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觀後感150字
A. 走進918博物館有什麼感想150字
我們集體組織參觀了九一八紀念館,身在九一八紀念館中,心情無法平靜,眼前的一幕幕罪證,一幕幕血-案,無聲地向我們講述著上個世紀發生的,永遠鐫刻在歷史聖碑上的無法磨滅的事件。日本侵略者的所作所為像刀疤一般,傷在每一代國人的心上。九一八,一個從小就開始銘記的日子,九一八,國人永遠無法忘卻的時刻,侵略者,當你們的戰刀已經銹跡斑斑,當你們的所謂先烈遺像被一次又一次地拜見,我們,在這九一八的紀念館中,重溫那段讓世界為你蒙羞的丑聞。 身在九一八紀念館,我無法不想起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大地上一刀刀屠戮,是你們,頂著大東亞共榮的偽面具,從未將中國人的生命放在眼裡,東北,南京,你們的罪你們最應該明了,你們的惡你們要誰去承擔?你們還妄想揚起傲慢的頭顱,說你們從未犯罪,說南京是誤會,篡改你們對下一代的教科書,侵略者,血腥和殘暴污染了你們自己的雙手,請正視歷史,不要讓無恥和下流代表了你們的靈魂。你們就是這樣來表現大和民族的氣節,就是這樣來兌現當年大東亞共榮的諾言嗎!?
史路迢迢,多有一鑒:「兢兢以強,迤迤乃亡」;「盛世不怠,奮發圖強」。惟有人人不怠,才有舉國不怠;惟有舉國不怠,我們民族才能長盛不衰,明天才會更加美好。 身在九一八,警笛緩緩拉起,我心潮澎湃,想起最近發生的釣-魚-島事件,日本人在當代難道還要繼續演繹著他們在上個世紀所演慘劇的續集?國人們,腳踏這片用鮮血換來的熱土,請不要忘了我們用鮮血染紅的國旗,日本作為一個國家,它的所作所為已經無法再讓我們繼續忍耐,中國是一頭睡獅,那個支離破碎的年代,睡獅醒來過,請不要讓雄獅再次沉睡,不要讓全世界藐視了這頭雄獅,主席不在了,八路軍不在了,但我們十三億中國人還在,我們將歷盡艱辛,堅定不移,不忘國恥,與外來侵略,破壞祖國利益的一切勢力作斗爭!
B. 參觀博物館觀後感(邯鄲)幫忙寫一篇
《邯鄲市博物館觀後感》可以交代一下背景,跟誰一起去博物館,然後參觀博物館時發現了什麼有趣的東西,最後感嘆一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星期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參觀了邯鄲市博物館。邯鄲市博物館成立於1984年,是國家二級博物館和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主體建築的前身是1968年建成的"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邯鄲展覽館",現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到了博物館,我迫不及待地走了進去。邯鄲市博物館里的東西還真多,常年設有磁山文化陳列、趙文化陳列、中國歷代錢幣陳列、邯鄲古代石刻藝術陳列和磁州窯瓷器陳列。磁山文化的發現是我國新石器考古的重大收獲,填補了我國在新石器時代中早時期考古的空白。
最吸引我們的是邯鄲「國保」——邯鄲市全國重點保護單點陣圖片展。從圖片中我知道了: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齊文化帶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定晉岩禪果寺遺跡,河北省現存為數不多的元代大木結構建築之一的龍王廟(又名常樂寺),為龍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磁縣南城村遺址,中國戰國時期趙國國都邯鄲故城遺址。
