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個深影評
⑴ 求《我的1919》影評
《我的1919》觀後感
張文雅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政府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收回日本在大戰時奪去的德國在山東的特權,美英等國操縱會議,無理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中國爆發五四運動,全國人民為拒簽和約進行斗爭,在巴黎的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讓簽字。」
——《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
這是一位中國外交官講述的一段屈辱的外交史,當我在寫這些的時候電影中的一幕幕又呈現在我的腦海里。憤怒!當日本無恥地要求佔領山東的時候,當顧維鈞正義的呼聲遭到拒絕的時候,當中國人民被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我們自動么能不憤怒?當中國人民展開拒簽和約斗爭的時候,當顧維鈞、陸征祥不顧北洋政府的命令拒簽和約的時候,我們又怎能不感動呢?
顧維鈞,一位傑出的外交家,在巴黎和會上做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當國際委員會向中國代表發出最後通牒的時候,是他,只有他,站出來。他通曉英語、法語,但他卻在會上用漢語發言,痛斥日本的無恥行徑,他是一隻「智慧的老鼠」。
陸征祥,中國代表團團長,面對中國外交的失敗,他努力過,放棄過,但他的理智,他的愛國心戰勝了一切,他沒有逃避,而是昂首挺胸地拒簽和約,離開會場。
肖克儉,一個熾熱的愛國青年,他組織人民運動,將海外華僑團結起來以示他們的不滿。為了祖國他拋下了深愛著的妻子,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英美政府,利用自己的職權,為了本國的利益,不惜出賣了中國的利益。再次驗證了一句話:世界上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北洋政府,面對人民的抗議,殘酷鎮壓,還強令中國代表團在和約上簽字,表現了反人民的階級本質。
通過這部電影,我們感受到中國人民赤誠的愛國之心,也感受到「落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失敗了,它會永記在我們心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它更激勵我們發憤圖強,學習更多知識,長大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⑵ 誰給我發個書評或影評來要 800字大神們幫幫忙
《看電影》雜志2004第十期中刊登了周黎明的《怎樣寫影評》,特貼上來,比較長,您可以挑選你喜歡看的段落讀,希望可以供大家參考,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寫寫影評。有打錯字的地方請原諒,沒有太多的時間校對 曾經有讀者問我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容易回答,也很難回答。說容易,愛怎麼寫就怎麼寫,我從來不認為寫影評有什麼N字方針:說難,寫影評跟看電影一樣,是一件非常個人化的事情,很多東西只可意會。本文要說的,與其說是「怎麼寫影評」,不如說「我是怎麼寫影評的」。 寫影評,歸根結底就是把看完電影後的感受用文字記錄下來。只要你看片時沒有睡著,你對所看影片都會有所感覺:即便是睡著,那也是一種反應,也許能證明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悶。影評沒有長度的限制(媒體會有),長的洋洋萬言,短的可以兩三句。有個英文電影論壇舉辦一句話影評比賽,結果有些獲勝者居然將評論濃縮成一個字。我最近編寫《西片碟中碟》這本歐美電影指南時深有感觸,寫短評絕對不比完整的評論輕松。 在成千上萬茶餘飯後發表觀後感的觀眾中,坐下來把想法變成文章的是少數,而媒體能採用的更少些。如果幾家有影響的媒體不約而同休用同一種文體,給人的感覺就是影評就該這么寫。比如在美國,主流媒體的電影評論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譯成中文)。大約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劇情,剩餘的屬於評價,但評價的方式沒有固定程式。我最初寫影評時受到這方面的影響,落筆自然留下這種痕跡,我覺得無所謂好壞,只是一種風格而已。 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文藝評論傳統長期受壓制的緣故,我們對一些概念界定沒有西方那麼明晰,可是我們又非常喜歡條條框框。就說「影評」,什麼叫「影評」?狹義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 review」。這類文章是寫給看電影的人看的,不是給拍電影或研究電影的人看的,一般發表在主流媒體或影迷刊物。羅傑。艾伯特是惟一得過普利策獎的影評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淺顯,直白到像是拉家常。他很高產,每周可以有五篇評論,但都比較短,翻譯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他的大眾路線使得他成為讀者最多的影評家,全美國有兩百多家報紙授權轉載,而且他每周還有一個電視欄目,每期半小時。跟他相反的如《紐約時報》的艾維斯。米切爾,喜歡賣弄辭藻,非把讀者搞得雲里霧里不罷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駭客帝國國2》評論。寶琳。凱爾可能是最有影響的美國影評家,她反電影評論提高到藝術的高度,從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評論是美國文化的一面旗幟。她的文筆有點像子君,有一種女性的優美,但觀點非常尖銳,有時很刻薄。 