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尋槍影評副題

尋槍影評副題

發布時間: 2021-02-25 11:54:54

1. 《尋槍》影評

影片開始時天氣預報,廣播的聲音為背景,忽然冒出一個氣勢洶洶的女人,用方言大罵。至少對我是個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隨後是平常家中清晨應有的景象,但是卻因為對兒子的態度分歧而有吵鬧,相信這樣場景總會有很親切的感覺,因為生活中隨時可能遇到。正在心中獨自享受那一份熟悉時,一陣混亂開始了。終於引出影片的主題――尋槍。槍不見了!孩子平靜的表情,妻子疑惑卻並不上心的態度和主人公的焦躁驚慌形成鮮明的對比。接著是一陣快速鏡頭推動,然而但檢查孩子書包時,彈球的下滑去是慢速的,與背景中女人的指責,孩子的哭訴形成反差,其實表現的是結果沒有達到預期,主人公內心的失落。同時背景聲音顯得遙遠,亦真亦幻,以體現主人公恍惚神志不清的特點。隨後的一組鏡頭我很喜歡。青石板路,碎磚舊牆,道路,以及兩旁建築,原本平靜的物體,因為人的晃動而開始搖擺不定,蒙太奇快速的切換,各色景色的轉換切換,配之以快節奏的鼓點背景音樂。觀眾不由自主會跟隨電影的進度而緊張。馬山抖鑰匙的鏡頭,穿插著鏡頭跟著他拿鑰匙對准鑰匙孔,孔的終點的保險箱中有一絲光亮,那是希望,音樂戛然而止,所有人的心都停在了那一刻。然而,希望破滅了,終於破滅了。此外覺得片子中對比的地方很多,此處又有一處,雖不知為何如此安排,但也能感到故意的對比。躲在門後的女同事,疑惑,平靜,不解,冷漠的態度,主人公擔心,害怕,急躁,焦慮得現狀,不能不說是個對比。此時回想來時那短短的巷子彷彿走不到頭,巷子已不再是巷子,是迷宮,是走不出的迷宮。走出派出所,四面八方的聲音更讓人心中一顫,加之彷徨,幾近絕望,但是註定在懸崖邊上會有轉機,線索出現了。昨天參加了婚禮,有可能是遺失的地點。

還是忽然轉換的對比,新婚時小兩口祝酒的表情和早晨忽然不速之客來訪時驚愕無辜的表情以及最後幫不上忙的焦急痛哭。事情貌似又進入絕境了,轉機也又來了――花名冊。這也是隨後主人公不信任所有人,懷疑所有人的開始,近乎瘋狂,近乎瘋癲,近乎瘋狂的元兇。那一個一個名字,像是一把把刀,人們一個個的表情,正耶,邪耶,虛耶,實耶,扣人心弦,引發觀眾自己的猜測。不禁想起偷斧子的故事,所有人都有嫌疑。緊接著一個個人的找,一個個人的問。其中每個人似乎都是那麼的接近我們平時生活中周圍的人,但是每個人的回答又是那麼無厘頭。隨後出現了第一個嫌疑人,結巴劉。簡單幾個字的交流,沒有看出任何破綻,我不解的是為什麼忽然鏡頭由平視一下轉換成俯瞰,隨後又回到一如既往地角度。此後印象深刻的就算是老樹精了。鏡頭的轉換,帶回到曾經硝煙戰火的年代。倒補一筆,交待了更多的信息,跟評書中的書中暗表有異曲同工之妙,放在此處並不覺有突兀之感,也不會有不解的疑惑,更增添幾分喜劇色彩。一句「槍丟了」讓我誤以為是位高人,但是導演總是讓人感到反差,此後說的所有話差不多都是廢話,一句「真的槍丟了?」多了兩個字,意義完全不同我覺得最好的是電影中的對白,努力營造一種輕松幽默的風格,但是只是表面現象,當笑過後,再細細品味竟覺得笑不出了,沉甸甸的。老樹精的廢話往往都是真理,煞有介事的陳軍,懦弱膽小卻偏要違法亂紀的周曉剛,身藏不露的結巴劉,少年老成的兒子,多疑脆弱而又潑辣的妻子。每個人的語言都有特點,不雷同,但是都符合人物身份。,對於方言的應用恰到好處,基本可以理解,又有很多隻有方言才能表達的笑料。

2. 幫我找下尋槍的影評,要從拍攝手法,什麼蒙太奇手法之類的切入,還有什麼商業價值啊,什麼方面闡述

電影《尋槍》看過之後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總覺得它的生活氣息非常濃厚,但是描寫生活之餘,又加入了許多藝術因素,比如抖動的鏡頭,人物的心理描寫等很多的地方,都極具藝術性。一個很簡單的尋槍情節,通過作者的熒屏化,把它演繹的極具戲劇性。

《尋槍》以一個安靜整潔地勢陡峭的貴州小鎮為敘事背景,極具有原始性,影片對那種原始的民族風景的描寫,彷彿把觀眾帶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邊城」而正是因為這種環境,讓我們有一種似真非真的感覺,真實的是那種生活的真實,非真的是馬山對丟槍後對事態考慮的嚴重性以及他的精神狀態,完全就是喪心病狂,人物的對話都用的是貴州方言,這不僅增添了影片的戲劇性和幽默性,也使影片更具有生活氣息。

「槍」這個意象,也是具有典型性的,槍是國家的禁物,一般人是不能攜帶槍支的,而且這里的槍也是具有象徵意義的——責任、道義、權力等等,因此馬山在丟了槍之後,就象丟了靈魂一樣,對什麼都不幹興趣了,李小萌的挑逗,以及獎金的利誘,他都無動於衷,滿腦子是槍,也難怪他那麼激動,剛開始還在懶懶地看兒子寫的「下流」作文,而且沒有生氣意思,但是一摸槍袋,發現槍不在了,頓時來了一次180度轉彎,一切都變了,很快的在家裡胡亂的翻了一通,沒有之後,思想一下子轉到了警局的保險櫃,而且重復的出現,那種喧囂聲,腳步聲,以及保險櫃中的有槍的影像很快的現過,節奏感雜亂,給人一種煩雜的感覺。但是一下子就慢了下來,彷彿槍已經石沉大海,接下來了故事便是——尋槍。電影把這一過程處理的十分到位,把人丟了東西後的那種急燥的心理刻畫的十分真切,通過熒屏讓觀眾看的到。影片的畫面切換的特別快,蒙太奇的運用,把本來很慢的節奏加快了,以至於使人看了沒勁。在影片中又有許多互相借鑒的地方,《尋槍》中有些鏡頭處理很像《羅拉快跑》,如馬山頭腦中顯現是誰偷了槍的影像的時候,老樹精,妹妹,劉結巴,周小剛,李小萌等人的聲音在他的腦中顯過,與羅拉頭腦中顯現誰有錢的時候就十分相似,結局人物死亡後的處理還讓人想起日本導演薩布的《盜信情緣》。同時它又吸收了很多好萊塢電影的元素,影像的處理,情節的設置,都讓人有看好萊塢的那種感覺,比如,在馬山追小偷的那一段,就融入了好萊塢的常用的追匪戲,只是好萊塢用的是汽車,而《尋槍》用的是單車,更具特色,沒有破壞,沒有槍擊,卻把人物的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又加入了一些方言對話,似乎更具情趣,讓人回味無窮。

3. 求幾篇影評

尋槍是陸川執導的電影。是一部懸疑題材的電影。而我對他的電影手法比較感興趣。

比如說一種超現實的方式。像馬山在詢問朋友的時候,在兩個人之間出現的紅桌,又比如馬山丟槍之後想像保險櫃里的槍的鏡頭。還有就是李小萌軟軟的叫喊聲,和最後馬山死後爬起來的大笑。這些手法都是非常的超現實,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陸川要用這種手法呢?

