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錄影評
① 楊瀾訪談錄觀後感200字
前段時間,我讀了
《
楊瀾訪談錄》一書,此書以社會各界精彩人
物,精彩話題為特色的訪談類書籍,
它關注人的性格和獨到見解,以
歷史的深度與文度,表現個體與社會的相互作用。揭示
「
歷史背後的
歷史
」
,更在對過去的反思中透射出人類智慧的光芒。
人的故事,最能引起人的共鳴,人的故事,最能豐富人的內涵。
《楊瀾訪談錄》
帶你走入那些個性鮮明的心靈世界,
描述了社會各界
精英在平談生活中體現的社會責任感。
通過閱讀本書,
使我掌握許多
精髓,深有感觸。
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
我不但為訪談中各種人物事跡感動,
更為
作者楊瀾為取得第一手資料而不畏追求而感動。
我覺得這是敬業責任
的根本,
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那麼容易,
光環的背後原來都是汗水和
淚水。一個人只有腳踏實地做事,才會敬業,才能對工作有責任感,
才能在自己的普通崗位上兢兢業業的工作。
做為一名交管總站工作人
員,
我們要感謝那些為了事業的輝煌夯實堅實基礎的前輩們,
我們要
感謝那些帶領單位朝著更好方向發展的領導者們,
我們要感謝那些奮
斗在第一線為事業默默無聞作出貢獻的同事們。
對此,
我們要學會每
天提醒自己,為現在所處的環境和機遇,為能遇到這樣的領導、
同事
而感恩。
讀了這本書後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念,
一定要成為一個懂得踏
實工作,愛崗敬業的工作者。
單位為我們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搭建了良好的工作平台,
我們只
有把責任裝在心裡,學會承擔,踏踏實實做事,才能做到無愧於心,
才能始終保持積極地工作態度,朝著自己的目標去不斷的努力。
責
任在肩,身體力行,我們都要懂敬業、
負責任,成為單位最需要的優
秀工作者。
② 我的作業啊,書評,影評,訪談錄,高分高分!!!
這是我寫的影評,你看可以不?
印象.《撞車》
生活中看似彼此的陌路人,在這一個時刻無意像兩條線瞬間交匯;素未謀面的司機因為《撞車》而爭吵、相識;一部略帶傷感的反映美國社會現實的影片;一部基調陰暗,但手法別具一格,像一位老者,低吟那盡在不言中的曲調,讓人看完之後很難釋懷的影片。
不能不說這是一部我到目前為止看過敘事手法最特別的電影:連續分散的幾組鏡頭,娓娓道出了美國或者只是單純洛杉磯的各種社會層面的人,上層階級的代表白人夫婦,黑人青年為代表的罪犯社會底層,懷著美國夢的國外移民,好萊塢導演,臭名昭著的警官.....導演似乎在告訴我們,本片沒有一個固定的主人公,即使是亞當.桑德勒,也是主人公,當然卻不是唯一的主角。
開篇以一啟撞車事故開始,然後分別倒敘上述人物的故事,白人夫婦的凱迪拉克轎車被兩位黑人青年所搶,警官侮辱了好萊塢導演的妻子,亞洲移民艱難的生活,一位黑人工匠遭到白人夫婦的歧視和懷疑,美國社會的零零總總在的布魯斯音樂中展開,像一首首傷感的曲子,在訴說著每個人的艱辛。而這其中以黑人——可能是在美國社會中最被人歧視的有色人種,被白人貼上了罪犯、醜陋、邪惡的標簽,不免令人有些心酸。難道馬丁路德金的死沒有喚起人性中潛在的良知?!
