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觀後感
Ⅰ 文化覺醒中國崛起讀後感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是周恩來爺爺的名句,它激勵著一代代青少年奮發圖強、努力向上的鬥志。我們當代的小學生不僅要掌握課堂上的知識點,還要更多誦讀古代聖賢經典、科普知識書籍。
在每周一的清晨,我們學校總會舉行升旗儀式,那鮮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蔚藍的藍天下,伴著初升的朝陽,在嘹亮的歌聲中,冉冉升起。此時,耳畔響起了那雄壯的旋律,當少先隊員在國旗下講話的時候,我的腦海中如江水一樣的翻滾著……
當時的舊中國,正值混亂、屈辱的年代,鴉片戰爭的失敗,《辛丑條約》的簽定,香港、澳門的割讓,山東半島的侵佔,東北三省的淪陷,圓明園的毀滅,南京的大屠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中國正在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恥辱。
仰望著五星紅旗,回首千百年來舊中國所受到的恥辱,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喚醒了東亞雄獅,中國,從此覺醒了,發展了,滕飛了……
在《歷史的選擇》一文中,我看到了少年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故事,目睹了伯父所說的中華不振國人就要受欺負的社會慘狀,就立下了要為祖國而讀書的志向。修身課上他更說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樣的豪言壯語,贏得了魏校長的喝彩。「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想,再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的眼中,一定閃爍著一種光芒,這種光芒,讓人們看到了新中國的希望。為了這無比遠大的理想,他遠渡重洋,東渡日本……在他的心裡,我相信始終是「中華,崛起,讀書」。他的理想實現了,中國這條東方巨龍已經大跨步向新時代邁進……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1990年,亞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了,2008年,象徵著奧運的五環旗也在北京鳥巢的上空漂揚了,人民的生活將更加美滿幸福了……
然而,生活的富裕,使不少的學生開始了安逸的生活,他們不認真讀書,不好好寫作業,有的不按時到校學習,他們沉迷於網路、游戲室,不思進取,可他們想過沒有,新中國的崛起,是靠無數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是靠13億中國人努力奮斗才得來的,如果我們這樣下去,中國不又走回原來的老路了嗎?
今年,十二五規劃已經全面啟動了,為了我們的理想,為了我們的中國能更好的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我們一定要好好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Ⅱ 文化崛起,中國崛起讀後感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是周恩來爺爺的名句,它激勵著一代代青少年奮發圖強、努力向上的鬥志。我們當代的小學生不僅要掌握課堂上的知識點,還要更多誦讀古代聖賢經典、科普知識書籍。
在每周一的清晨,我們學校總會舉行升旗儀式,那鮮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蔚藍的藍天下,伴著初升的朝陽,在嘹亮的歌聲中,冉冉升起。此時,耳畔響起了那雄壯的旋律,當少先隊員在國旗下講話的時候,我的腦海中如江水一樣的翻滾著……
當時的舊中國,正值混亂、屈辱的年代,鴉片戰爭的失敗,《辛丑條約》的簽定,香港、澳門的割讓,山東半島的侵佔,東北三省的淪陷,圓明園的毀滅,南京的大屠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中國正在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恥辱。
仰望著五星紅旗,回首千百年來舊中國所受到的恥辱,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喚醒了東亞雄獅,中國,從此覺醒了,發展了,滕飛了……
在《歷史的選擇》一文中,我看到了少年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故事,目睹了伯父所說的中華不振國人就要受欺負的社會慘狀,就立下了要為祖國而讀書的志向。修身課上他更說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樣的豪言壯語,贏得了魏校長的喝彩。「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想,再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的眼中,一定閃爍著一種光芒,這種光芒,讓人們看到了新中國的希望。為了這無比遠大的理想,他遠渡重洋,東渡日本……在他的心裡,我相信始終是「中華,崛起,讀書」。他的理想實現了,中國這條東方巨龍已經大跨步向新時代邁進……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1990年,亞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了,2008年,象徵著奧運的五環旗也在北京鳥巢的上空漂揚了,人民的生活將更加美滿幸福了……
然而,生活的富裕,使不少的學生開始了安逸的生活,他們不認真讀書,不好好寫作業,有的不按時到校學習,他們沉迷於網路、游戲室,不思進取,可他們想過沒有,新中國的崛起,是靠無數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是靠13億中國人努力奮斗才得來的,如果我們這樣下去,中國不又走回原來的老路了嗎?
