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地電影影評
⑴ 求原創影評 摩登時代 廣島之戀 羅馬假日 羅生門 黃土地
《摩登時代》影評鑒賞
在《摩登時代》開始的鏡頭里,先是羊群擁護在一起走過,緊接著是一大群工人擁護著走進工廠,形式接近,給人一生種想啞然失笑的感覺,同時又使人對那個造成 「機械化」的社會形態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運和羊群一樣,而查理正是這千百個人中的一個。再如影片還通過豪華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園別墅和現實中的破舊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在監獄里,人雖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為失業、飢餓所困擾。在街頭,人雖然獲得流浪的自由,但要為無家可歸、難以充飢而痛苦。在工廠,人雖能維持生計,但他卻是機器的奴隸。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概括了摩登時代的矛盾本質。在卓別林自己評論說:那部電影是從一個抽象的概念 ――批評我們的機械化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
解讀人物台詞
——淺評《摩登時代》
同樣作為一部成功的默片,《摩登時代》與《神女》的不同在於,《神女》是在悲中見悲,而導演卓別林採用了更聰明的方法——喜中見悲。由於默片本身是沒有人物講話的聲音的,所以人物台詞就成為了我們解讀影片的一個突破口。
(一)
一句「本片講述工業時代,個人企業與人類追求幸福的沖突」揭開了電影的序幕。資本主義企業老闆殘酷無情的監視壓榨工人的場面,主人公查理在機械齒輪的夾縫間遊走生存的鏡頭,無不深深引起了身處世界經濟危機後期的廣大民眾的共鳴。
(二)
「不實用。」
企業老闆頗有興致的來看推銷商們的新發明,可憐的查理慘遭那糟糕發明的折磨。然而,由始至終我們都沒有看到老闆哪怕一個悲憫的眼神,他只是怒叱一句「不實用」,然後走開。
(三)
「原來你才是領袖。」
這是軍警們對查理說的,更是對廣大工人階級說的。面對資產階級的傾軋,每個人都有理由追求「自由」,每個人都有資格舉起領袖的紅旗走在最前面!在這里,導演在每位受眾的心中都埋下了一顆奮斗反抗的種子,給予了廣大工人階級充分的肯定。
(四)
「我覺得在這里很好。」
警官對查理說:「你自由了。」可是查理並不願意接受這似乎是人們期盼已久的自由。因為即使他獲得了出獄的資格,他卻仍然要進入資本主義的牢籠,不可脫身。在監獄里,人雖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為失業、飢餓所困擾。在街頭,人雖然獲得流浪的自由,但要為無家可歸、難以充飢而痛苦。在工廠,人雖能維持生計,但他卻是機器的奴隸。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概括了摩登時代的矛盾本質。
(五)
「簡直是天堂!」
他們曾經有過一段虛幻的幸福,無論是對豪門別院的遐想,還是那段商場守夜的短暫歡樂時光,可他們從未稱之為「天堂」。他們所說的天堂只是一間破舊的小木屋,理想中可以暢游的大海卻只是一塊低淺的水塘。他們卻深愛著這里,只因為:這里是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這是多麼容易滿足的善良的人們啊,而他們一丁點兒的心願卻不能從資本家的手裡得到滿足。
(六)
「Buck up-never say die.We』ll get along!」
相信影片放映結束後,當時必定有很多人輕輕的挽起手,堅定地走向夕陽……影片的感召力至此發揮到了極至,它給了人們繼續奮斗的勇氣和生存的信念,也給了自己一個完滿經典的結局。
看完《摩登時代》這部反映小人物與命運抗爭的經典影片,再反觀我們自身國產的同題材有聲電影,我們是不是缺少了些什麼?在該片中的階級壓榨與反抗感染了全世界的人,而我國影片中的主人公則是在抗爭命運!
只有命運?命運是什麼?我們是真的沒有壓榨了么?
p.s.我的影視藝術簡史課作業
上網看了一下《摩登時代》,本以為自己沒看過,看了之後才發現小的時候好象看過一些片段。看這電影覺得卓別林被大家所喜愛還是有原因的。我想這是卓別林的一部經典作品,雖然很老,但是還是蠻有意思的。
卓別林飾演的那個工廠工人很搞笑,他的經歷讓我覺得很``````其實我不知道該如何寫好這個影評,可能是因為專業原因太久不寫東西就不知道怎麼寫了,所以請老師見諒~就想到哪寫到哪吧,就當作山寨版的「意識流」吧。
卓別林飾演的那個工廠工人在工廠幹活然後因為機器被調的很快,休息很少,便發了瘋,不停重復工作的動作,在工廠里亂跑,搗亂,最終被抓進入精神病院。我覺得他很戲劇性的在病好後陰差陽錯的又被誤以為是示威運動的領導,而後被抓走。在監獄里又陰差陽錯的立了功,得到了在監獄里的幾天優質的生活和一封推薦信。出獄後他通過推薦信得到了工作,卻做的不好,想重返監獄因而為一個女孩頂替偷竊的罪名,並與她結識。使這部電影有了美國電影的特色(電影里必不可少的美女角色)。但片中女主角的出場是一個在碼頭偷香蕉,打破了美女高貴的形象,也打破了美國電影對於美女身份的設定,從這個角色的設置看來,我想那時美國當下的現實狀況並不如人願。同時我發現男主角出於好意,幫車子揀了紅旗,卻被誤認為是遊行示威運動的領導,這一場景的設置,或許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真實現象,一種人人自危的現象。
