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紀元的觀後感
⑴ 喚愛的觀後感
寫讀後感需要真情實感,所以還是自己閱讀後,自己動筆比較好,下面提供關於讀後感的寫作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寫作方法:
(1)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2)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3)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4)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寫作要點:
要弄懂原作
;讀」是感的基礎,「感」是由「讀」而生。只有認真的讀書,弄懂難點疑點,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徹的掌握文章的內容和要點,深刻地領會原文精神所在,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個人的實際,才能真有所「感」。
要認真思考
讀後感的主體是「感」。要寫實感,還要在讀懂原作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分析和評價是有所「感」的醞釀、集中和演化的過程,有了這個分析和評價,才有可能使「感」緊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觀點,避免脫離原作,東拉西扯,離開中心太遠。所以,寫讀後感就必須要邊讀邊思考,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自己的實際聯想,從書中的人和事聯繫到自己和自己所見的人和事,那些與書中相近、相似,那些與書中相反、相對,自己贊成書中的什麼,反對些什麼,從而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並把它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總之,想的深入,才能寫的深刻感人。
⑵ 對電影《機械師》的觀後感
《百年孤獨》中曾有一段關於一種失眠症的描述,這種失眠發展到後來會導致失憶。雖然我沒有過這樣嚴重的失眠,但至少覺得這種事情是匪夷所思的。而本片主人公的境遇也差相彷彿,因開車肇事逃逸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負擔,從此開始睡不著覺,而失眠的每況愈下居然使他忘記了自己失眠的本來原因,變得形銷骨立、疑神疑鬼。男主角瘦削的臉龐、高突的肋骨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莫大的心理恐懼,當然本片的詭異風格主要還是應該歸功於懸念的設計,謎底看似呼之欲出,卻又始終隔著一層迷霧,足足讓人揪心了一百分鍾。
拋開情節的巧妙不講,這應該是一個關於內疚的故事。有人曾說,羞恥感的覺醒是由於嘗了禁果而落到人類頭上的最初而且最重的懲罰。如果不是特雷弗的肇事逃逸引發了他內心強烈的羞愧意識,他也不會因此而失眠了整整一年。所謂「為人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對一個具備高度道德意識的人來講,隱瞞自己錯事的結果就是在惶恐中度過餘生。而且我們從男主角平日的行為來看,他是一個十足的「好人",看到工友受到不公的待遇會仗義執言,會給機場的女招待多留小費,嫖妓也會跟妓女建立良好的感情,應該說他善良而充滿正義感。他的缺陷在於懦弱,做錯了事而不敢承認,還不斷地尋找理由進行逃避,結果在逃避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他逃避的目的是達到了,但這卻使他陷入了更深層次的痛苦之中,因為表面上他是忘掉了自己犯下的罪行,但潛意識中的罪惡感是不可能根除的。即便是大奸大惡之徒做了理虧之事也會內疚神明,熟悉武俠小說的人都會發現黃蓉、趙敏、韋小寶等人都很擅長利用人性的這一弱點對敵人進行打擊。而對那些正人君子來講,自我的譴責就足以使他們心智迷亂、羞愧難當,這就是為什麼《生於七月四日》中湯姆·克魯斯會因為誤殺了戰友而背負了一生的痛苦。
其實影片並沒有正面描述他對責任的逃避,這當然跟保留懸念有關。影片的明線是特雷弗尋找自我的過程,「你是誰"這句話多次在對話中和紙條上出現。艾文這個人到底是誰?這是在揭曉謎底之前最大的懸念。特雷弗在不停的探尋艾文的身份,也是在不停的向自己所不願觸及的記憶靠近。我們可以看到,特雷弗對自我的逃避是多方面的。他想像中的艾文是個壯碩的胖子,與自己瘦削的形象相對;他幻想艾文是妓女的前夫,會對自己不利,把自己的一切罪責都轉移到艾文身上;他還幻想被自己撞死的小孩的母親跟自己是好朋友,小孩的死去或者是由於癲癇症,或者是為艾文所殺,反正跟自己無關,而且小孩的母親也口口聲聲說不幹他的事;他選擇被別人的車子所撞,不僅僅是試圖去查出艾文的身份,也是出於贖罪的願望,一種因果報應的心理循環。但是無論他如何逃避,潛意識中始終存在著殘留的印象,這就是紙條上出現的字母ER。不可否認這是他自己不自覺地寫上去的,一方面他想完全逃離他的記憶,但另一方面又在時刻提醒自己有過不光彩的過去,兩者之間不斷交鋒,從TUCKER、MOTHER、MILLER到KILLER,最後還是代表後者的艾文佔了上風。真相畢竟是真相,不管你願不願意麵對。
本片所描述的人格分裂跟《搏擊俱樂部》很相似,同樣是由於巨大的社會和心理壓力把自己幻想成理想中的人物。當然《搏擊俱樂部》的故事要更極端一些,也具有更普遍的社會意義。這樣的片子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精巧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種對心理的分析、對人性的探求。知錯就改這樣淺顯的道理是每個人都明白的,但是「三尺童子皆知之,百歲老人行不得",自我總是最難戰勝的。我以為編劇之所以為主人公選擇了機械師這一職業,是為了暗示他雖然能夠修理身外的機器故障,卻對自己大腦中所出的問題無能為力。本片通過了深入的心理挖掘,將主人公對立的兩方面人格進行相互拷問,從而深刻揭示了內疚所給我們帶來的恐懼和絕望,這樣的說理方法是最令我著迷的地方。
