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曼波影評
① 以後台灣導演和編劇的東西,最好遠離.什麼
侯孝賢 中國台灣電影、編劇。生於廣東梅縣。1948年移居台灣。1972年畢業於台灣國立藝專影劇科。1974年從影。當過場記、副、編劇、演員。1975年後編寫電影劇本《早安台北》等。1978~1981以編劇身分和名、攝影師合作拍攝影片取得成功。 1980年首導《就是溜溜的她》Cute Girl、《風兒踢踏踩》1981 Cheerful Wind成名。 1982年執導《在那河畔青草青》The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奠定了作為台灣新電影作家的地位。 1983年執導《兒子的大玩偶》The Sandwich Man獲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獎,《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ungkuei獲1984年法國南特大三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 1984年創作劇本《油麻菜籽》Ah Fie獲第二十一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1985年執導的《冬天的假期》A Summer at Grandpa』s獲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獲30屆亞太影展最佳獎。 1985年與朱天文合作創作劇本《童年往事》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獲第二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因執導該片獲三十七屆西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及鹿特丹電影節、夏威夷電影節、亞太影展作品獎。 1987年執導《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獲1987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攝影音樂獎。葡萄牙特利亞國際影展最佳獎。 《尼羅河的女兒》Nile Girl獲1987年義大利都靈電影節第五屆國際青年影展影評人特別獎。 1989年執導《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獲第二十六屆金馬獎最佳獎,台灣中時晚報最佳作品獎、特別獎。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1993年執導《戲夢人生》The Puppetmaster獲台灣中時晚報電影獎最優秀作品獎, 1993年戛納電影節審查員特別獎。 1995年執導《好男好女》獲第三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獎。第三屆長春電影節佳獎。 1998年執導《海上花》獲第三十五屆台灣金馬獎評審團大獎。 1998年執導《千禧曼波》. 2004年執導《咖啡時光》獲第18屆東京國際影展的「黑澤明獎」。第9屆釜山影展本年度亞洲電影人獎。獲伊斯坦布爾電影節最高榮譽「金鬱金香獎」。 2005年執導《最好的時光》獲第四十二屆金馬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獎。
② 介紹介紹侯孝賢同志
侯孝賢,廣東梅州人。1948年,不滿半歲的侯孝賢隨家人由廣東梅州遷居台灣花蓮。家人原想客居數年,不料因政治原因無法重歸故土,因此可以說侯孝賢長於台灣:「十二歲父親去世的隔年夏天,吃過午飯,少年侯孝賢照例赤著腳,通過後門來到縣長公館的前廳,坐在牆上偷摘芒果。牆外面就是馬路。通常小孩摘了芒果就跑,少年侯孝賢選擇鎮定地待在原地享受他的戰果。整個街道非常寂寥。遠遠傳來腳踏車吃力輪轉聲,聲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腳踏車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樹下面是一個獨立世界,有人出來轉一圈,一會兒又不見。坐在樹上的少年侯孝賢清醒地感受到微熱的風,安靜的蟬聲,人的活動。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時空整個凝結在那裡。這個印象一直到他長大開始創作,成為他作品最重要的基調:一個俯瞰人世的旁觀者。溫暖,但帶著距離,所以絕對的清醒。」
1969年,侯孝賢從軍中退役,並且以第一志願進入了當時的國立藝專電影科就讀(現已改製成國立藝術學院)。1972年,侯孝賢順利從學校畢業,這一年,他25歲。畢業後的侯孝賢,在游晃了一年之後,終於在1973年參與了李行導演的《心有千千結》的拍攝作,這是他第一次正式接觸電影的製作,他是場記。 1975年後編寫了電影劇本《桃花女斗周公》、《早安台北》等。1979年後擔任《我踏浪而來》等影片的編劇和副導演。 從此便開始踏入電影圈,最初是以編劇開始逐漸讓台灣民眾接觸並喜歡的,從1979年的《秋蓮》、1980年的《天涼好個秋》直到1985年的《青梅竹馬》和《童年往事》。其中1933的《小畢的故事》曾獲得第二十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和最佳改編劇本獎。
