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沙漠影評
A. 你最願推薦給別人看的電影
猜火車
謎牆
黑暗中的舞者
黑板
伊萬的童年
西伯利亞的理發師
8英里
上帝之城
羅拉快跑
藍色大門
夢旅專人
薩馬利亞女屬孩
蝴蝶
天生殺人狂
這個殺手不太冷
菊次郎的夏天
亂
秋刀魚之味
維洛尼卡的雙重生活
陌路人
爸爸的朝聖之旅
紅色沙漠
美國往事
雕刻時光
鄉愁
孤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悲情城市
河流
B. 影評分析色調萬能句子
第六節、電影影像的色彩
色彩無疑是一種極富表現力的藝術語言。
繪畫中,梵谷認為色彩高於一切。
喬治·里埃埃說:「處理主題,應著眼於色調,而不是主題本身。」科學分析表明:
首先,不同的色彩會引起人們生理上不同的反應。弗艾雷在《論動覺》一書中講到了他的實驗結果。。他說:在色光照射下,人的肌肉的彈力可加大,血液的循環可加快,其增大的梯度是「以藍色為最小,依次按綠色、黃色、桔黃色、紅色的順序逐漸增大。」
其次,不同的色彩會給人們的心理及情緒帶來不同的反應。科學家的歸納是:
紅色:象徵著生命、血、朝氣蓬勃、愛情、暴力、革命……
黃色:象徵著陽光、歡樂、溫暖、享樂……
綠色:象徵著生長、生命、青春……
紫色:象徵著高貴、犧牲……
藍色:象徵著冷靜、平和、純潔、高雅、憂郁、浪漫……
當然,除了整個人類對色彩的共同的生理、心理的反應之外,不同的民族由於其文化傳統的不同,他們對色彩可能也會有他們獨到的反應。如中國人對黃色有一種他們特有的情感。
由於色彩的這些作用,1935年第一部彩色電影《名利場》的問世,無疑是電影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如果說,彩色電影之前的黑白電影是象勞遜所說的「攝影實際上是一個用光線進行繪畫的過程。」那麼,黑白電影之後的彩色電影准確地說應該是「它不僅是用光線,而且是用色彩進行繪畫的過程。」
彩色電影出現之後至今,色彩也象光一樣經歷了一個「不講究」──「講究」──「不講究」的過程。
一、色彩出現在電影中的幾種情況及作用
1、色調
色調:彩色電影畫面總的色彩組織和配置。它往往以一種顏色為主導,使畫面呈現出一定的色彩傾向。
色調出現在影片中的幾種情況:
①、整部影片:根據主題的需要,一種色調貫穿整部影片。
《鳥人》,寫浪漫,用藍色的冷色調貫穿全片。
《好男好女》,寫絕望,全片冷色調。
《黃土地》,寫對土地的愛,桔黃色的暖色調貫穿全片。
《金色的池塘》:寫黃昏之戀,黃色的暖色調貫穿全片。
②、一個段落:根據主題的需要,一種色調貫穿一個段落。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③、一個場景:根據主題的需要,一種色調貫穿一個場景。
《日瓦格醫生》:帕沙和拉拉在小屋的火邊,桔黃色的暖色調。全片則是冷色調。
④、一個鏡頭:根據主題的需要,一種色調貫穿一個鏡頭。
色調在電影中出現,通常是通過布光(彩色光)、膠片的特殊選擇,以及膠片的特殊洗印來達到的。
在電視劇的製作中,電視劇的色調處理除了採取用布彩色光方法之外,還可以用調整攝像機的白平衡來達到特定的色調效果。通常的辦法是:
A、用藍色的紙板在攝像機前調白,這樣實際拍攝出來的鏡頭的色調效果,就可呈現出暖色調的效果;
B、用桔黃色的紙板在攝像機前調白,這樣實際拍攝出來的鏡頭的色調效果,就可呈現出冷色調的效果;
(實際製作中,還經常用調白平衡來白天拍夜景的效果:
作法如下:
①、用桔紅色的紙板在攝像機的前面調白;
②、拍攝時,攝像機的光圈比平時正常時所用的光圈再縮小兩檔。)
色調在電影中的作用:
①、喧染環境,營造氛圍,表現人物的心境。
《日瓦格醫生》:帕沙和拉拉在一起。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男女主角在酒館中。
