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電影影評1500字

電影影評1500字

發布時間: 2021-02-20 17:27:44

『壹』 求一篇1500字的 《活著》影評

生而為人,自然逐漸會經歷一些生死,開始明白世間的無常是常態。


常常兀自擔心會遇見無法承擔的失去,父母老去、配偶意外、子女夭折,種種庸人自擾,因此也格外好奇天災人禍後究竟該如何繼續。范儉《活著》一片,描述了在5.12中失去女兒的夫妻,以一種苦中作樂的方式恬淡地接受著命運,我想與其視作逆來順受,倒不如視為一種安於天命的釋然。


於是,對於如何走出真正殘忍的苦痛,我想大致可作如下這般想法罷。



1面對


「面對」兩字,也可謂老生常談。輕,則於言談間吹浮鴻毛;重,則於行為中如移千鈞。


面對的意義,首先是面對「失去」的既成事實。人死不能復生,任何人無法下至陰曹地府,在奈何橋頭攔下魂魄,也無法逆行時光,使河流倒淌。偶爾的恍惚和回憶無法避免,沉浸其中卻於自身諸事都無益處。



其次,是面對無法糾正的因果鏈。人在無法抗衡的自然規律之下,自然渺小,無法穿越時光,找到引起山崩地裂的蝴蝶,也難以追根溯源去計較三峽工程救援隊伍等宏觀敘事體質問題。微觀個體的命運,只能是時局中的一個縮影,一個必然負擔者、必然犧牲者。



繼而,面對自身的所作所為。父親祝俊生有一場訴說震時情境的鏡頭。他說,下午3點左右,他跑到廢墟里呼喚女兒,女兒還神氣活現地回答「爸爸,我在這兒」,到後來救援隊阻隔了眾人,卻仍至晚間21點還沒救出女兒時,他再喊女兒名字時,小孩已經很虛弱了。父親難掩愧疚地說「這輩子,我對不起她。」


在這場災禍中,個體自身做了什麼,沒做什麼;哪些責任在己,哪些不在己——分清楚這些,我想能稱得上是真實面對了。


而擴展到社會范圍,以紀錄片的方式,拍攝下這對夫妻的重建生活的心路,也是一種更廣闊的角度上的「面對」。




2分擔


經歷過相識的同齡人意外去世,因是家裡獨子,母親整日卧榻,不言不語,父親尚可作堅毅狀,接待親友。而汶川之後失去子女的那批父母,他們互相引為「同道」人,在對鏡頭和外界訴說時,常會說「我們那批人」這樣稱謂。想來,這樣的分擔,確可大大減輕苦痛。因為「理解」從來都是最好的安慰劑。我們普通人尚且得一知冷暖之人便覺足矣,何況在苦難之下,真正的理解與懂得,自是安全與倚賴的潤澤之源。




3恩愛

分擔能減輕痛苦,那麼和睦的夫妻關系對於傷痛治療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了。


很欣賞葉紅梅祝俊生這對夫妻的性格。


葉紅梅說「班上有三對家長離婚了」,可是葉祝二人即使貧賤,卻從無勞燕分飛的打算。葉紅梅一次次地跑醫院,丈夫只覺心疼至極。即使也提到過「離婚」,也反而更像是夫妻間的默契玩笑。



年歲漸長,越發喜愛在細節中體味人物的性格。葉紅梅長得可算不好看,又大又鼓的嘴巴,顴骨上兩團高原紅,然而一雙黑眼珠子卻格外純稚,不僅沒有女人的顧盼生輝,反而有種女童的「呆萌」。她不屈不撓地抽血,指望再生個小孩;她聽丈夫與親友談笑時,常露出呆滯的笑容。再觀丈夫祝俊生,五官可算得英俊,職業不佳,偶爾也會軟弱,但舉手投足間並無奴顏媚骨的卑怯,能夠體恤妻子「身體受不了就不要再生了」,在生死等人生問題上也具備著難得的坦然心態。



葉祝這對夫婦,在失去女兒後,仍不時會冒出些打情罵俏的戲言。比如一位好友懷孕成功後離去,許是因為孤單,祝俊生格外難過起來,葉紅梅便嘲笑他「人家走就走啊,這有啥好哭……」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對苦難的釋然和寬容越發的鮮明起來。最後一次人工試孕失敗後,葉紅梅微笑著說「沒有」,祝俊生看著化驗單,也淡淡地笑起來。兩人自我解嘲地走下樓去。


我想說,選對一個愛人過日子非常非常重要。好的夫妻感情,可以在兩人之間形成屬於自己的小宇宙。


比如經典美劇《成長的煩惱》中的父母形象,在當時稱為一種很好的典範,即夫妻關系是獨立於家庭關系的,夫妻關系並不完全受制於家庭關系。生養了三四個子女後,傑森和麥琪仍然有火熱的互動和夫妻生活。



還有比如鉈中毒的清華女生朱令,其父母也是受了人間至苦,撫養兩位女兒成人,一位失蹤,不見屍骨,另一位殘障終身。常常想朱令父母究竟如何照顧智商只有7歲的朱令,繼續這平靜又簡陋的生活,內心到底要多堅強才能做到。



或許使人能扛起這些的,正是夫妻之間的恩愛,這使得每一秒的相處都產生愉悅與撫慰。兩人間形成一種同盟、一種互相治癒的能力、一種獨立於外界的精神世界……




4獨立


陳寅恪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我想,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做學術,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重要。


夫妻關系獨立於外部世界,使得兩人可以扛起苦難,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獨立,也更是使得父母可以坦然接受失去子女的方式。


祝俊生指著女兒相片說「我這輩子對不起她!」,其中透露出的信息,是他並未將女兒當成自己的附屬品,而是另一個切實的人。


克里希那穆提在《懂得愛》中這樣寫道:「如果你失去所愛的人,你會流淚不已,然而你的淚水到底是為自己,還是為那逝去的人而流?你究竟是為了自己,還是為別人而哭?你曾經為別人哭過嗎?你曾經為那捐軀戰場的兒子哭過嗎?如果你哭過,那些眼淚是出於自憐,還是為了亡者?如果你是為了自己而傷心,那麼眼淚就是白流了,因為你只不過是自憐罷了。但是如果你落淚,是因為你喪失疼愛了半輩子的人,那也不是真的疼愛。假設你的兄弟過世,你很容易為自己落淚,因為他已經離你而去。」