而那位警官堅持從著火即將爆炸的汽車中救出導演妻子,不能不說是他對他過去的搭檔說犯下罪行的一種救贖;而最終他卻錯殺了那個即將悔過自新黑人青年,也是對現實理想化的一種極冷的嘲諷;當那個美國的亞洲移民拿著那支槍對准了那個未將他門修好且欠他錢的黑人的時候,他肯定沒有想到,那個可愛的小女孩會用自己的天真無邪來未他父親擋住那致命一槍,而他也沒有想到,在他即將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的時候,偉大的造物主會用他那上堂的子彈竟然是發令槍所用的來阻止他無奈造成的瘋狂;當那個白人婦女在意外受傷之後,她絕對不會想到,在她孤獨無助的時候來及時幫助她,竟會是她家的移民的僕人,卻非她平時社交中的富貴「朋友」;黑人青年最後在良心的指引下,沒有將那些非法的亞洲移民作為他賺大錢的工具,而是將他們妥善安置,可能是對他內心過去罪過的一種補償吧。
影片又在一起撞車事故中結束,在那個連一句英語都不會說的中國移民和一個美國人在汽車追尾之後的爭吵中結束。也許這就是美國,一個融入了大量外來元素的國度,甚至一個半句英語都無法說出口的人,也可以融入的大熔爐;也許這就是美國,一個並非絕對天堂的國度,一個可以讓他的陰暗面足以讓人感傷的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出,一個布魯斯音樂和說唱歌詞大行其道的國度。
或許撞車僅僅只是表面現象,真正的撞車在於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人之間的思想碰撞;在於彼此平行的你,或者我彼此在不經意之間的交匯,所產生的火花。
③ 電視訪談類節目觀後感怎麼寫
偶然電視偶然看到了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的《面對面》欄目主持人王志對李連傑的采訪。相信不少人挺喜歡看王志主持的《面對面》,正如該欄目沒完沒了的宣傳的那樣,主持人習慣質疑,質疑已經成了該欄目的一個典型的風格。因此在播出的采訪李連傑節目過程當中,我們看到了李連傑接受了主持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質疑。例如對李連傑一基金計劃和在上海的2億人民幣的豪宅的質疑,對一基金計劃推動過程中捐贈人士金額不對外公布的質疑、對李連傑一邊拍著武打電影一邊說宣揚非暴力思想的質疑。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完這檔節目是覺得很爽很過癮的,覺得一解觀眾心中塊壘,我知道的是看節目的過程當中我的感覺是不爽,相當的不爽,不是因為李連傑,而是因為主持人。原因是在李連傑回答了主持人一而在、再而三的質疑後,我突然覺得主持人的問題顯得有點愚蠢、白痴,尤其是通過李連傑的不斷的誠懇的善意的微笑著的作答、心底無私天地寬的作答、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的作答,你會發覺主持人的太多的問題太多的質疑幾乎都是多餘、問的問題幾乎絲毫沒有意義。當然,這個感覺不排除受到李連傑的回答問題時候的從容、坦誠的態度影響或感染。在此我要說明的是我不覺得我是受到了李連傑的現場表演的愚弄,我相信他是真誠的,盡管他是職業演員,還要說明的是我不否認主持人的部分質疑是有效的或者說機智的、可取的。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想主要原因大概是從主持人和李連傑的一個問一個答的表面現象來看二者根本不是在同一個精神層面上溝通,一個尚且踏步在名利場、掙扎在名利場,為了完成好一期節目,盡可能的提高所謂的收視率;一個是已經洞穿了世事的無常、可以達觀的笑對一切,可以根據自己的心願設計自己的後半生人生藍圖,多做一些慈善事業;從某種意義上看,一個是在被動的生活,一個是在主動的生活。因為各自從事的工作的性質,體現在精神層面上,再通過電視這個媒體展示給社會大眾的時候,雙方的魅力高下立判。試想,經常吃一樣東西會不會膩歪?那麼作為觀眾經常看這種三段式的質疑會不會有不適的感覺?而作為主持這樣的節目的人會不會膩歪?如果會,那麼有無革新的可能?或者質疑的過程當中有所革新?不要顯得千篇一律、程式化?我的意思是主持人可以質疑,但是在質疑的方式上是否可以根據采訪的對象有所變通?此刻你采訪的是一個一心向善熱心於公益事業的明星,他一直在面帶微笑,不厭其煩的給你做解釋,甚至透過他起先的回答甚至錄制節目前期的交流,你已經可以知道對方是一個對生活持有什麼樣態度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也許你問他一個兩個問題就已經足夠了,但是……結果,到最後的結果就是隨著你的發問的推進,隨著采訪對象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傳遞的同一個精神層面的回答,在觀眾的眼裡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的主持人貶值了。當然,如果你采訪的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傢伙,你質疑的越犀利大家看的越爽,觀眾不會膩歪!問題題是這次的采訪對象不是十惡不赦的傢伙。普通的人在選擇溝通和交流對象的時候都盡可能的希望雙方是在同一個精神層面的,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的交流會變得簡單甚至簡潔甚至變成了一個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的問題,而不是不厭其煩的重復解釋一個雷同的人生態度。