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獵影評
A. 寫一篇作文《狩獵者》觀後感
《狩獵者》改編自小說《抗戰狙擊手》,和小說一樣,突出了主人公是個神槍手(小說中叫蕭劍揚,電影中叫什麼忘了),導演對於原著有比較大的取捨,應該還是比較成功的,很好的突出了主人公這個神槍手和日本侵略者做抗爭,也表現了小說的意境,有點像中國版的《兵臨城下》。《狩獵者》完全是表現一個主人公(當然和原著小說有關),從頭到尾鏡頭就是跟著他一個人在走,劇情也是圍繞他展開的,可以說是一部表現個人英雄主義的典型代表。
這是一部央視6套出品的電視電影《狩獵者》
故事背景設定在抗日時期的山區,那裡活動著我們的八路軍游擊隊。。。
電影開場鬼子的一輛軍車在山區的樹林里遭到我八路軍一個連的伏擊。少年何遠山用「下套」的獵人式手法抓住一個正在逃跑的日本兵,與是他自然的拿起那支三八大蓋,但追趕而來的八路軍們卻認為這是他們的戰利品,雙方僵持,連長以未到年紀為由拒不收他參加八路,於是他一路跟隨著這支連隊。小小年紀的他心中也許對抗日的意義還不能理解,但他知道他的父母被日本鬼子殺了,他要槍來報仇。就這樣,他半正式的成為連隊中一位小成員。在那個年代,武器對於八路軍戰士來說是多麼珍貴的,於是小山子一直沒有機會拿槍,而連長也從未把 他當作真正的作戰人員來看。一次任務中,連長帶著隊伍伏擊敵人,隊中老兵「老膠東」帶著由十幾人組成的阻擊隊去拖延敵人的進攻,把小山子視為自己兒子的老膠東和其他隊友全部犧牲,新仇舊恨讓小山子鐵了心的要報仇,於是他拿著步槍帶著18粒子彈踏上了復仇之路。。。
雖然近年來抗戰影視作品較多,但大部分卻是跟風之作,毫無創新。除了《亮劍》《歷史的天空》外,基本都無看點,主旋律+抗日英雄+通篇的革命說教!
不過本片倒是個較另類的作品,很是有趣。
有趣之一,雖然是固定的歷史背景,但卻不是以八路軍戰士為主體的。電影後半段基本脫離了八路軍的行為和戰術了,完完全全的個人英雄主義。在小山子的戰友犧牲後,他沒有去找隊伍卻獨自一個人去報仇,這不是戰士的行為。
有趣之二,戰爭場面的表現。雖然本片與《集結號》比相形見拙,但不乏創新之處。具體表現在:1、爆炸效果,較之以往的戰爭作品,本片表現炮彈擊中地面產生的爆炸真實了很多,與《集結號》看齊。2、槍火效果,多了在空氣中的彈痕效果,增加了武器的威力也更真實了。3、日本鬼子再也不是一個個的笨蛋了,他們個個是訓練有素的軍人。並且講純正的日語(好多電視劇里的鬼子都說半調子中文)4、槍戰場面中採用了「晃鏡手法」,讓戰爭氣氛更濃。不懂「晃鏡手法」意思的人可去看看《集結號》。5、細致表現了單兵之間的作戰,以往的戰爭片喜歡表現陣地戰、肉博戰以顯示我軍的勇氣,這部片卻用了國內鮮有的「阻擊戰」手法。
有趣之三,從頭看到尾,驚奇發現這簡直就是中國版的《兵臨城下》嗎!那個少年小山子不就是蘇聯的神槍手瓦西里翻版啊!同樣是獵人的後代,同樣的學習打獵的畫面。。。
中國到現在為止專門表現抗日中阻擊手的作品恐怕還只有這部了。
結束語:因為是部電視電影,所以投資不可能太大,電影中許多戰爭特效都沒鋪開來。沒有《集結號》中那麼精彩的陣地戰和巷戰,但劇情確實較之以前有很大突破。希望國產戰爭片一天比一天進步!
