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影評人協會
『壹』 我想問這個人是誰...(圖)
英文: Nicholson
出生日:1937年4月22日
出生地:美國新澤西州
傑克·尼科爾森是美國影壇上最富有個性的演員,他飾演的角色總顯得那麼疲倦、邪惡,甚至叛逆不羈;但又是那麼凝重、豐滿和耐人尋味。在他1980年拍攝的恐怖片《閃靈》("The Shining")中,他飾演的鬼魂纏身的作家傑克·多倫斯那張陰森恐怖的臉是如此傳神,以至於讓人覺得那股森森的鬼氣是他與生俱來的;而在1997年的影片《盡善盡美》("As Good As It Gets")中,他又惟妙惟肖地飾演了一位從性格孤僻、乖張到仁慈善良的老頭。尼克爾遜這個實力派巨星憑著其
老辣的演技,在好萊塢引領風騷近三十年。自1969年因影片《逍遙騎士》("Easy Rider")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至今,他已先後12次獲奧斯卡獎提名(7次男主角、4次男配角),三次捧得金像獎(1976年和1998年二次獲得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1984年獲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是奧斯卡獎歷史上獲提名最多的男演員,堪稱"奧斯卡之王"。1994年美國電影學院鑒於他對表演藝術的貢獻,向他頒發了終身成就獎。1997年《帝國》雜志將他列入"當代100名傑出影星",排名第六。
傑克·尼科爾森1937年4月22日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內普丘思(Neptune,NJ)。父親嗜酒成性,後棄家出走,尼克爾遜是由外祖母撫養長大。說起來,他也是到了自己37歲時才搞清自己的身世。之前,他一直以為外祖父約翰·尼科爾森(John Nicholson)是他的父親;他的做美容師的外祖母埃斯爾·梅·尼科爾森(Ethel May Nicholson)就是他的母親;而他真正的母親瓊·尼科爾森(June Nicholson),他一直以為是他的姐姐。1974年,《時代雜志》8月12日刊登了他的明星傳記後,傑克·尼科爾森才知道了真相。
1954年,傑克·尼科爾森從馬納斯克中學(Manasquan High School)畢業後立即來到了洛杉磯,當時他的母親瓊(他還把她當成姐姐呢)已在洛杉磯定居。他在米高梅影片公司動畫部的辦公室找到了個打雜的工作,於是便留在了洛杉磯,目的是想看到那些只是在銀幕上見過的電影明星。不久,尼科爾森加入了著名的傑夫-柯瑞(Jeff Corey)開設的表演班學習表演。期間他被B級影片鼻祖羅吉-考曼(Roger Corman)所發現,並在1958年青少年問題為題材的影片《吶喊的小殺手》("The Cry Baby Killer")中出演主角。緊接著尼科爾森又出演了三部恐怖片:《恐怖的小店》("Little Shop of Horrors",1960年)、《烏鴉》("The Raven",1963年)和《恐懼》("The Terror",1963年)。尼科爾森在60年代還拍過許多影片,但大都只是在一些影片中跑跑龍套,出演一些小角色,沒有給人們留下什麼印象。196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被邀請在《逍遙騎士》中飾演一位律師,影片中的他不安於安定的生活,酗酒成性,與二個留著長發的摩托車手一起,騎著摩托車在全國流浪,享受自由。在這部影片中,尼科爾森成功地刻畫了60年代迷惘的美國青年形象,受到了男女影迷們的青睞。尼科爾森也因此片首次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躋身於好萊塢的名演員行列,從此便開始了他一帆風順的星途。
進入70年代,尼科爾森先是在1970年出演了芭芭拉·斯特桑特(Barbra Streisand)的音樂片《在晴朗的日子裡你永遠能看見》("On a Clear Day You Can See Forever"),同年接著主演了拉費爾森(Rafelson)的經典影片《五部輕松的戲劇》("Five Easy Pieces"),描繪了一位反叛的心靈發出的吶喊,抨擊了那種沒有意義、缺乏愛情的生活。影片中,尼科爾森的表演極其自然,雖然偶爾也發發脾氣,卻一點也不做作。他的表演確立了70年代的憤世嫉俗的銀幕風格,進一步鞏固了他在影壇的地位,也為他首次贏得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70年代是一個真正屬於尼科爾森的時代。這段時間里他塑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同類型的角色,並在每一部影片中嘗試著不同的表演風格,而結果都無一例外地證明了他的成功。在1972年的影片《馬文花園的帝王》("King of Marvin Gardens")中,他一改《五部輕松的戲劇》中披著長發的形象,變成了一個瘦瘦的中年知識分子;1973年在《最後的細節》("The Last Detail")他又留著一個平頭出現在觀眾面前。《最後的細節》這部影片改編自達里爾·波尼克森(Darryl Ponicsan)的小說,由哈爾·阿什比(Hal Ashby)執導。影片中,他飾演一位海岸巡邏隊的士兵布迪斯基(Budsky)奉押送命一位涉世未深的海軍士兵去海軍監獄。一路上,他十分同情這個孩子,不忍再讓那孩子受死板軍規的折磨。尼科爾森憑著此片中的精彩演出,獲得第2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並再次獲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的提名。在1974年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執導的黑色片《唐人街》("Chinatown")中,他又梳成一個大分頭,出演私人偵探傑克·吉特斯(Jake Gittes)。《唐人街》以30年代的洛杉磯為背景,尼科爾森受雇尋人,卻捲入了一個大漩渦,最後他終於揭發了一個大陰謀。影片反映了洛杉磯這個國際大都市在哪個年代的黑暗面,這個題材在1990年他拍攝的《唐人街續集》("Two Jakes")再次得到了反映。1975年尼科爾森因《唐人街》獲第32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並再次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第二年,尼科爾森在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豪華陣容打造的《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中表演不負眾望,獲第33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並終於首次捧回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小金人。在這部影片中,他飾演蘭德爾·P·麥克墨菲(Randall P McMurphy),為逃避苦役而假裝神經失常,可沒想到卻被送進了一家精神病院進行觀察。由於不滿精神病院中的行為,他與護士長發生了沖突,最後他被護士長切除了腦白質,變成了白痴。本片成為第48屆奧斯卡獎的大贏家,共獲得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男主角、女主角等5項大獎。尼科爾森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成為好萊塢最搶手的男演員。隨後他還相繼拍攝了影片《密蘇里山口》("The Missouri Breaks",1976年)、《最後大亨》("The Last Tycoon",1976年)和《飛越溫柔窩》("Goin' South",1978年)等,只是這些影片相較之下,都沒有那麼出彩。
80年代尼科爾森繼續譜寫著他在影壇的輝煌,多次獲得了奧斯卡獎的提名。1980年,尼科爾森在影片《閃靈》飾演一位沒有什麼名氣的作家,因大雪封山,帶著妻兒來看守旅店,終因精神崩潰而成為殺手。1981年,在沃倫·比蒂(Warren Beatty)執導的史詩巨片《赤色分子》("Reds")中,出演美國名記者約翰·雷德,並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緊接著他又出演了《飛越邊境線》("The Border",1982年),雖然他在影片的表演低於觀眾和評論界的期望,但是他們,甚至他的同行,都沒指責他。1983年,他在詹姆斯·L·布魯克斯(James L. Brooks)執導的《母女情深》("Terms of Endearment")中,出演了一位玩世不恭的宇航員加勒特。他將這位多情男子的復雜內心世界演繹得淋漓盡致,榮獲了第41屆金球獎及第56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至此,他已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繼傑克·萊蒙(Jack Lemmon)和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之後第三個一人兼獲最佳男演員和最佳男配角兩個項獎的演員。二年後,他參加了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的超級黑色劇情片《普里奇家族的榮譽》("Prizzi's Honor")的拍攝,他因在片中的表演,獲第43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並再次榮獲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提名。1987年,傑克先是在影片《東鎮女巫》("The Witches of Eastwick")中飾演一個魔鬼,影片的反響一般。後來,他又參加了阿根廷名導赫克托·巴本索(Hector Babenco)的反映大蕭條時代的影片《離離原上草》("Ironweed")的拍攝,並因此片第9次獲得奧斯卡提名。這一個數字也只有著名影人斯潘塞·特雷西(Spencer Tracy)達到過。拍完這部影片後,傑克·尼科爾森息影了二年,直到1989年才在影片《蝙蝠俠》("Batman")中露面。
進入90年代,尼科爾森主演的第一部主打影片,就是人們盼望已久的《唐人街續集》("The Two Jakes"),他在這部影片中還擔任了導演。繼鮑勃·拉菲爾遜(Bob Rafelson)執導的《情逢敵手》("Man Trouble")和《最後巨人》("Hoffa")二部平淡之作以後,1992年尼科爾森在《好人寥寥》("A Few Good Men")中,又一次以精湛的演技征服了影壇,第10次榮獲了奧斯卡獎的提名。1997年更是憑借影片《盡善盡美》第2次成為了奧斯卡影帝。1999年又被第56屆金球獎授予終身成就獎。
進入新千年,尼科爾森先是在影片《誓言》("The Pledge")中出演老探長一角,隨後又主演了亞歷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執導的老年題材劇情片《關於施密特》("About Schmidt")。在《關於施密特》中,尼科爾森飾演一位66歲的老人,在妻子去世後尋求自身生命意義。他因在這部影片中的精彩表演,2002年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並第12次榮獲了奧斯卡獎的提名。2003年他與亞當·桑德勒(Adam Sandler)出演了大衛·多爾夫曼(David Dorfman)編劇的影片《氣味相投》("Anger Management"),影片由彼德·西格(Peter Segal)執導、蒂姆·赫利什(Tim Hurlihy)製片。
除了表演以外,尼科爾森還導演過4部影片,第一部是1963年的《恐懼》,第二部是1971年票房黯淡的《他說,開車》("Drive, He Said"),這部片子中他還擔任了編劇之一;第三部是1978年自己主演的《飛越溫柔窩》;最後一部是《唐人街續集》。盡管作為一個演員他很成功,但是執導影片看來並不是他的強項。他還做過編劇工作,得到或分享了這方面的榮譽,其中包括低成本製作的《孤島雷鳴》("Thunder Island",1963年)和《受驚女神》("Flight to Fury",1964年),以及《旋風騎士》("Ride in the Whirlwind",1965年)。在60年代後期,他還創作了影片《旅行》("The Trip",1967年)和《頭》("Head",1968年)。