②、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題。
《鳥人》藍色冷色調表現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日瓦格醫生》、《悔悟》中偏藍的冷色調,體現了紅色俄國對人性的極大的壓抑。
《黃土地》中桔黃色的暖色調,則反應出了創作者對我們這塊土地的深厚的情感。
③、表現作者的詩意和浪漫、抒情的色彩。
《鳥人》:「鳥人」在海邊的藍光中「飛翔」。
④、形成影片特殊的風格和韻味。
《金色的池塘》:
《十字小溪》:
我認為,色調在一部影片中,最有利於表現的是作者的情緒、情感、和作者心中的詩意,並且有利於使影片形成一種獨到的、雋永的韻味和風格。
2、局部色相
局部色相:畫面中某一具體物體的顏色。如一朵紅花,一件女人的白裙等等。
局部色相在電影中的作用:
①、主題作用。
如果說色調的作用主要是表現作者的情緒、作者的詩意、並使影片形成一種獨到的韻味和風格的話,那麼,局部色相的作用,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主題方面。
《黃土地》:紅蓋頭、紅被、紅衣、紅對聯、紅標語……
《紅色沙漠》:紅牆、紅機器、紅木板、紅色的火焰,女人的綠衣……
《愛情的故事》:女主角詹妮開始她的帽子是玫瑰紅,她到男主角奧利弗的家的時候,四處都是大片的純紅色。後來,詹妮得了白血病,紅色也逐漸減弱,最後,只剩下病房中一簇紫紅色的花簇。
《鳥人》主人公藍色的服裝表現他的浪漫。同時,鳥人服裝的藍色也有變化。開始是藍色格子上衣,後來衣服是全部藍色。
《黑炮事件》:
該片的影評中大多評論的是影片中的黑白對比:
會議室中一切都是白的:白牆、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鍾面、白窗簾、白桌布、白玻璃杯子、白開水、白色的椅子套等等。只有人的頭發和掛鍾的刻度和指針是黑色的。
其實,《黑炮事件》是一部政治電影。影片中製作者的真正用意是貫穿全片的紅色:紅色本身在中國就是一個頗為復雜的顏色。首先它在中國是革命的顏色、中國**party的顏色(紅旗、紅色政權、紅色江山),而紅色本身的色彩指向則是鮮血、危機、危險、和暴力,故十字路口有紅燈,公路上紅色的路標表示著「停止」。
《黑炮事件》就是聰明地利用了紅色的這種復雜性。主人公趙書信的身邊,總是伴隨著紅色,而且出現得比較自然,不易被人覺察。
郵電局:高男人的紅背心,女人的紅傘,警車的紅燈、紅轎車、紅裙子、紅路標、紅機器、「阿里巴巴」的紅光……party委辦公室的紅色桌布。結尾的紅太陽的特寫。
《羅拉快跑》:
影片的製作者為了強調羅拉,贊美羅拉,為了把他衷愛的主人公羅拉從影片眾多的人物中突出出來,影片紅色的運用已經達到了極致。
②、劇作作用。
局部色相是電影敘事的主體和核心。
《藍色的女人》:
電影《藍色的女人》中,局部色相是電影敘事的主體和核心。或者說,電影《藍色的女人》就是一個局部色相的作業
3、黑白片、彩色片交替出現
讓同學講好的黑白片、彩色片交替出現的例子。
黑白片、彩色片在電影中交替出現的作用:
①、表現人物的心境:
《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
《戀人曲》:
《伊豆舞女》:
②、表現作品的主題: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三種:黑白、彩色、桔紅。用「黑白」來批判戰爭;用「彩色」來贊美和平;用桔紅色來表現一種非現實的、浪漫的幻覺和想像。
《戀人曲》:
《伊豆舞女》:
③、劇作結構的處理:
《開羅的紫玫瑰》:
黑白:電影……(銀幕上的、理想化的、藝術的)
彩色:現實……(生活中的、非藝術的)
《舞會小提琴》:
黑白:導演拍這部影片的過程;
彩色:所拍的電影。
《蜘蛛女之吻》:
A:黑白:瓦羅丁的幻覺(抽象的、象徵性的──最高層次)