網上說這個片子主題圍繞美國當年工業起步時期美國勞苦人民的生活悲劇展開了詼諧的諷刺。其實我不太了解那段歷史,因此可能不能將影片所要表達的意圖完全弄明白。
我覺得這部片子像是喜劇又像是一部很悲情的片子,因為兩位主角的生活(命運)都很坎坷,一個受工作壓迫而發瘋,一個失去父親和姐妹,受餓不得以去偷麵包。或許卓別林想通過兩位主角來暗喻當時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也體現機器大生產下對人的摧殘,諷刺了美國經濟大蕭條下社會的黑暗。在影片中,他們的命運雖然很坎坷,而我卻看到他們用一種一如既往的逆來順受的心情來對待,他們憧憬未來,在他後來工作的商場里快樂的玩耍,以及電影最後在逃跑的路上說的要堅持下去就能體現出來這一點,我覺得這也是卓別林想通過電影本身來表達自己的一種想法,雖然社會不盡如人意,但還是要堅持下去。
就電影本身而言,我想雖然當時技術的可能不好,但我覺得電影的「配樂」和「特技」都很好。上網查了一下,發現這部片在是卓別林在有聲電影出現後所拍攝的,但是他還是採用默片的拍攝手法,將片中人物的對白用字幕的形式展現出來。我個人配樂很符合情景及人物心理,我很喜歡卓別林在餐館里唱的那首歌,很歡快,可能還帶有一些嘲諷(雖然我沒聽懂,但還是很喜歡,很喜歡)。同時我更覺得的卓別林喜劇表演天分使這部影片成為了電影史上的一部好電影。我覺得卓別林將作品的主題很成功的融入了影片的形式之中。
看了這部電影突然想到了同樣是美國經典作品的《阿甘正傳》,《阿甘正傳》是通過一個小人物的成長,變化來告訴大家,一個人是這樣成功的,塑造了一個英雄,但我覺得《阿甘正傳》通過阿甘的經歷同樣讓我體會到社會黑暗,但就電影本身而言我想導演還是希望體現頌揚和希望。而《摩登時代》雖然也有希望,更多的揭露和諷刺。與《阿甘正傳》相比同樣是美國經濟大蕭條下的小人物,但他所承受的卻是不公平和誣陷,我覺得這不僅是來自體制的不公平,還有來自同階級的誣陷。
其實也想到了現在離我們最近的現實,金融危機,就業困難`````生活就是這樣,太多不容易,太多問題,我們能做的是不斷調整自己,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身能力,去適應這一切,努力去協調,使一切變得更好,更容易,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終就會更好的!
⑵ 求《紅高粱》影評 評視聽語言
然生命下的民族情懷
——評《紅高粱》的視聽語言
影片中的色彩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色彩是重要的造型手段,具有抒情表意等多種功能。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時,鏡頭里一片片狂舞的綠高粱給人一種生命的神聖感,這里將是新生命的開端。影片中的紅色奠定了全片的基調,在李大頭死後九兒收拾房間,她用了一個紅色的剪紙代表著九兒的新生活開始,代表著生活的新希望,同是紅色的剪紙也是代表著一種熱情的表達。在「剝皮示眾」的這一段環節,天邊的一輪紅日,這一輪紅日分外濃艷,而這紅色象徵著中華民族人民危難之後頑強拼搏的精神,似乎在訴說著日本人的滅絕人性。
音樂具有塑造人物、抒情等功能,有時還具有特殊的象徵意味。影片中使用了迎親曲這首音樂,並且使用了兩次, 第一次是在九兒娶親的路上轎夫用豪邁的男聲所唱,表達了黃土地人民的豪放不羈的性格,烘托畫面的喜慶感。第二次出現是在九兒被殺害後, 沒了之前的喜慶,而是悲壯和慘烈。 同時也是對抗日英雄的一種贊頌。妹妹你大膽往前走,在影片中也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在女主人公回娘家時,男主人公給女主人公在高粱地里唱起這首歌,是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的愛意的表達,希望女主人公能夠不畏懼前方的險阻,勇敢的走下去,同時也表現了男主人公粗曠豪放的性格。第二次唱妹妹大膽往前走這首歌是是在男主人公和燒酒鍋的兄弟們打過仗之後出現的一首音樂, 烘託了余占鰲在失去愛人的孤獨感和心痛感,伴隨著紅日的出現,也預示著抗日戰爭終會勝利。
鏡頭造型,在影片中也具有這一特殊的藝術氣息在影片中,不同的景別對事物有著不同的敘事和表意功能。在九兒嫁娶時,這時給了十八里坡一個遠景的鏡頭,體現了十八里坡的宏偉氣勢,體現了十八里坡的曠達。同時也能夠體現出黃土地人民能夠在這曠達的土地展現出豪壯奔放的性格。影片中也出現了多處空鏡頭,在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野合時,出現了高梁地的綠色的高粱微微晃動的鏡頭,在這里體現著生命代表著新的希望。在影片結尾時,紅日下的綠高粱應變出了一片紅色的高粱,出現了空鏡頭,紅色的高粱代表著抗日戰爭的熱血和勞動人民的民族情懷。
影片中運用了多種畫面造型手段,把影片展示的淋漓盡致。影片表現了歌頌了勞動人民的民族情懷,惟妙惟肖的將黃土地人的豪放性格和偉大的抗日民族精神完美的展現出來。通過黃土地的人民表達出了人民對抗日戰爭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⑶ 黃土地影評
黃土地
