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楊絳觀後感

楊絳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2-21 12:27:09

㈠ 《楊絳紀錄片》觀後感150個字

人不到一定階段,是不會盤點過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齡,也是不會沉下心來思考人生的。因為,人是帶著夢想來的,是帶著新奇來的,從年少到年老,總想瀟灑走那麼一回。人是一種過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過了饅頭,才知道饅頭的味道,哪怕是摸著石頭過河,哪怕是頭撞在了南牆上。酸甜苦痛總要個人去感知,喜怒哀樂總得自己去體驗,別人代替不了,也代替不得。
既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別人的體驗當然也就代替不了自己的體驗,我們不可能沿襲和套用別人的老路。但是,別人的人生經驗可以借鑒,他人的精神成果可以分享。當我們面對同樣一個世界,同樣需要尋求生命本真的時候,那些先哲們,許多大家們,其實已經給我們留下了答案,他們的人生感悟,是歷練成真的思想精華,是賴以傳承的文化瑰寶。
滾滾紅塵,世事變遷,浮躁的往往是人心;誘惑世界,物慾橫流,糾結的往往是心態。人啊,都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或喜悅或憂傷,或逍遙或沉重,或盲目或輕浮地過活,何時能夠沉澱內心,不隨波逐流,不為雜念所困,不為繁碎所累,認認真真地做回自己,聆聽和感受一下寧靜的內心,明白自己的來去和歸路?
世事維艱,靜觀人間滄海桑田;千古昭昭,閑看天上雲卷雲舒。雖然我們達不到也不必追求這種超然的境界,但我們深知,每個生命總有了結的時候,每個人生總有走完的那天,人生的經歷不同,其生命的精彩程度和價值份量也不相同。盡管誰也無法預知自己的人生能走多遠,但是,正像楊絳說的,「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會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和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當我們慨嘆人生幾何的時候,是否愧對和遺憾曾經的過往?
楊絳終身與書為伴,平生喜愛看書與寫作,孤單的晚年更是如此。她看似形影孤單,精神卻非常豐富和充實,內心強大而坦然。她的心裡裝著一個特立的世界,她本身也是一個特立的世界。她凝結人生精華,所散發出的,始終是知識的力量和品格的芬芳。她與世無爭,心靜如水,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把一切快樂的享受都歸於精神。這便是她的人生哲學。
我們是否也能夠煉出自己的香精,榨出生命的香味來?
註: 楊絳女士,本名楊季康,生於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蘇無錫,是著名作家、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主要文學作品有《洗澡》、《幹校六記》,另有《唐吉歌德》、西班牙流浪小說《小癩子》等譯著。2003年出版回憶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生活的《我們仨》,96歲成書《走到人生邊上》。她不為名利所動,不受來訪干擾,甘願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著清苦而平靜的生活。她將自己和錢鍾書的全部稿費和版稅,捐獻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勵基金,表現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

㈡ 求《楊絳散文》的讀後感

讀完了楊絳的散文集,我開始對這名在文革中飽受磨難的女作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的文字是給了我個人一種干凈利落的感覺,她的文字樸素簡潔中卻飽含著優美華麗,讓人讀來朗朗上口,只是有些文章以我的水平還尚且不能理解,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文章使我感觸頗深,產生共鳴。

首先是《讀書苦樂》這篇文章,它的篇幅並不長,關於讀書,它是這樣寫的:「我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或者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對質。不問我們要拜見的主人住在國內國外,不問他屬於現代古代,不問他什麼專業,不問他講正經大道理或聊天說笑,都可以挨近前去聽個足夠。」這段文字確實太形象貼切了,讀來只覺得讀書也不過那麼回事兒,就是匿名向不同的智者前輩請教罷了。楊絳還在文章的最後寫道:「可惜我們『串門』時『隱』而猶存的『身』,畢竟只是凡胎俗骨。我們沒有如來佛的慧眼,把人世間幾千年積累的智慧一覽無余,只好時刻記住莊子『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名言。我們只是朝生暮死的蟲豸(還不是孫大聖毫毛變成的蟲兒),鑽入書中世界,這邊爬爬,那邊停停,有時遇到心儀的人,聽到愜意的話,或者對心上懸掛的問題偶有所得,就好比開了心竅,樂以忘言。這個『樂』和『追求享受』該不是一回事吧?」這句話堪稱經典,對於楊絳能以讀書作為自己的樂趣,我感到她是一個幸福的人,能把讀書作為享受,而相比之下,讀書在我眼裡有時是一種快樂,但有時是被逼的,那時讀書便變成了一種痛苦,上學亦是如此,對於現在的教育制度而言,會坑害許多美好少年,與科舉制度考八股文有著同樣的性質,只是現在學的知識比八股文的用處大一些罷了,讀書上學都不是壞事,只是在迫於壓力的情況下做這些,往往會使人的心態變壞,讀書、上學的人多了,喜歡讀書、上學的人卻少了,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不對的,可是改革難啊,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改革會成功的。

