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腕影評分析
Ⅰ 請哪位高手說說對〈大腕〉電影的評論
很多看過影片的人都會相信,《大腕》所指就是影片中那個國際級大導演泰勒,很明顯,這是整個故事的第一個假定。一位世界電影藝術大師即將死在中國,還是個外國人,其「腕」之「大」確實可觀,他的葬禮必定有看頭,這是個好故事的開頭;何況葬禮又是委託了一個腦子活份的普通中國人在中國來操辦,這怎麼會不熱鬧呢?剛開場不多久,我們就明白,好戲要開始了。
泰勒在影片的後半段扮演了一個近乎上帝的角色,他熱衷於思考、發現和創造,並且非常寬容和博愛。他既不對尤優的不義感到惋惜,也不對即將貼在自己屍體上的商標感到憤慨;而是靜靜地站在幕後發現著有趣的東西,即一出鬧劇所能達到的極限和鬧劇中不同人的反映,這些都有益於激發他的靈感。所以他「按兵不動」,任憑事態發展得不可收拾。作為補償,他後來用自己的錢償還了尤優他們拖欠的巨額欠款,救出了醫院中裝瘋的尤優。影片結尾處,彷彿在他的「首肯」下,自己漂亮能乾的女助理變成了尤優的情人。
泰勒雖然是名副其實的大腕扮演的大腕,但並不是故事的主角,他的戲還不如他的女助理露茜多,露茜是影片中的「女一號」,她的飾演者是香港大腕明星關芝琳,擁有大量影迷的這位美女才是這部影片的視覺亮點,也是故事很多情節和情感連接的關鍵。作為一個職業女性,她漂亮能幹,做事講求效率。露茜一方面對泰勒有著崇拜和忠誠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喜歡尤優直率幽默的性格。然而,她在這兩個男人的心目中她的地位並不很重要,她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總是得不到他們的認可;看似獨立的她,對泰勒和尤優的都有著強烈的依賴感。
有人說馮小剛的電影有個標志,叫「鐵打的葛優,流水的女主角」。葛優飾演的尤優才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人物,是能將黑色幽默演到位的人,他是我們熟知大腕。他總是用最質朴的方法去解釋困擾別人的問題,比如給露茜講解「什麼是境界」,給泰勒講「自己才是悲劇」。他的成功之處在於那種不露痕跡的幽默,幽默中又包含著智慧,在於讓你相信你也擁有智慧的能力,尤優這個人物依舊是個普通人,當一件不普通的事情發生在他身上的時候,我們總會期待能發生什麼奇跡。
有人說從表演上講,英達扮演的「路易王」才是最成功的,「王小柱」插科打諢的功夫確屬一流,雖然只是個配角,戲份卻不遜於葛優,使自己沒有絲毫被冷落的感覺。
觀者對演員的褒貶和喜好各有不同,但對馮小剛的導演水準,多數人還是認同的。喜劇是有難度的,然而馮小剛抓住了幽默的某些規律,他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就充滿著荒誕的情節和人,就用拍正劇的方式去拍諷刺喜劇,使喜劇更可樂,諷刺更尖銳。對傅彪那場戲的處理就明顯體現了這種效果,在二胡如泣如訴的伴奏下,「彪哥」對著那個屍體模型真的動了感情,痛哭流涕,「真情流露」之餘,為補鈣產品大作廣告,這是我看過的最有趣和觸目驚心的哀悼。馮小剛在喜劇方面確實有著過人之處,馮氏的黑色幽默成為其作品鮮明的個人標記。馮小剛的另一優點就是緊跟流行文化,他的話題和故事裡那些場景、音樂、色彩、服裝都是最新的,這一點反映出他敏銳的商業意識。商業化道路為影片的傳播提供實質的保證,這些年來他拍商業電影連續在票房成績優異,據悉,平日發行工作特別慎重的新疆電影發行公司也信心十足地購買了該片一輪放映的拷貝。馮小剛這次的突破還在於他致力於拍給全世界看的中國電影,平易的黑色幽默、精良的視覺效果,加上內地-香港-好萊塢的演員陣容,為他的影片走向世界作出了有力的嘗試。談到泰勒的扮演者薩瑟蘭時說:「論在國內,看電影的全奔葛優去,他是大腕,可真正給我們片子能帶來國際性影響的,還得是薩瑟蘭,他才是真正的最大腕!」 。說馮小剛是「大腕」,恐怕沒有人反對。
