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鑒賞觀後感
⑴ 學習音樂欣賞課後的感想和啟發,1000字左右
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提高音樂感受、理解、鑒賞能力以及發展想像力,豐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與手段。音樂欣賞的能力不僅是一個人的審美修養重要標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質水平的標志之一。音樂欣賞對學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學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下面就針對新教材談幾點心得。
一、由表及裡,由淺入深教學
音樂欣賞教學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一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我們的音樂前輩黃自先生認為音樂欣賞時,欣賞者要經過這么一個心理反應過程:感知外部音響→開展想像聯想→得到情感共鳴→理解認識。所以欣賞教學時必須遵循這一心理反映過程,引導學生逐漸由低層次的直覺欣賞向高層次的情感欣賞,理智欣賞方面發展。這樣既符合心理反映過程,也有利於欣賞教學。
二、欣賞教學時精講多聽
首先欣賞是通過聽覺來感受的。要使學生理解音樂作品,首先對音樂表現手段要有靈敏的感知能力,達到這一要求必須要通過大量的音樂欣賞才能完成。語言是不可能代替音樂,表現作品的,因為音樂作品都可以從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領悟。我們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觀眾(聽眾)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對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學中,不能離開音樂的藝術形象而作繁瑣冗長的講述,因為如果講述過多,必然把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時也阻礙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識介紹應該主動、精練、富有啟發性,目的在於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樂上來,通過師生間的討論,聽賞等共同活動,使學生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對比教學,靈活多變地設計不同課型
將題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與題裁等異同點明顯,易於對比地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這樣能使學生比較准確地感受領會不同音樂作品所表達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時還能使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音樂,並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了解音樂表現的規律。
1.以題材為中心設計課型 以某一題材為中心,將不同表演形式的音樂、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進行音樂欣賞教學。能使學生從不同表演形式的音樂作品欣賞中,集中體會,理解音樂家是如何運用不同音樂表現手段來表現共同的音樂與主題的。
2.以演唱(奏)形式為中心設計課型 這一課型將同一音樂表演形式、內容、主題不同的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開展音樂欣賞教學。如以「獨唱」為中心的音樂欣賞課,就可將男聲、女聲、童聲等不同聲,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等形式的獨唱曲組合起來進行教學。這樣除有利於學生學習,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經典音樂作品,拓寬音樂視野。
