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手們影評
⑴ 求楚門的世界 影評
▲心靈的頓悟
電影《楚門的世界》是個虛構的故事,楚門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他是一個電視長劇的主角,卻不知道自己的演員身份。電視劇的導演是個超級天才,他讓楚門從剛出生起就在他的鏡頭前長大,竟讓他蒙在鼓裡近30年,在這么多年的時間里,這個電視直播節目全天24小時滾動播出,從不間斷。這個天才導演製造了整個「楚門的世界」,他派出了許多演員去充當楚門的母親、朋友、同學、同事、初戀的情人、失而復得的父親、缺乏共同語言的妻子……他的攝影棚是個龐大的空間,他讓楚門每天生活在這個虛擬的空間中,一切都是製造出來的,包括空氣、大海、城市、打雷和下雨……
楚門是個普通人,普通得就像生活在我們身邊。他有許多的慾望,又很容易滿足。因此,他有時欣喜若狂,有時如喪考妣,大多的時候則彷徨郁悶,不知所措。這時,天才的導演又有了用武之地,他不斷地製造新的刺激,使他的長劇變得波瀾起伏,吊人胃口。他在楚門快樂的時候便給他製造些麻煩,在其沮喪的時候,則不失時機地給其開啟一線生機。他讓金發女郎如言情小說般突然出現在楚門的視線中,開啟他愛欲的閥門,又讓她突然離去,使其心靈墜入無底的深淵;他讓楚門從未謀面的「已故父親」突然現身,誇張滑稽的相認場面令其熱淚盈眶,同時也賺取了電視觀眾的熱淚;他又讓楚門的知心朋友在其情緒惡劣的時候去關懷他、開導他,令其感受到這「荒漠中的甘泉」而重生信心,雖然那位朋友只是一個演員,而且正背著大段台詞……
很佩服電影中那位才華橫溢、不可一世的天才導演,他讓人想到了上帝,同時看到那個軟弱、疲憊、徨惑的楚門被一次次的虛偽所玩弄,還是對生活和前途充滿了樂觀時,我的內心就一陣陣地酸楚,我不忍面對——不忍面對一個真實的「我們」!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哲人如此感嘆,但人生舞台上的演員——我們,是不是時刻都有一種演戲的自覺呢?還是在上帝的欺瞞和安排下,忘我地做著無意義的事呢?快樂,不
足以使我們熱愛這個世界;挫折,不足以使我們拋棄這個世界。上帝就像那個天才的導演一樣,掌握著很好的度,他知道該在何時給我們當頭一棒,何時又給我們燒起暖暖的火爐,他使我們在痛苦中保持希望,在希望中忍受痛苦,因為痛苦製造著劇情的波瀾,也製造著收視率,希望則是賞給我們的出場費,使我們不至於中途罷演。
電影的末尾,楚門是覺悟了的,他對著攝影機,真的向「上帝」罷演了。天才的導演恐慌了,他將失去觀眾,他竭力挽留楚門,告訴他離開了導演控制的世界是很危險的,但楚門還是走出了那扇門,走向那個黑漆漆的未知世界,他說不管那個世界中等待他的是什麼,他都不在乎。佛家有「頓悟」一說,並說人的本性自足圓滿,是人世的塵埃覆蓋了它,使它迷失。看來楚門是頓悟了,他要找回那個失去的自我,那個自足圓滿、自由自在的本性。
《金剛經》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戲裝遲早要褪去,布景也遲早要撤下,演戲的時候則生龍活虎地演一場,只是別忘了過過看戲的癮,隨時讓另一個「我」——本我,走下舞台,在觀眾席上,呷一口茶,看看戲台上的「我」和「他們」,鼓幾下掌,流幾滴淚,明白了這一點,便接近頓悟了。其實,我們跨不跨出那扇門又有什麼關系?因為我們的心靈已經跨了出去。
⑵ 阿甘正傳影評
「傻子」阿甘 一片羽毛,在風中飄曳,它劃過汽車,落到某人肩頭,最後停在阿甘的腳下,被他夾進書里。 「跑,福雷斯,快跑!」這句話可以說是解釋了整個影片,阿甘確實在不停地跑,跑過孩子的追趕,跑過橄欖球,跑過死亡,跑過全美國。可以說跑是阿甘所能做的最拿手的事。上帝給了一個孩子75的智商同時也給了他一雙好腿。跑給他帶來的巨大的榮譽,戰爭英雄,明星球員。跑著前進是一種精神,面對命運,他從沒擔心過自己的智商只有75,他所做的,所關注的,只是做他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有阿甘這樣的人生,就必定會有與之對應的角色輔襯,於是珍妮出現了。 珍妮無疑可以說是那個年代中失意,落魄的一代的代表。她有個虐待狂的父親,雖然有理想,卻止步現實。面對生活的殘酷她不得不去酒吧當一名脫衣歌手,賣弄的是肉體而不是歌聲。越南戰爭期間,嬉皮士運動興起,珍妮無疑可以說是他們的一個代表。低頭屈服,甘心墮落,同時自己也鄙視自己,就像她打算自殺時,從陽台上下來失聲痛哭一樣,這么做又能怎麼樣呢,她還是需要活著。珍妮與阿甘之間的愛情,也註定是悲劇的。雖然影片後半部分阿甘與珍妮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這是悲痛的種子。珍妮與阿甘並排坐在湖邊,阿甘說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就在這個時候,美麗的煙火出現了。煙火的美轉瞬即逝,預示著珍妮與阿甘如同煙火一樣的幸福。 嬉皮士運動過去之後,珍妮選擇回到了阿甘的身邊,他們一起漫步到珍妮以前與父親居住的老房子面前,她忍不住的大聲喊道:「你怎麼能夠這樣!」其實更多的不是憤怒,而是對於命運的殘酷,和現實的無奈的吶喊,她質問上帝為什麼給她這樣的一個人生,珍妮用石頭發泄心中的憤怒,最後無力的倒在地上哭泣。最後只留下阿甘在她的墓前對她說:「我失去了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導演試圖通過珍妮說明到底該以怎樣心態面對人生,是面對命運的殘酷聲嘶力竭,還是自甘墮落,又或者像阿甘一樣,把上帝所賜予的做到最好? 影片中還有一個關鍵人物--丹中尉。在越南戰爭中,阿甘救出了丹中尉,可是他雙腿中彈,成了一個沒腿的怪物。他怨恨阿甘,因為他覺得自己應該帶著榮譽死去,而不是苟延殘喘。嗜酒,嫖妓便成了他麻痹自己生活的方式。其實在丹中尉的心裡,他想改變自己糟糕的狀況,不想被人罵作廢物。當他的妓女朋友罵阿甘是傻瓜的時候,他發怒了,但從那句:「阿甘,新年快樂」中,我們也能能體會到他深深地無奈。就在這個時候,丹中尉與阿甘一起捕蝦,最後他們幸運的躲過風暴,發了大財。就在這時,丹中尉對阿甘說:「這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沒有對你說一聲謝謝。」可以看出,正是因為阿甘,使得丹中尉學會了面對自己,他從阿甘那裡學來的使他能夠微笑著面對上帝,從容地在大海中游泳。 其實,阿甘終歸只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影片只是想通過這個人物的經歷,教導人們一種不一樣的人生態度,就像阿甘那樣,不管下一步要面對什麼,他總能平淡地接受,並把自己做到最棒,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是自暴自棄,阿甘所做的,其實是最簡單,做最好的自己,別停下你的腳步。 正像影片開始阿甘收藏的那片羽毛一樣,最終又飛回了藍天,繼續屬於它自己的旅程。