如果因為是失去「自己的女兒」而痛苦,這份痛苦是一種自憐,出發點是自己,這樣的情緒會指向傷感,對整個生活都具有破壞性。相反,如果把女兒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痛苦仍然存在,但可以指向尊重逝者,以及重建自身。




5,真誠

猶為喜歡本片簡短的結尾。


母親在產房內,神情平靜中透著某種堅毅和安詳。鮮血淋漓的嬰兒特寫鏡頭後,便轉至父親對著女兒相片的祭奠。


沒有更多的渲染,紀錄片到此結束。


漢字中,有淚有聲為哭,有淚無聲為泣,無淚有聲為號。祝俊生這位父親此刻的情感是哭。他的情感是真誠的,對自己的行為真誠,對妻子的責任真誠,對死去的女兒和新生的兒子也都是真誠的。這樣真誠的人,才會這樣不矯飾的哭。也只有這樣真誠的人,才會這樣堅強地活著。愈真誠,愈堅強。






尾聲 生與死


忘了是誰說過,「愛一個人最好的方法,是繼承他的品質」,那麼也許紀念一個人最好的方法,也是繼承他的美好的品質。在這個意義上,女兒身上所有美好之處,永遠留在父母的記憶中、一切認識她的人的潛意識之中,並為這個世界增添了一份抽象但又真實的美好。因此,盡管軀體和衣物已經順水而去,但她也以這種方式,永遠地留下了曾經活著的印記。



村上春樹說,死是生的一部分。哲學上,可以說生與死辯證統一。我個人一直在尋找一種態度,面對死亡、面對生命中的苦難,一種「盡人事知天命」的活著的姿態。現在想來,答案應該是「獨立」。


因獨立而面對。

因獨立而真誠。

因獨立而堅強。


夫妻關系,之於家庭和社會際遇的獨立。

自我,之於他者的獨立。

死,之於生的獨立。


生者,之於逝者的獨立。

——人,之於其所承受一切的獨立。

止不住的淚水……

『貳』 一部好的電影的影評!1500字左右!急需!

《公元一萬年以前》——美國無極,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影院看完羅蘭

『叄』 集結號影評1500字左右

1、 在《集結號》中,我們看到的戰士不再英勇無敵,也看不到那些符號化的革命英雄主義場面,因為在導演馮小剛看來,怕死是人類的本性,沒有人願意打仗。

鏡頭從對准將軍改為描寫普通士兵,英雄也「怕死」不會主動請戰、犧牲時更不會高喊口號撞槍子兒……正在遼寧寬甸緊張拍攝《集結號》的馮小剛日前接受記者探班采訪時表示:電影表現戰爭的方式有很多種,作為第一部大製作的戰爭商業大片,《集結號》也會凸顯英雄主義,但肯定不是傳統的主旋律戰爭片。馮小剛希望通過這部影片至少講清楚一件事情,「怕死是人類的本性,但在這種本能下主角穀子地又做出勇敢的舉動,這個反差,對比出來才是真正的英雄。」

「戰士」迎著炸點上

在我們熟知的一些戰爭片中,敵人總是潰不成軍,好人往往以一敵百,而力圖還原戰爭真實的《集結號》將把人從神身邊拉回來。

《集結號》的拍攝,既有規模宏大的戰爭場面,也有注重細節的巷戰鏡頭。記者探班時恰逢攻堅戰突破城門的一場戲。韓國技術人員正在按照馮小剛的要求埋炸點,這些技術人員曾為《太極旗飄揚》製作戰爭效果。他們為這場戲使用了最新的氣爆技術,可以保證20厘米外的人不會受傷。因此,《集結號》中我們看到的,不再是過去一些戰爭片中「戰士」躲著炸點和子彈跑,「好人怎麼炸都炸不死的」的神奇場面,相反,這里的「戰士」們將迎著炸點上。

英雄不再高大全

《集結號》的劇本非常簡練有力,比如過去戰爭英雄站起來一邊豪言壯語一邊機槍掃射,四周倒了一大片自己還沒事兒,但這次不少英雄「剛站起來還來不及說一聲『啊』,就已經中彈陣亡了」。馮小剛表示,影片希望從士兵角度塑造一系列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他們將脫下高大全的外衣,一個個真實地犧牲在戰場上。

符號化場面更人性

正是因為每一次犧牲都非常寶貴,以往的戰爭片中經常出現的「主動請戰」劇情這次也不會再有,這些符號化的革命英雄主義場面在《集結號》劇本中被做了更多人性化的細節處理,比如最英勇的排長焦大鵬,為了保留連隊血脈在關鍵時刻選擇了撤退。馮小剛表示:「這部電影我要解決這么一個問題,沒有一個人是願意打仗的,他一定是怕打仗的,怕死是人的本性,我必須把這種真實感還原出來。劇中主角穀子地除了堅定不移執行命令,考慮得最多的就是士兵的生命。」

『肆』 求一篇1500字的電影觀後感

《後天》觀後感------毀滅也許就在後天

有沒有感覺到我們的生活環境有何變化?猶記得去年是11月5日下了第一場雪,而今年,直至現在已經12月了,依然不見雪的蹤影。越來越溫暖了,不是嗎?其實作為一個北方人來說,我更喜歡這樣的暖冬。可是暫時的舒適背後是否隱藏著危機呢?對於這種明顯的變化,不知人們是否有所思考。

最近看了一部很好的電影,片名叫《後天》。它是美國今年暑期的一部大製作科幻片。該片講的就是氣候變暖的始因---溫室效應,帶給人類的巨大災難。該片的切入點是:一位古氣候學家發現並預測了溫室效應引起的持續全球變暖將使北極積雪迅速融化,而地球為了自我調節直至回歸平衡,會進入冰河期,人類將在最後一個冰河期生存。可是他只猜對了結果卻估錯了時間。因為這場災難不是在若干年後,而是現在。