但是,《大腕》中的大腕還遠遠不止這些。路易王說:「根據泰勒先生生前的願望,我們將為他老人家舉行一個節目豐富多彩,形式類似春節晚會、快樂大本營、歡樂總動員,同時又有點象賑災義演一樣的葬禮。」這個葬禮如果真的辦成,要比春節晚會好看。這些年來,在媒體上頻頻露臉的大腕們,在《大腕》里都能找到點他們的蹤跡。王小柱設計的葬禮場景脫胎於張藝謀在太廟導演的《圖蘭朵》,並聲稱要請張藝謀或陳凱歌來導演;讓牛群馮鞏用相聲來念悼詞;讓臧天朔演唱《朋友》來煽情;讓雪村站在靈車上唱著《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在電視里教廚藝的劉藝偉成了葬禮廣告招商會的拍賣人;吉米成了「搜狗網」的經理;三寶作曲,王菲來演唱的主題曲《白痴》。觀眾緣頗旺的傅彪、李成儒也有精彩的表演。
大腕也有另類,賣假礦泉水的黑社會老大也算個「腕」,要借大腕的葬禮做假廣告;某影視集團的張總手腕一甩贊助這次葬禮一大比錢,條件是讓他的電視劇《潘金蓮》的女演員成為死去的大腕的情人,他一點不傻,這本身就是在「造腕」;全世界的重要媒體都在爭奪葬禮的直播權。葬禮本身也成了個媒體。這是一次媒體的狂歡。
沒有媒體就沒有大腕,而媒體並不是終結。媒體的背後是那些拿著錢的人,他們懂得在當今的社會,有了說話的權利就會為他們帶來更多的財富。他們不會放過任何有著高額回報的廣告宣傳契機。我們可以看到,寶馬汽車、報喜鳥西服、娃哈哈礦泉水等等產品的變體廣告。它們與大腕們是共生的關系。大腕往往和錢有關。
談到錢,不妨說說這部影片的投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投資300萬美金,這比馮小剛以往攝制的所有電影的投資額相加的得數還要高。然而這比錢對於哥倫比亞公司最近投資的影片來說,卻是最小的一部,還不夠「大製作」的零頭,即便如此,哥倫比亞的總裁三次親自來中國視察影片的運作和拍攝情況,對影片在全世界的放映做了精心的部署,真正的大腕是他們,因為他們不僅看到錢,更注重「佔有」。事實證明這次投資不但盈利頗豐,更重要的是,為他們開拓中國電影市場積累了寶貴經驗。
尤優在出精神病院的之前給醫生們講了個故事,把醫生也唬住了,「你就是三層樓長了」,這個情節的設計妙就妙在,它告訴我們,大家誰也別說誰傻,都一樣,沉不住氣而去耍小聰明的人,早晚會陷入別人設下的陷阱。在這個時代里,浮躁之氣日盛,大腕就是在這樣的空氣中產生的,他們也許能敏銳的發現機會,但又常常因為急功近利而一敗塗地。精神病院里那些誇誇奇談者,曾經是地產大亨、證券投資天才、網路經濟的精英,他們曾經相信自己無所不能,而最後只有聽從醫生的安排定時服用那些五顏六色的葯片。
大腕是誰?他是功成名就的偶像、他是物慾世界的楷模,他也是藏在我們心中不安的躁動。
Ⅱ 有話好好說專業影評
以拍攝鄉土題材影片而蜚聲國際的張藝謀,97年出人意表地推出了這部都市喜劇。相對於張導此前和其後的片子贏得的喝彩和知名度,我們不得不承認該片遭到了冷落,而且是來自雙方面的:就觀眾來說,很可能只是把它當作笑料、噱頭堆砌而成的普通搞笑片來欣賞;就評論界來說,很可能覺察到了該片的出色,但要一五一十地論說其意蘊,又有些無從談起的迷惘。就這樣,在張藝謀的眾多作品中,《有話好好說》彷彿落入了公眾的盲點。
事實上片名已經為我們昭示了,生成片中諸多戲劇沖突的源頭乃是「對話的失敗」。幾乎每一段劇情都以「對話的失敗」為前提來展開,片中的人物也都在對這種失敗有所認識的情況下,使出渾身解數來自主地加以挽回,於是在眾人爭相努力扭轉敗局的情況下,故事情節呈現出汽車剎車失靈般的「失控」局面,朝著片中任何人物都意想不到的方向奔去。在計劃落空、正經的努力付之東流之後,還不得不承受繼之而來的荒唐結局,正是片中人物的這種基本處境的荒謬,喚起了巨大的滑稽感,造就了本片的「笑」果。這種別開生面的喜劇營造方式可謂頗具匠心,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述平的出色編劇。同時,所有的荒謬又是在全然現實的環境中、以現實的材料打造出來的,這種創作上的機智也就越發難能可貴。
