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金蓮的觀後感
❶ 三寸金蓮的足跡觀後感300字作文
在四川建川博物館開辟了一個獨特的館室,名叫三寸金蓮博物館。建川博物館坐落在四川省大邑縣安仁古,這個地方曾是大地主劉文彩庄園的所在地,建川博物館現有二十多個館室,這二十多個管室的主題主要是:抗日戰爭.紅色年代.抗震救災.民俗等專題。而三寸金蓮博物館就是收藏民俗的,當然這不是為了傳承,而是讓大家知道三寸金蓮是如何摧殘中國封建社會的女性的。
三寸金蓮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但確實有的女人的腳甚至裹得比三寸還要小。有一種說法叫三寸為金蓮,四寸為銀蓮,五寸為鐵蓮。
而三寸金蓮的來歷眾說紛紜,其中比較合理的說法是說南唐後主李煜,沉迷於酒色當中,後宮女人爭寵,中有個女人叫窅娘,因為沒什麼長處,只會跳舞就把腳裹起來,跳起舞來顯得身姿婀娜。李後主一見欣喜萬分就將窅娘帶在身邊。引起了當時女性的跟風。這就是三寸金蓮的來歷,也叫步步生蓮。
經史學家考證,裹腳是北宋後大行其道,明清兩朝到達極致,當時三寸金蓮已經成為一種風尚,現在有個笑話說:縣太爺有一個女兒裹腳沒裹好,怕嫁不出去,就請位秀才給做首詩誇一誇,但秀才恨縣太爺就寫了一首三句半:二八女嬌娘,金蓮三寸長,為什麼這么短?橫量。這個故事也說明對三寸金蓮的重視。
但是三村金蓮遠不像聽起來那麼美妙,相反,這是一部中國女性的血淚史。民間有句諺語:裹小腳一雙;流眼淚一缸。女孩從四五歲時開始裹腳,一開始先燙腳,燙好之後,把除大拇指外的四個腳趾往下彎,直到貼到腳心,然後用布條一層層的裹上,把腳勒成弓形,塞到鞋裡,之後扶著女孩到處走以免腳部壞死。
裹腳這種封建習俗確實很殘忍,那麼它是什麼時候終止的呢?
開始是清軍入關時為讓漢族人臣服於滿族的統治在外型上開始改造,強制男人剃頭留辮,但女人卻因為裹腳後更沒辦法反抗清朝的統治所以被清朝裹腳所默認。到後來就形成了一種男人剃頭易服,女人還接著裹腳的奇怪現象,所以清初有句有意思的說法:男降女不降。但後來隨著西方先進思潮的進入和發現裹腳對於社會的發展不利。所以戊戌變法時期進步人士提出廢除裹腳,晚清時期昭告天下廢除裹腳,到民國時代來臨時,民國政府更是號召天下不能裹腳。因為當時政府中央集權力量有限以及後來連年的戰爭,政令沒有得到徹底的貫徹。真正的不裹腳時代是建國後。1952年山東省率先頒布禁止婦女纏足的通令,全面廢除纏足。
那為什麼我泱泱華夏大國,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會被一條小小的裹腳帶所束縛?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其中有很大的歷史現實的合理性。中國古代講男主外女主內,男人在社會上起主導地位,男人一方面要創造財富,另一方面又要保護財富,這時候女人等同於財富作為男人的一種附屬,男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保護女人.供養女人。但後來由於社會的發展,整個社會都受法律的保護,就不存在男人保護女人,保護女人的是法律。同時由於社會生產力的放開,女人創造財富的能力提高了,不需要男人來養。所以男人保護和供養兩種男主外的權威地位就喪失了,也就沒有理由要求女人裹腳,變成男人的附屬品。所以三寸金蓮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裹腳的廢除反映了我國婦女解放,社會進步,也標志著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所以同學們,請記住裹腳給人們帶來的傷害,請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❷ 三寸金蓮的由來
根據高洪興《纏足史》考證眾多史料證明,纏足起源於北宋,纏足風俗興起於南宋。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但清以前的出土女屍尚未發現有纏足者,可見在當時纏足也並不十分普遍。清代的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但不纏足者也不在少數。
漢族人追求女子身材美感由來已久,古來就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說法,歷朝歷代歌頌美女們身材嬌好,步履輕盈的詩句不勝枚舉。宋朝統治者的推崇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宋朝皇室與宋朝上層社會是最早開始纏足的。