我們的影評范疇似乎要更廣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隨筆、藉助電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應屬於essay;有一些是理論研究,屬於論文性質,英文應該是film criticism或Film theory。習慣於其中某一類的讀者,往往會對其他類型看不慣——看慣隨筆的會嫌其他的沒有個性;看慣論文的自然會覺得沒有大量專業術語和腳注就等於沒有深度。在我所寫的長篇評論中,《人工智慧》和《公民凱恩》都超過一萬字,但前者其實很感性,而後者本來就是一篇論文,只不過我竭力迴避論文的風格。假設我把該用的術語全用上,並附上每句話的出處,估計某些學院派會心悅誠服,而該文則會喪失99%的讀者。這是我的局限,媒體多半認為是長處,而大學和研究院則視為「你還嫩點,需要改進」之處。 以前老一輩的評論很像我們中小學里上語文課,先來一段時代背影 ,接著是故事大綱,中心思想,最後是具體分析等等。作為一種寫法,這未嘗不可,但它不是金科玉律。我盡量迴避這種作繭自縛的寫法,害怕用一種形式把自己框死。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後,我會想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也許是故事(如鋼琴家),也許是講故事的方式(如穆赫蘭道),也許是表演(如煞女),也許是攝影或置影(如吸血驚情四百年),也許根本沒有故事,表演等,只是純感受(如雷吉奧的生活三部曲)。一部影片可以談論的東西很多,但應該談論的是那感動自己的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但不會成為好影評。 影評人要不要文藝理論知識?以此為生者有理論基礎當然是好事,但是,在懂一點點理論和不懂理論之間,我寧願選擇不懂。當剛涉足文藝理論(以及相光的美學和哲學)時,很容易產生豁然開朗的大徹大悟,以為什麼事情全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學的只是很多理論流派中的一種。每一種理論都有獨到之處,但推到極致都會變得荒廖。 對我來說,怎麼寫不重要,有本事寫成詩歌也無妨。重要的是寫的內容是否言之有物。說到這個「物」,裡面有太多奧秘。由於我們生長在一個「統一思想,統一口徑」的大環境中,很多讀者不由自主地尋找跟自己相同的觀點。一旦意見相左,便會做出激烈反響。顧小白很少寫review型的影評,但一旦出手一定很精彩,他對《雙雄》的評論也是如此。有網友不同意他的觀點,這也很正常,但這位網友顯然感情受到傷害,因為顧小白說了他偶像的壞話。真是不必,你有不同意見盡可以發表,在網路時代,已經沒有人能壟斷話語權;但只要沒有「高度統一」的政策,這個世界上就會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見,對一部電影的評論更是如此。如果一個人不能適應言論自由的環境,那他最好躲開這個環境或者自己創造一個言論統一的小環境。 《手機》引發的爭議表明,有這種心態的影迷在我國為數不少,首先是崔永元。作為一名該片的評論者,他犯下了兩個大忌:一是你必須看過影片後才有資格評論,否則你的觀點是空中樓閣;二是你可以用任何強烈的語言駁斥該片,如果覺得有誹謗之嫌,可以訴諸法律保護,但他暗示電影局應該禁映(原話是:我甚至不理解電影局為什麼能讓他通過還在全國放映)則是一種對電影業極為有害的思維。更可悲的是,在新浪網的調查中,高達40%的人同意他的觀點(也許只是同意他言論中的某一部分。) 讓我們來推理一下:如果崔永元是電影局審片官員,他必定會槍斃該片。如果這40%的網友中有人有權槍斃該片,那麼該片就不會問世。這么多人這么樂意剝奪公眾看某部影片的權力,同時又很多人叫嚷著沒好片看。你說這中間有沒有因果關系?能怪誰呢?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調查結果時,真是非常痛心:中國觀眾,我們只配沒電影看,因為我們動不動就要把自己不喜歡的作品給禁了。可以想像,如果這40%的人可以一票否決的話,中國將從此沒有一部電影可以上映,也不會再有一部小說、一張報紙、一篇文章可以問世。要知道,世界上是沒有哪部電影是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認同和贊許的,如一個政客得到60%的民意認可,就算很受歡迎的了。如果一個人可以剝奪所有人的選擇權力,那麼任何形式的創造都可以休矣。 當然崔永元只是暗示了一下,而且他也不是審片官員,而且他也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所以我們的反應可能過火了。不過這種國民心態對於拍電影或寫影評都是一大障礙。十多年前的所謂影評,被淪為圈內說好話的宣傳;現在有些人為了駭世驚俗,故意跟大家唱反調,其實心態是一樣的,都是一種迎合。真正的影評,最重要的是要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感覺沒有對錯,感受一定有反對者,但感受有講道理和講歪理之分,有常態和奇特之分。寶琳。凱爾的觀點80%我都無法認同,她對於斯特里普脖子以下不會演戲的說法,相信大多數電影業人士都不會苟同,但她自有她的邏輯。我不必同意她的結論,但我欣賞她獨特的視角。 一個影評人的真本事不在於人雲亦雲,而在於發現別人疏忽的佳作,當《雌雄大盜》無人問津時,凱爾為它搖旗吶喊,說《指環王III》是優秀作品,沒有人會因此把你看成天才。(我沒有鼓勵大家故意唱反調)我覺得一個好的影評人,應該勇於推薦遺珠。介紹《指環王》是工作,但當你發現一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導演帶領一班不會到處引起少女尖叫的演員拍出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那種快感是無與倫比的,而向大家介紹這樣的作品,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
採納哦
⑶ 給我一個3000字的愛情電影的影評!!!!
你是南化院的把~~
⑷ 誰能給我幾片好的影評範文不少於600字
一曲佳人,生死隔
——《十面埋伏》影評
白茫茫的雪,還在飄落。嫩綠的衣裳,鮮紅的血液。一曲佳人,悲戚的響起。親愛的愛人,你讓我情何以堪?我如何能坦然,接受你已經逝去?