還有就是陸川的對白非常的幽默,加上貴州的方言說出來就更具喜劇色彩。為什麼要在一部懸疑片當中加入這種喜劇元素呢?難道是創作的無意識嗎?還是一種諷刺?因為雖然幽默但是他們從來都沒有笑過。就像是一種誇張。在警槍丟失,人人自危的時候,說笑就是一種誇張。那為什麼要這樣誇張呢?

所以我想這是在表現人。超現實的手法是來表現馬山的精神狀態,他非常的神經質。當時的馬山已經擔心的滿腦的幻象。他甚至已經不相信自己,比如他會問他的老婆他是不是有段時間沒在床上。為什麼他精神會如此的緊張?是因為他是一個負責任的警察嗎?不完全是,因為他在尋槍的過程中早就被煩亂的關系把目的都給丟了。他不知到是為自己還是為了身上的責任。他只是為了槍,只有找到槍,他才會開懷大笑。而導演的對白就像一個一個冷笑話。但是這些幽默在忙忙碌碌,不苟言笑的馬山看來都是一絲一絲的線索。從此可以知道馬山內心的負擔非常的重,幾乎是壓得透不過氣來。

陸川就一直在表現一個人,一個普通警察的心裡狀態,和身上的負擔。這種負擔是他自己,是警官的責任和社會的壓力的混合體。而這種壓力往往讓人迷失,而迷失似乎又是每個人不可避免的一個過程。這就是作為社會的一員的人在社會的影響下的行為無意識。也就是說社會吞噬了個體。而個體在尋回自我的時候的一種心理的掙扎。所以我覺得陸川是為了表現一個身負社會責任的個人迷失的,和尋回自我的故事。

優美絕倫的戰爭巨片,奧斯卡史上令人矚目的奇跡
經典史詩式的巨著,歷史宮廷片的巔峰之作

極具時代張力,蘊涵著無可比擬的神聖與深沉的神秘力量

奧斯卡歷史上一個突破性的記錄

20世紀50年代,好萊塢整整盛行了10年的古裝史詩巨片,大製作、大規模、大場面,製片商們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商業意圖一覽無余。1959年的電影《賓虛》稱得上是這股巨片熱潮中的巔峰之作,它同時也宣告了這個巨片時代的結束。

從無聲片時代起,《賓虛——基督的故事》這部小說就曾先後數次被搬上銀幕。而由米高梅公司出資拍攝、由威廉·惠勒執導的這部《賓虛》,場面壯麗,氣勢雄偉,其出色的對白、多彩的異國情調和赫斯頓的粗線條的出演相得益彰,被看成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在第32屆奧斯卡頒獎禮上,影片共獲得11項大獎,首創奧斯卡獎歷史上的最高紀錄。

由於獲獎,《賓虛》的身價猛增,世界其他許多國家紛紛要求放映。美國製片人協會等組織也貼出了「影片之好,前所未有」的廣告海報,幾百家在「倒閉危機」中苟延殘喘的影院因此有了生機。

《賓虛》空前的放映收入不僅成為米高梅影片公司的驕傲,也使陷入財政困境的公司起死回生,同時它的成功也促使米高梅公司調整了他們的經營理念,他們想方設法在更廣泛的領域中擴大成果。例如在宣傳中,他們還大力抬高在《賓虛》中大顯神通的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查爾頓·赫斯頓和最佳男配角獎獲得者休·格里菲斯的身價。

上一世紀四五十年代,正是電視這一大眾消費品日益崛起的時期,由於電視的沖擊,好萊塢電影曾幾度顯得不甚景氣。1959年美國各公司拍攝的影片只有160部,後來,正是由於《賓虛》的出現才再一次喚起了成千上萬觀眾的注意力,使電影界重新活躍起來。

「生命不是別的,它只是一種存在,一種靜態,一種似有似無的具像。而拿生命來載乘什麼,詮釋什麼,這才賦予了生命新的意義。」看過金琛執導的電影《菊花茶》之後,一縷淡淡的生命之香始終還在心中留有餘味,但這餘味絕不是生命中浮華於世的淺薄,也不是人與人之間經歷過爾虞我詐後的滄桑,更不是隨遇而安一切隨緣後的碌碌平庸,它是在經過無數艱難險阻後始終存在於人間的一種真情,一種對生命的珍視和熱愛。

影片《菊花茶》是導演金琛繼獲國內外七項大獎的處女作《網路時代的愛情》後的又一力作,盡管兩片的風格之迥異對一個不足30歲的導演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但金琛還是又一次戰勝了自己,同時也俘獲了觀眾的心。

《菊花茶》敘述的是一名曾經歷感情挫折而冰封自己的鐵路工人馬建新與一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青年女教師李衛華從相識到相知,從相知到相戀繼而結為夫妻的真實感人的故事。影片在西部冬季的嚴寒和人心的溫暖相交融的背景下再次探討了生與死、愛與性的深層含義,在更深層次上詮釋了生命的可貴。

影片主人公---27歲的李衛華是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女青年,但她清純、美麗,她與常人一樣對生活充滿渴望。她一次次從死亡線上被人救起,而她對生命的渴望,一次次讓觀眾心痛和惋惜,這也正是影片中扣人心弦的命運主線。馬建新,一個憨憨傻傻,卻有著男性特有的溫柔和執著的鐵路工人,在一次次與女主角心靈的撞擊和他無私的奉獻中讓人體味到人間的溫暖,更升華了觀眾對一個小人物的敬佩之情。如果說李衛華是影片的一個核心人物的話,那麼馬建新則是讓整部影片出彩的人物,他的言談舉止,他的所作做為都帶有一定的幽默成分,為一部本來是探討生死重大課題的影片增添了一種新的情趣,活躍了影片的氣氛。

