘遭炮灰的湮滅。只能說影片《所羅門·凱恩》開頭太誇大其詞的宣揚了一種超乎一切的英雄主義。但過多賦予的是一種極具藝術感的傳奇,所以並沒有偏離出影片的主軌。
影片《所羅門·凱恩》不可忽視的一個亮點就是沒有太多的篡改原著小說的劇情。首先,算是給予小說作者羅伯特·霍華德的一份尊敬。其次,讓喜歡小說的大眾在電影這種藝術手筆轉移之下更好的穿透這樣一個奇幻故事。最後,給予喜歡這類題材影片的影迷更是一種可貴的奉獻。可以說,影片整體劇情發展還是很扣人心弦的。如果讓多種電影元素附加到影片中的時候能拿捏的恰到好處的話,這樣的效果會帶給觀眾更多更好的味道。收益的也不僅僅是觀影大眾,更多的是影片本身的意義。總而來說,影片《所羅門·凱恩》算是一部不錯的宣揚個人英雄主義為主旋律的商業片。

④ 《一九四二》觀後感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災,蝗災,三百萬人餓死。「在死三百萬的同時,歷史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宋美齡訪美、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血戰、丘吉爾感冒。」馮小剛的電影保留了劉震雲小說里的這句話,在風雲突變的大時代,個人的悲慘只是你個人的大事,蔣委員長心裡則另有其他,日寇步步緊逼,陝北盤踞著逐漸坐大的敵對武裝,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場,戰後世界格局與中國國際地位……與這些大事相比,河南的災情未免來得不是時候。其實蔣委員長並非不信,只是不願相信。如同王小波筆下花剌子模的君王,他拒絕聽到關於河南任何壞消息,「災是有的,但沒那麼嚴重。」直到看到《時代》記者拍到狗吃人屍的照片,蔣委員長才不得不承認災難的存在,才開始杯水車薪的救援。

而幾百萬災民,早已在逃荒路上奔走多時。在大災面前,無論貧窮或富裕都無法倖免。電影里災民這條線,主要是張國立飾演的財主和馮遠征飾演的佃戶逃荒的旅途。財富在這個時候毫無幫助,儲存了那麼多糧食架不住飢餓土匪的吃大戶,逃荒路上經不起撤退士兵的哄搶,只能眼看著身邊的人一一死於不同的非命,兒子在家被土匪戳死、兒媳生完孩子餓死、老婆悄無聲息地餓死、小孩子最後被自己悶死,貧窮的呢,一樣,病死餓死打死炸死,反正是各種死,讓人想起了余華的《活著》,幾百萬人為了活命,往西邊不停奔走,其實那邊又能有什麼呢,但無論如何,走下去,似乎就有活著的希望。

電影把災民和官員、災區和城市分兩條線來敘述,不時互相穿插,兩條線幾乎沒有什麼聯系,某種程度來說,電影敘事不停地被中斷,但這也形成了另一種強烈的對比,災區的縣長仍能用一桌好菜招待主席,陪都重慶歌照唱舞照跳夜夜笙歌,飢餓只是飢餓著的人自己的事。如同窩在影院舒服的椅子里看電影的觀眾,我們感嘆劇中人悲慘,但這種同情顯得廉價近乎虛偽,我們看到微博上層出不窮的慘劇,悲憤,轉發,但也許下一條我們會轉發一條笑話。並不是說這有什麼不對,只是總覺得哪裡有些問題。電影里那些各色官員並不是臉譜化貪官污吏,省主席也會為了河南災情四處奔走,但他們不是災民,他們會流淚,會祈禱,可永遠沒有辦法做到感同身受,倒是那位時代周刊的記者走得更遠,更近。蔣委員長說得好,他懷念北伐時期的自己,一呼百應,毫無顧慮,能夠真正與百姓站在一起,現在,已經不能那麼單純了。這話,對於遠在陝北的敵對軍而言,何嘗不是一種預言。

信仰有何作用?《少年pi》里,信仰讓派在苦難中從容地活下來面對生命,但《一九四二》里張涵予的神父卻在飢餓和炮火中迷失,看著小女孩美好的生命灰飛煙滅,他有了疑惑,為何上帝總打不贏魔鬼?他對外國神父說,他覺得自己的心裡也住進了魔鬼。面過已成為過去的苦難,少年派可以做出選擇,選擇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但設若深陷苦難無法自拔永遠也看不到盡頭呢?電影里,人們都為了活著嘗盡苦楚,卻沒有一個人選擇自殺,他們都卑微地生存者,財主的讀過書愛小貓的女兒寧願自己被賣到妓院,只因想吃飽想活命,佃戶願意賣掉小女兒,徐帆在給孩子一個託付後自己把自己賣掉,如此凄涼,卻沒有人選擇死。如同餘華的《活著》,活下去是柔軟而剛強的,死了就什麼都沒了。在苦難中,生更容易更有價值,還是死更容易更有價值,有時還真難以輕易判斷誰更值得尊敬。真實的歷史里,一無所有的父母,會毫不猶豫地賣掉自己的兒女,女人們會被城裡來的人販子買走當老婆或賣到妓院,據說有一對父母,將自己的兩個孩子殺死,只是不願聽到他們哭喊著要吃的東西。當然,也有人選擇一家人傾其所有後飽餐一頓一起去死。

