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微電影幸運日影評

微電影幸運日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2-22 18:46:35

㈠ 求好看的微電影,類似《調音師》《幸運日》這樣的劇情片。不要水的。

老魔術師,刷車,逆襲,別惹醜女,等等,你到電影網站上,去微電影專區。

㈡ 電影禁閉島影評

禁閉島》:大宗師玩死人不償命 【破除延期詛咒】 一般而言,延期上映的電影都不咋地。 《禁閉島》(Shutter Island)原定於2009年10月上映的,最後不知什麼原因硬生生拖後了一個季度。如果回顧一下去年10月北美的排片表,也沒發現有類型重合或者其他潛在威脅;看看本片前台幕後的組合,只要不碰上票房大熱門,通殺其他中小級別的牛鬼蛇神是沒問題的。然而,本片居然還是延期了,這其中必有古惑。 撇開延期的內幕不談,「延期沒好片」是個簡單的判斷句式,其邏輯上的正確性取決於狀語的界定。是的,在「一般」情況下,延期上映的電影基本上沒好果子,但有「一般」就有「例外」,《禁閉島》就是一個驚喜。 從類型來說,本片總體上可以歸為「懸疑驚悚」一類。比較諷刺的是,本來應該是最容易產生驚喜的這一類型,近十年的作品中能真正讓人意外的少之又少;絕大多數不僅不能稱之為好,甚至隱隱有成為「爛片平台」的嫌疑。 【不弄玄虛的大自在】 《禁閉島》給我的第一個驚喜,是它非常直接,不故弄玄虛;而後者,正是近年來「懸疑驚悚」這個類型讓人「審美疲勞」的根源。確切的說,懸疑片的質感不在於那種突兀有如上帝之手般情節轉折的多少,而在於那種緊張的真實感覺。 一般而言,「故弄玄虛」式的懸疑驚悚片,都會在開局的時候故意營造平靜、正常的氛圍,編導會竭力掩蓋洶涌的暗流,好在影片後半段集中展示來使得觀眾措手不及。只是,這種手法用多了,如果觀眾事先知道影片的類型,就會通曉其中的慣用伎倆,那麼那些故弄玄虛的小手段就不成為秘密了;也就是說,編導越是卯著勁製造前後氛圍的對比、事實真相的差異,反而越是符合影迷們的猜測;而一切懸疑的根本要義,就在於打破觀眾的預期;這在觀眾都已熟悉「故弄玄虛」模式的情況下,基本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於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成為在新形勢下打破觀影預期、重新製造懸念的唯一途徑。只是,這需要勇氣,更需要能力;因為「反故弄玄虛」意味著不遮遮掩掩,純靠事件說話,如何讓觀眾的神經時刻保持緊張、且不會過度緊張以至於麻木到無法欣賞其中必要地轉折,這對任何編導都是個巨大的挑戰。 幸好,站在《禁閉島》劇本與影像背後的,是馬丁斯科塞斯同志。在很多影迷的印象中,他是被頂在聖殿上令人崇拜的宗師級人物,一部分影評人早就迫不及待地冠之以「電影社會學家」的頭銜,以為如此就可以概括老馬一生的電影理念。個人以為這有些扯淡。斯科塞斯本人在現實中遠不如他作品背後的形象那般宏大肅穆,這當然不僅僅是指老馬那「短小精悍」的體格與身板,而是指他的性格與對作品風格的追求,其實是非常活潑、有時候甚至是頑皮的。他在《禁閉島》中的玩法,和他掌控《美版無間道》的方式,其實是異曲同工的,那就是:看似不按規章的隨意出牌,實則是在更高層次上對電影元素的自由而巧妙地運用。所謂大師境界,就是「從心所欲不逾規」的境界,「從心所欲」是不拗於包括自己在內的前人的成規,「不逾規」則指的是所有的變化又始終是符合電影與觀眾互動的基本原理。 【向希區柯克致敬的嚴肅玩笑】 具體說來,老馬在《禁閉島》一開始,就向觀眾表示:這事情不簡單,肯定有不少貓膩,您就等著看好戲吧!也就是說,他並沒有故作鎮靜地誘使觀眾進入一種放鬆的情緒、隨後用轉折來給你一個驚嚇,而是一開始就大張旗鼓地囔囔,等於是直接告訴觀眾——我就要嚇你了,而且接下來我要不斷地嚇你!按照常理,這種「事先張揚的驚悚事件」是不會有多少懸念的;可事實是,《禁閉島》是本人近年來看過的唯一一部從頭到尾都比較緊張的電影,那種每一刻都很精彩的感覺,讓人覺得既實惠又過癮。 既然已經懸念的感覺已經「事先張揚」了,為什麼還能「精彩」呢?不少影迷這時候可能會聯想到希區柯克的懸念理論。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是,希胖子認為那種「不知結果如何」的懸念不算厲害,「已知結果卻不知結果如何發生」才算真正抓人的懸念。可是,以上這兩條,都無法套到《禁閉島》的頭上。因為,老馬在本片中玩的,是以上兩種方式都沒玩,但同時卻達到了二合一的效果。 聽著有點玄不是?這當中的訣竅,就在於老馬最先展示的緊張感覺,其實和故事情節無關,他壓根就不是在透露與劇情發展相關的東西,所以和故事結果完全無關;可以說,老馬從一開始就純粹是在撒著歡兒玩表現手法,只是因為大眾對懸念驚悚片整體結構的思維定勢,才會以為他是在嚴肅認真地講故事,因而才會上當,從而在觀感上同時產生兩種效果,一種是「不知結果」的茫然,另一種是「不知過程」的期待;更為奇妙的是,這種難得的雙重懸念,還同時扣住了一般觀眾與資深影迷,讓他們在各自的認知軌跡上還都保留了這種雙重懸念,這就遠遠不是工匠級別編導所能達到的了。 正由於全片故事細節以及演進方式,都是老馬交織懸念的一部分;為了保持這種懸念緊張的完整感覺,最好是對劇情隻字不提;所以,這里無法就具體情節進行分析。不過,可以從經驗的層次,來描述一下影片對於不同觀影人群而產生的懸念效果。對於普通觀眾而言,因為對於電影的注意力首先是放在故事情節與人物身上的,所以當影片一開始就給出一個主角們出場的理由時,觀眾會以為已經知道了結果、但不知道這個結果是如何發生的;更何況,影片提示的這個「結果」在所有角色口中都強調「匪夷所思」,這就更令這些觀眾好奇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同時,與情節演進的假性提示相反,觀眾對主要角色命運的發展是茫然的,不知道最終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在他們身上。 對於資深影迷而言,他們在關注故事與表演的同時,可能會留意編導在電影語言上的一些技巧。如此一來,他們多半會發現,一方面,老馬在懸念基調上的「事先張揚」顯得有些詭異,這當中肯定隱含了什麼玄機;另一方面,影片開局對緊張氣氛的營造,似乎過於「用力」了一些,好像彈鋼琴時每敲一次琴鍵都使出吃奶的勁似的——這過於輕佻,過於明顯,不太像是老馬這樣宗師級導演應有的沉穩手法。如果不是老馬突然脫線,那隻有一個解釋:他是故意而為之,是為了誘導什麼,隱藏什麼:「誘導」有經驗的觀眾得出錯誤的結論,「隱藏」自己看似過於嚴肅實則電影頑童的本質。可以說,老馬非常「邪惡」地利用了資深影迷自詡淵博的觀影經驗和多疑好猜的德性,布置了一團斧鑿痕跡過於明顯的迷霧、讓觀眾們沾沾自喜地放鬆了警惕,以為老馬其實很老實,結果卻發現他卻再狡猾不過了……換句話說,可能連資深影迷也不清楚老馬可以狡猾如此,他們知道老馬高明,卻不到最後不會明白老馬的高明之處在哪。 【老頑童的實力與趣致】 如果考慮到普通與資深影迷之間觀眾群的更多細分,以及不同人對兩種懸念的感知能力,那麼《禁閉島》所能產生的感知效果的組合就更令人眼花繚亂了。問題是,難道老馬的原意,就僅僅是創造出這種萬花筒般的效果而滿足自己玩弄觀眾期待的惡趣味么?顯然不是。 老馬對於電影的掌控力,表明了他的「姿態」可以是戲謔的,其「手法」卻是純熟到無懈可擊,這就是俗話中那「信手拈來,了無痕跡」的境界。這個可以從局部細節、與全片手法的邏輯兩方面來體會。從細節上說,這部電影給人以「很電影」的感覺,用大白話說就是每一個具體的技術細節,都可以作為電影專業學生們細細咀嚼的對象。光影的運用、場景的調控、機位及視角的變化、色調的心理暗示、乃至視覺特效的運用,都有一種獨特的、難以具體描述的質感。這種質感,迥異於工匠型導演亦步亦趨小心鍛造,這是真正在電影王國里錘煉、積累到飛升階段後在天堂里隨意揮灑的結果。老馬在這些細節里沒有刻意裝清高,更沒有賣弄高難度,他甚至在大多數時候只是津津有味地把玩一些可能被半調子導演視為「俗套」的手法;但是,俗套能玩出風韻來、甚至能以假亂真,這就是影迷的福音了。我在看完電影之後再品味那些細節,仍然有一種忍不住想相信、想陷入那些畫面去的感覺,傳說中的電影「魔術」,就是如此吧。 有一部分影評認為老馬的影像語言,強悍歸強悍,終究「目的性」太強了,顯得過於迫不及待,不穩健內斂,以至於反而落了下乘。他們舉例說,片中的音樂、光影空間處理、乃至演員表演,都有「過火」的嫌疑,遠遠達不到希區柯克玩弄懸疑的那種優雅風度。個人以為,這幫人要麼是選擇性失明,要麼是壓根沒看明白老馬想要表達什麼。如前所述,影片的絕大部分,有種故意而為之的味道,這本身並非什麼秘密,人老馬是擺明了給人看的,為的是配合影片主人公的「某種狀態」(這種狀態您得看完電影以後才能公布);說白了,那種「牽強」的味道,正好是體現某種「主觀視角」,合理與否,只有從全片情節發展邏輯的角度來解釋,才能得到正確答案。 想通了這一點,再回過頭來看影片,那影片整體、從細節到結構的過渡與變化,就不僅僅是「功力精深」,而是有了更多的趣味性。你會覺得以老馬如今的地位,還能擁有如此新鮮的活力,實在是影迷們的幸運。別的不說,有心的影迷不妨跳出具體的故事情節,而關注一下影片不同場景的含義,會發現不少與老馬「身份不符」的B級類型片經典元素,從納粹到監獄,從瘋子到天氣,乃至場景的建築結構,都可以指向歷史上成名的眾多B級片。原著小說里這些元素感覺並不明顯,但被老馬這么有意無意一放大,就變成那「信手拈來」的一部分了。 【攻心者為上】 當然,驚悚片懸念玩得再出人意料,歸根結底還是應該關注人物的;如果不能讓觀眾產生心靈情感的糾結,那些懸念的產生過程很快就會被忘記。個人覺得,這也是近年來懸念驚悚類影片日漸空洞的原因之一。《禁閉島》則不然,在所有的技巧手法背後,老馬沒忘記實實在在地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事實上,所有主體情節的演變,都只是為了揭示主人公內心的糾結,而這種糾結所包含的情感力量,相信看過電影的人都會難忘的。 而這種情感的力量,自然是離不開演員們張力十足的表演。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真實」來評價其中的絕大部分表演,但這某種程度的「不真實」恰恰是「更符合」影片故事的基調。片中所有演員都極好地把握了這個平衡,特別是當觀眾知道最後結局再回味影片前段的一些表演細節時,會更好地體會到那微妙瞬間所展現的神乎其技。 可以預見的是,本片肯定會得到比較兩極分化的評價。但個人覺得,如果能夠對影片理解深入一些的話,應該是能更多地體會到該片的妙處的。老馬的玩性也許不如昆汀那麼明顯,但這種悶騷而自得其樂的玩法,恰恰只有大宗師才能玩得出來。

