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控制電影
控制影評?沒看懂你的意思。
但是智商高一點和注意力夠細心的人都知道,最後的幕後黑手就是梁家輝,為了當年自己O記的兄弟的養老費,鋌而走險,安排了一出很縝密的行動。連自己的兒子彭於晏都甘心淪為棋子。
❷ 求一部電影的影評,電影不限,字數不少於800
黑天鵝
達倫曾直言不諱說《黑天鵝》的創作靈感深受《怪房客》《冷血驚魂》所影響,結果看片後發現果不其然,達倫就像波蘭斯基附體,用充滿了心理暗示和線索的鏡頭講訴了這個關於人格分裂的心理驚悚故事。
波蘭斯基電影中的主角多為身不由己,被環境控制被旁人影響,正如同達倫《黑天鵝》中的女主角Nina。影片前半部分Nina是個克製冷靜脆弱的女人,但爭取角色的慾望把她推進了Thomas的辦公室,更是把她推向了壓力的頂峰。起初Thomas並不滿意Nina對黑天鵝的詮釋,認為她不夠狠不夠性感,沒有釋放出自己的情感沒能夠迷失自己,但卻仍然選擇了她成為新的Swan Queen。Nina對自己的中選感到吃驚,導致她在整個排演過程中都是極度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盡管她想要通過努力訓練來彌補但仍然不能夠完美詮釋黑天鵝,這時Nina便處於一個技術再沒作用自己不能再控制的狀態。於是由人物和事件構成的各種外力便開始作用,一步步的激發或抑制Nina人性深處的黑暗勢力,而Nina便被動的卷進了這場黑白角力的風暴中心。
Thomas是個有趣的角色,他在影片中就像個灰色人物讓Nina同時也讓觀眾無法分辨他的意圖。辦公室的強吻,自慰的作業,舞蹈室的主動誘惑,或許是因為他對Nina抱有佔有的慾望而進行的一系列騷擾,卻也同時可被解釋為一種指導Nina詮釋黑天鵝的非常規手段。不管怎樣,是Thomas成功釋放了Nina內心期待被渴望被迷戀被重視以及不顧一切追求完美的慾望。類似的性暗示還有地鐵上對著NIna自慰挑逗的老頭。
母親是個有強烈控制欲甚至有點偏執的女人,很多時候就像一個反面角色,因為她的愛就像桎梏牢牢套在Nina的脖子上讓她無法呼吸。前有Thomas在努力釋放,同時又有母親在間接抑制和禁錮Nina內心蠢蠢欲動的黑暗慾望。例如Nina清晨自慰的那場戲,正當她讓自己沉溺在性快感中時,卻突然發現母親就睡在床邊,倉惶下被迫停止。母親發現Nina背上的抓痕後強迫似的剪短Nina的指尖,然而那些傷痕本就是黑天鵝即將被釋放的徵兆,母親的行為無疑是在阻止它的發生。於是母親的角色便可被解讀為在人性白與黑較量中,唯一能夠抑制黑暗面的親情和愛,只可惜這一次促使黑暗滋生的力量更大。因此在片尾白天鵝之死那場戲中,Nina眼中看到的只有看台上淚流滿面滿眼愛意和憐憫的母親。
Beth是前一任Swan Queen,在主演人選發布晚會上Nina目睹了Beth的不甘心和憤怒,以及與Thomas之間若有若無的曖昧。Beth出車禍後Thomas暗示Beth自殺的可能性非常大,這讓Nina發現自己有可能是Beth和Thomas之間的第三者,也就是《天鵝湖》中的黑天鵝。這種想法無疑推動了黑天鵝的破繭而出。
Lili其實在片中有兩個,一個是真實存在的競爭者,一個是Nina在人格分裂後假想出來的一個敵人。作為真實的競爭者,Lili始終都是一副叛逆放縱的模樣,穿著黑色,與Nina截然相反。這或多或少都給Nina造成一種」她黑我白「的暗示。在夜店的那一晚,Lili不遺餘力的勸誘Nina放縱自己,甚至還拿了一件黑色衣服給Nina穿。也許只是偶然,但當Nina在廁所中換上了那套黑色衣服後,似乎就預示著其心中的那隻黑天鵝已經誕生並開始成長。在影片最後一部分里,不管是真實的競爭還是幻想的背叛,真假Lili始終都扮演著引誘黑天鵝出現的重要推動力。這只黑天鵝在Nina心中時而化身成假想敵Lili,時而變成另一個Nina。而發生在化妝間的那場謀殺,黑天化身成假想敵Lili並激怒Nina,讓她以為殺死了競爭者從而才能在舞台上完美詮釋黑天鵝。
