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物櫃影評
《南京》用真實的人物和當時的錄音影響資料,再現了日軍轟炸南京,攻陷南京,屠殺南京的現場。通過當時在南京的幾位外國人的親身經歷,完整的敘述了一個城市淪陷的經過,以及戰爭中,日本軍隊喪心病狂的罪行這是一部紀實電影,陸川通過在那場戰爭中存活下來的人的記憶寫實的拍攝了這部電影,是在暗示戰爭是每個人都想逃避的東西,侵略者也好,被侵略者也好。隨著坦克的炮聲,南京城牆塌了,意味著南京人民的苦難開始了......印象最深刻兩個的地方,一是戰俘們麻木的死去。眼神,同樣還是眼神,告訴我們,這些人的靈魂已經死了。所以他們才會木然的被活埋。有人說,幾萬戰俘啊,為什麼不反抗?是的,他們沒有反抗,木然的被屠殺了,這個似乎很難解釋,但其實很好解釋,當人心死了的時候,就已經死了。他們已經絕望了,認命了,死已經是計劃中的事情了。你還指望他們反抗?但是,這樣下去,這個國家就無望了,就亡國了。所以,在最壓抑的時刻,雷鳴般的一聲「中國不會亡」!告訴我們,這個國家,心沒有死!沒有麻木,沒有認命!所以,我們一直打,一直打,我們沒有投降,雖然南京被血洗了,雖然半個中國丟了,但我們沒有停止抵抗,因為我們中還有大部分人始終堅持著一個信念「中國不會亡」。這是整個影片的一抹亮色!第二個令我印象深刻,甚至幾乎潸然淚下的,是那100位姐妹主動站出來,去充當慰安婦,她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整個難民營的苟且偷生,救下了無數的人,她們的行為,可堪當「慷慨赴死」四個字,而且這四個字的後面,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屈辱。導演表現這個段落的時候,用的是一隻只纖細孱弱的手,就是這些手,勇敢的擔當起了本不該她們擔當的屈辱和責任。無疑,她們是最偉大的一群。還有拉貝:我只說他盡了全力了,為了那些他救不了的人,他給中國人民跪下了。感動......
影片一開始,展現了一個高中橄欖球隊教練失敗的人生。屢戰屢敗,優秀球員轉校,有人要將他趕出球隊,屋子年久失修,開著隨時拋錨的老爺車,妻子想要個孩子,檢查下來卻是他有問題。真是人倒霉涼水都磣牙。在一個人四面楚歌的時候,他會怎樣?
泰勒是個有信仰的人。在痛哭一場之後,他到聖經里去尋求答案。清晨他到樹林中獨自祈禱,「主啊,你是我的神,你若不給我孩子,我也認了。你要怎樣來使用我?如果你有別的心意,請你給我一個啟示。」這樣的禱告,每個基督徒都會做。當我們的人生遇到患難和挫折時,我們常會如此尋求。
學校里有個虔誠人。他常常摸著學生的儲物櫃,為每個學生禱告。這天早晨他走進泰勒教練的辦公室,用啟示錄3章的經文對他說,「你略有一點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看哪!我在你面前給你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泰勒要的啟示,神就這樣傳達給他。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我知道,這是神的行事方式,在聖經里,他也常如此行。他要興起一個人,會用各種方法。
泰勒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這是一支必輸的隊伍,人心渙散。但虔誠人講了個故事,兩個農夫求雨,只有一個人去地里做好准備,你想哪個是真正相信上帝的人?這個故事,也是我領會到的一個真理,真信心,會帶出信心的行為。若我說信,而我的行為表現出來的,卻不是信心,那我的信就是假的。
泰勒開始為那場神賜的「大雨」准備。他重新思考,球隊的意義是什麼。球隊的意義不在於贏球,而在於盡一切所能,榮耀上帝。泰勒開始用這樣的信念帶領他的球員。他關心的不再是球賽的輸贏,而是怎樣帶出一支榮耀上帝的球隊。無論是贏是輸,要拼盡全力,為基督而活。這真是活生生的信仰。他變了。在家裡找出臭味的根源,在球場關心球員的思想品德,幫助球員懂得遵行上帝的誡命,尊重家長,一切,都不一樣了。
印象深刻的是,隊長布洛克說,我們不行。泰勒要他背著隊友爬50碼,他說,我做不到。泰勒要他盡全力。然後,蒙起他的眼睛,大聲喊叫,一步步激勵他向前。當布洛克精疲力竭地倒下時,他已經爬完了全場,來到底線上。我想那個教訓,對布洛克一定很深刻。我們常常被自己的恐懼限制,卻不知道,唯有神曉得我們的底線在哪裡。
泰勒教導球員麥特尊重父親,開始麥特不接受這樣的信仰,泰勒並不強求。但當聖靈動工時,麥特以及其他球員,彼此認罪,悔改歸向神,整個學校開始了一場復興。鏡頭閃回,那位虔誠的老師撫摸著一個個儲物櫃,為這些學生禱告,求主興起一代信他的人。這禱告,沒有落空。麥特去向他父親道歉,這位成功人士正在開會,他的商業夥伴說,「如果可以,我願意砍掉右臂,換我兒子對我說那幾句話。」一個人的改變,帶來他周圍關系的改變,這樣的改變,也影響到其他人。
泰勒教練意外的是,這改變也給他帶來一個禮物。他的老爺車不見了,代之以一輛新車。有人留言說,「你滿足了我們的需要,請讓我們也滿足你的需要。」泰勒掉淚的時候,我也感動落淚,主啊,我知道,你就是這樣看顧愛你的人,他們什麼好處也不缺。你顧念我們,真的顧念。(遠處是麥特的父親,也一樣地感動,微笑對兒子說,別告訴其他人。)
還有一個小子,新入學的大衛,看到他名字,我就想他身上肯定有戲。大衛面對歌利亞,正是以小勝大。這個大衛喜歡英式足球,對美式足球是外行。他父親鼓勵他參加球隊。他卻一直信心不足。沒踢就覺得自己踢不進去。泰勒的助理教練,那個黑人,居然用寬門窄門的經文來訓練他往球門中間踢,真有點搞笑。不過,看到這些人真正用經文來過日子,我覺得真是親切。
就這樣,一個改變了的教練,一支改變了的球隊,從必輸無疑,一場場打入復賽。但是,復賽第一場就輸了。泰勒很難過,他們那麼努力,他希望能讓隊員贏一場。結果,跟他們比賽的球隊,由於舞弊被取消資格,他們又重新進入比賽。最後,居然打進了決賽。對手是人數比他們多三倍的巨人隊。這真是一場歌利亞和大衛的對決。打到最後,疲憊的球員,在教練的大喊之下,拼盡全力,為榮耀上帝而戰。他們做到了。他們贏得最後兩秒鍾的得分機會。小個子大衛上場,他的任務是踢出51碼的球,還是迎風的。他毫無信心。教練在禱告,讓對方叫暫停,對方教練果然叫了。泰勒再次告訴大衛,「你相信上帝如果要讓你進球,他就能做到嗎?」大衛說,「如果他想,當然可以。」「那麼,你就盡你的全力,把結果留給上帝。」大衛殘疾的父親,為了鼓勵兒子,用力站直,旁邊人想扶他,他說,「不要碰我,我是為我兒子站起來的。」
大衛看著球門,「上帝,請幫助我踢出這個球。」高處國旗飄揚,風向轉了。教練大吼,「現在,現在。」大衛一記遠射,球高高拋起,毫無懸念地進進球門。他們以一分之差贏得了州冠軍。
回到休息室,泰勒問每個人,「上帝有沒有做不到的事?」每個球員說「沒有。」「我希望你們在今後的一生中都記住這一刻。」
當我們跟上帝在一起時,任何事都有可能。
泰勒的妻子還有一個更好的消息要告訴他。「你剛剛加入了爸爸隊的行列。」