擁有戰國時代大型墓葬的特殊結構、趙國墓地兆域溝、戰國前期豎向土洞墓的並填補河北考古空白的林村墓群,研究佛教、建築、雕刻、美術、書法的藝術寶庫的響堂山石窟,擁有「天下第一壁經群」摩崖刻經的中國規模最大、肇建時間最早、影響地域最廣的奉祀女媧的歷史文化遺存的涉縣媧皇宮。
走出博物館,我在想:我們對邯鄲的文化了解地還不夠,大家真應該去博物館看一下。
C. 皇姑屯事件博物館觀後感150字
在沈陽市皇姑區天山路「奉天皇姑屯醫院」舊址的旁邊,一座青磚小樓已經建設完成[1] 。小樓正上方寫著「皇姑屯事件博物館」八個大字[1] 。
小樓是英國傳教士在1913年建成的,後被日本人佔領改成奉天婦嬰醫院,小樓的後側還有一個小庭院[1] 。「我們希望通過張作霖為主線展現那段歷史,所以這里介紹的都是張作霖被炸的起因、經過和之後的影響等。」相關負責人說[1] 。
皇姑屯事件博物館建築面積740平方米,分為室內室外兩個展示區域[1] 。室內主要通過圖片、模型、多媒體等設施展示,共設6個展廳[1] 。
從北門進入序廳,迎面而來的就是一面刻有皇姑屯事件爆炸場景的牆面,前面下方還有一條鐵路模型,鐵路左右兩側分別是京奉鐵路和三洞橋鐵路的歷史圖片,「兩側的鐵路圖片和眼前的鐵路模型連接在一起,也是代表著張作霖被炸時所走的路,象徵著他的一生。[1] 」
這里會通過聲光電等多媒體設備,還原當時的爆炸場景[1] 。
除了聲光電設備,室內展館還有仿老式車廂放映廳,市民可以坐在車廂里觀看反映當時歷史事件的影像[1] 。
展館特別設置了一個介紹策劃皇姑屯事件的日本「四大元兇」的環節[1] 。這「四大元兇」的銅像前面都有一個感應裝置,只要你站在其中任何一個面前,感應裝置就會自動在後面的大屏幕上播放有關這位「元兇」的介紹[1] 。
被炸毀的列車車廂、三洞橋上被炸成兩節的火車,市民可以近距離觸摸這些大型模型[1] 。
D. 中小學生走進博物館觀後感100字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去參觀了文字博物館我好高興啊!文字博物館可真漂亮呀!它的外觀金碧內輝容煌像一座豪華的宮殿,我極不可待的跑過去要媽媽給我照相。走進裡面,哇!太漂亮了抬頭一看它的頂像鳥巢一樣很有特色裡面有很多甲骨文我了解到了過去沒有紙人們在骨頭上刻字在竹子上刻字一直到後來怎麼樣造紙好神奇呀!我今天收獲可真大呀有機會大家一定要去看看哦
E. 邯鄲市博物館觀後感
河北邯鄲市博物館觀抄後感,參觀了邯鄲市的博物館,讓我感到無比的震撼,歷史的浩瀚和淵博給了我很大的沖擊。通過觀看博物館里的文物,我了解了歷史,了解了歷史中的人物,覺得我們應該好好的學習,繼承先烈們的意志,努力的為社會做貢獻。
F. 參觀日記,記錄你參加博物館的經歷及感受,150字以上。
上海博物館觀後感
上海博物館是一個大型古代藝術博物館,館內珍藏文物12萬其中一尤為青銅器、雕塑、書法和繪畫為特色。我今天來到上海博物館參觀展覽。
第一個展覽是中國古代青銅器展。我一走進展廳,就看到了琳琅滿目、五花八門的青銅器。中國青銅器時代約始於公元前2000年。青銅器種類繁多,紋飾精美,鑄造技術非常完善。我在欣賞時,展覽館內的一名管理員對我說:「青銅器有五大類,分為:酒器、兵器、石器、水器、樂器。它們雖然只有五大類,可這五大類里卻有三十六個小類,數目極多。」我一邊參觀一邊聽著管理員說的話,想:這些青銅器里只有幾個是歷史老師講過的,還有許多是老師沒有講的,在這里卻應有盡有。青銅器的紋飾主要有三種,有獸面紋、鳳鳥紋和龍紋等。參觀完了青銅器展後,我又參觀了雕塑展、書法展等展覽,想:展覽館里的物品可是我國古代的博大精深,藝術和智慧的結晶啊!然而,取得如此大的成果是和我國古代人民的勤奮勞動是離不開的。
博物館既把我國古代的文物收集起來,展示給現代觀眾們看,讓現代的人民了解古代的文化,又陶冶了我們青少年對於古代文物產生的興趣。博物館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標志著人類文化的發展和成熟。
