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腹電影影評
其一: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吸毒在全世界日趨泛濫,毒品走私日益嚴重。面對這一嚴禁形式,1987年6月12日至26日,聯合國在維也納召開了有138個國家的3000多名代表參加的麻醉品濫用和非法販運問題部長級會議。會議提出了「愛生命,不吸毒」的口號,與會代表一致同意將每年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國對毒品問題的重視,號召全球人民共同來抵禦毒品的危害,
今年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國際禁毒日」,今年是開展禁毒斗爭的第17個年頭了,今年禁毒的主題是:「抵制毒品,參與禁毒」。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向毒品宣戰。
為了迎接「6.26禁毒日」我們學校專門開了一個報告會,特意邀請了戒毒所的一名教官和學員來為我們獻身說法。
那名學員是一位正處在花季的少女,但她已經被毒品摧殘的體無完膚了,她每天都在與可怕的毒魔作斗爭,而她那雙腿也在毒魔的侵襲之下變得千瘡百孔。當她每次看見與她同齡的少女們穿著漂亮的裙子,自信的走在大街上的時候,她都感到非常難過,因為她那雙被毒魔「親吻」過的腿已經不可能示人了。而她自己也再也無法像正常的人們一樣生活,當她自己走在大街上時,她都覺得自己是異類,而這一切一切的痛苦都是因為她接受了毒魔的邀請。
在她的自述中,我們知道了她是多麼悔恨自己當初的無知,她希望可以用她的親身經歷來告誡我們,讓我們知道毒品的危害,也讓我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親情之外所有其他的東西都要付出代價。
同學們想想,一位花季少女,遠離學堂和親人,第二次進了戒毒所,在四面高牆中獨自忍受著身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還失去了自由……,那是我們無法去想像的地獄生活,所以我們要遠離這個可惡至極的毒魔,珍愛自己的生命。
而在最後,我真心的希望這位女孩可以戒掉毒癮,能夠重新開始,回到那個原本屬於她的家庭和生活,我想她一定會迎來自由的那一天的。
讓我們共同「抵制毒品,參與禁毒,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向毒品宣戰」吧!
禁毒作文
在人生中,我們會被各種各樣的善與惡包圍著,我們必須分清哪些是善,哪些是惡,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壞人。當壞人千方百計誘惑你時,不要被一時的假象蒙騙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1840年,鴉片和大麻首先來到了中國。鴉片戰爭從此爆發。鴉片是由提煉纓素而成,可作葯用,但含有大量麻醉性毒素,一抽上癮,人就變得瘦柴如骨,精神萎縮。中國人吃了鴉片後,屢戰屢敗,使鴉片成為了洋鬼子一大功」。毒品害處多,吸毒就等於自毀前程。1985年,全國中學生運動會上勇奪兩金一銀的健將阿惠因吸毒變得骨瘦如柴,形如『老嫗』。碩士研究生江濤因吸毒傾家盪產,變成了社會上的一個廢物……許多例子告訴我們毒品是可怕的,是一個害人的壞蛋。新中國成立後,海洛因又到來了,弄得走私案一樁又一樁,中國人民痛苦不堪。盡管中國建立了許多座戒毒所,但是吸毒者和販毒分子就更聰明了,更隱秘了。
在這些信息中我們知道:吸毒是不好的,有些人也想戒毒,可沾染容易戒時難啊,大家都在電視里看過,只要毒癮一來,如果沒有在吸毒品,那種痛苦將生不如死,痛不欲生,多少意志堅強的人都忍受不了。我在各種禁毒宣傳畫上看到,甚至有的人用各種方法來分散注意力,有的用刀割自己的,有用頭撞牆的,有把牙刷望鼻孔里塞的等等。難道他們不痛嗎?他們也是沒辦法的,有的人就索性不去忍受,去向父母或親戚騙錢。騙不到了就去偷、搶、去殺人。有些人吸毒不是故意的而是在毒品販子的煽風點火下,或是在朋友的推薦下:「你就試一下而已,再說你意志力不是很強嗎?沒事的。」這樣就會有人也這么想結果就去試一試。就是因為這么一試出大事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所以我們應該杜絕毒品。
其二:
150年前的英吉利人,帶著貪婪的慾望,用鴉片敲開了中國的大門,既而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揭開了中國近代史屈辱的一頁。一日數次,從不間斷,不然涕淚齊下,渾身癱軟,最後在痛苦的煎熬中耗費掉所有的家財,落魄地死去。曾經以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的中華民族,居然在這東西的作用變得國弱民衰,任人宰割,落得個「東亞病夫」的恥辱稱號。有識之士如林則徐者,禁煙,繳煙,銷煙,終在歷史的舞台上留下應有的尊嚴。不亦快哉!不亦快哉!
曾經在新中國的建立後消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的毒品「貿易」,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如幽靈般地重新回來。成千上萬倍的利潤,令不少想快速致福而動了歪心的人趨之若騖,鋌而走險,海洛因,大麻,搖頭丸,越來越多的花款被走私進了中國;又有多少先福起來的人為了追求所謂的新鮮刺激,所謂的潮流,又或者過分相信自己的意志力,從而走上了家破人亡的不歸路!?
靈魂在吶喊,耳邊卻只剩下魔鬼的聲音在回響;意志在掙扎,身心卻早被噩靈所摧殘!多麼可悲的現實!一旦被魔鬼所纏上,將靈魂交給了魔鬼,便幾乎永無翻身之日;活生生的一個人,竟然成了行屍走肉般的傀儡,身不由己,為了滿足到自己一旦發作的慾望可以做到拋妻棄子,六親不認,為了籌集昂貴的毒資,可以打家劫舍,偷訛拐騙,無惡不作。
嗚呼!嗚呼!前車可鑒!前車可鑒!君豈能在金錢的誘惑下忘記到歷史的悲劇?君豈能為片刻的無盡歡愉而忽略長期的痛苦?禁毒之舉,刻不容緩,宜重宜嚴啊!以史為鏡,可知興替。歷史的車輪在不斷前進,但我們絕不能忘記歷史的教訓,重蹈覆轍。這可不是小問題,而是關乎到整個中華民族未來的興衰啊!在我們走在看得見曙光的光明大道上的時候,可不能被魔鬼的呼喚所吸引,走上亡家亡國的不歸路啊!禁毒之舉,利在當世,功在春秋啊!
魔鬼是會化了裝出現的。當美好的外表,新奇的噱頭吸引著我們的視線,鼓勵著我們去嘗試的時候,多一個心眼,自覺抵制魔鬼的誘惑,否則隨時會為自己的好奇心付出慘重的代價啊!
在金三角,在哥倫比亞,有朝一日當一大片一大片靚麗的嬰粟花被其他植物所取代,魔鬼不再著附其身,離我們而遠去的時候,世界定必會變得更美好……
前一段,學校組織我們看禁毒宣傳片,那一幅幅不堪入目,血淋淋的圖片令人心驚膽戰,毛骨聳然.從一幅幅圖片里,我知道了許多觸目驚心的事實.有人因吸毒而導致家破人亡,有人因吸毒而瘋狂地殺害了自己的母親,為了有錢買毒品,他們偷,搶,甚至殺,嚴重地危害了社會治安。我看見吸毒的人個個在生死邊緣掙扎,他們骨瘦如柴,像狗似的蜷縮在地上,生不如死,他們的慘象是多麼可怕啊!
看了這些宣傳片,我感觸很大,有很多青少年因一時的無知、好奇,在所謂的「朋友」誘惑下,吸上了毒品,誤入歧途,以至越陷越深,不可自拔。毒品,就像一隻無形的魔手,甚至比任何猛獸更可怕。它不斷摧殘人們的身心、摧毀人們的意志,為了不受毒發之苦,他們去偷、去搶、甚至去殺人,走上犯罪道路,斷送了美好的一生,這值得嗎?毒品不但使吸毒者受到傷害,還令他身邊的家人朋友為他傷心。難道毒品的危害還不夠大嗎?我知道的阿麗姐姐,她很美麗,但因為一次好奇,吸上了毒品,從此過著毒品賜給的行屍走肉的生活。父母的傷心、也沒有使她回頭。是社會的關懷使她毅然走入戒毒所,重新迎接她新的生活。誤入歧途的朋友們,趕快離開這個可怕的旋渦吧,靠自己的堅強的意志,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的。
為了我們的明天,請珍惜生命,拒絕毒品,不要貪圖一時痛快,毀掉終身幸福!