㈢ 求 電影《機器人9號》 影評

動畫開始,科學家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們的世界已經毀滅,但是生命還需要延續。可惜,9醒來的時候已經沒有人類的。那什麼生命的延續?
我看了點宗教對靈魂的解釋,大概就說,我們活著就是肉身+靈魂,也就是生命的存在。當我們看到動畫的最後,也就知道1-9號都是博士的靈魂。
我們稍微注意點就會發現,1-9有著怎樣的意義。
1,易妥協,活著最重要,保守派。
2,探索者。
3、4,求知的雙胞胎。
5,懦弱、膽小。
6,精神家、思想家。
7,激進主義者。
8,強權主義,武力解決問題。
9,希望。
這個是鄙人的看法,可能總結得不怎麼好,當然這9個靈魂的主人始終是個人類,每個人都會有以上這些表現吧。
假如你基本認可這些,那麼我在這多YY下。這1-9代表著人類在那段時期的過程。
還記得最後博士回憶說的,剛開始發明那個「紅眼」是想造福人類的,可惜被戰爭狂熱分子所看中,用於戰爭,最後導致全人類的滅絕。
ok,我們再看看1-9的意義,想想看是不是他們出現的順序跟人類當時的想法有些相識?
1,博士的發明被惡意發現並打算用於戰爭。他選擇了妥協。
2,剛開始這些機器被探索性的用於戰爭,然後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3、4,戰爭上的成就,人類對知識的好奇,使人類盲目的發展有缺陷的科技,應該說發展到了頂峰,完全讓機器代替人類來完成任務。
5,機器脫離了人類的控制,人類恐懼了,懦弱的本性讓人們躲避、逃離。
6,人類的思考。機器與人類有什麼區別?機器沒有靈魂,沒有人性。上帝給予了生命於人類,人類自己終結了。人類是不是應該讓生命繼續?
7、8,另一部分人站起來給與反抗,想奪回人類的領地活著說是生存權。
9,希望。影片說靈魂,我到認為是人性,這個是1-8沒有的,那就是hope
9出現的時候也就是代表,完整的靈魂。或者說是人性的全部。
還有點,剛看的時候就在想,既然是機器,那動力在那?相信大家看應該也能想到了。靈魂。
博士給與了1/9的靈魂與1-9,而「紅眼」的啟動也是靠2的那部分靈魂的。
那剛開始的那部分的那個「機器狗」呢?放心影片沒有漏洞。因為後面1對9說了,我們等他們自己停下來,也就是說出了「紅眼」其他的都是有限的動力的,或許「紅眼」得到了那幾個靈魂就能永生了吧。
其實我看到後半的時候我就想,之前博士不是說機器致命的缺陷是沒有人性嘛,那假如1-9都被吸收了是不是「紅眼」就會有人性了?
可是影片沒有給出答案,只是知道吸收的靈魂變成了機器的動力罷了。
寫到最後,我還是說說我對這部影片主題的理解吧,不是拯救生命,而是保存那上帝賜予我們的靈魂,或者說是人性吧!

㈣ 急需《暖》的影評

影評:《暖》

流淌在心底的溫度

一:

霍建起導演的電影作品特點很濃,基本上自成一派,就是恬淡加清雅,善於製造朦朧氛圍,和那種感染觀眾的文化氛圍及高級情趣等等。具體反映到各自心中,往往比你我想像里的任何藝術片還要讓人看好經他手執導的影片質量,以至由衷地信賴導演的美譽度和別的方面。

比如《那人那山那狗》、《生活秀》、《暖》和最近的《情人結》,慕名依舊,拍攝痕跡仍保持獨行風格與唯美的運鏡,水準不但沒因創作力想像力自然下滑反而順其直上,輕車熟路,一種升級習慣,手法也愈演愈濃。在分別觀賞幾部代表作後,我更滿足於對自己貫來支持對象的盼望主張,還捎帶因欣慰滋生出一些眼光有選擇正確的穩准感,稍頓,小喜,既而繼續追隨打探,搜集掰析。

《暖》於前年底攝制完成,去年底在東京電影節上獲金麒麟我才聽聞消息,如今時隔三年。

二:

清楚記得那天,倒回今年二月初的一個無眠里,如常,照例迎接厭倦襲來,上網逃避,瞎逛,漫無目的點擊著網頁,突閃靈犀,用搜索引擎查找關於霍導影片的任何消息,查詢結果卻多是些《暖》的獲獎喜訊和劇情簡介,還有劇照,海報等等。通過資料了解到部分淺顯議論和主角形象若干,然後把原著小說《白狗鞦韆架》用大半夜看完了,小說很悲,透著當下深夜的寒,令人不忍。第二天起早我便瘋狂地穿梭於半座城市間,焦躁毫無累欲的逛音像店找DVD,三步並作兩步,生怕晚進門一秒種就會遺失付錢的機會,急走忙尋。

小說作者為莫言,或應該劃分成小小說,因為短暫,徒具四章,只簡單地構成一個故事中情景的必要幕幕,包括組織主題,女主角命運轉變的伏筆,撩痛人性的細節描寫與戲劇化的結尾設計,字里行間外露著無情與故意傷心,把原本美好的戀愛活活沖突成驚痛立意,閱覽過程中就不免讓人揪著擰著地慨嘆世界源何苦多了,文字在此顯然要比影象更猛,更加虐心。

電影劇本由霍建起的夫人秋實改編,很明顯,從大眾口味出發,有意照顧了某些觀眾的審讀承受力,遂將小說中殘忍的類似人道毀滅的一些描寫淡化處理過,並適當添入女性特有的細膩,演變成各種溫情脈脈的元素在影片中穿插,五次修改後的劇本對比小說原著,不乏巧墊枝節,轉折甩尾,渲染柔化,及建造意識的順理成章。

三:

罷了小說,電影如此這般。

男主角井河的扮演者是郭小冬,女主角暖由李佳飾,兩位新人。啞巴由日本籍演員香川照之擔當,既巧妙避開了語言限制還迎合了日本投資方。原創音樂為三寶,旋律樸素配器隆重,聽出許些《我的父親母親》的熟悉,交響樂隊用在農村題材里,化腐朽為神奇。

拍攝地選址江西婺源,如其他農村題材的影片基調,淳樸故事加秀麗風光,用畫面標志著官能直覺,誘人享受直到每個鏡頭,徽派建築,窮街陋巷,黃牛背,戴斗笠的鄉民,竹橋,蘆葦葉,淡淡的土黃,還有電影里時時散發出的一絲哀傷,冷在心底,揮之不去,感染全身,在嘴邊,在胸角,聞得見,是故鄉的味道。

井河與暖是兒時夥伴,井河暗戀暖,素生情縈,而暖對井河僅僅是在漫長友誼中萌發了些對愛情的淺層好感,舉棋不定,同村的啞巴也喜歡暖的漂亮善良,卻自知配不上。村裡來了縣城的京劇演出團,暖傾心於英俊的小武生,並將全部夢想寄託在小武生空口描繪的未來里,遙盼著幸福之外。小武生離開後無聲無息,暖初嘗先拋棄人再被人拋棄的痛苦,並在一次盪鞦韆時跌落,意外摔斷了腿。暖回心轉意善對井河,井河舊情不改,答應去城裡念完大學後回來娶她,但整整十年,三封信,井河藐無音訓,暖被身邊啞巴無時不刻的細微關心感動,也難堪於殘缺之身,最終嫁給了啞巴。

這一等就是十年,也許,一生。

十年,三千日,飛逝如常,曾經的青梅竹馬早已各謀家計。井河回來了,受村民委託,幫長輩私忙。事畢妥當,臨行至橋頭時,竟不期間與暖偶遇,面前的初戀對象卻被現實磨列出寥寥不遜,邋遢世故的性格,嘿嘿然,樂觀主義,或說小村婦,令井河冰心徹骨,像眼睜睜看著年少時美麗的夢在眼前變噩變醒,變成真實得難能接受,難過難忘。暖那因勞累而蒼老憔悴的臉和幾句似答又避的搪塞問候,刺激著井河每一根與回憶關聯的神經,使他欲贖回心靈的罪,償還一句拖欠十年的誓言。

登門拜訪,暖似乎沒有對生活現狀不滿,與啞巴維持不冷不熱的水平日子,平靜地接受消沉,在命運前磨滅頑列,心如止水,冷眼旁觀。喜在夫婦倆養育了一個同母親般美麗無二的女兒,沒有遺傳父親的生理遺憾,福氣平均地施捨給她幾絲慰籍,一個快樂理由的表面。井河想補償,徒勞無功,因為已經欠下太多,情債還不起也必須絕口不提,像任何龐大的悲劇降臨時只求挨過,不敢反擊,默默盼望傷痛越小悲哀越少,時間此刻一樣,但流速慢得出奇。