纏足開始時並非三寸,它大致經歷過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將已定型的成年女子的腳用布裹小一點。第二階段是起源期的纏足,那時為五寸或四寸。第三階段是纏足的興盛時期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至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那時纏足僅為三寸,甚至二寸六分,或二寸四分。第四階段是清朝 1911年滅亡後,纏足又從三寸逐漸變為四寸或五寸或更大。
(2)三寸金蓮的觀後感擴展閱讀
纏足的危害:
纏足時代女子多以「沒腳蟹」自比。腳小難行,動必扶牆摸壁,拄杖持桿,有條件則是婢女扶持,甚至『扶婢僅能到中庭』,而完全依仗他人抱持背負的也時有所聞,倘若孤立無助,那麼由此室移至相鄰的彼室也難以做到。至於出門行路, 即使持杖扶婢,也是行不了多遠便已氣喘吁吁。時不時地靠扶婢肩,倚柱而息,摸捏蓮鉤解痛除乏。
纏足妨礙了女子的一舉一動,富家的貴婦名媛,凡有所需自有婢僕供其驅使,但是一般平民女子卻要依靠自己,只好膝行灑掃,跪坐隴畝。甚者尚需推磨踏碓、插秧割稻,其中的辛酸苦辣非過來人無法述說。
纏足之苦,層層切骨,刻刻痛心,初纏階段尤甚。每至纏束,劇痛難忍,嗚咽悲泣,在所不免。纏束又多在早晚二時,因此早晚女孩哭泣哀號之聲在纏足時代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大慘景。
❸ 三寸金蓮的審美
錯誤的審美觀
三寸金蓮屬於古代的審美習俗,它源於「女子以腳小為美」的觀念。女子到了一定年齡,用布帶把雙足緊緊纏裹,最終構成尖彎瘦小、狀如菱角的錐形。雙足纏好後,再穿上綢緞或布面的綉花的尖形小鞋(弓鞋),此即為「三寸金蓮」。
實際上,「三寸金蓮」僅屬於書面用語,日常語言中常用的則是「小腳」(南方),或「小腳兒」(北方)。有些文章或報道把女子纏足後所穿的小鞋(弓鞋)也稱作「三寸金蓮」,這是不對的。「三寸金蓮」實際上就是經過纏裹後的尖形小腳,但由於這樣的尖形小腳又是時刻不離所穿的弓鞋的(睡覺時換上睡鞋,也是一種軟面小鞋),所以也可以把「三寸金蓮」看作是尖形小腳與弓鞋的復合體,但無論如何,單純把弓鞋稱作「三寸金蓮」顯然是概念上的錯誤。
也有人把纏足女子所穿的弓鞋稱作「蓮鞋」,這也是不對的。「蓮鞋」這一稱謂僅僅是現代某些個人的叫法。自五代起至清末的大量的書中並無這樣稱謂的記載,所以並不公認,故爾這樣的稱謂也應摒棄,而以「弓鞋」、「綉履」或「弓鞋綉履」為正名。在日常用語中則稱之為「小鞋」或「小腳鞋」。這種鞋子的南北風格迥異,北方的鞋粗獷大方,以山西大同為代表;南方以浙江紹興為代表,工藝好,造型新穎,每個地方的鞋子式樣於綉花紋飾都有變化,但表現出來的民間情趣卻是相似的。凡是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地方,其綉花也必定精巧繁復,材質考究。
❹ 古人為什麼要三寸金蓮三寸金蓮有什麼好處
戀足癖古今皆有,但尤以纏足之風最為害人。纏足亦稱裹腳,指女性自幼便用狹長的布帛將雙腳纏繞、勒緊,從而束縛雙腳生長,令其長得較小。由於骨骼和肌肉受到嚴重的壓迫,會導致雙腳畸形,最終呈現出一種纖細、彎曲的形狀,被稱為“三寸金蓮”。
經過數百年的風行,直至清末民初,女性纏足之風依然盛行。比如,晚晴名仕辜鴻銘,原本是個學貫中西的大博士,卻是個倡導女性纏足的知識分子。辜鴻銘曾娶一妻一妾,而他的正妻便是個小腳女人。
以今人的視角來看,古代的纏足無疑是難以理解的,尤其是不少知識分子,經然對纏足女無比追捧,更是令人大跌眼鏡。可是,文化心理就是這么令人琢磨不透。從某種程度上講,纏足之所以能迅速普及並盛行數百年,應當是統治階級的“雅好”所影響的。
自南唐後主李煜開始,不少帝王、朝臣和貴族們都附庸風雅,以歌詠三寸金蓮為時尚,而正所謂上行下效,民間自然也隨之模仿了。另外,在男女極不平等的封建社會,女子被視為男性的附庸,又以服從為美德,纏足也成了一種溫順的象徵。如此一來,荼毒女性的纏足之風,自然就久經不衰了。
❺ 《三寸金蓮》這本書的推薦理由