B. 有一部電影,內容是一個青年被騙進一個狩獵俱樂部然後被一幫上流社會的人當作獵物追殺。請問大家有印象嗎
是不是<終極靶鏢>啊,
C. 求《狩獵者》觀後感的作文600字左右的!急!!!
少年強則中國強
——《狩獵者》觀後感
11月14日的晚上,我和我們六年級的同學觀看了一部影片——《狩獵者》,影片開頭扣人心弦。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知道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主人公山子的家人和戰友都被日本鬼子殺害了,他還遇到了一個小女孩,這個小女孩和她的家人也被日本鬼子殺害了。為了給親人們報仇,也為了實現自己對小女孩的承諾,山子用「老膠東」留下的槍和從泥水裡扒出的十八顆子彈,與鬼子鬥志斗勇,進行了一系列的復仇行動…
影片雖然看完了,但影片中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情節不斷地在我的腦海里閃現,更讓我佩服的是山子的機智、勇敢和堅定的信念。記得影片中有這樣一段情節:山子被一個日軍堵截在牆後時,他並沒有驚慌,而是用了各種辦法來消耗敵人的子彈。在敵人用完最後一顆子彈的時候他跳了出去,於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敵人斃了。山子雖然槍法很准,百發百中,但他畢竟還是個孩子,如果他和日本鬼子面對面、硬碰硬地斗的話,他肯定會吃虧的。所以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先消耗敵人的子彈再出擊。山子就是這樣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和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信念而勝利復仇的。
看到山子,我不由得想到了我自己:以前我做一件事多次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就會失去信心和耐心,現在想想,比起山子來,這點挫折又算得了什麼呢?在山子面前,我顯得多麼懦弱和渺小啊!我一定要學習山子那堅定不移的信念,先給自己確定目標,然後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奮斗!
同學們,我們有幸生長在和平年代,就應該努力學習,長大以後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才能不讓這樣的悲劇重演。
D. 如何評價電影《狩獵》
《狩獵》我記得是我今年年初看的。很震撼的一部電影
一句話:眾口鑠金,積毀消骨!
更多的評價你可以去豆瓣電影里看看影評我相信對你一定會有啟發的
E. 《狩獵2020》影評怎麼樣
該電影已撤檔,暫未播出,《狩獵》是由克雷格·卓貝執導,貝蒂·吉爾平、希拉專里·斯萬克屬、伊克·巴里霍爾茲、韋恩·杜瓦爾、艾瑪·羅伯茨、賈斯汀·哈特雷等主演的動作驚悚電影。該片講述12個陌生人在空地上醒來,不知道自己在哪裡,或者是如何到達這里的,但他們已經為了一個非常特殊的目的被選中——捕獵。該片原定將於2019年9月27日在北美上映,現宣布撤檔。據分析稱,撤檔與美國近期發生的兩次大型槍擊案可能有關。
角色介紹:
1、Crystal E Creasey。因為與網路噴子Crystal May Creasey姓名極為相似,被雅典娜·斯通等人誤認為目標,從而被綁架成為「獵物」,不過好在她曾經在阿富汗服過役,最終成功反殺「獵人」,坐上回家的私人飛機。