她的檢查,也有小波折。先是嘔吐不適,但因為幾次假情報,已經不好意思再去,而且丈夫也說了,問題在他身上。這次呢?醫務人員抱歉地告訴她,不是的。然後她出來,站在車旁,陽光照在她臉上,「主啊,我仍然愛你。」我的眼淚也流了下來。是的,即使我最祈盼的不能成就,主啊,我仍然愛你。
可是,呵親愛的主,你常常這樣試驗我們的信心,又為我們預備了更好的。醫務人員發現搞錯了,再跑出來糾正。我看到她的難以置信,激動,擁抱,我跟她一樣高興。因為主耶和華顧念我們。
這是一部呈現活潑信心的電影。雖然有些部分可能稍顯稚嫩,但底蘊和內涵,質朴得感人。許多構思精巧,演技精湛的片子,給我的只是感官上的滿足。但《面對巨人》給我的感動和激勵,是在靈裡面,在信心上。感謝主的恩典,賜下這么好的電影,這么活潑的信仰生活,堅固我們。願上帝祝福這些弟兄姊妹,再拍出更多更好的片子,激勵更多的人,將榮耀歸於他的名。
2. 《母親》影評
片首以母親獨自在荒原中跳舞開始,這種用行為表現人物內心情感世界的手法,和片尾交相輝映,映射了母親壓抑的自我和她內心的荒原。
整個故事的序幕是以母親割草鏡頭拉開的,她的視線始終停留在街對面正在與狗嬉戲的Idiot兒子身上,會被割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看見兒子被BENZ撞後,母親立刻不顧一切的飛奔過去,在她的心裡一直是把兒子放在第一位的。
「你在流血」,說這句話的時候她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手也同樣的在流血,即使鄰居大姐指出她也不以為意,她的心隨著追凶尋仇而去的兒子也離開了,如果不是鄰居大姐攔著,很有可能她是會沖過去的,她並不關心自己或者是別的什麼,她在意的只是她的兒子,這里可以看出兩點挺有意思的地方,一點就是母親她的人生觀、價值觀是維系在兒子身上的,換句話說,她的自我意識很薄弱;另外一點,就是導演想要提示的,作為Idiot這個弱勢群體,母親早已習慣了她們母子的被不公平對待。
既然故事展開了,那麼,就從一個個串聯的事件上來看看我們的這位母親吧。
【事件一】母親在葯局包紮傷手,但是心系兒子。行為上,她一邊打電話尋人一邊不停的朝外望尋,那種急切的想要去尋子的心情呼之欲出,對自己的手傷她是基本忽視了;言語上,她不耐煩的對包紮的醫師說了一句,「又不是做手術」,她是想盡快結束了好去尋子的。
這個時候,兒子和一同追凶的龍套甲哥們追到了GOLF停車場,他想效仿龍套甲哥們,也踢壞BENZ的後視鏡,但是未果,摔了,遭到了想當然的輕視。龍套甲哥們對他來說,是個極具影響力的存在,每個男孩的成長過程中都有一個崇拜對象,而Idiot又是在單親環境下長大的,作為感情替代,龍套甲哥們的形象就異常高大了,他是一個近似於父的角色,他的行為也影響到了Idiot的價值觀,力量是種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想被忽視,想被認同,那就唯有證明了。
Idiot無法忍受別人的輕視,所以當他撿GOLF球時龍套甲哥們用那種輕視的語調笑他「你和女人睡過?」,他心中就開始埋下了那期望的種子。
他回答道,「我有和女人睡過。」「誰?」「媽媽」
但這樣的回答顯然是不被認可的,他渴求被認同,嚮往能證明自我的那種力量,這點從後來他們在警局口供時也可以看出,不管是他對踢壞後視鏡的頂缸,還是他因為對方的一句「弱智」就翻毛腔動手,他痛恨被輕視,痛恨那種不被認同的無歸屬感,但這卻是從小到大這個社會對他所給的普遍待遇。
【事件二】兒子在街邊隨地小便,母親端葯過來,一邊望著他「作業」一邊端著葯給他喝。鏡頭的焦點是地面上的漏尿,在表現手法上隱喻了弗洛伊德對尿的引申意義,母親過分的關注,這個細節體現了她過分的保護欲,某方面來說,這就是一種愛的沉溺。
鏡頭最後母親手捧兒子未喝完的葯為他的隨地小便善後,也隱喻了作為母親,她是常常要替兒子善後的,這點從事件一最後也可以看出,母親去警局領人的時候,一打的保佳士D每個警官她都招呼著發過去,這事她看來也是沒少乾的。
在Idiot兒子看來,進警局卻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從他後來對PUB里頭那小姐說的話可見一斑,「我剛從警局出來,對我尊重點。」他從不曾得到過誰的尊重,甚至是母親也不曾,因為得不到所以嚮往。如果沒有錢能讓人尊重,那就通過力量的表現,通過畏懼也是可以得到尊重與認同的,他是這么認為的,周圍的人乃至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也是這樣呈現在他面前的。弱勢的他嚮往那種足以令人尊重的力量,畏懼好過輕視,強者才會令人畏懼。也正是因此,所以後來他才會對殺人一事作出那樣的認罪供詞,「我也可以變壞的。」他的意思其實是說,他也是可以變得讓你們畏懼,讓你們尊重的。
PUB的名字很有意思,叫「曼哈頓」,不知道是否借喻了SIN CITY紐約的那種社會價值觀。
Idiot兒子在PUB里喝醉後對PUB老闆娘的女兒表現出的好感,和他對PUB小姐的討好表現一樣,都是為了博得女孩的認同,龍套甲哥們給他內心埋下的那顆種子開始發芽了,他要證明他的存在感,但PUB老闆娘的一句,「叫你母親來結帳」又把他給否認了。
他拿出GOLF球來,在龍套甲哥們的影響下他於是也認為有錢人玩的東西那它一定也是值錢的,所以他想用它代替酒錢,可他又一次被否認了。
一再的被否認使得他對認同的那種渴望也益發強烈起來,所以他在歸途中見到那個女孩的時候,出於這種強烈渴望的促使就跟了上去。
導演沒有給女孩正面鏡頭,鏡頭給出的是她躲入的那條黑巷,黑巷也代表未知,誠如女孩對Idiot來說是種未知一樣,在這里它的寓意從里頭飛出來砸他的大石塊可以看得出來,一切未知的往往也都是潛伏著危險的,想要去觸碰,也許就有被傷害的可能。
鏡頭一轉,渴望認同卻被傷害的Idiot最後還是只能和媽媽睡,沒有女孩,只有母親,能給他安全感,認同感和歸屬感的也唯有母親了。
【事件三】母親去探視被關押的兒子,她開口的第一句話也不是問兒子發生了什麼,而是問他們是不是打了他哪裡,問他有沒有被傷到,她是深信兒子不會做出殺人的事情的,而且她對兒子的關心遠勝於一切,這里有個細節很有意思,就是母親教兒子用深呼吸配合手勢來讓思想平靜,真正無法平靜的其實是她,但她自我意識比較薄弱,一直以來她的存在感都是建立在對兒子的感情上的,她已經習慣了這種換位感受,她是不需要感情的,她所有的感情都是因感受到兒子的感受而來的。
作為弱勢群體,再次遭受到了這種不公平的待遇,母親是焦急的,然而荒誕卻是現實難以改變的基調,CSI現場重現的時候只有她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她的兒子在得意的向PUB老闆娘的女兒揮手,他在這種注目感中找到了存在感,覺到了認同感;她的熟人PUB老闆娘在忙著發小傳單;所有的街坊鄰居們懷著看好戲的心理都來圍觀了,一切都像是出鬧劇,連背景配樂都用上了百老匯的小號,很有現實非理性的那種諷刺效果,很有意思。暴力真是無處不在,除了那些有形的暴力之外,還有更多無形的暴力深藏在社會歷史結構的每一個角落,譬如這種集體冷暴力。
面對這種荒誕的生存處境以及他人即地獄式的不堪處境是需要一定承受能力的,母親真的很堅強啊,連帶兒子那份她都一並給堅強起來了,正是這種堅強賦予了她與眾不同的高貴與美好,母性的光環在她的身上被放大了,作為觀眾,我被打動了,深深地啊T口T。