與其這樣勞心費神的解釋過來解釋過去,用一個不恰當的成語,那就是對牛彈琴嘛,還不如參加這樣的《面對面》欄目。事實上,李連傑就是李連傑,他沒有顯得不耐煩,他很認真的老老實實的回答主持人的每一個質疑,他也一定要參加這樣的節目,重點不在於澄清一些個人是非,而在於可以藉助這個央視的媒體大平台來宣傳自己的一基金計劃和和平主義理念,甚至間接的教化世人。我們知道,主持人是在執行一項重復性的工作,或者說習慣性的工作,他的步步推進的質疑式的發問已經成為他身為主持人的明晃晃的標簽,這個標簽也算是所在欄目的一個標簽和特徵,並且要靠這個明晃晃的有別於他人的標簽和特徵來生存來養大家糊大口。我相信,主持人王志本人絕對不是一個白痴或愚蠢的主持人,問題是對李連傑的采訪確實又給了我這樣的感覺。那麼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因為寫這個東西,在網路搜索了「王志,他習慣質疑」,還真有所發現,據說他曾采訪金庸老先生,也是質疑的了不得。作為一個耄耋之年的老者,武俠小說的巨匠,在華人圈子裡有最廣大的讀者群的作家,個人也覺得對這樣的人物也採用質疑式的采訪是嚴重不當的。也許金庸老先生根本就不該接受這樣的采訪,中央電視台還有其他類似的訪談節目啊,那些節目參加參加估計效果會好的多,也不會因為質疑風格用在了金庸老先生的身上而使得觀眾大倒胃口。其實,在寫到「那麼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的時候,我原來是沒有答案的,此刻寫了金庸老先生的這一個段落之後,我突然覺得也許問題出在了《面對面》這個欄目的定位上,它不應該以「質疑」來定位,更不應該大張旗鼓的做宣傳,做一個有特色的節目並沒有錯,但是是什麼樣的特色似乎需要真正的深思熟慮,如果你非要把這個特色就定位為「質疑」,那麼,個人以為,至少在采訪對象的選擇上,欄目組的人有義務慎重的選擇一下,不要為了做一個節目而做節目,到最後的結果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原本是想利用名人提高自己的收視率,結果……嘿嘿…… 另外,還有一個也許算不上原因的原因,那就是該欄目代表的是社會大眾的喉舌,那麼主持人是在代表觀眾質疑,所以也許把身為主持人的王志看作某一個群體的化身更准確些。如果這樣想的話,那就需要所有看《面對面》欄目的觀眾在自己的內心建立一個觀念,那就是你我此刻看到的電視里的王志不是王志,看到的是我們大家的組合體,他是你我的替身,這樣的話也許在某幾期節目中我們眼中的王志會顯得不太白痴,相反會顯得可愛也說不定。前天晚上看了一點點鳳凰衛視的《一虎一席談》欄目,主題好像是醫患關系,其中提到了媒體的推波助瀾的反作用,事實上,現下的媒體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為了吸引讀者觀眾的眼球斷章取義,濫用標題,甚至歪曲事實等丑惡的行徑屢見不鮮。這個話題不說了。說另外一個。如果拿央視的采訪類節目和鳳凰衛視的同類節目比對一下,我個人會有一個明顯的感覺,那就是央視的節目太爛,過於呆板。如果拿央視的娛樂類的節目和湖南衛視的同類節目比對一下,還是同樣的感覺。當然,如果從財力、權力的角度看,也許央視一點都不爛。因此我想鄭重的向關乎國人臉面大事的央視求個情,求您多點創新精神吧,先人們早就講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啊,不然還真的等死啊?
④ 尼克松訪華紀錄片的觀後感
本來我對尼克松訪華就很感興趣,這段歷史給我一種很大的神秘感。看到最後一集,尼克松登上回國飛機的一刻,我都感到依依不捨了;不舍的是,這樣一部歷史選材(重要任務的回憶錄、影片、照片)、人物訪談、主持人旁述都做得非常好的紀錄片,就要結束了。
看後,最深印象的是周恩來。引述節目里的一段對話:
(在登上回國的飛機後)
尼克松夫人:「周恩來真偉大。」
尼克松:「的確,他是這個世界上罕見的偉人。」
……
尼克松接著又說:「但是他好像一直活在一個陰影中。他的一切行動都顯得小心翼翼,他刻意舞台上的聚光燈落在毛身上。」
這對話,不知道周恩來聽到後會作何感想呢?我想,這是因為尼克松沒有看到全盛時期的一個毛澤東。但是,周恩來的確是一位很值得我們尊敬偉人級的領導人,包括他在外交場合中的睿智和國內政治生涯的勤政為民。
還有一點,印象比較深的是,那時候還是文革時期(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能夠做好迎接「美帝的首領」這件事可以說是一個政治奇跡。記得節目里有一幕說道:
尼克松一行到達上海的某一個賓館,那時候上海是四人幫的大本營。為了做好迎接准備,四人幫命人把賓館內的大字報什麼的都拿掉,說是為了不要讓他們看到中國破破爛爛的。
這些話竟然出自四人幫口中,不難看出,他們就是一群「偽主義者」,表面上裝得對毛的一切如此狂熱,暗地裡則是見風使駝的人物!當然,文革當中那些「真主義者」,我們是不齒的。
節目里頭引用了很多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回憶錄的內容,個人覺得摘選得非常合適。還有主持人在節目最後引用的那段對話也夠意味深長的了:
周恩來:你改變了世界。
毛澤東:我說,是世界改變了我。
(周無語狀,毛擔起一根雪茄)
毛:我一直想要戒煙,但是直到現在還是沒做到,還說什麼改變世界呢?