編輯本段花絮相關
穿幫鏡頭
·當鏡頭距阿甘10英尺遠時,在阿甘腳上和天空中能同時看到那片羽毛。 .Jenny在舞台上唱Blowing in the Wind(風中飄搖)的時,右手彈法和左手指法都不對。還有一個近景特寫的鏡頭她的食指和無名指幾乎按在吉他的品柱上。 ·校車上站在阿甘和珍妮身後的那個女孩在鏡頭間消失又出現。校車行駛的速度根據不同鏡頭也在變化。 ·阿甘被壞孩子欺負時被石頭打中眼睛下方,然後前額卻開始流血。 ·阿甘被壞孩子騎車追著跑的時候有一段拐彎看到一顆引導棒球彈跳,只出現了兩秒鍾,瞬間消失。 ·珍妮是1982年3月去世的,接下來的鏡頭中阿甘卻出現在一張1982年9月15日的《今日美國》剪報上。根據墓碑上的日期珍妮去世那天是星期一,而不是阿甘說的周六。 ·在Savannah,給阿甘指路的女人指的是相反的方向。當阿甘坐在廣場長凳前,公交車是順時針駛過廣場,這與當地的真實情況也正好相反。 ·當丹中尉從輪椅上摔下來後,他是用那條被數碼技術處理掉的腿幫自己站起來的。 ·阿甘獨自練習乒乓球時,籃球場上有一條三分線,而那時三分線還沒有被使用。 ·當阿甘在倒影池邊作完演說走向珍妮時,他從同一人身邊經過了兩次。 ·片中1978年美國國慶日時,電視上的焰火顯示自由女神像已經過修復,實際上它是1986年被修復的。 來自蘋果公司的信件的日期是1975年9月7日,而那時蘋果公司還未成立。
精彩花絮
·比爾·默里曾被考慮出演阿甘。 ·拍攝時Gary Sinise(丹中尉)的腿是用藍布包著的,這樣在後期製作時可以用電腦去除。 ·片中湯姆·漢克斯忘我地長跑時,他的弟弟吉姆經常在旁邊伴跑。 ·湯姆·漢克斯演阿甘時模仿了飾演小阿甘的Michael Conner Humphreys的口音。 ·拍攝橄欖球賽的奔跑戲時,湯姆·漢克斯正患著流感。 ·拍攝結束後,阿甘坐的那個公園長椅被移進了喬治亞的Savannah歷史博物館,以免因天氣受到損害。 ·丹中尉對計程車說
⑶ 請看過先知這部電影的朋友這里說說影評。謝謝了
Lesion 1、劇情
總的來說,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沒有了解任何劇透或影評,對於整個影片的認識限於自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所得的感受自認為是比較中肯的。
故事開始於1959年,馬薩諸塞州,列剋星頓(幽靈兩個字馬上就跳出來了,by村上)一個小學女生在校慶日寫了一堆數字,埋入時間囊中(提到時間囊,伊藤潤二再次陰魂不散,看得我是虎軀一緊啊,嘖嘖)。50年以後,尼古拉斯參加兒子的校慶意外得到了這封塵封已久的末日來信,並注意到911012996這個數據(美國人的痛處),發現數據和歷年來的種種慘案驚人吻合,並且還有3個慘劇將在未來發生,於是開始了自己痛苦的自救旅程。劇透到此,有興趣的可以自行觀看。
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大致可以把電影分類為驚悚動作片、科幻災難片、宗教意味濃厚的家庭倫理片、不知所雲的大雜燴,或者是單純的爛片?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障的問題,商業與藝術並重也罷,番茄與雞蛋齊飛也行,我不想做過多討論,對下面幾個方面說點自己的看法。
便於理解附:人物對照表
囧漢森一家
祖父(虔誠的神父)、
主角(天體物理學科學家)、
兒子(偽正太,聽力異常,探索頻道fans,亞當之一)
露辛達一家
祖母 (先知,受迫害疑為精神病患者)
女主角(單親老媽)
女兒(蘿莉,探索頻道fans,夏娃or莉莉絲之一)
以及四**一組的外星生命(天使?or星際瀕危物種保管員)
註:**為量詞,代表只,個,頭等含義,請自行定義
Lesion 2、科學與宗教
2.1 隨機論與宿命論
尼古拉斯在劇中是一個因妻子死於意外而單身、因教天體物理學和前者而堅信隨機論的、因中年危機不勝其煩而絕頂、很難和虔誠的基督徒老爸溝通處於家庭不和諧之中。
在一開始,作為鋪墊,導演就像觀眾拋出了一個疑問,隨機論和宿命論請來精彩二選一,這兩者的對立是不可調和的統一,針對這個先知留下的啟示,尼古拉斯用科學的辦法窮舉、大量的論據論證了其真實性,(在導演的記錄性表現手法上)連同觀眾一起帶入局,作為一個科學家,是拿數據說話的,是用懷疑的眼光看待事物的;而作為一個美國科學家,是不得不有信仰的,尼古拉斯的掙扎有著代表更普遍的社會意義,按下不表。
2.2 世界末日與最終審判
從露辛達家裡看到那張畫的時候,想必大部分人已經預料到了結尾,且看看英雄如何救世。不過,導演讓有英雄情結的觀眾失望了,地球人開始了自己的宇宙大航海時代,不過身份是難民,救贖我們的,是出於人道主義的宇宙紅十字會或者瀕危物種管理員。
出場不多的男主角老爹說了2句話,都是重量級的,一開始是主角讓老爹避難,虔誠的老頭聽到啟示之後看著自己老婆,只是說我在這兒,如果我的時間到了,我就接受上帝的召喚。這不是對兒子的不信任,而是積極的態度等待他耳熟能詳的召喚,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電影里,體現出和尼古拉斯抗爭式的父愛不一樣,下面將提到。
地球時代,生命終結的最後一刻,尼古拉斯和神父老爹、老媽和老妹一起迎接終結,老神棍的一句話耐人尋味:這不是世界末日,my son。
尼古拉斯說,我知道。
熱浪襲來。
3.3 諾亞方舟和生命之樹or智慧之樹
外星生物帶走的對象是少男少女,成年人,也不是嬰兒,這說明了什麼?