記憶閃回。曾經天使般能歌善舞,如今落魄得計較生活短長,感傷如影隨形,擬人化發動,聚眾似的糾集周遭所有力量,催人動容。暖寡學但同樣建立過夢想,同樣因年輕的清高氣傲,早早把心寄往村外的活色生香,小武生背棄愛她的惜辭,另井河舊情又有所往,也許,多半同情。井河臨走前予暖盼頭,許諾她一個等待的期限,但城市的大學生活繽紛異常,割斷了殘留在她身上的全部牽掛,經不住考驗。井河畢業結婚,自謀一面天,自私的代價,讓暖認命。

相隔十年的聚首終將道別,啞巴瘋了樣讓井河把暖領走,暖沒有像井河曾經對自己那樣的背叛伴侶,轉身推著啞巴走回後半生的路,迎接一成不變的平凡。井河補償給丫(暖的女兒)又一次應允,等丫長大後要接她去城裡念書,彷彿圓曾經對暖的雙倍虧欠,這次,他保證不會食言。

難忘當初,初戀的懵懂還是承諾的責任,都隨光陰遷移虛立得脆弱不堪。世間繁冗的愛恨,多在普通隨常的片段內重復表現著,何止影片中女人對生活的無奈與掙扎,就如同影片結尾的畫外音:學會彌補之法對當事者的良心來說,他是幸運的;自己不忠於賦予她的真誠與執著等待,被暗戀者代替履行了,對她被迫降低的要求來說,她也是幸運的。

女主角的名字也是電影的片名,《暖》,微笑中我肯定到那一脈流淌在心底的溫度。

㈤ 求《小武》的影評

(1)、愛與微笑的時節

--評賈樟柯的影片《小武》
法國:夏爾.戴松
翻譯:單萬里

原編者按:《小武》曾在1998年柏林電影節的青年論壇上放映,然後它又參加了其它一系列的電影節比如說薩拉熱窩電影節(有關情況參見《電影手冊》第528期。)在剛剛結束的三大洲電影節上,該片獲得了大獎。很少有一部影片象它那樣給人以如此充滿生命的力的感覺--在這部處女作的背後,是一位曾經在電影學校學習的28歲的年輕導演,他的創作手法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采訪賈樟柯,談論他這部標志著中國電影活力復甦的影片。

小武:手藝人/小偷

在一輛公共汽車里,小武在冒充警察拒絕買票之後,偷竊了鄰座的錢包。影片的鏡頭從小武的手切換到這輛正在行駛中的公共汽車的前方景色,在汽車的前擋風玻璃的正中間,庄嚴地供奉著毛的標准像。

環境已被交代:一邊是已經逝去的權力象徵,一邊是毛之後的中國。通過和這幅靜止的過明肖像反打鏡頭,同往日的生活方式形成對比--售票員對這位乘客這種拒絕買票的荒謬行為保持緘默,這種放任自流的態度,使人感到一個遙遠的體制的代表和一個違反其原則的主體之間,在時空上的距離被拉近了。這預示著小武和公安局長之間的關系--局長知道小武的違法行為,並試圖規勸他改邪歸正,以免他這個當公安局的在不得已情況下將他抓獲。這位好心人對小武的規勸與其說更多地是出於一種新家長式的慈愛,倒不如說是想迴避自己的處世矛盾被進一步激化--一種存在於他所生活於其間的現實世界中每日實際所見和他那身公安制服要求之間的矛盾。

作為罪犯,作為一小偷,小武的扒竊行為並不僅僅是由於生活所迫或者說是由於生存需要--影片的導演避開了這條便捷的途徑,盡管這樣描寫的話會使人產生對主人公產生好感。在金錢成為社會機制的基本動機和社會表象的實質性調節器的國家,小武可以說是這種社會現實的產物。金錢統治著今天的中國,而小武又被這一原則所統治。因此,以什麼樣的名義來逮捕一個被宣傳犯有違法行為的主體,當一切表明他是這種規則的產物--這種規則廣泛運動帶來的產物?透過小武和公安局長之間的微妙關系,影片導演瞄準了當前體制的悖論,這種悖論迫使其代表在社會邊緣遏制其在權力上層所注入的活力。

在許多國家裡都存在著兩種類型的犯罪:一種是上層的犯罪(譬如小勇,他曾是小武的親密朋友),即受尊敬的體面人,被樹為楷模;另一種是底層的犯罪(譬如小武),被有失公正地懲戒,盡管一切都表明這兩種類型的犯罪在實質上並無二致--本質相同的原則被運用於不同的社會階層,區別僅僅在於社會地位有別,生意數額的大小。

這種使公安局長富有人情味的矛盾,即他作為一名社會觀眾和應該扮演的執法官角色之間所遇到的矛盾,並沒有在所謂現實復雜性的名義下把影片的情節線索搞亂,或將觀眾引入歧途。相反,《小武》的藝術感覺是非常敏銳而准確的,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導演就像針炙大夫在治療中不斷地調整行針線路那樣,不厭其煩地調整著這種細膩的感覺,開放而流暢,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反映當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縮影。《小武》能夠給人帶來如此非同凡響地洋溢著生命活力的豐富感受,還得益於影片高超的錄音藝術(中國小縣城的街道,街道上的行人,馬路上看熱門的人群),以及手法的不拘一格和人物形象的精巧細膩--形式不再是鮮艷奪目的衣裳,包裹和窒息著一種事先已被觀察和剖析的現實,而是展現這些觀察結果和繼續這種剖析的有力手段。

嫁接與新枝
作為一個慣偷,小武暫時中止偷竊的結果只能是朝向再次重蹈覆轍--影片的中心情節明顯地由三大塊組成:被背叛的友誼;對情感的渴望和落空;跑回家裡躲避……這是一出表現最終在劫難逃地遭到拋棄的戲劇--一次朝向主人公存在意義上虛無的命運流程。

小武在光天化日下行竊時被當場抓獲,被一名警察帶到一個看似不大可能的地方。起初,人們以為,這個地方是一個住家:警察讓小武在沙發里,他的身邊還有一個小孩。直到好幾個警察從裡屋魚貫而出,影片才向觀眾表明:此地並非住家。這種感覺上的距離並非是由於影片作者對中國現實的無知,而是來自他以謹慎的斷襲所處理的場面調度。在這個地方,小武既被善待又遭虐待--他人好蹲在地上忍受著被銬在摩托車輪上的屈辱,那名警察過來為他打開了電視機,本意是想讓他得到消遣,沒想到結果卻是讓他再次蒙受了羞辱--他不得不觀看著電視里正播放的有關自己的被捕的報導,以及一個同夥坦然地在鏡頭前所發表著的無情言辭。通過這個奇特的地點,濃縮了影片的兩大主題:看熱門的人群和電視機(2)。

臉貼著窗下班的居民們觀看著房間里正坐在椅子上的小武--盡管在實際不的場面調度里被拍攝到的他們正在圍觀拍攝現場,看著正在拍攝他們的攝影機的鏡頭。但是,這些圍觀者們此刻並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實質--他們只能在最後完成的影片發現這一點。

影片開始的時候,人們看到當地電視台正在拍攝一個有關小勇的節目,他是小武童年時代的親密夥伴,曾經也是個小偷,現在做上了倒賣香煙和有關女人的生意--電視贊揚他是一受人尊敬的企業家,卻在最後嚴辭譴責了小武罪行。一切表明:電視不再只是傳播信息的手段,而已經成了社會仲裁的工具,它以維護強者伯殷勤僕人的姿態刻意選擇某些主題,而將其它主題剔除在外。作為中國現實日常景觀的電視機在影片中頻繁地出現,正是由於電視機的作用,有關小勇和小武的有關報道在遠距離的剪輯中產生了結構上的關聯。

電視機也是把小勇和梅梅兩條線索聯系在一起的鈕帶。梅梅只是一個歌女,在一家卡拉OK--一種軟性封閉歌廳里工作(這也是一個很奇特地方,一個很難讓人搞清楚的地方:在這里,顧客可以在一間特別的少=沙龍里跟一個姑娘共度一段時光)。小武原來相信自己能夠被邀參加朋友小力的婚禮,當得知自己被拒之門外後他深感失望。被拒絕的理由是:他狼籍的名聲會暴發戶小勇臉上抹黑--小勇不僅找借口拒絕他出席自己的婚禮,甚至拒絕接受他送來的禮物--一迭鈔票,他不無虛偽地指責這些錢來路不明。這樣一來,小武受到的損害變本加厲。

心情陰郁的小武指責梅梅沒有盡到歌女的職責。梅梅只好為他的性格承擔責任--歌廳老闆為了平息事端,迫使梅梅陪伴小武直到天黑--這段閑遐時光構成了影片中最美妙的段落之一。這里暗含著一種不易察覺的隱喻:此時的情景已被精確地規定,人物之間的契約關系也已經確立(歌廳老闆/嫖客/歌女),一切表明一場犯罪眼看就要發生,但偏偏事實什麼都沒有真正發生。小武跟梅梅一起散步,他現在有有是時間,而在這段時間里,梅梅是他的囚徒--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和這個空間里,梅梅是屬於他的。正象我們看到的,小武顯得非常拘謹,他並沒有真正享用她。在這段時間里,小武不很清楚自己究竟該做些什麼,只是一味地由著梅梅給母親打電話,陪著她上美發廳去做頭發--正是抵禦這個規定情景所要求他做的一切的過程中,這個年輕人產生了愛情。作為這個規定情景里的導演,小武付錢給梅梅讓她在一部影片里和自己共同度過一段時光--他完全可能愛上她的,不必有一個事先精確地寫好的劇本。愛情驅使小武設法來到梅梅的住所尋找她。他要梅梅的床上同她肩並肩地坐在一起--這是一個用長鏡頭拍攝的異常優美的場面,自始至終伴隨著縣城裡各種噪音的節奏。小武對梅梅的愛可以歸為兩點:他需要這種有人相伴一起歌唱的時光(年輕人在長時間地抵禦了這種誘惑後決定來找她);他需要這種能夠使自己臉上綻開微笑的時光。