電影里的日軍用軍糧收買災區人民,竟收獲奇效,這一招蔣委員長稱之為「陰險」,但委員長,河南正是你甩出去的包袱啊。對於大人物來說,我們都是螻蟻,棋子,必要時可以是棄子。張默扮演的長工,被日本人長刀刺死,饅頭在刀尖,絕妙的隱喻,給你吃,後面就是刀。從百姓的角度來說,這糧食吃還是不吃,是個問題。用司令官的話說,人餓死了,土地還是中國的,仗打輸了,我們就都是亡國奴了。但大人物們讓我們死,日本人讓我們活,至於土地,跟我們何嘗有一毛錢關系?所以,小說里說人民竟倒戈打中國軍人,電影里沒有正面表現,想必有著不小的顧慮,姜文的《鬼子來了》可在前頭擱著呢。有人說,拍一九四二算什麼,怎麼不敢拍二十年後,請問這些人是外賓嗎?

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退台灣,其實一九四二年這場飢荒中顯露出來的問題已經為他的崩潰埋下了伏筆,貪污腐敗泛濫,官僚主義嚴重,政府行政效能極為低下,而社會力量又被嚴厲管控,這一切都是七年後失敗的先兆。溫故一九四二,溫故而知新,要知道,可以餓死三百萬,也可以餓死三千萬,有時候有天災,有時候是是誣陷為天災,有時候可以逃荒,有時候卻不讓出去要餓死就餓死在自己家。也許那樣的飢荒不會再來,但各種混亂未必會消失,如何選擇,如何決定,值得每個人深思,值得大人物們警醒。