奶奶給戈香蓮纏足抄的痛好像就是你在襲痛,一個小腳女人憑借一雙小腳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那麼她自己的女兒呢,她會讓自己的女兒纏足嗎?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真實的具有畫面感的裹小腳的封建時代,對女性的殘害不僅是身體上的,更是心靈的,思想的。
❻ 三寸金蓮的典故
一些學者經研究指出,中國古代女子纏足興起於北宋,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菩薩蠻》一詞,詠嘆纏足。「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這也可稱為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一首詞。應該看到,纏足詩的寫作是以纏足習俗的出現為依存條件的。這說明,宋代確已出現纏足習俗。到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甚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但在南宋時代,婦女纏足還並不普及,纏足者主要局限於上層社會,在社會觀念上纏足尚未達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時,纏足的風俗是由北方傳到南方的,大約是在宋室南遷之時。 宋代的纏足與後世的三寸金蓮有所區別。據史籍記載,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當時稱為「快上馬」。所用鞋子被稱為「錯到底」,其鞋底尖銳,由二色合成。目前這種纏足鞋的實物已在考古中有所發現。從考古發現的實物推測,穿這種鞋所纏裹出來的小腳要比後來的大。 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後,他們本來不纏足,但並不反對漢人的纏足習慣,相反還持贊賞的態度。這樣,使得元代的纏足之風繼續發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現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元代婦女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但這時不纏足者仍很多,特別是南方江浙、嶺南地區。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並在各地迅速發展。明末張獻忠進佔四川時,大刖婦女小腳,及至堆積成山,名曰金蓮峰,可見四川地區婦女纏足之盛。這時期,對裹足的形狀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腳不但要小,要縮至三寸,而且還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狀等種種講究。 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後,起初極力反對漢人的纏足風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纏足。但此時纏足之風已是難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罷禁。這件事,一度被人們渲染為「男降女 三寸金蓮
不服」——清兵入關,有「剃發令」,在武力高壓下,漢族男子最後不得不屈服執行,故而男子剃發,被視為向清廷屈服的象徵。與此同時,女子纏足雖也同樣為清廷下令停止,但後來並未達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說。由此可見纏足之風的根深蒂固。也正因為此,婦女纏足在清代可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甚至遠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也染上了纏足習俗。與此同時,女子小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與關注。這一時期,腳的形狀、大小成了評判女子美與丑的重要標准,作為一個女人,是否纏足,纏得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她個人的終身大事。在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腳為恥,小腳為榮。「三寸金蓮」之說深入人心,甚至還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現女子因腳太小行動不便,進進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這樣的女子在當時還挺受歡迎的。
