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童電影影評
《購物夜驚魂》是說青少年犯罪的,驚悚類型片,後來又拍了一個故事一模一樣的。我估計是這種電影在北美比較有市場,大夥愛看,但是又不能同時拍那麼多全都反應青少年犯罪的,怎辦,咱來一兒童無意識犯罪得了。結果就有了這個叫《孩子》的電影。
影片前十分鍾可以安到任何一種類型片之上,因為完全看不出是要說什麼,兩個家庭到山中的別墅去過聖誕節,如果這之中丈夫和別人的妻子有劈腿行為呢,這就是個倫理片;如果林子里來了一群怪物呢,這就是一個怪獸片;要是丈夫和青春期的女孩有染呢(個人覺得那個胖姑娘長得還行),這還是個家庭倫理片兒;反正這是個萬能開頭兒。結果也是人想像不到的,就是這些孩子變成了「怪獸」。
要說美國人講故事就是講究,什麼事都有前因後果,林子里的一種什麼病毒,導致這幫孩子全都變成了瘋子,開始殺人。殺人的技巧有點像死神來了,但是也沒有那麼巧妙,反正是你完全意料不到的那種招數,讓你猝不及防。當然了,也有直接用大刀砍活人的,殺到後來渾不吝了,估計也是編劇懶得編了,反正是個死。
我開始還以為那個怪叔叔和小蘿莉能發展點什麼怪異情感呢,反正開頭有點這個意思,但是很可惜,怪叔叔戲份不多,正題開始沒多久就完蛋操了。倒是小蘿莉人小志氣大,沒有母愛這根筋,第一時間明白過味兒來,殺出一條血路……
有一個地方有點可惜,就是小蘿莉的手機後來沒用上,前邊交待了她專門為了給朋友打電話出去了兩次,我就不明白了屋子裡也有電話幹嘛非得用手機在外邊凍著。
要說美國人真他媽禁凍,大冷天就穿一單衣露著大胸脯子在外邊打雪仗,這要擱我早凍病了。
而且,那個娃娃,就是封面上這個,最後也沒用上,好多現成的東西不用,可惜了。
要說新鮮,我覺得這比《購物驚魂記》要新鮮,那個看完之後還感嘆一下青少年教育的問題,這個呢,你完全沒招兒,這也是一種傳染病么不是,防不勝防。要說不新鮮,故事有點像MIST,還有點像妮可基德曼演那個「別回家,別睡覺,我會找到你的」那個電影實在想不起來叫什麼了。
真同情好萊塢這些寫驚悚恐怖片的編劇,連這種故事都能編成一電影,這是不容易。
值得一看倒是。
來源: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044986/
㈡ 韓國電影《朋友》影評。
剛看完了朋友2,然來後影片朋友源2的開頭是俊碩坐了17年牢要出獄了,這里就涉及了第一部朋友1,俊碩要坐牢是因為第一部的結尾他承認派人殺了他的四個朋友之一的東姝,很多人都不知道俊碩到底有沒有殺東姝,東姝出賣了大老闆,俊碩肯定也是有接到殺東姝的命令,所以第一部的後面叫他去夏威夷躲幾年,結合第二部來看,俊碩應該是不想殺死,只想致殘,但是恩基卻命令手下殺死了,應該是大老闆的意思,從第二部殺副會長恩基來看,也是致殘,後面被東姝的兒子醫院殺了,因為他殺了東姝他老爸。第一部是真實故事,第二部是改編的,其實第二部的改編是想承認俊碩殺了東姝吧,這樣才能有故事可寫,我看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其實關系有點牽強。
㈢ 求 電影《灰姑娘》影評
一句話點評:當大多數同題材電影都忘記了舞蹈在這個童話中重要的作用,至少本片能夠提醒人們重新想起這一點。
對於一個青春激盪,魅力四射的偶像電影而言,真的不能過多的要求什麼。這部電影中有帥哥美女,有勁歌熱舞,這些就已經足夠。相對於充滿浪漫氣息的古典童話而言,本片實在算不得忠實原著。沒有城堡,沒有魔法,沒有會說話的動物,最重要的沒有丟落的水晶鞋。所有的一切都被現代化的事物所代替。或許這從另一個方面證明著,如今的社會已經足夠充滿魔力了。那些在過去看來不可實現的,現在都能夠找到辦法解決——不一定需要一個家庭主婦似的巫婆教母。
影片中的現代氣息是顯而易見的,現在對於傳統題材的改編都在凸顯期現代化的特徵,比如前些年Hilary Duff的《A Cinderella Story》中,汽車、電話和電子郵件就已經出現在電影裡面了。不過,那時候獨挑大樑的Hilary Duff很少秀自己的舞技,而當時的Chad Michael Murray在好萊塢的事業才剛剛起步,《One Tree Hill》不過剛播出了第二季。無獨有偶,這部《Another Cinderella Story》的基本配置與之異常的相似。首先女主角都是迪斯尼電視台劇集的女主角,Hilary Duff四年前就是因為其在《Lizzie McGuire》電視劇中嶄露頭腳而被WB選中來演《A Cinderella Story》。而飾演男主角的Chad Michael Murray則出身於WB當時的劇集《One Tree Hill》。如今四年過去,Selena Gomez在迪斯尼的魔幻情景喜劇《Wizards Of Waverly Place》中飾演女主角,而男主角Andrew Seeley也曾客串出演過《One Tree Hill》。看來WB很喜歡借迪斯尼的雞下金蛋。迪斯尼的青春歌舞劇《歌舞青春》已經拍到了第三部,堅持不懈的將歌舞題材搬上大銀幕,今年夏天的時候還曾經拍攝了《搖滾夏令營》,邀請到了Jonas兄弟加盟,可以說是大壯了其在青春歌舞片中的領軍地位。本片有意的將舞蹈作為劇情的主要內容,大有逐鹿中原的意思。
很久很久以前,人們太執著於外表,以至於換了一身裝束就能讓王子認不出灰姑娘。如今手機拍照橫行的年代,幾乎所有的灰姑娘故事,都將原來的王室舞會改成了化妝舞會。一則能夠避免「縱使相見應不識」漏洞,二則能夠恢復那種具有古典美的情景。當面容不能被識別的時候,神交就成了表達真愛的唯一方式。兩個人是不看外表的,而是通過舉止,或者聲音,或者什麼其他人不會在意的細節,讓他們相愛。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什麼比舞蹈更為恰當的方式呢?Selena Gomez遠比當年的Hilary Duff多才多藝。不但人長得俏皮,歌喉清亮,舞技更是非凡。能夠讓王子記住灰姑娘的就是那場至關重要的舞會,而兩個人在舞池中間瀟灑豪放的探戈舞步可以說是技驚四座。當然,午夜時分還必須完成逃亡的任務,在結束時留下了MP3,可以讓白馬王子洗脫「戀足癖」的嫌疑。至於當兩個人再次相見之後,故事就已經跟灰姑娘告別了,而已另一種方式呈現了出來。
無論是最後的MTV製作選拔還是舞蹈學院的獎學金評選,其實都是灰姑娘故事的一種變體。電影主角和觀眾都在影片的故事情節中選找一種獨特的氣質,能夠說服自己奇跡出現是有原因的。不是說愛情讓灰姑娘走上舞台,贏得了最後的比賽。而是灰姑娘通過自己獨特的表達——舞池中驚人的表現,贏得了白馬王子的愛情。其實在影片一開始,觀眾和導演就已經在劇情尋找並認可這種「特質」。就像是一種水晶鞋情結。因為灰姑娘的故事中,只有她才穿的上那隻鞋子,因此在白馬王子存在的世界中,一定是有一種東西獨屬於灰姑娘。在這種預設的前提下,銀幕中的愛情才有發生的可能,故事中的奇跡才有發生的基礎。我們反復的問自己,為什麼那兩個人是註定在一起的?為什麼那麼多美麗而有才華的女性圍繞在白馬王子的身邊,他卻會選擇灰姑娘?和當年的童話比較起來,這個問題的回答要清楚了許多。因為當年的王子是驚訝於灰姑娘的美貌,繼而一見鍾情,可這樣的解釋太過表面化了,甚至有些輕浮。其實,獨屬於灰姑娘的美貌征服了王子是很正常的。王子也以同樣的俊朗征服了灰姑娘。但是,現代社會已經不再買這個帳了。無數事實證明了那種光憑外表是不能說明問題的。人們必須在「命中註定」的問題上找到解答,於是,這種對於特質的尋找物化為一隻鞋子,一個手機,一種經歷。總而言之,人們必須對這個問題有一個答案,不然不會相信有這樣的奇跡。於是,我們看到了舞會中有無數種表達自我的可能和機會,能夠讓王子和灰姑娘心靈相同,讓他們未經接觸就能了解,未曾了解就已熟識。讓人們相信,是Mary的舞技與Joey Parker的契合使得他們相遇相愛。因為只有這樣,只有當上帝為情侶們度身定做一對互相吸引的特質時,他們才會「Happy ever after」。