⑤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影評

一、西方、印度、中國 有時候,寫一篇國外電影的影評於我個人是件會有些猶豫的事,因為人類的感情雖然共通,但另一個社會的文化畢竟不是我們所熟知的,我相信我們一些電影專業人士對很多西方電影的理解,恐怕還不如西方的很多普通民眾,因為那是人家自小浸淫於其中的,比如說《布希傳》,我們的專家再鑽研,恐怕也不如一個美國老百姓感受更深。就好像《英雄》(電影版、美劇版)《十面埋伏》的色彩和東方元素能唬住不少老外名家,但片中人物的滿口胡說八道卻瞞不了我們沒有多少文化的老百姓一樣。對異文化的誤讀有多大,看看美國教授寫的金庸小說的書評就知道了。 但《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卻很有意思,第一,它由一個英國導演拍攝一個完全印度的電影,而在文化表現上極自然,絕無生硬之感。第二,它由中國影迷看來,又如此感同身受,毫無隔閡。 第一個問題,電影結束之後有段和電影無關的歌舞表演,由片中的男女主角領頭,一下子脫離了全片的寫實氛圍,讓人想起印度風靡世界的代表片種歌舞片,讓我猜想丹尼·保爾有可能是印度歌舞片的影迷,就像昆汀是武士和功夫片的影迷一樣。現代東方文化在西方很吃香,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更是有不少擁躉,比如赫赫有名的涅盤樂隊,比如理查德·阿滕伯勒會拍攝 《甘地傳》 ,比如大科幻家凡爾納從小就嚮往印度,他的《海底兩萬里》的尼摩船長就設計成印度人。 第二個問題更好解釋。今年我看詩人西川的書《流盪與閑談——一個中國人的印度之行》,有句很傳神的話,「印度是一個把所有社會問題用放大鏡放大的中國,所以要了解中國,去了解印度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大意)所以我們看《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有很多情節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比如誘騙兒童,訓練並將其致殘成乞討工具的丐幫集團。方興未艾的「誰想成為百萬富翁」之類的綜藝節目(順說一句,你看許冠文70年代的喜劇,裡面已經有對這類節目的諷刺,而我們不過晚了三十年而已)。雖然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但仍然腐敗橫行階級分立的社會現實,還有經濟騰飛,宗教沖突等等。 所以看片的過程中,我時常誤以為自己在看一部中國電影。通過講故事來引出一個人的大起大落的一生的敘事方式,如《南海十三郎》;從質朴的鄉村文化到經濟騰飛的現代社會的巨變,如《戀戀風塵》、《風櫃來的人》(兄弟倆在未建成的高樓上往下看的場面,像極了《風櫃來的人》里幾個少年被騙去樓上看電影的場面);人的一生帶出整個歷史的變遷,動盪,則如《悲情城市》。 誠如西川所說,印度是中國的一面鏡子。因此從某個意義上來說,這才是憤青們常掛在嘴邊的,「每個中國人都應該來看」的一部電影。感謝丹尼·保爾,他以一個局外人不帶偏見和局限地拍攝了一部東方電影,而能令另一個國家的東方觀眾為之感動,受益。 二、丹尼·保爾之涅盤 我以為這是丹尼·保爾最好的作品。 它不像《猜火車》般只是迷戀於電影技巧的炫目,影像感的新奇和敏銳,也不是像《28天》系列般,在一個架空的世界裡,極盡黑暗殘酷的挑戰人性與道德所能承受的極限。 這些作品也是很好的作品,但仍然還只是小格局裡的好作品,只見到作者的才氣,鋒利,但還看不到作者的胸襟,情懷。 而《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丹尼·保爾首度具有大氣平和氣度的電影。這部電影有著好萊塢式的流暢的敘事,懸念從生,驚心動魄的講故事的方法,有美國式故事的浪漫和光明,童話氣質,有史詩片式的大格局,有歐洲電影的人文關懷,有丹尼·保爾式的在影像和思想方面的鋒銳和透徹。 從這一點來說,《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也是丹尼保爾與編劇賽門·波弗伊的一次完美合作,後者填補了前者一貫在故事性,人物塑造方面的不足。