對某個實例加以解剖,也許更容易看清這種營造喜劇效果的特殊機制,不妨就拿影片開初的幾出戲來說吧。我們從一開始就見識了趙小帥(姜文飾)的死纏濫打和安紅的寸步不讓,公車上兩人的一番理論教我們明白了,嘴皮子上已經論不出誰是誰非。於是一個躲,一個追。安紅為擺脫糾纏,硬是不把新住址告訴對方。小帥大致摸清了地兒,開始施展喊話戰術。被喊了兩天後,安紅想以發生一次性關系的極端方式來做個了斷。就在兩人的好事即將玉成之際,樓下傳來了新一輪的愛情詩喊話。看到這里,剛剛緊張起來的氣氛一下子散了,觀眾都綳不住樂了起來。這種計劃外的局面失控一再重演。接下來安紅派她的新男朋友劉德龍找趙小帥「好好談談」,結果卻演變成了一場街頭斗毆。安紅對這種出乎意料的結果心懷歉疚,在接下來的交往當中發現了趙小帥優秀的一面,而趙小帥卻被電腦的主人張秋生(李保田飾)纏上了,劉德龍為此差點賠上一隻手。先是拉出一段無法通過正當方式解決的矛盾作鋪墊,然後矛盾雙方煞費心思地尋求出路,結果都在理性的支配下失手將情節推入了滑稽荒唐的境地。這便是該片的「秘密配方」之一。
另一個秘密配方倒是傳統得很,但在片中也得到了妙用,那就是「間離效應」。為說明間離效應在本片中的運用,不妨先來對照說說王家衛導演的突出風格。在王家衛的都市片中,總有大量配樂穿插其間,對此,張藝謀曾十分贊賞地談到,當一段旋律在王的片中某處響起時,馬上就能將觀眾的某種情緒喚起,營造出十足的氛圍。可以說,為了將片中人物的獨特情感體驗傳達給觀眾,配樂在王家衛那裡很好地發揮了作用。而在《有話好好說》里,配樂所發揮的作用,很多時候可說是反其道而行之——製造間離效應,一再將觀眾從對故事的沉浸感中拽出,提醒觀眾時刻保持對片中人物的批判性觀察,從而更好地對荒誕的形成、累積和爆發進行見證,使觀眾在情感相對游離於故事進程的狀態下開懷大笑。
在趙小帥第一次到夜總會追砍劉德龍的那場戲中,小帥失其所蹤,手持菜刀沖進一間間練歌房、健身房,每個房間里轟鳴的音樂也噴涌而出,於是我們聽到了許多傳唱一時的流行歌曲(內容都是情和愛)的片斷連綴在了一起,一並響起的還有小姐們的尖叫、趙小帥的踹門聲,畫面上趙小帥頗為生猛地沖進沖出,一種荒誕的意味無言地傳達給了觀眾。這一段相當鮮明地表明了本片的立意:在給出一個喜劇故事的同時,以質朴的、民俗性的「俗」作為參照,揭露都市人當下生存狀態中華而不實的成分,以喜劇形式完成對都市生活的文化批判。片中兩個塗脂抹粉的老太太哼哼呀呀地演唱「十八歲的哥哥」,還有即將行凶的趙小帥跟東北大姐合唱「姑娘十八一朵花」,無一不是體現著導演這方面的用心。
到了影片的後半部分,迎來了最終的一場大戲。所有的枝節問題都匯總到了喜洋洋餐館,張秋生和趙小帥約了劉德龍前來商談,打算和平地解決此前發生的所有糾紛。餐桌上張秋生發現小帥不改初衷,還是打算「一刀拿下」,張心寒之餘,苦口婆心地好言相勸。在這出長達幾十分鍾的戲里,人物幾乎沒進行任何活動,只是坐在餐桌旁喝酒吃菜,全靠出色的大型對白,將劇情推向熾烈的高潮。這一整套大型對白向我們表明,由於個人修養、身份、立場的不同,「有話好好說」往往只能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對話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化的交際活動,並不象張秋生這位忠厚的知識分子想像的那麼單純,「有理走遍天下」也只是自以為有理者一廂情願的說法罷了。
