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中國近代史觀後感

中國近代史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2-23 08:55:49

『壹』 中國近現代史觀後感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餘年時間里,在中國的土地上,經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並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勿忘過去,面向未來!用我們的勤勉與奮斗去開創一個全新的未來!

『貳』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300字

歷史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也許只剩下些歷史課上的只言片語,還有就是教科書上的陳述,而且已經是那樣的模糊。可是無論是整體還是個人,對於歷史的記憶都是不可或缺的。有個很有趣的比喻:一天早上你起來突然失憶了,忘記自己是誰了,想想看你今後該怎麼生活?你誰都不認識,這意味這忘掉了自己的歷史。歷史就是民族的記憶。如果不想讓自己處於失憶的狀態,重讀歷史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
所謂近代史,按中國傳統史學來說就是晚清史。中國傳統史學是朝代史,唐史,宋史,明史,清史這樣的。張教授認為晚清歷史的本質就是西方把中國拖入它們的世界體系的過程。西方有個世界體系,我們有一個天下體系,或者叫朝貢體系。但是我們這個體系是內斂的,是內縮的。不是去打天下,征服某塊殖民地,然後建立起朝貢體系來讓其他人來服從,而是用一種文化的,一種以德服人的方式讓周邊國家來仰慕我們的文化,然後向我們進貢。但是西方自十八世紀之後形成了一個輸出型的體系。它不斷地把這個體系向外輸出,把它所遇到的國家能殖民就殖民,不能殖民的也要納入自己的體系中來。在這兩種體系的碰撞中,我們的天下體系顯然崩潰了。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那段稱為喪權辱國的歷史。
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這段歷史,冷靜的審視過去,然後去期待未來,盡早學得聰明些,不要總在一個坑裡反復折騰,應該吸取教訓,避免過去的悲劇,也許只有在心理上走出我們的中世紀,才有未來的前途,過去的輝煌歷史才有價值。

『叄』 有關中國近代史的讀後感500字

從大英帝國到列強瓜分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間的這近二十年時間來,恰恰是以大英帝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蓬勃發展的時期;由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歐洲國家的國家生產力、工業實力受到其催化也慢慢發展了起來,最終導致了英國等國的經濟指數的快速增長;這也激發了歐洲各國開拓國外市場的慾望,而版圖巨大、歷史悠久的古老中國就是他們的目標之一。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並沒有吸取教訓,而與大英帝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也只是像蚊子叮一樣使大清王朝無動於衷。中國的閉塞腐敗面對英國的空前強盛,就像是待宰的羔羊般任人宰割;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其他國家也意識到了中國市場與其貿易潛力的巨大,從而都起了攻打中國的念頭。

然而這一時期的大清王朝仍然深陷「上朝天國」的固執中無法自拔,沒有意識到在中國之外的國家都陷入在工業革命進步的水深火熱中。

所以,我們可以說在中國近代史中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都源於我們古代清朝人的無知與腐朽,還有那深植於內心的「天朝上國」的頑固不化;我們對於外交的無知也相應導致了不可避免的古代大清王朝的覆滅與被列強瓜分的命運。

總而言之,在讀完《中國近代史》一書後,最直觀的體驗就是蔣廷黻所述的「近代化發展」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所以我愈加感覺到了身上所負的責任之重;不僅如此,我也同時在這本書中對於中國近代歷史有了更佳深刻的了解,而通過這樣的了解,我不僅僅知道了當時社會的種種問題,也開始思考我們如何才可以不重蹈古代中國的覆轍,思考我們復興中國的方法。

『肆』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的寫作思路:前一部分寫書籍的大概內容;第二部分寫自己的理解想法;第三部分寫書籍對自己的影響。

正文:

學習了《中國近代史》後,我覺得自己的眼界開闊了。中國近代史使我受益匪淺。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跌宕起伏的一段歷史,我們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忘記的一段歷史,並且這是一段屈辱史,中國幾千年來的恥辱便凝聚在這一百多年中。