各位青少年朋友,我們是祖國未來的棟梁,不要做罪惡的犧牲品,讓我們斬斷魔爪,迎接光輝燦爛的明天吧!這奼紫嫣紅的,就是罌粟花。葯學家從它的果實中提煉出嗎啡、海洛因,是因為它們能為人類解除病痛。
陽光下也會有陰影。造福於人類的科學成果,在居心險惡者手中,也可能成為殘害人類的禍種。正如這組從鮮花演變到骷髏的造型。
毒品,通常指鴉片、海洛因、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前面提到的鴉片、海洛因、冰毒、大麻、可卡因等,是毒品;而某些醫療應用葯物,如嗎啡、杜冷丁,當它們被非法濫用時,也成為毒品。請大家看展板和展櫃里的實物。
毒品為什麼能夠害人呢?為什麼一旦沾染上就難以戒掉呢?
任何人,只要沾染上毒品,都會產生雙重依賴。
一是身體依賴。毒品,比如被濫用的阿片類葯物,進入人體後,會使人的機體發生適應性改變,建立起新的葯物作用下的平衡。一旦停止用葯,生理功能就會發生紊亂,出現一系列嚴重反應:不安、焦慮、忽冷忽熱、起雞皮疙瘩、流淚、流涕、出汗、惡心、嘔吐、腹疼、腹瀉等症狀,痛苦萬分。吸毒者為了緩解痛苦,就必須定時攝取毒品,並不斷加大劑量。吸毒者因此再也離不開毒品。
二是精神依賴。正常人腦內和體內的一些器官里,存在著內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體。當人體攝取毒品後,內源性阿片肽受到抑制,阿片受體只能靠不斷攝取阿片類毒品才能調節精神平衡。毒品作用於人的神經系統,還會出現一種精神效應,使人對毒品產生強烈的渴求。
人體一旦出現身體和精神依賴,就是通常所說吸毒成癮了。即使經過脫毒治療,要完全康復原有生理功能,至少需要幾個月到幾年的時間。更為嚴重的是,要消除對毒品的精神依賴十分困難。許多吸毒者經戒毒治療後仍一而再、再而三地復吸,就是這個原因。這也是目前世界醫葯學界尚待解決的一個難題。
毒品對人的摧殘,觸目驚心。它會對人體的免疫功能造成損害。這是吸毒者大腦、肺部發生病變的情況;這是一組把吸毒者變成行屍走肉的真實寫照。
靜脈注射、肌肉或皮下注射的吸毒方式,最容易傳染各種皮膚病、性病,甚至艾滋病。據統計,吸毒者因使用不潔注射器而被感染乙肝或丙肝的,感染率高達22%和68%;截至1998年3月,我國檢測發現9970例艾滋病感染者,其中66%是使用不潔注射器的吸毒者。
大家看,這是一個感染艾滋病毒的吸毒者的雙腳,他的皮肉一層層地脫落,眼睛裡流出的是渾濁的膿液,小腿爛得像流淌的火山熔岩。
她叫張福娟,曾在電視片《中華之劍》中露過面的吸毒者。《中華之劍》拍攝時,她是惟一同意把自己毒癮發作的慘狀暴露在攝像機鏡頭前的人,目的是為警示他人,千萬不可沾染毒品。這張圖片是她注射毒品感染後,全身潰爛;那時,長春電影製片廠來昆明選演員,她是候選人之一。
一些吸毒成癮又搞不到毒品的人,在「白色魔鬼」驅使下,用切手指、砍胳膊、煙頭燙等自殘方式來緩解毒癮。這位姓郭的男青年,吸光了20萬元存款及全部家產後,熬不過毒癮,用切腹方式自殺,被發現後送醫院縫了18針。這些是用上吊、撞牆、跳樓、牙刷插鼻孔等方式自殺的吸毒者。一個吸毒人員追悔道:「敲開了毒品的門,挖好了自己的墳!」
搞不到毒品是一條死路,搞到了毒品是死路一條。許多吸毒者不得不靠一次比一次大的劑量來緩解毒癮發作帶來的痛苦,哪還顧得上過量吸毒會導致死亡。
她叫梁蓓麗,染上毒癮後,靠賣淫維持吸毒,終因吸毒過量而死於街頭,死時才21歲。
看過電影《長大成人》的觀眾朋友一定認得出,她就是該片女主角之一的扮演者朱潔。朱潔與著名演員江珊、徐帆、陳小藝等是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同班同學,她的血管里流淌著愛新覺羅氏的皇族血統。在《長大成人》中,朱潔扮演了一個有吸毒經歷的人。誰也說不清,是為尋找角色的感覺,還是因為好奇,總之,她真的吸上毒了。結果沒等到電影公映,她已因吸毒過量而死亡。據導演介紹,《長大成人》的本意,是抨擊演藝圈內包括吸毒在內的頹廢現象。朱潔本該對導演意圖有更深的領悟,卻莫名其妙地用自己的生命做了反證。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而毒品則是毀滅家庭的炸葯。
五十多年前,遭受鴉片禍害的武漢地區流傳著一副對聯:竹槍一枝,打得妻離子散,未聞炮聲震地;銅燈半盞,燒盡田地房廊,不見煙火沖天。
遼寧省鞍山市王寶岩、高靜夫婦,1991年開始吸毒,三年中,吸光了包括兩幢樓房、一輛計程車在內的百萬家財,為吸毒又借了80多萬元的債。這是他們年邁的老母親帶著輟學的孫子流落街頭。
圖片中被燒毀的是湖南長沙市府後街的一處住宅,一家三口吸毒,因不堪忍受毒癮發作,一起縱火自焚。
這是一隻10歲女孩的眼睛,眼角垂掛著欲滴未滴的淚珠。透過這只淚眼,我們彷彿讀出了這個女孩茫然的哀痛、悲憫和疑問。
僅僅幾年前,她還生活在一個殷實富裕的家境中。父母經營飯館、服裝,腰纏萬貫。作為掌上明珠的她,被父母呵護得無微不至。然而,暴富之後的失衡心態,使父母沾染上了毒品,幾乎一夜之間,曾經擁有的一切,都在縷縷輕煙中化為烏有。父親進了戒毒所,母親為尋覓毒品不知去向,只剩下這個孤零零的女孩,不知所措地站在家徒四壁的房間里,一日三餐也要靠好心鄰居的接濟。面對攝像鏡頭和記者的詢問,她茫然無語,許久許久,早已噙滿淚水的眼裡溢出了第一滴淚。
吸毒,不僅耗盡錢財,更扭曲人的天性。1997年夏天的一個下午,北京市公安局的民警根據110報警電話,在和平里地區一套公寓中抓獲了兩名毒品持有者。當民警們搜查堆滿大量吸毒用的吸管、錫紙的一個角落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年僅3歲的男孩。他全身赤裸,雙手被綁,遍體燙痕,已經奄奄一息了。民警馬上把孩子送進醫院。
據兩名毒品持有者供稱,孩子的母親姓郭,外省人,在北京賣淫、吸毒多年。因沒錢償還欠下的毒品債,把親生兒子「丟丟」送來作抵押。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只要這二人毒癮上來,就把丟丟當作發泄對象,捆綁、踢打、煙頭燙、打火機燒……
經醫生檢查,丟丟全身大面積1度至2度燒傷並感染,門牙掉了兩顆,鼻子缺損,顱腦外傷,患有重度貧血和佝僂病,還伴有潰瘍性口腔炎。
《法制日報》女記者居楊將她拍攝的一組照片發表在《南方周末》上,許多北京市民和青年學生聞訊後帶著營養品和衣物趕來看望。
因非法吸毒和賣淫正被羈押的丟丟的母親也被民警帶到丟丟床前,看著遍身是傷的親骨肉,她冷冷地說:「我不認識他。」
三歲的丟丟看在眼裡,一聲未吭。母親離去後,他才對在一邊的記者說,他想要那張有媽媽的照片。
在兒童醫院特護病房裡住了三個星期,丟丟開始康復了。但醫院已經減半的5000元醫葯費卻沒有了著落。丟丟是民警送來的,住院卡上監護人填的也是民警,於是民警們又要為籌措醫葯費四處奔波。
丟丟出院時,來自民警及各地各界的捐助已近2萬元。許多善心的家庭表示願意收養這個失去母愛又飽受摧殘的孩子,負責監護他的北京市公安局卻無權對此作出決定。丟丟只好暫由北京一家敬老院里的爺爺奶奶們抱去。