除了葛優、趙本山、李琦的客串,以及張藝謀本人在片中的露臉,為影片增色添彩的還有毫不含糊的攝影(有力地表達了人物浮躁、動盪的心態)、人物的化妝造型(小帥滿頭是傷和張秋生發狂後的裝扮,令人叫絕)、深沉酣暢的配樂(當然不是指用於製造間離效用的那些段子)、幾段北京琴書(既提示了人物性格,又凸顯了地域特色,本身就是絕佳的創意),上述所有因素糅合到一起,使得本片與「通俗」拉開了明顯的距離,盡管故事情節是老少咸宜、大眾喜聞樂見的。
最後,在趙小帥一刀拿下的計劃落空之際,讓我們來重溫一下片中警察同志的台詞,端正一下心態,為「有話好好說」的禮貌作風打打氣,「以後不管出什麼事兒,都要依靠組織依靠法律,不能隨便舞刀弄槍的,有話好好說嘛,不能胡來」
Ⅲ 大腕觀後感
很多看過影片的人都會相信,《大腕》所指就是影片中那個國際級大導演泰勒,很明顯,這是整個故事的第一個假定。一位世界電影藝術大師即將死在中國,還是個外國人,其「腕」之「大」確實可觀,他的葬禮必定有看頭,這是個好故事的開頭;何況葬禮又是委託了一個腦子活份的普通中國人在中國來操辦,這怎麼會不熱鬧呢?剛開場不多久,我們就明白,好戲要開始了。
泰勒在影片的後半段扮演了一個近乎上帝的角色,他熱衷於思考、發現和創造,並且非常寬容和博愛。他既不對尤優的不義感到惋惜,也不對即將貼在自己屍體上的商標感到憤慨;而是靜靜地站在幕後發現著有趣的東西,即一出鬧劇所能達到的極限和鬧劇中不同人的反映,這些都有益於激發他的靈感。所以他「按兵不動」,任憑事態發展得不可收拾。作為補償,他後來用自己的錢償還了尤優他們拖欠的巨額欠款,救出了醫院中裝瘋的尤優。影片結尾處,彷彿在他的「首肯」下,自己漂亮能乾的女助理變成了尤優的情人。
泰勒雖然是名副其實的大腕扮演的大腕,但並不是故事的主角,他的戲還不如他的女助理露茜多,露茜是影片中的「女一號」,她的飾演者是香港大腕明星關芝琳,擁有大量影迷的這位美女才是這部影片的視覺亮點,也是故事很多情節和情感連接的關鍵。作為一個職業女性,她漂亮能幹,做事講求效率。露茜一方面對泰勒有著崇拜和忠誠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喜歡尤優直率幽默的性格。然而,她在這兩個男人的心目中她的地位並不很重要,她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總是得不到他們的認可;看似獨立的她,對泰勒和尤優的都有著強烈的依賴感。
有人說馮小剛的電影有個標志,叫「鐵打的葛優,流水的女主角」。葛優飾演的尤優才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人物,是能將黑色幽默演到位的人,他是我們熟知大腕。他總是用最質朴的方法去解釋困擾別人的問題,比如給露茜講解「什麼是境界」,給泰勒講「自己才是悲劇」。他的成功之處在於那種不露痕跡的幽默,幽默中又包含著智慧,在於讓你相信你也擁有智慧的能力,尤優這個人物依舊是個普通人,當一件不普通的事情發生在他身上的時候,我們總會期待能發生什麼奇跡。
有人說從表演上講,英達扮演的「路易王」才是最成功的,「王小柱」插科打諢的功夫確屬一流,雖然只是個配角,戲份卻不遜於葛優,使自己沒有絲毫被冷落的感覺。
觀者對演員的褒貶和喜好各有不同,但對馮小剛的導演水準,多數人還是認同的。喜劇是有難度的,然而馮小剛抓住了幽默的某些規律,他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就充滿著荒誕的情節和人,就用拍正劇的方式去拍諷刺喜劇,使喜劇更可樂,諷刺更尖銳。對傅彪那場戲的處理就明顯體現了這種效果,在二胡如泣如訴的伴奏下,「彪哥」對著那個屍體模型真的動了感情,痛哭流涕,「真情流露」之餘,為補鈣產品大作廣告,這是我看過的最有趣和觸目驚心的哀悼。馮小剛在喜劇方面確實有著過人之處,馮氏的黑色幽默成為其作品鮮明的個人標記。馮小剛的另一優點就是緊跟流行文化,他的話題和故事裡那些場景、音樂、色彩、服裝都是最新的,這一點反映出他敏銳的商業意識。商業化道路為影片的傳播提供實質的保證,這些年來他拍商業電影連續在票房成績優異,據悉,平日發行工作特別慎重的新疆電影發行公司也信心十足地購買了該片一輪放映的拷貝。馮小剛這次的突破還在於他致力於拍給全世界看的中國電影,平易的黑色幽默、精良的視覺效果,加上內地-香港-好萊塢的演員陣容,為他的影片走向世界作出了有力的嘗試。談到泰勒的扮演者薩瑟蘭時說:「論在國內,看電影的全奔葛優去,他是大腕,可真正給我們片子能帶來國際性影響的,還得是薩瑟蘭,他才是真正的最大腕!」 。說馮小剛是「大腕」,恐怕沒有人反對。