【事件四】為了澄清母親去了受害女孩的靈堂,出場鏡頭先給出的是她的影子,不好意思,影子的意味太多了,我抓不太住,竊以為那是替代兒子的意味,她是作為兒子的影子而存在的。
這里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兩個出場人物的對比,母親和受害女孩的阿媽,那位阿媽太有反面對比效果了,她出場的第一幕是在用她孫女的遺容相框當鏡子照整理發型來著,人活著的時候她都不在乎呢,何況現在死了,重要的是她這個活著的人過的好,那就可以了。阿媽的謝幕也很絕,她站在高崗上把米酒瓶子遠遠的沖著山谷扔了出去,喝完了嘛,完了的,當然就該扔掉。
母親就不一樣了,很多東西她是沒法扔掉的,那一幕最後給她的鏡頭也是整理顏容,在被死者家屬打了之後,她掏出隨身的小鏡子正容,還上了點唇膏,至少看起來有點血色不會太狼狽,她是不可以敗態盡現就這樣放棄的。
於是,母親就找到了律師甲,帶他一起去看了獄中的兒子。
律師甲哥們出場的時候導演就已經給出伏筆了,在餐廳里他斥責孩童「不許跑」,這一句話就說明了父權至上的他對那種孩童似的幼稚行為是十分厭煩與不滿的,所以後來他在接了手機後借口有重要的事要處理而離去,他對找上門來的母親的敷衍之舉,這些也都是情理之中的了。
母親和律師甲的那次探監雖然原本的目的沒達到,但她的Idiot兒子在太陽穴按摩手法下居然想起來一件事,他想起來的倒不是他到底有沒有殺人,而是踢碎了BENZ後視鏡的那個人不是他,是龍套甲哥們,為什麼想起來的會是這件事呢?因為對他來說,此事更為重要,重要在哪裡?因為龍套甲哥們沒來看他,他言明了,並且很不滿,這種不滿不單單是基於被忽視,還有一種依賴喪失的懼怕,他懼怕被自己所崇拜依賴的父系角色拋棄。
他想起來的這件事推動了故事情節有了新的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為母親後來決定靠自己去調查奠定了基礎,於是母親就去了龍套甲哥們的家裡。
這個場景里,導演多次通過母親的眼球活動來映射她的心理活動,譬如進屋前她推開門之後,隔著門縫的一個眼珠子活動的鏡頭,就很有具有代表性,顯露了母親心裡道德的掙扎。而後她在衣櫃中的窺視,也通過眼球活動把母親內心的尷尬等情緒表現的很到位,大媽的演技真是太贊了。
那次私闖民宅的調查有了結果,母親冒雨趕去了警局上交她找到的證據,這里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導演給特寫的那個塑料手套了,因為下雨的關系,母親把一隻手套用在保護這重要的證據上了,至於別的她並不在意,直到等待絕望之後,她才意識到要取下自己手上一直戴著的那另外一隻塑料手套,是該取下來了,因為已經沒用了。
離開警局時外面開始下暴雨了,大雨滂沱中,茫然的母親從回收廢品大叔拉的車子上抽了一把二手破傘,然後她追過去給了大叔錢,大叔比較有良知,兩張分里頭只抽走了一張,這種良知也為後來他堅持一定要報警打下了基礎,注意,大叔他不是個普通的龍套大叔,在後來他的戲份通過受害女孩的手機被加量了。
至於那把傘,它雖然又破又二手,但花錢抽它也是有喻義的,除了把隱藏人物廢品大叔推出來之外,它還有一個關鍵作用,它是為了表現母親的道德感和價值觀而存在的,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社會側寫,沒什麼不要錢的,就算是一把又破又二手的傘。
關於社會側寫,緊接著導演就開始用KTV中律師甲哥們的鬧劇來表現它的荒誕性了,那哥們想要勸服母親接受兒子在醫院中關4年的結果息事寧人,結合他及時行樂的態度,他那話的意思就很明白了,別給他找麻煩了。
PARTY還沒開始律師甲的幾個精英哥們就都Hi高了,沒人有空理會母親,無處訴說又苦無法門之下,母親只好借酒消愁了。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閃回鏡頭,是兒時的Idiot,作為第一視覺的觀眾,於是就和母親一起見到了出現在鏡頭面前的他拿著保佳士D的樣子,多意識流的閃回啊,在母親的內心深處,她的兒子始終就是這個樣子的,她是這樣認為的。
然而此後,當她覺察到家中的動靜,推開門察看的時候,恍惚中,她似乎是見到了長大後的兒子正坐在PC前的身影,錯覺也是隱喻,她長大的兒子已經變成了另外一個人,變成了跟她看錯了的那個龍套甲哥們一樣的人了。
龍套甲哥們是什麼樣的人?導演很快就讓我們見識到了,因為母親私闖了他的民宅還用GOLF桿告密到警局那裡,他決定讓母親出點賠償費,母親一時半會拿不出來也沒關系,可以打卡到帳的,他不急的。有意思的是,這樣,這兩人還能從頭到尾的都是家常話,社會側寫出來了,確實,能夠用錢來解決的都不算什麼事,錢這個道具在片中被運用的挺多的,母親追凶找線索基本上靠的都是它給開的路,沒辦法,誰叫女子也是弱勢群體呢。
這一幕龍套甲哥們的鏡頭感很強,他有個很重要的正面鏡頭,在談妥了賠償事宜之後,出於道義這哥們就提出了對於本案的他的一些觀點,用注視攝影機的方式讓觀眾跟隨母親的視角也出戲了一回。
「為何要把屍體像曬衣服一樣的掛在屋頂呢?是為了引人注目,為了炫耀,讓大家都能看到。」
這個觀點,他其實是在告訴觀眾,緊隨其後的他的那句台詞也很出彩,「不要相信任何人,也不相信我,你要自己去找到真相。」這是他對母親說的,也是對各位觀眾說的。
這里我是否可以理解為M.Hanker在《FUNY GAMES》中運用的那種戲劇化表現效果的借喻手法,潛台詞就是「這全是為了觀眾啊!」
跟那些頻繁出現的閃回鏡頭一樣,這手法還真是有一種奇特的美感效果啊!
龍套甲哥們為了觀眾著想的一番演說,讓劇情開始有了突破性進展,母親著手調查了,那麼有感染力,看來這哥們還真不是個普通的龍套,盡管給他的代號是「龍套甲哥們」,但我認為他其實是一個有影響力的父系角色,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存在很具有社會代表性。
【事件五】因為被人喚做「弱智」,兒子在獄中打架了,母親來探監時,他忽然說道,「我想起來了,很重要的事情,5歲的時候,你曾經想要殺死我。」他想起來的這件對他來說很重要的事,讓母親在聽到後當場就尖叫了,她堅持要進去給兒子扎大腿上那個能消除記憶的穴位,只有她知道的穴位,這件很重要的事她不要兒子記得,只要她記得就可以了,她不明白5歲的孩子如何能記得這些,這里有個對前面母親記憶閃回的呼應,那個閃回出來的拿著保佳士D的兒時Idiot,就是他5歲時的樣子,發生了那樣重要的事情,自然是會在母親的記憶中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當時的他的樣子和當時的那種絕望的情緒,彷彿又一次在母親的心裏面涌現出來了,所以是要用閃回手法來體現一下這種感情上的反芻的,唉,母親反芻的都吐了,開玩笑的,那是酒後反應。
在母親歇斯底里尖叫的時候,兒子倒是很平靜的望了一眼四周,說道:「多尷尬,那麼多人在看」他的存在價值還真是建立在別人的認同中的,很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種調調啊,他的那篇名著叫什麼來著的,扣題了。
