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看蔣勛觀後感

看蔣勛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2-23 13:53:15

❶ 蔣勛說唐詩第二講賞析讀後感

澹然空復水對斜暉
曲島蒼茫接翠微制
波上馬嘶看棹去
柳邊人歇待船歸
數叢沙草群鷗散
萬頃江田一鷺飛
誰解乘舟尋范蠡

❷ 蔣勛美學之圖騰的讀後感

蔣勛的《品味四講》,港台版書名為《天地有大美》。我更喜歡《天地有大美》這個書名。蔣勛在序言中寫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莊子的句子,我很喜歡,常常引用,,就移來做了書名。莊子談美,很少以藝術舉例,反而是從大自然、從一般生活中去發現美。

我是從今年6月份才知道美學大師蔣勛的,是聽「改變自己」輝哥的語音才知道的。當時,上網搜了蔣勛的文章,看了《美是一種信仰,忙是心靈死亡》這篇文章,被蔣勛「生活美學」的理念吸引,如獲至寶。開始看蔣勛的文章,一發不可收拾。

在當當買了蔣勛的《品味四講》,《生活十講》,《孤獨六講》。封面很淡雅,我也很喜歡。我小心翼翼得打開封面,排版也是很簡朴的風格。這套書我如獲珍寶,留著慢慢地看,即使每天只看一頁,也會讓自己浮躁得心平靜下來。
看完了蔣勛的《品味四講》這本書,對我而言,是美的覺醒。之前我是一個活得很粗糙的女子。很少關注生活中的美學。

自從知道了蔣勛,知道了生活美學。感覺自己是被開光了,意識里的美開始覺醒。開始關注生活中的美學,並且寫了一系列生活美學的文章。恍然回首,發現,自己對生活的品質越來越關注。也會給生活創造美。讓自己生活在一個美的環境中。

美的覺醒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一旦開始覺醒,便會一發不可收拾。讓自己沉浸在美的環境中。開始忍受不了不美的狀態。