還有一篇文章令我觸動很深,那就是《順姐的「自由戀愛」》,這篇文章篇幅較長,順姐是一個命中多苦難的人,可是卻有著很好的心態,老實善良,文章中用了插敘,將順姐的一生寫下來,卻富有層次感,而且不斷留下懸念,讓人思考,並在最後揭曉,讓人讀來酣暢淋漓,感覺從迷霧中摸索出來,同時讓人對順姐的遭遇感到同情,楊絳對順姐很好,兩人的感情不像是主僕,倒像是姐妹,由此,我對楊絳待人的寬厚也很佩服,讓我讀來最不爽的就是那個大小姐,(順姐是地主家的小老婆,大小姐是地主的正室的女兒)她不斷欺負順姐,最後卻沒有得到報應,還得到落實政策,飛到國外去了,這看似不符合中國故事的特色——壞人都遭報應,但我認為這也是作者故意這樣寫的,實則想表明還有許多正義認為的倒虛張,這僅是我的個人觀點,但不管怎樣,順姐由一個無知朴實的小姑娘被封建制度變成了一個地主的苦命的小老婆,她還沒有放棄人生,並稱這是自由戀愛,大小姐欺負她,她也不反抗,只是盡力避開,這種毅力令人欽佩。

楊絳的很多散文我還看不明白,但我對這個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相信或許在我經歷了更多的事情之後,才能從文字之間走進這個奇女子的心靈。

㈢ 我眼中的楊絳讀後感

書一抹眷念,不為抒發什麼,只為在淺色的流年裡,學會淡泊自持,待到青絲綴滿霜華,若還有暖意,便是時光賜予的明媚,一如楊絳先生一家。

「心如澄鏡筆風雨」便是對錢鍾書先生一家最好的寫照。黃永玉曾在《比我還老的老頭》一書中寫道:「我去鍾書家時,錢鍾書先生、楊絳先生以及他們的女兒,每人拿了一本書,就坐在那裡看。我是真不願意在他家,他們太珍惜自己的時間了。」
即使到了晚年,在丈夫、女兒都去世的情況下,楊絳先生也仍然淡泊自持,潛心學問,不爭名奪利,離群索居,尋求心中獨立。

在世俗的滔滔江水之中,他們依然守著那小小的一隅,點一盞藤草燈,品一杯香茗,不用傾軋排擠,隨波逐流,只是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她善良。她用愛心去對待每一個善良的人。他對「老王」以精神上及物質上的極大幫助,仍然積極樂觀,這不就是她精神的可貴之處?
她將自己的那份兒獻給他人,似乎全世界都是他的親人。她用善良擁抱他人,讓人們處處能感受到溫暖。
她勤奮。少年時她發奮讀書,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她舍棄了海外留學的機會。
她不忘學習和讀書。每天打掃完廁所,她就坐在邊上看看書,亦或是在菜園忙活完後寫寫書。這種精神是多麼可貴!
想想,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楊絳依然能做到這樣,我們不是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嗎?
楊絳,就是這樣一個偉大而又堅強的人物,她的精神便是我們最好的動力!