1981年侯孝賢拍出第一部長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獨樹一幟,大膽運用長鏡頭而造就出的獨特視覺風格,後來成了侯孝賢電影的標記。1982年他又拍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3年的他拍攝技術日臻完善,作品《風櫃來的人》所呈現的是一個平靜、悠閑的漁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們成天無所事事,他們看白戲、賭博、逞勇鬥狠。終於有一次,他們因為鬧事鬧得太厲害,被警方懲戒,於是結伴離開風櫃——這個澎湖列島中的一個小島,他們棲息的家,來到了光怪陸離的高雄,一切都變了,他們對這個城市感到芒然,陌生,焦慮和恐懼。在兩種生活狀態的切換中,侯孝賢的想傳達的心緒是不言而喻的。同年他拍攝了《兒子的大玩偶》,這是我最初接觸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是的,不是《悲情城市》,不是《戀戀風塵》,而是這部悄然揭示父愛的電影:小鄉鎮失業青年坤樹為了養家糊口,替電影院做「三明治廣告人」。他化裝成小丑,身前身後掛著厚厚的廣告牌,在烈日酷暑的街頭遊走、宣傳。可是當坤樹去掉化裝的油彩時,小兒子竟不認識父親了,被嚇得哭鬧起來。他無奈只好再化裝成小丑,以贏得兒子的歡心。當周圍的人會意微笑時,我卻不得不拭去彌漫在眼前的淚霧,想起了自己那曾被我當馬騎的父親。《風櫃來的人》和《兒子的大玩偶》也奠定了侯孝賢的敘事風格:就像是一個旁觀者,偶爾娓娓道來,偶爾沉默不語,平靜的用他的長鏡頭展開充滿著中國山水畫留白的無盡畫面,而畫面里的台灣小城鎮,衣著樸素的青澀少年,年邁老朽的台灣阿公...一切的一切都讓觀眾在靜觀在這種簡約的鏡頭下,深深地感到一種情感和意象的延伸。
1985年,侯孝賢籌劃拍攝了半自傳體的電影《童年往事》,這部電影被影評人認為是其早期作品的代表作,而在大多數的看眾眼裡,它所傳遞的那種悠悠的成長之旅實在是賺人熱淚。電影的一開始就是他自己的聲音,講述著家族的遷徙,從梅縣到台灣鳳山,靜謐的固定鏡頭,拍著他幼時的家,和家的中心—父親。而後鏡頭帶到老奶奶用她溫柔的聲音喊著「阿孝咕!」——就是侯孝賢,打字幕的時候,忽然發現它的英文片名「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這大概就是《童年往事》所表達的意念吧!所有人都對電影中的三個記錄死亡的鏡頭印象深刻:記從父親死亡時全家人的傷痛,到母親死亡時的兒子肅穆沉默,最後老奶奶的死亡,已變成僅有旁白的自述。在《童年往事》的尾段,侯孝賢用了旁白去憶述婆婆之死:「看到婆婆的手有螞蟻在爬,才發現她可能死去多時……」,彷彿惋惜多於悲愴的旁白讓整個畫面忽然彌漫開一種淡淡的離愁,有人說,侯孝賢作品是浪漫的,詩化的。那麼《童年往事》恰是這種說法最自然的注角。
侯孝賢早期作品,不僅成功地在美學上營造出一種「視覺真實感」,同時也透過人物角色與空間的選擇、情節故事的安排等等,記錄台灣的「成長過程」。前者是美學感受,後者則是在特定歷史時空下人民生活的處境與社會關系;前者訴諸於觀眾的注視,後者則是突顯觀眾所處的社會位置。在長鏡頭的鋪設下,觀眾遙遠的關注著這個社會,卻分明近距離的感受到了一種濃重的情感積淀——畫面上樸素的村莊、生動的田野和規矩的人們在一種早已預設好了的生活軌道上點綴著時空,而故事往往就發生在這樣的歲月和地點。我們在侯孝賢的電影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時候玩耍過的游戲,蹲在門口等大人回來的經驗,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悅……這些瑣碎的、平淡的,似乎只會吸引小孩子的情節累積起來,偏偏構成了一部一部感動了整個電影院的作品。如果說侯孝賢試圖通過鏡頭說服看眾的感動,或者說,不是侯孝賢打動了看眾的心,真正打動我們的正是我們自己。
1987年的《尼羅河的女兒》讓侯孝賢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評:鏡頭長度比《在那河畔青草青》長了許多,而且不用分鏡,改用數個靜止長鏡頭,這讓很多曾經欣賞長鏡頭風格的人對這庸長得讓人一頭霧水的「侯式」鏡頭表示懷疑,盡管在這部電影中,侯孝賢試圖表現的是隱藏在台北霓虹燈下種種不健康的都市文化的憂思,但過分長鏡頭的鋪設讓人產生郁悶,無聊的感受。在《尼羅河女兒》中,角色被槍殺,是突如其來的一槍,然後死亡,事前絕無任何鋪排,絕無用任何方法令觀眾的情緒慢慢醞釀,盡管侯孝賢認為刻意安排正代表了欠缺自然,然而卻無法讓人承受。對於眾人善意或挑釁的批評聲,侯孝賢照單全收,然而他卻比平常更沉默了。同年的《戀戀風塵》卻一掃《尼羅河女兒》里晦澀難懂的鏡頭含意,出現在觀眾視線里的是一個平凡真實的愛情故事,一段平添自然的人生歷程。男主角到金門當兵,發生兵變,女主角與每天來送信的郵差結婚。這本來可以一句話就說完的事,卻實實在在揪著看眾的心長達102分鍾。每個人都試圖通過電影找尋當年自己的影子,每個人都知道這段愛情的結束不是誰的過錯,可依然會在阿遠回鄉時,跟隨他的目光眺望遠方的山,然後不知不覺的發現自己已經淚落沾巾。
沉寂了2年之後,他終於向世人展示了他超才華的顛峰之作——《悲情城市》。他成功的完成了從關注台灣民生成長過程到關注社會歷史問題的一個自然的淡入淡出。但是,「人」,依然是侯孝賢永遠關注的。說到《悲情城市》,我相信有太多的人用他們自己的方式欣賞它和品味它,電影中的許多鏡頭已經成為耳熟能詳的經典。《悲情城市》的優美及苦澀讓所有看過的人都無法釋懷。這是一部以歷史事件為背景的大製作,依舊是把攝影機不遠不近不離不棄的擺在畫面的一側,依舊是漫不經心事不關己的畫外音,依舊是溫情脈脈柔和生動的光暈,太熟悉了,每個人都在心底說,還是侯孝賢啊!《悲情城市》里的悲情來自於電影里文清和寬美在時空邊緣苦苦維系的愛情,來自於寬容和大家情緒激昂,慷慨高歌《流亡三部曲》,也來自於「你們要尊嚴的活著,父親雖死於獄中,但請相信,父親無罪。」的遺書,來自於一切一切在歷史背景下被踐踏,被忽略的人性尊嚴。《悲情城市》為台灣人長期心中的禁忌與恐懼,作了最傷痛的回憶,片中無論是陳儀所代表的官方敘事,還是寬美的日記,都是讓觀眾看到所謂台灣光復的歷史敘事原來是如此的充滿斷裂,充滿悲情。而侯孝賢自己在接受采訪時則說:「這部電影想要抓住的感覺,與其說是嘗試要為這幾十年來的台灣歷史進行註解,其實是更像把一首台語老歌給唱出來,歌詞簡單,情感直接,但唱的人和聽的人都會在歌聲中找到自己寄託的空間、非關逃避,而只見人的韌性。」。