我今天覺得收獲很大。因為我學習到了在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使我印象深刻,也使我更加熱愛祖國,更加敬佩古代的勞動人民。既了解到了各式各樣的的青銅器和雕塑陶瓷,又見識到了絢麗多彩的繪畫和書法,讓我大開眼界。
G. 北京魯迅博物館觀後感150字
走進北京魯迅博物館,迎面是魯迅先生的石雕半身像,目光堅定,面容安詳。石像後面就是博物館陳列大廳。魯迅先生逝世已70周年,今年博物館將展廳重新布置過。舉步入內,能感到新的展廳色調清爽、空間明亮。
新陳列里的舊日時光
自1956年建館以來,展廳已幾經變遷。上個世紀50年代的展廳頗具俄羅斯風格,90年代新建時又一變為東方情調。時至今日,由於使用了10年之久,展櫃和展品(復製品)已出現破舊和破損。為紀念魯迅逝世70周年,博物館對其基本陳列「魯迅生平陳列」重新布展。調整充實後的館藏陳列,即將與訪者見面。改造過的展廳,質朴、自然、明快、流暢,更具時代感和親和力。
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郁說,最近10年間,中國在魯迅研究方面,出現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不但有新史料的發現,而且學術界對文學史上的一些事件,有了更明晰的脈絡和說法。這次改進陳列的成果之一,就是在內容上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比如在原有《新青年》的展品旁邊,新添了錢玄同和陳獨秀的手稿,讓人們對於《新青年》的了解更具有豐富性。
在新的展示陳列中,科技手段廣泛應用,觸摸屏、錄像片等電子媒介的引入,超越了對歷史靜態的呈現,而賦予一種動感。在展櫃里,多了幾個電子屏幕,播放的都是有關魯迅生平的紀錄片。其中之一,播放的錄像竟然就是當年魯迅在仙台學醫時看到的有關日俄戰爭的「畫片」。「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魯迅語)」此時無聲勝有聲,在光與影的變幻中,藉助這黑白和無聲的影像,我們彷彿走進了歷史,走進了百年前的風雨和人生世象。
歷史記憶承載民族希望
展廳中央,是幾面造型美觀的展牆。這里,既巧妙地美化了通往地下展廳的通道,本身也是整個陳列中別出心裁的創造。人們能看到設計者精心設計的魯迅先生的種種名言,也能看到魯迅所喜歡的新時代的版畫藝術。
魯迅說過的一句名言,人們耳熟能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又說過,「絕望之於虛妄,正與希望相同。」由此,某些人可能覺得魯迅是個虛無主義者。可是,當人們走進展廳,走進魯迅的世界,認真感受這位文化巨匠的人生軌跡的時候,卻發現,在50多年人生路上,魯迅先生始終懷著「希望」。
讓我們隨著輕輕的腳步,進入那些不應忘卻的歷史記憶吧。
「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展櫃中魯迅手書的詩句讓我們回到上個世紀初,那是一個民族尋求富強和驅除壓迫的時代。在展櫃中,我們能看到魯迅那個時代的「青年讀本」――簡單素雅的封面,隸書書寫著《侯官嚴幾道先生述赫胥黎天演論》。《天演論》對一代中國精英產生的影響之大,大概很難准確估計,但是,毫無疑問,這些思想,打開了青年魯迅們心靈的一扇門,魯迅在礦路學堂的日子裡,「一有閑空,就照例地吃侉餅、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論》。」進化論的觀點,成了他早期思想的基矗
展櫃中的電子屏幕播放著當年的「畫片」,魯迅的人生道路,在這個地方發生了一次翻轉,他第一次深刻地意識到,要改造中國,「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而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才是「第一要著」,從此,魯迅棄醫從文。1906年,魯迅從仙台到東京,開始了他一生的文學道路。
