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紀錄片影評
⑴ 絲綢之路800至1000字的讀後感
今天老師生動形象的講了《絲綢之路》這篇文章,同學們聽得僅僅你津津有味,我為那些西域商人產生了敬佩之情。
課文一開始就向我們介紹了絲綢之路兩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當時那些馱著綵綢的一峰峰駱駝,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個個精神飽滿,栩栩如生。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偉大的路,還是一條艱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個腳印,都記錄著英勇的中國人為亞歐的友誼和文化付出的艱辛,正向文中寫的:望著這群石雕,就彷彿看到了當年的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彷彿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通過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絲綢之路是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慢慢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為「絲綢之路」。在這條路上發生的故事不計其數。我印象最深的是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歐內陸交通要道,於西域各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成了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還知道投筆從戎的班超,他為了祖國的利益,再西域竟然住了32年,才使西域和內地連為一體,為中華民族的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還知道去西天取經的玄奘,熱愛建築的鐵木爾.......他們都為亞歐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看看這些英雄的行為,想想現在的美好生活,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⑵ 《新絲綢之路》觀後感:絲綢之路——永恆的記憶
[《新絲綢之路》觀後感:絲綢之路——永恆的記憶]
這篇是假期里寫的,剛逛博客的時候看到其他人的博客里也有觀後感,而且剛好也是假期里讀的書,看著覺得幫助很大,《新絲綢之路》觀後感:絲綢之路——永恆的記憶。我就尋思著把這篇也放上來,雖然矯揉造作了一點,但也湊湊數。
絲綢之路對於我們來說,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它不僅僅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條甬道,還是歷史長河中絢爛的一筆。那些經歷了滄海桑田如今仍然赫赫有名的要塞,那些經歷風霜雨雪如今仍然傲然佇立的物像,那些與絲綢之路息息相關如今仍然為津津樂道的人們,似乎都在訴說這一切從未走遠。時間的車輪在此留下痕跡,而紀錄片將這些痕跡一一還原,在百轉千回且充滿感染力的背景音樂中,成為了我們心中永恆的記憶。
(一)那些要塞
絲綢之路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過河西走廊出玉門關和敦煌的古陽關西去,進入新疆後分成北道、中道、南道三條路線西行。北道經吐魯番、吉木薩爾、伊寧前往裡海沿岸;中道經樓蘭、焉耆、輪台、庫車、溫宿、喀什,越過帕米爾高原,到達地中海東岸地區;南道是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且末、民豐、和田、莎車,翻越世界屋脊,過阿姆河到伊朗,最終抵達伊斯坦布爾城,也就是昔日東羅馬帝國的首府。它們如同散落的珍珠,而絲綢之路將其串成一線,每一顆都光芒四射,每一顆都見證了絲綢之路的歷史。
絲綢之路上的要塞常常是古代詩人的重要題材。這些要塞壯麗的塞外風光,惡劣的生活條件,獨特的民俗民風都在詩句中得以體現。王之渙在《塞外》中吟誦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維《渭城曲》中留下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杜甫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將大雪紛飛的姿態描繪得生動形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羌笛聲,胡旋舞使蒼涼的塞外多了幾分魅力。
