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書籍觀後感
⑴ 紅色經典書籍的讀後感
讀紅色經典巨著《長征》有感
自幼就與紅色經典名著有著不解的情結,利用再次拜讀了由我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王樹增歷時六年、嘔心瀝血精心打造的紅色經典巨著《長征》,書中以50多萬字的篇幅,描述了兩萬五千里長征中艱難卓絕的各個細節。
當我真正靜下心來,雙手虔誠的捧著《長征》這部卷帙浩繁的經典名著時,才恍然體悟到那段血風腥雨史告訴我們,其實生命是一條美麗曲折的幽徑,路旁有妍花的麗蝶,也有荊棘叢生,要想人生美麗輝煌,就應該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一路虔誠地走過,一路播撒希望的種子。人生的道路九曲十八彎,布滿了荊棘,但成功者總是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旅途,用堅強忍韌的毅力開辟通向輝煌的康莊大道。
⑵ 觀一本紅色書籍的讀後感一百五十字
紅色經典書籍《苦菜花》讀後感1000字
《苦菜花》這本書是以抗日戰爭時期膠東半島昆嵛山區的王官莊為背景,以仁義嫂一家的遭遇為中心線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抗日根據地軍民在反掃盪中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表現了根據地人民那種英勇不屈的精神,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普通而感人的革命母親的形象。
作品所塑造的母親--仁義嫂的形象,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而豐滿的革命母親英雄形象,具有相當的典型意義,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人物畫廊增添了一個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同時,也標志著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懷著無限的深情來塑造母親的形象的,鮮明地刻畫了母親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徵:慈愛心腸和革命意志。
作品把母親置於王官莊極其嚴峻復雜的矛盾沖突之中,在公與私、生與死的抉擇面前,充分展示她性格中慈愛心腸與革命意志這兩個特徵,真實地描寫了她的覺醒和成長,具體地寫出她從一個只知愛自己子女的母親到愛革命、愛一切革命的子女,勇於為革命奉獻一切的革命母親的性格發展過程,並注意揭示母親性格發展過程中多方面的矛盾心理,使得母親的形象血肉豐滿,也使得讀者清晰地看到了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怎樣變為靈魂高尚的革命母親的過程。
當大女兒娟子拿起獵槍參加革命活動時,母親的一家正處在極端困苦的生活中。大伯一家數口被惡霸地主王唯一害死,丈夫又被逼走,母親獨自拉扯著5個年幼的孩子,娟子是她唯一的幫手,母女相依為命,而且,斗爭的環境又是那樣的險惡,母親怎麼能不為娟子擔驚受怕呢?但是,公審大會和娟子親手槍斃大仇人王唯一的現實教育了她,「有一種東西,像是一把火從她內心裡燒起來」--母親的革命意識開始蘇醒了。面對封建家族的傳統壓力,她更加認定「娟子是好孩子」,毅然支援娟子幹革命工作。
母親的覺醒反映了千百萬貧苦農民的覺醒;母親的成長代表了千百萬革命母親的成長。她的那種偉大母親的慈愛心腸和革命意志,從一個只知愛自己子女的母親到愛革命、愛一切革命的子女,勇於為革命奉獻一切的革命母親的性格發展過程,使得讀者清晰地看到了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怎樣成長為革命母親的過程。雖然今日早已不同往昔,但是她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很多品質很值得我們學習。作為一個母親,她是慈愛的,作為一個女人,她是堅強的,作為一個革命者,她是偉大的。她外表雖然柔弱,但她有著驚人的毅力與堅定的意志,她的犧牲,更讓我們看到了她的偉大。在戰爭年代,她鼓舞我們為革命奮斗,而現如今,她教我們如何堅強的去面對生活中的艱難困苦。
《苦菜花》這本書很值得一讀,它可以教會我們很多東西,慢慢品味,就會得到很多,明白很多。
⑶ 紅色書籍讀後感(800字)
《周恩來傳》的讀後感
周恩來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名解放軍和中華人名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名解放軍和中華人名共和國主要締造者之一,第一任中華人名共和國總理。