《黃土地》是我接觸的中國本土電影中比較優秀的代表之一,本來覺得1984的中國電影,沒什麼特技效果,沒什麼大批資金投入,應該難以認同,但看完後才覺得只要用藝術的心去拍出的電影,絕對比用錢堆出的一堆貌似電影的文化泡沫要好得多。篇幅時間有限,就主要從技術入手吧。
影片中的光的運用很具有代表性,但由於觀看條件的簡陋和部分主關條件的影響(個人所學有限,領悟力一般),就談一點吧。影片大部分場景運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調光,背景暗而深。如在顧青走的前晚老爹唱歌的場景,窯洞內油燈的火光微弱如豆,正好照亮翠巧爹的臉,這樣就看清了他臉上如枯樹藤蔓的皺紋——一張典型的黃土地人的臉。在布光上也多常採用非標准布光技巧如窯洞內的陰暗對比布光,翠巧坐在門前做鞋子顧青回來的畫面就用了剪影布光,主體黑暗而背景明亮。當然影片也充分利用自然光照進行平調布光,營造影片的真實感和自然化。
色彩是影視畫面的抒情符號,能夠傳遞感情表達情緒。在片中色彩的運用,則是寫意與寫實的完美結合,一方面使畫面產生油畫般的效果,另一方面則以其表述主題。主要為黃、紅、黑三色,三色各有代表,但隨情節變換與主題表達也改變其含義。黃,代表黃土地和黃土地養育著的人,黃土地既有高能量色彩的展示—早晨的橘黃色,給人深沉寬容的厚重感,也有著低能量色彩的表現—傍晚時分的灰黑色,給人沉重壓抑的窒息感。紅色一方面是表現封閉落後買賣性質婚姻的悲劇色彩如新娘的小紅鞋,一方面也是年輕一代蓬勃的生機及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決心如憨憨的紅肚兜。而黑色在這里表意相對單一,主要表現痛苦、恐懼與絕望,如翠巧新房內粗糙灰黑的手。三種色彩有機結合,使影片極富表現力。還有一種顏色的運用極特殊也極重要,天空的蔚藍色的出現,影片中天空總是灰白或灰藍,但顧青出場、在求雨時的再次出場和在延安腰鼓表演後都出現大片蔚藍的天空,亮度極高,這是希望的形象化表現,包含著美好的情感和訴求。
影片大部分為水平構圖,大片連綿起伏的黃土地佔據大部分畫面,地平線處於畫面上方,展現了黃土地的厚重遼遠,高低起伏。對於人則使用主導性的負體積,使人所佔的空間極少,只在畫面的一角勞作休憩運動。這樣強烈的對比顯示了個體於大環境傳統大文化背景下的無力。就連通常常以高大形象出現的「公家人」也不過如螻蟻蜉蝣寸在其中,如開頭公家後生顧青的出場,就是運用這樣的手法。黃土地是就是其中的主角,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是陪襯,在廣袤的黃土地主導下他們渺小而蒼白。但也有部分構圖的不穩定平衡,主要體現在傾斜地平線的運用上。
影片鏡頭的使用也極具特色。影片善於運用廣角鏡頭,使用大景深手法,使得視線開闊。如開頭及片中幾個轉換場景都始終使用盡可能大的景深來映現景物,表現了黃土地的空曠與遼遠。而這片黃土地正是養育中華民族的母親。它養育出了中國厚重、封閉、隱忍的中國內陸文明,充滿了人情味但以其傳統固守的本性對人產生巨大束縛力。空鏡頭的使用也很頻繁,主要為黃河、土地與太陽,沒有人物的參與,只有景物的此外甩鏡頭造成為影片注入極大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如耍腰鼓的鏡頭,凝聚力量,通過攝影機的搖甩推拉表現畫面,用廣角鏡頭誇張形象增加其粗獷豪放,極具情緒沖擊力和精神力度,沖擊感官與靈魂,反映了從貧瘠的黃土地中生發出來的盪氣回腸的聲音。
從拍攝角度來說,片中用了大量的俯拍和仰拍,也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如片頭顧青的出場和求雨時他的再次出場都用了仰拍。在空曠的地平線上漸漸出現顧青的身影,向屏幕前運動,然後鏡頭上移,以一個大仰拍,照出一片蔚藍的天空。這是在形象塑造上對顧青的一種肯定,同時也暗含著顧青代表的公家人對於黃土地人擺脫困境的希望的可能。對於廣袤的黃土地的仰拍,則表現人們對於這片「母親地」的深沉的熱愛和敬畏。俯拍可讓觀眾通過攝像機鏡頭概覽全景,展示了黃土地上因風沙侵蝕而形成的千溝萬壑的面貌,又可以產生特殊的表現效果。如對於黃河邊纖夫的俯拍,從而體現對於掙扎於生存中的弱小個體的憐憫與同情。還有就是翠巧在聽完顧青的歌後,呆坐在擔子上的片段,這是翠巧感情變化的一個轉折,但鏡頭卻以以高遠的天空,貧瘠空曠的黃土地與依稀可見的弱小身影形成強烈對比,頓時將人的渺小感以及在大環境下的無力、無奈感凸顯出來,也暗示翠巧悲劇性的結局。
音樂是影片的靈魂,片中陝北民歌形成影片的另一種講述語言。翠巧爹、翠巧、憨憨、顧青,四種人不同的歌聲都體現了他們的性格、命運,歌聲緊扣情節的發展,將主題更表達得入木三分。除了這些,片中還有很多其他電影技巧的純熟運用。特寫鏡頭的運用,將人物的心理變化等細致地展現,比如翠巧喜悅地擔水回家一開門卻看到媒婆,那一瞬間臉上的欣喜當然無存,轉而是無奈的失落和順從地點頭。還有如多處疊化的的運用,開頭顧青在山坡上行走,背景就出現虛化的太陽和山崗,這些說明了他夜以繼日披星戴月地趕路,也從側面表現黃土地的廣闊,還有翠巧挑水時背景的渲染模糊則起到烘托主體人物的作用。在翠巧挑水回去時人是朝攝像機移動,但滔滔的黃河水則持續往右流,Z軸的制兩個分離的矢量的分離運動給人造成一種人物隨時會被河水吞噬的假象,而這偏偏與人物的結局相吻合。影片在剪輯上使用重復蒙太奇的手法,如兩次娶親的表現上都是一樣的小紅鞋,一樣的嗩吶喇叭,一樣的毛驢,一樣的前進動作過程,表明在這種婚姻之下不同的女子重復著同樣悲慘的命運。還有很多,都得我們去好好品味。