水澆園丁(3)
當小武在縣城裡閑逛的時候,人們強烈地感受到了一種環境間的親近感。這得歸功於影片的攝影,在鏡頭前熙攘往的群眾演員自行其事,彷彿根本沒有意識到正在拍攝他們的攝影機的存在,這就如同盧米埃爾影片里中的人群那樣,也跟雷諾阿拍攝布杜(4)在塞納河畔散步時所採用的方式一樣--故事跟隨著這些人群一起展開,甚至使人感到即使沒有這個故事生活也仍在繼續。小偷的故事需要在他周圍有這種真實的環境,同時也需要有一種不在場的事件氛圍--這對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是絕對必要的,因為這使人們感到這座城市的運動並不是由場面調度所安排的,它從屬於這座城市自身。這種難得的幸運的偶然性是《小武》這部影片的魅力和全部力量所在--人們在這種行雲流般動盪起伏的調節中,感受到的正是這部影片隱秘行進的美學軌跡,因為人們和看熱門的人群一起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這些人群沒有懷疑攝影機的存在或假裝不知道它的存在,他們把臉貼在窗戶玻璃上,直到最後他們只看攝影機。

不應該忘記鏡頭的節奏--視覺和聽覺的內在顫動:同期聲、靜場和鏡頭內部音樂的奇妙混合。正如影片中一個這樣的時刻:攝影機正面拍攝站在後景街邊的小武,前景處大街上的過往行人不時將他檔住;他順手偷了正從他身邊經過的一個小販的一隻蘋果,隨後這個販又不慌不忙地折了回來,再次出現在他面前,但僅引而已,鏡頭到此結束。這類與主要動作的相對應的悠閑時光,是以固定或移動的長境頭,或是以剪輯和省略的手法來表現的:梅梅在院里里往水壺里接水,待到背景上的流水變成無聲時,切入開水沸騰的鏡頭,水蒸氣掠過梅梅睡眼惺松的臉龐……接著是小武來了,我們只是影影綽綽地看到她旋轉的側影,而他的整個身體始終沒有正式進入姑娘的畫面里。

不提影片的結尾就無法結束對這部影片的評論。

公安局長押解著被手銬銬著的小武在縣城的街道上行走。途中他為自己順道去辦點事而隨手將小武銬在了路邊一根用來固定電線桿的鋼索上--攝影機先是用近景拍攝由於被這樣當街示眾而感到不自在的主人公,接著,一個全景突然意想不到地展現出周圍的人群--他們並不知到自己是否有僅呆在那裡參與影片的拍攝。這使人想起《布杜落水遇救記》中主人公被溺的場面,雷諾阿毫不猶豫地在這個場面里臨時補充了正聚集在橋上圍觀影片拍攝的人群鏡頭。

在《小武》結尾處的這個場面里,有的人因為意識到自己正被拍攝而感到驚訝,於景離開畫面去做自己的事了;與此相反,有一個年輕男子正眼看著在拍攝他的攝影機而沒有假裝在看小偷--這樣就置換了故事和觀眾之間的關系,通過這種使人意想不到處理,讓觀眾突然感到自己也象小武一樣被尋奪了自由而暴露在畫面之前。這個具有強烈震撼力的場面正是一種隱蔽的美學線索的必然發展結果--在《小武》中,人們時而完全忘記了拍攝機的存在,時而又強烈地感覺到它的作用(例如結尾)。不用多說,在各種情形里攝影機以不同程度的謹慎在進行工作,或因復原現實而將自己隱藏了起來,或因嚴格的場面調度而從容不迫地被人感受到它的存在。

攝影機的存在是為了被忘記,而它被忘記是為了更好地存在。使《小武》產生這種生命活力的感覺,來自記錄在每一個鏡頭中的內在博動。這既不是電影的騙局(一種沒有攝影機的現實)也不是電影的幻滅(一種僅僅記錄現實的機器),而是將觀眾與無法縮減的雙重確認(即對生活和電影的確認)聯系在一起的雙向運動。既然我們承認不能僅僅滿足於對拍下的原始現實進行重建,那麼,電影中真生活的印象究竟來自何處呢?我們可以認為,它來自持久的拍攝過程中因攝影機的存在而產生的動盪感。觀看影片《小武》時,這種預感是十分明顯的。

注釋:
(1)本文原發表於法國《電影手冊》1999年第1期,經作者同意,現譯成中文。作者夏爾.戴松(Charles Tesson)為該雜志現任主編。原文題為《Le tempsd' aimer ,le temps de sourir》,直譯為《愛的時節,微笑的時節》,為了漢譯的暢曉,故作現在的調整。副標題為譯者所加。--譯注

(2)正由電視機,出現了們第一次聚在街上看熱鬧的場面(即那個街頭卡拉OK的場面)。---原注

(3)作者借用盧米埃爾兄弟的那部著名影片作為本節的標題,不僅因為他在本節里將《小武》與盧米埃爾的影片作了對比,也還因為《小武》結尾獨特的視點處理--「被觀察的觀察者」(賈樟柯語)。在法語中「被觀察的觀察者」應為:「I' observrateur observe」,與「水澆園丁」「I' arroseur arrose」(直譯為:「被澆的澆水者」)很近似。---譯注
(4)布杜是雷諾阿1932年的影片《布杜落水遇救記》(Bou)的主人公。--譯注

㈥ 電影《監獄風雲》觀後感

昨天在電視上看了周潤發的經典電影《監獄風雲》。

拍攝於上個世紀90年代。。主演梁嘉輝。周潤發。。

講述了梁入獄在監獄受到科長和監獄老大的欺負,結識了發哥,發哥處處照顧他

可科長總是陷害他倆。。最後發哥殺死了科長。。。

影片告訴我們忍一時,風平浪靜

退一步,海闊天空

片中打鬥的情景讓我歷歷在目。。

至今難以忘卻。。。

希望大家觀賞這部周潤發的經典電影《監獄風雲》

最經典的當然還是他主演的《英雄本色2》《喋血雙雄》

不說了,期待觀眾去看!

「人生於世上有幾個知己多少友誼能長存今日別離共你雙雙兩握手友誼常在你我心裡」,《監獄風雲》、《監獄風雲Ⅱ逃犯》都以「友誼之光」這首歌以及「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人牢記。
兩部《監獄風雲》的監獄科長由張耀楊、徐錦江飾演,兩個讓人咬牙切齒的混蛋-張耀揚和徐錦江,一個被咬了耳朵,一個被捅瞎了眼,叫人不寒而慄,但也大叫痛快。而兩人的非凡演技,也不得不讓人佩服。

早就想寫影評,可無奈總沒時間,只好先轉幾篇來過過癮,呵呵
ps:本來是奔著看帥哥的心思去的,結果敗在了Ryan和Cyril的兄弟情上啊,Ryan太帥了,Cyril太萌了(還沒看完,但知道Cyril的結局了,已經開始不忍心看了),哈哈哈。下面上轉載的影評。
再ps:Shillinger真是太壞了太壞了太壞了太壞了(無限循環ing。。。)

周末拖著病體(感冒鳥)把四五六季都看了,累死我了,不過挺值得,Ryan和Cyril兄弟倆和媽媽的互動簡直萌死了,好乖好乖啊啊啊啊啊。我的萌點還有Ryan叫Cyril孩子(kid), 啊啊啊,萌死了,他是真的把Cyril當孩子看吧(和我表姐對我的感覺應該很類似,在她看來我就是長不大的孩子)。Ryan為Cyril流淚的地方好多,只要Ryan一流淚,我的眼淚也立馬下來,%>_<% Cyril太無辜了,看的時候一直在糾結,這么單純無辜的人到底該早日解脫還是繼續跟著哥哥在OZ這種地獄受罪呢,直到最後了,Ryan對Cyril那麼不舍的擁抱,Cyril害怕時喊的一聲聲「Ryan」,我的心都碎了。。。。。
劇中扮演Ryan和Cyril的演員真的是兄弟啊,長得好像,呵呵。想想讓他們以這種身份來演戲,可能更能感同身受吧,Ryan的淚應該也是從心底流出的吧,可愛單純的弟弟要永遠離開自己了,自己又要變成一個人了(看O'Reily兄弟的父親對他說「從今後,你也是一個人了」,啊啊啊啊啊,我又心碎了),這種痛苦的巨大是沒有兄弟姐妹的我所無法想像的,不過真的真的非常感人,Ryan每次隱忍的淚水都能打動我,讓我看到他一步步的在崩潰,一步步的邁向絕望,還好有美麗的女獄醫,她的愛還可以支撐Ryan繼續走下去,繼續活在OZ,繼續為或者而努力。
Ryan說過,他不能想Cyril會死這個念頭,他覺得只要這個念頭出來一點,那Cyril就真的沒有希望了,可惜最後還是一樣的絕望,唉,長嘆一聲吧,從實際來講,造成的原因Cyril的悲劇也有Ryan的成分,但看這部劇的時候我真的不能太責怪Ryan(在帥哥面前我的三觀已經不正鳥),可能也是因為這樣,Ryan的痛苦會更大吧。
帥哥Ryan最後改好了,\(^o^)/~,看著真高興,希望他真的能和媽媽幸福下去(雖然我覺得在OZ那種地方,這是不太可能的),我自己腦補著Ryan以後母慈子孝的幸福生活,只可惜沒有Cyril了,唉!
Ryan的媽媽也不錯,對Cyril也很好,但我真希望她能聽從Ryan的勸告,早點離開OZ,那Cyril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當然也有可能是推後發生,唉,那麼單純的一個人啊)。Cyril死前,媽媽的痛哭除了真心心疼Cyril以外,應該也帶著無限的愧疚吧,以後對Ryan好一點,讓那個從小隻能和Cyril相依為命的帥哥不那麼孤單。
花痴一下,Cyril其實也挺帥的,第四季里女獄醫給Cyril看病時的特寫真是嗷嗷帥啊,還有被電擊後Cyril失禁時想像中的自己,嗷嗷,太帥了。
改天再寫,寫的還挺有感覺,果真有感而發啊,呵呵
以上為原創O(∩_∩)O哈哈~O(∩_∩)O哈哈~
以下為轉載
=========================================================================================
拜一下,OZ實在是太強了。
從十天前動念把寫OZ的這篇順序提前到第五後,突然就忙碌起來,加上種種烏龍包括出差時飛機全部晚點,出庭時把原告律師當被告律師等等……連帶算好時間的八周年獻禮半數跳票,直到今天才得落筆。
閑話少說,按照傳統的三句推薦語分別是:「心臟強勁的聰明人的選擇」,「一群時常全裸的帥哥彼此愛恨交織的56集」,以及「做壞事的人,也都是因為寂寞吧」(默……)
HBO:OZ