影片在結構和節奏的安排上獨具匠心。片頭,用男女主人公新婚之夜卻老老實實、客客氣氣地各自就寢的情節形成懸念,採用了倒敘和插敘的手法。女主人公李衛華愛好「節氣」,影片以天文學來解釋各農歷節氣並配以水墨動畫來將故事分段,突出環境和人物命運的各個進行時態中的狀態,與人物的命運和發展緊緊相連,更通過「節氣」這一古老的文化將全片的藝術氣息提升。同時影片的音樂和冷暖相融的攝像風格也更體現了影片的獨到和新意。分別代表著男女主人公的鋼琴和弦樂以及青藏高原上的嚴寒與人物內心尋求溫暖的對比給了觀眾極其強烈的聽覺和視覺沖擊,但這種對比並不顯得唐突。

《菊花茶》一如其名,清新雋永。請您靜待於影院「品茶」時刻的到來

曳的燈光,跳動的音符,欲說還休的情緒,構成了花樣年華的畫面
<花樣年華>帶給王家衛諸多榮譽,揚威當年戛納電影節,開啟了一個王氏作品新的高潮
仍是與杜可風張叔平的合作,經過前幾部的磨合更駕輕就熟,儼然一個整體
曾有人批評王的作品由於沒有劇本限制,因此過多的發揮使劇情略顯零碎
<花樣年華>避免了這個缺陷,出場人物不多,主要人物就是周慕雲和蘇麗珍
張曼玉演繹的蘇麗珍帶有別樣風情,總是一襲華美的旗袍,合著音樂節拍不緊不慢的走著
說句題外話,同樣這種形象,<長恨歌>的鄭秀文看了讓人很寒,做好每一行都不是容易的
看似漫不經心,蘇麗珍卻把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條,其中有一個細節
那時的辦公室小姐不多,能進這一行的必定跟現在的"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不相上下
工作和家庭兩不誤,領導器重,家裡也沒什麼耽擱,只是丈夫同樣忙於工作
一個人的時候,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雲吞面,熱氣繚繞,驅散心頭的寂寞
行走中,遇到了周慕雲,梁朝偉不顯老,現在還跟幾年前一個樣子,只是多了成熟的滄桑
60年代的香港,帶了幾分舊上海灘的迷醉,摻雜了各種色彩,灰暗是主色調
背景音樂也是帶有這種特色的藍調旋律,幾分柔和幾分渲染,休止符給人遐想空間
配合人物出場時響起的華爾茲樂聲,不僅視覺上是享受,也聆聽了一場音樂盛宴
讓我狠狠想你,讓我笑你無情,連一場慾望都捨不得迴避
梁朝偉很適合這種形象,油光鋥亮的頭發,筆挺的西裝,還一定要有領帶
眼神有點玩世不恭,卻能洞穿一切,男人就該這樣才好
一次次告誡自己,不能像他們那樣,把持住的慾望澆碎心中的夢幻
他問,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跟我走嗎
她答,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帶我走嗎
可惜,他們卻聽不到彼此的回答,這場花樣年華里,有刺激,有美麗
有不能忘卻的回憶,故事籠罩在曖昧的氛圍中,卻沒有任何出軌的鏡頭
最後,在那個陌生的國度,周慕雲訴說著他的心事,卻沒人與之和
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了,沒有任何傷害,成人對待感情的態度總有保留
只要有一丁點年少時的輕狂,結局也許就會改變,一起浪跡天涯
無奈周遭環境,要在相同的交際圈躲避閑言碎語,隔離就在這時產生
離開2046的房間,回歸生活軌跡,沿著命定的路走下去,只是沒有了勇氣
走過這么場花樣年華,有回味,有淺淺的傷感,彷彿空氣中迷漫著曖昧
想著傾盡一切去彌補,卻牢不出命運的牢,只能困在原地,撫摩甜蜜刻下的傷口
回答者:Danny_SP - 經理 四級 7-2 01:37

4. 《尋槍》影評

將電影攝影機的鏡頭,當做電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觀看(攝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動的情景,即為主觀鏡頭。主觀鏡頭是代表劇中人物視線的拍攝角度,攝像角度就是觀眾的視點,如果有意從劇中人物的視線角度拍攝,意味著讓觀眾從劇中人物的視線看發生的事情。和客觀角度相比,主觀角度著重表現主體人物的視覺心理,往往出現不尋常的視覺印象。
在這里主觀鏡頭就成了一雙可以隨處「旅行」的眼睛,用以代替劇中人物的主觀視野和感受,在此主要看看這雙「眼睛」是如何刻畫人物心理(眼鏡會說話)和製造懸念氛圍(眼鏡會騙人)的!


主觀鏡頭的運用讓觀眾身臨其境地參與到劇中人的活動場景,感同身受的獲取電影人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從而設身處地的為其著想,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劇情發展。

主觀鏡頭對人物情緒和心理的刻畫

《尋槍》這部電影運用了大量的主觀鏡頭,大多是男主角馬山的主觀視角和感受。自「尋槍」行動展開伊始,馬山的意識世界就變得疑神疑鬼、似是而非。換作馬山的主觀鏡頭語言,則表現為影像和聲音的誇張其辭、如夢似幻——
影像上:畫面的濃烈渲染,鏡頭的搖曳不定,景別的似近而遠;
聲音上:人物話語 分貝量的增強,音響效果重錘猛擊,音樂伴奏或緊或緩。
藉此過分渲染,從而傳達出人物情緒,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形象。
有一組鏡頭是說馬山在夜晚開著摩托追蹤一輛車,尋找槍丟失的蹤跡和線索。此時是由馬山開摩托的一個客觀鏡頭(全景)轉換作馬山的主觀視角鏡頭(近景):(馬山)看見路及路邊的景物(樹、牛、牆屋)都在飄移,晃動不定、朦朧不清,似乎在跟馬山玩捉迷藏。這個鏡頭出神地傳達出馬山由於失槍開始「懷疑」身邊一切事物的主觀情緒,「懷疑」視角此時形象地再現了只能存在於人腦的抽象意識,把人物心理刻畫得栩栩如生。
接下來幾分鍾的劇情直接都用馬山的主觀鏡頭繼續講述:他開著摩托,視角模糊、景別不清,在行駛的路上也只給出前照燈打出的一圈微弱的光亮。通過鏡頭對准路面向前推進,漸入一幕幕過去24小時內出現在馬山身邊的人物:妻與子向他揮手告別說明馬山離家已漸行漸遠、新婚夫婦默然凝視的眼神反映親屬也和他有所疏遠。馬山對人「不信任」此時已嚴重影響到他與周圍人正常的交際生活關系,而這一切的導火線僅僅是「丟槍」。
馬山恨不得「槍」馬上就能出現眼前。車繼續前行,不遠處閃現一個拿槍人的背景,這個背景隨著馬山摩托的顛簸一直在晃動,看得出此時給的還是馬山的主觀鏡頭(馬山本人始終沒有出現)。這個鏡頭讓觀眾感同身受地感受到「我(馬山)」要找到槍否則人命關天(用警察局長說的話就是「槍裡面還有三顆子彈就是三條人命,如果遇到職業殺手一槍兩個就是六條人命!」)的焦慮急切。
以上三組鏡頭配的均為緩慢極具迷幻色彩的音樂,聲畫結合展現主人翁的「懷疑」心理。這幾組主觀鏡頭也說明,馬山自己已經認識到由於「尋槍」導致他與人的隔閡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了。是否繼續找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避免以上諸多「問題」,又怎樣撫慰猜測多疑的情緒以及精神上的創傷?「樹欲靜而風不止」啊!
國內慣例,大凡人到中年仍舊活得憋屈的男人必有隱疾。《瘋狂的石頭》中的包世宏和《雞犬不寧》中的馬三便是明證!《尋槍》中最明顯的反應在這種精神創傷對夫妻二人正常性生活的影響,以及由此帶出的一系列感情問題。對於馬山,早醒、失眠、多疑、焦慮,等一系列精神壓力的帶出,與其惶惶不安的活著,還不如痛快的死去。我想在片尾馬山靈魂出竅狂笑著跑開,應該算是一種精神境界如釋重負的終極解脫!