⑤ 《面對面》的觀後感
昨天晚上(4/29)回來,偶然電視偶然看到了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的《面對面》欄目主持人王志對李連傑的采訪。
相信不少人挺喜歡看王志主持的《面對面》,正如該欄目沒完沒了的宣傳的那樣,主持人習慣質疑,質疑已經成了該欄目的一個典型的風格。因此在播出的采訪李連傑節目過程當中,我們看到了李連傑接受了主持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質疑。例如對李連傑一基金計劃和在上海的2億人民幣的豪宅的質疑,對一基金計劃推動過程中捐贈人士金額不對外公布的質疑、對李連傑一邊拍著武打電影一邊說宣揚非暴力思想的質疑。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完這檔節目是覺得很爽很過癮的,覺得一解觀眾心中塊壘,我知道的是看節目的過程當中我的感覺是不爽,相當的不爽,不是因為李連傑,而是因為主持人。原因是在李連傑回答了主持人一而在、再而三的質疑後,我突然覺得主持人的問題顯得有點愚蠢、白痴,尤其是通過李連傑的不斷的誠懇的善意的微笑著的作答、心底無私天地寬的作答、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的作答,你會發覺主持人的太多的問題太多的質疑幾乎都是多餘、問的問題幾乎絲毫沒有意義。當然,這個感覺不排除受到李連傑的回答問題時候的從容、坦誠的態度影響或感染。在此我要說明的是我不覺得我是受到了李連傑的現場表演的愚弄,我相信他是真誠的,盡管他是職業演員,還要說明的是我不否認主持人的部分質疑是有效的或者說機智的、可取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想主要原因大概是從主持人和李連傑的一個問一個答的表面現象來看二者根本不是在同一個精神層面上溝通,一個尚且踏步在名利場、掙扎在名利場,為了完成好一期節目,盡可能的提高所謂的收視率;一個是已經洞穿了世事的無常、可以達觀的笑對一切,可以根據自己的心願設計自己的後半生人生藍圖,多做一些慈善事業;從某種意義上看,一個是在被動的生活,一個是在主動的生活。因為各自從事的工作的性質,體現在精神層面上,再通過電視這個媒體展示給社會大眾的時候,雙方的魅力高下立判。
試想,經常吃一樣東西會不會膩歪?那麼作為觀眾經常看這種三段式的質疑會不會有不適的感覺?而作為主持這樣的節目的人會不會膩歪?如果會,那麼有無革新的可能?或者質疑的過程當中有所革新?不要顯得千篇一律、程式化?我的意思是主持人可以質疑,但是在質疑的方式上是否可以根據采訪的對象有所變通?此刻你采訪的是一個一心向善熱心於公益事業的明星,他一直在面帶微笑,不厭其煩的給你做解釋,甚至透過他起先的回答甚至錄制節目前期的交流,你已經可以知道對方是一個對生活持有什麼樣態度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也許你問他一個兩個問題就已經足夠了,但是……結果,到最後的結果就是隨著你的發問的推進,隨著采訪對象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傳遞的同一個精神層面的回答,在觀眾的眼裡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的主持人貶值了。當然,如果你采訪的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傢伙,你質疑的越犀利大家看的越爽,觀眾不會膩歪!問題題是這次的采訪對象不是十惡不赦的傢伙。