㈣ 楊絳 《風》讀後感

寫作思路: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正文:

昨晚我和媽媽一起坐在樓頂讀楊絳《風》、吹風、談風。《風》,李嶠,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晚上的風是南面吹來,特別涼爽,風有時大。有時小。聊了許久開始和爸媽一起關好窗戶,搬桌椅各種東西到屋裡。

收拾東西之前聽媽媽講台風的注意事項,這次的台風名叫:「山竹",我非常興奮又非常的害怕,但又期待著台風的到來,我可是從小到大,都沒見過12級台風。回到床上我想像著台風的厲害,想像著能夠把樹連根拔起的大風是多麼可怕!在媽媽的陪伴下,我睡了……

看風。今天早上一起床,就好奇地看著窗外的雨,家家戶戶都在家裡躲台風,馬路上幾乎無人無車。狂風把街上的垃圾吹上了天空,我們美麗的城市就這樣被損壞了,心中特別難過這討厭的台風。

中午吃飯的時候,我看見別人家樓頂的鐵皮像一塊塊布一樣飄著,可見這風的力量太強了,一塊又一塊的鐵皮從樓頂吹走。

新聞里說:「有一些車子吹翻了,有一些樹吹斷了,廣告牌全部吹到了地上,有一些樹橫在了路上,有些砸到了車,商場里的東西全賣光了,學校也停學了,工廠也停工了,家裡的水也停了,交通也停運了,全部都停了,風,損壞了我們美麗的城市。

聽風。現在全世界人都好像在躲今天的台風,台風在外面呼呼地響,我在房間里寫作業,窗外的風聲,警車聲,救護車聲讓人害怕,最怕有人出事,現場肯定是慘不忍睹啊。

我的感想:風有好有壞,好的是春風一吹,吹醒了細流的小河和歡快的魚兒,吹出了綠油油的大地,吹紅了桃花,吹綠了草地上和路邊美麗的大樹,吹開了五顏六色的花兒。

壞的是:吹斷了樹木,吹翻了我們的車子,還把路邊的廣告牌吹下來砸到了人,還把我們美麗的城市損壞了。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我們都要把家把自己保護好,面對困難、自然災害,我們要勇敢、要堅強。

㈤ 《楊絳紀錄片》觀後感150個字。

人不到一定來階段,是自不會盤點過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齡,也是不會沉下心來思考人生的。因為,人是帶著夢想來的,是帶著新奇來的,從年少到年老,總想瀟灑走那麼一回。人是一種過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過了饅頭,才知道饅頭的味道,哪怕是摸著石頭過河,哪怕是頭撞在了南牆上。酸甜苦痛總要個人去感知,喜怒哀樂總得自己去體驗,別人代替不了,也代替不得。
既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別人的體驗當然也就代替不了自己的體驗,我們不可能沿襲和套用別人的老路。但是,別人的人生經驗可以借鑒,他人的精神成果可以分享。當我們面對同樣一個世界,同樣需要尋求生命本真的時候,那些先哲們,許多大家們,其實已經給我們留下了答案,他們的人生感悟,是歷練成真的思想精華,是賴以傳承的文化瑰寶。