《十面埋伏》是由張藝謀導演,劉德華、金城武、章子怡、宋丹丹主演的愛情劇情片。獲得了華表獎優秀故事片技術獎,且是第77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
本片中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令人始料不及。金城武飾演的隨風,游戲一場;劉德華飾演的劉鋪頭,在朝內應;章子怡飾演的小妹,裝盲起舞。整一場故事,處處暗藏玄機,幕幕都是轉折。一段註定無法善終的愛情,每一次的轉變,都觸動著我的心弦。剛開始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覺得沒什麼吸引力,可當我耐著性子看下去的時候,我竟沉浸在這段凄美的故事中,變得無法自拔。一開始著實以為,小妹是裝的,可過了很久,漸漸也相信了,就如隨風一樣,相信了一切。可最後竟還是出人意料。
小妹和金鋪頭隨風,第一次在花海中歡聲笑語時,盾牌兵的突襲,還有那個神秘人出手相救,到最後,讓我覺得是那麼的可笑。因愛生恨,原本不顧一切保護的人,最後卻死在了自己手上。劉德華這次扮演的角色,悲哀的或者,他沒有擔當,他輸不起。小妹最後那一飛刀,並沒有殺他,是為了回報他的多次相救吧。張導在這,展現出了我們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一種輪回相報的思想,因為你救了我的命,那麼我可以再次將生命隨還給你,哪怕,是那麼不合乎情理。
電影《十面埋伏》秉承了張導一貫的風格,注重色彩。小妹所在的飛刀門,一身生機盎然的鮮綠,卻是手染鮮血。小妹孤身一人,穿著紅色調的男裝,在竹林間與盾牌兵奮戰。綠意猶在,殺氣襲來,轉瞬即逝,一切皆如夢。當小妹放走隨風後,站在一片火紅的樹中間,葉片起舞,小妹那一抹綠,在深秋的林中,是那麼鮮艷、那麼顯眼、那麼孤單。
影片的背景樂,佳人曲,讓我難忘。看完了電影,我便一直反復地聽,這首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原本是小妹起舞的一首曲子,到最後,竟真是,佳人難再得。金城武渾厚的嗓音,讓這段悲戚唯美的愛情就此落幕。
明明心中有愛,為何總是深藏著陰謀?明明不願舍棄,為何還要狠心的離去?
我們總是如此,總以為自己贏了,總以為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所進行著。殊不知,命運總是那麼差強人意。金鋪頭說過那麼句話,我等你三年還不如他陪你三天?有時候,真是如此。愛情沒有先來後到,沒有原理可講,我就是變了心,我就是愛上了那個男人,又能如何?愛情像一陣風,你只有感受得分,無法觸摸。愛情又像是一片沼澤越是想要掙扎,卻越是陷得深。
人們總是在對另一個人心動的時候,對這一個人心有很愧疚。我想,如果小妹夠灑脫,答應跟著隨風一同浪跡天涯,便不會有最後那無可奈何的結局,便不會有那生死兩隔的盡頭吧。可是,這樣的唯美,這樣的悲戚,才是電影,才足夠讓人對此有所觸動吧。一場游戲一場夢,到頭來,只有輸。是是非非,生死難料,怎知一切都早已註定。
這台電腦上就這一篇了
⑸ 我看了一個釜山行的影評,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私以內全員悲情」,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尤其是「私以內」
私以為
應該是樓主筆誤。
私在古文中的解釋是私下,偷偷的。
私以為的解釋應該是私下把……當做;或 在心中偷偷認為。
是一種謙卑的表達方式。
⑹ 我一直深愛著你的影評
1)很出色的心理劇,敘事層層推進,扣人心弦.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貢獻了從影以來最好的表演。
——《影像日報》
2)菲利浦·克洛代爾在這部處女作中流露出的才華值得肯定。
——《名利場》
⑺ 我的失憶男友影評
港片《我的失憶男友》里講述的似乎也是同樣的一個故事。只是因為加入了太多的KUSO因素而顯得不那麼悲情。韓國的電影更多時候顯得很殘忍,甚至殘暴。而我們不得不把這樣的東西稱為純粹或者唯美的時候,我開始懷疑香港那個曾經輝煌過的電影事業是不是已經面臨著末路了。市場因素決定了很多東西都是我們無法左右的。
香港電影的沒落和日韓電影的復興,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些什麼,或者說,香港的電影人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些什麼呢。
我在考慮應該如何來寫這部電影。因為過於偏愛的東西說起來總會有失偏頗而無法客觀。
可是又如何讓我能不寫這部電影呢。當所有的爛片都能在我的電影筆記里佔到一席之地的時候,這部深得我心的電影反而沒有。
這部電影里有著所有我喜歡的元素。平靜而細致的小故事,緩慢的講敘和華麗的寫實色調,以及那種無處不在的優雅而抒情的輕音樂背景。
這部電影的宣傳海報居然有兩種風格,一種是幸福而美好的劇照,另一種是憂傷和哀怨。
我更喜歡那種艷麗的海報。的確;這是一個讓人哀傷的故事,可是在所有的哀傷之前那些幸福的時光更值得我們去記憶。
火車站。哭泣的女人。失戀。
便利店。可樂。無意識的手腳失措。
邂逅。無聲的爭執。
葡萄架下的斑駁陽光。第二次邂逅。無言。回頭望。點煙和昏黃的夕陽。
第三次邂逅。躲閃。角落裡的偷眼窺人。可樂,帶著第一次邂逅時失措的幾分歉意和一個霸道的討回公道的男人。一直無言。很安靜。
女人製造出的第四次邂逅。杯子。滿溢的酒。男人說,你一口喝下去,然後我們開始交往。女人不喝。男人說,那我們一輩子都只是陌路人。女人仰頭,一飲而盡。
我其實想說,這樣的愛情開始得沒有半點懸念。
幸福的戀愛生活。男人帶給女人一種徹底陌生的生活方式。因為階級,我想,看這部電影的很多時候我總會想起這個詞。
一個底層的男人和一個上流社會的女人。正如男人所說,我是乞丐而你是公主,就算我們真的在一起的話我們會幸福嗎?這個謎底在女方的家長插手的時候被揭曉了。
這部電影安排的最巧妙的地方,不需要任何鋪張的述說,男人和女人在吃飯,女人全家人突然出現。
男人和男人的談判;男人說,以後你不要再在我的女兒面前出現了;男人說,我會離開;男人說,你被辭退了……作為男人的頂頭上司的另一個男人看起來是有足夠的資本說這樣的話的。