今年,十二五規劃已經全面啟動了,為了我們的理想,為了我們的中國能更好的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我們一定要好好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Ⅲ 文化中國(金波)觀後感
前些天,不經意間看到了PPS上的《文化中國》欄目,於是隨便點擊了兩段故事:傳奇女皇武則天和紅樓夢中的職場人生,聽完之後感覺受益匪淺。 該欄目是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升觀眾人文素養為宗旨的紀實類文化節目,由故事、現實場景、圖片、文史影像資料、和部分情景再現等多種文化元素和紀實手法組合而成。主持人今波引出故事,學者、專家對故事進行詮釋,通過二者的對話,讓觀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品味一段又一段有趣的歷史故事。 我們從小就愛聽故事,聽故事的過程是一種享受,聽名家講故事更是回味無窮。《文化中國》,會讓思維變得更開闊,原來,一段歷史故事,一個歷史人物,一部經典著作,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啟迪和智慧。比如《紅樓夢》,我們大多數人關注的是寶黛釵的愛情故事,但《文化中國》卻從職場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人物的職場智商指數,全新的視角給我們全新的啟迪;再如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武則天,一般人會認為她為了謀取皇位而不擇手段,心狠手辣,但《文化中國》以客觀的視角對武則天進行評價,有理有據,讓人信服。 《文化中國》是一檔非常有內涵的節目,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觀看它,喜歡它,從中獲得豐富的歷史文學知識和寶貴的人生啟迪
Ⅳ 圖解中國文化讀後感
《圖來解中國文化》這本書使自我受益匪淺,讀完後,我了解到了很多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
中國的傳統文化習俗不勝枚舉,諸如剪紙、對聯、古詩、傳統節目等,春節對於炎黃子孫來說是最重要的節日了。
從這本書中,我了解到了很多有關春節傳統習俗的由來。據說,古時候有一個叫年的大怪物,每到春節它就會出來危害百姓。後來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用紅紙剪一個「福」字貼在門上,在紅紙上寫一些吉利話也貼在門上,那叫年的怪物怕紅色就再也不敢來了。從此人們年年貼春聯,;流傳至今。每到過年,街上彩旗飄飄,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家家戶戶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小朋友們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到了晚上禮花滿天,與家人一起吃餃子看晚會,精彩的表演引的我們哈哈大笑,如果天天過年該多好。
春節過後就是元宵佳節,也是團圓節,這天吃元宵、猜燈謎,寓意家家團團圓圓,合家幸福、安康,每人心中無比幸福快樂。中國傳統節目豐富多彩,讓我們的傳統節日永遠繼承下去,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光輝燦爛。
Ⅳ 求一篇中國文化要義讀後感
中國文化常識讀書報告 劉偉安 6S (24) 建築1.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特色.重要古建築類型介紹1.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特色建築,無論是單體建築,群體建築,都出於實用的需要.中國古總是既有實用價值又兼具觀賞價值.不同的建築物有不同的實用要求,也就分別體現出程度不等,風格相異的觀賞美;材質(木,磚,石)的利用,色調的選取,又使它們增加厚重感或輕盈感,分別顯示了雄渾,軒昂,素樸,秀麗等觀賞美.房屋建築以「隔而不隔」為設計特色.單體的小小民房,有它的建築「細胞」----「間」.原始社會的房屋都是木支柱的圓頂或方頂小屋組合.後來發展成為民房基本結構方式:先立柱,柱上架梁,梁與梁之間用檁和枋橫向聯結,分...
