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醫改觀後感

醫改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2-21 00:40:45

⑴ 十一五成就展觀後感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在全國人民的翹首盼望與熱切注視下,「嫦娥二號」沖破夜空成功發射,從而標志著中國探月工程二期拉開了序幕。那一瞬間,對於錢衛平和他的同事們來說,心中奔涌的不僅僅是欣慰與自豪,更多的是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作為2007年「嫦娥一號」、2008年載人飛船以及如今「嫦娥二號」任務測控系統總設計師,錢衛平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在「十一五」期間的飛速發展。而這不過是近年來我國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的一個縮影。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我國在「十一五」時期宏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經濟總量躋身世界前三,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新型工業化道路引領中國工業實現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續改善。更令人驚喜的是,在收獲這些成就的同時,節能減排和產業結構調整也取得積極進展,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

「『十一五』期間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標都實現了或者超額實現了。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經濟依然取得高增長,非常不簡單。」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評價說。

可以說,「十一五」的五年是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夯實基礎的時期,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五年。

奮進的五年:在國際金融危機與自然災害的雙重挑戰下,中國經濟再次實現新跨越

讓我們先看一組數字的對比——

2006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根據規劃,「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增長目標確定為年均增長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

此刻,回望「十一五」,雖然2010年尚未落幕,但前四年我國GDP已實現年均增長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個百分點,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個百分點。而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又取得了11.1%的增長。專家預計,今年全年中國經濟的增速應不低於9.5%,這意味著「十一五」期間經濟年平均增速超過10%,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標也將超額實現。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一高速增長是在國際金融危機造成世界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出現負增長以及國內一連串自然災害的雙重挑戰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中國經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而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澇災害等突如其來的嚴重自然災害,也令經濟運行一次次承受嚴峻的考驗。從當年第四季度開始,中國經濟迅速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一度跌至6.1%。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以及接連不斷的各種重大挑戰,黨中央、國務院果斷出台並實施了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劃,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從而使國民經濟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經濟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實現8.7%的增幅,超額完成「保8」目標。在世界經濟一片慘淡之中,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世界銀行報告指出:「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首要推動力量。」

「十一五」的五年,不僅僅是經濟增長速度領先全球,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也發生了重大變化。2009年,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8.5%,比2005年上升3.6個百分點。進入2010年,這一格局再次被重寫:二季度中國GDP超過日本,從而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不僅如此,2009年,我國外匯儲備和財政收入分別達到2.4萬億美元和6.9萬億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種工業產品中,220種產品我國產量世界第一,裝備和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二;當年外貿進出口總額為22072.7億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從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額從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面對挑戰和考驗,中國經濟再次實現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提升的五年:節能減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資源環境約束性指標有望全部實現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突飛猛進,但粗放式發展也帶來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這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並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十一五」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並明確規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資源環境約束性指標: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10%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目標之具體、約束性之強在以往10個五年規劃中不曾有過。這些指標不僅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內涵,也對增長的質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規定,體現了政府對由量到質的科學發展模式的追求。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總結和介紹「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情況時表示,為實現「十一五」目標,我國在結構節能方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第二產業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產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在淘汰落後產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國共淘汰小火電機組6000多萬千瓦,淘汰落後煉鐵產能8712萬噸、煉鋼產能6038萬噸、水泥產能2.14億噸。

對此,楊宜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十一五』各項任務中,節能減排應該是最難的。但是通過加強約束,這個目標也實現了,非常值得欣喜。」事實上,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傳統工業國家、「世界加工工廠」,一度消耗著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鋼鐵和70%左右的油氣,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盡管節能減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後已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但五年內實現「單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為此,中央在此期間投資2000多億元用於節能環保工程,進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而這些投入只佔全國節能環保總投資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節能減排取得積極進展,能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5%的基礎上,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0.76%,累計實現節能量5.3億噸標准煤。與此同時,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下降13.14%,為實現全國完成單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標奠定了重要基礎。

從目前情況看,「四項指標中後三個到年底經過努力都能實現,但完成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標,還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解振華說。但他同時表示,「一定會努力完成節能減排目標」。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保障事業快速推進

回望「十一五」,人們不難發現,在不斷推進的各項經濟、社會與政治改革等方面,無不閃耀著「民生」二字。

「農村改革使廣大農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務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設得到各級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因此,『十一五』也被譽為『民生五年』。」 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談到「十一五」期間各項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時說。

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經濟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間每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越來越充分地得以體現——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廣大農民從此走上減負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財政拿出1859億元投向困難群體。此後,用於民生的財政支出逐年遞增,2008年突破萬億元,2010年更是超出1.6萬億元。與此同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從2008年起覆蓋到了全國全部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提前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此外,「十一五」期間,國家重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新醫改方案惠及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已覆蓋全國92%以上的人口。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斷發力、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的五年。2006年到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1760元增長到17175元,年均實際增長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個百分點,其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3587元增長到5153元,年均實際增長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個百分點。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農村,汽車已經快步走進家庭,電腦、手機的普及率也在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娛樂的需求日益增長。數據表明,我國私人汽車擁有量從2006年的2333萬輛,增加到2009年的4575萬輛;行動電話用戶從2006年末的4.6106億戶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億戶,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億戶。與此同時,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農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這一切都表明,廣大人民群眾在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生活質量也日益提高。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還需清醒地看到,盡管「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制約經濟平穩運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面還存在許多結構性問題,資源環境約束逐漸加大,收入分配機制改革面臨重重阻力。也正因為此,對於即將來到的「十二五」,我們充滿著深切的期待,也懷有一份強烈的責任。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我們還需奮力前行。