但是,《大腕》中的大腕還遠遠不止這些。路易王說:「根據泰勒先生生前的願望,我們將為他老人家舉行一個節目豐富多彩,形式類似春節晚會、快樂大本營、歡樂總動員,同時又有點象賑災義演一樣的葬禮。」這個葬禮如果真的辦成,要比春節晚會好看。這些年來,在媒體上頻頻露臉的大腕們,在《大腕》里都能找到點他們的蹤跡。王小柱設計的葬禮場景脫胎於張藝謀在太廟導演的《圖蘭朵》,並聲稱要請張藝謀或陳凱歌來導演;讓牛群馮鞏用相聲來念悼詞;讓臧天朔演唱《朋友》來煽情;讓雪村站在靈車上唱著《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在電視里教廚藝的劉藝偉成了葬禮廣告招商會的拍賣人;吉米成了「搜狗網」的經理;三寶作曲,王菲來演唱的主題曲《白痴》。觀眾緣頗旺的傅彪、李成儒也有精彩的表演。
大腕也有另類,賣假礦泉水的黑社會老大也算個「腕」,要借大腕的葬禮做假廣告;某影視集團的張總手腕一甩贊助這次葬禮一大比錢,條件是讓他的電視劇《潘金蓮》的女演員成為死去的大腕的情人,他一點不傻,這本身就是在「造腕」;全世界的重要媒體都在爭奪葬禮的直播權。葬禮本身也成了個媒體。這是一次媒體的狂歡。
沒有媒體就沒有大腕,而媒體並不是終結。媒體的背後是那些拿著錢的人,他們懂得在當今的社會,有了說話的權利就會為他們帶來更多的財富。他們不會放過任何有著高額回報的廣告宣傳契機。我們可以看到,寶馬汽車、報喜鳥西服、娃哈哈礦泉水等等產品的變體廣告。它們與大腕們是共生的關系。大腕往往和錢有關。
談到錢,不妨說說這部影片的投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投資300萬美金,這比馮小剛以往攝制的所有電影的投資額相加的得數還要高。然而這比錢對於哥倫比亞公司最近投資的影片來說,卻是最小的一部,還不夠「大製作」的零頭,即便如此,哥倫比亞的總裁三次親自來中國視察影片的運作和拍攝情況,對影片在全世界的放映做了精心的部署,真正的大腕是他們,因為他們不僅看到錢,更注重「佔有」。事實證明這次投資不但盈利頗豐,更重要的是,為他們開拓中國電影市場積累了寶貴經驗。
尤優在出精神病院的之前給醫生們講了個故事,把醫生也唬住了,「你就是三層樓長了」,這個情節的設計妙就妙在,它告訴我們,大家誰也別說誰傻,都一樣,沉不住氣而去耍小聰明的人,早晚會陷入別人設下的陷阱。在這個時代里,浮躁之氣日盛,大腕就是在這樣的空氣中產生的,他們也許能敏銳的發現機會,但又常常因為急功近利而一敗塗地。精神病院里那些誇誇奇談者,曾經是地產大亨、證券投資天才、網路經濟的精英,他們曾經相信自己無所不能,而最後只有聽從醫生的安排定時服用那些五顏六色的葯片。
大腕是誰?他是功成名就的偶像、他是物慾世界的楷模,他也是藏在我們心中不安的躁動。
Ⅳ 誰能幫我寫一篇影評 關於大腕的
在布魯塞爾的時候我時常打車,比利時的計程車基本是清一色的賓士,坐上去相當有感覺,因為在北京,在上海,坐的計程車都是富康和桑塔納,所以在比利時打車容易讓我產生一種很牛逼的感覺,回到國內以後,盡量不坐夏利,因為夏利長的難看,裡面也狹窄,坐進去的感覺就不太牛逼。