諾亞方舟---宇宙飛船金屬質感並不強烈,可以感到木質結構,亞當夏娃們帶走的兔子在西方代表著繁殖(雖然我很好奇,據我所知一個生物種群至少要保持300以上不同基因,才能保證不因基因單一而導致死亡而繁衍下去,這也是古時候我們大秦王朝要帶3000童男女出去求不老仙葯的緣故~),好吧,既然說到了故事的結尾,我們的亞當夏娃之一的小男女主角猶如李亞鵬、周迅版郭靖,黃蓉面帶淫笑如偷情般沖向大樹時,我有個疑問:
生命之樹與智慧之樹的不同導致人類延續的兩個方向
這是一顆代表接受最終審判之後不朽永生的生命之樹,還是兩個曾經保留地球記憶,但學藝不精,童心未泯的懵懂小亞當、夏娃的智慧之樹?照我推測,他們需要在一次肩負著重建文明重任呢。這就是他們既不是成年人又不是完全沒有社會生活經驗的嬰兒的緣故吧。
或許希望還在。
Lesion 3、暗線:親情 父愛與母愛 都是大愛
除開劇情,個人感覺人物上還有兩條線在故事裡比較明顯,相對於劇情的緊張驚悚,命運的不可調和,導演在這條線上打的更多的是溫情牌。
囧漢森一線,由於意外造成了主角木有愛,加上溝通能力欠佳,和老子兒子關系都比較緊張。大難臨頭的抗爭無果,尼古拉斯的憑著父愛送走了兒子,最後一刻選擇跟父親和解(劇情里仍舊不敢直視父親,老爺子表現出的寬容還夠得囧面禿頭男學習),家人一起迎接審判。父親和尼古拉斯的父愛表現的形式不一樣,但都是殊途同歸的父愛,深沉的厚重。
露辛達一家,先知接到輕語者的啟示,年少的她卻無法改變這個事實,只能書寫下不得不經歷的苦難,而自己還被貼上了疑似精神病患者的標簽,雖悲天憫人但至死不被理解,這也是肩負著先知的原罪;女兒從小就被母親預言了死亡的確切時間,惶惶不可終日,但是對於女兒艾比的愛支撐她活了下來,並且一個母親的身份對抗不可逆轉的死亡,看過的朋友會說,都是她壞了事,表現得很愚昧,但是其中,你只能感受到母愛出乎理性的執著的愛。
至於艾比小朋友是夏娃還是莉莉絲,我拿捏不準,在登機之前的表現讓我感到一絲冷氣,照電影上來看,小女孩的年齡稍長於亞當同志,亞當同志這個偽正太已經能夠思考很多問題了,加之面對小亞當和老爸的生離死別,她說輕語者說她的媽媽很安全,她坦然地抱著兩只兔子就登機了,這一點上我只能沉默。。。這小孩咋這么冷血呢。。。
lesion 4 道具、邏輯、以及其他補完
1、太陽黑子活動頻繁,太陽風造成的毀滅為什麼貌似甲烷爆炸,話說地球早過了侏羅紀年代,大氣里甲烷含量沒那麼高,當然我經常吃飽了放P這一點也得考慮進去。。。
2、先知露辛達最後留下的坐標只有一個,開啟尋找宇宙永生之路的童男女可不止一對,瀕危物種管理員們做的只是遵循童男女的意願,隨時隨地都能帶走他們。露辛達先知在這一點上如何解釋。
3、愚昧的人錯過細節反而開心一點,唯物辯證的文化人都很苦悶,木有信仰的文化人更苦悶,木有愛、木有信仰的文化人更苦悶。
善待你的家人,肉體上的磨難在所難免,家人在心靈上至少是能夠拯救你,。
4、看discovery,得永生!外星生物不厚道,都不帶我走,分給我幾個小蘿莉,以上。
⑷ 《最好的時光》影評
影評:《最好的時光》 戀愛夢 在自己最美的時候,去遇見一個最想遇見的人,然後,再擁有一場十指相扣的愛情。這樣的愛情,如清新素雅的茉莉,純潔又美麗,想起來時,心頭總是那麼淡淡的,淡淡的……這樣的愛情,是留存於許多人心底的永恆經典。這樣的愛情,是導演候孝賢鏡頭里的一個戀愛夢。這樣的愛情,是一個非常樸素非常純潔的愛情故事,沒有離奇曲折的情節,更沒有光怪陸離的構思,只是展現出1966年台灣小鎮上的撞球室,讓即將服兵役的張震,遇見了舒淇,只是透過一封男主角寫給女主角的信,講述了屬於那個年代的暗藏於心的愛戀,只是用了一段並不太復雜的尋找,表達了青春年少人無法按捺的相思,只是配了一首經典英文老歌<<rainandtears>>,描繪出雨中美侖美奐的兩個人的車站…… 或許正是這樣的平靜和淡然才可以構建出我們心中的唯美。盪氣回腸的愛情固然令人震撼,但想想其中要承受的種種磨難和痛苦,其實最初又有幾個人是心甘情願地去擔負的呢?如果不是迫於無奈,我想誰都喜歡選擇一段輕柔溫暖的戀愛時光。深刻是時過之後留給別人感受的,而只有甜蜜才真實地屬於自己。