他的生平事跡,一時半會兒還是講不清楚的。在1949年3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更加明確地指出:新中國中央人名政府的主要人員配備,現在尚不能確定,還需要同名主人士商量,但「周恩來是一定要參加的其性質是內閣總理」。這就說明周恩來在新中國的地位了。怪不得美國前外交大臣艾登要說:「你們早晚會知道,周恩來可不是平凡的人。」
對於外來的觀察者而言,周恩來的兩種角色給予了他們深刻的印象。他首先是一名偉大的外交家,他的迷人風度與機智談吐在第一印象時就令人難以忘懷。在1943年對蔣介石政府失望透頂的費正清很容易對重慶的「周公館」興趣昂然,他的觀感具有相當的普遍性,他這樣描述45歲的共產黨駐重慶代表:「周恩來作為領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初次見面時就打動了我。這是一位英俊瀟灑、有著一雙黑色的大眼睛的偉人。」他的學生白修德也得出了類似的判斷,他樂於在周公館做客。多年後,都已老去的他們在北京再次見到了周,但除了模糊的記憶,一切都已改變。
費正清在歡迎招待會上發現周恩來喜悅的面孔下「透出久經磨煉的剛毅與頑強」,在《自傳》中,費這樣比較周與毛的一生:「他是一位具有古典風格的總理大臣,相比之下,毛澤東更像一位真龍天子,他可以在風雲變幻的雲霧中恣意縱橫,時隱時現,而周恩來則不同,他彷彿一直在權衡時勢,
修補殘局。」周或許是其中最不像革命者的偉大革命者。至今人們仍津津樂道於他在南開中學飾演女性角色的軼事。也是在這所以開放著稱的學校中,他閱讀過《新青年》,熟悉孟德斯鳩,接觸了亞當·斯密,中國傳統的歷史書籍也讓他興奮。1919年,他第一次讀到了《共產黨宣言》與其他一些社會主義著作,並為此激動,但他的組織才能比他的理論造詣更高一籌,在天津的學生運動中,他脫穎而出。可以想見,在一個動盪時期,這種天賦比獨創性更受歡迎。他在26歲成為了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28歲時領導了上海60萬工人的罷工,當時的人們或許沒有耐心傾聽毛澤東用湖南口音講述的農民革命,但一定容易接受英俊的年輕人條理清晰、務實的分析。事實上,一直到1936年,周恩來始終擁有比毛更高的職位,而他在遵義會議上提供的強有力的支持,更是幫助後者重獲權力。與毛澤東與蔣介石不同,周恩來小心翼翼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前二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成為了暢銷書作家,他們的版稅都超過了他們的元首職務津貼。盡管周是世界上最有性格的政治家之一,他的自傳卻缺乏個性。如果你缺乏洞察力,很可能會將之僅僅視作毛的各項政策的推行者,就像日本首相田中角榮那樣,在1972年會見毛澤東時,他將周描述成毛周圍的「一位笨拙的小學生」。但周與毛的關系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更復雜,更相互依存。《亞洲周刊》在回顧20世紀的亞洲偉大領袖時,稱周恩來是始終的第三號人物。盡管他是毛最有力的助手,比毛年輕5歲,在毛掌權後,卻從未成為第二號。但是,在中共歷史上,他在最高領導層的時間卻無人匹敵。從20世紀30年代初到1976年逝世,他目睹著曾經的同志一個個死亡,或者被打倒,自身卻保持了下來,成了中國政治歷史上最著名的「倖存者」之一。
身兼總理與外交部長的51歲的周恩來是新中國名義上的首席執行官,但其作為更像是首席運營官。一位威嚴的董事長通過一個龐大的董事會,有著絕對權威來做判斷,而周只能做更多的權衡與協調工作,只有在其他人最陌生的外交領域,他才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周恩來傳》作者迪克·威爾遜所說「取得了在外交上的最偉大勝利」,他的非意識形態化的形象贏得了人們的尊重。這次會議准確印證了亨利·基辛格對外交的判斷,「它仍帶有鮮明的個人色彩」,那些對共產主義政權保持懷疑的人在面對周恩來的個人魅力時,也努力收斂了這種懷疑。
我們無法一一細數周恩來為這個國家作出的貢獻,但在老一代人心中,他是集聚了這個民族的無數優良品德的化身,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人們知道他是一個好總理,從他的身上,人們知道什麼樣的官員才是「人民公僕」。
據統計,總理的工資是400.80元,鄧大姐的工資347.50元。從1958年到1976年,一共是161442.00元。用於補助親屬的36645.51元,補助工作人員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這兩項支出占兩人總收入的1/4。其中的主導思想,自己拿工資來補助,就可以減少國家的負擔。至於總理的積蓄,總理也曾立了規矩:凡是積蓄夠5000元,沒什麼用,就交黨費。就這樣,總共交了14000元。總理1976年1月份去世以後,兩個人總共才積蓄了5100元。所以說,兩位老人非常儉朴。
這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去世時所留給這個世界的。
想起周恩來說的一句話:「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他果然做到了。但是我……雖然我不能像他一樣偉大,但起碼我要守信用,我要說到做到,給自己定的目標,就要實現.