主觀鏡頭對劇情懸念氛圍的營造

馬山的意識世界發生變化,再通過導演運用主觀鏡頭的有力呈現,讓觀眾在觀看任何一組新鏡頭、分析任何一個新劇情時,都會戴上一種猜疑的視角去審度:眼前發生的事情是真是假?因為劇中人的主觀視角分為「代表人物視線的真實世界鏡頭」和「明顯表示出主角主觀情感與情緒的意識世界鏡頭(具有制假功能)」,導演們往往把兩種鏡頭混淆運用,模糊真實世界和意識世界的界限,從而讓觀眾對劇情難辨真假。如此一來,觀眾變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還是帶著迷惑觀看下去,這不僅使劇情更像懸念偵探片,「一切皆有可能!」也一再吊足觀眾胃口,不至於失去觀影興趣!可以說,主觀鏡頭運用越多,觀眾越是滲入到劇中人的感官世界,越有被蒙蔽的感覺,也就越有掙脫蔽障、挖掘謎底的慾望。
我想導演正是把握了主觀鏡頭能夠製造懸念色彩這一重要因素,貫穿於「尋槍」整個過程,吸引觀眾去推理、猜測最後的真相,才使得《尋槍》故事變得如此扣人心弦、緊張有趣。


隨著「槍」的線索一步步明了,馬山的情緒也一步步穩定,鏡頭的運用也漸趨平和:遠山、靜松、鄉間小路、小橋流水,一切的一切都給人予明朗開闊、水落石出的感覺。馬山主觀視野中「迷幻紊亂」的鏡頭也少了,甚至連主觀鏡頭也運用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客觀陳述。懸念減少,觀眾可以不再被馬山的意識左右,慢慢站以旁人的角度去分析發現最後的事實,變被動為主動。
而此時馬山和鎮上人的關系也漸趨平和,和妻與子的隔閡更是換來了前所未有的融洽:馬山把真相坦誠相告後,妻子理解了他的所作所為,兒子馬冬也招來《福爾摩斯探案錄》助父一臂之力。冰釋前嫌,馬山精神壓力減少了,更知道家人在自己心目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當他最後一次離開家,站在家門向屋內張望時,主觀鏡頭再次出現,它以馬山的視角環掃空盪盪的屋子,然而畫外音卻出現了妻子「馬山,你到哪裡去?」的關懷以及兒子「出來以後再也不準打我,永遠不準!」的和談的聲音。主觀鏡頭語言再次把人物心理表現的淋漓盡致!
影片末尾,馬山被槍擊中後,「他」回到兒子念書的學校,朗朗讀書聲中,鏡頭以穿過牆洞的窺視視角,看到妻子教書和兒子讀書的身影,在他腦海中依舊念念不忘……繼而鏡頭從教室走廊拉回,淡出,馬山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後一次人間回望,而這一次,是以「上帝的視角」!

5. 急!請幫分析一下這論文的主題是什麼.

The Missing Gun——影視作品分析論文

【影片概況】

1、片名/英文片名:尋槍/The Missing Gun

2、編 劇:陸川 Chuan Lu

3、導 演:陸川 Chuan Lu

4、出 品:華誼兄弟太合影視公司/2002年/120分鍾/彩色

5、獲獎情況:

2001年度 《尋槍》劇本獲台灣2001年度優良劇本大獎

2002年2月 陸川受邀以嘉賓身份出席柏林電影節

2002年4月 第九屆大學生電影節,《尋槍》作為第一部參賽影片放映

陸川導演《尋槍》獲得最佳導演處女作獎

2002年5月 《尋槍》受邀參展第55屆戛納電影節

2002年度 參賽威尼斯電影節「逆流而上」(Up Stream)單元

2002年12月 《尋槍》入選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世界劇場」單元

2002年度 新周刊中國年度新銳榜 年度最佳電影

2002年度 衛視周刊年度全球十大電影,年度最佳導演

2002年度 上海影評人協會 年度十大國產片

2003年4月 第三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尋槍》獲內地最佳處女作獎、內

地最佳影片獎;姜文因為此片,獲內地最佳男演員獎

2003年6月 《尋槍》入圍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世界全景電影」單元

2003年11月 《尋槍》獲全國法制題材電影電視節(劇)目「金劍獎」電影

二等獎

【故事梗概】

故事講述了邊陲小鎮上的一名普通警察馬山在參加完妹妹婚禮酒宴的第二天發現槍丟了,由於裡面的三顆子彈隨時可以讓人斃命,他開始走遍小鎮的每個角落,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抱以懷疑態度。昔日戀人李小萌的出現及槍殺使案情錯綜復雜,更使馬山入獄。牢里馬山冷靜思考、茅塞頓開,出獄後順藤摸瓜,案情逐漸明朗,然而不讓更多的悲劇發生似乎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讓最後兩顆子彈射入自己的身體。

【正文】

平淡的生活,因突如其來的事件被打破,我們努力的彌補,只能被生活引向迷離的未來,你拚命的想找回失去的東西,但最後只是走向更歪的岔路。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心中的槍都丟掉了,有的人去找,有的人沒有去找,而馬山去找了。

冬日一個午後,陽光透過玻璃照在身上,昏昏欲睡。於是順應心意,打開了電腦里放置多時的《尋槍》,寫結課論文時遲早要看的,擇日不如撞日。接下來的120分鍾里,這部不知被多少人稱作最具影響力的華語電影之一,或者去掉之一,不斷地在向我展示它的新題材、新視角、新結構、新理念,前所未有的「新」,這決不僅僅是就製作發行來說,而應該是從影像、人物到敘事等各個角度對影片的總體印象。