一部好的電影可以允許有扣人心弦的情節發展,但能在簡單的情節下仍能運用出神入化的電影技巧,將大主題蘊於小故事中,更能看出實力來,可以說,《黃土地》做到了,在電影快餐充斥影院的今天,選擇這樣的電影,也許我們會收獲更多,思考更多
⑷ 黃土地觀後感
《黃土地觀後感
這是一部傷感的片子,同時也是一部純粹意義上的集體創作,構圖大氣,大色塊的運用使畫面極富沖擊力,與貫穿影片始終的民歌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他們試圖通過這樣的形式來表現黃土高原上幾千來的歷史積淀與淳樸、愚鈍的民風和他們嚮往光明的意願。全片的對白簡潔卻有力,透露出主人公豐富的內心世界。悵惘的感情在嘹亮的信天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昏暗的燈光同主人公嚮往光明的內心產生了強烈的對比。
電影的語言內斂平靜,可是表面寧靜和諧的村莊卻抵擋不了人們激烈躁動的情緒。
翠巧渴望沖破這座封閉的村莊帶給她的束縛,想要自由,完美的愛情,夢想自己能把握命運。她不象大多數的農村女人,逆來順受慣了,心裡即便有許多的哀嘆與不滿,還是草草的嫁了一個自己不愛的人,糊塗而又忙碌得過完自己的下半生。
翠巧內心一直在默默反抗,她渴望走出這片黃土地去追尋屬於自己的幸福。她看顧青的眼神透出的愛憐與喜悅,感情純凈而又含蓄。
當她看到眼前的顧青時,她會想到自己的命運或許會被他改變。這樣暗自的喜悅令她充滿了對未來的幻想。
最後,她終於鼓起勇氣想要和顧青走。可是,人生常常有許多錯愕,機會在眼前,卻錯過了。這樣一錯,就錯過了一段幸福。
生活中有太多不盡人意之事,我們無法去預料,不為終身所有,那隻有唯曾經擁有,擁有過這么美好的回憶,畢竟,人生路還長著呢,要勇敢地走下去,不為一時的失意而癱廢。
等顧青回來了,他是回來接翠巧的。只是時光流轉的太快,那個眼神純真的翠巧早已象大多數人一樣,嫁了一個自己不愛的人,在忙碌與麻木中過完屬於自己的下半輩子。翠巧還是逃不過命運的鐵掌。
顧青回到那個還存有愛情氣息的小屋,一切卻早已改變了樣子。那個滿臉滄桑的老人,深沉,倔強,堅強。他的臉在昏暗的燈光中始終沉靜。他無法擺脫這一切,也和多數老去的人一樣,種田,嫁女,然後孤獨......
故事由歌聲起,由歌聲終。陝北民歌在這里就像人的一生,空曠且嘹亮。
片中那個叫憨憨的小男孩兒,沒有聲音。歌聲是他唯一的語言。他對善惡的分辨直率的很。與顧青的親近讓他的天性得到了釋放。黃土高原的質朴與寬廣給予了那片土地上的人們不羈的天性。
可正是這種質朴,才會讓他們在天降災難時那樣的無能為力。難道這就是他們質朴下的命運嗎?無法改變的命運。
始終忘不了那個令人心顫的場景,村民們面對龜裂的土地,在那塊石頭的碑前,虔誠的祈禱,場面神聖卻心酸。他們宿命,在現實面前無能為力。因為他們無法拒絕出生,也無法拒絕死亡,只有存在一絲的信仰,才能尋得心中的安慰。難道這就是他們的信仰和安慰下的一絲希望?
人們在奔跑,在流動的鏡頭後面,卻出現了一個凝滯的軍人的身影。憨憨從人群中擠出來,轉身向後奔跑,似乎使人在這宿命的人群中看到了希望。看到嚮往光明的希望。
這就是一部有關愛情,抗爭,還有命運的影片。那昏暗的燈光中飽經滄桑的臉,那張充滿愛情與嚮往的臉,那張給翠巧帶來希望與不安的臉,都在激烈的鼓點聲中,如年華般漸漸逝去,留下的只有回憶......
那以歌聲為語言的憨憨,給人以新生的生命在沖破黑暗的束縛。
一片黃土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思索。
⑸ 影評分析色調萬能句子
第六節、電影影像的色彩
色彩無疑是一種極富表現力的藝術語言。
繪畫中,梵谷認為色彩高於一切。
喬治·里埃埃說:「處理主題,應著眼於色調,而不是主題本身。」科學分析表明:
首先,不同的色彩會引起人們生理上不同的反應。弗艾雷在《論動覺》一書中講到了他的實驗結果。。他說:在色光照射下,人的肌肉的彈力可加大,血液的循環可加快,其增大的梯度是「以藍色為最小,依次按綠色、黃色、桔黃色、紅色的順序逐漸增大。」
其次,不同的色彩會給人們的心理及情緒帶來不同的反應。科學家的歸納是:
紅色:象徵著生命、血、朝氣蓬勃、愛情、暴力、革命……
黃色:象徵著陽光、歡樂、溫暖、享樂……
綠色:象徵著生長、生命、青春……
紫色:象徵著高貴、犧牲……
藍色:象徵著冷靜、平和、純潔、高雅、憂郁、浪漫……
當然,除了整個人類對色彩的共同的生理、心理的反應之外,不同的民族由於其文化傳統的不同,他們對色彩可能也會有他們獨到的反應。如中國人對黃色有一種他們特有的情感。
由於色彩的這些作用,1935年第一部彩色電影《名利場》的問世,無疑是電影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如果說,彩色電影之前的黑白電影是象勞遜所說的「攝影實際上是一個用光線進行繪畫的過程。」那麼,黑白電影之後的彩色電影准確地說應該是「它不僅是用光線,而且是用色彩進行繪畫的過程。」
彩色電影出現之後至今,色彩也象光一樣經歷了一個「不講究」──「講究」──「不講究」的過程。
一、色彩出現在電影中的幾種情況及作用
1、色調
色調:彩色電影畫面總的色彩組織和配置。它往往以一種顏色為主導,使畫面呈現出一定的色彩傾向。
色調出現在影片中的幾種情況:
①、整部影片:根據主題的需要,一種色調貫穿整部影片。
《鳥人》,寫浪漫,用藍色的冷色調貫穿全片。
《好男好女》,寫絕望,全片冷色調。
《黃土地》,寫對土地的愛,桔黃色的暖色調貫穿全片。
《金色的池塘》:寫黃昏之戀,黃色的暖色調貫穿全片。