1993年的侯孝賢悄然的推出了他的新作《戲夢人生》,這是一部記實性的電影,紀錄了台灣處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布袋戲藝術大師李天祿坎坷的一生;侯孝賢在通過當事人的親身憶述及導演重塑的處理場面,造成一個時空穿梭交替、多重視點的李天祿回憶錄;再度呈現了被歷史無情壓抑的人的悲哀。為貼切地呈現這位根植台灣本土的藝術家半生的生活經歷,侯孝賢獨放棄特寫效果,就是要避免蒙太奇對觀眾視角的蓄意操縱,而試圖把觀眾推在任何一個特定的視角之外,使觀眾與人物的內心世界相隔離,以平實靜觀的態度來捕獲一個個非戲劇性的日常活動片斷。「生活本身就是歷史」這就是侯孝賢信奉的觀念。這部電影的配樂也也非常特別,採用了台灣本土的月琴取代了傳統的吉它,月琴一撥,那些來自鄉野民間的歌謠就通過那些質朴的嗓子吟哦出來,然而轉瞬間,又飄散在喧嚷的人潮或帶著泥土味的空氣里。像極了侯孝賢的電影風格——不管有多少的痛楚與感懷,鏡頭一轉便是滿目的綠水青山。
1995年,侯孝賢延續了他的長鏡頭風格,但放棄了靜止鏡頭的泰然自若,取而帶之了上下搖晃的動感效果,在當時讓很多熟悉他的影迷都大覺意外。《好男好女》所描述的愛情也分明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當少女蔣碧玉認識鍾浩東的時候才十六七歲,那時蔣是個少女護士,鍾則因為用功過度而犯了輕微的神經質住院,他們常在一起說話,那時的鍾港東有強烈的國家意識,還說他是要革命的人,不能結婚,蔣碧玉總是聽著他說,對他宏大的理想,浪漫的祖國意識,都存著模糊的尊敬,心裡想著即使不結婚也好,默默的決定跟著他。這一跟就是一輩子的事...《好男好女》、《戲夢人生》和《悲情城市》,這三部連續推出,反映不同時代背景的電影,成為了台灣的「悲情三部曲」。也是侯孝賢中期創作的顯著特色:直接與台灣過去的歷史對話,敘事的時間軸不再單一,採用不同時空交錯處理。
1998年的《海上花》是一部華麗而頹廢的作品,據說整個妓院在台灣建景拍成,美工為了找能體現生活痕跡的「沒用的東西」還特別煞費苦心。《海上花》,上海花,是一朵朵在上海英租界討生活的名妓花,只可惜,她們被深鎖在花房,只能白白地等待最美的花期過了,盡管是招來迎往、萬般寵愛,卻還是一身孑然;華麗,但頹廢。實在是無法想像,台灣的侯孝賢拍起老上海的故事,竟可以這么平穩而內斂。又據說,侯孝賢在回答記者關於《海上花》時空局限時的回答是:「…… 用冷靜客觀的角度去看那些妓女們的生活,所以我故意不拍外景,因為她們困頓在這一個situation裡面,跑不掉。其實每個人都是,他們出生來到這個社會就跑不掉。」這樣的斷言,實在是很酷。
聽說侯孝賢又在籌劃他的新電影《千禧曼波》:全片分為「五百萬的戀情」、「愛到昨天停止」等7段劇情,每段將剪輯3分鍾片段在網上先行播放,讓網友提出回應與質疑,並以此為題材繼續發展新的故事,如此的枝幹綿延將可無限延展,傳統電影的框架因此將被徹底打破。想到侯孝賢也可以這樣前衛,笑容早就掛在了嘴角。
在台灣,我對電影和人都喜歡的就只有他;而且,我很敬重他,(你知道不像尊敬長輩,因為那有點勉強意味。)而是發自內心真正的敬重。 他為人處世的態度,很像他在電影方面的表現,總能在自然中表達出他的大氣魄。(吳念真)
——朋友侯孝賢
就在我沉迷在對侯孝賢電影的追憶和憧憬時,卻發現記錄片里的侯孝賢已施施然跟好朋友唱卡拉OK了,剩下吳念真出來現身說法,抱怨他感天動地的初戀故事《戀戀風塵》如何被侯孝賢「蹂躪」「摧殘」;朱天文如何把他童年的記憶寫成《冬冬的假期》。
當初,吳念真與羅大佑合寫《一樣的月光》的時候,還未曾想過他會成為侯孝賢最好的拍檔。吳念真的電影『多桑』兩字,是『父親』的日語叫法。深受侯孝賢電影風格的影響,吳念真的電影,在呈現了父權的影響外,同時訴說了一段難分對錯,令人動容的父子情。《戀戀風塵》講述的是吳念真自己的初戀愛,《戀戀風塵》海報以男女主角穿著高中制服,散步在火車鐵軌上為主要畫面,少年時期純情甜美的愛躍然紙上,每次看到這張收藏多年的海報時,總是心存感激,感謝侯孝賢和吳念真的合作,讓所有的人墜入電影里的昏黃畫面,掉入那初戀時青澀淡淡的哀愁之中。朱天文則是典型的女性代表,她習慣了在小說中描述的都會頹廢或戲劇性的情感交迭,作為和讀者精神上的約會。然而沒想到她的作品被演繹成侯孝賢影像里的一個個靜止的長鏡頭時,會是那麼感人,侯孝賢電影敘事的不連續性與不相關性,在《冬冬的假期》里得當了充分的體現,而朱天文用一段段的小故事,堆疊出整部影片,讓觀眾自然而然的融入電影之中,這部電影的大獲好評價,確定了朱天文和侯孝賢的老友關系。正如朱天文說的:「不苦相、不憤世,只是一心去做一件自己很願意做的事。常常會跌倒,一會兒又爬起,興高采烈地上路。」而她,他和他就會在這路上緊緊相隨。
當年還是《青梅竹馬》男主角的侯孝賢則是由於面如滿月,故得藝名曰「侯大餅」, Pizza Hou。
——大餅侯孝賢
在一個介紹侯孝賢的地方,看到了上面這句話,忍俊不禁。想起他在記錄片里會沒緣故的摸摸孩童的頭,笑容可掬,那張臉果然很是大餅。繼而看到他和高捷在 KTV里放聲高歌,誰能想像這樣一個可愛的人,會拍出《悲情城市》這樣有著無盡壓抑,處處悲情的電影,據說當初《悲情城市》創作沖動最早就是來自一曲名為《港都夜雨》的音樂里的薩克斯克斯風節奏,心中很有感觸,「想把台灣歌那種江湖氣、艷情、浪漫,帶點土流氓和日本味,又充滿血氣方剛的味道拍出來。」(侯孝賢語),更沒想到的是侯孝賢也有渾厚蒼勁的嗓音,唱起電影《多桑》的主題歌,陶醉和投入的迷起眼睛的感覺很溫馨。但別以為他會是個超級懷舊派,他最近堂而皇之的做起了網站——戲弄電影網,大凡去過該網站的都會有新奇的感覺,網站上大塊的布局、鮮艷的色調、前衛的敘述,精緻的短文...都讓人愛不釋手。然而侯孝賢德跟網路第一次親密接觸,是98年《海上花》有了網站,他才開始有了那麼一點點概念,想不到兩年時間,他已經深諳此道了。無怪乎擅長長鏡頭製作的他現在聲稱:「電影需要近距離地去觀察!」