就在後天預測成真。柚子般大小的冰雹襲擊了東京,一位極普通的日本上班族前一秒還在和妻子談話,後一秒已被冰雹砸倒在地;地處熱帶的南亞次大陸竟然被大暴風雪所覆蓋;冰川融化後的巨浪把整個洛杉磯撕裂殆盡。最令人震撼的是紐約市「速凍」前後的畫面:沖天巨浪狂涌進紐約市,自由女神被淹沒了,萬物瞬息沉沒在汪洋之中,一艘萬噸巨輪竟然被沖進了樓宇之間,而轉瞬間,氣溫驟降,浩瀚汪洋之中的紐約又變成了一個冰封世界,茫茫冰原上只剩下了自由女神的頭像,象徵著人類文明的紐約城大半永入冰雪之中。

看過影片,那可怕的場面真使我有一種十分強烈的感同身受的懼怕。原來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全球變暖帶來的危害將是比起其他任何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恐怖事件或突然到來的天災人禍更能迫使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聯合起來,拯救地球的大問題。

現在真的不得不關注和憂慮這個大問題了。一項嚇人的統計令人震驚:2003年,歐洲有將近2萬人死於氣溫過高。不難想像氣溫的增高將給我們帶來什麽!陸地將被淹沒,生物將要死絕,我們那些美麗的自然景觀將要消失殆盡,地球上將大肆肆虐著各種各樣的疾病------真到那一天,我們將何去何從?

影片中主人公們在避難時,一個黑人男孩說:「嘿!那邊有一些稅收條例和法律條文,讓我們燒了取暖吧!」在美國,法律是神聖的,而在那種關頭,它算什麽?它的利用價值只是在於承載它的那些紙,那可以使火燃燒的材料。想想美國總統布希的環境政策吧,他拒絕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因為會影響發展經濟,去絲毫沒顧及到將帶給環境的惡果。真到災難降臨的那個時候,那起到維護社會基本秩序的法律條文和稅收條例還能保護經濟的發展嗎?別提經濟了,他為人們提供的只是維持生命的那一點點火焰!`影片中更為諷刺的是因為北部寒冷,大量美國公民往南部城市撤離,而南部城市大量的美國人來到墨西哥尋求避難,面對緊閉的邊境大門,美國人甚至丟下車,背著行李淌過邊境河,非法入境。也許像我們第三世界的人民看到這一幕會覺得異常解氣。美國,想當年,想要進入你的門檻是多麽得難,一張美國綠卡曾經是多少人畢生的夢想,然而現在,曾經無上光耀的美國公民卻成了美國難民。我明白了為什麽有那麽多的美國人組織遊行反對布希的環境政策,因為他們也明白,發展經濟並不是第一位,而破壞環境就是在毀滅自己。在看到「美國難民」們逃命的同時,我不禁想起了那時的中國,雖然影片中沒有提到,但是想必不會比美國幸運吧!真的很恐怖,因為全球變暖是全球性的災難。當整個星球都被洪水埋葬,人們真不知將要逃向哪裡。我曾經在看過《彗星撞地球》後,做過一個夢。我夢見有一個大火球從天空中緩緩降落,我心中知道那是什麽,我想逃,但是無路可逃,到了哪裡都一樣,整個星球都要毀滅的。所以我只能看著它離我越來越近,我能感覺到生命在漸漸消逝------在天地一片白的那一刻,我猛然驚醒。我想生命的最無助感就來自大自然最嚴厲的懲罰吧!

多一座工廠,多一輛車,多一台空調,毀滅就會早來到一天!

或者,也許我們趕不上那天,但是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下下一代,他們要怎樣咒罵我們在這個瘋狂年代給他們製造的災難?

從今天開始我們要珍惜環境,盡可能的讓我們唯一賴以生存的地球減輕一些負擔吧!保護環境真的不是一句空話,難道我們真的想要「後天」的來臨嗎?

看完影片,走出房間,我慶幸的是:外面還有陽光,而我們的世界還沒被淹沒。

※※不知樓主喜不喜歡※※

『伍』 電影電影觸不可及觀後感1500字

《觸不可及》其實生活和電影一樣,有很多點點滴滴的感人故事,他們或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付出總能點燃生活,帶來溫暖。這一部源自於真實故事的電影。影片講述的事情也很簡單,就是這簡單的情節,簡單的畫面,一次次帶給我們的確實精神的沖擊。在這個仍然存在種族歧視的社會,在這個仍然存在地位偏差的社會,我們的人,世俗人類,選擇怎樣的為人處世的方法?

由這部影片我想到了專業課老師的話。這部影片的取材很簡單,因為一次跳傘事故,白人富翁菲利普Philippe(弗朗索瓦·克魯塞 Fran?ois Cluzet 飾)癱瘓在床,欲招聘一名全職陪護。由於薪酬高,應聘者雲集,個個舌燦蓮花,卻無法打動他的心。直到黑人德希斯Driss(奧瑪·賽 Omar Sy 飾)的出現才讓他作出決定。德希斯剛從監獄出來,背負家庭重擔,一心只想尋張辭退信以申領救濟金,而且他明顯對女助理的興趣要遠大於這份工作。但是菲利普還是一眼相中了這個小夥子。於是,德希斯開始了一個月的試用期。雖然舒適的豪宅環境讓他倍感虛榮,但是他仍面臨很多挑戰:不僅要為菲利普作身體復健,還得給他洗浴、灌腸、拆信、穿絲襪等。起初,兩人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大相徑庭,但是,隨著了解的不斷深入,他們成為了朋友…… 簡單的題材在現實生活中並不缺乏,缺乏的恰恰是使它們成為經典成為典範的手段和技巧。在這個躁動不安的社會里,空談創新是不行的,既然在思想上難以到達一個新的高度,我們可以選擇一種新的手法讓平淡的事兒變得引人深思。這對我們今天的影視創作很有借鑒意義。

窮人也也有同情心,窮人也有良知,即使是曾經的罪犯,他們的人性依舊存在。這是這部影片給我最大的感觸。從Driss身上我看到了什麼是放縱的快樂,從他的身上我也意識到了什麼是自我的陶醉,陶醉於自己的藝術中,享受著內心深處帶來的渴望與追求。我羨慕Driss,這個黑人,這位物質上的窮人,精神上的富人。影片的音樂配合也是很不錯的,喜歡這樣的高雅清幽的鋼琴配樂··更喜歡那些富有表現力的動感音樂···