普通的人在選擇溝通和交流對象的時候都盡可能的希望雙方是在同一個精神層面的,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的交流會變得簡單甚至簡潔甚至變成了一個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的問題,而不是不厭其煩的重復解釋一個雷同的人生態度。與其這樣勞心費神的解釋過來解釋過去,用一個不恰當的成語,那就是對牛彈琴嘛,還不如參加這樣的《面對面》欄目。
事實上,李連傑就是李連傑,他沒有顯得不耐煩,他很認真的老老實實的回答主持人的每一個質疑,他也一定要參加這樣的節目,重點不在於澄清一些個人是非,而在於可以藉助這個央視的媒體大平台來宣傳自己的一基金計劃和和平主義理念,甚至間接的教化世人。
我們知道,主持人是在執行一項重復性的工作,或者說習慣性的工作,他的步步推進的質疑式的發問已經成為他身為主持人的明晃晃的標簽,這個標簽也算是所在欄目的一個標簽和特徵,並且要靠這個明晃晃的有別於他人的標簽和特徵來生存來養大家糊大口。
我相信,主持人王志本人絕對不是一個白痴或愚蠢的主持人,問題是對李連傑的采訪確實又給了我這樣的感覺。那麼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因為寫這個東西,在網路搜索了「王志,他習慣質疑」,還真有所發現,據說他曾采訪金庸老先生,也是質疑的了不得。作為一個耄耋之年的老者,武俠小說的巨匠,在華人圈子裡有最廣大的讀者群的作家,個人也覺得對這樣的人物也採用質疑式的采訪是嚴重不當的。也許金庸老先生根本就不該接受這樣的采訪,中央電視台還有其他類似的訪談節目啊,那些節目參加參加估計效果會好的多,也不會因為質疑風格用在了金庸老先生的身上而使得觀眾大倒胃口。
其實,在寫到「那麼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的時候,我原來是沒有答案的,此刻寫了金庸老先生的這一個段落之後,我突然覺得也許問題出在了《面對面》這個欄目的定位上,它不應該以「質疑」來定位,更不應該大張旗鼓的做宣傳,做一個有特色的節目並沒有錯,但是是什麼樣的特色似乎需要真正的深思熟慮,如果你非要把這個特色就定位為「質疑」,那麼,個人以為,至少在采訪對象的選擇上,欄目組的人有義務慎重的選擇一下,不要為了做一個節目而做節目,到最後的結果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原本是想利用名人提高自己的收視率,結果……嘿嘿……
另外,還有一個也許算不上原因的原因,那就是該欄目代表的是社會大眾的喉舌,那麼主持人是在代表觀眾質疑,所以也許把身為主持人的王志看作某一個群體的化身更准確些。如果這樣想的話,那就需要所有看《面對面》欄目的觀眾在自己的內心建立一個觀念,那就是你我此刻看到的電視里的王志不是王志,看到的是我們大家的組合體,他是你我的替身,這樣的話也許在某幾期節目中我們眼中的王志會顯得不太白痴,相反會顯得可愛也說不定。
前天晚上看了一點點鳳凰衛視的《一虎一席談》欄目,主題好像是醫患關系,其中提到了媒體的推波助瀾的反作用,事實上,現下的媒體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為了吸引讀者觀眾的眼球斷章取義,濫用標題,甚至歪曲事實等丑惡的行徑屢見不鮮。這個話題不說了。
說另外一個。
如果拿央視的采訪類節目和鳳凰衛視的同類節目比對一下,我個人會有一個明顯的感覺,那就是央視的節目太爛,過於呆板。
如果拿央視的娛樂類的節目和湖南衛視的同類節目比對一下,還是同樣的感覺。
當然,如果從財力、權力的角度看,也許央視一點都不爛。
因此我想鄭重的向關乎國人臉面大事的央視求個情,求您多點創新精神吧,先人們早就講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啊,不然還真的等死啊?