一般來說,人的價值認同會制約和引導人內在情感的生成,另一方面,人的情感同樣會強化人的價值意向。
這幕收尾的時的一段對話挺精彩的,兒子說,「你給了我一個裝著農葯的酒瓶,你想要殺死我。」
母親:「因為當時我很絕望,我想要我們倆一起死。」
兒子:「但是你讓我先喝,不是么?」
母親:「你應該先喝,這樣我才能跟著你啊,我當時是那麼絕望,你和我是一體的,我們應該擁有彼此。」
因為愛所以不能比他先死,在母親看來這是想當然的,兒子就是她的一切,但在兒子看來,他卻是深覺失望的,原來連母親都不曾認同過他,連母親她也曾想要否定他的存在。這對他來說確實是很重要的事情,他會想起這段兒時的回憶可能也是一種反義,內心深處他是不是覺得「如果當時你就殺死了我,那該多好啊!」,不知道,我瞎猜的,這種猜想的依據是母親後來對鄰居大嬸說的那句些話,她說要不是當年那劣質農葯不靠譜,那現在她和兒子就已經在天堂里快樂的玩耍了,福克納大爺在《As I Lay Dying》中有一句話說的很正典,那就是:「他們在苦熬!」現實的荒謬連農葯都不靠譜了,沒辦法,既然死不了逃不脫,那就只好苦熬了。
【事件六】母親去廢品大叔那裡尋找線索調查真相,在大叔閃回的記憶片段中有個鏡頭很有意思,Idiot用石頭砸死了那個女孩後,他反反復復的掏出手機又猶豫著放回了兜里,一直以來對母親的依賴使得他在事後的第一反應就是call媽媽(這點也是有例證伏筆的,在獄中當他想起那天晚上的記憶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大叫「媽媽」)不過最終他還是放棄了,很簡單,他要證明自己,他迫切的想證明他不需要靠媽媽,他是有能力自己為自己負責的。就像龍套甲哥們分析的那樣,他把屍體像曬衣服一樣的拖到了屋頂,誠然,他會那樣做確實是為了炫耀與引人注目,只不過這完全是由於他潛意識中對公眾認同感的渴求所造成的,他多希望自己證明的結果能讓大家看到啊,這種願望如此的強烈,以至於他下意識的就這樣去做了,那麼他在現場留下的那個有他簽名的GOLF球的意義也就很清楚了,這球其實還有一層意義,他在PUB曾試圖用球來付帳,因為他覺得這東西挺值錢的,另一方面,就社會的價值觀來說,他也是認為所有不好的事情都得要補償的,金錢上的補償,這點不管是從他承認踢碎BENZ後視鏡一事,還是片中一些別處提及的事都可見一斑。
那個女孩的死亡看起來像是一起偶然事件,但偶然也是另一種必然的結果,這裡面有二重原因在,一方面是由於那種渴望別人的認同而產生的對力量的崇拜,另一方面就是他所具有的孩童般的效仿的天性,他效仿龍套甲哥們也同樣的效仿那個女孩用石頭回砸過去了,積蓄以久的缺乏認同的不滿與歸屬感缺失的那種忿懣,讓他力比多失調了,套句老弗的話來說就是:「由於太多不能滿足的慾望,太多失望的痛苦,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了盲目的、黑暗的、無意識的、本能的沖動,這種本能使人永遠生活在沖動和壓抑之中」。Idiot哥們他也人,他也是有本能慾望需要發泄與滿足的,在真實生活中受到壓抑的慾望,總要發泄滿足一下的吧,暴力也是一種途徑,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也是必然的。他不過是「去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或者說,他用一種新的方法重新安排他那個世界的事物,來使自己得到滿足」。
母親在聽到事實真相後就崩壞了,她殺了想要報警檢舉揭發的廢品大叔,她的尖叫伴隨著兒子意識到自己殺了人時的那種恐懼心態與不知所措的鏡頭閃回。雖然Idiot的他只是遵從本能,道德感並不強,但他也是會害怕會恐懼的,這個鏡頭總歸是要給他的,導演給了,用母親恐懼時的尖叫伴奏給的閃回,很贊啊,情感共振啊。
母親的尖叫是在看到地上湧出的血之後,這個時候她才意識到了這是件無比污穢的事情,有意思的是召喚回她的是那些血,並非是人,她的反應幾乎是下意識的,自我防禦機制開啟的情況下,她下意識的想要清除那些污穢,想要抹去那種污穢感,洗衣服的動作幾乎是主婦型母親她的本能反應。
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去面對那份愛與凄苦的含義,因為有太多太多的污穢了。上帝啊,生活就是地獄!
母親用一把火燃盡了一切,在印度的火誡中,火是慾火,也是人類自我拯救的煉火,火是洗禮,它將會帶走一切,包括那些污穢的。然而即便如此,卻仍無法抹去母親雙手已沾帶上的那種污穢感,當她離開之後,鏡頭就和影片開始疊印了,母親她在屋前的那片荒原中獨舞,也在她內心的荒原中獨舞。
孩子們問她,你要什麼,西爾比?
她回答道,我要死。
這是死者的葬禮。荒原上,將那些璀璨的星星的光輝拾掇起來,串成的珍珠的名字就叫做悲劇。這是一個自我封閉的荒原,也只有這樣的荒原才有這樣的葬禮。
最後,鏡頭又轉換到了母親割草的一幕,警長叔叔又來了,這次他不是來帶走她兒子了,他帶來一個消息,他們要放了她兒子了,兇手已經抓到了,就是他們一直懷疑的那個JP小子,因為那小子的衣服上有死者的血,不過這些其實都不是關鍵,他們會抓他,原因很簡單,在母親堅持去見了那JP小子之後她就明白了,這個先天愚型的孩子作為弱勢群體被放棄犧牲了,他跟自己的兒子一樣,從來就不曾被公平的對待過,然而更可悲的是,這樣的他還是舉目無親的,他沒有母親,太凄涼了,他居然沒有母親?那他完了。
哲學三大命題里頭說那什麼「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不過就算現實再如何荒誕,總會有一個戈多能讓飽受折磨的人有所期待的吧,可這個孩子卻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他只是荒誕冷酷世界中的一個孤獨痛苦的人,他的不幸基本上已經算是接近一種可怕的程度了。
母親聽到後再也無法抑制內心的悲慟,她失聲痛哭了起來。在他身上她看見了自己兒子的影子,她為他悲慟,更為一直以來她和兒子所遭受的同樣的不公平待遇而哀痛,多年以來,她早已明白了,每個人都是劊子手,在生活這出荒誕戲中凌遲著她們母子。然而這一次,她竟也成了和他們一樣的劊子手,這是她無法認同的自我卻又不得不承認的事實,而這,或許才是真正讓她覺到傷心的吧。
所以後來兒子出獄時母親沒有去接他,這對事無巨細都以兒子為重的她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但曾經的她早已在那片荒原中死去了,不去接他是因為她不知該如何面對。即便是兒子回來後,她也做不到一如既往的如常凝視他了,她覺得無法面對。
也許,她無法面對只是她自己。也正是因此,在後來當兒子把她遺落在犯罪現場的針灸盒交還給她的時候,她才會那樣的惶然而逃,她所不能面對的竟然被兒子就這樣赤裸裸的放在了面前,這讓她情何以堪,於是,最終她決定了給自己大腿上那個有遺忘功效的穴位施針,很多事情,既然無能為力,那就選擇遺忘吧!
老奉信不信道,我不知道,不過道家有句話很正典,「忘乎天,忘乎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謂入乎天。」對母親來說也很正典啊!