中國傳統文化第一篇050141062 勞瓊怡 唐風宋韻 悠悠我心 有一種情結就好象已在內心深處紮根一樣,淡淡的,卻始終縈繞在心間,揮散不去.王國維曾說過對詩的探討有三個階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探索;"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迷戀."眾里尋她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頓悟. 喜歡古詩詞,源於16歲時的一次偶然,無意翻閱了白居易的《長恨歌》,突然發現原來一向被世人所唾棄的李楊的愛情在一個詩人筆下原來是如此的盪氣回腸,可歌可泣,然後就迷戀上了古詩詞.就象古代那一女子看到書生的第一眼時,就輕吟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當西方文明扣開中國的大...
Ⅵ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讀後感300字
一、
要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可數不勝數,如剪紙、對聯、古詩、傳統節目,春節是我們最重要的節日了。
據說,古時候有一個叫年的大怪物,每到春節它就會出來危害百姓。後來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用紅紙剪一個「福」字貼在門上,在紅紙上寫一些吉利話也貼在門上,那叫年的怪物怕紅色就再也不敢來了。從此人們年年貼春聯,;流傳至今。每到過年,街上彩旗飄飄,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家家戶戶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小朋友們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到了晚上禮花滿天,與家人一起吃餃子看晚會,精彩的表演引的我們哈哈大笑,如果天天過年該多好。
春節過後就是元宵佳節,也是團圓節,這天吃元宵、猜燈謎,寓意家家團團圓圓,合家幸福、安康,每人心中無比幸福快樂。中國傳統節目豐富多彩,讓我們的傳統節日永遠繼承下去,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光輝燦爛。
二、
《三字經》與四書五經在中國這條歷史長河中有如漂流瓶一般,傳到五湖四海,讓中外的人們了解到中國的文明。
《三字經》在我們看來,就如兒歌一般琅琅上口,裡面卻蘊含著豐富的哲理,讓人們在這如兒歌一般的的經文中受益匪淺。而四書五經中的《論語》讀起來卻並不是這種感受,其中「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是我認為比較好懂的一句,而且又富含哲理,意思是:天氣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只有松樹與柏樹永遠是碧綠的,很清楚得看出這是孔子的感嘆。這一句說明了:人要在艱難困苦中才看得到他的人格,平常看出來的不一定準確。
《論語》,這是一本記載著古人美好思想的史書,以語錄的形式讓我們後人,以這些話為目標,努力地做到這些優秀的品質。所以,我希望,同學們能夠以《論語》、《詩經》、《大學》、《中庸》等書中的一些名言,鼓勵自己,讓自己把這些優良的傳統做得更好。
Ⅶ 了解中國文化的讀後感 作文五百字
文化是民族的符號。一個民族的崛起,除了經濟的強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榮。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文化的復興也隨之擺在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面前。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雖歷盡滄桑,仍然昂首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傳居功厥偉。文化不絕,民族就不滅。在這個意義上,傳承、弘揚我們的文化,可以說是我們民族復興的首要任務。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持續升溫,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日增,對經典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神州大也,處處弦歌之聲,誦讀經典,蔚然成風。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時代正在悄然來臨!所謂文化自覺,是指認識並繼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時代加以發揚光大,在此基礎上與其他文化展開平等對話,取長補短,和諧共處。