在洗手間里的女人因為貧血和緊張過度而暈倒。大雨,醫院。醒來的慌張的女人四處尋望自己心愛的男人。緊擁,喜極而泣。也許再沒有人可以拒絕這個女人如此純粹的眷戀和幸福,於是正如我們所想像的,結婚,然後開始了婚姻生活。
這個男人本來就是一個很出色的男人,從木匠到建築師,一切努力之後,在老丈人的幫助下也簽了新工程的合約。
愛情永遠是電影永恆不變的主題之一。在我看來,最幸福的時光在某天下雨,女人上班的午休時光和幾個朋友在咖啡里視而不見面前的幾個人而想著男人所說過的話一個勁地傻笑。
而這個時候的男人因為下雨而不用上班,在家裡把女人的廚房改裝,白色的廚櫃和自動熄火的煤氣爐,為了防止女人又一次忘卻了關閉煤氣爐里煮沸的湯水。
或者是男人抱著自己深愛的女人在一大片空地上計劃著未來的新房。這邊是廚房,我在那邊看電視以及偷偷地望著你為我忙碌著晚飯的身影,而我們會在這邊一起吃飯,然後再一起到那邊的院子里曬曬月光。
睡房一定要在這邊,那樣早晨的第一縷陽光會照到我們的床上把我們召醒。
也許,一切只是一種幻念般的迷醉。沒有人會不喜歡想像和對未來的期待。畢竟有期待的人生才是有希望的人生,富足而幸福的人生。
這是這部電影里最幸福的時光,當那種罕見的遺傳病還只是停留在隱患的時代。丟三落四的毛病看起來讓女人顯得非常可愛,出色而喜歡幻想的男人總是迷人而憂雅,雖說偶爾有點暴躁。
當你在最深愛著我的時候開始逐漸忘記我,我該怎麼辦呢。
我會不會依舊開著那輛破舊的沒有車門和擋風玻璃的吉普車帶著你一起去兜風;
我會不會擦你最喜歡的那種潤膚露喚起你記憶深處最不該被你忘卻的味道;
我會不會帶著你去到我們曾經幻想過的那個地方,站在我們還沒開始建起的新房子前面告訴你,這里曾經是我們最幸福的祈盼;
我會不會把你帶到我們當初相遇的那個地方,給你一瓶讓我們曾經相識的可樂……
最幸福的時光帶來的往往是最沉重的哀傷。當你忘卻了我們中間所有的點點滴滴;當你忘記你最近的關於我們的所有記憶。當你在我面前喊著你以前的男人的名字並且說我愛你的時候,我只能微笑地回答:我也愛你。
末了,我躲在門外面偷偷地哭,偷偷地望著你幸福的臉上洋溢著的陽光。
你在叢中笑,我如此憂傷。
在我看來這樣的憂傷是常人所無法承受的。當你有一天突然地想起了所有的一切的時候,你哭著對我說,你愛的只有我一個人而已,你的書信看起來像迴光返照一樣帶給我最後的幸福。
你的記憶在漸漸地消逝;關於生活,關於愛情,關於我,以及我所有的幸福。
寫到這里突然感覺這部電影倒開始有點像是警世電影了。親愛的,當我們對昨天以及我們所深愛的人們記憶猶新的時候,其實我們所不在意的這些最平常的事情,我們最不在意的那一切,也許就是我們最幸福的一切了。
這部電影用一種最舒緩的鏡頭和最優致的剪接告訴我們一個最傷感的故事。鏡頭語言里那種安逸的揮灑看起來如此悲傷。緩慢的鏡頭,緩慢的剪接,緩慢的背景音樂;一切舒緩。
現在回想起來,這一切的舒緩只是為了營造一種假象式的幸福以及當幸福開始在一種回天乏力的緩慢消逝之後,那種來得如此迅猛的哀傷,以便讓所有人都有一種措手不及的共鳴。我突然有一種深受其害的疲憊。
反差,或者說反襯的鏡頭語言被運用得淋漓盡致;而當背景音樂以及演員的出色發揮這一切都被調集起來奔往一個共同的主題的時候;可以說,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電影。
畫面里的色調極盡奢華,帶著一種淡黃的寫實味道。連嗅覺這么虛無抽象的東西都被當成一種表述手法用來為整體的鏡頭語言服務,成功地被加入到這部電影里的時候,導演的那種超強的駕馭能力實在讓人驚嘆。
電影的最後是秀珍所愛的那所有的人們臉部微笑的特寫:父母親;妹妹;最好的朋友;以及最深愛的男人哲洙。全部微笑。這是一種用最無奈的微笑來隱藏最沉重的悲傷。
當所有的人們都想哭泣的時候,卻只能用一個微笑的表情來掩飾和表達這種悲憫。珍惜現有的這秒鍾,因為我們所能確切擁有的也許就只有這秒鍾了。下一秒,也許我們幸福依舊,也許一無所有。
當所有的人都在微笑的時候,秀珍問哲洙:這里是天堂嗎?我在想,秀珍也許突然間想起了所有的一切,才會如是問。我們永遠也不會明白,在我們如此平凡的世界裡,當我們四肢健全而且記憶里所有的東西還被完全地保存著的時候,這個我們平時所厭惡而且骯臟的世界,其實已經是天堂了。
這些很平常的東西很是彌足珍貴,只是我們不懂得珍惜罷了。
在秀珍突然被喚醒的那一刻,哲洙第一次說我愛你。也許也是最後一次了。
秀珍已經忘卻的那輛老吉普車,我曾以為她永遠也忘不了的那一個夜晚曾經奔往的方向,如今她也許已經不得不忘記了,而如今所奔往的那個方向已經沒有人知道通向何處。
電影留給我們的最後一個思索的問題,除了珍愛我們現有的這一秒鍾之外,我們的前方是哪裡,其實我們自己也並不清楚。可是這一秒,我們是不是應該更珍惜呢。
我只想你,我只想記起你,我只想記著你。秀珍的信里最大的哀傷是因為她自己也無法確定自己下一秒鍾會不會記得這些。而我們,此時此刻,我們是不是記得我們所深愛的那個人,模樣,歡笑和淚水呢。
我只想你,我只想記起你,我只想記著你。這樣最基本的虔誠也失去的時候,我不得不說,這是一部足以催人淚下的殘酷的電影,當電影將人們的記憶都給剖奪了的時候。
每個人腦子里都有一個橡皮擦,我們可以有選擇性地忘卻一些我們並不想記著的東西,可是,當有一天這個橡皮擦開始不受控制為所欲為地擦去我們點點滴滴最珍貴的記憶的時候,我們所擁有的現在的幸福,也許也都成了虛妄。
當我們不得不虛妄地活著的時候,我突然想,我們的生活到底還剩下什麼呢。
末了,我說過,太過於喜歡的電影會有失偏頗,所以,不管看完這些文字作何感想都好,就且當是一家之言,別往心裡去。
題外。
不管怎麼說,我慶幸我養成了書寫的習慣,至少現在的我還可以記錄一些我想記錄的東西。那麼,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其實我最想寫的還有一句話:寫在丙戌年的七夕夜裡,我親愛的而且是我最深愛的ay,我愛你。
哪一天當我老得再記不得任何東西的時候,至少看過這些文字的所有我陌生或者熟悉的人們會替我記著,我深愛著你,我深愛著你們。
《我腦中的橡皮擦》:用微笑製造的黯然悲情 作者:火神紀 (轉載)
⑻ 誰能個我兩篇影評啊