3.以作品曲式與體裁為中心設計課型 這一課型將同一曲式結構或樂曲體裁的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如以「一段體」為中心或以「進行曲」、「變奏曲」等為中心開展音樂欣賞教學。這樣做有助於學生了解曲式、體裁等有關音樂知識,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到音樂內容與音樂表現形式的相互關系,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的形式美。
四、音樂欣賞教學時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聯想等能力
想像和聯想是音樂欣賞者必然產生的心理現象,是欣賞教學中帶有創造性的心理活動。在欣賞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他們對音樂的豐富想像力,引導他們准確地體驗音樂情感。
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把自己體驗到的音樂情感、想像到的音樂形象或意境,用寫詩、寫散文、寫聽後感、畫圖畫等方式表現出來。這種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聯想、想像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及藝術表現能力。採用這種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導,而且還要有較充裕的時間。在教學中,既要注意啟發學生的想像、聯想能力,又應注意教師的指導作用。由於學生的年齡、知識水平、審美經驗等的限制,他們的聯想和想像往往會與音樂的基本情緒和內容有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教師的精心指導。
⑵ 音樂鑒賞論文。 根據一首歌,寫下自己的感受。
一直都覺得音樂這東西很深奧、很有內涵、很專業,像我這樣的人是沒辦法理解的,我也很喜歡音樂,不過只是喜歡聽聽唱唱流行歌曲和搖滾歌曲,對於那種專業的音樂,還有肖邦、貝多芬什麼的我只能在心裡默默地感嘆,我一直覺得自己聽不懂所謂的音樂,也許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意識,反正我就是一直都有這種想法,而且也從來沒有去試過聽那種音樂的感受。 這里簡單提一下我對音樂的看法,可能我的理解比較膚淺。對於音樂所表現的世界,可以有詩意,畫境,和內心的獨白。例如肖邦的《肖邦生F大調夜曲》和交響組曲《天方夜譚》,《伏爾塔瓦湖》就分別表現了這一點。我最喜歡的還是能夠表現對苦難人生的抗爭,奏響時代的強音的貝多芬的《命運》了。因為他很振奮人心,聽過之後感到激情澎湃,人生苦短,不能被眼前的困難打倒。 至於音樂還能表現什麼,可能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看法。我覺得音樂可以表達一切。音樂是獨特的,任何語言或畫面都不能將它完整的描述。音樂是直接的,多數時候欣賞經典的音樂只需放開心靈去直接感受,而不需要思考什麼。音樂是抽象的,但我們欣賞的時候不必刻意追究它的什麼細節,只需本能的去感受。最重要的是,有沒有進音樂的門問自己就行了。有的時候自己真的體會到了,並不帶有喜愛音樂以外的想法,問心無愧。也許就是音樂想要表達的世界,即使和作曲者的想法不一樣。自己真的熱愛那才是最關鍵的。我覺得跟著大流走,別人說什麼自己就認為是什麼這種想法並不可取。雖然大流很多都是對的,但熱愛音樂並不需要大流的認同,因為音樂是人的傑作,也屬於較為抽象的藝術,在理解和看法上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音樂沒有這一特點那也就沒有這樣的魅力了。 熟悉貝多芬還是他的那句話。他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絕不能讓它毀滅我!」我對這句話比他的《命運》要熟悉。後來上網查了一下,《命運》這部作品創作於1805——1808年,與他完成《第三(英雄)交響曲》的時間相隔4年。在這4年中,他不但在創作活動中取得很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創作思想也逐漸成熟。當時正是貝多芬創作的黃金時期,也是他遭遇不幸的時期。於是,他與命運英勇搏鬥,以驚人的毅力和意志,寫出氣魄恢弘,極為感人的《命運交響曲》。 在整個《命運交響曲》作品中,情緒激昂、氣魄宏大,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作品結構嚴謹,手法簡練,形象生動,各樂章之間具有十分清晰的內在聯系。