⑵ 國情備忘錄觀後感 1000字左右。 跪求。。

用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看過了國情備忘錄這部紀念片,可謂受益匪淺,感慨萬分。
這是一部主要描寫中國民生和科技創新的大型紀實片,用生動的手筆和詳實的數據記錄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地的全景變化和人民的生活面貌。作為80後的我在看過此片後不禁為偉大祖國的可喜變化而感到驕傲,更是從深層次感受到了身上的重任,因為我們在看到祖國綜合國力越來越強的同時,仍有很多問題和矛盾尚未解決,可以說這讓我重新認識了國情的復雜性,它不再離我遙遠,而是讓我有了新的視角理解一些政策和國家的未來發展。

縱觀這部紀錄片主要分成兩部分,即民生縱橫和創新元素。先說說民生縱橫部分,古人言:人者,邦之本也。這充分體現了民生對一個國家重要性,正所謂國情即民生,國情之本,重在民生,民生乃立國之本。近年來,中國政府相繼出台了各項政策無不體現著民生的重要性,以人為本,關懷民生已經成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內容。盡管當今的中國社會仍然存在著貧富差距較大,看病貴、看病難等重要民生問題,但我想隨著改革的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的陸續出台,這些問題都將會被逐步解決。同時我想問題的出現也是經濟發展中的必然,不斷完善也需要一定的過程。正如片中所說,高速發展的的經濟不可避免的給我們帶來種種後遺症,而對基本國情的重新發現和審視,將成為中國經濟這艘大船的望哨和指路燈。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現實社會的真實寫照,農村人口占據大量比例,農業農村的發展相對落後,這也使溫飽、教育等民生問題逐漸顯現,關注民生、社會公平成為了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民生問題再次成為焦點,教育、醫療、房價等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問題成為了大家討論的最熱門話題。正所謂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民生問題時刻牽掛著億萬人民的心,正如溫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所說的那樣,「切實解決好民生問題是政府工作的重點,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這一句飽含深情的話語鼓舞了新一代主人的我們充滿希望的面對未來,努力學習致力於祖國經濟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去。

本片的第二部分主題是創新元素,正所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自主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所在,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從片中我們看到我國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盡管擁有著較大的生產能力,但在企業全球產業鏈的分工中,依舊處在最低端的環節當中,核心技術的嚴重匱乏仍舊制約著我國科技創新力的發展。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我國在科學技術的運用上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自主創新水平取得顯著提高。將神州系列送上太空,使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太空出艙技術的國家,中國人用幾年的時間實現了其他國家用幾十年才能實現的目標,這一跨越式的進步令世界矚目。在2008年的奧運會前夕,我國的登山健兒將奧運火種帶到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創造了歷史。從體育角度看,這體現了中國健兒勇攀高峰的勇氣和決心,從另一面,這正彰顯了中國科技的力量和實力。

放眼全球,技術創新已經成為共識,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科技創新納入國策,並予以積極的鼓勵。作為新時期主人的我們更應該清醒的意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創新力,推動技術的進步與運用,進而帶動整個民族產業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徹底擺脫「打工者」的帽子,才能使中國從製造業大國轉型為名副其實的製造業強國。

從改革開放至今,中國人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綜合國力越來越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新時期的中國正以嶄新的面貌和開放的姿態迎接世界的檢閱。2008年我們在災難過後成功的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向世界展示了中華兒女頑強不屈、百折不撓的堅強品質。時隔兩年的今天我們又將迎來上海世博會這一世界盛會,這勢必將成為中國展示自己的又一次機遇。曾經我們歷經坎坷,曾經我們屢遭磨難,但這一切並不能阻擋中國人民奮勇向前的決心。經歷了經濟危機,全球經濟迅速下滑,唯有中國依然堅挺。但是面對國際的好評,我們並不能高枕無憂,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只有居安思危才能不斷的鞭策自己向前發展。我們深知,在榮耀的背後我們還存在許多的問題與矛盾,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均經濟水平仍然滯後,建設小康社會的路程艱辛而又漫長,若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我們仍需加倍努力。

看過了國情備忘錄這部紀錄片,我彷彿親歷了祖國的成長與發展,我感受到了我們生機勃勃的發展中所飽含的艱辛和無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讓我們以史為鑒,面向未來,踏著堅實的步伐,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求實進取、開拓創新,昂首走向美好的未來。

歷史是創造出來的,前方的道路上也許還有無數的荊棘曲折、激流險灘,但我相信世界人民看到的中國仍將是一個充滿自信、一往無前的巨人形象。

努力吧,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我們一定要實現,我們一定能夠實現!