灰姑娘,不過是一種命中註定的暗示,是一個相信愛情的借口。
㈣ 急求~~~韓國電影 專業影評
2000年基本上也是韓國電影業剛開始復興的年代,這個國家在政治上的集權體制瓦解之後,民主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體現在電影業上,就是電影審查制越來越形同虛設。而上個世紀90年代韓國電影人的抗議運動,又促使當局減少每年好萊塢電影的進口數量,而對本國電影工業採取傾斜和扶持的政策,在這一切的前提下,韓國電影在1999年得以來了一個大爆發。選幾部在我看來毫無疑問都是佳作的片子,體現了韓國電影的最高水平,同時也覆蓋了各種類型片,一方面可以作為對韓國電影管中窺豹式的瀏覽與窺探,一方面基本上也可以作為韓國電影成長期和高峰期的證明。
但目前這個國家的電影工業現在進入了一個死胡同:很多電影人像嬰兒一般依賴於國家對本土電影業的保護機制,處於成熟期的電影生產機制似乎又缺少了當初那種才華井噴的活力與沖擊力,每年的佳作越來越少,粗製濫造的流水線作品越來越多。金基德對本國電影痛心疾首以至於出言不遜抨擊年度票房榜首,絕不是空穴來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言論並非危言聳聽。韓國電影目前缺少才情和創造力,是個不爭的事實。
這個國家的電影業發展之路,有很多值得中國借鑒的地方,但由於兩國制度差異太大,民族性又很不相同,不可能被我們拿來模仿和繼承。韓國人民對本土電影業的鼎力支持和熱愛,是中國人不能比的;韓國電影人的集體高素質,也是中國龍蛇混雜的電影界所不能比的。和香港比起來,韓國的電影人過於學院派了;但和中國大陸當下狀況一比,他們又顯得如此職業化。電影始終是人的表演,CG永遠不可能替代,看韓國電影演員的集體性格,是欣賞這個國度異軍突起的電影業的重要因素。
在中、日、韓三國的電影人中,韓國演員的群體性格是最接近西方的。一個原因是這個國家發展起步晚,經濟政治體制大量模仿西方國家,在文化上也深受好萊塢的影響——但這個原因是少數派。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韓民族的被壓迫史和分裂史,從根本上促成了這個民族極為強烈的反抗精神和血性,這種絕不屈服的性格貫徹在民族工業上,就是本土經濟的騰飛和本國產品的一統天下,貫徹到電影業上,就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觀眾對本土電影的支持;一是演員表演風格的剛烈外露。韓國電影里常見到「癲狂」的噴發式表演,就是韓國人性格的體現,從性質上說,和02年世界盃令全世界膽寒的紅魔沒有什麼兩樣。
過於剛烈的表演性格,不常看的話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但常常處於這種情緒的激盪之下,電影很容易失去平衡。動作類型自不必提,文藝片也常見煽情過度。這就是為什麼,韓國電影隔一段時間看一部會讓人大呼過癮,而保持高頻率的持續看下來就會讓人覺得疲勞和絕望。相比起來,中、日演員平實內斂的表演風格,可能更容易留下長久咀嚼的滋味,所謂「細水長流」,放在這種對比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以下介紹的電影,不論名次排序)
《生死諜變》
上映日期:1999年2月13日
導演:姜帝圭
主演: 韓石圭 崔民植 金允珍 宋康昊
一句話點評:直到現在,我仍然認為它是第一要推薦的韓國製造。
說起韓國電影的復興,不可不提的當然就是這一部生死諜變,它也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韓國電影。記得當時我大一,剛開始接觸亞洲電影,看到這部片子時的感覺真是難以形容,完完全全被鎮住了。直到現在,我仍然認為它是第一要推薦的韓國製造,若要看原汁原味的「身土不二」選擇生死諜變一定不會失望。這部電影當時在韓國引發了民眾對電影一發不可收拾的熱情,觀影人次超過了泰坦尼克號,從而令本土電影工業崛起,成為韓國電影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作品。
姜帝圭自此也成為韓國電影教父式的人物,數年後他重出江湖執導了太極旗飄揚,卻是讓我非常失望。那部片子里彌漫著各種各樣刻意煽情的段落,對戰爭下的人性有過於美化的描寫,同時也缺少足夠的批判力度,盡管場面浩大,但這部純商業製作的利益目的非常直接,就是為了催淚。前後兩部作品都是抓住了韓半島的南北情結,但水平高下立分。
生死諜變有一個非常商業化的外殼,在故事情節和結構設置上大量的借鑒了成功好萊塢動作片的精髓,懸念營造非常出色,動作場面也是干凈利落。這部電影以韓半島南北對峙為背景,講述了一對戀人以及他們各自代表的敵對勢力在分裂的大歷史下產生的悲劇,其中充滿了一種對政治歷史局勢下個人力量渺小的詠嘆,對半島分裂、親人分離犀利的批判,使得生死諜變在商業片的外殼下升華到哲學思考的層面。
這部電影也沒有後來韓國製作在煽情和暴力上時而能見到的失控,剪接的流暢使得這些元素並存而不過濫,這非常難得。真誠的愛情與背負的責任激烈沖突的劇情,很容易使觀眾感同身受,陷入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悲劇情結中去。而最終,人性被政治擊碎的那一刻,更是令很多觀眾凄然淚下,更對民族的分裂生出強烈的憤慨和呼喚。對我來說,最後撕心裂肺的那一槍,兩位主角眼中不舍而又堅決的神情,成為我心目中韓國電影最經典的鏡頭之一。
這可能是我看到過的將人文思考與商業高度結合得最為完美的電影之一,其中,演員的豪華陣容功不可沒。金允珍當時是個新人,為了讓電影有足夠的分量,導演找到了三位當時韓國最好的男演員來給她配戲。必須注意的是,這三位男星同在一部電影里出現,在韓國電影史上幾乎是空前絕後的。韓、崔、宋,三位分別引領了韓國電影的一個時代,演技分別都是各自時代里不可替代的王者,都是可以代言韓國電影的人物。這樣豪華的陣容激發出了新人金允珍的潛力,使得她這個眾星拱月的女性角色成為這部電影里最出彩、最具有悲劇色彩的人物,也給人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崔岷植年紀稍大,在生死諜變之前,他是韓國最好的男影星;而生死諜變之後,韓石圭迅速上位,其受影迷擁戴的程度令他創造了一個「韓石圭時代」,有他的電影就有票房的保證;最後,近幾年來,韓石圭逐漸淡出,宋康昊日漸成熟,後者以幾近無可挑剔的演技塑造了很多經典人物,成為當下韓國電影男演員中絕不存在爭議的No.1。所以說,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死諜變同樣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我的野蠻女友》
上映日期:2001年7月27日
導演:郭在容
主演:車太賢 全智賢
一句話點評:這部電影想必都不用推薦,只要對亞洲電影稍有關注的人,不可能沒看過這部作品,也不可能沒經歷過「野蠻女友」旋風。
從導演到主演在當時都是身份低微的新人,然而這部電影卻成了韓國歷史上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作品之一。在全亞洲掀起的熱潮,想必每個人都是深有體會,那時候在地鐵上都經常看到互相扇嘴巴的情侶,女人自此都不再願意被叫做「半邊天」,3/4個天才合情合理。美國夢式的「一次機會定人生」在主創人員的身上是個完美的印證:郭在容一躍而成韓國票房最有號召力的導演,車太賢更是由原來毫無名氣的小癟三成為亞洲最可愛的男生之一,全智賢盡管在此前已經靠觸不到的戀人嶄露頭角,但這部野蠻女友令她一舉奠定了亞洲一線女星的地位。