賽門·波弗伊是《光豬六壯士》的編劇,對弱勢人群的關懷在他的作品中一脈相承。 以《猜火車》成名的丹尼·保爾,在本片中完成了他在電影事業上的一個飛躍,在我看來不亞於拍《群屍玩過界》起家的彼得·傑克遜,忽然拍出了《指環王》。猶如印度宗教中的比擬,這是丹尼·保爾的涅盤之作。 三、三個火槍手 電影開始的敘事方法讓我想起《公民凱恩》 ,以不斷的講敘和回憶勾勒出一個人物的全部內容。雖然後來的結構並沒有想像中復雜,而更接近於《香水》等片,為好萊塢電影所經常採用。但電影故事大氣恢宏,細節感人至深,構成了這樣一部佳作。 貫穿影片始終的大仲馬小說《三個火槍手》,是非常傳神的設定,也為這部底色頗為殘酷的電影賦予了傳奇的氣質。 最感動的是「三個火槍手」被乞丐集團誘騙,傑瑪和哥哥舍利姆逃出,而另一個孩子卻被毒瞎了眼睛成為乞討工具,後來傑瑪回到孟買,在街頭找到這個夥伴,給了盲眼的他一百美元,當這個孩子確定這是一百美元後,很高興地撫摸傑瑪的臉,說:「傑瑪,看來你現在是大人物了,我為你高興。你很幸運逃了出來,而我比較倒霉。」這個孩子的善良和達觀讓人動容,也讓我暗暗希望,那些還在粉飾現實的管理者,以及有力量能夠改變社會現實的大人物,能夠來看看這部電影。能夠有所觸動。 三個火槍手中的另一位,傑瑪的哥哥舍利姆,同樣塑造的非常成功,他與傑瑪的性格完全相反,他沒有任何道德約束,沒有不現實的浪漫氣質,他相信適者生存,行事果絕。他有救傑瑪的勇氣,有殺死黑幫頭目的果斷,也有出賣拉提卡換取富貴的貪婪和殘忍,但在最後一刻,卻被傑瑪的執著所打動,救出了拉提卡,將自己埋在畢生追求的金錢中,與首領火拚,從容赴死。其實這個人物最接近大仲馬筆下的三個火槍手的共同性格,即對俗世的聲名財富有著熱烈的追求,但又將友情置於自己最為看重的名利之上。 四、黑暗童話 片中的人物很多相當深刻,具有深意,如「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的主持人,代表的是現代社會的典型形象,光鮮滿目,而醜陋委瑣的靈魂就包藏在這光鮮的外表之下,他可以利用一切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包括隨時分泌的善意和溫情——這些於他都是商品和工具。當他的謊言被戳穿時,當著觀眾的面他不會流露出內心的惱羞成怒,而是熱情滿滿的對傑瑪祝賀,但隨之即向警察誣告,逮捕了傑瑪。主持人以一個假的答案誘騙傑瑪上當那一幕很是傳神——的確,一個在社會上浸淫多年的老油條可以用他的年齡積累的力量(盡管這力量絕不來源於他自身),輕易的毀掉一個初出茅廬的孩子的純真(想想《女人香》里的校長,《壞孩子的天空》里的老拳擊手吧),而早早見識過世界與人性的殘酷的傑瑪識破了他,選擇了正確的答案,這其實是一個很浪漫的細節——雖然近乎童話。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所以動人,在於它既拍出了真正的黑暗與殘酷,而又在這樣的殘酷中未曾放棄其理想與純真。電影的很多段落頗似童話,但又將這童話很殘酷的毀滅掉。片中未放棄的理想的寄託,是主人公傑瑪。他未像哥哥舍利姆那樣用自己的力量和野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只是從不放棄。為了一個偶像的簽名可以跳進糞坑,他不放棄夥伴,在逃出生天之後仍回到火坑尋找被困於黑幫的夥伴,他愛一個人,不論時間和環境怎樣改變,仍像阿甘一樣的絕無改變。他沒有任何的豪言壯舉,驚世駭俗的舉動,他只是一直,不拋棄,不放棄。這個人物讓庸庸碌碌的我們為之慚愧,警醒。 傑瑪在最終贏得千萬獎金之後,呆坐在牆角,此刻改變他的並不是貧民窟到百萬富翁的巨變,而是靠自己的努力而與朋友和愛人的重逢。拉提卡與傑瑪在歷經各自的坎坷之後終於擁抱在了一起,拉提卡的臉上是逃亡換來的刀疤,它提醒每個觀者,這個世界固然殘酷的超出每個人曾經的想像,但仍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去堅持,追尋。 我很喜歡傑瑪贏得大獎之後,全印度的觀眾為之慶祝歡騰的場面,傑瑪贏得的是金錢嗎?並不完全是。那些觀眾得到了什麼呢?只是在這樣一個黑暗不公的社會里,傑瑪是一個童話,是他們一個夢想的寄託罷了。 而我們的感動也無非如此。