⑷ 紅色書籍的讀後感
自幼就與紅色經典名著有著不解的情結,利用再次拜讀了由我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王樹增歷時六年、嘔心瀝血精心打造的紅色經典巨著《長征》,書中以50多萬字的篇幅,描述了兩萬五千里長征中艱難卓絕的各個細節。
一滴一滴的淚,像蒙蒙細雨一樣,灑落大地,眼前閃過的畫面讓我永無難忘,那是一場奇跡的話劇,那是一篇難以忘懷的歷史紀錄,那更是一段辛福而痛苦的記憶!當我合上《長征》的一瞬間,那一幅幅驚天動地的畫面,那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仍久久縈饒在我的眼前揮之不去,原來它已經深深震撼了我的靈魂,根植於我的心裡。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被譽為二十世紀「最令人神往,最能影響世界前途」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軍事奇跡,是人類戰爭史上一部大氣磅礴的英雄史詩,在歷時兩年時間里,各路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破敵人的圍追堵截,戰勝無數的艱難險阻,縱橫十餘省,長驅二萬五千里,終於勝利到達陝北。雄關漫道、險象環生,紅軍一共爬過18條山脈,其中5條是終年積雪履蓋的,渡過24條河流,經過14個省份,佔領過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軍隊的包圍,此外還打敗、躲過或勝過敵人派來追擊的中央各部隊。他們開進和順利穿過6個不同的少數民放地區,有些地方是中國軍隊幾十年所沒有去過的地方,但他們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帶充飢,他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同心同德、眾志成誠征服了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是的,縱使裝備極其簡陋,給養嚴重匱乏,環境殿堂艱苦,數十倍敵軍前堵後追,但中國……人卻沒有屈服和害怕;沒有埋怨和嘆息;沒有懦弱和退縮。他們把個人命運與黨的命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一起,義無反顧肩負起拯救中華民族於危難這中的歷史重任,他們用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抒寫了一首盪氣回腸、感動世界、震驚歷史的英雄史詩!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歷史雖已過去,但在國際形式日益緊張、天下尚未太平的現狀下,我們依舊更需要虔誠的緬懷革命先輩的不朽功勛,繼承光榮革命傳統,發揚先輩長征精神,同心同德,艱苦奮斗,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道上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列寧說過:慶祝偉大革命的紀念日,最好的辦法是注意力集中在還沒有完成的革命任務上。
「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強則國強」,我們就應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在學校我們應把紅軍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發揚下去,孜孜不倦的學好每一科知識,用科技來強國,沿著先烈們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永遠巨人般屹立於世界強林之列。
畢竟,任何輝煌的業績都需用努力去創造,我們應從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吃皮帶」、「嚼草根」的不斷挑戰自我、挑戰極限、挑戰命運的精神中學習他們那種艱苦奮斗精神,無怨無悔的氣概,為理想而奮斗的勇氣。而知識就像滿目琳琅的大寶庫,探尋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只有經過磨練的人,才會不停地與困難做斗爭,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如徐霞客歷經千辛萬苦終完成千古奇書《徐霞客游記》;就像司馬遷飽受屈辱終著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就像梵高孤獨貧窮一生卻為後人留下價值連城的作品;就像貝多芬雙耳失聰卻撫著琴鍵譜出優美的驚世曲調。
身處太平盛事,想想那些為了後來者的幸福義無反顧拋頭顱、灑熱血的長征英雄們,我們還有任何理由和資格去埋怨周圍的一切嗎?