文化自覺帶來的將是文化的復興、民族的復興,將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春秋戰國時期,是思想空間活躍、文化極度繁榮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里,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孫子、韓非子等諸子並作,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百家蜂起,出現了中國文化史的第一個高峰,也由此奠定了中華古文化堅實的基礎。其中,儒家學說是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派學說。
儒家學派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創立的學派,是當時百家爭鳴中的重要一家,居十家之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和雜家)。《論語》、《孟子》、《荀子》等著作是這一學派的代表作品。
其中,《論語》是最適合我們八年級學生的著作,。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與我探討學問),不也很快樂嗎?學了並時常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沒什麼不滿,不也算得上君子嗎?」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孔子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在學業上陷入困境。」,
五千年悠悠華夏文明史,孔子就站在它的中間點上他一手創建了影響身後二千五百多年的儒家和儒家學派,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和開山鼻祖。孔子之前的中國文化,賴孔子而傳;孔子之後的中國文化,賴孔子而開。儒家思想是真正傲視百代的大智慧。了解儒家精神,就能透徹地了解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內核,就能了解中國人豐富玄奧的內心世界,更能了解中華民族歷劫不滅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動源。
Ⅷ 《中國文化與中國人》觀後感
正文:
我今天要講的是:「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為什麼要講這個呢?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都生活在中國文化的環境和氛圍之中,我們的所作所為,生存發展都是與這個文化密切相關的。如果不了解中國文化,我們就不能了解自己;我們不了解自己,就很難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
一、什麼是文化
那麼我們馬上要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文化,或者說,什麼是中國文化。當然,要回答「什麼是中國文化」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什麼是文化。那麼什麼是文化呢?文化學上關於「文化」的定義大約有兩三百條,今天下午如果我來講這些定義的話,恐怕要走掉三分之二的聽眾,我還是來講一個故事吧。有四個人去咖啡廳喝咖啡,發現杯子里有一個蒼蠅。第一個發現的是英國人,他站起來,掏出錢包,抽出一張鈔票,壓在杯子下面,就走人了。為什麼呢?因為咖啡里有蒼蠅是不能喝的,他肯定也很憤怒,但他是紳士,不能發怒,於是就用付錢但不喝咖啡的方式來表示抗議。第二個發現的是日本人,他勃然大怒,「八格牙魯!」再把服務員叫來:「你的什麼的幹活!蒼蠅的有!你們懂不懂管理啊,還想發展?」很是憤怒.因為日本人做事很精緻很到位,不允許出現這種狀況的。第三個發現的是美國人,他笑了,用手指一勾,把那個服務員叫了過來:「不錯啊,咖啡里還有蒼蠅啊,不過在我們美國咖啡不是這樣上的,我們是先端上來一杯咖啡,再端上來一罐牛奶,再端上來一小碟方糖,再端上來一小碟蒼蠅,我們想放多少放多少。」美國人有幽默感,他用這種方式表示抗議。我就要提出一個問題了,如果是中國人呢?中國人會說:「去!把你們領導找來!」這是什麼不同,這就是文化的不同。
中國人是有事找領導,美國人有事找律師。比方說,兩個人在路上車子相撞了。他們是不會吵架的,雙方會走下車來,相互交換一下名片,然後說,請找我的律師。因為美國是一個法治國家,它的文化就是法治文化。雖然他們也不喜歡律師,美國人對於律師是一個矛盾的態度。美國有一個笑話,一對年輕人上了天堂相愛了,然後他們去找上帝:「上帝啊,我們想結婚。」上帝對他們說:「這個事情很好辦,一個星期以後會有一個牧師上天堂,他可以為你們主持婚禮。」一個月之後,年輕人又來找上帝,上帝啊,我們要離婚。上帝說,這就難辦了,天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有律師上天堂呢!這個笑話說明美國人不喜歡律師,但是又離不開律師。因為他們是法治國家,講究任何事情通過法律的途徑來解決。但是咖啡里有一個蒼蠅的事情實在不值得去找一個律師來,那麼就調侃兩句服務員也就算了。這說明咖啡里有蒼蠅這件事任何人都要憤怒的,但是表達憤怒,提出抗議的方式是不同的。