B:桔紅色調籠罩的:莫利納編的電影(浪漫的、藝術的、經過人為加工的)
C:彩色:現實。
《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一部彩色電影。作為影片結束的「尾聲段落」,卻是以黑白片的形式出現的。與整部影片的耀人眼目、五彩繽紛的彩色相比較,黑白片的簡單的黑白二色的出現,使人不禁為之一震。
首先,簡單的黑白二色,是影片製作者對過去了的、五彩繽紛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的贊美和懷念。
其次,黑白二色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的色彩構成。我們生活在一個彩色的世界中。所以,這里的黑白二色是影片製作者對生活的升華和提煉。或者說,這里的黑白片,使影片中的最後段落,脫離了影片的敘事層面,達到了象徵、哲理層面的高度。
《羅拉快跑》:
《羅拉快跑》是一部讓人激動,讓人震撼,讓人感傷的愛情電影,宿命電影、紅色電影。
主人公是一個女孩,主人公也是紅色。
紅色運用到極致。
影片中突出使用了三種色彩:紅色,黑色,白色。
黑白色是暗淡的顏色,是世俗的顏色,是男人的顏色。
紅色是刺目的顏色,是愛情的顏色,是浪漫的顏色,是羅拉的顏色。
羅拉的頭發。羅拉家的紅色電話。羅拉奔跑時街道背景的色彩。
各種色彩中,紅色是最刺激人的視覺器官的顏色。同時,紅色是鮮血的顏色,紅色代表著情感和愛情。影片中紅色的運用,首先體現在主人公羅拉身上。
影片的製作者為了強調羅拉,贊美羅拉,為了把他衷愛的主人公羅拉從影片眾多的人物中突出出來,影片紅色的運用已經達到了極致。
影片的製作者顯然覺得,紅色的服裝、紅色的道具已經不足以表現、謳歌羅拉。所以,他們將羅拉最醒目、最突出的部位——羅拉的頭發染成了紅色。
於是,紅色頭發的羅拉,為了愛情,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在紛亂的街道上,在一片黃頭發、白頭發、黑頭發中奔跑。
羅拉的紅發猶如一名奧林匹克運動員手中高擎的紅色火把。火把中燃燒的是羅拉熾烈的愛情。
C. 《紅色沙漠》的專家影評
可以說,《紅色沙漠》是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探索方向的一個轉折。在它之前,導演已經參與了21部電影的拍攝,有了相當的經驗,並於1960年前後拍攝出「現代愛情三部曲」《奇遇》、《夜》與《蝕》,探討了「愛情的困難——說得准確些,是愛和被愛的困難」[1]而這部1964年的作品就好像是前面幾部成功之作的一個小結。之後,安東尼奧尼開始感到義大利社會的束縛,其探索目標開始轉向國外。十年間,他的足跡遍布全球,從倫敦(《放大》1967)到加利福尼亞(《扎布里斯基角》1970),從中國(《中國》1972)到非洲和西班牙(《職業:記者》1975)正是通過在不同文化領域中的探索,他表現出對隱喻手法的偏好,但這些影片大都得不到眾人的認同。從情感上,我更容易接受安東尼奧尼60年代的這幾部關於愛、痛苦、虛無、無益與脆弱等生存狀態的影片,《紅色沙漠》就是其代表。
影片講述了一個精神似乎異常的女人朱莉亞娜,在現代工業社會環境污染與人情冷漠的世界中掙扎、逃離與回歸(最後導演或許暗示我們她回歸了)。她的生活除了被一些巨大冰冷的帶有隱喻性的工廠輪船機器所包圍,還有她的丈夫、兒子、丈夫的朋友(她後來的情人)科拉多以及一些其他的朋友,他們組成了一個對朱莉亞娜來說難以理解的關系的網路。但是,在這張網中,朱莉亞娜並非網上的某個結,她游離於網的空隙中,她不屬於這種實際的關系又與這種關系有著復雜而矛盾的牽連。她無法滿足又無法逃脫,精神處於極度敏感與脆弱的邊緣,那就是別人眼中的瘋癲。
埃米爾·馬爾說:「瘋癲就是已經到場的死亡。」[2]在這部關於探討現代工業社會對人的異化的影片中,我更想探討的是這部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朱莉亞娜的情感世界以及她是如何一步步墜入「死亡」深淵的。一種感同身受的女性經驗的親和力指引著我的目光。