⑥ 聽他們說話,我的心會顫抖--《楊瀾訪談錄》十周年慶典觀後感
[聽他們說話,我的心會顫抖--《楊瀾訪談錄》十周年慶典觀後感]聽他們說話,我的心會顫抖--《楊瀾訪談錄》十周年慶典觀後感《楊瀾訪談錄》十周年慶典終於落下了帷幕,看到了很多,聽到了很多,也感悟到了很多,聽他們說話,我的心會顫抖--《楊瀾訪談錄》十周年慶典觀後感。不知道為什麼,聽他們說話,我的心會顫抖!喜歡他們的包裝、片花、音樂、配音,聽到音樂我會震撼,雖然不是自己的經歷,但是看到那一個個鏡頭閃過,我會感動。十年進取人物之一馬雲馬雲說:我不懂計算機,但是我進入了互聯網;不懂電腦但我們在做電子商務。我希望能夠找到更多的另類,更多的另類,那我就不是另類。雖然不是第一次聽到馬雲這個名字,這是我第一次"認識"馬雲先生,第一次知道馬雲原來長這個樣子。看到馬雲,我想用一個詞來形容他--普通,真的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一雙板鞋,一條白色休閑褲,一件淺綠色的毛衣,沒有任何裝飾。也許每一件衣服都價格不菲,但是在別人看來他就是一個普通人,沒有一點成功企業家的感覺,但是他確確實實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業家,並且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別人都說他是一個另類,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希望有更多的像他一樣的另類出現。當被問到:"根據你的經歷,哪一條企業管理的經驗最適用於經營婚姻?"馬雲的回答是:第一是樂觀,第二是信任。楊瀾只用了一句話來形容:精於選擇,長期持有。她還提到,不管是管理企業還是維持婚姻其實欣賞比獎金更重要,蘇格拉底曾經有過這樣一句話,他說如果你娶了一個好女人,你就會成為一個快樂的男人,如果你娶了一個壞女人你就會成為哲學家。希望不管是結婚了,還是沒有結婚的女人,我們都不要讓哪個男人成為哲學家,因為我們自己要做哲學家。十年進取人物之二馮小剛人們介紹馮小剛時說:他是一位從電影的殿堂里走出來的大俗人。馮小剛的出現依然是那麼輕松,那麼真誠,那麼幽默。馮導要回答的問題是:"哥玩的不是電影是什麼?姐玩的不是電視是什麼?"面對這個問題,馮導的回答是:我玩的是觀眾。楊瀾說:她不是做的電視,做的是媒人。其實他們的意思都是顯而易見的,一個是電影人,一個是媒體人。但是馮小剛更願意回答上一個問題,關於婚姻的經營,他說:婚姻怎麼選都是錯的,長久的婚姻就是將錯就錯。不管是錯,還是將錯就錯,結果就是大家一起錯下去了,並且能夠幸福的錯下去,我覺得這樣的婚姻就可以用成功來形容。有時候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去糾結為什麼,結果就在眼前,以感恩的心去接受就可以了。十年進取人物之三姚明可惜姚明在美國正在准備新一輪的比賽不能來到現場,於是只能電話連線。在我的印象中,姚明總是那麼木訥。楊瀾只是關心了一下他的傷勢如何,重新回到球場的感覺,姚明也只是官方的回答,沒有什麼讓我感受特別的話語。我一直覺得籃球並不是他的夢想,而他只是出於某種責任才走進這個圈子的。有時候我會想,也許退役後的他才會享受真正的生活。總之,祝福這位我們心目中的巨人。十年進取人物之四李連傑李連傑是由於慈善獲得了這個獎項。在中國慈善似乎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也似乎是一件很遙遠的東西,摸不著,也看不見。但是我們知道現在有很多人在做這件事情,做的好不好呢?我真的不曉得。說起做慈善的緣由,李連傑再次談到了印尼的海嘯,當生命突然變的渺小的時候,金錢、名譽、地位都已經不重要了,只有活著才是唯一的慾望。感恩,感恩所有的人,感恩所有的祖先,感恩人性。也許只有經歷過生死一線的絕望,才能真正感悟到人性的偉大,才能明白生命的價值,才能讀懂生存的意義。李連傑要回答的問題是:第一次被孩子打敗是什麼時候?李連傑和楊瀾是怎麼回答的我沒有印象了,只知道他們的意思是孩子總會打敗父母,是的,我們也是這樣希望的。李連傑講了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在汶川他們蓋了一個孤兒院,裡面有很多孤兒和老人,有一天他們去回訪的時候,有一個十八歲的孩子,他有軟骨病,他會唱歌唱的很動聽,大家都很感動,當慰問結束的時候,大家都對著鏡頭說再見,觀後感《聽他們說話,我的心會顫抖--《楊瀾訪談錄》十周年慶典觀後感》。而他卻對著李連傑說:每一次大人們都說再見,其實都只是在電視機前表示一下而已,李連傑問他你做過多少次這樣的事情,他說每一次領導都讓我這么說。這時李連傑的眼淚就下流來了,從此,每次去四川的時候,李連傑都會去看他。其實我們都真誠一點,實在一點,感動就會常在。所以多幾次被孩子打敗,我們社會就進步了。十年進取人物之五韓寒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天空海闊,要做最堅強的泡沫。真的欣賞韓寒的這份真實與自我。