因此,我們就發現,文化和方式是有關系的,或者准確地說,文化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式。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生存和發展方式。包括交際方式、包括各種方式,由此構成了不同的文化,比方說西方人見面hello,你好,握手,如果關系親密的可以擁抱。中國人見面會寒暄,"久仰""久違了",這就是不同的方式。又比方說,西方人吃飯用刀叉,中國人吃飯用筷子,這也是不同的方式。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方式放在一起比較一下,就會發現這些方式背後有些共同的東西。比方說,這兩種方式就體現出西方人和中國人不同的性格,西方人性格外向,中國人性格內向,所以,西方人伸出手去握別人的手,中國人伸出手去握自己的手;西方人用刀用叉,都是進攻型的,中國人用筷子是向內用力的。一個是交際方式,一個是進餐方式,在這兩個不搭界的方式中,我們發現了其共同的東西。這說明了在許多具體的文化方式之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式,一個方式的方式,一個總的方式,這個我們就稱之為「文化的思想內核」。
二、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核
由此又引出一個問題,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什麼?我還是來講故事,有一位先生在台 灣一家公司做公關經理,負責接待各國各方來的客戶。有一天,來了兩個美國人,老闆就對 這位公關經理說:「小吳啊,請兩位美國客人吃個飯吧。」中國人的習慣是客人來了要接風,客人走了要餞行。老闆沒有時間,就安排公關經理去請一下,可小吳想,三個人怎麼吃呢,點菜也不方便。於是,他就再叫了五個同事,八個人正好一桌。到了餐廳,服務員把菜單遞上來了,公關經理馬上把菜單傳給美國人,請他們點菜。其中一個美國人在美國唐人街吃過中餐的,很內行,他打開菜單一看。哎,芙蓉雞片,OK,點了。然後,再傳給另一個美國人,而那個人從來沒有吃過中餐,看都看不懂。於是,小吳接過菜單,讓同事們一人點一個。最後,菜單又傳到那個美國人手裡,他還是不會點,於是,小吳說:「還缺個湯,要不你就點個榨菜肉絲湯吧。」OK!這美國人欣然應允。第一個上來的是芙蓉雞片,那個點菜的美國人認識的,就把這道菜端在自己面前,說了聲「sorry」,就開吃了。主人傻眼了,思忖道:「要不我們也像他一樣,誰點的菜誰吃」。結果,大家吃了自己點的菜。最後上來了一大盆榨菜肉絲湯,主人這時候也說不清楚了,不知該如何解釋,這位美國人硬著頭皮喝下了榨菜肉絲湯。我覺得,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兩種文化不同的不同思想內核,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核是個體意識。怎麼講?點菜吃飯在西方人看來是個人的事,所以,每個人是自己點,自己吃。甚至他們在約會時也是各點各的菜,各吃各的飯,各買各的單。而在中國人這里,一旦聚在一起吃飯就是大家的事情,是群體的事情,個人點的菜是給大家點的,上菜以後也是大家吃的,當然,最後誰請客誰買單,但如果是哥幾個聚會,大家就會搶著買單,不分你我,不分彼此才顯得親熱,要不就不聚在一起吃飯了。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兩種文化思想內核的不同。
但是我們得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個體意識,什麼叫群體意識?個體意識是這樣一個概念,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人,每個獨立的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社會就是由這樣一些有著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個人組成的,個人是社會的最小單位,一個不可再分割的單位。由於每個人都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所以每個人的行為都由自己來決定和選擇,並由自己負責。比方說,剛才的芙蓉雞片,自己選擇自己吃,即使剛才的榨菜肉絲湯是在誤導下做的選擇,但他還是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每個人都有獨立人格,獨立人格是不可侵犯的,因此,西方人不讓菜,每個人吃自己的菜,這與我們中國人的觀念是相反的。在中國,主人會把菜先夾給最尊貴的客人,但在西方人看來,這簡直是強暴,憑什麼規定我要吃這個東西,而我們把這認為是善意,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客人。會發生文化的沖突,產生文化的誤會。