片中最後給母親的幾個鏡頭,她那種漠然的表情實在太贊了,大媽的演技好到讓我飆淚啊。
就是那種漠然,BINGO!不動情才是對無能為力的絕望感的最高演繹。
遺忘了的自我,不需要誰的動情。
3. 不知道懂不懂(衣櫃迷藏)影評
我猜是不是
托尼比亞倫早熟,且坦白自己是同性戀。
因為托尼的啟蒙,亞倫也開始關注男人的身體。
在亞倫的逼迫下,托尼出櫃。(故事層面是在衣櫃中亞倫以大冒險的名義逼迫托尼出櫃。而情節層面則表現為托尼從衣櫃中出來。)
窘迫感讓托尼將亞倫鎖在櫃中作為報復。
作為新的報復,亞倫試探托尼敢不敢為自己去死。(情節層面則表現為挑戰亞倫敢不敢將叉子插入插座里。)
覺得自己感覺到了,但是不知是不是真的懂了。
4. 納尼亞的影評
一:
《納尼亞魔法王國》:還童話以純粹 最近IMDB上非常熱鬧:隨著《哈立波特4》與《納尼亞魔法王國》的相繼上映,連同前幾年《指環王》系列所帶來的不可磨滅的印象,關於誰影響了誰、以及誰更具有經典魅力的爭論,也就不可避免了。 爭論歸爭論,有些基本點大家還都是認同的。首先,《指環王》系列無論在架空世界的設定上,還是在主題與內容的嚴肅性上,都與其他兩部區別開來。這倒不是說《指環王》系列因為其深度就一定更優秀,而是說後兩部所針對的目標觀眾群,在年齡段上是要偏小一些。《哈立波特》與《納尼亞》,更像是帶有魔幻色彩的童話,不具有《指環王》那樣厚重的史詩氣質。進一步而言,在主題色彩上,《哈》與《納》也有細微的差別,《哈立波特》系列越來越傾向於玩弄黑暗的詭異樂趣,《納尼亞》則更像經典童話般展現光明的力量。 曲徑通幽 所以,從光明與正義必勝的角度來說,《納尼亞》比《哈立波特》系列更「適合」10歲以下兒童觀看;更何況,隨著「哈立波特」們步入煩惱多多的青少年期,那份只有童話中才存在的「純真」也在逐漸消退,不過在《納尼亞》中,至少在這第一集里,那份久違的童真還是完整無暇的。 童話世界的設定與純粹魔幻世界的設定,最大的一個不同,是童話里的奇異世界,是與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有連通性的,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憑空設立的。像《哈立波特》里的魔法學校,就可以通過普通車站里的神秘牆壁進入,而神奇廣袤的「納尼亞」世界,就隱藏在一個巨大的衣櫥里。 「衣櫥」的概念,對於西方觀眾來說,是個很重要的設定。中國觀眾最熟悉的是衣櫃,或者頂多是個淺淺的壁櫥,在我們的腦海里,是沒有能夠走進去的衣櫥的概念的。但是,這個概念,對於西方觀眾來說,則是最家常的印象。由於西方家庭中衣櫥的寬敞、幽深,又由於衣服的遮掩效果以及掛在衣架上空盪盪的衣服所仍然帶有的「人」的氣息,都讓衣櫥對於心智還不完全成熟的兒童來說,顯得特別神秘,總有一份恐懼但同時又抑制不住想探尋究竟的心理。可以說,「衣櫥情結」,在西方世界的每個人身上,都是或多或少存在的,由衣櫥來開啟一個童話世界,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雖然缺少「衣櫥情結」,但作為根紅苗壯的中國人的我,還是不由自主地為影片通往魔幻之地的步伐所吸引。可以說,影片前半部分的經歷,是我最喜歡的,這種興致勃勃、充滿新奇的感覺,以前只有在看《哈立波特》第一集時才有過。 兒童眼裡的世界,只有簡單的好與壞,這是他們幼稚的一面,同時也是可愛的一面。「納尼亞」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世界:一方是代表正義的獅王阿斯蘭(Aslan),一方是代表邪惡的白女巫(White Witch),我們可愛小主人公要做的,就是如何幫助正義戰勝邪惡。雖然以成人的角度來看,幾個黃毛孩子領導各個種族戰士,打敗老奸巨猾的女巫,扭轉整個世界的乾坤,這樣的故事也未免太「幼稚」,但是,唯其「幼稚」,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童話視角。有哪個人小時候沒有夢想過成為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呢?從這個意義上說,《納尼亞》所還原和喚起的,才是最純粹的童夢。唯其簡單,才能容納並啟發兒童的好奇心,展開也許是他們人生初次探險之旅。 手足情深 說《納尼亞》設定簡單,並不代表影片沒有多層次的內容。其實,與深入一個陌生的魔法世界相比,四個小主人公的內心旅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成長,才是讓小觀眾們長久回味的「戲肉」。 作為主人公的四兄妹中,最小的露西(Lucy)和最大的彼得(Peter),最為誠實正直,富於責任心。當然,他們的正直還是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之上的,彼得已經懂得了很多世界的規矩,是他自己理性地選擇站在正義的一方;而露西是以最純潔的兒童的眼光看世界,是對任何事物最天真的愛使她要捍衛美麗與自由。處於中間年齡層的蘇珊(Susan)和愛德蒙(Edmond),則要稍微復雜一些,蘇珊很聰明,但有時候太過聰明以至於有些難以顧全大局;愛德蒙則有些愛貪小便宜,因此容易被誘惑。 影片將他們四人的性格都刻畫得很生動,雖然在看電影過程中,觀眾不會注意到非常明顯的個性描繪的段落,但這種刻畫是在不知不覺中、通過一系列事件以及每一個微小的動作完成的。從人物性格影響故事發展的角度而言,首先讓我驚喜的,是原著以及影片對於愛德蒙「十足」經歷描繪之深入。原以為只是一般的小孩貪心罷了,沒想到還牽涉到背叛與救贖等兒童題材一般難以承受的話題。不過,幸好影片對這一線索的描繪,還是基於兒童天性的。這樣一種演繹,即使是和電影中愛德蒙同齡的小觀眾們,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當然,全片最大的亮點,還是可愛的小露西。客觀地說來,這個小女孩長得一點也不漂亮,甚至算是四兄妹中長得最一般的一個,但是她的天真純潔彌補了一切外形上的平凡,以至於讓人反過來覺得她就應該長這個樣子才最可愛,如果面貌太漂亮了反倒會影響到觀眾對她朴實內心的感覺。事實上我對本片的喜愛,有一大半來自於這個天真的小姑娘,就像當初對《哈立波特》第一集的喜愛也是因為高傲聰明的赫敏一樣。不過,露西顯然比赫敏更隨和一些,某種程度上甚至像個兒童版的「聖母」,彷佛電影將兒童所有美好的東西都寄託在她身上了,而扮演露西的小演員喬姬亨麗(Georgie Henley),也的確傳神地表達出角色那種雖然弱小但能照亮他人心靈的陽光,那種只屬於童年的純真與溫暖。毫不客氣的說,露西就是本片中的天使。 影片中的手足情深,對於西方聖誕這樣一個強調家庭價值的節日來說,是最適合不過了。一般來說,我是比較反感「為聖誕而聖誕」的那些所謂家庭喜劇的,雖然看起來很搞笑,但是那種想通過娛樂來說教的好萊塢濫俗手法,足以讓我大倒胃口。價值,是誰都會灌輸的;但好的價值宣揚,不是通過「曉之以理」,而是通過「動之以情」。《納尼亞》從兄妹情誼入手,讓小觀眾們在感同身受的同時,非常自然地接受了勇氣、智慧、寬恕等有助於成長的價值觀,即使像我這樣的成人看起來,也能覺得受到鼓舞。 神人如一 對於路易斯(C.S.Lewis)的原著小說,人們向來是有爭論的。學者們普遍認為,在《納尼亞》系列小說中,含有基督教故事與人物的隱喻;為此,迪斯尼要將此書拍成電影時,還曾收到激進團體的抗議,認為在一部童話電影中灌輸宗教意識,有違現代政治「政教分離」的原則。 在筆者看來,那部分抗議人士有些過分敏感了。關於《納尼亞》中的宗教隱喻的爭論,其實就像去年《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中猶太人形象的傳聞一樣,都有點神經過敏了。傳說中獅王阿斯蘭復活的場景,並沒有多讓人聯想到耶穌的復活;雖然他們的「犧牲」同樣都有「救贖」的意味,但「救贖」就一定是基督教的專利么?我們東方文化中,也有「捨己救人」之說,佛家「捨身飼虎」,也是一種「犧牲」。可以說,「自我犧牲」是全人類都具有的一種高尚行為,和具體的宗教無關,或者說,具體的宗教只是以自己的教義給予「犧牲」以不同的演繹而已。宗教的本源就是世俗的和自然的,「上帝」與「魔鬼」們只不過是世人的另類投射罷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納尼亞》根本就沒有什麼宗教別扭,而是很純粹的童話,編導有意削弱了原著中有可能引起誤解的宗教意味,四兄妹的舉動更多是愛心與熱心的結果,而不是受什麼高尚的道義驅使。個人認為這種表現方式很是可取,不僅有助於降低影片欣賞的門檻,更有利於片中「人」的形象和其他角色的「人情味」得以凸顯。 雲淡風輕 拋開主題與表現方式的因素,尤其是對於那些沒讀過原著、也不了解原著的非西方觀眾來說,影片的視覺效果可能才是最大的賣點。不過,在提及畫面之前,我想先表揚一下該片的音樂,尤其是幾段女聲哼唱,不同於以往電影中女生的縹緲神秘,本片中的音樂人聲片斷,顯得很親切而悠揚,這就進一步加深了影片「童話」特質的親切性。另外,影片中「山羊人」塔木勒斯給初到「納尼亞」的露西演奏的那種神秘樂器,也非常悅耳,雖然只有一分鍾左右的時間,但是的確具有引人入勝的效果。 然而,在大動態、激烈場景的音樂方面,影片倒不是特別突出。比較遺憾的是,影片的視覺效果,也有這個特點。 從視覺風格的整體設定來看,本片還不是特別細膩自然,無論是地貌環境,還是怪獸生物,給人的感覺都太干凈、整潔,帶有明顯的攝影棚和CG虛擬的痕跡,不像在那個世界中生活了多年的樣子。值得一說的,是水獺夫婦,這是兩只完全由電腦生成的擬人化小動物,喜劇效果還不錯,為小主人公們的驚險之旅提供了不少輕松場景。最值得一提的,是創造出獅王阿斯蘭優雅尊貴的儀態,配合萊亞姆尼森(Liam Neeson)的魅力嗓音,阿斯蘭的一舉一動,的確體現出睥睨天下的王者氣派。 但是,影片的大場面不是很令人滿意。特別是結尾那場讓觀眾等待了近兩個鍾頭的正邪大戰,沒有意料中的震撼效果。從鏡頭運動方式來看,這一段場景也許和《指環王3:王者歸來》中的沖鋒場景沒有太大區別,但是缺乏讓觀眾投入的情感號召力。觀眾們更多地是在「欣賞」一場精彩的大戰,卻沒有動力將自己「認同」為殊死搏鬥的英雄。如果動作場面難以激發觀眾的情感,那就純粹只是視覺糖果而已。何況從技術角度來看,這一段場景也拍得頗為凌亂,缺乏足夠的緊湊感。怪獸物種雖多,但都亂糟糟的;鏡頭沉迷於瀏覽戰場的只鱗片爪,卻不能給人一種把握全局的觀感,也就失去了大場面應有的氣勢,越看越像游戲畫面了。這一切都使得最後的大戰輕飄飄的,缺乏質感和力度。 不過,我又懷疑這種失望是否源於我過分挑剔的成人眼光。因為對於該片的目標觀眾群——10歲左右的兒童而言,他們是沒有能力辨別特效場景的好壞與真實與否的,只要畫面將他們腦海中熟悉的事件表現出來就行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納尼亞》和《哈立波特》一樣,他們或多或少還缺乏「史詩」的氣質,特效場面只能說是完成了工作,但要說到多出色或者代表該領域的最先進成果,那是沒有的。也許對於他們自身的「童話」氣質而言,這樣的效果反而是最好的,能看出來的「不完全真實」的效果,反而拉進了和小朋友們的距離,讓他們能和銀幕上的動作場景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而不至於被嚇倒或造成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看《納尼亞》是需要保持童心的,如果要以成人所謂的「縝密」思維去思考,那原著乃至電影的基礎設定都無法存在。事實上,電影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童心」部分,所以我才著迷於電影前半段逐漸發現納尼亞的過程,以及被露西這個閃爍著最真誠「童心」的角色所吸引。也許,對於《納尼亞》最好的評價就是:因為「純粹」,所以「可貴」。
二:
I was fortunate enough to attend an advanced screening and was magnificently surprised. The film was beautifully made. The acting/voices were all wonderful, including the young talent. I think all ages will be entertained. The story contains important lessons for children, but also relevant reminders for alts. I also think attempts to compare the film to Lord of the Rings and/or Harry Potter would be unfortunate for all parties. They are each uniquely wonderful. Make sure you see this!