第一章節,開頭就是那激昂的音樂澎湃而出,讓人心靈為之一顫,就像那滾滾的歷史巨輪的滾動,就像生命被死神扼住喉嚨一般!就像那十二級的風暴襲來!就算我是聽過幾次的,但是每一聽到,還是禁不住為之震動! 那「當當當當」的敲門聲彷彿敲在我的心門。我的眼前好象出現了一個猙獰的死神,在肆無忌憚的狂笑,粗大的手掌緩緩地掐住了我的喉嚨,我覺得自己快要窒息了。一點也沒有反抗的能力。總體上,第一章節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氣勢,表達了貝多芬充滿憤慨和向封建勢力挑戰的堅強意志。接著,圓號吹出了由命運動機變化而來的號角音調,引出充滿溫柔、抒情、優美的第二主題。 而第二樂章,音樂有舒緩的地方。讓人在振顫中舒緩下來。在那激昂的音樂中緩了一口氣。彷彿是生命已到最後,人的氣息只有那麼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鳴叫。我似乎放棄了與死神的對抗,無奈的接受了事實。人,最終還是對抗不了命運的安排。我甘心放棄掙扎,對命運的捉弄無可奈何。但是,它仍然抒發了貝多芬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卻是命運動機再次闖入,威風凜凜的命運再次佔了上風。轉調的非常頻繁增加了原有的不穩定性,使音樂顯得更加豐富。但在這一樂章的龐大結尾處,音樂的氣勢不可阻擋,進一步顯示出人民戰勝黑暗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 到了第三,四樂章,生命的頑強體現出來。黑暗必將過去,曙光就在眼前,振奮人心的象徵著人民群眾在黑暗勢力下的斗爭信心和樂觀情緒。我不能向命運低頭!我不能屈服於命運!我要戰斗,戰勝命運!我要戰斗,我不是命運的奴隸!我就是我!我能忍受挫折,我能抵抗疾病,我能站立,我能與你抗爭。到了這里命運已被我戰勝了!這時候命運的威嚇聲,已是苟延殘喘,再也阻擋不住歷史前進的潮流了。 於是,輝煌、明亮的音樂再次響起,以排山倒海的氣勢,表現出人民經過斗爭終於獲得勝利的無比的歡樂。這場與命運的決戰,終於以光明的徹底勝利而告終!音樂的末梢,我輕輕地舒了一口氣,好象自己真的剛參加完這場斗爭一樣。 這首交響曲讓我體會到,面對困難,應該決不屈服,勇敢的挑戰不幸的命運,最終戰勝命運,取得成功! 我對貝多芬有看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早在20多年前,我還是個情竇初開的少年,剛剛開始跟著幾個學聲樂的女同學後面恩恩嘰嘰附榮風雅時,就對貝多芬的什麼命運什麼英雄交響曲頗有看法;雖然我還不知道五線譜是什麼東西,只是感覺象河裡的蝌蚪,但我仍然保留對他的看法。 多少年過去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某些傳媒社會道德的不斷淪落,我那顆對名人特別是對重量級名人有看法的心臟又開始激烈跳動起來。我很後悔早出生了十幾年,要是俺也搞成個零零後出生的,就現在這個娛樂和道德環境,對我來說簡直就是如魷魚得鹹水,那還不活蹦亂跳死。 真不知道到底是為什麼,現在誰出名,後面總會有幾個跟在名人屁股後面挑食吃的賢人。無論這個名人是唱歌的還是跳舞的,是演小品的還是拿大頂的,只要此名人正當紅,就啃腚有人冒充不同政見者站出來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什麼此名人在作品裡降低政治標准啦,什麼那個名人收徒弟有封建思想啦,什麼這個導演牙不整齊,那個小品演員普通話沒有達到國家一級水平等等。我真的不明白,只要這個導演拍的電影大眾喜歡,為什麼一定要求內容必須加入文革那樣口號才算是符合政治需要呢?難道符合群眾的東西不是第一政治需要嗎?說到底那些向名人下手的人本身不一定不愛看某導演的電影,或許在誘騙文學女青年時,還喜歡拿某導演的電影說事呢。 人怕出名豬怕壯,自古都是這個道理。要說世界的文明史也有幾千年了,物質生活和科學技術也都達到一定高峰;可為什麼有些東西不能隨著文明的發展而變的更加文明呢,看來還是他母親的金錢鬧的!評價普通人不能引起轟動,罵普通人也存在現實的風險;遇到個不溫柔的,不一定誰能罵過誰,即使警察不逮你,你要罵人家,看不把你的嘴撕歪。但是罵名人沒有什麼風險,即使有風險也是和收益成正比的。你不去罵名人,別人不知道你是誰;你這么貌似正義的在名人屁股後面一脫褲子,大家在關注名人同時,順便一轉臉----嘿嘿,這還有個好玩的東西呢,這不你也就跟著出名了。接著就會有生產潔而陰的廠家找你做廣告,估計治痔瘡的也要請你當代言。等廣告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廁所牆上傳播的到處都是的時,你也就比名人都名人了,無論是你走到天涯還是水底,只要下雨天的夜晚不戴墨鏡,一定有群眾把你認出來,當你瀟灑的把自己那幾個字龍飛罷後,一定有粉絲激動的說:有志之士就是不一樣啊!
說清楚,是轉載!