長安。
紀錄片最後一集名為《永遠的長安》,作為十三個王朝古都的西安,如今仍為交通要道。「九宮格局,軸線突出」
,優良的城市格局自古以來廣為諸多城市競相模仿。歷史的積淀,使如今的西安依然熠熠生輝。無數遊客慕名而來,從那些歷史遺存中遙想當年。這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夢想開始的地方,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地方。看著紀錄片中時光交錯,讓人有恍如隔世之感。這座城市承載了人們太多的記憶,它見證了絲綢之路的開始,經歷了朝代的更迭,更經受了戰亂的洗禮。在這里生活過的人們來來去去,只有這座城永遠佇立在此,任時光洗滌。
樓蘭。
樓蘭這座城如同它的名字一樣神秘而又令人遐想。如今這座城在沙土之下沉睡千年,不復存在。人們只能從一點點遺存和歷史資料中,憑吊它最初的模樣。想像著曾經生機勃勃的繁忙景象,熙熙攘攘的城鎮街市如今已被風沙所侵蝕。環境的惡化,樓蘭人的遷徙……一幅幅畫面在眼前流轉,彷彿在向人類敲響警鍾,想要永遠擁有心愛的家園,就必須從身邊的一點一滴保護起,才能使子孫後代不斷地延續下去。
(二)那些物像
絲綢之路,是中西商貿交流的要道。而絲綢則成為了當時中國繁榮強盛的文明象徵。高超的製作工藝使西方人嘆為觀止,人們紛紛爭相購買。絲綢之路也因此愈加繁榮。紀錄片中考古者發掘了大量的絲綢,依稀可見薄如蟬翼的絲綢上面的精美圖案,使人感嘆古人們的精巧做工。正是絲綢的傳播使絲綢之路日久彌新,聲名遠揚。
絲綢之路聞名於世的不僅有絲綢,還有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敦煌莫高窟,是絲綢之路上令人嚮往的佛教聖地。精美的壁畫,栩栩如生的彩塑都是人類不可多得的寶貴財產,是全人類的驕傲。據說,把莫高窟的壁畫連起來,整整長達60華里,觀後感《《新絲綢之路》觀後感:絲綢之路——永恆的記憶》。多少畫師幾千個日日夜夜的不眠不休,嘔心瀝血才完成了如此傑作。鑲嵌在山崖之中的莫高窟,顯示出它的壯觀氣派,人們帶著信仰前來,許下一個個心願,祈求佛祖的保佑。上千個洞窟顯示出磅礴的氣勢,庄嚴且肅穆。與周圍漫天黃沙相比,巧奪天工的建築更顯出神秘的氣息。一千多年的風雨洗禮,莫高窟看盡了世事的變化,愈加顯示出它的珍貴。然而令人稱贊的壁畫、彩塑如今遭受著種種病害,深受人們關注。因此如何修復和保護這些歷盡千年的壁畫成了目前人們最急迫的問題。紀錄片中這樣感嘆道:莫高窟一旦失去了作為其精神象徵的壁畫,就好比一個人的思想被抽空,生命就會變得蒼白而無力。如果是這樣的話,未來的敦煌將如何回首往事?
人們常說:和田有三寶:玉石、絲綢和地毯。其中,地毯西傳而來,絲綢東傳而至,唯有玉石產於和田本地。和田玉以它羊脂般的溫潤潔白聞名於世,看著和田人沿街叫賣做玉石生意的情景,讓人感受到了和田玉市場的欣欣向榮。「君子比德於玉。」自古以來,玉在中國人心中佔有很大的份量,玉的高雅、包容、沉靜彷彿都在訴說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人們講究玉如其人。紀錄片中所描述的玉石商人阿里木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辛勤經營著自己的生意,誠信買賣,從不貪財。賺的錢中,很大一部分都用來幫助村裡的貧困人家。他的善心如同和田玉石般純潔無暇,高尚的道德比玉石更加珍貴難得。阿里木作為和田人中的普通一員,使我們看到了如同和田玉般祥和的高尚品質。
(三)那些人
時間的車輪在絲綢之路上碾過,留下深深淺淺的痕跡。這些痕跡的主角們同樣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得不提的是那些與莫高窟息息相關的人們。王圓籙,俗稱王道士,那個發現滿洞文物,卻又將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拱手讓給別人的千古罪人。斯坦因、伯希等西方探險家於20世紀初獲取了大量藏經洞內的經卷、文書、絹畫,最令人氣憤的是,華爾納用化學膠水將洞內一幅幅美輪美奐的壁畫剝離,留下了慘白醜陋的牆壁。他們是敦煌的強盜,以「美好」