如同波蘭斯基的《怪房客》《影子寫手》等,替代前任意味和暗示著重蹈覆轍。前一任Swan Queen Beth剛得知自己將要被替代時在化妝間大發雷霆後摔門離去,這時在一旁偷看的Nina溜進去偷走了Beth的一些私人用品如口紅和小刀。這就構成了Nina對自己的」主動暗示「要成為第二個Beth。後來Beth的車禍和《天鵝湖》的劇情暗示,白天鵝只有以死來求解脫和自由。因此最後Nina倒在血泊中稱自己終於做到了完美,她既成功殺了假想敵成為了當仁不讓的黑天鵝,同時她也通過」被迫自殺」而達到了最終解脫。
「黑天鵝」其實就是Nina的一個更加黑暗的人格,它一直在尋找破繭而出的時機。Nina站在兩面鏡子之間時看到鏡子裡面無數個自己中,有一個自己正在抓背,那其實就是黑天鵝想要撕破Nina的軀殼以讓它的翅膀能都放肆的展開舞動和飛翔。Nina從夜店回家後與母親對峙的一個鏡頭是,鏡子中的本來只有一個Nina,卻突然分裂出一個Lili,後者跑到卧室門口引誘Nina與自己的母親作對。鏡子其實一直都是表現人格分裂的最佳道具,《黑天鵝》全片更是遍布各種鏡子,達倫近乎完美的利用了鏡子和多面鏡子的特點構造了令人驚嘆的,人影交錯似幻非幻的視覺效果。
顏色同樣是被充分利用。白色代表著純凈和純粹,Nina在影片前半部分的著裝多為白色。相反黑色代表的是更加放縱甚至邪惡的人性,這是Lili和影片後半部分Nina的著裝基調。上面提到Thomas是個灰色人物,因此他出現的很多場景都是由黑色和白色共同構成,例如穿著白色襯衫的他坐在一對黑色椅子中,例如他家的裝修基調也是由黑色和白色構成。影片的第三個顏色粉色似乎是代表克制和禁錮,芭蕾舞裙,Nina卧室,Beth的病房等都是粉色,
超現實的想像場景曾在《怪房客》《冷血驚魂》中成為經典,《黑天鵝》的最後一部分也有非常出色的類似場景,例如破繭而出的黑色翅膀,突然斷裂的雙腿,逐漸長滿全身的羽毛等都讓人印象深刻足以過目難忘。
❸ 電影催眠的影評怎麼寫啊
揮之不去的恐怖感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開始喜歡看恐怖片。看得太多了,漸漸總結出一些經驗,凡是吹噓「史上最恐怖」的,都不甚恐怖,那隻是廣告而已。反而是一些不太出名的片子,更能讓人覺得驚悚。《催眠》算是我看過印象最深的一部日本恐怖片,影響深遠。算起來離第一次看《催眠》也有七八年了,至今印象深刻。
一系列希奇自戕命案的背後,原來都是有人「催眠」的結果。
片中角色千奇百怪的死法,錯綜復雜的線索,主角抽絲剝繭的偵破過程,吸引著我看下去。這樣出其不意的情節安排,是現在的很多電影所趕不上的。
總的來說,歐美恐怖片大多注重視覺恐怖;國產港台片注重營造「鬼神」氣氛;韓日系恐怖片注重心理恐怖,泰國恐怖片注重情節的鋪陳。《催眠》就抓住了「催眠」的神秘來做文章,一般人都覺得催眠是件很神奇的事,傳說中的催眠無所不能,像一種魔法,可以控制其他人做許多事情,而當事人在醒來以後一無所知。但催眠又是有科學依據的,具有一定的真實性。這種半真半假的故事,讓人在半信半疑中思考,真的催眠有那麼大作用么?假如身邊的人被催眠,會干出怎樣恐怖的事情?這個世界上會不會有別有專心的人利用催眠來做壞事?會越想越害怕。
看過這么多部恐怖片,唯有這一部,會讓我從心底里冒寒氣。心理的恐怖,遠比血腥的場景嚇人。當一切都如幻影般消失,大家都以為噩夢醒來,雨過天晴了,可事情還沒結束。最後一個催眠暗示還在起作用,他被玻璃罐里的水淹死了……
❹ 有哪些導演無意,卻被影評奉為神作的電影細節
電影《七月和她》隨著電影的進展,他自己變成了眼淚人。每個人都有一個小玩同性朋友稱為大,小,好姐妹。成長不是樂趣,人是復雜的,感情不是簡單的。
但到了27歲七月走了,安生過著穩定的生活。
❺ 學影評必看的電影有那些
你是復說影片分析嗎制?寫影評可沒什麼電影必看.
如果想學影片分析,可以看蘇牧的<榮譽>,王迪的<通向電影聖殿>.上面提到的電影都行.配合著文章看看他們是怎麼分析的.