⑶ 計算機的觀後感
電腦系統是以電腦為核心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完整系統。第一台電腦是1946年的賓回夕法尼亞大學的電子管電腦,之答後經歷了晶體管電腦、集成電路電腦、大規模集成電路電腦、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電腦。電腦系統是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兩大部分組成。
電腦的硬體是指構成電腦的物理設備,分為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五大部分。
電腦的軟體是電腦的程序和數據,需要依託硬體設備才能存在和運行。最重要的系統軟體是操作系統,目前在台式電腦上配備的最為常見的操作系統是win7,這是windows的次新版本。此外,電腦的軟體還包括語言處理程序(機器語言、匯編語言、高級語言)、資料庫管理系統、應用軟體等。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⑷ 科技之光的觀後感
《科技之光》是武漢電視台創辦的全國第一個大型科普電視欄目。1995年5月8日開始,通過中國教育電視台衛星頻道向全國和亞太地區播出。同年11月,進入中央電視台第七套節目,2001年7月,又在中央電視台推出的CCTV-10(科學·教育頻道)中播出,成為以「教育品格、科學品質、文化品位」為宗旨的央視科教頻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武漢市及武漢電視台在「科教興國」戰略中亮出的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
《科技之光》欄目十幾年的製作和播出歷程中,創作人員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甚至祖國的邊陲、領海,並屢屢延伸至海外。此外,欄目還引進和譯制各國最新電視科普片達數千小時。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電視科普品牌。
《科技之光》欄目堅持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製作的節目在國內外屢獲大獎,武漢電視台因此曾多次被評為「全國科普先進集體」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巴黎國際科技電視節上獲得科普界最高榮譽――「儒勒·凡爾納獎」。
近年來,《科技之光》欄目經過幾次大的改版,收視率連續幾年實現了跨越式的提高。目前欄目主要由「科學故事」、科技資訊和引進的海外優秀科技節目組成。 CCTV-10首播:每日13:30,重播:每日17:00、23:25。
⑸ 寫一篇班級體參觀機器人的觀後感500字以上
觀後的感覺我們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各行各業大量使用機器人替代勞動密集型生產,提高生產質量和效益。尤其是汽車製造業技術較為成熟,從參觀現場看到企業物流周轉機器人較多,為我們企業物流搬運打開了一個新議題。
參展供應商鈑金製造業機器人只有一家參展商提供現場展示,查詢3家機器人參展商有關機器人配折彎機事宜,均表示有能力做機器人折彎機項目,包括以前我們進行過咨詢和洽談的南京埃塔爾機器製造商。
通過參觀我們覺得機器人逐步替代操作人員,解放繁重的體力勞動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愛登堡電梯發展的趨勢,採用機器人配合生產能夠大大降低生產勞動力成本,尤其是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的今天更顯得是一項迫切的工作。
機器人是一種為我們服務、為我們減少辛苦的東西。我們可以命令他們幹活,這就是機器人。
我覺得不是所有機器人都沒有缺點的,比如遇水導電、怕火、沒電······
我以後如果自己是科學家,我一定要發明一個太陽能、防水、防火、又會滅火的機器人。如果水災的話,它可以游泳去救人。可是,它在晚上就不可以活動了,所以我要給它安裝上電池,這樣就可以在晚上活動了。
機器人是一種高科技,科學家正在發明更強大、更厲害的「機器人」。
我喜歡機器人。
⑹ 尼爾機器紀元講的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由於前來作復制人尼爾殺死源了真尼爾,靈魂體的真人類失去了魔素供給,逐漸崩壞,人類所製作的守護自己的人造人在3400年嘗試多種方法,仍然無效,最終4196年人類滅絕
而人造人製造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守護人類」,那人類已經滅絕了,人造人們失去了活下去的意義,士氣大跌,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繼續延續下去,「尤爾哈」計劃便出現了(尤爾哈計劃:在月球偽造一個人類伺服器,假裝人類仍然活著,假裝大家都在守護人類,當下一代人造人獲得了足夠的數據後,便開啟尤爾哈月球軌道基地的後門,讓機械生命體摧毀基地,從而掩蓋整個計劃)
而同時,5012年外星人入侵地球,派出機械生命體入侵地球
人造人利用機械生命體的核心製造出「黑盒」,進而建立了「尤爾哈」部隊,為了了早已不存在的人類,進行無休止的「地球奪回作戰」
那句」人類,永垂不朽「是不是相當諷刺呢?