⑥ 求救求救!!!!誰能寫一篇《甘地自傳》觀後感給我呀 ,根據三個方面來寫

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讀外國人的著作(包括文學作品和學術著作)都不是一件令人賞心悅目的事。我很難解釋這種感受,也不知道我的感受是否具有代表性,也許這是由中外文化的巨大差異使然。但是近日讀完了《甘地自傳》,我竟然生出了再讀一遍的想法。
(1)這本書是商務印書館世界名人傳記中的一冊,裝幀樸素灰暗,扉頁上有一張甘地的照片:他戴著圓眼鏡,光著頭,眼神「狡詰」而又天真。這就是甘地了,一個東方大國的偉大領袖,形容卻簡朴得如同一個遊方僧人。
我更喜歡這部自傳的另一個名字——《我體驗真理的故事》。正如他所自述的那樣,終其一生,甘地都在孜孜不倦地探尋著他的真理,他的上帝,無所畏懼,一往無前。政治、宗教、種族,這些他為之忙碌了一輩子的事業,彷彿只是他肩上的灰塵,他只是在不經意間背上了而已,惟有真理,是他生活的唯一主題。在英國的求學生活,在南非的律師生涯,甘地的生活都顯得十分特立獨行:他堅定的素食主義、頻繁的絕食;他從洗衣到做飯的自力更生;他廣泛的交遊、廣泛的興趣、廣泛的學習;他近乎過分地善良與友好;他無私的、無止境的為印度僑民的服務;他「托爾斯泰農場式」的理想家園鳳凰村……我實在無法形容他的頑固與古怪,甘地幾十年如一日地過著我們難以理解的艱苦生活。這不是自虐的偏執,不是藉以求名的劣行,而是為了心中的信仰,為了對真理的忠誠。
(2)回到了印度之後,從一個普通人到一個領袖,甘地把他的每一分鍾獻給了印度的富強。他參加所有有益於印度的事業;他不辭辛苦地乘三等車廂周遊全國,體驗最底層人民的生活;他組織人員服務於瘟疫泛濫地區,創建供貧苦人上學的學院;他參加各種各樣的集會、請願。為國家的獨立與富強,人民的幸福,為尋找心中的終極真理,甘地不斷地前行。即使是在有了「聖雄」的稱號之後,他的腳步沒有一絲的變化,他還是出現在任何需要他的場合,依然光著頭,如同一個僧人,他還是為了別人的過錯傷心,為了別人的失職以絕食懲罰自己。此時,我看不到甘地有什麼事不是為了體驗真理,尋找上帝。
此外,甘地的坦然尤使我感動與敬服。他在自傳中如實地記載了童年時違反了宗教的信仰偷偷吃肉;童婚的他少年時代縱情慾望;以及他一生中有過的種種毀譽。試問,不是真正的智者、勇者,怎會有如此的坦盪呢?
(3)以前高中歷史課本評價說:甘地生活的印度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甘地的思想復雜而又矛盾。這樣說讓我難受。甘地當然也有缺點:他的行為古怪,如他對用土法治療疾病的堅固信仰;尼赫魯對甘地也下過「專制」的評語。但請不要說他腦子里的東西充斥著矛盾,因為他的眼睛如星星般閃亮。
與其說甘地是個偉大的領袖,毋寧說他只是一個尚未長大的赤子。他有一個孩童的天真和堅定,試圖在大地上建立完美的天國:和平、寬容、純潔和愛。即使種種挫折與不幸也無法讓他放棄他的信仰,因為那是真理。一個瘦小的老人,宗教般的守著自己的理想,就這樣堅定地走在路上,永不停息。
我們只能肅然起敬,面對如此偉大的人格。
以小詩一首,表達我的敬意:
半裸的身影
寫著真理的名字
就讓天空作你的衣裳
群星作你高貴的心靈……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讀外國人的著作(包括文學作品和學術著作)都不是一件令人賞心悅目的事。我很難解釋這種感受,也不知道我的感受是否具有代表性,也許這是由中外文化的巨大差異使然。但是近日讀完了《甘地自傳》,我竟然生出了再讀一遍的想法。
這本書是商務印書館世界名人傳記中的一冊,裝幀樸素灰暗,扉頁上有一張甘地的照片:他戴著圓眼鏡,光著頭,眼神「狡詰」而又天真。這就是甘地了,一個東方大國的偉大領袖,形容卻簡朴得如同一個遊方僧人。
我更喜歡這部自傳的另一個名字——《我體驗真理的故事》。正如他所自述的那樣,終其一生,甘地都在孜孜不倦地探尋著他的真理,他的上帝,無所畏懼,一往無前。政治、宗教、種族,這些他為之忙碌了一輩子的事業,彷彿只是他肩上的灰塵,他只是在不經意間背上了而已,惟有真理,是他生活的唯一主題。在英國的求學生活,在南非的律師生涯,甘地的生活都顯得十分特立獨行:他堅定的素食主義、頻繁的絕食;他從洗衣到做飯的自力更生;他廣泛的交遊、廣泛的興趣、廣泛的學習;他近乎過分地善良與友好;他無私的、無止境的為印度僑民的服務;他「托爾斯泰農場式」的理想家園鳳凰村……我實在無法形容他的頑固與古怪,甘地幾十年如一日地過著我們難以理解的艱苦生活。這不是自虐的偏執,不是藉以求名的劣行,而是為了心中的信仰,為了對真理的忠誠。
回到了印度之後,從一個普通人到一個領袖,甘地把他的每一分鍾獻給了印度的富強。他參加所有有益於印度的事業;他不辭辛苦地乘三等車廂周遊全國,體驗最底層人民的生活;他組織人員服務於瘟疫泛濫地區,創建供貧苦人上學的學院;他參加各種各樣的集會、請願。為國家的獨立與富強,人民的幸福,為尋找心中的終極真理,甘地不斷地前行。即使是在有了「聖雄」的稱號之後,他的腳步沒有一絲的變化,他還是出現在任何需要他的場合,依然光著頭,如同一個僧人,他還是為了別人的過錯傷心,為了別人的失職以絕食懲罰自己。此時,我看不到甘地有什麼事不是為了體驗真理,尋找上帝。
此外,甘地的坦然尤使我感動與敬服。他在自傳中如實地記載了童年時違反了宗教的信仰偷偷吃肉;童婚的他少年時代縱情慾望;以及他一生中有過的種種毀譽。試問,不是真正的智者、勇者,怎會有如此的坦盪呢?
以前高中歷史課本評價說:甘地生活的印度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甘地的思想復雜而又矛盾。這樣說讓我難受。甘地當然也有缺點:他的行為古怪,如他對用土法治療疾病的堅固信仰;尼赫魯對甘地也下過「專制」的評語。但請不要說他腦子里的東西充斥著矛盾,因為他的眼睛如星星般閃亮。
與其說甘地是個偉大的領袖,毋寧說他只是一個尚未長大的赤子。他有一個孩童的天真和堅定,試圖在大地上建立完美的天國:和平、寬容、純潔和愛。即使種種挫折與不幸也無法讓他放棄他的信仰,因為那是真理。一個瘦小的老人,宗教般的守著自己的理想,就這樣堅定地走在路上,永不停息。
我們只能肅然起敬,面對如此偉大的人格。
以小詩一首,表達我的敬意:
半裸的身影
寫著真理的名字
就讓天空作你的衣裳
群星作你高貴的心靈……

⑦ 求《偉大辯手》影評

- Who is the judge? 誰是裁判?

- The judge is God. 裁判是上帝

- Why is he God? 為什麼是上帝?

- Because he decides who wins or loses not my opponent.

因為他決定誰勝利,誰失敗,而不是我的對手

- Who is your opponent?誰是你的對手?

- He doesn't exist.不存在

- Why does he not exist? 為什麼不存在?