而在中國,個人做的事情都是為了群體,是要向群體負責的。所以,在我國,請客吃飯時,會不會點菜就是一門藝術。尤其是辦公室主任這樣的角色,一定要掌握這門藝術,要保證所點出來的菜皆大歡喜,還要品種齊全,五顏六色,豐富多彩,同時,不能超過規定的預算,這是不容易的,所以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實際上,我們可以從很多細節看出這兩種文化的差異。比如說,美國人寫信時,一定是先寫名字,家庭地址,再是城市、省份、國家、越是群體的,越放在後面;而中國人是倒過來的,越是群體的,越放在前面。凡此種種,都說明我們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核是個體意識。這是我們得出的又一個結論。
三、中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核如何形成
(一)西方人處理人際關系的手段
同時,再引出了一個問題。這兩種文化的思想內核是怎麼形成的呢?這個問題就要說得比較長遠一點了。今天我們所講的西方文化的源頭是古希臘文化,古希臘文化產生於公元前 10世紀,有一支北方來的阿卡亞人來到了希臘半島,阿卡亞人是雅利安人的一支,雅利安人是來自北方的人種,其特點是身材高大,皮膚白皙,黃頭發、藍眼睛,是標準的白種人。不知何故,雅利安人從北方南下,一支來到印度,一支來到希臘。阿卡亞人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們來到希臘後,發現這里既不適合畜牧業的發展,也不適合農業的發展,因為這里的土壤十分貧瘠,但倒可以種橄欖樹,橄欖可以榨油。於是,他們就在這里發展手工業,生產橄欖油和盛放橄欖油的陶罐。另外,他們還發現一個問題,希臘半島海岸線曲折而漫長,當順風順水的時候,只需一天就可以到達彼岸,因此,也適合發展航海業。手工業加航海業的結果就是工商業,於是希臘人就把自己變成了工商業的民族,工商業民族的特點就是產權必須明晰,產權必須明晰要明確到個人,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可以用來交換,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這些個人都必須流動,因為商品和貨幣要流通,商業的從業人員就要流動,因此,在這個節骨眼上,希臘民族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即炸毀了氏族血緣關系,使之變成了一群獨立的、分散的、相互之間沒有依附關系的個人。
好了,馬上問題又出來了,我們知道,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但人是一種雙重的存在物,他既 作為個人而存在,又作為社會的存在物而存在。一方面,每個人都是單個的,獨立的,另一方面,我們這些獨立的人只有組成社會才能生存。每個人都有獨立意志,都自行其事,但是如果我們一人一個想法,那豈不是要天下大亂。必須有個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有件東西來維系我們之間的關系。由於希臘民族是一個工商業民族,他們首先想到的手段是契約,商業社會的經濟關系是靠契約來維系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合同。商業社會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信守合同,而且在合同面前是人人平等的。西方人於是就想到用合同關系來處理彼此之間的人際關系。
事實上,西方人的人際關系就是契約關系。比方說婚姻關系,結婚在西方人看來就是簽約,他們的婚禮有一個牧師來主持,牧師會問雙方是否相愛,是否願意和對方長相廝守,當雙方都給予肯定的回答後,牧師要求雙方相互交換戒指,然後雙方可以接吻了。這個過程是什麼意思呢?回答問題其實代表了本合同表示當事人真實願望,因為我們知道,合同必須體現當事人的真實願望。至於真實願望的內容,法律是不管的,比如西方人可以在遺囑中表示把他的全部財產留給他的狗。戴上戒指表示在合同文本上簽字,接吻表示交換合同文本。所以,西方人的婚禮完全是一個簽約儀式,由於雙方的婚姻關系是一種契約關系,因此他們有一個節日叫「結婚紀念日」,每到這天,夫妻倆總要慶祝一下,這是什麼意思呢?重申合同有效。
這個結婚是這樣解決了,但是人與人之間也不光是結婚,當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婚姻關系,還有別的問題要處理,於是,西方人想到,我們應該簽一個大家的合同,一個大家的契約,來規范社會行為,這個契約就叫做「法律」。法律是什麼?法律就是全體公民簽署的規范社會行為的契約,簡稱「社會契約」或「全民公約」。所以,法律就是契約,但它不是甲方和乙方的契約,而是全體公民的共同契約,這個契約一旦簽訂,所有人必須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來源於「契約面前,人人平等」。在商業契約上,甲乙雙方是平等的,那麼在社會契約面前,所有的人也是平等的,一旦違約,就要受到懲罰。