2、雅典娜·斯通/Athena Stone。因為和朋友在網上聊天中的玩笑話被黑客公開,不明真相的網路噴子讓她和一眾朋友丟了工作、毀了名聲,於是決定實現這個玩笑話——獵殺人類!第一批的「獵物」就報復性的選擇在網路上肆意謾罵的12個人。
F. 賽德克巴萊的影評,不要內容介紹的,要感想
感想為主的文章叫做觀後感,影評一般都是以客觀分析為主,這里給你一份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影評吧~
轉自豆瓣,在此註明作者和原帖地址
作者:思考的貓 原帖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56126/
==========================割==================
《焦灼的文明》
魏德聖在接受《看歷史》采訪時,談到為什麼選擇了「霧社事件」這段歷史,一大原因就是在當時發生這樣的事件是有些「反常」的。正如片中所述,台灣抵抗日本人最激烈的戰斗發生在「馬關條約」後,日本人剛登島的幾年,當地幾乎被拋棄的漢人與原住民盡管可能出於不同的原因,但是都與日本人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影片對莫那青年時代的刻畫在影片中其實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莫那的成長和性格,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表現了當地部落的文化和信仰,也為影片的風格和立場打下了基調:即並無刻意的稱頌或貶低。可以看到,影片在表現那段歷史上並未一上來就將莫那塑造成神武的英雄色彩,也沒可以歌頌什麼可歌可泣的事跡,它一上來從莫那打獵,到與其它部落戰斗,直到部落婚禮歡慶,又到他被在唇下打上勇士的烙印,一個當地文化的生態和信仰自然展現。這是一個處於「野蠻」階段的民族,他們頌揚英雄,對土地有很強的依戀和邊界感,敵人的頭顱是他們的驕傲,渴望以自己戰斗的血祭鋪就走向彩虹橋之路。這個表現很客觀,那種原生態的殺戮,嗜血感與此前很多此類表現文化沖突的「史詩電影」有很大不同,原本你以為這片會表現賽德克人抵抗日本人的可歌可泣事跡,沒想到上來就是這么多「負面」的東西,包括莫那年輕時候的沖動、莽撞,甚至嗜殺。但是,魏德聖又巧妙的將視角放在賽德克人的角度上,去做一種「糾偏」和平衡,因為在現今文明下的我們看來,這種部落間在商品交易過程中為了些宿怨和斗氣,就打打殺殺的舉動實在落後和殘忍,這是一種現代文明自然的居高臨下的態度。而魏德聖的視角卻從賽德克人生活過程,讓你了解他們為什麼這么做,在當時有怎樣的理由,給出更多當時的情況,讓觀眾再去判斷。可以說,「霧社事件」之前青年莫那階段,這部影片的出眾之處就已經展現,而莫那的形象也栩栩如生,讓你可以在後面體會一個不羈靈魂被壓抑數十年後爆發的緣起。
而「霧社事件」的「反常」之處在於,它發生於一個宏觀上,當地人與日本人關系緩和的階段,最激烈的沖突已經過去,正如影片跳過幾十年後,兩個日本官員看著建立了學校、郵局等文化設施的小鎮,對「教化」成績的滿意笑容。《賽德克•巴萊》最成功的一點便是在上部對這種背景下,個人身份的焦灼感表現。莫那已經成為一個看上去桀驁之心收斂,理性的與日方博弈談判,維護部族利益的長者。但是,盡管當時的台灣已經處於表明的文明化階段,但是原住民和外來者的在地位、文化上的矛盾依然存在,莫那常常要面對巴萬關於為什麼他因為優秀反倒被日本教師責罵的困惑。而這種身份的焦灼更深的表現在被認為是「教化」突出成績的花崗兄弟身上,而花崗一郎的表現尤其突出,作為比日本同僚更優秀的他,卻依然承受著職業上不公正的待遇,被當作展品一般被日本人作為殖民教育的成就指指點點。