2000年的春末,我獨自窩在狹小的工作室里,看一部記錄片——《侯孝賢畫像》(HHH: Portrait of Hou Hsiao Hsien,台/法,1997)。當看到侯孝賢自在自得的嚼檳榔、吃地攤、喝老人茶唱卡拉OK的同時,我隨著侯孝賢在片尾不由自主的大喊一聲——「爽」!
侯孝賢作品年表:
演員作品
Cinéaste de notre temps: HHH, Un portrait de Hou Hsiao-Hsien (1997)
Sunless Days (1990)
老娘夠騷 Lao niang gou sao (1986)
青梅竹馬 Qingmei Zhuma (1985)
福德正神 (1986)
青梅竹馬 (1985) ……阿隆
導演作品
最好的時光 The best of our times (2005)
咖啡時光 Coffee jikou (2003)
兒子的大玩偶 Sandwich Man, The (2003)
風櫃來的人 The Boys from Fengkuei (2002)
千禧曼波之薔薇的名字 Millennium Mambo (2001)
在那河畔青草青 Zai na hepan qingcao qing (1999)
南國再見,南國 Nanguo zaijan, nanguo (1999)
海上花 Flowers of Shanghai (1998)
好男好女 Haonan haonu (1995)
戲夢人生 Hsimeng jensheng (1993)
悲情城市 City of Sadness (1989)
戀戀風塵 Lianlian fengchen (1987)
尼羅河女兒 Niluohe nuer (1987)
童年往事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The (1986)
冬冬的假期 Dongdong de jiaqi (1984)
編劇作品
最好的時光 The best of our times (2005)
咖啡時光 Coffee jikou (2003)
小畢的故事 Hsiao pi te ku shih (2003)
在那河畔青草青 Zai na hepan qingcao qing (1999)
去年冬天 Qunian dongtian (1995)
童年往事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The (1986)
最想念的季節 Zhui xiang nian de ji jie (1985)
青梅竹馬 Qingmei Zhuma (1985)
油麻菜籽 You ma tsai zai (1983)
早安台北 (1979)
副導演:
1.昨日雨瀟瀟 (1979)
2.翠湖寒 (1978)
3.男孩與女孩的戰爭 (1978)
監制:
1.只要為你活一天 (1993)
③ 獲國際大獎的中國電影有哪些
1、《霸王別姬》是湯臣電影有限公司出品的文藝片,該片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由陳凱歌執導,李碧華、蘆葦編劇;張國榮、鞏俐、張豐毅領銜主演。
影片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1993年該片在中國內地以及中國香港上映,此後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公映,並且打破中國內地文藝片在美國的票房紀錄。1993年該片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影片。
2、《大紅燈籠高高掛》是由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張藝謀執導,鞏俐、何賽飛、曹翠芬、金淑媛等主演。
該片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影片圍繞封建禮教展開話題,講述了民國年間一個大戶人家的幾房姨太太爭風吃醋,並引發一系列悲劇的故事。1992年3月13日,該片在北美上映,以260萬美元的票房創下當時華語電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紀錄。1991年,該片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1992年,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3、《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導演張藝謀拍攝。該片使用一班非專業演員製作一出像紀錄片的電影,故事主題是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在該片中張藝謀保留了演員本身的名字。本片獲得十項國際電影獎項,包括金雞獎、聖保羅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4、1987年,在加拿大第11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大閱兵》獲評委獎。