《西線無戰事》是根據埃里奇·馬利亞·雷馬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它從一個德國士兵的角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西線無戰事》是一部具有濃重反戰色彩的影片,也是好萊塢早期攝制的最佳戰爭片之一。但是在德國,該片卻被禁映長達20年之久。該片導演路易斯·邁爾斯通曾親身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的導演手法細膩、流暢。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他運用了許多當時較為先進的拍攝技術,如使用升降機拍攝較大的戰斗場面,把對話、音響和配樂等混合錄在音帶上,這在三十年代初期,電影技術尚不發達的條件下,敢於這樣創新,是難能可貴的。
《西線無戰事》的藝術成就,曾受到各國電影藝術家、評論界的高度贊譽。著名電影藝術家愛森斯坦曾稱贊這部影片是「一部優秀的博士論文」。而影片結尾,保爾捕捉蝴蝶被子彈擊中的鏡頭,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一
1.西線無戰事
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戰電影"之一早期有聲片中的扛鼎之作有力地譴責了帝國主義戰爭,毫不留情地揭開了蒙在戰爭頭上的"神聖"面紗,表現了極為鮮明的反戰主題
1930年出品導 演:路易斯·邁爾斯通主 演:盧·艾爾斯約翰·雷
·第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美國百部經典名片之一·在一九六二年美國西雅圖世界博覽會評選的"電影誕生以來的十四部最偉大的美國影片"中名列第三位
給人類帶來永久傷痛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德國小記者雷馬克打算開始寫一部他自大戰結束以來就一直在醞釀構思的小說《西線無戰事》。他完全利用業余時間寫作,結果僅用了6個星期,小說就完成了,可手稿卻在抽屜里擱置了半年多,因為許多出版社都不願出版這部作品。後來,總算有家出版社接受了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部小說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第一年竟銷售了120萬冊,後來又被譯成多種文本,總發行量在500萬冊以上。雷馬克也因此由一個無名的小記者,一躍而成為世界聞名的大作家。
導演路易斯·邁爾斯通看中了小說的主題,將《西線無戰事》搬上了銀幕,這部影片也同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看成是奧斯卡授獎以來第一部有強烈的思想性的作品。邁爾斯通以沉重的筆觸和簡明精煉的手法寫活了帝國主義戰爭的荒謬無情,透過一名德國士兵從迷戀戰爭到心冷、心死的每一次心理轉變,渲染了戰爭的恐怖及其對人性的摧殘,表達了對人類自相殘殺的反感和把人民推向災難的當權者的厭惡,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回味和沉思。
在《西線無戰事》中,導演以卓越的攝影技巧、寫實的風格把戰火、陣地、沖鋒、肉搏,以及殘酷恐怖、野蠻兇殺的場面拍得十分逼真,有聲有色,驚心動魄,具有印象派風格。同時,這部影片極高的藝術成就和豐富的內涵又使它成為了一部"優秀的博士論文"。
--前蘇聯著名電影藝術家 謝爾蓋·愛森斯坦
《西線無戰事》是最早採用混合錄音的有聲片,導演邁爾斯通很善於運用聲音,他將對話、配樂及音響效果巧妙地剪輯於單聲帶上,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有些鏡頭,如保爾臨死時一隻手的抽動、垂落的特寫鏡頭也拍得寓意雋永,被譽為經典之筆。這一系列的因素使本片既具備了無聲片的動感,又擁有了有聲片豐富的表現力。我們甚至認為,永久消滅戰爭的最好辦法,就是把《西線無戰事》在各國每年公映一遍。
--好萊塢著名影評人 肖恩·索普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片並不算多--尤其是在最近這些年。然而誕生於一戰結束後不久的這部戰爭題材的影片《西線無戰事》可以說是一個例外,直到今天,這部影片看起來仍然非常尖銳。這部建立在同名小說基礎之上的影片通過一群德國士兵的眼睛展示了戰爭的殘酷,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真實寫照。同時它也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有時候沉默是表現戰爭的最好方式。
--著名影評人 阿 冬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皇威廉二世的軍隊正在東、西兩線與俄、法、英等國交戰,戰事十分緊張、激烈。德國政府以漂亮的口號呼籲年輕熱情的學生志願者投身戰場,在德國後方的某個小城市裡,一批青年學生在老年教師康托萊克的沙文主義煽動下,報名參軍。年僅19歲的保爾一心想當個英雄,於是在政府宣傳所謂"英勇奮戰"、"保衛祖國"的口號下,也自告奮勇地報了名。他的朋友凱姆利希、穆勒等人也都參了軍,其中還有一個叫貝姆的,他患有臆症,和他們分在同一個部隊里。受蒙蔽的青少年就這樣成為了士兵,他們離別家鄉和親人,去為軍國主義賣命。
保爾和同學們一入伍就投入了緊張的軍事訓練。他們起早摸黑,在又松又濕又黑的田野中來回跑,幾經折騰,累得精疲力盡,而教官史托斯還要把他們"訓練得服服帖帖",成為"真正的德國士兵"。這些青年原來把人生、戰爭都理想化了,然而現在天真的夢幻破滅了。不久,經過訓練後的保爾和他的同學們被派往西線參戰。這些青年從不知道戰爭是怎麼回事,一上戰場就遭到炮火猛烈的轟擊,在隆隆的炮聲下,他們都嚇破了膽,有的哭了,有的尿濕了褲子。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班長卡欽斯基,他是個老兵,對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十分照顧,他主動安慰他們,並教給他們在戰場上生存的技巧。於是保爾和同學們開始沖上戰場,殺死別人的愛子,奪走別人的生命。彈雨之中,他們抱著"我不殺人,人也殺我"的觀念大叫"沖呀、殺呀",失敗了,退下來,然後再反攻。在高度的緊張與恐懼中,貝姆真的發瘋了。一次戰斗中,凱姆利希的腿被炸斷,失去了年輕的生命,穆勒被化學毒氣毒死。不僅如此,士兵們還要忍受陣地上的飢餓、潮濕、疾病和糟糕的天氣。保爾沉痛地哀思著:"為什麼要打仗呢?"