讀蔣勛的文字,總是想讀得慢一些,細細得品味,怕讀得太快,把他的文字一下子都讀完了,就像有一塊很漂亮的橡皮,總是不怎麼捨得用,想慢慢的一點點使用。

蔣勛的生活美學,給我的工作,生活都帶來了一些改變。我會開始刻意慢下來,看看風景,等等自己的靈魂。忙是心靈死亡,多麼深刻的警醒,我一定會牢記在心。

❸ 蔣勛 我們需要出走 讀後感

我們需要行走讀後感]很難有今天這樣的沖動,讓我為一篇文章去寫一篇讀後感了,我們需要行走讀後感。 說實話,我是坐在衛生間里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上的《我們需要出走》,讀到題目還沒來得及往下看就讓我聯想了很多:我想到了天邊的青海湖,想去看看那裡的藍天是不是還是那麼的湛藍;我想到了南邊村莊上的那口水塘,我想去看看夏天裡的那群小魚是不是還是那樣自在地游泳,我想到了歙縣的深渡,我要從那裡出發,沿著新安江,穿過桐江和富春江,抵達錢塘江,看看兩岸的連山和洶涌的潮水,我要邊走邊畫,邊走邊拍。。。。。。然而,對於一個工薪階層來說,這一切都是妄想,我們需要考勤,需要工資,需要隨時聽候老闆的召喚,真的是身不由己。所以正是這種無法行走,才讓我們如此的渴望——我們需要行走。 而作者似乎比我理性的多,他說:「人在一個環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感度,創作力也難以激發,所以需要出走。」我想這應該算是我們對需要行走的理由的最完美的補充吧。 作者在歐洲讀書期間,專注研究文藝復興的藝術史,老師問他:「你有沒有去過義大利?」作者說還沒有。老師說:「你沒有在米開朗基羅的雕像前熱淚盈眶,你怎麼敢寫他?」正是這個懷疑,讓作者有了一個很重的背包和很長的旅程。相比之下,我自然自慚形愧,我沒有遇到讓我如此行走的一個如此充足的理由。 作者拿柳永打比方,說他當初不知「今宵酒醒何處?」。確實古人要比我們逍遙的多,嵇康的放浪形骸,王子猷的 雪夜訪戴。可是、可是 「今天年輕人的生命力沒有了,生命力消失了,讀後感《我們需要行走讀後感》。」 我有一位書壇的朋友,他叫閻安,每次想到他,都很羨慕他,無論是翻閱他博客里那些行走的照片,還是在我家面對著他,我都感覺到他活的很從容,他總是那樣背個大包,握個相機,不停地行走,走到天南海北。到一站,也沒有什麼企圖和私念,就是會會朋友,喝喝酒。離開我這里的時候,我問他,下一站去哪,他說還不知道。是的,去哪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行走,要有行走的動機。 前不久去了趟越南,在去之前,我對越南真是沒有什麼好感的,朋友還調戲我說:「你帶一箱黃球鞋去,就可以到那換一堆老婆回來。」言下之意,就是說那邊很窮很窮。去了之後才發現,其實不然。越南人不但富有,而且有良好的教養,有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堅定的政治信仰。作者說「人不可能不主觀,在旅遊中慢慢修正自己的偏見跟主觀,才是最好的旅遊。」 當下,我們活的都很僵化,甚至很庸俗。我們的生活其實一直就很豐富,比館子的半徑要大的多,然而我們還「堅持」每天下館子,每天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每天開著車子不斷地燒油。所以我很感激作者的提醒,我需要每天去叩問自己:「有多久沒抬頭看看天,看看路邊的小花小草,聽聽行道樹上小鳥的嘰喳?」 恕我高攀,在這篇文章里,我讀到了和作者的許多共鳴,也讀到了來自我本身的自信,我讀到了一片廣袤的草原,也讀到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精神。自此,我還不知道作者是哪方賢達高士,但我要感謝他,他的名字叫蔣勛。
〔我們需要行走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❹ 《爆破西湖》蔣勛的讀後感

不好意思,沒有讀過這本書。

❺ 如何評價蔣勛和他的書

先簡單介紹下我所了解的蔣勛。台灣人,美學家,同性戀者。我想大多數不是搞美學搞藝術的人認識到了解到蔣勛都是緣起「 蔣勛細說紅樓」吧。「 細說紅樓」有音頻版的和文字版的。音頻版的我來回聽了兩遍有餘,想來總計也有160X2個小時了。(細說紅樓每一章分兩回講,每回大約70多分鍾,共講了前八十回)有些章節更是不厭其煩的聽,比如二十七回黛玉葬花的那一章。《紅樓夢》文本我自己讀過兩遍。但是,聽蔣先生的細說紅樓,我才發現真正開始讀懂紅樓夢。
很喜歡他把大觀園比喻成一個青春王國,紅樓夢就是一部關於青春的小說。感覺大陸的學者總是把紅樓夢定位成很艱深,很高不可攀的一本書。很不好。蔣先生把黛玉,寶玉,寶釵,那些青春年少的心理講解的很贊很棒,娓娓道來。可能是因為台灣和大陸的區別,台灣人的視角解讀總是能給大陸人帶來很新奇很獨特的感覺,就像知乎上yolfilm的回答一樣,常常能給我角度另類的感覺。「 細說紅樓」是蔣先生在台灣給一些中年婦女開的講座,好像斷斷續續講了四年的樣子,才把八十回講完。值得一提的是,蔣勛的聲音也很贊啊,很有磁性。用的背景音樂《山野幽居》也很合氣氛。他經常把黛玉,寶玉比作那些台灣的國中生(相當於我們的中學生),以此來闡述他們的心理。還有一點,蔣勛解讀紅樓極注重文本,跟其他的很多學者注重考究,史料不同。如果喜歡紅樓夢,我覺得一定要聽聽或者看看蔣勛細說紅樓。具體蔣勛眼中的紅樓是怎樣的,我就不細表了。大凡好的小說,都是讓讀者感知人生的。黛玉和寶釵是寶玉人生選擇的兩難,也是我們人生的兩難,寶釵是儒家的,是入世的。黛玉是代表老莊的,是道家的,是出世的。那也許人生總是在這兩者之間反復。
除了細說紅樓,其他作品還有《孤獨六講》《漢子是書法之美》《天地有大美》等。也很棒。其中孤獨六中的情慾孤獨,暴力孤獨兩章講的很妙。