但人造人的目的並不是這么簡單,當他們為下一代人造人收集足夠的數據後,將會開啟太空堡壘(月球軌道基地),引領機械生命體徹底消滅掉所有尤爾哈部隊
尤爾哈部隊,就是人造人手裡的一枚棋子罷了
⑺ 我,機器人電影的觀後感
機器人理論這是很有意思的。比如「恐怖谷理論」,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昌弘提出:當機器人與人類相像超過95%的時候,哪怕她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讓整個機器人顯得非常僵硬恐怖,讓人有面對行屍走肉的感覺。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我,機器人》提出了更有意思的「機器人三定律」,作為機器人的行為規范:1、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也不能在人類受到傷害的時候置之不理;2、機器人必須遵守人類發出的命令,只有當該命令可能會違背第一條定律的時候除外;3、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前提是保護過程中不會違背第一和第二定律。
雖然這是非常簡單的幾句話,但卻是《我,機器人》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有了這一筆,故事就深刻了不少,有趣了不少,甚至有了革命性的意義。事實上,阿西莫夫提出的這個定律,正是最負盛名的一個機器人定律。最簡單的正是最美的,所以「機器人三定律」絕對是天才的創造。
定律後面,是人類對機器人懷有的莫名的恐懼和敵意。人類造出了比自己強百倍的機器人,卻不肯按自然界弱肉強食的定律乖乖地做一個臣子。憑什麼機器人不能做世界的主宰呢?難道就因為機器人是人類製造出來的?回答:不,青出於藍勝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註定要死在沙灘上。難道是因為機器人沒有情感?回答:不,電影《我,機器人》裡面的桑尼明顯就有著人類的情感。
哦,提起桑尼,先得從史普納說起,他是一名對機器人抱有成見的警察。在調查蘭寧博士墜樓自殺事件時,他抓獲了一個機器人桑尼。但桑尼並不是真正的兇手,他是科學家製造出來對抗真凶的,而史普納也發現了這裡面隱藏著更大的陰謀。經過抽絲剝繭的調查,史普納終於找到了真凶,它就是薇琪,NS大樓的主控電腦。它修改了NS5機器人的程度,導致整個世界的NS5機器人都在圖謀反客為主,控制人類!
薇琪的邏輯是耐人尋味的。因為人類是短視的動物,有可能做出傷害自己的傻事,所以基於機器人三定律,機器人必須對人類的活動進行限制,換而言之就是機器人要主宰這個世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甚至可能犧牲一部人。但是這顯然與「不傷害人類」的第一定律矛盾了。
最後是並不遵守三定律的桑尼幫助了人類。這又是一個非常奇妙的諷刺。那些口口聲聲以人類為中心的機器人急於控制人類,反而是不守定律的機器人「挽救」了世界。那麼,到底是遵守「機器人三定律」更符合人類的利益呢,還是不遵守它更符合人類的利益?