的童話來騙取無知的王道士,赤裸裸地擄掠那些寶藏。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有這樣一段話: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裡,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這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恥辱。然而,在當時那樣動亂的年代,即使在京城也存在著令人揪心的畫面:圓明園的燒毀、故宮內文物被掠奪……清朝官員的無能使京城的文物分崩離析,更別提遠在幾千里之外的敦煌。它遠遠在那裡,被當時的人們所遺忘,然而它的光芒卻被西方的探險家們所青睞。如今的我們唯有憤怒和嘆息,敦煌研究者們唯有更加努力地鑽研,保護那僅存的遺產。
與那些令人所不齒的人們相比,絲綢之路上同樣存在著那麼一群執著著自己理想的人們。他們不畏艱險,長途跋涉,只為心中的光。鳩摩羅什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用自己的一生演繹了一個人的龜茲。他的博學多才令龜茲的男女老少折服,他隻身一人前來東方,輾轉到達了長安,專心翻譯浩繁的經文,同時帶來了豐富的佛學文化。可以說他是佛學文化傳播的先行者,是他促進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同樣,值得我們敬佩的還有另外一位僧人,玄奘。他從東方而來,一人一馬歷盡艱難險阻,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到達了天竺國。以他為藍本的《西遊記》為我們描繪出路途的艱辛。與書中不同的是,這是玄奘一個人的跋涉,難度可想而知。一個人的旅程,同樣也是強者不斷磨練的過程。沒有強大信念的人,是無法做到的。他的一生立志於佛學的研究和經文的翻譯,為人們帶來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這也註定了他的故事將長久留在人們的心中,同經文一樣世代流傳。
絲綢之路很長,絲綢之路很寬。它像一首詩,無論朗誦多少遍,仍然韻味十足;它像一幅畫卷,無論臨摹多少遍,仍然教人贊不絕口;它像一個謎,無論猜測多少次,仍然神秘如初。十集的《新絲綢之路》紀錄片讓我們體會了絲綢之路的魅力,但仍然無法面面俱到地向我們展示它的真面目。它等待我們進一步了解,進一步探索,它是我們心中永恆的記憶。
〔《新絲綢之路》觀後感:絲綢之路——永恆的記憶〕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⑶ 絲綢之路紀錄片觀後感200字
這部劇首次將維吾爾族傳世瑰寶「艾德萊斯綢」搬上熒屏。艾德萊斯是維吾爾族的傳統手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有著「21世紀最後的絲綢手工製作工藝」「絲綢之路上的活化石」稱號,2008年還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扎染技術獨特,質地柔軟,輕盈飄逸,圖案層次分明,組合嚴謹,色彩艷麗,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該劇的主人公艾拉提(巴哈提亞爾・艾則孜飾)在各民族同胞的幫助下,將古老的手工作坊生產艾德萊斯發展成先進的工廠機織艾德萊斯,他本人也從一名貧苦的艾德萊斯紡織傳人,成長為新中國第一代高級紡織專家。他的愛人、女一號梅里古麗(阿孜古麗・熱西提飾)是一個維吾爾族孤兒,從小被從江南來新疆的桑蠶養殖專家衛守仁(王詩槐飾)收養,衛守仁一家與蘇萊曼(吾守爾・賽來飾)一家相知相識,共同生活十多年,結成世代友誼。該劇劇情跨度約40年,從新疆解放初期,國家選送維吾爾族和各民族年輕人去江南紡織學院新疆班學習,再回到新疆中國西北最大的絲綢廠工作,直到改革開放的上世紀90年代後,昆侖絲綢廠成為絲綢之路的一顆明珠。該劇正是通過一個大時代中的民族人物故事,向觀眾呈現了最真摯的民族團結之情。
為了更好地表現在這條歷史悠久的絲綢之路上的故事,劇組萬里大轉景,橫跨東西部取景拍攝。東至江蘇無錫、浙江桐鄉,取景江南美麗山水與人文,全景式地展現了大美新疆。劇組深入昆侖深山,馳騁沙漠,草原、胡楊林等唯美風光通過該劇可以一覽無余。新疆60年的發展巨變再現熒屏,古老的絲綢之路也再度被揭開神秘面紗。
⑷ 如何評價央視推出的《一帶一路》紀錄片
《一帶一路》是首部以全面解讀「一帶一路」重大構想為主題,以回「絲綢之路經濟帶」和「答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主線,以反映「一帶一路」建設給中國及沿線國家地區帶來巨大變化、造福沿線各國人民為主要內容的大型紀錄片。
世界上並沒有一個單純未受到影響的文化,所以我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我們要抱著『以史為鑒』的眼光去回顧歷史,並以此來展望我們的未來,比如未來的經濟發展、繁榮。同時,也要找到聯結不同人的共同之處。」
⑸ 央視 中日80年代的紀錄片《絲綢之路》
已經發了地址給你了
⑹ 求一篇茶馬古道的影評分析全面1000字左右急急
《茶馬古道·德拉姆》