這部電影想必都不用推薦,只要對亞洲電影稍有關注的人,不可能沒看過這部作品,也不可能沒經歷過「野蠻女友」旋風。郭在容不知道是不是把自己積累已久的才華一股腦的傾倒在這部電影里,後來執導的不可不信緣不僅煽情令人反胃,情節設置更是毫無新意,刻意營造的唯美氛圍更是顯得很不自然,在我眼裡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之作。去年的那一部雛菊,勉強及格,也根本說不上佳作。
那時候我也是野蠻女友的瘋狂粉絲,這片子在短時間內前前後後看了三四遍,還滿北京去找它的電影原聲CD,整個城市、整個中國、整個亞洲都飄著「I Believe」的歌聲,K歌房裡的人們都以能夠唱這首歌為「得瑟」的資本。拋開各種文化現象不談,這電影本身也是一個節奏明快、主題溫馨的都市童話佳作,東亞文化圈常見的細節充斥於片子的每個角落,再加上比較鮮明、跌宕起伏的劇情,想不吸引觀眾都難。
只要沒有失去對愛情的信心,觀眾都很容易被這部電影所感動。盡管兩位主角帶有很濃重的偶像氣質,但扎實自如的表演卻是使這部電影成功的制勝法寶。車太賢毫無疑問的塑造出了一個其貌不揚卻心細如發忠誠可靠的男生,全智賢更是在俊俏、野蠻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脆弱敏感的心。兩個人之間欲拒還迎的化學反應,是這部片子最可看的地方。年輕男女間對愛情的渴望和對傷害的畏縮,非常真實的被傳達出來,而最終意味深長又很圓滿的結局,不僅溫暖明亮,更是表達出對愛情美好的嚮往。
前面提到了生死諜變,同樣涉及了愛情,不過那是在政治面前軟弱無力只能慘淡經營的愛情;野蠻女友式的愛情,則滿滿的寄託了普通人的夢想,成為韓國電影文藝片中最值得推薦的佳作,也是最適合處於青春期的電影觀眾欣賞的韓國製造。兩個主演後來的作品,幾乎沒有脫出野蠻女友給他們帶來的範式,對他們本人來說這是個遺憾,也從反面證明了這部電影深入人心的記憶。
《綠洲》
上映日期:2002年8月9日
導演:李滄東
主演:薛景求 文素利
一句話點評:韓國的愛情文藝片里,並非都是純情的主兒,綠洲可謂是其中最另類的一部。
這部電影的宣傳語是:Have you really loved someone?這差不多也是當時我看完這部片子後對自己產生的強烈質疑。這部作品給人一種心如刀絞般的觀影感受,我記得當時觀看時,只覺得五臟六腑都好像被人用手擰著扭著,卻難以對電影的主題和敘述對象提出一個清晰的疑問。這可能是最令我難過的一部韓國電影,它完全不是那種假扮純情的催淚彈,它叫我難過,是因為它殘酷的讓這個現實的世界打碎了愛情的美好,卻又讓無力的主人公對愛情保持一份遙不可及的期待。
不願意透露太多的劇情,影片講述的只是兩個社會底層小人物苟延殘喘的愛情故事。或者說,他們的感情里有很多不潔的成分,比方說,建立在肉體需要的基礎上,但這一切的目的,只是為了在黑暗無情的世界裡尋找一個可以相互溫暖的依靠。他們並不賞心悅目,甚至醜陋扭曲的讓人心生抗拒,但我們都無權否認和打壓他們之間看起來有些不倫的感情。
李滄東憑借這部作品獲得了當年度的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足以證明他的水平。這個導演並非一線商業導演,也不是純文藝片走獨立路線的人,他的導演風格和作品主題,有些類似於朴贊郁。前一部作品薄荷糖,也是非常出色的電影,通過一個人由夢想到幻滅的過程,影射了韓國社會的巨大變化,當時也是轟動異常。綠洲表面上講的是愛情,但控訴的力度絕不下於前作。
在看綠洲的時候,會在心底產生一種不可抗的強大的壓抑感,會不由自主地對這個社會產生一些絕望和幻滅的情緒,看完之後的沉重,是久久不能散去的。盡管影片留給我們一個稍帶光明、保有希望的結尾,但我總是覺得,未來並不是他們所期待的那麼美好,這個社會也並不像他們所幻想的那麼寬容。影片里一些超現實主義的段落,也只能停留在臆想之中,很快又會被沉悶暴戾的現實所打破。
這部電影幾乎是兩個人的對手戲,所以欣賞的,仍然是主角的演技。沒有薛景求和文素利的表演,這部片子根本不可能成為一部成功之作。同樣的,文素利在當時也是韓國電影的新人,扮演一個智力障礙、面容扭曲、心神紊亂的女子,可見難度之大,但演得如此之完美,當真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論是超現實段落還是現實遭遇段落,文素利都演得全無痕跡,不能不讓我五體投地。這個角色根本沒有歇斯底里,卻能毫不費力的催人淚下。
薛景求,則是當今韓國不可忽視的男演員。盡管相貌遠不如張東健、元彬、李俊基等出類拔萃,在韓國影壇的地位也沒有韓石圭、宋康昊來得高,但他的演技卻是有口皆碑,位居韓國演技派男影星的頂級行列。他和韓、宋二人以及崔岷植一樣,能夠自如演繹不同類型的角色,是那種可以讓人完全忽略他外表的影星。盡管這部綠洲中,文素利的風頭蓋過了他,但綠葉襯紅花,沒有他水平相當的表演,文素利的獨角戲無疑會寂寞得多。和綠洲同一年的薛景求作品,光復節特赦和人民公敵,都是不可錯過的佳作。
韓國的愛情文藝片里,並非都是純情的主兒,綠洲可謂是其中最另類的一部。
《殺手公司》
上映日期:2001年10月13日
導演:張鎮
主演:申鉉俊 元彬 申河均 鄭在泳
一句話點評:這算是我看過的韓國電影中最酷、最爽、最過癮、最他媽拽的一部片子。
這算是我看過的韓國電影中最酷、最爽、最過癮、最他媽拽的一部片子,是那種可以叫我看到半夜三更毫無睡意、就著啤酒大塊吃肉、還要一邊拍桌子大呼過癮的片子,也是一部完全具備了和黃金時期香港動作片叫板的實力的片子。這種贊譽,反正我自己覺得一點也不過分。
從最感官、最感性的基本需求層次來看,這種演員的組合就已經是「夫復何求」的了。申鉉俊這個演員,演過的片子其實並不多,但有人要說他不帥的話,肯定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了,他另外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出場,是在風靡一時的《因為是女子》MTV音樂錄影帶中,出演男主角。元彬,這也不用說了,萬人迷一個,連入伍退伍都成韓國頭條新聞的影星。
申河均和鄭在泳,不是特別了解韓國電影的人可能對這兩個名字非常陌生,但對我來說,他們是韓國年輕演員中非常出色的兩位,不僅外表英俊,演技更可以蓋過英俊的外表。假以時日,也是可以成大器的人物,就看能不能遇到好片子,有沒有好導演能發掘出他們足夠的潛力了。事實上,申河均一定是個熟面孔,他數得上來的名作有殺手公司、我要復仇、去火星的男人、我的哥哥、歡迎來到東莫村和親切的金子,都是響當當的作品。鄭在泳雖然出彩的作品少一些,但他身上天生具有一股偶像派的悲劇氣質。
申老大、鄭老二、申老三、元老四,一個青春無敵的殺手組合,各有絕技,也各有性格。老大以高大的身材、果敢的性格、凌厲的技藝,無可置疑的成為領袖;老二是個憂郁沉靜的神槍手,老三則平時有些稀里糊塗一根筋,老四就是個單純簡單、容易感動的小男生。這部電影處處精彩,而一大亮點就在於成功展現了這些殺手有趣而生動的生活狀態。
可以這么說,殺手公司是一部將搞笑與動作結合的足夠完美、同時又都發揮到極致的作品。張鎮的導演作品很少,這一部最能體現他刺破影壇的才華。在張鎮的精心編織下,這部電影里不僅洋溢著溫馨的愛情、鐵桿的友情和惺惺相惜的對手情,更是在節奏上把張和弛分配的非常到位,令整部作品毫無冷場,時刻充滿了意外的精彩。