1918年,《狂人日記》發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這個時候,我們開始聽到「鐵屋中的吶喊」。魯迅說,「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
1926年的3月18日,歷史記住了一次卑劣的事件,也記住了魯迅的憤怒。《無花的薔薇》、《紀念劉和珍君》、《死地》……一篇篇犀利如匕首的文章歷歷在目。不久,魯迅結束了他在北平的生涯,從此南下。
很難在此一一講述展櫃里的一切,和這一切講述的歷史。但是,這些歷史記憶最終會停留在1936年10月19日。在這一日,斯人遠游。
由沈鈞儒題寫的「民族魂」白色錦旗,曾經覆蓋在魯迅的靈柩上,那幾個大字的墨色之深,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也許這位瘦小的軀體里,確乎有著不同尋常的困惑與煎熬,但是,終其一生,那股希望的火焰都在和他的生命一起燃燒。
每個時代他都「在潮
魯迅當年說過,不希望有人紀念自己,人已死去,萬事皆空,散滅就散滅了吧。然而,在博物館這個憑吊之處,我們卻看到精神血脈的傳承。
10年前,正在這個博物館的大廳里,已經是北大著名教授的錢理群先生發表了一次深情的講演。他回憶了20年前的自己,回憶起在貴州的小山城中,和同齡的青年學生閱讀魯迅、討論魯迅的青春歲月。他說自己感到慚愧,那今日還在小小山城中生活著的老朋友們,他們對魯迅的理解,並不比自己這個「魯迅專家」更少。相反,這些在民間真實地生活著的「精神弟兄們」,更是魯迅的「知音」。
魯迅的知音,在民間,也遍及天涯。今年9月10日,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大江健三郎來華訪問,並且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了題為《始於絕望的希望》的演講。大江的演講,其精神底蘊正是來自魯迅的希望哲學。大江說,對魯迅的閱讀,貫穿了他的一生。筆者去年曾采訪過日本的著名學者丸山升,他同樣把魯迅作為自己精神上的老師,認為魯迅的雜文對他的影響最大。
今天,魯迅早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象。全球已有30多個國家用50多種語言文字翻譯出版魯迅作品,日本、美國、俄羅斯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還有深入的魯迅研究。在世界文化版圖上,魯迅先生早已成為鮮明的文化符號,與民族復興路上的中國形象密不可分。
中國文化部部長孫家正說博物館是「珍藏歷史、啟迪未來,是公民終身的學校。」魯迅博物館述說的是一個人的歷史,一個人的舊日時光。這過去的歲月之所以值得記憶和珍藏,是因為這個人思想的燭光,不僅照亮了一段歷史,也照亮人們心中被恐懼和無知所籠罩著的黑暗。也正因為如此,幾十年上百年的歲月轉瞬間逝去,中國的年輪,一圈又一圈,可是在每個時代里,魯迅的聲音始終都在,在每個時代里,他都真正的「在潮。
H. 參觀博物館的觀後感 (作文)
我們抄學校組織每個班的讀書標兵去參觀深圳市博物館,我覺得開心極了!因為,我是咱們二年級一班的讀書標兵呀!
學校大巴載著我們一路飛馳而去。到站了,我們像一隻只歡樂的小鳥爭先恐後地沖下車。下車後我們排好隊,沿著一個像古代銅錢式樣的花壇走進博物館。我抬頭一看,這個博物館真漂亮啊!兩頭彎彎的像一艘大船。一進大廳,我們就看到了很多很多精美漂亮的文物,有兵馬俑、五牛銅枕、四羊方尊、王子午鼎等……聽老師講,它們都有幾千年的歷史呢!
兵馬俑是秦朝時候的戰士;五牛銅枕是以前古人睡覺時候的枕頭。古代的人能做出這么精美的東西,真讓我感到敬佩!
我還看到一樣有趣的東西——漁民采蚝。一些阿姨跪在一塊木板上,邊滑行邊采稀泥中新鮮的蚝,就像我們滑滑板一樣,真是好玩極了!