保爾在一次戰斗中也負傷了,被送往野戰醫院治療,康復後被批准回家探望母親。病重的母親見到平安歸來的兒子格外高興。但她心中又升起淡淡的憂愁,不知兒子下次還能否歸來。保爾也為以後能否見到母親而擔憂。
歸隊的日子就快到了,這天,保爾路過母校,看到教師們還在鼓吹戰爭,動員學生們參軍。保爾厭惡戰爭,對他們的一舉一動感到悲憤,可那些學生卻還在以此為樂呢!
保爾重返前線後,發現連隊中來了一批像他們當年一樣天真、幼稚的"娃娃兵",而老戰友卻所剩無幾了。原來,在他休假期間,班上的戰友差不多都犧牲了,只剩下老班長卡欽斯基一個人。而此時,卡欽斯基因部隊供應困難,外出給"娃娃兵"找吃的東西去了。保爾跑出連隊,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老班長,久別重逢,兩人分外高興。恰在這時,一架轟炸機飛來,投下炸彈,彈片飛向老班長,把他炸傷了。保爾拼盡全力把卡欽斯基背到醫療站,但他已經死了。
一天,雙方停戰了,西線異常平靜。守候在戰壕里的保爾發現了一隻美麗的蝴蝶,可當他爬出戰壕捕捉蝴蝶時,突然一聲槍響,保爾被流彈擊中,他倒下了。但是,在這天德軍前線司令部的戰報上,卻清楚地寫著"西線無戰事"。
戰爭·生命·悲劇
自從有了人類文明,便有了戰爭。所有的戰爭,無論是敗是勝,飽受苦難的都是無辜的人民,那些嗜血如命的戰爭狂人帶給人類的巨大災難是無以復加的。
戰爭曾使地球變得陰森恐怖,許多人號哭著,掙扎著,呼喚著,想從死亡的威脅里解脫出來,卻只能無力地倒下,化成一堆堆插著十字架的青冢!無數寶貴的生命遭到了無辜的戕害!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隨後一個又一個歐洲國家捲入了戰爭。一戰主要分為3條戰線:西線、東線和南線。其中西線是最重要的戰場,戰斗也最為慘烈。所以電影界,尤其是西方電影界拍攝的一戰電影,大都是以西線戰場為藍本的。
可以說,一戰是從興高采烈的群眾歡送開拔的士兵,高唱《馬賽曲》、《在故鄉》等歌曲開始的。交戰雙方的軍列上都用粉筆寫著"聖誕節回家"的字句,所有人都滿懷信心地期待著一場短暫而光榮的戰爭。但是,他們不久便發現自己捲入了一場持久的、殘酷的戰爭折磨之中。
英國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評論道:"燈光在整個歐洲熄滅。"民族、宗教、姻緣、仇恨、尊嚴、權力、金錢……所有這一切都似導火線,一旦被點燃就會引發戰爭,在世界各地掀起血雨腥風。
如今戰爭已經結束,但是戰爭帶給人類的血淚災難是不能夠忘記的,那是屬於人類的靈與肉的創傷。人們痛恨戰爭,但卻喜歡談論和觀看關於兩次世界大戰的電影,因為戰爭留給世人的啟示與思考是長久的、深刻的,在我們心中形成終生不散的塊壘。
好萊塢電影人邁爾斯通根據雷馬克的名著《西線無戰事》拍攝的同名影片講述的正是馬恩河戰役前後,一群德國少年兵對戰爭態度由興奮、憧憬到反感的過程。保爾及其同學們在老師的沙文主義思想的煽動下,懷著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戰之中,可真正投入到戰爭中後,他們才體會到戰爭的可怕:那裡炮聲轟鳴,大地震憾,血肉橫飛,屍骨遍野。主人公保爾開始懷疑過去的理想,戰爭的殘酷性和毀滅性使他的英雄主義徹底破滅,他的內心發生了變化,開始對戰爭懷疑、厭惡甚至憎恨。終於有一天,保爾爬出戰壕去捕捉蝴蝶,結果被冷槍打中死去。然而同戰爭相比,個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線司令部的報告中寫道:"西線無戰事 "。
《西線無戰事》成了一戰中整個西線殘酷戰爭的小小縮影,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影片帶給人類的警醒作用始終是有限的,因為僅僅過了10年,人類便又陷入了一場更大的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佚 名)
中央車站
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
講述生命的悲歡離合,交織著人生的喜悅和苦痛
震撼與隱忍的交錯,悲憫旋律下的自我救贖之路
1998年出品
導 演:華特·薩勒斯
主 演:
菲爾南達·蒙坦納葛羅
瑪瑞莉亞·貝拉
文尼西斯·狄·奧利維拉
·第四十八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女演員獎
·第五十六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第七十一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及女主角提名