所以,年輕時的相愛,越自然越簡單越透明也就越美麗。不知為什麼,片中六十年代的台灣戀愛夢,卻讓我看到了八十年代末江南雨巷裡愛情的影子,同樣的木信箱,同樣的花布傘,同樣的小平頭,同樣的馬尾辮,同樣的心動,同樣的牽手,同樣的唯美,同樣的含蓄,,同樣的不去問將來,同樣的屬於最好的時光。也許這就是候孝賢作品的藝術魅力吧,總是讓人不知不覺地走進了他的電影里,出來時,卻已發現,早已分不清哪個是戲里的她哪個是戲外的你。 自由夢 當時光隨著鏡頭倒流回1911年時,我們看到了一個風塵藝妓和進書生相愛的故事,而這樣的愛情同樣是註定了不會有任何結局的。文人的筆下可以生出滿天下的道理,卻只是說給別人聽的,反對納妾的他,已有家室的他,卻還是在妓院里有了紅顏知己,不知道是因為怕不能自圓其說還是因為終歸是將她當成歡場女子的,文人面對她想要個交待的說法,卻只是沉默,沉默。文人可以四海漂白,追隨梁啟超追求自由和民主,文人可以解囊相贖她的小妹走出花樓嫁給茶樓小開,卻唯獨給不了她一個承諾給不了她一個自由身。到後來,也只是收到文人那一紙上的「維回首」,令她心裡有著說不盡的悲涼和哀怨。於是,青樓女子的對自由的渴盼便化作了一個遙遙沒有期限的夢。 這個「自由夢」,拍得極為精緻和華麗,那一屋子的雕花紅木傢具,那銅制的臉盆和茶水壺,那白瓷碟子里裝著的小點心,沒來由地讓就我想到了奶奶的家,奶奶出生於清末年間的一個官宦人家,所以,那樣的擺設,那樣的氛圍,其實是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中期的。如今看見它們呈現在電影里,倒是勾起了我對家鄉那個大宅院里的不少回想,雖然都只是些朦朦朧朧,模模糊糊的印象。在「自由夢」里,導演的處理也很特別,整場戲里沒有一句台詞,只有那錚錚的琴音和著戚戚的閩語唱腔回響在畫外,就如同一段配了樂的默片,看起來非常耐人尋味。而女主角舒淇的著裝和扮相則彷彿是來自於陳逸飛油畫里的女人,千嬌百媚,含蓄溫婉,令人驚鴻一瞥,如此看來,也難怪那些清末年間的書生都喜歡跑到青樓里覓一覓傳說中的愛情了。唉,只嘆是片中紅顏太薄倖,枉為他付出滿腔深情,卻換得空空一場流水夢啊! 青春夢 或許是為了商業賣點吧,電影廣告宣傳畫選用的是「青春夢」里舒淇和張震被慾望糾纏在一起的鏡頭,亦或許它恰好是代表了這個夢要表達的主題。這三個夢里,我最不喜歡的就是這個夢,前面的夢或唯美或凄楚,而這個,卻只能用糜爛頹廢來形容了。我不知道導演為何要將這樣一個邊緣人的故事拿來作了青春夢的題材。舒淇飾演的歌手靖是個雙性戀,她愛男人張震,同樣也愛女友Micky。而她的女友則因不滿她的不專情,揚言要自殺,最後到底有沒有自殺,影片中沒有交待,我們只能在片尾中看到,舒淇坐上了男人的摩托車,留給我們一個漸漸遠去的背影。也許,也許出生於1947年的候孝賢導演,離2005年的愛情實在是太遙遠了,所以只好用在酒吧間最常見的看客圍著歌手不停拍照的鏡頭,來表達他所想表達的年輕人的相愛,看後卻讓人覺得有種說不出的輕佻和造作。那麼,2005年的愛情該是怎麼樣的呢?或許我可以用下面的這個故事來說出我想說的答案。 故事的女主角是個旅遊雜志社的編輯,因為大學畢業才兩年,所以我叫她小編。小編的男朋友是個學建築的,所以長期都駐守在工地。完全可以想像,一個女孩子要獨自在深圳生存下來會遇到多少困難,不高的薪水讓她除了吃飯,租房,手上幾乎所剩無幾。有一次,單位遲遲不放工資,令她很快就要面對著生活的尷尬,就在那一晚,她的男朋友連夜坐著中巴從東莞趕了回來,第二天早上五點鍾就啟程趕回去上班了。他這么辛苦地奔回來,卻只是為了給她送交房租和買房租的錢。記得當時我眼眶潮濕地對她說,這是我在2005年聽到的最溫暖的一個愛情故事了。而正是這樣平凡而又朴實的愛情才最能打動人心。也只有這樣的故事才能配得上叫「最好的時光。」如果上帝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要將候導的第三個片斷換成小編的故事,但是,但是上帝總在我許願的時候打瞌睡,所以,所以,我還是給這篇影評畫個感嘆號就算了吧!