5、《紅高粱》是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文藝片,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滕汝駿等主演,於1987年在中國上映。影片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歷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的故事。1988年,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
④ 你心目中的侯孝賢電影三佳分別是哪三部
侯孝賢是台灣新電影運動(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還有楊德昌、曾壯祥、萬仁等。他們的作品有《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小畢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
台灣新電影運動興起的原因有:
1、電影業的不景氣,中影改組;
2、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影響;
3、新的電影觀念(作者論、藝術電影)等美學標準的輸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現(獨立製品相對自由為侯孝賢、陳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現提供了機會,留學歐美的青年歸來如萬仁、楊德昌、柯一正)
5、台灣社會的轉型:70年代末國民黨權威統治的松動,台灣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
之所以認為這是一部偉大的史詩般宏大的影片,是因為侯孝賢不再只是把創作投視於自身的記憶,而投向了整個民族國家的記憶,這是大師級導演的水準。就像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有《活著》、陳凱歌有《霸王別姬》、田壯壯有《藍風箏》,這些同樣都是把視線投向了社會的。
不再拘謹於小我,而是通過小我投射到整個社會。
一個導演能有這樣的勇氣,有這樣的擔當,能夠直面國家民族的歷史,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在題主所說的主流電影界評價最高的原因吧。
⑤ 1996到2009年戛納廣告節獲獎,作品,名稱,簡介。。。
第四十九屆(1996):
金棕櫚獎:邁克·李《秘密與謊言》英
評審團大獎:拉斯·馮·提爾《破浪》丹麥
最佳導演:喬爾·科恩、伊桑·科恩《冰血暴》美
最佳女演員:布蘭達·布萊斯《秘密與謊言》英
最佳男演員:帕斯卡·杜奎奈、丹尼爾·奧圖《第八日》比利時
評審團特別獎:大衛·柯南伯格 加拿大
最佳編劇獎:Alain Le Henry、雅克·歐迪亞《自製英雄》法
金攝影機獎:Shirley Barrett《愛的小夜曲》澳大利亞
技術大獎:克勞德·紐利迪薩尼、瑪麗·佩萊諾《微觀世界》法國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邁克·李《秘密與謊言》
Canal+ 電視台獎:《Planet Man》
梅賽德斯-賓士獎:尚皮耶·亞莫斯《有人漏夜趕監房》
最佳法國電影:尚皮耶·亞莫斯《有人漏夜趕監房》
最佳海外電影:《白夜》
短片金棕櫚獎:Marcell Iványi《Szél》
最佳短片:琳恩·拉姆塞《Small Deaths》
琳恩·拉姆塞《Small Deaths》
第五十屆(1997):
金棕櫚獎:今村昌平《鰻魚》日本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櫻桃的滋味》伊朗
最佳導演:王家衛《春光乍泄》香港
最佳女演員:凱西·伯克《切勿吞食》英
最佳男演員:西恩潘《戀戀風暴》美
評審團特別獎:曼紐·波瑞爾《西方》法
評委會獎:阿托姆·伊高安《意外的春天》加拿大
最佳編劇獎:詹姆斯·希蒙《冰風暴》美
技術特別獎:《第五元素》《戀戀風暴》美
金攝影機獎:Naomi Kawase Suzaku日本
最佳劇本:James Schamus The Ice Storm美
50周年紀念獎:Youssef Chahine《命運》埃及
最佳短片:Tessa Sheridan Is it the Design on the Wrapper美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阿托姆·伊高安《美好明日》加拿大
第五十一屆(1998):
金棕櫚獎:西奧·安傑羅普洛斯《永恆與一日》希臘
最佳導演:約翰·保曼《將軍》英
最佳女演員:艾洛迪·布歇、娜塔莎·雷尼埃《兩極天使》法
最佳男演員:彼得·穆蘭《我的名字是喬》英
評委會特別大獎:羅伯托·本尼格尼《美麗人生》意
評委會獎:克勞德·米勒《雪地里的魅影》法 托馬斯·溫特伯格《家宴》丹麥、瑞典
最佳編劇獎:Hal Hartley 《亨利你這個大笨蛋》美
評委會技術獎:Carlos Saura《探戈》阿根廷
金攝影機獎:Marc Levin 《鋃鐺入獄》
最佳短片:Xavier Grannoli l'Interview 、David Lodge Gasman by Lynne Ramsay and Horseshoe
特殊評審團藝術貢獻獎:Todd Haynes《天鵝絨金礦》英
第五十二屆(1999):
金棕櫚獎:呂克·達內和讓-皮埃爾·達內《羅塞塔》比利時
最佳女演員:塞弗蘭·卡內勒《人性》法 埃米莉·德凱納《羅塞塔》比利時
最佳男演員:埃馬紐埃爾·肖特《人性》法
評委會大獎:布魯諾·杜蒙《人性》法
評委會獎:曼努埃爾·德·奧利維拉《紙牌》葡萄牙
最佳導演獎:佩德羅·阿爾莫多瓦《關於我的母親的一切》西班牙