尼科爾森的私人生活也與他在影壇上創造的眾多人物一樣豐富多彩。他與桑德拉·奈特(Sandra Knight)、安吉莉卡·休斯頓(Anjelica Huston)、麗貝卡·布魯薩德(Rebecca Broussard)等多位女星有染,並養下了一個女兒洛蘭(Lorraine,出生於1990年)以及一個兒子雷蒙(Raymond,出生於1992年)。2001年,尼科爾森終於與比自己小33歲的女演員麗貝卡·布魯薩德走進了教堂,譜寫了繼邁克爾·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之後的又一段好萊塢式的姻緣。(靜雨)
主要獲獎紀錄:
2003年因《關於施密特》獲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2003年因《關於施密特》獲第60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演員
2002年因《關於施密特》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98年因《盡善盡美》獲第70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
1998年因《盡善盡美》獲第55屆金球獎(喜劇/音樂類)最佳男演員
1997年因《盡善盡美》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94年獲美國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
1993年因《好人寥寥》獲第6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1992年因《好人寥寥》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88年因《離離原上草》獲第60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1987年因《離離原上草》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87年因《離離原上草》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87年因《廣播新聞》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87年因《東鎮女巫》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86年因《普里奇家族的榮譽》獲第58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1986年因《普里奇家族的榮譽》獲第43屆金球獎(喜劇/音樂類)最佳男演員
1986年因《普里奇家族的榮譽》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85年因《普里奇家族的榮譽》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84年因《母女情深》獲第56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1984年因《母女情深》獲第41屆金球獎最佳男配角
1984年因《母女情深》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83年因《母女情深》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83年因《母女情深》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83年因《母女情深》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83年因《赤色分子》獲第36屆英國學院獎最佳男配角
1982年因《赤色分子》獲第54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1981年因《赤色分子》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77年因《飛越瘋人院》獲第30屆英國學院獎最佳男演員
1976年因《飛越瘋人院獲》獲第48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
1976年因《飛越瘋人院》獲第33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演員
1976年因《飛越瘋人院》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飛越瘋人院》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飛越瘋人院》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唐人街》獲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1975年因《唐人街》獲第32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唐人街》獲第28屆英國學院獎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唐人街》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最後的細節》獲第28屆英國學院獎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最後的細節》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4年因《最後的細節》獲第2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1974年因《最後的細節》獲第46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1974年因《最後的細節》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4年因《唐人街》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1年因《五部輕松的戲劇》獲第43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1970年因《逍遙騎士》獲第42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1970年因《逍遙騎士》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69年因《逍遙騎士》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主要影視作品:
2007年《遺願清單》("The Bucket List")
2004年《愛是妥協》("Something's Gotta Give")
2003年《氣味相投》("Anger Management")
2001年《關於施密特》("About Schmidt")
2001年《誓言》("The Pledge")
1997年《盡善盡美》("As Good As It Gets")
1997年《血與酒》("Blood and Wine")
1996年《晚星》("The Evening Star")
1995年《72小時生死線》("The Crossing Guard")
1994年《狼人》("Wolf")
1993年《奇異旅行》("Who's Tommy, the Amazing Journey")
1992年《好人寥寥》("A Few Good Men")
1992年《最後巨人》("Hoffa")
1992年《情逢敵手》("Man Trouble")
1990年《唐人街續集》("The Two Jakes")
1989年《蝙蝠俠》("Batman")
1987年《離離原上草》("Ironweed")
1987年《廣播新聞》("Broadcast News")
1987年《東鎮女巫》("The Witches of Eastwick")
1986年《情已逝》("Heartburn")
1985年《普里奇家族的榮譽》("Prizzi's Honor")
1984年《恐怖大全》("Terror in the Aisles")
1983年《母女情深》("Terms of Endearment")
1982年《飛越邊境線》("The Border")
1981年《郵差總按兩次鈴》("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1981年《赤色分子》("Reds")
1980年《閃靈》("The Shining")
1978年《飛越溫柔窩》("Goin' South")
1976年《最後大亨》("The Last Tycoon")
1976年《密蘇里山口》("The Missouri Breaks")
1975年《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年《財富》("The Fortune")
1975年《巨星湯米》("Tommy")
1975年《職業:新聞記者》("Professione: reporter")
1974年《唐人街》("Chinatown")
1973年《最後的細節》("The Last Detail")
1972年《馬文花園的帝王》("The King of Marvin Gardens")
1971年《安全地帶》("The Safe Place")
1971年《肉慾知識》("Carnal Knowledge")
1971年《他說,開車》("Drive, He Said")
1970年《驚醒者的反叛》("The Rebel Rousers")
1970年《五部輕松的戲劇》("Five Easy Pieces")
1970年《在晴朗的日子裡你永遠能看見》("On a Clear Day You Can See Forever")
1969年《逍遙騎士》("Easy Rider")
1968年《頭》("Head")
1968年《精神錯亂》("Psych-Out")
1967年《旅行》("The Trip")
1967年《射擊》("The Shooting")
1967年《聖瓦倫丁節大屠殺》("The St. Valentine's Day Massacre")
1965年《旋風騎士》("Ride in the Whirlwind")
1964年《通向地獄的後門》("Back Door to Hell")
1964年《海軍少尉普爾弗》("Ensign Pulver")
1964年《受驚女神》("Flight to Fury")
1963年《恐懼》("The Terror")
1963年《烏鴉》("The Raven")
1962年《破碎的大地》("The Broken Land")
1960年《恐怖的小店》("Little Shop of Horrors")
1960年《瘋奔》("The Wild Ride")
1960年《斯塔茲·朗尼根》("Studs Lonigan")
1960年《相愛不能太快》("Too Soon to Love")
1958年《吶喊的小殺手》("The Cry Baby Killer")
『貳』 誰能告訴我下電影各種獎項
以下為部分國際著名電影獎項
奧斯卡金像獎(Oscar Awards):
奧斯卡金像獎的正式名稱叫「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
1927年5月4日,當時美國電影界的36位領導人在一次集會上發起組織一個以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為宗旨的非贏利團體。這就是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的前身。電影屆領導人梅耶建議學院用頒獎的方式,為正在繁榮和發展中的電影業帶來了聲望和榮譽的人頒獎,於是產生了學院獎,選定了24歲的雕塑家喬治斯坦利創作的鍍金雕像獎品,金像是一個中世紀武士的全身像。雖號稱「金像」,卻僅用了二十四K黃金裝飾表面,實際上是用銅和鋁等金屬塑造的,重3850克,高35 厘米。這個象徵巨大榮譽的獎品並不在於它本身的價值(製造費每座為400美元),而在於評獎之嚴格和獲獎者寥寥無幾。