愛情是永恆的話題,一部影片如果缺少愛情這個環節,我想是很難談上成功的,影片的最後,Driss的舉動,再配上Philippe愛情的喜悅,我想這樣的結局是我們大家都所希望的吧···

什麼是真正的朋友?我想,像Driss和Philippe這樣無所強大利益驅使下的朋友關系才是真正的朋友吧……

『陸』 求英雄電影影評一篇,1500字,期末考試要用,急

人能夠知覺物體的最基本的視覺因素是——色彩。色彩對人的視覺可以產生最直接的刺激,能使人的情緒產生變化,間接地影響人的情緒和心理改變,見影響人的判斷。因此,張藝謀電影中大面積,不同的色調,明度,飽和度強的色彩可以塑造為具有獨創性能力的媒介體。
在張藝謀所拍的電影中,他的畫面沖擊力都很強。在畫面效果上可看出,張藝謀在攝影和鏡語以及色彩上的感悟力。其實縱觀他影片就不難發現他對色彩的使用。尤其是紅色尤為出眾。如《菊豆》中的紅染布《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紅燈籠《秋菊打官司》中的紅辣椒以及本片中的紅色的楓葉林等等這可能與他的故鄉有關。他出生於陝西,我們知道陝西的土質黃中透著紅,明間也喜歡用著紅色,紅色代表著喜慶,因此我們常常在辦事情中也使用紅色,這種風俗習慣無形中影響了該片的導演,便使他的影片中時常出現紅色等等
他所有的電影都給人一種流光溢彩的感覺,會使觀眾不覺沉浸在浪漫唯美的畫面中去,心醉神迷,不能在己。同時他也被電影界稱為色彩大師,這個稱號非他莫屬。在《英雄》中完全可以看的出。
色彩對於一部電影而言當然是屬於典型的形式范疇。在《英雄》這部電影中,它收集了他最青睞也最擅長的所有顏色,並把它們發揮到了極致。片中白色的沙漠,藍色的書房,紅色的楓葉林綠色的山水,猶如國畫一般,渲染到了觀眾的心底。該片與他的影片有所不同,在這部影片中的對白被減少到了極致,人物也被淡化為符號,只有那幻妙的唯美的色彩飛舞在我們的眼前。顯示出了一幅充滿詩意的境界和具有藝術張力的畫面。片中成功地應用黑白等顏色。蒼涼,凄美的厚重的色彩就會讓你讀懂片中的主題。斯皮爾柏格盛贊《英雄》是一部開創了用色彩來講故事的經典力作。同時這也給予張藝謀極度的評價。
張藝謀在介紹〈紅高粱〉的色彩時說:「畫面營造強烈,充分發揮色感,主角穿紅衣,最後畫面全是紅色,紅色成了電影的主調傳達了一種強烈的感覺……〈紅高粱〉是想表達熱烈的情感,而故事是簡單的。通過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在高粱地發生種種奇奇怪怪的事情,簡單的思想表達出一種對生活熱烈的態度,舒展生命的活力,是一種人生的態度,用紅色就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故電影大量用紅色,保持其中的沖擊力。」基於對紅色的文化和美學的理解,張藝謀非同一般地突出紅色的感染效果,使得他有關「頌贊生命」的主題得到表達。勿須偽言,張藝謀在處理畫面效果上的確是位天才,〈紅高粱〉中火紅熱烈的高粱舞和喜慶奔放的顛驕都當之無愧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鏡頭。
張藝謀是值得尊敬的強者,當我們靜下心來欣賞他的作品時,你就會被這位不善言辭的導演所具有的魅力所感染。那就是他最擅長對色彩的運用。他的執卓,他的悲壯從他的作品中噴涌而出傾寫到我們心中撥動著我們內心與之呼應的那根顫抖的琴弦……
所以我們不的不對中國電影領軍人物——張藝謀仰聲長嘆,願他帶領中國的電影走的更遠,給我們觀眾帶來更多的震撼!
祝你好運~~~