-Because he is a mute distant voice the truth that I speak.

因為它不過是反對我所說真理的聲音

- Speak the truth! 只說真理

- Speak the truth! 只說真理



以上是影片分三次高潮表現主題的台詞,是威利學院辯論隊無往而無敵的辯論宣言。電影里托爾森在訓練辯論隊對手不存在的主題宣言演說場景時,托爾森影帝一樣行舟湖中,四位辯手一律口含異物進行吐詞訓練。也許,我們在言說主題時,常常是有所克制且雙關隱含的。這就是說,我們在開口時,並不會全力放開言語的出口,我們會有所收斂,這口中所含之物也許代表言語除表層以外,更有著雙關與深層次的意義,這也許是辯論,更是言語的偉大與奧妙。

電影本身,不只是激情之作,更是一部偉大與野心之作。

那個著名詩人托爾森,由丹澤爾.華盛頓主演,不只是綽約詩人的風采,更有翩翩領袖的氣度。他將羅威由粗暴的勇敢訓練教育至賢良並找回失落的理性思想:Keep the body, take the mind (留下身體,取走思想) .不只是我們想要的。

Speak the truth. Words are swords.言說真相,話語如劍似戟,更是電影最激情與偉大之處。

小法默因目睹托爾森集會那一場騷亂,回家後在父親面前沉默著不能述說真情時,面對博士父親的責難,小法默的回擊也是非常強勁有力的。他機智列舉了父親在黑人不公正事件中的屈辱事實來搏擊。「我沒有做錯為什麼要道歉?就像你沖那個養豬的農民一樣道歉嗎?」

在影片最後,哈佛大學辯論場上,在辯論「公民的不服從比正義戰爭更有力」時,小法默在關鍵的最後一辯時,再次採用如回駁父親一樣的方式,用親歷的黑人私刑焚燒事件與對手作了最強有力的反擊。言說真相,就讓話語附上刀劍的力量。

不過,這還只是辯論本身。再上升一個高度,那便是電影改編自真實故事的傳奇。除了羅威是個虛構的人物之外,托爾森、小法默、薩曼沙,不只是辯論隊保持十年長期不敗的紀錄,而且他們各人的成就都達到了自身理想的高度。哈佛大學辯論的七年後,1942年,小詹姆斯.法默創建了種族平等國會,成為民權運動的領袖。1 961年,薩曼莎.布科成為了律師。梅爾維爾.托爾森成為世界出名的詩人。他繼續在南方德克薩斯農民工會工作,1936年年底,一共在7個州有31000成員。連續10年,維利學院辯論隊一直保持不敗。

----誰是你的對手?

---對手不存在。

辯論背後的真相是,他們所極力維護與辯論的主題與真理都在事實中得到真正體現,因之,它才可言說證明話語本身如刀似劍的真正力量。

老詹姆斯博士在郊外野餐時遇到白人農民訛詐而在兒子小法默眼底下飽受屈辱。但是,在組織非暴力有序反抗從而解救托爾森的那個場景里,他如甘地一樣非暴力的策略卻最終為他贏回了力量與尊嚴。這里,也與電影《撞車》里黑人因種族歧視而飽受屈辱的一幕幕有莫大的不同。

最有風採的激辯場景:是薩曼沙辯論黑人應當被允許進入州立大學學習那一場,以及片尾小法默在哈佛大學辯論「公民的不服從比正義戰爭更有力」那一場------

聖.奧古斯丁說過:

St. Augustine said:

"An unjust law is no law at all."

Which means

I have a right, even a ty to resist.

With violence or civil disobedience...

You should pray I choose the later.

「不公正的法律根本不能稱之為法律」

也就是說我有權利,甚至是責任來反抗

是用暴力?還是用公民的不服從?

你們應該祈禱,我選擇了後者。



這最後一段鏗鏘有力的陳詞,是列舉了他們親眼目睹黑人被處私刑後的屈辱事實來言說的。辯論隊不只在話語本身戰勝了哈佛大學校隊,意義更深的,是小法默等一干辯論的辯手此後一生中致力於爭取黑人種族平等的事業,並為真正贏得黑人的尊嚴取得最後的勝利。言語不只在言語本身得勝,更在行動中取勝並得以兌現。

影片不只有力量與激情,還兼有詩心與柔情,它文字上的美麗讓人領略到英語語言文字那抑揚鏗鏘的氣勢與風采;它讓人激賞辯手演講的口才與雄辯,同時也領略到黑人演員那十分出眾的神采。



I am------the darker brother.我是一位黑人兄弟------

I live,and I eat well,and I grow strong. 我吃得香住得好,我十分強壯;

Besides, they'll see how beautiful I am.你們已然看到,我是多麼的美。

How beautiful I am. 黑人兄弟,有多麼的美。

這種美,在丹澤爾.華盛頓咬煙斗的姿態里,也更在影片末尾那個鼎盛輝煌背後一轉身獨自離開的安靜背影里。

Debate is blood war,it's combat.辯論非常嚴酷,是嗜血的戰爭。

Your weapons are words. 你的言辭就是你的武器。



傳奇傳主之一是美國最有成就的詩人梅爾維爾.托爾森,因之電影里優美的詩句也俯拾皆是:

Beauty----

I heard the Old Man say

all that is beautiful drifts away...like the waters.