另外還要提到的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物,就是在片中飾演殺手們的對立面——探長的演員,鄭振泳。這個傢伙想必關注韓國電影的人都會混個臉熟,王的男人里扮演大王的就是他。他的表演生涯中,包括了飛天舞、監獄世界盃、大佬斗和尚、黃山伐、王的男人,這些都是在韓國影壇佔一席之地的好作品。正因為有這樣一個出色、負責任的探長的存在,殺手們才會被激發出如此驚人的潛力,影片最後的刺殺高潮,才可能被列入韓國電影的經典段落之一。當目標死去,大幕徐徐落下,帥哥們完成了他們一生中最美妙的刺殺,這位冷麵偵探也不得不為他們輕輕的鼓掌。
這部電影的音樂也是和劇情配合的天衣無縫,爽辣異常。精巧的情節、個性十足的表演、獨到的配樂,你可以說它在很多段落模仿甚至是抄襲了好萊塢和香港動作片,但又不能不承認,這種自成一家的融合和發揮已經使得殺手公司遠遠超出了簡單的「借用」的意義。這樣的片子,當在觀影興趣很濃、又希望逃開心理負擔和心情煩悶的時候,拿來爽一把,保證物超所值。
《色即是空》
上映日期:2002年12月13日
導演:尹濟均
主演:河智媛 任昌丁
一句話點評:客觀的說,色即是空盡管是韓國性喜劇中最出色的一部,但在整個韓國電影史的地位還排不上號。
這個尹導演,只有三部作品,但是千萬別小看他。第一部,頭師父一體,韓國最出色的青春電影之一,不論殺伐、狂狷,都直逼朋友的水平;第二部,色即是空,令許多人對韓國電影改觀的片子,我個人認為水平超過美國派,韓國最好的青春性喜劇;第三部,浪漫刺客,奇思妙想、才華飛濺的作品,也是韓國古裝片里頭很別致的一個。
色即是空的確是令我對韓國電影改觀的作品之一,它出色的吸收和借鑒了美國校園性喜劇的精華,同時又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創作性發揮,作為青春片來說它似乎是無可挑剔的。從這部電影也可以極大的證明韓國電影人對外來源流的再學習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把自己的才華更好的展現出來的能力。不過,自從色即是空以後,韓國這種性喜劇就顯得有些失控,或者說,有些雷同之感,而且越來越往惡心的路子上走,放棄了對青春期心理問題的探索和思考。
任昌丁基本上,只在色即是空里頭演過主角,他面熟,但總是演各種各樣的小角色。在頭師父一體中,他扮演了一個出場沒多久就被打趴下的小混混。他的面貌也算是有些奇特,再加上不高的個子,戲路總的來說相對固定,演的角色智商都不太高。不過,任看來非常珍惜色即是空給他的這個演主角的機會,這部戲他演的非常辛苦,但也把人物打造的栩栩如生。比起更多傾向於花瓶角色的河智媛,他顯然是劇中更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方。
這部電影在當年中國的大學校園里,也引起很大的轟動,BBS上經常可以看到相關的討論。看過的人,好幾年後,可能還可以回想到裡面很多經典段落。不管怎麼說,大學生這個群體,是青春性喜劇最重要也幾乎是唯一的消費對象了。裡面有些段落,已經顯得有些反胃,但導演很成功的拍出了快節奏,把人處在這個年紀所應該揮灑的活力都很充分的表現出來。
當時這部電影流行時,正是青春性喜劇開始走紅的年代。裡面引入了很多風華正茂的俊男靚女,非常養眼,此外還巧妙的加入了很多將過未過的惹火橋段,無刪節版本里頭還加入了一段露點床戲,可以說在「性」這方面做足了文章,對校園觀眾已經是有些「勾引」的成分了。客觀的說,色即是空盡管是韓國性喜劇中最出色的一部,但在整個韓國電影史的地位還排不上號。有些作品的走紅,恰恰是因為它撞上了那個年代,給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甚至完成了部分的啟蒙。影片最後那些煽情的段落,基本上只夠看一次的。
《殺人回憶》
上映日期:2003年5月2日
導演:奉俊昊
主演:宋康昊 金相慶 朴海日
一句話點評:一部幾乎沒有缺點的作品。
如果說生死諜變是我印象最深刻並第一時間推薦的電影,那麼殺人回憶就是我心目中韓國電影的最高峰。試想想,一部幾乎沒有缺點的作品,是什麼樣的?在我看來,殺人回憶就是一部幾近無可挑剔之作,不論拍攝手法、情節設置、演員水準、主旨意象,都可以算是韓國電影中最一流的。所以,不妨大膽一點說,沒看過殺人回憶,就等於不了解韓國電影,不了解韓國電影這座冰山在海平面下潛藏的實力。當時這部電影上映時,連續三個月排在韓國電影票房第一名,足以證明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位。也正是因為奉俊昊拍出了這樣頂級的作品,我才會對他今年同樣票房、獎項雙豐收的怪物有較為明顯的失望,因為,和殺人回憶一比,怪物的聲音顯得是那樣的軟弱無力。
當然,這部電影的成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它採用的劇情原型,是曾經發生在韓國的一起真實連環殺人案,此案在當時就引發了全國性的恐慌,更要命的是,它至今還沒有破。殺人回憶正是披著根據這起案件編成的懸疑片外衣,抓住了所有觀眾的眼球。而且,影片也和現實中的案情一樣,沒有結尾,沒有兇手,這樣強烈的懸疑,卻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就已經不僅僅是劇情本身的意義,而轉向了國家和民族的悲劇,隱含了明顯的政治隱喻。奉俊昊成功的利用了懸疑罪案片的外衣,打造了一部韓國社會心理史的映像,活靈活現的展現了那個軍政年代裡韓國人的普遍恐慌和空虛,也對軍政統治下人性的扭曲和壓抑提出了強有力的質問。這樣的力度,就使得殺人回憶超出了一部商業片簡單的邏輯落腳點,更引發了韓國民眾對逝去年代的回憶和共鳴,也使得這部作品本身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我買到這部作品的時候,封套上寫著「韓國版《七宗罪》」,這種廣告語真是謬矣。如果把西方懸疑罪案片的代表——七宗罪和殺人回憶相比較,雖然從地位和意義上來說後者完全達到了七宗罪的高度,但兩部電影的角度和主旨則差異很大。七宗罪通過宗教式的救贖,達成的是對人性和內心的拷問;而殺人回憶則是抽絲剝繭的用推理把人性引出來,再通過追究人性來反思整個時代,它的敘事重心更多的放在一種虛無的象徵意義上。如果非要說XX版七宗罪,那麼我推薦一部「台灣版」七宗罪,就是陳國富編導的雙瞳,這是我看過的最出色的華語商業電影之一,同樣也是模仿後自我創造的傑作。在我看過的和中國傳統有關的商業片里,確實還沒有見到過將中國傳統道教文化如此匠心獨運的故事。
殺人回憶表面上看,是按照故事發展的線索,也就是案情進展和推理深入的線索來進行的。但實質上,它更埋伏著一條人心的線索,即人在環境的壓抑中走向扭曲和絕望的過程。宋康昊,金相慶,拿出了最好的表演,來支撐了這個故事。如果有誰問我,拿什麼來證明宋康昊的演技,我毫不猶豫地推薦殺人回憶,如果不過癮的話我再加一部孝子洞理發師。這個長相非常韓國的男人,臉型扁圓,還是單眼皮,更談不上什麼身材有型,但他恰恰是韓國演員中收和放都掌握的恰到好處、拿捏自如的人物。他平凡的外表下,有內在的張力,比起韓石圭來,宋康昊在社會小人物的演繹上更出色、更傳神。在殺人回憶這部片子里,他把一個探長深陷罪案泥潭時的困惑、掙扎和爆發演的完全沒有爭議。
殺人回憶是最令我擊節贊嘆的一部韓國電影,和生死諜變一樣,我都看了至少有五六次。盡管每一次都知道那個出乎意料的結尾,但每一次都被那種巨大的懷疑和悲哀打動。一切都成空,兇手永遠都是個迷——但兇手是誰,已經不重要,更悲哀的正是軍政體制下人被壓抑後相互不信任的姿態。這部作品彷彿用一個俯瞰的體態,看這塊土地上芸芸眾生相互懷疑、相互推諉、勾心鬥角,最終不得安寧。影片留下的開放式結尾,簡單的看作用似乎只是為了照料現實完成懸疑的最後一擊,但如果做更深的思考,會發現它的含義就是「兇手就隱藏在最平凡的人中間,兇手就是每一個人」這種強烈到極點的反思和批判。