②、一個段落:根據主題的需要,一種色調貫穿一個段落。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③、一個場景:根據主題的需要,一種色調貫穿一個場景。
《日瓦格醫生》:帕沙和拉拉在小屋的火邊,桔黃色的暖色調。全片則是冷色調。
④、一個鏡頭:根據主題的需要,一種色調貫穿一個鏡頭。
色調在電影中出現,通常是通過布光(彩色光)、膠片的特殊選擇,以及膠片的特殊洗印來達到的。
在電視劇的製作中,電視劇的色調處理除了採取用布彩色光方法之外,還可以用調整攝像機的白平衡來達到特定的色調效果。通常的辦法是:
A、用藍色的紙板在攝像機前調白,這樣實際拍攝出來的鏡頭的色調效果,就可呈現出暖色調的效果;
B、用桔黃色的紙板在攝像機前調白,這樣實際拍攝出來的鏡頭的色調效果,就可呈現出冷色調的效果;
(實際製作中,還經常用調白平衡來白天拍夜景的效果:
作法如下:
①、用桔紅色的紙板在攝像機的前面調白;
②、拍攝時,攝像機的光圈比平時正常時所用的光圈再縮小兩檔。)
色調在電影中的作用:
①、喧染環境,營造氛圍,表現人物的心境。
《日瓦格醫生》:帕沙和拉拉在一起。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男女主角在酒館中。
②、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題。
《鳥人》藍色冷色調表現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日瓦格醫生》、《悔悟》中偏藍的冷色調,體現了紅色俄國對人性的極大的壓抑。
《黃土地》中桔黃色的暖色調,則反應出了創作者對我們這塊土地的深厚的情感。
③、表現作者的詩意和浪漫、抒情的色彩。
《鳥人》:「鳥人」在海邊的藍光中「飛翔」。
④、形成影片特殊的風格和韻味。
《金色的池塘》:
《十字小溪》:
我認為,色調在一部影片中,最有利於表現的是作者的情緒、情感、和作者心中的詩意,並且有利於使影片形成一種獨到的、雋永的韻味和風格。
2、局部色相
局部色相:畫面中某一具體物體的顏色。如一朵紅花,一件女人的白裙等等。
局部色相在電影中的作用:
①、主題作用。
如果說色調的作用主要是表現作者的情緒、作者的詩意、並使影片形成一種獨到的韻味和風格的話,那麼,局部色相的作用,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主題方面。
《黃土地》:紅蓋頭、紅被、紅衣、紅對聯、紅標語……
《紅色沙漠》:紅牆、紅機器、紅木板、紅色的火焰,女人的綠衣……
《愛情的故事》:女主角詹妮開始她的帽子是玫瑰紅,她到男主角奧利弗的家的時候,四處都是大片的純紅色。後來,詹妮得了白血病,紅色也逐漸減弱,最後,只剩下病房中一簇紫紅色的花簇。
《鳥人》主人公藍色的服裝表現他的浪漫。同時,鳥人服裝的藍色也有變化。開始是藍色格子上衣,後來衣服是全部藍色。
《黑炮事件》:
該片的影評中大多評論的是影片中的黑白對比:
會議室中一切都是白的:白牆、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鍾面、白窗簾、白桌布、白玻璃杯子、白開水、白色的椅子套等等。只有人的頭發和掛鍾的刻度和指針是黑色的。
其實,《黑炮事件》是一部政治電影。影片中製作者的真正用意是貫穿全片的紅色:紅色本身在中國就是一個頗為復雜的顏色。首先它在中國是革命的顏色、中國**party的顏色(紅旗、紅色政權、紅色江山),而紅色本身的色彩指向則是鮮血、危機、危險、和暴力,故十字路口有紅燈,公路上紅色的路標表示著「停止」。
《黑炮事件》就是聰明地利用了紅色的這種復雜性。主人公趙書信的身邊,總是伴隨著紅色,而且出現得比較自然,不易被人覺察。
郵電局:高男人的紅背心,女人的紅傘,警車的紅燈、紅轎車、紅裙子、紅路標、紅機器、「阿里巴巴」的紅光……party委辦公室的紅色桌布。結尾的紅太陽的特寫。
《羅拉快跑》:
影片的製作者為了強調羅拉,贊美羅拉,為了把他衷愛的主人公羅拉從影片眾多的人物中突出出來,影片紅色的運用已經達到了極致。
②、劇作作用。
局部色相是電影敘事的主體和核心。
《藍色的女人》:
電影《藍色的女人》中,局部色相是電影敘事的主體和核心。或者說,電影《藍色的女人》就是一個局部色相的作業
3、黑白片、彩色片交替出現
讓同學講好的黑白片、彩色片交替出現的例子。
黑白片、彩色片在電影中交替出現的作用:
①、表現人物的心境:
《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
《戀人曲》:
《伊豆舞女》:
②、表現作品的主題: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三種:黑白、彩色、桔紅。用「黑白」來批判戰爭;用「彩色」來贊美和平;用桔紅色來表現一種非現實的、浪漫的幻覺和想像。
《戀人曲》:
《伊豆舞女》:
③、劇作結構的處理:
《開羅的紫玫瑰》:
黑白:電影……(銀幕上的、理想化的、藝術的)
彩色:現實……(生活中的、非藝術的)
《舞會小提琴》:
黑白:導演拍這部影片的過程;
彩色:所拍的電影。
《蜘蛛女之吻》:
A:黑白:瓦羅丁的幻覺(抽象的、象徵性的──最高層次)
B:桔紅色調籠罩的:莫利納編的電影(浪漫的、藝術的、經過人為加工的)
C:彩色:現實。
《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一部彩色電影。作為影片結束的「尾聲段落」,卻是以黑白片的形式出現的。與整部影片的耀人眼目、五彩繽紛的彩色相比較,黑白片的簡單的黑白二色的出現,使人不禁為之一震。