『柒』 求阿甘正傳影評,1500字以上

"阿甘母親的這一句話,在影片的開頭就用這句話給了我一個深刻的思考:每一個生命軌跡都在不同的地域存在著,而且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著。
阿甘的生命樂章是不是就是根據這樣的話,這樣的教誨而一步一步的走著不一樣的人生道路?阿甘,從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進入特殊學校,到橄欖球健將,到越戰英雄,到蝦船船長,到跑遍美國……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軀,達到了許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許終其一生也難以企及的高度。這是不是是上帝給我們開的一個玩笑,或者生活原本就是這樣的無法預料和無常無規,永遠讓你使料未及,無法琢磨。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純潔的形象,對於所敘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終都是以一種溫情和善意的態度來表現的,甚至還加入了詩意化的成分,這使得影片顯得柔和而無傷害性。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出現了一個讓人深刻的鏡頭:在廣闊的藍天下,一根輕盈而潔白的羽毛飛啊飛,緩緩地降落在坐在長椅等九路公交車憨厚的阿甘腳下,身邊是來來去去的人。我想,這是影片中的一種暗示,暗示著阿甘的人品的純潔平淡而美麗。
阿甘的人生,有一半是他母親締造的,而另一半是阿甘自己創造出來的。他註定不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而上天又是如此的公平——往往會令起點不高的人比天生優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認識到生活中的真實。
阿甘的母親給阿甘的是一筆精神財富,這樣的哲學理論在母親給他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轉化成他自己的東西。就如他坐路邊的長椅上和不相識的路上講述他的傳奇,他在每一個理論前面加上三個字:媽媽說。
媽媽說,人生就象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嘗到什麼味道。
媽媽說,你必須明白,你和你身邊的人一樣,你和他們並沒有什麼不同,沒有。
媽媽說,我只是告訴自己,當我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就要盡力去做好它,比如我這輩子做了你的媽媽,這是我無法選擇的事,上帝把你給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須盡力做好你的母親,我做到了。
母親的教育給阿甘的人生有非一般的觸動,或許阿甘的人生在就從母親教他的第一個單詞開始的吧。或許,這樣的影響是耳濡目染的,是深刻熏陶的吧。有了母親的引導,然後便是阿甘自己的努力。
阿甘是個非常聽話的孩子,這些話他都記住了,他說,笨人有笨人的作為。當珍妮叫他快跑的時候,他跌跌撞撞地跑了起來,跑散了他記憶中第一雙神奇的鞋子,也發掘出了他的第一項潛質:跑。他一直在跑,開始是逃跑,後來他跑進了橄欖球隊,再後來跑進了大學,跑得了學位。在越戰戰場上,他仍是牢記珍妮的話,跑回了自己的性命,也跑回榮譽和友情。
阿甘忠誠,所以在越戰中他獨自脫離了危險的時候,他仍然跑回叢林中去找他的戰友。他守信,他答應了戰友布巴要共買一艘捕蝦船,但布巴死了,他卻在旁人不可思議的眼神中為他實現了遺願,也為自己贏得了巨大的財富。他執著,所以他會在珍妮離開後一跑三年,穿越了整個美國,一直不停,他告訴你,他只是想跑,他用跑步丈量人生,這不需要以和平自由或任何冠冕堂皇的東西為理由。他友善,在他救回中尉的性命後,失去了雙腿的中尉一直對自己不能戰死在戰場上卻仍以殘廢之軀苟且偷生而羞愧,而惱怒,因為中尉是這樣一種人:他視榮譽高於一切,他不能忍受平凡,是阿甘用友善喚回他對生命的信心,使他發現,即使沒有雙腿,人生依然可以充滿生機。
阿甘並沒有遠大的理想,他失去的也有很多,他很少有朋友,他總是被聰明人嘲笑,他最愛的母親和珍妮先後離開了他......但對他並因為如此而沉沒,愛還在延續,他還有自己的孩子,一個聰明的小阿甘,他的人生還在繼續,他不聰明,但他永遠知道如何讓生命充滿希望。所以他也就贏得了榮譽,財富和愛,這些常人可能永遠不能兼得的東西。
故事的最後珍妮過世了,他們的兒子也已到了上學的年齡。甘送兒子上了校車,坐在公共汽車站的長椅上,看著一片純白的羽毛飄飛,重回到自己的腳下。
阿甘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在指引著他,他也只為此而踏實地、不懈地、堅定地奮斗,直到這一目標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標的出現。沒有單純的抉擇就不會沒有心靈的雜念;而沒有心靈雜念的人,大概才能夠在人生中舉重苦輕。
在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找不到做一件事的理由,那些不知為何而做的事情總是非常輕易地半途而廢了。人的一生往往就是這樣,就象片頭和片尾中那片隨風飄浮的白色羽毛,大多數時候,我們也許都在隨波逐流,這種飄浮沒有具體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厭倦。可是,一個騰挪一個轉身,總還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你只須盡力將它做得完滿,不要計較你究竟得到了多少,那麼,你就可以越飛越高,你會發現,越往高處的地方,越接近天堂,所以我相信阿甘的成功並不是偶然。沒有哪一種生命的軌跡是偶然出現的,它的出現總是遵循著某些規律,准備好了,在一個恰當的時機出現了,就變成了奇跡。
影片里的阿甘雖然智商只有75,但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忠誠,守信,執著,友善這些人性中最為熠熠生輝,優秀可貴的品質;看到了對生命的執著,對生活的希望,對信念的堅定,還有那平凡的生命里,突顯的不平凡人生。這樣的故事總是讓我們感動,然後讓我們難以忘記。或許,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遠以後,我們依然記得那個跑出不一樣人生的阿甘。

他的一生都在奔跑。
他與別人相比的傻,正是當時美國社會所缺少的東西。
或許正是他這份別人做不到的執著,和美國歷史的撲朔迷離相結合,才有了這部不平凡的電影,和我們心中,永遠奔跑的阿甘。看,他的奔跑人生……