被給予的不滿足
福柯說,有一種瘋癲是由於愛得過度而失望,「別無出路,只有訴諸瘋癲」。[3] 朱莉亞娜就是這樣一個女人,她的愛與她所愛的世界充滿著悲哀的矛盾。她愛她的家,但是找不到平靜與關懷;她愛她的丈夫,得到的卻總是敷衍;她愛她的孩子,可孩子卻能輕易地捉弄戲耍她的情感……「只要有一個對象,瘋狂的愛就是愛而不是瘋癲,而一旦徒有此愛,瘋狂的愛便會在譫妄的空隙中追逐自身。」[4]她的愛在冷漠的現實中找不到對應物,朱莉亞娜就是這樣陷入迷惑與困頓的。
影片通過朱莉亞娜的丈夫烏戈的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模糊的背景,那就是朱莉亞娜曾經出過車禍,受到過驚嚇。但是,朱莉亞娜在和烏戈的朋友科拉多的對話中,曾經描述過她在住院期間遇到的一個女孩的體會(影片的後面,她承認那個女孩就是她自己)。她說:「她想到一切……醫生告訴她,你要學會去愛,愛某個人或某樣東西,你的丈夫、兒子、工作,甚至一條狗……」但是,愛的結局是什麼呢? 「整層樓好像在動,像要倒下來,有被淹的感覺,沒人幫她,她丈夫也不幫她。」 朱莉亞娜的世界是孤獨的,不滿足的。她的這種不滿足並非一般意義上的,而是「被給予的不滿足」。影片中,她有家有丈夫有孩子,還有一個看似能與她溝通的情人,但這些都是虛無而不可把握的。當她真的需要時,所有的手都會抽回去,沒有人能受得了她,也只有她在和生活較真兒。我們都已經習慣去忽略一些東西,丈夫(妻子)的敷衍與忽視、孩子的不體諒和不尊重、愛情的虛偽性……我們對這些人或事表現出不在乎的姿態以保護自己脆弱的內心,認真地質疑與反思只會使生活出現不和諧的音符。朱莉亞娜不是這樣的,她被給予了一切形式,卻得不到真正的愛與關懷。她的內在是無法滿足的。
關於斥力
朱莉亞娜與她身邊的男性是有斥力的,它主要表現為語言和身體上的斥力。
語言可以幫助我們洞穿一切隱藏在語言之下的人們的真實思想與情感。比如科拉多在得知朱莉亞娜要開商店時特地開車去找她,但見面時卻說自己只是剛巧經過。但他又馬上感到了不自然,於是他說(請注意,這時的語言很有意思):「不,我不想開始就說謊」「開始什麼?」朱莉亞娜很直接地問。顯然,科拉多被問住了。「開始」意味隱藏著一種目的,而朱莉亞娜此時比任何女人都冷靜而不給對方留有餘地。所以有些人認為他們一見鍾情的看法是不可信的,那隻是科拉多一廂情願而已,因為他被對朱莉亞娜的好感與好奇沖昏了頭腦,才會讓朱莉亞娜抓住漏洞。之後,他還是自以為是地想走進朱莉亞娜的世界,想同她交流。但是,他們的語言通常表現為自說自話或是科拉多的一種明顯的拉攏。他想博得朱莉亞娜的芳心,所以在得到之前,他可以耐心的傾聽和附和。以下是他們之間的另一段對話:
朱:「永遠不會平靜。不會。」
科:「我時常懷疑工作是為了什麼?」
朱:「我的眼睛濕了。我用眼睛看什麼,用來看什麼?」
科:「你不知道要看什麼,我不知道如何生活。我們一樣。」
朱莉亞娜在影片中時常被許多不尋常的噪音包圍著,工廠的機器聲,輪船的汽笛,家中孩子的玩具,以及一些莫名其妙卻暗示了她的精神開始出現緊張與異常的像耳鳴一般的聲音……所有這些都暗合了朱莉亞娜混亂復雜的心緒與異化的主題。所以她說,永遠不會平靜。但是科拉多卻提及現實的工作,兩人考慮的事情完全不同。接著,科拉多把朱莉亞娜的「眼睛看什麼」的問題類比於他的現實「如何生活」的問題,並且自以為合理地說,「我們一樣」。這是一種明顯地拉攏,以表明自己與朱莉亞娜是一樣的,是親近的。然而可惜的是,他完全不了解朱莉亞娜的痛苦,即便她已經將自己的痛苦與害怕最後都告訴了他,他也不能理解,他只是傾聽並且或許正在思考該怎樣才能最終地得到這個女人(肉體)。所以,當朱莉亞娜趴在世界地圖前問這個世界究竟有沒有好地方的時候,科拉多卻貼在她的身後,把手漸漸地摸上了她裸露的脖子。