By the way, make sure you stay through the end credits to hear a beautiful song Alanis Morisette wrote especially for the film.
三:
This is something you wouldn't want to miss. If you thoroughly enjoyed the first film, then this one is a darker adventure than the first one. Everything in Narnia goes totally out of control and tough to handle.
The film starts off with a Spanish group who have invaded Narnia and wiped out all the creatures living there. As it goes, the Pevensie kids are summoned to Narnia to fix up the wrong doings. A lot of conspiracy is thrown into the movie, but it feels like a plot well presented. It's pace is quick and starts right off not waiting to re-introce everything again.
The cast is absolutely fantastic. The Pevensie kids, just like the last time, add the right amount of drama and humor to their respective roles. Especially Georgie Henley who plays Lucy is the standout yet again. But a worthy addition would also be Prince Caspian, played by Ben Barnes. He acts like a courageous and brave Prince born to lead an army. This is a good breakthrough for him. Also worth mentioning is King Miraz, a great villain since Tilda Swinton. As for a few cameo appearances you should also look out for, the performances are remarkable.
The other outstanding details I loved to see yet again in the film were the Cinematography, The Proction Design, and Visual Effects. The shots were lavish and grand. Specially the Long shots, reminded me of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Art Direction and the locations are astounding, very vibrant and unlike anything you would have ever seen in film. And of course the Visual Effects, those everlasting details adds another level entirely. You will love watching all this come together.
Even the action and battle sequences feel like a last stand to something no one can win. Its against all odds. You would cringe just because of the turn the film takes. It is filled with dark themes and more mature elements which would be a little hard to take. You might feel that the first one was pretty good. But give it another chance and you would feel this movie is just as good as the first.
For what I feel, this is a really good movie. 9 out of 10. Go to Narnia.
5. 知道達人幫忙幾個影評
《全城熱戀》:轉角全是愛
《全城熱戀》是二十一世紀頭十年最好看的華語異性戀愛情電影。當然,這也是一部很通俗(甚至說有點濫俗)的愛情文藝片,有不少明星養眼,有不少橋段搞笑,有不少場景讓你記憶猶新;最後,還能結結實實的溫暖你一把。
這就足夠了,總結中心思想是中學語文老師的活,看電影就不必了。
從敘事手法上來說,《全城熱戀》一點也不稀奇,類似的浪漫愛情集錦片在好萊塢汗牛充棟,這種多人物互相勾連的結構,往大了說有《通天塔》《撞車》,往小了說《愛情麻辣燙》也可以算進來。
《全城熱戀》一共有六個小單元,有四個是一對一的異性戀純愛故事,一個是傷害與彌補外加意外收獲的愛情故事(段奕宏讓我極為矯情的想起了聶赫留朵夫),還有一個則是父子冰釋前嫌重歸於好的故事。
谷歌了下導演之一夏永康的資料,果然來頭不小,雖是初執電影導筒,但已年近半百,而且是香港娛樂圈首屈一指的攝影師,跟許多明星都私交甚篤,所以老夏搭台,一干明星迅即雲集而影從。而二十世紀福克斯的青睞顯然也能印證這位老處女作導演的實力——他們上次投資亞洲拍的是《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而最近一次被全世界觀眾熟知的出品則是《阿凡達》。
四十三天就拍攝完畢的《全城熱戀》絕無粗糙之感,全片勝就勝在有細節,細節就細在有懸念,懸念就懸在那老生常談的八個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譬如大S扮演的那個不良少女,去紋身,一年紋一個圈,余文樂扮演的紋身師向她求愛,大S不允。後來才知道,飈車、游夜泳,都是搞臨終關懷。原來大S也有絕症,活不過幾年,多活一年,就在胳膊上紋一個圈。最後,塗著黑眼圈的大S在空調師傅謝霆鋒的機車後座安詳的閉上了眼睛……
譬如徐若瑄飾演的白骨精,遭遇了空前木訥的帥哥廚師吳彥祖。在兩條卡通魚的注視下,吳帥哥就是對徐美女下不了手——准確的說,是下不了嘴。於是,徐美女賭氣離開,每當吳帥哥打一通電話來追問行蹤,徐美女就偷偷的記在便利貼上,天長日久,徐美女就把這些便利貼拼成了一個大大的「心」形(我怎麼想起了陳喬恩?)。但是,偌大一顆心就是少中間那一塊,徐美女便給不了吳帥哥重修舊好的理由。直到一次,徐美女不小心弄亂了全部的便利貼,手忙腳亂再貼將上去,居然發現一顆完整的大「心」赫然在目……
譬如井柏然和付辛博,看起來毫無關系的兩個人,卻因為一塊手錶在片尾抖出了父子關系的包袱,而且父子兩代傻小子追求愛情的方式居然是如此類似的愣頭青……
譬如張曼玉,只在吳彥祖的壽司店裡驚鴻一瞥,整個電影院里便一片驚呼(也有不少女生因為看見魚尾紋而竊喜)……