⑶ 音樂欣賞有感
交響樂《紅旗頌》欣賞有感
有一首樂曲,一首應該永存於史冊的樂曲,時時縈回激盪在我的心頭,如浩浩長風,一直伴隨著我人生洶涌的激流長河,屈指數來,已經三十七年了。
它,就是著名作曲家呂其明同志的管弦樂序曲《紅旗頌》。
《紅旗頌》的作者呂其明是我國著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1930出生。他從小酷愛音樂,十歲隨父去淮南根據地參加新四軍,先後在二師抗敵劇團、七師文工團、華東軍區文工團任團員。他的父親呂惠生是一位革命烈士,在戰爭的峰火中為國捐軀。1945年加入中國。1949年起呂其明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奏員。1951年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1955年回上海電影製片廠任作曲。1964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歷任上影樂團團長、上海電影總公司音樂創作室主任。是中國音協第四、五屆理事 。曾為《鐵道游擊隊》、《家》、《紅曰》、《白求恩大夫》、《廬山戀》、《南昌起義》、《雷雨》、《非常大總統》等近四十部故事片,十餘部紀錄片作曲,並曾為《秦王李世民》、《向警予》、《秋海棠》、《阮玲玉》等十餘部電視連續劇、廣播劇作曲。其中《廬山戀》的插曲《啊,故鄉》和歌曲《你應當留下什麼》曾獲全國優秀歌曲獎。在影片《城南舊事》的創作中,以別具一格的樂思,富有時代感的旋律,使影片音樂和畫面在風格上和諧一致,於1983年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其他音樂作品有交響樂《鄭成功》(與他人合作)、交響詩《鐵道游擊隊》、隨想曲《霓虹燈下的哨兵》、序曲《紅旗頌》、交響敘事詩《白求恩》等十餘部,以及《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誰不說俺家鄉好》(與他人合作)等歌曲百餘首。 創作經歷——
1965年2月,在上海音樂家協會的一次黨組會上,賀綠汀、丁善德、黃貽鈞等就對上報的「上海之春」音樂會初選節目進行了仔細的研究,一致認為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歌頌中國==的現代題材作品還應加強。因此,決定由青年作曲家呂其明趕寫一首,黃貽鈞建議曲名定為《紅旗頌》。欣然接受這一艱巨創作任務的呂其明,在進入作品的醞釀構思時,就陷入了對往事激動的回憶之中。紅旗是革命的象徵,在南湖小船的油燈光中,在那井岡山的綠竹叢中,在遵義城的堞牆,革命聖地延安,淮海戰役的陣地前,凡有革命者戰斗過的崗位,都有紅旗飄揚。紅旗又是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呂其明的父親呂惠生原是==戰爭時期一位高級幹部,1945年9月不幸被捕,在獄中大義凜然,堅貞不屈,英勇就義。呂其明是在紅旗下長大的。1940年,他剛滿10歲時,是父親帶著他和姐姐參加了新四軍文工團。他在戰爭的艱苦環境中經受著鍛煉與考驗。1949年5月,他隨部隊進入上海。從此,每逢國慶禮炮轟鳴,國歌嘹亮,人群如潮,紅旗似海,他都會激動得熱淚盈眶。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長期戰斗生活的往事以及他在紅旗下成長的歷程,像電影一樣,一一在眼前閃過。他熱血沸騰,心潮激盪,夜不能寐,樂思源源而來,他決定寫一部以開國大典為背景,氣勢磅礴,優美雄渾,為人民群眾所喜愛聽的管弦樂作品。經過一個星期的曰夜拼搏,激動的淚水伴他寫完了《紅旗頌》。當年5月,《紅旗頌》在第六屆「上海之春」開幕式上首演獲得成功。如今年已七十多的呂其明說:「36年來,《紅旗頌》沒有被人們遺忘,這使我從中受到深刻的啟迪:作曲家要通過畢生的努力,去歌頌時代、歌頌黨的事業!」
⑷ 古典音樂鑒賞聽後感500字
編號:DG 439 897-2
演出: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及天格塢節日合唱團
編號:DG 439 897-2
音樂:目眩神迷 滿意程度:99 分
音響:美聲連台 滿意程度:99 分 專輯介紹:
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從十七歲時(1826年)創作序曲至三十四歲時(1843年)應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之邀而完成全曲,中間相隔十七年,可說是最能代表門德爾松風格的作品。過去的著名版本,多半注重表現門德爾松優雅的人文素養,而忽略了這部樂劇天真幻想的本質,因此多半給人「放不開」的遺憾。而且演出時采組曲形式,往往給人「斷簡殘篇」的不完整印象。