這個世界總有一些方法可以讓我們覺得自己夠牛逼,這兩天我在琢磨自己,琢磨出一些自己的心理歷程:看了一些別人看不到的片子,覺得自己很牛逼。見了一些別人見不到的事情,覺得自己很牛逼。甚至是跟某某導演吃頓飯,頓時也覺得自己品位高尚了,可以提高嗓門說說話,甚至可以俯瞰誰誰誰了。也就是說,我以前經常用來形容一些人的「裝蛋」這個詞,現在可以安裝在我自己的腦袋上。其實呢,自己還是一個既非聖賢也非大腕的普通人,生活中和別人一樣活著,一樣吃飯,一樣排泄,甚至一樣的好色,可一不留神產生一種自我膨脹的感覺,就真把自己當回事了。
這件事情就有點象《大腕》里的英達,見一個國外的代表,接一個與大腕有關的業務,弄成領導人接見外賓,千里之外必有惡仗要打,風雲變幻也都在掌握之中,這就是一種讓自己產生牛逼感覺的好方法。馮小剛的膽子很是不小,戲彷的這個腕是咱們這里最大的腕,這種放之四海而皆知的諷刺形象讓我大開了眼界。中國人人都上得了檯面,人人也都會擺個譜,指點一下面前的山水,話語橫飛眼神生動,可就是說的都跟自己沒什麼關系。馮小剛在影片中的這一筆是我沒想到的,特別的來勁。
石康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弄劇本了,我相當的懷疑其中關於電影《末代皇帝》的台詞和關於貝托魯奇以及什麼藝術什麼電影之類的台詞就是他搗鼓出來的,馮小剛這次找他合作編劇不是一個好選擇,石康是個在純粹與流氓之間相當徘徊的人(不過我很喜歡這個作家),跟馮小剛一向以人民娛樂為己任的風格不相匹配,這就造成全片風格上的磕磕絆絆,而不象前幾部賀歲片那樣一氣呵成,而至於剪切,不用多說,當然是極為無趣,可是不知道馮小剛送給電影院的拷貝是個什麼版本,好幾處跳的莫名其妙。
不過說回到《大腕》這個片名,這一次我真沒看出馮小剛有多少為普通人拍戲的成分,葛優雖然演的是個普通電影工作者,可乾的事情都是能讓自己產生牛逼感的事情,比如給大腕辦喪事,說是不要錢也不要名聲,可終究是一種對大腕對以北京文化圈為代表的權勢階層的朝拜,而馮小剛這一次也將所有能提取出來的象徵大腕或者牛逼的元素統統擺到了觀眾的面前,香車美女筆記本電腦加上片中的「大師導演」,片中的角色個個都能產生神仙般的拔升感,跟藝術家合作可能就覺得自己挺象個藝術家了,跟資本家站到一起也可以讓自己覺得家境從小就挺富足,更不用說坐在電影院里看《大腕》的普通觀眾,看完以後就覺得:我靠,我生活在一個這么牛逼的時代啊。結果出了電影院,該騎自行車還騎自行車回家,該回去做飯還得回去做飯,生活照樣繼續,失戀的照樣失戀,電影在這一刻就產生了幻滅感。
不過我必須說,我們得時常保持這樣的幻滅感,這個時代里誘惑與慾望對於我們心靈的滲透與腐蝕不是心智可以阻擋的,這一點我前兩天就剛有過體會,保持自醒與自省也無法阻擋的滲透,相當的可怕。
馮小剛雖然想為市場拍片子,想讓老百姓樂一樂,可還是擴大也加深了權勢與民眾之間的鴻溝。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現在無論是做藝術電影的導演,還是馮小剛,都在繼續把虛妄的牛逼感輸送給它們的受眾,前一種觀眾以看藝術電影而認為自己很牛逼,後一種則把電影中牛逼的符號當成追尋的目標。
這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各位,我們都想成為大腕,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而破除這樣的心態的可能在我們未來的日子裡將會越來越難得。所以我建議各位每天清晨起來先弄清楚自己是否仍然活著,如果弄清楚,那你就先高興高興,如果你接下來認為自己已經成了一個很牛逼的人或者是腦子里氣象萬千,那麼你就扇自己兩耳光,再接下來你終於弄明白了自己是一個正活在空氣里的普通人,那麼太好了,你有純潔的夢想,有美好的感情,有過正常的性生活的機會,同時你應該大喊萬歲,因為這一刻,你正難得的處於清醒的狀態,而這一輩子,你將越來越少有清醒的機會。
Ⅳ 《全城戒備》這部電影大腕眾多,評價最後還理想嗎