一、尋槍之敘事結構

《尋槍》是標準的程式化線性結構,起於馬山發覺丟槍、承於昔日情人槍殺而自己入獄、轉於出獄後線索的逐漸明朗、合於真相大白和自己解脫之死。影片集合了懸疑片、驚悚片、警匪片、故事片、心理恐怖片等諸多表現元素,略帶驚險的情節懸念和極富詼諧色彩的貴州方言對白讓影片的內容和形式產生出一種巨大的情緒張力,觀眾一邊笑著,一邊等待意外,甚至願意接受驚悚。在影片的敘述中最顯著的特點是導演巧妙地運用轉換敘事聚焦的敘事技巧,焦點由馬山,轉向妻子韓曉雲,兒子馬東,直至全鎮的許多人。都是以不同角度,對比著剖析每一個人物的心態。進入《尋槍》的世界裡,發現進入的不僅是故事的情節,更多的是走入各個人物不同的心理層面中去,隨著他們的思路,伴著人物在神經線上跳舞,既我們所說的身臨其境。這一種意志的無意識重合,是導演巧妙嫻熟地轉換敘事聚焦的緣故。同時在敘事時間上,大量運用時間倒錯,預敘插敘等,一方面給看似平淡無奇的線性敘事結構增加了可觀賞性,一方面使故事迷霧重重,焦慮、焦灼、多疑的基調和氛圍充斥著整個作品,給接受群體帶來美的價值體驗,使情節更具吸引力。想起王家衛曾經在某檔談話節目中這樣說,「一個好的導演要有這兩樣本領,一個是愛吃,一個是會講故事。」

二、尋槍之主題

關於判斷。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需要我們作出判斷。理性生活中的判斷必需以正確的知識和合理的邏輯為基礎,這樣的基礎必須是人們普遍接受的,得到實踐檢驗的知識和道理。生活的知識和純理性的知識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是它容易受到其他因素比如情感的干擾。正確的判斷會前方的路越來越清楚,錯誤的選擇會讓所有事情一籌莫展,必要時還會搭上你的姓名。我們很清楚,對於一個醉酒的人,那段失卻的回憶只能用在各人的說辭來填補。換句話說,那是別人告訴你的回憶。根據那張婚禮的名單,馬山找尋著那可能線索,拼湊著失卻的回憶。他喝醉了,周曉剛的車,老樹精開的,中間卻夾了一個名單之外的李小萌。一切撲朔迷離,所有人都可以懷疑。此時馬山的判斷也出了或大或小的偏差,昔日情人死了,與妻子的誤會愈加大了,所有的所有,包括那把下落不明的手槍。

關於愛情。這是影片中一個比較明朗的主題,分為初戀和家庭。李小萌是否是馬山的初戀情人,我們無從得知。但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出馬山對李小萌發自內心的感情,「你不喜歡她時,她要你喜歡她,你喜歡她了,她又跟別人走了」,我想這幾句台詞會讓有過相同經歷的人看到此處場景時或是淡然一笑、或是內心一痛,曾經的他(她)又是那麼鮮活的浮現了出來。對於初戀,我們永遠有種無法釋懷的情愫,和一種最為簡單的回憶。而馬山與他的妻子,他們偶爾的小打小鬧,偶爾的卿卿我我,是我感動之所在。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家庭,普通的出身、普通的家業、普通的生活,而這也絕對是一個幸福洋溢的家庭,父親是人民警察,母親是小學教師,兒子是母親班上的學生,一家三口過著和諧的日子。當看到妻子勞累於家務時,丈夫會說一句「我曉得,我可能不是個好丈夫,不是個好父親……」;當誤會在兩人之間產生時,丈夫會說一句「不管你相不相信,我沒做過對不起你的事」;當馬山意識到自己凶多吉少,來到妻子所在學校準備訣別時,丈夫會說一句「這個給我兒子,還有這個,這個給我太太,嗯,出差。」看到這里時,只有心痛。簡單的言語,寥寥的表情,我讀出了馬山對愛情的堅守以及身為人夫、人父那種強烈的責任感和寬廣的胸懷。

關於尋找。影片的自始至終,我們都隨著馬山一起發瘋的尋槍。尋到最後,我發覺現實生活中的我有時亦如馬三一樣,一覺起來突然發現「槍」丟了。就像李安說過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斷臂山一樣,其實每個人都有一把「槍」,「槍」的丟失即人的一種精神缺失。「槍」在這里實際上是象徵著人們冥冥中丟失的、寄託了理想的精神信念,丟槍—尋槍只是一個形式,影片並不在乎「槍」在哪裡,而是關注馬山,作為一個警察丟槍後精神失重、偏頗,到執著、冷靜直到最後對生死、親情、尊嚴、道義的取捨過程,尋槍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人尋找生命支柱和意義的過程。此時的人即在尋找,尋找是一種使人蒼老,也使人成熟的過程。尋「槍」的過程是如此的彷徨,因為你壓根不知道「槍」丟在哪,到哪裡找,有時你甚至不知道「槍」是何物,就像你突然發覺一點也不了解自己一樣。尋「槍」的過程中你能發現生活中的裂痕,亦如馬三和妻子兒子之間的那種矛盾。

三、尋槍之音樂

片中的音樂和整部片子一樣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影視配樂流程化的今天,年輕而有激情的「非翎」樂隊重新帶給我們真實貼切,細膩認真的感動,難能可貴。

整個影片是從馬山的主觀視角出發的,所以音樂也是受馬山的心理感受推動的,在馬山心理的不同階段,音樂有著各自的特點。有最初發現丟槍的混亂節奏,還有當丟槍事件暴露後趨於平緩、細膩但依舊存在緊張感的音樂,最到最後馬山解脫後流暢輕快的音樂。

影片另一大特點就是很有特色的音樂音響,冷不防冒出的一兩句尖銳的笛聲。這個聲音很特別,它雖然是樂器發出的樂音,但沒有旋律和節奏,很難把它歸入音樂的范圍,從效果上說倒更接近於音響的作用。它多出現在馬山丟槍之初,那時他時時處處處於高度的緊張中,一點點情況都會給他的纖細的神經造成巨大的刺激。

四、尋槍之蒙太奇

這里重在闡述《尋槍》中多處運用的叫板蒙太奇。這種結構方法在故事影片中能承上啟下,上下呼應,而且節奏明快,如同京劇中的叫板。這就是思維視覺化,體現了《尋槍》以視覺邏輯為原則的一大特色。導演用閃回、凝滯、跳躍取代了傳統線性連續性前進的時空結構,出現了大幅的時空跨度,比如談到婚禮,就出現了婚宴上很多人來拉已經酒醉的馬山;說到老樹精,就出現一組閃回鏡頭交代馬山與老樹精關系,硝煙彌漫的戰場空間也體現了對《阿甘正傳》的戲仿;再轉到現實時空時,馬山已經在老樹精的修車鋪與他對話了,但也僅僅一句話的時間,畫面又回到閃回時空,戰場上老樹精救了馬山一命。從陳軍飯店的院子到老樹精的修車鋪,從槍林彈雨的戰場到現實時空,創作者用了非常簡潔的鏡頭和剪接,把人物之間的關系交代得不蔓不枝、干凈利落,體現了導演相當深厚的畫面敘事功力。