❻ 蔣勛的盧浮宮讀後感800字

《蔣勛的盧浮宮》讀後感

《蔣勛的盧浮宮》內容簡介:作者蔣勛在巴黎求學期間,有幸「悠閑」而不是一路小跑地在盧浮宮徜徉,可以為了想到的一張畫而去只看這一張畫,然後在塞納河畔坐一坐,回味剛才畫里的色彩光影,他也曾在巴黎做導游,這使他知道不需要「小跑步」地參觀是多麼奢侈和幸福。一次他正在講解維納斯雕像,一位老太太問他:「這是誰的老婆!」他無法回答,從此他就想如何讓這位老太太了解「美」和「美的歷史」。《蔣勛的盧浮宮》就是這樣一本可以幫助你在盧浮?游覽得更「悠閑」一些,可以使美術門外漢窺到美的門徑。他先從盧浮宮的建築史講起,從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波斯開始,帶我們走過古希臘、古羅馬,再到中世紀、文藝復興……告訴我們應該在人類美術歷史長廊的各個段落的什麼地方多做一些停留、沉思、贊嘆。

蔣勛的盧浮宮的讀後感,來自卓越網的網友:蔣勛的文字常是淡淡的,讀起來的感覺卻很受用。比如此書的序言,他就以一位台灣老媽媽的疑問作引,提出關於美學本身以及美學教育的思考,有趣並且真誠。其實我們身邊的人也許也曾發生類似的疑問,那?我們大概只是嗤笑一聲,沒有用心多想一點。蔣勛關於美學的書家裡已有幾本了,文字各有側重。這本要輕松許多,完全可以作為盧浮宮的導游手冊,作為去巴黎之前的功課先溫習一番。書中文字圖片都印刷精美,看內容定是五星的評價。不過為避免誤導其他讀者,也談一點她的小缺點:封頁太軟,不挺括,容易起皺褶。我的書在網購來的時候就這樣有了一道不深的摺痕。雖然看起來不受影響,在手裡把玩的時候就不太舒服了,心裡總想著「不完美,不完美啊」~~

蔣勛的盧浮宮的讀後感,來自當當網的網友:蔣勛名氣非常大,我買了他好幾本書,但都比較平常,只能算是一般的大眾審美通識讀物。唯有《美的沉思》算的上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學術著作。

❼ 對蔣勛老師講的 最後的晚餐 的感想

提到藝術大師達芬奇的,就算是不懂畫的人,肯定也會提起《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兩幅最知名的作品,在大家的眼中這兩幅作品完全可以當做是 達芬奇的代表作,是他藝術成就的體現。而且這兩幅作品本身就充滿神秘,多少年以來人們都試圖揭開這兩幅作品身上神秘的面紗。
達芬奇和他 的作品一直都籠罩著神秘的面紗,就連曾經轟動一時的懸念迭起、驚心動魄的電影《達芬奇的密碼》,故事情節的發展也是通過對一系列與達·芬奇的藝術作品有關 聯的神秘符號進行分析和調查來推進故事的發展的。然而近日美學大師蔣勛自己破解達芬奇的密碼,在他看來最後的晚餐是達芬奇最失敗的作品,而聞名世界的作品 《蒙娜麗莎的微笑》則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一幅畫。
據蔣勛解析,《最後的晚餐》是一個舞台,十三個人全部坐在同一面吃飯用餐,根本不合理。五百年來這幅畫成為人類試圖解開謎語的主題,這是達芬奇最成功, 也是最失敗的作品。全世界科學及藝術的精英都在努力保存及修復這件傑作,大家最關注的似乎不再是這幅畫而是他對生命創作的動力。如同他許許多多未曾完成的 手稿,他的飛行器,他的降落傘,他的潛水船,他的理想城市的規劃等等。
在蔣勛看來這是達芬奇的成功,也是《最後的晚餐》的失敗。而對於《蒙娜麗莎的微笑》,在蔣勛看來達芬奇使她以不變應萬變地端莊坐著,使她無可奈何地笑著成為一副世界上最寂寞的畫,好像達芬奇早已預料「她」的存在如此荒謬,而世人對「她」的美,也始終似懂非懂。
華商記者 趙媛