⑶ 中國式醫患關系讀後感

生老病死,每一個人都概莫能外。從呱呱落地到走完漫長一生的謝幕,醫生在我們的生命歷程里扮演著特殊角色。小到感冒發熱,大到沉痾纏身住院治療,那些穿著白大褂的醫護職員,總是在冰冷的葯具之外帶給我們心理上莫大的安全感。曾經的一句白衣天使,承載的是信任,是敬慕,也是生命的重託。然而,這種原本溫馨的醫患關系開始在不知不覺中蒙上陰影。當老百姓的順口溜「割開肚子要紅包」流行大江南北的時候,當一個小感冒都要花往上千元的時候,人們有理由開始懷疑:醫生還是不是穿著白衣的天使?醫院還是不是救死扶傷的地方?
看病難,葯價貴,醫患之間互不信任,醫療事故頻發。在這樣緊張的醫患關系中,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都角色錯位,如履薄冰。在醫生與病人之間,看似醫生是強勢,病人是弱勢。其實在生活中,不僅病人有苦痛,醫生也有難題。
在市場經濟形勢下,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正在嚴重沖擊著醫療服務市場。近幾年來,患者或其家屬沖擊、打砸醫院,毆打及殺害醫務人員的惡性事件在各地時有發生,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有些地方的少數醫患矛盾急劇升級,有向暴力事件演變的趨勢。據衛生部門的統計,2001年全國醫療索賠額高達4億多。見諸報端的惡性事件,醫務人員被毆打致傷殘的,甚至死亡的就不下20起,醫患關系緊張已經成為日益突出的問題。重構和諧的醫患關系,維護正常的醫療服務市場,維護醫患利益,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嚴峻而又刻不容緩的課題。醫患關系愈演愈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社會的原因,也有醫學上的原因;既有醫療機構的原因,也有患者方面的原因,它們互相聯系和沖突,致使醫患關系緊張。由國務院頒發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從今年9月1日開始實施。條例的總則明確規定,要正確處理醫療事故,保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療安全,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 [1] 。在此宗旨下重構醫患關系,營造和諧的醫患環境是非常必需的,這樣既有利於醫院的發展,也有利於患者的健康。
「在社會浮躁窗口期,技術主義和消費主義盛行,傳遞到醫療領域,就成了生命完全可以通過技術來改變,一切死亡都是醫學的無能,一切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都是醫生無能;而醫改這個窗口期又將很多題目擺到了桌面——看病貴、看病難、看病煩……這兩個窗口疊加,很輕易產生一種對醫療行業的集體審判」——《新世紀》周刊如是說。實際上,當第一個紅包收進囊中之後,整個醫患間的信任就開始了崩潰的那一天,而剩下的,人們只能悲劇性地往相信「傾巢之下豈有完卵」了。
而讀《中國式醫患關系》則會讓人冷靜地換位往想,相對於一旦出現醫療事故後展天蓋地對醫生醫院的聲討,我們是不是忽視醫生內心的冷熱很久了?我們有沒有停下來認真聽一聽醫生的說話?當「醫鬧」成為一種賺錢的職業時候,我們的批評方向又在哪裡?當醫生出診時都要面對三到四成患者拍照、偷偷錄音的時候,醫生的心會冷到什麼程度?假如這僅僅是針對於外界的紛擾而言,書中的一句「讓醫生擺脫論文枷鎖」則是朝向醫療體制內發出的呼喊,如此的關懷不能不讓人動容。
但所有這些都無損於作者犀利的批評,這也恰正是本書的一大看點。在給醫者以尊嚴的時候,作者更沒有忘掉還患者以權利。從「醫生下的不是棋,是冷漠」到「為貧困病人留一扇門」,可謂字字語重心長,句句直確切今醫患糾葛的要害。相信醫者讀來如坐針氈、患者讀來滿眼熱淚。
就現實來說,在一個13多億人口的國家,醫療無論在任何一個層面上展開討論,都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個中諸多題目,也非一本書所能解決的。中國一年的門急診人次達60億之多,醫院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而讓老百姓困惑的卻是,病床緊張不難理解,可人的臉色也為何那麼丟臉?書中有個有趣的細節,說有幾個醫院的院長靜靜當「患者」到別的醫院往暗訪,結果他們也無一例外地開始抱怨號難掛、臉丟臉難得一本《中國式醫患關系》道盡了醫患雙方的是非紛爭,也總有一幕是你我這樣的肉體凡胎所熟悉的,讀下來不知不覺就有我們自己的情緒摻雜其 {讀白劍峰《中國式醫患關系》心得體會:在醫患之間追問人性溫度中,有感嘆,有沉思。
但是,不論現實世界的醫患關系如何變化,我們還是情願相信,白衣天使永遠是一個閃耀著光澤的漢語詞彙。它屬於美德和品質,讓每一個曾經在手術刀下重返生活的人心懷感激。現在我們聆聽《中國式醫患關系》一書的梳理、作答,就是由於我們內心一直在呼喚某種東西的回回,就像我們呼喚美好生活一樣的呼喚一個原本質朴、沒有一絲變質的醫患關系。