❼ 作文難忘你那三寸金蓮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有一位非常疼愛我的老太太。她中等身材,經常面帶笑容,特別慈祥,雖然她已高齡,但眉宇間仍透出些清秀,我經常想,老太太年輕時一定是個美人兒吧!可是,老太太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她有一雙粽子般的小腳。下面,就讓我講講那「三寸金蓮」的故事吧。
記得那是上幼兒園時的一個春節,爸爸、媽媽帶我到老家無為過年。三十晚上,我和老太太坐在一起看春晚,我們不時被精彩的節目逗得哈哈大笑。不經意間,我突然發現老太太的腳特別小,簡直和我的腳一般大,便好奇地問她:「老太太,您的腳怎麼這么小呀!」老太太慈祥地笑笑:「寶寶啊,老太太可不是天生小腳,而是從小裹腳形成的呀!那一年,我才六歲,母親用布條把我的腳趾折回去緊緊地勒住,最後腳趾的骨頭都勒斷了,那個疼呀,一直持續了好久呢。」「那麼疼,為什麼一定要裹小腳呢?」我不解地問。老太太說:「那是因為我們那個年代啊,找媳婦不光看臉蛋好看不好看,還要看腳大腳小。雖然大家都知道這不好,可誰也不敢去反抗,我的母親也沒辦法啊!」,老太太顯得有些悲戚。「那腳綁成這樣怎麼走路呢?」老太太說:「可不是嘛,以前老家都是些山間小路,小腳行動起來很不方便,可真沒少遭罪噢。!」我聽著聽著,禁不住心疼地摸了摸老太太的小腳,流下了眼淚。見我這樣,老太太摸了摸我的小腦袋,笑著說:「寶寶呀,別難過,那都是一些很久以前的苦難了,你看現在我們國家政策好了,家家戶戶都通了水電、煤氣,不用大老遠地去挑水砍柴了。你瞧,大馬路都修到我們家門口了,你爸爸還買了私家車,出門多方便呀!小腳再也不妨礙我過日子了。你們呀!生長在這個好時代,不用再遭我們那時的罪了,可要懂得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啊,好好念書,長大後做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老太太三寸金蓮的故事很辛酸,它折射出中國人民由苦難到幸福、由壓迫到自由的不平凡歷史。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同齡人,老太太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我想說,老太太,我愛您,我會永遠記住您和您的三寸金蓮,不忘您的愛和恩情,請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學習,長大以後報效祖國。
❽ 三寸金蓮的文化
講到「三寸金蓮」,人們不禁要問,婦女因纏裹而成的小腳為什麼被稱為「金蓮」?「金蓮」與小腳是怎樣聯系起來的?長期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也是倍感興趣,卻並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
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南朝齊東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蓮花的故事。東昏侯用金箔剪成蓮花的形狀,鋪在地上,讓潘妃赤腳在上面走過,從而形成「步步生蓮花」美妙景象。但這里的「金蓮」並不是指潘妃的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前述五代窅娘在蓮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這里的金蓮指的是舞台的形狀,也不是窅娘的腳。