由於門德爾松是猶太籍,《仲夏夜之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統治的領土下,曾遭禁演的命運。二次大戰後,隨著猶太人在世界金融界的日益壯大,這首樂曲的版本也日漸增多,1992年庫爾特·馬舒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在艾伯勒(Friedhelm Eberle)的旁白下,錄下德文版的仲夏夜之夢(編號:TELDEC 2292-46323-2);而1994年7月3日、幸運地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馬格麗特島上,在年輕指揮湯瑪斯(Vasary Tamas)的引領下,聽了一場匈牙利文旁白的仲夏夜之夢,雖然完全聽不懂匈牙利文,但可以感受三位旁白者的說故事藝術,已臻化境。 小澤征爾的這個版本,以《仲夏夜之夢》新武林盟主的姿態出現,具有下列重要意義:
一、它是《仲夏夜之夢》的完整版本,包括全曲十三段音樂和英文旁白,旁白由女廣播員鄧區(Judi Dench)擔任,這對聽得懂英文的愛樂者而言,是一大福音。
二、演出陣容堅強,從1973年小澤征爾接下波士頓交響樂團常任指揮的位置、至灌錄本片的1992年,已超過二十年。他們雙方的默契,足以創造最高水準的音樂演出。至於兩位在美國出生的歌唱家,女高音芭托(Kathleen Battle)和次女高音馮斯塔(Frederica von Stade),如今在世界樂壇的地位如日中天,她們兩人音色甜美,音樂表情動人,具有引人入勝的魅力。擔任女聲合唱的天格塢節日合唱團(Tanglewood Festival Chorus)則是本片成功的另一關鍵,在全曲合唱雖只有兩段,但合唱與獨唱的美聲交互輝映,卻頗具畫龍點睛之效。
三、真正控制全場的是指揮小澤征爾,他賦予此曲鮮活熱力與童話幻想的趣味,揮灑自如的自由曲風,解除了德奧傳統的拘謹,還《仲夏夜之夢》本來面目。
四、4D錄音頂級水準的見證。 ■慘綠少年 (Paulcnchun) 原創評論 · 轉載註明
⑸ 音樂鑒賞論文800字
非洲音樂之魂——鼓
黑非洲指的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這里居住的大多為黑人。鼓是黑非洲普遍流行的樂器,又被稱為非洲傳統音樂之魂。
鼓的功能和用途在非洲是多種多樣的,除了用於音樂外,有時還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徵,或用來傳遞各種信息,即所謂「會說話的鼓」。非洲鼓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無論是制鼓的材料、形狀和演奏技巧都是獨特的。
一般說來,在非洲存在幾十種基本鼓型和數百種鼓的變形。鼓,大如水缸或小如茶杯。鼓身的形狀既有陀螺形、圓錐形、台柱形、正方形的,還有各種飛禽走獸形的,甚至還有人形的。有的鼓身上還畫上各種幾何圖形,雕刻花草、人獸,突出了黑人文化的特色。鼓皮也是多種多樣的,除常用的牛皮、羚羊皮外,還採用豹皮、斑馬皮、蜥蜴皮、鱷魚皮,甚至還有大象的耳朵。在非洲鼓上還常常增加一些裝置,以獲得某些特殊的效果,如在鼓腔內裝一些珠子或乾的植物種子,或將金屬片、貝殼,色彩斑爛的串珠裝在鼓邊上,當鼓手擊鼓時,就會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持鼓的方式也很多樣,把鼓置放在兩腿中間很常見,有時也把鼓夾在腋下,或掛在頸上,挎在肩上。擊鼓的手法也很多,人們在鼓的各種部位用拳頭、手掌拍打,甚至還有用腳後跟擊鼓,從而奏出不同的音響和效果。也有用鼓錘敲擊的,過去曾經用象牙、人骨做過鼓錘。還有一種用小棍子磨擦噴有某種粉末的鼓皮而發聲的磨擦鼓。在奈及利亞有一種夾在腋下演奏的小鼓,隨著手臂對鼓身皮條的壓力大小,鼓的音高可以隨時變化。
鼓的演奏方式有獨奏、重奏和合奏。獨奏和重奏鼓的節奏復雜多變,抑揚頓挫、鏗鏘有力。集體擊鼓或一個人同時擊多隻鼓時,鼓聲氣勢磅礴,有如萬馬奔騰,雄壯激越。在非洲人的生活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而舞蹈又離不開鼓。在東非的斯瓦希里語中,「鼓」和「舞」是同一個字。在多哥的歌舞活動中,何時奏樂,何時起舞,以至於節奏的快慢、旋律的進行都要聽從大鼓的指揮。茅利塔尼亞的的女鼓手則是邊舞邊擊鼓,她們時而用手指輕彈鼓皮,如行雲流水,時而猛烈敲擊,如江河奔騰。她們一面擊鼓,一面用雙手輪流拍打臂、腿,作出各種姿態,非常動人。又如在蒲隆地,10名男舞蹈演員頭頂大鼓,邊敲邊上場,圍成半圓形,然後演員們各自取下大鼓,放在面前。在圓圈中再放上另一面大鼓,由演員們輪流上前擊奏。他們時而凌空跳躍,時而旋轉舞蹈,並且伴以歌唱,強烈的節奏、密集的鼓點、熱烈狂歡的場面,十分精彩。 鼓在非洲常常還作為國家、民族的象徵。如在烏干達的國徵中就有一面鼓,它表明了一種古老的傳統。因為烏干達在成為共和國前,為四個王國,每個王國的王室都有一套大小不同的鼓,各有不同的名稱和音色。這種鼓只有王室的婚喪嫁娶、新王登基、對外宣戰時的隆重場合才能使用。對屬於不同權力等級的人來說,鼓的數字是有規定的,在原布干達王國,巨大的儀式性的鼓,國王有93個,各級酋長依此遞減,在換鼓皮時還要用人或動物作犧牲。這種鼓是當作神物來尊崇的。