關於美:

我聽到很老很老的人說

美像水一樣會流逝



History----

History is a nightmare from I'm trying to awake.

「歷史是個噩夢,我一直想從中醒來」

自憐

Self-pity----

I never saw wild things sorry for itself.

「我從來沒見過粗野的事物感到自憐」



Hating you

shall be a game...played with cool hands.

Memory

will lay it hands...upon your brest.

And you will understand my hatered.

痛恨你

是需要用冷靜的雙手玩的游戲

記憶

會把手放在你的胸膛

你會明白我的恨從哪裡來



激情勵志擲地有聲的鏗鏘話語:

what do we do here?

We do we have to do,

so we can do we want to do.

What do you have to do right now?

我們在干什麼?

我們必須完成自己必須做的事

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

你現在必須做的事是什麼?



When I was a child

I speak as a child.

I understood as a child.

I thought as a child.

But when I became a man

I put away all childhood things.

我還是幼童的時候

說話像幼童

理解事物的能力像幼童

像幼童那樣思考

當我長大成人

我收起了所有幼稚的行為



We must impress of our young people.

That there will be difficulties that they faced.

They must defeat them.

They must do what thay have to do...

...in order to do what they want to do.

Ecation is the only way out.

The way out of ignorance!

The way out of darkness Into the glorious light.