他要身負管理責任為日本人做事,管理自己的族人,同時又常常被自己的族人嘲諷,不恥,從一個個這種矛盾的場景到演員出色的表演,都讓觀眾可以代入的體會到,一個姓氏日本化的賽德克人內心的痛苦。他知道表明繁榮下的危機,他知道莫那內心潛藏的殺氣,他知道自己同胞反抗的結局,他更知道自己在族人與日本家人間矛盾將帶給自己怎樣的命運。莫那和花崗一郎在山谷溪流邊的一段對話,可謂文明沖突的經典橋段,花崗一郎不解(或者說其實理解,但是為了說服莫那故作不解)的問著莫那,如今的生活有什麼不好,大家依然維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現代化的設施,孩子可以接受現代化的教育,而面對的又是莫那「被出訪」日本時深刻體會的強大的武裝力量。莫那的回答可切中要害,面對所謂的現代化,一句「正是提醒著我們自己的貧窮」可謂振聾發聵,將征服者角度所謂的「教化」優越感直接剖析開來。
外表的和睦常常掩蓋著內在的矛盾,畢竟,莫那他們面對的現代化沖擊並不是以可口可樂這樣的商業化方式為載體的,他們直接面對的是槍炮與征服,間接面對的是歧視與不公。莫那處於一個尷尬的結點,他身上有著上一代人的傳統,又直接面對現代化的征服,他為傳統被破壞,獵場被奪去感到屈辱,與後來直接接觸現代化的人不同,他是有「歷史負擔」的人。而對於日本人何嘗不是,他們是有徵服者和文明者的「心理負擔」的人,內在的優越感油然而生,只是有的人彬彬有禮,與當地人有好相處;有的人粗暴暴力,與當地人勢同水火,性格和人品的差異與這種優越感結合,在文化沖突背景下,最終製造了嚴重的沖突。所以,那個無禮的「派出所」官員只是一個火星,他引爆的是一個積聚了太多火葯的火葯桶,一如莫那通過火柴頭積攢的火葯,每次一點點,長時間後,已經足以造成巨大的破壞力。這種破壞力甚至已經近乎失控,以現代文明觀點看,「霧社事件」中,莫那帶領族人的表現可謂一種濫殺無辜的屠殺,而巴萬帶著一幫孩子把一群婦孺捅死的場面更是令人咋舌。魏德聖就是這樣,不迴避現實,他告訴你賽德克人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但是又不刻意美化,比如只是表現賽德克人與軍方的戰斗,他表現的是,一場以征服為開端,相互歧見不斷加深的文明沖突將會製造多麼嚴重的惡性循環,並爆發多麼雙輸的可怕慘劇。這場慘劇震撼人心,卻不是終點,引發的是更大的悲劇,賽德克人走向了不歸路,日本人堅定了對其「野蠻人」定位,最典型的是曾經與當地人友好相處的日本軍官,也因為喪妻之恨,走向另一個極端。而「以夷制夷」的思路,讓當地部族間的矛盾以更激烈的形式爆發,但是這一系列悲劇的起點很難說是從「霧社事件」起,還是自青年莫那喪父,屈辱的被征服的一刻開始。
就《賽德克•巴萊》兩部來說,我更喜歡上部,而到了下部,魏德聖在保持其旁觀者視角略帶賽德克偏向立場之餘,也犯了些為悲壯而悲壯的問題。賽德克族在頑強抗擊沒錯,但是如不死聖鬥士般就誇張了,而且表現的戰斗場次過多,感覺有些橋段完全可以省略,突出兩三場大戰即可。當然,這些不足也是相對而言,在下部,我們依然可以體會一種身臨其境的殘酷,賽德克族女人自願尋死以便戰士有足夠糧食戰斗的場面讓我想起了日本電影《楢山節考》,從今天的角度你感覺費解,但是這也是那時的一種文明表現。是的,魏德聖保持著自己的立場,我很不解有人看了《賽德克•巴萊》後,指責這片歌頌嗜血野蠻,有這種「歌頌」的方式嗎?拚命表現英雄「陰暗」的一面?整部影片讓人感受的更多是文明的創傷,個體的悲劇,賽德克人以自己當時文明的表達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和抗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魏德聖將之展現給觀眾,看到那些人,那些事。