首屆頒發儀式是1929年5月16日在好萊塢羅斯福飯店舉行。當時 ,這項活動只限於電影界內部,報道與金像獎有關的活動也只有當地的《洛杉磯時報》。
1931年第四屆授獎時,該學院圖書館的管理員瑪格麗特·赫利奇看到金像,驚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原來,她的叔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戲劇家奧斯卡·沃爾德。她說的那句話恰好被一群記者聽到,從此這一別名不脛而走。人們便不約而同地把這座獎稱為「奧斯卡」。瑪格麗·特赫利奇後來成為該學院的副院長。
1934年,洛杉磯廣播電台首次對奧斯卡頒獎儀式作了一個小時的實況廣播,在美國引起了轟動,人們把這次實況轉播稱為奧斯卡歷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
金像獎共有十二個類別。評選分兩個步驟。每年年初,院方召集全體會員,評審前一年發行的影片。會員們以投票方式選出自己認為最好的五部影片及最好的五位演員,但每人只能選兩大類別,即最佳電影獎和自己所屬的專業獎(例如演員會員選演員,編劇先編劇等)。在投票結果統計出來之後,院方把被提名的名單發給會員再進行第二次選舉,得出最後結果。奧斯卡評選慎重,計票公平(特請一家國際統計公司負責),尤其參選的都是各方面的專業人才,因此評選質量較高,受到各界重視。
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官方網站:http://www.oscar.com/
....................................
愷撒電影獎(César Awards):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愷撒命名(因愷撒獎座由他設計)。始於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十三個單項獎,即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獎。 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官方網站:http://www.cesarcinema.com/
....................................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的歐洲電影獎,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其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 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
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官方網站:http://www.europeanfilmacademy.org/
....................................
英國電影學院大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在英國的地位等同於好萊塢的「奧斯卡」,故此亦被稱為「英國奧斯卡」地位同樣崇高。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British Academy of Flim and Television Arts,BAFTA),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
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等。第二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三屆增設聯合國獎。第六屆增設最佳英國男女演員、最佳外國男女演員獎,最有前途新人獎等五項。第八屆增設最佳動畫片、最佳電影劇作(英國)兩項獎。第十三屆增設最佳短片獎。第十七屆增設最佳英國片攝影獎。第十八屆增設了最佳英國片藝術指導、最佳英國片服裝設計兩項獎。第二十由增設最佳英國片剪輯獎。第二十二屆增設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男女配角;1967年前,電影和電視分開授獎,1968年起,每屆同時授獎。
英國電影學院大獎創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 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官方網站:http://www.bafta.org/
....................................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金球獎頒獎晚會的舉辦地點曾多次變動,不過近幾年似乎已經固定在貝弗利山的希爾頓飯店。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近十幾年來二者結果的對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官方網站:http://www.goldenglobes.org/
....................................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博得良好口碑,因此之後每年都針對不同主題舉辦盛大票選,2001年起更設立了年度十大美國電影,表揚這十部電影的幕前幕後所有主要電影工作者,不細分獎項,皆大歡喜。
官方網站:http://www.afi.com/
....................................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有95年歷史,成員包括電影歷史家及電影藝術系學者等。它的各個獎項是由一個150人的委員會以及12人的審查小組票選產生。
官方網站:http://nsfc.zap2it.com/nsfc/cda/
....................................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官方網站:http://www.nbrmp.org/
....................................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目前,該協會擁有53名會員,涵蓋洛城當地報紙、雜志、電台、電視頻道的有名影評人,是所有影評人協會中會員成分最廣泛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從來不像紐約同行們一樣標榜品味,該獎根本無懼於選擇那些票房巨片,同時也願意肯定那些藝術性高的小成本影片。除了評獎外,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成員還積極參與電影相關事物當中。在過去三十多年來,該協會曾資助和舉辦了很多電影界的盛事,並捐贈了不少基金給洛城的電影機構,特別是那些涉及到電影資料保護的項目。
官方網站:http://www.lafca.net/
....................................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官方網站:http://www.nyfcc.com/
....................................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官方網站:http://www.chicagofilmcritics.org/
....................................
★無聊老生搜集編輯,謝絕復制引用★
....................................
美國金草莓獎(金酸莓獎)(RAZZIE Awards)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官方網站:http://www.razzies.com/
....................................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1985年成立。專門表揚低成本電影,現今已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最高榮譽獎,不容小覷。每年三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
官方網站:http://www.ifp.org/
....................................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
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 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
韓國青龍獎
作為韓國電影三大獎項之一的青龍獎於1963年由《朝鮮日報》開辦,70年代由於韓片受好萊塢沖擊而嚴重蕭條,一度停辦,1990年改由《朝鮮日報》的姐妹機構「朝鮮體育」(Sports Chosun)(《朝鮮體育報》)接手恢復舉辦。
「青龍獎」的評選方法有別於其它國際電影獎。它的第一步由觀眾網上投票而來,投票范圍為去年11月至當年上映的所有電影作品及其電影人、演員,所有觀眾可於青龍官方網站投票。但有3項獎項觀眾無投票權,由評委會直接評選:攝影獎、技術獎、腳本獎。至於「韓國映畫最高票房獎」則是由最賣座電影獲得。第二步是從觀眾投票結果中得出入圍名單。第三步則由評委會從入圍名單中投票審定得出最終獲獎結果,而每年誰會擔任評委(通常在10名左右),則要在最終結果頒獎現場才會揭曉,因此結果也更具懸念性。
....................................
中國香港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每年舉辦一次。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表揚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素質,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舉辦第一屆頒獎禮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其它五個獎項。從第二屆,每年所設獎項續有增加,1990年4月舉行的第十屆金像獎增設終身成就獎。
由第十七屆開始,設有獎項有: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員、最佳攝影、最佳剪接、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最佳動作指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及最佳原創電影音響效果十個獎項。
....................................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評人協會(HKFCA)主辦,始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本協會共有會員四十多人,其中包括電影教育、電影研究、電影工作者等方面的專業人士及學者。目的是推動香港電影文化的發展,鼓勵創作更多優秀電影,總結一年香港影壇的成績。
....................................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選范圍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開上映的華語電影。
....................................