首先,簡單的黑白二色,是影片製作者對過去了的、五彩繽紛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的贊美和懷念。
其次,黑白二色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的色彩構成。我們生活在一個彩色的世界中。所以,這里的黑白二色是影片製作者對生活的升華和提煉。或者說,這里的黑白片,使影片中的最後段落,脫離了影片的敘事層面,達到了象徵、哲理層面的高度。
《羅拉快跑》:
《羅拉快跑》是一部讓人激動,讓人震撼,讓人感傷的愛情電影,宿命電影、紅色電影。
主人公是一個女孩,主人公也是紅色。
紅色運用到極致。
影片中突出使用了三種色彩:紅色,黑色,白色。
黑白色是暗淡的顏色,是世俗的顏色,是男人的顏色。
紅色是刺目的顏色,是愛情的顏色,是浪漫的顏色,是羅拉的顏色。
羅拉的頭發。羅拉家的紅色電話。羅拉奔跑時街道背景的色彩。
各種色彩中,紅色是最刺激人的視覺器官的顏色。同時,紅色是鮮血的顏色,紅色代表著情感和愛情。影片中紅色的運用,首先體現在主人公羅拉身上。
影片的製作者為了強調羅拉,贊美羅拉,為了把他衷愛的主人公羅拉從影片眾多的人物中突出出來,影片紅色的運用已經達到了極致。
影片的製作者顯然覺得,紅色的服裝、紅色的道具已經不足以表現、謳歌羅拉。所以,他們將羅拉最醒目、最突出的部位——羅拉的頭發染成了紅色。
於是,紅色頭發的羅拉,為了愛情,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在紛亂的街道上,在一片黃頭發、白頭發、黑頭發中奔跑。
羅拉的紅發猶如一名奧林匹克運動員手中高擎的紅色火把。火把中燃燒的是羅拉熾烈的愛情。
⑹ 《紅高粱》影評
《紅高粱》——高粱地里抹不去的紅
對於80後的我而言,這是太老的電影。之所以找到這部電影來看,是緣於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不經意間看到陸川的采訪,當記者問到他是如何走上電影道路的時候,他提到了《紅高粱》,提到了姜文和鞏俐,是這部電影讓他愛上了電影,並決定投身於電影事業。
對陸川的電影很是熱愛,就《可可西里》一部,就足以讓我迷戀他一生。他的電影很特別,彷彿游離於主流電影之外。所以對於他所提到的一切,我都格外的關心。因此,我找來了《紅高粱》,但卻沒有刻意地調整心態去看,在電腦前吃著買來的飯,為了不顯得單調,便放了一部電影來助興。
電影是通過第三人之口講述的故事,畫面淡入的是鞏俐年輕的臉。那個年代的一樁再簡單不過的婚禮,然後途中遇到劫匪。姜文和鞏俐見上了,然後並無曲折的生活在了一起。電影中的國人都是那麼的淳樸,即使劫匪或者土匪三炮都並沒有顯出真正的邪惡。一切都那麼平淡,沒有刻意描寫誰的英勇,也沒有刻意描寫誰的邪惡。
即使是嫁給一個身患麻風病的老頭,或者身陷土匪的魔爪,打死一個劫匪,殺死一個老頭。都被輕描淡寫的帶過。那個年代的人對於苦難有一種無法理解的堅韌,也是對生活乃至生命的一種歷史性的漠視。
似乎那個時候的中國就是那樣的善良淳樸,一個個都老實本分。無論轎夫,釀酒師,土匪……都是那麼平平淡淡的安於自己的本分。談不上轟轟烈烈的愛情,也談不上誰比誰厲害聰明高尚。裡面的每一個角色都不像是電影,像是發生在身邊的簡單生活。就這樣一個安靜祥和的高粱地,被日本的車輪踐踏了。
就在那片高粱地,日本人開始了殘暴的精神統治。讓屠戶剝人皮,而這兩個日本眼中的反動者,一個是土匪三炮,一個是出走幾年的羅漢。在面對日本人,他們都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好男兒。張藝謀導演並沒有藉此來大秀抗戰題材,也沒有把中國人對那段歷史的深刻記憶轉化為電影中的阿Q式描寫。
沒有日本殘暴的具體畫面,也沒有中國漢奸諂媚的小人臉,更見不著有組織有紀律的「敵後武工隊」,這只是那段歷史的一個小角落,是一個悄無聲息,無史可查的故事。沒有大喊打到日本帝國主義的愛國口號,沒有寧死不屈硬漢到底的所謂英雄。他們一撥人就是為了給一個兄弟報仇,喝上幾碗紅高粱酒,拿上簡單的武器就上了「戰場」。
戰斗是那麼的平和,烈日當空,一幫人在高粱地里悠閑而平靜的等著日本人的車輛到來,趟地上小憩,或者驅趕身邊的蚊蟲。由於等得太久,還讓孩子回家去叫人送飯。關乎生死的反抗,被張導描繪的這么優美寧靜。
電影中常常飄盪著陝北的民歌,一條粗野的漢子用歌聲擊碎著廣闊而空曠的高粱地。還有作戰時吹起的喜慶嗩吶,還有孩子對著紅彤彤的天空唱起的那首童謠。沒有哭泣,沒有哀嚎,沒有慌亂……這就是紅高粱地發生的一切,這兒是男女主角的洞房,是日本人的屠殺場,是高粱酒的原材料產地,是作戰犧牲的地方。高粱地從無到有,倒了還長。故事也在這片高粱地反反復復的上演。
高粱本不是紅的,但電影中有太多的紅色元素。新娘的蓋頭和花轎,釀出來的紅高粱酒,日食之後那片刺烈而厚重的紅。這是一代人對歷史的整體記憶,也是張導想要展現給觀眾們的記憶,過了半個世紀。華麗的一回頭,沒有硝煙,沒有炮火,沒有鮮血,沒有慘叫,一切與聲音有關的東西都無法搜尋,只有那天邊的紅,是無法抹滅的記憶。
很喜歡電影里的平淡生活,雖然婚姻是通過買賣的,雖然有強盜土匪,雖然有日本鬼子,但那個淳樸安靜的高粱地卻是現今物質社會所無法替代的。現在的戀愛自由了,婚姻卻依舊不自由,身邊照樣有那麼多出賣自己追求所謂幸福的人。過去是父母所逼,現在是自我選擇。至於強盜土匪,現今更是多如牛毛,兇殘勝過當年的日本人。
正如調查所證,有吃有穿物質殷實的國人幸福感卻在下降……(省去無數和諧的言論)
深深的懷念那片高粱地!