民政部門終於作出決定,由丟丟母親戶口所在地民政局的一位幹部領養了這個孩子,並安排他進了當地最好的幼兒園。
廣西南寧市一位婦女,懷孕期間仍吸毒。孩子出世後忽而窒息,忽而痙攣。此後半年,母親哺乳前,必須先吸毒嬰兒才肯進食,否則孩子哭鬧不止。
吸毒耗資巨大,許多吸毒者在毒癮的驅使下走上刑事犯罪的道路。因吸毒而貪污,因吸毒而詐騙,因吸毒而盜竊,因吸毒而搶劫,因吸毒而敲詐,因吸毒而殺人……
劉瀾斌,雲南一家銀行的工作人員,染上毒癮後,利用職務之便,貪污公款74萬元,被判處無期徒刑。
在他之前,「共和國第一大案」的主犯劉青山,也是因為吸毒走上犯罪道路的。
這幅蒲松齡畫像,是畫家秦惠浪先生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時的作品,秦惠浪由此跨上個人事業的頂峰。然而,僅僅數十天後,1994年11月25日,他及他的一家四口,就被兩名破門而入的吸毒者殺害了。
這兩名吸毒者與秦家無冤無仇,甚至素不相識,他們深夜持刀闖入秦家,僅僅因為耐不住毒癮煎熬才鋌而走險。吸毒者在毒癮的驅使下,可能做出任何瘋狂的舉動,製造出一個又一個飛來的橫禍。
1995年4月11日,兩名殺害秦惠浪一家的罪犯周西民、白俊傑被依法判處死刑。臨刑前,這兩名罪犯彷彿剛從「迷狂」中清醒過來,他們分別懺悔道:「但願人們千萬別學我這樣」;「吸毒一口,掉入虎口!」
黑龍江大學孫景軍教授在銀行取款後被害,就是另一例證。
重慶市的這位母親,做夢也不會想到,在她頭上連砍28刀並且刀刀致命的兇犯,竟是自己不到19歲的親骨肉。19年來,母親天天用這把菜刀給兒子做飯,其間融入了多少母親的心血和期待?
是什麼使這位曾被母親百般呵護的兒子變得如此殘忍?如此喪心病狂?是毒品。
這是我國南方的一個農村,人,個個東倒西歪;地,片片荒蕪貧瘠。導演這幕人間悲劇的,同樣是毒品。
17世紀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強行在中國進行罪惡的鴉片貿易,使無數中國人墮入苦難的毒海。鴉片戰爭以後,這些毫無廉恥的列強,竟依仗著洋槍洋炮,血淋淋地將中國瓜分,迫使中國一而再、再而三地割地賠款。這樣的奇恥大辱,我們民族背負了一百多年。
毒品不除,民不聊生;毒品不除,國無寧日
❷ 如何評價日本電影《切腹》
《怪談》名字只是給人感覺恐怖兮兮的鬼怪故事,很多人會被《切腹》的片名嚇得發寒,好比同學湊過頭來看,一見「切腹」兩個字立馬說怎麼能看這樣變態的片子呢。那眼神就跟我有不良癖好似的,當然我不會傻得像《蔓延》里的D碟販子說「這是藝術」……
哎,這怎麼說呢。
日本導演小林正樹(1916-1996)拍的片子不多不少,《切腹》屬於看完一部就少一部的好片,相當值得再三觀賞回味。《切腹》和《怪談》,兩個戛納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那些年(上世紀60年代)可是大師如雲,羅伯特.布列松、費里尼、安東尼奧尼、維斯康蒂,小林正樹絕非濫竽充數之輩,其成就與風格可稱得上獨樹一幟。
對於仲代達矢的演技則欽佩得五體投地,他獨身進入井伊家的堅定決心、感情飽滿的話語、以身試險的狠勁都讓人印象深刻。想像下就不可思議:30歲的他演完一個50歲的老浪人,2年後在小林正樹《怪談》的《雪女》一章中又變成了純情怕事的小青年,這等演技讓人實在是無以復加的折服。前有《人間條件》和市川昆的《鍵》,再有《奪命劍》、《大菩薩嶺》,簡直是分身術般的神奇,更不必說後來與黑澤明合作的《影子武士》、《亂》等等。
影片中他回敘那段的演技展現得淋漓盡致,女兒初嫁,哄外孫時難以掩飾的幸福,在女婿家落入困境後的心急如焚。天倫之樂美好的毀滅把這個老浪人逼上了絕路,獨立於天地間再無可眷念。
正如仲代達矢所說,除去注重真刀實感的打鬥外,影片劇情是非常安靜的。《切腹》的故事很簡單,因此保持住懸念相當重要,多說無益,最好不要看簡介,單聽片中人物娓娓道來的感覺便很有故事味。
《切腹》究竟好在哪裡,首先橋本忍的劇本非常出色,大時代背景穿插小人物的悲劇,有武士道精神又不落俗套。影片充滿懸念又立意鮮明,遠離殘忍又有所指。
有人說津雲半四郎的回憶敘述未免沉悶羅嗦了些,可正是他的欲言又止、再三拖延切腹,事實在最後全盤抖出的一刻,御家老也是坐不住了。一切主動權根本就是掌握在津雲半四郎手上,他要為女婿討個說法,同時又警告著聽他講述的武士們「也許我的今天會成為在座某位的明天」。
津雲半四郎要求切腹的懸念的確有所遮掩——千千岩求女的故事先經御家老講述,用意是揭穿老浪人的「詭計」;在津雲半四郎幾次要求助手無果時,通過他口中得知似乎他是因朋友遺言囑托來為千千岩求女尋個說法;到最後他才道出自己家破人亡的事實。把影片倒回竹刀切腹的場面,對於千千岩求女而言實在是殘忍到極點(並非場面本身殘忍),想像他身上背負的重任、身為武士卻賣刀的愧疚還有自殺時耳邊的嘲笑,也難怪老丈人對於苦命女婿的遭遇實在無法容忍,遂以隻身之力撼動權威。
津雲半四郎和澤瀉彥九郎決斗一段草木含悲,風雲變色,天地為之動容的意境絕沒有因為黑白影像緣故有任何失真,比起老謀子展現決斗時極盡色彩之能事更不遜色。
插敘與回敘的運用,平穩而流暢的鏡頭,小到井伊家的滑門,大到決斗時的天色,影片在演員、攝影、布景、配樂上都是頂尖水準,它的主旨對武士尊嚴甚至可以說帶有諷刺,武士尊嚴再重要,也比不過親人的幸福,老浪人津雲半四郎面對接連打擊,轉眼間孑然一身。他以隻身之力挑戰井伊家的權威勢必是以卵擊石,在史書記載中他的事跡也被抹去。以鏡頭注視的井伊家祖傳盔甲開篇又終止於盔甲的散落一地,以《井伊家覺書》念白開始又結束於《井伊家覺書》的記錄,內容生動翔實,結構上工整完美,人物形象飽滿。
❸ 電影<最後的武士>好看嗎求大家的主觀影評
最近失去了一個兄弟,心裡非常的沮喪。現實的生活中誘惑太多,太多的人為了一些自私的目的或兒女情長舍兄弟情誼於不顧,這固然無可厚非,但是也讓人十分傷感。
下午,看了阿湯哥的《最後的武士》,被感動的一塌糊塗,被友情、也被理想。事實上,我對日本人懷著非常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由於二戰而對其異常反感,另一方面,日本的文化確實有很多讓人嚮往的地方,這並不是因為我愛日本文化,因為那其中的精髓盡從我們而來。文革加上後來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傳統在北方已經盪然無存(可能香港和台灣還保留了一些),只留下近乎迷信的行為,一國的精神淵源要看別國的作品才能體現,想起來就tmd不舒服。《英雄》和《天地英雄》都試圖做著振興,但處處流於形式,張藝謀的眼界也越來越小,不清楚《十面埋伏》和《無極》能做到什麼地步。
扯遠了,回到片子,《最後的武士》說的是一個美國的軍官內森懷著對戰爭的痛苦回憶來到日本,幫助明治政府訓練新軍;另一方面,森勝元(皇輔)作為代表武士道傳統的最後支柱,帶領舊式軍隊實行兵諫,對抗實用洋槍洋炮的新軍。一次戰斗中內森被俘,被森勝元帶到了自己的大本營,並在那裡接受了武士道的精神轉而投入敵方。在最後的決戰中,武士方全軍覆沒,內森則歸隱山林。