這個結尾是這部電影畫龍點睛的一筆,也是直接道出主題、表達作者感懷的神來之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殺人回憶和杜琪峰的非常突然有很相似的地方,後者同樣通過一個逐漸推理走向結束的故事作為鋪墊,但在結尾短短的幾分鍾內將鋪好的一切直接推翻,主人公的命運完全顛覆,從而令所有的觀眾目瞪口呆。盡管杜的作品主旨意在慨嘆命運卑微,但這種結尾的大師氣度倒是很投機了。不過,殺人回憶在最後結尾前精心打造的故事高潮,實在也是出人意料,所有人、包括觀眾在內都希望這樁案子能有一個了結的時候,科學卻和我們開了一個大玩笑。當探長和他的助手終於承受不住命運的玩弄陷入瘋狂的時候,我們也被黑暗的宿命壓得喘不過氣來。那時還很年輕的朴海日,戲份不多,卻活生生的演出了一個外表文弱、內心堅定的嫌疑犯,則是這部片子的演員陣容中最令人驚喜的地方。
㈤ 誰能作些台灣導演王童的電影《稻草人}的電影的影評
稻草人》:荒誕的歷史和歷史的荒誕
看過一部好的電影(起碼合自己的口味),會讓自己興奮好久,躲避在心中積壓著的陰翳和不快也會迅速消散不見。幾天前一個晚上的夢弄得白天的我昏昏脹脹的,血雨腥風的季節,我如流浪於城市中的單身漢,在傳單與殺戮中穿行,生命脆如薄紙,莫名的恐懼擴散整個無緒的夜晚。我好像經歷了槍林彈雨和世事滄桑的老人,花費寶貴的青春去回味曾經遺忘或記得的過往,但想不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夢映現。記得早晨驚醒,唯一的念頭就是「祝願世界永遠和平」,彷彿下意識地被人放置到「遙遠」的戰爭年代或許是現在的我突然碰到了充滿戰爭的歷史,對於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的我來說,這也許應該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所有關於戰爭的想像都來源於文字書寫的歷史書和相應的戰爭題材的電影,戰爭如同安靜的歷史名詞舒心地躺在從戰爭中獲得勝利的利益者們編寫的回憶錄中或者二維的屏幕裡面,生活於相對和平的季節里的我有時候甚至會「天真」地渴盼戰爭的到來,這種青春期中蘊涵著的類似英雄主義的理想與沖動曾多次鼓動我做著在打仗中發泄和充當英雄的夢,可是在真正的戰爭夢中,那個我卻為之顫栗,邊扭頭邊奔跑的形狀成為夢醒之後被現實的我嘲笑的委瑣和狼狽,好像並沒有遇到危險和死亡,但整個氛圍讓我產生了生命的畏懼而不是英雄式的凜然(「刀架到脖子上」的借口成為現代人保存生命苟活下去的理由)。這樣季節的一個奇怪的夢,我怎麼也想不明白它究竟預示著什麼,或許它根本就沒有什麼含義,可是我不想用「無意義也是一種意義」的狡辯迎合思考的懶惰。幸運地是從昨天看的電影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也許僅僅是說服自己的一種解釋或理解的方式和可能。
王童,一名我們不是很熟悉的台灣導演,在看過他的《稻草人》之後,我似乎覺得他或許是台灣導演史中被缺席或忽略的導演(不過,這也沒關系,對於熟悉各種歷史的人來說,被同時代的人所「遺漏」的很可能成為後世的大師,而後世的人也極其願意「挖掘」這樣的大師來彌補當下的學術空白或藉此說明前人的麻木),至於名次排列上的事情,非我輩所能言語和拍板,按照詩人臧棣的說法,這樣的事情應該交給歷史來做(似乎歷史就天然地成了公平的上帝,是上帝真的如此還是我們束手無策之後的暫時擱置呢),我在此就不饒舌了。《稻草人》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它輕易地把嚴肅的戰爭時代用非常荒誕的筆法呈現出來,固然沒有了沉重或者直接表面的深刻,但在戲噱裡面卻無不張顯著慘烈和可悲。與其說它告訴(傳達)了我們一個荒誕的歷史圖景,不如說它呈現了歷史的一種荒誕。
可愛的稻草人開門見山,向我們講述它所知道的事情,因為它相信或在它的草包腦袋看來,周圍的人和它一樣,「穿同樣的衣服,做同樣的夢,等待同樣的明天」。聰明的導演把攝影機藏在永遠不會說謊的稻草人後面(連話都不會說,當然也不會說謊了),神采飛揚的故事和故事誕生的時代被輕易地用恰似真實的口氣和誇張的鏡頭呈現出來,而稻草人恰恰成了敘述「荒誕」的合法人。
阿發和闊嘴由於母親用牛糞辛勤地滋潤不得不患上色盲成為准健康的殘疾人,從而幸運地逃脫為天皇打仗的神聖責任,幸福地得以生活在鄉下。閉塞的環境在日本人的治理下顯得井井有條,沒有日本人的屠殺因為沒有游擊隊反抗或者說沒有先覺的人領導人民打日本鬼子,除了渾身「長著長毛而且生殖器很大」(日本教官向村裡的婦女描述妖魔化的美國鬼子)的美國人的飛機偶爾光顧這里給他們送來可以換來海魚的定時炸彈之外也沒有血腥的槍炮,當然更不會出現什麼犧牲除了被征去上南洋打仗的陣亡者。導演把日常的生活全部配合上輕松愉快地音樂以渲染敘事的情緒和節奏,搞笑的場面令觀眾暫時麻痹於這些發生在殘酷戰爭時期的平靜生活。從影片在輕昂的日本軍歌伴奏下當地人從日本軍人手中庄嚴地交還幾個戰死士兵骨灰盒的儀式開始,帶有滑稽的表演和音樂基本上始終伴隨整部影片。顯然相對沉重的題材被導演用極為荒誕的手法或視角表現出來,苦難與悲慘的眼淚被無意識的微笑替代,除了貧困的辛酸人們似乎找不到通常電影和歷史書中所敘述的戰爭的影子,沒有反抗和沖突,更不要說敵我矛盾和斗爭了。可是它所指涉的戰爭的慘烈卻似乎沒有因為外在的荒誕形式而絲毫減弱,每一個畫面背後無不烙上戰爭或被佔領的影子。
阿發和闊嘴的妹妹水仙是村裡最漂亮的姑娘,她的男人在新婚第二天就應征入伍了,嶄新的新娘服好像還沒從身上脫下來,丈夫就被炸死了,可憐的水仙成了瘋癲的寡婦,身上依然穿著結婚時的紅衣服。在綠色田野中飛舞的紅衣袖,如同死亡的幽靈一樣不時地出現在美麗的畫面上,成為一個戰爭受害者的象徵符號。有意思的是,阿發和闊嘴在地里揀到的美國飛機扔的定時炸彈卻被愚蠢地放在了水仙的房間里,一個瘋女人與一個和炸死她男人一樣威力的炸彈睡在一起,這樣無意識嬉鬧(胡鬧)的情景裡面分明是虛構出的巧合為了來營造強烈的悲劇。水仙的存在如同搖曳在昏夜中不熄的虛燈對於整部電影一直是一個不安而恐怖的因素,導演沒有利用她的瘋癲來創造喜劇效果,顯然她成為一個認真存在的指稱物。我清醒地記得她唯一沒有大吼大叫地出現在片子里的鏡頭就是黑夜裡在他家抓住一個偷吃糧食的逃兵,他說自己剛結婚就被抓走了,並不是他不願意為天皇效力,他用沙啞的聲音演唱在軍部學會的日本軍歌來證明對天皇的忠誠,而是實在舍不下已經懷孕的妻子,善良的阿發一家拿出本來已經拮據的食物給他吃,昏暗的環境里水仙死死地盯著渾身贓兮兮的逃兵,雙手驚恐地合在一起,不知道是什麼力量讓她對於這樣一個熱鬧的場面保持了一刻的安寧,也許逃兵的衣服讓她想起了新婚的丈夫,我覺得這是整個影片唯一正面流露出的悲慘的鏡頭。
片子中讓我尤為感到親切和安慰的是反襯出的中國農民身上的天真質朴與純潔的善良,這也許是任何文化都無法改變和變更的通過幾千年農業文化所培育出的和大地一樣實朴的性情。阿發的老闆(不知道這里的老闆是不是僅僅代表對城裡人的稱呼)也是親戚(老闆的妻子和阿發的妻子是姐妹),為了躲避戰亂從城裡跑到阿發家裡來住,本來已經窮的難以溫飽的阿發一家卻用最好的飯菜(特意賣了一條魚)來招待客人,熱情地安排老闆一家在家裡住下,那份質朴的溫情依然保留如今大陸的農村習俗中,而從城裡來的老闆卻在沒有和阿發兄弟商量的情況下就把他們的地賣給了糖廠(或許地是老闆的,可是這些地卻是阿發兄弟一家的命根子)。當老闆把賣地的事情告訴正在田間耕種的阿發與闊嘴時,導演用了一個中遠鏡頭,三個人被放在同一個鏡框里,左邊老闆平和地站在地埂上,右邊的兩兄弟垂著頭立在地里,遠處是霧蒙蒙的大山,天也很昏暗,整個畫面壓抑的很,是片子里少有的灰暗的色調,彷彿戰爭的壓力都沒有給他們帶來過多的恐懼,而剝奪他們的土地卻如同斷了他們的命根。