四羊方尊是中國青銅鑄造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是我國現存商周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我覺得它們都很可愛,手工做得非常精細,不由得讓我深深佩服古人的精湛技術。
還有許許多多我不懂的知識,在等著我去發掘,時間一眨眼之間就過去了,我們該回學校了。
我覺得很開心!因為今天我學到了很多的課外知識。
I. 博物館觀後感
一進博物館就是一個大廳,大廳里有指示牌,上面清楚地介紹展區的分布。博物館總共分為層,分為東區西區。
首先我來到的是「古代繪畫藝術精品展廳」,這里陳列的是明清繪畫作品。對於繪畫作品我可以說是一個完全的門外漢,但我也能感受到文人畫家通過筆墨丹青,揮灑出的那種意境深邃、飄逸、青幽、惟美的精神世界。順著二層的螺旋結構我來到了三層的「明清書法藝術精品展」,以收藏或流傳於北京的明、清時期的名家墨書精品為主線,展示北京書法藝術的特色。四層有「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以反映燕國青銅器文化面貌為主線,從鑄造技術、造型、紋飾諸方面展示北京最早的青銅藝術。四層還有「京劇文物展」,有那些漂亮的臉譜,戲服,聽戲的茶樓,坐在小桌旁看著前面的大屏幕正在上演的戲劇,能真實親切感受到當時來茶樓休閑的人,那種自在享受的心情。
四層還有我最關注的也是看的最仔細的「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它分宋遼金、元、明、清四個展廳,以宋遼金至明清時期北京地區重要遺址、墓葬、窯藏出土文物為主。該展覽充分展示了北京各個歷史時期出土及傳世瓷器精品,反映了我國古代陶瓷發展史各階段發展軌跡,集中體現了中華瑰寶----中國古代瓷器藝術的歷史風貌。
劉墉書法作品
這里有太多讓我吃驚,甚至是讓我震撼的作品。很多我以前只在書上見過,沒想到這次可以見到實物,這讓我非常的興奮。有一件工藝絕對堪稱精細,那就是景德鎮窯青白釉戲劇舞台人物紋枕,此瓷枕雕鏤成戲台形式,戲台上珠簾漫卷,眾多演員正在演出一場戲劇,反映了元代戲劇流行的社會風尚。瓷枕鏤雕精細,集建築、舞台與瓷塑藝術於一體,表現出元代戲劇藝術的面貌及景德鎮窯工高超的制瓷工藝。瓷枕里邊的人物、舞台竟也雕刻的如此精緻。而且它的舞台樑柱、欄桿都非常的細,真怕輕輕一碰就會斷掉。不知道怎麼會保存到現在還這么完整。真是讓我激動感慨萬分!陶瓷展廳里的很多展品都太讓我大開眼界了,可惜記憶有限,不能在這里一一列舉了。真希望還有機會,讓我看的更仔細一些。
依依不捨的離開了四層,來到了五層。五層是「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分為新石器至南北朝時期、隋唐至遼金時期、元明清時期三大部分。本展覽從展現北京玉器文化的角度出發,反映了北京地區的玉器發展史和藝術特色。我非常喜歡青白玉,看上去非常的純凈,有些可以說是晶瑩剔透,看了就讓人喜歡。五層還有「老北京民俗展」,在這個展廳隨處可見用小泥人模仿當時婚慶熱鬧喜慶的場面,透露出當時純朴的民風民情。除了這些還記得有剪紙展,風箏展,北京小吃展,服飾展。
時間就這么匆匆過去了,沒有辦法,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首博。真想讓我的家人也來看看,絕對不枉此行。留給我的是太多驚奇,太多的震撼,我到現在都處在興奮之中。
J. 新樂遺址博物館觀後感150字七年級
新樂遺址是沈陽歷史文明的源頭,是7000年前人類的家園。當我參觀了新樂遺址的文物展區和遺址展區後,我就知道了新樂人是怎樣生活的。給我最深的感受是:他們真的很聰明,很會使用工具。
首先,他們能製造工具。比如,用石頭磨成磨盤和磨棒磨糧食。再比如,他們想出了不同的辦法捕魚、狩獵,可以用手抓魚、用棍棒扎魚、用漁網捕魚、用箭射魚;用石頭砸野獸,或用弓箭射、用槍棒扎。
其次,新樂人能搭建半地穴式的房屋。他們用樹枝、草和泥巴搭房頂,可以防雨雪,還可以在裡面休息、開會。
再次,新樂人還製造了12個大小不同的、打磨精細的玉串珠。最小的玉珠子中間孔距僅為2毫米。玉串珠的出土標志著新樂人的精神生活已經跨入新的時代,開始對美有更高層次的追求。
最後是鎮館之寶——太陽鳥木雕藝術品。它是7000年前原始社會工藝品的代表之作,也被認為是氏族成員所崇拜的圖騰信物和精神信仰。在館內還修建了太陽鳥廣場,將此藝術品放大,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更加金碧輝煌、具有魅力!
新樂人的智慧還體現在他們製造了打制石器、磨製石器、細石器和煤精製品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特色。我最喜歡半地穴式的房屋,因為它通過復原以前的建築體現出來,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印象。
通過這次去新樂遺址參觀,我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代的人都是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還會使用那些工具,我發現古代人真的很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