幕末和明治時代,武士階層已經沒落了。作為領主的家臣,武士隨著幕府的倒台也淪為為人賣命的浪人。而森勝元做的,就是要維持菊花與刀的統治,並勸諫明治不要接受不平等條約。與前者,他所做的應該算是逆流而動,最終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與後者,他的死也改變了明治的抉擇。內森在捧著森勝元的劍跪在天皇面前時,明治問內森:「他死的時候你在他身邊嘛?」「是的。」「那你告訴我他是怎麼死的?」「不,陛下,我會告訴你他是怎麼活著的。」
內森加入叛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個人的原因,他在美國參加了對印第安人的戰爭,參加了對婦孺的屠戮,為此,當他來到森勝元的村子,看到那裡恬淡的生活後,才決定用劍保衛這一切。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他與森勝元英雄相惜。我不清楚女人之間的友情,也許家庭才是第一位的,但我深以「妻子如衣裳,兄弟如手足」的話為然,這也許就是《天地英雄》里那幾個兄弟放棄小家毅然跟隨著校尉李的原因。「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信義二字做為立命天地的根本早就被人踢到九霄雲外了。
說起渡邊謙一扮演的森勝元,讓人對國內的影視圈心存憂慮。中國的影視圈彌漫著一種雌氣,真正讓人感到像男人的屈指可數,姜文、陳道明、孫紅雷……,更多的是一大票下巴光光演技平平待價而沽的小二爺們。最後,所有的武士都倒在了機槍的掃射下,那是技術的勝利,重傷的森勝元在內森的幫助下切腹,所有新軍的士兵全部脫帽下跪,為一個人生而偉大、死而榮耀,那是精神的勝利。
另外提一句的是那裡面唯一的女主角真的很不錯,雖然不是非常得漂亮,但是一舉手一投足讓人看著非常舒服。看來要拿給老婆作為教育片看看。
更多: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99383/
❹ 讓子彈飛 影評 急求
吾輩俗人,花錢抄去影院只圖消遣。回來吹吹水,網上吐吐槽。嚴肅客觀的評價電影於我如浮雲,就是帶著這么強烈的偏見去看的電影。國產片導演就那麼幾位。考慮到他們近年的發揮驚人地穩定, 吾輩觀影前,早已選擇好了態度。
比如趙氏孤兒,陳凱歌肯定給我們帶來悲劇。他就活在自己的那點小悲劇情懷里,老想拍一悲劇,還肯定又玩現了,整個一純悲劇。我們買了電影票,聚精會神地盯著屏幕,唯恐事後罵得不夠尖刻戲謔不夠振聾發聵。 再比如讓子彈飛, 姜文肯定給我們帶來驚喜。我們買了電影票, 看不懂,就說這片真有深度,可惜太小眾了。 看懂了,便把他當神來捧,唯恐自己的態度不夠卑賤,拜倒得不夠迅猛。 只恨「願為姜文門下走狗」這種結構已在王小波徐文長身上用濫了。
姜文拍電影,也圖個被認同。他的四部風格各異的電影,都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慾望。每一個片中的「我」,包括夏雨演的,都是他內心的部分投射。其前三部電影表現出來的選本、選角的眼光,節奏、鏡頭的把握,講故事談思想的水平等硬實力,在吾等小青年心中已然封神入聖。但姜文不滿足,他追求更廣闊的認同。《鬼來》被禁,《太陽》票房不佳,這些不認同的聲音在姜文心裡絮絮叨叨揮之不去。
❺ 什麼47浪人,明明是切腹奇譚(四十七浪人)影評
多關注一下電影資訊和作曲家哈維爾·納瓦雷特的新聞或許能早點知道歌名,原聲大碟估計要到明年初才能買到,不過要聽到估計也是明年的事情,目前歌曲的名字也未放出原創的
❻ 讓子彈飛真的好看嗎為什麼豆瓣評價比較高
《讓子來彈飛》能夠在源數量冗雜的電影浩海中占據一席之地,甚至能在豆瓣榜單中牢牢占據前100名的位置,可見觀眾對它的評價有多高。《讓子彈飛》是如何贏得了如此多的青睞的?
有人說是因為其中的暴力美學,這句話有失偏頗,平心而論這部電影並不靠暴力美學以饗觀眾。非要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它的話,我想應該是氣概。
自從小鮮肉當道,實力演員逐漸失去了電影的主力位置。電影就失去了應有的靈魂,而集合了三大影帝的《讓子彈飛》又讓觀眾重新體會到了電影本身的魅力,而非男色帶來的視覺沖擊。
極其炸裂的台詞,充滿荷爾蒙氣味的演員,張力十足而又暗暗較量的演技,隱喻十足的劇情和細節,共同為我們架構起了《讓子彈飛》的世界。
姜文的《讓子彈飛》沒有一句廢話,沒有一處浪費的幕景,沒有一個不出彩的演員,打破了小鮮肉把持的圈內資源,成全了實力演員的演戲熱情,這就是它的優秀之處。
❼ 求一篇任何電影的影評
讓子彈飛 集黑色幽默 動作 感情等於一身 很好看
讓子彈飛》的一些暗線,隱喻,野心和吹捧。 姜文拍電影,也圖個被認同。他的四部風格各異的電影,都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慾望。每一個片中的「我」,包括夏雨演的,都是他內心的部分投射。其前三部電影表現出來的選本、選角的眼光,節奏、鏡頭的把握,講故事談思想的水平等硬實力,在吾等小青年心中已然封神入聖。但姜文不滿足,他追求更廣闊的認同。《鬼子來了》被禁,《太陽》票房不佳,這些不認同的聲音在姜文心裡絮絮叨叨揮之不去。
兩年多後,姜文射出來的,是經過精心構化,尋求破局的子彈。他的野心是得到同行,大眾,小青年,大神和官府共同的認同。一言以蔽之:
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賺了。
我從沒見過國產導演有如此之大的野心,這野心聽起來又如此的不可實現。同行是冤家,小青年想脫離大眾,大神要高於小青年。 最重要的是,官府認同的,小青年和大神就不認同。大眾同行還算容易同時取悅。但小青年,大神和官府這三群,在態度上冰炭不容。
現實正是如此,在官府放行,喉舌大贊之後,電影自身素質迅速贏得了同行和大眾的青睞。 廣大小裝青年們在短暫的觀望後,看到寧財神同學的一句「姜文王朝來了!」後立即拜倒投誠。羅永浩,今何在等大神迫不及待地跟跳出來,「日,評價這么高,不至於吧。(這電影沒啥思想啊)」,「下次拍個更有追求的電影」,「你們到底為什麼激動啊」。 更極端一些的人開始咒罵,「姜文背叛了我們背叛了理想,腐化了拜金了追求票房了」。「站著,也能掙錢」這種事在他們眼裡是沒門的。 「你媚俗了大眾,讓大家都看的懂,你就已經跪下了。」「你媚俗了官府,不玩政治諷刺了,你就已經跪下了!」。
連我這個不合群的小裝青年,看完後也充滿了疑惑。前兩小時被導演帶著高速狂飆,爽透了,結尾的節奏變化卻讓我無所適從。張麻子打倒了黃四郎, 最後卻一無所得,兄弟女人也離他遠去。他騎著白馬緩緩離去的場景讓我十分落寞。雖然最後的那場「起義」傾向危險…但這就是姜文電影里想說的么?