非洲鼓還常用來傳遞信息和語言,鼓手用不同的力度、敲擊鼓面的不同部位,能發出各種不同的音響,加上急緩有別的節奏,形成各種各樣的鼓點,作為一種信號語言,來傳送各種信息。在清晨、傍晚比較安靜的時刻,鼓聲可以傳到15公里以外,鼓手們一個接一個地重復著鼓聲,這樣可以用驚人的速度准確地傳「話」--一百英里以外的的地點可以在兩小時內達到。過去,當奴隸販子捕捉黑人時,非洲人就通過鼓語通知人們迅速逃離,使奴隸販子一無所獲。鼓語還常常用來號召人民參加公益勞動、抵禦敵人來犯、報告火警等。
非洲人還常用鼓勵來表達不便用語言表達的事物,如迦納的阿肯人,丈夫習慣在舞會上用鼓語贊美自己的妻子,鼓語還可用來宣布一個人的出生、死亡和婚姻。
在非洲的許多地方,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舉行一次評選鼓手的集會。在迦納舉行的「賽鼓會」上,鼓手們分為兩組擂鼓對陣。先用明快、熱烈的鼓聲頌揚酋長的美德、功績,然後用徐緩、清新的鼓點敘述遠古的神話、傳說,接著又用急驟的鼓點宣布族內的新聞趣事。鼓聲中復雜多變的節奏表達出人們各種不同的感情,時而使人悲憤填膺,時而引人開懷大笑,人們屏息凝神,就怕漏聽一個鼓點。「賽鼓會」的高潮是「斗鼓」。先由一組鼓手提出問題,另一組必須用鼓點回答並提出反問,否則就算輸。觀眾們則圍在鼓手旁幫助出謀劃策,參戰助威,想方設法擊敗對方。
總之,非洲音樂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因素是節奏,鼓正是非洲音樂節奏的基礎及表達音樂語言的一種最重要樂器,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樂器無法比擬的。
在非洲的各種鼓中,最常用的是一種被稱為達姆達姆的中等尺寸的鼓,它一般被置於雙腿中間用手敲打,演奏常常帶有很強的即興性。近年來,非洲鼓也已進入了專業音樂創作領域。非洲辛巴威的作曲家多米沙尼
⑹ 音樂鑒賞的音樂感受能力
所謂音樂聽覺能力就是「音樂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是在多聽、多想的基礎上提高的,它會產生對音樂作品的不同理解以及欣賞者對不同類型音樂作品的評判態度。由於音樂給予人們的感受首先是情緒上的反映,如愉快、煩躁、激動等,而情感又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所持某種態度的反映,如喜、怒、哀、樂等。所以,音樂欣賞的重要通道是藉助於音樂聽覺的情感體驗。從音樂欣賞的心理因素來看,欣賞是接受環節,它不是以表演或為獲得某種具體成果為目的,而是聆聽者結合自己的主觀經驗,通過內心聽覺引起回憶、想像及聯想等,豐富自己從欣賞音樂中獲得的情感體驗,這也是通過音樂聽覺能力對音樂作品進行再創作的行為。根據人對音樂感知能力的認識規律,音樂聽覺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音響感知是指通過音樂欣賞者的聽覺而獲得的對音樂音響及結構形式完整的接受。在音樂欣賞的感知活動中,音響感知是整個音樂欣賞的前提和基礎,音樂欣賞中一切感情體驗與形象聯系都以音響感知為基本,如果離開了對音樂音響及其結構形式的感知,就談不上對音樂作品的進一步欣賞。音樂作品的實際音響是以節奏、旋律、和聲等音樂諸要素相互參與、相互合作,經人為的藝術加工而形成的「聲音工藝品」,我們的耳朵可以直接感覺到,但我們的耳朵必須是經過訓練且能分辨音樂的耳朵,否則,就難以接受、理解這種音響外層的「工藝品」。具體說來,音樂音響的感知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音樂音響的辨別能力
這是指對音樂的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辨別能力,如果欣賞者具備了對這些音樂要素的辨別力,也就具備了音響感知的基礎。《淮南子》中就曾記載,「六律具存而莫能聽者,無師曠之耳也。」「師曠之耳」就是能辨別音響的耳朵。如果一個人2/4拍和3/4拍子都分不清,他就很難分辨出進行曲和圓舞曲的不同音響效果;如果欣賞者對各種樂器的音色缺乏辨別力,那就會影響他對於管弦樂作品的欣賞。因此,培養對音樂的辨別力,對音響感知具有首要意義。