⑷ 六六《心術》觀後感

[六六《心術》觀後感]我們李院長只用了兩個下午看完了六六《心術》,我喜歡「慢閱讀」,每天午休前看一小節,將近三個月才讀完它,六六《心術》觀後感。這本書讓我感觸最深的是faith(信)、hope(希望)、love(愛),它是對這世上人類最重要的,也是對一個醫生、一個醫院最好的詮釋。當紅的作家六六,分別以患者和醫生的身份「卧底」上海數家知名醫院,親身體驗醫院中的千姿百態、醫生患者的酸甜苦辣,試圖去揭開中國醫患關系惡化的根源,去了解醫院里醫生與病患之間的相互依存又對立的關系。當今的住房、醫療和教育,是中國老百姓最大的三件事。而其中看病難、葯價貴、醫患之間互不信任、醫療事故頻發,在《心術》中,六六將用其特有的犀利、幽默,睿智還原一個中國式醫患關系。難能可貴的是,六六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還願意用親身體驗去還原事物的本來面目,真實反映給廣大讀者。小說以上海某知名醫院的腦外科醫生鄭艾平的第一人稱視角切入,「我」是一個想實現醫生理想和抱負的人,但是他的工作又讓這一願望遇到層層阻礙。「我」的同事大師兄劉曦、二師兄霍思邈三位年輕醫生,性格各異,卻都想做個好醫生,病人的不信任、醫鬧的胡攪蠻纏、醫療糾紛的敗訴,現實一次次地打擊著這群醫生。在這種壓力巨大的氣氛中,「我」的女朋友小蕾因為患者鬧事而被打傷了,小蕾憤然辭職,同時也與不能保護自己的「我」分手;大師兄劉曦是個很討患者喜歡的副教授,但自己孩子卻因為腎衰竭每天在死亡邊線徘徊;二師兄霍思邈是名醫之後,他手術的重症病患賴月金成功地下了手術台,卻最終未度過危險期。小說揭示出在當代中國醫患間痛苦的關系中,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都不能簡單地用白紙黑字來定義。在大多數的人看來,醫生能救死扶傷,是絕對的崇高。但實際上,醫生過著跟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和任何其他的行業一樣,有著潛規則,都有工作的喜怒哀樂,有著職場上的情情愛愛。唯一不同的就是,醫生所打交道的客戶都是一個個殘缺的生命,帶著乞求,帶著憤怒。醫生需要的是更強的責任感,更大的壓力。作為一名患者來說,是多麼的希望得到醫生的關愛與幫助。但作為一名醫生來說,又多麼迫切地渴望得到患者的理解與肯定。如果患者對醫生缺乏信任,醫護對患者失去愛心,為撇開責任,遠離糾紛,受害的也不僅僅是患者。另外,每個醫生所習得的醫術是有高有低的,病能看到什麼程度,是否能治癒都跟他們的經驗、閱歷多少有著密切的關系,觀後感《六六《心術》觀後感》。大凡成為名醫的人,腳下都踩著不少犧牲品,所以醫生的壓力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當一個人選擇做醫生的那刻起,他的意願一定是救死扶傷。但是卑微不濟的薪水、隨叫隨到的工作、大打出手的醫鬧,讓醫生們經常在是否要為醫療事業貢獻一生時打上了重重的問號。調查顯示,大部分醫生不再願意自己的子女長大後從醫,優秀的醫學生紛紛到葯企求職等等,設想一下,當醫生這個行業不再令人尊重,不再能吸引到優秀的人才,不再以治病救人為追求,這個社會會怎樣呢?這個問題是,除了寄望新一輪醫改外,醫生、患者、媒體乃到全社會,是否也能做點什麼?為重新建立起一種良性循環,改善目前的醫患關系,首先應該完善制度,把醫生隊伍中那些害群之馬剔除出去,也要提醒廣大群眾切莫因個別醫護人員的失職喪德而對所有的醫務人員存有戒心。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找回互信,心存感恩。當今社會廣泛存在「信任危機」,醫療界亦是如此。放棄獨立思考,放棄客觀看待問題的起點便源於思維定勢。而要擁有客觀看待問題的能力最簡單的起點就是換位思考。如果每一位人都能時常進行換位思考,那麼醫患關系就能改善。本書提供了很多醫生醫院的視角,讀來可信,也讓人對醫生醫院有著更多的理解,甚至是同情。人生中有很多堅持是未必有結果的,堅持某些價值觀,堅持自己的道路,堅持喜歡一個人,得償所願之前你會面對各種來自外部的誘惑、自我的懷疑、他人的不理解,現實不是小說,更多人的結局是「強悍的是命運」。但在堅持的長路上,真的如果有幸能夠守到撥雲見日的一天,那種激動與鼓舞會讓你堅信過往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心中可能即將幻滅的火焰又重新熊熊燃燒。書中反復提出「怎麼樣才能夠做一個好醫生?」引起我的沉思。如何做個好醫生?我覺得不單要有淵博的學識、精湛的業務技術,更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應該關愛生命,愛護病人。很多時候患者或許需要精湛的技術,但更多是需要一句關懷的話,就像作者所說的:「很多時候,無關你們職業的判斷,有關你們語言的溫暖。你如果換一種柔和的語氣,多說哪怕一句關愛的話,病患和家屬,無論如何都對你恨不起來。」作為醫務工作者的我,始終抱著治病救人為人解憂的理想工作著,我以我的認知感染我周邊所有的人,無論你是怎麼樣面對目前中國的醫療現狀,充滿希望也好,喪失信心也罷。我以我的一個微笑傳遞給和我接觸的人,在這樣的一天,我想,所有感受、傳遞微笑的人都很愉悅。