心臟強勁的聰明人的選擇
先解釋一下一個奇妙的名詞叫做HBO。
自從1972年創建以來,從最初的「與眾不同,領先一切」("Different and First")到現在那句著名的「我們不是電視」,HBO的口號代表著它的核心競爭力:做那些其他人做不到或者不敢做的事。事實上,如果說我們現在仍有原創性的、與眾不同的、需要動腦筋的電視劇可看,有很大的程度是要感謝世界上有一個HBO。

除了在這個台,又有哪裡會認為一個發生了中年危機的黑道老大的人生,是會引起關注的?又有誰敢赤裸裸地展現每集不少於一次的正面全裸、血腥暴力還有種族歧視?事實上,HBO所選擇題材,竟然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從選角到題材甚至到片名,都缺少主流電視網的流行要素。然而,正是那些看起來有些奇怪的劇集,形成了「酷」的品牌及流行:HBO的當家劇集《黑道家族》,已成為可載入史冊的電視里程碑;而《監獄風雲》的主演之一Meloni形容自己的經歷時說,他在街上被70歲的老太太攔住說喜歡他的角色。「那可是個老太太,我真不知道她看OZ做什麼。」正如OZ的編劇湯姆-方塔那(Tom Fontana)在整劇結束時感謝觀眾所說的,「你們讓我相信,世上還是有人喜歡看有腦子的電視的」。

當然,HBO在80年代初走上原創路線,與當時它所面臨的種種競爭和危機有關;而現在,當HBO模式被證明成功後,它也同樣面臨著包括維亞康母旗下的Showtime(《同志亦凡人》)在內的付費電視,以及FX(《盾牌》)在內的有線電視網的競爭。但HBO有一個先天的優勢,就是對創作者的「放任」傳統。它已形成了讓好萊塢最聰明的腦袋在那裡自由構思的場,而能從骨子裡存在這種信任,並不是件簡單的事。OZ的六年歷史,大概是HBO這點特性的集中體現了。

OZ是奧斯瓦爾德最高戒備監獄(Oswald Maximum Security Penitentiary)的簡稱。最初設計時,曾設想以一個最低戒備的監獄為背景,名字也是類似某改教所一類(Club Med)。然而,對角色和觀眾來說幸運(或不幸)的是,編劇是前面提到過的湯姆-方塔那同學。這位同學很多人可能沒見過,不過他的膀子看過劇集的人都不會忘記:片頭,伴隨著風格奇特的音樂,以及被截掉了上下因此看不見臉的囚犯場景,不時插進去紋身的鏡頭,那隻胳膊就是我們編劇大人的。

這位編劇的風格簡單概括是:強悍、變態。OZ之前他為NBC的《情理法的春天》(Homicide: Life on the Street)寫的本子。套用觀眾的話(直譯),就是「每當你喜歡上一個角色,編劇就出來強奸了他」。當然NBC是電視網,所以這只是比喻而已。但到了OZ,情況可就不一樣了。事實上拍攝OZ的時候演員中流傳著可怕的傳說,就是如果你膽敢遲到,下一集你就會發現你的角色被幹掉或者被強暴(……默)。

「豬養肥了就是要殺了吃的」,有這種理念的作者並不在少數,不過像方塔那同學這樣貫徹得這么徹底的也是少見。當然我們要原諒,在長達六年的拍攝中,演員們出各種狀況也是常有的事,而如何又要配合這些演員們的檔期又要把劇情編圓,已經是很大地挑戰了。像第四季拍前半部分時,Kirk Acevedo(OZ中的角色Miguel Alvarez)跑去拍《兄弟連》了,劇情中就寫他逃出去了;然後他短暫地回來一陣後,又跑去拍別的,劇情里就只好安排他蹲禁閉。演員不在的時候他的戲如何處理?有像Kirk這樣拿以前的鏡頭或者單人鏡頭的,也有像Meloni跑去拍《法律與秩序:SVU》,然後就安排他電話連線的。不過享有這樣待遇的人也不多,除上面兩位,還有Em City的McManus(Terry Kinney飾演)外,其他人發生類似情況大概會被殺掉了事吧。
飾演他的演員李-特格森(Lee Tergeson),在此之前曾在電影《驚爆點》里擔任過角色,在OZ之前最為人所知的大概是百威啤酒里的著名廣告語,在OZ之後,他在電視中出現不多,近期在FX台有出現,但是很不幸,他最為人所知的形象還是OZ里的比徹。事實上,直到現在記者們還不時提到他在OZ里的表演。好在現實中的李是個很幽默的人,所以記者追問他是吻妻子的感覺好,還是吻克里斯(克里斯-凱勒,第二季後出現的比徹的情人)的感覺好時,他的回答是,「當然是克里斯。吻我太太可撈不到錢」。啊,另外當然還不能忘記某頒獎時兩人的擁吻(望天)
李的長相,可能不是很多人喜歡的那杯茶,連帶對OZ第一帥哥為何對他情有獨鍾不理解。恩,世界上還是有所謂氣質或內在這種東西存在的,笑。正經地說,李是非常具有表現力的演員。事實上看到第二季以後覺得,如果換了一個更年輕英俊的演員,效果可能反而不好。起碼觀眾會更容易分心。同樣的道理也在《蜘蛛女之吻》中再現,或者像《千面女郎》所說的,(在台上)真正的長相不重要,讓觀眾相信她是如何的長相才重要。更何況,現在我們可以全心感嘆,啊凱勒你這個變態,無論是「無條件的順從」還是「無條件的愛」,你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既然先說了托比,也來說一下讓他倒霉的主要原由——啊,法律之外。弗農-史林格(Vernon Schillinger),監獄號92S110,嚴重傷害罪入獄,OZ里雅利安派(新納粹派)的首領——喜歡雅利安長相的同學有福了。雖然理論上的金發前額已經基本落光,那雙冰藍的眼眸可是貨真價實的。事實上,在第一季的所有角色里,這位是屬一屬二讓人看著比較舒服的。而由於方塔那同學的趣味,OZ的前六集基本都是乾乾凈凈,不見血也不正面展現暴力,包括史林格那層層進逼的精神折磨,也都在微笑和漫不經心中展露。整體而言他屬於那種稜角分明的長相,啊似乎還忘記說,他的身材也不錯。
這位老大還有一點了不起地方是,OZ的主題是環境對人的改變,而如果說比徹是被OZ改變最大的人,這位老兄則基本沒太大的變化。哦當然,他有過反悔,有過短暫和解的心情或善意的舉動,但從最初到最後,這位老兄都仍堅信他自己的理念,無論那是對毒品的不原諒,對雅利安理念或弱肉強食規矩的遵守,還是對家庭的重視。
如果把托比和史林格來做兩個極端,分別定義為1及10(刻度可以是善惡,可以是正常到變態,也可以是菜鳥到老囚犯),那麼,瑞恩-奧雷利大概能落在5-6左右。這位愛爾蘭血統的小帥哥(實際演員Dean Winters是愛爾蘭和義大利混血)被判的是終生監禁,俗話說的二進宮,罪名一大堆,從肇事殺人到被查毒品都有。
OZ就是個微型的小社會,舉凡美國社會常見的力量,如義大利幫、中國幫、愛爾蘭幫、穆斯林、新納粹等等,在其中都有體現。無法歸類的或弱勢群體的如托比,就被歸在另類里。而瑞恩,則獨創了一種生存環境:他游離與各大幫派間,卻又能妥善周旋期間,甚至在關鍵時刻(如第一季末的騷動,和第四季里他和凱勒聯手整走新來主管)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除了比徹之外,他是在全劇中顯露出最高智商的人(或者說,比徹恰恰在很長時間內都被剝奪了展示這方面才能的機會)——直到他為了格勞麗亞醫生親自動手之前,他的手上甚至沒有染過鮮血,對他而言,需要某人消失的辦法有太多種了,完全沒必要用到那種手工勞動。
說來很奇特,瑞恩和格勞麗亞-內森醫生之間的愛情,盡管是產生在醫患之間、生死關頭,盡管他為了她殺了她的丈夫,承認派人強奸她,又親手殺死了那個犯人——盡管如此,方塔那老大仍能讓人相信,這是某一種愛情的形式。閑時想起,如果要瑞恩去愛,除了這一段,似乎也想不到其他的可能。
瑞恩的選角有一點傳奇,因為迪恩-溫特斯是在酒吧里遇到了方塔那同學,然後哥倆兒就一起進了OZ的劇組。沒錯,他的弟弟也就是劇中瑞恩的弟弟西瑞爾(Cyril O'Reily)。他在CSI的邁阿密篇,還有前面提到的李也有參演的《Rescue Me》里都有出演。
看紐約篇的人可能沒有留意,在第5話《One Mile a man》里,邁克和丹尼要從礦井裡上來時,突然來了個陌生人,丹尼就以很顯然熟捻的態度和人家開起玩笑了,跟這位檢察官開起什麼「你是來查我們老闆的勤的」一類的笑話。然後,過了幾話,向來少賣人情的Mac,接受了同一位檢察官的請求,推遲證物的獲取,以至斯黛拉小發了點脾氣……當然,這位神秘檢察官就是我們這里蒂姆-邁克麥納斯的演員了。

今天最後一位,神父雷-穆卡達(Father Ray Mukada)。前面好像說過OZ劇里劇外關系都復雜,除了親戚啊朋友啊路人啊這些關系外,由於方塔那老大和《法律與秩序》系列的總製片Dick Wolf關系很好,所以就出現了兩人共用演員的情況,像史林格的演員在《法律與秩序》里啊,克里斯和迪恩跑去主演《法律與秩序:SVU》啊,還有演神父的B.D.Wong也在裡面軋了一角。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演員有中國血統,他之前成名的角色是《蝴蝶君》(舞台版)。

「做壞事的人,也都是因為寂寞吧」(樂……)

OZ結束後,方塔那同學在接受采訪時曾說過,「感謝你們(觀眾)喜愛這些設計出來並不是為了被喜愛的角色」。

不過觀眾的逆反,以及不那麼出色的作者(編劇)的悲劇經常在這里:就是設計中越是想要被喜愛,越是作為彩頁中心推出的那一位,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上面這句里有我自己的怨念。不過既然自己在《達芬奇密碼》里唯一喜歡上的是某苦行僧小變態……還是說一直以來對這種折磨脆弱肉體以達到精神順從的傢伙都比較喜歡?——說的遠了,回到OZ。