⑸ 戲夢巴黎的影評,覺得是很有深意的一部影片,但是我卻看不懂。希望可以解答。
《戲夢巴黎》講述:
1968年法國學運前夕,孿生姐弟伊莎貝拉(伊娃·格林飾)和雷奧(路易斯·加瑞爾飾)因為電影,與來自美國的留學生馬休(邁克爾·皮特飾)成為好朋友。姐弟兩人將馬休帶到家中做客時,馬休得到兩人同是大學教授的父母的喜愛,住進他們家中,慢慢地,他喜歡上伊莎貝拉。
學運開始後大學停課,三個年輕人因無所事事在房間里玩起有關電影導演和台詞的游戲,游戲進行當中,伊莎貝拉知曉馬休對她有意思,聯合雷奧要求馬休與她做愛。
自此,由於父母出門度假,三人開始了如伊甸園般的日子,馬休也慢慢發現伊莎貝拉和雷奧有不倫戀情,三人關系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而外面正如火如荼進行著的學運,似乎與他們無關 。
(5)球手們影評擴展閱讀:
要結合電影當時的背景,即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即使到今天,我們很難去客觀的評價這場運動,因為1968年到現在還不算太久,解讀的角度很多,或許這個電影本身就是導演貝托魯奇對這場運動的一種看法。
伊莎貝拉和雷奧代表的就是那個時代法國的年輕人,而馬休一定程度上代表的則是美國文化為主的新文化。
當新的文化到來時,法國的年輕人受到巨大的沖擊。法國一直給人一種浪漫、自由又敏感的印象,但是面對著新文化的沖擊,他們的另一面也顯現出來,即偏執、幼稚、柔弱、理想主義的一面。
他們對性、對Pop文化、搖滾等等文化體現出的態度,很像是一個新接觸這些東西的人會體現出的態度,即對認定的正確的事物、觀點要追求極致,不考慮代價,不考慮更多的現實因素,甚至會把道德踩在腳底。這也是為什麼影片的名字叫做《The Dreamers》,因為他們太理想主義。
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他們在他們伊甸園般的小屋子裡過著快樂而且瘋狂的日子,外面的遊行彷彿和他們沒有任何關系。
但當他們房間的「窗戶」被遊行者的拋擲物打碎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的,此時就算他們再想不問世事也不行了。他們面對沖進他們生活的遊行,必須要有所抉擇,或是如姐弟一樣加入,或是如馬休一樣轉身離開,但就是不能假裝這些不存在。
⑹ 《肖恩克的救贖》的影評
在我們自己的現實中,我們註定是自己劇中的主角,而電影給我們一個局外人的機會,所以我們經常喜歡以一個局外人角色從影片中尋找自己、審視自己,總喜歡從電影中尋找生活、審視現實。這一次我看到最多的是體制下的自由和永不熄滅的希望、壓抑下的友誼以及善惡的歸宿。
片中瑞德關於監獄高牆的一番話語發人深省:「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的,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監獄就是如此的將一個人徹底改造,獄中計算時間的單位不是日月年,而是以十年為一個計量單位。當看到忽然間歲月已逝,生命的旅程只能以時間為刻度的時候,任何人的希望都會消失殆盡。瑞德曾經告誡安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它是精神苦悶的根源。」然而倔強的安迪始終堅信著希望,沒有一刻不在構築著自己的希望,而且他一直試圖用圖書和音樂重新點燃獄友們的希望。
肖申克就如現實社會的一個縮影,那裡有最廣大的「遵紀守法」的市民,有橫行街市的惡霸,有濫用職權的當道者,有巧取豪奪的投機者,當然有潛伏伺機而發的智者。肖申克中生存體制又如當今社會體制,「痛改前非」的人一次次被重新投入黑暗之中,當權者干著骯臟的勾當卻會在公眾面前宣講「拯救之道」,似乎只有當性格沒有稜角,思想失去火花,被「體制化」的人們習慣逆來順受的時候才可以平安生存。影片中當瑞得「因沒有報告而撒不出一滴尿」時,伴我的不是發笑而是顫栗:體制可怕啊!老布在光明到來時因無法承受陽光的照耀而選擇死亡,那一幕,我看到的不是老布懸掛著的身軀,而是個性與思想的死亡。
「制度化」這三個字最大的含義,或許不是真正的體制,而是我們所依賴的生活習慣。平時,我們依靠習慣生活,也在超越著習慣,但最多可以有限度地實現個人的自由,就象安迪一樣拯救了自己,卻也拯救不了集體。瑞德一直在努力「改過自新」,卻又無助習慣性地生活著,最終在最後的每十年一次的假釋審查時,留給我們一段經典的台詞:
「我沒有一天不在後悔,但並非受懲罰才後悔。我回首前塵往事,那個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談談,我試圖講道理,讓他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是我辦不到,那個少年早就不見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軀。」
我想瑞德絕不是對審查者說這番說,而是說給我們芸芸眾生。是啊,生在人世間的你我凡人,在不知不覺中,便會在習慣性的生活狀態中耗費掉自己的生命。很多時候,我們會說:如果能夠回到過去,能夠糾正那些走錯的路、做錯的事、說錯的話,該有多好!如此,我們會面對那些愛錯或沒有愛錯的人,會用所有的激情和真誠再博一次。可是,世上沒有如果,我們無法回到過去。
再次經歷了140分鍾聽覺與視覺的洗禮,沒想到這次依然被感動的差點熱淚盈眶,影片中真摯的情感讓我想起來了社會上流行的「四大鐵」,我想鐵窗肯定應該也算「同過窗的」吧!
《肖申克的救贖》無疑是一部勵志的傑作,影片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日常生活埋葬著所有的希望和夢想,以及對幸福、自由、友誼和愛情的感知能力。面對挫折、艱難、失敗,是消沉還是奮進,是堅持還是棄守,是偃旗息鼓還是勵精圖治,《肖申克的救贖》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
⑺ 800字影評
《2012》就是那種從形式到內容都力求達到類型片極致的的雄心壯志之作,是專為寬銀幕和至少720P畫質要求的下載資源預備的饕餮盛宴,從類型片的角度看,他甚至也將和魔幻片領域的《指環王》,科幻片領域的《星球大戰》一樣將單獨成為災難片領域不可逾越的標桿之作。可惜的是,國內不少影評人基於對大片審美疲勞產生的刻板影響,不例外的也立刻給予該片不少草率的批評和譏諷,為標榜影評人自己的品位而對一部大片所表現出的能力和真誠盡可能選擇性失明,這樣的狀況頻頻出現而又不可掙脫,中國所謂影評人在為電影的特效震驚之餘,又流露出小市民在逛完迪斯尼樂園後那種酸溜溜的特有的傲慢。 此類評論,若指責《2012》的故事單薄、敘事混亂,或許用在《後天》上面尚可,但《2012》顯然沒在此讓人不能接受,艾默里奇吸取了前作的教訓,明白自己可及和不可及之處,在毀滅地球的視覺特效中不遺餘力,對敘述故事卻保持這中規中矩的謹慎,雖無新意,但確沒有邏輯不清的硬傷。而影評人不惜吹毛求疵,指責該片的思維深度和哲學意義更是無稽之談,艾默里奇不是庫布里克,好萊塢大片作為工業化的電影產品,尋求的『大多數前去影院的觀眾』,而不是那些對精神體驗有著特殊要求的人,換句話說,你不能因為在家樂福買不到卡拉馬喬的油畫,而責怪家樂福沒有深度,你也不能因為在星巴克聽不到鋼琴家彈奏的《月光》而痛罵其缺乏內涵。