❽ 看完這段話,你對蔣勛有怎樣的評價、

一個觀察生活細致入微的人,一個對美有深切感受的人

❾ 蔣勛的花與蝴蝶觀後感

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在這花的海洋里,我們大家歡聚一起,共慶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蝶兒翩翩,花香盪漾,到處都是花的笑臉,到處都是蝶兒們的歡快舞姿。讓我們好好享受這人蝶共舞的歡樂時光吧。

❿ 蔣勛《時光》讀後感

誰現在還會讀唐詩?想一想,心裡有些吃驚,似乎只有中文系的部分學生和牙牙學語的孩童。這當然也是現實的需要,它實在不能帶來什麼經濟效益。當下顯然不是一個讀詩的時代。讀詩既沒有時間和心情,也不能改善生存環境。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卻需要一些詩歌的味道。比如,當有一天面對青山碧水時,我們往往興奮起來得手舞足蹈,急切地想表達點什麼,卻似乎只能在「啊啊」聲中悻悻地放下手臂。當我們在觥籌交錯之間,想文雅一下生活時,卻只能詞不達意地說著各種說辭或各類段子,請對方下酒。第一個場景很靜美,第二個場景很熱鬧,詩似乎都不能與之相融。但在唐代,詩充盈於生活的各種場景,那時的詩人面對美景可以吟誦抒發,面對美酒可以高唱豪飲。
這么說,你會說,那是在唐代呀,現在怎麼可以!唐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蔣勛說,唐朝就像漢文化一個短暫的度假期,是一次露營。但我們對那樣的露營豈能無動於衷?唐朝是一次短暫的出走,唐詩里的燦爛與華美讓我們感動和嫉妒。我們期望「夢回唐朝」。那麼,怎麼回去?
蔣勛告訴我們,要讀點唐詩。因為,唐詩是一粒珍珠,值得我們關注和珍惜。蔣勛說,魏晉南北朝的三百年,有很多文學實驗,這些實驗是在為一個大時代的到來做准備,准備文字,准備聲音,准備詩的韻律與結構,這個過程就是琢磨「唐詩」這顆珍珠的過程。唐代是詩的盛世,經過幾百年「水到渠成」的積累准備,唐詩綻放出燦爛與華美的氣質,那麼多詩人像彼此有約定一樣同時誕生,欣然相攜著來赴詩的盛會。
蔣勛是怎麼來讀唐詩的呢?他先講「大唐盛世」,有了真正的「盛、大」,唐朝才是一場精彩的戲,那麼多詩人才能在這個舞台上留下自己的傳奇,並共同奏響一部空前絕後的交響樂。蔣勛講的第一首詩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這首詩里,他認為應將題目中的五個漢字分解開來,即春天不必用來形容江水,花朵、月亮不必形容夜晚,「春、江、花、月、夜」是知己,也是陌路,偶然相逢,又各自離去。在分析了每句詩的含義後,蔣勛說,這首詩從「用字、用句到哲學思想與文字的華美,都到了完美的境地」,這其實不是張若虛個人才氣的表現,而是時代的水到渠成。沒有魏晉時期的清談,沒有「四六駢文」的練習,就不會產生擁有這樣胸懷與氣度的詩人,也不會產生具有如此明顯宇宙意識的「孤篇」巨制。
宇宙意識在唐代被詩人們凸顯出來,因此唐詩展現出宏大的格局。這是因為,唐代的詩人總是在跟月亮、太陽、山川對話,他們的生命都被放大到巨大的空間中。也因此,他們才會吟誦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孤獨空運,描繪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浩茫蒼涼,發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之問……