㈥ 楊絳語錄讀後感600字

時隔四年多,重新翻開《楊絳傳》,楊絳先生人格中蔓蔓出來的那絲清涼綠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時,枯樹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為我這個久日身處理工學校的學童帶來一絲慰藉。
很多人流連於灼人的光芒,仰望著名人的光環,而對於楊絳的人生,我想借用朱自清的一句話「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淡泊二字可以給很多人,但是真切地歸到每個平凡人身上,又有幾人可以真正踐行呢?很多人了解到楊絳,都是因為「錢鍾書的夫人」這個稱號吧。楊絳先生與錢鍾書先生他們夫婦被稱為文學界的珠聯璧合,伉儷情深,錢鍾書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楊絳則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鋒刃。在半個多世紀的漫長人生路上,不管驚濤駭浪,不管命運如何擺布,他們始終休戚相關,榮辱與共。夫婦二人始終如一,淡泊名利,潛心學術,不諳事故,不了解他們的人就覺得他們有些孤傲了,但是他們自己勸慰彼此,太通人情事物的人必然也遭非議,所以何必?這一種泰然的豁達,常常可見於他們在生活中的種種瑣事。名利均是身外之物,他們欣賞莊子的清靜無為,淡薄名利,順應自然,修身養性,楊絳翻譯出《堂吉訶德》,大使邀請她去做中方代表作交流,多次被西班牙的她婉拒。
楊絳身上這種由內而外散發的質朴與澄澈,讓我反思,終日追求的彼岸,是否真的是一片凈土,暫時的迷失眼睛,也沒有必要苛求自己,很多東西是一種水到渠成的過程,還沒有走出這一片沼澤,是因為內心沉澱的東西還不夠深厚。就如,楊絳的一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的名稱一樣,就如楊絳,帶著對生活淡淡的感念,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內心。
楊絳出生於鍾靈毓秀的江南水鄉無錫,那一片靈秀的土地為她日後的人生給予著養料,她向來都是和顏悅色,說話慢條斯理,舉止溫文爾雅。但是傳記中的兩件事情,大大震撼了我的內心。一是,抗日時期上海淪陷地的公交車上,她面對日軍,不卑不亢,那種烈性甚至帶著一絲挑釁,民族氣節昭然若揭,竟然震懾到那位日軍,他自感自己毫無氣場與這位愛國女子對峙,只是裝樣吼了吼,就下了車。楊絳生命里那種對祖國深深的熱愛,在此刻爆發,也因為這一次,我徹底明白了,為什麼新中國成立之前,她和錢鍾書沒有選擇離開我們滿目瘡痍的祖國,他們引用了柳永的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無比貼切地說出了當時愛國文人心中的那個結,是的,我們的生命已經與祖國早就鏈接在一起了。楊絳一凡往日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對於文革時,錢鍾書被人莫須有地扣上「罪名」,她的反應之激烈,震動了當時她的同事,我想這一種抗議是並不是徒勞,它是吶喊,表現了文革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錚錚傲骨。
外柔內剛,這就是楊絳。在她柔弱的外表之內,蘊含著剛正不阿的精神情操和對丈夫的真摯、深厚的愛。如果可以握住你的手,願你把這一種堅韌的力量傳遞給我。當然,這只是單純而不真實的希冀,淺淺微笑,篤篤追求。
一本書,書外面是我,楊絳的人格在書裡面,寫下的只是一零星感想,人的一生,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希望這一枝的綠芽可以在這個春秋不離不棄陪伴著我。

㈦ 錢鍾書和楊絳觀後感

我原是父母生命中的女兒,只為我出嫁了,就成了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絳。其實我們兩家,門不當,戶不對。他家是舊式人家,重男輕女。女兒雖寶貝,卻不如
男兒重要。女兒閨中待字,知書識禮就行。我家是新式人家,男女並重,女兒和男兒一般培養,婚姻自主,職業自主。而錢鍾書家呢,他兩個弟弟,婚姻都由父親做
主,職業也由父親選擇。
錢鍾書的父親認為這個兒子的大毛病,是孩子氣,沒正經。他准會為他娶一房嚴肅的媳婦,經常管制,這個兒子可成模範丈夫;他生性憨厚,也必是慈祥的父親。

最大的功勞是保住了錢鍾書的淘氣和那一團痴氣。這是錢鍾書的最可貴處。他淘氣、天真,加上他過人的智慧,成了現在眾人心目中博學而又風趣的錢鍾書。他的痴
氣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但是這個錢鍾書成了他父親一輩子擔心的兒子,而我這種「洋盤媳婦」,在錢家是不合適的。
但是在日寇侵華,錢家整個大家庭擠居上海時,我們夫婦在錢家同甘苦、共患難的歲月,使我這「洋盤媳婦」贏得我公公稱贊「安貧樂道」;而他問我婆婆,他身後她願跟誰同住,答:「季康。」這是我婆婆給我的莫大榮譽,值得我吹個大牛啊!

1938年回國,因日寇侵華,蘇州、無錫都已淪陷,我娘家、婆家都避居上海孤島。我做過各種工作:大學教授,中學校長兼高中三年級的英語教師,為闊小姐補
習功課,還是喜劇、散文及短篇小說作者等等。但每項工作都是暫時的,只有一件事終身不改,我一生是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絳。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常使我感
到人生實苦。但苦雖苦,也很有意思,錢鍾書承認他婚姻美滿,可見我的終身大事業很成功,雖然耗去了我不少心力體力,不算冤枉,錢鍾書的天性,沒受壓迫,沒
受損傷,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氣和痴氣,這是不容易的。實話實說,我不僅對錢鍾書個人,我對全世界所有喜讀他作品的人,功莫大焉!