而我目前看到大多數影評,在影片上映過程中即為其宣判全家福災難影片。無異於上述兩種行為。 在就電影本身談論之前,對另一些周邊問題提出我自己的看法,留給還沒看過此片但以被誤導的影迷今後自己判斷,影片上映之初關於導演因受汶川地震場景感動而加入中國元素的輿論,應該是某位三流記者或院線推手一廂情願的炒作,這位軟文編寫者一定有著一種微妙的大國情節,而且看了很多屆的《感動中國》,導致自己虛構了《感動美國》的美夢。我個人認為製片方或許考慮到了中國市場,但更多完全是出於主題和劇情的需要,對此我在後面會著重論述。與此相反,還有一些憤青因為在事關中國的場景中出現了『西\藏喇\嘛』而指責導演別有用心,指責導演在相關台詞涉嫌『辱\華』,這種用屁股的位置思考問題的人也實在多餘了些。任何人拍這部電影也會更希望用這個小喇嘛而不是IT精英的形象站立在雪山之上,至少畫面會更加優美一些,比如小說《天鵝絨》中的線索是豬肉,而姜文在《太陽照常升起中》把豬肉換成了魚鞋,於是我們看到某個場景一雙魚鞋浮在水面徐徐向前,而不是一塊豬肉咕咚沉到了水底。如果您確實有好萊塢需向中國市場諂媚的需求,那麼導演是不是需要在中國演員臉上寫上「漢族」兩個字,才能滿足您這種較為怪異的民族自尊心呢? 電影特技特效之前無古人不容贅述,影片中四個場景,四條線索構成的故事也並沒有一個顯得可有可無,以下: 1、 場景為洛城,作家柯蒂斯為拯救家庭街頭和空中的逃亡進程順序推動故事的進行、柯蒂斯家庭內部的沖突、柯蒂斯家庭與俄羅斯富商家庭之間的沖突作為次要矛盾突出戲劇張力。 2、 場景為美國白宮內部,首席顧問科學家艾德里安和總統班底成員的推動的亞特蘭蒂斯計劃為副線。 3、 場景為公海上的民用航船、艾德里安的老父親和其樂手搭檔作為一條不太重要的線索卻引發了全片最感人的淚點。 4、 場景為西藏、小喇嘛和其家人的逃亡准備。不動聲色的寧靜心態中緩和整個影片的緊張氣氛。 首先,作家柯蒂斯是有著明確目的的逃亡者,有主流的家庭觀念支撐其行為動機,有研究亞特蘭蒂斯的專業背景身份使他的覺醒更具有說服力,整個逃亡的過程仍舊是操縱交通工具在災難中迫在眉睫的賽跑,沒有也不太必要跳出《龍卷風》《後天》這種類型片的套路,汽車在洛城崩塌中的飛奔雖有著太多偶然性和違反物理常識的運氣,但導演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向人們解釋合不合理,而是夠不夠酷。待到乘坐飛機在上空時,鏡頭跟隨飛機的尾翼展現出天氣的變換,然後用主觀鏡頭的空中俯拍出整個洛城的毀滅實況。這個災難場景之所以很難復制,是因為導演選擇了地殼移動消失殆盡的災難給予整個世界,從地震、地裂、火山爆炸到海嘯幾乎把能拍的災難都匯聚到了一部電影中,比《後天》更優美的是,影片有對於黃石公園的毀滅過程,有通過電視紀錄片風格再造巴西上帝山倒塌,有麥加清真寺和倫敦街頭的群眾恐慌,這種大量自然、現實奇觀實景拍攝與電腦特效相結合的部分比單純的城市樓盤倒塌更為暴力的視覺美感。 白宮內部的線索,視點主要集中在科學家艾德里安身上,這個片段是摻雜著陰謀論和政治博弈的劇情風格。劇本採用『瑪雅預言』『亞特蘭蒂斯』『諾亞』歷史宗教中這些稍顯陳詞濫調的符號,導演沒有打算深入就此末世論的真實性探討下去,而只是需要營造末世的氛圍。對照2012這個並不遙遠的年代,以及亞特蘭蒂斯計劃展開的時間,在看看黑人多數的內閣班底,這個電影應該是一部現在進行時的電影。導演將艾德里安和黑人總統作為這個片段中的正義力量,將白人副總統作為內閣內唯一的准反派,還不留情的揶揄了一把那位「他是個演員,他是在念台詞,不要相信他」的加州州長。導演個人的政治傾向似乎一覽無余,而最後讓黑人總統放棄逃亡,選擇與國民共赴死亡。其煽情段落確實天真的令人難以信服。 這條線索充滿了著選擇,如果說黑人總統的慷慨赴死代表了美國價值觀中的政治正確,內閣班底通過篩選人員才能搭乘亞特蘭蒂斯逃亡的計劃代表了精英主義,副總統及其支持者最後選擇金融寡頭、獨裁者、商業大鱷方能購買求生門票的選擇代表了資本至上的原則、那麼這最後一條才是最可信的,影片在此的邏輯是由世界G8峰會確定少數人逃生的計劃,因耗費巨大,所以由資本家購買十億元一張的船票成為現金流、交由中國製造。考慮到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工廠,人力成本廉價,且開展這樣大的工程或許在程序上不必遭受太多國會和議會方面的阻撓,又擁有著青藏高原的世界之巔。所以我在前面說,中國元素的加入完全是劇情的需要,是很合理的。如此這一條亞特蘭蒂斯方舟的產業鏈就形成了完美的一環。假如末世論和亞特蘭蒂斯方舟的陰謀論是真的,我斗膽站在高層的角度考慮也想不出比這更可能的解決辦法。 但導演給我們高層另一種可能的解釋,這就是白宮首席科學家黑人艾德里安的解釋,既然多數人必然不能存活,誰該聽天由命,誰該搭上這條生命之船呢,艾德里安的選擇既是不選擇。在他和另一位女科學家的對話中,他拿出一本由前面提到的作家柯蒂斯寫的『只賣出不過區區五百本的小說』,此書由艾德里安正在窗上的父親贈送,而他正在不停的閱讀,到此整個故事中至少有三條線索匯聚在了一起,父親買了作家柯蒂斯的小說,把他送給兒子,兒子帶著書活了下來,並將繼續傳播,只要這樣「美國文化就不會滅絕」,艾德里安活下來既是為了繼續傳播現代文明,在這種抓鬮式的生存心態中,艾德里安擺脫對生命的選擇,上升到更為可貴的文化選擇上。 之所以說導演擁有著雄心壯志,除了上述兩條剪輯飛快、動感十足線索之外,還體現在當影片的視點集中在公海上的民運航船時,內景拍攝上在心理節奏上選擇了相對平靜的固定機位和正/反打鏡頭來細細刻畫人物,配合著《1900》般優雅的光影效果和爵士音樂背景,完全COPY《泰坦尼克號》的輪船傾覆鏡頭和「你已經有二十五年沒喝過酒」『我不能離開哈里,離開我哈里根本常不準音調』等樂隊的兩個耄耋老人通過幾句簡短的台詞表現出的跨越時間的滄桑感,分別給家人打得告別電話,已經他們在死亡來臨之時的相互呼叫姓名,包含著濃濃的人間溫情和催人淚下的力量。和公海的場景一樣,盡管洛城和白宮已是兵荒馬亂、奔逃呼救,在西藏的場景里,片段風格也凸顯出一種文藝片的寧靜氣質,老喇嘛和小喇嘛在得知災難來臨時的品茗對飲,奶奶就算知道末日將來也要先做好飯再說的那種固執,無一不是原始的宗族社會對於現代的經濟社會的一種再教育。 作為一部好萊塢災難大片,這部片子堪稱卓越,但長達二個多小時還是能找出一些尿點(PS:意指在不影響情節和觀看愉悅性前提下以小跑去廁所的那個點)對於觀眾來說,影院票價如果太法西斯,也最好忍到720P的資源出來再下。最後,如果有人對我說這部片子「不過是一部好萊塢電影,毫無深度……特效還行,欠缺那種發人深醒的美感……」之類的話,我對此唯一的忠告是「小資是病,得治!」在國內影評的話語系統中,對好萊塢大片一直是不公平的,我只看到這個產業怪獸在不斷進步,而且沒有止境,誠然藝術評論是沒有國界的,但文化心態卻有,如果法國人憑借電影藝術起源地和新浪潮的餘波可以盡情嘲笑好萊塢,那麼中國影人一直憑的是什麼?是站在帝王的高度俯瞰草芥一般芸芸眾生的《英雄》?還是《建國大業》?洗洗睡吧。
⑻ 《阿凡達》最精彩的影評
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時候,是最醜陋的!