在蔣勛的唐詩講解中,他多次提到「農業倫理」,並不斷說唐代如何沖破農業倫理。什麼是農業倫理?簡單地說,就是日常的生活規矩,應該怎麼著,不該怎麼著。唐代是出走的露營,不怎麼遵循這個倫理。與「農業倫理」對應的,似乎是出走與清狂。在唐代,它顯現為「貴游文學」,繼承著南朝王謝子弟的傳統,顯示出豪華、奢侈的風尚,對青春、豪氣、揮霍等等進行直接的歌頌。這也構成了唐詩的主體精神。王維的《洛陽女兒行》、李白的《將進酒》都有對揮霍無度的歌頌。
在講到唐代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李白、杜甫時,蔣勛談到,「在中國的整個思想極度成熟,文學達到登峰的時刻,李白體現了老莊思想的最高完成,杜甫體現了孔孟哲學的最高完成」,兩人同時分享了大唐盛世的詩歌高峰,李白是詩仙,才氣橫溢,不遵守人間的規則;杜甫是詩聖,在群體的生活中進行自我錘煉,承擔起知識分子對家國的使命與責任。蔣勛認為,每一個生命都有兩個部分:像李白一樣對個體生命完成的追尋,因之放歌山林;像杜甫一樣回到塵世間,對最卑微的生命充滿同情與悲憫。我們一千多年來對兩人優劣的討論,是一個很大的精神浪費,因為文學的美不是生命的窄化,而是讓之開闊。
唐朝的詩人除過具有宇宙意識,反抗農業倫理外,還具有深沉的擔當意識。這之間大概有一個過程,先是有宏大的氣象,指天問地,高歌豪飲;但等到「漁陽鼙鼓動地來」,平靜的繁華生活被打破,更多的詩人開始記錄社會底層被政策體制壓迫的苦難狀態。杜甫在顛沛流離的逃亡流浪中,放下長安水邊的麗人(《麗人行》),開始關注兵車(《兵車行》),描繪官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埋怨秋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文學帶來的壓力,留著整個歷史當中,變成一種良心。
杜甫介入現實的巨大努力,被白居易、元稹等人很好地繼承起來。他們這些知識分子出於一種自覺,發起古文運動,希望文學能夠走向非常淺白的道路,與社會改革結合起來。我們年輕的時候可能對「文以載道」反感,覺得裡面是八股教條,但成年後,會逐漸覺得這種反省和批判的動人。白居易認為文學的格律、形式、文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容,如果不寫出「生民病」,是對不起自己的良心的。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自覺,要面臨巨大的壓力,但他們還是希望能使自己的文字成為重要的社會批判力量。所以,寫了「花非花,霧非霧」白居易不再去寫《琵琶行》與《長恨歌》,而是努力關注新豐折臂翁、白頭宮女等等,去記錄和揭開底層弱勢群體的災難、孤獨與苦寂。
對於李商隱的詩歌,蔣勛將之置入晚唐的整個氛圍中去分析。他說,到了晚唐,大唐盛世、李白的故事成了傳奇,武則天、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也都成了傳奇,李商隱時代只能是對唐代華麗的追憶,李商隱大量的無題詩充滿了幻滅與眷戀的糾纏。蔣勛將這類文學定之為「頹廢文學」,反映出繁華後的反省與沉思。而讀李商隱的詩,主要是體味晚唐這種在繁華過後慢慢暗淡下去的氣息,而不是通過論文去分析其中的種種折射。「畫面本身只有一個內容,任何人將自己投射進去,其實都可能是錯的」。
中文系白衣飄飄的時代雖是明日黃花,牙牙學語的孩童卻是生生不息。喧囂紅塵無法映出唐詩的色彩與價值,但我們的生活之中卻不能沒有唐詩的氣息。遠離唐詩,是因為我們要面對現實的無奈;親近唐詩,是因為我們需要安靜地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