子彈呼嘯而來,透體而過,我卻沒一點感覺,好像沒打中一樣。搞的我連影評都不想寫了。
姜文說:「讓子彈飛一會兒」。
電影的開頭,張麻子對著白馬開了一槍,這槍瞄準繩結,打中卻不打斷。白馬繼續跑,繩索已不能吃力。讓「子彈飛了一會」,繩索終於斷裂,白馬才四散跑開。電影的結尾,姜文對我開了一槍。 白馬在我腦中賓士一夜一天,繩索終於斷裂, 我才舒服了。
如果你看見了那思緒拖出來的暗線,就會明白寧財神說錯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到來」
影評這么多,吐槽點最多的就是周潤發飾演的黃四郎了。這個地主惡霸,說單詞,玩「介錯」,還總要拽拽文,錢也多的離譜。這些特質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開暗線的線索,就在於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線,幾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姜文專輯看《讓子彈飛》《鬼子來了》《太陽》的朋友可以到銳影網www.ruifilm.com在線高清觀看 。
問題1: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1920.
葛優演的馬縣長,在剛進鵝城不久就說:「不好,我們來晚了,前任縣長已經把稅預徵到90年後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發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問題2:黃四郎只是個地主惡霸么? 沒那麼簡單
黃四郎交給假麻子(胡軍)地雷時,說了很多:「北中國我不知道,但這種限量版地雷,整個南國只有兩個」;「第一個在辛亥革命時炸了第一響」;「驚天,動地,還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發生於1911年,這1910年才生產。 黃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麼型號,還擁有唯一一顆雙胞胎地雷。 請問,黃四郎在辛亥革命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黃四郎參與了在武昌起義的核心策劃,是辛亥革命的老資格革命黨!不信?下面還有佐證
問題3:張麻子只是個土匪么? 當然不是
電影里很明白的說了, 張牧之,早年追隨松坡將軍(蔡鍔),17歲時即為其麾下手槍隊長。是講武堂出來的(考慮到蔡鍔,應為1909年成立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蔡鍔在日本死後(1916),張牧之回國,落草。
蔡鍔何人?梁啟超高徒,民國開國元勛,護國軍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義後20日,蔡鍔就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響應革命。1915年又發動護國討袁並取得勝利。張牧之早年即追隨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黨對老資格。
張牧之和黃四郎還曾是革命戰友? 影片給出了明顯的線索
問題4:1900的一面之緣?
張牧之與馬邦德赴黃四郎的鴻門宴時, 黃四郎說。「20年前,我和張麻子曾有一面之緣」。從影片可以看出,黃四郎一開始就知道假縣長就是張牧之就是張麻子。這句一面之緣,是他刻意點開的敲山震虎。影片確鑿的發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黃四郎和張牧之在這一年見過面? 那一年發生了什麼? 我們繼續從張17歲當上蔡鍔手槍隊長入手。
問題是,張牧之現在多少歲,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鍔的呢?
蔡鍔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時務學堂的老師唐才常德資助下赴日本留學,1904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 回國後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地練兵。
如果張是1904年後見到的蔡鍔,那麼1900年時張牧之不超過13歲。 這樣的孩子不應引起黃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時33歲,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鍔活到此時也不過三十七歲。 1899年之前的蔡鍔不過是個16歲不到的學生,雖然已經聲名不弱,但也不至於配個手槍隊長吧。 張蔡相逢,應為1899-1904年蔡鍔留學時發生。17歲的張牧之,又為何會給一個留學生作手槍隊長呢?
查了一下,1900年時,唐才常策劃在武漢發動「自立軍起義」。 蔡鍔聞訊即回國響應老師。但唐看他年紀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後來唐才常被張之洞拍平, 蔡鍔身在湖南躲過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實這時候他才改名叫蔡鍔,才去學軍事)。我以為,張牧之當上蔡鍔手槍隊長,正是這一年。 估計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鍔一個人走,派了張牧之這個同齡毛頭小夥子,給他當的保鏢--」手槍隊長」(估計是光頭小隊長)。 這樣算,1920年影片發生時張牧之37歲,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黃四郎會在1900年認識張牧之,兩種可能。1是黃也參與了自立軍起義,在武漢或者湖南見過蔡鍔與張牧之。 2是蔡鍔把這個手槍小戰士一起帶到了日本,然後在日本和黃有過一面之緣。
我更傾向於後者, 因為黃四郎和張牧之,顯然都在日本混過不短地時間。
問題5:張牧之黃四郎都混過日本? 應該是,他們都對介錯很熟
先來介紹一下介錯:
日本人不愛上吊愛切腹,他們覺得切死自己挺光榮的。 但切腹挺難操作,一刀捅進去,一時死不了還特別疼。身體倒得七扭八歪,掙紮起來滿地的血,死相難看,特別不體面。故很多時候切腹者會讓一個信賴的朋友當「介錯」。介錯人手持長刀站在其身後,在自殺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間砍下他的腦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錯就相對冷僻。 更別說在沒網路和電視的1920年, 如果不是對日本文化相當熟悉的人,根本說不出這倆字吧。
黃四郎在鴻門宴上說「要是這三個人供出我來,我就切腹,請兄台當我的介錯」。 張牧之說「你搞錯了,介錯人用的是長刀」。兩個人應該都在日本待過相當長的時間。 尤其是黃四郎,好端端的中國人沒事誰能扯到切腹去。張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為1904年蔡鍔回國後就沒怎麼去日本(其實我也不熟,蒙的),作為蔡鍔的手槍隊長,張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鍔病重去日本治病,當時張牧之一定跟著去了日本,但估計這段時間他可沒興趣研究什麼切腹。何況11月初蔡鍔就病逝了。
回答了這5個問題後, 我們重新看黃四郎這個人。 他留過西洋,也留過東洋。說話愛拽文,冒成語,國學功底算不錯。你若把他看作一個土財主,這些設定顯然有很蹩腳;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黨, 那些設定就很恰當。
黃四郎,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土財主。 他是一個腐化的前革命者,現當權派。 在鵝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總結一下暗線:
1900年,張牧之追隨蔡鍔到日本,並與黃四郎有一面之緣。
1900-1911年,張牧之和黃四郎在同一個革命陣營,但無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義,黃四郎為核心成員。 10月30日,蔡鍔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張牧之也算核心成員。
1911年-1920年.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黃四郎,開始利用手中的權利斂財。他投靠了實力軍閥張敬堯(還是張宗昌? 其實我沒聽清楚。 總不能是張孝准吧)這座靠山後,愈發肆無忌憚,橫征暴斂,更以故鄉鵝城為根本苦心經營,控制了民國小半的煙土交易,大發其財。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張牧之,不求權錢,繼續追隨蔡鍔。 1916年蔡鍔死於日本,此後張牧之對時局失望,乾脆落草為寇。
1920年, 張牧之馬邦德來到鵝城,電影開始。張黃鬥法,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鵝城起義,勝利後張牧之分文不得,心愛的女人和他的兄弟們一起走了。這場「革命」,正如當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麼也沒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別的man抗走了。
這就是姜文在此電影里內藏的政治隱喻。 誰會投入革命?蔡鍔這樣的英雄會,袁世凱這樣的梟雄會,但最後得權的一定是袁世凱;張牧之這樣的爺們會,黃四郎這樣的投機者會,但最後得利的一定是黃四郎。 當張牧之再次掀起鵝城革命,他不為財也不為權,不為女人也不為大眾。他對黃四郎說:「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如果你們覺得這個隱喻還不夠過癮, 鴻門宴上還有句台詞。「彼時彼刻?」 「恰如此時此刻」(謝絕聯想,請勿跨省)。
問題6:姜文要干什麼? 「讓子彈飛一會」
解決了前5個問題,我們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時取悅小裝,大神和官府三個群體了。 那就是打時間差。這是一部讓子彈飛一會兒才能被解讀出的電影,子彈中的火葯藏在喜劇和商業的外殼之下,躲過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無誤的指出黃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統治階級的惡棍,配合最後的「鵝城運動」,那這片死的絕對比寧浩的《無人區》還慘烈。等子彈飛完,官府醒過神兒來,影片都下映了。
從技術手段來說,姜文為追求這個飛一會兒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將每一條重要的線索後埋一個包袱以轉移注意力。 比如張牧之剛剛自陳身份,說自己跟松坡將軍混過。 觀眾還沒轉過筋想清楚松坡是誰,葛優就跳出來插科打諢:「那一年,我十七歲,她也十七歲...」。在逗笑大家之餘,將觀眾的注意力從「松坡」,「十七歲」這樣的線索上轉移開。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姜文的電影愛悄悄的牽扯些政治,但要把子彈對著官府打,未免自討死路。他准備打向誰? 這就是本文最後要討論的問題,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所在。 看官們可以把他野心想的特別不怕死,但我可不敢胡寫。我覺得他把槍口對准時下電影界,對准某位電影界的官府代言人。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掙了」。這點野心,觀眾都看的出來,也不難理解這句有點揶揄悶頭掙錢的馮小剛。馮導豈是在於這點揶揄的人?還主動客串了湯師爺,和葛優聯袂出演賺錢眾。(馮導不但拍片賺錢發揮穩定,客串也是穩定的頭五分鍾就死。)湯師爺落水而死, 葛優演的馬邦德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湯師爺。 可以說,在電影里,葛優代表了馮小剛。馬邦德說的,就是湯師爺說的。也是馮小剛說的。
湯師爺要賺錢,他向誰跪? 官府代言人「黃四爺」。 他怎麼著掙錢? 黃四爺帶頭出錢,其他人就得跟著出錢,回頭把錢還給黃四爺,得利三七開。
張牧之要站著掙錢,也得在湯師爺的配合下,先忽悠「黃四爺」先出了一百八十萬兩銀子才行。
關鍵問題來了,湯師爺想賺錢得跪官府代言人黃四爺,馮導演想賺錢得跪那位爺?