⑼ 急求專業影評
本片共有7個段落,講述人在境遇里的悲歡離合。 《狗沒有地獄》 講述一個囚徒出獄後帶著女友登上去莫斯科列車的故事,他是誰,影片沒有交代,只有去往莫斯科這個意象有著必然的政治讀解,而他給女友的戒指表達了他內心的堅定和意志的堅決。這不僅是愛的旅途,也是一次心靈對意識形態的皈依。 《生命線》 以1940年6月28日一個西班牙小村落寧靜、安詳的下午發生的意外(新生的孩子肚臍出血)為故事的開始,給我們講述了充滿人情味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導演以鍾擺的擺動、牆上的老照片、水滴的濺落、人的呼吸、樹上掉落的果子預示時間的流逝。而以聖母像和報紙上的納粹軍人的照片為前後呼應。預示著安寧的脆弱和世界的動盪。也給尋常人安寧的生活里抹上了一絲陰影,但是,影片最後孩子單純、甜美的笑容是寄予人類的希望,一種對未來的樂觀主義態度。 《幾千年前》 白人探險隊給巴西亞瑪遜河流域最後的原住民部落「烏哈烏呼」帶來「文明」的福音,同時也帶來他們沒有過的疾病和困惑,因此使得部落人群降低了天然的免疫力。多年後,我們發現他們的論理觀和生活觀已經開始轉變,美式的棒球帽和T恤已經讓他們遠離了傳統,而他們部落的明天也因為文明的善意「入侵」而成為種群的往昔,他們的家園隨著他們孩子渴望融入現代社會的心而漸漸遠去,同時,帶走的是部落的文化和人類對於歷史的記憶。人類,因為文明的產生、分工的不同而變得遲鈍和懶惰。 《國際組織·拖車·夜晚》 是一部關於因為車禍讓一個女演員滯留在救援車上短短十分鍾的故事。從表面看是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但是導演還是通過救援組織許多為女演員服務不同膚色的面孔,解構了地球是個村落的思想,瞬間可以到達的通訊,中國快餐,音樂的世界性這些話題電影不露聲色地表現了出來。 《距離托那12英里》 描寫一個心臟病人自行駕車跨越荒野尋找求助的寶貴十分鍾,大部分時間描寫的是他行駛在荒漠里的艱難旅程。最後,他因為一個可愛的女孩凱特而獲救。最終是磨難之後的溫馨,當他在醫院睜開眼睛,看見了他的救命恩人凱特,凱特的微笑,就是天使的模樣。 《我們將被掠奪》 本段以戈爾參選美國總統的過程為背景,以紀錄片的訪談的手法,直擊戈爾幕僚的心態,並以對戈爾競選總統宣布敗選的最後十分鍾回顧,揭示政客的內心世界。 《百花深處》 喬遷到高樓大廈是百姓們的願望,在現代化名義下傳統正在推土機下呻吟,而遊子的晚歸,找尋的就是故土的一物一件,尋找祖宗的根,這種沒落的感懷是文化的回憶,我們在日新月異的建設里到底得到了什麼,又因此失去了什麼? 小號篇包括:考里斯馬基的《狗沒有地獄》,講一個男子剛出獄,決定與心愛的女人到西伯利亞追尋新生活。風格維持了他一貫的冷硬敘事模式。
艾里斯的《生命線》以一個西班牙農家為對象,圍繞著嬰兒肚子出血而家人一無所覺的狀態,引發出平靜生活中潛藏危機的連串意象,頗有印象派的味道和大地耕作的凝重。
赫佐格的仿紀錄片《一萬年老去》講亞馬遜森林中一個原始部落的「快進」,信息豐富。
賈木許的《休息·化妝車·夜晚》是一個實時小品,講一個電影女演員在化妝車休息十分鍾的情況,戲劇性不強,但頗有幕後偷窺的味道。
文德斯的《12英里到特洛斯》兼具故事性和公路片風格,乃本集錦的上乘之作。它講述一個年輕男子因食物中毒,自己駕車前往醫院途中實在難以支撐,遂攔截了一個剛學會開車的女孩載他到醫院急診。主角在公路上的感覺,用非常感性的視覺形象加以表現,令人印象深刻。
李的《我們被搶了》是紀錄片,講小布希和戈爾競選總統的爭議,重點是雙方陣營在關鍵十分鍾對選票輸贏確知,顯然戈爾一方認為他們是被犧牲了。
陳凱歌的《百花深處》優雅而傷感,通過一個瘋子讓搬家公司為他尋找已不復存在的故居,反映出時光荏苒,北京四合院的生活方式正消失於推土機的隆隆聲中,不勝唏噓。片中以動畫表現深巷舊宅的映像,頗有魔幻寫實的迷人魅力。
大提琴篇包括:貝托魯奇的《水的故事》講一個印度傳奇,中間穿插著移民和異族通婚等劇情,頗有點「南柯一夢」的味道。
菲吉斯的《關於時間2 》更具實驗性,四格畫面同時表現不同年齡的人物,「歲月不饒人」及人類溝通的主題頗為鮮明,但具體細節挑戰理解力。
曼澤爾的《瞬間》反映同一主題,但極為細膩而流暢,它通過捷克演員魯辛斯基不同年齡的鏡頭組合,呈現了一個帥小伙如何變成一個小老頭。
薩伯的《十分鍾後》講述一個妻子不慎刺傷醉酒回家的丈夫,是中規中矩的小故事。
丹妮斯的《面對南希》講一個教授和他的女學生在火車上討論外國移民對本國的影響,有典型的法國式嘮叨,但主題原地踏步,如同乏味的學生作文。
施隆多夫的《啟蒙》則妙趣橫生,古代賢人的語言配上生活中的點滴細節,組合成關於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精彩反思。