㈧ 楊絳傳記 讀後感 600字 謝謝

時隔四年多,重新翻開《楊絳傳》,楊絳先生人格中蔓蔓出來的那絲清涼綠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時,枯樹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為我這個久日身處理工學校的學童帶來一絲慰藉。
很多人流連於灼人的光芒,仰望著名人的光環,而對於楊絳的人生,我想借用朱自清的一句話「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淡泊二字可以給很多人,但是真切地歸到每個平凡人身上,又有幾人可以真正踐行呢?很多人了解到楊絳,都是因為「錢鍾書的夫人」這個稱號吧。楊絳先生與錢鍾書先生他們夫婦被稱為文學界的珠聯璧合,伉儷情深,錢鍾書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楊絳則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鋒刃。在半個多世紀的漫長人生路上,不管驚濤駭浪,不管命運如何擺布,他們始終休戚相關,榮辱與共。夫婦二人始終如一,淡泊名利,潛心學術,不諳事故,不了解他們的人就覺得他們有些孤傲了,但是他們自己勸慰彼此,太通人情事物的人必然也遭非議,所以何必?這一種泰然的豁達,常常可見於他們在生活中的種種瑣事。名利均是身外之物,他們欣賞莊子的清靜無為,淡薄名利,順應自然,修身養性,楊絳翻譯出《堂吉訶德》,大使邀請她去做中方代表作交流,多次被西班牙的她婉拒。
楊絳身上這種由內而外散發的質朴與澄澈,讓我反思,終日追求的彼岸,是否真的是一片凈土,暫時的迷失眼睛,也沒有必要苛求自己,很多東西是一種水到渠成的過程,還沒有走出這一片沼澤,是因為內心沉澱的東西還不夠深厚。就如,楊絳的一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的名稱一樣,就如楊絳,帶著對生活淡淡的感念,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內心。
楊絳出生於鍾靈毓秀的江南水鄉無錫,那一片靈秀的土地為她日後的人生給予著養料,她向來都是和顏悅色,說話慢條斯理,舉止溫文爾雅。但是傳記中的兩件事情,大大震撼了我的內心。一是,抗日時期上海淪陷地的公交車上,她面對日軍,不卑不亢,那種烈性甚至帶著一絲挑釁,民族氣節昭然若揭,竟然震懾到那位日軍,他自感自己毫無氣場與這位愛國女子對峙,只是裝樣吼了吼,就下了車。楊絳生命里那種對祖國深深的熱愛,在此刻爆發,也因為這一次,我徹底明白了,為什麼新中國成立之前,她和錢鍾書沒有選擇離開我們滿目瘡痍的祖國,他們引用了柳永的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無比貼切地說出了當時愛國文人心中的那個結,是的,我們的生命已經與祖國早就鏈接在一起了。楊絳一凡往日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對於文革時,錢鍾書被人莫須有地扣上「罪名」,她的反應之激烈,震動了當時她的同事,我想這一種抗議是並不是徒勞,它是吶喊,表現了文革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錚錚傲骨。
外柔內剛,這就是楊絳。在她柔弱的外表之內,蘊含著剛正不阿的精神情操和對丈夫的真摯、深厚的愛。如果可以握住你的手,願你把這一種堅韌的力量傳遞給我。當然,這只是單純而不真實的希冀,淺淺微笑,篤篤追求。
一本書,書外面是我,楊絳的人格在書裡面,寫下的只是一零星感想,人的一生,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希望這一枝的綠芽可以在這個春秋不離不棄陪伴著我。