歷史的身影漸漸遠去,此刻重新聆聽《長征》的故事,感受長征先驅們創造的輝煌,體驗他們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為使命不惜一切的精神,感動之餘無不對他們充滿了無限的熱愛和崇敬,同時也對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到更神聖和光榮。
當我真正靜下心來,雙手虔誠的捧著《長征》這部卷帙浩繁的經典名著時,才恍然體悟到那段血風腥雨史告訴我們,其實生命是一條美麗曲折的幽徑,路旁有妍花的麗蝶,也有荊棘叢生,要想人生美麗輝煌,就應該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一路虔誠地走過,一路播撒希望的種子。人生的道路九曲十八彎,布滿了荊棘,但成功者總是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旅途,用堅強忍韌的毅力開辟通向輝煌的康莊大道。
⑸ 關於紅色書籍的讀後感
紅岩》讀後感
我懷著十分崇敬而又激動的心情讀完了《紅岩》這本書。〈紅岩〉是一部中國軍事文學名著。它描寫了眾多革命英雄:成崗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許雲峰英勇斗敵,舍己為人;江姐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劉思揚出身豪門卻投身革命;渣滓洞難友團結奮斗,敵人喪膽;白公館志士奮勇突圍,迎來黎明……所有這一切展現在我眼前,那是多麼讓恩激動、崇敬、悲憤、感嘆的畫面。
最令我難忘的是許雲峰將要被特務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寫:「死亡,對於一個革命者,是多麼無用的威脅。他神色自若地蹣跚地移動腳步,拖著銹蝕的鐵鐐,不再回顧鵠立兩旁的特務,徑自跨向石階,向敞開的地窖鐵門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階上,忽然回過頭來,面對跟隨在後的特務匪徒,朗聲命令道:「走!前面帶路。」面對著步步逼近的鬼門關,許雲峰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堅定,即使海枯石爛、天崩地裂,也不會動搖。江姐被粗長的竹簽釘入指甲縫間的刺骨鑽心的逼供,特務們為的是想從這位重要的共產黨員口中套出有關地下黨的重要機密,可是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了。試想一下,在那潮濕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館,近乎窒息的地牢,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咽著發餿味的殘羹冷炙,拖拽著遍體鱗傷,強忍著舊膿新創襲來的陣陣裂痛……然而他們以常人無法想像的毅力頑強地與反動派抗戰到底!
對這些可敬可佩的戰士,國民黨反動派只能給他們肉體上的折磨,卻動搖不了他們精神上的絲毫,反而更使他們的斗爭精神豐富起來!讀到他們的事跡,我無法自已,在他們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寫英語作文,花了不少時間卻只得低分,便泄氣了;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棄。沒有對學習、工作完全充滿熱情的我易被摧垮,總找借口說自己是個女孩。可如今,在紅岩英雄的光輝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鋪滿荊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們去開拓;越是困難的時候,就越需要堅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閃閃,迎接黎明。 林間,群鳥爭鳴,天將破曉。 東方的地平線上,漸漸透出一派紅光,閃爍在碧綠的嘉陵江,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絢麗的朝霞,放射出萬道光芒。」這是解放戰爭勝利後的第一個黎明的描寫。這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是無數位戰士用鮮血換來的,血染紅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記了什麼叫英勇、堅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與火的歷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謝《紅岩》,它為我樹立了榜樣,它使我對人生價值有了嶄新的理解,它將促使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英勇堅強的人
《林海雪原》有感
懷著—股澎湃的激情讀完了全書,輕輕合上,望著「林海雪原」四個字,似乎是由火熱的血所凝成的,襯著封面上的皚皚白雪,顯得更加地艷,更加紅了。在那上面,我彷彿看到了一位位親切和藹的解放軍戰士,為著自己的理想,更為著祖國的偉大事業——共產主義事業,在深山老林中奮斗的身影。此時的雪似乎已同他們的笑容與靈魂,融為聖潔的一體。