--朴實的畫面朴實的感情
一隊馬,一群人,悠遠的馱鈴,寂寞的山歌,崎嶇的小道,險峻的高山,當然還有來自大自然那未知的危險。這就是茶馬古道。
老人,孩子,牧師,村長,教師,趕馬人。他們有不同的職業,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年。就是這樣一群人,用他們樸素的語言,給我們講述著他們的故事,茶馬古道的故事。在他們平凡的面孔質朴的語言背後,是精闢的生存哲學,是豐厚的人文歷史,這的確是文字所無法達到的高度。並且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就是這樣一群文化修養不高的人擁有著對生活最智慧的理解。正如導演田壯壯所說:對於這樣的民族我們只能仰望,而它也不會因為你的贊美而改變。
在導演給我們帶來的簡單而干凈的色調中,在語言與沉默堆疊的空隙中,在山歌與自然合奏的樂曲中,散發出的是庄嚴,是嚴肅,是敬畏,是真善美。
影片以趕馬人的行程為線,講述著路途中以及沿途居住人民的生活。
導演的畫面造型讓整個影片更具特點。固定而安靜的鏡頭,帶來一種記錄片的嚴肅與庄嚴。廣袤的背景,占據著畫面的絕大部分,巍峨的高山,與行走在其中的騾子和趕馬人的渺小形成對比,人類在大自然前的無力感躍然出現在屏幕上。
在干凈的畫面里,茶馬古道旁的居民講述著他們的故事。在他們的心裡,也有著對幸福的定義。有著對愛情、生計的追求。質朴,真誠,甚至有些原始。
記錄片是很枯燥的,至少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是這樣的。記錄片沒有扣人心弦的劇情,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甚至沒有高潮,對於普通觀眾來說要堅持近兩個小時來觀看一部記錄片的卻有難度。沒有觀眾的電影算不得是成功的電影,於是導演通常只能夠在畫面和情感兩方面來增強影片的觀賞性。
在《茶馬古道·德拉姆》這部影片中,田壯壯在這兩方面都做的十分出色。看過片子的人都不得不贊嘆其畫面的美麗,無論是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觀,還是原住居民的村莊又或是人物畫面,都堪稱完美。導演在許多趕馬的場景時都採用了遠鏡頭,畫面里的馬隊在巍峨大山面前顯得十分微小,猶如一條線在緩慢的在山澗行走。高山、河流占據了大部分畫面,這不僅是之前講到的人與自然的對比,更透露出這一群人不斷適應自然求得生存的奮斗過程。而在村民們講故事的畫面,色調與人物組合得十分協調。比如老人卓瑪用才講她一生的故事時畫面選用了暗色調,與老人一生經歷的眾多苦難相呼應。9歲小孩大耳朵講述時畫面又採用了亮色系,與孩子的天真朝氣相襯托。美麗、簡潔、朴實的畫面成為本片的一大亮點。
情感是本片的另一大亮點。無論是人們對馬匹騾子這些動物的感情,還是人們飽含深情的講述,都深深的感動了我們。馬是趕馬人、生意人賴以生存的工具,更是人們的朋友。楚木——這匹被山上掉下的石頭砸死的馬。趕馬人正多對楚木的深情催人淚下,他為楚木超度的畫面更是震撼人心。在正多的講述里,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他對馬的熱愛,他不敢告訴妻兒正多死了,「女人孩子知道騾子死了會難過,會哭的,就像家裡死了人一樣」。他准備在鎮里再買一匹「楚木」帶回家。從這一群原住居民的講述里,我們不難聽出他們對愛情——這個人類永恆的話題——的嚮往和追求。老牧師阿迪在回憶逝去的妻子時,臉上洋溢著幸福滿足的微笑,老牧師說他在和妻子結婚前自己曾因信奉宗教入獄,不過他知道妻子會等他,「我知道她不會嫁給別人」「只要她知道我還活著,她就會一直等著我」,老牧師是帶著驕傲說的。104歲的卓瑪用才說起她的丈夫:「他才是很有本事的人,真正的男人。」年僅21歲的小喇嘛曾經也有個心愛的女孩,不過卻嫁給了別人,小夥子說「會寂寞」。19歲的趕馬人扎西說「長大後我們要報答父母」「我覺得我該多做一些事情,由哥哥把錢攢起來。」「那麼到城裡的時候,我買褲子衣服發卡給她(嫂子),希望她更好看,變得更好看。」……是的,他們對愛情充滿嚮往,他們重視親情關心家人。簡單質朴的語句里透出的不帶瑕疵的深情,給過慣了充滿情慾的都市生活的我們不僅僅是感動那麼簡單。
《茶馬古道·德拉姆》的確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一部優秀的記錄片。片中表達出的生活哲理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茶馬古道旁的那些群落也是值得我們仰望和了解的。影片結尾時純潔白凈的迷霧慢慢遮蓋住了茶馬古道,它是不容玷污的。或許遮蓋住它,以及後來隨著發展茶馬古道的真正被遮蓋,也算是一中保護。
⑺ 中國通史海上絲綢之路觀後感100字
絲綢之路是中國的起源,也是歷史上的一個奇跡,今天就讓我們隨著中國通史這部紀錄片,來了解絲綢之路吧!