從片子里我們看不到任何關於國家或民族的虛構,農民像往常一樣進行著基本的生活,似乎不管有誰來統治,地總要種,飯總要吃,打仗也必定要來捉壯丁,不管替國民黨打日本人,還是替日本人進行大東亞戰爭,對於閉塞安詳的農民來說,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打仗的名譽不一樣,一個可能帶上民族存亡的耀眼的英雄,一個可能為了天皇效忠,同樣的光榮獎章農民是分不出它們非此即彼的區別的,或許正如阿發所說,打仗回來換來的獎旗連做一個內褲都不夠。這不是說明他們沒有覺悟或不高尚,而是在生存與虛幻的榮譽面前,也許內褲比獎旗更實在(盡管內褲在某種程度上也關涉榮譽與文明,估計我們的老祖宗是不穿內褲的,現在穿上似乎也是文明擴張與全球化的結果吧)。日本人動員農民打美國和進行大東亞戰爭,是打著天皇的旗號,和我們起來反抗日本鬼子的侵略似乎不是同一性質的概念,但同樣激昂振奮的宣傳,卻不自覺地喚起人們為什麼什麼而就怎樣的激情與亢奮。它們的效果是一樣的,無非把更多的人納入到戰爭的游戲裡面,使每一方都以充滿正義的勇氣來殲滅所謂的另一方的「敵人」,渺小的士兵或者被徵兵的農民不過是根據地域(受誰統治和管理,當然地域似乎在某種程度上與民族是暗合的)來不自覺或不受支配地劃分到不同的戰爭序列中,他們的犧牲和田裡的麻雀一樣隨意平常。如果我們採用正義與法西斯相對立的視角判斷,台灣人民被日本徵兵進行東亞戰爭顯然是助紂為孽的行為,可是正義與非正義對於一個個參軍的人民來說又有什麼區別呢?所造成的悲傷後果似乎無法用鮮明的價值判斷來衡量,在我看來,無論戰爭中的正義與非正義對於人類來說都是一種罪惡。盡管有時候「以惡報惡」的方式成為正義事業的合法化,但報復與其說是「懲罰」不如說是對罪惡者的「模仿」。
對於生存在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台灣來說,似乎其地理位置的尷尬和曖昧造成了雙方對峙的跳板或犧牲品,在兩者的爭奪當中,成為利用的砝碼和改造的對象。其實,從片子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明的滲透力。在台灣被日本佔領的相對穩定的五十年裡,日化的教育和文化的浸染,使台灣幾乎成為一個准日本化的地區。在影片中,當地的「大人」(管理村民的長官)是日本人,孩子從小受的教育也是用日語進行的,甚至出現了孩子改日本名字的事情。在一次老師的訓教中,我們看到了教員讓一個孩子用放大鏡對准太陽然後把白紙點燃,從而闡發天皇如太陽一樣無時不刻地照耀著我們,而我們只有像放大鏡一樣團結起來,才能發揮更大的能量。如此誘人的國民教育,無非是為極權時代的統治打好基本的精神堡壘,而人民在這種汁液的培養中不自覺地就被形塑成可以打著光榮的旗號輕易利用的質料。這樣的方式在任何極權的社會文化中都能找到,只是日本在形塑「大和民族」時借用了強有力的不會輕易就被推翻的「天皇」,而不是現實的領袖或虛幻的天堂,事實證明天皇要比希特勒比斯大林更有歷史的魅力。
片子最後一個荒誕的故事就是阿發兄弟在大人的帶領下去鎮上的治安所送在地里揀到的定時炸彈的事情。導演當然不會讓炸彈在路上爆炸產生悲慘的結局,而是非常聰明地讓他們在治安所長官的逼迫下把炸彈仍到海里然後爆炸,固然他們沒有領到任何獎品,卻意外地得到了許多炸死的死魚(浮在水面上的魚誇張地多,就像《濃情巧克力》裡面使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處理眼淚曬干變成鹽的故事一樣浪漫),他們同樣滿載而歸。伴著他們一家人在昏黃的燈光下幸福地吃魚的情景,阿發的母親發出了良好的期盼「如果美國人能三兩天就轟炸一次就好了,那麼我們天天都有魚吃了」,映現的燈光逐漸變小變小,消失在黑暗裡,片子結束。
《稻草人》曾經被姜文大加贊賞,據說在他的新片《鬼子來了》裡面有好多借鑒《稻草人》的地方。我想王童的獨特之處在於用這樣一種不是很嚴肅很沉痛的方式來對待可以很煽情地觸動民族情緒的戰爭題材電影的姿態和視角,也就是說使用了另外一種講述戰爭的故事的方式。我們發現它的戲噱和荒誕的處理絲毫沒有掩蓋指涉和批判的力量,甚至比直接呈現帶來更多鮮活的東西。盡管它不是歷史的真實,也不帶有強烈的訴述的願望,但卻能啟發人的想像,看到更多被歷史書以及通常行述歷史的方法所遮蔽的更真實的「情感」,這里的「情感」不僅僅指個人的情緒,而是對歷史對過去事情的一種感情,就是說我們不應把歷史看作冷冰冰的可以被隨便玩弄的「橡皮泥」,而應抱有對待人一樣的感情來看待歷史,也就是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前言中所提到的「溫情的理解」的態度。所以,我覺得王童在《稻草人》中的敘述很有張力或快感。
如果我們可以發揮聯想的話,類似的情景似乎在國外的一些影片中可以找到知音。1987年,英國導演布爾曼拍攝了《希望與光榮》,採用兒童的視角看待二戰期間被德軍轟炸下的倫敦的情景,由於孩子沒有過多意識形態的影響,所以戰爭在他們眼裡可能會有許多好玩的事情發生,比如到廢墟里揀彈殼(當然沒有《稻草人》中的孩子用籮筐揀炸彈那麼誇張,也沒有阿發兄弟運送炸彈而大獲海魚那麼神奇),比如一個跳傘飛行員的降落引起孩子和居民的好奇等等,似乎電影的殘酷消解在無聲無息的日常生活中,沒有血液出現的戰爭同樣擁有了悲慘的力量(不知道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有沒有從這里獲得有利的借鑒)。1991年義大利導演加布里埃爾·薩爾瓦托雷導的《地中海》把幾個士兵放逐到偏僻的希臘小島上,沒有戰斗的士兵和當地人幸福相處,好像同樣也把殘酷的二戰賦予了許多荒誕和浪漫的故事。這種敘述上的策略,在某種程度上反抗了主流話語重述歷史的方式,給我們帶來了另一種充滿歡樂或日常溫情的戰爭想像,但決不是粉飾而是和正面反映一樣的理解。
回到文章的開頭,夢中戰爭的情景或許也可以看作感受戰爭的一種方式,戰爭或說歷史對於我們的感覺,可能更多地是一種感情或者它們給我們某種可親的想像和氛圍,而不是被理性和考證確定下來的實證的復現與干癟癟的實錄。對於歷史的記憶也不光光是通過嚴正的推理或者宏偉的國家敘述所勾畫出來的威嚴,而應該擁有自己個人的讀解甚至虛構在裡面,因為這樣的歷史才有鮮艷的活力。荒誕的歷史也許只是一種歷史的存在,而歷史的荒誕卻是我夢中依稀的記憶。
㈥ 一篇兒童電影觀後感
小孩不笨2》觀後感 今天受朋友邀請看了一場地地道道的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2》,沒想到,效果卻大大超出預期。 故事情節其實非常簡單,甚至有些俗套,無非是描寫兩個家庭父母與孩子之間從「因為忙而無溝通」,到「孩子的心靈逐步走向墮落」,再到「偶然事件架起溝通的橋梁」,最後終於找回「曾經茫然、失落的心靈」!但導演「賺人眼淚」的手法實在是天下一流,連我這等「鐵石心腸」的人居然也稀里嘩啦了好幾次,實在是佩服得緊! 鏡頭一:9歲的Tom在學校商店裡偷了阿姨的錢,想不到商店的監控錄像告訴了警察真相,當Tom的父母氣急敗壞的回家拿起藤鞭就要教訓Tom時,Tom哭著說出了真相:學校馬上有一個演出,他是主演,當所有其他的小朋友都可以邀請到自己的父母參加時,他的父母卻因為要賺錢,不僅不聽他的請求,而且一次次把自己的「邀請信」丟進了垃圾筒……偶然一次在飯桌上,他聽到有人邀請爸爸演講,一小時別人要付500元,他就賣掉自己所有心愛的卡片,卻仍然湊不夠錢,而演出時間已經越來越臨近了,他實在沒有其他的辦法……一家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悔恨的淚,高興的淚,愛的淚…… 鏡頭二:成才因為違反校規而被學校開除,當他加入「黑社會」之後,因搶劫而被毆打,正好被爸爸撞見,爸爸為營救兒子而從過街天橋的台階上摔下來,頭狠狠的撞在水泥柱上……當爸爸被推進急救室,雜貨店的胖阿姨告訴成才:「你知道你爸爸有多愛你嗎?