㈨ 楊絳讀書之妙觀後感500字

柔軟,所以媽媽手捧康乃馨眼含幸福的淚花,而我也被媽媽的感動而感動……
評價:我專想,每一個同學都是有自己的思想屬的,因為 「每人一顆腦袋」.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同學不善於用自己的語文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在作文中總是讓自己思想努力貼近公共思維——面對母親的愛,要感恩,而且必需要感恩,這就是公共思維.因此,一有「感恩」類的作文題目時,大家就紛紛表達「意志相同的公共聲音」,作文的價值取向「千文一面」.這種讓「公共思維」取代「個人思想」的作文主題構想方法,讓許多同學的作文失去了思想的獨特性,很難寫出思想獨到一面,脫穎而出的好作文.《母親節不言感恩》這篇作文卻將思想的角度「偏離」了公共思維的范圍,大家都言「感恩」,「我」卻獨言「不感恩」.「我」將「恩情」視為「應該」,但「應該」之後要買一束鮮花獻給媽媽,是傳遞親情,用這樣的筆調表達出來的「個性思想」,讓人眼前一亮,新鮮合常理.作文時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是真作文——優秀作文的要素之一就是「求

㈩ 楊絳傳讀後感400字

《楊絳傳》讀後感

時隔四年多,重新翻開《楊絳傳》,楊絳先生人格中蔓蔓出來的那絲清涼綠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時,枯樹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為我這個久日身處理工學校的學童帶來一絲慰藉。
很多人流連於灼人的光芒,仰望著名人的光環,而對於楊絳的人生,我想借用朱自清的一句話「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淡泊二字可以給很多人,但是真切地歸到每個平凡人身上,又有幾人可以真正踐行呢?很多人了解到楊絳,都是因為「錢鍾書的夫人」這個稱號吧。
楊絳先生與錢鍾書先生他們夫婦被稱為文學界的珠聯璧合,伉儷情深,錢鍾書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楊絳則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鋒刃。在半個多世紀的漫長人生路上,不管驚濤駭浪,不管命運如何擺布,他們始終休戚相關,榮辱與共。夫婦二人始終如一,淡泊名利,潛心學術,不諳事故,不了解他們的人就覺得他們有些孤傲了,但是他們自己勸慰彼此,太通人情事物的人必然也遭非議,所以何必?這一種泰然的豁達,常常可見於他們在生活中的種種瑣事。名利均是身外之物,他們欣賞莊子的清靜無為,淡薄名利,順應自然,修身養性,楊絳翻譯出《堂吉訶德》,大使邀請她去做中方代表作交流,多次被西班牙的她婉拒。
楊絳身上這種由內而外散發的質朴與澄澈,讓我反思,終日追求的彼岸,是否真的是一片凈土,暫時的迷失眼睛,也沒有必要苛求自己,很多東西是一種水到渠成的過程,還沒有走出這一片沼澤,是因為內心沉澱的東西還不夠深厚。就如,楊絳的一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的名稱一樣,就如楊絳,帶著對生活淡淡的感念,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內心。
楊絳出生於鍾靈毓秀的江南水鄉無錫,那一片靈秀的土地為她日後的人生給予著養料,她向來都是和顏悅色,說話慢條斯理,舉止溫文爾雅。但是傳記中的兩件事情,大大震撼了我的內心。一是,抗日時期上海淪陷地的公交車上,她面對日軍,不卑不亢,那種烈性甚至帶著一絲挑釁,民族氣節昭然若揭,竟然震懾到那位日軍,他自感自己毫無氣場與這位愛國女子對峙,只是裝樣吼了吼,就下了車。楊絳生命里那種對祖國深深的熱愛,在此刻爆發,也因為這一次,我徹底明白了,為什麼新中國成立之前,她和錢鍾書沒有選擇離開我們滿目瘡痍的祖國,他們引用了柳永的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無比貼切地說出了當時愛國文人心中的那個結,是的,我們的生命已經與祖國早就鏈接在一起了。楊絳一凡往日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對於文革時,錢鍾書被人莫須有地扣上「罪名」,她的反應之激烈,震動了當時她的同事,我想這一種抗議是並不是徒勞,它是吶喊,表現了文革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錚錚傲骨。
外柔內剛,這就是楊絳。在她柔弱的外表之內,蘊含著剛正不阿的精神情操和對丈夫的真摯、深厚的愛。如果可以握住你的手,願你把這一種堅韌的力量傳遞給我。當然,這只是單純而不真實的希冀,淺淺微笑,篤篤追求。
一本書,書外面是我,楊絳的人格在書裡面,寫下的只是一零星感想,人的一生,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希望這一枝的綠芽可以在這個春秋不離不棄陪伴著我。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