雷德福的《沉溺於星》索性用科幻故事反映天上和人間的時間差,片中的老爸從太空旅行回來,兒子已經比他老多了。
戈達爾的《時間的黑暗中》依然是高瞻遠矚的夢囈,將世界大事和時光流逝融為一體。額··夠了吧···累·····
⑽ 急求電影《cashback》的影評~
在豆瓣上轉載的 出處: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44567/
《超市夜未眠》:人生拐角的靚麗修補
美好時光肯定是短暫的,但人們在潛意識里卻希望它永恆。這種感覺很真實,也很可笑。因此,在瞬間美好中生活的人不計其數。這些人對於美好的概念性認知都源於自我憧憬而來的那一個瞬間。現實是,無法忘懷的猶如鏡頭定格一樣的美妙瞬間竟然可以支撐一個人走到底抑或拖累一個人的一生。例如,《超市夜未眠》中的本的兩段刻骨記憶:女友在夕陽下的美麗讓他瞬間陷入愛情。又例如,在本的面前女友爆發性的決裂讓他在不久以後就陷入高度失眠狀態。這就是某些瞬間造就的心理傾向,有可能是幸福感,也有可能是精神障礙。
《超市夜未眠》中的時間停頓很有趣。總計四次,每一次都代表著某種心態。這些心態,都是純粹男人的認知極點。
第一次時間停頓,靜止的超市甬道間的顧客們,那些被本剝去衣裝的美麗女性。由這些美麗的胴體引發的男人性心理的形成是典型的。對女性身體天性中存在的依戀和愛慕以及無法控制的原始慾望是男人性心理以及生理的常識性心態。
第二次時間停頓,是可笑的足球比賽。男性心態中的關於自尊得失的潛在問題得以爆發。愚蠢的四人組合被更為愚蠢的老闆帶領下,虛妄誇大的與專業同行競技。在男性參與的所有的競技和競爭中,弱者的自尊是在一種很難堪的狀態下封閉維系的。本最後時刻的叫停時間實在是由於不堪忍受而導致的。基於本的團隊以及領導在球場外同樣的低能和庸俗,這一段可以看作一個躊躇滿志滿懷希望的男人在惡劣生存環境臨界於垮掉的心態,是那種無助和沮喪交織、被愚弄和被羞辱的絕望無奈之感。
第三次時間停頓,是為人處事的關鍵點。也許是命運,也許是有意而為,也許是無中生有,反正在這個關鍵點上,誤會和錯誤的判斷都在產生。這個關鍵時刻,可能會改變一切,可以毀滅其實最為脆弱的愛情之花。因為,對於個體來說,這個世界所隱含的存在的包圍自己的種種危險都需要果斷回絕。遇見這種不利的關鍵點很可怕,本遭遇的是讓人傷心的一幕。他即使可以停止時間的流動,也無法改變已經注入人心的認知。
第四次時間停頓,是男人引領女人走入浪漫。這種時刻對於每個男人來說,都希冀成功的運用瀟灑、浪漫和掌控一切的實力帶給自己心愛之人一種鍾愛,有一種渴求被認同的強烈意願。之前,本的誤會雖然厲害,但他通過自身的長期積累,完全可以適時消解怨怒。這次的停頓其實是一種極致的美好,是每個人心目中的支點,抑或是一種擔負一生的溫暖感受。對於終成眷屬的愛情,這個時刻更是讓人永生難忘。
導演肖恩埃利斯設置的四次停頓,四種心態,在現實中的真實感受都是短暫即逝的飛速流失。而且,對於隨後的生活質量也影響得相當嚴重。事實上,這些短暫時刻不由分說就改變了我們的心路歷程。而我們,只是記得這些事情之前之後的辛酸苦辣,都來不及細細琢磨這其中的意味。《超市夜未眠》在幻想中設立的時間停頓,由著背景音中哲學思辯一般的心理分析,讓我們停留在那種很容易獲取共識的心理情境中尋找生活的答案。這種完全不符合邏輯的情境設置類似一個哲人的冷靜沉思,實際可以看作是一個人的一段段的思維過程。因由男人人生中的幾個關鍵點,回朔過往,從而修正在這些關鍵點上的失敗所帶來的心理創傷,有一個閉環效果。實話實說,這種常見的時間停頓的創意在《超市夜未眠》中並不是如何新鮮,只是一種模式化的新穎套用,卻更適合導演要引領的劇情內涵和藝術表現手段,有些工匠氣。而反觀歌劇配人物特寫、雪花靜止等場面,又的確值得讓人盛贊。
《超市夜未眠》貌似一部稍顯前衛的、影像出眾的、充滿深意的、有所晦澀的藝術電影,甚至犀利的表現手法也帶有超前意識。但是,影片的核心結構卻是一部如假保換的溫馨浪漫喜劇,而且是眾人皆知的那種。影片一直把握著青春騷動的脈搏,以一種過來人的語境幫忙分析男人世界中的愛情和人生觀,將男人在結婚之前的青春生涯統統包含在內並予以講述。這個電影,真正致勝的要領在於即沒有唯美的空中樓閣,也不見悲哀的人生鞭苔。只是用一種冷靜卻不失絕望的稍顯黑色的樂觀心態觀察世界並接受世界。這一點,無疑讓影片從虛幻和繁復中簡單而出,讓人喜聞樂見又不失高雅。當然,《超市夜未眠》的內在訴求就是娛樂大於反思,通俗大於晦澀的。
這部影片還有一部同名的18分鍾短片,04年極為成功的震撼過人心。這部長片版就是加入了來龍去脈,因果關系的集合品。據說,長片的水準不如短片來得高明。但總體來說,《超市夜未眠》完全是一部可以打動人心,並可以讓人堅定生活信念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