中國台灣金馬獎
台灣金馬影展是台灣年度性文化活動,其目的是藉由欣賞藝術電影以推廣國內外電影,進而了解世界各地文化,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8、1974年停辦),主要評選對象為台灣電影,後擴展了香港電影,九十年代後將大陸電影也納入評選范圍。現在是一個世界華語電影年度評選的獎項。
金馬影展是重要電影文化活動,主要活動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分是金馬獎華語影片競賽,包括劇情片、短片、紀錄片及動畫片等影片獎項;個人獎項則有導演、男、女主角、男、女配角、新人獎、原著劇本、改編劇本、攝影、視覺特效、美術設計、造型設計、動作指導、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歌曲、剪輯、音效等;特別獎項為評審團大獎、評審團特別獎;非正式競賽有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第二部分為金馬國際影片觀摩展,此為非競賽影展,廣邀世界各國當年度的傑出電影作品參展,目的在將世界級的優秀電影介紹給中國觀眾,拓展中國人觀影視野,並激發更多的創作活力。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敦聘15位電影學者專家擔任執行委員,設主席一人,負責推動會務,並設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一至二人襄助主席推動會務,下設三個部門,行政部負責所有行政業務;國內部負責華語影片競賽及頒獎典禮;國際部負責邀約國際知名優秀影片,並辦理國際影片觀摩展各項事宜。
.
============================================
以下為大陸電影獎項:
中國電影金雞獎
該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參與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獎杯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
大眾電影百花獎
該獎始創於1962年,1964年停辦。1980年恢復舉辦。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所屬《大眾電影》雜志社主辦的,經由廣大觀眾投票產生的群眾性電影獎。它以百花盛開象徵影壇繁榮,鼓舞電影工作者為廣大群眾創作出更好的影片。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
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始評於1957年。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1986年與1987年,1989年與1990年合並舉辦,2005年後正式改為兩年一屆,與中國長春電影節隔年舉辦,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
中國電影童牛獎
中國電影童牛獎系全國電影四大獎之一,是專為獎勵優秀兒童少年影片、表彰取得優秀成績的兒童少年電影工作者而設立的。1985年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受國家廣電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委託創辦了中國電影童牛獎。其宗旨是團結少年兒童電影工作者,在黨的文藝方針和教育方針的指導下,不斷提高我國兒童少年電影的創作水平,為廣大小觀眾拍攝出更多更好的兒童少年電影,讓健康優秀的精神食糧伴隨孩子們成長。
...................................
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國內惟一將內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的電影評選活動,由南方都市報發起,創辦於2001年,旨在通過兩岸三地電影人的交流,電影的多方面對比,創造一個更開放、活潑、新銳的電影評論環境,全面推動中國電影的創造。
============================================
註:
1、電影大獎和電影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概念混淆,一般電影節都會設立相關的獎項,如:金棕櫚獎、金熊獎、金獅獎等。但除了評獎之外,電影節還會舉辦以交流為目的的其他相關活動,持續時間一般較長。而單純的電影大獎(更確切地說是區域性電影大獎)主要以評選為目的,多限於一定國家或地區的電影,以鼓勵本國電影發展,主要通過影展的形式舉行,如奧斯卡金像獎、歐洲電影獎等(也不排除一些由最初的區域電影大獎發展成後來的國際電影節的情況)。當然不管是電影節和電影大獎,它們的重頭戲都是最後的頒獎晚會。
2、以上電影資料由無聊老生在他人基礎上整理、補充、編輯,對不知名作者表示感謝。
3、老生整理不易,謝絕引用復制,發現一律投訴,敬請各位自重。
『叄』 求人解說一下電影上的幾個獎項
以下為部分國際著名電影獎項
奧斯卡金像獎(Oscar Awards):
奧斯卡金像獎的正式名稱叫「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
1927年5月4日,當時美國電影界的36位領導人在一次集會上發起組織一個以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為宗旨的非贏利團體。這就是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的前身。電影屆領導人梅耶建議學院用頒獎的方式,為正在繁榮和發展中的電影業帶來了聲望和榮譽的人頒獎,於是產生了學院獎,選定了24歲的雕塑家喬治斯坦利創作的鍍金雕像獎品,金像是一個中世紀武士的全身像。雖號稱「金像」,卻僅用了二十四K黃金裝飾表面,實際上是用銅和鋁等金屬塑造的,重3850克,高35厘米。這個象徵巨大榮譽的獎品並不在於它本身的價值(製造費每座為400美元),而在於評獎之嚴格和獲獎者寥寥無幾。
首屆頒發儀式是1929年5月16日在好萊塢羅斯福飯店舉行。當時 ,這項活動只限於電影界內部,報道與金像獎有關的活動也只有當地的《洛杉磯時報》。
1931年第四屆授獎時,該學院圖書館的管理員瑪格麗特·赫利奇看到金像,驚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原來,她的叔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戲劇家奧斯卡·沃爾德。她說的那句話恰好被一群記者聽到,從此這一別名不脛而走。 人們便不約而同地把這座獎稱為「奧斯卡」。瑪格麗·特赫利奇後來成為該學院的副院長。
1934年,洛杉磯廣播電台首次對奧斯卡頒獎儀式作了一個小時的實況廣播,在美國引起了轟動,人們把這次實況轉播稱為奧斯卡歷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
金像獎共有十二個類別。評選分兩個步驟。每年年初,院方召集全體會員,評審前一年發行的影片。會員們以投票方式選出自己認為最好的五部影片及最好的五位演員,但每人只能選兩大類別,即最佳電影獎和自己所屬的專業獎(例如演員會員選演員,編劇先編劇等)。在投票結果統計出來之後,院方把被提名的名單發給會員再進行第二次選舉,得出最後結果。奧斯卡評選慎重,計票公平(特請一家國際統計公司負責),尤其參選的都是各方面的專業人才,因此評選質量較高,受到各界重視。
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官方網站:http://www.oscar.com/
....................................
愷撒電影獎(César Awards):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愷撒命名(因愷撒獎座由他設計)。始於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十三個單項獎,即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獎。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官方網站:http://www.cesarcinema.com/
....................................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的歐洲電影獎,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其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
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官方網站:http://www.europeanfilmacademy.org/
....................................