對這些戰士來說,死,毫不可怕,鮮血,更是為著這一片他們深愛著的土地,為著他們那可親可愛的鄉親們所流的,它鑒證了一個個赤子之心,它的脈搏將永遠在這片鬱郁蔥蔥的老林里跳動。穿山風的狂卷,密集的槍彈雨林,都嚇不退他們,因為心中的一把火,一個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著他們在狂風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後的勝利。 他們對自己人生的目標,執著地追求著,不畏層層險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地步,也甘願拚死一搏,或許他們認為:面對自己的人生,那高高在上的理想,唯有拼過,才了無遺憾。就像《老人與海》中的老人,《絕頂》中的肖頓河,都為著自己心愛的理想而前進,雖然他們最終都失敗了,都只在這茫茫大千世界中留下一副白骨或幾行輕輕的痕跡,但在任何人眼裡,他們在精神上永遠是無法擊倒的。恥笑他們對生命無謂浪費的人,必定是一個懦夫,因為只有懦夫,才會恥笑勇者,更因為他們毫不明白傾盡自己一生去追求的感覺,也更因為他們沒有這種氣魄,沒有這種理想。鄧小平也說過:「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少年,要有理想。」一個沒有理想的,便對自己的前途自己要走的路感到茫然,也許,在徘徊上便像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
若沒有理想,萊特兄弟不會發明飛機,圓了人類飛向藍天的夢;若沒有理想,袁隆平不可能養殖出雜交水稻,解決中國人多糧少的難題;若沒有理想,又哪來中國幾千年的悠遠文化;若沒有理想,中國不會在一次次失敗中站起,奪回自己的領土……理想,是人生的燈塔,更是人生的彼岸。有時為了它,歷經幾多滄桑幾多歲月。中國的2008申奧,世界夢想和平,祈求人性的完美,「眾里尋她千網路」,圓了與未圓,又有什麼區別,總有下一代繼續追尋。
讀《林海雪原》經常會感覺到一個詞的含義,那便是「集體」。文中的人物,如少劍波楊子榮等,張口閉口不離集體,可謂已經深入骨髓,同自己的生命融為—體了,風里來,雪裡去,是記憶拼搏下的一點一滴。「集體」這個詞,更相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的意境已將不可計數的心融為一體,有著強烈的集體思維的人,頭可斷,血可留,此志不可改,永遠把集體利益擺在第—位,這似乎是—個很奇怪的特性。
漢朝文學家司馬遷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集體而死,必是重於泰山,小高波正是為著這座泰山而永生。生與死,千百年來有人歌頌有人笑,更有人長嘆一聲:「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其實生與死只是一線之差,便是有氣與無氣。有人死得氣壯山河,那種人,以著另外一種方式存活,可得其所:有人死了,遭千古唾罵,萬人踐踏,那種人,為求一絲生機拚命乞憐,卻終為土灰。不必太看重生死,該來的時候會來,該去的時候會去,無愧於自己的生命,更無愧於自己在世界上存活,又何必執著於一個想法或一個將來的結果。關天培身上的刀疤,黃繼光胸膛的槍洞,都一次次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林海雪原》中,講述的不僅是解放戰爭初期的剿匪斗爭,它所表現出的更是一種智慧,一股勇氣,一分人性的美,融合為人類近乎完美的形象,成為一個世界的縮影,化為一片藍天。盡管有時,烏雲阻擋了陽光,但在一陣甘霖的揮灑後,清流依舊,白鴿掛著風鈴遠翔,葉更綠,天更藍,陽光在露珠上閃爍。世界的循環不停,美不停。依稀間,昨天也是今天的導航。
⑹ 紅色經典書籍讀後感(500字左右)
紅色經典書籍《紅岩》讀後感
第一次讀《紅岩》,是在小學六年級。那是文革後期,許多書籍還被禁錮著。利用自己放學後兼職學校小小圖書管理員的便利,我從角落裡找到了這本塵封的《紅岩》,帶回家中如飢似渴地閱讀。
記得打開書的扉頁,有一行「用鮮血染紅我們的旗幟」的文字,曾讓生於英雄輩出年代的我熱血沸騰,遺憾自己生不逢時,要不一定象江姐一般奮不顧身投身革命,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獻出生命,將國旗染得更紅。
歲月如梭,轉眼我已經從梳著辮子的小姑娘到了年過半百的年齡,可小時侯閱讀的《紅岩》還是那麼清晰地留在記憶深處。頭可斷、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丟的江姐、許雲蜂、成崗、劉思揚、華子良等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栩栩如生,猶如放電影一般浮現眼前。
記得我們那時還喜歡唱《綉紅旗》歌曲,一邊唱一邊就想起《紅岩》里江姐和那些在獄中綉著紅旗盼望革命勝利的難友。可以說,紅岩精神就象一面鮮紅的旗幟,激勵著我們這一代人。
書中最讓我敬仰的是江姐,在重慶渣滓洞集中營,敵人將竹簽子釘進江姐每一根指尖,但江姐咬牙挺住寧死不屈:「竹簽子是竹子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
哇,好一個江姐,女中豪傑、錚錚鐵骨,成了我心中崇拜的偶像。
書中最讓我難忘的是許雲峰,在新中國成立的前夕,他將被特務屠殺,拖著鐵鐐的他毫無懼色,趕赴刑場:
「死亡,對於一個革命者,是多麼無用的威脅」。他對跟隨其後的特務大聲說:「走!前面帶路。」
哇,好一個許大哥,視死如歸,大義凜然,成了我心中永遠的英雄。
今天,在建黨90周年的日子裡,重讀《紅岩》,我再一次被《紅岩》的精神所震撼、所感動。感謝這些革命先烈,正是因為他們的前赴後繼,才換來了共和國繁榮昌盛的今天。
可是,今天的年輕人他們迷戀的是神曲;追逐的是超女;崇拜的是明星,早已淡忘了這些為新中國而捐軀的英烈。
因此,我覺得有必要向年輕人推薦這本《紅岩》,讓她們在閱讀紅色經典作品中被《紅岩》精神所感染,被江姐等英雄人物偉大人格所感動,讓《紅岩》成為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激勵年輕人堅定對黨信念最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⑺ 紅色書籍讀後感
《紅岩》
我懷著十分崇敬而又激動的心情讀完了《紅岩》這本書。〈紅岩〉是一部中國軍事文學名著。它描寫了眾多革命英雄:成崗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許雲峰英勇斗敵,舍己為人;江姐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劉思揚出身豪門卻投身革命;渣滓洞難友團結奮斗,敵人喪膽;白公館志士奮勇突圍,迎來黎明……所有這一切展現在我眼前,那是多麼讓恩激動、崇敬、悲憤、感嘆的畫面。
對這些可敬可佩的戰士,國民黨反動派只能給他們肉體上的折磨,卻動搖不了他們精神上的絲毫,反而更使他們的斗爭精神豐富起來!讀到他們的事跡,我無法自已,在他們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寫英語作文,花了不少時間卻只得低分,便泄氣了;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棄。沒有對學習、工作完全充滿熱情的我易被摧垮,總找借口說自己是個女孩。可如今,在紅岩英雄的光輝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鋪滿荊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們去開拓;越是困難的時候,就越需要堅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閃閃,迎接黎明。林間,群鳥爭鳴,天將破曉。 東方的地平線上,漸漸透出一派紅光,閃爍在碧綠的嘉陵江,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絢麗的朝霞,放射出萬道光芒。」這是解放戰爭勝利後的第一個黎明的描寫。這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是無數位戰士用鮮血換來的,血染紅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記了什麼叫英勇、堅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與火的歷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謝《紅岩》,它為我樹立了榜樣,它使我對人生價值有了嶄新的理解,它將促使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英勇堅強的人!
這個寒假我讀了第一本革命小說《紅岩》,我一直是用敬畏的心態來讀這本書。封面上的那兩個打字「紅岩」,似乎是用烈士的鮮血染紅的,一看見它們,我的心就沸騰了。這本書講述了重慶地下黨和國民黨斗爭的故事,成功塑造了華子良、許雲峰、江姐、宋振中、成鋼、成瑤、劉思揚、雙槍老太婆等英雄形象。小蘿卜頭宋振中還是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子,就參加了共產黨,但是後來全家都被殺光了。劉思揚出身豪門卻參加共產黨,這種熱情為黨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而最讓人感動的就是江姐,她的形象深深地樹立在了我的心中。
在渣滓洞中,無論鞭撻棒打,無論竹刺針扎,無論「十指連心」,她都咬緊牙關,終以微笑面對著大家,潔白的藍色旗袍上不沾一點浮沉,似乎告訴大家:咬緊牙關,不要泄露秘密,相信黨總是會勝利的。她總是毅然地說: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竹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做的。失敗膏黃土,成功濟蒼34
生」,「從來壯烈不貪生,許黨為民萬事輕」,「願以我血獻後土,換得神州永太平」,那一首首鐵窗下的心歌無不表現了烈士們視死如歸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而紅岩裡面也有一些讓世人唾棄的,遺臭萬年的傢伙,譬如叛徒甫至高,國民黨的狗腿子,他能在鮮艷的中國國旗下微笑嗎?不,他連站在中國國土上的資格都沒有。
這些革命英雄的壯烈事跡,我們必須銘記在心沒有他們揮灑熱血,哪有我們胸前飄揚的紅領巾?沒有他們咬緊牙關,哪有我們的高樓大廈。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啊!