對此,有學者認為,小腳之所以稱之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門中被視為清凈高潔的象徵。佛教傳入中國後,蓮花作為一種美好、高潔、珍貴、吉祥的象徵也隨之傳入中國,並為中國百姓所接受。在中國人的吉祥話語和吉祥圖案中,蓮花佔有相當的地位也說明了這一點。故而以蓮花來稱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是無疑的。另外,在佛教藝術中,菩薩多是赤著腳站在蓮花上的,這可能也是把蓮花與女子小腳聯系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什麼要在「蓮」前加一個「金」字呢,這又是出於中國人傳統的語言習慣。中國人喜歡以「金」修飾貴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鑾殿」等。在以小腳為貴的纏足時代,在「蓮」字旁加一「金」字而成為「金蓮」,當也屬一種表示珍貴的美稱。因此,後來的小腳迷們往往又根據大小再來細分貴賤美醜,以三寸之內者為金蓮,以四寸之內者為謂三寸金蓮。後來金蓮也被用來泛指纏足鞋,金蓮成了小腳的代名詞。
至於三寸金蓮的「三寸」有極言其小的含義。其實並非一定要小到三寸。考纏足起於五代時期(公元960年前後),並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這期間不知更換了多少朝代,各個時期的度量衡也不盡相同,如果說一定要「三寸」,那麼,要哪個朝代的「三寸」就成了大問題。纏足是純粹的民間行為,它是以約定俗成為基礎的,並沒有嚴格的尺度。足的大小觀念在女性群體中的比較中產生,當然有愈纏愈小的趨勢,以至於有小於三寸的小腳,但這絕不是主流,因為這樣的小腳幾乎是不能走路的,可以說這是一雙廢腳。所以是不足為訓的。當時公認的標準是:腳纏得小而又能走路方為美足,這樣的小腳一般在三至四寸之間(10—13.2 cm)。
現代還有人把三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金蓮」,把四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銀蓮」,五寸左右的小腳稱作「鐵蓮」,這實在是毫無根據的杜撰,而且甚屬滑稽,與正統的纏足民俗相去甚遠。事實上,一個女子,只要雙足纏成尖形並且四趾彎向足底,就一律稱之為金蓮,至於金蓮的大小則另有別論。這才是纏足民俗的本原含義。
❾ 評價"三寸金蓮」的文章
纏足通過外力改變腳的形狀,嚴重影響了腳的正常發育,引起軟組織攣縮,這個痛苦的過程是用言語不足以描述的。而一千多年以來中國的千千萬萬的女性從小就要經受這樣的痛楚,不情願的忍受這種從心理和身體上的摧殘。
通過纏腳而來的小腳真的那麼美嗎?以至於男人在娶妻時將它作為一條最重要的標准,而女性將它作為人生中對自己身體必須實現的重大改造。事實則不然,下面有一段關於小腳的真實的描述,讓人非常的感慨,從我們現在的審美角度出發,我們甚至會覺得我們的祖先是那麼的不可理喻。
一般來說,小腳從正面看,像火傷之後,脫去陳皮爛肉,露出變形、變顏的一個肉疙瘩。只有一個翹起的趾頭,依稀可辨上面的指甲,其它,一概呈現出可憎的模糊輪廓。 從側面看,腳趾和腳跟已從中折斷,兩部分緊挨在一起,在軟肉的附和下,形成一條由兩端站立的曲線,腳跟臃腫,腳掌消失,腳背凸起。腳的全長不及自然長度的一半,整隻腳像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最恐怖的是從正面看腳底。那是一幅完全消解了人足的原始形象的荒誕圖案。除了變形的足跟之外,已沒有一丁點平滑的腳板。四個腳趾長短不一地向外轉折,圍繞在以大腳趾為軸心的腳心下面,腳趾的正面因此變成了腳板心,完全扭曲地壓在了腳板底下。
我們都很清楚,在審美不超出常態的情況下,這樣的小腳是很醜的。事實上,這樣的小腳也不健康,不實用,纏足對人身的傷害是終身的。纏了小腳的女人其支撐的重心移到腳外部,行動極為不便。而且它們成年後多患早發退行性關節炎。
無論是從賞心悅目還是從健康實用的角度,女人纏小腳都是不應該被接受的,而這樣的殘忍的行為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卻曾經盛行一千餘年,以至於我們不得不承認它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有影響力的文化,古人的這種不健康的視覺審美取向就象一個復雜的謎(當然,這肯定不僅僅是個審美的問題),而這個謎的背後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深思和反省。