廣袤的南美大地在鏡頭下不停地轉動,嘈雜的都市、凋敝的鄉村在眼前匆匆掠過,《中央車站》彷彿是一場雲影依稀的舊夢。執著地尋找父親的約書亞固守著一個美麗的夢想:父親是一個高大魁梧的男子漢,找到他便意味著找到了幸福。被生活的磨難挫出老繭的朵拉如同一柄戳破氣泡的尖刀:在成人的世界裡,無所謂夢想,接踵於希望而來的,必定是難以承擔的絕望。但兩個人伴在一起尋覓著,如同生命的兩極:純真與蒼老,喜悅與憂傷,被一條看似無盡的道路引向未知的終點。
朵拉與約書亞,究竟誰是誰的救贖者?究竟是誰指引給另一個人新生的方向?在《聖經》里,耶和華曉諭摩西的助手約書亞說:「我的僕人摩西死了,現在你要起來,和眾百姓過這約旦河,往我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地方去。」正是這個名為約書亞的先知,引領著以色列人回到了故土,重建美好家園。而巴西人民在經歷多年的政治變亂與經濟危機之後,也默默盼望著走出苦難,重新找到通往幸福的旅程。《中央車站》或許暗示了這重含義:「男孩要尋找他的父親,老婦人要尋找她的歸宿。而這個國家,要尋找它的根。」
華特·薩勒斯的作品多處理有關尋找起源和自我發現的歷程的主題,這在他的電影《中央車站》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中央車站》是一部溫情動人的小品,具有新現實主義的風范,它以感傷的氛圍和細膩的筆觸傳達著電影中所呈現的悲憫。在一種宗教的朝拜氣氛里,整個國家都在尋找著,在這尋找的過程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拉近,心與心的隔膜也逐漸消散。
——好萊塢著名影評人 威爾·羅傑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集中了物質之大成,可是它缺少的東西卻如此致命,人類被教唆成頭腦簡單的崇拜者,懂得奢侈的美麗,可他們學會了嘲笑和僵硬。被城市諷刺得最厲害的,是愛和信任,同情和寬容。有時電影是人類的老師,它用細致的鏡頭,溫柔的光線,沉默的表情,用淚水和歡笑來教導人類尊重一些東西,比如《中央車站》。
朵拉和約書亞是兩條線,分分合合,孩子用純真試圖打動忘卻,老人習慣用滄桑保持堅定。最後在對燈神聖母的朝拜里,展現在眼前的是這個國家和隱藏其後的整個人類在尋找希望和盡頭的愛。朵拉在黎明前離去,而他們都已經完成了自己心靈的旅程,學會想念,學會回憶,學會如何去愛和相信。
——著名影評人 元 曲
就影片的風格而言,本片可以說是小品式的公路電影,它演繹了一老一小尋親、尋家的過程,較深程度地挖掘了當代巴西人找尋自我認同的主題。在冗繁的「尋根」電影中,《中央車站》以其獨特的手法,讓人滋生了幾多異樣的酸楚,具有十足的感染力。
——影評人 金天星
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市火車站的候車大廳門口,從前的女教師,50多歲的朵拉擺了一個寫字攤,專為來來往往、目不識丁的旅客代寫家書。寫一封信收1塊錢,如果需要代寄,就再加1塊。然而她常常在晚上將收了錢的代寄信件帶回家,和鄰居艾琳一起,將這些信一一拆開,盡情地奚落取笑一番,然後把認為重要的信寄出去,其他的信則統統鎖進抽屜或乾脆扔掉,如果兩人意見不同,就把信收進抽屜改天再決定,被人生的苦難磨出老繭的朵拉就這樣心腸冷漠地應對著別人的心願。
這一天,安娜帶著她10歲的兒子約書亞來請朵拉寫信,因為約書亞很想見他素未謀面的父親耶酥。第2天,安娜與約書亞再度來到車站,口述了第2封給孩子父親的信。安娜把積在心底的話終於吐了出來:其實我心裏面是愛你的,你回來吧,我們再也不爭爭吵吵了……
然而安娜剛剛走出車站,就在橫穿馬路時被一輛急馳而過的大客車撞倒了。可憐的約書亞從此孤身一人,現在他惟一認識的人就是朵拉了,朵拉把他帶到了家中,可是約書亞並不知道朵拉把他賣給人販子了。這天晚上,朵拉伴著新買的電視機入睡,當良心的譴責讓她噩夢連連時,未泯的良知使朵拉幡然悔悟,她將約書亞救出了虎口。在母性的驅使下,朵拉答應帶約書亞到東北部去找爸爸。
一開始,兩人總是爭爭吵吵,朵拉罵約書亞是個「讓人討厭的壞孩子」,而約書亞則回敬朵拉是個「不抹口紅,面目可憎的老太婆」……然而隨著長途汽車賓士在廣袤的巴西大地上,約書亞與朵拉之間的感情也在慢慢地發生著變化。約書亞不再憎惡這個凶惡的婆婆,而朵拉也逐漸尋回了她淡忘多年的溫柔情感,兩人之間萌生了母子一般的依戀。
一路上,朵拉和約書亞經歷了不少磨難,但他們都想方設法克服了。他們還遇見了一個好心的司機,一起度過了短暫而快樂的日子,朵拉也破天荒地抹起了口紅,塗上了胭脂,她以為找到了久違的愛情,然而最終卡車司機離她而去,她還是與愛情失之交臂。她覺得很沮喪,約書亞已經學會安慰別人了,他甚至對朵拉說:「你化起妝來還是很漂亮的……」