PS:別把<看電影>上的隨筆當影片分析.裡面的新片介紹倒有點影評的意思.
❻ 求一部電影的影評
個人比較喜歡的一部電影:我,機器人 影評
我,機器人
一開始,對《我,機器人》這部電影就沒抱多大希望,甚至有點等著看笑話的意思。原因很簡單,我也算半個阿西莫夫的fans(初中時,我對圖書館謊稱把《我,機器人》搞丟了,以三倍於書價的錢很不光彩地留住了這本書),而他老人家的《我,機器人》實際是個包括了8個小故事的短篇小說集,把它放在一個影片里表現出來,怎麼能拍得好嘛。
現在看來,我確實小瞧了好萊塢的編劇們,小瞧了導演普羅亞斯。不能不說,這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雖然影像上繼承了導演在《烏鴉》和《黑暗都市》中對暗色調的偏愛,但節奏非常流暢舒服,除了開頭有一點點沉悶外,全片絕無冷場。影片里2035年的紐約顯得CG痕跡重了些,但那輛超酷的奧迪跑車和幾場「人機大戰」絕對能滿足你的視覺渴望。它既不像《銀翼殺手》、《人工智慧》那樣厚重壓抑,又不像《終結者3》那樣空洞乏味。動作、場面、演員,包括劇本深度,都給人一種剛剛好的感覺。
當然,令人不夠滿意的地方也就在這兒。看完影片,你可能會覺得其中要表現的東西太多了:人對機器人的恐懼;機器人與人的友情;機器人的反叛、覺醒和自由;男主角對心靈陰影的治療……主旨反而不太清楚,被淹沒掉了。說到底,它還是一部中規中距的好萊塢商業大片。好看、不乏溫情、在不會讓你累到的程度上產生一些思考,略具形態,淺嘗輒止。要是你期望它能像普羅亞斯以前的《黑暗都市》那樣獨特不凡,恐怕你會失望的。
阿西莫夫,機器人
《我,機器人》從開拍到上映,一直籠罩在「阿西莫夫」的光環下。國外雜志評論說,光那些《我,機器人》的書迷,就能把影院填滿。不過這些科幻迷可也不是好伺候的。電影還沒出來,就被很多阿西莫夫的死忠fans罵得狗血噴頭,說這部影片是給阿西莫夫的一記耳光。其實,影片只是用阿西莫夫的「三定律」搭了個架子,借了阿西莫夫書名來打打旗號,這叫做suggested by book(受小說的影響),而不是based on(基於小說改編)。
阿西莫夫到底何許人,值得科幻迷這樣抵死捍衛?這傢伙一生出了500多本書,既有內容幾乎涉及了所有科學領域的科普作品,更有氣魄宏大、嚴密巧妙的科幻小說。最有意思的是,這位思維觸手延伸到無數光年外的幻想家居然絕不坐飛機,從不出門旅行,每天只是8小時以上地用打字機寫作、寫作——以每分鍾90字的速度!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作品有兩個系列: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我,機器人》就是前者的代表作。8個有趣的小故事充滿了精彩的邏輯推理。比如說在《捉拿機器人》中,主角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從63個看起來一模一樣的智能機器人中,找出一個存在著缺陷傢伙來。這個故事被巧妙地用在了影片當中,但威爾•史密斯與機器人鬥法的過程遠不如書里寫的那樣精彩。《推理》一篇更為有趣:被組裝起來的智能機器人竟然認為自己是上帝的使者,「三定律」在他看來是上帝讓機器人幫助弱者——人類提出的法規。在一個只有兩人的太空站上,該怎樣說服這個瘋狂固執的傢伙呢?每一次,阿西莫夫都把故事的主角推入進退維谷的境地,總出現機器人學三定律似乎失靈的危險狀況,然後你會發現,原來是人們對三定律的理解有偏差,而不是三定律本身有問題了。在這點上,電影賣的關子遵循了阿西莫夫的思路,可惜設想比較落好萊塢的俗套,不如阿氏自己的小說那麼出人意料——大概這就是阿西莫夫生前不願意跟好萊塢合作,把自己的作品改編成電影的原因吧。
影片的票房成功,為下一部阿西莫夫的巨著《基地》改編成電影打下了良好基礎。有消息說,福克斯將把《基地》搬上銀幕,而導演則有意於拍過《伊麗莎白》、《四根羽毛》的謝加•凱普爾——在我看來,這傢伙有一定駕馭大場面的能力,但表現力卻不夠,缺乏迷人的風格,《基地》要落在他手裡,未必是什麼好事。
人,機器人
影片中,中央電腦viki的為了人類的「整體利益」,控制機器人,想把人類全保管起來,不允許他們出門,不允許他們做任何事情。這一思想其實已經超出了「三定律」故事的范疇,它的靈感顯然來源於另一位科幻大師傑克•威廉森。他在其一系列的機器人小說(例如《束手無策》、《機器服務人》)中描繪過和影片非常相似的場景。對人的「過度保護」,其結果就是人類的滅亡。這裡麵包含了對機器人(先進技術)和人(劣根性)的雙重不信任。有人說,在探討人與機器人的關系方面,傑克•威廉森比阿西莫夫更深入。