中國雖然經歷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推翻了長期封建統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國仍然面臨著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面臨著國內封建主義勢力的繼續存在。總結近代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經驗,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學習中國近代史,使我深深體會到今天的辛福生活來之不易,更激發出我強烈的愛國熱情。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到「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當我們站在世紀之交的門檻上,回顧近百年來中國人的奮斗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可以與這一時間相比較。

中國是近代史,是中國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

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個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的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而中國人民的團結和行動的力量,是我們打不垮的砝碼。人民的覺醒,是近代史中最偉大的成就。

作為年輕一代,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認清我們在新時期的責任和使命。因為我們的民族正在騰飛,我們更應該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努力不懈,使我們的國家保持飛速的發展。我們要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重任,使祖國走向輝煌。


(4)中國近代史觀後感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是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經典之作,產生過廣泛的影響。蔣廷黻以冷靜客觀的態度,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的中國歷史,對中國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以學術的形式表達了關切,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

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稱蔣廷黻「執中國近代史研究之牛耳。」本版《中國近代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馬勇導讀推薦,附錄《琦善與鴉片戰爭》、《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專節詳述沙俄近代以來鯨吞中國的歷史。

『伍』 觀看,中國近代史的,觀後感

晚清的官場腐敗

清朝道光、咸豐年間,中國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均遭慘敗,被迫訂立城下之盟。其結果,京城被占,圓明園被焚,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條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百年恥辱由此肇始。而清政府之所以戰敗,官場的腐敗是一個重要原因。據清人張集馨的《道咸宦海見聞錄》所述,其表現約有如下幾端:
大小官吏不學無術,賄賂公行,政由賄成。總督、巡撫等封疆大吏貪污無能,沉緬聲色。如閩浙總督慶瑞,「公子出身」,不肯致力於政務,而是「宴會終日,摔跤唱曲,比射賭酒」。陝甘總督樂斌為八旗子弟,識字不多,「愛聽戲喝酒,徹夜不休」,他所居住的蘭州官府里「笙歌竟無虛月」。直隸總督桂良,「胸無點磨」,談吐如「市井之徒」,就因為他是恭親王的岳丈,所以他受賄賣缺,無所顧忌,不但自己索賄貪得無厭,就連隨他一起巡查永定河的孫子也向地方官大張獅口,誰不送禮,官位難保,甚至連沒有官俸的候補官也須敬送500兩銀子。曾任閩浙總督的顏伯燾,即使在被革職回家時,也極其豪奢,他隨身所帶物品之多,排場之大,駭人聽聞。為他搬運箱籠財物的扛夫達六、七千人,隨從差役、轎夫、仆從等也近三千人。所過之處,每天地方官除為扛夫安排飯食外,還需為隨從差役、轎夫、仆從等准備四百多桌酒席,僅伙食一項,每天就要用二千多兩銀子。由此可見,他對人民的搜刮,遠遠超過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水平。
各級政府巧立名目,橫征暴斂。地方官所聚斂的巨額財富,完全是靠著盤剝百姓,盜竊國庫。他們在徵收賦稅時,除了以損耗為名多征之外,還有名目繁多的花樣,甘肅有所謂「倉糧出陳易新」的招術,即強迫人們春天領倉里的舊糧,秋天加倍償還。四川有所謂「放炮」的斂財辦法,即借舊官離職,新官上任之機,徵收特別稅。某些地方更有所謂「發商生息」的可笑名目,地方官往往借口官倉糧食霉變,向上報稱因虧損而以四折減價出售,實際上以原價發商售賣,每次可賺得數千至數萬兩銀子。
相互饋贈是官場交往的潤滑劑。清朝京官俸給微薄,無不接受地方官的饋贈。清廉者有所選擇而受,貪心者則百方羅致。地方官為了獲得京官奧援,不惜慷百姓之慨,以各種名目送禮。除了年節賀壽的常禮,還有冬天的「炭敬」,夏天的「冰敬」、「瓜敬」,以及想不出什麼理由的「別敬」,以此與京官「互通聲氣」,以求「保官任」,「得提拔」。地方官之間也借互送禮品來聯絡感情。如陝西糧道,對駐陝的巡撫、將軍等按四季、節壽,每年各饋送四千兩銀子。對過往的官員,除饋送盤纏外,還以演戲和酒席招待,「每次皆戲兩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窩燒烤,中席亦魚翅海參。」西安活魚難得,一條大魚要花四、五千文錢。然而這是上席必不可少的。其他如白鱔、鹿尾等稀有名貴的菜餚也是待客所必備。總之,官府內「終日送往迎來,聽戲宴會」。
多磕頭少說話的施政宗旨。以這種不學無術、貪贓枉法、醉眼朦朧的官吏處理政務,不是以「多磕頭,少說話」為宗旨,便是以濫施酷刑、草菅人命為能事,甚至有根據城隍廟里的陰爻陽爻決定犯人生死的荒唐暴虐的昏官。這些昏官領兵打仗,則剋扣軍餉,「兵如乞丐」,以變賣軍械為糊口之資。因而這種軍隊毫無戰鬥力,只知騷擾百姓,逞凶勒索,上前線則「臨敵狂奔」,甚至「跪接夷船,呈送牛羊金幣」。正因為專制與腐敗聯姻,晚清又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頂峰,所以腐敗現象也就如同毒菌一樣,腐蝕肌體,侵入內臟,使整個統治機器生銹失靈。因此不根除專制,便難治腐敗,難振國威,難以抵抗外敵入侵。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沉重教訓。