⑸ 讀後感:醫生寫給兒子的知情同意書

[讀後感:醫生寫給兒子的知情同意書]讀後感:醫生寫給兒子的知情同意書作者:李慶功_RN_MHS_CP下面是從醫生經紀人那裡看到的一篇文章,讀後感:醫生寫給兒子的知情同意書。字字觸目驚心。下面,我分段將自己的一些感想寫下來。這些只是我的初步感想,談不上系統有序。同時,老話題,在此不予贅述。親愛的孩子,如果你實在想做一名臨床醫生,你需要了解以下的一些風險,並簽下這份知情同意書。這些條目的發生概率不一,但肯定不會超過100%,一般也不會同時發生。1.患者隨時可能出現意外情況,患者的意外就是你的意外,因這些意外你可能被患者或其家屬毆打甚至殺死,無論在門診、急診、內外婦兒,無論住院、出院、術前、術後,無論是住院醫還是主任醫師,不論是否是你真的有錯誤。如果醫院不能保護醫生護士,那麼,醫院已經失去了"保有"醫師護士的資格。就像父母不能有效履行子女的監護責任一樣。中國醫院,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國家機關,一級黨組織,一個年底必須唱紅歌的國家機器的一個單位。中國醫院沒有忘記"賣什麼吆喝什麼",因此,壟斷了一個國家的醫療技術設施設備,壟斷了一個的國家的醫療市場,進一步壟斷了醫師護士的飯碗。進而,中國醫院壟斷了醫師護士的人生自由和專業自治。民以食為天。用飯碗壟斷醫師護士,是最有效的人事控制。2.患者沒有意外你仍然可能發生意外,在醫療操作中被針刺傷、手術刀割傷,血液濺入眼睛等情況,感染上所有的可能經血液傳染的疾病,艾滋、乙肝、丙肝、巨細胞病毒等等,做了內科醫生也不要高興,有經過呼吸道、接觸等等傳染其他疾病的可能。在戰爭、天災、非典、甲流、霍亂等烈性傳染病到來的時候,無論職業道德還是組織上要求,都需要沖上第一線。中國醫院需要"職業健康與安全項目"。小布希政府時期的美國勞工部部長趙曉嵐特意幫助中國的"職業健康與安全",看來,衛生部沒有領會、也沒有做什麼。沒有這樣的項目的醫院,根本沒有資格"是醫院"。職業健康與安全,是醫院風險管理的基本內容之一。醫師安全與患者安全,兩者不可偏廢,而且互相聯系。3.從專科到本科,從碩士到博士,從住院醫師到主任醫師,你要一直學下去考下去,考到最後你依然只是個高級勞動力,上看領導臉色,下查患者情緒。活到老學到老考到老,被訓斥到老。如果你選擇的是外科,運氣不好的話直到博士畢業都沒有動一次手術刀的機會,這樣的博士到哪裡找工作呢?"高級勞動力",不假。幾乎永遠如此。因為醫師從始至終就是醫院的雇員,甚至,雇員都不是。在過去,醫師是醫院這級國家機關的一顆螺絲釘。現如今,醫師是"我來您這家醫院掙口飯吃"的80後,90後。似乎帶有乞討性,還不如螺絲釘。螺絲釘不是人。下查患者情緒,從治療學角度看,這是應該的。不過,我知道,原文作者的意思不是這個。上看領導臉色,這是不應當的。醫師要看國家法律、要看臨床實踐規范,要看自己內心的倫理道德,不是看"領導"的臉色。依據現在的醫改局勢,中國醫師要想成為和醫院平起平坐的"獨立簽約人",50~100年以後再說。中國博士很多,沒有入學,沒有學習,也可以戴博士帽。看來,醫院裡面的博士,未必精通醫術。中國博士教育沒有實行淘汰制。4.在持續的學習期間,錯過戀愛、結婚的最佳年齡,錯過愛情,錯過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這些都是真真切切的人生損失。因此,中國醫生對不起自己的妻子、兒女和父母。你們很生氣,很難過,因此,你需要宣洩。可以想像,其中的宣洩途徑之一,可能是患者。5.在持續的住院醫、總住院、外出進修期間,發生家庭危機,總住院一年之後常有離婚事件發生。也有一點好處,兩個醫生或者醫生與護士的婚姻,基本只要一張單人床就可以了,省錢省空間。在改革開放和女權主義的新時代,出軌和離婚必然越來越多。所以,醫師必須在30歲之前,將學業搞定。因此,中國醫師的教育體制要改。"外出進修"是"中國特色",是國家醫學或醫療體制落後的象徵。因此,少說"盛世中國"之類的話。6.在上級醫師去世之前你可能一直沒有動刀的機會,因為他可能一直會握著手術刀到退休,退休返聘後還握著刀柄不放,發揮余熱至死,雖然很滑稽,但不要笑,老人家准備去給閻王爺會診呢。"一直沒有動刀的機會",穿著白大衣在那裡晃悠什麼?中國醫院製造著"拿著聽診器"的招搖撞騙。因此,中國年輕一代醫師20年之後的醫術究竟如何?老醫師不放手,這是一種潛在"危機"。中國醫院正在製造"危機"。7.退休之前你可能一直夜間睡不好,24小時開機隨傳隨到,節假日離開市區范圍要提前匯報。晚上休息不好,白天還要誠惶誠恐的工作,老人孩子都顧不上管,輕傷不下火線。病人安全之大忌!中國醫院正在製造受過高等教育的21世紀的奴隸。為了生存,中國很多醫師需要做這種奴隸。不僅如此,而且願意帶著一個"某某某三甲醫院"的光環。8.熬到主任、院長了,依舊要小心行事,不然隨時有到公檢法協助調查的可能,讀後感《讀後感:醫生寫給兒子的知情同意書》。一旦有公檢法及主管機關的來醫院,一定要放到VIP病房,叮囑手下的醫生護士,一定要伺候好,遇到主管機構的領導趕緊免單。在外面遇到誰,趕緊一臉奴才相點頭哈腰:"有事您說話!"。不予評論。9.可能遇到變態的院長,讓你每天5:30起床,6:30到崗,7:00交班,然後開個夜間門診,直到晚上11:00,據說現在開始流行無假日醫院,勞動法是用來保護勞動人民的,醫生,是另一個群體,基本站到了勞動人民的對立面。為了提高效益,拚命加床不加勞動力,疲勞狀態下任何的診斷治療手術不準出錯,否則,誰也饒不了你。清閑點的科室掙錢少,熱門的科室掙錢多,但有命掙沒命花。回歸本原:院長和醫師是平起平坐的獨立法人。醫院和醫師是共生共存的關系。關於這個話題,以後再說。10.可能在職業成長過程中因為不招上級醫師或者主任的喜歡被廢掉,一直沒有手術、進修、晉升的機會。中國醫院治侵犯醫師個人權利的地方。證據很多.11.出了醫療糾紛要自己擺平,自己出錢賠付,你只是在醫院租一間鋪面做生意,盈虧自理,規則是公平的,只是你治療一千個賺到的錢可能不夠賠付一次糾紛,稍稍有點經濟頭腦就知道,按風險收益比太不劃算。醫師要購買醫療責任保險。