時下電影圈裡, 有沒有一個「爺」,是公認的官府代言人呢。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惡劣,已成中國電影的毒瘤,就夠好了。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發家,先投身於「導」,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攏,終究成「爺」,就再好不過了。
有沒有這樣的一位爺,讓姜文這種爺們電影人覺得。「X爺,沒有你,對我很重要」。線索還在電影里
理解子彈的政治隱喻,突破點在於姜文相對於原著,對故事發生時間的改動。
理解子彈的現實所指,突破點在於姜文相對於原著,對角色姓名的改動。
在原著里,黃財主的原名叫黃天榜,」黃天棒」. 在電影里,叫作黃四郎,「黃四爺」。
韓三爺,您得多麼的無畏,才敢於把自己的名字,放在這片兒的出品人上? 您給這電影投了多少錢來著, 別是一千八百萬
(原著師爺姓陳,沒縣長這人。 電影里分別安上湯,馬二名。將將是個「馮」字,有點附會,放括弧里圖個好玩吧)
在電影後半, 張麻子對著黃四爺派出來的馬車,虛射一槍,「讓子彈飛一會」。 片刻,槍聲四起。
《讓子彈飛》上映一會後,終會成燎原之勢。其它手裡有槍的導演,編劇,演員,雜志,評論家們,都會迫不及待的把肚子里藏了多年的子彈打出去。
姜文必將瓦解一個「三爺的王朝」,「剪刀手的王朝」。讓黑馬們倒下,白馬們得以掙脫沉重的束縛。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來臨。他會從容的從椅子上站起來,讓別人搬走。自己騎上白馬,悠然的離開我們的視線,化為一個傳說。
讓子彈飛一會兒吧!
❽ 跪求一篇讓子彈飛觀後感,1500字左右
吾輩俗人,花錢去影院只圖消遣。回來吹吹水,網上吐吐槽。嚴肅客觀的評價電影於我如浮雲,就是帶著這么強烈的偏見去看的電影。國產片導演就那麼幾位。考慮到他們近年的發揮驚人地穩定, 吾輩觀影前,早已選擇好了態度。
比如趙氏孤兒,陳凱歌肯定給我們帶來悲劇。他就活在自己的那點小悲劇情懷里,老想拍一悲劇,還肯定又玩現了,整個一純悲劇。我們買了電影票,聚精會神地盯著屏幕,唯恐事後罵得不夠尖刻戲謔不夠振聾發聵。 再比如讓子彈飛, 姜文肯定給我們帶來驚喜。我們買了電影票,就等著讓他TMD給我們翻譯翻譯什麼叫TMD的驚喜。 看不懂,就說這片真有深度,可惜太小眾了。 看懂了,便把他當神來捧,唯恐自己的態度不夠卑賤,拜倒得不夠迅猛。 只恨「願為姜文門下走狗」這種結構已在王小波徐文長身上用濫了。
人總是渴求被認同。所謂「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描繪的就是這種渴求被滿足時的快感。人性若此,無以抗衡。這群大導演大玩家,亦不能脫俗,只是口味略有偏好。馮小剛張藝謀什麼的活明白了,追求票房認同。陳凱歌自負才華,追求帶點文藝腔的裝B青年的認同。吾輩小裝青年,層次低,為與不裝B的大眾拉開差距,大家緊緊抱成雞蛋狀,追求蛋內認同,人稱蛋同。還有些大裝青年,最愛唱反調,追求與小裝們拉開差距,顯得層次高,自會有人貼過來膜拜他們,叫他們大神。
姜文拍電影,也圖個被認同。他的四部風格各異的電影,都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慾望。每一個片中的「我」,包括夏雨演的,都是他內心的部分投射。其前三部電影表現出來的選本、選角的眼光,節奏、鏡頭的把握,講故事談思想的水平等硬實力,在吾等小青年心中已然封神入聖。但姜文不滿足,他追求更廣闊的認同。《鬼來》被禁,《太陽》票房不佳,這些不認同的聲音在姜文心裡絮絮叨叨揮之不去。
兩年多後,姜文射出來的,是經過精心構化,尋求破局的子彈。他的野心是得到同行,大眾,小青年,大神和官府共同的認同。一言以蔽之:
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賺了。
我從沒見過國產導演有如此之大的野心,這野心聽起來又如此的不可實現。同行是冤家,小青年想脫離大眾,大神要高於小青年。 最重要的是,官府認同的,小青年和大神就不認同。大眾同行還算容易同時取悅。但小青年,大神和官府這三群,在態度上冰炭不容。
現實正是如此,在官府放行,喉舌大贊之後,電影自身素質迅速贏得了同行和大眾的青睞。 廣大小裝青年們在短暫的觀望後,看到寧財神同學的一句「姜文王朝來了!」後立即拜倒投誠。羅永浩,今何在等大神迫不及待地跟跳出來,「日,評價這么高,不至於吧。(這電影沒啥思想啊)」,「下次拍個更有追求的電影」,「你們到底為什麼激動啊」。 更極端一些的人開始咒罵,「姜文背叛了我們背叛了理想,腐化了拜金了追求票房了」。「站著,也能掙錢」這種事在他們眼裡是沒門的。 「你媚俗了大眾,讓大家都看的懂,你就已經跪下了。」「你媚俗了官府,不玩政治諷刺了,你就已經跪下了!」。
連我這個不合群的小裝青年,看完後也充滿了疑惑。前兩小時被導演帶著高速狂飆,爽透了,結尾的節奏變化卻讓我無所適從。張麻子打倒了黃四郎, 最後卻一無所得,兄弟女人也離他遠去。他騎著白馬緩緩離去的場景讓我十分落寞。雖然最後的那場「起義」傾向危險…但這就是姜文電影里想說的么?