英國電影學院大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在英國的地位等同於好萊塢的「奧斯卡」,故此亦被稱為「英國奧斯卡」地位同樣崇高。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British Academy of Flim and Television Arts,BAFTA),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
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等。第二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三屆增設聯合國獎。第六屆增設最佳英國男女演員、最佳外國男女演員獎,最有前途新人獎等五項。第八屆增設最佳動畫片、最佳電影劇作(英國)兩項獎。第十三屆增設最佳短片獎。第十七屆增設最佳英國片攝影獎。第十八屆增設了最佳英國片藝術指導、最佳英國片服裝設計兩項獎。第二十由增設最佳英國片剪輯獎。第二十二屆增設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男女配角;1967年前,電影和電視分開授獎,1968年起,每屆同時授獎。
英國電影學院大獎創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官方網站:http://www.bafta.org/
....................................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金球獎頒獎晚會的舉辦地點曾多次變動,不過近幾年似乎已經固定在貝弗利山的希爾頓飯店。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近十幾年來二者結果的對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官方網站:http://www.goldenglobes.org/
....................................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博得良好口碑,因此之後每年都針對不同主題舉辦盛大票選,2001年起更設立了年度十大美國電影,表揚這十部電影的幕前幕後所有主要電影工作者,不細分獎項,皆大歡喜。
官方網站:http://www.afi.com/
....................................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有95年歷史,成員包括電影歷史家及電影藝術系學者等。它的各個獎項是由一個150人的委員會以及12人的審查小組票選產生。
官方網站:http://nsfc.zap2it.com/nsfc/cda/
....................................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官方網站:http://www.nbrmp.org/
....................................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目前,該協會擁有53名會員,涵蓋洛城當地報紙、雜志、電台、電視頻道的有名影評人,是所有影評人協會中會員成分最廣泛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從來不像紐約同行們一樣標榜品味,該獎根本無懼於選擇那些票房巨片,同時也願意肯定那些藝術性高的小成本影片。除了評獎外,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成員還積極參與電影相關事物當中。在過去三十多年來,該協會曾資助和舉辦了很多電影界的盛事,並捐贈了不少基金給洛城的電影機構,特別是那些涉及到電影資料保護的項目。
官方網站:http://www.lafca.net/
....................................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官方網站:http://www.nyfcc.com/
....................................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官方網站:http://www.chicagofilmcritics.org/
....................................
無聊老生搜集編輯,謝絕復制引用
....................................
美國金草莓獎(金酸莓獎)(RAZZIE Awards)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官方網站:http://www.razzies.com/
....................................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1985年成立。專門表揚低成本電影,現今已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最高榮譽獎,不容小覷。每年三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
官方網站:http://www.ifp.org/
....................................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
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
韓國青龍獎
作為韓國電影三大獎項之一的青龍獎於1963年由《朝鮮日報》開辦,70年代由於韓片受好萊塢沖擊而嚴重蕭條,一度停辦,1990年改由《朝鮮日報》的姐妹機構「朝鮮體育」(Sports Chosun)(《朝鮮體育報》)接手恢復舉辦。
「青龍獎」的評選方法有別於其它國際電影獎。它的第一步由觀眾網上投票而來,投票范圍為去年11月至當年上映的所有電影作品及其電影人、演員,所有觀眾可於青龍官方網站投票。但有3項獎項觀眾無投票權,由評委會直接評選:攝影獎、技術獎、腳本獎。至於「韓國映畫最高票房獎」則是由最賣座電影獲得。第二步是從觀眾投票結果中得出入圍名單。第三步則由評委會從入圍名單中投票審定得出最終獲獎結果,而每年誰會擔任評委(通常在10名左右),則要在最終結果頒獎現場才會揭曉,因此結果也更具懸念性。
....................................
中國香港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每年舉辦一次。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表揚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素質,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舉辦第一屆頒獎禮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其它五個獎項。從第二屆,每年所設獎項續有增加,1990年4月舉行的第十屆金像獎增設終身成就獎。
由第十七屆開始,設有獎項有: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員、最佳攝影、最佳剪接、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最佳動作指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及最佳原創電影音響效果十個獎項。
....................................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評人協會(HKFCA)主辦,始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本協會共有會員四十多人,其中包括電影教育、電影研究、電影工作者等方面的專業人士及學者。目的是推動香港電影文化的發展,鼓勵創作更多優秀電影,總結一年香港影壇的成績。
....................................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選范圍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開上映的華語電影。
....................................
中國台灣金馬獎
台灣金馬影展是台灣年度性文化活動,其目的是藉由欣賞藝術電影 以推廣國內外電影,進而了解世界各地文化,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8、1974年停辦),主要評選對象為台灣電影,後擴展了香港電影,九十年代後將大陸電影也納入評選范圍。現在是一個世界華語電影年度評選的獎項。
金馬影展是重要電影文化活動,主要活動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分是金馬獎華語影片競賽,包括劇情片、短片、紀錄片及動畫片等影片獎項;個人獎項則有導演、男、女主角、男、女配角、新人獎、原著劇本、改編劇本、攝影、視覺特效、美術設計、造型設計、動作指導、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歌曲、剪輯、音效等;特別獎項為評審團大獎、評審團特別獎;非正式競賽有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第二部分為金馬國際影片觀摩展,此為非競賽影展,廣邀世界各國當年度的傑出電影作品參展,目的在將世界級的優秀電影介紹給中國觀眾,拓展中國人觀影視野,並激發更多的創作活力。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敦聘15位電影學者專家擔任執行委員,設主席一人,負責推動會務,並設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一至二人襄助主席推動會務,下設三個部門,行政部負責所有行政業務;國內部負責華語影片競賽及頒獎典禮;國際部負責邀約國際知名優秀影片,並辦理國際影片觀摩展各項事宜。
.
============================================
以下為大陸電影獎項:
中國電影金雞獎
該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參與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獎杯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
大眾電影百花獎
該獎始創於1962年,1964年停辦。1980年恢復舉辦。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所屬《大眾電影》雜志社主辦的,經由廣大觀眾投票產生的群眾性電影獎。它以百花盛開象徵影壇繁榮,鼓舞電影工作者為廣大群眾創作出更好的影片。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
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始評於1957年。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1986年與1987年,1989年與1990年合並舉辦,2005年後正式改為兩年一屆,與中國長春電影節隔年舉辦,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
中國電影童牛獎
中國電影童牛獎系全國電影四大獎之一,是專為獎勵優秀兒童少年影片、表彰取得優秀成績的兒童少年電影工作者而設立的。1985年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受國家廣電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委託創辦了中國電影童牛獎。其宗旨是團結少年兒童電影工作者,在黨的文藝方針和教育方針的指導下,不斷提高我國兒童少年電影的創作水平,為廣大小觀眾拍攝出更多更好的兒童少年電影,讓健康優秀的精神食糧伴隨孩子們成長。
...................................