影片讓我想起了曾在上海的群租房裡認識的一個小女生,她在離開前跟我說過一句話:愛情,如今已是個奢侈的東西。
也許,下回再搞奢侈品展,在卡地亞和百達翡麗的旁邊,應該立一個乾乾凈凈的櫃台,上面擺束花,再工工整整的寫倆字:愛情。
相親相的是婚姻,不是愛情。待嫁待的是家庭,也不是愛情。
沒什麼可說的,有些事情,你相信,她就是真的——譬如愛情。
下手要狠一點,可做可不做的,做;可放可不放的,別放。
少年保爾•柯察金被關進監獄,同牢房關了位一位姑娘,知道自己明天將被敵人強奸,晚上就摸黑摟住小保爾,要把自己的貞操獻給他。
保爾拒絕了,然後,便是錯過冬妮婭、錯過麗達,自此,保爾再沒有過幸福,一直到完全不能進行性生活的時候才被達雅「收養」,寥度此生。
愛情往往是被懦弱殺死的。保爾拒絕女孩的貞操,當然還談不上拒絕愛情,但是少年血氣時尚且如此怯懦,可見,保爾這一輩子不會有女人緣。
所以啊,吳帥哥孤注一擲,做了個完美的壽司,接著便是傾情一吻。
所以啊,井柏然在酷暑中站滿了一百天,奇跡便最終在站台閃現。
皆大歡喜,即使以後鍋碗瓢盆柴米油鹽離婚分家,起碼也做過了。
即使有過失敗的經歷,也要屢敗屢戰為宜——單親怪蜀黍張學友便是憑借這種精神,和淪落為扦腳女的鋼琴師劉若英甜蜜的見光戀——不過「扦腳女」顯然是個修辭,淪落風塵的隱晦說法罷了。
假的亦是真的,偽裝不應剝去。
在發燒的城邦里,烈日炎炎,人人慾望澎湃,卻遍尋不到愛情。
其實再多走一小步,多堅持一小下,轉過那個街角,你就能找到傳說中的愛情。
在發燒的城邦里,夏永康說,轉角全是愛。
那個群租房女孩後來遠嫁八閩,現在正幸福的等待愛情的結晶在新年降生。
(南方網專稿,轉載須註明出處。)
6. 求電影名字 很久以前看的電影了,小時候僅僅是瞄了一眼影評,現在突然想起來了,很想看。大概就是一個盒
你說的應該是電影 黑衣人2 里的情節
影片中Z和J去去中央車站的儲物箱找線索,打開以後,專卻發現裡面別屬有天地—一群猴子樣的外星人居住於此,一塊手錶,就是他們喜愛的鍾樓建築,而給他們手錶的人,就是他們的神,讓他們高呼萬歲。J看著這些小生物們,上帝感油然而生。在片尾,Z將這些小生物移到了J在總部的儲物箱, J還驚呼著要解放他們,讓他們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可Z一腳踢開總部的一扇門,鏡頭拉遠,原來他們也居住在千萬個儲物櫃之一裡面……
7. 《致命魔術》的影評。
劇情解謎
1、波登和法隆是雙胞胎兄弟,波登對研究新魔術著迷,是他執意要打新結,而害死了安吉爾的妻子,法隆則理智,他出現在安吉爾妻子的葬禮,並誠實地說自己不知道打了什麼結,因為結是波登打的。 2、波登曾經讓Tesla幫他做「瞬間轉移機器」,但不成功(片中有交代),後來被安吉爾威脅時就叫安吉爾去找Tesla,他以為安吉爾只會白跑一趟。另一種解釋,波登寫下Tesla只是亂寫的,因為他也去過Tesla不成功的那場表演,但是沒想到真的會造一個復制機出來。 3、被絞死的是波登,他愛Olivia,最後活下來的是法隆,他愛Sara,最後法隆在向安吉爾敘述真相的時候,說I love Sara時放的是他與Sara在一起的鏡頭,說He loves Ophelia時,放的是波登與Sara吵架的鏡頭,可見被絞死的是波登。 4、Sara知道波登雙胞胎的秘密,她對這種三人生活感到疑惑恐懼並難以忍受,後來她發覺兩人之一喜歡上了Olivia,而她不能搞清楚到底這個人是不是自己丈夫,甚至她覺得說不愛她的人就是她一直深愛的丈夫波登,心灰意冷的她想約Oliviar出來說出真相,但後者沒出現,最後Sara崩潰自殺了。(其實那個說不愛他的人是波登,當Sara問他do you love me的時候,他說not for today,他當時說的實話) 5、關於安吉爾,在妻子死後,一心報仇,變得更加偏執狂熱,一心想表演最神奇的魔術,把妻子為他起的藝名(大師丹頓)發揚光大。安吉爾極度自私狹隘高傲自大,片中有一段說安吉爾利用替身表演「瞬間轉移」,他不滿自己是掉到台底的那個,而替身卻站到台前,接受觀眾歡呼(他還在台下隔著木檔板向看不見他的觀眾鞠躬),後來更加提出來要和替身出場順序對調,他想最後站出來接受觀眾的歡呼。這里說明了安吉爾的自私自我,不能容下別人,不能與人分享榮譽(正好與波登兄弟的同心協力、互相信任、自我犧牲形成了鮮明對比,並為後來安吉爾如何對待自己復製品作了鋪墊)。 6、安吉爾知道機器會成功復制自己,並從箱子走出來,也很清楚自己性格不能容忍另一個自己同時存在,還有為了機器出差錯而為自己帶來痛苦,所以他先准備了手槍,再走進機器,等復制的自己一出現,便想都不想就斃了他。這是他第一次親身使用機器,原版自己殺了復制自己。 7、安吉爾找到Cutter ,並約了經紀人一齊試看錶演,這是安吉爾第二次用機器,這次,安吉爾的原版死了,復制安吉爾A活了下來。(這時關於原版安吉爾是怎樣死的原片的確沒有明說,是不是淹死的還不好說,只可以肯定說原版安吉爾在機器里通電後就直接掉下台下的機關里,復制安吉爾A在經紀人面前現身,並確定復制出來的自己保留著原來的一切記憶和能力。事後,復制安吉爾A便安心地處理掉機關里被控制著的原版安吉爾。) 8、安吉爾在確信機器的可靠後,便有了後來的表演。因為Cutter曾說過溺水的感覺像回家,於是復制安吉爾A便選擇了溺斃這種方式來處理自己的肉身。過程是:安吉爾在台上通電,掉到台下水箱溺斃,同時,復制安吉爾在另一處生成,這樣循環地……並不是說每次用機器都多出了一個新的安吉爾,而是每次一個安吉爾就分身成了兩個人,一個人掉入水缸,另一個出現在高台上。但分身出的安吉爾不知道溺死的感覺,因而就有勇氣一次一次地重新站到台上,准備掉水裡,迎接新生。(試想你自己就是安吉爾,你的感覺就是站到台上,通電,莫名其妙地出現在櫃子里,然後是下次表演,站到台上,通電……這樣循環下去,沒有一點痛苦)。 9、由此至終都只有一個安吉爾,後來安吉爾在通電前就發覺了法隆沖到了後台,於是分身後他故意沒有出現,這樣就造成了安吉爾溺死的假象,法隆成了最大的嫌疑人,不明真相的Cutter還真以為波登會什麼「瞬間移動」,把水箱移到安吉爾台下,於是便有了開頭Cutter在法庭上指控波登一幕。(這個地方原版寫得是波登,按照我後來的理解以及兄弟兩個的性格,我覺得應該是法隆。而且注意法隆去後台的時候摘掉了帽子和鬍子,大家以為是波登。在監獄的時候最後見面潔絲,以及波登兄弟最後見面的時候都說明了監獄里的是法隆。)
8. 中國城影評
金慧秀和金高恩聯合主演的熱門韓國黑幫片《中國城》(又名「儲物櫃女孩」)近期熱度很高,兩大高顏值女神激情飆戲,又是黑幫類型,移民家族相愛相殺的虐心故事,即便有點致敬香港黑幫片的照葫蘆畫瓢,倒也不失韓國電影特有的暴力美學,只看電影本身,是功能性特別強的高分娛樂片。
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經濟剛剛起步,工資水平很低,大批中國人以留學或探親名義,也有勞力輸出合法手續進入日韓,多半從事無技術含量的雜活,如盛傳中的刷盤子和背屍體,收入較國內高上幾倍。勤勞善良的中國人,為東亞鄰居的建設應該也算是做出不少貢獻,其中難免有害群之馬,走上犯罪的道路,但整體表現還是良民,如《不夜城》《新宿事件》《黃海》中表現的黑幫肆虐,其實都是類型片的誇張,就像香港警匪片一樣,作不得真。當年進入韓國的中國人,很多也通過結婚定居或其他方式留在韓國,形成移民群體。《中國城》就是以中國移民為主角的暴力黑幫片。
除了治不好隨時隨地都耍酷的老毛病,影片基本達到了韓國類型片值得娛樂一下的應有水準,整體還是值得一看。故事也就是比較極端,非常慘烈,一家人五六口子從小一起長大,在黑道混到大佬級別,最後卻因為金高恩飾演的一零對一個迂腐小屌絲動了「凡心」,連鎖反應,一家人死光光,全都死於非命。只喜歡酷不喜歡慘,或誤以為會有什麼浪漫愛情元素的觀眾可以迴避了,全沒有。只有小屌絲被媽媽桑割喉時,還有孽子被逆轉亂刀插,彈幕上一片叫好,是僅有兩處稱得上大塊人心的情節。還是媽媽桑值得信賴!