子彈呼嘯而來,透體而過,我卻沒一點感覺,好像沒打中一樣。搞的我連影評都不想寫了。
姜文說:「讓子彈飛一會兒」。
電影的開頭,張麻子對著白馬開了一槍,這槍瞄準繩結,打中卻不打斷。白馬繼續跑,繩索已不能吃力。讓「子彈飛了一會」,繩索終於斷裂,白馬才四散跑開。電影的結尾,姜文對我開了一槍。 白馬在我腦中賓士一夜一天,繩索終於斷裂, 我才舒服了。
如果你看見了那思緒拖出來的暗線,就會明白寧財神說錯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到來」
影評這么多,吐槽點最多的就是周潤發飾演的黃四郎了。這個地主惡霸,說單詞,玩「介錯」,還總要拽拽文,錢也多的離譜。這些特質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開暗線的線索,就在於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線,幾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
問題1: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1920.
葛優演的馬縣長,在剛進鵝城不久就說:「不好,我們來晚了,前任縣長已經把稅預徵到90年後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發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問題2:黃四郎只是個地主惡霸么? 沒那麼簡單
黃四郎交給假麻子(胡軍)地雷時,說了很多:「北中國我不知道,但這種限量版地雷,整個南國只有兩個」;「第一個在辛亥革命時炸了第一響」;「驚天,動地,還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發生於1911年,這1910年才生產。 黃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麼型號,還擁有唯一一顆雙胞胎地雷。 請問,黃四郎在辛亥革命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黃四郎參與了在武昌起義的核心策劃,是辛亥革命的老資格革命黨!不信?下面還有佐證
問題3:張麻子只是個土匪么? 當然不是
電影里很明白的說了, 張牧之,早年追隨松坡將軍(蔡鍔),17歲時即為其麾下手槍隊長。是講武堂出來的(考慮到蔡鍔,應為1909年成立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蔡鍔在日本死後(1916),張牧之回國,落草。
蔡鍔何人?梁啟超高徒,民國開國元勛,護國軍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義後20日,蔡鍔就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響應革命。1915年又發動護國討袁並取得勝利。張牧之早年即追隨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黨對老資格。
張牧之和黃四郎還曾是革命戰友? 影片給出了明顯的線索
問題4:1900的一面之緣?
張牧之與馬邦德赴黃四郎的鴻門宴時, 黃四郎說。「20年前,我和張麻子曾有一面之緣」。從影片可以看出,黃四郎一開始就知道假縣長就是張牧之就是張麻子。這句一面之緣,是他刻意點開的敲山震虎。影片確鑿的發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黃四郎和張牧之在這一年見過面? 那一年發生了什麼? 我們繼續從張17歲當上蔡鍔手槍隊長入手。
問題是,張牧之現在多少歲,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鍔的呢?
蔡鍔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時務學堂的老師唐才常德資助下赴日本留學,1904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 回國後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地練兵。
如果張是1904年後見到的蔡鍔,那麼1900年時張牧之不超過13歲。 這樣的孩子不應引起黃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時33歲,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鍔活到此時也不過三十七歲。 1899年之前的蔡鍔不過是個16歲不到的學生,雖然已經聲名不弱,但也不至於配個手槍隊長吧。 張蔡相逢,應為1899-1904年蔡鍔留學時發生。17歲的張牧之,又為何會給一個留學生作手槍隊長呢?
查了一下,1900年時,唐才常策劃在武漢發動「自立軍起義」。 蔡鍔聞訊即回國響應老師。但唐看他年紀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後來唐才常被張之洞拍平, 蔡鍔身在湖南躲過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實這時候他才改名叫蔡鍔,才去學軍事)。我以為,張牧之當上蔡鍔手槍隊長,正是這一年。 估計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鍔一個人走,派了張牧之這個同齡毛頭小夥子,給他當的保鏢--」手槍隊長」(估計是光頭小隊長)。 這樣算,1920年影片發生時張牧之37歲,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黃四郎會在1900年認識張牧之,兩種可能。1是黃也參與了自立軍起義,在武漢或者湖南見過蔡鍔與張牧之。 2是蔡鍔把這個手槍小戰士一起帶到了日本,然後在日本和黃有過一面之緣。
我更傾向於後者, 因為黃四郎和張牧之,顯然都在日本混過不短地時間。
問題5:張牧之黃四郎都混過日本? 應該是,他們都對介錯很熟
先來介紹一下介錯:
日本人不愛上吊愛切腹,他們覺得切死自己挺光榮的。 但切腹挺難操作,一刀捅進去,一時死不了還特別疼。身體倒得七扭八歪,掙紮起來滿地的血,死相難看,特別不體面。故很多時候切腹者會讓一個信賴的朋友當「介錯」。介錯人手持長刀站在其身後,在自殺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間砍下他的腦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錯就相對冷僻。 更別說在沒網路和電視的1920年, 如果不是對日本文化相當熟悉的人,根本說不出這倆字吧。
黃四郎在鴻門宴上說「要是這三個人供出我來,我就切腹,請兄台當我的介錯」。 張牧之說「你搞錯了,介錯人用的是長刀」。兩個人應該都在日本待過相當長的時間。 尤其是黃四郎,好端端的中國人沒事誰能扯到切腹去。張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為1904年蔡鍔回國後就沒怎麼去日本(其實我也不熟,蒙的),作為蔡鍔的手槍隊長,張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鍔病重去日本治病,當時張牧之一定跟著去了日本,但估計這段時間他可沒興趣研究什麼切腹。何況11月初蔡鍔就病逝了。
回答了這5個問題後, 我們重新看黃四郎這個人。 他留過西洋,也留過東洋。說話愛拽文,冒成語,國學功底算不錯。你若把他看作一個土財主,這些設定顯然有很蹩腳;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黨, 那些設定就很恰當。
黃四郎,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土財主。 他是一個腐化的前革命者,現當權派。 在鵝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總結一下暗線:
1900年,張牧之追隨蔡鍔到日本,並與黃四郎有一面之緣。
1900-1911年,張牧之和黃四郎在同一個革命陣營,但無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義,黃四郎為核心成員。 10月30日,蔡鍔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張牧之也算核心成員。
1911年-1920年.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黃四郎,開始利用手中的權利斂財。他投靠了實力軍閥張敬堯(還是張宗昌? 其實我沒聽清楚。 總不能是張孝准吧)這座靠山後,愈發肆無忌憚,橫征暴斂,更以故鄉鵝城為根本苦心經營,控制了民國小半的煙土交易,大發其財。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張牧之,不求權錢,繼續追隨蔡鍔。 1916年蔡鍔死於日本,此後張牧之對時局失望,乾脆落草為寇。
1920年, 張牧之馬邦德來到鵝城,電影開始。張黃鬥法,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鵝城起義,勝利後張牧之分文不得,心愛的女人和他的兄弟們一起走了。這場「革命」,正如當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麼也沒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別的man抗走了。
這就是姜文在此電影里內藏的政治隱喻。 誰會投入革命?蔡鍔這樣的英雄會,袁世凱這樣的梟雄會,但最後得權的一定是袁世凱;張牧之這樣的爺們會,黃四郎這樣的投機者會,但最後得利的一定是黃四郎。 當張牧之再次掀起鵝城革命,他不為財也不為權,不為女人也不為大眾。他對黃四郎說:「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如果你們覺得這個隱喻還不夠過癮, 鴻門宴上還有句台詞。「彼時彼刻?」 「恰如此時此刻」(謝絕聯想,請勿跨省)。
問題6:姜文要干什麼? 「讓子彈飛一會」