為了找到一所學校收留你,只會寫ABC的他,把我替他寫的英文求救信抄寫了163份,並且用殘疾的腿跑遍了新加坡一百多所中學……他太愛你了,他實在不知道該怎樣愛你……」成才的爸爸在彌留之際,希望當面感謝終於肯「收留」成才的胖校長,成才去學校哭著求校長「騙」爸爸……當大家圍在病床前送成才爸爸時,爸爸對成才說:「我一輩子是在棍棒和仇恨中長大的,我不知道愛,更不懂得如何向你表達愛……」然後他攢足最後的力氣說出自己剛剛學來的「I love you」跟兒子作最後的告別…… 這個世界,當越來越的人會說兩種語言(甚至更多),卻越來越不會最基本的「愛」的表達;當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奢侈時,卻越來越沒有時間關注「愛」,表達「愛」……在走向「文明和繁榮」歷程中,我們的心靈漸漸枯萎。兄弟之間,姐妹之間,母子之間,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師生之間,同事之間,朋友之間,我們越來越無法真正走進彼此的心靈;在一切「正常、普通、世俗」的浸染中,我們的靈性慢慢變得冷漠、麻木,進而視一切「夢想、崇高和真誠」為「迷幻、虛假和偽裝」! 生命、愛、關懷、靈性……在哪一個黑夜滋養?在哪一個凌晨萌發?又在哪一個時刻開花?!
請採納。
㈦ 尋求《返老還童》的影評
《返老還童》,主演布拉德 皮特。講述1918年出生,生下來象怪物,小老頭的本傑明 巴頓的一生。他越活越年青,最後象嬰兒一樣死於心愛女人懷抱中。
雖然荒誕,但仍是一部挖掘人性的藝術片。本傑明是棄嬰,被黑人婦女收留,在養老院里長大。十六歲離家到拖船上打工。從小結識年青漂亮擅長跳舞的姑娘。他倆一生都在交織,有隔怨,有無間的相戀,有分離,有回歸。
本傑明被船長收留,在拖船上打雜。船長帶著他游歷人生,是一個吃喝嫖賭俱全的血性汗子。他自以為是藝術家,在自己皮膚上紋刻著得意的藝術作品,戰爭來臨,他的搜救船隻與敵人對恃,英勇無比,獻出生命。一個酗酒,貪戀女色,大嗓門,紋身的船長,愛國心也是那麼強烈分明。
本傑明又老又丑又窮,船長收留了他,低賤卑微的謀生。這樣的男人,也有生活,去愛,獲得愛的權利。他結識一位不夠漂亮,也不年青的白人女人,他愛上了她。她最終接受了本傑明,他們有過美好的交織,那個女人一生夢想穿游英吉利海峽。最終在六十多歲時候成功了。他們短暫相識,又分手。會跳舞的女人是本傑明一生的最愛,當她回首往事,她對自己的女兒說,並不怨恨本傑明的另一段情史,因為在那樣的艱苦歲月里,有一個女人給過他關愛,自己覺得欣慰。
有時候我在想,大多數亞洲女人的潛意識,是達不到這樣境界的。我們會對心愛的男人刨根問底,過往的情史窮追猛打。以為那才是表情愛的唯一方式。難道他們之間至死不都是忠貞的嗎?舞蹈女人對本傑明的愛,是崇高,不利已的。
舞蹈女人在年青的時候,也是瘋狂,輕浮,放盪。她追求刺激的生活體驗。但,年青人,誰不喜歡熱鬧,誰不會犯錯?但歲月會讓我們成長,變得堅強而有責任感。
本傑明與舞蹈女人,有最愛的時光,有了女兒。本傑明離開家庭。他逃避了父親的責任。他自己也曾經是棄嬰。他不願在女兒面前越長越小,越變越幼稚。他留下錢,自己遠遊了,後來又回到心愛女人身邊。女人帶著女兒嫁了一個鰥夫。
他越變越柔弱,失憶了,象嬰兒一般死在心愛女人懷中。
他的一生,見過各式人物。黑人曾對他說「你不要看那些胖子,瘦子,窮人,富人,黑人,白人,他們的一樣內心恐懼,他們都逃不過孤獨。」
是的,生命中,有些人是藝術家,有的人從小會跳舞,有的人會做鈕扣,有的人一生被雷擊中七次,有的人會彈鋼琴。他們的都將過完自己的一生。我們都有自己的特質,大多數人都是不明一文,不了了之。
我喜歡這部片子。
㈧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影評
那段最珍貴的年華
——淺析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愛情,是人世間永恆的主題。它如同一株含羞草,盛開在屬於我們最繁華的青春歲月,在不經意間凋零衰敗。當鏡頭中那一顆紅彤彤的蘋果出現在陽光下的書桌旁,當書桌上那課本隨著微風的輕撫而顯露出年少輕狂的塗鴉,當那件後背上布滿了密密麻麻地藍色鋼筆印記的校服靜靜地掛在衣架上,主角面對著鏡子繫上領帶穿上西裝,我們彷彿看到了不久後即將長大的自己。
我們不禁感嘆,原來青春是那麼短暫的。當年輕囂張的柯景騰第一次坐在品學兼優的班花沈佳宜前面時,他可能並不知道這一瞬的回眸竟牽絆了他一生。熟知該片導演九把刀的人應該知道,九把刀的本名就是「柯景騰」,該片是以他本人的親身經歷為基礎而創作。本片榮獲台灣電影金馬獎,主演人氣新秀柯震東也因此片一舉奪得最佳新人獎,這對於影迷與劇組工作人員來講都是一個意外驚喜。本片在上映前造勢宣傳 並不張揚,也沒有明星大腕助陣,照理說這樣的小製作是很難在眾多好萊塢大製作中殺出重圍的。但本片就是做到了,它的成功在於九把刀用自己的那段最珍貴的年華書寫了一個能夠引起兩岸80後與90後年輕人共鳴的凄美愛情故事。它的成功在於主演的每一句台詞,每一次心跳的感覺以及那逆光拍攝的小清新效果,更在於它所講述的是真實而接地氣的校園愛情。
我們都知道,最真摯的愛情就是你在中學時期愛上的那個人,因為在校園中你們還沒有被外界社會中的銅臭所侵染,你們眼中是最清新最純粹的彼此,沒有過多的利益紛爭,僅僅是純粹的想要與對方在一起。中學校園的愛情是一生中最為珍貴的,錯過就再也回不來了。就像在精誠中學中,那間充滿柔光的教室中,沈佳宜用藍色圓珠筆輕戳坐在前面憨憨入睡的柯景騰,她學習好完全可以不管學習吊車尾的萪藤,但她就是不肯放棄眼前這個個性乖張不羈的大男孩,她相信只要他肯努力是可以成績好的。或許從那時起,愛情就像那墨水點一般悄悄滴在了沈佳宜的心理。
愛情,是會讓兩個人改變的。在沒有與沈佳宜產生交集時,柯景騰僅僅是與班上其他男生一樣覺得沈佳宜是個個性古板只會讀書的漂亮女生,那時他對沈佳宜並不是真正的 喜歡,僅僅是好奇。對於沈佳宜來說,在沒有與柯景騰產生交集時,她的心可以說是被鎖上的,她是班裡的第一,她背負了太多太多來自老師學習的壓力。但自從她開始輔導柯景騰,她的性格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她慢慢地學會對別人敞開心扉,也漸漸融入了柯景騰的圈子。而柯景騰,也慢慢不再像從前那樣對未來迷茫不堪,整天無所事事了,他有了目標,他從沈佳宜身上看到了希望與責任。一個是品學兼優的乖乖女,一個是玩世不恭沒有目標的男生,他們原本是兩個不同世界性格迥異的人,卻在無意間擁有了許多共同的回憶,英語課她忘帶課本他不動聲色的將自己的遞給她自己卻被老師罰跳蹲起,下雨的夜晚他為了搏她一笑騎車飛奔到理發館理了個超帥的光頭 ,課間她用筆戳他他默契的將考卷遞給她...我們總會在看到這些細節中不知不覺的思緒飄回了記憶深處的某個地點,那裡同樣擺著課桌與課本,只不過已經塵封了。
人生中有太多的錯過與無可奈何,還記得曾看過的一句話:多年後你身邊站著的那個即將和你共度一生的人還是當初你所期望的的那個人么?本片的美恰恰體現在柯景騰與沈佳宜的結局並非像大多韓劇那樣美滿,現實中那樣的愛情是不真實的,在時間的流逝中,當初的愛情或許還在,但卻因為一個錯過再也無法說出來。或許只有那種不完美的遺憾才會讓人永遠珍惜,有時,愛放在心裡就好,並不一定要說出來。就像大學時代的柯景騰在電話的一頭仰望著夜空中的明月對電話那頭同樣仰望星空的沈佳宜說:你相信有平行時空嗎,我相信在另一個時空我們是在一起的。
影片的結尾更是以一種幽默的方式道出了柯景騰埋藏在心中 的愛,被柯景騰壓在身下強吻的新郎,一旁穿著婚紗的沈佳宜眼角濕潤地笑了。
我結婚了,而新郎卻不是你...