偉大領袖曾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回想一下,OZ里也不是每個人一出現就是「可以愛」的。前面提到的貫穿角色,除了凱勒和瑞恩是只要存在就是正確的外(笑),其他喜歡上大致可以歸結為出現機會多,總有一些時候讓人覺得他的行為或表情,很可愛,然後他的行為也就可以原諒和被接受了。但有一些超過「設計出來不是為了被喜愛」這個定義,幾乎可以認為「設計出來就是為了不被喜愛」的傢伙,比如那位先勾引邁克麥納斯然後又以騷擾撈回一筆的克萊爾-霍威爾同學(Claire Howell),竟然在兩個場景里也覺得她也有她自己可愛的地方了:像她分開史林格和羅伯特-斯比爾(Robert Sippel,監獄號88S510,因猥褻兒童入獄)時,羅伯特說「謝謝」,而她一臉嫌惡的表情說:「工作所迫,實話實說,就這一次,我覺得那個納粹混蛋沒錯」;還有就是她替瑞恩幹掉某人後兩人在路上擦肩而過時她一挑眉毛的表情……恩,好吧,這個可以歸結為她是我喜歡上的那間屋子上的烏鴉(笑)

回到題頭那句「做壞事的人 點點點」,OZ,或是方塔那同學的的魅力之一,就是毫不妥協,絕不道歉,不反悔,不猶豫的個性。許多作者或粉絲,經常壞事在太以自己喜愛的人為中心,難免為他找出許多存在或不存在的可原諒的地方,或者為片中或現實其他人的不理解/不贊成/不喜愛而憤怒。方塔那正好相反。OZ裡面的每個人都有過去,許多可稱悲慘,可是沒有一次,他會把重點放在用這個去開解罪過或過錯上。正好相反。以按理說非常情實可憫的雪莉為例:她的不幸婚姻,她的精神狀態,她認定自己懷上的是惡魔的孩子的瘋狂,這樣的故事, 換一個編劇可能會恨不得把中心舞台讓給她,更會把她最後的走上絞刑架來大寫特寫,以強調第六季最後,借比徹的口說出的那句「每個生命皆屬可貴」。

但在方塔那同學這里呢?我們看到的是她和囚犯的調情,她對神父的勾引,她的不完美,和她個性中並不那麼和「弱者」或是「受害人」相符合的地方。哪怕在最後,在她終於說出了她的過去,讓觀眾窺視到她一絲的過去後,還沒等到同情的淚水泛濫,她轉臉平靜地對監獄長揭發獄警每晚的行為,於是,這場本該煽情的片段以獄警一句,「bitch」結束。

——所以,做壞事的人,也許確實寂寞。不過,寂寞並非跑去做壞事的借口。

OZ中,現存的每種死刑的方法幾乎都被表現,每個走上最終路的人,也都如雪莉一樣,並非無辜,甚至可說做出過令人發指的行為。但是就算如此,當看到他們每個人,掙扎在絞刑架,或電椅,或行刑隊前時,仍舊會想到,死刑是否是必不可免的。殺人償命並不僅僅是中國的傳統,以眼還眼甚至記載在聖經中,只是,正如OZ中所說的,人類是唯一會把自己的同類關在籠子之中的生物;而經書里也確實教誨:你不可殺人。
很多年以前,在看《費城》時,感動與裡面那位因輸血而感染上的AIDS的病人,當律師想要特意把她與漢克斯的角色區分為不同的類型時,她說,「我並非無辜,也非有罪,我只是想要活下去」。同樣的話,套在OZ的上邊,未必一定合適。在世人的眼中,他們多半是有罪,許多甚至是不可饒恕的重罪。所以,當比徹,身為OZ的囚犯中最正常的人,最終代替方塔那說了那句「每個生命都屬可貴」時,他是站在了更高的立場:不是受害者,不是參與者,甚至不是旁觀者。而是身為創作者的方塔那的立場,或換個詞,神的立場——「因為他以陽光照義人,也照罪人」。

Human Nature。現在說到這個詞總有想樂的沖動。然而,這恰巧是方塔那老大想表達的東西。曾經想以許多其他的主題來定義OZ,比如說Love&Peace,比如說「Know thyself」,最終發現,都只能概括其中部分人的主題,而無法概括OZ的整體:正如Em city本身是邁克麥納斯的實驗一樣,OZ也是方塔那老大的一個實驗。在這裡面,他融入了自己對Human Nature的整個理解,而這理解如此復雜,以至OZ里每一想表達的理念,都可能會遭到其他人的反對:修女彼特在對自己選擇的疑惑中,突然因西瑞爾的話而感悟:我們不選擇神,神選擇我們;但當她把同樣的話轉述給凱勒時,凱勒隨口反問,「那麼神沒有選擇的人呢?」而比徹歷經56集的痛苦掙扎,歷經妻死子喪、假釋、重歸監獄,殺人和幾乎被殺,瘋狂與孤獨,以及,並非最不傷人的愛,當他終於能夠恢復正常人的心態對凱勒說,「每個生命都很重要,並非只有你我」時,比徹的回答是簡單一句「狗屎」。OZ里,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重要的感情,愛情、親情、友情、兄弟情,都一一閃耀,又都一一毀滅;幾乎所有重要的維系人堅持下去的理念,宗教、信念、甚至僅僅的自我保存,都有破滅的一瞬間。而在毀滅了一切之後,我們看到的是彷彿又回到原點的OZ。一切都在繼續,正如人類的歷史一樣。

在這樣的背景下,每個人的經歷都有它獨特的地方。正如像那現已濫觴的比喻中所說,每個人都並非孤島。系列劇由於有固定的模式,貫穿主角之間的關系難以輕易改變,所以出現十年不升職的探員;肥皂劇則只圍繞人物,於是在有限人間玩三角四角數不清的角成為必然。OZ的不同,在於它裡面每個人的行動都是在變化著的;如同現實中存在的人一樣,面臨狀況做出選擇,顯露個性不同的地方,以及,變得與以前不同;然而那些變化不會讓人覺得突兀或肥皂劇,或者說,角色有著很好的延續性,以至,哪怕在他們最好的時候,我們仍能看到他們最惡劣的過去。

也許方塔那視角,或者換言之,神的視角,在OZ中最明確的表露就是:這里沒有簡單的善惡存在。沒有人絕對邪惡,或者在扮演惡人。每個人都在做出從他的角度和立場,最理所當然的選擇。所以我們看到史林格的角度,他不認為自己毆打毒販是錯誤,這個態度他從未改變;同樣,他對家庭的重視,也並不就讓他立即成為了一個好人:一知道兒媳的過去,他的懷疑首先就是孩子的血統到底是不是他自己的。我們也看到凱勒的角度,在他的重重謊言,以及謊言所遮蓋的謊言之下,我們聽到了他對於「無條件的愛」,以及「殺死他們身上的自己」,類似自省的片刻。同樣,也沒有人絕對善良。最正常的比徹曾有的瘋狂以及殺戮不用再復述了,OZ中的所有人,包括格勞麗亞醫生,包括彼特修女及邁克麥納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軟弱、犯下難以忘懷的錯誤。而方塔那把他們所有的這些,表現在觀眾面前,並不解釋,也不掩蓋。彷彿是在說:看啊,這就是Human Nature。

而也許,OZ最奇跡的地方就在這里。哪怕是看到那樣的軟弱、無力、醜陋、欺騙和傷害,仍舊覺得,生命無比美麗——並非只有你我,每個人皆是如此。

The End
=========================================================================================

美劇《監獄風雲》觀後感

最近似乎很流行美劇啊,但偶一向缺乏耐心,一連幾季的劇情讓偶總是半途而廢,堅持到最後的少之又少,《監獄風雲》(OZ)就是那難得的其中之一啦。

㈦ 老男孩微電影所表達的主題

我們班班歌選的老男孩,它的那個微電影看你從誰的角度看了。他們有年少輕狂,但慢慢時間流逝,發現以前受他們欺負的男生已經成了富翁,發現自己深愛的女人已為人妻,發現自己短暫的青春還是向現實妥協。一次偶然的選秀又讓他們心有不甘,最後的結局是開放式的,誰也不知道那場決賽是否成功。但我們可以感覺到這次向生活的反擊,青春已逝,夢想永存。

㈧ 《如果可以如果》微電影視頻感悟

1、處來在社交圈中是一種煩惱源,而超脫出來簡直是一場悲劇。
2、厭倦,就是一個人吃完盤子里的食物後對盤子的感情。
3、參加追悼會的程序常常是,先受一次深刻的人生教育,然後大家一起抽煙喝酒打牌。
4、知識是一種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覺得餓的糧食。
5、愛情是會沉底的,在平淡的日子裡,最重要的是經常輕輕晃一晃盛裝愛情的「水杯」。
6、戰爭:用舌頭解不開就用牙齒咬吧!
7、憎恨別人就像為了逮住一隻耗子而不惜燒毀你自己的房子。但耗子不一定逮到了
8、每個人的一生都有許多夢想,但如果其中一個不斷攪擾著你,剩下的就僅僅是行動了。
9、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
10、幸運之神的降臨,往往只是因為你多看了一眼,多想了一下,多走了一步。
11、失敗發生在徹底的放棄之後。

㈨ 關於電影《撞車》的影評 以及反映出的美國文化

我也很喜歡這部電影,但沒那麼好地表達能力,所以只能復制幾篇給你,希望能幫你,給不給分無所謂,反正不是我原創的

影片一舉打敗獲獎大熱門《斷臂山》,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這是一個多線索共同進行的故事,單單看導演有條不紊的把這個紛繁的故事巧妙的串連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功力了。不過看過他的前一部編劇的作品《百萬寶貝》的人應該不會有絲毫的驚奇,因為《撞車》所帶來的震撼與思考,與《百萬寶貝》敲擊人心的痛楚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哈吉斯希望觀眾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不要報著「逃避生活」的目的來度過這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他希望人們都能從自己的內心來檢測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類似影片中的心態。關種族以及人際交往的問題,現在仍然是爭論頗多。哈吉斯利用電影語言,向人們揭示了這種糟糕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由來。選擇洛杉磯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正是由於洛杉磯的城市特點所決定的。多民族文化在這個城市中相互碰撞著,更容易引發新的沖突。為了烘托影片中的思想氛圍,導演哈吉斯將鏡頭中的洛杉磯處理得象一座人間地獄。不過,在影片的結尾的地方,在文化碰撞的碎片當中,創作者還是給觀眾們留下了希望。