《全城戒備》這部電影出自陳木勝導演之手,動作戲上的高質量是他的標簽,早年間他的《天若有情》、《精武門》、《雪山飛狐》、《洪熙官》等等作品都被奉為香港動作戲的經典。
那麼你對這部電視劇有什麼不同的評價或見解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Ⅵ 求一篇關於電影《大腕》中尤優或者其他主要人物的人物分析。
葛優扮演的尤優可以說是中國小市民階層智慧和道德的總體體現。
首先,版他愛財,但是取權之有道。通過許多橋段的對白可以看出,人物的這個特點。比如他和LUCY討論境界的那個片段。充分的表達出了他對人生的態度和理解,以及相關的對社會的反諷。最後拿走LUCY的20美金的時候,顯得很從容淡定。
其次就是在「大意」上的明理。這里說的「大意」主要是指個人的世界觀,以及對待自己認為的大事的處理上,顯得很明大理。處理盜版DVD的橋段可以看出。
劇本和導演的主要意圖是從一個善良的,有小聰明的小市民身上表現出一種讓大家覺得親近和溫暖的目的,從影片的結果上看,導演達到了這個目的。
作為一檔賀歲片,足夠的理由去欣賞了。
Ⅶ 求一份完整的赤道評價,劇情解析。
在香港電影中,警匪片一直是一種獨立於眾多電影類型的成熟存在!但到目前為止,警匪片的中眾多可塑造的內容已經被挖掘殆盡,另一方則是警匪片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品質狀態。如果想要實現突破,著實的需要實力。
另外,因為參演《赤道》的演員眾多,不得不以多線條並進的手法來鋪開故事,整個故事線就稍顯凌亂了一些。但整體來說,《赤道》還算是瑕不蓋瑜的動作大戲,最亮點的地方是凸顯了很宏偉的世界觀,場面恢弘。
Ⅷ 求一篇電影《大腕》的影評,主要從文本內容和營銷推廣兩個角度分析,字數在800字以上,謝謝
消費文化的困局,解構與重建
與一般意義上的商業喜劇片不同,《大腕》中蘊涵了與其形式幾不相稱的大命題。即對所存身的消費主義文化的反思與部分的反動。在其中蘊涵的獨特思考使該片有了卓然的氣質。
泰勒無疑是導演本人理想化的自況(現實中卻以尤優的面目出現,借用一句話,馮小剛對泰勒是「社會層面上的認同」對尤優是「個人層面上的認同」)在精神領域的追求使他成為一個「被上帝放逐的人」。在孤獨的世界中探索,是所謂現代社會中的知識良心。在片中,他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全知全能者」的符號而存在。
開頭所表現的泰勒「因為無法獲得靈感而停止拍攝」,象徵了在現代文化環境中,從事者面臨的匱乏現狀--由於對主流價值過多的消解而導致內容的無以為繼。面對「陳腐的過去」,雖然感到了顛覆的必要,卻找不到顛覆的武器。唯一的道路,就是否定過去的否定,重新拾回一些價值,在片中的表現就是泰勒重拍《末代皇帝》(修正過去的西方/窺視視角),並問道於尤優--所謂真正中國人的代表。(其實尤優在片中的作用就是中國當下群體精神的代表。集下崗,沒錢,離婚,惟利是圖又有種隱藏頗深的義氣與血性等所謂普遍特徵於一身。典型的當代都市平民,混沌的大多數。)尤優還代表著現世中的另一種匱乏--「no woman,no money,我的一生才是悲劇的。」自然,無法指望處於基本匱乏中的「大多數」給予在孤獨中求索的泰勒太大的支持,這是他所面臨的另一重困局。然而他所面臨的外界現狀逼迫他必須作出超越,否則就會被更加無聊不堪的人和物所替代。「他認識到自己孤立無援,他必須想一個辦法,讓自己得救,他邁出去了,就必須向前沖,可他對自己毫無信心」
隨即導演在泰勒的尋找中開始了對現狀的突圍,首先擺出的是所謂「境界」問題,作為首要問題,導演認識到境界(亦即眼光)一定要遠,這樣就和一般的「小」的文化劃清了界限。這是整個突圍行動的思想方針。