2.對音樂音響的感受能力
音樂音響的感受力包括旋律感、節奏感、多聲部的音樂感以及對樂曲結構的整體感知等幾個方面。其中旋律感主要是對不同旋律的特點進行感受,並由此達到對旋律美以及對其中蘊含的感情內容的體驗。節奏感決定著音樂的表情性質和風格特徵,要獲得音樂的美感,就必須培養起良好的音樂節奏感。多聲部音樂手法廣泛應用於合唱、鍵盤音樂、管弦音樂領域,只有具備多聲部音樂感,才能懂得各聲部的組合和音樂的和聲效果。對樂曲結構形式的整體認知是把音樂的各種要素合成至完整的樂曲的感知活動,實現完美的音樂感知。
3.對音樂的注意力和記憶力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的音響材料是在時間中展現並隨著時間的運動轉瞬即逝。注意力能始終保持對音樂的新鮮感,記憶力能使音樂留下深刻印象並使音樂的進行得以延伸。如果欣賞者在欣賞過程中沒有對音樂的高度注意力和記憶力,就不可能得到對音樂的整體認知。 欣賞音樂在達到完美的音響感知的同時,也在藉助於內心聽覺而引起的情感體驗。古代文化理論家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是說創作者是由於情感的激發而創作作品,而聽眾是通過作品體驗其中感情的。欣賞音樂要通過音響感知較准確地體會到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內涵。
欣賞音樂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將會給欣賞者帶來深刻的情感體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第一,准確、深刻、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的感情內涵。有了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結合對旋律、和聲、節奏、速度、力度、音色、曲式、體裁等音樂以及音樂以外的文字因素等表現手法的理解,可以正確理解音樂。前文說過,音樂是聽覺藝術,良好的音樂聽覺是正確欣賞音樂的基礎,我們無法想像不能辨別音高、節奏、音色的人能從音樂中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
第二,緊密結合欣賞者的生活體驗及情感欲求。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可以將欣賞者迅速帶入音樂意境之中,使欣賞者緊密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欣賞音樂,獲得更深刻的情感體驗。琵琶協奏曲《琵琶行》,描寫了詩人白居易被貶任江州司馬期間,在船上聽到一位淪落地方的長安樂伎演奏琵琶曲,聯想自己「謫居卧病潯陽城」的處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種強烈的感情共鳴是其他在座人所不及的。
白居易既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又是著名的音樂家,現代就有人專門研究其音樂美學思想,可見其對音樂理解之深刻。從《琵琶行》中也完全可以看出這一點,換言之,所有這些體驗、感慨無不建立在白居易對音樂的敏銳感覺上。如果白居易沒有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對琵琶這一樂器的音色沒有清晰的感覺,對音樂的節奏沒有準確的判斷,對演奏的輕重緩急沒有敏銳的把握,即使「同是天涯淪落人」,他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情活動與音樂作品的情感融為一體,獲得更高層次的情感體驗。
⑺ 音樂鑒賞手冊讀後感
交響樂是一種富於戲劇性的大型管弦樂套曲。也可以說,交響樂就是管弦樂隊演奏的奏鳴曲。
最初,交響樂是各種多聲部樂曲的泛稱,到了18世紀,通常是指義大利式的歌劇序曲。歌劇序曲的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段落逐步發展成三個樂章,再加上一個「小步舞曲」樂章,便成為四個樂章的古典交響樂的典型形式。古典交響樂是在奧地利作曲家海頓手上奠定基礎的,他創作了104部交響樂,有「交響樂之父」的稱號。