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國內惟一將內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的電影評選活動,由南方都市報發起,創辦於2001年,旨在通過兩岸三地電影人的交流,電影的多方面對比,創造一個更開放、活潑、新銳的電影評論環境,全面推動中國電影的創造。
============================================
註:
1、電影大獎和電影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概念混淆,一般電影節都會設立相關的獎項,如:金棕櫚獎、金熊獎、金獅獎等。但除了評獎之外,電影節還會舉辦以交流為目的的其他相關活動,持續時間一般較長。而單純的電影大獎(更確切地說是區域性電影大獎)主要以評選為目的,多限於一定國家或地區的電影,以鼓勵本國電影發展,主要通過影展的形式舉行,如奧斯卡金像獎、歐洲電影獎等(也不排除一些由最初的區域電影大獎發展成後來的國際電影節的情況)。當然不管是電影節和電影大獎,它們的重頭戲都是最後的頒獎晚會。
2、無聊老生謹此感謝各位原貼的作者,恕不一一列舉。
『肆』 除了奧斯卡,和中國的金像獎之類的!全世界還有那些關於電影的獎項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柏林國際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金草莓獎(RAZZIE Awards)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珠海電影節
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中國台北電影節
中國電影金雞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
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http://ke..com/view/14509.htm
『伍』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的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炎熱的下午》
最佳外語片:《現在我的愛》 最佳影片:《洛奇》《電視台風雲》
最佳外語片:《面對面》 最佳影片:《星球大戰 1 :新希望》
最佳外語片:《朦朧的慾望》 最佳影片:《返鄉》
最佳外語片:《羅莎夫人》 最佳影片:《克萊姆夫婦》
最佳外語片:《青蔥歲月》 最佳影片:《憤怒的公牛》
最佳外語片:《鐵皮鼓》 最佳影片:《大西洋城》
最佳外語片:《街童》 最佳影片:《E.T.外星人》
最佳外語片:《沖鋒飛車隊 2》 最佳影片:《母女情深》
最佳外語片:《芬妮與亞力山大》 最佳影片:《莫扎特傳》
最佳外語片:《第四個男人》 最佳影片: 《巴西》
最佳外語片:《亂》《烽火人間》 最佳影片:《漢娜姐妹》
最佳外語片:《流浪女》 最佳影片:《希望與榮耀》
最佳外語片:《孩子們,再見》 最佳影片:《機器人瓦力》WALL-E,迪斯尼
第二名:《蝙蝠俠6:暗夜騎士》
最佳導演:丹尼·鮑爾《貧民富翁》
第二名:克里斯托弗·諾蘭《蝙蝠俠6:暗夜騎士》
最佳男主角:西恩·潘《繆克傳》
第二名:米基·洛克《摔跤手》
最佳女主角:薩莉·霍金斯《無憂無慮》
第二名:梅麗莎·里奧《冰凍之河》
最佳男配角:希斯·萊傑《蝙蝠俠6:暗夜騎士》
第二名:艾迪·瑪爾森《無憂無慮》
最佳女配角:佩內洛普·克魯茲《輓歌》《午夜巴塞羅納》
第二名:維歐拉·戴維斯《虐童疑雲》
最佳編劇:邁克·李《無憂無慮》
第二名:查理·考夫曼《解構紐約》
最佳新人導演:斯蒂夫·邁奎恩《飢餓》
最佳外語片:賈樟柯《三峽好人》中國
第二名:《牆壁之間》法國
最佳動畫片:《與巴什共舞》索尼經典
最佳紀錄片:《走鋼索的人》木蘭
第二名:《與巴什共舞》索尼經典
最佳攝影:餘力為《三峽好人》
第二名:《貧民富翁》
最佳藝術指導:《解構紐約》
第二名:《蝙蝠俠6:暗夜騎士》
最佳配樂:《貧民富翁》
第二名:《返老還童》
「道格拉斯·愛德華」獨立/實驗電影獎:《鑄就光芒》、《RR》 最佳影片:《拆彈部隊》
第二名:《懸而未決》
最佳導演:凱瑟琳·畢格羅《拆彈部隊》
第二名:邁克爾·哈尼特《白色絲帶》
最佳女主角:尤蘭德·莫洛《斯蒂芬妮》
第二名:卡瑞·穆里根《成長教育》
最佳男主角:傑夫·布里奇斯《瘋狂的心》
第二名:科林·費斯《單身男人》
最佳女配角:莫妮克《真愛》
第二名:安娜·肯德里克《懸而未決》
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托弗·瓦爾茲《無恥的混蛋》
第二名:彼得·卡帕迪《通靈人士》
最佳劇本:《懸而未決》
第二名:《通靈人士》
最佳動畫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第二名:《飛屋環游記》
最佳外語片:《夏日時光》
第二名:《白色絲帶》
最佳攝影: 《白色絲帶》
第二名:《拆彈部隊》
最佳音樂: 《瘋狂的心》
第二名:《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最佳製片: 《第九區》
第二名:《阿凡達》
最佳紀錄片: 《安吉尼斯海灘》、《小海灣》(並列)
道格拉斯·愛德華獎:《安克雷奇》 最佳影片:《社交網站》
第二名:《卡洛斯》
最佳導演(並列):奧利維耶·阿薩亞斯《卡洛斯》、大衛·芬奇《社交網站》
最佳男主角:科林·費斯《國王的演講》
第二名:埃德加·拉米雷茲《卡洛斯》
最佳女主角:金惠子《母親》(韓國)
第二名:詹妮弗·勞倫斯《冬天的骨頭》
最佳男配角:尼爾斯·阿萊斯楚普《預言者》
第二名:傑弗里·拉什《國王的演講》
最佳女配角:傑基·韋佛《動物王國》
第二名:奧利維亞·威廉姆斯《捉刀手》
最佳劇本:艾倫·索金《社交網站》
第二名:大衛·塞德勒《國王的演講》
最佳外語片:《卡洛斯》(法國)
第二名:《母親》(韓國)
最佳動畫片:《玩具總動員》
第二名:《魔術師》
最佳紀錄片:《歸途列車》
第二名:《畫廊外的天賦》
最佳攝影:馬修·利巴提克《黑天鵝》
第二名:羅傑·狄金斯《大地驚雷》
最佳作曲(並列):亞歷山大·德斯普拉《捉刀手》、特倫特·雷澤納/阿提喀斯·羅斯《社交網站》
最佳藝術指導:《盜夢空間》(影評)
第二名:《國王的演講》
新生代獎:《微型傢具》
獨立試驗電影獎:《電影社會主義》
電影遺產獎:修復電影《大都會》
事業成就獎:Paul Mazursky 最佳影片:《後人》
第二名:《生命之樹》
最佳導演:特倫斯·馬立克《生命之樹》
第二名:馬丁·西科塞斯《雨果》
最佳男主角:邁克爾·法斯賓德《談心療法》、《簡愛》、《羞恥》、《X戰警:第一課》
第二名:邁克爾·沙南《尋求庇護》
最佳女主角:尹靜姬《詩》
第二名:克麗斯汀·鄧斯特《憂鬱症》
最佳女配角:傑西卡·查斯坦《科里奧蘭納斯》、《罪孽》、《幫助》、《尋求庇護》、《德州殺場》、《生命之樹》
第二名:珍妮特·麥蒂爾《阿爾伯特·諾比茲》
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托夫·普魯默《初學者》
第二名:帕頓·奧斯瓦特《脫線女王》
最佳電影劇本:《分離》
最佳電影音樂:《漢娜》
第二名:《亡命駕駛》
最佳藝術指導:《雨果》
第二名:《鍋匠、裁縫、士兵、間諜》
最佳攝影:《生命之樹》
最佳紀錄片:《被夢遺忘的洞穴》
最佳動畫電影:《蘭戈》
最佳外語片:《南京!南京!》(中國)
第二名:《分離》 最佳影片:《愛》
(第二名:《大師》 )
最佳導演: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大師》
(第二名: 凱瑟琳·畢格羅《刺殺本·拉登》)
最佳女主角:詹妮弗·勞倫斯《烏雲背後的幸福線》
(第二名: 艾曼紐·麗娃《愛》)
最佳男主角:`喬奎因·菲尼克斯《大師》
(第二名: 丹尼斯·拉維特《神聖車行》
最佳男配角: 達維特·亨利《南國野獸》
(第二名: 克里斯托弗·瓦爾茲《被解放的迪亞哥》)
最佳女配角: 艾米·亞當斯《大師》
(第二名:安妮·海瑟威《黑暗騎士崛起》/ 《悲慘世界》)
最佳剪輯:《刺殺本·拉登》
(第二名:《逃離德黑蘭》)
最佳攝影:《007之大破天幕殺機》
(第二名:《大師》 )
最佳電影音樂:《南國野獸》
(第二名:《大師》)
最佳電影劇本:《逃離德黑蘭》
(第二名:《烏雲背後的幸福線》)
最佳藝術設計:《大師》
(第二名:《月升王國》)
最佳動畫片: 《科學怪狗》
(第二名:《美麗的一天》)
最佳紀錄片:《守門人》
(第二名:《尋找小糖人》)
最佳外語片:《神聖車行》 最佳影片(並列):《地心引力》、《她》
最佳導演: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
第二名 斯派克·瓊斯《她》
最佳男主角:布魯斯·鄧恩《內布拉斯加》
第二名 切瓦特·埃加福特《為奴十二年》
最佳女主角(並列):阿黛爾·艾克薩勒霍布洛斯《阿黛爾的生活》、凱特·布蘭切特《藍色茉莉》
最佳男配角(並列):詹姆斯·弗蘭科《春假》、傑拉德·萊托《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最佳女配角:盧皮塔·尼永奧《為奴十二年》
第二名 朱恩·斯奎布《內布拉斯加》
最佳劇本:理查德·林克萊特、朱麗·德爾比、伊桑·霍克《午夜之前》
第二名 斯派克·瓊斯《她》
最佳動畫:《艾特熊與賽娜鼠》
第二名《起風了》
最佳紀錄片:《我們講述的故事》
第二名 《殺戮演繹》
最佳外語長片:《阿黛爾的生活》
第二名 《絕美之城》
最佳配樂:本恩·本內特《醉鄉民謠》
最佳攝像:艾曼紐爾·盧貝茲基《地心引力》
最佳剪輯:阿方索·卡隆、馬克·桑格《地心引力》
最佳藝術指導:K.K.巴萊特《她》 最佳影片:《少年時代》Boyhood
第二名:《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最佳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少年時代》Boyhood
第二名:韋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最佳男主角:湯姆-哈迪Tom Hardy-《洛克》Locke
邁克爾-基頓Michael Keaton-《鳥人》Birdman
最佳女主角:帕特麗夏-阿奎特Patricia Arquette-《少年時代》Boyhood
朱麗安-摩爾Julianne Moore-《依然愛麗絲》Still Alice
最佳男配角:J-K-西蒙斯J.K. Simmons-《爆裂鼓手》Whiplash
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鳥人》Birdman
最佳女配角:阿伽塔-庫雷斯扎Agata Kulesza-《艾達》Ida
雷妮-羅素Rene Russo-《夜行者》Nightcrawler
最佳外語片:《艾達》Ida
《冬眠》Winter Sleep
最佳劇本:《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鳥人》Birdman
最佳紀錄片:《第四公民》CITIZENFOUR
《生活本身》Life Itself
最佳攝影:《鳥人》Birdman
《透納先生》Mr. Turner
最佳動畫片:《輝夜姬物語》The Tale of the Princess Kaguya
《樂高大電影》The Lego Movie
最佳電影音樂(並列):《性本惡》Inherent Vice
《皮囊之下》Under the Skin
最佳藝術指導:《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雪國列車》Snowpiercer
最佳剪輯:《少年時代》Boyhood
《布達佩斯大飯店》 最佳影片:《聚焦》Spotlight
第二名:《瘋狂麥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
最佳導演: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瘋狂麥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
第二名:托德-海因斯Todd Haynes-《卡蘿爾》Carol
最佳女主角:夏洛特-蘭普林Charlotte Rampling-《四十五周年》45 Years
第二名:西爾莎-羅南Saoirse Ronan-《布魯克林》Brooklyn
最佳男主角:邁克爾-法斯賓德Michael Fassbender-《喬布斯》Steve Jobs
第二名:格扎-羅格Géza Röhrig-《索爾之子》Son of Saul
最佳女配角:艾麗西亞-維坎德Alicia Vikander-《機械姬》Ex Machina
第二名:克麗斯汀-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錫爾斯瑪利亞》Clouds of Sils Maria
最佳男配角:邁克爾-沙南Michael Shannon-《我想有個家》99 Homes