最佳編劇獎:尤里·阿拉波夫和瑪麗娜·科雷涅娃《神》德/俄羅斯
金攝影機獎:穆拉里·奈爾《MaranaSimhasanam》印度
技術大獎:屠居華《荊柯刺秦王》中國
短片金棕櫚獎:溫迪·蒂爾比和阿曼達·福比斯《當天破曉》加
第五十三屆(2000):
主競賽單元
金棕櫚獎:拉斯·馮·提爾《黑暗中的舞者》
最佳女演員:比約克《黑暗中的舞者》
最佳男演員:梁朝偉《花樣年華》
評委會大獎:姜文 《鬼子來了》
評審團獎:羅伊·安德森《二樓傳來的歌聲》
莎米拉·瑪克瑪爾巴夫《黑板》
最佳導演獎:楊德昌《一一》
最佳編劇獎:John C. Richards、James Flamberg《急救愛情狂》
主競賽費比西獎:青山真治《人造天堂》
一種關注單元
一種關注大獎:羅德里格·加西亞《寂寞城市》
特別提及獎:安德盧查·瓦丁頓《我,你們,他們》
金攝影機獎:
技術大獎:
電影基石和短片單元
短片金棕櫚獎:雷蒙德·萊德《馬尼拉的影子》
電影基石獎:彼得·蘇列特《五英尺高並還在上升》
影評人周單元大獎: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愛情是狗娘》
平行單元-費比西獎:巴赫曼·戈巴迪《醉馬時刻》
金攝影機獎:Hassan Yektapanah《追求愛情的異鄉客》、巴赫曼·戈巴迪《醉馬時刻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青山真治《人造天堂》、阿莫斯·科萊克《愛情快餐》、邁克爾·哈內克《未知密碼》
技術大獎:杜可風、李屏賓、張叔平《花樣年華》
柯達短片電影獎:蘇阿德·埃爾·布哈迪《Salam》
柯達短片電影獎(特別提及):Xavier De Choudens《C'est pas si compliqué》
年輕評論家獎
最佳長片: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愛情是狗娘》
最佳短片:《Bad Connection》
Canal+ 電視台獎:Linus Tunström《To Be Continued...》
國際藝術院線協會獎:傑米、安東尼奧-佩德羅·瓦康塞洛斯
青年獎
最佳海外電影:卡瑞恩·庫薩馬《女生出拳》
最佳法國電影:帕特里西亞·瑪佐《情婦校長》
青年特別獎:塞斯科·蓋《青春小手槍》
戛納少兒電影獎:安東尼奧·佩德羅·瓦康塞洛斯《傑米》
法國文化電台獎
年度法國電影人:諾薇米·洛夫斯基《生活嚇不倒我》
高仕華獎:Faouzi Bensaïdi《Le mur》
弗朗索瓦·加萊獎:阿莫斯·吉泰《贖罪日》
第五十四屆(2001):
金棕櫚獎:《兒子的房間》(義大利)導演:南尼·莫瑞提
評委會大獎:《鋼琴教師》(奧地利)導演:邁克爾·哈內克
最佳女演員獎:伊莎貝爾·於佩爾《鋼琴教師》(奧地利)
最佳男演員獎:伯努瓦·馬吉梅《鋼琴教師》(奧地利)
最佳導演獎:科恩兄弟《缺席的男人》(美國)、大衛·林奇《黃褐色的旅車》(美國)
最佳編劇獎:《無主之地》(波斯尼亞)導演:丹尼斯·塔諾維奇
技術大獎:侯孝賢《千禧曼波之薔薇的名字》(中國台灣)、蔡明亮《你那邊幾點》(中國台灣)
其他獎項: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豆餅》日本片美國導演大衛·葛林斯班
金攝影機獎∶昆努克《快跑者》加拿大
電影基金會青年
第一獎∶《肖像》俄羅斯籍魯欽辛作品
第二獎∶《修理》英國籍強森作品。
第三獎∶《待斃》中國大陸楊潮《頑石》英國杜菲
第五十五屆(2002):
金棕櫚獎:《鋼琴師》羅曼·波蘭斯基
評委會大獎:《沒有過去的男人》阿齊·考里斯馬基最佳女演員獎:林權澤《醉畫仙》韓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糊塗的愛》美
最佳男演員獎:奧力維耶·古爾梅《兒子們》
最佳導演獎:卡提·奧廷恩《沒有過去的男人》
最佳劇本獎:保羅·拉瓦爾第《甜蜜十六歲》
評委會特別獎:《神聖的介入》艾里亞·蘇雷曼
55周年特別獎:《科倫拜恩的保齡》邁克爾·摩爾
第五十六屆(2003):
競賽單元
金棕櫚獎:《大象》導演:古斯·凡森特(美國)
評委會大獎:努里·比格·錫蘭《烏扎克》土
最佳導演獎:古斯·凡森特《大象》美
評委會獎:薩米拉·馬卡馬巴夫《下午的5小時》(伊朗)
最佳女演員獎:瑪麗-喬西·克羅茲《野蠻入侵》(加拿大
最佳男演員獎(並列):穆扎法爾·奧茲德米爾、麥哈麥德·伊敏·圖普拉克《烏扎克》土耳其
最佳劇本獎:丹尼斯·阿爾坎德《殘酷的進攻》加拿大
最佳短片獎:Glendyn Ivin《Cracker Bag》 澳
「金攝影機獎」(導演處女作獎)
金攝影機獎:Christoffer Boe《重建》 丹麥
特別關注獎:Sedigh Barmak《奧薩馬》 阿富汗
「某種關注」單元
最佳影片獎:馬可·托里奧·喬丹那《La megliogioventu》義大利
「首映關注」獎:
《一千個月》導演:法奧茲·本薩迪(法國)
評審團大獎:賈法·帕納西《深紅的金子》伊朗
金馬車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美
第五十七屆(2004):
金棕櫚獎:邁克爾·摩爾《華氏911》美
最佳導演獎:托尼·葛立夫《優異者》法
評委會獎:朴贊郁《老男孩》韓
最佳女演員獎:張曼玉《清潔》法
最佳男演員獎:柳樂優彌《無人知曉》日
最佳劇本獎:Agn Jaoui《如像一般》法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Trafic》
金攝影機獎:Karen Yedaya《Or》
最佳短片評委會獎:《Platlife》
金攝影機獎提名獎:楊超《旅程》中國
Mohsen Amiryoussefi《 Bitter Dream 》
第五十八屆(2005):
金棕櫚獎: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孩子》
評委會獎:王小帥《青紅》