漢朝有一個部落叫做匈奴,他們是一幫野蠻人,經常騎著時速到達60公里的駿馬南下去騷擾其他的國家,起初漢朝的劉邦,准備北極匈奴,但不知怎麼的幾十萬大軍在一瞬間被匈奴包圍,劉邦的軍隊損失慘重,漢武帝也只好和匈奴求和,討好匈奴,在暗中隱藏實力,准備將匈奴一網打盡,經過很長時間,漢武帝終於實力十分的強大,並且聽說一個名叫大月氏的人也十分討厭匈奴,但由於實力不足無法報仇,於是漢武帝變准備了聯合這個國家,一起北擊匈奴。使臣張騫自告奮勇去聯合大月氏,一起北擊匈奴,於是他們帶上了許多貴重的禮物,騎著駱駝去聯合。這次初始十分艱難,但終究也意味著這一次初始將被記入史冊。
絲綢之路是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慢慢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為「絲綢之路」。在這條路上發生的故事不計其數。我印象最深的是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歐內陸交通要道,於西域各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成了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還知道去西天取經的玄奘,熱愛建築的木爾他們都為亞歐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也要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作貢獻。
⑻ 瓷路紀錄片分集劇情介紹以及感悟
第一集 摶土:瓷器,在過去的千年裡令人類趨之若鶩,中國瓷器與絲綢、茶葉一道,喚起了世界探索東方的熱情,最終在地球上搭建起貫穿東西方的瓷器之路。然而瓷器卻留給我們巨大疑問,這種自然界里並不存在的物品從何而來?瓷土遍布世界,為何只有中國人發現了這種泥土的力量?如果說中國人偶然發現這個奇跡,又怎可能將其製造的秘密嚴守千年。
第二集 夢幻:如果不是工業文明的浪潮席捲清王朝,唐三彩也許至今深埋地下無人知曉。如果不是海底的瓷片劃傷印尼漁民,大唐盛世波及遠洋的氣概也許缺少最為堅固的證據。如果說唐三彩背後隱藏著絲路的秘密,那些沉沒海底,不朽的青白瓷和長沙窯瓷器則為中國人奠定了遠洋之路,海上瓷器之路初步形成。一南一北,水路陸路,將大唐的盛世和氣象延伸到遙遠的地方。
第三集 天青:有幾種瓷器,可謂無價之寶,只有世界上的重要博物館少量收藏,那就是產自千年前中國宋代瓷器。宋朝的歷史就是一個版圖不斷收縮直至滅亡的歷史,然而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和文化卻達到了歷史高點,宋代天青色的汝瓷和潔白的白瓷藝術達到了中國瓷器美學的巔峰,即便在當時默默無聞的福建窯變瓷器亦徹底征服日本,和宋代的飲茶方法一起演化成今天的日本茶道。宋朝,這個看起來綿軟的帝國無意間成就了後世不可超越的瓷器藝術巔峰。
第四集 異彩:崇尚武功的蒙古族人建立的帝國曾經擁有超乎想像的版圖,然而後人卻沒有意識到,戰爭並非這個帝國的全部,否則今天那對聞名遐邇的大維德元青花瓷瓶就不會擺放在大英博物館內。我國古陶瓷大師陳萬里先生曾經把元青花的起源列為瓷器史上的謎團之一。誰能想到,當馬背民族將接近四分之一地球面積囊括懷中之後,依託完整的交通體系,這個龐大帝國的文化交流和融合過程被繪制在精美的白瓷上,最終誕生一種名為元青花的瓷器。元青花,因其記錄著一段宏大歷史而載入史冊。
第五集 望海:景德鎮的窯工將明朝的繁盛氣象繪制在瓷器上,隨著鄭和超級艦隊前往南亞、北非甚至更遠的國度宣揚國威。中國情趣開始成為世界的嚮往,東方夢想由此開啟。可以想像,那些來自歐洲的探險船隻與龐大的鄭和艦隊相比如同捕魚的小舢板,船上那些類似海盜的探險家們即將登陸一個全新的夢想天堂——中國。他們嘗試製造中國瓷,但卻製造出青花陶器,這是今天荷蘭國寶——代爾夫特藍陶的起源。此時,海上瓷器之路基本形成,由瓷器、茶葉為主要商品的中西方貿易逆差已經初現端倪,為數百年後的鴉片戰爭埋下伏筆。
第六集 窯變:17世紀中期到18世紀末期的一百多年,中國處於末代王朝最鼎盛時期——康乾盛世。在龐大國力的支撐和皇家的推動下,御窯不僅復焼歷代前朝的著名瓷器品類,更開創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技術。精美絕倫的瓷器成為世界的焦點和西方皇家貴族熱切盼望的奢侈品。於是在景德鎮,高級官員受命督造瓷器;法國傳教士深入打聽瓷器製造的秘密;在遙遠的德國,煉金術士甚至被投入監獄,秘密研究中國瓷器的化學成分;隨著海上瓷路的完善,瓷器,這種似乎只存在於天堂的人造奇跡,在西方掀起強烈的中國風潮。