如果"只是在醫院租一間鋪面做生意",你們,這種關系可以通過一紙合同解決,而非"國家幹部"的人事制度。中國醫師不團結,自己顧自己,包括受罪自己受。吃苦耐勞,忍辱負重,是個人權利容易被侵犯的文化土壤。你們不敢、也不會"專業群體"發聲。你的"醫師協會""醫學會"是政府機關,不是你們的切身利益代表。醫改,要改這些協會學會的性質、地位和職能。但是,中國醫改從來沒有在這方面做過什麼。12.你越老越有價值,但在你最年輕最好的時光最需要風光的時候,你是價值最低的,收入很少的。醫師的富有,百姓的福氣。我的這句話,按照目前的醫改局勢,還是烏托邦。13.你可能一直到博士都是一個熱門專業,進入臨床被領導放到一個冷門專業,或者職業生涯中途被更換科室重新學起。醫師個人權利被侵犯的又一例證。醫師要有"專業自治"。14.因為時機不合適,一直沒有展露才華的機會,你盛年的時候主任不比你大幾歲,主任退了,領導提拔起下面的年輕人,並不是按照才華和能力選擇的。處心積慮,韜光養晦若干年,換個領導都變成一場空。關系是生產力,第一生產力。官本位的表現。醫師是"專業人士",為什麼介意"做官"的事情?中國文化.其實,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害怕"西化",因為,我告訴你們,"西化"尚需1000~5000年!15.勞動強度過大猝死可能,持續的過度勞累精神緊張,發生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的可能,我知道很多醫生是在臨近退休的幾年內報廢的。男醫生有飲酒過量陣亡的可能,在外出吃飯遊玩時千萬不要說自己是醫生,否則有被富於正義感的群眾群毆的可能。沒有醫師安全,何談患者安全?職業健康與安全議題。中國需要"樂善好施法"。等我的書出版了,你們會讀到樂善好施法的原文和譯文。中國醫師打斷學醫子女的腿是正當合理的。兒子不當醫師了,中國醫師的孫輩和曾孫輩,已經淪為一般的沒有醫師家庭成員的人,他們看病,他們的健康與安全,已經老眼昏花或業已亡故的如今的"主任醫師",也愛莫能助。因此,為了子孫後代,中國醫師不能沉默,不能破罐子破摔--要說話。希望中國醫師人人開一個新浪博客。大家都要說話。這些話,同時也是為了保護網管人員及其家庭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利益。我相信,新浪管理人員會支持中國醫師的意見和發表意見的機會。16.整體環境氛圍的緊張、勞累,導致群體的精神過敏,難以相處的人際關系,不論是對著患者還是同事的時候。完全可以推知的情境。同事之間的溝通障礙,是病人安全的不祥之兆。進而,醫療事故或相關問題,進一步導致同事關系緊張,開始惡性循環。中國醫院存在很多"惡性循環"的機制,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專題進行研究。可惜,我力不從心。17.無論在讀碩讀博還是進入工作之後都有因壓力過大精神崩潰的可能,壓力可能來自實驗、科研、就業、臨床、情感、經濟等等。醫師護士讀高等數學、分析化學,沒用!30年了,居然一點改變也沒用。因此,與時俱進和科學發展,到了部門領導和醫院領導,只是鸚鵡學舌,空談,不能理論聯系實際,最終成為騙人的口號。99.99%的醫師就是診斷治療,寫什麼文章?寫文章,是一種天賦或個人喜好,不是每個醫師護士都會寫的。可是體制卻偏偏要求大家晉職稱。晉職稱,是中國醫院的又一國際控制機制,決定了一個醫師的飯碗裡面的飯菜品質,色香味如何。美國的醫師護士,沒用晉職稱這一說。別的國家,我不知道。職稱,是官本位文化和金字塔行政體制在醫學領域的"建樹"。醫改,要改這個。18.因醫療糾紛、被媒體推上前台或者其他原因,提前結束執業生涯的可能,要學點別的知識,修鞋、修車都比修理人安全,或者學學獸醫給寵物看病,一定要有兩手准備。呼籲解放醫師。支持醫師改行。兒子不學醫,老子快改行。中國醫師的群體生態,即可置之死地而後生。中國醫院不能為醫師提供一個穩定舒心的執業生涯,為什麼還是把持著醫師的"人身"不放?19.這個行業中有太多的規則,不管是與技術有關的還是無關的,公開的還是潛在的,都夠你學一輩子的,不到哪一個級別就不可能知道那個級別所做的事情。一個專業群體,不能專注於自己的專業。特色,悲哀。文化問題。這就是,我為什麼反復強調,醫改必須進行哲學層面的研究,必須依靠民主政治改革,必須強化醫學倫理和法制化管理。然而,我們一個卻總是捨本逐末,石頭不摸了,亂找抓手。中國醫院知道醫師不務正業或不能務專業的機會。20.最大的損失是你很可能失去一個正常人快樂的生活,最大的風險是在你付出太多失去太多之後,心靈也隨之麻木,然後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做出一些與道德良知相沖突的事情。無需評論。21.其他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醫師要吃飯,必須進醫院。不僅養活自己,同時必須養活你們本無義務養活的人們--他們工作在"養人"的工作崗位,例如.他們不會感謝你們,而且,可能給你在臨床一線的工作製造是非與麻煩,例如,要求你們造假病歷,應付上級組織的檢查.親愛的兒子,雖然我可以講述給你很多經驗,也在醫療領域有很多朋友,但你知道,上面的很多條款根本是不可控風險,一旦出現的時候很可能誰也幫不上你。如果你仍然願意做一名臨床醫生,我將很高興,中國需要這樣的傻孩子;如果你決定不做醫生,我同樣很高興,老爹將來不用為你提心吊膽擔驚受怕的,只是多年後,我們需要經常祈禱自己千萬別生病。如果你看明白以上條款,願意做一名臨床醫生的話,請簽字:以上21條父親已告知,我完全理解並願意承受,願意成為一名臨床醫生,出現任何情況,不怨政府,不怪父母!姓名:**年*月*日*時看到這篇能夠真實反映現實醫療行業現狀的知情同意書,很是感觸,轉載於此,供大家品味!(一並向原創者致敬!)〔讀後感:醫生寫給兒子的知情同意書〕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⑹ 崔延平溫情沖突觀後感500字