泰勒在寺廟中提及的「死亡即新生」,即突圍的手段:至之死地,將消費文化中所有的負面一並發揮到極至,以取得一種無比荒誕的效果,從而換取變革的出路。(其實與他們解構正統文化的手段一樣,用無比的正經來揭露正經假面下的假正經。)但是在王小柱(即為當下文化環境現狀的象徵)手下,迅速加上了功利化,全球化等話語痕跡。說明導演一方面希望突圍,一方面又無法掩飾自己的悲觀傾向。正如片中做出的似乎毫不經意的結論:「王小柱是真瘋了…………」,在「瘋狂」的現代語境下,一切個人單方面的突圍行動無不被其所裹脅,成為又一場三無(無聊,無趣,無望)鬧劇。
有一個細節成為本片的轉折點,Lucy去教堂祈禱,該教堂正在翻修,圍著腳手架。這一幕象徵了突圍,即精神家園的重建的開始。隨後泰勒/精神人開始好轉,發現,或者正可以說是導演了接下來的變化。
將「喜劇」與「葬禮」這兩件大相徑庭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構成了本片的戲劇沖突和敘事張力。從中取得既突破傳統又不落窠臼的表達形式。因此,「葬禮」更象是影片的「戲中戲」,有不同於「本片」的表現形式和實際內容。
「葬禮」中,名義上的主導者尤優的動力是「一不做二不休」。由於沒有知識分子積壓的所謂文化道德和文化使命感,尤優所奉行的就是現實意義下的務實,以想像力為手段,以底線狀態的道義為標准。泰勒對此採取一種放任的態度,象做實驗一樣,讓尤優把一切荒誕的可能揭示出來,以開展療治。
由此出現的各路消費文化符號:大片,明星,無處不在的廣告品牌,被改編的嚴肅文化符號....悉數登場並一一被笑罵。這是一個展示階段,用列舉的方式來論證生活的荒謬(當然,這樣拍本身是為了抖包袱)。尤優在不停地為自己與社會找平衡點的過程中,漸漸發掘出生活本身的價值所在。也就是說,精神重建的過程是通過對自身的消解完成的。
由泰勒「復活」而導致的眾人發瘋在敘事上實在突兀,所以我更願意看作是一種象徵(盡管這象徵也太明顯了一點),即世界的瘋狂底色。一眾「商界精英」在精神病院匯合,他們的種種言論,既是荒誕無比的瘋話,又恰恰是正在發生的現實。成為直接的現實觀照。整部片子中,最有力的就是這個場景。
關於這個場景還有一個細節,精神病院牆上掛著一幅油畫------拉斐爾的《雅典學院》。「這副作品中拉斐爾把希臘、羅馬、斯巴達以及義大利的著名哲學家和思想家聚於一堂構築了人類精英的精神殿堂。它代表著人類的理性、自覺和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和嚮往。但它出現在了瘋子中,這種反諷是對時代虛症的最大限度的嘲笑。」這是影片中唯一的超現實鏡頭,也是點睛之筆。
然而,泰勒/馮小剛畢竟是商業片導演,他反抗的目的即為能讓這種消費主義創作繼續下去。同時本身《大腕》就是一部供人消費的商業影片,所以他不會,也不能徹底否定一些本質的東西。只能作改良,不能作顛覆性的革命。所以影片的結尾我們看到了尤優對精神病院醫生---主流的代表的調侃,和他為電影作出的「I,Lucy,together,go to bed,long time kiss,music,stop」的結尾。因為救贖已經完成,所以心甘情願地落入窠臼。
影片的結尾,我們看到了小皇帝在繼續喝他的可樂,消費主義的秩序被恢復,一切還是那個「三無」的老樣子,不同的只是泰勒不再為此感到煩惱。這結尾無形中流露出導演的悲觀情緒。
相對於片中表現的文化整體上的浮躁和膚淺,裡面的小人物有時會流露出和他們身份不相稱的嚴肅態度和真誠的使命感。王小柱的「會見國際人士」的正式,尤優維護泰勒尊嚴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舉動,一方面是搞笑,一方面也寄予了導演對這些「小人物」能擁有「大精神」的期望。
葬禮是場喜劇,而生活是場悲劇,這就是馮小剛要告訴我們的。
Ⅸ 電影大腕的影評,-主題是什麼,鏡頭景別色彩代表什麼,
要被刪了吧
Ⅹ 電影《大腕》的觀後感
看了就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