最佳導演獎:邁克·哈內克《躲避》
評審團大獎:吉姆·賈木許《破碎之花》
最佳女演員獎:漢娜·拉斯洛《自由地帶》
最佳男演員獎:湯米·李·瓊斯《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
最佳編劇獎:吉勒莫·阿里加《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Van SOWERWINE《PODOROZHNI》金攝影機獎:Vimukthi JAYASUNDARA《放棄的土地》 Miranda July《每個人都知道》
最佳短片特別獎:Igor STREMBITSKYY《克拉拉》
最佳短片處女作獎:安東尼奧·坎波斯《立刻購買》
第五十九屆(2006):
金棕櫚獎:《風吹稻浪》英
評委會大獎:《弗朗德勒》法
最佳導演獎: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通天塔》美
評審團獎:《紅色之路》英
最佳女演員獎:佩內洛·克魯茲、卡門·毛拉、勞拉·杜納絲、布蘭卡·波蒂洛、尤漢娜·柯博、達茲·萊姆波瑞娃《回歸》西班牙
最佳男演員獎:賈梅爾·杜布茲、薩米·納塞利、羅什迪·澤姆、塞米·鮑亞吉拉、伯納德·布蘭卡恩《榮歲月》法
最佳編劇獎:阿爾莫多瓦《回歸》西班牙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Bobbie Peers《sniffer》挪威
金攝影機獎:《布達佩斯島》
最佳短片特別獎:
最佳短片處女作獎:
費比西獎:《氣候》土耳其 《BUG》英
《巴拉圭樹吊床》巴拉圭
一種關注單元最佳影片:《江城夏日》王超中國
第六十屆(2007):
金棕櫚獎:Cristian Mungiu《四月三周兩天》羅馬尼亞
評委會大獎:河瀨直美《殯之森》日本
戛納60周年特別獎:加斯-范-桑特《迷幻公園》美/法
最佳導演獎:朱利安-蕭貝爾(《潛水鍾和蝴蝶》法/美
評審團獎:瑪嘉-莎塔碧/波斯波利斯《我在伊朗長大》法/美 卡洛斯-雷加達斯《沉默的陽光》墨西哥/法/荷蘭
最佳女演員獎:全度妍(《密陽》韓
最佳男演員獎:康斯坦丁-拉朗尼柯《驅逐》俄
最佳編劇獎:費斯-阿金(《在人生的另一邊》土/德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Elisa Miller《VER LLOVER》墨西哥
金攝影機最佳影片獎:Shira Geffen/Etgar Keret
《MEDUZOT》以色列
金攝影機特別獎:Anton Corbijn《控制》美
最佳短片評委會獎:安東尼-陳《AH MA》新加坡
Mark Albiston《RUN》
一種關注單元最佳影片:Crisitan Nemescu《加州之夢》羅馬尼亞
第六十一屆(2008):
金棕櫚獎:《牆壁之間》法
評委會大獎:《格莫拉》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凱瑟琳·德納芙 法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美
最佳導演獎:努里·比格·錫蘭《三隻猴子》土
評審團獎:《美聲男伶》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獎:溫妮塞斯·德·奧利維拉《越線》巴西
最佳男演員獎:本尼西奧·德爾·托羅《切·格瓦拉》西班牙
最佳編劇獎: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羅爾娜的沉默》英 / 法/德/意/比利時
金攝影機最佳影片:《飢餓》英
金攝影機特別獎:《ils mourronttous sauf moi》俄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盤封管》羅馬尼亞
一種關注最佳影片:《圖潘》哈薩克
第六十二屆(2009):
主競賽單元
金棕櫚獎:邁克爾·哈內克《白絲帶》德
評審團獎:朴贊郁《蝙蝠》韓
安德里亞·阿諾德《魚缸》英國 / 荷蘭
評審團大獎:雅克·歐迪亞《預言者》法
最佳導演獎:布里蘭特·曼多薩《基納瑞》菲律賓
最佳女演員獎:夏洛特·甘斯布《反基督者》丹麥/瑞典/法國
最佳男演員獎:克里斯托弗·瓦爾茲《無恥混蛋》美/德
最佳編劇獎:梅峰《春風沉醉的夜晚》中國
特別榮譽獎:阿侖·雷乃 法
一種關注單元
一種關注大獎:歐格斯·蘭斯莫斯《狗牙》希臘
評審團獎:柯內流·波藍波宇《警察,形容詞》羅
評審團特別獎:米婭·漢森-洛夫《我孩子的父親》法/德 巴赫曼·戈巴迪《無人熟識貓人》伊
⑥ 這個明星是誰
這是我最喜歡的明星,第一是湯唯,第二個是舒淇。
⑦ 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電影
《霸王來別姬》
第46屆戛納源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第51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第4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
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第15屆韓國電影青龍獎最佳外語片獎
《活著》
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人道精神獎
第4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
《春光乍泄》
第5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我的父親母親》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影片銀熊獎