也因為這種表達方式,也註定了其影片在大陸地區票房的尷尬,這邊影片足夠優秀,但是這種非傳統英雄主義表達的方式在市場宣傳上有些尷尬,而魏德聖嚴肅的歷史觀呈現又讓影片價值觀與觀眾的認識有些不對路,於是,大陸觀眾既難以對那段歷史產生代入感,又沒有傳統英雄撩動熱血,加之一些如兩岸、中日間歷史認識和表達方式的不同,註定了其票房在台灣以外的萎靡。盡管有一批影人為止呼喊,但是顯然收效甚微,魏德聖選擇了這樣的電影語言,也需要坦然面對一些尷尬的爭議和商業挫折,不過,當影片結束時,字幕打出「天使•巴萊」之時,多少也可以感到為這部電影工作的人們的欣慰,魏德聖醞釀十二年,有一部誠意足夠佳作刻在自己履歷表上,足矣。
G. 阿凡提打獵奇遇記觀後感
我每天都翻看這本書,當看到只有勞動才能換回果實的故事時,深深的把我給觸動了,是阿凡提有四個兒子,他們都非常的不愛勞動,只想著等阿凡提死後留下的遺產分給他們,所以他們什麼活也不幹,整天呆在家裡,於是阿凡提想了個辦法,就分別對四個兒子說,我的珠寶埋在一棵樹下了,等我死了,你們一定要先把樹澆水,等產下果實了珠寶就會出來了,不久阿凡提去世了,他們四個兒子就急急忙忙的去找各自的樹去澆水,然後就把樹給拔了出來,可是樹下什麼也沒有,只剩下最後一棵樹了,找到了一塊石頭,石頭上面寫著,要用自己的勞動換來果實。
媽媽常常讓我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好,我就是懶不去弄,有時媽媽弄的不對了,我上學要用的她沒有給我帶,我就好後悔,為何自己不弄呢,看了這篇文章,我就知道了要用自己的勞動才能換來果實的。
H. 最後的獵人影評
關於這部電影,我做一個簡單的影評。一部好的片子給人的感應該是一種精神的引領和愉悅。
好久沒有看過這樣的一部電影,能把人的心緒帶走,帶到那純美、自然、和諧的天堂,那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那是少數的幾個人堅守獵人哲學的地方……
【最後的獵人】完全融入一個獨特絕美的環境,是一趟開創之旅,頌贊一種與動物及大自然完美結合的生活方式。
獵人,顧名思義就是在森林裡依靠打獵為生的人。
打獵,或許已成為當今的一種奢侈消費,但是當它還是一種謀生手段或是生存方式的時候,它的魅力和真諦才能得以顯示。
現在無論在地球的哪個角落,真正以打獵為生的人,已經很少很少了。原因很簡單:一是,人們破壞了人與動物自然和諧生活的環境;二是,打獵的微薄無法滿足人們膨脹的貪欲。那片森林消失了,動物被迫的遷徙,土地變得貧瘠,大自然偷偷的哭泣,這不是一個獵人的悲哀,而是所有人的悲哀啊。
很感謝這部電影,帶我走進了夢想的天堂。
春天,沉睡的群山換上了新裝,融化的冰變成了時而潺潺時而湍急縈繞在山腳的溪流,魚兒歡愉的游戲,冬眠的棕熊醒來了趟著河捕捉狡猾的魚兒,……一個獵人帶著他心愛的哈士奇,或乘著一葉獨木舟,漂流在峽谷,或穿梭於群山之中,追尋動物的蹤跡。
冬天,冰雪封住了上山下山的路,封住了出來活動的動物,封住了一切,卻封不住獵人的腳步,因為冬天的打獵是必須的,沒有獵物,獵人們就要餓死、凍死在這深山裡,獵人乘著狗兒拉著的雪橇,開始了艱難的狩獵……
駕雪橇在寒天中長途跋涉,劃獨木舟在激流中奔流而下,在雄偉的峽谷中遭灰熊與野狼攻擊……這樣的生活可不是鬧著玩的,狗兒拉著雪橇在冰面上飛快地跑著,突然間,一處沒有凍結實的冰面塌陷了,幾只狗兒掉進了冰窟,獵人也掉進了冰窟,拴在一起的狗兒們相互幫襯著爬上了冰面,驚慌失措的逃跑了,留下了獨自在冰窟窿里拚命掙扎的獵人,任憑獵人怎麼呼喚領頭的老狗,也不見狗兒們回頭,徑直的走遠,絕望的獵人終於喊出了自己最不信任的新來的「阿巴士」,狗兒們只有這只新來的小狗聽出了主人的呼救,硬是倔強的拉回了狗兒們,把主人拽出了冰窟窿……真是感人啊,信任何須語言啊!!