⑺ 黃土地的影評
看《黃土地》,心情是抑鬱的,雖然有那遼闊的長空,無垠的黃土地,以及那浩浩湯湯、奔騰不息的黃河水,但是畫面之外的那種沉重的思想卻緊緊壓在人們心頭,一刻也不放鬆;雖然有嘹亮的信天游、奔放、歡快的腰鼓陣,但是蘊蓄其中的又有多少的心酸和悲苦!《黃土地》上的痛,不僅僅是翠巧的不幸,不僅僅是精神上的麻木,有更多、更多的東西深深地埋在那黃土層的深處……
影片的開頭以篆書交代故事背景,八路軍戰士顧青來到黃土高原上收集民歌。情節的發展由顧青搜集「信天游」這一陝北民歌形式貫穿,內中亦是摻雜著紅色政權與封建思想的矛盾和沖突。
《黃土地》的基色是黃、灰和黑,影片中亦是處處充斥著沉重和不明朗,而迎親隊伍出現用大大的營造了氣氛。
淳樸的農民與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生活在封建禮教下的「翠巧」,不說話的憨憨,像雕塑一樣的翠巧爹。。。。。。電影的語言內斂平靜,可是表面寧靜和諧的村莊卻抵擋不了人們激烈躁動的情緒。人終究仍不甘於作為蒼天之奴隸,亦不願等同於地上之草木。顧青這個「公家人」作為包括農民土地革命在內的整個中國現代社會革命的星火,點燃了黃土地上新一代像翠巧、憨憨這一類真正有靈性的草木。
翠巧內心一直在默默反抗,她渴望沖破這座封閉的村莊帶給她的束縛,渴望走出這片黃土地去追尋屬於自己的幸福。她想要自由,想要完美的愛情。她夢想自己能把握命運。
當她看到顧青時,她想到自己的命運或許會被他改變。這樣暗自的喜悅令她充滿了對未來的幻想。她看顧的眼神透出的愛憐與喜悅,感情純凈而又含蓄。翠巧的內心充滿了對顧大哥敬佩和新生活的嚮往。
影片中昏暗的燈光同主人公嚮往光明的內心產生了強烈的對比。不多的台詞卻透露出主人公豐富的內心世界。悵惘的感情在嘹亮的信天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顧青要走了,憨憨送了一程又一程,翠巧說出了那句「帶我走!」然,「莊稼人有莊稼人的規矩!軍人也有軍人的規矩「命運不會出現奇跡。顧青只是新文化的傳播者而非救世主,依依惜別之後,只剩下翠巧那孤獨的歌聲在這片貧瘠而豐腴的土地上回響。
舊式婚姻的迫害是翠巧無法擺脫厄運,翠巧只能藉助「信天游」來抒發內心的痛苦,文中的」酸曲「的說法在這里得到了證明。在現實和命運的壓力下,無助的翠巧只好屈從了。
翠巧決心與命運抗爭,撫育她的黃河水無情的將她吞沒了,色調不斷的轉變,延安的鑼鼓方陣象徵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一種對新生活的迫不及待的深沉的呼喚。出現了象徵著中國千百年來封建遺毒的「海龍王」 和祈雨的農民們,「祭天求雨」的村民們面對龜裂的土地,在那塊石頭的碑前,虔誠的祈禱,場面神聖卻心酸。
希望出現了!人們在奔跑,在流動的鏡頭後面,卻出現了一個凝滯的軍人的身影。憨憨從人群中擠出來,轉身向後奔跑,「憨憨」能奔向他的新生嗎?這似乎使人在這宿命的人群中看到了希望。
影片中的音樂是張揚的。陝北民歌的粗狂,風趣,哀婉貫穿了電影的始終,故事由歌聲起,由歌聲終。陝北民歌在這里就像人的一生,空曠且嘹亮。影片的劇情顯然並不是創作者想著力表現的,全片的對白簡潔卻有力,構圖大氣,大色塊的運用使畫面極富沖擊力,與貫穿影片始終的民歌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他們試圖通過這樣的形式來表現黃土高原上幾千來的歷史積淀與淳樸、愚鈍的民風和他們嚮往光明的意願。
⑻ 電影黃土地的影評怎樣寫
黃土地 《黃土地》是我接觸的中國本土電影中比較優秀的代表之一,本來覺得1984的中國電影,沒什麼特技效果,沒什麼大批資金投入,應該難以認同,但看完後才覺得只要用藝術的心去拍出的電影,絕對比用錢堆出的一堆貌似電影的文化泡沫要好得多。篇幅時間有限,就主要從技術入手吧。 影片中的光的運用很具有代表性,但由於觀看條件的簡陋和部分主關條件的影響(個人所學有限,領悟力一般),就談一點吧。影片大部分場景運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調光,背景暗而深。如在顧青走的前晚老爹唱歌的場景,窯洞內油燈的火光微弱如豆,正好照亮翠巧爹的臉,這樣就看清了他臉上如枯樹藤蔓的皺紋——一張典型的黃土地人的臉。在布光上也多常採用非標准布光技巧如窯洞內的陰暗對比布光,翠巧坐在門前做鞋子顧青回來的畫面就用了剪影布光,主體黑暗而背景明亮。當然影片也充分利用自然光照進行平調布光,營造影片的真實感和自然化。 色彩是影視畫面的抒情符號,能夠傳遞感情表達情緒。在片中色彩的運用,則是寫意與寫實的完美結合,一方面使畫面產生油畫般的效果,另一方面則以其表述主題。主要為黃、紅、黑三色,三色各有代表,但隨情節變換與主題表達也改變其含義。