五、尋槍之後現代性

提到後現代性,不得不涉及到後現代主義這一紛繁復雜、包羅萬象的概念。之所以眾說紛紜、難以界定,其主要原因在於這一概念並不是按照傳統的歷史分期法而產生的一個外延比較確定的歷時的概念,而是基於對現代社會的變幻不定的本質的把握而提出的其本身就包含著矛盾與沖突的概念。即解構後重新拼貼,反對中心性、整體性、體系性,不求深刻,盡量平面化,背叛了現代主義對超越性、永恆性、深度性的追求,使自己在支離破碎的語義玩弄中得到暫時性的空洞能指。後現代電影,即在逝去的時光中尋找快感,與陳舊的影響中整合新意,成為電影在後現代文化語境中不可或缺的創作源泉。

因此《尋槍》這部電影,之所以受到業界外人士一致性好評,與其簡潔明快的敘事風格、清新明朗的鏡頭語言以及多片種特點的融合固然是分不開的,但尤其是自始至終地對後現代性元素的關注,更使得本片展現出其獨特魅力,給人以耳目一新的「驚艷」感。

這體現在《尋槍》中是一些人物對白的內容經常沒有實際意義,但說話的方式卻很有講究,如陳軍和老樹精爭相出謀劃策,馬鵑對馬山抱歉的哭訴,公安局長對馬山嚴厲的批評,馬山遵循局長的推理向陳軍解釋丟槍的危險,以及小偷被捕後與馬山的對話等等,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自以為是、振振有辭,卻言不及義。對白既有音樂性又不乏幽默感,從而開掘出「廢話」的藝術魅力。這種「廢話連篇」的精巧設計,割裂了言語的所指而使其成為空洞的能指。

六、尋槍之姜文

之所以姜文會出現在這里,是因為他在這部影片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看著《尋槍》,我常常會不由自主想到多年前的那部《有話好好說》,同樣的認死理,同樣的倔脾氣。一邊是趙小帥張羅著老謀子在樓下大喊「安紅我想你」,一邊是馬山挨家挨戶詢問一切與之有關的人,誓不罷休。這部戲與其說是陸川導演,不如說是姜文篡位。整片的風格,渾然的姜式味道。晃動的鏡頭、諷刺意味的對白、馬山那副表情,這一切跟竟然跟《鬼子來了》相去不遠。姜文是一個善於表達和釋放自己的想法的人,他會影響或者說控制導演,所以,在《尋槍》里,我們可能找不到陸川,我們只能找到姜文一個人。

【參考資料】

【1】 http://ke..com/view/245885.htm#5

【2】 陸川《我們的電影形態》,《尋槍》2002年現代出版社

【3】 李顯傑《電影修辭學:鏡像與話語》2005年文化藝術出版社

【4】 典泰《電影知道答案》2006年 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5】 http://ke..com/view/245885.htm#5

【6】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61241/

【7】 http://www.douban.com/review/1124129/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6. 給先鋒的一封信600字左右+求《南京,南京》觀後感

寫給先鋒的一封信

小先鋒林浩:

你好!首先,允許我自我介紹一下,我叫趙梓舒,今年11歲,是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縣沱江鎮二小一名六年級的學生。

自「5.12」大地震發生後,我就一直深深牽掛、惦記著你和你的小夥伴們。我每天與電視形影不離,密切關注你們的最新情況。當我看著你們的樓房一次次地倒塌,看著你們的書本一次次地被埋沒,看著你們的親人一次次地遠去,看著你們一次次悲痛欲絕地哭……我的心就一陣陣撕心裂肺地痛;當我看見屏幕上的死亡數字不斷攀升,我感到恐懼和不安:到底什麼時候,這一連串數字才會靜止不動;到底什麼時候,你們的世界才不被哭泣、悲傷所籠罩……就在這時,一個天使般的化身,你——林浩,出現在我早已模糊的視線中:在廢墟里,你表現出與年齡毫不相稱的鎮定,帶領同學們高唱《大中國》;堅強的你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自救,終於從廢墟下爬出來;勇敢的你冒著生命危險,先後兩次鑽入廢墟下,救出兩名同學。

直到現在,我仍清清楚楚地記得,當記者問你為什麼要去救同學時,你用稚嫩的聲音堅定地答道:「因為我是班長!」「因為我是班長!」多麼淳樸的話語,感動著我,感動著每一個中國人。因為你展現的是沉著冷靜、智勇雙全的本色,是臨危不懼、奮勇救人的崇高精神,是團結友愛、樂觀向上的良好風貌。

小林浩,你是最棒的!你用堅強的毅力打敗了得逞一時的死神,用感人的事跡樹立了中國少年的學習榜樣,用智慧和奮勇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你,是我的心中的大英雄!

小林浩,你近來身體還好嗎?要多加註意哦。腦袋上的禿點長頭發沒有?教室房屋都建好了嗎?學習成績怎樣?要加油哦……不由自主地問了你這么多問題,因為我太想立刻了解你的情況了。我嘛,一切都好。我的愛好是打羽毛球和英語,理想是當律師和作家,你呢?

小林浩,冬天到了,我從電視上得知:最近全國許多地區都普降大雪。不知道你們那兒天氣冷嗎?下雪沒有?小林浩,你不用擔心,這個冬天雖然冷,但是,我們會用我們的心溫暖你們的心,讓你和所有災區小朋友那冰冷孤寂的心融化在我們的一片溫情里……這個冬天,我們會和你們一起度過!寒冷的冬天很快就會過去,溫暖的春天就在我們的面前。

小林浩,如今,災難已過去,歷史將翻開嶄新的一頁,讓我們共同努力,把過去的傷和痛化作新的動力和希望,抬起頭,追趕燦爛的朝陽,追尋金色的理想吧!

祝:

身體健康!學習進步!