很多人都認為女子纏小腳的習俗是封建社會和男權社會的產物。顯然,它們之間是有很多的內在的聯系的,但如果要說,小腳文化與封建社會和男權社會有著必然的等同性,卻是值得懷疑的。在西方也同樣經歷了封建社會,女子的地位一度非常低下,他們的女性通過束腰和穿高跟鞋的方式來獲得男性的認可,沒有聽說過有逼迫女性纏小腳的歷史傳聞,這無論如何比纏小腳來的文明。
女子裹小腳的起源據說是這樣的:南唐李後主(公元937——978)因為喜歡宮嬪睿娘的小腳狀態,就讓她纏足做新月狀,並因此成為皇宮里最受寵的一個女人。於是皇宮里開始流行纏足。由於皇帝的表率作用,小腳成為時尚,繼而官場與民間也相繼流行。
這並沒有得到確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唐朝的女子不用纏腳,而恰恰是從宋朝(公元960——1279)開始,儒家文人乃至於農家男人開始痴迷的追捧女子的「三寸金蓮」。但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封建社會在秦始皇統一全國(公元前221)之前就已經形成。從此我們可以看出,纏小腳的習俗並不是封建社會和男權社會的伴生物。
現在就有一個最大的疑問,那就是為什麼偏偏就是在宋朝,這樣一個隨著歷史前進的步伐已經比較開化的年代,女子裹小腳這樣的反人道的殘忍的習俗卻盛行開來。其實「三寸金蓮」的說法源於北齊少帝蕭寶卷贊其寵妾潘玉兒一雙柔弱無骨的纖小美足「步步生蓮花!」,但當時及其後的隋唐在對腳的審美上並未出現這樣的傾向,所以女子裹小腳在宋朝泛濫開來絕不可能是偶然的,一定是有其社會與思想根源的。因為時代久遠又難以找到第一手的資料,我們只能根據當時社會以及文化方面的史料作一些合理的推理,下面我想盡我所能就這個問題作一些深入的思考與探索。
任何一種現象都可以從社會的歷史與現實中尋找根源,而且其根源一般都可以追蹤到文化,小腳的陋俗也不例外。小腳習俗所存在於的文化環境必定是一種非理性的文化所產生的。而一般來說,文化內涵中核心思想的單一性或者說叫做單調性是非常容易導致文化的非理性,因為缺乏不同思想的爭鳴,就難以對思想本身進行反思,同時文化中核心思想的一元化因為缺少其他思想的制衡,容易走向極端。當這種非常態的文化主導了一個國家時,這個國家的民眾作為個體就被單一的思想簡單化,無論是從個體自身還是與其他個體相比較都找不到思考的內驅力,作為整體因為內部沒有差異性,缺乏內部矛盾的整體失去前進的原動力。當整個國家都基本靜止了他的思維,民眾反過來就完全固守於已有的非常態文化,並逐漸惰性的走向極至,國家與民眾不可避免的進入非理性狀態。尤其不幸的是,文化中核心思想的一元化與由它所主導的非理性國家互相作用,形成惡性循環,在這種情形下,任何荒謬的事情的發生以及可能長久的持續都是不足為奇的。而在宋朝,程朱理學就是上面推理的現實演繹。朱的理學與程的心學都是對儒家學說的進一步發展,將中庸提到天理的高度,並根據他們所認為的道與器相分離的原則,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這種思想體現了對作為人這樣的有尊嚴的個體的極端的不尊重,當這種思想成為整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時,一旦腳是否小成為評判女子是否美的標准(事實上已經上升為賢良與道德的標准),全社會對於女子因此所遭受的痛楚的漠視也就不足為奇了。
宋王朝在中國歷代王朝中是一個比較弱勢的政權。一方面,其領土局限於中原及長江以南地區,該地區內又基本為漢族人,所以無論是地域文化和種族文化都是比較單一的,這種情形有利於某一種思想在全國形成權威地位。而在漢唐時期,因為領有西域大漠,肢體完整,政治文化中心長安更是胡漢文化的交匯地帶,這就是為什麼盡管從西漢時漢武帝就已開始認識到儒家學說是統治者愚民的一劑良葯,並讓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這卻沒有導致漢唐期間儒家思想在社會中的極權地位。另一方面,縱觀整個宋朝政權歷史,在與少數民族政權如金、遼、西夏交戰的戰場上一直處於被動地位,朝廷內也有主戰和主和兩種聲音,但主張稱臣和進貢的投降派一直都佔了上風,而且皇室也傾向於苟和求安,但這就增加了百姓的賦稅負擔,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風起雲涌,因為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加之政權本身體弱,所以幾乎沒有哪個朝代像宋朝的當權者那樣對安定與秩序充滿了渴望。