2014年3月28日,我觀看了十八大獻禮影片《南平紅荔》,作為一個臨床醫師,感觸頗深。
電影《南平紅荔》是一部法院題材的主旋律作品。根據福建南平市延平區法院少年法庭庭長詹紅荔先進事跡改編而成。該片全麵塑造詹紅荔法官傾心幫扶挽救失
足少年等生動感人的事跡,展現新時期法官的精神風貌。影片主人公詹紅荔(鄔君梅
飾),從事法院工作27年,在少年審判庭工作10多年間,所審結的500多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無一發回重審、無一錯案、無一投訴、無一上訪,成功感化幫
教了1100多名少年犯走向新生,挽救了70多個瀕臨破碎的家庭。

「少年審判庭有它的特殊性,審判和懲罰並不是目的。」詹紅荔認為,面對這個特殊的群體,法官要「多一點愛心,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恆心,多一點責任心,多一點包容心」。

帶著愛心和責任,在實踐中,詹紅荔與同事們總結出一套頗具特色的「三三九不工作法」

審判前「三個不開庭」:閱卷後對關鍵問題沒有梳理清楚的,不開庭;被告人成長經歷沒調查清楚的,不開庭;沒有與被告人見面,進行一次心理疏導的,不開庭。

庭審中「三個不輕易」:被告人沒有真誠悔過的,不輕易下判;有被害人的案件,沒有和解的,不輕易下判;可以判非監禁刑但沒有落實幫教措施的,不輕易下
判。庭審後「三個不鬆手」:入監後延伸幫教沒有到位的,不鬆手;回歸社會後思想出現反復或問題沒有解決的,不鬆手;發出的司法建議沒有得到落實的,不松
手。對領刑後回歸社會的未成年人,詹紅荔不稱他們「少年犯」,而是稱「新生少年」。為此,她從2004年起成立了新生少年服務隊,成員均為有過犯罪過失的

「問題少年」,至今隊員已有166人。作為這些新生少年的「媽媽」,詹紅荔不離不棄地守護、幫扶他們。至今,詹紅荔已幫助315名失足少年重返課堂或順利
升學。她還開通了延平區青少年維權熱線,在全市20多所學校主講法制教育課。

從電影《南平紅荔》聯想到我們的醫師崗位,這一份責任,愛從心生。敬業之心在於對使命的忠誠,更在於對服務對象的負責和那份樸素真摯的熱愛。醫者,仁術也。只有心懷一顆對患者的關心關愛之心,心懷一顆對社會高度負責之心,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醫務工作者。