他說:其實有時候人的很多英明的決定都是被迫做出來的。就像鄭毅說的:人的能力都是被逼出來的。再次看見韓寒,依然是那麼放盪形骸,依然是那麼灑脫,依然是那麼真實的存在。有時候會慶幸自己不是他,有時候也會遺憾,為什麼自己不是他。韓寒在浙江正在參加拉力賽,所以也只能電話連線,還好,能夠聽到他的聲音我還是很欣慰。楊瀾問他:你影響了這么多人,誰影響了你?韓寒說:小時候是父母,長大了,影響他最深的是"天下女人"。韓寒的語言總是這么讓人無語,讓人震驚。楊瀾問他:李敖先生說你應該多讀一點書,比如說《資治通鑒》,你怎麼回應?韓寒笑了,他說:自己更喜歡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去定義什麼叫知識,什麼叫文化。文化並不是由某些讀了一些書的人來定義的。我會看很多的書,但歸根結底我們需要的是信息和咨詢,以前獲得的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書本,現在有更多的方式。韓寒還說:作為一個寫作者,我不想知道別人寫了什麼,我只想知道我該怎麼寫。每次聽他說話,我都會思索很久,其實都是朴實的語言,其實都是普遍的道理,為什麼他可以這樣說出來,而我卻不可以,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不是他,我也不能夠成為他。希望韓寒的這一份真誠能夠繼續保持,我也相信他會這么做的,而且會一直做下去。十年進取人物之六劉偉他是一個普通人,他是一個沒有手的鋼琴師。他沒有手,但是他贏得了很多的鋼琴比賽。也許這就是奇跡,但是誰也不知道奇跡怎麼產生的。我們都願意去創造奇跡但是我們卻不願意去走奇跡產生的路。最後劉偉說:我們要珍惜當前,去最求未來。我們都一樣。也許希望很小,然而再小的希望也能匯聚力量。今年是楊瀾走入電視行業第20個年頭,今年是《楊瀾訪談錄》開播的十周年,所以今年是楊瀾的2010。知道很多的主持人,也了解過很多的主持人,但是在我心中楊瀾依然是最美的主持人。楊瀾說當他參加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節目面試的時候,主考官問了她這樣一個問題"你敢穿比基尼"嗎?而她的回答是:這不是敢不敢的問題,如果你出現在裸泳海灘,穿比基尼也太過保守了吧。正是這個回答讓她有機會走上電視屏幕。也許我們應該再次說那句話: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很多人都會說XX是一夜成名,但是我覺得郭德綱說的好:是那一夜你知道的我,但我不是那一夜干這一行的。但是楊瀾卻說自己是一夜成名的,她說上天掉下來的不是一個餡餅,而是一包種子,只是讓你有機會去耕種。看到楊瀾經歷過的一次次演講,一次次比賽,一次次演出,一次次盛會,一次次采訪。我的心再次震顫,其中震顫的理由有很多,但可以用這幾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羨慕嫉妒恨…每個人都有脆弱和困惑的時候,但是當走過了,回頭再看它們你會對自己說:沒什麼大不了的。人都是這樣成長和成熟的。但我更想說的是:成熟跟年齡是沒有任何關系的。五百多次采訪,有成功也有遺憾,但每一次都是一筆財富。就像《楊瀾訪談錄》的宗旨一樣,在於"記錄一個人和關於他的時代"。大家心目中的進取敬一丹:進取就是今天想著明天的事,專門讓自己去做那個過去沒做過的事兒。歐陽夏丹:就是當你的一份工作,做的很順手的時候,你會給自己找一些新的難度和挑戰。蔣昌建:要前進,同時呢要取得,取得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要在成功的當中去獲取自己勞動所付出的應有的回報,第二個是要從自己的失敗當中吸取更好的前進的經驗。張亞東:我的進取就是不斷挖掘自己的潛力。陳數:一種始終往前走,一種前進的力量。莫文蔚:永遠你都不能是百分百的滿意,你都希望下一次,更好,更好一點。高敏:我理解的進取就是要不停的有追求,不停的有夢想朱軍:就是不斷的超越自我春妮:不安於現狀,總覺得沒有到頭於丹:就是在生活能夠平衡的前提下,保持著一種樂觀的,天真的,積極的,有創新的生活態度。說了這么多,進取在人們心中無外乎就是:努力、創新、追求夢想、超越、開拓、前進的代名詞。是的,這樣一個時代,我們需要進取,需要不斷的進取,不斷的超越自我。最近一直在看白岩松的書,他在書中提到最多的是新聞、國家、社會、民生、以及作為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感和榮譽感。一次次的直播,一次次的評論,作為新聞工作者,他應該是幸福的。然而他每一次的開場白和結束語總是那麼具有深意和感染力,用詞又是那麼恰到好處。媒體雖然可以為國家的發展,為人民的疾苦做出努力,但是真正要改變現狀,最終還是要自己拯救自己。慶典雖然結束了,但是留給我的思考還在繼續。2011年的鍾聲,馬上就要敲響了,然而我還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迎接它。真的希望時間可以走的慢一點,再慢一點,還有很多的事情沒有做。記得2010年的第一天是幸福的,是充實的,同時也是煎熬的。2011年的新年是如此的平靜,一切都在一如既往的發生,沒有等待,也沒有幻想。所以很安詳。回望2010,似乎生活太平靜了些,沒有波瀾,也沒有輝煌。希望2011,生活可以多一些波折,多一些起伏。這樣我才能快一點成長。我渴望新的機遇和挑戰…婼熙/文〔聽他們說話,我的心會顫抖--《楊瀾訪談錄》十周年慶典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⑦ 楊瀾訪談錄:稻盛和夫的觀後感300字的作文