《一一》
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亞洲電影(提名)
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紐約影評家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春風沉醉的夜晚》
第62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白日焰火》
第6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
……
還有的想不起來了。
⑧ 請翻譯下面一段影評,不要機器
它是窈窕淑女俱樂部的女主人Vicky (舒淇), 光芒四射的微笑和迷人的酒窩就像房間里所有版的燈光同時點權亮.其中一部分源自於她的明星品味, 她的活潑幾乎都是她的單純的寫照; 因為她在媒體面前表現得是那麼地自然,如果現在開始從事自己的表演事業,那麼這個以前的典範就是相當不錯的(榜樣).這並不是她太多地考慮走到這個舞台。她的活力照亮了這部電影的最後三部分情節,一個燦爛舞台,令人心碎的冬季和真實淚水的辛酸.她只是一隻春天的鳥,隨時間而遠去,而導演的目標確是明顯是--只有到那時,你可能才會失去理智地問,Mambo(曼波音樂)值得我們從頭到尾的聽完嗎?盡管這藝術品質不名一文,它卻好像千年不朽.
⑨ 最好的時光的影片評價
在侯孝賢執導的這部三段式電影《最好的時光》里,除了以美術道具等營造出不同的時代氛圍,音樂方面也別具特色,不但安排舒淇唱起典雅的南管,更運用不少西洋與台語老歌,讓影片在樂聲當中,更有韻味(上海青年報評) 。
《最好的時光》這部電影非常美。盡管電影中的三個故事之間並沒有聯系,但它們都能讓人對逝去時光產生淡淡的傷感(揚子晚報評) 。
《最好的時光》讓人再次看到了青年時的侯孝賢。可以稱得上是侯孝賢舊作品的一個完美修復版,「戀愛夢」、「自由夢」、「青春夢」可以分別代表侯孝賢的三個創作時期:「童年紀事」、「悲情」、「千禧」。「戀愛夢」是《戀戀風塵》、《風櫃來的人》的濃縮版,漣漣的雨水洗刷去一切不安定的情緒,一段莫名的惆悵之愛均勻地鋪滿整個屏幕。「自由夢」是《海上花》的默片版,深情又無奈的時代悲情。「青春夢」雖然與《千禧曼波》只有背景時代上相近,但是由於舒淇的表現,使兩個角色顯得格外相象,歐陽靖與薔薇這兩個角色甚至能讓人產生了前世今生的感受(新浪娛樂評) 。
《最好的時光》是一部零缺點三部曲,導演侯孝賢以簡約的鏡頭和最好的對白,創造出奇妙、美麗的浪漫愛情,充滿力道與能量的層次(紐約時報影評人A.O.史考特評) 。
⑩ 這張照片是哪位攝影師拍的
李屏賓 Mark Lee Ping Bing
台灣攝影師,1954年生於台灣
Mark Li Ping-bing。他曾多次與侯孝賢、王家衛合作。1954年生,基隆海專畢業,曾任中影攝影師。李屏賓自1977年起便加入電影行業,攝影風格洗鍊而沈穩,是一位極為資深的台灣攝影師。
1985年《策馬入林》獲得第三十屆亞太影展最佳攝影獎
1986年《童年往事》獲得第三屆台灣電影欣賞獎最佳攝影獎
1987年《稻草人》入圍第二十四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
1987年《戀戀風塵》獲得法國南特影展最佳攝影獎
1993年《戲夢人生》獲得第三十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
1995年《女人四十》獲得第三十二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
1997年《半生緣》入圍第十七屆香港金像獎最佳攝影獎
1999年《心動》入圍第三十六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
2000年《花樣年華》獲得第三十七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
2000年《花樣年華》獲得第四十五屆亞太影展最佳攝影獎
2001年《花樣年華》獲得第五十三屆戛納電影節最高技術獎
2001年《花樣年華》獲得第六屆香港金紫荊獎最佳攝影
2001年《花樣年華》第六十七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攝影
2001年《花樣年華》獲得美國全國影評人協會最佳攝影
2001年《花樣年華》獲得美國電影協會最佳攝影
2001年《花樣年華》入圍第二十屆香港金像獎最佳攝影獎
2001年《千禧曼波》獲得第三十八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
2005年《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獲第二十五屆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2005年《最好的時光》入圍第四十二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
2006年《父子》入圍第四十三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
2007年《父子》入圍第二十六屆香港金像獎最佳攝影獎
2007年《心中有鬼》獲得第四十四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
2011年第五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攝影獎《挪威的森林
這就是花樣年華的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