⑻ 紅色書籍的讀後感 。 紅色電影的觀後感
近期,我讀了楊沫所著的《青春之歌》,頗有感觸,隨筆記錄下來。
在讀此書之前,《穆斯林的葬禮》中的韓新月是我一直最喜愛的人物形象。她聰慧、美麗、純潔向上,又帶著一種惹人憐愛的淡淡憂郁。但當《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走進了我的生活,我剋制不住地欣賞她,喜歡她,甚至崇敬她。從對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熱血沸騰,道靜生活中的一息息波瀾在我的心中翻滾著,久久不能平息。
合上這本書最後一頁的時候,我驚訝地發現,道靜不知不覺中代替了新月在我心中的位置。她不像新月那樣寧靜溫婉,但確在無形中,將那個幾乎完美的姑娘「比」下去了……
道靜最動人之處,莫過於那種青年特有的熱情力量,那種為實現真理而不顧一切的勇氣。就是這種力量和勇氣,鍛鑄了一個使人景仰的「女戰士」形象,而不只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女孩子。也就是在這一點上,相比之下,——用個苛刻些的詞——新月顯得「狹隘」了。我不否認新月有強烈的事業心,但她只是憑著對心愛職業的嚮往而奮斗,沒有什麼崇高的理想。她的生活始終被各種瑣碎的情感籠罩著,從來沒有開闊自己的生命,最終還以熱愛生活的人所不能接受的病態美離開人世……而道靜不在腐化中沉淪,將一腔熱血潑灑在革命的戰線上……盡管在故事的結尾,她在遊行中身負重傷,生死未卜,但無論結果如何,她都是光輝的,美麗的,因為她是為真理奮斗的先驅而不是生活的犧牲品。
《穆斯林的葬禮》文字優美,感情深摯,它之所以沒能像《青春之歌》那樣有一種很激奮人心的力量,我想,或許是由於它沒有將生命的意義超脫到一個更高的境界,沒有將人物小小的情感世界豐富到對生活、對人類的博愛。生命的意義何在?各人的價值觀不同,答案自會有差異。但作為新一代的青年,總該對真理存在一種執著和熱情,即便是沒有保爾「為人類解放事業而斗爭」的境界,甚至沒有道靜為共產主義的實現而不惜一切代價的勇氣,至少,我們該學會欣賞生活,把自己生命的主旋律定格於健康向上,這樣才能不為瑣事所困擾!