Crash是一部以人與人之間關系(或者說人性)為主,以多個同時發生的獨立故事穿插講述為手法,以各個獨立故事中看似毫無關系的角色們之間的聯系為基礎(每個角色都可以說代表一個階級/種族,諸如白人,黑人,墨西哥/中美洲裔,亞/華裔,中東裔等)來反映諸如像種族問題這樣的深刻問題。片名叫"Crash"(雖然有撞車的意思,但對將片名直接以為「撞車」持保留態度),是因為在現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只顧自己的事情,沒有時間關心/關注別人,更不要說另一個階級/種族,我們每天忙忙碌的奔波,很多時間是在汽車這個小鐵盒子里度過的(比較資本主義化的評論),唯一能夠讓我們有機會跟別人接觸的就是當出現交通事故的時候,結尾處大概也是為了應這個主題吧。

歧視到處都存在,尤其是反映在小人物和弱勢群體身上,但關鍵的是你是否歧視自己,有的歧視是表面上的,比如老警察對老黑的歧視,老黑對亞裔的歧視,但更要命的是發自內心的不自知的歧視,比如最後的新警察,表面上和主觀上反對歧視,但內心深處卻早已接受了對老黑的歧視。「歧視」可能帽子太大了,用「偏見」

《撞車》可能會更廣義一些,每個人都有偏見。每一個群體都有stereo type,stereo type在每個人的眼中形成了「偏見」,stereo type是有統計學基礎的,偏見是有道理的,盡管我們應該單獨的審視每一個個體。這部影片反映的人類的本性,不僅在美國,在哪個國家都有,不僅僅是膚色,而存在於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用膚色只不過是更讓人易於理解,而且比衣冠更容易分辨。想一想我們身邊的 例子,都是黃皮膚,還不是有各種「偏見」。我認識個華裔小孩,才3歲不到,在美國上幼兒園,沒有人告訴他什麼叫歧視,但他就是覺得黑人小孩兒臟。

文化差異太大了:種族歧視的問題和生存環境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所以至少在理解電影的人物的動機上肯定會有影響。你不會真正理解那個老傢伙為什麼開槍;你不會理解為什麼要那個導演停車;你不會理解……很多。看這個片子我疼了2次——2次槍響。除此之外,我一無所知。

心靈的碰撞,其實有很多影片是不需要看懂的,被震撼被觸動已經足夠了,哪怕只是瞬間。

這片子最大的問題可能是,故事編得太圓了,太圓潤,以至不夠有力!巧合太多,意外太多,以至太像通俗劇,這些人為的編排痕跡太暴露,削弱了影片在思想上的提升空間。這個問題,在很多美國劇作家和一線導演身上都有,不僅僅保羅·哈吉斯。因為好萊塢的游戲法則是既定的,是要求導演迎合觀眾的,太多的導演習慣於從觀眾角度為出發點思考自己的作品,而恰恰矯枉過正,妥協過多。保羅·哈吉斯的問題在他今後的影片里還會再次暴露出來,作為一個出色的編劇和相當有水準的導演,我希望他在親近奧斯卡之餘,也能夠做些稍稍出軌的事,尤其是在改編《父輩的旗幟》的時候,不要太迎合好萊塢的製片商和一小部分影評人。

本片又是一個每個人都不快樂的故事,導演保羅•哈吉斯在讓觀眾感受到劇中人焦灼心態的同時,也希望觀眾能夠看到人際間沖突的路徑隱伏之處,導演並不激憤,在視覺上也沒有什麼野心,他有意識地平行處理著主人公們的行為,通過並不炫目的電影鏡頭映襯著普通人偶然間生活逆轉的故事,沖突步步鋪陳,矛盾點點累積,在揭示人際間交流和膚色偏見的問題時更注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道德沖突的描寫。雖然生活中時常上演著宿命般的悲劇,但影片還是在努力傳遞給觀眾一種試圖看到陽光時費力掙扎的氣息。

《撞車》 精彩影評
之一:我們以為我們是誰?

GO壇上有人說,Crash是今年最好的電影「之一」,阿步說,Crash好悶,大悶片。XM說,如果說罪惡之城是形式主義的極端,那Crash就是內涵主義的極端,Crash的確是一個大雜燴,這部電影里讓我們震撼的不是撞車,而是種族,文化,尊嚴,人格,親情之間的撞擊,每一次撞擊都擊在我的心中,一下一下,讓人無言以對。

《撞車》電影里的人物,每個人都像一顆珍珠,不是那種光芒四射圓潤無暇的珍珠,而是有著一點瑕疵的不那麼完美的珍珠。隨著電影劇情的發展,一顆又一顆的珍珠被巧合和沖突連成一串,光鑒照人,掠人魂魄。雖然每顆珍珠都有一點瑕疵,但那瑕疵卻替華麗增添了一份真實。

真實,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真實?這個社會,壓力太大,每個人都有說不出的苦,這苦被壓抑被扭曲,反射出來的就是暴躁,激進,叛逆。人性本惡或是是人性本善?這個命題,不會有答案。任何人都有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視於觀察角度的不同。在CRASH這部電影里更是如此,沒有哪個人是絕對的好人,也沒有哪個人是絕對的壞人,每個人都像我上面所說,有著不同的問題,都有著不同的罪惡,但每個人的罪惡都有其行成的原因,都能讓人在感到厭惡的同時在心裡的某個角落升起一絲的憐憫和同情。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真實的反應了人性,反應了人性的兩面性,人性的掙扎。自我的掙扎與矛盾,是另一種crash,這種crash,也許傷害最深。

暴力的警察可以是一個有著拳子之心的孝子,他的暴力是他為父親所苦的發泄。他替父親的遭遇而憤怒,他為父親的結局而痛心,但是作為一個小警察,他沒有力量來改變這個結局,他的力量微弱的看著父親受苦卻無能為力。他痛恨這一切,他認為父親對黑人貢獻了許多,可是父親的貢獻卻沒有任何回報,所以他變成了激進分子,種族主義者。在電影的前面部分,這個警察是十分讓人討厭的,但是看到他與父親的故事後,我對他產生了憐憫之心。他並非沒有血肉,他只是需要發泄。第二天,他在車禍現場搶救前天晚上被他侮辱的女人,他幾乎是豁出命去救她,我想,這除了他的職業原因和人性本善之外,很大一方面也是為自己前一天晚上的行為贖罪。人的矛盾就在於善惡的掙扎,惡意的發泄過後,善的內疚和空虛也許就隨之而來。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在沖動、郁悶、憤怒中,做了傷害他人的事情,表面上看,好像這些人很威風,但事情過後,自我譴責、內疚和後悔,無法言語,無法補救,只留遺憾。

被侮辱感常常是自找的。比如那個每天抱怨種族歧視的少年,比如被洗劫一空的智利老頭,比如那個為了面子寧願受辱的電視導演。在少年眼中,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表明著對有色人種的歧視,他認為整個世界都帶著有色眼鏡,其實有色眼鏡在他的心裡。只見別人眼中有釘子,不見自己眼中有梁木。少年在埋怨的同時,忘記了自己正在做著引起人埋怨的一切。波斯老頭也是如此,懷疑周圍的一切,怒氣沖沖,不相信別人,最後害了自己。電視導演更是如此,為了自己在朋友前的面子,寧可妻子受辱,懦弱至極。他本意是保住面子,但結果卻失去了尊嚴,而且是在自己心愛的女人眼裡,他完全的失去了尊嚴。男人的尊嚴是很敏感的,尤其在心愛的女人面前,他妻子對他的指責對他是極大的打擊,但是我絲毫不同情他,我認為他是自取其辱。第二天他遇到警察時的反應,讓我有點想不通,忽然的勃發,為了什麼,是突然的覺醒,還是長久壓抑的崩潰,抑或是為了救車上的少年?我

《撞車》無法分析,只是覺得人是很難預料的,什麼都可能發生。

電影用很大一塊筆墨描寫了種族沖突和文化沖突,白人想做出平等尊重有色人種的姿態,但卻在心裡歧視黑人,黑人一面警惕著白人的歧視,另一面歧視著亞洲人,亞洲人同時也歧視著其他有色人種。頭尾兩次撞車的爭吵十分有意思,第一次撞車,是亞洲人販子的老婆和南美女偵探,兩個人都罵對方的族裔,歧視對方的種族。片尾的撞車,診所女接待遭遇保險公司理賠員,一個黑人一個亞洲人,兩人一樣的用對方的種族作為攻擊對象。這種現象十分可笑,也十分可悲。這樣的互相侮辱表現了他們的不自信,他們都努力的討好主流社會。只有白人是高高在上的主流,可以說著偽善的話,像個慈善家一樣有目的的施捨自己的平等,只是遇到利益,立馬鑒出真章。就象那個偽善的法官,打著平等的旗號,實際上做著骯臟的勾當。

探長說,人與人太疏遠了,我們都渴望撞擊,只有撞擊才能讓人感受到真實的接觸。平日風光無限的法官太太摟著女傭說,你才是我最好的朋友,辛酸畢露。人與人的溝通並為隨著溝通方式的越來越多越來越便捷而有所改善,相反,溝通變得越來越難,越來越復雜。夫妻的溝通,母子的溝通,同僚的溝通,不同族裔的溝通,都可能對你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人都知道溝通重要,卻不知道,怎樣能處理好這重要的事情。人善於將簡單的事情變得復雜。復雜的社會讓人無法簡單的面對生活。人無法按照善惡標准來做事情,只能按照利益標准來行事。當探長對法官說出唯心的話,當年輕警察將男孩推出車子,他們都無奈的踐踏了自己的良心,我聽到他們心裡的嘆息。但是,又能如何,如果換成是我們,我們又能如何做?前幾日看到有人在談論,如果你是妻子被警察侮辱的那個電視導演,你在妻子受辱的當場會如何做,沒有男人表態,沒有男人正面回答這個問題。我想,答案就在這避而不答中,但是這種態度無可厚非也無可指責。

「你要幹上幾年才會明白過來。你以為你知道你是誰!」老警察對新警察如是說。我們以為我們是誰?