楊瀾訪談錄:稻盛和夫的觀後感300字的作文
稻盛和夫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出身貧寒,在家裡七個孩子中排行老二,全家靠賣鹽、賣肥皂、替人加工紙袋度日。
稻盛和夫的前半生挫折連連,幼時患肺結核,險些喪命,青少年時期,中學、大學、就職考試一路落第,好不容易在縣立大學學了「應用化學」,立志從醫,進公司時又不得不改行從事「無機化學」。一切彷彿是瞑瞑之中的命運的某種安排,最後成就稻盛和夫事業的就是「無機化學」中的工業陶瓷。
稻盛和夫的商業精神和哲學思想深植於佛教的道德准則,這種思想的本身,就是稻盛和夫所謂的「利他主義」和「追求人生的善與不朽」。公司的座右銘----「敬天愛人」四個字其實來源於19世紀日本明治維新領袖人物西鄉隆盛,也就是稻盛和夫的鹿兒島老鄉。
稻盛:危機感是讓一個企業保持年輕的生命力,健全發展的必要因素。不過,公司規模不斷擴大,有了豐厚的利潤,要讓全世界4萬多個員工一直保持一種危機感是不太可能的,很容易驕傲自滿。我從中國的古典當中學到了一個道理,驕傲自滿,失去謙虛的態度就會失去一切的幸福,中國叫做「滿招損」,我經常以此告誡我的員工。從這一點來說,我覺得我的公司,KDDI和京瓷還能期待有更大的發展,現在我們正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完善。
對於稻盛和日本經濟來說,危機感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在2002年,「摩根?士丹利」評選的全世界最有競爭力的40家企業當中,美國企業佔25家,歐洲佔了12家,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的日本只有2家入選,分別是本田和索尼,這是不是說明日本經濟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呢。稻盛和夫先生認為,90年代的10年是日本失落的10年,不過他相信,在2003年,日本的經濟將會有所起色。
⑧ 楊瀾訪談錄觀後感800字
自從腦海中有了楊瀾這個人的簡單了解後就對其產生了極大的喜歡已至於現在到了非常欣賞的地步,無意間看到了她支持的《楊瀾訪談錄>便迷戀上了.雖然沒有全部看完,但我知道這是我喜愛的節目.尤其是采訪外國名人,像科比菲爾普斯等都很喜歡.從他們的交談中可以深深的感受到成功背後該付出多少,科比用汗水否定了喬丹對他的評價,而菲爾普斯用努力向全世界證明了自己在北京奧運會上自己可以那下8枚金牌的奇跡!記得他曾說過一句話,一天不努力,就會退步倆天.由此可見,越是成功的人越在時刻鞭策著自己.
看了訪問趙薇覺得她在也不是從前的"小燕子"了,現在成熟了很多,尤其是她說道村上春樹時覺得蠻有道理的,現在的她變的穩重多了,可見現實會教給人很多東西,所以一定要學會享受生活!還有章子怡,以前對她沒有了解,只是道聽途說,現在對她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普通家庭出身的她從小並沒有太多的打算,只是一步一步的努力讓她一次又一次獲得意外,進而成為今天國際影壇上的一支獨秀!她說一個不長腦經的人離成功更遠!我想她不是一個有野心的人而是一個長腦經的人.所謂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看來她們成功的背後著實比別人付出的多的多.不管你的出身有多麼的貧寒,不管你的外在因素多麼的差勁,只要你肯努力,並一直堅持不懈,成功舊會垂青你!她們帶給我很多很多的感觸,一言難盡!只知道四年以後要有稱心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今天就必須一步一個腳印,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我相信我有這份苦,也有這份恆心,因為我肩上的責任比別人重!
⑨ 白岩松訪談錄觀後感
日前.白岩松復獲得1997年度十佳「金話筒制一獎榮譽,南飛上海。當他從書店棒回一堆書回到賓館時.筆者對他進行了一次「突襲式」的訪談。筆者:您剛從書城買書回來.那麼今天的話題就圍繞書。訪問,是什麼原因,促使你總往書店跑呢?白:我覺得這跟生活方式有關,跟做什麼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