他在實在無法應答朱莉亞娜的問題時,只能說,「我們都受過折磨,多少而已,我們需要幫助」這樣籠統的應和是另一種敷衍。在肉體的滿足未實現前,他還能忍耐和敷衍。但是當他強行佔有了迷茫中的朱莉亞娜後(非常無恥),他便露出了本相:「朱莉亞娜,你想干什麼?太荒唐!」他口氣生硬並且理直氣壯地呵斥著。可憐的朱莉亞娜站在那面她想塗成藍色(或許象徵著壓抑、冷漠與孤獨)的牆壁前,似乎沒有聽見科拉多的話,其實那個人在她的心中從來就沒有很重要過,重要的是她的丈夫和孩子,他們給她的失望才真正讓她難過。於是,她平靜地對科拉多說:「我完成了一切,去改變現實。我似乎成功了,我已經努力了。有些現實是可怕的,但沒人告訴我。你也幫不了我。」科拉多聽後氣憤地離開了,這段戀情隨著肉體佔有的完成,在男性心中終於可以圓滿地畫一個結。但是,他最大的失敗是,這個女人從來就沒有被他的意志征服過,這個女人的痛苦與深刻,只會使他在鏡頭前更加的膚淺而可笑。
表現在身體上的斥力,成為視覺上的一種極為不和諧。比如當丈夫烏戈在抱朱莉亞娜的時候,朱莉亞娜的身體是冷淡而略帶拒斥的。表現最為明顯的是和科拉多在賓館中的情景。當朱莉亞娜顫抖地跪在床邊說著「我害怕。街道、工廠、顏色,怕人們和一切」時,科拉多立刻趁勢抱住她。或許他以為擁抱與性愛就可以解決一個女人內心的恐懼與焦慮,給她需要的安全。可是導演展現給我們的並不是那個女人的滿足,而是加倍的恐懼。朱莉亞娜被科拉多抱著、壓著、吻著,但她的姿勢卻因為緊張和痛苦而扭曲,手臂外拐,手指屈張,像是沙漠中的仙人掌,十分恐怖。她以為那個男人是愛她的,需要她的,但是她錯了,她又一次被傷害了。
情感的沙漠
朱莉亞娜在排斥的同時,精神上仍然展現著極強的傾向性:渴望被理解,渴望被愛與需要。在影片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到這一點。
小木屋一段最精彩,朱莉亞娜和她的丈夫以及男男女女幾個朋友一起在小木屋中逗笑調情。他的丈夫伏在一個女人的身旁,把手放在那女人雪白的大腿上,撫摸。朱莉亞娜吃了碗中的蛋,在小屋中投入地跳著艷舞,隨後,她兩次對她的丈夫說:「我想做愛」,「你知道嗎?我真的想做愛」。朱莉亞娜的眼中第一次有了異樣的光彩。可他的丈夫沒有反應,那是一種權利,性的權利。朱莉亞娜感到失落,似乎小木屋也漸漸冷了,越來越冷。女人們的表現最明顯,她們冷(或許不只是身體上的),但她們的男人卻無法解除她們的痛苦,於是,女人們便開始嘗試燒火取暖。這是一種更為實際的方式,或許做愛可以帶來溫暖,但並不能獨立地自主地得到滿足。後來,他們把小屋的紅色木板拆下來,把椅子砸爛,都當作柴禾熱熱鬧鬧地燒了,電影也終於不再沉悶,有了大面積的笑聲和歡呼聲,所有的人似乎都醉了。而那鮮紅色(或許象徵一種原始的熱情與渴望)的木板,就像人們的愛情一樣,在功利而直接的取暖過程中,化為灰燼。
影片中,朱莉亞娜的兒子也與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朱莉亞娜到旅館找科拉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為她的兒子假裝生病站不起來,對母親冷淡而漠然。朱莉亞娜一進門,科拉多就問:「你兒子呢?」 朱莉亞娜站在門口失魂落魄地說:「他很好。他不需要我,我需要他。」多麼可憐的母親。所有令她不安的東西都是孩子認為有趣的,所有託付給孩子和丈夫的愛都只能在虛無的空中的漂浮,他們是另一個世界的熟悉的人又或者是同一個世界的陌生人。
朱莉亞娜從理性的丈夫逃到不能體諒愛護她的孩子身邊,又從孩子逃到自以為愛她的科拉多的身邊,從科拉多的寓所,她再一次驚慌逃離。這一次,她無路可走了,她在黑暗中失去了光明與方向。她走到一艘輪船前,對著一個陌生的船員(也就是對著觀眾),說出了作為一個女性內心真正的失落——
「我決定不了。我不是一個單身女人,但我總是感到孤獨。
不,不關我丈夫的事。我是指我的身體感到孤獨。
我一直很痛苦,但是……我要忘記它們。
我必須想到發生的這一切,就是我的生活。」