『陸』 中國近代歷史讀後感 (五六百字 )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以屈辱外交為主的歷史。
時光倒退千百年,回到大唐盛世,那時侯,中國在世界上舉足輕重,亞洲的日本曾經向中國稱臣,周邊的國家也都與中國建立友好外交,中國國力為世界之最。
可是,自從清政府上台,閉關鎖國等極端錯誤的政策就帶著中國走如了一條不歸之路。
清政府沒有友好的外交,沒有發達的經濟,也沒有優良的政策,一味的狂妄,一味的自大,一味的做井底之蛙,註定中國將會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衰敗。
果不出其然,中國在鴉片戰爭中一敗塗地,輸光了中國政府的財產,也輸光了中國人民的財產。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地發展本國經濟,而只有中國政府,在火燒眉毛之時還在貪圖享樂,中國,就是敗在了這樣的政府手上。
鴉片戰爭,中國戰敗,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始,中國的社會性質有了根本改變,由一個封建國家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日本、美國、沙皇等世界強國都盯著中國這快煮熟了的肥肉,一個個拿起槍炮,把中國打得支離破碎。《南京條約》、《辛丑條約》、《馬關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以及中國的總理屈辱外交府,是中國的屈辱外交的典型代表。
中國的衰敗,似乎在警示著人們什麼……
對,中國好比一個內向的人,不與人交往,向來獨來獨往,封閉自己,對外面的世界根本毫不知情,總以為自己很強大,所向披靡,這就是所謂的「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導致了最終的失敗,並且敗得自己傾家盪產。這是閉關鎖國所帶來的惡果。
我們身邊就有一例。在幾年前曾經有一個神童,在國際級數學競賽中榮獲一等獎,而那時他還不滿10歲。他父親就認為,我的孩子這么小就能在這么大的比賽中得一等獎,那還有什麼事情辦不成的?他把這個孩子像寶一樣供著,不上學,不請家教,整天地玩耍。
這種人,是最愚昧的。一個神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有無限神通,他還能在強人群中稱老大嗎?還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童嗎?沒變成神經病兒童都已經是大幸了。最終,這名神童,也只能做一個比普通人還要普通的人。
這與清政府的遭遇極其相似。
強國之理,好比造就一個人才。人要強大必須和他人友好往來及交流,經驗也是可以通過交流得來的,並且要切忌唯我獨尊的思想。要使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強大,就要與其他國家積極往來,打開自己的國門,引進其他國家的先進科技。
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是強國富民的必走之路。
我打了半天啊 樓主 全是我自己寫的