『捌』 完美的世界1500字的專業影評

似乎所有優秀的電影都有一個共性:他們含義深刻,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讀,餘音繞梁的效果就是這么產生的。
《完美的世界》算是其中之一,光是影片名,就可以讓人琢磨再三。《完美的世界》有一種讓人回味無窮的魅力。主人翁布奇的所作所為可以看成是一個奇特的心理個案。本文試著利用奧地利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弗洛伊德的理論進行分析。
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結構」是人類的心理地形圖。那麼,「在這幅心裡圖景之中,『苦難深重』者顯然是『自我』。它身陷『本我』的驅動力量、『超我』的抑制力量以及外部世界的制約力力量的包圍中。」就可以代言「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以及和外部世界之間的關系。「自我」在艱難地服侍著「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這「三個暴君」。
布奇的出場是那麼的安詳:晴朗的天空下,他躺在草地上,枕著胳膊,閉著眼睛,帶著祥和的笑容,自在而愜意。一個可愛的白色精靈面具靜靜的陪伴著他,還有遙遠的鳥鳴。他慢慢張開眼睛,舒適地看著頭上的飛鷹變成直升機,滿天的鈔票漫天飛揚、飛揚……但這不是開始,是結局。
布奇的真正出場是在一所監獄里:因持槍搶劫被判四十年牢役囚犯布奇和獄友特里正在策劃一場越獄逃跑。……他們成功了!爬過通氣孔、劫持獄長逃出了監獄。這時的布奇展示的是一種「本我」的風采。他無視理性、與社會道德對抗,遵循著一種快樂原則。他的「自我」在「本我」的驅動力下,無視「超我」的控制力和外部世界的制約力,伴隨著「本我」沉淪。「自我」為了生存而生存,並沒有提升他的無意識。「超我」能盡到作用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被抑制。
從犯罪心理學家莎莉的口中,我們可以知道:布奇的母親是妓女,父親在他六歲時不知所蹤,他在妓院中長大。他八歲時殺了一個人(但因為被殺者是個通緝犯,其殺人行為並沒有被追究)。他被送去上學。十二歲時他母親因為梅毒晚期上吊自殺。之後,他因偷了一輛福特車而被少年法庭送到最惡劣的感化院服刑四年。他原本不致進入感化院服刑服,但時任當地警長的瑞德卻通過人際關系將其送入感化院。從此,他變成了職業犯罪。
按照弗洛伊德的研究成果,人的潛意識是原動力,人在不斷地對童年的經驗進行重復和再現。他童年的經歷,一直影響他的生命。
而當布奇和特里以菲利浦為人質逃脫人們的圍攻,真正踏上出逃之旅的時候,布奇的外部環境開始發生了很大變化。小菲利普的天真無邪,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召喚作用。特別是當他知道菲利浦與他同病相憐,他開始用自己的行動為菲利普贏得了自己應得的幸福,究其本質是他的「自我」正在滿足「本我」的希望。
布奇在影片中有兩次情緒失控。一次是在菲利浦的家,他不能面對小菲利浦的媽媽被強暴。他不惜與為了出逃而相互利用的特里決裂,與之拳腳相加,揮戈相向。另一次情感失控是一個喜歡用巴掌教育孩子的黑人邁克,使布奇異常憤怒。可以推測,這些觸碰到了他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經。
布奇從小就缺失父愛,不能不說他對他的父親存有恨意。而他對母親的依賴使他不允許母親受到傷害,哪怕是別人的母親。他八歲時殺了一個人。而他又曾對小菲利浦說:「我只殺過兩個人,一個傷害了我的媽媽,一個傷害了你。」可見,他八歲的時候殺死了傷害他母親的人,殺死了他母親的情人。這可以看作是變相的俄狄浦斯情結。
當他從俄狄浦斯情結掙脫了出來,他已經對父親有了強烈的認同感。當男孩失去父親時,在他的「自我」中通過父親的代表物對男孩發揮著影響。一個理想的、顧家的父親是布奇一直被壓抑的潛意識。在他受到那張阿拉斯加的明信片時,這種潛意識被激化成了一種意識。他不斷地說要去阿拉斯加,他想擁有一個父親。他一直在路上,尋找缺失的父愛,同時在小菲利浦身上找自己的童年。
當他得知菲利浦如同自己一樣時從小沒有父親的關懷,潛意識里對菲利浦產生了憐愛之情,無形中承擔起了父親的角色,盡自己一切所能保護和幫助菲利浦,就算菲利浦誤傷了他,他也毫無怨言。最後,他用自己的生命幫小菲利浦塑造一個完美的母親。這正說明了,他的潛意識在讓他試圖在小男孩身上他自己所沒有體驗過的快樂。
在生命的最後,布奇在小菲利浦的感喚下站在了善的一端,他的「超我」得以釋放,融合在了整個社會善的大背景中。布奇的無意識已經得到了飛躍式的提升,他的「自我」應該生存得更好。所以,前面開場的理想畫面可以看成是,弗洛伊德理論中的布奇的「自我」理想的生存狀況。
但結局是一個偌大的反差,本該出現的結局卻被殘酷的現實抹煞了:在這同一片天空下,在這同一片草地上,在同一面白色精靈面具旁邊,還是那個人,但他周身血跡斑斑,激盪在上空的是一個孩子的哭聲。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將這個悲劇,看成是一場心理的悲劇。
布奇的完美世界裡,應該有完美的父親,完美的母親和無憂無慮的孩子。

『玖』 1500字電影影評

《飛屋環游記》影評:最華麗的冒險是與你相守

正片開始前放映的動畫短片Partly Cloudy已經讓我流淚了一次。當被摧殘得羽毛都不剩幾根的大鳥最終還是回到孤獨乖僻的烏雲身邊時,我不禁鼻子一酸。而幾秒種後,全副武裝的大鳥還是被烏雲變出的電鰻再次摧殘,看到這里的我又大笑起來。這么一笑倒好,先前勉強忍住的眼淚全涌了出來,於是我眼角濕盡,嘴角卻不住上揚。果然,邊哭邊笑是我看Pixar動畫的保留表情。摸遍包里的角角落落也沒找到可以擦眼淚的東西,幸好我穿了件長袖,於是就用袖口代替紙巾抹了把眼角。而之後放映的Up卻讓我意識到沒在包里備塊手帕什麼的擦眼淚實在是大失策,當我最後走出電影院時,右手袖口已全然濕透。

Pixar的動畫長片絕大多數都是G級,按照美國的電影分級制,這個級別的電影適於任何年齡段觀看。於是Pixar總想著要照顧盡可能多的觀眾,所以講故事常常是一淺一深兩個層面並行。淺的那層一目瞭然,是講給未涉世的孩子們聽的。而深的那層往往是無奈、心酸和感動的交雜,那是講給已經多多少少明白什麼是愛情什麼是死亡的大人們聽的。在Up中,老爺爺Carl和小男孩Russell與邪惡探險家斗爭之而勇救神奇大鳥是Pixar講給孩子們聽的傳奇,而Carl和妻子Ellie平凡瑣碎卻又令人動容的愛情則是Pixar饋贈給大人們的童話。

這個成人童話在電影的前十分鍾就似行板如歌般地鋪展開來。老爺爺Carl與老奶奶Ellie小時候都是愛做探險夢的孩子,在一棟廢棄的老屋裡偶然相識。當時還只有那麼一丁兒點大的奶奶跟同樣只有那麼一丁兒點大爺爺分享自己夢寐以求的探險目的地——那本她手工精心製作的"My Adventure Book"上貼著一張瀑布的圖片。這個名叫「paradise fall"的瀑布傳說在南美,正如其名,有著似乎只有天堂才能堪比的美。於是「去南美找天堂瀑」在兩個娃心中彷彿成了今後人生的頭等大事。說的容易,可南美到底是啥地方呢?「南美,大概就和美國差不多,只不過在南面吧。」 果然是小孩子呢。