第二名:馬克-雷蘭斯Mark Rylance-《間諜之橋》Bridge of Spies
最佳劇本:《聚焦》Spotlight
第二名:《失常》Anomalisa
最佳攝影:《瘋狂麥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
第二名:《卡蘿爾》Carol
最佳剪輯:《大空頭》The Big Short
第二名:《瘋狂麥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
最佳外語片:《索爾之子》Son of Saul
第二名:《聾啞部落》The Tribe
最佳動畫片:《失常》Anomalisa
第二名:《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
最佳紀錄片:《艾米》Amy
第二名:《沉默之像》The Look of Silence
最佳原創音樂:《失常》Anomalisa、《卡蘿爾》Carol
第二名:《八惡人》The Hateful Eight
最佳藝術指導:《瘋狂麥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
終身成就獎:安妮-科特斯Anne V. Coates(電影剪輯師)
『陸』 梅特里普主演的電影
梅里爾斯特里普?
977 《茱莉亞》 Julia Anne Marie
1978 《獵鹿人》 The Deer Hunter Linda 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獎
提名 — 第5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
提名 —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 — 金球獎最佳電影女配角
1979 《曼哈頓》 Manhattan Jill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同時亦因《喬泰南的誘惑》及《克萊默夫婦》入圍
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女配角獎 同時亦因《喬泰南的誘惑》及《克萊默夫婦》入圍'
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獎 同時亦因《喬泰南的誘惑》及《克萊默夫婦》入圍
提名 —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
《喬泰南的誘惑》 The Section of Joe Tynan Karen Traynor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同時亦因《曼哈頓》及《克萊默夫婦》入圍
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女配角獎 同時亦因《曼哈頓》及《克萊默夫婦》入圍
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獎 同時亦因《曼哈頓》及《克萊默夫婦》入圍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獎 同時亦因《克萊默夫婦》入圍
《克萊默夫婦》 Kramer vs. Kramer Joanna Kramer 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
金球獎最佳電影女配角
堪薩斯影評人獎最佳女配角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同時亦因《喬泰南的誘惑》及《曼哈頓》入圍
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女配角獎 同時亦因《喬泰南的誘惑》及《曼哈頓》入圍
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獎 同時亦因《喬泰南的誘惑》及《曼哈頓》入圍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獎 同時亦因《喬泰南的誘惑》
提名 —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1981 《法國中尉的女人》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Sarah/Anna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女主角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 — 第5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1982 《璧玉驚魂夜》 Still of the Night Brooke Reynolds
《蘇菲亞的抉擇》 Sophie's Choice Sophie Zawistowski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女主角
堪薩斯影評人獎最佳女主角 與朱莉·安德魯斯(因《維克多/維多利亞》)同時獲獎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NYFCC Award
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女主角獎
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獎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獎
提名 —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1983 《金絲楠木》 Silkwood Karen Silkwood 堪薩斯影評人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 —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提名 —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 — 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女主角
1984 《墜入情網》 Falling in Love Molly Gilmore 義大利電影金像獎最佳外國女演員
1985 《誰為我伴》/《誰可相依》 Plenty Susan Traherne
《走出非洲》 Out of Africa Karen Blixen 義大利電影金像獎最佳外國女演員
堪薩斯影評人獎最佳女主角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 —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提名 —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 — 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女主角
1986 《心火》/《情已逝》 Heartburn Rachel Samstat
1987 《紫苑草》 Ironweed Helen Archer 提名 —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1988 《暗夜哭聲》/《黑暗中的呼號》 A Cry in the Dark Lindy Chamberlain 澳洲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獎
提名 —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提名 — 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女主角
1989 《女人心海底針》/《呷醋妙女郎》 She-Devil Mary Fisher 提名 — 金球獎最佳歌舞或喜劇片女主角
1990 《邊緣明信片》/《邊緣明信片》 Postcards from the Edge Suzanne Vale 提名 —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提名 — 金球獎最佳歌舞或喜劇片女主角
1991 《陰陽界生死戀》 Defending Your Life Julia
1992 《飛越長生》/《飛越長生》 Death Becomes Her Madeline Ashton 提名 — 金球獎最佳歌舞或喜劇片女主角
1993 《金色豪門》/《金色豪門》 The House of the Spirits Clara del Valle Trueba
1994 《驚濤駭浪》/《狂野之河》 The River Wild Gail Hartman 提名 — 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女主角
提名 — 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女主角
1995 《廊橋遺夢》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Francesca Johnson 提名 — 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提名 — 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女主角
提名 — 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女主角
1996 《兇殺後》 Before and After Dr. Carolyn Ryan
《馬文的房間》 Marvin's Room Lee 提名 — Chlotrudis Awards最佳女配角
提名 — 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女主角
提名 — 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女主角
1997 《不要傷害我的小孩》 "...First Do No Harm" Lori Reimulle
1998 《盧納莎之舞》 Dancing at Lughnasa Kate 'Kit' Mundy 提名 — 愛爾蘭電影電視獎 — 最佳女主角
《親情無價》/《最愛是誰》 One True Thing Kate Gulden 提名 — 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提名 — 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女主角
提名 — 衛星獎最佳女演員 - 劇情類
提名 — 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女主角
1999 Chrysanthemum 解說員
《弦動我心》 Music of the Heart Roberta Guaspari 提名 — 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提名 — 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女主角
提名 — 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女主角
2001 《人工智慧》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lue Fairy (客串配音)
2002 《改編劇本》 Adaptation. Susan Orlean 芝加哥影評人獎最佳女配角
弗洛里達影評人獎最佳女配角
金球獎最佳電影女配角
東南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
提名 — 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
提名 —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 — 廣播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 — 倫敦影評人獎最佳女演員
提名 — 在線影評人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 — 鳳凰城影評人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 — 鳳凰城影評人協會最佳集體表演