『柒』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新航路的開辟,為全世界的進步特別是在東西融化、或者說是全球歐化了提供動力。從此,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遇數千年未有之強敵,轟轟烈烈以鴉片戰爭為前奏,展開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來,這未嘗不是數千年未有之機遇。從馬嘎爾尼訪華的失敗,到嘉慶年間英國第二次派人來華受冷遇,從為抵禦外敵而僅設立的一處通商口岸廣州十三行,到不承認別國的平等、儀統、儀式問題——除了文化差異外,「我們抱定『天朝馭萬國』的觀念,不承認國際,而西方則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國際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證明中國絕不會自動地接受西洋的科學與工藝。」
數千年來,從絲綢之路的捍威到貞觀之治的「天可汗」威儀,再到鄭和下西洋的外撫四夷,封建中國自詡天朝大國應有盡有,以不平等待遇對外邦交,以封藩屬國作為我國的國防外線代守門戶。卻不料在這固步自封下,西方近代文明的曙光乍現一個個「日不落」的神話,黯淡了東方的光芒。廷黻先生說:「在世界上,一切國家能接受現代文明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慘敗。」那麼,西方列強的侵略正是使閉關鎖國的封建中國覺醒,探索走向現代化,走向富強。
我們總將其屈辱原因歸結為「落後就要挨打」,那麼這個「落後」又體現在哪些方面的軟肋之上呢?
一.舊社會的惡性循環
在第二章里,蔣先生提到兩個惡性循環①大亂後大治:因為民眾不知利用科學節制生育也不知利用科學增加生產,於是亂世末,大治初人口少,有荒墾——人口多,分配少,生活水平低——燒香拜佛,土匪起義,小亂變大亂——大治末,亂世初;②每朝開國君主及元勛大部分起自民間,自奉薄,奢侈低,體恤民情,內政昌明吏治澄清;後來則慾望提高,奢侈增多,貪污長進。
這兩個循環造就了中國歷史如同sin函數圖像跌宕起伏。而在西洋勢力侵略起始的時候,正是我們在抵抗力量薄弱的低谷的時候,我們開始處在雲端做雙曲線中的下拋運動。這映證著近代歷史血淚屈辱的必然性,也充分揭示了要想擺脫這種受制於人的命運,必須跳出該圖像的發展,也就是必須革命地徹底,將中國封建統治連根拔起,這我也將在下面第三點中提到。
二.民心向背與國家進退
《南京條約》後,廣州民眾因為觸及到自身利益而產生仇外心理,不讓外人入城。當政者沒有顧全大局地去疏解矛盾反倒是以林則徐等的意見認為「民心可用」,認為」四萬萬同胞有勝無敗」,希望等到外人騷擾作亂時組織百姓去抗議其洋槍洋炮。「僅以民心對外人的炮火當然是自殺」,民心代表一種趨勢,但如果沒有大勢力量——也就是綜合國力的推動這根本就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花骨朵兒。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更有甚者當起了漢奸,有些老百姓不明所以還幫忙外敵搬運物資——當秦始皇焚書坑儒地抑制思想發展,當明清八股局限、文字獄風行時,統治者們有沒有想過,他們江山的傾覆往往咎由自取呢!
更何況,「民眾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的大阻礙之一。"就好像在北洋軍閥割據時期,也正是「野心家知道中國人民的鄉族觀念,從而利用之,已達到割據的目的。」就算是接受了西洋文化,也只是盲目地學習。就好像以洪秀全為代表的小農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狹隘階級利益(「他的真實心志不在於建設新國家或新社會,而在建設新朝代。」)而打著天朝的幌子,通過宗教信仰從而進行革命,其根本與封建文化無異。
士大夫階級的獨立、大無畏、創新精神在哪裡
在鴉片戰爭前與外國的邦交中,在鴉片戰爭後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除了一點被迫的無奈外,是否更多體現了晚清「完全不懂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爭所不當爭,放棄所不應當放棄的」?士大夫認為的「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聖先賢的法制,歷代相傳,絕不可變更。」直至戊戌變法才被調整;在洋務運動中,「時人對自強事業則多方掣肘,對邦交則好輕舉妄動,結果就是誤國」;曾國藩在推翻太平天國中,也是「以中國舊禮教為其立場,維持清政府作為政治中心,憑依忠君思想」……