貝多芬是古典交響樂的革新者,創作了《英雄交響樂》和《命運交響樂》,使交響樂成為表現反對專制暴政、爭取自由民主的革命熱情和英雄性格的重要音樂體裁。繼貝多芬以後,19世紀的浪漫派作曲家,把交響樂引向新的廣闊世界,加強了標題性,使音樂創作與文學、戲劇、繪畫等密切結合起來。如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以德國待人歌德著作中的作物為題材,創作了《浮士德交響樂》。
交響樂通常由四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通常採用快板的奏鳴曲式,表現人們的斗爭充滿戲劇性。全部音樂建立在兩個性格不同的主題的對比和發展上。第二樂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內容往往與深刻的內心感覺及哲學思考有關。第三樂章通常為中速的舞曲或諧謔曲。第四樂章大多採用快板的迴旋曲或迴旋奏鳴曲式,表現群眾生活、風俗的場面和人民勝利。
不同時期交響樂的樂隊規模是不一樣的。早期單管編制的管弦樂隊,成員有五六十人。浪漫時期的交響樂,常用三管、四管編制的管弦樂隊,成員多達一百幾十人。
例文:
我對交響樂的認識
很高興這個學期學習了交響樂欣賞這門令人陶醉的課程,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在交響樂的世界裡留連忘返,學習了許多關於交響音樂的基礎知識和發展歷史,了解了許多享譽世界的偉大音樂家,聆聽了許多耳熟能詳的經典音樂作品,彷彿在緊張的學習之餘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了一個暢快休憩的迷人小島。
我一直很喜歡音樂,音樂帶給人的那種閑適心情難以言表,而交響樂正是各種音樂中最能給人以靈魂的洗滌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後一邊聽著交響樂一邊看書,或是在陰雨的傍晚一邊聽著交響樂一邊冥想……似乎所有事情與音樂結合在一起都變得完美起來。
音樂的四大要素是旋律、和聲、節奏以及音色,欣賞音樂包括純美感享受、想像與聯想、純音樂鑒賞。交響樂萌芽於十六世紀中葉,即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直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才最後定型,巴赫、亨德爾確立了弦樂器在樂隊中的地位,交響樂的基本形式由海頓創始並由莫扎特最終確立,貝多芬使交響樂發展到了最高峰。現代意義的交響曲是指一種用大型管弦樂隊演奏的器樂套曲,是音樂表現的最高形式,它能表現重大的題材,豐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從創作到演奏都要求較高超的技巧。為此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音樂文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一個交響樂隊由四個部分組成:1、木管樂器組(包括長笛、雙簧管、黑管、大管)。2、銅管樂器組(包括圓號、小號、長號、大號)。3、打擊樂器組(包括定音鼓、鑔、鋼琴、豎琴)。4、弓弦樂器組(包括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一部交響樂作品,一般有四個樂章(但也有三個或多於四個樂章的)。第一樂章為快板,多用奏鳴曲式譜寫,很有戲劇性;第二樂章為慢板,採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樂章是中快板,為小步舞曲或諧謔曲譜寫,節奏一般清晰明快,氣氛熱烈。一部交響樂,大約演奏40分鍾左右。
課程中我們欣賞了不計其數的美妙音樂作品,除了交響曲,也包括婉轉悠揚的室內樂、鋼琴協奏曲等,還有令人嘖舌的音樂歌舞劇。莫扎特憂郁絕望的安魂曲、貝多芬激情澎湃的命運交響曲、舒伯特洋溢飄灑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俏皮靈巧的四小天鵝,總是讓我心裡無比激動或者平靜起來,音樂就是擁有這樣神秘的力量。經過課程中與交響樂的相處,我被深深的吸引了,開始更加熱愛音樂,特別是交響樂。
交響樂欣賞這門課程教給我們的不只是音樂本身,更加包括如何以一個紳士的姿態面對音樂、面對藝術,真正的靜下心來感知和享受音樂帶給我們的激情與安慰,真的很喜歡這門課程,希望以後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交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