朵拉領著約書亞不遠萬里,終於來到安娜說過的那個地址,可是卻得知約書亞的父親一家已經搬走了。這時兩人身無分文,只好流落街頭。所幸的是,他們正好趕上了當地隆重的節日——燈神聖母節,許多人都想為聖母送去自己最虔誠的心願,約書亞發現這里可以寫信掙錢,於是朵拉干起了老行當,這天晚上,他們賺了不少錢,高興極了。
第2天,他們又去了附近的一個小鎮,終於找到了約書亞的家人,可是他的父親耶酥卻離家找約書亞和他的母親了,約書亞同父異母的哥哥賽亞、摩西熱情地收留了他。
朵拉欣慰地走了,回到里約熱內盧的中央車站,重新為人們點燃希望的火把。
《中央車站》:何處是歸程
巴西電影《中央車站》被世界各地的影評人譽為「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人們對於這部影片的評語是:《中央車站》的不平凡處在於,它是這樣一部片子:當它觸及到你的內心的時候,它在與你的大腦對話。
因為這部片子的故事場景絕大部分都出現在公路上,因而被人們稱做是一部「公路片」。正如電影的名字——「中央車站」,不過是男女主人公結識的地方罷了,人潮人海中因著某個機緣的邂逅相遇,未來的、未知的、漫長的路,還有故事就如此延伸開去……那個「車站」,永遠在我們無法回頭的身後。
朵拉說,她曾經問過父親:「你認得我嗎?你永遠記得我嗎?」她的父親後來死了。約
書亞的父親耶酥曾寫信回家:「等等我,我很快就回家了。」約書亞說:「總有一天他會回來的。」朵拉說:「你說得對,總有一天他會回來的。」
回家,一個多麼讓人欣慰和溫暖的字眼,從不同的人口裡說出來,竟然是如此地不同!家在何處?耶酥在片中也如同一個謎,他自始至終也沒有出現過,於是他便成了一個關於「家」的圖騰。孩子永遠在尋覓,永遠在尋找那條回家的路……可是回家的路卻是如此地漫長!
所幸的是,在尋覓的過程中,還有著別的新的發現和感動。於是,「父親」淡出。尋找、失落、再得到,這是否也是我們在追求和渴盼回歸的生命過程?
在影片悲憫的主旋律中,生命的悲歡離合、喜悅和苦痛就這樣交織著傳遞給觀眾,然後觀眾又變成劇中人,在體會著他們的尋找、失落和悲歡的時候,也完成一次與自我的對話。
⑼ 我的電影觀後感
[我的電影觀後感]2010-10-21我的電影觀後感最近看了很多電影,我的電影觀後感。最喜歡的是房祖名和薛凱琪的"分手說愛你"。獨特的拍攝手法和有點荒謬但是又最現實的情節讓我看得很揪心。我向來中意小電影。對我而言,好電影的標准就是:小製作,大感動。我最討厭那些用金錢堆砌起來的虛有其表的大製作,但是卻沒有任何動人的劇情可言。"精武風雲"是期待了很久的丹哥的戲啊。丹哥的肌肉依舊看得我口水直流。但是我對這部電影最大的不滿就是編劇和剪接。丹哥和舒淇之間的感情看得人很莫名,還有黃秋生和黃渤的愛國之情也沒有淋漓盡致的表現一下。丹哥的變身讓我懷疑自己是在看蝙蝠俠還是蜘蛛俠。"劍雨",我看得快睡著了,觀後感《我的電影觀後感》。其實劇本本身是很好的,但是我認為這部電影最大的敗筆是找錯了女主角。讓楊紫瓊演偶像劇!你說搞笑不搞笑?還號稱中國版的史密斯夫婦。人家的男女主角都是性感有身材又有臉蛋的。這里搞個老太婆來演純愛情節。我實在看不懂!其實還不如讓楊紫瓊和大S的角色對換比較好。"狄仁傑"很吸睛!雖然劇本讓我想到了TVB的偵查劇集,而且在開頭我就猜到了兇手。但是整部劇的服裝,畫面的色彩運用都讓人眼前一亮。而且劇情的編排很緊湊。我一直覺得徐克是一個很浪漫的人。因為他的電影總是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人形蜈蚣"。我最怕看驚悚片了。不過我還是鼓起勇氣看了這部電影。其實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驚悚片。雖然電影存在著很多不合邏輯的情節,但是在我看來,這一切的不合邏輯也都只是為了表達一個初衷:絕望的絕望。盡管看時我全身發抖還差點吐出來,但是我還是看完了。我很佩服導演的鬼才。更佩服那個主演的演技。接下去,期待一部輕松的電影"抱抱俏佳人"。〔我的電影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⑽ 我的收看簿:《愛我有多深》(愛我多深)影評
愛我多深——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謊言和真愛的故事,導演選擇用情慾來作為二者的試金石,只是莫妮卡 貝魯奇那時不時嶄露頭腳的波瀾壯闊的大胸脯總是讓人走神。個性點評:"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您千萬別把這部電影的名字跟這句歌詞聯系起來,否則結果只能讓自己撞牆--愛我有多深?本是句單純而又讓人無比窩心的質疑,多少年來讓無數少男少女眼含淚光苦苦追問,但到了義大利導演貝特朗布里耶的手裡,它瞬間就被轉換成一場暴風驟雨般的肉慾糾葛,愛我有多深,實際上是在問你愛我的身體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