阿巴士,一隻哈士奇狗,因為獵人原來最鍾愛的哈士奇「納努克」在大雪封山之前隨獵人進城時,不小心被汽車壓死了,那可是獵人的命根子啊,就這樣的死了……臨走的時候,城裡的好朋友送來了一隻和「納努克」很像的「阿巴士」,可是一時間獵人怎麼也不能相信,這只新來乍到的小狗能和自己失去的愛犬
比,似乎越看見他就越想原來的「納努克」。
狗永遠都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聰明狗兒總是能夠了解主人的心思,就這樣默默地,愛著主人,保護著主人。
在這部電影里,最最多餘的就是人類的語言,獵人熟悉這片山這片水的一切聲響並能熟練的模仿,得以共存和謀生。更為叫絕的就是電影的配樂,從始至終無論怎樣得風雲變幻四季更替,華麗動人的管弦樂都極盡所能地刻畫了北方極地的靜謐光影與壯麗之極地景觀,撩人心弦的音樂片段深刻的描繪了對自然、動物的尊重與共處的智慧,交織而成一段盪氣回腸、繚繞人心畫面
最為可敬的是這個故事的主人並不是一個虛構的人,而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這就是最後一個堅守獵人精神者,依舊生活在大自然中,堅守古老的獵人哲學。這名最後的獵人名叫諾曼,50歲,與伴侶涅芭斯卡生活在一起。諾曼在影片里說了一句這樣簡單而又發人深省的話:「我的幸福取決於,我和周圍環境的關系,我喜歡大自然,而且我也是她的一部份,人類和自然已經脫離關系了,我需要和大自然交換、分享……如果人類詳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和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去破壞它」
諾曼設陷阱誘捕動物許多年,並不需要社會所能提供給他的東西。他和自己養的狗吃獵捕來的動物或魚,他的雪橇、球拍、小屋、獨木舟,全都是自己用森林砍伐來的木頭製作而成。皮革是伴侶涅芭斯卡用古老的方法為他鞣製,就像古代的塞坎尼印第安人那樣,從動物的腦中抽取鞣酸,之後再以煙薰毛皮。獵捕山貓、河狸、貂、狼、狼獾,則為他們提供其他所需。每年春季來臨,他都會前往白馬鎮或道森鎮販賣毛皮,並添購一些生活所需:菸絲、彈葯、需要更換的陷阱、麵粉、火柴、蠟燭,以及無線電用的電池……。
8年前,他因為誘捕動物賺了不少錢,於是他添購一部雪地自行車,不過他很快便放棄了:雪地自行車太吵、太昂貴,寒冷的天氣也無法發動。後來有一天,他差點因為它而喪命:一場大風雪中,它在一片荒蕪的高原上故障。他徒步穿越風雪,往有樹木的地方走去,否則將面臨凍死的命運。他一直沒有回去找那部雪地自行車,而是回去找他的哈士奇獵犬們,它們不會故障並且忠心不語,就是這些讓諾曼捨不得退出。
諾曼與涅芭斯卡明白,大地如果失去了動物、植物、河流、風,甚至顏色,就一無所有。諾曼跟蹤一頭動物時,會長時間觀察它,理解它對周遭環境的認知:即印第安人所謂野生動物的。
電影里有一句話挺有意思的,就是當諾曼拿著毛皮到鎮上的收毛皮的店裡時,店裡的活計一個黑人說「現在一個白人再把毛皮賣給印第安人。」是啊,這個世界變了,我深深地記得,第一次認識獵人就是在一個《探索》的節目里,真實記錄了一個印第安人生存經歷,在茫茫日益惡化的沙漠里,動物越來越稀少,要捕獲一隻動物是相當的艱難,不停得辨認著動物留下的任何痕跡,腳印、糞便、咬過的草或者樹葉……我不記得那個印第安人為了追那頭羊在炎炎的太陽下跑了多遠,只記得羊累的已經跑不動了,很無奈或許更有點狠欽佩的對視著沒有絲毫放棄慾望的印第安人,想必死在這樣的獵人手裡也是一種光榮吧。
獵人,是一種生活態度,並不取決於你獵到了什麼動物,更是一種生活經歷。諾曼拒絕現代生活,並成為最後一位誘捕獵人,是因為諾曼了解現代生活對他而言猶如蒙住了眼睛滑下山坡。諾曼是一種哲學家,堅定地相信與大自然共享及交流的觀念,對位居食物鏈頂端的奇怪動物--人類的平衡而言,是極為重要的。我知道我沒有辦法成為像諾曼一樣的獵人,因為成為一個真正的誘捕獵人是需要很多的知識技能以及經驗的;我知道我沒有辦法在一個純朴原始的環境下生存,雖然我們都能在所謂的文明社會里賺到錢,但是我們並不具備生存的能力,像你我有誰會把一個種子種下讓它開花結果?當錢換不來我們所需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更不用說野外生存的能力了。我知道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安寧、自由的生活是我所嚮往的,但是我怎麼也融入不了,一切只能是夢想——如果有一天不再為兒女、父母操勞的時候,我和我的愛人,能找到一個小村莊,過一段自給自足的生活,享受一下生命的安寧與自由,哪怕只有一天……
I. 丹麥電影《狩獵》的結局是什麼 不要影評 告訴我結局是什麼就好了
這個污點永遠存在人們心裡,在樹林里打鹿的時候有人對他開了一槍,沒打中。我只想說,那個小女孩真他么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