提名 — 金衛星獎電影類最佳女配角
提名 — 演員工會獎最佳集體表演
《時時刻刻》 The Hours Clarissa Vaughan 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女演員 與茱莉安·摩爾及尼科爾·基德曼同時獲獎
提名 —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 — 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女主角
提名 — 拉斯維加斯影評人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 — 鳳凰城影評人獎最佳集體表演
提名 — 金衛星獎電影劇情類最佳女主角
提名 — 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集體表演
2004 《諜網迷魂》 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Eleanor Shaw 提名 —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
提名 — 金球獎最佳電影女配角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 Lemony Snicket's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 Aunt Josephine
2005 《春心盪漾》 Prime Lisa Metzger, therapist
2006 《在晴朗的一天收檔》 A Prairie Home Companion Yolanda Johnson 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獎 同時亦因《穿普拉達的女王》入圍
提名 — 高譚電影獎最佳集體表演
"The Music of Regret" 婦女 (音樂片段)
《穿普拉達的女王》 The Devil Wears Prada Miranda Priestly, 主編 金球獎最佳歌舞或喜劇片女主角
倫敦影評人獎最佳女主角
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獎 同時亦因《在晴朗的一天收檔》入圍
金衛星獎電影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
提名 — 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提名 —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 — 美國廣播影評人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 — 芝加哥影評人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 — 在線影評人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 — 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 — MTV電影獎最佳反派
《別惹螞蟻》 The Ant Bully Queen Ant (配音)
2007 《暗物質》
《夜戀》
《反恐疑雲》
《獅入羊口》
2008 《媽媽咪呀!》
《虐童疑雲》
2009 《朱莉與朱莉婭》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愛很復雜》
2010 《媽咪與我》
2011 《鐵娘子》
2012 《懷抱希望之春》 Great Hope Springs Kay Soames 提名-第70屆金球獎音樂及喜劇類電影最佳演出女主角
《北極熊心》 "To The Arctic 3D" 旁白
2013 《八月:奧色治郡》 "August: Osage County" Violet Weston 提名 — 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 — 第20屆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 — 第71屆金球獎最佳歌舞或喜劇片女主角
提名 — 第3屆澳洲電影學院獎國際類最佳女主角
提名 — 第18屆衛星獎電影類最佳女主角
2014 《記憶傳承人:極樂謊言》 "The Giver" 首席長老
"The Homesman" Altha Carter
《魔法黑森林》
『柒』 獎項的國際影獎
奧斯卡獎
Academy Awards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
奧斯卡金像獎,也稱奧斯卡獎,原名學院獎,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於1927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舉行。該獎是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旨在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的獎項,半個多世紀來一直享有盛譽。
歐洲電影獎
European Film Awards
歐洲電影獎,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
電影學院獎
British Academy Awards
英國電影學院獎。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截止2013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go-vern-ment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法國凱撒獎
César Awards
法國凱撒獎,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
電影金球獎
Golden Globes
美國電影金球獎,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
AFI Awards
美國電影學會獎,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博得良好口碑,因此之後每年都針對不同主題舉辦盛大票選,2001年起更設立了年度十大美國電影,表揚這十部電影的幕前幕後所有主要電影工作者,不細分獎項,皆大歡喜。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有95年歷史,成員包括電影歷史家及電影藝術系學者等。它的各個獎項是由一個150人的委員會以及12人的審查小組票選產生。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影評人協會獎
美國洛衫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影評人協會獎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金草莓獎
RAZZIE Awards
美國金草莓獎,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
美國獨立精神獎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1985年成立。專門表揚低成本電影,現今已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最高榮譽獎,不容小覷。每年三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
《電影旬報獎》
創刊於1919年的日本《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電視獎項
中國電視飛天獎、中國電視金鷹獎、台灣電視金鍾獎、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
音樂比賽與獎項
中國金唱片獎、
廣播獎項
全球華語廣播獎、
模特比賽與獎項
新絲路模特大賽、CCTV模特大賽、
戲劇比賽與獎項
中國戲劇梅花獎、
曲藝比賽與獎項
中國曲藝牡丹獎、
舞蹈比賽與獎項
中國舞蹈荷花獎、桃李杯舞蹈比賽、CCTV舞蹈大賽、
『捌』 請問美國13大影評人協會獎分別是
美國廣播影評人協會(BFCA)評論家選擇獎(Critics Choice Awards)
國家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
紐約影評人協會(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地處奧斯卡學院大本營,與歷史悠久的紐約影評人協會、會員眾多的廣播影評人協會並稱「三大影評人協會獎」)
NBR Award: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玖』 全世界有哪些電影獎項
有以下一些較為著名的電影獎項,有些獎項頒發的具體時間並不固定: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凱撒命名(因凱撒獎獎座由他設計)。始於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13個單項獎,即最佳法國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作獎。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金球獎頒獎晚會的舉辦地點曾多次變動,不過近幾年似乎已經固定在貝弗利山的希爾頓飯店。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近十幾年來二者結果的對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博得良好口碑,因此之後每年都針對不同主題舉辦盛大票選,2001年起更設立了年度十大美國電影,表揚這十部電影的幕前幕後所有主要電影工作者,不細分獎項,皆大歡喜。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有95年歷史,成員包括電影歷史家及電影藝術系學者等。它的各個獎項是由一個150人的委員會以及12人的審查小組票選產生。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目前,該協會擁有53名會員,涵蓋洛城當地報紙、雜志、電台、電視頻道的有名影評人,是所有影評人協會中會員成分最廣泛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從來不像紐約同行們一樣標榜品味,該獎根本無懼於選擇那些票房巨片,同時也願意肯定那些藝術性高的小成本影片。除了評獎外,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成員還積極參與電影相關事物當中。在過去三十多年來,該協會曾資助和舉辦了很多電影界的盛事,並捐贈了不少基金給洛城的電影機構,特別是那些涉及到電影資料保護的項目。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金草莓獎(RAZZIE Awards)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1985年成立。專門表揚低成本電影,現今已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最高榮譽獎,不容小覷。每年三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
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拾』 為什麼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是奧斯卡獎風向標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簡稱「LAFCA」):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內哥影評人協會獎》並容稱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也有著崇尚「好萊塢娛樂精神」的傳統,無懼於那些票房巨片而選擇藝術性高的小成本影片這樣獨特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