有人批評現代學生的作文沒有「氣魄」。原因何在?我們的心是對小小的生活圈敞開的。現在翻閱自己的日記,我覺得自己是個很纖細的女孩子,心的纖細使得心思有些瑣碎,這種瑣碎也恰恰反映了我的狹隘所在,而正是狹隘,阻礙著我們手中的筆揮寫波瀾壯闊的詩篇。
也不能完全責怪我們。作為獨生子女,雖說享盡了長輩的愛,但內心深處,始終有一塊失落的空白;我們的成長中溢滿了愛,唯獨沒有將心放飛藍天的記憶。因此,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比上一代人更需要一種廣博的、來自生命本身的愛,真的。
……
一部《青春之歌》,引出聯翩浮想,也沒有什麼邏輯。況且,把《穆斯林的葬禮》盲目比較下去,可能是由於我的幼稚和淺薄,不能完全理解它情感的深沉和文字的精湛,正如我體會不了瓊瑤小說的纏綿凄婉的感情。關於「狹隘」,我自己也是「狹隘者」,便不可能有什麼高深見解。但我相信,在今後的成長中,多讀好書,多親近大自然,甚至也到我曾厭惡的都市繁華中看一看……見識多了,胸襟開闊了,總有一天我們能跳出生活的小圈子,讓不再狹隘的自己站在另一個高度對生活微笑。
事實上,那個時代離我們並不遙遠,依稀地,身上似乎還留有那個時代的傷痛。可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卻離我們遠去了。我們是健忘的。
可是,正如別人說,我們有些事情是不能選擇的。比喻:我們是怎樣一個人,相貌如何,生活在什麼時代,父母親是誰等等。我們可以說我們有權選擇我們的生活,但是我們又是不能選擇的,我們不可能都變成唐吉珂德去。
更悲觀一點,苔絲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壞的星球上……」
我們依稀還記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那段名言,可是我們對著那段名言卻無言。
我是個易沖動的人,盡管在表面上看著很平靜;我又是一個極易冷卻的人,我希望的能和林道靜一起,並肩走在北平的大街上,去面對著凜冽的寒風和閃著寒光的刺刀。但是我沒有了信仰,我不會再像她一樣,看見「中國共產當」幾個字,就會象嬰兒見了母親一樣,感到親切和偉大,我們聽貫了什麼「當性」、「原則性」之類的話,對當,也是另一種感受。在《青春之歌》中我領略到了林道靜對於當的真摯的依賴的象孩子見到母親一樣的情感;領略到他們那一群象火山一樣噴發的熱血的愛國之情;領略著那個動盪的、轟轟烈烈的時代的風雲。一星期以來,每個晚上,我都沉浸在那個時代中。但是,畢竟,我還是從那個時代中走出來了。書看完了,我看了楊沫的再版後記。這一本書,它經過了另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文化達歌明的時代。它聽取了眾多的意見而改變了一點,增加了林道靜在鄉村農民運動中鍛煉的七章,這表明了「歌明者要與工農商相結合」的歌明思想,也給整部小說展示了更廣闊的天地。同時,林道靜的思想發展、成熟之路也就更加合情合理。我雖反感增寫的理由,但卻還比較喜歡這幾章。最喜歡的是開頭道靜和余永澤生活,和盧嘉川接觸的一段,在獄中和林紅接觸的一段,寫得很成功。可是後來,卻很難理解一個成功的歌明者的真正的斗爭和歌明的情節。這種內部的「左」和「右」的斗爭,也許是因為某些人的批評,也許揉進了文革的一些影子,更也許,我自己天真地沒有預料到當時斗爭的復雜性。
總而言之,楊沫是一個成功的作家,但同時又是一個有太多責任的作家。作品不應該為歷史去背上沉重的包袱。我欣賞的是那種「自由」的作家,他沒有任何責任和工作的目的需要而去寫作,他的作品就應該是他自己最強烈的感情,是他心底最強最高亢的呼聲。楊沫的作品,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是她畢竟寫出了,成功地寫出了一代人最壯美的青春!
《雞毛信》是我看過的第一部黑白電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它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海娃是個非常勇敢機靈但又有點粗心大意的「小羊倌」,他是本片的小主人公。影片主要說的是,海娃和鄉親們一起入山逃避鬼子掃盪時,父親交給他了一封雞毛信,讓他交給張連長。他便帶著羊群上路了,在路上遇見鬼子,為了不讓鬼子找到雞毛信,他就將信藏在了羊尾巴下。敵人看中了海娃的羊,逼迫海娃給他們帶路。夜裡海娃趁機逃出了鬼子的軍營,帶著信向目的地出發了,在途中發現信丟失了,於是又回頭去找,當他在村口找到信時,卻被偽軍發現了。聰明的海娃臨危不懼,他用巧妙的辦法把偽軍引入了八路軍的包圍圈,並且將信交給了張連長。
或許你看過之後會說海娃機靈勇敢,不錯的。在那樣緊急的關頭下,他表現的是那麼的從容,如此的鎮定確實非常勇敢。將敵人引入了包圍圈,確實是機智。他只有12歲呀,給我們帶來的是那種少先隊員的朝氣和血氣方剛。我們年齡相仿,今天是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而他象我們這個年齡的時候,確在為革命的勝利盡自己最大的貢獻,擔負著國家明天興旺的責任。這打動了我的心,我們在這樣好的學習條件和環境下,有什麼理由逃避學習呢?
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努力,克服困難發奮學習,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