黃,代表黃土地和黃土地養育著的人,黃土地既有高能量色彩的展示—早晨的橘黃色,給人深沉寬容的厚重感,也有著低能量色彩的表現—傍晚時分的灰黑色,給人沉重壓抑的窒息感。紅色一方面是表現封閉落後買賣性質婚姻的悲劇色彩如新娘的小紅鞋,一方面也是年輕一代蓬勃的生機及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決心如憨憨的紅肚兜。而黑色在這里表意相對單一,主要表現痛苦、恐懼與絕望,如翠巧新房內粗糙灰黑的手。三種色彩有機結合,使影片極富表現力。還有一種顏色的運用極特殊也極重要,天空的蔚藍色的出現,影片中天空總是灰白或灰藍,但顧青出場、在求雨時的再次出場和在延安腰鼓表演後都出現大片蔚藍的天空,亮度極高,這是希望的形象化表現,包含著美好的情感和訴求。 影片大部分為水平構圖,大片連綿起伏的黃土地佔據大部分畫面,地平線處於畫面上方,展現了黃土地的厚重遼遠,高低起伏。對於人則使用主導性的負體積,使人所佔的空間極少,只在畫面的一角勞作休憩運動。這樣強烈的對比顯示了個體於大環境傳統大文化背景下的無力。就連通常常以高大形象出現的「公家人」也不過如螻蟻蜉蝣寸在其中,如開頭公家後生顧青的出場,就是運用這樣的手法。黃土地是就是其中的主角,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是陪襯,在廣袤的黃土地主導下他們渺小而蒼白。但也有部分構圖的不穩定平衡,主要體現在傾斜地平線的運用上。 影片鏡頭的使用也極具特色。影片善於運用廣角鏡頭,使用大景深手法,使得視線開闊。如開頭及片中幾個轉換場景都始終使用盡可能大的景深來映現景物,表現了黃土地的空曠與遼遠。而這片黃土地正是養育中華民族的母親。它養育出了中國厚重、封閉、隱忍的中國內陸文明,充滿了人情味但以其傳統固守的本性對人產生巨大束縛力。空鏡頭的使用也很頻繁,主要為黃河、土地與太陽,沒有人物的參與,只有景物的此外甩鏡頭造成為影片注入極大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如耍腰鼓的鏡頭,凝聚力量,通過攝影機的搖甩推拉表現畫面,用廣角鏡頭誇張形象增加其粗獷豪放,極具情緒沖擊力和精神力度,沖擊感官與靈魂,反映了從貧瘠的黃土地中生發出來的盪氣回腸的聲音。 從拍攝角度來說,片中用了大量的俯拍和仰拍,也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如片頭顧青的出場和求雨時他的再次出場都用了仰拍。在空曠的地平線上漸漸出現顧青的身影,向屏幕前運動,然後鏡頭上移,以一個大仰拍,照出一片蔚藍的天空。這是在形象塑造上對顧青的一種肯定,同時也暗含著顧青代表的公家人對於黃土地人擺脫困境的希望的可能。對於廣袤的黃土地的仰拍,則表現人們對於這片「母親地」的深沉的熱愛和敬畏。俯拍可讓觀眾通過攝像機鏡頭概覽全景,展示了黃土地上因風沙侵蝕而形成的千溝萬壑的面貌,又可以產生特殊的表現效果。如對於黃河邊纖夫的俯拍,從而體現對於掙扎於生存中的弱小個體的憐憫與同情。還有就是翠巧在聽完顧青的歌後,呆坐在擔子上的片段,這是翠巧感情變化的一個轉折,但鏡頭卻以以高遠的天空,貧瘠空曠的黃土地與依稀可見的弱小身影形成強烈對比,頓時將人的渺小感以及在大環境下的無力、無奈感凸顯出來,也暗示翠巧悲劇性的結局。 音樂是影片的靈魂,片中陝北民歌形成影片的另一種講述語言。翠巧爹、翠巧、憨憨、顧青,四種人不同的歌聲都體現了他們的性格、命運,歌聲緊扣情節的發展,將主題更表達得入木三分。除了這些,片中還有很多其他電影技巧的純熟運用。特寫鏡頭的運用,將人物的心理變化等細致地展現,比如翠巧喜悅地擔水回家一開門卻看到媒婆,那一瞬間臉上的欣喜當然無存,轉而是無奈的失落和順從地點頭。還有如多處疊化的的運用,開頭顧青在山坡上行走,背景就出現虛化的太陽和山崗,這些說明了他夜以繼日披星戴月地趕路,也從側面表現黃土地的廣闊,還有翠巧挑水時背景的渲染模糊則起到烘托主體人物的作用。在翠巧挑水回去時人是朝攝像機移動,但滔滔的黃河水則持續往右流,Z軸的制兩個分離的矢量的分離運動給人造成一種人物隨時會被河水吞噬的假象,而這偏偏與人物的結局相吻合。影片在剪輯上使用重復蒙太奇的手法,如兩次娶親的表現上都是一樣的小紅鞋,一樣的嗩吶喇叭,一樣的毛驢,一樣的前進動作過程,表明在這種婚姻之下不同的女子重復著同樣悲慘的命運。還有很多,都得我們去好好品味。 一部好的電影可以允許有扣人心弦的情節發展,但能在簡單的情節下仍能運用出神入化的電影技巧,將大主題蘊於小故事中,更能看出實力來,可以說,《黃土地》做到了,在電影快餐充斥影院的今天,選擇這樣的電影,也許我們會收獲更多,思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