可要是從科學事實來說,機器人與人的關系這個話題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偽命題。在看得到的將來中,機器人威脅論都是一種鬼扯,是電影需要的噱頭。那些機器殺手代替的,實際是從前殺人狂、吸血鬼和怪獸的角色。而描寫機器人與人的友情,也不過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另一種表達罷了。阿西莫夫的三定律只是自己寫推理故事的一個依據,絕不是為研究機器人的科學家或者製作機器人的生產商設定的。更不代表他有什麼對機器人的憂慮(可能恰恰相反)——這就好像寫福爾摩斯並不意味著對社會治安狀況的憂慮一樣,不過是一種環境設定而已。
波蘭的科幻大師,也是著名科學家,塔爾科夫斯基的名片《索拉利斯》的原作者斯坦尼斯拉夫•萊姆就曾說,將來,不大可能會有酷似人類具有個性的機器人出現。我們需要的,是機械手那樣分工各異的機械工具,不是一個有兩條腿,下班後會和其它機器人聊天,然後去找自己電子老婆的「人形機器」。
❼ 求一篇影評,800字,任意電影
《戀愛通告》基本上是把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以及《梁祝》中化蝶的意境套用到一個上層人士玩弄下層女性的橋段上,當然影片本身絕對沒有我寫的這么「邪惡」,它用「事實」告訴人們大明星也有真愛情,大明星也會為了一個灰姑娘而「瓊瑤」一把,盡管沒人會信,但是我們還是離現實遠點,僅懷著最純潔和最善良的心思去看待這場在現實中根本不可能的愛情故事吧。
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是沖著王力宏和劉亦菲的臉蛋去的,拋開演技以及其他因素不談,客觀地看待這兩個人的容貌,稱之為金童玉女的組合絲毫不為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這場「清純得一塌糊塗浪漫得歇斯底里」的電影中,「花痴」和「色鬼」都能得償所願,再在音樂聲中為了那些並不太出色的笑料而笑笑,這就是本片最大的意義。
王力宏的歌唱得好,在音樂上的造詣自然輪不到門外漢來評論,但是說到電影表演真的十分稚嫩,毫無控制力毫無想像力更毫無感染力,用寡淡無味來形容也不為過,這幾乎是歌手演電影的通病,周傑倫是這樣,任賢齊有時也會這樣,從前的劉德華也是這樣。前面說過,雖然影片故事基本講圓滿了——這樣的故事本身也沒難度——但是在電影剪輯上存在著很多生硬的地方,使得劇情銜接不太順暢,這和影片中那頗具意境的動畫創意相比顯然不夠檔次。不過,這里絕無一棍子打死的意思,多磨煉自然會有進步的,況且比王力宏更糟糕的專業導演和演員大有人在,過多指責顯得不厚道。至於劉亦菲的表演,無法批評但也不能表揚,「小龍女」一向就是這個樣,對這位美人惡語相向的人估計也不多,本人也不想干這樣的事情。倒是幾位配角的表演更令人印象深刻,謝娜耍寶是拿手好戲,甭管合拍不合拍總是不讓人討厭,而老演員謝園戲份雖不多但幾句「走了你吶」倒成為全片最搞笑的橋段,可見演技這東西絕對是需要天賦的。關於《戀愛通告》,最讓人意外的莫過於當年一脫成名的個性演員陳沖居然在片中可勁地「撒歡」,讓人看到了這個女演員的另外一面。對待這部電影,整體上根本無贊美的必要和理由,但是也無法吹毛求疵地批判,因為它背景單純目的明確手法簡單,雖庸俗但不刻意賣弄,再加上本身不讓人討厭的金童玉女,未看之前就知道是個什麼樣的效果,所以影片得過且過,看電影的人也該得過且過
❽ 求幾部好看的電影,要求:邏輯性高一些,不容易猜到劇情發展,懸疑優先,豆瓣影評必須過7.0分
你的圖片太小看不到有什麼電影啊!而且這么多!估計也看個差不多了!呵呵!
❾ 介紹一些適合寫影評 較有意義的電影~
入殮師是一種職業
專門為死人化妝之類的
然後讓家屬行簡單的告別禮
開始有很多人反感甚至是厭惡這個職業
他們覺得太骯臟
但是主角把這個職業詮釋得很好
其實死亡很平常
…哎呀
周一慢慢給你講
看完還多有感觸的
啟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