那是一種無奈中透著釋懷的笑,因為他們彼此都明白在內心深處的世界他們二人依然是那個學習不好的壞男孩,和那個學習好的乖乖女。
千言萬語都只化作一句:那我就繼續幼稚下去嘍!
我們還來不及感嘆青春的幼稚與甜蜜,卻發現已經在無意中弄丟了那段最美的年華。
㈨ 求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額~(賞析評論)
很早就想寫一篇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因為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國產電影,也是個人認為目前為止國內最好的青春片或愛情片。
把這部片子定位為青春片或者愛情片並非臆斷,姜文和王朔其實並不是在這個片子中講述文革,而是在講述文革期間的他們自己的青春和愛情,《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個片名本身就說明了問題――沒有誰會認為那個特定的年代真是一段陽光燦爛的時光,但是電影開頭就需要我們仰視的偉大領袖雕像也好像在用他的巨手指點我們:「……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因為對於這群孩子來說,沒有父母管教,沒有老師的約束,有的只是啤酒、老莫、香煙、武鬥和內參片的文革只是一段讓他們盡情闖禍的日子,這種無止境的自由在孩子們看來是最陽光燦爛的生活。與此相呼應的是,在電影的結尾,電影膠片的顏色由彩色變成了黑白的,也許姜文認為文革的那段日子應該是馬曉軍人生中最多姿多彩的時光,跟那段最肆意的生活相比,現在的他縱然開著卡迪拉克也已經失去了當年那燦爛的色彩。
既然是青春片,愛情當然是少不了的,撬鎖那段場景其實是暗示了馬曉軍在愛情剛剛開始萌芽時的好奇心理,所以他撬開的第一把鎖當然就應該是鎖著避孕套的抽屜,因為好奇的而引發的探索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直到遇見米蘭,確切的說應該是遇到了米蘭的照片。在那個經典的把玩望遠鏡的場景中,馬曉軍有了生命中對異性的第一個燦爛的發現,所以當時看到的米蘭照片居然是彩色的,然而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們應該記得那個時候是沒有彩色照片的,一直到80年代初彩色照片都還是剛剛出現的奢侈品,所以隨著對米蘭神秘感的逐漸消失,她的照片也在馬曉軍眼中失去了初見時的光彩,變成了原有的黑白色。在瘋狂迷戀米蘭的時候,馬曉軍也從同伴那裡聽說了米蘭的「事跡」,但是對米蘭的好感使他根本沒有去理會那些傳聞,然而米蘭與劉億苦關系的曖昧,游泳池裡面一幹人等為米蘭的爭風吃醋,使得他對米蘭所有美好印象的一次次被打破,最後將米蘭踢入游泳池的那一腳明白無誤的表示了此刻馬曉軍對她的不屑與厭惡。
與之對應的另一個情節是:米蘭第一次出場的時候,在馬曉軍的眼中她的步履如此輕盈,神秘不可測,高不可攀,可是在電影快結束時米蘭爬上游泳池展示身材的那個場景中,觀眾會留意到在馬曉軍視角中,米蘭爬上游泳池的動作是如此的笨拙,在彷彿是馬曉軍審視她的眼光的攝影角度里,觀眾也會和他一樣感覺她是如此肥胖,這跟第一次見到米蘭時她戴著墨鏡距人千里之外的記憶差距是如此之大,已往馬曉軍能夠近距離接近米蘭無非是她讓他給自己倒水洗頭或者用自行車載著她去農場,而在對曾經愛戀過的異性的所有神秘感消失殆盡後,馬曉軍終於擺脫壓抑了很久的感情沖進了米蘭家裡,扯斷了那根想早就渴望扯斷的束縛在米蘭腳踝上的鑰匙鏈,之後那個在國內影院公映版中刪去的米蘭半裸的鏡頭表現了馬小軍渴望發泄的青春沖動,也見證了他與那段懷著朦朧的愛情感覺在屋頂上穿行的青少年馬曉軍的決裂。
就像文革中的陽光在那個特定的時代如此燦爛以至於不真實一樣,片中唯一的雨中的場景在全片暖洋洋的色調中也顯得如此不真實,也許正因為不真實,所以馬曉軍不真實的幻想都在這個場景中成為了現實,在這場雨中場景里,馬曉軍出人意料地一改往日的小心翼翼,放聲大米蘭的名字,當米蘭問他「你怎麼了?」的時候,他在片中毫不猶豫地唯一一次當她的面的說出了那句一直縈繞在他心裡的話——「我喜歡你!」,而米蘭也如他所願,和他緊緊擁抱在一起,這是整個影片唯一一次令人欣慰的擁抱,然而卻那麼不真實,因為這場雨是一場在陽光最燦爛日子裡顯得如此不真實的雨………雨過天晴後米蘭依舊在和劉億苦打情罵俏的現實,證明了他的幻想真的只是一廂情願,生日宴會上那個和劉億苦對戰的場景也不過是馬小軍腦海中未遂的壯志!其實從來沒有過那麼溫情的雨,從來沒有過那麼燦爛的陽光,也從來沒有過那麼壯懷激烈的青春!
顧長衛的攝影技巧在在影片的結尾得到了最大的發揮――馬曉軍被踢下游泳池,他在水中的無助同時也象徵了他的被孤立,,這段非常意識流的鏡頭很好的表現出了那種窒息感,但是鏡頭中表露出來的些許沉淪與疏離好像又在表達他的一種玩味感,也許是在呼應影片結局志得意滿的馬曉軍開著名車細數兒時夥伴的落魄時的那種成就感吧!
最後提一句,馬曉軍憂傷地在屋頂上漫步時,以及在夕陽的橙色陽光中騎車帶著心愛的米蘭穿行在林間小道上時,所放的背景音樂是馬斯卡尼的歌劇《鄉村騎士》里的間奏曲,這首來自國外歌劇的古典音樂與中國文革時期的愛情配合的如此協調,以至於最早引用這首間奏曲的那部《憤怒的公牛》反而被我認為是不適合配用這首曲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