但是法律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比方說,法律就不能解決道德問題。舉個例子,法律可以禁止公民縱火,但是法律不可以規定公民救火。因為公民不一定有救火的能力,有救火的技術,如果規定每個公民都要去救火,那就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法律只能規定消防隊有救火的義務,如果消防隊不去救火,那就是不作為。但社會又要提倡見義勇為,而因見義勇為產生的問題靠什麼來解決呢?靠道德來解決。
而道德是一種什麼東西呢?道德是一種「軟控制」,是訴諸良心的。一旦產生道德問題,我們就會問,你有良心嗎?如果對方回答,沒有。那我們就拿他沒有任何辦法了。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宰予,他問孔子:「為什麼父母親死後,我要披麻戴孝三年呢?為什麼三年裡我不能吃白米飯,穿綢子衣服呢?」孔子說:「我給你講一個道理,一個小孩子要長到三歲的時候,父母才不抱他,叫做『三年乃免於父母之懷』。父母抱了孩子三年,所以孩子以後要居喪三年作為回報。再說了,父母去世後還不到三年,就吃起白米飯,穿起綢子衣服,你心裡過得去嗎?」宰予說:「過得去啊,我很安心啊。」把孔子氣得直哆嗦,他說了句:「汝安,則為之。」意思是,你覺得良心過得去,你就做吧,我管不了了。
所以道德是一種「軟控制」,那麼道德它又是不能不講的,你得有一個硬控制。有的人說設立「道德法庭」,這是不對的,把道德和法混在一起了。怎麼辦?得有個辦法解決,我們只能再簽一個契約,同誰簽呢?同上帝簽。於是說,如果一個人不道德,死了以後就不能上天堂了,只能下地獄。上帝和我們約定,你皈依我,你一生行善,我保證你死後上天堂,而那些背叛諾言的違約者將下地獄。善惡問題解決了,是非問題還沒有解決啊。當我們發生糾紛時,這個事情誰對,誰不對,又該誰來裁決呢。再簽一個契約,這個契約就是科學。就像我們約定一加一等於二。這叫做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就有了四個契約。契約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所以,西方文化的很多東西就可以還原為契約了,西方人處理人際關系的手段是契約。
Ⅸ 一篇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讀後感400字
一、
要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可數不勝數,如剪紙、對聯、古詩、傳統節目,春節是我們最重要的節日了。
據說,古時候有一個叫年的大怪物,每到春節它就會出來危害百姓。後來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用紅紙剪一個「福」字貼在門上,在紅紙上寫一些吉利話也貼在門上,那叫年的怪物怕紅色就再也不敢來了。從此人們年年貼春聯,;流傳至今。每到過年,街上彩旗飄飄,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家家戶戶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小朋友們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到了晚上禮花滿天,與家人一起吃餃子看晚會,精彩的表演引的我們哈哈大笑,如果天天過年該多好。
春節過後就是元宵佳節,也是團圓節,這天吃元宵、猜燈謎,寓意家家團團圓圓,合家幸福、安康,每人心中無比幸福快樂。中國傳統節目豐富多彩,讓我們的傳統節日永遠繼承下去,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光輝燦爛。
二、
《三字經》與四書五經在中國這條歷史長河中有如漂流瓶一般,傳到五湖四海,讓中外的人們了解到中國的文明。
《三字經》在我們看來,就如兒歌一般琅琅上口,裡面卻蘊含著豐富的哲理,讓人們在這如兒歌一般的的經文中受益匪淺。而四書五經中的《論語》讀起來卻並不是這種感受,其中「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是我認為比較好懂的一句,而且又富含哲理,意思是:天氣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只有松樹與柏樹永遠是碧綠的,很清楚得看出這是孔子的感嘆。這一句說明了:人要在艱難困苦中才看得到他的人格,平常看出來的不一定準確。
《論語》,這是一本記載著古人美好思想的史書,以語錄的形式讓我們後人,以這些話為目標,努力地做到這些優秀的品質。所以,我希望,同學們能夠以《論語》、《詩經》、《大學》、《中庸》等書中的一些名言,鼓勵自己,讓自己把這些優良的傳統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