鏡頭中的朱莉亞娜在一片深藍色的背景映襯下,瘦弱而無助。在情感的荒漠中,她如同行將枯死的小樹。而影片的結尾似乎又在暗示她的「回歸」,這體現在她和孩子的對話上。孩子指著煙囪問:「為什麼煙是黃色的?」 朱莉亞娜說:「因為有毒。」孩子又說:「飛過的小鳥都死了。」答:「但是現在小鳥知道了,它們不會再飛過去了。走吧。」 朱莉亞娜領著孩子走開了,她又穿上了或許象徵重生的綠色外套。但是,她真的可以像鳥兒那樣解決自己的問題嗎?她可以在知道「有毒」之後逃離嗎?她是成功地逃離了還是無奈地被湮沒了?顯然,導演在影片的結尾給了我們一個開放的收筆。或許,影片沒有結尾會更好,因為,在現實中,我們確實不會總能為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出口。對於女性,更是如此。女性的生存,是一種脅迫,一種擠壓,一種將女性的血肉之軀變為釘死的蝴蝶的文明暴行。
我們哪也逃不掉,我們只能忍受。要麼,把它忘掉,要麼,就在紅色沙漠中走向瘋狂。
希望能幫到你
D. 100~我要為一本影評的書寫序,誰有沒有主意
首先,你認為這個序的受眾對象是誰。是你們班的這些同學,還是所謂的老師?如果出版,是讀者?大學生?還是家庭?還是演藝圈的記者?
其次,要看你們的電影內容了!都不知道什麼電影,怎麼告訴你怎麼寫!
最後,要看你們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出名,還是為了紀念這無法安放的青春,還是為了加學分。
搞定受眾對象!你就寫成功一半了!
E.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成就榮譽
戛納:奇遇(1960)、蝕(1962)、放大(1967·金棕櫚)、過客(1975)、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1982)
威尼斯:失敗者(1953)、女朋友(1955)、紅色沙漠(1964·金獅)
柏林:夜(1961·金熊) 1961年,以《情事》入圍英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1962年,以《蝕》入圍戛納影展金棕櫚獎
1967年,以《春光乍現》入圍最佳導演與最佳劇本獎
1968年,以《春光乍現》入圍英國奧斯卡最佳英國影片獎
1975年,以《過客》入圍戛納影展金棕櫚獎
1982年,以《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入圍戛納影展金棕櫚獎 1955年,以《女朋友》獲得威尼斯影展銀獅獎
1960年,以《情事》獲得戛納影展評審團大獎
1961年,以《夜》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與影評人費比西獎(FIPRESCI Prize)
1962年,以《蝕》獲得戛納影展評審團大獎
1967年,以《春光乍現》獲得戛納影展金棕櫚獎
1964年,以《紅色沙漠》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1976年,以《過客》獲得丹麥波迪電影獎(Bodil Awards)最佳歐洲電影獎
1982年,以《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獲得戛納影展35年度獎
1983年,獲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
1993年,獲歐洲電影獎終身成就獎
1995年,以《雲上的日子》獲得威尼斯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FIPRESCI Prize)
1995年,獲美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