可忽兒間人就長大了,當年的兩個小毛孩後來相愛結婚,搬進了最初偶遇時的那棟屋子。探險當然還是放不下的夢,於是她成了主題公園里南美景區的向導,而他則在離她不遠的地方賣著氣球。南美那個如仙境般的瀑布依然是魂牽夢縈的所在,於是兩人開始有的沒的往「天堂瀑基金」里存錢,期待著攢夠旅費的那一天。可生活偏偏充滿意外,今天汽車得換新輪胎,明天手臂受傷需要醫治,「天堂瀑基金」總是在存滿前被挪作他用。生活也有不隨人願的時候,如此想要孩子的兩人卻無法體會作他人父母的幸福。好在還有彼此,好在還能每日一起看浮雲變幻夕陽斜下,還能並排坐在緊挨著的沙發上,只是執手,哪怕不語。年華就這樣嘩嘩地在領帶花紋、雲朵形狀和晚霞成色的日日更迭中流走,等回過神來的時候,兩人都已經滿頭白發。他突然意識到,一輩子都快過完了,還沒能和她去南美。於是下了決心,買了機票,准備在例行看夕陽的時候給她個驚喜,而此時的她卻再也爬不上那個他們一同賞了幾十年日落的山丘了。我上面羅羅嗦嗦的一大段,在電影里不過短短幾分鍾。這幾分鍾里沒有一句台詞,有的只是一個個再平凡不過的生活場景依次以柔和的暖色調呈現。有些地方的處理很含蓄,只是輕輕一點,沒有說破,以至於最後畫面上出現葬禮上老爺爺哀傷的身影時,坐在我旁邊一個約摸還未上學的小女孩疑惑地問媽媽:「What happened?」 也是,這幾分鍾里包含的那麼多細小又深沉的甜蜜與哀傷,小孩子如何明白得了。而看得懂的人,哪怕只是略懂如我,此時早已淚流滿面。

而之後那些在南美叢林亂石間的歷險奇遇反倒不是我真正關心的了。盡管Russell胖嘟嘟的亞洲小孩臉讓人很想捏一把,盡管神奇大鳥Kevin花里胡哨的外表很喜感,盡管那隻一看就不像反派的金毛獵犬Dug也很討人喜歡,卻也無法掩蓋這部分故事劇本的相對單薄。幸好Pixar在動畫技術上做得很有誠意,我也倒看得津津有味。我迫切想知道的是Carl和Ellie的愛情童話最後會怎樣收尾,Carl能否按照約定把房子安在瀑布邊?做到了又怎樣?他會釋然嗎?還是長久的心願一了,反倒像失去信仰一樣沒了方向?

Carl獨自拖著漸行漸沉的屋子一步一步最終到達瀑布邊的那一刻被處理得異常平淡,絲毫不見Disney慣用的個人英雄主義式渲染。他的臉上見不到夢想實現的欣喜,除了疲憊外似乎還有些悵然若失。他走進這座飛過了半個地球終於安然落地的房子,迎接他的是一屋狼藉。老人扶起夫妻倆曾經並排而坐的沙發,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窗外就是夢寐以求的瀑布美景。一切就這么結束了?可為何目的地已到,而心結卻好像仍未解開?Carl找出Ellie小時候珍愛的那本"My Adventure Book",過了一輩子的時間,這本探險日誌終於來到了它本該來的地方,可日誌的主人卻已不在。 老人的手撫過日誌的一頁頁,最終停在寫著「Things I am going to do」的那頁。那是兒時Ellie的稚嫩筆跡,那時帥氣如假小子的她曾揚言要將餘下的日誌全用來記錄在南美的探險奇遇。 Carl撫過那行字的手似乎透著愧疚,也許就是因為與自己在生活的瑣碎中蹉跎一生,才使得這本日誌的後半永遠無法被填滿吧。而之後Carl所翻見的,卻出乎他也出乎了我的意料。原來這本日誌的後半並非空白,而是被Ellie貼上了一頁頁的照片。當這些電影最開頭出現過的生活片段以一個個凝固的瞬間重現時,我再次像傻瓜一樣流淚到不能自己。而這次,我並非唏噓兩人天人永隔,而是被Ellie那份深沉的愛所打動。在最後的照片上,已經成為老奶奶的Ellie坐在窗邊,屋外的暖陽在她的側臉上投下柔和的光影。我在想,愛上一個人究竟有怎樣強大的力量,能讓曾經那個留著爆炸頭,大大咧咧,一刻不安生的假小子成為現在這個容顏安詳平和,滿臉洋溢著幸福和滿足的老人。其實她早就悟出來了吧:如果說去旅行去冒險是為了遇見不曾見過的美妙景色,經歷不曾想過的充實人生, 那麼與你的相遇相守就是我能想到的最華麗的冒險。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她才能在日誌的最後一頁留下那句 「Thanks for the adventures.」

很多人把Up的關鍵詞定為「夢想」, 而在我看來這個故事的關鍵詞應該是「牽絆」。 在我看的眾多日劇日影里,這個詞常被用來形容一種類似緣分又類似感情糾葛的人間關系,總之就是因為某個事物或機緣,使兩個人不再只是在時間和空間里各自作random walk的兩個點,而是走上了聯系在一起的人生軌跡。在Carl看來,維系著他和Ellie之間牽絆的是一起去南美的約定以及那座他們一同生活過的屋子。所以他才那麼不顧一切地要守護這座屋子和那個約定,彷彿要是屋子毀了或到達瀑布的約定沒能實現,他和Ellie之間的牽絆也就斷了。 而Ellie卻比Carl早一步明白,原來當感情足夠強烈它本身成了兩人牽絆最有力的維系,至於屋子或去南美的約定反到變得可有可無。所以她才能將探險的夢想釋然放下,成為那個坐在自家窗邊有著幸福側顏的老人。好在在Ellie的留言和照片的點撥下,Carl也明白了他和Ellie之間的牽絆遠比他想像中的要永恆,所以他才能毅然決然地清空這座他曾經視作珍寶的屋子,所以他才能在最終屋子漸漸飄遠直到消失在雲層中時,只是淡淡地說一句「It's just a house." 屋子沒有了又怎樣,約定沒有達成又怎樣,有了那些共同生活的美好記憶,其實兩人一直都在一起。而Pixar到底還是愛童話的,最後的最後,屋子悠悠盪盪地還是飄落在了瀑布旁,就如兩人當年的約定一樣。只是此時,這已經不重要了。