解決了前5個問題,我們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時取悅小裝,大神和官府三個群體了。 那就是打時間差。這是一部讓子彈飛一會兒才能被解讀出的電影,子彈中的火葯藏在喜劇和商業的外殼之下,躲過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無誤的指出黃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統治階級的惡棍,配合最後的「鵝城運動」,那這片死的絕對比寧浩的《無人區》還慘烈。等子彈飛完,官府醒過神兒來,影片都下映了。
從技術手段來說,姜文為追求這個飛一會兒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將每一條重要的線索後埋一個包袱以轉移注意力。 比如張牧之剛剛自陳身份,說自己跟松坡將軍混過。 觀眾還沒轉過筋想清楚松坡是誰,葛優就跳出來插科打諢:「那一年,我十七歲,她也十七歲...」。在逗笑大家之餘,將觀眾的注意力從「松坡」,「十七歲」這樣的線索上轉移開。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姜文的電影愛悄悄的牽扯些政治,但要把子彈對著官府打,未免自討死路。他准備打向誰? 這就是本文最後要討論的問題,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所在。 看官們可以把他野心想的特別不怕死,但我可不敢胡寫。我覺得他把槍口對准時下電影界,對准某位電影界的官府代言人。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掙了」。這點野心,觀眾都看的出來,也不難理解這句有點揶揄悶頭掙錢的馮小剛。馮導豈是在於這點揶揄的人?還主動客串了湯師爺,和葛優聯袂出演賺錢眾。(馮導不但拍片賺錢發揮穩定,客串也是穩定的頭五分鍾就死。)湯師爺落水而死, 葛優演的馬邦德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湯師爺。 可以說,在電影里,葛優代表了馮小剛。馬邦德說的,就是湯師爺說的。也是馮小剛說的。湯師爺要賺錢,他向誰跪? 官府代言人「黃四爺」。 他怎麼著掙錢? 黃四爺帶頭出錢,其他人就得跟著出錢,回頭把錢還給黃四爺,得利三七開。
張牧之要站著掙錢,也得在湯師爺的配合下,先忽悠「黃四爺」先出了一百八十萬兩銀子才行。關鍵問題來了,湯師爺想賺錢得跪官府代言人黃四爺,馮導演想賺錢得跪那位爺?時下電影圈裡, 有沒有一個「爺」,是公認的官府代言人呢。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惡劣,已成中國電影的毒瘤,就夠好了。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發家,先投身於「導」,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攏,終究成「爺」,就再好不過了。
有沒有這樣的一位爺,讓姜文這種爺們電影人覺得。「X爺,沒有你,對我很重要」。線索還在電影里
理解子彈的政治隱喻,突破點在於姜文相對於原著,對故事發生時間的改動。
理解子彈的現實所指,突破點在於姜文相對於原著,對角色姓名的改動。
在原著里,黃財主的原名叫黃天榜,」黃天棒」. 在電影里,叫作黃四郎,「黃四爺」。韓三爺,您得多麼的無畏,才敢於把自己的名字,放在這片兒的出品人上? 您給這電影投了多少錢來著, 別是一千八百萬
(原著師爺姓陳,沒縣長這人。 電影里分別安上湯,馬二名。將將是個「馮」字,有點附會,放括弧里圖個好玩吧)在電影後半, 張麻子對著黃四爺派出來的馬車,虛射一槍,「讓子彈飛一會」。 片刻,槍聲四起。
《讓子彈飛》上映一會後,終會成燎原之勢。其它手裡有槍的導演,編劇,演員,雜志,評論家們,都會迫不及待的把肚子里藏了多年的子彈打出去。
姜文必將瓦解一個「三爺的王朝」,「剪刀手的王朝」。讓黑馬們倒下,白馬們得以掙脫沉重的束縛。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來臨。他會從容的從椅子上站起來,讓別人搬走。自己騎上白馬,悠然的離開我們的視線,化為一個傳說。讓子彈飛一會兒吧!
請參考
滿意請採納
O(∩_∩)O~
❾ 現在好看的電影推薦
1、《控方證人》世界影史最偉大的懸疑片,豆瓣9.6這是一部偉大且空前的電影。影片改編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說,比利懷爾德導演,首先相信所有人對阿加莎·克里斯蒂這個名字都不陌生,作為世界「推理文學三巨頭」,阿加莎的名字早就成為了文學史上難以抹去的焦點。影片上映至今已逾六十年,卻仍沒有一部能超過甚至堪比它的懸疑片出現。縱觀世界電影百餘年歷史,它無疑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它的出現不僅將整個懸疑類型片的檔次抬高,更樹立了近半世紀懸疑片所通用的模式典範。影評地址:門徒:豆瓣9.6,百年影史上最偉大的懸疑片!<img src="https://pic1.mg.com/50/v2-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96" data-rawheight="511"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1.mg.com/50/v2-_hd.jpg?source=1940ef5c"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6" data-original="https://pic4.mg.com/v2-_r.jpg?source=1940ef5c"/>2、《切腹》私以為最能代表日本的曠世作,豆瓣9.3談電影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下導演小林正樹。作為日本的電影巨匠,小林正樹不僅是與黑澤明、市川昆、木下惠介齊名的「日本影壇四騎士」,更是亞洲最負盛名的導演之一。小林正樹最具風採的就是敢於用民族性元素、社會性寓言,對日本的帝國主義、極權制度進行反思性的抨擊。同樣,這部《切腹》也有關於反極權的剖析,影片借復仇的主題,不僅講述了時代變革下武士道的幻滅,更大肆批判了極權制度下的草菅人命。影評地址:門徒:豆瓣9.2,為何這部神作在日本不讓播?<img src="https://pic3.mg.com/50/v2-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460"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3.mg.com/50/v2-_hd.jpg?source=1940ef5c"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3.mg.com/v2-_r.jpg?source=1940ef5c"/>3、《生之欲》黑澤明天皇被低估的現實神作,豆瓣9.1講述了一個身患絕症市民科科長,臨死前結束自己三十年公務員渾渾噩噩「木乃伊」生活,然後選擇獨自跟迂腐的體制抗衡,只為尋找人生最後意義…感人肺腑發人深省,力薦再力薦!<img src="https://pic4.mg.com/50/v2-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346"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3.mg.com/50/v2-_hd.jpg?source=1940ef5c"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4.mg.com/v2-_r.jpg?source=1940ef5c"/>4、《桃色公寓》六十年前辛辣的荒誕喜劇鼻祖,豆瓣8.7 Baxter(傑克·萊蒙 Jack Lemmon飾)是紐約一個大公司的小職員,他的單身公寓經常被公司的高層們用去當作幽會的場所,Baxter也因此獲得不少升遷的機會。Baxter暗戀著公司的電梯女郎Fran Kubelik(雪莉·麥克雷恩 Shirley MacLaine 飾),這天他終於鼓起勇氣約了她晚上一起去看一出戲劇。然而Baxter等了一晚卻未見Fran的蹤影,原來Fran是公司的高管有婦之夫Jeffery Sheldrake(弗萊德·麥克莫瑞 Fred MacMurray飾)的地下情人,本片獲1960年奧斯卡十項提名,贏得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在內的五項大獎。<img src="https://pic2.mg.com/50/v2-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810"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3.mg.com/50/v2-_hd.jpg?source=1940ef5c"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b.mg.com/v2-_r.jpg?source=1940ef5c"/>5、《恐懼的代價》可能是影史最牛的懸疑片了,豆瓣8.8無以復加的驚險酣暢顫栗、無以復加的技法節奏剪輯,驚險刺激絕對讓人嘆為觀止。戛納柏林雙最佳實至名歸,亨利·喬治·克魯佐超神了。該片講述了一家石油公司因大火焚燒油井,急需硝化甘油來滅火,在重賞誘惑下,四個落魄男人冒險運送硝化甘油途中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影片在當年斬獲金棕櫚獎跟金熊獎。影史唯一一個!!!!
❿ 誰有小林正樹《切腹》的影評
一部經復典中的經典,武士影製片的大作。深層次剖析武士階層的狀態與實質,帶給人更多的是一種悲涼與一聲嘆息。如果拋開武士道本身的關系,這部片子反映的大哲也發人深思,不論政治統治與行政上的意義如何,可能某些用來束縛人的所謂「道義」都是一種矛盾綜合體的表現。而在要求別人這樣遵守的同時,在「道義」與實實在在的生活、人性相沖突的時候,自己能否知道如何選擇呢?可能不身臨其境,永遠也無法下結論。而此片對於武士階層唱出了輓歌,真實、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