就好像一位網友提到的「是因為他們自己的不徹底,接受的舊式教育,脫離不了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束縛。大部分則是時代不容許他們徹底。這個時代,包括很多:閉關自守;外國的趁火打劫;民眾的迷信與無知;思想文化的限制等等。」我們要理解他們的局限性,但除此之外,我們是否更應該想到,百年樹人,教育為本,當國家棟梁尚為此愚昧,也就不難理解國難殤殤了。
四.戰略戰術啃老底、太拘泥、不分明
近代有好幾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就拿洋務運動來說,洋務派出於國防動機率先開始軍事建設和企業建設。奕他們「絕不轉頭回看,留戀那已去不復回的閉關時代。他大著膽向前進,到國際生活中去找新出路。」而蔣先生痛心扼腕地說,這種新精神為什麼不能出現在鴉片戰爭後而出現在20年後的咸末同初呢?「鴉片戰爭失敗根本在於我們的落伍,但其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後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致命傷……我們的近代化若比日本早20年,遠東的近代史則完全改寫。」洋務派們遲了一步,
但更重要在宣告洋務運動終結的北洋海軍潰敗中戰略戰術運用不當。當時我們已經引進很多西方的大炮船隻,但「我們的失敗不是船不如人,炮不如人,而為戰略戰術不如人。」例如總司令選用帶馬隊、全不了解海軍作戰的丁汝昌;例如在變更陣勢形勢自亂,敵人有空可鑽,而我們第一炮誤中自己望台……而且當時一些有遠見的賢士郭嵩燾、曾紀澤等也鬱郁不得志,
最重要的,是「近代化的國防不僅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經濟,並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這種革命的不徹底性和局限性是中國舊式民間運動不能救國救民的根源。所幸的是,我們一步步嘗試學習和接受近代文化,取其精華地繼承傳統文化,於是有了推翻封建統治的辛亥革命,有了社會主義新中國。
處在近代的中國,就好像剛剛脫離溫室的花朵,唯獨經歷風雨的洗禮,才可以擺脫自身的嬌弱。我們憤怒,為著列強的惡毒和兇殘;我們悲痛,為著大廈將傾,屍骨遍野;我們慶幸,可以卧薪嘗膽,力挽狂瀾——所以我們努力,為中華崛起而奮斗!而唯有在那一層屈辱之下取長補短去學習,把握機遇去成長,中華民族才能昂然站起,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高一的孩子,談談自己的感想,順便完成自己的暑假作業,放在這里希望大蝦們多多指點~謝謝!

『捌』 中國近代史的讀後感400

答:
懷著崇敬的心態拜讀了《中國近代史》一書。讀完之後頗有所得。
這部書把「中國近代史」界定為「中國近代化的歷史」,中國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於是就成為本書論述的主線。
近代化對於當時的中國是一個非常迫切的課題,它在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中卻又是一個緩慢和曲折的歷程。蔣廷黻不可能找出為何如此緩慢和曲折的社會根源,但他卻看到了我們民族的惰性。他說:「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後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這個話頗有分量。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在鴉片戰爭震撼的當初迅速走上維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書以恭親王奕欣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領導的自強運動即洋務運動為第一個近代化方案,以康有為等人領導的變法運動即百日維新為第二個近代方案,以義和團運動或曰「拳匪運動」為第三個公式化方案…… 然而這些方案最後都挫敗了。於是本書提出自己的觀點:「近代化國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經濟,並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換句話說,我國到了近代要圖生存,非全盤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全盤西化」口號為胡適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對西方文化都不預設任何的人為限制。或許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個年代我們確實應為他們的勇氣所折服!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