若說故事能帶給觀眾的觸動,就是母女兩人的宿命輪回了,媽媽桑當年手刃了自己的媽媽,然後帶領孩子們打天下,一零解決了媽媽桑,上演了一夜長大的虐成長,這個主題在香港黑幫片里是常用套路
9. 求奪寶奇兵1(法櫃)的影評
這是一道試題也···我也要考也···一起下午教室見··
10. 請一篇電影《憤怒的公牛》的影評
影片根據前世界中量級拳王傑克拉莫塔的真實經歷改編。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的義大利裔拳擊手傑克拉莫塔身體結實、出手敏捷,在拳壇被稱作「憤怒的公牛」。
在說這部電影以前,有必要說說羅伯特?德尼羅:
他是教父、拳王、士兵、工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惡棍。
惡棍就是那些粗暴的人,因憤怒而粗暴;卑賤的人,不論是地位還是人格的卑賤;自私的人,往往由於太過自戀。總而言之,惡棍就是會折磨人的人,也許是折磨別人,也許是折磨自己。
有很多導演都想幹掉他,特里·吉列姆就是其中一個。出於對這個惡棍的迷戀,特里邀請他出演《妙想天開》,後來的英國電影學院獎並不能讓特里心平氣和,他說:「我們曾經很敬重德尼羅,但《妙想天開》的拍攝讓我們的態度完全改變,我們恨不得殺了他。」拍攝時,別人拍一場戲NG三四次,德尼羅要30次,因為他對自己不放心。
這不是折磨人的唯一方法。當他對搭檔不滿時,會破口大罵:「我要打爆你的腦袋。」他討厭任何導演告訴他下一步該怎麼演,誰要這么做了,准會被他難看的臉色氣死。
當然他更會折磨自己,為了在外形上更貼近角色,他可以買下幾千件戲服與道具,他可以跑到鋼廠去打工,還可以練出一身肌肉後,立即用暴食毀掉這身肌肉。
這就是人戲不分的羅伯特·德尼羅。最不可思議的是,他居然甘於毀掉自己的名聲,接拍一大堆爛片,並且在其中作出爛得不可思議的表演。但越是這樣,我們就越是熱切地等待著他——這個已經飢不擇食的惡棍——下一次的表演。
影片的片頭也十分帥,德尼羅穿著斗篷,斗篷上不知道是汗水還是雨水,在灰暗的燈光下是那麼的讓人興奮,在拳擊台上做准備活動,台下隱隱約約可看到觀眾,迎面是拳擊台的三根很粗的橫繩,把德尼羅圍在裡面,德尼羅的動作用高速拍攝,於是,這個畫面看起來便有一種明確的隱喻性,德·尼羅就像一隻被圍觀的籠中野獸一樣,他活動,咆哮,但無濟於事,馬丁的電影就是那種虛假的對立面。
《憤怒的公牛》中拉默塔的四句話我覺得可以概括他那一次選擇,一次成功,一次失敗,又一次開始的人生。
「我不想表現的太明顯」-這是他和自己的弟弟喬伊去酒吧,因為他要擺脫那個整天在他所居住的義大利居住區,整天對他破口大罵的妻子(也許本身就是他的錯),他去酒吧是去追求一個叫維琪的姑娘,他不想表現的太明顯,那是他當時的心態,他剛剛成名,他是個地層的義大利人,所以他在追求的過程中表現的那麼遲鈍,那麼的不知所措,便讓弟弟去說,弟弟去說了,姑娘被約出來,傑克把姑娘帶上車,一隻手假裝自然地伸到姑娘背後,但又覺得不合適,於是停住了,兩人去公園打柱球,姑娘一打,球不見了,德尼羅與姑娘在地上爬來爬去地找,球終於神秘地消失了,兩人倍覺無聊,然後,德尼羅把姑娘帶回家,先是打開冰箱,問姑娘想吃什麼,姑娘說不想吃,他就關上冰箱,兩人坐到一張桌子旁,對面坐著,由於無話可說,就只能相互干看,德尼羅讓姑娘靠近一點,姑娘就坐到與他相對90度的側面,然後,又是沒話說,德·尼羅示意讓姑娘坐他腿上,姑娘照辦了,但他仍不知與姑娘說什麼,兩人很狼狽,但都不動聲色,於是他們站起來,德·尼羅帶姑娘看卧室,兩人進入卧室,坐到床邊,德·尼羅剛把手伸到姑娘背後,姑娘卻正巧站起來,來到距床不遠的衣物櫃前,上面放著德·尼羅與弟弟的照片,德·尼羅本人百無聊賴,只好跟過去,站姑娘背後,乾巴巴地先親一下姑娘,再親一下姑娘——這個場面拍得十分尷尬,一句過渡與貧嘴的話也沒有,事實上,用以活躍氣氛的話,拳擊手一句也說不出來,他本來就是一個粗人,這場親密戲把拳擊手的性格表現得十分充分,而姑娘所代表的那種下層漂亮姑娘的逆來順受也令人感動,戲是如此地與眾不同,使人感到那不是電影,而是現實。
「嗨!羅賓森,你沒有打到我,你永遠都不會打到我」-這是拉默塔在自己保持了兩年的中量級拳王後,這也是他最為輝煌的兩年,馬丁·斯科賽斯的選擇了一段家用膠片機拍攝的彩色的記錄生活(也是整部影片唯一的彩色)的片段配以舒緩的輕歌劇間奏曲,記錄了這兩年,同時這兩年是他老年發福以後在脫口秀主持觀眾最為感興趣的兩年,但卻是他最不去在眾人面前去提起的兩年,他在影片最後對著鏡子說:」我是老大…..」就是一個很好的驗證,他敗在幾年前被自己打到的拳手的拳頭中,可是他沒有倒下,無論拳頭想雨一樣擊打在他的臉上,他是一個不屈的靈魂,在拳台上,雖然任何人都要面對失敗,關鍵是我們怎樣去面對失敗,面對失敗我們是怎樣的態度,失去了金腰帶,可是他沒有失去在拳擊台上的尊嚴,男人的尊嚴,雖然對手的藐視的笑,可是他還是靠近他的臉,直視他的眼,很明確的告訴他:」你沒有打到我,永遠不會」看到這,我覺得我們生活中的人在面對失敗的時候又有幾個人能有這樣的勇氣或者是精神呢?
「你有沒有和喬伊ZA?」拳王拉默塔用滿懷神經質的語氣,一次又一次詢問妻子,這個時候,無敵的拳王已經垮了。
後來拉默塔沖進弟弟喬伊的家,差點打死自己的親弟弟,就只為了開始那個莫須有的疑問。《憤怒的公牛》事實上並非傳奇拳王拉默塔的傳記片,盡管故事的確是拉默塔的傳記。在這部電影里,忌妒、多疑、自卑和暴躁完美地被展示出來,這些東西對心靈的破壞力,對肉體的破壞力,對生活的破壞力,表現得同樣完美。甚至這部電影也不是在講這些,羅伯特·德尼羅和導演馬丁·斯科西斯一起,努力尋找著這一切產生的根源——人生中看似無因的憤怒。
「你們都說我是畜生,可是我沒有那麼懷」,這是因為拉默塔容留14歲的女孩去他的酒吧而被拘留,可是他卻籌不到1萬元的保釋金,(雖然他回家敲碎了展示榮耀的玻璃櫃從中取出那根「拳王金腰帶」拿去變賣。可是他只取上面的寶石,還是沒有將腰帶拿走,這是一個諷刺還是他還在保留自己最後的信念,我相信是後者)在牢房裡用自己的頭撞牆時說的,他一直其實是一個孤獨的靈魂,無助的靈魂,他在權利和慾望的高峰的時候他懷疑一切,可是那能全部都怪他嗎?不是一個卑鄙而自私的傢伙,他只是一隻「狂妄的公牛」!
影片中還有很多讓我們過目不忘,震撼人心,隱喻影射的鏡頭,語言和動作,每個人都能看見老馬這部最偉大的影片(雖然我們都認為他不需要得到奧斯卡的承認)光芒四射的一切,這一切反而又通過一個傳記片的類型,倒敘的手法,黑白的世界表現出來,力爭打造出一個充滿反思的冷靜的氛圍
這部電影是德尼羅的巔峰,是方法派表演的豐碑,也是所有惡棍的勝利。不是嗎,讓惡棍受到歡呼與迷戀,還有什麼勝利更為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