每當我看到患者受疾病痛苦煎熬,每當我看到患者通過醫師的努力,病痛得到解除,對我說:「謝謝醫生」時,在我內心深處總有一種無窮動力在推動著我,讓我在醫學事業上不斷往前走,我知道,那就是作為一名醫師的愛和責任。

身在麗水市人民醫院,作為一名胸外科醫師,我時刻銘記著:愛心,是醫生成功與否的關鍵。我們要愛所有的患者,愛患者的一切。

作為醫生,我的愛是微弱的,是平凡的,我只是在平凡的崗位上用愛與責任做一些非常平凡的事情。在如今醫患關系緊張的特殊時期,需要更多的愛心、耐心、
細心去贏得患者的信任,用我們的技術和熱情服務贏得患者的滿意,積極投身新醫改,為實現「病有所醫」的遠大理想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⑺ 醫者仁心觀後感

醫者仁心觀後感

久沒有看一部完整的電視劇了,當同學告知中央8頻熱播《醫者仁心》是反映目前醫行事業很現實的電視劇,很想了解無影燈下白衣天使的生活,於是利用假日在網上一氣呵成看完。看後感慨萬分,為鍾立行崇高的職業道德和精湛的醫療技術而驕傲,為武明訓時刻為患者著想的敬業精神而感動,為丁海這群充滿理想獻身醫療事業的年輕人而開心,為王冬的貪婪自私和護士長的靈魂扭曲而可惜,為那些無理取鬧的醫鬧和投機鑽營的葯商而氣憤,更為醫院面臨難纏的醫療糾紛而沮喪。

在我心中神聖 的白衣天使 ,現在變成商業化,利益化,收紅包,亂收費,開大方,吃回扣,讓金錢控制了靈魂。以前「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是從醫者天職,而今看到的是一個接一個的醫療糾紛。醫生面對的是病人家屬的質問和追打,醫鬧的煽動,社會輿論的壓力。緊張的醫患關系,不良的醫療環境,真不知醫改的發展前景在何方?

也深知醫生是人不是神,在探索醫學領域中,面對疾病的轉歸特異性,也有無力回天的醫療局限性,避免不了技術上的失誤。正如劇中所說「好醫生的技術,是在不斷積累而來,是用無數生命換來的」。當看到醫生們搶救病人像奔向戰場一樣的驚心動魄的緊張情景,為了一台手術站立多小時那種忘我的精神,感動的熱淚盈眶!這種高壓力,高負荷,高風險職業多麼需要患者理解,社會理解,真不應該把身心疲憊的醫生推到風口浪尖上去。

對劉護士長所說「千萬不要讓女兒學醫」深有感觸,因為我周圍許多醫務 工作者的子女幾乎都堅決的不學醫,不走父母的辛苦之路! 如果都這樣想醫療事業的發展前途, 希波克拉底誓言有誰來吟頌!

《醫者仁心》是一部真實的全景的醫生生活寫照,其中的無奈和痛楚是醫務工作者的心聲。揭秘了醫療行業的不正之風的黑暗面。深刻反映了老百姓「看病難,醫病貴」一幕幕鏡頭。道出醫患之間主要矛盾是一部分沒有責任心的庸醫給病人增加更大的痛苦。劇中武院長,鍾主任,面對復雜的困境,承受著社會,患者,難以接受的壓力,依然堅持原則,堅持自己的道德准則,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值得我敬佩。

鍾立行是一個優秀完美的醫生化身。 武明訓是一個堅守職業道德的好院長。 嚴處長是一個追求事業的女強人, 姜一丹是一典型知識分子清高自傲的典範。在 丁海,羅雪櫻一夥年輕人身上看到了青春,陽光,率真的良好心態!

⑻ 《大國醫改》讀後感

[《大國醫改》讀後感]
《大國醫改》讀後感

在旅程中,完成了對朱幼棣寫的《大國醫改》的閱讀,《大國醫改》讀後感。
讀過後感覺是比較難懂,不象小說那麼通暢流利,也並沒有提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系統見解。而是提出了很多內幕和其中的一些看法。

我想還沒有哪個能夠把醫療內的內幕說的這么直白,如此敢講我想這也是該作者是一個醫療行業之外的評論員,而本身又是官員。才有如此底氣吧。

但我覺得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以醫改成功為最終目的,為了老百姓解決看病難,看病貴而設身處地的態度。至少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作者是一個讓我尊敬的人。

醫改相當復雜,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見解。作者在書中也是多次提及了北大某教授,批的體無完膚。但是如果都象作者這樣,處處懷有真正落實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思想,我想醫改也並不復雜,讀後感《《大國醫改》讀後感》。現在復雜的是醫改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的問題。

偶爾看看電視或者采訪,目前來說除了發改委在葯品降價的時候說部分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這個問題外,鮮有行業內人士說醫改改好了。葯廠們說利潤低,老百姓們說看病真貴、真難,醫生們說這個職業真辛苦。為什麼?
讀了這本書,我想大家似乎可以明白一些。

那些衛生部門領導們,那些掌握葯品招標的權貴們,那些占據話語權的主任們,那些「醫生商人」們的存在是不可能讓這個制度的改革那麼順利的。
有的人不滿意,是真的。有的人說不滿意,未必是真的。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真正能不被金錢所影響的人是很少的。靠道德來約束幾乎形同虛設。因此需要迫切建立一個良好的機制才是當務之急。
〔《大國醫改》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