之二:人性的閃亮

撞車,人性的碰擦。是一部多個小故事聚集的電影。在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導演巧妙地故事插在一起。

西班牙裔的修鎖工,有一個五歲的女兒,可愛天真,由於以前的後遺症,害怕槍聲,子彈,躲在床底睡覺。爸爸

《撞車》給她講了一個故事:在他很小的時候遇見了一個仙女,給了他一件隱形的斗篷,使他什麼都穿不透。女孩天真地聽著這樣的故事。爸爸鄭重地對她說:現在要把他送給女兒。脫下一件隱形衣,交給女兒。從此女兒再也不怕任何子彈了。一個美好的故事,為了鼓勵女兒擺脫子彈的陰影。

——閃亮之一,父愛的偉大。童話是善良的。

一個阿拉伯裔的雜貨店老闆。門鎖壞了,找修鎖工過來修,換了新鎖,但沒有用,其實是門壞了。與修鎖工起了爭執。第二天雜貨店就被偷了。沒有保險公司能夠賠付。老闆很氣。於是他把所有的帳都算到修鎖工的頭上。於是他帶著一把槍來到了修鎖工的家門口。就在他拿著槍與修鎖工爭論時,他突然舉起槍。而小女兒沖出來:爸爸沒有隱形衣。她撲到爸爸的懷里幫他擋了那一槍。接著是父親撕心裂肺的哭聲,女孩勉強撐起微笑:爸爸,我可以保護你。很慶幸,女兒沒有死。而開槍的老闆也呆了,明明射中了,為什麼?

——閃亮之二,女兒的愛。愛的力量大到一切,包括阻止子彈。

一個人呆在雜貨店裡,女兒多莉回來都不知道。老闆對著女兒說:我碰到仙女了,她是天使。是啊,確實是個善良的小天使。其實他不知道,他的女兒才是他的天使,女兒在買槍的時候,就買了一盒空彈。

《撞車》——閃亮之三,女兒之愛,了解父親,深愛著父親。

黑人導演和妻子在回家的途中被一個白人警察找茬。白人警察借機侮辱妻子。作為丈夫,在面對這種情況下,他除了忍,沒有什麼能做的。然而妻子卻譏諷他沒有能力不能保護她。兩人產生矛盾。其實妻子不知道,丈夫比他承受了更多。

——閃亮之四,有時忍是需要承受很多的。

妻子遇到車禍,被卡在車內。白人警察去救她。妻子怎麼也不讓白人警察碰她。因為上次的事情,心中仍存恐懼。白人警察實在受不了,朝女人吼了。這是性命攸關的事情。於是女人妥協了。帶著不安,看著警察一步步幫著她把腿挪下來,把保險帶割斷。當人們把警察拉出車時,警察奮不顧身又回到車里把女人拉出來。女人出來第一件事就是抱著白人警察哭了。

——閃亮之五,不管以前的芥蒂,在生死之間,一切都沒有拯救生命來得重要。

之三:善惡一念間

不得不佩服《撞車》的編導保羅·哈吉斯,他十分准確的捕捉到人物微乎其微的心理活動,並使之成為推動這個多線索故事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在洛杉磯這個多民族的大都市,人們的感情既脆弱又冷漠,他們時刻忍受著未知的恐懼,卻又肆意宣洩自己的憤怒。檢察官的妻子簡因為汽車遭兩名黑人青年搶奪,而對所有有色人種疑神疑鬼;警察瑞安因為父親無法得到及時診療,而遷怒於一對黑人夫婦;購槍時遭到侮辱的阿拉伯裔店主也將怒氣發泄到鎖匠丹尼爾身上……恐懼和憤怒就像瘟疫一樣在城市裡蔓延開來,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安中,負面壓力愈積愈大,原本一次小小的口角也會演變為一場致命的事故。

本來,看到人們的命運因為些許微不足道的誤差而導向一個無可挽回的悲劇,就已經足夠令人扼腕,但更揪心的是,這些看似純屬意外的誤差背後,其實存在著一個掌控一切、所有人都難以違逆的幕後黑手,那就是人性固有的弱點:偏見、恐懼以及憤怒。這並非僅僅存在於美國這個多民族文化國家,而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以貌取人、恃強凌弱、遷怒他人、宣洩不滿等等。只是平時我們無法看到這些行為造成的後果,以為只是小事一樁,很快就忘了。而導演卻讓我們看到了它們的後續影響,看到它們如何像蝴蝶效應一樣最終掀起狂風巨浪。

影片的前半部分著重於細節的積累和情緒的醞釀,我一直以為它將會導向一個巨大的悲劇,以此給觀眾留下極具

《撞車》震撼力的道德警示。然而,當我看到導演為不同人物安排的巧妙結局時,我的心再次受到強烈的震動。警察瑞安處理一場車禍,竟發現受害者正是自己曾經非禮過的黑人女性克里斯汀,克里斯汀因害怕而拒絕瑞安的營救,而瑞安仍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她。那一刻,兩人的心恐怕如同車禍一樣受到極大的沖擊,克里斯汀究竟該痛恨還是該感激?瑞安究竟是善還是惡?誰也說不清。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瑞安稱得上幸運,遇到一個能夠彌補過錯的機會,並且珍惜了它。與之相反,一直以正面熱血形象出現的年輕警察湯米,最後竟因一次多疑而誤殺了黑人青年,並親手掩埋殺人證據……人物形象的一百八十度逆轉讓一直以為明辨是非的觀眾傻了眼,不得不推翻先前的成見,重新思考人性的復雜。

前半部分,導演讓我們看到了任意宣洩不良情緒的連鎖反應,後半部分又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人性的巨大振幅與彈性,以及由之產生的迥然不同的結果。其實,每個人都是天使與惡魔的合體,風雲際會,境遇逆轉,善惡輪回。有時候,作惡之人固然有其值得同情的緣由,但這卻不能成為他為惡的借口,因為,社會上的人看似孤立,實則彼此聯系,哪怕一點小小的惡意都有可能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不但會傷及無辜的人,甚至也會最終報應到自己身上。善與惡僅僅是一念之差,卻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局。也許我們無法解決深刻的民族問題、階級差異,但至少,我們可以在自己的恐懼或憤怒泛濫之前,冷靜幾秒鍾,盡量理智的做出正確選擇。

㈩ 關於五部電影的有關禮儀的影評

五分鍾改變一生
《看電影學禮儀》看《華爾街》學拜訪禮儀

人際之間、社會組織之間、個人與企業之間都少不了拜訪。拜訪,是商務活動中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社交的一種重要手段。在拜訪之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拜訪獲得成功,成功的拜訪對人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人生也會因此而改變。也許,拜訪的這點時間在我們的生命中只是滄海一粟,但請千萬不要忽視它帶來的巨大能量。
「五分鍾改變一生」這句話出自《華爾街》這部電影的主人公福巴德之口。其潛在的含義就是,利用好五分鍾的拜訪時間,你就將走到積極正確的康莊大道上。
五分鍾的拜訪真的能改變人的一生嗎?
能!《華爾街》這部電影回答了這個問題。
《華爾街》給我們塑造了一個這樣的年輕人:業務平平,卻不甘平凡的年輕的業務員福巴德,通過周密的安排,耐心的守候,運用出色的溝通技巧以及彬彬有禮的態度,最終獲得了和他的目標VIP客戶蓋葛先生5分鍾溝通的機會,繼而抓住這難得的五分鍾從而也就獲得了一個由此改變他一生命運的機遇。對福巴德而言,「五分鍾改變了一生」!《華爾街》這部電影也因為在金融營銷、業務方面的出色演繹從而成為金融客戶經理的營銷教學片。

《華爾街》既是一部商戰電影中的經典之作,也是在金錢掛帥時代毫不掩飾地為人類的貪婪慾望辯護的一部主流電影。本片以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國華爾街為背景,描寫翻雲覆雨的股市大亨蓋葛貪婪成性,不擇手段在幕後操縱股票行情,結果卻敗在一位仍然具有良知的年輕營業員福巴德手上。之所以選擇這部電影的片段來分析、學習拜訪禮儀,完全是因為福巴德在拜訪禮儀前的用心設計、在拜訪過程中的彬彬有禮、不卑不亢、他的種種表現都堪稱經典,以至於讓他自己獲得了改變人生的機會。
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都渴望能像福巴德一樣,抓住機會,改變命運。只是,每個人面對自己的渴望,選擇了不同方式。但當屬於你的那個機會來臨時,特別是那些人生的重要時刻,某個你生命中的貴人的相遇、拜訪,你能不能在那也許短短幾分鍾的時間里,全面展現自己的專業素質,嫻熟地運用拜訪禮儀的技巧,這些也許還需要修煉。

在拜訪禮儀中常見的容易忽略或混淆的問題
在當今商業競爭白熱化的今天,嫻熟地掌握拜訪禮儀已經不僅僅是體現一個人的職業素養,對現代職業人士而言,在擁有豐富的產品知識、營銷技巧的同時,若能擁有全面的拜訪禮儀知識,以及能夠根據不同的場合,應用不同的溝通技巧,往往會使事業更如魚得水。
美國教育家卡耐基認為,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要靠人際關系、處世技巧。卡耐基對商務交往的重視程度基於他對人生的深刻理解和領悟。商業往來業已成為人們交往的重要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
在全面地分析學習《華爾街》這段7分24秒關於拜訪禮儀片段之前,我們還是先來看看一般在拜訪禮儀中常見的容易忽略或者是混淆的問題:
 如果您要拜訪的是VIP客戶,您覺得客戶檔案對您有幫助嗎?
 如果您覺得VIP客戶的客戶檔案很重要,那麼它的內容應該有些什麼?
您會通過哪些途徑去收集客戶資料,充實客戶檔案,使其更加貼近客戶的真實情況。
如果首次登門拜訪客戶,恰逢客戶生日,您需要帶禮物給客戶,您將如何選擇?
您覺得您會怎樣做好拜訪前的禮儀准備?
您將如何應付門衛、秘書這些可能成為您拜訪時的「障礙」的人物,如何技巧地見到自己想見的人?
拜訪客戶在等候時的表現,怎樣才能做到彬彬有禮?
您覺得首次拜訪遞上名片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您覺得贊美拜訪對象時該怎樣把握贊美的尺度?
拜訪時間的把握以一個怎樣的禮儀尺度為標准?
拜訪時的介紹及自我介紹應遵循什麼禮儀規則?
拜訪客戶時座位的選擇有什麼講究?您了解嗎?
作為一個接待者,接待訪客時有什麼要尤其注意的地方?
拜訪禮儀涉及到的受訪者及拜訪者,在禮儀上的要求有何不同?
以上問題,我們不能從《華爾街》這部電影里一一找到關於拜訪禮儀的所有答案,但起碼我們能從一個拜訪者的角度來思考、學習拜訪禮儀,從而使拜訪雙方的交往更融洽、拜訪更有效。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