看Up的我二十齣頭,和兒時的Ellie一樣,有著一顆夢想到處遊走的心。我曾很多次背起包離開家,去到很遠的地方。我也爬上過很高的山,穿越過無際的森林,看見過令人屏息的懸崖峽谷。我曾跟朋友說,無法想像能有什麼可以讓我放棄到處流浪的自由。而現在我想,自己之所以會這么認為,也許是因為還沒有遇見真正美好的感情。如果有一天,有一個與我有著深刻牽絆的人出現在我的生活里,也許我也會像後來的Ellie一樣,心甘情願地慢慢飄落下來,在那個人身邊落地生根,與那個人一起長成兩棵並肩的樹。然後哪兒也不去了,就這么看著雲朵和星辰在兩人頭頂的那小片天空日日變幻。就像Carl和Ellie那樣,正因為是與你一起,那再小再瑣碎的生活,都是華麗的冒險。

『拾』 求電影影評。。。不少於1500字

我最愛的電影是《教父》。在這一點上,我可以同許多男人達成共識。馬龍的表演實在令人心折。在少年時代,我深深著迷,甚至模仿他那含混不清的說話方式,卻並不成功。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喊破了嗓子也找不到認真的聽眾,那個口齒不清的教父,卻沒人敢忽略他說出的每一個字。他總是面無表情,背後卻潛藏著不可忽視的力量——一種優雅的狂暴、平靜的殘忍、化妝的邪惡,如同毒蛇與猛虎的混合體。他輕蔑地說,「讓我開一個你無法拒絕的條件」——這是男人的威權;他溫和地說:「不經常與家人呆在一起的男人,永遠也成不了真正的男人。」——這是男人的價值。而事實不是這樣的。那個真實的教父,生活中的馬龍·白蘭度,是個十足的混蛋,他的家族則是一窩混蛋。

當然,他們是迷人的混蛋,令人同情的混蛋,應該被寬恕的混蛋。

白蘭度家族中,女人個個紅杏出牆,男人個個酗酒成性,且盛產自殺者。小馬龍的童年在陰郁中度過,父親很少回家,母親終日喝得酩酊大醉,與一個又一個男人發生關系。小馬龍生活中惟一的溫暖來自一個友善的同性戀教士。這使得他成為一個雙性戀者,因為同性戀行為被軍校開除。

為逃避這一切,他來到紐約,躋身百老匯,陰郁生活賜予他的狂暴氣質令他成功出演《慾望號街車》,名聲鵲起。「彷彿一覺醒來坐在糖果堆上」,他不能承受這種名氣,感覺自己是個騙子,不得不求助於心理醫生。為了幫助他戰勝焦慮,醫生甚至為他宣讀希特勒的講演詞。

上世紀50年代初,馬龍步入影壇,開始輝煌之旅。他拿下了七次奧斯卡提名,兩次奧斯卡獎。與此同時,他不停地結婚離婚,生下一大堆性情陰郁的子女。他的妻子總在爭吵,他的情婦總在自殺,他的子女則陷入無盡的麻煩。 馬龍的大兒子克里斯蒂安·白蘭度吸毒、私藏武器、干非法交易、與父親的情婦吉爾上床(吉爾後來在汽車上自殺)。切娜是白蘭度的小女兒。這個太陽般美麗的姑娘在家中得不到關愛,就到毒品中尋求慰藉。

1990年5月16日,馬龍生活中最大的悲劇發生了:兒子克里斯蒂安殺死了女兒切娜的男友戴格。當警察趕到時,戴格已經死了,顴頰處射進一顆子彈。切娜坐在沙發上,手裡握著一個打火機,面前擺著一杯酸奶。人們至今搞不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據白蘭度家的人講,是一場毆斗;據辯護律師講,是一場意外;據切娜講,「是我父親安排了一切。」後來,切娜自殺。馬龍沒有參加女兒的葬禮。

記者問馬龍是否感到應為這種亂糟糟的局面承擔責任,他說:「當一隻海鷗從2000人頭上飛過,誰知道它掉下的羽毛會落在哪裡?」 然而,馬龍真的可以把沉重的罪過當成輕浮的羽毛?他彷彿中了詛咒,正如他在《巴黎最後的探戈》中說過的台詞:「你一直是孤單的,你無法逃脫寂寞的感覺,直到你死去。」——隱然就是他一生寫照。

我曾經想過,這個雙性戀男人到底愛過誰?也許,只是他那個沒出息的殺人犯兒子。我永難忘記《教父》中的情節:兒子桑尼被亂槍打死。他對殯儀館的化妝師說:「你看,他們是這樣對待我兒子的。」昏暗的燈光打在他額頭上,臉的下半部隱沒在陰影里,他的眉毛蹙起,形成悲傷的皺紋——我的心抽緊了,緊得發痛。我也有個可愛的兒子。我能夠感受一個父親遭遇這最大的不幸時,那種洶涌的痛苦與復仇的狂怒。現實中,為了給兒子克里斯蒂安脫罪,馬龍耗盡家財,窮困潦倒。克里斯蒂安仍然被判入獄十年。受此打擊,馬龍暴飲暴食,體重驚人,昔日的「性感野獸」變成一頭肥豬。如果想要嘔吐,你大可以去看馬龍在大爛片《人魔島》中的扮相,臉上塗的粉厚過日本藝妓,如同一噸塗脂抹粉的肥肉。

後來,他終於死了。聽到這消息時,我愣怔了一會兒。在記憶中,馬龍早就死了,永遠地葬在了1972年。那一年,《教父》問世。他扮演的教父在花園里頹然倒下。喪鍾鳴響,經典誕生。32年後,他死了第二次。這次,他是徹底地死掉了。馬龍的身後,遺留下一長串數字:1個不朽的角色——教父,5部經典的影片——《慾望號街車》、《現代啟示錄》、《巴黎最後的探戈》、《碼頭風雲》、《教父》;6個自殺的情婦;17個律師;大約25個不幸的子女;1100萬英鎊的巨額債務。

安息吧,教父。只是,我要糾正一下你的說法。盡管你不經常與家人呆在一起,但你仍是真正的男人。因為,你的扮演角色教導無數男孩成長為男人。僅為這一個理由,我將永遠尊敬你。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