瓷路感悟
今年過年期間偶然看到中央電視台在播放紀錄片《瓷路》,只看一會便被這部紀錄片所感染,於是乎跑到網上花了兩天時間看完了六集《瓷路》。
《瓷路》是一部反映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交流歷史的重點大製作,與以往的鑒寶節目不同,《瓷路》重點講敘了中國陶瓷文化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從九世紀的大唐帝國到十九世紀的鴉片戰爭,從中亞到羅馬,從世界重要的沿海口岸到歐洲各大首都,歷史上重要的地標和時間點都被中國陶瓷的故事所標注。在這貫穿全球的瓷器之路上充滿了創業、探險、財富、戰爭和沉船的重大事件。
《瓷路》共六集分別為:摶土、夢幻、天青、異彩、望海、窯變。在主持人充滿深沉磁性的講敘下為大家展示了瓷器從產生到發展,再到出口世界,名揚海外的悠久恢弘歷程。猶記得歐洲人初次見到精美青花瓷時的震驚與喜愛;猶記得荷蘭、英國、西班牙為爭奪中國瓷器在大西洋上展開大戰;猶記得歐洲科學家為仿製中國瓷器不得要領,急的焦頭爛額;猶記得普魯士國王為愛痴狂,用600名龍騎兵換走18隻中國景德鎮出產的大型青花瓷瓶。
唐三彩、宋五大名窯、元青花、明清官窯,紀錄片以歷史時間的順序為我們展示了中國絢爛多彩的瓷器文化。紀錄片沒有刻意去評價瓷器的昂貴價值,以瓷器在世界范圍的影響為側重點,不僅僅是一部瓷器發展史,更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縮影。
⑼ 一帶一路紀錄片觀後感
中央電視台攝制的紀錄片《一帶一路》,是一部以全面解讀「一帶一路」重大構想為主題,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主線,以反映「一帶一路」建設對中國及沿線國家地區帶來巨大變化、造福沿線各國人民為主要內容的大型紀錄片。全片共分六集,分別是《共同命運》《互通之路》《光明紐帶》《財富通途》《金融互聯》和《築夢絲路》。
⑽ 絲綢之路紀錄片第八集觀後感
絲綢之路對於我們來說,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它不僅僅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條甬道,還是歷史長河中絢爛的一筆。那些經歷了滄海桑田如今仍然赫赫有名的要塞,那些經歷風霜雨雪如今仍然傲然佇立的物像,那些與絲綢之路息息相關如今仍然為津津樂道的人們,似乎都在訴說這一切從未走遠。時間的車輪在此留下痕跡,而紀錄片將這些痕跡一一還原,在百轉千回且充滿感染力的背景音樂中,成為了我們心中永恆的記憶。 (一)那些要塞 絲綢之路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過河西走廊出玉門關和敦煌的古陽關西去,進入新疆後分成北道、中道、南道三條路線西行。北道經吐魯番、吉木薩爾、伊寧前往裡海沿岸;中道經樓蘭、焉耆、輪台、庫車、溫宿、喀什,越過帕米爾高原,到達地中海東岸地區;南道是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且末、民豐、和田、莎車,翻越世界屋脊,過阿姆河到伊朗,最終抵達伊斯坦布爾城,也就是昔日東羅馬帝國的首府。它們如同散落的珍珠,而絲綢之路將其串成一線,每一顆都光芒四射,每一顆都見證了絲綢之路的歷史。 絲綢之路上的要塞常常是古代詩人的重要題材。這些要塞壯麗的塞外風光,惡劣的生活條件,獨特的民俗民風都在詩句中得以體現。王之渙在《塞外》中吟誦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維《渭城曲》中留下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杜甫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將大雪紛飛的姿態描繪得生動形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羌笛聲,胡旋舞使蒼涼的塞外多了幾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