4月22日晚20:20,天津金逸國際影城。

嶄新的拷貝,將銳利清晰的黑白畫面投射的巨大的屏幕上,「南京南京」開始了!
南京南京和我所看過任何一部的中國電影都不同,很國際化,多角度的斯坦尼康攝影、多線條的敘事脈絡有條不紊的交織在一起,從攝影的角度來看,絕對的是視覺盛宴。令人驚奇的是開始一段的巷戰拍的高度逼真,將你置於戰場中間,把你壓的透不過氣來,敵我雙方的戰術動作、特別是劉燁的射擊、投彈、跳躍簡直就是戰術動作教科書,看來陸川請來的國防大學戰役戰術專家真得起了作用!影片的音效,出膛的爆音、子彈的呼嘯、彈殼的落地、槍械的機械撞擊磨擦聲、爆破的震撼都感覺比好萊塢戰爭片還戰爭,牛X!
影片果然如陸川所言,沒有著墨於苦難的哭訴,而是再現了中國人在危難之中的人性光輝,劉燁的殊死抵抗、視死如歸;高園園的忍辱負重、大義凜然;范偉的私心雜念、幡然悔悟;小江的特立獨行、生死救贖都無不展現了中國人的人文情懷。
特別值得一提的兩個日本主演,是我見過最出彩的鬼子、木番龍演繹的伊田,兇殘的暴虐是日本軍人的典型代表,巷戰時的狡猾描寫了他是一個標準的日本軍人,屠殺中的無情准確地再現了日本鬼子的非人類行為,但是槍決唐先生後,他的些許疑惑也說明了他是人不是動物,這准確的證實了陸川所言,南京大屠殺中的日軍都是正常人。
中泉英雄的角川,絕對是日軍中的異類,他誤殺中國人後的懊悔,對日本慰安婦彬彬有禮,對中國慰安婦不忍施暴,對高園園的救人之舉高抬貴手、對高原願不願受辱,請求一死滿足其願,最後,得知心上情人死去,滿懷憂郁自殺而亡。我想這可能是他是日本軍人中有教育較高並受過教會教育,還可能信奉天主教有關,從影片一開始的描述,這個人物的存在、所為、歸宿是站的住腳的。從戲份來看,角川是貫穿整部影片的為一角色,他應該是男一號,說實話,中泉英雄表演得很棒!
再說小江,一如我們期望的那樣,表現的出色,最後離別的鏡頭。雖然看過很多影評家的評論是影片最震撼人心靈的畫面,但是在超寬屏幕上看到那張熟悉的臉龐帶著自豪、留戀、傷感的淚水甩頭而去的時候還是讓人唏噓不已!
影片結束了,黑白分明的演職員表在緩慢、沉重的音樂中滿滿的滾動著,幾乎所有的觀眾都呆坐在座位上,我這才感覺到,在影片放映時好像一點沒有感覺到觀眾的聲音,離場的時候,我問身後一對依偎的情侶:感覺怎麼樣?那個女孩子回答我:怎一個沉重了得!
是啊,真的感覺心頭沉甸甸的,影片拍得很棒!從技術層面來說幾乎是無可挑剔,從表演方面來說更是如此,連群眾演員都極為到位!但是讓人無法開心,這也說明了影片的出色,它制約住了我們的情感!
這部片子要是不能在嘎納獲獎,不是文化理念不同就是評委瞎了眼!至於奧斯卡還是省省吧,我從來就認為奧斯卡是美國文化侵略全世界的根據地,不參加也罷。
陸川用「尋槍」宣告了他的存在、用「可可西里」揚名立腕,而「南京南京」將確立他是中國電影大師的地位!
對於陸川,我希望的是,作為一名曾經的軍人和當代最有才華,最具歷史責任感的導演,下一部是不是考慮拍「上甘嶺」?將中國軍隊一戰揚名天下,15軍一戰令天下膽寒的故事好好拍拍,再現秦基偉、王近山等開國將軍、15軍45師將士的風采,要知道,一支中國志願軍的二線部隊,將聯合國軍三個主力師死死纏住在上甘嶺,並最後奪取了戰役勝利,中國軍隊、中國人從此令世人另眼看待,這個故事,只可交陸川去再現!
最後,向陸川導演致敬,向江一燕的勇敢出演致意!謝謝你們!

7. 求一篇《尋槍》的影評,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結合。五百字左右!謝

作為一部偉大的超現實主義小說,《西遊記》中形象鮮明的唐僧師徒四人自然讓人印象深刻,但如果少了女性的輔助作用,作品定會遜色不少。不管是女菩薩、女妖怪還是普通的女人,她們都以極富人性化的特徵在作者筆下熠熠生輝。
根據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學說,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精神結構中最古老的生命核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沖動和生命力,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察覺。「本我像一隻沸騰的大鍋,裡面充滿著能量和精力,沒有組織、沒有統一意志、沒有思維邏輯、更沒有道德標准。」自我,其德文原意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沖動得以滿足,一方面,它要趨利避害,學會改造環境,防止外部世界消滅自我的威脅;另一方面,它又要控制本能,根據具體條件決定是否滿足本能的願望,防止內部世界的過高要求,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超我,
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
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
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
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在《西遊記》中,女神、女人和女妖分別代表著「超我」「自我」和「本我」,構成了小說具有人格化特徵的女性形象系列。

8. 上海影評人獎的歷屆之最

歷屆上海影評人獎獲獎之最 獲獎最多的導演 謝飛 1996年第6屆《黑駿馬》最佳導演獎 2001年第10屆《益西卓瑪》最佳導演獎 馮小寧 1997年第7屆《紅河谷》最佳導演獎 1999年第9屆《黃河絕戀》最佳導演獎 馮小剛2008年第17屆《集結號》最佳導演獎2013年第22屆《一九四二》最佳導演獎獲獎最多的男演員 姜文 2003年第12屆《尋槍》最佳男演員 2011年第20屆《關雲長》最佳男演員 陳坤 2006年第15屆《理發師》最佳男演員 2012年第21屆《錢學森》最佳男演員 獲獎最多的女演員趙薇2010年第19屆《錦衣衛》最佳女演員獎2013年第22屆《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導演新人獎鞏俐2001年第10屆《漂亮媽媽》最佳女演員獎2014年第23屆《歸來》最佳女演員獎