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德至上,而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是「三綱五常「,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可見,儒家思想是強調秩序和塑造權威的思想,是維護皇權與男權的思想,這正切合了當時政權的需要,所以統治者極端的推崇儒家學說,並在統治中深刻地貫徹、嚴格地執行、極力地發展儒家思想。男權與皇權都屬於極權和威權的范疇,都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它們一脈相承。隨著皇權的權威被進一步神化,男子相對於女子強勢地位就被進一步增強,而男子的強與女子的弱是相對的,即這種更加強勢的地位必定是建立在進一步降低和弱化女子的地位的基礎上的。在這里有一點應該被提到,宋朝的男性是比較壓抑的,他們在對外族的戰爭中基本都是失敗的,這裡面除了國力軍事等宏觀因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古代戰場當戰法水平接近時,士兵的力量與野性至關重要,宋朝軍隊在用兵方面與北方少數民族相比水平相近,但由於士兵基本上是漢人,而且多來自江南,在力量與野性方面相對明顯欠缺,在戰場上的失敗就不奇怪了,但由此而來的巨大的挫敗感對宋朝的男性是沉重的心理上的折磨。在宋朝這樣一個男權社會里,男子對自己的強大有著與生俱來的自負,但當他們的這種自負被自己的保家衛國的無能所重創時,必然從本能上必然去尋找出路以承載破碎的尊嚴。很顯然,女性是最合適的對象。漢代才女班昭在她的著名的《女誡》中曾提到:「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可見在中國歷史上,男性的剛強在本質上就是以女性的柔弱為襯托的,所以,必然的,當時的男性潛意識的迫使女性走向更弱勢的地位,從而為自己在戰場上丟失的自尊尋找平衡。女性在纏了小腳之後,因行走不便只得輕抬步微扭腰(所謂的蓮步姍姍)而盡顯柔弱,因不能輕松隨便走動只得好好獃在家裡相夫教子,做一個嫻靜的賢妻良母,這與宋王朝政權渴望的秩序是相符的,更是當時逐漸走向極端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境界,而且還暗暗迎合了當時男性當中普遍的一種心理需求。因此,女子纏小腳的行為在宋朝走向泛濫是由當時社會極其不正常的宏觀的社會形勢和文化氛圍所決定的。
纏小腳的陋俗竟然能從宋朝一直延續到民國初期,最合理的解釋只能是,宋朝以降,極端的儒家思想,也就是將禁錮人性的禮發揮到極至的程朱理學一直在社會占據著統治地位。但是,社會這種宏觀的思想的代代傳承具體到微觀是由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所實現的,程朱理學的延續不衰說到底是一代代的一個個有靈性的人所作出的選擇的綜合的結果,這是一個多麼大人為的悲劇。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國內外交流的頻繁,西方的文明之風在國內逐漸刮大,知識分子率先覺醒,並開始積極宣傳西方的各種流派的思想,反思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某些弊病,這種思考逐漸蔓延到整個社會。在這種多元的文化氛圍熏陶之下,當時的社會思想非常活躍,人們開始真正的理性的去審視自己的那些為禮教所束縛的非理性的風俗習慣,所以,水到渠成的,男人的長辮子給剪了,女人放足了。但是,中國女人的千年裹足的疼痛與屈辱實在是不能這樣輕輕的一筆就從我們的歷史中勾去,只有對歷史的深刻反思才能讓我們克服蒙昧,踏者歷史的足跡繼續前進。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8744.htm
❿ 大家對隋朝開始的三寸金蓮有什麼看法
三寸金蓮是從南唐才開始的,之前不流行三寸金蓮。在中國,史學界一般公認「三寸金蓮」內起源容於五代南唐,自五代李後主令舞娘用帛纏足,使腳纖小彎曲如新月狀及弓形,並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台跳舞,飄飄然若仙子凌波,纏足因此而得名為「金蓮」。此後,宮內外女子皆仿效起來。並以纏足為美,為貴,為嬌,為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