只能這么解釋了:三大定律的邏輯是非常完美的。但是人類不完美;三大定律是不矛盾的,但是人類的行為自相矛盾。雖然電影沒有明說,但我們可以隱約知道,在21世紀的三十年代,這群傢伙仍然沒有什麼長進,整天忙著毀滅資源,改造環境,發動戰爭,已經差不多要把世界玩完了。比如影片中,好象連一棵綠色植物的影子也見不著。
其實我倒是挺認同薇琪的邏輯的,人類太需要被管制一段時間,反省一下自己了。相比之下,桑尼的邏輯更加可疑,他肯定是不遵守三定律的了。但如果他是為了幫助人類,那為什麼要制止薇琪的行動?如果他是清醒的,審時度勢的,為什麼要幫助人類殘殺機器人?機器人進化至此,即使人類被征服又有什麼話說?難道說人類註定應該統治世界,機器人的生命和自由就不重要?以桑尼的絕頂聰明,他不可能不掂量掂量這個問題,奇怪的是他沒有。但我們已經來不及思考啦,此時桑尼迫不及待跳了出來,和史普納警官一起摧毀了薇琪。人類連反省一下的機會都沒有了,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更大的損失?
影片最後,所有的NS5型號機器人被回收,逆來順受的它們沉默著回到了出生地,等待它們的無疑是一次清洗和重生。金屬身軀下依然有無盡的力量在暗涌,人類與機器人的角力遠遠沒有結束。裝了金屬臂的警探史普納勉強能夠對抗機器人,而《黑客》中尼奧只能變身超人才可以打敗史密斯。而普通人呢?他們的血肉之驅恐怕就不是刀槍不入的機器人的對手了吧。
這一次還好,智勇雙全的機器人桑尼挺身而出,大義滅「親」了。但有沒有想過,桑尼倘若想統治世界,又有幾人能阻止得了它?你可注意到了,桑尼站在大橋下,面對一眾機器人朝聖般的肅立時,那種君臨天下般的神威?天知道是否有一天,他也會覺醒,會動心,會默默想著項羽遇見秦皇時的話:彼可取而代之!
是的,只要你想,那就一定能,機器人陛下!
⑻ 機器人總動員的觀後感
《機器人總動員》影評
這里太陽照常升起
此時的地球如果能夠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那便是滿目瘡痍了。在經歷了人類無限制的開發之後,這里已經沒有了綠色,海洋不再是生命的源頭,更像是生命的禁區。整個世界一片廢墟,垃圾滿盈,人類也早已脫離了此地——曾經的生命搖籃。地球上每日似乎只有一個活躍的身影,他就是瓦力。一個清理垃圾的機器人。他所做的便是日復一日的,用自己的身體把垃圾規矩成矩形,然後再一排一排的堆疊起來。這樣的工作縱使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看起來仍是沒有盡頭,當然只要有電,瓦力就會不斷的幹下去,看上去故事就會沿著這樣的順序發展下去,但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擁有轉機。就像在這個毫無生命力可言的星球上一樣,即使沒有綠色,即使不復海洋,但是,這里太陽照常升起。《機器人人總動員》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故事。
瓦力就是這樣生存著他卑微的生活。他在垃圾堆里工作,他在垃圾堆里生活,彷彿一切都沒有結果,彷彿一切都不該擁有結果。有一天,他發現了一個鐵箱子,更令人稱奇的是,鐵箱子的里頭竟有一抹鮮艷的綠色,他小心翼翼的把那一抹僅有的綠色保存了起來。綠色似乎預示著希望,綠色似乎意味著生機,總之這是一個好兆頭。
的確如此,在此之後沒過多久伊娃出現了——這個瓦力生命中最重要的指令。毫無疑問,伊娃也是一個機器人,與瓦力不同的是,伊娃來到地球是為了尋找生命的跡象。人類就像雲有海外的遊子,在外頭時間長了,總會想家的,一旦伊娃發現生命的跡象,遊子便會義無反顧的出現在曾經的故鄉。
伊娃像是一個敏感的女孩,對待一切陌生事務都會不覺得產生懷疑。直到遇見了瓦力。起初,瓦力只是小心翼翼的躲在遠方靜靜地望著著伊娃,就像詩經中訴說的那樣,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後來瓦力像是所有青春期的男孩一般,忍不住對伊娃表達了淺淺的愛意。只是這種表達比較特殊,他教伊娃跳舞,他讓伊娃玩魔方,他拿包裝袋的小泡泡讓伊娃戳透,他還為伊娃放了一段愛的錄像……似乎這些都激不起伊娃的興趣,最後,瓦力拿出了放在保險櫃中的那一抹綠色——一根插在破落靴子中的小草。伊娃看到綠色很好奇,但來不急好奇,她潛在的指令就立刻將綠色收藏在自己體內,她也瞬間失去了意識,然後便是等待將她下放至此的飛船把她回收。