9. 請問電影尋槍關於色彩的影評怎麼寫

虛實結合,通過色彩的強弱來推動事件的發展與節奏。

10. 南京南京的影評

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我想這種感覺跟現在猶太人回望二戰集中營毒氣室的感覺還不一樣,除了悲憤,更多的是屈辱,畢竟這是一國之都,沒有經過像樣的抵抗就輕言放棄,任自己的子民變成魔鬼刀俎下的魚肉,對於一個政府來說,是不可原諒的。
《南京!南京!》從一開篇就真實地讓我體會到了那個裸露在狼群的末日危城裡彌漫著的恐懼和絕望,被炮彈蹂躪的千年古城牆,棄守的軍隊踩踏著同胞的屍體潰敗,這種恐懼和絕望自始至終地攫取著我,從放棄抵抗到尋求庇護到任人宰割,我看到的是一個不設防的城市面對豺狼的正面全裸。那轟然倒地的中山像與後來日軍佔領南京儀式上的祭祀舞蹈形成鋒利的對比,失去了民主民生民權信仰恩澤的南京,在她裸露的軀體上只有一群野獸在蛇行,這個場面帶給人強烈的視聽震撼,前面劇情中有幾次日軍練習跳舞的情節,到這里才知道那並非閑筆,所有的摧毀都是預謀和准備好的,而且,可能一直到今天,他們一直在准備。
(如果拋開政治因素和民族情緒,跳舞這場戲真的很精彩,觀賞性極高,那兩個日本鼓手太牛NB了!)
《南京!南京!》很大膽的一點是,陸川沒有按慣例用一條貫穿的個人命運情節線來組織全片,而且用的是一個參戰的日本兵角川的視角來審視和判斷所發生的一切。我徒勞地等待著男女主角命運的交集,但劉燁扮演的演員表上的男一號,中國軍官陸劍雄在影片三分之一處就死了,而這時高圓圓和范偉所扮演人物的故事還沒有真正展開,所以這部影片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男女主角,這里的主角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座淪陷的城市。這樣做的結果是影片的紀實色彩大大增強,但卻部分剝奪了觀眾的觀影快感,因為這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情節高潮,節奏缺乏變化,兩個小時郁結在觀眾心中的壓抑和絕望沒有得到有效的釋放,以至於到後來因感官疲憊而產生了一絲麻木,從而削弱了影片本應具有的感染力。不過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據說現在的故事格局是經過幾番修改最後形成的,如果能接受這種敘事模式,雖然看下來有點累,但也很過癮。
而影片中有幾處人為設置的敗筆不得不說,一個是在中國被俘軍隊在接受屠殺時爆發出的口號,這一點我在任何史料中都沒看到過有這樣的記載,這應該是導演借人物之口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情緒了,但在這里讓人一下子就跳出影片的情境了,讓我覺得很別扭。還有就是影片的結尾,出現了劇中出現人物的生卒年,我們都知道這些劇中人是虛構的,就算是有原型也不是原名了,而這樣的羅列太莫名其妙了,也許只為了最後出現的那行字:「小豆子,一直到現在還活著。」這個小豆子是最後被角川釋放的兩名倖存者之一,也許導演是想借這樣的設計來表現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這樣的設計實在是太刻意了,即使要傳達這樣的意義也應該用更電影化的手法來表現,很多人都還記得《辛德勒的名單》中的那一縷燭光和那個小女孩在黑白影像中的那一抹紅色吧?
其實這樣沉重敘事力求真實還原歷史的電影很忌諱的一點就是導演替觀眾去思考,很直白地把導演意圖強加在觀眾身上,還有一點就是人為地拔高人物。范偉扮演的唐先生是這部影片中塑造最豐滿的一個角色,千方百計小心翼翼委曲求全,只為保護家人性命,甚至不惜與魔鬼交易,但我實在是看不出他有什麼理由和動機最後主動放棄生存的機會,至少影片中沒有給出充分的理由,也正由於此,他與妻子生離死別的一場戲盡管范偉和秦嵐的表演都很落力,但依舊感染不了我。還有就是角川這個軸心人物,我可以理解導演在這個人物身上賦予一些人性的光輝,其實這個人物前面的舉動都符合邏輯,包括他與日本慰安婦百合子的交往,對高圓圓扮演的姜淑雲的敬仰和成全,甚至到他放走了兩名戰俘,都可以視為是給為了救這兩人而死的姜淑雲一個交代,但讓他以自殺來為自己親歷的這場屠殺謝罪有點過了,據我所知這樣的事情並非沒有,但電影本身並沒有給我充分的說服力,我覺得這都是創作者在揠苗助長地拔高人物。

因此我覺得由於上述缺陷,《南京!南京!》很難被稱為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但說它是一部優秀的具有較強藝術性的商業電影,則一點不為過,尤其是在技術層面上,陸川已經在盡可能的程度上做到最好了。
首先在置景服裝道具上,基本上無懈可擊。我看到了事先被反復炒作的劇組在天津和長春復原的南京城,殘垣斷壁,遍地瓦礫,極具質感,昔日繁華的六朝古都已經成為真正的人間地獄。陸川曾反復強調這是一部戰爭電影,但這部電影中真正的戰爭場面也就那麼十幾分鍾,但就是這十幾分鍾的巷戰也已經全面超越中國以前戰爭電影的拍攝水準了,凌厲的剪輯、逼真的聲效、一絲不苟的場面調度、靈活走位的斯坦尼康,將人物的反應、動機、戰術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最終呈現效果異常的慘烈。
為了追求忠實記錄的真實效果,片中大量運用長鏡頭,其中最典型的一場應該是唐先生被處決一場,從點煙、交談、槍殺、補槍一氣呵成,到最後兩名日本人在前景說話,後景一直是半吊著的已經死亡的唐先生,絕佳的構圖,而且我們知道後景中一直低垂著的是范偉而不是替身,因為鏡頭沒有換過。後面姜淑雲之死也是同樣效果。在那個命賤如螻蟻的時期,影片中所有的死亡表現得都很乾脆,沒有任何的拖泥帶水,一條生命被剝奪,就是這么輕易,輕易得讓人心驚。
群眾演員的表現是考量一部大場面電影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即使是《投名狀》、《赤壁》這樣的超級製作,群眾演員穿幫的場面也比比皆是,有的還很嚴重(尤其是《投名狀》)。在《南京!南京!》中,人海場面有多處,我只發現了一個群眾演員笑場的穿幫鏡頭。小股日軍誤入小教堂一場戲,是將觀眾徹底拉入影片設置的絕望深淵的開始。數千中國人面對幾個驚慌失措的日本軍人舉起雙手,其實這幾千人一擁而上這幾個日本兵都能給活活踩死,但他們沒有,他們選擇屈服,這是一個喪失的反抗意識等待宰割的城市,這里的群眾演員表現出來的木然很到位,配合影片情境,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心裡的恐懼和茫然(典型的庫里肖夫實驗效應),可以說陸川對大場面的掌控能力還是很令人贊嘆的。

應該說看這樣的電影人人都應該是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備的,但看過之後依舊會有難以釋懷的壓抑。我覺得這部電影可貴的地方不是在於一味譴責侵略者的殘暴和獸性,它在試圖在更深的層次上探討我們為什麼會遭受這樣的一場劫難。
影片真正讓我動容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拉貝離開南京時面對難民們的下跪,盡管影片已經弱化了拉貝在這場屠殺中對中國人的救世主色彩,但他使得20萬人倖免於難畢竟是事實,對於一個已經完全喪失自保能力,僅靠求生本能苟延著尋找救命稻草的群體來說,值得反思的東西更多。所以最後日本人的祭祀之舞才會給我那麼大的沖擊力,那種陽剛、那種秩序、那種虔誠,都是當時的中國人所不具備的。這里就說到另一個讓我感動的場面,這名為了換取過冬物資帶頭去充當慰安婦、並最後被日本人蹂躪至死的妓女,至少她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保護自己的城市和人民。
也許會有人看完《南京!南京!》後會譴責這電影如何美化了日本人,但現在單純地用民族主義情緒去解讀那一場屠殺應該是遠遠不夠的,屠城的事不止日本人干過,真正的國恥不僅僅是別人強加於自己身上的傷害,還有這個民族無法保護自己、面對屠刀只能喪失血性地正面全裸的羸弱。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