我們必須打動我們的年輕一代

告訴他們,未來將面臨著很多困難

他們必須克服困難

他們必須完成自己必須做的事

為了做了自己想做的是

教育是唯一的出路

⑧ 我的個神啊印度關於宗教的觀後感

昨天看了阿米爾汗主演的《我的個神啊》(又名《外星醉漢PK地球神》),其實本以為「我的個神啊」這個命名僅僅是為了引進中國而搞笑的模仿「額滴神呀」,看完影片再結合2012年上映的《偶滴神啊》知道並非如此。整部片子充滿了對宗教、對神的信仰的挑戰。
我算無神論者,也並不了解印度的宗教情況或者說宗教的整體情況,但我看完影片觸動很大。這篇文章就想談談我關於印度,關於宗教,關於這兩部電影的一些看法。
剛才想搜關於印度宗教的資料,在網路輸入「印度」時看到一條新聞,「印度高溫已致1700人死亡」。震驚同時也在好奇,這個國家到底是如何一種情況?
首先關於印度的宗教情況:
在印度,絕大多數人都信奉宗教。根據199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錫克教徒,佔1 .99%;佛教徒,佔0.77%;耆那教徒,佔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猶太教的信仰者約佔0.43% 。
——網路
網路關於印度宗教的問題有很詳盡的介紹。提到印度,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宗教」這個關鍵詞,我們甚至聽到這樣一種說法,就是你去印度當別人問你信仰什麼宗教時,若你的回答是「無神論者」,會讓對方感到極大的詫異和困惑。同時,作為外來宗教的伊斯蘭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導致了一系列的宗教沖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時造成了宗教仇殺的慘劇。在現代,印度這兩個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毋庸置疑,宗教在印度的影響之大。我想起高曉松談到「國家」時說的一句話,「國家存在的意義就是讓你不用想為什麼要存在國家,因為它就在你身邊。」那我想在印度,宗教的存在是讓人們,准確來說是大多數人民不去考慮為什麼要存在宗教的。宗教像煙,像酒,像毒品,因為會上癮。《偶滴神啊》和《我的個神啊》這兩部電影的主創,我不敢說他們是無神論者,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的作品,或者他們的意識里對現存林林總總,紛繁復雜的宗教(商業化的)是抱著極大的懷疑甚至是否定的。因為宗教不等同於信仰。《偶滴神啊》里有這么一句台詞,「宗教為人而生,但人不是宗教創造的。」他們也許是相信神明的存在,但這兩部作品所表現出來的觀點是:真正的神明不是廟堂里供奉的神明。尊敬造物主,尊敬神明不一定要信奉宗教。
下面結合這兩部電影里的一些台詞或情節談談這個問題。
一、 「那張相片只在一種紙上有用」。
相片: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紙:盧比。這句台詞是極其諷刺的,將現代社會人們唯金錢是從的特質暴露出來的同時甚至還有更加深層的意味。試想一下,當相片從甘地換成毛主席,紙從盧比換成人民幣,還是這句台詞。
二、「如果你是基督徒,那我就是上帝。如果你信仰印度教,那我就是奎師那。」
我認為真正的信仰是來自內心的。就像《偶滴神啊》里神靈所說,無神論者才是真正的信徒,因為無神論者跟神靈之間不存在利益交換的問題。所謂的信徒在祈禱時帶著一些所謂的籌碼,比如「我妻子懷孕了就添香燭」等等。當然,信仰是個人自由,我們不能去干涉或剝奪任何人的宗教信仰,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信仰宗教的方式。當他們認為這種方式可以讓自己得到安慰或者讓神明得到尊敬,那又有何不可。《我的個神啊》里「塔帕茲大師」說的唯一一句讓我認同的話,「有人飢腸轆轆,有人以天為被,他們甚至沒有朋友傾訴,你知道每天有多少人自殺、割腕、上吊,為什麼?因為沒有希望,如果神現身,將小塊肉貼於前額,將衣服放在你手上,給他們生存的希望,那你憑什麼剝奪他們這種希望?」其實不僅是在印度,即使是在中國我們也可以經常看到人們為了一件事或者一個願望而祈禱,而並不僅限在佛教徒、基督教徒等等。有時候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祈禱的對象究竟是誰,這恰恰印證了這句台詞「如果你是基督徒,那我就是上帝。如果你信仰印度教,那我就是奎師那。」——人內心深處的信仰是至高無上的,是真正的信仰。外星醉漢PK地球神,PK甚至就是自己的神,來自外星的神。無神論者,他們去探索,去思考,去追求,他們探索思考追求的是什麼?不就是自己的信仰嗎?總有人說中國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我不同意。我認為人人都有信仰,只不過有的人的信仰可以物化,有的人的信仰就是意識形態的,社會永遠不存在信仰缺失。相信自己也是一種信仰。
三、「願神明保佑你。」
這句台詞來自《偶滴神啊》里坎傑在法庭上講的一個故事。信徒排隊將大量牛奶倒在濕婆神的陽物上然後流向下水道浪費掉,與此同時乞丐飢腸轆轆。坎傑就將自己的牛奶給了乞丐,乞丐喝了牛奶,對坎傑說,「願神明保佑你。」我聽了這個故事,不由自主地跟隨電影中的人為坎傑鼓掌。這個故事太美了,坎傑的方式難道不是最有效的祈禱嗎?如果有能力幫助別人就傾盡全力,總是最好的故事。
《偶滴神啊》和《我的個神啊》在豆瓣上的評分都是八點幾,不得不說這兩部電影首先都是很好看的,包括情節敘事甚至印度經典的歌舞元素。後者的導演拉庫馬·希拉尼同時也是《三傻大鬧寶萊塢》的導演,有人說《三傻大鬧寶萊塢》是對印度教育制度的批判,《我的個神啊》是對印度宗教的強烈批判。批判、審視題材的電影在台灣、香港、大陸的新電影浪潮中屢見不鮮。毋庸置疑,社會的發展、電影藝術的發展都需要批判,審視和進步。衷心祝願電影文化漫漫長路,不斷發展,能有更好的明天!
願神明保佑你。

⑨ 求一篇辛德勒名單的影評 200字左右

《辛德勒的名單》這部影片很長,需要有很大的耐心細細觀賞。影片給人專的震懾力很大。我為屬納粹的種種毀滅人性的行為而感到發指,那些堆積如山的屍體,那些奔涌而出的血液,即使是黑白的,也叫人感到戰栗。

是的,恐怖像黑夜一樣布滿整個世界,人們彷彿失去了所有希望,紛紛陷入絕境。而正是辛德勒的一份名單,解救了1000多苦難的靈魂,在我看來,1000多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無數累加的希望,傳遞到每一個後代。

我們,也曾看到影片中的富有深意的彩色。首先是希望的泯滅,在以個普通猶太家庭對經典的吟誦,蠟燭燃燒殆盡,只剩最後一絲青煙,接踵而至的是他們的末日。再有,是微弱的希望存在,表現在一個傳紅色衣服的小女孩,她是如此天真爛漫,卻正經受著無以復加的痛苦折磨和恐慌,最終被無情的殺死,紅色隨之褪去。最後是希望的重生,依然是熒熒的燭光,1000多人獲救了,解放了,獲得了新生。

他們以及他們的後代,一起紀念辛德勒這一代表了,最黑暗之中的光明之神,心懷著最大的虔誠。

真心的希望,世界沒有紛爭,沒有謾罵,沒有仇視,沒有殺戮。我們擁有的都是愛與和平。讓希望鋪滿大地。

拯救一個人,你就拯救了全世界! (轉自豆瓣)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