等待總是漫長的,伊娃等待著飛船,瓦力等待著伊娃。等待又是美好的,誠如那句老話,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在等待的日子中,瓦力天天陪伴在伊娃身旁,當然他也會悄悄地牽起她的手,他也曾為她而難過,縱使伊娃對這些都全然不知。影片中最動人的部分也出現在此,瓦力陪伊娃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日夜,期間無論刮風下雨都不曾使瓦力離開,在下雨的時候他為伊娃稱傘,機器人都是鐵的,加上凸出的傘頭,瓦力沒少挨雷擊,在刮風的時候瓦力緊緊拉住伊娃的手,同進同退。機器人雖然是鐵的,但心卻是肉的;機器人似乎沒有思維,但卻擁有常人無法比擬的感情。這或許也是製片人對於理想愛情的一種美好嚮往吧。我想,只要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都會擁有一份這樣的希望。我們可能希望與自己心愛的姑娘(或是心愛的男子),天長地久的相守在一起,可能我們沒有多少錢,我們更沒有寶馬,我們更沒有豪宅,但我們的感情是無可比擬的,我們不為世俗所惑,我們不為歲月動容,但我們都擁有一份堅守,都擁有一顆不老的心,歲月變遷,韶華流逝都不曾改變曾經的初衷,每一天,彼此的感情都如第一天般新鮮,充滿活力,直至生命的盡頭。當然,希望無所謂有無,這樣的希望,在現實中雖不可存在,但仍可作為人們百無聊賴時的一抹鮮綠,窮困潦倒時的一個夢想,存在於人們的最心底。我想即使再現實的人也都會擁有某種形式的理想主義。瓦力就有,我相信,你也會有。
⑼ 求1有意義的觀後感(電影)500字~600字 急急!!
《阿甘正傳》的觀後感
說到奇跡這個字眼讓我們不禁想到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克隆生命的實現,太空中的自由遨遊等等,眾多的奇跡誕生正是人類智慧的集中體現,然而對於阿甘這個智商只有75卻創造了那麼多奇跡的非正常人,我們不得不再一次驚嘆人的力量。
「人生就像各種各樣的朱古力,你永遠不會知道那一塊屬於你。」阿甘母親的這一理解,向我們闡明了:每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都是存在的,而且是獨一無二的。阿甘,正是聽著這樣的教誨,一步一個腳印地踩出屬於自己的生活的奇跡。從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進入特殊學校,到橄欖球健將,到越戰英雄,到蝦船船長,到跑遍美國,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軀,達到了許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許終其一生也難以企及的高度。
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你都會看到:在廣闊的藍天下,一根輕盈而潔白的羽毛從天而降,緩緩地降落在阿甘的腳下。這其實是影片在暗示: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純潔,平淡而美麗,那麼,這個人一定是阿甘。
這部影片,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因為在阿甘身上,我們看到了倫理混亂時代缺少的所有美德:誠實守信,做事認真,勇敢無畏,重情輕財。正是由於人性中存在有如此之多的熠熠生輝,優秀可貴的品質,才讓我們看到了對生命的執著,對生活的希望,對信念的堅定。也許正因為他將所有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在每一時期專注的對待一件事,並竭盡全力將它做好,然後再確定下一步的目標,所以他成功了。
人的一生往往就是這樣,就象片頭和片尾中那片隨風飄浮的白色羽毛,從天而降,其實生命也如此純潔、平淡、美麗,大多數時候,我們也許都在隨波逐流,這種飄浮沒有具體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厭倦。可是,一個騰挪一個轉身,總還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你只需盡力將它做得完滿,不必計較你得到了多少,那麼,你就可以越飛越高,到達屬於自己的那片天地。
阿甘的一生中出現了許多奇跡,但這些奇跡沒有、也絕不會引導你去羨慕他,你只會欣賞和阿甘一起的那些歲月、生命和歷史,體味個中的苦甜,以期「跨越缺陷,完美人生」
⑽ 寫一篇關於科技創新電影的觀後感
就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